修正TUN下NetworkManager的网络状态

本文的封面图来源于Pixiv,原作者是二狗子茶壶BRH。 不知从何时开始,当启用代理软件并使用TUN虚拟网卡时,NetworkManager会错误地提示「网络连接受限」,但事实上网络能够正常使用。这不仅会让人困惑,还会影响到依赖网络状态通知的应用(例如调度网络服务)。 解决方法 将connectivity对应服务器的IP地址绕过TUN网卡即可。Arch Linux所使用的默认服务器为ping.archlinux.org,其IP地址为95.216.195.133和2a01:4f9:c010:2636::1。其他发行版可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对于sing-box配置文件: 在入站的tun网卡配置中加入: 1 "route_exclude_address_set": ["arch-linux-ping"] 同时添加对应的规则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 "tag": "arch-linux-ping", "rules": [ { "ip_cidr": [ "95.216.195.133/32", "2a01:4f9:c010:2636::1/128" ] } ] } 探究过程 在Arch Linux上,与网络连通性相关的配置文件位于/usr/lib/NetworkManager/conf.d/20-connectivity.conf,其中指定了uri为http://ping.archlinux.org/nm-check.txt。根据NetworkManager的文档,程序会使用SO_BINDDEVICE检查网络是否通畅[1]。源代码中,其nm-connectivity.c中调用libcurl相关函数,使用curl_easy_setopt(ehandle, CURLOPT_INTERFACE, cb_data->ifspec)绑定网络接口,随后检查是否能收到响应[2]。而libcurl会调用setsockopt,以实现绑定[3]。使用strace跟踪系统调用时,发现其调用了setsockopt,和先前分析一致: 1 2 3 821 setsockopt(30, SOL_SOCKET, SO_BINDTODEVICE, "enp55s0\0", 8) = 0 821 setsockopt(24, SOL_SOCKET, SO_BINDTODEVICE, "wlan0\0", 6) = 0 821 setsockopt(32, SOL_SOCKET, SO_BINDTODEVICE, "sing-box\0", 9) = 0 依此,我编写了一个类似的测试程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include <curl/curl.h> #include <stdio.h> int main(void) { CURL *curl; CURLcode res; curl_global_init(CURL_GLOBAL_DEFAULT); curl = curl_easy_init(); if (curl) { curl_easy_setopt(curl, CURLOPT_URL, "https://deepchirp.com/"); curl_easy_setopt(curl, CURLOPT_INTERFACE, "wlan0"); curl_easy_setopt(curl, CURLOPT_TIMEOUT, 5L); res = curl_easy_perform(curl); if (res != CURLE_OK) { fprintf(stderr, "curl_easy_perform() failed: %s\n", curl_easy_strerror(res)); } else { char *local_ip; long local_port; curl_easy_getinfo(curl, CURLINFO_LOCAL_IP, &local_ip); curl_easy_getinfo(curl, CURLINFO_LOCAL_PORT, &local_port); printf("Local bind: %s:%ld\n", local_ip, local_port); } curl_easy_cleanup(curl); } curl_global_cleanup(); return 0; } 使用tcpdump监听网卡流量时,我发现TUN接口sing-box上存在与deepchirp.com相关的多路流量,但物理网卡wlan0上似乎并无相关流量。而在关闭sing-box后,wlan0上则能捕获到相关流量。由此可见,sing-box会将流量劫持到其TUN网卡上,导致绑定物理网卡的setsockopt调用失效,从而使NetworkManager误判网络状态。 因此,只需将检查连通性的相关流量绕过TUN网卡即可。我一开始考虑使用策略路由,为ping.archlinux.org的流量打上路由标记(使用default_mark即可),并使用nftables及ip rule将其路由到物理网卡,但感觉不够优雅:因为当sing-box退出后,相关的路由规则无用但仍存在。后来发现,ping.archlinux.org的IP地址似乎并不常变动——至少2022年8月的IP地址即与今相同[4]——因此选择直接将其IP地址绕过TUN网卡。不过,其他发行版的连通性检查服务器地址可能不同,IP地址若时常变动,可能还是使用策略路由更加方便。 NetworkManager. NetworkManager.conf — NetworkManager configuration file [EB/OL]. (n.d.)[2025-10-20]. ↩︎ NetworkManager. src/core/nm-connectivity.c — apertis/v2026pre, pkg/network-manager (GitLab) [EB/OL]. (n.d.)[2025-10-20]. ↩︎ Android Open Source Project. lib/connect.c — platform/external/curl (main) [EB/OL]. (n.d.)[2025-10-20]. ↩︎ Andreiva. [SOLVED] Arch makes many reverse dns lookups for redirect.archlinux.org [EB/OL]. Arch Linux Forums, (2022-08-22)[2025-10-20]. ↩︎

2025/10/20
articleCard.readMore

从「分歧路口」到「前途漫漫」:上海站观后

本文部分图片由「小哭败」和「三三_Official」提供,亦采用CC BY-SA 4.0许可。在此表示感谢! 自从今年过年时看了《BanG Dream! It’s MyGO!!!!!》后,我便被其中的角色深深吸引,尤其是高松灯——毕竟我确实能与之共鸣。而《BanG Dream!》是2.5次元偶像企划,将线下和线上活动结合,所以我自然也会关注真人声优。今年9月份开学时,我就了解到MyGO!!!!!和Ave Mujica翌月会在上海举办联合公演,名为「分歧路口,前途漫漫」。小哭败是我给导师打工时认识的,他也很喜欢邦邦,所以我们决定一起去。 七芬有看邦邦演唱会的经验。在他的建议之下,我们找了代抢,因为票很难抢到。在综合考虑下,我们决定选择880价位的票。第一次开票时并没有抢到,当时我们还自己手抢,感觉没几秒就没了。但幸亏第二次开票时,代抢抢到了第二天的票。然后便是买车票之类,我们选择坐T109的硬座去上海;原本也打算坐普速火车回来,但似乎赶不上,最后还是选择了飞机。 由于没有经验,我还不知道贩卖周边的快闪店需要预约,所以错失了机会,只能找群友杕杜代买。小哭败则是搞忘记了,在寻求帮助时,遇到了memory。对方不仅答应帮忙购买,还说要和我们一起去火车站。除了他之外,还有m1saka、杕杜。他们坐的也都是T109,不过是硬卧。 Day 0 我们在10月10日出发。北京这几天雨下得还挺大,上完课后,我便匆匆去吃饭,赶往地铁站。我穿着类似羊宫妃那的蓝白外套,带着痛包。本来想把灯的玩偶带着的,但有点占地方,还是放弃了。对此,其实后来还是挺后悔的,因为不少人都带着。到了地铁站,memory还笑称「go批真好认」。路上就是聊天,memory还发了自己印的物料。 今天恰好还是我写的《从初级到典范:〈少女乐团派对〉维基百科条目炼成记》在维基百科电子游戏专题发布的日子,感觉挺巧的。英國皇家歐拉夫王子看了文章后称:「阁下在电子游戏简讯所撰写的专题,让小弟受益良多,感谢您的贡献,是真mygo厨」。感觉能够帮助到其他人,就是最大的快乐。 [{"url":"https://image.deepchirp.com/blog/2025/10/15/IMG_20251010_192856.avif","alt":"夜晚的北京站","title":""},{"url":"https://image.deepchirp.com/blog/2025/10/15/IMG_20251010_194358.avif","alt":"车站站台","title":""}] 上了火车,我和小哭败便和其他人分道扬镳了。坐下之后,周围几个人看到我们就开始笑,因为都是去看邦邦的。后面经过奔走相告,人越来越多,甚至还建了个群,有几十个人。我们一起聊了会儿天,后来我开始打起邦邦。后来我们尝试去餐车,但是中间有道门被封住了。于是在天津西,我们迅速下车跑了过去。餐车是40块钱一位,算是夜宵,可以从晚上十点待到第二天六点。这里的环境比硬座要好不少。本来想和memory他们一起的,但是硬卧的火车餐似乎和硬座是隔开的,故作罢。火车餐的品质……真的是一言难尽。 工作人员还问我们是不是去看谁的演唱会,有人回答说是动画小人,笑。随后,我们打起了邦邦联机。车上的网络并不好,总是会掉线,大概每打一把就会掉一次。感觉这次的手感不错,把《Paradisus-Paradoxum》的28级全连了,先前总是漏一两个。打了大概一两个小时,然后便开始休息。 凌晨还被其他人吵架吵醒了。一个退伍军人非要坐在餐车的座位上,后厨的工作人员不让他坐,所以就开始吵架。他非说自己是退伍军人,所以必须要照顾他,坚持不想离开。后来也不知道怎么解决的。 Day 1 早上六点不到,工作人员就让我们回到原来的座位。车厢人非常多,似乎还有不少是无座。然后又稍微睡了一会儿。十一点多,终于到了上海。我们去看邦的还拍了张合照。 随后,我们几个人再次会合。除了杕杜,我们都住在塘桥,所以一起坐地铁过去了。地铁到站后,还碰到一扇站台门没开,等了十几秒还是这样,只能从其他门出去了。暑假来上海的时候,也碰到这种事情。 在酒店把东西收拾好之后,我们在附近的塘桥人家吃了午饭。这里的菜量挺大的,味道也还行。memory两天都有票,所以在吃完之后先回酒店休息了。我们三个都是第二天的票,感觉状态也还不错,没必要休息。memory是博士,小哭败在读研,他们聊了不少学业上的事情,还给我提了不少建议。 吃完饭后,我们去了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间隔三四十分钟的浦东100路,刚好被我们赶上了。下车后,刚好是鸡狗对邦手游卡池的开放时间,于是便开始抽卡。我抽了40发,其中一次十连双黄。在门口,我们还看到了祥子的痛车。 [{"url":"https://image.deepchirp.com/blog/2025/10/15/IMG_20251011_150510.avif","alt":"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title":""},{"url":"https://image.deepchirp.com/blog/2025/10/15/IMG_20251011_150656.avif","alt":"祥子的痛车","title":""}] m1saka在领完荧光棒后,我们就去了世博源。门口还有说免费打印纸质票的,但后来听别人说这是假的,不知道具体是什么套路。世博源的人挺多的。我们先是在楼上逛,花篮的队都排满了,还限制人流。此外,这里还有不少cosplayer。不过我确实非常社恐,所以不敢上前搭话。其他两个同学倒是很活跃,还主动和cosplayer交流、合影。 逛的时候,还突然有一群人围起来,说什么牛子豪之类的。我不知道是什么,似乎是因为他喷了羊宫妃那?不过好像贴了真人大头照,感觉不太好。之后我们在楼下逛。快闪店说四点对没有预约的人开放,所以我就排队等着。队伍真的很长。不过,m1saka和小哭败都说快闪店里已经没有东西了,所以我也就没进去。 后来memory也来了,我们继续到处逛。一路上收到了许多其他人发的物料,感觉收获满满。对我这种社恐而言,感觉平时并没有什么人关注我,但在这种场合下,很多人会主动来找我,感觉很开心。小哭败还建议我下次cos灯,说这样还会有人主动找我拍照之类的。虽然也不是不可以,但总怀疑自己的身材和颜值真的能撑住吗?后来在电玩城坐了一会儿,m1saka还帮我在邦邦手游里拿到了「顶点」称号。 六点多,我们就动身去会场了。memory进去后,我们就在外面等。这里隔音效果太好了,外面是一点声音都听不到。我们先是在六楼转,看有没有什么地方能听到声音,但以失败告终。后来发现一楼的楼梯旁边能勉强听到一点声音,还有不少人在那里听。唱《春日影》的时候,不知道哪个工作人员把什么门打开了,声音一下子清晰了不少,但也就持续了几秒钟。但我感觉这样听太受罪了,所以就在楼里逛。后来看到门口放着网关、交换机之类的,便凑近看了一会儿。几台交换机和网关就放在门口旁的柜子里,旁边还贴着一个二维码,扫出来是一串数字和字母,感觉不甚安全。但随即便遭到了工作人员的质问,我只能悻悻离开。 [{"url":"https://image.deepchirp.com/blog/2025/10/15/IMG_20251011_180157.avif","alt":"夜晚的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title":""},{"url":"https://image.deepchirp.com/blog/2025/10/15/IMG_20251012_200949.avif","alt":"门口的网关和交换机","title":""}] 过了一会儿,我们三个去看了花篮。这时人确实不多,但光线显然也比不上白天。感觉下次北航也可以搞一个。 [{"url":"https://image.deepchirp.com/blog/2025/10/15/IMG_20251011_203101.avif","alt":"花篮 1","title":""},{"url":"https://image.deepchirp.com/blog/2025/10/15/IMG_20251011_203246.avif","alt":"花篮 2","title":""},{"url":"https://image.deepchirp.com/blog/2025/10/15/IMG_20251011_203354.avif","alt":"花篮 3","title":""},{"url":"https://image.deepchirp.com/blog/2025/10/15/IMG_20251011_203752.avif","alt":"花篮 4","title":""},{"url":"https://image.deepchirp.com/blog/2025/10/15/IMG_20251011_203811.avif","alt":"花篮 5","title":""},{"url":"https://image.deepchirp.com/blog/2025/10/15/IMG_20251011_204109.avif","alt":"花篮 6","title":""}] 最后,我们去了线下聚会,和北航的一些同学一起吃饭。他们还模仿舞台现场,让饭桌的转盘转圈,感觉挺有趣的。 还有人领到了纪念币,感觉还不错。造型感觉还可以,并且确实含有0.1g的金。 杕杜还在群里开了视频,让我们给群友做自我介绍。不过,他认识七芬,上次live house似乎也是一起去的,所以也认识我,就直接帮我介绍了。吃饭的时候,我还是很社恐,只讲了一两句话。毕竟和群友们暂时还不太熟悉。不过,听他们聊天,挺热闹,我感觉也还不错。据群友说,有人穿着《少女乐队的呐喊》的「不登校」衣服,就被辅导员还是老师讲了一顿。此外,还提到了「清华拳」事件的另一个版本。 吃完饭后,便打车回到了酒店。 Day 2 今天早上,小哭败的导师还要开组会。杕杜说已经帮我买好东西后,我们便出发了。一开始开选错了目的地,选择了「世博园A片区」,结果距离世博源还有段距离。领到了杕杜代买的周边,看了实物后,我感觉冰箱贴和手环似乎也挺不错,于是又让memory帮我买。我随即还换上了新的T恤。然后,我和小哭败又逛了逛,在《黑白双翼》的店里领了免费的卡组。 小哭败在上海还有同学,中午相约一起吃饭,于是我们便分开了。我则等待memory买东西。快闪店还有活动,说下载反诈软件之类的,就能领这次演唱会的海报。我还问了问工作人员,说只有预约的人可以领,我还没有机会。 [{"url":"https://image.deepchirp.com/blog/2025/10/15/IMG_20251012_115536.avif","alt":"快闪店的MyGO!!!!!","title":""},{"url":"https://image.deepchirp.com/blog/2025/10/15/IMG_20251012_115554.avif","alt":"快闪店的Ave Mujica","title":""},{"url":"https://image.deepchirp.com/blog/2025/10/15/IMG_20251012_121119.avif","alt":"快闪店的MyGO!!!!! 2","title":""},{"url":"https://image.deepchirp.com/blog/2025/10/15/IMG_20251012_120539.avif","alt":"快闪店推广反诈软件","title":""}] 拿到周边之后,应m1saka的邀请,我去了南京路的百联。memory因为早上已经去过了,所以不准备去。小哭败说他的同学来得比较晚,所以暂时也在那里。我们在百联逛了一会儿谷子店,我甚至感觉有些祛魅了。路上还看到了《明日方舟》和大白兔的联动。 随后,小哭败和他同学一起,我和m1saka一起去吃了午饭。他发现附近一家店有蜜柑同款小笼包,于是便在那里吃了。吃完后,我还在旁边的店里点了抹茶芭菲。等的时间挺长,但味道确实不错。 [{"url":"https://image.deepchirp.com/blog/2025/10/15/IMG_20251012_144148.avif","alt":"小笼包","title":""},{"url":"https://image.deepchirp.com/blog/2025/10/15/IMG_20251012_150630.avif","alt":"抹茶芭菲","title":""}] 吃完后,我们便又赶回了世博源。m1saka也想去领卡牌,不过卡组已经没有了,只剩下单张牌。在店里,还看到了巨型高松灯。 接着便是前往会场。据说昨天去得晚了,还领不到应援棒,所以今天就提前一点。路上还看到了其他人用玩具车装玩偶,感觉有点神人。 [{"url":"https://image.deepchirp.com/blog/2025/10/15/IMG_20251012_163928.avif","alt":"玩具车 1","title":""},{"url":"https://image.deepchirp.com/blog/2025/10/15/IMG_20251012_164108.avif","alt":"玩具车 2","title":""}] m1saka也把自己的爱音玩偶摆在了车上。 会场的安检严格程度似乎有很大差异。我只带了个包,安检人员看了两秒,扒拉了一下,就让我进去了。我甚至感觉相机都能带进去。然而,后来在网上看到,有人穿着法批,被认为是和服,要求脱掉。后来发了一根应援棒,没有场控,还是24色,只有一个按钮。这意味着如果不小心切换了颜色,得再连续按下23次才能回到原来的颜色。感觉设计得并不人性化。 我们的座位在正北边,很靠近中间。感觉座位还不错,视野很清晰,大屏幕看得也很清楚,前面没有其他人挡住我们。我的左边是一位女邦友,右边是小哭败。staff就站在我们前面,要求我们演出开始后不能拍照和录像。后面的人还给我们发了物料,是像素风格的人。现场还有三组架子鼓,可能是除了sumimi之外,其他每支乐队都用单独的吧。演出开始前还念了两次观众须知,结果说「不能在头顶旋转应援棒」、「不能把玩偶高举超过胸部」之类的事项时,不少人还跟着做,搞得像是任务列表一样。 [{"url":"https://image.deepchirp.com/blog/2025/10/15/IMG_20251012_171549.avif","alt":"舞台","title":""},{"url":"https://image.deepchirp.com/blog/2025/10/15/IMG_20251012_175327.avif","alt":"现场","title":""},{"url":"https://image.deepchirp.com/blog/2025/10/15/IMG_20251012_175312.avif","alt":"灯的痛包","title":""}] 节目单似乎和日本公演时的相同。当灯光暗下,sumimi上场后,全场便沸腾了,我们也纷纷站起来。最开始是经典的《Here, the world!》,后来的《Sweet Escape》我好像没听过。舞台一直在转,一开始还对着我们。但距离确实有点远,只能看到大概的轮廓,所以还是靠大屏幕看得更清楚一些。sumimi的舞台表现力确实不错,感觉她们很享受在舞台上的感觉。观众的氛围也非常好,大家非常热情。我虽然也不会怎么挥应援棒,但模仿着大家的动作,感觉很能沉浸其中。经过报幕后,便是Ave Mujica的表演。 当MyGO!!!!!上场时,我确实心头为之一振。先前只能透过电脑屏幕看到的场面,如今却真实地展现在眼前,感觉非常震撼。灯的声音很有感染力,旁边的人也跟着应援、欢呼,在这种氛围之下,我真的难以压抑自己的情绪。尤其是大屏幕上同时出现五个人的合影之时。不过,感觉可能是设备的问题,灯的声音似乎有些小,和声也不是很清晰。在唱《碧天伴走》之时,羊的声音还断了。不过看大屏幕,她似乎仍然在唱,并不是忘词。 随后播放了《Ave Mujica》CRYCHIC成员和解的情节,千早爱音在手机中的语音播放出来时,我感觉我的耳朵都炸了,不知道是不是有意为之。《春日影》又是万人大合唱,不过我不知道具体的发音,所以只能跟着哼一哼。其实我感觉合唱的氛围挺好的,能听到其他人的合唱,但也不至于盖住主唱的声音,同时也确实颇有氛围。 之后,Ave Mujica和MyGO!!!!!各演奏了几首歌后,歌曲就都唱完了。比较遗憾地,《焚音打》的第一段副歌中,灯唱漏了一句词。可能是我对这首歌的期望太高了,无论是设备问题还是她本身的失误,感觉这首歌只能是差强人意。炸金花的场面,也颇为震撼与感动。最后是MC环节,声优们逐个介绍自己、谈感受。她们还说了几句中文,感觉很可爱。不过有点抽象的是,大屏幕上一直都是禁止拍照录像的提醒,而不是转播画面,更没有实时转译字幕。隔得有点远,所以很难看清,体验不是很友好。 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飞快,两个小时的演出很快就结束了。然后我和小哭败便去了第二天的线下聚会。由于要过江,没法骑车。考虑到地铁站的人似乎很多,于是我们便坐公交去了。另外几个人则是自己租了车,自己开车过去。会上也是交谈甚欢,我也稍微放开了一些,说了不少话。吃饭时,我收到短信,说飞机延误了一个小时,七点多起飞。 Day 3 吃完饭后,就得考虑怎么回北京了。晚上好像也没什么公交了,而且也没有订住宿的地方,同时晚上也没什么事情,所以我和小哭败决定直接骑车去浦东机场。不过,共享单车在机场那边不能停,于是我在地图上找到了离机场最近的可停放点——朝海村。我们先让メコン开车把我们送到了塘桥,然后便开始骑车。 路上就是一直在听歌,我和小哭败还一直在聊天,聊演唱会、聊动漫、聊学校、聊生活。小哭败有点太嗨了,一度还一边骑车一边打call。我们总共骑了四十多公里,花了四个小时,靠近四点到了目的地。但感觉这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尽管这在机场附近,时常还能看到起飞的飞机;但是是在南边,没什么办法再走路或者骑车过去。于是我们便打车过去。一开始用了高德地图打车,但半天都不行;后来换成了滴滴,立即就打上了。 [{"url":"https://image.deepchirp.com/blog/2025/10/15/IMG_20251012_234123.avif","alt":"塘桥","title":""},{"url":"https://image.deepchirp.com/blog/2025/10/15/IMG_20251013_011200.avif","alt":"华夏中路","title":""},{"url":"https://image.deepchirp.com/blog/2025/10/15/IMG_20251013_015149.avif","alt":"浦东运河","title":""},{"url":"https://image.deepchirp.com/blog/2025/10/15/IMG_20251013_030936.avif","alt":"川南奉公路","title":""},{"url":"https://image.deepchirp.com/blog/2025/10/15/IMG_20251013_032124.avif","alt":"盐朝公路","title":""},{"url":"https://image.deepchirp.com/blog/2025/10/15/IMG_20251013_034435.avif","alt":"祝桥镇","title":""}] 到了机场后,经过值机、安检,就到专门过夜的地方睡觉了。五点多开始睡,但六点被电话吵醒了。发现是高德打车没有取消,所以甚至还有司机去接我们了。但我清楚地记得,当时确实是取消了订单,还有文字提示。可能是高德那边的bug吧。后来就睡不着了,七点多起床,坐上了摆渡车。车上,还有个人主动找我聊天,还觉得我的痛包很好看,拍了照片。随后便是登机。飞机还有早餐,感觉比火车餐好一些。 [{"url":"https://image.deepchirp.com/blog/2025/10/15/IMG_20251013_071907.avif","alt":"登机","title":""},{"url":"https://image.deepchirp.com/blog/2025/10/15/IMG_20251013_084621.avif","alt":"早餐","title":""}] 感受 这几天确实是非常愉快。对我而言,与演唱会相比,和同学一起出去,更显得弥足珍贵。作为社恐,我在学校确实几乎不参加活动,也很少与其他人交流——尤其是交流自己喜欢的东西。例如,我们五人前往火车站时、メコン开车时,都聊了聊如何接触的邦邦,不免让人热泪盈眶。虽然我也在维基百科上认识了一些热爱ACG的人,但那毕竟是线上,和线下真实见面的感觉还是有所区别。而北航的群友们以及现场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对我都非常好。虽然,有许多「黑话」我并听不懂(例如似乎喜欢喊对方为「老师」或者「妈咪」),但这并不影响流露出的热情与善意。这次收到了不少物料,下次我其实也真想制作一些。此外,大学很少有私人空间,这意味着我很难找到可以放松自己的环境,多数时候还是只能「伪装」自己。虽然学校理应是个自由的环境,能够让每个人都展现出自己的个性。然而,北航前不久即制裁了ACG飞梦社团(网页存档),虽然后来又声称是「传达过程中出现失误」,但不免让人心存疑虑:在学校究竟是否真的可以展现出自己真实的一面?而在上海,我能无拘无束地背着痛包、穿着MyGO!!!!!的衣服,不必在意他人的眼光,尽情地享受这一切。我觉得,这才能尽情地展现自我,才算是真正的自由。 另一方面,这样出去玩真的可以抛却烦恼。在学校,就总是会有各种各样的事情缠绕着我。大多数时间,我都在处理学业上的事情,但实际上也不知道有什么作用。有时真的觉得,上几天学,学到的东西还不如往开源社区提个PR的多。许多重要的东西,像是git、Docker之类,我似乎都是自学的,学校最多就是顺带提及。每天想着这些事情,不免就会让人焦虑。而在上海的这几天,我确实没有考虑学业相关的事情,真的轻松了不少。看到自己喜欢的声优,有什么理由不开心呢?在学校里出现的种种莫名其妙的症状,也都烟消云散了。或许,这就是所谓的「逃避」吧。但我觉得,偶尔逃避一下,也未尝不可。 邦邦确实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一开始,我只是在七芬的推荐下接触了邦邦音游,感觉曲库很大,手感也不错,便开始玩了起来。说实话,我最开始只是把它当作普通的音游来玩,里面的剧情都没有看。而在今年过年时,注意到VCB-Studio压制了《BanG Dream! It’s MyGO!!!!!》,便去看了。当我看到高松灯整理黑板上的磁石时,我突然感觉,这个角色似乎和我有些相似。随后天文社中的爱灯互动,更是让我感同身受。Peacearth在看了我先前的博文后也提到:「能和灯深度共鸣的人,或许做这个测验(注:指Aspie Quiz)的分数都难免会很高XD……都没能成为人类了要怎么不影响生活」。评论员们提到,孤独症是灯的一大特征[1][2]。虽然我先前也怀疑自己可能有阿斯伯格综合征,但受到灯的鼓舞,我才下定决心前去确诊。确诊后,我的心态确实改变了许多。 不过,灯毕竟是个虚拟角色,她也确实在乐队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但对我而言,目前确实正站在「分歧路口」上。之后究竟要怎么做呢?虽然目前在学院的GPA排名大约在30%,但保研显然是不可能了。在上海和学长们交流后,我还是更加坚定了考研的想法。毕竟,读研可以晚一点就业,还能有更多时间思考未来的方向。虽然也想过直接工作,但仍感准备不足。「前途漫漫」,唯有努力前行。 盗摄 关于盗摄,我感觉有点把版权扩大化解释了。维基共享资源上称:「您在音乐会上自己拍摄的照片被认为是可以接受的。我们认为这些照片不属于表演艺术家的相关(相邻)权利[……]。尽管如此:理想情况下,您应该能够出示表演者的明确许可才能拍摄和发布照片。谨防展示艺术舞台设计的音乐会照片:此类照片『不好』,因为它们可能侵犯了舞台设计师的版权。不过,表演艺术家的特写应该没问题。另一方面,您应该知道,在此处上传音乐会照片可能会违反您在购买门票时或作为入场条件所同意的条款。」此外,「博物馆及其内部照片」一章也提到了类似的思想:「如果博物馆的内部规则禁止摄影,违反该规则是摄影师和博物馆之间的问题,但不会影响图像的版权状态。如果博物馆的内部规则是一份有效的合同,它只会约束合同的双方:摄影师和博物馆。维基共享资源和所有其他第三方不受此类合同的约束。」 据此,如果有人拍了演员的图片,确实可以上传,在维基百科里使用。例如,维基百科上的「陈蕾演唱会2024《念》」条目,就大量使用了现场照片,展现演唱会整体氛围和演出者。我觉得一律禁止拍摄似乎太过苛刻,用手机拍几张照片还是可以接受的;但是,用专业摄影设备,或是拍较长时间的视频应该是不合适的。另一方面,自己拍摄的品质,显然不及官方,也不会与之产生竞争关系。日本版权管理似乎确实比较严格,例如日语维基百科甚至不允许「合理使用」的图片。不过,我还是认为美国的「合理使用」制度比日本的列举式例外更灵活、更贴合现代互联网环境。日本的版权管理制度较为僵化且不利于二次创作、知识传播。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我喜爱开源社区的原因。 Farris C, Eisenbeis R, Dupree N, Silverman R, Beckett J. The Summer 2023 Anime Preview Guide: BanG Dream! It’s MyGo!!!!! [EB/OL]. Anime News Network, (2023-07-01)[2025-07-02]. ↩︎ MrAJCosplay, Moore C, Jones S. The Best Anime of 2023 – MrAJCosplay, Caitlin Moore, Steve Jones + The Best Songs of 2023 [EB/OL]. Anime News Network, (2023-12-30)[2025-07-02]. ↩︎

2025/10/15
articleCard.readMore

《少女乐队的呐喊》短评

前几天我把《少女乐队的呐喊》看完了,让我回味无穷。毕竟我已经看了《孤独摇滚!》、《BanG Dream! It’s MyGO!!!!!》两部少女乐队动画,自然也想着看这部作品。此外,我在Spotify上听歌时,就时常会听到动画的相关曲目,很符合我的胃口。事实上,这几部作品虽同是少女乐队题材,但叙事语气、情绪浓度差别很大。 写这篇文章前,我在维基百科上把各集剧情写完了,也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主角井芹仁菜在老家因帮助其他受到欺凌的同学,反而自身遭到欺凌,身为教育家的父亲也并不站在她这边。仁菜靠着乐队的歌曲,才逐渐走出阴影。但她仍无法压抑情绪,最终选择辍学,独自前往东京谋生。在东京,她一开始打算继续学习,但后来遇见了自己先前向往的偶像,转而走上音乐道路,组建了乐队「无刺有刺」。此外,她还意外发现当下热度较高的乐队「钻石星尘」的主唱是她的高中旧友雏,但其在面对欺凌现象时并不站在她这边,反而选择了沉默。在种种因素下,仁菜不愿输给「钻石星尘」,决定与之一决高下。 感想 教育はそうやって僕の人格をずっと認めやしないよ(看吧,教育永远不会认同我的品格) 正解の無い問題を僕に押し付けて(强迫我解出没有正确答案的问题) 「何もかもが分からない」そう、僕は一人叫んでいる(「我什么都不懂」 孤身一人的我如此大喊) 无刺有刺《互相伤害 痛苦交加》 我认为这部动画的主题之一,就是探讨何为正确。例如,「钻石星尘」和「无刺有刺」两支乐队,都面临着「个性」与商业化之间的矛盾。桃香正是因为不愿失去个性,才选择退出选择偶像乐队的「钻石星尘」;她看到仁菜能够坚持自我,才主动邀约共建乐队。但「钻石星尘」确实取得了商业成功,其影响力远胜于「无刺有刺」。那么究竟哪条道路是正确的?这本就没有定论。 当初面对校园欺凌之时,仁菜选择挺身而出,但她的朋友雏并不支持她。雏认为这会让仁菜成为「下一个目标」,劝她别管闲事。结果也是一语成谶。现实中何尝不是如此呢?俗话说「枪打出头鸟」,在面对不公时,选择沉默往往是最安全的做法,我不仅理解,甚至在多数情况下也会这么选择。但事实上,也会有一小撮人选择挺身而出,哪怕因此招来麻烦也在所不惜。「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我会坚定地选择支持他们。仁菜就是这样的「抱薪者」,理应得到家人的支持。但她的父亲作为教育家,却希望仁菜认错,换取大学保送机会以息事宁人。仁菜并不服气,始终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后续离开家乡、组建乐队等一系列行为,都是她坚持自我、证明自己的过程。另一方面,雏在仁菜受到欺凌后,还声称「都是仁菜的错」,从某种程度上也算是间接的欺凌者;而作为「钻石星尘」的新主唱,她在会上演唱象征着反欺凌的《空の箱》,这又是何等的讽刺。 作品里反复出现「没有标准答案的难题」,这让我很自然联想到中国大陆的应试教育。标准化考试为了效率和可比性,总是要求「唯一正确」,而且更看重「别答错」而不是「能讲清楚」。在这样的环境下,出错的代价很高,名次又有限,于是大多数人选择沉默,成了更安全的策略。仁菜选择站出来,结果付出了代价,但她至少守住了自我;雏选择沉默,从风险角度看确实更聪明。其实应试教育本身不一定是坏事,它也带来秩序和某种公平的机会。但当「唯一答案」变成价值判断的唯一尺度时,问题就出来了。就像《空の箱》里唱的那样,在没有标准答案的议题上,我们更该追问的,也许不是「谁对谁错」,而是「能不能找到一个可以自我说服、能和别人共存的答案」。我们初中的语文老师就很看重这一点,希望我们有自己的思想,而不被标准答案束缚。并且事实上,他也是这么做的。初中有篇课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就被他大加赞许。来到大学后,我本以为可以自由地探索知识,但事实上还是换了皮的应试教育,只不过不强制。成绩和绩点似乎仍是评价、评优的唯一标准。 证明自己「没有错」的过程或许并不美好,却很真实。也因此,第10集让我格外动容。这一集中,仁菜经过他人的劝说,而选择回到老家,试图与父亲和解。父亲一开始还说「你知道妈妈多难过吗」。即便作为旁观者,听到这句话也让我愤怒,感觉像是用亲情来绑架仁菜。不过后来,父亲或许是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选择带着仁菜前往学校与校方谈判,并且坚定地站在她这边。后来,她在房间和姐姐独处时提到,当时她都萌生了自杀念头,是「钻石星尘」的歌拯救了她。在乐队中,仁菜也在歌中表达自己的呐喊,「不管悲伤、喜悦、还是愤怒,全部投入歌中」。我上高中时,面对压抑且紧张的学习生活时,也常常觉得喘不过气来。虽然我当时并不像仁菜那样有轻生的想法,但仍意识到了音乐的力量:我感觉最轻松的时刻,就是晚上躺在床上听歌,一天的烦恼都融化在动听的音乐之中。她的姐姐还透露,在她离家后,父亲为她付出了很多。仁菜意识到,父亲其实是爱她的,只是方式不对。第二天,父亲认为「钻石星尘」的那首歌很好,并且支持仁菜的决定,父女俩终于和解。父亲从压抑者转为支持者的转变,我认为是全剧最动人的高潮。 乐队的曲目也很有感染力。与《孤独摇滚!》的「孤独」、《BanG Dream! It’s MyGO!!!!!》的「迷茫」不同,我认为本作的音乐多带有叛逆风格,流露出对主流文化的批判。正如剧中所说,「不管悲伤、喜悦、还是愤怒,全部投入歌中」。《互相伤害 痛苦交加》便就是说要追求个性,不要为别人而活;《熙熙攘攘、我们的城市》则是在破败与绝望中继续坚持,虽然未能看见希望,但只要还有「未完成的心跳」,就要去伸手、去触碰、去照亮黑暗;《空の箱》也表达了对所谓「正确答案」的质疑,以及对自我存在的执着确认。除了这种比较「燃」的作品,还有细腻的情歌,例如《蝶に結いた赤い糸》就让我感到很「甜」。片尾曲《正因为是无法成为他人的我》感觉节奏先是很舒缓,后来又迸发出了「即使无法成为其他人,也要相信自己」的强烈信念,放在结尾让人意犹未尽。 吐槽 尽管我很喜欢这部作品,不过感觉剧情上还是有些瑕疵。例如,第一集结尾处,仁菜抱着吉他在雨中寻找桃香。虽然我能理解她拿着吉他是为了引出结尾的歌唱情节,但我确实为吉他感到担忧。这一集结尾的歌唱部分,我不仅觉得电吉他在雨中插电演奏很危险,而且似乎凭空冒出了贝斯声?不过,这段剧情的情感渲染比较到位,《空の箱》也很好听。此外,后两集感觉节奏有些急促,尤其是最后一集,有种戛然而止的感觉。制作人平山理志也说,实际上并没有为之后的剧情做打算。live部分也被压缩得太短了,感觉效果甚至不如11集。虽然《Ave Mujica》饱受批评,但它最后一集都在开演唱会,看起来还是挺爽的。我觉得把OP或是ED去掉,让live更长一些会好些。 动画全部使用3DCG技术[1],还采用动作捕捉技术[2]。但我一开始确实看不习惯,可能先前看的多是2D动画,但后来慢慢也能接受了。酒井和男也坦言,这种作画方式会有「怪异感」[2:1]。《It’s MyGO!!!!!》虽然也采用了3D,但在此基础上又补充了手绘,我并没有感到违和[3]。此外,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动画中live的临场感有所欠缺,尤其是在声音方面,感觉和听专辑的体验大差不差。 東響希. ガルクラ総研③:立ち塞がるハードルにどう挑んだ?監督と制作Pに訊く「ガールズバンドクライ」アニメ制作秘話 [EB/OL]. オタク総研, (2024-08-25)[2025-10-07]. ↩︎ 前田久. シリーズディレクター・酒井和男が振り返る『ガールズバンドクライ』の画づくり③ [EB/OL]. Febri, (2024-10-02)[2025-10-07]. ↩︎ ↩︎ 杉本穂高. サンジゲン 松浦裕暁が語る、CGアニメの現在地 『MyGO!!!!!』の“ハイブリッド”な魅力 [EB/OL]. リアルサウンド 映画部, (2024-10-19)[2025-10-07]. ↩︎

2025/10/7
articleCard.readMore

恢复小爱课程表的「教务导入」

本文的封面图来源于Pixiv,原作者是潘潘没有Hp。 此方法本质上是恢复页面入口,而非保证服务端功能仍可用。不同版本应用的效果可能存在差异。 本文方法与小米社区上的教程所描述的操作一致,原文由靠墙的钴-60撰写。本文加入了自行探究的过程。 方法 在「小爱课程表」下方的导航栏中点击最右边的头像,进入设置。然后滑动至最下方,连续点击5次空白处,即图中的红框位置,进入Debug页面。 下滑,启用「vConsole」选项,然后点击右下角绿色的按钮。 在下方红框所示的command中输入window.location.hash='/import',并按右侧的「OK」。 这时页面会跳转到「教务导入」界面,可点击下方的「Hide」隐藏vConsole界面。 若要隐藏右下角的「vConsole」按钮,可以重新按照第1步进入Debug页面,随后禁用vConsole选项。 [{"url":"Screenshot_2025-09-07-22-44-17-817_com.miui.voiceassist.avif","alt":"连续点击5次红框所示的空白处","title":""},{"url":"Screenshot_2025-09-07-22-45-01-116_com.miui.voiceassist.avif","alt":"打开vConsole并点击绿色按钮","title":""},{"url":"Screenshot_2025-09-07-22-46-10-178_com.miui.voiceassist.avif","alt":"输入相关命令并按「OK」","title":""},{"url":"Screenshot_2025-09-07-22-46-29-173_com.miui.voiceassist.avif","alt":"点击「Hide」隐藏vConsole界面","title":""},{"url":"Screenshot_2025-09-07-22-46-39-788_com.miui.voiceassist.avif","alt":"进入「教务导入」页面","title":""}] 探究 明天就要开学了。小米「超级小爱」中的「小爱课程表」很实用,不仅比学校的课程表更直观,还会在上课前提醒。不过,今天准备导入课程表时,发现「教务系统导入」功能被关闭,说是产品技术方案调整,建议使用拍照导入。据小米社区一篇贴文所述,这个功能在今年4月份就已经下线了。这个功能挺好的,我不能理解为何要下线。可能是因为获取了第三方网站的数据?然而,作为替代方案的拍照导入却不尽人意,我尝试了几次,都是识别失败。 说实话,我一开始并没有什么思路。不过考虑到,课程表只能在线使用,并且在「超级小爱」中似乎并未找到相关活动,因此我觉得这个功能是单页应用。我还推测,教务导入只是禁用了入口,相关页面应该仍可打开,应该没有做其他校验。我先是尝试用Chromium对应用的WebView做远程调试,但并未找到相关进程,可能是生产版未启用相关配置。随后我便使用apktool静态解包,并在其中搜索关键词「课程表」,于h5_pad_config.json文件中发现了这样的配置: 1 2 3 4 { "path": "/h5/precache/ai-schedule/", "des": "课程表" }, 我猜这里的path应该是网页路径的一部分,但需要找到完整路径。随后查找ai-schedule,发现设置界面所对应的页面为https://i.xiaomixiaoai.com/h5/precache/ai-schedule/#/setting。「教务导入」与「设置课程背景」应该类似,都是打开了新界面,而后者能正常使用;点击时,路由会更改为/choose-bg。我想,「教务导入」应该也是一个新的路由,只要找到就万事大吉。因此,我在浏览器的调试器中搜索/choose-bg,发现以umi开头的某一js脚本中写了按钮与路由的映射关系。虽然没能直接找到路由,但我观察到「通过分享导入课表」的按钮路由为/import,此外还有一些路由是以import_开头。我想「教务导入」的路由多少会与import相关,便开始尝试。第一次即尝试了/import,运气很好,直接进入了「教务导入」页面。 下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在「超级小爱」中打开这个页面呢?我想,应用中应该有类似于浏览器Console的东西。在小米社区搜索时,发现小爱课程表中可以使用vConsole,而相关推荐中即有靠墙的钴-60所提到的操作方法,与我的想法不谋而合。按其方法操作,能够打开「教务导入」页面。

2025/9/7
articleCard.readMore

北航软件工程小记:用Rust开发「风行旅途」

相关代码已上传至GitHub,地址:https://github.com/saitewasreset/BUAA-SE-2025-Project-Group4-SwiftJourney。 开发 上学期的「软件工程基础」,要求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给定的项目。由于是自由组队,我们几个认识的自然组成了一组,分到了「风行旅途」的开发任务。这是在线火车购票旅游系统,用于线上的火车购票、酒店预订、火车订餐,类似于12306(具体需求见此)。我们给其的英文名为「SwiftJourney」,因为「Swift」有「迅捷」之意。 项目初期,我们先确定了技术栈。我和saite负责后端,而前端由其他三位组员负责。他们自然选择了Vue,因为先前有过相关的开发经验。我们选择了Rust,因为saite对Rust比较熟悉,我在先前的寒假中也学习了一些。Rust的性能和安全性都很出色,比较适合我们的项目,也贴合了「Swift」(迅捷)的特点;不过它的学习曲线确实很陡峭[1][2]。 先前的面向对象课程中,大作业是组队开发Java项目,我们选择复刻游戏《竞宝风云》(出自综艺节目《魔方新世界》)。不过,当时任务分配不甚均衡,且学期中还有其他事务,因此只能在最后几天连夜赶工,在最终展示时还出现了bug,不甚顺遂。汲取了先前的教训,这次我们一开始就制订了团队成员准则、分配了任务,还确定了每周进度目标。由于平时课程中就使用华为云的CodeArts,我们也就自然沿用了这个系统,管理项目并分配工作项。不过,我认为这个系统太过复杂了,每个用户有多种不同类别的ID,在不同操作中需要使用的ID类型都不同,且缺少明确指引,把其他人拉进项目也是难上加难,花了几十分钟才搞定。有次课下实践是使用CodeArts,不少同学也如此抱怨。 其实我对架构之类的宏观设计理解很差,只能依靠其他人,这可能是因为我过于专注细节的缘故。在saite的推荐之下,后端采用了领域驱动设计,以期更好地应对复杂业务逻辑,同时也是方便后续改造。不过其实我们都没接触过,只能根据网上的资料摸索。最开始,我根本不知道应该从何入手,后来在saite的指导之下,我才有了些许头绪。 saite后来如此总结道: 实际上,我在设计时根本不清楚软件工程的基本流程(当时「软件工程基础」课程才刚开始,还未完成对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等内容的介绍),甚至并不清楚在着手写代码前总体设计的重要性。在看了「领域驱动设计」的大致概念与几篇教程后便直接开始创建数据库、编写代码(虽然同一学期还安排了「数据管理技术」课程,但当时的课程进度并未介绍到数据库设计理论相关内容,在设计项目数据库时,我甚至并不知道3NF等范式)。课程结束之后回顾,才发现我忽略了战略(Strategy)层面设计,例如划分限界上下文、统一语言(Ubiquitous Language)制定等,而只注意了战术(Tactical)上的设计模式[3],导致一些问题,例如Entity设计不合理(特别是关于火车订票的相关实体)、Domain Service间耦合程度太高、Application Service的拆分并未明确对应用例。虽然存在上述诸多问题,但由于「软件工程基础」课程只要求实现单体应用,服务、数据库表之间关联程度较大也不太影响结果。而在之后的「软件工程基础实践」(小学期)中,要求编写单元测试、拆分微服务(独立数据库),相关问题才完全暴露出来。 flowchart TD USER[用户/客户端] subgraph Interface["Interface|统一入口"] direction LR API[写操作API] QRY_API[读操作API] end USER --> API USER --> QRY_API subgraph main["核心流程"] direction LR subgraph WriteModel["写模型(命令侧)"] APP[应用服务] --> AGG[聚合/实体/值对象] APP -- 依赖 --> REPO_PORT[仓储端口] APP -- 依赖 --> EXT_PORT[外部服务端口] AGG -- 产生 --> EV[领域事件] subgraph Infra["Infrastructure|技术实现"] REPO_IMPL[(仓储实现)] EXT_ADAPTER[[外部适配器]] ACL_IMPL[/防腐层/] BUS[(消息总线)] end EV --> BUS REPO_PORT -.-> REPO_IMPL EXT_PORT -.-> EXT_ADAPTER end subgraph ReadModel["读模型与外部依赖"] PRJ[(投影/读模型)] style PRJ fill:#E3F2FD,stroke:#90CAF9,stroke-width:2px DB[(数据存储)] OTHER_CTX[[其他上下文OHS]] end end API --> APP QRY_API --> PRJ REPO_IMPL --> DB BUS -- 订阅 --> PRJ APP --> ACL_IMPL --> OTHER_CTX 对我而言,另一个困难之处是对Rust并不十分熟悉。我只是把《Rust语言圣经》中的基础部分学习完了,而且也不敢说非常扎实。写项目时,我最头疼的就是类型转换。例如错误类型就有ServiceError、RepositoryError、GeneralError,使用到了anyhow、tracing等库。虽然现在来看也没有什么,但当时我对特征对象也比较陌生,看代码就如同看天书一般,复制粘贴的其他文件代码也往往无法直接使用。此外,可能由于项目过于复杂,又或是Rust的相关资料比较少,AI也无法提供太多帮助。还有一处麻烦的地方是,如果需要更改某个服务所需的外部依赖,那就需要修改对应的泛型参数列表,散布多处,十分繁琐。尽管如此,我觉得Rust的报错信息相对清晰,能够帮助我定位问题。 在开发过程中,还遇到了烦心事。我负责收集、生成数据,包括车站、车次等。由于车次采用了真实数据,在生成火车餐时,产出的json文件大小接近1GB,然后使用Git LFS将其上传到仓库中。后来在saite的建议之下,还是采用了压缩包的方式。然而,原先的json文件始终占用着存储空间,即使我使用了强制推送,确保没有任何commit中有对该文件的引用,可仓库的体积仍然没有改变。而免费版的仓库只有1GB存储空间——过了几天,代码完全提交不上去了。当时查阅了华为云的文档,没有看到相关信息;联系客服并等待数小时后,也被告知无法删除。与之形成对比的是,GitHub的文档中就提到,可以联系支持人员删除Git LFS对象。当时担心工作项等丢失,于是选择充钱升级华为云仓库。此外,开发期间还遇到MinIO社区版的Console去除了多数管理、配置功能,因此我们一怒之下使用脚本自动化配置。 虽然最终并没有完全实现所有功能,但总体来说也还不错。后端在期末周之前就写完了,并且也没太多致命错误。中转、换乘查询的算法是由AI写的,速度很快,即便使用了中国大陆的真实数据,也能在一秒内给出结果。前端人员在学期中有些忙碌,不过紧赶慢赶,最终也是写完了。展示时,老师和助教都肯定了我们的项目。老师还惊异于我们的技术选型,尤其是为什么要用Rust,而不是常用的Java等。我当时直接引用「软件工程基础」课程PPT中的回答,「作为学生,应当积极尝试新兴技术」,老师对这个回答非常满意🐶。 改造 软件学院在暑假末会开设「软件工程基础实践」课程(俗称「小学期」),要求在先前项目的基础上做改造。这应该也是学院的特色吧。这次主要的要求是将后端拆分为微服务,为后端写单元测试,并且要部署CI/CD流水线,执行集成测试、压力测试。其实我猜课程团队是希望前端成员负责流水线,但对我们来说,项目本身就使用了Docker,改造成k8s部署也并不复杂,使用AI可很快完成。所以对于后端的压力还是更大些。也因此,另一位刚学会Hello World的组员加入后端团队,负责写单元测试。他一直抱怨我们先前写的代码是「屎山」,还吐槽测试样例的mock很复杂。我前几天学习了如何写测试,但后来发现AI生成得非常好,根本就不需要改动代码。单从项目的角度来说,算是白费了力气。 然而,由于saite个人的身体原因,他在课程初期无法投入过多精力,导致后端进展受阻,尤其是拆分微服务。如前所述,我拙于宏观把控,只能等待他制订拆分方案。而前端虽相对轻松,但缺乏后端经验,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至结束期限前几天,我们才制定出了明确的拆分方案,开始拆分。我们计划拆出7个微服务,如图所示: flowchart LR Client(["外部客户端/前端"]):::client UserSvc["User (Err:90xxx)<br/>• 注册、登录、登出<br/>• 会话与口令校验<br/>• 用户、个人信息"]:::svc GeoSvc["Geo (Err:91xxx)<br/>• 城市、车站查询<br/>• 城市、站点映射维护"]:::svc TrainSvc["Train (Err:92xxx)<br/>• 直达、换乘查询<br/>• 车次、时刻、席位校验<br/>• 列车类型配置"]:::svc HotelSvc["Hotel (Err:93xxx)<br/>• 酒店搜索、评分<br/>• 预订、占房"]:::svc DishSvc["Dish (Err:94xxx)<br/>• 车上、外卖餐查询<br/>• 库存管理<br/>• 与车次联动校验"]:::svc OrderSvc["Order (Err:95xxx)<br/>• 下单、支付、退款<br/>• 订单聚合、状态机"]:::svc ObjStore["ObjectStorage (Err:96xxx)<br/>• put/get/delete对象存取<br/>• 数据装载辅助"]:::svc Client --> UserSvc Client --> GeoSvc Client --> TrainSvc Client --> HotelSvc Client --> DishSvc Client --> OrderSvc TrainSvc -. 数据装载 .-> ObjStore HotelSvc -. 数据装载 .-> ObjStore 从理论上来说,微服务的好处是可独立部署、降低耦合[4]。但由于已有的架构问题,按照我们的方法拆分微服务,基本就是将可在内存中完成的跨Service调用,改为使用HTTP在微服务之间完成。这不仅没什么好处,还降低了系统的整体性能,只是为了满足课程要求,是典型的「分布式单体」反模式。拆分过程可以说是苦力活,但AI并不能帮上忙:尽管有详尽的拆分方案文档,可它总是乱写一气。在展示的前一天,我们才勉强拆分完,随即发现系统有诸多bug。虽然一直修到晚上,但还是存在问题。直到展示结束后,才基本把问题处理完。 不过展示时,老师和助教都认为我们的项目挺不错。老师最后还问我们:「如果再让你们重新写一遍项目,你们还会选Rust吗?」我们都只是在笑,根本无法回答这个问题。虽然有队友开玩笑称,如果当初选择Python或是Java,就不会有这么多问题。不过saite觉得,架构设计的错误以及人员分工的不合理,才是问题的主要原因,而不是Rust。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讲,选择Rust也是导致人员分工不合理的原因之一。对我而言,如果选用其他简单的语言,确实能快速完成课程任务,但用Rust写这个项目,确实收获了许多。 saite还吐槽了此类团队作业。虽然明面上都有权重分配,但事实上也没什么作用,除非是一点都不做,否则权重基本上都是1。他还称,从之前的团队分工中的问题中得到的经验,在面临新的问题时总显得无用,最后回顾,还是每次都觉得犯了一堆错误(或许,这就是学习吧)。他还认为,在团队项目中,最好不要产生「有靠山」的感觉,这样会产生懈怠。据说这学期的「软件系统分析与设计」会有十余人的团队作业,真是令人头大。「人类在神圣的沉默当中学会历史」,项目结束后,我们很少再激烈地讨论当初的选择;而团队合作的种种教训,都已内化为我们无声的经验。 Blanco-Cuaresma S, Bolmont E. What can the programming language Rust do for astrophysics [J/OL].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2017, 12(S325): 341–344. DOI: 10.1017/S1743921316013168. ↩︎ Perkel J M. Why scientists are turning to Rust [J/OL]. Nature, 2020, 588(7836): 185–186. DOI: 10.1038/d41586-020-03382-2. ↩︎ Evans E. Domain-Driven Design: Tackling Complexity in the Heart of Software [M]. Upper Saddle River: Addison-Wesley, 2003. ↩︎ Newman S. Building Microservices: Designing Fine-Grained Systems [M]. 2nd ed. Sebastopol: O’Reilly Media, 2021. ↩︎

2025/9/6
articleCard.readMore

写作即取舍:我的文字与版面

本文的封面图来源于Pixiv,原作者是necömi。 写作是不断做选择的过程:要不要在中西文间加空格?是用直角引号还是弯引号?这些看似细节的小决定,最终塑造了文章的整体风格。如同公司制订其统一的代码风格标准一般,维基百科有一整套格式手册来保证一致性。相比之下,个人博客更自由,但自由不代表随意。为了阐述我的语言风格、避免排版混乱,我也希望制定一份属于本站的风格手册。 标点 首先需要做到正确输入标点(可见少数派的一篇文章,提到了常被误输入的符号)。关于标点符号的用法,我参考了《标点符号用法(GB/T 15834—2011)》,但有些用法不同: 标有引号或书名号的并列成分之间使用顿号 国标的4.5.3.5称:「标有引号的并列成分之间、标有书名号的并列成分之间通常不用顿号。若有其他成分插在并列的引号之间或并列的书名号之间(如引语或书名号之后还有括注),宜用顿号。」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如此解释: 首先从表达功能上看,并列的引号之间无论实际上有没有停顿,不使用顿号都不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其次,当所引内容比较多或者所引内容本身已经带有标点符号时,如果并列的引号之间再使用顿号,不仅形式上不美观,也降低了符号的表达效率。而且从编辑出版的技术处理角度看,各个出版社也多采用并列的引号之间不使用顿号的处理方式。如《出版校对培训教程》中就指出:「因为引号在视觉上有分隔作用,可以避免『满纸黑瓜子(顿号)』。」另外,从经济美观的角度出发,在同时引用大量同类并列成分、而并列成分本身又比较简单的情况下,可以将多个并列成分放在一组引号之内。这时,由于没有了引号的间隔作用,并列成分之间应使用顿号隔开。有时会出现别的成分插在并列的引号之间(如引语之后有括注时),这时为了避免理解的困难,需要使用顿号。 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标点符号用法〉解读》,第60—61页 但事实上,仍有知名出版物并未遵循此规定,例如《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的【四书】词条:「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种书。是儒家的主要经典。」(第1241页)《民法典》也有:「本法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同时废止。」(第一千二百六十条)个人认为,引号和书名号在此处为标号,而顿号为点号,不能因标号能够标示清楚,就忽略顿号的使用。此外,有不少人喜欢在最后两个并列成分间使用「和」,在这种情况下,略去顿号更显奇怪。如: 《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和《水浒传》是我国长篇小说的四大名著。 一眼看过去,可能会以为前三项与最后一项分属不同类别。综上所述,本人在此种情况下会使用顿号。而唯一的问题可能就是没有标点挤压,略显拖沓。 不过,自由雨日称,按照国标可以表示更小的停顿层次,也有一定道理。如: 最喜欢的作品:Rachmaninoff(拉赫玛尼诺夫)《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Chopin(肖邦)《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而我在这种情况下会使用逗号表示不同作家间的分割,再大的层次则直接使用分号: 最喜欢的作品:Rachmaninoff(拉赫玛尼诺夫)《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Chopin(肖邦)《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延伸阅读: 张国功. 标有引号的并列成分之间顿号使用规范商榷 [J/OL]. 现代语文, 2023(9): 78–83. CNKI YWLY202309012. 犊犊. 救救顿号!——与《标点符号用法》商榷 [EB/OL]. 犊犊的小棚棚, (2021-10-12)[2025-08-31]. 使用直角引号代替弯引号 其实国标要求使用横排时使用弯引号(“”‘’),但个人倾向于直角引号(「」『』)。试举一例: 「老师,『有条不紊』的『紊』是什么意思?」 “老师,‘有条不紊’的‘紊’是什么意思?” 个人感觉使用直角引号的上引号和下引号易于辨识,弯引号则在部分字体中不容易辨别(例如BBC中文使用直角引号,所以很容易发现其文章中的引号错误)。直角引号在中文排版看起来也更为协调,显示宽度与其他中文标点一致,弯引号则可能为半宽。 此外,少数派、TapTap等平台均建议使用直角引号。台港澳地区的标准亦采用直角引号。 使用书名号包裹英文书刊 虽然根据《中文出版物夹用英文的编辑规范(CY/T 154-2017)》,「中文句子内夹有英文书籍名、报刊名时,不应借用中文书名号,应以英文斜体表示」。不过,我也没有看到为何要如此规范,一篇论文中仅是提到这「与标准的要求是相违背的」[1],给出错误范例,如: 研究前期,团队主要查阅了《中国竹类图志》、《Illustrated Flora of Bambusoideae in China》、《竹类植物资源与利用》等书籍。 并指出正确用法为: 研究前期,团队主要查阅了《中国竹类图志》《竹类植物资源与利用》 、Illustrated Flora of Bambusoideae in China等书籍。 不过我个人感觉这样显得更加奇怪,原文三本书并列,一目了然,但改后却不易轻易看出。我感到疑惑的是,在中文语境下标示英语作品名,为什么要用英文特有的形式呢?如果这么做,《挪威的森林》是否要表示为日语『ノルウェイの森』,《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否要表示为俄语«Как закалялась сталь»?相反,如果都使用中文书名号,我感觉更加统一。 排版 我不使用人工空格来「排版」。一些排版指南要求在中英文间、链接前后添加空格以改善排版(例如《中文文案排版指北》),有些论文也认为空格是辅助排版的元素[2]。但我认为内容与表现应该是分离的,应该由排版引擎处理此类排版问题。例如,Chrome就尝试通过CSS属性来处理混排时的间距调整。如果人工处理,不仅会增加写作时的心智负担,而且当相关引擎成熟后又得重新调整。 先前我尝试过使用hexo-pangu处理排版问题,但效果不佳(例如还会把半角符号修改为全角),遂放弃。赫蹏的样式看起来还不错,不过恐怕会与本博客的主题排版相冲突。我想还是交由主题本身或是浏览器来处理吧。 用语 避免翻译腔:翻译腔的表现形式是文章生硬、不协调[3]。虽然许多文章并非翻译而来,但仍会受西方语言的影响,产生西化问题[4]。维基百科上的相关页面写得就挺好,列举了相关表现形式及修改方法。较为典型的包括:使用「进行」将动词变成抽象名词、仅强调种类时使用数量词(如「大众桑塔纳是一款由大众汽车公司生产的三厢轿车」,大众汽车显然不会只生产一款汽车,故该句无需使用「一款」)、照抄外文的「优雅」说法(如「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可直接改为「贡献巨大」)。 观点使用「认为」、「觉得」等词:一篇好文章应该清楚地将事实与观点区分开,故我会使用「认为」、「觉得」等词表明观点。 不使用模棱两可的词语:如《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对「空穴来风」的定义为:「有了洞穴才有风进来(语出宋玉《风赋》)。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现多用来指消息和传说毫无根据。」(第746页)同一个词却可以指完全相反的意思,因此我不会选择使用它。 用语尽量直白:如同维基百科上的一篇论述所说的那般,「铲子」不叫「手持式地貌修改专用装置」,也不叫「单兵战术人力壕沟挖掘机」。我认为在不损失准确度的前提下,应该尽量使用简单明了的表达方式,以免加重读者的心智负担。 引用 或许是受到维基百科的影响,我倾向于引用其他来源,佐证我文中提到的事实及观点。毕竟我不是专家,只能使用「引用论证」来支持我的观点。链接可以提供进一步信息、背景、关键来源材料、实用信息、进一步评论[5],我认为也算是一种引用。其可以提高透明度[6]与网页可见度[7],颇有益处。不过就我的观察而言,中国的新闻机构似乎不喜欢使用外部链接。 对于可以在内文使用超链接的引用,我会直接使用超链接,链接到对应页面。对于脚注方式的引用,则基本采用《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15)》。但考虑到网页可使用超链接,且url基本不会带来额外信息,故会将标题改为链接形式。 孙晓芳, 侯春晓, 高峻. 中文科技期刊不规范夹用英文的常见问题及其修改建议 [J/OL]. 编辑学报, 2023, 35(S1): 51–55. CNKI BJXB2023S1013. ↩︎ 魏英杰, 张宁.CY/T 154—2017在科技著作出版中的实践与探索 [J/OL]. 出版科学, 2018, 26(5): 31–33. DOI: 10.13363/j.publishingjournal.2018.05.053. ↩︎ 冯彤. “翻译腔”例析 [J/OL].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9(4): 556–560. CNKI ZLXS200304029. ↩︎ 钱寿初. 中文科技语言文字的西化问题 [J/OL]. 编辑学报, 1996(04): 218–222. DOI: 10.16811/j.cnki.1001-4314.1996.04.075. ↩︎ BBC. Links and Feeds: Editorial Policy Guidance Note [EB/OL]. (2010-10)[2025-09-01]. ↩︎ De Maeyer J. The journalistic hyperlink: Prescriptive discourses about linking in online news [J/OL]. Journalism Practice, 2012, 6(5–6): 692–701. DOI: 10.1080/17512786.2012.667273. ↩︎ Baggio R, Antonioli Corigliano M. On the Importance of Hyperlinks: A Network Science Approach [C/OL] // Buhalis D, Höpken W, Gretzel U, eds.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n Tourism 2009. Vienna: Springer, 2009: 309–318. DOI: 10.1007/978-3-211-93971-0_26. ↩︎

2025/9/1
articleCard.readMore

读书:《进化心理学:心理的新科学》

本文的封面图来源于Pixiv,原作者是XilmO@夕末。 前段时间,自由雨日给我推荐了《进化心理学:心理的新科学》这本书。我刚好对心理学有些兴趣,于是便抽空阅读了一下。目前中文最新版是第4版,英文则是第7版,后者更新了不少内容。不过,我还是更喜欢读翻译版,因为在阅读上有优势;同时,心理学应该有许多专业术语,我担心读英文版会受挫。 第一编 进化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导致进化心理学出现的科学运动》中,作者首先介绍了一些基本理论,包括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和性选择理论(包括同性竞争和异性选择)、哈密尔顿的广义适合度理论(即从基因的相似度看待选择过程)等。随后澄清了一些常见误解,例如认为自然选择就是「遗传决定论」。显然,人的行为不仅受到基因影响,还有环境的塑造。最后则是介绍了人类进化史及心理学领域的里程碑。 我个人感觉,这部分内容和高中生物知识十分相似。广义适合度理论是从基因这一微观视角解释选择过程,强调基因的重要性,虽然原理很容易想到,但我还是认为这种观点很有趣。文中在讲述「组合爆炸」时,也提及人的心理一定是特殊的: 当人或计算机在解决具体的任务时,一定要有特殊的程序将反应的可能性限定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如果没有这样的特殊程序,哪怕是最简单的任务,人和计算机都不可能完成它。 换言之,人的心理只有被特殊设计过,才能在复杂的环境中生存下来。日常生活中处理琐事时,我们往往会依靠直觉,而并不需要过多的分析和思考。这种直觉的背后,我想应该就是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心理机制。 第二章《作为新科学的进化心理学》,主要介绍了进化产物及原理、研究方法。进化的主要产物是适应器,即具有遗传性的可稳定表现的特征(如脐带)。其还可能有副产物(如肚脐)和噪音(如肚脐的特殊形状)。 第二编 生存问题 文中首先提到了觅食。作者提到,妊娠病可能是一种适应器,用以防止孕妇摄入毒素,危害胎儿。作者还写道,人们之所以喜欢香料,是因为其具有抗菌作用。此外,关于饮酒的观点很有趣,作者称,水果成熟后会散发出乙醇香味,酒中也有相当数量的酒精,因此人们会对酒产生兴趣。 根据食果产物假说(frugivory by-product hypothesis),人类对酒的迷恋本身并不是一种适应器,而是喜欢成熟的果实这一适应行为的副产物(Dudley, 2002; Singh, 1985)。[……]所有的人类都已经进化了喜欢成熟水果的食物偏好机制,但是这些机制和我们现在的高酒精含量的酒类相遇时却出现了问题。事实上,现代社会中的酗酒行为很有可能是因为过度沉溺于食果机制而导致的适应不良。因此,当你下次喝酒的时候,你也许会想到你的灵长目祖先们也开过聚会——围坐在一棵果树下吃着甘美的熟果。 我不怎么吃水果,闻到酒味也会不舒服。不过,我的父亲喜欢喝酒,但他并不喜欢吃水果。或许是因为水果里的乙醇含量太少了,「由奢入俭难」? 其次涉及到了住所。作者提到了「热带大草原假说」,即不同文化的人都喜欢大草原般的环境,因为这种环境较为开阔,同时也有一定的隐蔽性。周围环境也会影响到我们的情绪: 有研究表明,在病房里面放些花儿,可以提高病人的康复速度,还能带给病人一种非常积极的心理状态(Watson & Burlingame, 1960)。 当我们生病住院时,如果能够看到窗外的树木,我们也会康复得更快(Ulrich, 1984)。 我先前确实觉得送花只是表达自己的心意,并没有其他作用,但现在有所改观。同时,这也让我想起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讲述了一位老画家为鼓励病患乔安,而在狂风暴雨的夜晚画下常青藤叶;患者受到叶子的鼓励,最终战胜病魔,但画家因感染肺炎而死。现在看来,这确实是有科学依据的。 接着还提到了人面临危险时的情绪反应,包括害怕、焦虑、恐惧等,这都是为了让我们避开危险。文中还提到了「高度错觉」,即在相同距离的前提下,从上往下看时会认为比从下往上看更高。这也让我想起了主观与客观之间的联系。虽然俗话说「眼见为实」,但我认为主观并不一定就是要完全反映客观事实,而是要对主体本身有益。例如,蜜蜂与人的视觉感知范围不同,其还包括了紫外光,这帮助它们更好地识别花朵的模式[1][2]。人类虽然看不见许多其他频率的光,看似是劣势与缺陷,但这是不是为了获取最有用的信息,避免信息过载,实则是一种优势呢[3][4][5]? 这章最后,作者讨论了人类的死亡问题,还特别提及了为何男性的平均寿命较女性短: 有利于在求偶竞争中获得成功的基因将会被选择出来,这种作用在男性身上更为强烈,同时以年老时的生存为代价。这种对生命早期利益的强烈选择,产生了能导致人们死得更早的多效性基因。正如一位研究者所言,「男性的死亡率总是比女性高,因为他们早期已经享用了更多潜在的繁殖机会,而且,进化过程已经塑造出了这样的特质,它们既与积极的高繁殖成功率相连,又不得不付出早逝的代价」(Trivers, 1985, p.314)。 其中关于人们为何要自杀的观点也很有意思。他提到,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传播基因(即文中所述的「实现广义适合度的能力」)的希望渺茫,那么其自杀的概率会提高,通过让出资源,以期盼亲属能够传递基因。 第三编 性行为和择偶行为的挑战 除生存外,人们面临的另一大挑战便是择偶。第4章《女性的长期择偶策略》主要描述了女性如何选择男性配偶,包括其获取资源的潜力、对于女性的承诺、社会地位等。同时,择偶标准显然也与女性自身的背景相关联。让我感到惊讶的是,女性看重男性面孔和身体的对称性,据研究这关乎到其是否健康。 第一,面孔对称的人在生理测验、心理测验以及情绪健康测验上都取得了较高的分数(Shackelforl & Larsen, 1997)。第二,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面孔对称性和身体吸引力的评分之间存在正相关。第三,女性通常认为面孔对称性更好的男人看起来更加性感[……] 第5章《男性的长期择偶策略》则是从男性的角度出发。男性对配偶年龄的偏好很有意思,青春期时的男生会选择年龄稍长的女生,但成年后的男性则会青睐更年轻的女性。进化心理学称,这意味着男性看重对方的生育能力,而对应年龄的配偶拥有更强的生育力。不过,年长男性因多种原因,而不选择处于最佳生育年龄的异性,这可能是因为男性退而求其次,或是年龄差太大则会难以相处,抑或是现代婚姻改变了男性的偏好。 此外,女性的外貌和行为,也会影响到男性对其的评价,因为这往往反映出女性的繁殖价值。就外貌而言,发长、腿长、体脂等均有影响,这是显而易见的。但事实上,这种审美标准婴儿天生即有之,而不是后天培养习得。与我的直觉相左,面孔平均化似乎更具吸引力,这可能更易于加工,或是意味着某种表现型优势。之后,还具体介绍了男性的择偶偏好如何影响他们的择偶行为,例如在与漂亮女性对话时,会刻意压低嗓音。 第6章《短期的性关系策略》则提到了两性的短期择偶。男性比女性更倾向于短期择偶,这是因为其付出的代价小,且能有更多后代。本章开头所述实验便体现出了两性间的差异: 假如在大学校园里,一位迷人的异性走过来跟你说:「你好,我最近一直在注意你,我觉得你很有魅力。你愿意和我做爱吗?」碰到这样的情形,你会作何反应?如果你和其他女性一样,你会毫不犹豫地拒绝。事实上,在一项研究中,100%的女性都这样作答。这样的请求可能让你觉得被冒犯、被羞辱或者不知所措。但是,假如你和研究中的男性被试一样,便会觉得走了桃花运:75%的男性接受了请求(Clarke & Hatfield, 1989)。而且对男性而言,遇到这种请求也算是莫大的荣幸。 为了尽可能多地获取性行为机会,男性会降低标准。「零点现象」也佐证了这一点,即在单身酒吧中,越接近零点时刻,男性对女性的魅力评价越高,这表示男性会逐渐降低标准。书中提到性幻想时称,对男性而言,「性就是单纯的欲望和生理满足」,而女性会注重对象的个性和情绪特征。此外,男性更可能会红杏出墙。 而从数学的角度看,男性和女性参与短期择偶行为的数量应该是相等的。书中提及,女性可以获得5种收益:资源、基因、更换配偶、获取择偶技巧、操纵配偶。 第四编 亲代抚育和亲属关系的挑战 解决生存和择偶、繁殖问题后,人们面临的下一挑战便是如何抚养后代。实际上,自然界中有许多物种并不抚养后代,因为付出的成本不及生出更多后代。第7章《亲代抚育问题》中,作者首先讨论了为何母亲在养育后代中投入更多,原因包括父子关系的确定性普遍较母子关系低,以及雄性更害怕错失择偶机会。作者提到,「男性倾向于为择偶活动投资,而女性倾向于为抚育子女投资」。同时,书中也探究了父母为后代的投入会受哪些因素影响,包括遗传相关度、子女运用亲代投资的能力等。其中有个发现很有趣,即母亲多数情况下都会说孩子长得像父亲,在我家中亦是如此,母亲还说我和父亲是「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但实际上,新生儿与母亲的相似度更高。研究提出,这可能是母亲希望让父亲感知到自己的父亲身份,从而鼓励其对子女的投资。 根据进化理论,父母和子女间必然存在冲突: 在有性繁殖的物种(比如人类)中,父母和后代有50%的遗传相关度。[……]但这也意味着,父母和子女之间有50%的基因差异。因此,对父母和子女而言,双方心目中的理想行为很难达成一致(Trivers, 1974)。具体而言,父母和子女将在如何分配父母的资源上产生分歧,这导致的典型结果就是,子女想得到的资源会超出父母愿意提供的资源量。 此外,子宫中也会产生母婴冲突。其最早表现为胎儿是否会自发性流产,母亲的适应器会让不良胚胎流产,从而尽早停止投资的损失;而在受精卵着床成功后,母亲和孩子还会发生食物供给的冲突。 下一章是《亲属关系问题》。文中首先提到了哈密尔顿规则,揭示了利他行为的进化基础。虽然利他行为可能会对利他者本身不利,但通过帮助亲属,会使得与自己相似的基因得以保留。随后讨论了亲属关系的话题,主要是如何相互帮助、投资。不过,我的亲戚离我们家都有一段距离,每年差不多只探访几次,存在感似乎并不强。但在乡村似乎容易形成宗族社会般的形式,人们集体生存。最后探讨了家庭的进化过程,也提到了家庭存在阴暗面,包括同胞冲突、亲子冲突、父母冲突。 第五编 群居问题 顾名思义,这编主要是讨论群居生活。其共包括4章内容,每章涉及范围不一。 我们常说自然选择是自私的,是因为它是一个反馈的过程。如果它青睐某个生物体,这一个体所拥有的设计特征肯定比群体中的其他个体更具繁殖优势。但是,为朋友作出牺牲的人难免要付出代价,而朋友却会从中受益。所以我们不禁会问,这样的友谊和利他行为是如何得以进化的呢? 本编首章《合作联盟》讲述了朋友间的利他行为。互惠式利他主义称,利他者能够在将来的某个时刻从受惠者那里获得回馈,从而实现双赢。但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识别欺骗问题。随后提到了经典的「囚徒困境」,指出在「重复的囚徒困境」中,玩家的最佳选择应该是以牙还牙。「首先,以你希望对方对待你的方式去对待他,然后以他实际对待你的方式去对待他」。文章还提到,人们对识别欺骗者有着特殊的能力。例如,人们可以辨认不同个体,「能够认出已经34年未曾见面的故人,正确辨认率超过90%」。不过这对我来说不太可能,因为我确实脸盲,过几个月后可能就认不出来了。 我现在似乎也在采用「以牙还牙」的策略,以便及时止损。原先,家长总是让我尽可能和其他所有人都打好关系。但我在交朋友的过程中发现,许多友谊确实没有必要维持。例如初中时,有个同学让我帮了他不少忙;后来,他重装完系统后出现了问题,让我帮他解决,然而我当时因为忙碌,第二天才看到消息回复,却发现自己惨遭删除。我提供的许多帮助并未得到任何回报,甚至连一句感谢都没有,我一度开始怀疑帮助别人的价值何在。后来,我逐渐变得「冷漠」,并且意识到要将精力放在值得的人身上。如果对方三番两次都不回报我的付出,我便会选择断绝关系。大学时,就有一些同学经常问我问题,但我并未感受到回报后,便主动淡了联系,甚至直接将之联系方式删除。随后也发现,其实自己在对方的朋友圈中并不重要,甚至只是工具人的地位。rxliuli在其博客中也提到,「帮助别人似乎开始变成了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我感同身受。 在这些交换活动中,交换双方根本谈不上朋友关系。实际上,如果你总是希望朋友对你提供的帮助马上给予相似的回馈,那说明你们的友谊非常脆弱,因为你们还缺乏真正的信任(Tooby & Cosmides, 1996)。 我初中时确实和其他人做过这种行为。当时学校门口有卖烤肠的商店,我和一位同学天天相互请别人吃烤肠。但当一方忘记带钱而无法购买时,第二天另一方也不会请客。其实我觉得和他确实不算是朋友,虽然当时学习成绩相仿,有益于建立友谊,但我确实不屑于他的品格。但碍于情面,我还是选择了继续维持这种表面的友谊。初中毕业之后,他旋即断绝了与我们之间的联系。 当你春风得意的时候,交朋友并不是什么难事。但是,只有当你身处困境的时候,你才会发现哪些人才是真正的朋友。[……]真正的朋友之间完全是另一种期望和感受。和朋友在一起时,我们会感到非常愉快。当朋友获得成功时,我们不是感到妒忌,而是由衷地替他高兴。我们和朋友拥有相同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这种志同道合让我们体会到深深的满足感。当朋友急需帮助时,我们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不会在意我们的付出能否马上得到回报。 其实我很庆幸交到了真正的朋友,并且还时常有联系。不过到了大学,社交大幅减少了,我到现在也没找到那般亲近的朋友。或许是因为大家都忙于学业和生活,没时间维系友谊吧。虽然线下社交还是有些障碍,不过我觉得在维基百科认识的几位编者都很不错。 图比和科斯米德斯(Tooby & Cosmides, 1996)认为,合作行为和利他行为还有(其他)潜在的进化途径,那就是友谊。他们提到了人们的直觉反应:当许多人听说人类的友谊只是基于纯粹的互惠互利时,他们变得非常生气。人们经常说,当他们为朋友提供帮助时,他们感到由衷的快乐,根本不会计较将来能否得到回报。 我确实一度以为朋友之间只是交换信息、互通有无。但在和真正的朋友相处后,我意识到不仅仅是这样。我觉得待在一起,就会感到很放松。 友谊在很多维度上都存在差异,其中一个维度就是性别。友谊可以发生在同性之间,也可以发生在异性之间。这两种不同形式的友谊所带来的收益和代价,可能存在天壤之别。比如,同性之间的友谊往往会产生同性竞争,但异性之间却不会。而且,异性朋友拥有一种同性朋友所不具备的好处,那就是异性朋友有可能成为你的配偶。 这让我想起初中时与异性交往的糟糕经历。疫情期间,我和一位女生聊天比较多,她会及时回应,还会倾诉她的烦恼。我觉得和她聊天很有意思,于是对她说我喜欢她之类的话,但只是想表达好感,并不想发展成恋爱关系。随后她还给出了种种承诺,但最终无一兑现。现在回想,我们事实上并没有什么友谊,她纯粹就是把我当作工具人使用。这段经历也让我产生了社交焦虑。高中时,一位女生主动找我吃饭,高考结束后约我一起玩,密室逃脱时还挽着我的手,大学时还打电话和我聊天。虽然我感觉和她的关系有些微妙,但我担心是自己想多了,也怕重蹈覆辙,于是也没说什么。最终她在大学中找到了男朋友,我感觉挺不错的。 下一章名为《攻击与战争》。雌性在亲代投资上付出更多,故雄性的繁殖上限大于雌性。正是因为这种「一雄多雌」的现象,部分雄性所获得的繁殖资源高于均值,因此雄性之间的竞争更加残酷,也更具攻击性。女性间虽不太会有武力上的攻击,但也会出现言语攻击,且多是诋毁对手的外貌,或是称其水性杨花。男性是战争的主要参与者,还为此进化出了专门的心理机制。这也是为了获取更多的性交机会。 两性之间因为进化利益的不同而会产生冲突。《两性冲突》阐述了具体原因,比如男性常会认为女性对自己有兴趣,但实则不然。书中提到这是一种认知偏差,并将其与烟雾报警器做比较,称烟雾报警器偏向于误报而非漏报,因为漏报比误报的代价大得多。两性间的冲突包括身体接触的冲突以及性嫉妒。本章结尾处,作者还谈论了男权制度: 在女权主义作家笔下,男性有时被描绘成这个样子:他们联合起来压制女性,实现共同的目标(Dworkin, 1987; Faludi, 1991)。但是,进化心理学的分析表明上述说法是错误的,因为男人和女人的竞争对手主要还是同性。[……]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男性和女性也都从异性的择偶策略中获益。[……]出于利益的考虑,每个人都会和两种性别中的某些成员结成联盟或者发生冲突。 本编最后一章是《地位、声望和社会等级》,主要探讨了社会地位和支配行为的进化心理。文中认为,自尊是跟踪社会地位的机制,认为既可以促使主体改善人际关系,又可以激发获得尊重的行为。 第六编 一门整合的心理科学 这一编主要讲述了如何从进化的角度评述心理学的各个领域。作者认为,目前心理学各个领域的划分有着很强的人为性,而进化视角可以将这些领域整合起来。 总结 总的来说,这本书质量相当不错,毕竟是商务印书馆背书。这本书算是极致的文献综述(自由雨日也提到了这一点),后面列出的参考文献足足有三十多页。我发现我所读的国外大学级别的书籍,似乎都很爱使用参考文献;但国内教材则不然。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解释心理学,我认为是自然而然的,同时书中对部分问题的讨论,算是解释了部分长期萦绕在我心头的谜题。同时,我希望了解心理学,是为了更清楚地了解自己和他人。 Hempel de Ibarra N, Vorobyev M, Menzel R. Mechanisms, functions and ecology of colour vision in the honeybee [J/OL]. J Comp Physiol A Neuroethol Sens Neural Behav Physiol, 2014, 200(6): 411–433. DOI: 10.1007/s00359-014-0915-1. ↩︎ Hempel de Ibarra N, Holtze S, Bäucker C, Sprau P, Vorobyev M. The role of colour patterns for the recognition of flowers by bees [J/OL]. Philos Trans R Soc Lond B Biol Sci, 2022, 377(1862): 20210284. DOI: 10.1098/rstb.2021.0284. ↩︎ Barlow H B. Possible principles underlying the transformations of sensory messages [M/OL]. In: Rosenblith W A (ed.). Sensory Communication. Cambridge, MA: MIT Press, 1961: 217–234. Available: https://www.cnbc.cmu.edu/~tai/microns_papers/Barlow-SensoryCommunication-1961.pdf. ↩︎ Niven J E, Laughlin S B. Energy limitation as a selective pressure on the evolution of sensory systems [J/O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 2008, 211(11): 1792–1804. DOI: 10.1242/jeb.017574. ↩︎ MacFarlane E R, Patel S, Nayak R, et al. UV light and the ocular lens: a review of exposure models, risk factors and protective mechanisms [J/OL]. Frontiers in Ophthalmology, 2024, 4: 1414483. DOI: 10.3389/fopht.2024.1414483. ↩︎

2025/8/27
articleCard.readMore

root仍在路上,现实却愈发收紧

本文的封面图来源于Pixiv,原作者是TID。 我的第一台手机是三星的G5109,搭载Android 4.4.4系统,存储空间仅有16GB。这台机器从电信渠道购入,每次恢复出厂设置都会自动安装一批运营商相关应用。这些软件预先存储在手机上的system分区中,既占空间也难以移除干净。因此我想着把手机root,从根源上删除那些安装包。当时root手机很简单:要么使用一键root工具,要么刷入第三方Recovery并用SuperSU管理授权。同时,由于机器性能孱弱,我还用MyAndroidTools(俗称「写轮眼」)禁用QQ、微信的部分组件,以减少资源占用。 如今硬件性能和系统功能都显著提升,root看起来不再「刚需」。以我现在的主力机Redmi K60 Pro为例,使用首年即使并未root,也感觉够用了;但随后还是选择了root——为了更多的可能、更好的体验。 好处 保护隐私 我之所以root,主要还是出于隐私考虑。国内许多软件并不安分,会在公共存储写入可跨应用读取的持久标记,形成跨应用的跟踪面。如果不root,确实对它们束手无策。Google虽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例如在Android 10引入了分区存储特性,并在后续版本中持续收紧,但时至今日尚未完全解决。而在root后,通过存储空间隔离之类的软件,可以将不同软件的数据隔离开来,防范不同应用间的跟踪数据共享。此外,Blocker和App Manager等软件能够禁用一些应用组件,包括跟踪器、广告等。 另一方面,国产系统本身也存在隐私问题,一些国产Android系统会将用户数据上传至云端。在小米手机上,可以使用HyperCeiler等软件,禁止系统上传已安装应用列表等。 扩展功能 小米系统的某些功能仅部分机型可用。其中一些情况是硬件所致,例如AI能力需NPU支持;而另一些情况则是软件限制,如超级壁纸仅在部分机型上可用。对于后者,可以在root之后解除相关限制,例如晕车缓解、录像时使用4K 60fps等功能。此外,官方系统并未提供部分功能,例如原先系统中不支持调节手电筒亮度,只能依靠其他模块完成。 还有一些有趣的实验性功能显然不会在普通系统中提供。比如,MSD可以将手机模拟为大容量存储设备:例如能将ISO文件模拟为光驱,让电脑从中启动。 其他方面 root后还能完成其他一些操作。我的电脑与手机均使用了RIME输入法引擎,root后使用Syncthing,可以实现多端数据同步(因为Syncthing需要读写其他应用的数据文件,而不root则做不到这一点)。AdGuard在root后才能将根证书安装到系统分区中,从而实现HTTPS过滤,还可自动配置网络,无需占用VPN槽位。F-Droid需要向系统分区中安装特权扩展,以实现自动更新等功能。先前的博文中也提到,root后可以解除Google Play商店的自我更新限制,还可维持微信正常的FCM推送。 调整调度也是津津乐道的话题。例如Scene可以检测、调节手机性能,而AsoulOpt模块可以优化游戏的线程调度,进而改善性能。我虽然使用了这些软件,但基本不会在手机上打游戏,所以不清楚效果几何。 除此之外,还有强大的LSPosed框架,可以在不修改应用本身的情况下控制其行为。先前提到的HyperCeiler即依赖于此。利用这个框架,Thanox可以控制各应用的自启动、关联启动等,还可避免应用被系统杀死;QAuxiliary、知了、mbga等模块则让相应软件更加好用;异常跟踪则可以完整显示应用崩溃后的错误日志。 坏处与局限 首先,手机root需要先解锁Bootloader,而不少国内的手机厂商都在逐步限制Bootloader的解锁。先前小米的解锁政策十分宽松,但现在甚至还需要答题才能获取资格。幸亏我的手机型号较旧,能通过其他方法绕过。而就在前几天,一加的解锁也变成了人工审核,将来是什么情况,暂时无法预料。与手机厂商的限制相比,解锁需要清空手机数据,这就不算什么了。 其次,root后还需要考虑隐藏root的问题,这不是一劳永逸的。其实以前我也考虑过,隐藏root是不是不道德:因为root之后,即可控制软件的运行过程,而这可能是软件开发者不愿看到的。但我发现,在仅root的情况下,QQ就会把我的账号冻结,于是打消了这一顾虑,否则根本无法正常使用软件。为此,得安装隐藏应用列表之类的软件,防止不安分的软件获取已安装的应用信息(直接不授予「获取应用列表」的权限不一定可行,因为某些应用会绕过相应机制)。然后,若要通过谷歌验证,则需要使用Play Integrity Fix以及Tricky Store,由于谷歌经常吊销泄露的证书和密钥,所以也需要时常更新这两个模块的数据。此外,可能还需要使用Treat Wheel、NoHello之类的模块隐藏root状态。尽管如此,QQ最新版的root检测还是非常厉害,为了账号不被封禁,我不得不使用旧版。 最后,还是老生常谈的安全问题。root本身并没有安全隐患,但解锁Bootloader会让安全性有所降低,让不信任的软件以root权限运行也会让设备面临风险。我认为只要不乱授予应用root权限、不随意安装模块,选用开源、可信赖的软件,那基本上就没什么问题。 总结 其实,root的性价比似乎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因为投入远多于收益。有许多操作并不需要root就可以实现,例如:卸载系统应用可以通过adb实现;Shizuku也可以在免root的情况下,实现停用应用、批量安装应用等操作。而我选择root,可能是心里的完美主义在作祟,想让手机成为我希望的样子。 我之后仍然会选择root,但对国内手机厂商的限制政策感到无奈。我认为既然用户购买了设备,那么就应该拥有高度的自由度和控制权。目前更像是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拥有权。同时,我也对QQ检测到root就封号感到不解,如果真的不想让用户root,那就检测到root后,直接禁止软件运行就足够了;诸如广告群发等违规行为,可以直接在服务端检测。我能理解root常与灰产、黑产相关联,但这样一刀切的方式,在我看来就是「懒政」的体现。

2025/8/19
articleCard.readMore

浅谈选择困难症——以点外卖为例

本文的封面图来源于Pixiv,原作者是黄瓜。 引言 MyGO!!!!! or CRYCHIC? 生存还是毁灭? 我和深鸣想点个外卖一块吃, 选谁来决定? 选哪个平台? 选哪家餐厅? 选哪种食物? 选哪杯饮料? 一系列问题虽微不足道却环环相扣,有太大选择空间、太多未知信息,所以极易让人脑袋过载,抛出世纪难题:「吃啥?」 分析一下它为什么如此难以回答,要点在于:决策本身极复杂,而我们懒得搞「吃饭学术研究」,想在几分钟内给出答案。 有什么方法能永久治好选择困难症吗?我觉得没有。如果不愿「搞研究」而使用简化决策方法,一定不够通用,并且有其缺陷。下面我将试着叙述一种足够简单的决策思路,但是仍需注意适用范围。 使大脑重新运转 从已知出发,不要从未知出发。 整理一下你的处境,确认:你有没有忽略某些重要的需求?比如: 是不是很饿(这不是废话,深鸣曾感觉坐着很饱,但是站起来后很饿,玄学)、饭后需不需要赶去工作——如果是,优先考虑「距离近」、「配送快」因素; 是否想吃米饭类、是否想要清淡口味——如果是,利用平台的分类与筛选功能缩小范围。 是否感觉「总是那几样,吃腻了」——如果是,试试扩大食谱范围。(有文献指出人类对陌生食物天生抱有厌恶感[1],这可以指导我们多去吃熟悉的食物。又,食谱范围过窄与营养不均衡密切相关[2],则我们应该适当地尝试新食物) 基本目标 我发现选择困难时,自己往往没有什么迫切需求,觉得「都行,随便」或者「这个想尝尝,那个也想尝尝」。 耗费两个小时来选择,不行;吃了要是过敏或拉肚子,不行;买了太多而浪费,不行;一口都咽不下去,当然也不行。使用扔骰子、扔硬币等替代方法,不仅有限制,本质上无益于决策,还要确定谁对应谁,可能导致进一步的选择困难。由此,基本目标有: 最好五分钟内解决难题 避免过敏、不卫生、浪费、无法咽下等情况 从正面突破,使决策更有效 基本策略1:觉察你的心情 该策略对应目标1:节约时间。 觉察自己的心情——不要因眼花缭乱,而忽视心情。我们不知道一样食物在送达之前味道究竟怎样,所以别考虑未知的信息。短时间内浏览几十个选项比只看少数几个选项更难作出抉择[3],所以遮住一半屏幕并慢慢翻阅,只注视两三家餐厅,看看其类别和评价,你讨厌它吗?对于不讨厌的那一家,点进去,依然遮住一半屏幕并慢慢翻阅,只注视三四种食物,看看其食材和风味,你讨厌它吗?如果不讨厌,立刻选上。同时,考虑你的食量,别浪费,则一个点餐方案很快就能完成。 以「讨厌」程度为阈值是为了提高效率,即快速找到一个平庸的选项。若有闲暇,可提高标准、以「喜欢」程度为阈值,即更耗时地找到一个较优的、满意的选项,注意只是较优而不是最优,得避免完美主义心态。[4] 基本策略2:预测你能否接受 该策略对应目标2:避免极差选项。 我们经常会遇到「信息偏差」问题。一部分是外部引起的:商家放出的照片其实是「照骗」;尽管好评如潮,但可能是水军作祟,吃起来很一般。对这些问题,用户没有针对性办法,只能尽量督促平台纠正。另一部分是内部引起的:信息本身没有失真,但我们预估错误,或只是偏好与众人不同等等,最终导致失望。 假想我们直接选择由策略1得到的方案,把主要预期降低一档以留出风险缓冲空间,例如实际食物比图片看起来难吃些、配送时间比平台计算略慢些,你会不会口吐芬芳?会不会耽误工作?如果不会,直接下单。 自己过去的经验是最真实可靠的,再次选择常吃的食品没有什么风险,还可以借鉴身边人的经验。到了想尝试新食物的时候,可再上一层保险——存一些零食、快餐之类备用。 基本策略3:「暂时」忽略别人 上面两个策略适用于自身,该策略进一步地适用于多人场景。 一起点外卖的实质是:找到「吃饭公约数」,则决策倾向是保守的。谁来主导点餐过程不重要,吃饭才重要,那么你来主导就好。首先「满脑子只想着自己」,暂时地忽略他人,使用策略1和2,相对保守地给出你的点餐方案;然后抛弃「暂时」,听听别人对此具体方案的意见,若比较满意,缝缝补补即可;若不满意,便从头再来,或让别人来主导。这个策略只是给出一个起点,后续仍需友善讨论与协商,并非真正提倡「自私」。 总结 选择困难症的病根是信息过载和信息偏差。从已知信息出发,尽可能缩小考虑范围,并减少信息量;信息偏差问题难以解决,因此可以多依靠过去的经验。 应对点外卖的4个步骤:整理处境,觉察心情,规避风险,主导决策。 更广泛地说,我们只能在点外卖、买衣服、看电影等小事上用以上简化策略应对选择困难症;对于有意义的大事,包括远途旅游、买房子、填志愿等,就应该采取「学术研究」的态度慎重考虑了。 Birch LL. Development of food preferences [J/OL]. Annual Review of Nutrition, 1999, 19: 41-62. DOI: 10.1146/annurev.nutr.19.1.41 ↩︎ Arimond M, Wiesmann D, Becquey E, et al. Simple food group diversity indicators predict micronutrient adequacy of the diet of women of reproductive age in five resource-poor settings [J/OL]. The Journal of Nutrition, 2010, 140(11): 2059S-2069S. DOI: 10.3945/jn.110.123414 ↩︎ Haynes G A. Testing the boundaries of the choice overload phenomenon: The effect of number of options and time pressure on decision difficulty and satisfaction [J/OL]. Psychology & Marketing, 2009, 26(3): 204-212. DOI: 10.1002/mar.20269 ↩︎ Simon H. A. A Behavioral Model of Rational Choice [J/OL].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55, 69(1): 99–118. DOI: 10.2307/1884852 ↩︎

2025/8/15
articleCard.readMore

必应索引失而复得小记

去年10月底,我把博客的主题由fluid改成了butterfly。在原先的主题中,我并未配置canonical选项,即所谓的规范网址——搜索引擎认定的链接范式;而新主题会根据hexo配置文件自动生成canonical。而我并未将pretty_urls中的trailing_index与trailing_html设置为false,导致规范网址带有index.html后缀。但不知何故,此规范网址也会自动重定向至没有index.html后缀的链接。这导致Google和Bing对网站的索引逐渐消失,而我几天后才发现并修正,已然于事无补。 之后,我的网站的反向链接逐渐增多,尤其是将本站提交至V2EX的VXNA节点后,Google的索引逐渐恢复,但Bing的索引却迟迟未见起色。虽然在Bing Webmaster Tools的「搜索性能」中,显示索引页面数在不断增加,但使用site运算符搜索时,却显示没有结果。 在网上搜寻一番后,发现此种情况似乎不在少数。根据陶小桃和zcTou等人的博客文章,这可能是站点进入了必应的黑名单之中,需要向官方反馈,提请人工审查。根据教程,我提交了「我的网站不在索引中」的问题。等待几天后,收到了如此回信: After further review, it appears that your site did not meet the standards set by Bing the last time it was crawled. 其实我看到这个回复后有些失望。首先,必应官方只是说不符合质量标准,但又不具体指出,让我不知道从何做起。照理说,我的网站应该不是内容农场,先前也曾被必应收录过,质量上应该没有问题。其次,发件人为bingwb@microsoft.com,当我希望进一步了解原因时,却发现该邮箱无法回复。更令人气愤的是,收到这封邮件后,我的索引页面数逐渐下降,最终只剩下个位数;每天可提交的URL数也从100变成了10。我甚至开始怀疑,一开始只是索引问题,在我反馈后,他们又将我的网站添加到了黑名单中。之后我多次联系必应官方,但收到的多封回复为模板式的「未满足质量标准」。期间,我还找到了Simon Cox所写的一篇博文,步骤很详尽,但我遵循指示后,似乎仍然没有作用。但读者不妨也可以自查一番。 直到前几天,我突发奇想,反馈问题时选择了其他类别(错误的搜索结果—Issue with Favicon),发现负责的团队似乎有所变化,发信人变成了bwtsupport@microsoft.com。先前的工单编号都是以REQ开头,而这次则是以UCM开头。并且,他们的回复并非完全是模板,同时也可以直接回复邮件。他们提到,他们将问题上报至更高级别的团队后,确认我的网站违反了网站站长指南。当我询问他们违反了哪些具体规则时,他们回复称并不清楚,但提及编制索引是由Bingbot爬虫自动完成的,他们无法控制这一流程。然而,在收信后一两天,网站的URL可提交数又上升至了100。又过了几天,索引页面数也开始逐渐恢复,通过搜索引擎也能直接搜索到网站。 总之,搜索引擎的收录是个黑盒。虽然我不能完全确定两者之间的关联,不过我猜,在把问题提交给后一个团队时,他们虽然认为我的网站不够格,但也不至于进入黑名单,因此将我的网站从名单中移除。而我的网站有一定的反向链接,故爬虫很快就重新索引了。如果读者也受类似问题的困扰,不妨在向官方寻求支持时,尝试使用其他反馈类别,将问题提交给看起来就更负责的团队。

2025/8/12
articleCard.readMore

告别常驻进程:如何让微信使用FCM推送

警告:本文提及的部分步骤要求手机具有root权限。若不执行这些步骤,则最终效果或许不理想。而获取root权限可能会导致被微信封禁(参见此处),也可能会对手机造成不可逆的影响。若无相关经验,强烈建议不要获取root权限! 背景 与苹果相比,Android的一大缺点是缺少统一且强制的推送平台。苹果有着Apple推送通知服务,而Android则依赖于各个厂商的推送服务。Google虽有自己的Firebase Cloud Messaging(FCM),但并未强制要求接入;国行设备若要使用完整的Google Play服务,则需花上不少功夫。国内亦成立了统一推送工作委员会,但进展似乎不甚顺利,且国外软件显然不会接入。部分软件甚至未接入任何推送服务,只能依靠后台常驻来接收消息。在国内的软件环境下,Android的推送服务显得十分混乱。 QQ在Google Play上的版本停滞在了2020年,且并未接入FCM;但好在其国内版于2022年陆续接入了各厂商的推送服务,能够实现无后台运行的推送。同属腾讯旗下的微信却桀骜不驯,没有接入任何一家国内厂商的推送服务。不过,企业微信可以接入小米等厂商的推送,说明应该不是技术问题所致。先前我也尝试过将微信常驻在后台,但其不仅会创建众多唤醒锁,消耗大量电量,而且还会频繁获取身体运动等数据,让我感到僭越。而微信Google Play版中接入了FCM,但先前使用FCM的要求比较苛刻,甚至需要设备的IP属地位于国外;直至2025年3月,其才为中国大陆的用户激活FCM推送功能,且FCM推送要求降低了不少。 Google Play服务 首先需要启用Google的基础服务。以小米的HyperOS为例,进入设置 > 更多设置 > 账号与同步 > 谷歌基础服务,将选项启用即可。部分厂商的手机可能需要自行安装Google三件套,或可参考此篇教程。或者,也可使用开源的microG方案。 其次要让Google Play服务常驻后台。我使用了HyperCeiler模块(需root),在其「电量与性能」选项中,勾选了「使Millet更保守」以及「允许Google Play服务在任何时间联网」。如果没有root,根据V2EX上的说法,可以安装Gboard,并将之设置为默认输入法,这样Google Play服务就会常驻后台。 最后,国行的Google Play服务或存在限制。根据V2EX上的讨论,国行手机的Google Play服务若无法连接Google,则会直接掐断网络连接。因此可在root后刷入Unlock CN GMS模块,解除相应限制。 微信 微信建议从Google Play安装。在我的测试条件下,新版微信似乎无需代理,直连即可注册FCM推送。若观察到/data/data/com.tencent.mm/shared_prefs目录中出现了com.google.android.gms.appid.xml文件,则表明其已注册FCM推送。将微信进程完全杀死后,可试着向本机发送测试消息,然后在本机的拨号界面输入*#*#426#*#*,查看调试界面中是否出现了com.tencent.mm相关字样。 若与Google Play服务器连接正常,但仍未在调试界面中看到相应消息,则可能是微信的FCM注册失效。我发现在启用了微信的「深度清理」时,若清除了缓存的「其他」类别,则会导致这种情况。此时可以尝试删除/data/data/com.tencent.mm/no_backup目录下的com.google.android.gms.appid-no-backup及com.google.InstanceId.properties文件,然后重启微信数次,直至相应文件重新生成为止。 此外,若通过FCM推送,则Google Play服务需要唤醒微信以推送消息。为了让微信不常驻后台,应关闭其自启动权限。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国内Android系统较为激进的进程管理策略,可能会出现无法唤醒目标应用的问题。为此,可以在root后刷入fcmfix模块,其功能是让FCM唤醒已完全停止的应用。若微信仍无法唤醒,可启用模块中「目标无响应时代发提示通知」。 除此之外,也可以尝试Thanox中的「微信代收」功能。但本人并未尝试过该功能,不确定效果如何。 后记 通过上述步骤,微信就可以使用FCM推送了。就主观感受而言,FCM推送更省电。不过消息推送有时会出现延迟,从几十秒到数分钟不等;同时,可能由于微信冷启动较慢,前几条消息的推送有一定概率无法收到。这对我来说影响不大,如果别人真有急事,那么可以直接打电话;如果只是闲聊,那么等一会儿也无妨。但是如果非常注重消息推送的及时性,或许还是需要让微信常驻后台。甚至,关闭微信的推送功能,乃至不使用微信,抑或是转投苹果阵营,也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2025/7/25
articleCard.readMore

《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影评——在留白中遨游

本文的封面图来源于IMDb,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背景简介 「对于这部作品,我不会追求令人感到欢乐、暖意的感觉。要描写出能够承受住恶感、梦餍、染血世界的勇气。」 (この作品には、楽しく心あたたまる肌ざわりを求めない。悪感、夢魔、血まみれの世界に耐える勇気こそ描かなけばならない) 宫崎骏 对于《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的作品企图 影片整体 影片内容为原创。 片名取自于:小说《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由吉野源三郎在1937年创作。 约翰·康纳利2006年创作的小说《失物之书》影响了关于牧真人家庭关系的剧情。 铃木敏夫另在NHK电视台的节目《周日美术馆》里提到,宫崎骏这一次想为他的孙子制作一部电影,身为爷爷的他虽然正慢慢走往另一个世界,但要为了亲人留下这部作品。 人物设计 宫崎骏在儿少时期与牧真人相同,因受战争影响而举家从城市搬迁乡下地区。宫崎骏的父亲,也与牧真人的爸爸牧胜一相同,是在战争时期经营工厂的生意人。 苍鹭男是宫崎骏以铃木敏夫为灵感创作的。 雾子各方面的特征受到在进入吉卜力之前就已经与宫崎骏一起共事制作动画的色彩设计师保田道世影响。 宫崎骏的前辈高畑勋是剧中大叔父的范本来源。 (以上内容均摘自维基百科) 人物关系图 graph TD 外祖母 -->|母亲| 久子 外祖母 -->|母亲| 夏子 久子 -- 母亲 --> 牧真人 牧胜一 -- 父亲 --> 牧真人 牧胜一 -- 再婚 --> 夏子 夏子 -- 继母 --> 牧真人 久子 -- 姐姐 --> 夏子 大叔父/塔主 -- 舅公 --> 外祖母 大叔父/塔主 -->|外高祖叔公| 牧真人 剧情分析 注明:引用部分是在摘取维基百科剧情的基础上略加修补得到的,以作剧情复述,其后是个人对剧情的解读与评价。 正值太平洋战争期间的某天夜晚,牧真人的母亲久子居住的医院失火,导致他失去了母亲。 开头场景为二战期间太平洋战争东京空袭,宫崎骏在时长和描绘上的处理极大淡化了战争色彩,反战思想明显,但是背景交代模糊,让人第一时间不清楚是什么年代、哪场战争。 真人要去妈妈所在的医院,却在跑出门后又回来换衣服和鞋。换鞋能解释为便于跑得更快,但是换下睡衣、换上上衣和短裤,还戴上了帽子,是否有必要?在换衣服的时间段内,没有给真人以表情特写,情感流露不易通过画面察觉。所以,此处容易使得还未沉浸到电影中的观众分散注意力、对影片产生疏离之感。 之后身为军需工厂经营者的父亲胜一与母亲的妹妹夏子再婚,真人搬迁到母亲家族的所在地居住。 描写了真人失去母亲、家庭重组、不适应学校(见后)的个人处境。特别是母亲的妹妹成为继母且怀孕,让人十分膈应。考虑到战争背景,即使动机是保护夏子,也很难让人接受。由此也能分析牧胜一和夏子的形象、日本人的社会观念等。 夏子第一次下车时很小心地落脚,铺垫后面对怀孕的交代。 [{"url":"baby_1.avif","alt":"真人的表情变化","title":""},{"url":"baby_2.avif","alt":"真人的表情变化","title":""}] 夏子说自己怀孕时,真人的表情大约是震惊、茫然、排斥的混合,细节处理得很好。 夏子的住所是一间传统日式宅院,庭院中有一座早年失踪的曾舅公以陨石建造的石塔。真人抵达时,留意到宅邸周遭有着一只苍鹭。 苍鹭反常地飞过檐下,初露诡异的气息。之后苍鹭在塔顶以奇怪的倒挂姿势钻入窄小的窗口内,很好地渲染了怪诞氛围,极大激发了观众好奇心。 [{"url":"old_women_1.avif","alt":"老婆婆们","title":""},{"url":"old_women_2.avif","alt":"老婆婆们","title":""}] 老婆婆的形象用了夸张画法,体矮、头大、皮肤干皱、十分佝偻等。 入住后真人对那座塔感到好奇,试图想从掩埋的入口进入,但却被宅邸的老仆人们劝阻。当晚夏子告诉真人,她会等真人适应环境后,再告知有关石塔的事情。 所谓的「适应环境」十分具有推脱的意味。可以猜想夏子想要尽量拖延真人对石塔的探索。 转学的第一天,真人就因为无法适应学校的环境,在回家的路上与同学们发生争执。真人之后用石头刻意敲打自己的头造成严重伤口,回家后父亲认为真人被学校同学打伤,前往学校跟校长与老师争论。 真人拿石头砸破自己的头,是因为他想发泄?用自残借父亲之手报复同学?寻求父亲的关注和关爱? 雾子自己也有同样位置的伤疤,是被“沼主”弄伤的。 从剧情关联分析,真人自称他的伤疤是恶意的标记,那么他出于恶意,用自残借父亲之手报复同学。 从人物心理分析,他处在十分苦闷的心理状态中,失去母亲、家庭重组、战争危机等是他痛苦的根源,与同学的矛盾是他爆发的导火索。而他没有选择对他人发泄,而是选择对自己发泄(日本社会根深蒂固的「罪己」意识),做出自残行为,以通过身体上的疼痛缓解心中的苦闷。可能影射日本现代社会青年群体的心理现状,苦闷压抑、未来无望,并且可以联系日本的耻感文化。 真人在房间里休息时,那只苍鹭进入了真人的房间,用人话对他透露出他的母亲并没有死去。 苍鹭喙中出现牙齿、说人话,画面描绘精细。它透露的内容继续渲染怪诞和诡异的氛围。 随后它引导真人入梦,让真人做了一场被鱼和青蛙吞噬的梦境。与此同时,夏子带领仆人们寻找真人的下落,她用弓射出一只箭赶走了苍鹭。 [{"url":"break_stick.avif","alt":"真人用木棍打击苍鹭","title":""},{"url":"frog_fish.avif","alt":"真人被吞噬","title":""},{"url":"archery.avif","alt":"夏子及时解救","title":""}] 苍鹭暴露自己害怕弓箭的弱点,为真人制作弓箭作铺垫。同时表现了夏子对真人的守护。 夏子伸手抚摸他的脸颊,表现了对侄子的真心珍爱。 而真人探望夏子时,不情不愿、说话敷衍、快速逃走,又一次明显表现出他的抵触。 受梦的启发,木棍被苍鹭轻易毁坏了,但弓箭有效,所以真人很自然地去制作弓箭,引出了顺手牵羊地拿走烟、特色鲜明的一连串贿赂与反贿赂等情节,侧面表现老爷爷与老婆婆的世俗形象。 真人用竹子与它掉落的羽毛制作一把弓箭,想伺机用来对付它。 ……真人之后摧毁了假像,并用弓箭射穿苍鹭的上喙,使得苍鹭丧失维持鸟型态的能力,而变成人类模样的苍鹭男。 [{"url":"feather_arrow.avif","alt":"制作羽毛箭","title":""},{"url":"was_shot.avif","alt":"苍鹭被射中后现出原形","title":""}] 带羽箭的使用无意中抓住了苍鹭的弱点,但是「七号飞羽」在电影中没有解释。 「七号」说明羽毛分为很多种。 一个可能是,多种飞羽都来自于苍鹭身上,那么可以暗示人自身的多样性,和「克制自己的往往来源于自己」这一类的意思; 另一个可能是,多种羽毛来自于多个生物或物种,那么就能暗示「相生相克」、「五行」哲学。 有一天,真人不经意瞥见夏子走向森林的内处。 真人看到夏子的行为没有任何反应,甚至没有「那是,夏子阿姨?她应该好好休息才对。她要去哪里?」这样的心理独白,表现他对夏子的漠不关心和抵触。 之后他在房间内测试弓箭而不慎翻倒桌上的书籍,当他整理书籍时,他发现了一本母亲生前为他留下的小说《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在阅读过程中,真人有所感触流下了泪水。 测试弓箭这一处,羽毛箭自发向前运动,表明羽毛也是「有生命/灵魂」的,进而表现「万物皆有生命/灵魂」的观念。 阅读久子小说的情节在前后情节中显得比较突兀,有生硬插入的感觉。开始我没有体会到这个情节「必须存在」的意义,它在电影中表现为线索,增强了真人寻找母亲的动机,但缺少具体内容的传达。然而真人阅读的反应,在更深层次上是整部电影主旨的概括。 ……真人和老仆人雾子一起进入塔的后门寻找夏子时,却被关在里头。 雾子表现得畏畏缩缩,和下界里勇猛、爽朗的自己形成强烈的对比。可能是在反映人随时间流逝的变化。 ……之后在塔的顶层冒出一名神秘人物,他发出命令后,真人被苍鹭引导进入了名为「下界」的领域。 进入下界的方式表现为:陷入地面、从天空坠落、踏上海滩,天、地、海三者融合,带有十足的意味。从这种方式和塔主操控梦境可以猜测,苍鹭没有本事通过梦把真人带到下界去,只是在引导真人自主行动。 前期,苍鹭的行动动机是什么?戏弄真人?或单纯地奉塔主之命行事?没有镜头表现塔主在现身之前对苍鹭下过命令。结合「苍鹭做了一个假的母亲给真人看,真人一碰,假像就融化了,苍鹭说,如果你不碰,还能保持形态久一些」的描写,我倾向于苍鹭想玩弄真人,却「玩脱了」,被带羽箭击中,塔主无奈出来救场。塔主应该一直在关注苍鹭的行动,才能够及时出现。所以塔主知道真人来到了宅子,甚至是一直在打探真人的下落,才下令让苍鹭带他进来,而苍鹭出于自身性格采取了玩弄式的做法。 苍鹭的行为映射现实,猜想这是结合了铃木敏夫等人而创造出的形象,象征宫崎骏对朋友的「支线」创作。 真人刚抵达下界便遭遇鹈鹕群的攻击,在慌乱中打开一座墓门,之后被一名女性掌船者,也就是年轻时模样的雾子所救。 [{"url":"cemetery.avif","alt":"墓地","title":""},{"url":"cemetery_door.avif","alt":"墓地门","title":""},{"url":"kiriko_young.avif","alt":"年轻时的雾子","title":""}] 墓地门上写着「学我者死」。墓地代表什么?墓主(并非塔主)是谁?鹈鹕飞向真人的原因是? 这里留白空间极大,我的一种猜想是:大叔父在成为塔主的过程中,为死去的生物(人类或外星生物,前者更有可能)设立了墓地,而墓主陷入沉睡或封印状态。雾子说「墓地的主人快要醒了」,则在下界里死者可能不会完全死去,而是保留灵魂。「学我者死」中的「我」应该指死去的这生物,大叔父在墓门刻字,以死者警醒后来者。 结合后面对石塔来历的交代,可以假设:在陨石落地后,大叔父在陨石内部力量的指引下,借着建修宅邸工程来掩盖石塔的存在,于是雇佣了一些工人。然而工人们意外发现陨石蕴藏着巨大的能量,想要据为己有,与大叔父争夺塔主之位,进而展开不择手段的残酷竞争,甚至相互厮杀。其中最具恶意的一个或几个人被「封印」到墓地里,其余没有太多恶意的人成为了人形的死亡灵,在海上生存,行动较为自由,靠雾子给养。大叔父尽量保持着善良的原则,却因自保而无奈出手,最后成为唯一的生存者,(自愿?)当上塔主,为平衡和保存下界而努力。 因为人们的争夺散布了恶意,所以绝大多数原本中性的积木相应地变化为恶意的积木,善意的积木却几乎没有。大叔父只能用一些中性或恶意的积木堆出积木塔,初步建立了下界内的生态系统,勉强保持了一段时间的平衡,但是需要调动更多积极的影响因素去挽救岌岌可危的下界,所以干预现实,刻意选择并诱导雾子、久子/火美、夏子等人进入下界,方式可能包括干预梦境、借助鸟类引导等,她们和铁匠等人物为平衡作出贡献,塔主就去寻找(因他们而生的?)善意的积木,留给继承人去堆起充满善意的新积木塔。 鹈鹕群的攻击是恶意的表现,排斥着刚刚进入下界的真人。 生活在下界的年轻雾子平时过着捕获鱼类事务,因鱼的内脏是用来滋养回到人间界灵魂「哇啦哇啦」的重要物品,真人便主动帮忙雾子完成取得鱼内脏的工作。 雾子通过捕鱼给养着哇啦哇啦和人形死亡灵。 由「万物皆有生命/灵魂」的观念,哇啦哇啦可能象征着下界的自然生态所产生的中性的灵魂。 老婆婆们和老爷爷化作的人偶守护着真人,而真人很珍惜她们,数次钻出桌底时都很小心地不碰倒人偶。因为雾子老婆婆也是人偶中的一个,由年轻时的雾子说出「人偶守护着你」,显得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不那么符合东方文化的含蓄婉转风格。 当真人忙完抽空走到外头,目击到有鹈鹕在狩猎哇啦哇啦,这时候在海面上一名待在船上的少女「火美」,利用自己的力量燃放烟火赶走了鹈鹕。随后雾子向真人解释,火美是一位能帮助哇啦哇啦返回人间界的重要伙伴。 火美的范围攻击烧到了鹈鹕,真人喊她不要误伤哇啦哇啦,真人的动机大概是善良的、想要保护所有生命的,而雾子解释为必须出手,否则哇啦哇啦将被全部吃掉。我想,有「正义/善良的实现往往需要牺牲」的意思。 晚上真人睡不着前去厕所时,发现到一只受火美的力量影响而濒死的老鹈鹕,老鹈鹕向真人表示着因为海里几乎没有鱼,困在这一片受诅咒海洋导致它们只能吃哇啦哇啦充饥。 通过老鹈鹕交代下界的背景,显得情节设计很刻意,充满了「诉苦」的意味,而这或许正是导演想要的效果,代表特定的现实人群来「诉苦」。 翌日,真人准备帮苍鹭男取水的时候,苍鹭男透露出自己知晓夏子的下落,让真人相当吃惊。之后真人接受与苍鹭男和解的建议,与他一起出发寻找夏子。 取水情节比较突兀,没有交代起因。可能是苍鹭需要取水,真人来帮他;也可能是雾子让真人取水或真人自己要取水,然后真人威胁着迫使苍鹭干苦力。打闹的画面添了几分平和气息,暗藏着崩坏的前兆。紧接着苍鹭和真人和解的情节,虽实际上取自「有趣的」现实,却显得有些莫名其妙。 另一方面,现实世界的众人在寻找真人与夏子过程里,有进一步揭晓大叔父过去在一颗神秘物体坠落在当地池畔时,发现到该物体里头是一座石塔,他便借着建修宅邸工程来掩盖石塔的存在。 「天外来客」象征外来(西方)文化,或许进一步象征可以被称为外来事物的一切。 大叔父掩盖石塔的存在表明他预料到工人们乃至更广范围的人们会争夺塔内的力量,但是他的掩饰仍可能失败(这里推出了上文的猜想)。并且,他在行动上确实独自统领下界。可以设想其他可能的历史展开,例如大叔父因为想要独占塔内的力量,由起初的善转变为恶,导致下界巨变,突然醒悟过来、想以善意挽救,从而努力多年,等等。故而难以确定石塔内的恶意来源于大叔父还是别人。 在真人与苍鹭男寻找夏子的过程中,苍鹭男提到夏子目前所待的铁匠小屋里,已被一群据说会吃人、性情凶猛的鹦鹉群占领。真人与苍鹭男抵达目的地后,落入了鹦鹉群的圈套,幸而火美及时现身让真人解围。 苍鹭说道:铁匠大概已经被吃掉了,而鹦鹉不止会吃人,甚至「连大象都吃」;鹦鹉们笑里藏刀地欢迎真人,并且宣称「不吃宝宝」,但是它们真的有底线吗? 一些评论认为:鹦鹉代表日本军国主义。如果确实如此,那么可以看出:它们极为狂妄,「人心不足鸟吞象」;它们极为残忍,吃掉了铁匠,还想继续吃更多的人;它们极为虚伪,道貌岸然,两面三刀。这样说很符合当时日本军国主义的特点。 火美之后让真人先待在她的住处,建议真人稍作休息再拯救夏子,并提到许多地方都存在着石塔踪迹。 火美称夏子为妹妹,前面明确提到夏子的姐姐是久子。则真人这时完全可以想到火美其实就是年轻时的母亲,然而竟然没有什么当场反应,也没有任何心理描写。在影片末尾才给了火美对身份的自述。此处的处理有大问题,影响了整个剧情走向的合理性。 ……之后真人与火美赶紧从门口再度返回下界,抵达了夏子所在的产房。 在产房中,真人试图劝说夏子一起回去原本的世界,但被对方拒绝。在真人理解到对方心里纠结后,决定接受夏子这名继母的存在时,真人被产房内的一股力量弹出。 [{"url":"hate.avif","alt":"夏子的话语","title":""},{"url":"mom.avif","alt":"真人的话语","title":""}] 夏子说自己最讨厌真人是假话,实际上是为了在异世界生产、不连累真人等;紧接着真人喊她「妈妈,夏子妈妈」,是察觉了她的真实反应,不过只有为了父亲这么一个理由,就转变了观念、对她真心认可了吗?想必不会。 久子留下的小说《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对真人如何看待继母有很大影响。影片中此处没有提及或暗示久子的小说,削弱了情节的感染力。 ……真人被产房内的一股力量弹出。随后火美向控制下界的石塔之主许愿,希望让真人与夏子回到本来的时代…… 她向塔主许愿,说明火美与塔主还有超越空间的联系,而直接接触受到限制,且应当存在许愿并实现的先例,从这里能猜测火美与大叔父关系很好。 在昏迷时,真人从梦境里与之前在塔顶的神秘人物相见,对方正是过去在塔里失踪,被众人认为已离世的大叔父。真人随后得知大叔父的真实身份是控制下界平衡的能力者,并且是石塔的塔主。 塔主获取了原初之石的力量才成为能力者,掌握和控制下界的平衡。但是他的行动很受限:初次出场时只是一个身影,是因为无法现出真身;操控梦境与真人接触,是因为难以直接接触;创造特殊通道,让真人来见自己,而不是自己去找真人,是因为无法自由行动。 成为塔主的代价会不会包括受到终生的限制?原初之石对塔主应该有好坏双方面的作用。 ……老仆人们也向真人父亲透露出,久子生前年轻时也曾有因不明缘故失踪,经历一年后才再度现身在宅邸的事件。 (塔主)需要与他有血缘关系、内心无恶意的对象才能成为继任者 ……他希望真人能继承他的位置,来继续维持下界这个异境的平衡。 后面塔主开门见山地提出让真人当继承人,为什么得是真人呢? 按理来说,继承人会提前很长时间去慎重选择、尽量在下界不稳定之前就确定,所以会先考虑久子和夏子。雾子由于没有血缘关系而被排除。 那么久子应当是在失踪的那一年中已经被塔主考察过了,而夏子被考察的时间不明。但是久子和夏子出于不明原因都不能继承,所以按顺序才轮到考虑真人以及夏子未出生的孩子。所以夏子以前来过下界并知晓继承条件,她这时失踪其实是重返下界,电影交代是为了生孩子,猜想可能是想要赶上时间,让自己的孩子成为继承人,而且婴儿不会有恶意、恰好符合继承人条件。(主张人性本善?)堆积木塔可以让夏子握着婴儿的手来实现。夏子坚持要在下界生产,还使用了纸符、圆环等,目的是赋予婴儿更多力量,以争取到继承人位置。 (从与塔主交谈的梦境中)醒来后,真人发现自己被捕捉在鹦鹉群的厨房里……(鹦鹉王劈断阶梯,阻止真人和苍鹭前行)……而鹦鹉王对大叔父想委托给别人来平衡下界的这个决定感到不满。 鹦鹉们试图吃掉真人,两次都失败,图为第二次。这或许象征日本的某些战争行为。 塔主明确表示要让真人成为继承人。从画面猜想鹦鹉王将火美装扮成「礼物/筹码」,同时火美与塔主有血缘关系,可能作为继承人、帮助塔主维持下界稳定和发展。 关于继承人:火美没有成为继承人是因为她不愿意;或者鹦鹉王关于火美的情报是滞后的,火美不满足其他继承条件,但鹦鹉王不知道这一点,仍拿她的继承价值谈判。这两者都不太可能。 关于维持下界稳定和发展:火美拥有比较强大的能力,对下界的稳定和发展举足轻重。不太可能的说法是:过去火美行动自由随意,而现在鹦鹉王捕捉到了她这个动荡因素,对稳定有利。较为可能的说法是:火美出于某些限制不能见到塔主,两人的关系本就很好(火美热情拥抱自己的大叔父),而鹦鹉王让两人接触以求得利益交换,塔主明确表示火美应该回去(现实世界),可以猜想火美在下界时一直为善意的积木而努力,如今她能去休息了。但电影的交代不明显,火美之于鹦鹉们的价值不够清楚。 综上,鹦鹉王的目的是争取鹦鹉国的权力及利益,在实现方式上,因为它既要阻碍真人,又无法利用火美,扶持傀儡、垂帘听政不可能;而只能通过直接夺取塔主之位来扩张鹦鹉国,这符合鹦鹉们的拥戴这一画面,但是它不可能满足继承人条件,篡位的方式不明。 在大叔父向真人说明平衡下界的方法,以及需要与他有血缘关系、内心无恶意的对象才能成为继任者后,真人拒绝对方的要求,选择回到自己的世界,并说出从之前来到夏子的家到现在进入下界以来一路上所体会到的感触。而鹦鹉王对大叔父想委托给别人来平衡下界的这个决定感到不满,便一气之下斩碎了用来维持下界平衡的堆石,造成下界开始崩坏毁灭。 鹦鹉王由于对下界建构的无知,先是尝试自己用善意的积木堆起积木塔,塔无法保持平衡,摇摇欲坠;随后,它一怒之下斩碎了原本摇摇欲坠的积木塔。这是因为它保有恶意、缺少善意,抱有鹦鹉统治下界之类的欲望,不是真正为下界着想,善意的积木并不认可它。 同时从「一怒之下」可以猜想,它与塔主在先前就有过谈判,甚至提出无理要求,这时欲望得不到满足便索性毁灭下界。 结合上面的分析,可以确定鹦鹉们残忍、贪婪、狂妄、愚昧的形象,且确实代表着日本军国主义。代入二战历史可以得到更为具体的解读,对于这篇影评来说,能够确定电影的象征和倾向已经足够,而这部电影所展现的情节如何暗示了对日本战争恶行的评价,我想需要更准确的知识、更细致的考察和不偏颇的思考,在此限于水平就不展开了。 关于真人的拒绝:他明白自己存有恶意,额头上的伤疤是他恶意的记号,所以搭建不了塔主所希望的尽是善意的世界。他清醒地认识了自己,不忽视也不逃避自己的恶意。但是他也不愿继承、为延续下界而努力,是因为他已经选择了现实、要为改变现实而活(被久子留下的小说深刻影响),没有选择始终留在幻想性质的下界。 下界崩塌的蕴意 石塔的崩塌,亦即下界的崩塌,猜想有以下几个含义: 幻想世界崩塌,启示人们不要沉溺于美好的想象,尽是善意的世界不会存在,而应该努力去改变现实,哪怕能改变的只有一点一滴。 表示当时战后日本社会的崩坏和破败。 疑为宫崎骏对自己所有作品的回顾和告别,因为下界含有多个他的作品的缩影,甚至于被观众称为「吉卜力的大杂烩」。 融入了对死亡的看法。塔主和下界里没有逃出的生物是否也一起毁灭了?如果是,那么其倾向是坦然接受死亡的。 在众人逃跑时,雾子赶到塔楼拯救真人一伙。来到可回去原来世界的门前,火美拒绝了真人要求一起回到他所处世界的提议,并坦承自己真实身份正是少女时期的久子,为了确保真人的诞生不会受到时间悖论的影响,她必须回到自己所属的时代,并欣然接受未来不可免于被烧死的命运。真人接受了这个事实后与火美道别,一行人平安地回到了他们原先的世界,与正好在外头寻找他们的父亲重逢。 火美在这时坦白身份反而起不到什么效果,几乎不能产生任何情感冲击力。前面本已经可以表明她的身份,而此处只有提示时间线逻辑闭环的作用。这样的处理个人感觉非常奇怪。 对时间旅行的探讨 严格来说,时间旅行不可能。 为了符合电影内容作出解释,可以假设: 以宽松的标准看待文学作品,时间旅行可行,只需满足主要人物的逻辑闭环。 或,所有关于下界的事件都是纯粹的、漫长的梦境。 或,存在两个基本相同的宇宙,所处时间线不同,一前一后,只通过下界发生物质转移,不发生时间旅行,使得一个宇宙的未来符合电影情节、另一个不符合。 「门」有非常多扇,数量至少有几百,连接着相同的时间线中各处的地点、不同的时间线中各处的地点。 火美和真人躲避鹦鹉的巡逻时,在门外短暂地待了一会儿,而只要抓住门把手,他们就没有身体上的变化,也没有记忆上的变化。 [{"url":"parrot_small.avif","alt":"鹦鹉穿过门","title":""},{"url":"kiriko_old.avif","alt":"真人兜里的人偶变成雾子老婆婆","title":""}] 穿过门时,生物会发生身体变化:鹦鹉身体变小、人偶变成了雾子老婆婆。 苍鹭男说「关于下界的记忆,大家一般都会忘记」。通过门时,各种生物的身体一般会发生改变,然而记忆是否改变?有三个可能情况: 保有全部记忆 有关下界的记忆逐渐消失 相关记忆被瞬间抹除,并恢复到时间线对应的记忆构成。 记忆问题会影响到很多人物的逻辑闭环,包括真人、久子、夏子、雾子、苍鹭等;还会影响久子所著小说《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是否产生及其内容。影片的倾向应该是情况2。 经历下界历险的几年后,战争也跟着结束。剧情最后是真人听见夏子的呼唤,离开了自己的房间,与一家人一起返回东京的场景下落幕。 哇啦哇啦飞起之后,可以作为人类「出生」,即投胎为婴儿。夏子怀孕时并不在下界,所以哇啦哇啦有可能转世为她孩子的灵魂。哇啦哇啦的繁殖机制不明确,可以设想或许有某个具体人物的灵魂成为哇啦哇啦,并转世为夏子的孩子。影片实际上没有任何镜头暗示人物的轮回转世,则将哇啦哇啦看作纯洁的全新灵魂(若考虑「人性本善」的观念,则它们的灵魂是善意的)更合适,使得电影保持着高度开放性,避免限制想象的空间。 由于影片的反战色彩,战争的始末可能也代表了现实中更普通的生活起伏。 世界观 [{"url":"island.avif","alt":"墓地所在的半岛","title":""},{"url":"shipwreck_1.avif","alt":"沉船与死亡灵","title":""}] 下界有奇特的生态圈,环境为辽阔的海、岛、巨大的沉船等。 吃饱的哇啦哇啦(繁殖机制不明)可以在月光下投胎为婴儿;鹈鹕因海洋受诅咒、食物匮乏而集中在一个岛上,捕食飞起的哇啦哇啦;火美干预鹈鹕对哇啦哇啦的捕食;雾子驾帆船捕鱼,与死亡灵贸易,为死亡灵和哇啦哇啦供给食物。 下界内部很可能存在区域分隔或结界,积木与原初之石存在的地方是相对独立的一片区域。 现实世界与下界多方面交融,既有梦境的影响,也有相当数量的「门」。 翻译上有一处细节,下界中的久子被称为火美(中文音译),日文原文(姫様)意思是「公主」,地位较高,可能仅次于塔主。 象征 死亡灵象征死去的(中性的)人们。 哇啦哇啦象征新生的、中性或善意的灵魂。 苍鹭象征朋友,其形象很大程度上取自现实。 鹈鹕象征过去无奈求生的人民。海洋被诅咒是指日本社会发展被遏制,鹈鹕吃哇啦哇啦象征日本社会老一辈对青年群体的压迫。 鹦鹉象征日本军国主义者。 [{"url":"origin_tower.avif","alt":"石塔本体","title":""},{"url":"build_tower.avif","alt":"被人工建筑掩饰的石塔","title":""},{"url":"origin_stone.avif","alt":"原初之石","title":""}] 陨石成为石塔本体,仅有外表是人工建筑,而塔内的原初之石(不等于陨石)是能量的源头。 巨大的沉船象征外来(西方)文化。 下界产房内的纸符和圆环象征结界,与具体日本文化有关。 积木是下界恶意与善意的凝聚。积木塔表示下界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平衡。 整个下界代表幻想和意念共存的世界。 美术 场景 夏子住所是已故大叔父过去建造的一座大宅,宅内里也有一座他打造的石塔。 场景方面,宫崎骏着迷的江户川乱步小说《幽灵塔》(幽霊塔),对于影片里大宅的石塔外观有着影响。 [{"url":"room.avif","alt":"大叔父房间","title":""},{"url":"piazza-d-italia-1913.avif","alt":"奇里诃画作《Piazza d'Italia》,取自WikiArt","title":""}] 大叔父房间周遭外观的灵感来源于超现实主义画家奇里诃的画作,通透、空旷,层次分明。 [{"url":"tower_inside.avif","alt":"石塔的内部景观","title":""},{"url":"scene_ocean.avif","alt":"下界的海洋景色","title":""},{"url":"scene_forest.avif","alt":"下界的森林","title":""}] 虽然电影综合了宫崎骏以往作品的众多场景,但是场景的设计和切换用力过猛,视觉冲击强烈,观众缺少在场景中的沉浸时间,从而使美感的传达不到位,氛围感的塑造显得有些杂乱。 作画 苍鹭与苍鹭男的形态分别为:苍鹭修长,苍鹭男矮小滑稽,形态切换的作画很细腻。 相较于上世纪吉卜力工作室的电影,视觉效果有进步,特别是火的动态、纸符的飞舞。 延续吉卜力工作室经典画风,且作画主要靠手绘。 感受与评价 看一遍大概是不够的,需要反复品味。我在回想电影上花费的时间远远多于看电影的时间。 观看这部电影的过程本身甚至也属于「接受现实的纠纷与矛盾」、所谓现实烦扰之历练的一部分。真的很有趣,观看的过程算得上坎坷,象征涵盖广泛,比较晦涩难懂。 这部电影的背景是现实的,内容是现实的,采用虚构的手法,把现实性的主旨换了一种方式去虚构地表达,而我认为虚构手法的运用是不够好的:留白极多,有些过分地省略,内容的交代不那么注重线索性和完整性,传达略显模糊,可以说其制作过于自由了。这导致想象的空间很大,讨论的空间也很大,观众对内容的重构却是很难实现的,若出现部分内容解读与创作者完全背道而驰的情况也不足为奇。 主旨的描述本身空洞无味,电影对主旨的生动演绎才是灵魂所在。我们需要自己去在留白中遨游,赋予主旨以生命力、赋予主旨以主旨。 主题与主旨 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 正视善与恶、接受善与恶,从现实的纠纷与矛盾出发,痛苦地朝正义前行,「活出你想要的人生」。

2025/7/13
articleCard.readMore

窥探镜中的自己:阿斯伯格综合征的诊断轨迹

本文的封面图描绘了高松灯照镜子时的情景,取自《BanG Dream! It’s MyGO!!!!!》第3集,版权归制作方所有。该集以高松灯的第一视角展开。她被数位评论家认为有孤独症,同时制作人员将之设定为很少看镜子,几乎不会看自己的倒影。这可能与其自我认知相关联。 本文仅记叙了作者个人经历,并非专业医疗建议。请勿将其作为诊断或治疗的依据。若有相关疑虑,请咨询专业医疗人员。 所谓的「普通」跟「理所当然」到底是什么? MyGO!!!!!《栞》 自我诊断 第一次了解阿斯伯格综合征,是我在高中时突然想了解「自闭症」是怎样的,于是浏览了看维基百科上的《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条目。在我的刻板印象中,严重的自闭症患者似乎就是与外界隔绝,没有交往;但查看条目后,却意外发现其临床表现似乎与我有些相似。随后我了解到孤独症有许多子类,其中「阿斯伯格综合征」似乎很符合我的情况。阿斯伯格综合征原先为独立的诊断类别,但后来已被《精神疾病的诊断与数据手册第五版》(DSM-5)以及《国际疾病分类手册第十一版》(ICD-11)合并到孤独症谱系障碍中。根据DSM-5和ICD-11的标准,并结合相关研究文献,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症状包括[1][2]: 社会交往与情感互惠困难:目光接触不足、难以理解对方情绪和意图、维持同伴关系困难[3]。 语言语用障碍:语言里程碑正常但语调单一、谈话偏好独白式、难以理解隐喻与讽刺[4]。 狭窄而强烈的特殊兴趣与刻板行为:对特定主题表现出高度专注和深度知识、固守日常仪式、使用重复动作或语言[5]。 感觉处理异常:对声音、光线、触觉等刺激表现出过度敏感或寻求过度刺激的两极化模式[6]。 运动协调受限:精细与粗大运动技巧均落后同龄人,步态僵硬、姿势不稳[7]。 「心智理论」缺陷并伴随认知加工偏向:心智盲导致难以推断他人意图,同时表现出对局部细节加工的偏好[8]。 就个人而言,我自认为确实存在上述特征: 社交困难:我在与人交流时常常感到不自在,不知道什么时候对方希望我说话,也不能准确分辨对方的情绪,感觉只有「好」和「坏」两种。其实我觉得与人交流的意义就是交换信息,所以与人闲聊很不自然,常常不知道该说什么;同时,我也很难理解对方的隐含意思,例如不知道哪些话属于客套,哪些属于玩笑,也不能自然地读出隐喻和反讽之类,所以做不出准确的回应。先前尝试过眼神交流,但是被指出说直勾勾地盯着对方,可能会让人感到冒犯,所以后来索性就不眼神交流,而是随便盯着什么地方看。同时,我还有脸盲的表现,除非是天天相见的朋友,否则根本无法记住对方的样貌。 语用障碍:我自己确实没有什么感觉,但是其他人总是觉得我的语速很慢。小学和初中的英语课上,老师都指出我的英语发音像是机器人一般,非常机械。上了大学后,我虽然没有什么社交,但是有好几位同学都开玩笑般地说我说话「如同人机」,我想应该是指我的语调单一,缺乏情感。 特殊兴趣:我对某些主题确实有着强烈的兴趣,例如编程等。小学时就接触到计算机程序,并且还学习Java,经常会钻研很久,忘乎所以;但后来因为学业繁忙,所以逐渐放弃。同时,我也很喜欢将资料分门别类,将之「结构化」,所以像是维基百科之类的wiki,如同「蜜罐」一般,让我沉迷其中。 感觉处理:说实话,我不确定。例如,在强光下我睁不开眼,但我觉得这可能是正常反应。同时,我的味觉似乎非常不敏感,什么菜有没有放盐,我都尝不出。 运动协调:我确实不擅长运动,体育成绩长期处于及格线附近。让我印象最深的有两件事:一是小学时走路,老师说我很不自然,例如同一侧的手和脚会同时迈出;二是初中时,前滚翻和后滚翻无论如何都做不了,后来甚至在家练习了很久,但仍然不行,老师还揶揄我说是「读书读傻了」。不过,我其实也不喜欢运动,所以我无法确定这些特征究竟属于正常范围还是异常,需要进一步评估。 心智理论:小学和中学时,非常多位老师指出我太专注于细节,「钻牛角尖」。与别人交流时也有这种倾向,例如其他人说「拿个快递」,但实际上拿了好几个快递,我就会觉得「个」将范围限定在了「一个快递」上,所以会纠正对方说是「拿些快递」。同时,我还有完美主义的倾向,做事时总是会想到各种细节,想得太多、担心不完美,以至于无法开始行动。 随后,我做了Aspie Quiz测试,数次测试(时间跨度在数月)都显示我的神经多样性评分在160分左右,「非常有可能是神经多样性人士(阿斯伯格综合征人士)」。 我还做了成人ASD筛查量表,提示「您非常可能有高功能孤独症谱系障碍」。 除此之外,我还做了RAADS-14量表、同理心商数、友情商数、系统化商数等测试,结果均显示我可能是神经多样性人士。我还询问了一位关系挺好的朋友,他基本同意我的上述认知,也觉得我拙于社交、不善交流;他还说我的笑声「音量偏大、腔调略为特殊」。不过他觉得我能理解玩笑话,只是「回应上有些『钻牛角尖』」。 网络问诊 上了大学后,尤其是到了海淀校区,我决心要去做个正式的诊断。一方面,大一确实近乎是只身一人,大二则活跃了些,但新结交的朋友说我「有些奇怪」,我自认为这样下去,不可避免会影响到日常生活;另一方面,我无意间发现,北医六院距离学校很近,步行十几分钟就能到,非常方便。除此之外,精神障碍的确诊似乎很烧钱,而先前跟着老师做项目,让我积累了一些「启动资金」。而这次去确诊的直接原因是,‘我在看了《BanG Dream! It's MyGO!!!》后,与其中的高松灯产生了深深的共鸣,像是被戳中了一般’。而几位评论家都指出,她或有孤独症的相关特征[9][10]。 个人认为,最难的一步,是让周围的人接受自己可能是神经多样性人士。我虽然在高中时就有了相关认知,但直至大学,各条件成熟后,才鼓起勇气告知家长与亲近的朋友。朋友很快就能接受这一点,一位好朋友还根据我初中以来的表现,做了「AQ-10」量表,发现得分很高。但说服家长似乎有些困难。先前,家长一直说我「性格内向,不善社交」,以及做事情「极其专注」,但从未将之与孤独症联系起来。我的母亲也认为我是学习压力太大,才导致我会认为自己有孤独症。我先让母亲做了「M-CHAT-R/F」量表,但得分仅有1分,似乎不符合相关诊断标准。后来又让她做了「AQ-10」量表,这回得分达到了6分,表示可能有较高风险。其实,我也有些怀疑先前量表得分的准确性,因为我小时候可能并不是主要由母亲照料的,所以对于某些问题可能模糊不清。 同时,我还咨询了小学和高中的班主任。小学的班主任说我「说话不是很流畅,情感融合度不够」,「好像词汇量跟不上一样,一边想一边说」,同时也指出我「运动协调能力不太好」,同时也很爱哭。高中班主任也指出我说话偏慢,但认为我没有其他异常。其实我觉得或许是因为高中专注于学习,所以没有表现出来。 根据青衫上各用户的就诊经验,我选择了王力芳医生。一方面是价格比较亲民,另一方面是她的评价也挺好。我尝试在网上挂号几次,但每次都是秒没。或许确实是供不应求。根据zero在青衫上的就诊分享经历,可以在线下加号,但初诊似乎不能加号。于是我选择网络问诊,在北医六院的公众号中,直接网络咨询即可。我选择了电话咨询,400块钱咨询20分钟。其实这个也需要提前预约,例如我6月27日预约时,最早也只能预约到7月1日。 我预约的是下午一点,结果十分准时。医生问了我有什么相关的症状,我就将人际交往不甚随顺之类的情况告知了她。她还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例如眼神交流,可以每隔5秒钟看一眼对方的眼睛,而不是直勾勾地看抑或是不看。她还说,因为我的朋友比较少,所以获得的支持会比较少,同时目前也没有系统性地说阿斯伯格如何交友的书籍,所以很难办。最后,当我问她能不能线下诊断时,就已经到结束时间了。顺带说一下,电话问诊时,结束前几分钟(大约是3分钟)会有提醒,结束时也会有提示。结束后,王力芳医生还赠送了我三次追问机会,可以在类似聊天室的网站中继续做文字咨询。她似乎觉得确诊不是最迫切的,而是应先解决社交困扰,学习如何与人交往。但我执意想诊断,因为如果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不是,也会让我很焦虑。随后她同意了我的线下诊断请求。不过她也说,线下诊断和线上问诊其实也差不多。但我还是觉得线下面对面诊断,或许可以看出更多细节,例如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 线下诊断 电话问诊的两天后,也就是星期四,是王力芳医生上班的日子。根据zero的经验,加号应该尽早去,以避免深夜时就诊。我在十一点多就到了医院,排在了第二位。第一位是在十一点时开始等的。关于医生的诊室位置,可以在儿童门诊的分诊台查看,每次医生所在的诊室似乎有区别。 下午是一点开放诊室,与zero所说的现场混乱不同,现在会有保安维持秩序,同时会强制按照排队顺序取加号条。加号条是医生手写的。当我进去时,我对医生说,我是前两天电话问诊的,她便想起了我,给了我加号条,是+2号。取到加号条后,要到靠近大门的挂号窗口挂号,我取到了+9号的号。因为加号的就诊时间比较晚,所以就先回了学校,准备吃完晚饭后再来。最后似乎一共加了将近30个号。 在等待取加号条的时候,我了解到有不少人是千里迢迢赶到北京来看病的。例如,我旁边一位大学生是从湖南赶来的,先前已诊断出了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但希望能够换另一种当地已有的药。尽管他的疾病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他的生活,并且在他小时候就已经确诊,但他的家长仍反对他看病,觉得他是个「正常人」。反正我是不太理解。 晚上六点多,我又回到了医院。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将挂号单交给儿童门诊的分诊处,并且让他们扫码销号。因为到了晚上,分诊处就是由保安值班,他们可能不是很清楚相关流程。我一开始只是将挂号单给了他们,他们让我慢慢等。结果轮到了+10号,还没有到我。此外,如果是下一个号轮到了你,那么建议直接去诊室门口等待,我还在等待叫号时,就被人插了队,还等了二十多分钟。每人的问诊时间大约是半个小时,等待前面五位患者,大约花了两个半小时。 我刻意带了高松灯的痛包(指挂着二次元相关物件的包),以期能够缓解我的紧张情绪,但似乎没有奏效。进了科室,我把先前整理好的个人经历和Aspie Quiz量表交给了医生。由于先前网络问诊已经说了不少信息,医生对我的情况有了一定了解,所以也没有问太多问题。她一边看我整理的信息,一边问我问题,例如小学时有没有好朋友,现在有什么困扰之类。最后,她指出我「接触被动,目光对视少,讲话语调平缓,讲话总笑」,还认为我「在诊室表现略紧张、焦虑」。结合其他情况,说我的表现除了阿斯伯格综合征,似乎没有别的能够解释了,故诊断我「Asperger综合征可能性大」,还指出我有焦虑状态,给我开了盐酸丁螺环酮片。之所以没有确诊,原因可能和zero说的一样,如果写确诊可能会对之后有影响;我觉得也有可能是因为我没有在医院做相关量表(但或许是因为我先前做的量表足够多,抑或是考虑到学生的经济并不富裕?),所以不方便确诊。 感受 所有的患者在被诊断出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时,都好像收到了一份礼物。那些对自己病症不知情的人,在被确诊之前,生活对他们来说就像是一个沉重的负担,直到确诊,他们才得以解脱。 法国阿斯伯格症友谊协会创始人米里亚姆·萨尔巴克夏瑾在《一种被伪装的自闭症》中的引用 我认为确诊不是一种标签,而是认知自己的方式,是对自己的一种解释。这其实也有助于构建我对自己的自我认知,我也明白了为何自己总觉得与他人不同,格格不入。例如,我知道自己在社交方面存在困难,不是因为我「不够努力」或「不够好」,而是因为客观因素所致。这让我感到释然,也让我有解决问题的方向。正如医生所说的那般,计算机领域并不是以社交为主的,所以相关能力有所欠缺,也不太会影响到什么。我也不会为了合群,而刻意模仿别人。 同时,我认为包括阿斯伯格在内的神经多样性都是不同的「特征」,而不是缺陷。每个人都有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所谓的「普通」和「理所当然」都是相对的。其实我发布这篇文章也有些犹豫,担心可能有人会将之看作一种「标签」,从而对我产生刻板印象甚至是歧视。但我认为,看到这篇博客的应该会有这么几类人:一是关注我的熟人,而他们本就对我足够熟悉,被确诊反而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我;二是正在寻找相关信息的读者,我希望我的就诊记录能为他们提供一些参考;三是对孤独症谱系障碍感兴趣的读者,我希望能让他们更好地了解这一领域。 此外,国内是不是对精神障碍仍然不重视呢?不少人千里迢迢从外地赶来,只是为了诊断。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医生关注这一领域,全国各地的医院都能做出相应的诊断与干预,患者不必到处奔走。 最后,我也很感激那些能够包容并接纳我的人。例如家长、同学、网友等。虽然因性格原因,我交到的朋友似乎也是较为内向的(比较外向的,似乎也不是那么愿意和我交往🤣),但他们都能理解我、支持我。希望和我有类似经历的人,不要为自己的独特性而感到羞耻,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精彩与挑战。 外部链接 知乎上的《解读阿斯伯格:天赋的另一面》:本文详细介绍了阿斯伯格的相关知识,包括相关特征、自我诊断等。我在做自我诊断时,参考了该文的内容。 青衫 Neuro:包括自测量表、就诊地图等资源。其中,就诊地图包括其他人的就诊经历,本人在就诊时亦有参考。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5-TR) [M]. 5th ed. Text Revision.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22: 50-60.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linical Descriptions and Diagnostic Requirements for ICD-11 Mental, Behavioural and 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s [M].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4: Chapter 06 (6A02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 Wing L, Gould J. Severe impairments of social interaction and associated abnormalities in children: epidemiology and classification [J/OL].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1979, 9: 11-29. DOI: 10.1007/BF01531288. ↩︎ Norbury C. F. Practitioner Review: Social (pragmatic) communication disorder conceptualization, evidence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 [J/OL].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2014, 55(3): 204–216. DOI: 10.1111/jcpp.12154. ↩︎ South M, Ozonoff S, McMahon W M. Repetitive behavior profiles in Asperger syndrome and high-functioning autism [J/OL].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2005, 35(2): 145-158. DOI: 10.1007/s10803-004-1992-8. ↩︎ Kojovic N, Ben Hadid L, Franchini M, Schaer M. Sensory processing issues 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social difficulties in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J/OL].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2019, 8(10): 1508. DOI: 10.3390/jcm8101508. ↩︎ Jansiewicz E M, Goldberg M C, Newschaffer C J, et al. Motor signs distinguish children with high-functioning autism and Asperger’s syndrome from controls [J/OL].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2006, 36: 613-621. DOI: 10.1007/s10803-006-0109-y. ↩︎ Baron-Cohen S, Hammer J. Parents of children with Asperger syndrome: What is the cognitive phenotype? [J/OL]. 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1997, 9(4): 548-554. DOI: 10.1162/jocn.1997.9.4.548. ↩︎ Farris C, Eisenbeis R, Dupree N, Silverman R, Beckett J. The Summer 2023 Anime Preview Guide: BanG Dream! It’s MyGo!!!!! [EB/OL]. Anime News Network, (2023-07-01)[2025-07-02]. ↩︎ MrAJCosplay, Moore C, Jones S. The Best Anime of 2023 – MrAJCosplay, Caitlin Moore, Steve Jones + The Best Songs of 2023 [EB/OL]. Anime News Network, (2023-12-30)[2025-07-02]. ↩︎

2025/7/4
articleCard.readMore

首次踏入live house:躁动氛围与孤独心声

前几天七芬邀请我去看一场名为「虚梦织语」的live house演出,说现场会表演MyGO!!!!!和Ave Mujica的歌曲。刚好我考完试后有些空闲时间,出于对live house的好奇,再加上88块钱能听40首歌,觉得很划算,便欣然答应了。 至于当天演出的两支乐队——「Revana」和「LinGo」——我之前完全不了解。据购票网站的介绍,这两支乐队似乎都与ACG文化密切相关,也都立足于《BanG Dream!》企划。在看LinGo乐队介绍的时候,发现似乎有个病句:「无论你热爱各种音乐,都希望LinGo能够直击你的心灵」,前半句的从句表达「无条件让步」,应该用「哪种」这类指示「任意性」的词项。 事实上,我最初对live house的了解来源于动画《孤独摇滚!》。动画中的live house就像一个小型的演唱会场地,主角们在台上演奏,而台下观众则随音乐热烈互动。后来,SuperGrey君在中文维基百科撰写了《live house》的条目,并提交了同行评审,我因此顺便做了一点评审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live house似乎与地下文化、独立音乐有着密切联系,而现场观众也经常会做出一些看似「疯狂」的举动,比如随着音乐热烈地跳跃,甚至是人群冲浪。 虽然这些文化对我来说既陌生又难以理解,但也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究竟亲自去体验,会是怎样一种感受呢? 启程 演出是下午2点开始,但这家live house在朝阳区,离学校有一定距离,坐地铁需要一个多小时。于是,我们十二点多就动身出发。 七芬认识的人挺多的,其他一同去的人都是邦邦相关群聊的群友,但我一个都不认识。他们挺外向热情的,见面后就开始聊天,气氛很轻松。但他们聊天的话题,例如下一场演出的购票情况,我基本上都参与不进去,再加上不熟悉,所以就默默地跟在后面。 抵达 到了live house,感觉气氛很热烈。这里的邦邦浓度似乎很高,有不少穿着痛衣的人,甚至还有千早爱音和高松灯的cosplayer。门口也摆放了花篮,是一些乐队粉丝送的,花篮上写着「祝Revana和LinGo演出成功」之类的话。七芬挺热爱地下艺,并且他似乎来过好几次,所以他很熟练地绕到了后面的广场,展现他的技术。 不过没一会儿就下起了小雨,所以就去排队进场了。进场时还发了张演出的纪念票。 进入live house后,给我的第一冲击感就是狭小与黑暗。场地分为两层,第一层是舞台和观众区,第二层类似于休息区。舞台在第一层的前方。 一开始场内播放入场须知,背景音乐是哈基米音乐,虽然似乎都是些无意义的发音,但按照一定的节奏拼凑出来,感觉有种莫名的美感(拼凑的断音?)。后来又是高松灯咕咕嘎嘎的鬼畜视频,还穿插着一些邦邦的歌曲。这时就有人开始打艺了,甚至还有人带着丰川祥子的头套、拿着高松灯的玩偶。这种场合挺符合我对亚文化的印象。七芬让我尽量站在场地的右侧,这样可以避免激烈的应援。 [{"url":"https://image.deepchirp.com/blog/2025/06/30/MVIMG_20250628_140158.jpg","alt":"现场的打艺氛围(动态照片)","title":""},{"url":"https://image.deepchirp.com/blog/2025/06/30/MVIMG_20250628_140228.jpg","alt":"高松灯的玩偶(动态照片)","title":""}] 演出 上半场 首先登场的是LinGo,我总感觉这个乐队的名称是受到了MyGO!!!!!的影响。他们首先演奏了MyGO!!!!!的《砂寸奏》。主唱穿的是高松灯的衣服。至于她的唱功,我认为总体上来说还是挺不错的,但气息似乎不太稳,高音部分也有些吃力,并且日语发音带着中文的味道。例如在唱《猛独が襲う》时,主唱似乎过于拼命,到后来几近破音。不过考虑到她要一连串唱十首歌,后面气息不稳也是理所当然的。 乐队演奏出第一个音符之时,我就觉得声音「震撼人心」,心脏都在为之共振,所以如果担心听力受损的话,或许可以考虑戴耳塞。虽然我看过MyGO!!!!!第4次演唱会的录播,但现场的氛围确实不一样,声波击打着我的身体,与我的精神产生共振,让我不由得感觉到「躁动」。即使录播的声音再大,也无法与之相比。相关的声学医学综述也指出,20–250Hz的低频及次声可通过皮肤、骨传导、前庭系统直接作用于人体,引发心率变化与「身体共振」[1][2]。或许,这就是现场演出的魅力之一。 现场的灯光效果也很欢快,舞台上有很多灯光闪烁,打在观众身上确实会有置身其中的感觉。而演唱会的录播视频,其中的灯光只会让我感觉眼花缭乱。 现场氛围十分热烈。一部分人就像是我这样,不做激烈应援;另一部分则是放飞自我,尽情地做着夸张的应援动作,比如跳跃、挥舞手臂等。虽然我站在边缘,但还是得不时退让那些打艺的人。我带了两根应援棒,由于先前并没有经验,不知所措,只能模仿着周围人的动作,例如前挥之类的。一开始我还有些拘谨,但后来也渐渐放开了,跟着节奏挥舞应援棒。 [{"url":"https://image.deepchirp.com/blog/2025/06/30/MVIMG_20250628_141846.jpg","alt":"挥舞应援棒(动态照片)","title":""},{"url":"https://image.deepchirp.com/blog/2025/06/30/MVIMG_20250628_142544.jpg","alt":"风火轮(动态照片)","title":""},{"url":"https://image.deepchirp.com/blog/2025/06/30/MVIMG_20250628_144449.jpg","alt":"左右摇摆(动态照片)","title":""}] 中途间或有些活动。例如让观众猜歌名,猜对了就能得到周边。其实都是MyGO!!!!!的歌曲,对我来说挺容易,但是我还是过于内敛,不太敢参与进来。后来观众还让主唱表演「灵感菇」之类的梗,主唱也很配合,鼓手甚至打起了节奏。 LinGo演奏了10首MyGO!!!!!的歌曲后,便是Revana登场,开始表演Ave Mujica的歌曲。相比于LinGo,Revana总体上感觉更偏向于金属与黑暗风;同时其演出似乎更显稳定,主唱的气息更稳,但相对地,主唱感觉没有那么活跃,现场的互动基本都是由队长完成的。或许,LinGo的主唱就是队长? [{"url":"https://image.deepchirp.com/blog/2025/06/30/MVIMG_20250628_153733.jpg","alt":"《Mas?uerade Rhapsody Re?uest》片段(动态照片)","title":""},{"url":"https://image.deepchirp.com/blog/2025/06/30/MVIMG_20250628_160431.jpg","alt":"《Imprisoned XII》片段(动态照片)","title":""}] Revana的整体气场似乎更加狂热,甚至还有乐队成员的人体冲浪。或许可能是因为观众们也渐渐放开了。乐队似乎更多地与场地左侧的观众互动,站在右侧的我其实也确实想参与到这狂热之中,但既恐惧陌生人,又不熟悉动作,所以只能在旁边拿着应援棒打call,莫名地感到疏离感。虽然现场热闹非凡,我却不禁问自己:这种狂欢属于我吗?为什么在尽情挥舞着应援棒时,内心却始终游离于狂热之外? 上半场,两支乐队各演奏了10首歌曲,演出持续了两个半小时。尽管我没做出激烈的动作,但仍感觉十分疲惫,主要是站久了,感觉腰疼。同时,狭小的场馆里有众多的人,虽然并未察觉到,但总觉得可能会有窒息感。因此,我就到外面转了转,然后到二楼找了个座位休息。 下半场 休整了大约半个小时,乐队重新回到了舞台上。两支乐队下半场的歌曲,有些我还是不太熟悉。我并没有仔细看节目单,不过歌曲大多都与ACG有关,还有《孤独摇滚!》中的插曲,以及《BanG Dream!》其他乐队的曲目。站在一楼观看演出时,我似乎更多注意到周围的人群,以及乐队的主唱;而在二楼,我则能更清楚地看到乐队的演奏,以及观众的总体氛围。 [{"url":"https://image.deepchirp.com/blog/2025/06/30/MVIMG_20250628_170808.jpg","alt":"整体的观众氛围(动态照片)","title":""},{"url":"https://image.deepchirp.com/blog/2025/06/30/MVIMG_20250628_171840.jpg","alt":"现场的灯光效果(动态照片)","title":""},{"url":"https://image.deepchirp.com/blog/2025/06/30/MVIMG_20250628_172537.jpg","alt":"举着横幅的观众(动态照片)","title":""}] 而在二楼待着,总觉得有种置身事外的感觉。并且,我也错失了主唱下台与观众互动的机会,不免觉得有些可惜。所以休息好后,我又回到了舞台前,继续打call。后来,乐队还将几个毛绒玩具抛向观众,不过还是一如既往地更倾向于左侧。同时,可能是因为调音的缘故,下半场的乐器声似乎将人声完全覆盖住了,我很难听清主唱的歌词。 LinGo的演出结束后,在乐队布置乐器的间隙,我又去外面转了一圈,看到了千早爱音的痛车。 [{"url":"https://image.deepchirp.com/blog/2025/06/30/IMG_20250628_183446.avif","alt":"千早爱音的痛车(左侧)","title":""},{"url":"https://image.deepchirp.com/blog/2025/06/30/IMG_20250628_183507.avif","alt":"千早爱音的痛车(右侧)","title":""}] 接下来是Revana的下半场演出。但是我连续站了四个多小时,感觉接收到的信息已经饱和了,身体也有些疲惫。不过,我还是尽力到了激烈应援区的边缘,发现他们的动作似乎会还原相关的场景,例如在演唱《少女☆歌剧 Revue Starlight》的《-Star Divine- フィナーレ》时,应援人群围成一圈,中间两人做着「剑斗」的动作。 快结束之时,旁边竟然有人搭着我的肩膀开圈,我感觉有些惊讶。 [{"url":"https://image.deepchirp.com/blog/2025/06/30/MVIMG_20250628_194525.jpg","alt":"应援动作_1(动态照片)","title":""},{"url":"https://image.deepchirp.com/blog/2025/06/30/MVIMG_20250628_194527.jpg","alt":"应援动作_2(动态照片)","title":""},{"url":"https://image.deepchirp.com/blog/2025/06/30/MVIMG_20250628_194632.jpg","alt":"应援动作_3(动态照片)","title":""}] 其实我觉得,像是live house这种场合,与其说是听音乐,不如说是体验氛围。音乐或许只是氛围的载体,而真正的体验则是与其他人一起感受音乐的力量。如果能够融入其中,就会感觉很有趣吧。但我总觉得自己无法融入这种氛围。我又不禁想起了「亚文化资本」的概念——在亚文化中,稀缺的知识、行头、话语能划定圈层并授予地位[3][4]。像是痛衣、打艺手势乃至对日文梗的掌握,可能都是「圈内通行证」,需要积累和学习后,才能融入其中。 结束 演出结束已经是八点多了。我不仅腰酸背痛,手也有些麻木。七芬和其他人都很兴奋。我则是默默地跟在后面,感觉有些孤独。随后我们一起去学校附近的「醉东北」吃了烤串,直到十二点多才回到学校。怎么说呢,感觉确实没有融入他们的圈子之中,虽然他们都很热情,但我总觉得自己有些格格不入,聊不上他们的话题,只能默默地吃。 这次live house确实是新奇的体验。虽然没什么戒断反应,但我也希望之后能有更多机会参加类似的活动,甚至是学习打艺相关的内容,以期待融入这种氛围中。我究竟是喜欢地下艺本身,还是喜欢这种氛围,抑或仅仅是对不同的体验感到新奇?我也不太清楚。或许,这种亚文化与神经多样性似乎有着相似之处——它们可能与主流有所出入,不受某些人的理解与接纳,但它们依旧存在着,有着自己的独特魅力。 Bartel L, Mosabbir A. Possible mechanisms for the effects of sound vibration on human health [J/OL]. Healthcare (Basel), 2021, 9(5): 597. DOI: 10.3390/healthcare9050597. ↩︎ Cameron DJ, Dotov D, Flaten E, Bosnyak D, Hove MJ, Trainor LJ. Undetectable very-low frequency sound increases dancing at a live concert [J/OL]. Curr Biol, 2022, 32(21): R1222–R1223. DOI: 10.1016/j.cub.2022.09.035. ↩︎ Thornton S. Club cultures: music, media and subcultural capital[M].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5. ↩︎ 杨小柳, 周源颖. “亚文化资本”:新媒体时代青年亚文化的一种解释 [J/OL]. 中国青年研究, 2018, (9): 91–98. DOI: 10.19633/j.cnki.11-2579/d.2018.0148. ↩︎

2025/6/30
articleCard.readMore

远程设置引发的Firefox Android搜索引擎缺失问题排查与恢复

本文的封面图来源于Pixiv,原作者是KuA。 背景 前几天将Firefox Android更新到140.0版本后,发现内置的搜索引擎全部缺失,仅能搜索「书签」、「标签页」、「历史」内容。如下图所示: 分析 根据Mozilla的文档,Firefox Android的搜索引擎由「search-config-v2」控制,相关配置通过远程设置(Remote Settings)获取,其会根据用户的地理位置等信息设置搜索引擎。在实体机上,相关文件存储在/data/data/org.mozilla.firefox/app_remote-settings目录下,以SQLite数据库的形式存在。 首先,我推测相关配置可能损坏。故我安装了Firefox Nightly版本,发现其搜索引擎正常后,将app_remote-settings目录覆盖到稳定版的Firefox中,但重启Firefox后,问题依旧存在。说明这种方法行不通。 但我发现,配置文件的修改日期已然发生变化。因此,我推测Firefox在启动时会从远程获取配置,而远程设置的配置文件出现了问题。打开「Secret Settings」后,发现「Use Remote Settings Production server」选项被禁用,因此其会从测试服务器(staging)获取配置。而测试服务器的配置文件可能与稳定版不兼容,或是存在问题。故我启用了该选项,随后重启Firefox,发现搜索引擎恢复正常。 后来我对比了138.0版本的「Secret Settings」,注意到140.0版本多出了「Enable Remote Search Configuration」选项,且为默认启用(当然不排除灰度推送的可能)。先前未出现问题,可能是因为先前版本中始终使用本地配置文件,与远程配置无关。 解决方案 打开设置,找到Secret Settings菜单(若未显示,则需打开「关于Firefox」页面,点击版本号5次,以打开调试菜单)。 在Secret Settings中,启用「Use Remote Settings Production server」选项。(也可关闭「Enable Remote Search Configuration」选项,但这会导致Firefox回退到包内旧配置,可能会错过新版搜索引擎调整) 重启Firefox,搜索引擎恢复正常。 后记 有用户在GitHub上指出,staging服务器的配置文件不完整;亦有用户在Bugzilla上反馈,关联图标也可能存在问题。因此若是正常使用,建议还是不要选择测试服务器的配置文件。后来回忆起,自己似乎修改过配置文件获取版本的选项,但忘记复原。所以在测试某些选项时,如果不明白选项的具体含义,或是没有发现选项的效果,我认为还是使用默认设置比较合适,可以防止出现意外问题。

2025/6/29
articleCard.readMore

理想与疲惫:一位维基编辑的反思录

封面图来自维基共享资源,原作者为Honemura,使用CC0 1.0 通用公有领域贡献许可。 我参与中文维基百科将近3年,到目前为止,总共贡献了二十多篇高品质条目,以及十几篇有模有样的评审。但是,最初的热情正被时间与规则磨损。当初为何投入?如今又为何困惑? 知识共享 对于不熟悉的领域,多数读者只需「快速弄懂」而非「深入研究」。网络百科能便捷地满足这种浅层需求,而纸质百科因价格与更新周期受到更多限制。以《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为例,它至今仍缺少「电子游戏」、「日本动画」等条目——对流行文化的忽视在传统百科中并不罕见。维基百科凭借开放协作模式,不但覆盖面更广,更新也足够迅速[1];CC BY-SA的开放授权,与我向往的网络乌托邦理念不谋而合。 与百度百科相比,维基百科在「可靠来源」、「中立性」、「版次透明」三个维度具有制度优势,同时内容的展现形式更加丰富[2]。维基百科的「延伸阅读」和「参考资料」中罗列着浩如烟海的优质来源,我认为这种做法堪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典范,从某种程度上实现了知识平权,让读者拥有更多渠道来进一步地了解领域知识。百度百科不可避免地受到国内审查制度的影响,一些话题难免有失偏颇;同时,其参与门槛较高,普通用户无法编辑特定词条,甚至无法查看页面编辑历史。 然而,开放编辑的百科全书或许并未成为主流的知识获取方式。在中国,第5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更加碎片化的短视频形式在网民中的覆盖率已达93.8%(10.40亿人);QuestMobile 2024年度报告称,移动端月人均上网时长171.7h中,超过三分之一的时间(62.9h,约合36.6%)被短视频占据。此外,互联网搜索流量持续下降,亦有所影响。当注意力被算法化内容与人工智能吸引时,百科全书的入口流量随之稀释,或许更常被用作大语言模型训练的语料库或「背景验证」,而非首选阅读目标。对专业人士而言,百科全书的内容又过于浅显,可能不如查阅文档或专业书籍。此外,知识共享渠道层出不穷——MOOC、专业博客、问答社区、短视频——维基百科只是众多渠道之一,不是最有吸引力的那一个。这种落差,正让我感到困惑。 社群合作 除了内容生产机制的优势外,维基百科的社群运作模式也深刻影响着内容质量,这亦是维基百科的一大特色。与某几个专家撰写相比,众人协作的条目更能反映多元的观点、避免单一作者的偏见。同时,每个人的本领有所不同,有的编者擅长文献搜索,有的编者工于文笔润色,各取所长,最终撰写出完美的条目。在参与维基百科的时间里,我遇到了不少优秀的编者,在条目上切磋较多的当属电子游戏专题的几位编辑者。我们在条目的讨论页上交流意见、分享资料,这样的合作让我感到非常愉快。《BanG Dream! 少女乐团派对!》的创作过程便是一例,各位编者呕心沥血,使之成为原创性的典范条目,在我心中堪称完美体验。 不过,当视野从个别愉快的合作扩展到整个社群时,我逐渐感到困惑甚至挫败。维基百科的核心目标本应是创造更多、更优质的条目;而站务,尽管必不可少,但其工作应当以辅助和服务内容为主。例如提删条目,本质上是为了给读者展现出更好的内容,然而在实际参与过程中,我注意到社群内部的人力分配出现了倾斜:部分编辑热衷于与条目改进关联度不高的流程、人事或投票事务,却鲜少参与内容实质拓展,甚至将此类站务视为比创作优质条目更重要的贡献。我理解每个人参与维基百科的动机各不相同,有的人热衷于协调沟通,有的人则偏好于专注撰写。然而,当这些与内容脱节的站务议题在社群中远远盖过条目建设时,我难免质疑:维基百科的重心是否已经偏离「写好条目」这一初心?此外,部分编辑似乎相对忽视了条目的实际质量,转而更关注编辑次数等形式上的指标,或是宣传不甚合适的格式和内容,以此提高自己及其理念在社区中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我自认为我很注重条目质量,甚至是抱持敬畏之心和社会责任感:维基百科在搜索引擎中的权重不低,有着较高的流量和曝光率,外溢效应较强且影响广泛。因此,当看到一些编者并不在意条目质量时,我会感到沮丧,热情也在一定程度上被消磨。 内在动力 维基百科以非营利组织的形式存在,志愿者不能获得显性的物质奖励,因此若能持续做出贡献,则表明其内在动力会更加充沛[1:1]。但内在动力显然不是凭空获得的。前段时间知名开源网盘应用AList被作者出售,引发了不少讨论。我虽认为出售项目时不告知用户并不妥当,但也能理解作者为爱发电后精疲力竭的无奈。 昔日离开百度百科转战中维,是因为对条目更为精益求精。但现在来看,本站只不过是个下限稍高的百度百科罢了。 Lopullinen退出中文维基百科时在用户页上说道 最初我投身于写作,也是因为对知识共享的热爱和对维基百科理想的认同。在创作条目的过程中,我的能力得到了提升:我知道了来源其实也是有不同品质的,我学会了如何区分来源中的事实与观点,我还了解了怎么平衡不同来源间的观点。然而,热情终究逐渐消退。或许是因为社群争论[3]和某些人的恶言相向[4],又或许是自觉正向反馈不足[5]。当我有能力写出高水准的条目之时,却发现创作更多的条目似乎只是苦力活,而对能力的提升没有多少帮助。同时,在现实生活中,我也面临着诸多压力,学业、工作、生活琐事等都在消耗我的精力。维基百科的编辑工作,虽然是我热爱的事情,但在现实的重压下,逐渐变成了一种负担。我也深感自己的知识面有限,或许得先充实自己,才能创作出更好的条目。这或许揭示了维基百科的根本矛盾:它既需要工匠精神打磨条目,又依赖工业化规模维持运作。当编辑从「知识工匠」蜕变为「流水线工人」,理想主义便难以抵抗疲惫的现实。我的暂时离开,不是放弃乌托邦,而是寻找重塑热情的方式。 赵飞, 周涛, 张良, 等. 维基百科研究综述 [J/OL].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10, 39(3): 321-334. CNKI DKDX201003001. ↩︎ ↩︎ 罗志成, 关婉湫, 张勤. 维基百科与百度百科比较分析 [J/OL].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9, 32(4): 71-74. DOI: 10.16353/j.cnki.1000-7490.2009.04.016. ↩︎ Konieczny P. Volunteer Retention, Burnout and Dropout in Online Voluntary Organizations: Stress, Conflict and Retirement of Wikipedians [J/OL] // Coy P G, ed. Research in Social Movements, Conflicts and Change. Vol. 42. Bingley: Emerald Publishing Limited, 2018: 199–219. DOI: 10.1108/S0163-786X20180000042008. ↩︎ Smirnov I, Oprea C, Strohmaier M. Toxic comments are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activity of volunteer editors on Wikipedia [J/OL]. PNAS Nexus, 2023, 2(12): pgad385. DOI: 10.1093/pnasnexus/pgad385. ↩︎ Bardach L, Murayama K. The role of rewards in motivation—Beyond dichotomies [J/OL].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2025, 96: 102056. DOI: 10.1016/j.learninstruc.2024.102056. ↩︎

2025/6/17
articleCard.readMore

修复华硕主板更新报错「选择的文件不是UEFI BIOS」

本文的封面图来源于Pixiv,原作者是辰暮sora。 我的电脑上安装了Windows 11及Arch Linux双系统,为了配置安全启动,还向主板中导入了自己的公钥。前段时间试图更新华硕主板的BIOS,结果报错「选择的文件不是UEFI BIOS」(Selected file is not a UEFI BIOS)。 我还尝试了下列方法: 核对了BIOS文件版本,确认与主板型号匹配。 核对下载的BIOS的SHA256值,确认下载的BIOS文件没有问题。 尝试使用BIOS中的EZ Flash工具更新,以及Windows下的BIOS Update工具。 结果均没有作用。根据一些其他网站所述,出现该错误的原因可能是下载的文件未解压[1],抑或是U盘格式问题[2](根据我的实测,FX707VVN——即天选4——仍不支持exFAT格式的U盘,需FAT32格式)。不过,这些与我的情况都不符。 但你可能已经猜到了,问题出在了安全启动上。我将安全启动关闭后,BIOS即能正常更新。更新完成后,首次启动时重新打开安全启动即可:就我的情况而言,导入的公钥仍然存在,TPM等均不受影响(意味着不需要输入BitLocker恢复密钥)。 后来在网上搜索,发现Reddit上有同样的解决方案,但简中社区貌似没有相关的讨论。 ​[已解决]求助,华硕h610mk刷BIOS时提示所选文件不是efi bios - NGA ↩︎ ASUS Selected file is not a UEFI BIOS(所选文件不是EFI BIOS!) - 爱子日记 ↩︎

2025/6/9
articleCard.readMore

情感的两端

本文的封面图取自维基共享资源,拼接自Luc Viatour的Solar eclips 1999 5.jpg、Robert Jay GaBany的Lunar eclipse 04-15-2014 by R Jay GaBany.jpg,两者均有采用CC BY-SA 3.0许可协议发布。此处拼接后的图片亦采用相同的许可协议发布。 这是以各种情感为主题的组诗,每首诗都有两部分。第一部分均是具体性的,从感受的角度来写;第二部分均是抽象性的,从思考的角度来写。若有需要,可参考后面笔者给出的一些解读角度。 《悲伤》 其一 从拥抱全身, 到全身拥抱。 其二 过去本可照耀未来, 却取代。 《安宁》 其一 眯眼望着公园的晴朗, 公园晴朗地眯眼望着。 其二 过去已过去, 未来还未来。 《孤独》 其一 室友即将午睡, 我也即将午睡, 午睡关联午睡。 其二 它,即过去的人。 人,即未来的它。 附:可能的解读角度 《悲伤》其一 从拥抱全身, 到全身拥抱。 可以将这两句看作:从「____拥抱____的全身」,转变到「____用全身去拥抱____」。空白处可以是我、他人、记忆、世界等。 (1)补全为:从别人拥抱我的全身,转变到我用全身去拥抱别人。 曾经有一个人温暖地拥抱着我的全身,而如今我以全身拥抱来回应。是我长大了吗?是那个人衰老了吗?过去,那个人可能不只给予我拥抱;现在,是否不只有我回以拥抱呢? (2)补全为:从我拥抱别人的全身,转变到我用全身去拥抱别人。 噩耗击垮了我,我只是在动作上抱住身边人,我被慰藉着——终于到振作起来的时候,不要沉溺,要用自己的全身主动地拥抱别人。 《悲伤》其二 过去本可照耀未来, 却取代。 我们始终抱有希望:过去的经历若是美好的,未来当然可能更加美好;过去的经历若是痛苦的,未来当然可能摆脱痛苦——总之,未来将在过去的指引下变得更好。然而现实并不尽如人意,过去取代未来,是一种原地踏步,是一种历史轮回,是一种无可奈何。悲伤于是从中显现。 《安宁》其一 眯眼望着公园的晴朗, 公园晴朗地眯眼望着。 可以将这两句看作:____眯眼望着公园的晴朗,公园晴朗地眯眼望着____。 (1)补全为:我眯眼望着公园的晴朗,公园晴朗地眯眼望着世界。 假如我身处公园,公园既是天气晴朗的,也是氛围晴朗的;我眯眼望着公园,公园的眼睛就是我,我通过公园的身体,以晴朗的心情望向世界。世界大约一刻也不能用单纯的安宁来形容,而这一刻,我获得了安宁。 (2)补全为:我眯眼望着公园的晴朗,公园晴朗地眯眼回望着我。 公园其实包含自然与社会双重属性,公园既是蓬勃的草木,也是亲切的人们。当我望向草木、望向人们,草木回望我、人们回望我,双向的晴朗共同造就了安宁。 《安宁》其二 过去已过去, 未来还未来。 安宁可能是一种对当下的专注,无需受过去折磨,也无需对未来忧虑。在我什么也不想,只是盯着雨天下午车窗玻璃上水珠斜划过的痕迹时,感到了美,感到了安宁。在公园里,在平躺时,在运动中,在许多时候、许多地方,安宁无处不在。 《孤独》其一 室友即将午睡, 我也即将午睡, 午睡关联午睡。 室友,在空间上贴近。凭我对他动作的察觉、对时间的确认,知道他即将按他的习惯去午睡了。而我抑或是觉得有些疲惫,抑或是下意识的效仿,也产生了马上去午睡的念头。我午睡和他午睡,在时间上接近。空间相近、时间相近,可是所能思索出的只有:午睡关联午睡,不是午睡即它本身,而是我的午睡客观地关联他的午睡。我关联他吗?他又关联我吗? 《孤独》其二 它,即过去的人。 人,即未来的它。 它,指孤独,或者也可以指别的什么。 我想孤独不是所谓「无人」,而恰恰是「有人」。当下的孤独是过去的人造成的,已经成为过去的疏远,后知后觉,成了现在涌现的孤独;未来的孤独是当下的人造成的,现在的切身体验,无论冷暖,必然成为未来孤独的源头。这对于我而言,他人是这样;对于他人而言,我是这样。进一步地,孤独既是他人,也是我。 因而,孤独即人。 人即孤独?我不知道。

2025/6/9
articleCard.readMore

从初级到典范:《少女乐团派对》维基百科条目炼成记

本文的封面图来源于bang_dream_gbp在X(前Twitter)上的推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已刊登至中文维基百科《电子游戏专题简讯》的2025年第三季,亦以CC BY-SA 4.0协议发布。 受到For Each … Next君的邀请,于是写下这篇文章,简单谈谈我在撰写维基百科《BanG Dream! 少女乐团派对!》条目时的经历和感受。 恰好这个月是国服游戏的6周年庆,也是中文维基百科电子游戏专题的20周年;而今天,这篇条目也登上了中文维基百科的首页(存档)。因此,无论从哪方面来说,现在都是个合适的时机。 缘起 我比较喜欢玩音乐游戏,先前还玩过《钢琴块2》、《Phigros》、《Arcaea》、《Cytus II》等,现在每天都还玩一玩。正如游戏大观点评的那般,这类游戏适合轻度玩家,我也是因其社交元素较少、每局时间很短而被吸引。去年上半年,我在同学的推荐下,入坑了《BanG Dream! 少女乐团派对!》,觉得音乐和角色都不错,尤其是曲库丰富且能免费游玩。起初,我并未深入了解《BanG Dream!》企划,只是纯粹把它当作一款普通音游来体验。今年过年时,我还看了《BanG Dream! It’s MyGO!!!!!》,被其中的角色深深吸引。恰好此时SuperGrey君为MyGO!!!!!五位角色各撰写了条目,我评审后,发现企划相关的资料似乎不少,便萌生了撰写游戏条目的想法。 同时,去年年底我在年终回顾中说道,希望今年能够创作一些原创条目。先前虽创作了《深岩银河》这篇品质较高的优良条目,但毕竟受限于参考来源,存在玻璃天花板的问题,恐怕是无法晋升为典范条目。于是也是拿这篇条目做个尝试,看看能否撰写出原创的典范条目。 起步 今年3月初,恰好时间充裕,于是开始动工。接手前,原条目(存档)[1]获评初级,问题显而易见:其对现实内容着墨极少,但事无巨细地介绍了游戏的玩法和系统,这显然不符合维基百科的内容要求——其更着重百科价值,为非玩家也提供有意义的内容。对应的英文版条目内容丰富,但结构和顺序显得有些杂乱:例如「玩法」部分花费了大量篇幅介绍收录了哪些联动歌曲,并且音乐游戏和视觉小说的部分杂糅在了一起。我将英文版内容翻译为中文,重新调整了章节结构,并对照原有的来源,对内容做了删改。 刚翻译完的版本,内容虽有所改动,但和英文版本还是比较接近,并且所用来源近乎一致;同时,「开发」和「评价」的内容显得匮乏。其实并不是我不想找来源,而是使用搜索引擎搜寻后,除了联动相关信息,没找到其他有用的来源。我将条目提交到同行评审后,冰融君提供了几条中文来源;同时,我也浏览了日文版条目,发现其开发内容十分详尽。于是我意识到可能有不少来源单凭搜索引擎无法找到。首先,我发现日本的《Fami通》等纸质杂志上有不少报道,花费了不少精力找到了其他人提供的扫描版;其次,根据电子游戏专题的来源考量,我在中文和日文的每个可靠来源中逐个搜索,发现了不少有用内容。对于这种主题较小的条目,我不会先把所有来源全部搜齐再动笔,而是先搭好章节大纲并逐步填充内容。感觉这类似于迭代式开发:先做一个最简可用版本,再根据遇到的问题逐步完善;与此同时,每次找到的新资料,也会让我对原先写下的内容做出「校正」或「补充」,就像贝叶斯定理里不断使用新证据来更新「原本的假设」。 随后,我将条目提交到了优良条目候选中。经过SuperGrey君的评审,我对条目做出了进一步的修改和补充。最终,条目有惊无险地获选为优良条目(条目固定版本,存档)。 评审 入选优良条目后,我再度补充了部分内容,自觉内容丰富,遂邀请了For Each … Next君和Nostalgiacn君对条目做甲级评审(其实也是蹭这里的热度🐶)。不过当时我仍在不断扩充内容,条目尚未稳定,Nostalgiacn君称需稍后查看。For Each … Next君至4月中旬展开了评审。SuperGrey君也在先前优良级评审的基础上,对条目做出甲级评审。除了行文方面的意见外,其指出「剧情」部分过于精简,反而像是琐碎信息。虽然这款游戏的核心之一是角色,但是我确实只看了MyGO!!!!!和Roselia的剧情,其他乐队的剧情并未看过,所以还专门去看了各个乐队的剧情。由于中文维基百科的相关方针比较匮乏,For Each … Next君还从英文维基百科查看了相关标准,并对条目逐词逐句提出了润色意见,前后花费了半个月时间。他在这一过程中展现的专业能力和细致态度,令我深感钦佩与感激,因此我特意向其赠送了星章以示感谢。还有一点改动是,由于原条目中「开发」章节过长,故其建议将之拆分成单独的条目,即《〈BanG Dream! 少女乐团派对!〉的开发》,最后该条目也入选为「优良条目」。过程中,Nostalgiacn君也提出了奖项方面的意见。 为了不辜负各评审者付出的心血,条目被评为甲级后,我旋即将之提交至典范条目评选,最终以两倍票数入选(条目固定版本,存档)。 总结 撰写这篇条目,虽然花费了不少时间,但也让我收获颇丰: 资料收集:如果仅仅是靠搜索引擎,可能无法找到足够的资料。如果希望找到足量的资料,可能需要在每家媒体网站中逐个搜索,抑或是查阅纸质杂志。对于小型条目,可能需要花费较多时间来收集资料,但这也是提升条目品质的必要步骤。 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或许不是万能的,但确实能在撰写条目时提供极大的帮助。在本次创作过程中,有一些来源最初是通过GPT的联网搜索而快速定位到的。此外,对于涉及日文、韩文等外语来源的翻译,我也采用了ChatGPT与机器翻译相结合的方式,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如今的大语言模型在翻译质量方面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准[2][3]。对于ACG领域的泛娱乐文本,我认为更是游刃有余。但即便AI工具表现出色,我们依旧要以谨慎的态度对待生成内容,关键的信息与可疑的表述应反复核实;如果编者具备直接阅读原文的能力,无疑仍是最理想的方案。 音楽を抱きしめてるから (心中怀抱着音乐) 頂点へと続く未来へと (向着顶点和未来延续) 凑友希那《Sing Alive》 这篇条目对电子游戏专题,甚至是中文维基百科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是本地首篇有正式甲级评审的条目,也是「电子游戏专题的首篇原创性典范条目」[4]。更重要的是,它的创作过程正体现出了维基百科集体协作的优势:每位编者尽其所能,心中怀抱着对条目的热爱和对读者的责任,朝着条目品质的顶点不断进发。最后,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编者参与到电子游戏专题的创作中来,共同推动专题的发展,让电子游戏专题「成为备受尊重的维基专题,高品质作品亦更有声誉」;同时也能独具特色,「摆脱对英文版条目的依赖,撰写原创型条目和中文游戏条目,让『中文维基百科』更加中文」。 尽管MediaWiki能够存储历史版本,但由于模板、图片等内容会随时间变化,因此直接查阅历史版本可能无法完全还原当时页面的真实状态,更建议参考网页存档。 ↩︎ Kocmi T, Federmann C. Large language models are state-of-the-art evaluators of translation quality[J]. arXiv preprint arXiv:2302.14520, 2023. ↩︎ Ghassemiazghandi M. An Evaluation of ChatGPT’s Translation Accuracy Using BLEU Score[J]. Theory and Practice in Language Studies, 2024, 14(4): 985-994. ↩︎ For Each … Next君在这里如此所述。虽然我不确定Eric Liu君的《Dreamcast》、《Game Gear》、《世嘉土星》等电子游戏硬件类典范条目的「原创性」如何,但是本条目应该是专题的首篇游戏作品类的原创性典范条目。 ↩︎

2025/6/3
articleCard.readMore

北京行程流水账:四天七景简记

五一期间,天一来了北京游玩。我们一共游玩了四天,总共去了七个景点。虽然说不上有多特别,但总比假期一直宅着好。 Day 1:圆明园、颐和园 第一天我们去了圆明园和颐和园。早上在学校吃完早饭后,就出发了。首先坐公交车去了圆明园,从东门进。虽然是五一假期,但是感觉人也并不是特别多。 圆明园其实先前去过好几次,但每次都没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这次也差不多,大水法还在,黄花阵还是那个迷宫,其他地方嘛……像个普通绿地公园。所以每次来这里,好像只是为了说「我来过」,而不是为了真的看什么。 [{"url":"https://image.deepchirp.com/blog/2025/05/05/IMG_20250501_101453.avif","alt":"大水法","title":""},{"url":"https://image.deepchirp.com/blog/2025/05/05/IMG_20250501_103454.avif","alt":"海晏堂","title":""},{"url":"https://image.deepchirp.com/blog/2025/05/05/IMG_20250501_103919.avif","alt":"黄花阵","title":""},{"url":"https://image.deepchirp.com/blog/2025/05/05/IMG_20250501_114634.avif","alt":"福海","title":""}] 然后感觉就像是逛公园一般,一直走着,走到了西门。路上聊了聊天,感觉也还不错。出了西门后,我们去了颐和园东门附近的面馆里吃面。然后就去了颐和园。 颐和园感觉也没什么好说的。我们先是爬了万寿山,然后绕着昆明湖走了大半圈,从南门绕了出去。 [{"url":"https://image.deepchirp.com/blog/2025/05/05/IMG_20250501_135929.avif","alt":"从万寿山上看昆明湖","title":""},{"url":"https://image.deepchirp.com/blog/2025/05/05/IMG_20250501_142016.avif","alt":"船形建筑","title":""}] 晚上,我们去了五棵松,看相声演出。其实本想看德云社的,但没票了,于是找到了五棵松的「嘻哈包袱铺」。路上还看到了禁止马车的标识,感觉还挺新奇。后来坐公交车时,上了400外后,司机还问我们到哪里。感觉他的口音挺重,我回答「五棵松」后,根本听不懂他在说什么,于是直接刷卡了。后来才明白400外有两班车,他的这辆车不到五棵松。于是又悻悻地下了车。 五棵松真的挺繁华,有着不少live house以及酒吧。不过感觉布局有些复杂,像个迷宫一般。我们找了几十分钟才找到那家店。考虑到性价比,我们还是去吃了麦当劳。还看到两个人玩邦邦卡组的《黑白双翼》。偷拍他们时还被发现了,其中一个人还朝我比了个V,有点尴尬。相声演出整体比预期好,虽然演员不是那种「名角」,但节奏挺稳,包袱也不冷场。 [{"url":"https://image.deepchirp.com/blog/2025/05/05/IMG_20250501_184549.avif","alt":"《黑白双翼》","title":""},{"url":"https://image.deepchirp.com/blog/2025/05/05/IMG_20250501_190314.avif","alt":"嘻哈包袱铺","title":""}] Day 2:王府井、国家博物馆 第二天的原计划就是去国家博物馆。不过我们的预约票是中午的,还得解决午饭问题。于是我们先去了王府井。不过我们都不喜欢逛街,在喜悦购物中心地下二层稍微看了下二次元周边,就去吃了炸酱面。虽说这是北京特色,但感觉就是素面加了点酱和蔬菜,价格还不便宜,味道也就那样。 吃完饭便就去了国家博物馆。路上分流管制之类非常麻烦,到处都不让通行,也不知道是图什么。我们用了一点trick,从一些小巷里穿过,躲开了管制。博物馆主题本身就不吸引我,尤其是文物类,感觉拍照不如看高清图,看展又不如读维基百科。相比之下,科技展至少能让我多停留几秒。由于昨天走了不少路,今天稍微走一会儿就要休息一下。 [{"url":"https://image.deepchirp.com/blog/2025/05/05/IMG_20250502_132114.avif","alt":"鲁迅","title":""},{"url":"https://image.deepchirp.com/blog/2025/05/05/IMG_20250502_132609.avif","alt":"谷文昌","title":""},{"url":"https://image.deepchirp.com/blog/2025/05/05/IMG_20250502_132648.avif","alt":"容国团","title":""}] [{"url":"https://image.deepchirp.com/blog/2025/05/05/IMG_20250502_135959.avif","alt":"月球陨石","title":""},{"url":"https://image.deepchirp.com/blog/2025/05/05/IMG_20250502_140858.avif","alt":"嫦娥四号登陆器、玉兔二号巡视器等模型","title":""},{"url":"https://image.deepchirp.com/blog/2025/05/05/IMG_20250502_141317.avif","alt":"嫦娥六号降落伞、返回器等模型","title":""},{"url":"https://image.deepchirp.com/blog/2025/05/05/IMG_20250502_141654.avif","alt":"经放大镜呈现的月壤粉末","title":""},{"url":"https://image.deepchirp.com/blog/2025/05/05/IMG_20250502_141736.avif","alt":"经显微镜呈现的月壤粉末","title":""},{"url":"https://image.deepchirp.com/blog/2025/05/05/IMG_20250502_142359.avif","alt":"天问一号等模型","title":""}] 晚上去吃了涮肉,味道感觉还可以。吃完后就回到了寝室。 Day 3:动物园、798艺术区 其实原计划是今天去故宫,但由于没抢到票,只能作罢。 上午去了北京动物园。其实我对多数动物都没什么兴趣,不过感觉企鹅确实挺可爱。到了企鹅馆后,发现只有三只企鹅,并且许多地方还在施工,有些失望。 [{"url":"https://image.deepchirp.com/blog/2025/05/05/IMG_20250503_093610.avif","alt":"银狐","title":""},{"url":"https://image.deepchirp.com/blog/2025/05/05/IMG_20250503_093935.avif","alt":"北极熊","title":""},{"url":"https://image.deepchirp.com/blog/2025/05/05/IMG_20250503_100153.avif","alt":"大象","title":""},{"url":"https://image.deepchirp.com/blog/2025/05/05/IMG_20250503_104729.avif","alt":"金雕","title":""},{"url":"https://image.deepchirp.com/blog/2025/05/05/IMG_20250503_112804.avif","alt":"火烈鸟","title":""},{"url":"https://image.deepchirp.com/blog/2025/05/05/IMG_20250503_120443.avif","alt":"企鹅","title":""}] 中午在动物园门口吃了兰州拉面,然后去了798艺术区。下了地铁我才发现先前我来过,但当时是看MyGO!!!!!联动的快闪店。如果说昨天的国家博物馆是传统艺术,那么这里是现代艺术。不过感觉这里的艺术有些后现代主义的味道,有些超出我的认知范围。 对我而言,我比较喜欢的艺术就是干净、整齐、有序。而这里的艺术作品往往是一些不规则的形状,或者是一些看似随意的涂鸦。虽然我知道这可能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但确实欣赏不来。 晚上吃了牛肉面,然后看了《幽灵公主》。其实本来想看剧场版《孤独摇滚(上)》,但天一觉得剧情和电视动画《孤独摇滚!》差不多,所以就没去。我感觉《幽灵公主》的节奏挺快,结局还带着一些不确定性,有种科技发展与自然环境间的矛盾无法调和的感觉。 Day 4:十三陵 最后一天去了十三陵。我对古建筑也没什么兴趣,所以确实没有什么好说的。我们先去了长陵,然后去了定陵,最后去了神道。中午没东西吃,甚至吃了泡面。今天还尝试了一下OSM,感觉标注非常详细,甚至还有等高线之类的。但是公交导航真的不行。 看着那些石碑与广场,倒不是觉得有多庄严,而是有种「到此一游」的空洞感——似乎建筑的气势,与历史的沉重,并未真正在我心中留痕。 晚上在北航吃了顿饭。然后本想去五棵松的「響·Livehouse」,但是花的时间可能有点多,并且时间也不早了,于是就没去,在寝室里玩了一会儿。 总结 这几天下来,感觉真的很累。印象最深的,自然还是相声以及看的《幽灵公主》。其实我们也没安排多「高级」的活动,更多只是为了走出去看看。说不上收获了什么,但至少比窝在寝室里打游戏强多了。天气不错,同行的朋友也不错,就够了。

2025/5/5
articleCard.read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