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需要
在稀松平常日子里写作时,往往会面临想法枯竭的状况。生活中上演三城记,在家乡、工作驻地、省会间阶段性来回穿插,大量的非常规时间带来了大量的阅读、感知和思考。 我和大家一样不爱看鸡汤,或者说是在某种时空背景下的本能厌恶。作为一种朴素的激励,直到老师亲口说出,「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本质后,依然热爱生活。」我才大方承认自己也许并没有那么通透、慎独和英雄。 之前提到「卷、润、躺、韭,留给当代青年的选项着实不多」,拿到入场券后便一再告诫自己要顺其自然。其实也未曾设想过自囿于「生瑜生亮」这种无意义的事,但看到亮先人一步,成为蜀国的先进典型并获得配套的物质奖励。即使确切地清楚亮的平台非我等可比,但作为瑜,难免感叹时运不济。 曾狐假虎威、非常短暂地感受过power’s power,并大方接受这是一种真实的需要。后知后觉上一代的托举已远超绝大部分同类人,在整个系统里,年轻标签已然褪去,以后的路要自己走,还要走得踏实而坚定。 读完近五十万字的《邓小平时代》,我和伟人有什么共通之处呢?幸得还有那么一点「摸着石头过河」的自信。又加上无名僧人的笃信,斗胆贴上解放者的标签,即使枯坐,也比久睡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