锵锵,Miki 已经6个月没有打工了

最近被动辞职满6个月,刚好稍微有点时间,来写写最近干了点什么,以及伴随而来的心理/精神状况。跟6个月前的这篇主讲经济状况的叙述型干货不同,本篇以自己发泄心情为主,所以要读的话最好不要抱有什么期待(<–不会有什么期待的好吗,你的内心戏也太丰富了)。 不过从功能上面来讲,这篇 follow up 的重要性其实并不亚于前篇,因为决定对自己的生活方式进行颠覆的这项实验,本来就挺令人好奇的。我本人喜欢混 fediverse —— 经常被称为“毛象”或者“象站”——以及早年喜欢混豆瓣的原因,无非是可以免费云一云其他人的生活。看看友邻们分享出的人生里大大小小的抉择、尴尬得意沮丧胜利苦逼装逼的各种时刻,就感觉明明自己只有一个人生,却好像稍微能拥有多于一个人生的体验。如果这篇是我的友邻所写的话,我一定会很好奇地读一读这位友邻放飞了6个月之后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你这种 stalker 思维很危险啊) 工作及心态 # 之前我好像没有特别提过,我在被动辞职的第二天(第一天是用来消化 shock 的 mental health day lol),就无缝衔接了自己的新事业 sewing pattern design。我的缝纫小店叫做 WildCress,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域名和 instagram handle 都空着还没有人用,在这个网路身份爆炸的年代尤其稀罕,所以顺手用起来了而已。 卖 sewing pattern(纸样)在欧美是一个历史悠久,非常 established 的成熟市场。一两代(大约我们 grandma 的世代)之前,那个缝纫机虽然已经发明并普及出来,但是车马邮件都还慢、制衣产业还没有因为全球范围内进行 cheap labor 剥削因此没有现在这样便宜、并且布料里面还不含微塑料 polyester 的时候,为了获得各种样式的体面衣服,对着装有要求的人们会自己买来 sewing pattern 在家动手缝制。Sewing pattern 内含与衣服成品等大的布片形状(纸质),以及缝制步骤(可以想象成类似 IKEA 产品的小 booklet,只不过文字比较多),所以只要自己买布/线/纽扣拉链等原材料,再加上一些手工,就可以缝出跟封面效果一模一样的衣服。当然也有直接请裁缝来缝的,但是裁缝也需要这个 pattern 才行。 目前欧美最大的几家 sewing pattern company 基本是1860-1900年间创立的。 在如今的这个时代,sewing pattern 早就变成 pdf 线上销售,不过市场相当 saturated。原因有供需两方面。一方面,需要购买的人集中在极少部分手工/cosplay/古风爱好者身上(你认识几个身边的人现在还自己缝衣服的?),而另一方面制作 sewing pattern 对资金、技术的要求很低,只要有心想要做,谁都可以贩售。听起来是个不怎么有吸引力的市场对吧?不过我的目标并不是靠自己的作品改变业界改变世界,只要产生一点点收入补贴家用我就很开心了。要有个类比的话,这个 business 有点像 local 市集里那些卖手作小木雕、手织小玩偶的 artist,只不过是在网上摆摊罢了。 我在被动辞职之前就推出过一个包包的 pattern 开启了 WildCress 小店的运营,但是过去自由的这6个月之间,除了吃饭睡觉、照顾小朋友们、参与全家范围的集体活动(grocery shopping 和出去玩之类)、因为 burnout 而花式 procrastinate 之外(<–哇条件好多,应该说生活丰富么),其余时间几乎全部放在这边。原因也没有什么特别,就是单纯地特别想做,一种不论怎么样都想做的感觉,只是一门心思地做。不顾前不顾后地做。 …大概是这种感觉。左图出自高达00第一季第22话,右图是第二季第8话。虽然从翻译的字幕里看不出来,不过在这里“不顾前不顾后地乱搞一气”两处都用的同一个日文形容词ガムシャラ,因为在这部剧里“先按自己的意思搞起来”是会传染的(?)总之很推荐看这部。 清点一下成果的话,在这6个月间我靠一己之力: 发布了2个达到销售标准的 sewing pattern,一条裙子和一件吊带 拍摄和剪辑了9支 YouTube 影片(仅缝纫相关,合作的 channel 大喜的日子另计) 搭建和上线了一个客制纸样的软件系统(minimal viable product),并在迭代改进+维护中(这里 AI 帮助最大) 写了4篇缝纫相关的 blog 写了2篇 newsletter updates 。。。这么一列出来,好像很厉害的有没有?其实过程中各种大大小小的自我怀疑从来没有断过。其实是 constantly 每天都有一个小小的声音在脑子里说“你这样不务正业是不行的,今后也没什么前景,趁现在还早不如去找点正经活干”。Combat 这个小小的声音有两个办法: 向 Colin(自己的 partner,两个小朋友的父亲)诉苦。向 TA 寻求心理支持一般是每天一次或两次,因此 TA 被迫承担了非常多的感情义务。Colin 曾经表达过,因为我这边心理状态 rollercoaster 太厉害并且 polarity 交换太频繁(远胜于还在全职打工的时候),以至于他跟我在一起感到无所适从,并且很难安排每天的日常生活计划,因为我心理状态不好的时候可能不能高质量地完成日常两人共担的责任——比如照顾小朋友时如果不耐心就容易吼 TA 们,压力太大睡不好觉就会导致白天跟所有人的互动质量大幅降低。 靠着不知道哪里来的“我就是一定要做”的这种信念,just ride with it,等这段瓶颈时间过去了或者难住自己的问题解决了(一般一两天到三五星期不等),就。。。无缝进入下一个心理过山车式循环。 。。。太把自己的事当回事,就会这样。 如果要评价这个心理状况的话,倒是可以苟得下去。不过总是让家人们(这里指的是真正的住同一个屋檐下的家人,不是指关系好的网友啦)来承担我心理 rollercoaster 的后果,对他们来讲(主要是 Colin)并不公平。久而久之也不会再获得他们的支持。可能要去找找有没有针对日常/工作压力进行心理调节的相关书籍/资源,然后跟着里面提供的解压方法逐个来尝试并评测效果了。。。 另一方面,做 sewing pattern design 虽然也有不顺利卡壳的时候,但是却给我带来了一种新的工作面貌。我之前做 coding 工作的时候总有这样那样微妙的不情愿,因此不停地换工作以至于几年之间在大中小型公司都工作过,最后在6个月前被动辞职的时候才想通这并不是公司的问题,也不是我不适合这个行业,而是我就是不想做这样的工作。现在的周日下午不会再有因为明天周一而感觉烦躁了,每天早上也不需要做好完全的心理建设才打开工作的 laptop。确实工作上也有好多想做的 idea 或者事情却没有时间,但是既不会感觉到烦躁也不会觉得亏欠了谁(这句怎么有种陈奕迅歌词的感觉),没有人催我进度也不需要跟谁 sync 或者 push back,当然也没有开会——除了只有一次作为一个缝纫 app 的 power user 跟 app 开发者做个 user interview 说说 use case 提提建议什么的。总之就是完全没有内耗,一种瘀积多年的宿便终于排通畅的感觉💩,好爽啊! 经济及心态 # 经历了几个月的敲打,又一次确实体会到了“人活着就需要钱”这个世间真理。。。 我的缝纫小店目前的收入其实是不能 cover 各种运营成本的(样衣的布料,店铺的月费,AI coding assistant 的费用,云服务的租金 etc)(话说已经有收入难道不就很厉害了吗?我看到第一单 order 的时候感觉激动得要上天了),然而家里柴米油盐却不能断。所以目前是跟退休人士同样状态,每一两个月的月末卖一批股票提供下个月的花销。 。。。也就是所谓的靠天吃饭。有的时候这个月卖了一点,下个月数额又涨到比原来还多,这个时候会觉得我不如这样苟到天荒地老。另有些时候川普一声令下资产凭空缩水百分之x,这个时候就觉得好焦虑我是不是还得出去打工但是不会有人雇我这种渣渣的我根本没价值活着就是浪费空气污染环境。。。(<– 就是你这种 bipolar 的心态才会让 Colin 苦不堪言啊) 前篇发布的时候有不少友邻鼓励我申请 unemployment benefit,拜这所赐每周有不少入账,不过到现在几个月过去 unemployment benefit 马上要烧完了。所以接下来就要全靠你了美国的经济(拍肩)。所以这就是传说中的赌国运吗? 这张原图是征兵的海报。 不过这样长期下去的话,我这边似乎还是不行的。FIRE(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 圈有个著名的4%理论,大意是这样:资产用于投资的话(投资股市的部分当然是放 index fund),因为股市每年涨几个百分点(然后减掉通胀的百分点),只要每年从中提取不超过4%作为生活费,资产就不会缩水,因此能够用这个办法苟到天荒地老。简单理解的话,理论上只要能存够未来25年的开销,就可以保证未来一辈子的开销。不过这个原则有几个大家不怎么提的 assumption 以及执行起来的 caveat: 这4%是 monte carlo 模拟出来的并不是真实操作,毕竟没人能预测未来的通胀率和股市行情 在这个simulation 里,取钱的数额规则是第一年取出4%,并且接下来每年取前一年的钱数再乘通胀率,因此不是每年都4%——每年的支出论购买力的话是不能提高的,第一年的4%有多少决定了日后所有年间的购买力 资产配置是 stock/bond 比例50%/50%,或60%/40% 照这个办法模拟的话,有大约90%的几率能苟住30年,剩下10%的几率是30年不到就全部烧完 前篇博客有提到,各种保险(以万恶的医疗保险为大头)、税赋都是平常容易忽略然而很大头的开销,实际可支配的收入明显要更少 人生中如果出现意外的话——车祸,重病之类——直接 game over,生活水平不得不降低(这还是如果还活着的情况。。。所以相比拖着残破不堪的身体事事依靠别人挣扎地活着,是不是忽然一下死掉反而是比较幸运的?) 我曾经惴惴不安地问 ChatGPT 我现在才3x岁,能靠手里这点钱一直苟么。ChatGPT 很慷慨地给了我60年的余年(也太高看我癌症中风糖尿病一个不落的家族病史,高盐高糖的饮食,非必要不运动的生活方式,以及遇事走极端热爱钻牛角尖的精神状态了),并告诉我,我届时人还没死掉钱就花完的几率是56%,差不多就是个 coin flip 吧。这倒也正常,提款年限增多,变数也随之增多,遇到经济危机的几率当然也多——60年几乎可以说是必然会遇到某种程度的经济危机了吧?另一种风险叫做 sequence of returns risk,也就是 return 大年小年的顺序很重要。比如说运气不好明年就遇到经济危机,导致资产打五折(08年附近 sp500 跌了57%),日后就再怎么也找补不回来了。而如果余龄只剩七八岁时遇到资产打五折的情况,因为彼时资产本身已经涨了很多,而且反正也快死了可以逐渐连本金都花掉(当然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倒计时),影响就比较小。 也有不止一次想过趁还没有被 AI 取代,要不要干脆再回 tech 行业再多干几年,让手里的本金花几年时间涨到更安全的范围,再来想退休的事情。但是我现在确实不太想回头吃屎了。也许对于有些人来说工作只是一个 minor inconvenience 每天8小时占据自己的个人时间而已(摸鱼的话可以连8小时都不到),但是对于我来说却是很难 tolerate 的环境——不是指窗明几净还有 free food 的物理工作环境(就算在Amazon都能靠吃免费香蕉过活),而是不想再去接受那种压抑的 corporate 气氛(contracting 的工作在这点上稍微好一些),因为再努力工作这结果和产品本质上也不是我的,我自己的影响微乎其微并且随时可以被替代——现在的我如果有选择的话,确实不想再做没有 ownership 的事了,因为我真的100% 不 care。要我假装去 care 的话,恐怕要给双份钱才行,一份是本职工作的工资,另一份是假装我 care 工作这份演技的演员工资。 当然这是在有选择的情况下,如果5年后遇到了类似08年的那一波,那我。。。当然什么都做了。 动画《BanG Dream! It’s MyGO!!!!!》名场面,出自第7话。这部很推荐,不过千万不要手欠去看续作。 虽然那个时候未必能找到什么 pay 得好的打工,但是既然决定了现在在没有达到 FIRE 的情况下就临时退休,那必然也需要有承担这个风险的觉悟。当然我也认识到“现在就退休”这个决定比起“再工作几年多攒点钱”相比,非常不理性。。。不过到底多少钱才算够,再回头打工的话又能什么时候 pull the trigger 呢,不过是多浪费几年的时间罢了。何况就算我打工,也总是因为各种莫名其妙的原因,每年根本攒不下什么钱啊——难道这才是目前人生中最大的谜团? 话说虽然跟已经能 fat FIRE (或者至少 lean FIRE)的这类人相比,我比上不足,但比下还是绰绰有余。最起码,自己、伴侣和小孩目前都身体健康,父母的养老他们自己有办法(可能?我并没有直接跟他们聊过这个话题),这已经非常幸运了不是么。至于手头的钱,虽然不够 FIRE,但是如果不遇到大的经济危机,白吃个两三年应该还好吧。更何况有了绿卡以后,我已经没什么好怕了——呃虽然上一个这么说的人,连头都掉了: 动画《魔法少女小圆》名场面,出自第3话《已经没有什么好害怕了》。这部是造就了历史、影响日后所有魔法少女作品的标杆作品,本身的质量非常高。 既然在 tech 行业不想再做了——呃其实我觉得每月花20刀雇个 AI 写 code 比雇我这种士气低下喜欢磨洋工 quiet quitting 并且一个月工资要给到五位数的人类要好多了——那还真不如试试干点别的。其实最后干不成也没关系——60年的退休生活确实是伴有很大经济风险没错,但反过来说这也是我未来60年试错的机会,我就不信一直不断地做点什么事,最后不能做出什么东西。 哇我上几段写得真是语句破碎,破折号、括号、省略号(三个句号的省略法小朋友们千万不要学,你们的语文老师会晕过去的)到处都在用,可见思路并不是很清晰。。。毕竟钱这方面是最让我焦虑的。一面是不断给自己打气谓曰“天生我材必有用”,另一面却每月看着数值波动的账户心慌意乱,这种矛盾的心态大概从外边来看是挺没必要的。事实上直接看到60年后不仅不可能,而且对心理状态也没什么好处。难道现在还在打工就能怎么样了么?每月稳定的打工入账也不过是虚伪的安全感罢了,哪怕在业界大厂也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哪天又 reorg 了 layoff 了,一样被扫地出门,跟现在不也一样么?如果下一波 recession 真的来袭了,大家手里都持有的房子股票工作之类一个也跑不了,又有谁能独善其身呢? 本来现在的自己已经没有选择追求什么 FIRE 不 FIRE 了,根本不想打工,所以钱就那么多你自己看着办。Living my day like there’s no tomorrow,基本上就这样呗。 家庭及心态 # 我们在四喜丸子的(两支) Youtube 影片里也讲了,从今年开学的9月份开始,我家把 Mk-I 从学校撤出来 homeschool。一个月后的10月份开始,把 Mk-II 从 daycare 撤出来靠父母和 Mk-I 一起 homeschool。(话说这里把 Mk-I 也列在 Mk-II 的教育者里边了,因为确实 Mk-I 对 Mk-II 在陪玩和学习指导方面有不少贡献。Colin 曾经说过,我们父母两人训练出了 Mk-I 这个大模型,然后又从 Mk-I 这边蒸馏出了 Mk-II 这个大模型。)Homeschooling 的一切规划和管理都归 Colin,并且这个人过于有能,以至于我根本没有插手的余地。我只是个读书陪伴器 + 及时搜集本地 kids friendly events 的订阅+提醒系统罢了。 。。。这么来说,我在家里的功能和地位大概介于“司机”和“吉祥物”之间? 。。。在家里我们工作的时候,这两小只会不时来视察情况,问一问这是在做什么,那个工具是什么。因此 TA 们(尤其是年龄稍大的 Mk-I)对我们工作上的变动也多少有点印象。Mk-I 曾经问我现在是做什么工作,是不是 artist,让我觉得自己的逼格忽然高了起来。。。 。。。不过每天倒是过得还是挺心甘情愿的。每天想干点什么完全没有限制,日子也变得生龙活虎了起来。这才是真正地活着啊(幸福地叹气)!周中的午后走在秋天温和的阳光之下,踩着落叶咔嚓咔嚓,会感觉闻到了自己六七岁还无忧无虑还 organic 的时候,同一种秋天的味道。 。。。这时候会忽然觉得别人都在打工攒钱,晋升的晋升加薪的加薪,而你却有钱不赚,无所事事,就像蚂蚁和蚱蜢的寓言故事里的蚱蜢,夏天只顾唱歌不做准备,冬天一到不就冻死了么。今天虽然拥有了小确幸,但是明天,时代的一粒沙落下来就会变成一座山不是么。小红书什么的都说 net worth 要有 XX 个米才能放心退休(原文就是这样,两位数,单位是百万美元),你算什么,就凭你,怎么配就这么退休呢。 。。。不过毕竟我现在还有选择,因为没选择的话绝对不会在博客里这样上窜下跳唧唧歪歪一边哭穷一边什么也不干(<–原来你心里明白这篇博客的槽点有多大啊。。。)。总之,现在也没必要没苦硬吃。既不会因为家人/自己的健康原因必须有一份高质量的 medical insurance,又不是立刻会没钱,也不是因为没有移民身份,所以趁一切都还没有变质 turn sour 的时候,讴歌一下人生又有什么所谓呢。今天还可以浪就姑且浪起来,明天浪不成了再吃苦也不迟。难道真就要吃一辈子的苦吃到67岁标准年龄退休,万一苦还没吃完,人就没了(回想起我丰富多彩的家族病史),这也太不值了。 今日逻辑谬误: Mk-I:有活到100岁的人吗? Miki:(小朋友了不起,刚6岁就参悟了生死,达到了那些把大笔钱扔进换血/冻体/抗衰老的超级富豪们的精神高度)有的,确实有一些。 Mk-I:(双眼发亮)真的吗? Miki:比如说日本就是全世界里,这样的人比较多的国家。 Mk-I:那我要去日本!因为可以活到100岁! Miki:(呵呵小朋友,想听听你丰富多彩的家族病史么?)

2025/10/7
articleCard.readMore

《大喜的日子》第二回:Mk-I领学年成绩单看不懂 Miki读毕业纪念册大破防

本回讲述了 Mk-I 一个学年间的努力化作一张学校的成绩单,投进我家带来一波精神攻击的故事。 我有种感觉,从现在开始,学校要把 Mk-I 从我家在养育中占据的绝对优势中抢走了。。。事实上自从上了学之后,Mk-I 在认知和思想成熟度上面都有个飞跃(虽然跟成年人比仍然挺菜的),在家讲英文的比例也大大增加。倒不是什么坏事啦。

2025/7/9
articleCard.readMore

我开了一个新的 Youtube Channel 叫《大喜的日子》

如标题所说,今天是个大喜的日子,因为我开了 Youtube Channel!这里是第一回。 这么说博客已经写了好几年,做视频还是刚开始。我目前的感觉是,视频形式因为可以控制输入的节奏,比较容易调动感情(想象成一种结界会比较容易理解吧。。。),而文字比较适合分析性的内容。今后再慢慢继续吧!

2025/6/4
articleCard.readMore

恭喜您选择了躺平,所以没有 W-2 该怎么过

前情提要:我工作的小公司几个星期前散伙了,大家各回各家。闲下来的我花了几天思考人生,决定暂时不再找全职工作,instead 先躺平再说。那接下来就是,眼前的日子该怎么过。。。作为躺平的代价,这段时间查了不少 adulting 相关的事情,虽说很多都很基础,但是我觉得分享一下还是挺有必要的——如果友邻们日后有意主动辞掉 W-2 工作的话,知道这些就能做些 informed decision;如果以后被动失去 W-2 工作的话,也可以做到心里有数。 适用场合 # 首先,如果你既不有意/将要持有美国绿卡也不是美国公民,或者不知道 W-2 是什么,那这篇文章应该不适用你,可以不用读了。。。W-2 是美国一种税表的名字,在前一年任何时候被雇佣并从雇主手里获得超过$600(税前)的人,会在下一年的年初拿到这个表,上面写着自己去年从这家雇主拿到了多少钱,以及缴税几何,云云。我自己的理解是,这个税表就是美国 salaryman(サラリーマン)的象征,年初领到这个就说明自己去年又勤恳地当了一年的牛马。 这个来自《樱桃小丸子》。 其次,这篇文章讲得并不深,基本上都是点到为止。毕竟我也是为了合法地延续自己的躺平事业,刚刚才开始研究这些,并且也只是 cover 自己所需要的一点点简单的场合。如果大佬已经对这些研究得比较透彻了。。。那我当然要抱大腿求指导! 最后是声明:本文涉及一些四喜丸子家计事,发布前已获得 co-CEO Colin 的许可。 前情提要,continued # 我在决定躺平的时候,已经是我家4口里仅剩的一个拿 W-2 的人了。原因是 Colin 他在 Mk-II 出生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躺了——Colin 每天白天带 Mk-II 直到 TA 满1岁(然而 baby 的食物来源——胸——还是长在我身上 🤷‍♀️ ,并延续到了后来喂辅食这一任务,所以我的 involvement 也是必要的),然后两人喜大普奔地把 Mk-II 送进 daycare 从此两人双宿双飞。所以我这次的躺平决定多少也是一种顺水推舟,凭什么 Colin 可以躺我不可以躺。。。? 然而谁躺得慢谁就要 clean up,随着我这份 W-2 的丧失,不少其他的杂事也浮出水面,接下来会一一阐述。另外,至于日常生活的开销,我家的规则是不论收入来源与多寡,每人贡献50%,其余自负盈亏(这个规则其实是直接沿用很久很久以前婚前 试用 同居期的做法,也就是所谓的“历史原因”)。所以在经济方面,虽然在 IRS 看来我是已婚状态,但是实际上可以理解成一名每月要交一定数额抚养金的单身人士。 单独额外支出:income tax # W-2 的意义就在于这种雇佣的形式——在每个 pay period 拿到钱之前,已经有一部分钱已经被划走了,从来就没有见过面。这些税金的代扣是 W-2 独有的,因此如果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总之是缴税的单位)不再主要依靠 W-2 收入的话,这些税金就要自己手动上交。其中的大头就是 federal income tax。 只在年末(4月15日)交前一年的所有 income tax 是 打咩 不行的,交得太晚了不开心,IRS 要求按季度交。而一年中要交的税到底有多少,在这年过完之前并不确定,所以按季度交的话是交 estimated tax。这 estimated tax 有两种交法,一种是一整年的应交税金除以4,每季度交一份。另一种叫做 Annualized Income Installment Method,简单来说是每一季度收入做加权平均再减去已经交过的部分——用 IRS 的算法(有 worksheet)来计算。(然而这两种算法都拯救不了那种按市场情况随性买卖大批股票之类的,这种骚操作。。。) 如果不按时交,或者某个季度交得不够,会有些 penalty,虽然也不是很多。事实上,如果个人或者家庭本来除了 W-2 以外就有 significant 的其他来源收入的话,理论上也应该估计一下提前交一部分税金,以避免年末需要补税太多以至于有 penalty。(有几种情况可以免除 penalty,也就是所谓先交够,至于具体还请问 AI。)操作上来说,如果自己或者家庭里还剩下至少一份 W-2 的话,可以通过改 W-4 来增加每个 pay period 需要 withhold 的税额,达到不需要交 estimated tax 的目的。仅对于 W-2 的调整来说,一年中“早调整+每次少扣一些”和“晚调整+每次多扣一些”是等价的,所以想要晚点扣税的话,可以下半年甚至最后一两个月再多扣一些。 最后要注意的是,虽说是按季度交 estimated tax,但是季度 deadline 完全不均匀,而是分布在每年的 4/15(1-3月收入),6/15(4-5月收入),9/15(6-8月收入),1/15(9-12月收入)。 相声大师马三立,《逗你玩》! 顺带一提,single 和 married filing separately 的一些额度 limit 虽然大多数时候一样,但是在少数场合,比如计算 capital gain 的时候, single 比 married filing separately 大一些。(然而结不结婚这个事,在美国的大家因为交友和绿卡的原因,一般都没得选。。。)然后,married filing jointly 的好处在于各种额度较 separately 来说会翻倍,相当于两人共享了 tax brackets——一个人用不完余额可以匀一些给另外一个人,达到一丢丢省税的效果。因此如果 married 的两个人收入额度和成分都相近,怎么 file 其实相差不大。。。 总之就是,没有 W-2 的话每个季度不要月光,记得留些钱在每年特定时间向 IRS 上供税款。 其他税种,以及各种 tax advantaged accounts # 在 W-2 里还扣除了其他的一些类别,这些也需要手动上交。值得指出来的有这些: Social security tax 和 medicare tax # 如果不是被雇的话,这两种合称 self employment tax。两者都是从 earned income 中抽一定百分比(加起来15.3%左右)来上交。理论上这两种也可以不交;只不过交够这两种税的话,到了一定年龄(或者满足一定其他条件)可以享受 benefits。Social security benefit 是从一定年龄开始每月发钱,直到人死掉。Medicare benefit 是健康保险获得大幅补贴甚至部分免费。不要小看了这个 medicare benefit,年纪大了健康保险的额度很可怕的,这个见后文。 至于怎么样是交够了能够享受 benefits——一般来说这两种都是10年,也就是40个季度。不过不一定是被雇,自雇也可以的(self employment 这点后文略有叙述),只要缴税就没问题。 这两种税怎么交和交多少,我目前并没有特别仔细研究——先等什么时候挣钱了再说。 State taxes # 这个各州不太一样,大家各自问 AI 吧。。。 Retirement accounts # 常见的 employer sponsored 的退休账户有 401k 和 403b。没有 employer 的话当然就不能再 contribute 了,不过 self-employed 或者有公司的可以开个给自己的 401k 账户——不过必须得有 earned income 才行,否则也没有钱来 contribute 对吧。 另外一点是,离开当前雇主的时候,401k 账户一般还会继续,不过手续费会增加,因为在任内时雇主也负担一部分手续费。401k 本来手续费就算挺多的了(毕竟作为个人来说一般不能自由选择),如果离开之后手续费继续增加的话,如果不是特别良心的收费水准或者特别独家的投资方案,就不值得了。如果方便的话可以 roll over 到 IRA(traditional 401k 进到 traditional IRA,roth 401k 进到 roth IRA)。 HSA # 这个账户需要 health insurance plan 的 support 才行。HSA 的特点是 tax break 多——contributions 可以在当年 deduct,生出的钱 earnings 免税,取出本金时如果用于医疗用途也免税。如果雇主提供这种 health insurance plan 的话可以考虑,但是现在我没钱了所以就先不搞这个。。。 单独额外支出:健康保险 # 因为之前自己的各位雇主 cover 了大部分健康保险的 premium,导致我对健康保险的市场价位并不理解,所以刚开始是有点 shock 的。如果没有了雇主支持的 group plan,其实健康保险也可以自己掏钱买,一般叫做 individual and family plan。Group plan 因为公司付一部分钱,而且员工各自的年龄/吸烟历史不一,所以论全价的话,一般比个人掏钱的全价贵一些。 为了给大家一个保险费的直观印象,我找到了一家 individual and family plan 保险费计算法比较透明的公司 Premera。这家公司的保险费是这样算的:每个年龄给出一个报价(其实是两个报价,抽烟和不抽烟),家里的每个人按年龄找对应的报价,并相加得到总额。下图是该公司对阿拉斯加州的主要城市 Anchorage 的报价: Premera 对 Anchorage, AK 附近居民的健康保险报价,non-tobacco 并且个人每年 deductible $4500 因为 Alaska 地处偏僻医疗资源稀缺,图表的绝对数值不是非常有参考性,但是这个按年龄上升的趋势非常有代表性,并且十分 alarming。对于成年人来说20、30岁这二十年还相对平稳,40岁后半开始就一路指数型上扬,再不回头。Tobacco 的报价也类似(我本来还想画的但是 ChatGPT 它 rate limit 了贫穷的我 😭)。可以想见其他公司的算法也大同小异。细思极恐的是,这些公司的算法背后是基于数据支持的,这说明人到了一定年龄确实就会像汽车达到一定里程,大大小小的零件就会开始出毛病。 。。。原来人的年纪大了会有这么多 maintenance 啊。 人到中年不得已,保温杯里泡枸杞。 话说回来,我家既然躺了,那么收入必定下降不少。在实际操作中,政府对低收入人群的健康保险有一定补贴,目前根据收入水平分两类。一曰 Obamacare,其法案叫做 ACA (Affordable Care Act)。各州对于收入水平的划定不一,一两倍至三四倍 poverty line 都有,收入越多补贴开始 phase out。补贴方式是退税——购买的仍然是各公司提供的保险产品。购买时可以去 healthcare.gov(这个就是数年前刚上线就被想要买 plan 的民众挤爆,导致不得不找硅谷做 scaling 的那个网站)或者本州政府运营的网站。其二是 Medicaid,这个 income limit 更低,接近 poverty line 附近。再具体我就没有研究了,因为我今年已经工作了几个月,超过 poverty line 挺多的了。。。要指出的是,如果买这两种补贴型健康保险的话,一定算好自己的收入,超出了的话年末会要求补税,总之是不可能让你欠他的啦。 最后,这么贵/麻烦,可以不可以不要健康保险?。。。在美国因病致贫的故事听得这么多,这种事还是别想了。 总结一下,想要躺平的话,也要考虑健康保险这项必要并且不太可控的开支。然后——抽烟伤财,远离尼古丁! 人生的取舍与优先 # 说了这么多支出,收入这边我也不能凭空忽然变出钱来,无非是吃存款、打零工、卖股票(话说股票在这段时间大概不能指望了。。。)。而目前打算从零开始做 sewing pattern 这种个人兴趣类的领域,一开始的两三年大概也不可能有什么收入。相反地,衣食住行养小朋友们,再加上没有了现金流而必须 reinforce 的各类保险费,光是固定开销就非常可观了。所以说 FIRE 的理论不论读多少遍,不能降下支出也毫无用处。。。在生活质量不变的前提下想要省钱当然不可能,而抠抠缩缩地生活也不会比上班出卖灵魂更快乐。所以如果躺个两年之后权衡利弊之下,也许我有一天又滚回去市场上出卖灵魂——虽然那个时候不少工作应该已经被 AI 取代了——不过那个时候大概会卖得更心甘情愿一些吧。 。。。这也算是我的心声? 虽然我既没有投胎到 old money 的家庭,又不具有早早持有比特币和 NVIDIA 的爆米体质,而且也不肯每天吃泡面攒出 FIRE,但是总归还是属于幸运的那一方。能够服从自己的欲望,想躺一下就躺了,除了大致规划一下以外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心理/财政压力,这本身就来源于前几年靠码农的工作攒下的这一点 fuck you money。当然这也不可能一直持续——不过是在当时赶上了风口,而现在的我却已经发现自己对这个行业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热情。(噗,难道我对别的事就有热情了么。。。) 即使是这样,码农的工作确实是很难 quit 的,毕竟 pay 得好,quit 的机会成本也就格外高。但是如果想要做点什么的话,最好的时间是在x年前,其次就是现在啦。话说这次临时退休也算是一种实验,能够认真规划一下自己退休之后会是什么样的境况,早有预期就能早做安排。比如说平常 401k 应该存 traditional 还是存 roth——其实这点我还没算清,有了答案再 update 吧。 选择躺平这里也有个小小的代价——四喜丸子这个家庭应该到4个人就结束了。本来还犹豫要不要趁最后的时间生个 Mk-III 出来,继续抱 TA 们软趴趴热乎乎(以及闹哄哄)的小 baby,但是现在的我已经。。。养不起了。虽然我们还有 Mk-I 和 Mk-II,但是我发现 TA 们长大以后渐渐地变成一个“正常人的形状”(e.g. 身材比例,基本技能,和社会常识),可以说和原来小小的 baby 形态的 TA 们并不是同一个人。怀里的 baby 只属于过去那对手忙脚乱的年轻父母,属于备份硬盘里面很多 GB 的照片和视频,唯独不再属于还没绝经就想着要躺平退休的懒蛋。 写到这边有点想哭了。Mk-I 听说不再生了表示很开心(毕竟再生一个对 TA 完全没有半点好处,只是平白又减少了来自父母的 attention),Mk-II 则是小小朋友经常出现的听不懂的呆呆兽状态。我不知道是因为自己是能够随时调整自己 expectation 的能伸能缩的人物,还是本身就特别幸运,自己一直以来最想要的事情一般都能得到(钱倒不算最想要的事,因为这个永远没够,而且穷有穷的过法,富有富的过法)。唯独现在要放弃一个从未见过面的小朋友,让我觉得有点遗憾。不过已经顺利有了两个倒也足够了——小朋友就是这种不管有几个都能完美占据你100%下班/周末休息时间的神奇海绵! 最后就是——健康第一!我最近有在早上出门慢跑了!(这让我想起一个在 Nvdia 工作了很多年的老同学,几年不见反而变得年轻了不少,据本人称是因为周末经常进山一口气 hike 10+ miles。。。但我偷偷认为是💰钱💰解决了 TA 的诸多人生问题。。。) 附录:IRS 早就指出了不少来钱的办法,你错过了一个亿! # 不靠 W-2 收入的话,还有一些可能性: Unemployment benefit:这个是要在积极找工作的情况下才可以领的,也有时间限制,因为只是临时的措施所以我这次没有仔细研究。 Investments:其实除了股票以外,艺术品、收藏品、投资房收租这些也算,不过我是觉得没有哪种比得上点点鼠标就能操作来得简单。 Self employment(自雇性质的工作):这是离熟悉的 W-2 工作性质最接近的。比如 做 content creator,比如 Youtuber / Patreon 做 contractor/freelance 性质的打工,比如 Uber 这样的 以个人名义(比如 sole proprietorship)开店卖东西或者服务 其他被动性质的收入: 写书、做艺术/工业设计、专利变现,获得版税/使用费 家里有矿卖出开采权。。。 合资公司:这个我没有仔细研究过,因为自己没这个条件和资源。 然而看看这么多的收入来源,我却找不到一个适合我的,真是个悲伤的故事。事实上我觉得大多数人,若非天赋异禀(寿命超长来得及尝试各种事情,或者家里有矿四处开花,或者才华横溢精力过人可以各处撒网处处生根,或者幸运值爆表能够心想事成),最多不过也就有两三种以上所说的这些花式赚钱方法。嘛,毕竟现代社会比起广撒网这种 strategy,专注某一来点精耕细作更容易吧。

2025/4/13
articleCard.readMore

人之初

以下是一年前写的一篇,虽然拖到现在才发布(其实是发现然后发布 lol),但是 better than never! 最近几个月(其实离上一篇养娃攻略文章已经快一年了吗?!)虽然已经摆脱了睡不上觉的苦兮兮状态,但是同时养两个小孩的现实开始逐渐呲牙咧嘴,显露出它摧枯拉朽毁坏我 inner peace 的力量。最高潮大概就在在 Mk-II 长到1岁的时候——我们带 TA 第一次回了国!(Mk-I:为什么不说我!我也去了!)总之,这篇里面是一年间的各种零零碎碎。 苟 # 不知道是不是只有我这样,但是我觉得我的日常里比较 excruciating 的地方在于,一旦陷入了状态不好的困境,就没有办法靠自己的力量走出来。解决的办法只有慢慢等着挨过去,而在挨的过程中往往很痛苦,好像永远看不到尽头。 周中是苦命打工人,周末摇身一变成为保姆兼司机兼管家。一天也得不到休息的我(并不含 Colin,Colin 似乎从不因为养小孩而掉 HP)没有连轴转 burn out,只能每月巴巴盼着下一个 long weekend(所谓月指活),每年盼着 holiday season(年指活)。而一旦到了期盼已久的假期,daycare 却也放假,假期又变成了普通的周末,还是保姆兼司机兼管家。。。 生活里的其他事情厌倦了都好说,不过是辞职、搬家、分手。但是 TA 们小小的人类,再怎么说也不能弃养。而且最离谱的是,在 take up 这么重要并且 irreversible 的 commitment 之前,你甚至没有短期实验的机会。 我已经不记得 Mk-I 横空出世之前,自己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了。不过几年的时间,感觉好像隔了一辈子。那个时候我真的从早上9点到下午4点一直躺在床上刷剧吗?太奢侈了耶。Heck,我上次早上6点之后醒过来/起床,还是在数年前 Mk-I 还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时候。 失眠、偏头痛之类的中年病也渐渐找上了门。所幸并不是都很糟糕,时好时坏的样子吧。 最近才发现原来不知不觉中生活质量在缓慢下降——主要是因为没有精力了。家里的锅碗瓢盆、可回收垃圾在桌面灶台到处堆起来(多亏了 Colin 的坚持,至少它们是干净的)。各类花花绿绿的玩具 litter 了一地(我宣布 Lego pieces 是人类脚底板最大的敌人)。常年总有一两件家具/物件是坏的,不是衣服烘干机不热了就是汽车引擎忽然亮灯,要么是一氧化碳报警器每两天就怪叫一波。车库门打不开了,车库沦为仓库,车停在车库外边 driveway 日晒雨淋。地板万年没有擦过,墙根和角落积了灰尘和蜘蛛网的混合物,风吹过就会飘飘飘,等着刚刚发现自己可以靠腿脚移动位置的 Mk-II 哪一天爬着临幸的时候粘在 TA 的衣服上。 荒芜。我家灰尘和蜘蛛网的混合物和这个 tumbleweeds 长得差不多,只不过没这么圆。赞美神奇的地球。 回国 # Mk-I 自从出生以来就没有回过国,更别提刚刚1岁的 Mk-II,所以这次鼓起勇气找个天气不冷不热刚刚好的时间回去了一次。带 baby 出门本来就是麻烦比较多,因为行李限制和配套公共设施的缺乏,所以一路上胳膊和后背都是有点辛苦的。绕路了新加坡,好处是机票超便宜(作为17个小时的航班来说单位时间的票价超低!),坏处是,呃,超热。。。 (。。。所以我建议还是不要买连续飞行17个小时中间不停的航班。。。) 至于国内的话,很久不回了这次有两个发现: 虽然基建做得很多,但是非常不注意 maintenance,新的东西(楼、路、公园什么的)在三五年之后已经破/脏/旧得很厉害,然后就放弃治疗了。 以前的同学很多都处在“不需要上班,或者不需要靠上班这点钱”的状态。感觉这点跟住在北美的我等老中大多需要靠工作维持身份和/或维持当前生活水准的情况不太一样。 托管小孩 # 所以之前曾经有友邻问我怀孕有没有推荐的 OB,或者是小孩要上 daycare 哪家好。要我说的话,离家近的是最推荐的。不管是医生还是 daycare,都是有 license 才能开张的,而且因为人命关天,这 license 并不好拿到以及 retain。Economics 101,自由市场中买家会做出 rational behavior,也就是追求性价比——所以你看到的结果是,美国市场上的服务,质量其实差不多,基本都是压着 license 最低线。再提供些附加价值的,以 daycare/preschool 为例,比如提供蒙台梭利教学法,或者在森林里的 nature preschool(这在美国 pacific northwest 地区意外地挺流行,大概因为那边气候温和并且到处都是树吧)。。。至少,我对这些理念的向往还没有强烈到愿意每个月把口袋往更深处挖的程度。更何况这些学校暑假都不开,一连3个月要逐个按星期用各个 summer camp 来填满,我真的觉得这任务对我来说实在达到了 NP hard 级别。 这么说,Mk-I 的 daycare 自从 TA 7个月大开始,同班同学和老师换了一茬又一茬,我们却一直让 TA 苟在这家,也是很有缘分了。我们这家 daycare 似乎走的是美国传统价值观的道路,不是连锁,是仅此一家,其 owner 开了30年左右。这家很有意思,只是兢兢业业地提供每天早上8点到晚上6点的照看小孩服务,一年11/12天假期而已,暑假也照开不误。而且我最喜欢的是这家没什么花头,从不扯什么 buzz word (Montessori 什么的)或者什么 academic based 的大旗,甚至还很 low tech(Covid 期间才开始向家长推送小孩在 daycare 的照片,也不装摄像头,甚至此前付款只收 check)。同学们请看(敲黑板),就要这样做才能节省运营成本好吗! 话扯远了,回到托管小孩的话题上。回中国和再回来的这段时间,因为工作休假精神压力没那么大(苦命打工人啊),稍微接触了一点其他地方的家庭怎么托管学龄前的小孩。几个我在这个过程中接触到的例子,我觉得都挺典型的: 新加坡、香港:雇帮佣(来自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做家务,有的还负责照顾小孩。在这两处坐标雇帮佣的价格(跟美国相比)非常低廉,有正经工作就能负担得起。(广播链接) 中国一线城市:雇住家保姆,周中白天晚上都由保姆照顾照顾,家里老人盯着保姆工作。周末保姆休息一天自己带。但是招靠谱的比较难。每月大概1万。 中国二线城市:奶奶/外婆带。 我们:周一至五白天送 daycare。 稍微总结一下的话——用每个月的托管支出能买多少个原价麦当劳巨无霸来计算: Location Caregiver Approx. Big Macs per month Hours/Week 新加坡 帮佣 250 80(?) 中国一线城市 住家保姆 400 80(?) 我们 daycare 375 ~45 这么一看,虽然有的便宜有的贵,但是托管小孩放在哪都是大 boss。果然每天吃10个15个麦当劳巨无霸岂不是快乐多了吗!我甚至觉得小孩的存在让大人变得更 economically vulnerable 了,必须得要有多个收入来源(父母二人、grandparents、政府补贴)才比较 robust 一些,能够抵御生活中的不确定性。 还有就是,对于免费的托管,也就是老人带小孩,我作为 daycare 托管的家长,不能不承认偶尔也是眼馋的。。。daycare 托管的缺点是时间限制很大,凡是下班的时候就需要自己管小孩,这样如果自己有个 personal trip,甚至只是安排一些需要出门的 errand,也需要很多时间上的考虑。所以如果不是必须的话,基本上如果不是非常有执念出这个门,很多事就会不了了之——比如 Mk-I 出生之后我只去电影院看过一次电影(!)。如果家里多一个 caregiver 应该会好很多吧。 不要催我 # 其实3岁的时候 Mk-I 就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了——TA 最不爽的场景是本来就打算去做xx了但是被说“快去xx”。 原因是这样,随着小朋友自理能力的增加,逐渐把事情交给 TA 自己做的同时,免不了自己在边上监视着,以便帮忙和出主意(还有收拾残局)。但是 TA 自己做事情一开始肯定是不够熟练的,甚至做到一半不能持续注意力就去玩别的了。这时候如果我们大人看不惯出声提醒的话,就造成了这种不愿意被监视的情况。在 Miki 家,让 Mk-I 完成一件事的流程是这样的: Miki 如何让 Mk-I 完成一件事情 这么说,小朋友对时间和效率的感受跟我们大人是不一样的。对于 TA 们来说,优先的是有趣(也许?),而不是“赶紧做完这件事就可以苦逼地做下一件事了”。我还记得自己是这个阶段的时候——在上学前直到小学低年级的时候,在院子里玩会逮到什么就看/玩什么,从来不觉得无聊。想想真是好神奇的一个阶段啊。 但是不幸的是,这个阶段对于大人的体感就是 TA 注意力总是不集中——也就是所谓的“欠催”。在 Mk-I 成为大小朋友的这几年里,我自认为我忍住不催 TA 的习惯已经修炼到越来越高的级别,不过修炼的效果并不是我来决定的,而是 Mk-I 本人——我从没问过 TA 最近有没有感觉被我催促的场合越来越少,因为我可能已经知道 TA 的回答了。。。“没有啊”。 人之初 # 到了现在 Mk-II 稍微萌发了一些意识力的时候(a.k.a. 可以花几秒钟选择玩什么手边的东西了而不是什么离得近就接受什么),发现两个小朋友在性格上还是非常不一样的。Mk-I 是喜欢一切自己主导的人——6个月就会用手把桌子上的小胡萝卜送到嘴里吃吃吃,不到9个月就会爬了,在家里各处 cruise 巡(拆)逻(家)。而 Mk-II 目前将近10个月,选择了“我不要自己动手,一定要你来帮我”的路线。吃 solids 从不用手,只是等着喂,喂得不及时就哭给你看——就算把吃的塞到 TA 的手里也不会 pay attention,转眼就松手掉到地上。而在移动方面的态度则是不动如山——不会爬,always prefer 坐着,偶尔有需要就挪一挪自己的屁股前进/后退个3厘米。 这么说我记得在婴儿期,Mk-I 很经常皱眉。看到大人对自己做点什么事情,或者看到什么新鲜的玩意,都会很怀疑地看着。有时候更会呆掉,有点像旧/渣电脑不时会 unresponsive,大概是后台在忙吧。甚至到了现在成为大小朋友,看到点什么新鲜的事情也会皱眉。最近的一次路过运动场,看到场上有学龄的小朋友踢球,心事重重地想了好几分钟,问了几个相关问题(“他们在干什么”,“为什么要踢 soccer”,“为什么他们要上 soccer 课”),最后说出结论“我也想玩 soccer”。我原本以为这个皱眉的原因是 information overload(需要时间来消化运动场上活跃着的各种声音和事件),但其实原来在琢磨“我来看看他们在整什么幺蛾子,我来 evaluate 一下看看我自己能不能也整一个”。 (这么说 Mk-I 的刨根问底其实是一个习惯。带 TA 出门的时候,一路上要问十万个什么和为什么。TA 随口抛出的一个问题,我需要花时间想想怎么解释才能让 TA 理解,否则只会 follow up 更多的问题。而且最 tricky 的问题往往是刚好问在我开车快要开错路的时候。。。) 这种皱眉+研究的情况,Mk-II 虽然也有,但并不多。不知道是因为还没有进入这个阶段,还是 Mk-II 这个人本身对世界上的各种奇怪现象接受度比较高。。。? 其他的一些(没有特别编辑过的感想) # 有一天我发现 Mk-I 在饭桌上吃晚饭的时候,不小心把一块吃的东西掉在桌上。说时迟那时快,TA 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偷偷把这块藏在盘子的后面。。。于是饭后单独跟 TA 相处的时候,我问起 TA 为什么要把掉在桌上的东西藏起来——TA 承认,如果藏起来的话,Colin 就不会“说我”了。唉,看把孩子逼的。这么说,我被 Colin 盯着做什么东西的时候也是感觉压力很大。。。(但1年以后的现在,Colin 已经是 Mk-I 对策专家了。) 小小的 Mk-II 目前忠实于自己的欲望,想要什么就立刻哭,而 Mk-I 已经社会化到一定程度,在提出要求之前有所斟酌。Mk-II 7个月出头就很智慧了,叫名字或者谈论 TA 会看着你,眼看辅食喂完了要结束了但是还想吃的话会哭给你看。还喜欢(literally)挖墙脚——就是自己用两个胳膊撑着退后到墙根,摸一摸墙角木头做的装饰线。不满的声音也越来越抑扬顿挫了,不像 newborn 时期永远是一个声调在哭。 话说我和 Colin 从前是不过圣诞节的。直到 Mk-I 3岁的那一年,圣诞节的早上发现没有礼物,表现出了失望伤心,于是之后的圣诞节就开始给 TA 准备礼物。那既然 Mk-I 有礼物的话,Mk-II 就不能没有(虽然长大了也记不住这件事)——否则 Mk-I 一定会问为什么,这时候解释起来就好尴尬。

2024/4/21
articleCard.readMore

Saraste Shirt Dress

Over the last couple of months, I picked up sewing as a hobby. Now I’m excited to share about this Saraste Shirt Dress I made! The sewing pattern comes from the book Breaking The Pattern, by Named Clothing. (A quick note to 中文 readers: if you’ve been following some of the other posts in this blog – mostly parenting in the US written in Chinese 中文 – rest assured that this blog is not hacked/pwned. It’s just Miki decides to share sewing related stuff here 😄.) My version of the Saraste Dress looks like this: Front Back Side Steps Overview # On instagram, the steps/instructions to sew pieces together is a major complaint for most readers – you have to keep flipping back and forth, jumping around the book to be able to know how to sew a certain step. To be fair, I think this issue is the result of: The inherit complexity that the projects involve (just look at the Halla Coat!), and The authors’ intention to have readers do the projects in the order of easy to hard – readers are expected to acquire each sewing skill along the way. But in reality nobody sews through the book in that order lol. My approach to alleviate the problem is to draw a dependency graph like this: The book’s representation of the steps was linear, which was really not the best way to visualize this. This is because there are multiple focus areas involved in constructing any garment. This graph makes it easier to review/estimate your progress – just make sure to follow the arrows, and you’ll be fine. The Fabric # I got some flannel from Joann when it was on sale for $2.99 or something. For this project, I wanted it to have a store-bought look, so I made sure to get a low-profile fabric pattern – and plaids were just a no-brainer for flannel. Onto the fabric itself. The brushed finish gives a lot of friction when the layers are together, so the fabric don’t slide at all. How awesome is that! – a lot of times there’s no need for pins, yay! However, the fabric doesn’t have a tight weave, so it frays…badly. It was especially annoying when I trimmed the corner, turned right side out, poked into the corner, and found the corner starting to burst out because of the loose weave. Sigh. Cracked me up when the fabric wrinkled like an old man after a wash. Flat-Felling # One last thing I did during the planning phase was to adjust the seam allowance to make seams flat-fell-able where possible – I don’t have a serger, and I prefer not to leave the edges half-raw like zigzag. For this project, I left the princess seam, armhole, neckline, and cuff as-is, since I’m not ready to take them up for flat-fell yet, but I adjusted the SA to 1.5cm in other places. Tutorials I checked out for some trickier sections: Machine sewing a bar tack by the Fabric Store Flat-felled seam with in-seam pockets by the Fabric Store Transitioning a flat-felled seam to a split/vent by Handmade by Carolyn The “Oops” Moments # When I realized that I didn’t match up the plaids, right before cutting out my last fabric piece (Front Skirt). This was my first time working with plaids, and the cutting layout was so tight, that matching the fabric plaids really wasn’t top on my mental checklist… Well, it actually turned out ok – the plaids looked very closed to being lined up at the center front. Unintentional plaid matching for the win. When I realized my in-seam pockets were attached onto a bias-cut piece (Front Skirt), after I’ve attached Pocket 1 (out of a total of 2). Again I haven’t cut anything on bias before, and I’ve only heard of horror stories of bias-cut pieces getting saggy without ever experiencing it. If there’s any consolation, I did do a couple of remedies: 1, I used a bar tack at the pocket openings to reinforce; 2, I flat-felled the seam of the grain-cut Back Skirt onto the bias-cut Front Skirt. If I were to do it again, I’d make sure to apply some fusible interfacing generously around the pocket openings on the Front Skirt. We’ll see how the pockets hold up! Fiddle, Fiddle… # Flat felling along a cylinder (like a sleeve) can be really fiddly! My machine (and most other home sewing machines I’ve seen) simply don’t have support for sewing along a cylinder – I can sew across a cylinder with a sewing arm partially off, but I think you’ll need a special machine designed for the “along” direction. Anyways, I had to start from the middle by creating a small window to fit in my pressor foot, then sew towards the cuff, come back in the middle, and sew towards the shoulder. Attaching the sleeve to the cuff takes some effort too, since there’s a stitch-in-the-ditch step that, while making sure you’re in the ditch on one side, at the same time catching a bit of a fold on the other side. Even after I hand basted, I didn’t quite catch every bit of the fold on the side I couldn’t see, so I reworked the sections where the catch was a bit off. Thinking back, there isn’t a reward for the stich line being hidden away, so edge stitch instead of stich-in-the-ditch might be easier in this case. Small and Correctable # One of the hem corners at the center front ended up hanging kinda twisted, so I unpicked at couple of inches from both the button band and the hem, then mitered that corner. Both sides were double folded with unequal lengths, but I managed to miter to pretty neatly, thanks to the tutorial from Sie macht. Win! I didn’t match the side seam while connecting the tops to the bottoms at the waist seam, since I was busy navigating through the gathers. Ended up having to unpick a couple of inches around the side seams, re-align the side seams, then stitch them up again. The cuffs were surprisingly and unexpectedly tight for my wrist – I could barely close those buttons if I were to place them according to the pattern. So I ended up unpicking the buttons, and moved them at the very edge of the cuff – looks weird when the cuff was open, I know, but there’s no reason for me to make myself uncomfortable on a piece of garment I made for myself. Now it still doesn’t comfortably accommodate the activity tracker on my wrist, but at least I can reach my hands high up in the air without feeling I’m tied to a chain! I feel comfortable with the cuff doing this dramatic flourish! Lovely vent on the sleeve; plus, it has pockets! Modifications # I made lots of small modifications to this pattern, because my build is so different from what Named had in mind when they’re drafting this dress. First off, the pattern is drafted for someone 172cm tall, while I’m around 160cm. And second, my upper body and lower body are proportioned like two separate individuals – my bust is Size 4 (across the 9 sizes graded in the book), waist on Size 3.5, but hips sit at around Size 1.25. So here’s what I did to make the pattern fit my figure with the help of Named’s pattern alternation guides and size chart: This is a long and boring list for my own records, so I folded it. [vertical] Shortened the back length by 3cm -- 1.5cm at the waist (Back, Front, Front Side pieces), and 1.5cm somewhere the armhole level (Yoke, Front, Front Side, Sleeve pieces). [vertical] Shortened waist-to-hip by 1.3cm at hip level (Front, Front Skirt, Back Skirt). [vertical] I wanted a long sleeve winter dress, so I used the sleeves from the Saraste Shirt. And shortened sleeve length by 1.5cm at elbow level. [vertical] Shortened the skirts by a whopping 17cm(!) to make it hit right under my knee. This is calculated from my desired length measured from nape of the neck to my bottom of the knee (96cm), subtracted from the actual length of 117.5cm (Size 4), minus the 1.3cm and 3cm I already shortened from the back-length and waist-to-hip [horizontal] Because I traced Size 4 and my waist is actually Size 3, I narrowed the waist by 2cm over the circumference -- just tapered in 0.5cm each at waist level from Front Side, and Back pieces. [horizontal] My hip was narrower than Size 4 by 9cm, and Size 2 by 1cm -- even with the generous hip ease in this pattern, it was still a lot. So I narrowed 0.5cm each at the Front, and then cut the skirts straight from Size 2. In addition, I tweaked a few styling stuff too: I used the sleeve from the shirt, and shortened the vent by 2cm. Also used the collar from the shirt. I like the little ruffles, but I think it suits summer better – maybe on a next project? Pockets are gold! I added in-seam pockets from Solina jumpsuits – it comes with a pocket facing which I thought was interesting (but not a must for this dress really). I ended up cutting the bag from the same fabric so the pocket facing went a bit moot, but oh well. I cut Front Side and Front Skirt on the bias. I would have liked to cut the Yoke on bias too, but right before doing it I realized my fabric’s plaid pattern wasn’t straight 90 degrees, so if I were to cut it on the bias, the Yoke would ended up being tilted to one side – not good. Side panels are less noticeable so they’re on the bias as planned. The Fit # I’m new to fitting, but it’s kinda sad that waist seam rides up at the front. It’s so obvious that I had to turn the hem deeper at the back to make an even hem. Well one thing I know is that my natural waist doesn’t sit on my lowest rib of my rib cage lol. At first I honestly don’t quite understand the reason behind this. Could possibly be that I left to adjust a piece from the series of adjustments I made. Or because I was hunching badly when I was measuring my bust (my posture isn’t the best, and the angle is awkward). Or Named was drafting for a smaller bust. Then I realize that when I shorten the back length, I’m NOT supposed to be shorten the front length with it. Which makes sense, since the front length has more to do with the bust size, than how long the torso is (at least for me). Sure enough, if I imagine the front un-shortened by 3cm, it would have hit around my natural waist. Lesson learned! That being said, this dress is still the best-fitting shirt/shirt-dress I have! For some reason my bust has always been pretty tricky – I haven’t had a well-fitting shirt from ready-to-wear, ever since my boobs started to stick out, for as long as I can remember. I guess this dress is a great reminder for me to start making my upper-body sloper already 🙂 I love this dress dearly – twirling in it non-stop!

2024/4/16
articleCard.readMore

生活在继续——Mk-II 6个月大了

不知不觉 Mk-II 已经长成了宠辱不惊、见怪不怪、不动如山、煞有介事、我行我素的大号 baby,Mk-I 也。。。呃,好像还是那个样。一切都暂时稳定下来的现在,竟然偶尔会让我觉得 Life Is Good?(然后天气转凉 Mk-I 从学校里带回来不知道是 flu 还是 covid 感染全家,打回原形。) 果然还是免不了互相比较 # 如前所述,Mk-II 从5个月出头的时候(终于?)可以在晚上8点半放下之后,11.5个小时不喂,放置到早上8点。将近6个月又成功 cold turkey 戒掉夜里绑手的 swaddle,成为白天晚上都可以只穿睡衣睡觉的成熟有能型 baby。只是每天会在早上5、6点哭一哭,这个时候把 TA 翻过来趴下就不哭了。至于半夜和凌晨 TA 是不是在睡,我也不 care,反正只要不哭不会吵到我,这样也就可以了。。。 我印象里 Mk-I 做到这一点的时间点似乎是3.5个月附近?呃不,TA 解开 swaddle 好像在七八个月左右。 这么说来,虽然我不是那种紧盯着别人,非要比出个谁高谁低的人,但是自己手头就有两个不同的幼年人类 instance,在二周目怎么也不可能不跟自家一周目的互相对比。既然要比就都比比吧——如果说睡觉这点上是 Mk-I 赢了(<– 话说到底怎么定义“赢”?)的话,在发育的同一时期比较: 项目 Mk-I Mk-II Sleep 🏆 Weight 🏆 Milestones 🏆 Mom’s Mental Health 🏆 比如说体重这个项目,因为从出生两周后一直保持着 2nd percentile 的体重,而被我戏称为“百分之二守门员”的 Mk-II,在四个月 checkup 时失守了,变成了1%守门员。医生的脸色不太好看,连平常美国人爱说的那套把什么猫猫狗狗都夸上天的说辞也省略了。还好 Mk-II 已经是我们的第二个小孩,否则自己肯定要变身为魔怔人,天天在网上搜索怎么解决、疯狂给 TA 灌 formula 吧。而现在的我,只是遵照医嘱,4个月就默默地端起了喂辅食的小罐子——医生建议喂牛油果和香蕉的时候我就知道了,目的其实是靠辅食苟住 TA 的体重。 总之一比吓一跳,虽然 Mk-II 看起来也是胖嘟嘟的,但是偶尔翻一翻同一时期的 Mk-I(体重大约是60th percentile)的照片,哇,真的好胖啊。同样的衣服,大腿绷得紧紧的,而且大腿的直径竟然大过脚的长度了吗? …没错,Baby Mk-I 的腿其实是这样的形状。 再看 milestones,因为现在 TA 们能做到的只有趴着、roll(滚?)、和勉强坐着,对比也十分粗糙。Mk-II 的单面翻身在5个月不到,比 Mk-I 早个一两个星期,而 Mk-I 同期(看照片似乎)比 Mk-II 稍微能坐得直一些。而“说话”,也就是发出高低不同的各种声音,因为没有历史记录可以确定,我觉得大概 Mk-II 要早一些吧。不过人的一辈子有几十年那么长,早晚也不过差一两个月,早点晚点又有什么关系呢? 虽然这样会被说爱面子(eh,从下文来看确实是字面意义上的“面子”),不过 Mk-II 最令我期待的还是 TA 的长相。其实当年 Mk-I 在勉强具备了人类的形状之后(这是我自己的定义,大概在5个季度大、会走路了以后),就开始变得奇像 Colin 的妈妈,而且越长大越像——以至于我很多时候都有错觉,Colin 妈妈是不是偷偷在我家重开了一个小号?(会不会是用 Mk-I 天真无邪的眼睛录下家里的一切,然后把视频通过波纹干涉进行精神传输,发送给远程的大号母舰进行分析?)而 Colin 之一族,辨识性最强的 feature 就是脸上有酒窝,Mk-I 也不例外。相对地,Mk-II 最近开始笑得更多了,到目前为止却还没有发现 TA 脸上有酒窝的迹象,所以我摩拳擦掌地期待着,也许这次轮到我的基因发达了。。。 一周目 vs 二周目 # 咳,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Baby Mk-I 时候的我也跟 Baby Mk-II 时候的我大不相同。明明 Mk-I 在“成绩单”上面显得更加优秀(<– 不愧是 合格的 asian mom,就算小小的人只会吃睡玩,也要列出个成绩单比一比谁比较“优秀”),在养 Mk-II 的时候的自己却开心得多。果然是因为有了经验,所以 expectation 早就调整好了吧。 这个 Mk-II 是我们当成自己的最后一个小朋友养的。每新开一天的早上,都在想“今天以后再也不需要 deal with 这种年纪的年轻人了!”,所以也懒得再去费心找规律,随便养一养就算了。所以也不像 Mk-I 一样强行地 enforce 很多规则——虽然 E.A.S.Y. 也是有 follow,不过周末有时候出门的时间跟 nap 冲突也就没办法了。以至于周末现在到处走,schedule 比周中还紧张,每到周一就是把 Mk-I 往学校一送之后,大人和 Mk-II 宅家休息的时间。所以现在得出了结论:让小 baby 不哭、并且作息规律的最大帮手不是别的,而是时间。也就是所谓“大了就好了”,其他的各种育儿大法只是 marginally 有效、让家长能苟过这段难熬的时间段罢了。 Mk-II 也享受到了 Mk-I 时候没有享受到的很多亲亲和抱抱。现在抱抱 TA 的时候,不论何时何地,Mk-II 总是软软地、安安静静地接受,心情好的时候还会对我笑;Mk-I 这个年纪可就要看 TA 心情了。同时养过 Mk-I 之后,觉得(到目前经历为止的)对各个年龄段的小孩的 behavior,多少有了一些了解,所以 Mk-II 整出什么新玩意(吃手、睡觉时候翻身大哭),我们都已经见怪不怪了,甚至还会对比 Mk-I 当年的类似情况。 一个曾经很令我们困惑的现象是是,baby 在趴稳了之后——4、5个月的时候——会开始 high 起来,做这样一个头、胳膊、和脚都翘起来的动作。表情也跟这个海豹一样淡定,神萌!如果摸一摸 baby 的后背,在一层软软的脂肪之下会感觉紧绷绷的,难道这样后背不会很累吗?(这个图中的海豹的姿势叫做 banana pose,因为把头和脚翘起来就不会冷了,而肚子上脂肪多,并不怕冷。) 不过虽然 Mk-II 享受到了有数年工作经验的 senior caregiver 的服务,但是因为这服务并非像 Mk-I 当年一样一对一 personalized,所以也很难说谁更占到便宜。现在有了复数个小孩,开始觉得每个小孩有 TA 们自己的命运——TA 们到来的时间与家庭的经济/感情情况,自己的性格,遇到的社会环境,这些共同决定了 TA 们的机遇和后来的生活。家长再怎么努力,能 consciously 能为 TA 们改变的东西,其实并不多。这么说起来,世界上能有力量对自己的生活有全部 control 的人并不多——除了那些上了榜的大富豪能够有钱任性以外,其他人不都是在各种境遇里随波逐流么?所以最好现在进行心理上的切割,自己的小孩日后有没有出息(<– 话说到底怎么定义“出息”?),跟 TA 自己比较有关,跟我自己比较无关。 嗯,这样不小心培养出一个 serial killer 为害社会,也不会觉得自己有责任了吧。(本来就没有好吗!) 再生一个? # (Thank god) 现在 Mk-II 除了哭的时候,一般都十分安静。四处看看,吃吃手,抓抓脚,开心的时候哼哼哈哈几声——大概就这样。既不会连续5分钟各种问为什么,也不会抓着你的大腿不放(Mk-I:我没有!)。哭得也比以前少了,一般只在快要到 nap 时间、比较累的时候,还有接觉失败、睡不回去的时候,才抻开嗓子大嚎几声。 令我自己都很惊讶的是,这一次生过 Mk-II 以后,再生一个的议题竟然在月经都没有恢复的时候就被提出来了。虽然我曾经是个不想立刻就生 Mk-II 的人,也曾经三番五次地放话说不想生第三个小孩。但是在 Mk-II 已经能睡过夜、Mk-I 又处于稳定期的现在,似乎再生一个也不是不可以。 原因倒是很单纯——留给 Miki 选手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毕竟人类的女性还是有生理极限的。。。现在的自己就好像看到一个到月底30日就结束的 limited time deal,而今天已经28、29日了,明明上个星期已经买过一次这个东西,心里多少还是会惦记着要不要趁促销还没有结束,特意再跑一躺买下来囤着,以防日后后悔。 。。。但是似乎也没有必要为了搞 deal 而做出这种蠢事。毕竟不买立省100%。其实在生完 Mk-II 之后,我的人生 bucket list 终于又划掉一项“建立一个有两个小孩的家庭”,而其他主动/被动的人生目标也几乎不剩什么了。但这《地球 OnlineTM》大型渣作 MMORPG 游戏要求,必须待满开号时候定下的时间才能退出游戏(而且还不告诉你有多久,这让人很难规划的好吗),所以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搞搞兴趣爱好、游游大千世界,不比起早贪黑养小孩要有乐趣多了嘛。除非,斯德哥尔摩情结太严重,以至于养小孩已经变成兴趣爱好了(惊!)。 这个时候去 grocery store 或者 department store,也常常留意有没有带着三个小孩的家庭。这么说,在我住的这个区域,有三个小孩的白人家庭并不少见——我家的某户邻居,以及我家的上个房主,都是三孩一狗。这种配置我私下称之为“折寿配置”,毕竟它大概对家长的寿命不太友善😅。不过有一次还真的被我发现了一个中国家庭有三个小孩的。三个人都放在 shopping cart 里,往 cart 里一看,好多个毛茸茸的头。 大概是这种感觉!(这个是宝可梦里的三地鼠。) Miki: (饭桌前放下筷子)。。。但是可能还是不生了。 Mk-I: 为什么你不生了? Miki:(认真脸)因为我们家没有钱了。 (Colin 在一旁窃笑起来。太放肆了,我好想像中学老师一样丢个粉笔头到 TA 头上,“说的就是你,还傻笑!”) Mk-I: Oh,是因为我上学的钱吗? Miki:(惊!平常用“daycare 是要钱的,不去就亏了”这个理由哄骗 TA 病好了要立刻回去上学,果然被记住了吗?)。。。是的。 Mk-I:(认真脸)那我们可以去买一些钱。 Miki: 。。。(小小年纪就看清了家里的阶级,TA 家的钱都是大人们出卖时间和灵魂买回来的) 嘛,富有富的过法,穷也有穷的活法。我对生活质量没有什么追求,倒是如果再加一个人的话,在💰💰之前的 bottleneck 我猜想应该是家长没有时间去照顾和/或接送课后班。当然雇人去做这些事也不是不可以,但这又 reduce 成了钱不够的问题——唉,钱不够大概是 accounting 界的 NP-hard problem,所有疑难问题都可以转化成“没钱”两个字。。。话又说回来,课后班又怎么可能是必须去的?现在有了互联网,在家搞搞事情不也一样么。 总之,熟悉了 parenting 的巨大工作量之后,我并不反感家里再多一个人——人人各顾各的,这样就好。我可不想让自己家走上“只有一个小孩捧着怕化了 –> 从小精打细算终于爬上了某藤,家长鸡犬升天自觉高人一等 –> 孩子毕业了就进厂当体面的白领天天拧高级螺丝钉”的路线。相比于混那个 snobbish 的圈子鄙视来鄙视去,我觉得钱够用了,有开心到,这样就好了。 不过第三个小孩的尴尬之处在于,很多商业的家庭套餐都只有4个人的位置,要承载多出来的第5个人需要花更多成本。比如家里的车现在刚好装4个人(包括儿童座椅),再多一个人就要换个大车;坐飞机也不能做同一排或者相近两排了;Burger King 的 family meal 也是两个大汉堡 + 两个 junior 汉堡。连我家的方餐桌都只有4条边可以坐人啊!(被子也已经快不够用了。。。)总之,十年前的我判断有钱人是看 TA 住的房子;而现在我要判断谁是真的有钱人的话,会看 TA 有(敢要?)几个小孩。 另一方面,倒不是我自吹自擂。。。我有时候会想,假如真的有转世轮回,假如 TA 一睁眼发现原来投胎在我家的话,作为这个转世抽卡游戏的结果,可以说并不算坏。虽然不是什么大富大贵,但是单单看“出生在发达国家”(不过 arguably 美国只是个有钱的第三世界国家罢了),并且“父母都有本科学历”这两点,大概就可以排世界人口的前10%了吧。虽然没有办法保证这样的出身就一定能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这种出厂设定已经是社会层面和家庭层面都相对靠谱的了。毕竟,你去豆瓣的什么父母皆祸害组看一看,就会发现其实成长在靠谱环境里的幸运儿的也并不多。 不要否认 TA 的感受啊 # 某一天在饭桌上开了一瓶新的 sauce,我尝了尝表示稍微有点咸。Mk-I 当即表示不要尝试,因为怕咸。这时候 Colin 为了让 Mk-I 至少试一试,随口说:“你试一试,这个不咸”。 结果第一个抗议的反而是我。我小的时候最讨厌大人糊弄我,什么“你长大了就知道”啊,“警察叔叔把你抓走了”啊,“再吃一口就结束”啊。明明确实是咸的,却为了达到“让 TA 尝一尝”这种根本无所谓的目的而骗 Mk-I,这也太 low 了。我现在是大人了所以知道,饭桌上的劝吃多来几个回合之后就变成了力量的博弈和测试——吃了就是顺从的乖小孩,不吃就是不给提议人面子。 但不幸的是,这种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否认 Mk-I 感受的事情,其实意外地经常发生。像打 flu shot 之前,Mk-I 就问过“打针会痛吗?” Colin 随口说“不会”的时候,我赶紧纠正过来。如果 Mk-I 真信了打针不痛的鬼话,到了真正打针的时候不但会感觉到痛,而且会感觉到背叛。 再举例子就变成 Colin 声讨大会了,所以到此为止吧。(虽然“不要否认 TA 的感受”是任何一本合格的父母教育书里都会写到的,不过如果不能 internalize 其中的内容的话,看了也是白看。) P.S. 友邻 @elsiew 最近也新生了 baby,写了一篇感想。唉,大家都好不容易啊。

2023/9/12
articleCard.readMore

四喜丸子Akkoma站点

Tl;dr: 好消息,Miki 开了一个微博客社交网站:四喜丸子 Akkoma 站。坏消息,上这网站互动需要单独注册一个账号。 The Fediverse # 一直以来四喜丸子博客的回复/评论都是个麻烦事——因为这个博客是用 static site generator 建起来的。这种博客的通常解决办法是使用各种第三方评论的 plugins(disqus 之类),不但需要在页面里镶嵌很多 javascript,而且也需要评论者有个账号,让我觉得不胜其烦。 正好我在 Twitter 因为马应龙的骚操作而失去人气、导致 Mastodon 火起来的一波之前,就在用 Mastodon 作为日常吐槽之用了——所以每发一篇四喜丸子文章,就会 po 到那边,就把那边当成讨论板了。 玩了一段时间的 Mastodon,发现它只不过是联邦宇宙 Fediverse 的其中一个接入平台罢了——不论用哪个软件,只要有账号,都可以全宇宙互联,因此用哪个 software、哪个站点都无所谓。于是…… 新世界の神 # 既然 Fediverse 来都来了,不如搞搞新意思。前段时间我花了点时间,自己 host 了一个 Akkoma 的站点,也叫四喜丸子。目前服务器上 disk/CPU/memory 这些资源都有剩余,所以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也开放给有缘人试试看。想要注册账号可以直接去 fedi.fourhappylions.com,读完服务说明之后(哈哈,我就知道你读不完)填上注册信息就可以了。注册之后不会立刻 activate,因为需要我手动 approve/deny,都看眼缘啦…… 然后我的站当然就是我自己做主了,也就是所谓的: 所以万一如果注册了账号,别忘了先 来跟本宫请安 @miki 打声招呼(<–这个人真的好麻烦啊) 就酱!

2023/7/23
articleCard.readMore

Preschooler 的新动向

人生就是这么刺激——并不是说有了新小孩,旧小孩就像旧衣服一样服服帖帖的了。事实上 Mk-I 作为我们的第一个小孩,TA 的大冒险还在继续,而且出现了一些令我手足无措的新动向。 霸凌? # 我简直不敢相信作为一个还没有上 Kindergarten 的小孩的家长,竟然已经就要对付这么高端的 boss 了。 就事件性质本身来说,并不能说是严格意义上的霸凌。毕竟这个年纪的小孩,就像我所 assume 的一样,还不能系统性地去恶心别的同龄人。真是谢天谢地。 事情是这样的。数个月前,Preschooler 升到了学校的学龄前最大年龄组的班。该 class 的年龄段比较广一些,既包括了在等着9月能上 K 的小朋友,也有当时差一点才满4岁的像 Mk-I 这样的小朋友。在这样的情况下,最大(超过5岁但不满6岁)和最小(不满4岁)的小朋友,年龄差距最大可以达到将近2岁,也就是人生阅历相差 1/2。Mk-I 作为最 junior 的人进入到该 class 几个星期之后,渐渐出现了不一样的现象——在某个星期一说自己非常不想上学,在某一天下午去接 TA 的时候发现 TA 一个人抱着膝盖蹲在墙角,看到我来接就大哭,说我接得太晚了。但是我并不知道原因,也没有特别去在意。 又过了几个星期,Mk-I 用苦恼的表情透露班里两个小朋友说 TA 画的画是臭的,吃的东西是酸的,还推倒了另一个小朋友的小三轮车——并且这种事情其实经常有发生。这时候我和 Colin 仔细一问,才知道做这个事的两个小朋友是中国裔(姑且叫 TA 们“黛玉”和“宝钗”),而被针对的,除了同是中国裔的 Mk-I,被推倒三轮车的也是中国裔的“宝玉”。这么说,Mk-I 和宝玉的共同点,除了会听说普通话以外,还有在班上年龄最小、英文水平跟非亚裔的小朋友差距不大、性格上属于自成一派比较マイペース的(应该叫我行我素?)这些方面。确实,班里的中国裔小朋友并不只 Mk-I 和宝玉,只是柿子捡软的捏,捏到 TA 们头上而已。 难怪前两个星期 Mk-I 忽然来问我为什么学校里说 English 而家里说 Mandarin,大概是因为宝黛二人在学校也互相说 Mandarin,打破了 Mk-I 一直以来在学校必须说 English 的成见吧——毕竟 Mk-I 从7个半月开始就送学校了,那个时候同班并没有中国裔小朋友,而且大家也不会说话。这么说黛玉和宝钗也不和其他非亚裔的小朋友玩,有可能是因为有了彼此,在学校也不愿意说英文。 同一时间又知道了两个让事情稍微复杂化的事实——第一,因为在暑假,宝玉已经回国了,并且要在国内呆2个多月,所以 Mk-I 要独自面对宝黛二人;第二,黛玉的妈妈也在同一个学校做老师,虽然并不是在黛玉所在的这个班。 一开始听说这些我当然很生气,想到自己小时候经历的种种膈应人的事情,情绪激动起来,甚至要教 Mk-I 几套 Mandarin 的说辞骂回去(被家里真正意义上的大人 Colin 君阻止了,理由是怨怨相报何时了,不过我认为真正的理由可能是他觉得大人亲自下场太 low B),并且要找班里的老师理论。然而 Mk-I 又向 Colin 透露,本来是老师让 Mk-I 跟宝黛二人相处的,因为 Mk-I 是 bilingual。 ……唉,麻烦死了。 虽然也曾经气鼓鼓地觉得宝黛的家长没有教育好自己的小孩,但是一想到刚来美国的留学生们,包括过去的自己,也是英文不好,信心不足,只能互相粘在一起,又觉得有点能理解。 回想起自己小的时候曾经有两件武器——小学的时候是拳脚,反击过一次对方就被吓到了,可能是因为没见过女生打人;初中的时候是不知道为什么经常走考试运,被认为是所谓“学习好”,所以被老师罩着。但是这两件武器都不是 transferrable 的,不适用于现在的 Mk-I。最后想出的决定是,教 Mk-I 一些应对的办法——大声说“stop talking to me like that”,以及自由活动的时候避开宝黛二人。虽然我们也不知道 Mk-I 有没有在学校真的 practice 这两样办法。 后来,我们并没有去找班里的负责老师,也没有机会在学校碰到黛玉的妈妈,因此没有向学校的人说过这个 concern。原因有几个—— 第一是这种破事今后也会发生,所以要先帮 Mk-I 学会自己对付,观察一下 Mk-I 采取办法之后有没有改善; 第二是只有 Colin 才见过班里的负责老师,而 Colin 跟老师并不熟;当然,就算我面对面见到黛玉的妈妈也不会认得,因为我脸盲,就算打过一两次照面,我还是不会记得对方长什么样; 第三是 Mk-I 的表达能力有限,TA 说的事情可能有所夸张,至少是不全面,不能当作指控别人时候的证据。 就这样小心地打探着 Mk-I 的情况,过了一天,两天,一周,两周…… 两个多月后的现在,宝黛的英文能力似乎有所提升。现在的 Mk-I 也会不时提到自己被黛玉、妙玉、湘云之类的中国裔小朋友说什么“鞋是 sticky 的”之类的。然而放学的时候也会抱抱 TA 们,跟 TA 们说拜拜。宝玉也回到了学校,好像晒黑了并且长高了,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错觉。 总之先这样吧。 家长在学校 # Mk-I 从三岁开始,我们发现有小朋友过生日的时候会发给全班所有其他的小朋友一个 goodie bag,里面装些 dollar store 买的小玩意——彩带、贴纸、扭蛋、小球。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我们从前都是懒得办这个的。直到 Mk-I 反映宝黛二人说 TA “没有生日”,我才下定决心还是替 Mk-I 争口气。所以前段时间,我们第一次替 Mk-I 准备了生日的 goodie bag。这个 goodie bag 虽然没有赶在生日当天分发,不过有总比没有好吧。总之这次第一次去 Daiso 买了些贴纸、印章一类,也算是某种入门了。不光是 Mk-I 很骄傲,我自己也觉得很欣慰。 其实当家长也是需要学习的,我们虽然学得不快,但是到了现在也学会了情人节送老师巧克力 + note、感恩节送老师 gift card。不过小孩年龄不同的话,家长需要做的也不同;零岁一岁的时候,过节送老师小礼物就好了,三岁的时候外加过生日要在学校吃 cupcake 、外加每人发个 goodie bag,而四岁、五岁开始竟然流行办 birthday party,真是越来越耗精力了。唉。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Mk-I 长到这个年纪,学校开始教做一点手工。拜这所赐,Mk-I 在家里也开始做手工,于是家长就不得不辅导,导致我这个手残党竟然重新拿起了自己十岁以后就没有碰过的美工剪刀。怎么说呢,意外地有点治愈。春节的时候做了个纸灯笼,最近又和 Mk-I 一起折些扇子、风车、千纸鹤(所谓“一起”,当然是我在折纸的同时,Mk-I 在边上捣乱),吊在尿布台上方做成 mobile,给 Mk-II 看一看。再往前回溯的话,Mk-I 其实也亲手包过饺子。这么一看,我们做家长似乎也不是完全划水的…… 兴趣班 # 因为对 daycare 发生的事在意了几天,所以又有了新发现,就是在 Mk-I 这个年龄,有小朋友在上兴趣班了——有一天放学接 Mk-I 发现有同班的小女孩穿了那种紧身的舞蹈裙,于是鼓起勇气故作轻松地问了问家长 TA 在上哪里的班,原来就在离学校开车3分钟、走路15分钟的一个小破 plaza 里。原来如此,我很敬佩了,这位家长是有大智慧的,因为—— 离家近才是王道啊!!(这是最近炒了一波冷饭的《灌篮高手》。) 但这位小朋友的学的项目我不实在怎么感兴趣——这又是一个 paradox,家长只会为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付钱,身为当事人的小朋友反而没有决定权。总之上什么兴趣班,这种消息似乎本来应该是从附近华人邻居的微信群里面搞来的,不过我因为太社恐了不认识人也不知道什么群,于是还是像当初调查应该送 Mk-I 去哪家 daycare 一样,拉了个 spreadsheet,把一些“人家孩子都在报”的几个项目列出来,分别查查周围有什么对应的机构,就这样做一番简短的调查。 ……怎么说呢,第一个讨厌的地方就在于,不论是什么兴趣班,时间基本上都是在周中,并且是尼玛周中的下午2-5点。这对于社畜来说就极不友好。当然偶尔有周末的班,一概是迅速报满。 第二个讨厌的地方在于,离家太远了。我家的住处是个有熊出没的村子,虽然不算是 rural,但是出门买个菜也得开车20分钟。所以平常都是非必要不出门,躲进小楼成一统,只要有互联网哪里不都一样。本来兴趣班可有可无的玩意,何必大老远跑出去。 至于第三个原因就更 depressing 了,兴趣班这个事,又费精力又费$$,到底有什么意义?比如我听 Mk-I 说班里的妙玉同学每周六上 Chinese School 的时候,我就猜想一定是家长愿意借学中文的名义去跟其他中国家长 social 的,否则中文读写这种(在美国)没用又难学的技能,怎么会有人想去学啊。至于从功利主义来考虑,兴趣班跟上大学多少也是有点关系的。然而 competitive 体育/音乐其实是考验家长的。先不论小孩,首先我自己就根本不可能辞了工作日复一日东奔西跑带着去上课、训练和比赛。何况是自己其实也没有精通的体育/音乐项目。跨越自我怀疑、很多年坚持下去的意志力当然也没有。(有的话我还会是今天这个地步吗!)在这之上才是小孩的天资之类。死磕这个我觉得很痛苦很没劲。(不过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既然比武懒得去比,那搞些没有比赛的项目,比如说做个木工、开个 YouTube Channel,这种说不定还可以。)不过这个是后话,毕竟我自己在 Mk-I 这个年纪,已经被安排了周六上舞蹈课,周日上电子琴课,我记得好像还有一个画画课但是记不清了。。。回头一想我觉得对于今后的的人生并没有什么帮助。那不从功利的角度来看,问小朋友快不快乐,反正我当年是不觉得快乐,只是一次一次被带过去而已。 总之如果要上兴趣班的话,现在的首要条件是:离家近、省钱、有趣。本着这个原则,我和 Mk-I 去参观/trial 了两门课,theater 和 gymnastics。结果是,大家看起来就是在随便玩玩而已——毕竟是还没有上小学的人,注意力不能算是集中,理解力也十分有限,在我的眼里看来简直是事倍功半。于是家里真正意义上的大人 Colin 又发话了,主张至少上了小学再开始比较好,因为那个时候年龄大一些,而且因为放学早,周中也可以送去兴趣班。 这倒不是没有道理,拖延下去也是一种选择,逃避可耻但有用嘛。反正养小孩到现在,我也找到了一个规律,就是只要小孩不 ready,家长再 push 也没用;小孩一旦 ready 想做什么的话,家长拦也拦不住。Mk-I 虽然天天念叨着也要和朋友一起上什么课,但是大概率只是喜欢穿着花里胡哨的衣服进行 cosplay 罢了。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我们邻居有一位北方口音的中国家庭,前段时间听到过一阵青涩的钢琴练习,有一次还伴有高音量的训斥声音。唉,人生本就如此艰难了,我自己想做的事还多得来不及,何必跟自己过不去。 假哭 # Mk-II 三个月的时候,Mk-I 变得非常、非常难带。午饭里没有昨天的肉就要哭,一起下楼梯比 TA 走得快也要哭,总之是一丁点不和心意就要哭,需要哄15分钟以上才能解决。而且那种哭声在某种意义上比 Mk-II 单调的声音扎耳多了,不知道的人听了准以为受了天大的委屈——毕竟是进化来的,小孩子不管什么年龄都很擅长哭。对此我实在没什么办法,也不知道原因,是因为 TA 终于意识到 Mk-II 在家里的地位与 TA 自己冲突了、想要向父母彰显自己的存在感,还是在学校经历了以上提到过的人情世故、积攒了太多负面情绪?最厉害的一次是这个 timeline: 星期天中午因为听歌晚了10秒钟而哭 星期天晚上因为不想洗澡而哭(这就很莫名其妙了,从出生10天开始 TA 就每天晚上洗澡,凭空来个今天不想洗澡到底是什么意思) 星期一早上因为不愿意梳洗而哭(同上) 星期一下午放学回家又因为看到没有衣服挂在平常的架子上而哭 凡是在家的每一个时段都是一万个不满意。这可比什么 TA 在 terrible two 的时候难搞多了。Terrible two 虽然要求也很多,但至少当时智商有限,和一把稀泥还是可以混过去的;现在 TA 能一针见血地指出你话里的逻辑漏洞,这就很让人下不来台了…… 还有个麻烦的现象是,听着 Mk-I 的哭声,Mk-II 会受到传染,也开始跟着啊啊地间歇性哭。这个现象我倒是不陌生(小时候在儿童医院的时候发现的),只是没想到 Mk-II 不满100天就能 echo 别人的哭声,人类的婴儿在情绪这点上真是意外地非常 advanced。但是这个现象带来的后果是,Mk-I 一哭,两个家长必须同时出动,一个人哄一个小孩才行。 于是 Colin 作为主要跟 Mk-I 对线的人,吹胡子瞪眼,疯了好几回。Mk-I 却还是一如既往,下次有了 trigger 还是哭。我只好在 Mk-I 心情好的时候问问 TA 到底为什么,告诉 TA 这么做让我们很为难。 结果是……没有鸟用。就像这个世界大多数的事件一样,你什么都做不了!最后还是靠死磕了大半个月熬过来,等 TA 自己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呀嘞呀嘞。 至于与 Mk-II 争宠,意外地并没有发生这种情况。只是如果当着 Mk-I 的面,两个大人都在和 Mk-II engage 的话,Mk-I 就会觉得很寂寞。而这种情况一般都很少。其中有一次是给 Mk-II 照证件照的时候,需要一个人拍照、一个人逗 Mk-II 看镜头,这时候 Mk-I 就发出了“我好可怜”的声音。另一次是 Mk-I 第一次吃辅食,一个人喂、一个人在边上试图降低 messiness 灾害的影响… 死 # 有些抽象的概念我不觉得 Mk-I 在这个年纪就能理解,不过似乎也不能太低估 TA。比如,自从我向 TA 口胡了什么是死,并且在 TA 的追问下被迫补充说明了“爸爸妈妈也会死,TA 自己也会死(但是大概很久以后才会发生)”这个无情的事实之后,TA 似乎多了一些哲学家的气质…… 最近天气热,带 Mk-I 去公园的湖边蹚水玩。幸好我也亲自下水拉着 TA 的手,才可以在 TA 在膝盖深的水里摔倒的时候,及时把 TA 拉起来。把呛进去的水咳出来之后 Mk-I 定了定神,忽然大哭了起来(我不厚道地笑了,人生经验稀薄的人果然是碰到什么事都这么 dramatic),哭了快10分钟才郑重其事地说,“我可能会死”。然后就拒绝再去湖边了 😃。 有一次吃干贝的时候,Mk-I 问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吃死掉了的贝壳”,大概是终于意识到了 TA 吃的所有肉类都来自死掉的动物。甚至还指着桌上的年糕问了“那这个年糕也是死掉了吗”?(哈哈哈)总之在我担心家里有可能出现第一个 vegetarian 的时候,TA 继续开心地吃起了鸡腿…… 《翠星のガルガンティア》第3话。 其他 # 现在家里有了“一包人”(<– 自从五条人之后,现在数人的量词越来越怪了),旅行的 friction 陡然增加了不少。即使 Mk-II 现在已经勉强算睡过夜(目前在7-8个小时),给了我们一些 breather,但是我预计在 TA 3岁以前不会去旅行了吧。 前段时间跟一个很多年没有联系的女生发小来往了几回合的微信(感谢对方没有觉得我是来诈骗传销的呃呃),但是几个回合之后就聊不下去了,原因很悲伤…发小陡然听说我现在已经是两个小孩的妈妈,让本来就因为单身而压力山大的 TA 更觉得焦虑,以至于一夜没有睡好。我只好自觉退散,毕竟自己处于这种情况,怎么开导也像站着说话不腰疼。我当然很想向这个发小抱怨一下凌晨2点、3点、4点喂过的那些奶,或者是情绪崩溃向小孩大吼之后看到 TA 不知所措的表情而自责的那些愧疚感,但是大概不会得到什么理解,反而会显得莫名其妙甚至暗搓搓地秀优越吧。在我看来,发小明明活得滋润极了——工作学历钱之类的硬件先不说,TA 的两大爱好是种菜和炒菜,吃的东西从零长起来到端上桌一条龙,不很酷吗。再加上两三件随便来点钱的副业/零工,以及各种健身、旅游,让没有时间做自己的我十分羡慕。总之,虽然我现在已经有了 Mk-I 和 Mk-II,但是养小孩究竟是为了什么,我连让自己满意的答案都说不出来——既耗精力又耗钱,宝贵的青春全都扑在这上面,最后连个水漂都没有。要说的话,大概也就是能够得到一些人生回忆?但是各种兴趣爱好,也是很珍贵的回忆啊。不管怎么说,这段人生只能过一回,然而我和发小都在不知不觉中羡慕着自己所没有的东西,也是很讽刺了。

2023/7/19
articleCard.readMore

The Fourth Trimester

就,和四天王里有五个是常识一样,怀孕的三个 trimester 有四个也毫不意外吧。总之第四个 trimester 一般指的是产后前12周或者三个月里,小孩还是 newborn 的这么一个(非常 suck 的)阶段。我这次为了自己的 mental health,在这期间稍微记了点日记,正好分享出来让大伙开心开心。 哭,哭,哭 # 度过了充满了卧槽的第一个月,又迎来了我个人觉得最难搞的第二个月。称之为最难搞有两个原因: 这个月里 newborn 通常哭得最为凶残,是我最难防御的那种精神类攻击。事实上有研究表明从出生开始,newborn 每天的哭泣时间逐渐增多,在第6周时达到顶峰,然后缓慢下降,到四五个月的时候回到出生时的水平。关于这项研究结果,我只能认为一开始是家长的新手保护期了。我的猜想是,刚出生的时候 newborn 需要一阵时间逐渐清醒、对外界变得更敏感(我们大人来看当然是过度敏感了),并且 find their own voice——所谓 voice 当然就是哭声啦。而再过一阵(漫长的几个月)才学会不用事事都那么 dramatic,哭得也就慢慢少一些了。 第一个月虽然是最累的而且是个 transitional period,但是因为有 adrenaline rush,因此可以强行撑着。到第二个月的时候,精力和体力都消耗得差不多了,也没有了一开始的兴奋感,前面日子漫长得看不到头,会觉得每天加倍地累。一种没有盼头的感觉。 这是一张有声音的图片。来自 Unsplash。 Mk-II 的第6周和第7周,我感觉不论自己干什么 TA 都要闭着眼睛不管不顾地暴风哭泣;就算是醒着在玩,也是几分钟之后就嚷嚷起来了。尤其是睡觉的时候,我都快要没有自己的时间了。记得 Mk-I 的这时候我也快要 lose it,天天寻思着怎么找个靠谱 nanny,也是那个时候开始数着周数过日子,期待着传说中魔术般一切都会变好的第12周(然而苦苦挨到 Mk-I 12周大,却仍然还是那个衰样,完全没有传说中的一夜之间蜕变)。 再说洗澡,因为是晚上睡前给 Mk-II 洗澡,经常是洗澡之前就因为接觉不顺利哭个十几分钟,洗澡之中、之后又大哭,哭得我脑仁疼,不得不在洗澡前就带好耳塞,直到洗澡、穿尿布、穿衣服、把乳头塞进这衰人嘴里之后,才能把耳塞摘下来。每到这时候我就想起之前的产科医生直言不讳: Babies 这种东西还是呆在肚子里的时候比较安静。 (话说 postpartum check 这个 appointment,为什么不在第5周或者第7周,偏偏非要放在所有文献公认的 newborn 哭得最厉害的产后第6周,这我真的不能理解。新生的小孩出生第三四天就要去看医生,而产妇要熬整整六周,那既然都已经六周了,早点晚点不是一样么。) 而相比于产科医生的评论,我们的儿科医生就专业多了,在诊室里任是 baby 在边上 scream its head off,医生只是提高声音继续说话,跟没事人一样 👍。 不过从第9周开始我发现洗澡的时候 Mk-II 渐渐不再哭了(不包括穿尿布和衣服的时候,到第12周还是暴风哭泣),变成了“我倒要看你又想给我整点什么”的眼神。而困的时候一开始的几声哭,也不再是闭眼大哭,而是睁着眼睛哭——“我不行了,你给我负责”这种眼神。四肢好像也从蜷曲变得稍微伸展开了一点。唉,果然除了时间,什么也治不了 newborn 的大哭。 我要睡觉 # 今天凌晨3点之后 yo littl’ sucker 没让我睡觉,似乎是胀气。唉。 ——第五周某日的日记 感谢有 Colin 和我轮流当班,这样能每天给我结束当天的机会——一般来说我们大人即使白天遇到了什么闹心、可怕、焦虑、困难的一天,到了晚上都可以花几个小时睡眠时间恢复,醒过来之后又是一条好汉。相反,从早到晚每三小时一醒会让人完全失去这种恢复的机会。所以 take shift 我觉得是这个问题的唯一解了。 总之,一夜是12小时的时间,一开始平均每3小时喂一次的话,需要喂4次。除去最后一次的话(因为算到早上里面了),夜里的3次喂奶总有一个人得喂两次,也就是夜里至少起来两次,每次大概1-1.5小时。我负责这两次的时候,每天担当的后半夜就像 slumber party,自己凌晨3点开始接班的时候还困困的,喂奶换尿布哄睡之后早就完全清醒了,躺床上刚刚迷糊一下,又要喂第二次。本来夜里起来喂胸、喂奶瓶、拍嗝、哄睡、洗奶瓶这一套下来就完全清醒了,再听着 Mk-II 在梦里哼哼,加上担惊受怕地担心暴起大哭,心理压力巨大,怎么可能睡得着嘛。如果偶尔自己太累了能睡着的话,早上的时候会发现自己从床上睡到了地上,周围布满了扭曲的被子,一片狼藉。 一个在后半夜值班的我。来自 Unsplash。 所以上半夜我不值班所以没有办法知道,但是在下半夜我值班的时候,有那么几个星期的时间,Mk-II 睡得好的时候我就不能睡(因为是我在抱着),而我睡得着的时候 TA 就睡得不好,通常是睡一会儿哭几下。比如在某天的早上5-6点之间我睡了1个小时,被 TA 的哭声吵醒才发现 TA 的手从 swaddle 里挣扎出来了,一边吃手一边哭。Reswaddle 之后就暴风哭泣,所以为了安抚 TA,只好来喂奶,等 TA 睡着了我又睡不着了。因为睡眠不规律,再加上半夜听着 Mk-II 精神压力大,在 Mk-I 的婴儿时期就曾经拜访过几个月的、我的老朋友——胃痛,又回来了。FML。 时间进行到第7周,因为 Mk-II 的夜里第一觉、第二觉都稍微长了一点,所以夜里只需要喂两次了,十分令人振奋。两个人换班的时间也从凌晨2点半变成了凌晨4点半附近。我记得自己第一次从晚上9点睡到4点半,结结实实睡了7.5个小时的时候,竟然在起床之后头疼了一天,是那种睡多了的头疼… 时间进行到第9周,50%的几率可以在夜里只起来喂一次了——虽然那次喂奶还是在夜里两点附近,并且5点以后需要帮忙放白噪音+趴着睡。这时候我虽然可以一觉睡7个半小时,Colin 还是要在夜里和换班的时候各醒一次。并且不负众望地,Mk-II 在第10周迅速倒退回一夜必须喂两次… 时间进行到第12周,虽然在晚8点到早8点这段时间只喂一次,但是需要大人的干预却一直还是两次。第一次是“保二争三”,就是深夜2-3点之间会哭一次,这次给 TA 喂奶。(不过也不一定就在2-3点,比如就是在这个第12周里,也有一天这个哭声出现在1点,还有一天是打破历史记录的4点。)然后第二次哭醒是在凌晨5-7点不等,这个时候就把 TA 翻过来趴着睡,再放上白噪音。 总结一下,这是12周的时候 Mk-II 典型的滋润的一天(a.k.a. Miki 和 Colin 劳累的一天): AM时段 PM时段 谁比较麻烦 # 在 Mk-II 只有一天大的时候,Colin 曾经评论过,怎么这个哭得不如 Mk-I 厉害啊?Colin 这个人对于语言的运用总是不太准确,我来给翻译一下——他的意思是,newborn Mk-II 的哭声意外地不如 preschooler Mk-I 的哭声让人心烦。某种意义上来说我是同意这点的——newborn 的哭声只有一个频率,节奏型也十分单一(“wah~~~~,(吸气),wah~~,(吸气)WAH~~~~~~ah~~,(停下喘几口气)”)。相反,学龄前的小朋友不但肺活量增大了、哭声中气十足,而且还会在哭声中夹杂一些人话来噎你们大人,并且用他们幼稚的逻辑来带大人迅速钻进牛角尖,攻击力大大提升。你看,多出几年努力练级的时间,效果还真是不一样啊。 【本段请带入动物世界旁白解说员的口气】所以问题来了,到底谁更麻烦?事实上,几乎每个周末我们都有机会实际测试一下。因为现在的周末,Four Happy Lions 家会抽出一天的上午来买一整周的 grocery,而另一天的上午如果附近有什么大小 event,就会去看看。(那下午呢?下午是中年人在家躺尸的时间,请勿打扰,蟹蟹。)回家人仰马翻的时候,我们就会见到 overtired 的两个小孩同时大哭的珍贵场景。这时候给 Mk-II 喂一顿奶之后,只要一直抱着就会安静一些(一旦放下来就哭给你看)。Mk-I 则是根据情绪的激动程度、剩余体力值、与 TA 演对手戏的 Colin 的剩余体力值等因素,共同决定哭到什么地步才平静下来。 所以有两个小孩的好处就是,每周一都是我们的休息日——哇,家里忽然少一个小孩,只带一个太轻松了耶! 同时,哭声的烦人程度并不是拿来做比较的唯一维度—— “好在 baby 令人欣慰,大概两个月左右就晚上8点半睡到早上4、5点了,靠近三个月的时候是5、6点甚至7点…” 《和BABY在一起的前100天》 Whoa 我真的要吐槽过去的自己,你也知道小孩夜里的那种睡眠“令人欣慰”啊?你的小孩两个月就睡到4、5点,你到底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就偷着乐吧。同样是晚上8点半睡觉,Mk-II 在两个多月的时候,每夜第一次醒过来喂奶还徘徊在夜里1-2点,甚至12点半(试过这个花式绑 swaddle,完全没用),这跟你手里的小孩比起来天差地远好吗。而且最讽刺的是,这位两个月大就能一觉睡8个小时的,可不是什么传说中的别人家的小孩,而是几年前自己家的小孩。明明都是同一套爸妈,同一套育儿法,怎么会这样!…Grr。 人比人,气死人。 借用 Mk-I 的话来说,you get what you get。手里的牌就是这样而已,除了绞尽脑汁安排着打出来,也没有什么别的办法了。其实从怀孕第一个 trimester 开始,Mk-II 就处处彰显了自己与 Mk-I 的不同。因为种种原因(之前都写过所以懒得再提了)这个人出生时的体重比较低,根据 medical protocol,在医院的前24个小时,不得不在每顿 feeding 前(也就是每2-3小时)检测 TA 的血糖——要知道测血糖是必须扎针把血拿出来检测的,所以甚至到了现在快三个月,Mk-II 的脚跟上还留着很多针眼的痕迹。其他杂七杂八的、会让 TA 哇哇大哭的测试,什么 bilirubin 之类,也做了不少,却没有一项显示出半点异常。结果是,出生时体重大概在 9th percentile(可以理解为100个同龄的小朋友从轻到重排队,Mk-II 排在从轻的那边数第9位),半个月时掉到 5th,然后从一个月开始稳定在 2nd percentile。怎么说呢,虽然我自己在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论身高也是坐第一排的料(粗略相当于 17th percentile 以下)(Colin 也是差不多货色),但是 Mk-II 在两个月时还不如 Mk-I 一个月重,也是我万万没料到的——何况当时 Mk-I 本身也是轻的那头35%。不过医生倒是不担心,只是说 Mk-II 非常 petite,其他一切正常。唉,还能(literally)一口吃出一个胖子不成,2%就2%吧。 虽然 2nd percentile 相当于 2 sigma 开外了,但50个人里有1个,这在医学上完全不算罕见。中学老师总是那套什么“你高考平均分附近差一分就相差xx个人”(其实是中位数附近),那在我们2%的差生组里面,大概轻一点重一点都是2%吧。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选择 # 之前有朋友生第二个小孩,称带第二个 “so easy”,赶紧问问详细,曰,“co-sleep”。网上查了查,虽然在北美地区 co-sleep 都是各种 agency 都极度不推荐的禁忌之术(因为研究表明会增加婴儿死亡的几率),但是即使这样, co-sleep 的人也着实不少。这么说,自己的小孩自己决定怎么带,倒是天经地义的,不 co-sleep 的人也不用抱着殉道者的心态自诩高尚了。(母乳 vs formula 也是一样道理,着都是因为官方的推荐强行拔高了其中一种选择的逼格,鄙视链就诞生了。) 所以养到第二个我们也发现,当官方推荐的办法和自己舒服的办法冲突的时候,选择自己舒服的那边并不会让我们成为糟糕的家长。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相信自己、不要愧疚。比如说 crib,Mk-I 的时候隔着围栏抱起放下每天五六十次,累得腰酸背痛。而现在我们沿用 Mk-I 在 toddler 时期的 Toddler Bed setup,只在 crib 的其中三个边上装了围栏,第四边空着方便大人不用弯腰就放床,以及接觉的时候拍拍。虽然 TA 自己会在床上移动的话,少一边围栏是个安全隐患,但是床面离铺了地毯的地面只有30公分左右,即使以头抢地也不会有什么危险。(事实上 TA 在第11周的时候已经在夜里从床上掉下来过一次了,据 Colin 说是睡觉时候听见“咚”的一声,然后是 Mk-II 的哭声,但是很快 Mk-II 又在地面上继续睡。。。)另一个自己舒服的选择就是让 Mk-II 在白天 nap 的时候趴着睡,而且是裹着 swaddle 的时候趴着睡。早上睡得浅的时候也会给 TA 趴着睡。这么做放在 daycare 是绝对不行的,不过我们确实发现趴着睡比躺着睡要少哭很多,TA 们自己接觉也更容易——这在 Mk-I 和 Mk-II 身上都有体现。总之跟风险相比,收益明显更大,反正过几个月 Mk-II 就可以自己翻身趴着睡,也不用裹 swaddle 了。 等长大了就好了 # ——这算一半真实、一半谎言吧。同时养两个不同年龄的小孩的时候,就发现所谓长大,只不过是慢慢从身体累 shift 到心累的过程而已——而这个过程甚至我们都远远没有走完,毕竟之后还有 dreadful 的青春期。所以每当 Mk-I 一会儿叫妈妈一会儿叫爸爸左右逢源要求帮忙或者显摆自己又做了什么的时候,我就觉得,这人带起来是不是还不如 Mk-II 的乳头堵嘴大法轻松;而半夜里听着哇哇的哭声,像逼一个旧电脑的风扇呼呼转起来一样、逼自己困了吧唧的脑子、思考应该抱起来哄还是抱起来喂才能让 TA 赶紧闭嘴的时候,又觉得应几声妈妈哪里比得上这种夜猫子生活。到底是谁,谁特么发明了人类的小孩这种反人类的生物? 两个半月的时候,Mk-II 稍微显现出了一丢丢智慧的萌芽,于是观察了一阵 Mk-II 怎么学习用手抓东西。确实感觉到这个人未来要学的东西任重而道远。在 TA 躺着的时候把一个小胡萝卜放在 TA 眼前,TA 试着去抓的感觉就像我在游戏听里玩抓娃娃机——技术都很差劲。Mk-II 的拳头要么是达不到小胡萝的所在角度,要么就超过了;而好不容易达到刚好的高度想要抓住的时候,要么是张开手的时间太早,要么就是太晚了。事实上 Mk-II 抓胡萝卜比我玩抓娃娃机还要 hard 模式的地方在于,TA 甚至不知道动什么肌肉能让胳膊动起来,所以要踢腿甩胳膊抻脖子弯身体,全身都动起来,试试怎么样做能让拳头和小胡萝卜更接近一些。这就好像抓娃娃机有100个操纵杆,需要通过不断尝试,才能确定要同时操作哪几个操纵杆才能让手臂移动到娃娃的上面。总之看着 TA 学习怎么使用自己的人形身体部位这点,不禁让我想起了传说中的学开高达… 然而最强驾驶员学开高达是靠看说明书,并不是像我们平常人一样连用户服务协议都懒得看、直接上手。(来自《机动战士高达》第一话——投资方说了,第一话结束之前必须开上高达,否则不给钱,所以主角才学得那么快(但这只是坊间闲传)。) 话说,小孩都是 greedy 的精明人,总是以贪婪的方式占用家长的时间和精力。从前只有一个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的时间都被填满了,而现在有两个的时候,还是觉得自己的时间被填满了,所以每个小孩分到的时间比从前要少。而他们活得还是生龙活虎,这说明之前只有一个的时候 TA 根本没有必要占用我100%的时间。魂淡啊! 臭屁 newborn,太难搞。吃喝拉撒睡,每一件事情都这么反(大人的)直觉。吃,本来多简单一个事,newborn 不但吃着吃着会吐奶,而且吃完会胀气大哭?消化系统不发达到屁都不会放了啊。再比如睡,一般人困了都是眼皮打架、头往下耷拉着就睡着,但是 newborn 又不会了,困了只会眼睛越瞪越圆,最终发展为暴风哭泣。连睡觉都不会?!尿布什么的就不说了,谁手机里没点 epic blowout 的照片。 但是还是得向前看,新小孩的529账户也设立了起来,往里面扔了一点钱,打算十几年之内不再理它们了(呵呵这跟它们的 beneficiary 完全不一样,你不可能几年不理一个小孩,ha,连几分钟不理都做不到),希望它们赶紧自己翻倍再翻倍。这次 Colin 扬言要自己要开另一个529账户以示区分,于是我就来劲了,现在投入一样的本金,等到 Mk-II 上大学的那天,来比比谁账户里的钱多啊?丘处机vs江南七怪的18年之约,敢不敢约? 然后还有喜闻乐见的 Mk-I 和 Mk-II 互相伤害。明明已经把 Mk-I 安排在离 Mk-II 最远的房间睡觉了,但是 Mk-I 从 Mk-II 出生开始,时有抱怨夜里 Mk-II 的哭声把自己吵醒;放学回家黄昏到睡前的一段 witch hour 里,Mk-I 也经常在 Mk-II 哭的时候捂着耳朵一脸嫌弃——不久之前你自己还是这样的好吗!而 Mk-II 则是在每天早上被在隔壁洗漱的 Mk-I 吵得哇哇直哭——本来到了早上 Mk-II 就睡得浅(其实所有人经过一夜睡眠,到了早上都睡得浅),再加上 Mk-I 在这个年龄还不能控制自己的说话音量,才造成了这样的结果。总之鸡犬相闻就是这样了——随着屋檐下众人平均年龄的急剧降低,家里已然成为了一间小型幼儿园,每天早晚大家各发各的疯。 不过总体来说,到目前为止养 Mk-II 比 Mk-I 在心理上轻松多了——been there, done that,你个小 baby 再折腾也玩不出什么新花样来。同时对 TA 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我们也更能敏感地感觉到,并且觉得开心了。在第9、第10周哭得渐渐变少之后,日子就呼呼地翻篇,过得飞快。 今天夜里不知道 Mk-II 又要玩什么花样了。根据照顾 Mk-I 的经验,在第一年里,不论是形势不能再坏、已经快要触底反弹的时候,还是 smooth sailing 觉得对生活终于有点掌控感了的时候,总有新的 developmental challenge 在前面等着我们。正所谓,不出意外的话就要出意外了。😏 Extras: 片段 # 临近三个月,Mk-II 的眼神逐渐从新生的懵懂转为犀利。尤其是 TA 在我胸前喝完奶的时候,往往会闭着眼回味一下,然后皱着眉头看我。是等着我说“多谢惠顾”吗。 逛 Reddit 发现了这么一个新小孩 Rules of 2’s (source): Age in minutes until they’re 2 hours Age in hours until they’re 2 days Age in days until they’re 2 weeks Age in weeks until they’re 2 months Age in months until they’re 2 years 某天 Mk-I 从学校带回来一张纸…呃,严格来说应该叫“卷子”,因为上面是六七道题,每题一张图片上面画了几只小动物,下面三选一要求 circle the correct number of animals。我扫了一眼,大惊,多达六七道题,堪堪三选一,竟然没有一题选对,完美避开了所有正确答案。如果是日式冷笑话的话,这里要给母亲说的话填空“你______!”,我决定填成“你是毛利小五郎吗!” 犯人三选一永远可以排除错误答案的选择题之神——毛利小五郎!

2023/5/12
articleCard.readMore

第二次生产——第一天,第一周,和第一个月

第二个 Baby(代号为 Mk-II)出生直到第一个月的种种苦乐(比例大概是95%苦,5%乐这样吧)。这篇的行文逻辑相当跳跃,语言也缺乏雕琢,似乎还有一部分重复,毕竟是连轴转的一个月之间抽空写的。不过也好,这本身就反映了养 newborn 第一个月的精神状态…anyways,事不宜迟,先说最重要的—— 重要的放最前面:Survival Tips # 现在生过两个人的自己,也算是老油条了;如果我给(没有计划请很多帮手的)要生产的新人提什么建议的话,应该是这些: 没事就歇着。成了大人以后,很少只是躺着歪着什么也不做,闲下来总觉得要做点什么才是值得这个时间(即使是刷手机…)。而产后每天里体力精力都是有限的(<–不,一直都是有限的跟孕产没有关系好吗!),在长时间 baby oncall 值班的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就是没事的时候尽量减少消耗,以便有事(baby 开始哭)的时候能拿出力气去对付。换一种说法的话,I have to give myself permission to exist in survival mode – 比如预计接下来有半个小时空闲的话,迅速 triage 一下自己的需求,是睡觉呢,喝水吃饭呢,做必须做的家务和 adulting 呢,还是别的什么优先。把日子过成每三个小时的碎片并不容易,因为能看到的只有未来的几个小时而已。这个时候想 binge 看剧/补番、想点外卖、不想做“正事”,随便怎么样都好。 我终于发现了,葛优躺其实很爽的好吗。 Lower your expectations for everything。比如说我最不擅长的 adulting 杂事,一天做一件小的就够了,查邮件 pay bills online 都算。有一天抽空订了 Mk-II 的 birth certificate (official copy,要钱的那种),当天就可以使劲夸自己了。 给每天找个 highlight,比如今天冲澡了,今天出门(带baby看医生)了。总有些事情是产前经常做,而产后好久不做第一次做的,这个时候就可以 celebrate 了。 情绪波动 is so real。像我自己第一次产后的反应是抑郁,产后两三个星期内几乎每天都会因为累/失望/焦虑/担心/鸡毛蒜皮而哭。而这次的反应是类似喝酒/嗑药一样放大了笑点,每当刷到一个 random 的搞笑图都会笑得过于厉害(笑到肚子上余下的肉在乱颤 lol),还有一次说话的时候笑着笑着竟然笑哭了,连自己都很吃惊。不过三四周之后基本上就回复正常了。 唉,说真的,还是戴个耳塞吧。Baby 真的很吵;尤其是夜里,就算不哭也会闹出各种声音,像我们这种不用 baby monitor 而用老办法在同一个房间睡的情况,没有耳塞几乎没法睡着。 跟上一点相关,newborn 的哭声可以说是精神攻击,每天攻击的时间随着周数有所变化——详见 Purple Crying 这里的图片。如果把 newborn 当作 the 4th trimester 的话,跟 1st trimester 的这张图比较像——也就是所谓除了时间,其他都解决不了问题。 因为睡眠不足而影响精力、体力、情绪,这也是真的。产前的健康饮食/睡眠习惯在产后一周就崩溃得七七八八,只能说在状态不佳的情况下也能过得去就行了。 千万不要和别的人比较生产和产后的 experience——特别是,千万不要去各种论坛上搜帖子。产后这个时候能有时间发帖的,大概分三类: 为了卖母婴用品的——这也还好,毕竟做生意嘛; 生产顺利没怎么受伤,并且被月嫂和/或妈妈照顾吃喝和 baby,因此有闲心吐槽的——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条件,看了不但没有帮助而且会很酸; 隐性炫耀卖人设的——什么出了月子肚子就平坦了,什么三天体重恢复产前,这就有毒了。 不过我唯一推荐的论坛是这个 subreddit: /r/beyondthebump,以及相关的 /r/NewParents/ 之类——两个原因:第一,有的时候你觉得自己很累很惨的时候,里面总有好多人比你更惨;第二,里面有好多 wholesome memes 让人会心一笑。真是个健康的 community 啊。 二周目 vs 一周目 # 虽然离一周目产后已经隔了几年,不过仔细想想看,自己的二周目跟一周目相比容易了好多。首当其冲的就是少了非常多的心理负担: 不想 breastfeed 或者 exclusively breastfeed 就算了, 没空做家务也没事,同理没空工作就之后再说, 也不觉得自己把自己扔进大坑毁了自己的一辈子从而后悔生小孩了,同时做家长 vs 做自己的 identity crisis 也没有了, 也不会因为担心小孩哭得太多、忽然停止呼吸,而睡不着觉。 虽然需要在照顾新小孩 Mk-II 的同时兼顾旧小孩 Mk-I,但是 Mk-I 还是相当 low maintenance 的,并没有额外添加很多的工作量。事实上对比 Mk-II,Mk-I 吃喝拉撒什么都会自己干,想要什么东西的时候还会开口说话,简直令人感动。同时 Mk-I 因为要上学,所以作为全家唯一一个有正常 social schedule(也就是早出晚归)的人,TA 的存在让一天变得有仪式感了——而不是每天24小时连着第二天的24小时。我整天盯着 newborn 的 Mk-II 看,偶尔看看 Mk-I 还觉得 TA 的脸和手都长得好大啊。很难想象十项全能的 Mk-I 也是从这种什么都不会的 newborn 阶段过来的。 另外一个重点是这次 Colin 坚持从一开始就值一大半的夜班。每天夜里的3次 feeding,Colin 从第一天开始就 cover 其中的两次,第三次临近凌晨的一波归我负责。这样我能每天连续睡6个小时(所以一开始来奶的时候胸在夜里都涨涨的),再加上凌晨幸运的时候能睡一会儿,以及白天抽空补觉半小时,有时候甚至比怀孕最后几周(身体各种不舒服)睡得都多一点点。 还有一个要点是比较能 tolerate 小孩的哭声了。第一个小孩的时候一旦听到哭声就心跳加速、压力山大,一定要立刻赶过去察看情况。目前第二个小孩就不一样了,听到哭声之后会先上个厕所/喝个水/迅速吃完还没吃完的饭,把自己的事情先解决掉,让自己舒服了之后再去查看。(但是必须承认 newborn 的哭声仍然十分扎耳,会 induce 我心跳加快出冷汗,一旦听到还是会慌神。)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到这本书 How to Have Your Second Child First——数年前我在 Mk-I 的产假期间看过这本书,试图让自己在养 baby 的时候放轻松,可惜当时起的作用很有限。真的有了第二个小孩的现在,如果再回顾的话,大概会懂更多吧。 接下来让生产二周目变得比一周目容易的原因纯粹是运气:第一是,二周目受的产伤(撕裂)比一周目小得多——按疼痛的感觉来讲,二周目产后第三四天的时候就恢复到一周目产后三周左右的阶段了。第二是,两个大人同时休产假跟一个人白天单独在家带娃真的感觉不一样。目前两个人的分工是这样:白天的时候一个人主要负责照顾 Mk-II,另一个人负责做饭洗衣洗碗收拾东西等家务,同时抽空两个人轮流补觉、接送 Mk-I,甚至还可以轮流进行 quick workout 和出门健步走;夜里两个人分前后半夜当班 oncall。周末因为要带 Mk-I 出门放风所以稍微麻烦一些,但是只要不是长周末或者 Mk-I 生病不能去学校的情况,这种两个人分担的方式可以说强度相对比较低了——don’t get me wrong,毕竟照顾新生儿还是有很多 hard work 的,只不过多一点喘息的空间,精神压力比较小而已。对比上一次 Mk-I 出生的时候,Colin 在仅仅两个星期后就上班了(而且是 commute 去办公室),那个时候我白天一个人在家压力山大,前几天貌似都是哭着度过的,惨。不过压力本身只是压力而已,理论上来讲照顾新生儿并不难,只是一个熟练度的问题——这也就是为什么职业育儿嫂的工作不需要具备很高的文化程度——多给一段时间(或者过几年再给一个小孩?)就比较有信心了。 Achievement Badges # 因为第一个月实在太累,所以最好 gamify 起来。为了鼓励其他将来的人度过产后的着第一个月,我列出了一些这个月里会发生的事情,以便挨个打卡。(当然等到这些 achievements 都 check off 了也不要高兴得太早,哭得最凶的第二个月立刻开始了。) 时间 出生24小时 满一周 满两周 满月 指标 恢复到出生体重 脐带脱落 Baby 在夜里自然睡到离上次 feeding 超过3小时 行动 出院 家人朋友见到 Baby(社交圈 debut) 第一次换大便尿布 捕捉到吃饱之后的笑容 第一次洗澡 第一次带新 Baby 出门 第一次不带新 Baby 出门 Feeding 大 Boss # 开头两个星期最大的 boss 就是 feeding 了,因为这个时候需要努力增加 newborn 的体重,但是 TA 的食量很难准确掌握;同时母乳开始分泌,一开始胸喂也可能遇到一些麻烦。总之,没有养过小孩的人如果 wonder 不就是喂奶吗,有什么难的,但其实这里面讲究非常多。 首先是什么时候喂,或者说多长时间喂一次。想分享一下我综合各种渠道了解来的喂食间隔规则,不过有点复杂——本来应该画个决策树的,但是显然我现在没什么多出来的异次元宇宙时间画图了,只好写个横过来的决策树将就一下: if current_weight < birth_weight: # usually within 10-14 days after birth # feed on-demand return min(THREE_HOURS, time.until(baby_showing_cues)) else: # do this to help consolidating sleep at night if is_daytime(time.current()): return THREE_HOURS else: # do this to help baby sleep through the night # DO: wait until baby cries out # DON't: start feeding just yet when baby gruntles/fusses return time.until(baby_showing_cues) 再说 feeding 的方式——大概分三种:breast(母乳胸喂),pumping(泵出母乳然后装在奶瓶里喂),formula(婴儿奶粉装在奶瓶里喂)。这三种各有利弊,但是共同点是都 TM 是 huge pain in the ass。各自的优劣如下: 优势 麻烦 Breast 长期来讲(3个月以后)最快最方便 一开始和之后偶尔乳头会被咬破,剧痛;newborn 吃得慢而且吃吃睡睡花时间很久;涨奶、乳腺炎;漏奶到衣服和床上;nipple shield 需要清洗和防止丢掉;担心产量不够的心理压力 Pumping 因为各种原因不能胸喂时的选择 洗刷奶瓶和奶泵的各种配件很麻烦(和 Formula 相同);泵奶和喂奶需要两倍时间;涨奶、漏奶、对产量的担心(和 Breast 相同) Formula 如果全部用 Formula,则母亲可以自由长时间离开 newborn 被母乳的(Breast 和 Pumping)踩在鄙视金字塔最底端;洗刷奶瓶的各种配件很麻烦;Formula 现在卖得很贵;newborn 可能对 formula 的牌子和成分有选择 这次因为出生时候体重就低,所以医生给出的指示是一开始就给 Formula,倒是少了很多必须 exclusively breastfeed 的心理压力。事实上一个月过去了,白天每顿在 Breast 之外还是遵医嘱要加喂一些 Formula(混上少量的 pumped breastmilk),然后夜里全部 Formula。相当于 Breast、Pumping 和 Formula 混着来,三者的麻烦一个都不少。因此过程上能省则省,乳头疼就一直用 nipple shield,奶瓶时不时想起来的时候放洗碗机洗洗,每天早上配上 Formula 和泵出的 breastmilk 混合放冰箱,喂的时候直接拿出来冷冰冰的就喂进去了——Mk-II 倒也没有什么怨言。(至于为什么不干脆放弃母乳的 Breast 和 Pumping,我自己的动力是减肥,Colin 的理由是那些个扯淡的什么“对大脑发育好”,呸。) 至于 Formula 被踩在鄙视链底端这件事,为了 justify 我自己的选择(<–都养第二个人了还执着什么鄙视链,也是很麻烦了 🤷),去查了查,发现真的没那么多人死磕母乳。根据 CDC 的统计数据,如果看纯母乳的 baby 比例,前三个月纯母乳大概一半,到了六个月留存率就只剩1/4。包含混合喂养的数据也是一样,一开始差不多4/5都试过母乳,到了六个月就折成了一半,到了一年之后剩下35%。我现在就纳闷没有工业量产 formula 之前,那些因为各种原因没法喂母乳的监护人,都是怎么做的… 除此之外跟 feeding 有关的破事还有一大堆,拍嗝、胀气、打嗝、吐奶、reflux、过敏,不一而足。这些问题的一大半都是因为 newborn 的消化道没有发育成熟(哪个大人需要别人来帮着拍嗝?),最终的解决办法都是一个字“熬”,所以说 newborn 真的很麻烦啊。 生产当天 # Mk-II 出生的第一天当然是最 eventful 的——这天是39周的 Day 2。Timeline 大概是这样: 约3am:半睡半醒中感觉到好像有点想大便,过一会儿便感就消失了;一会儿便感又回来了。来回了几次;继续睡。 5am:起床,洗漱,吃 snack(这是我平时的起床时间,倒不是特地早起)。 5:45am:持续感觉到一阵一阵地想大便,忽然意识到这个节奏有点像宫缩?虽然之前也生过一胎,但是那次是因为破水而入院,并且破水后几个小时完全没有自然宫缩,等到有宫缩的时候已经打上了强力到双腿完全没有知觉的 epidural,所以对宫缩几乎没有体验。开始记录宫缩时间。去大便了之后,宫缩的时候就只剩下微微的痛感。 6-7am:终于反应过来今天要有大事发生的自己,把待产包拿到了门口随时准备出发。然后打开办公电脑 commit 了还没来得及让别人知道的最后一点点进度;proofread 并发布了《怀孕的故事2(后篇)》。这时候的宫缩痛像一阵阵海浪,虽然有点不适,但是 ride with the wave 等着这波过去就行了。间隔时间大概在10分钟附近。 7-8:30am:Mk-I 睡醒、洗漱、早饭。宫缩痛感更强了,每来一波的时候必须停下手里的事情才行。还好每次间隔时间在六七分钟左右并不频繁。 8:30-10:15am:根据 5-1-1 原则,等着宫缩的间隔时间变成每5分钟——可惜宫缩迟迟没有变成规律的5分钟,一直是五六分钟一次,不时中间来一次小型/短的。中间想过很多次要不要打电话去医院,但是实在不愿意面对即将到来的现实——一个人生产、手上要插针管连点滴很不舒服、之后还有至少三个月的缺乏睡眠地狱——再加上如果去得太早会被打回来,并不想让 Colin 和 Mk-I 白跑一趟,所以宁愿在家里多呆一阵。不得不说这段时间很难熬;周期性的宫缩越来越痛,十分消耗意志力和体力。我从沙发上坐着 degrade 到在地毯上爬,在房间的各个角落摆出各种各样的姿势。从这个 orz 体式到这个 _(:з」∠)_ 体式,什么都试过了。到了最后四肢都在发抖。 10:15am:终于鼓起勇气让 Colin 打了电话——这个时候自己已经累得痛得不太能说出话了。也就过了一个世纪吧,Colin 终于准备好了所有自己和 Mk-I 出门要带的东西——甚至还有花半个世纪准备的、原定今天出门的内容——去图书馆要还的几本书,这样送我到医院之后 Colin 还可以带 Mk-I 去图书馆。唉算了,能出门就好。路上一阵阵宫缩痛,感觉好像越来越厉害了。 约10:45am:勉强走进了 triage room,在宫缩的间隙回答了各种问题、换上了医院的病号服,做了几项检查。护士的手伸进产道摸了半天,不是很确定我的 dilation 程度,又叫了一个医生来摸——说实话内检不是很舒服,但是跟宫缩比又是小巫见大巫了。总之看来我已经 9.5cm dilated 了,吃惊的同时又不是很意外,毕竟已经疼到这个份上了。不过这么说来传说中的十级生产痛也不过如此。当然没忘了要求赶紧来个 epidural asap,怕赶不上打麻醉就要直接硬 push。最后有个好消息,因为是 low-risk pregnancy,Mk-I 又没有 covid symptoms,所以允许 Colin 和 Mk-I 进入 L&D(Labor and Delivery,大概相当于产科的手术室吧) 一起陪同生产。 约11:10am: 又是靠自己的两条腿走到了 L&D,作为一个 9.5 cm dilated 的人,已经做得挺好的了吧。躺上了病床之后,一下子围上3、4个护士,有的问话、有的打针,乱得不亦乐乎。间或来个产科医生、麻醉医生来问些话、搞些事情,只能忍着痛从牙缝里挤出些回答来。 Mk-I 对 Colin: “我饿了。” Colin: “先忍一忍,你看妈妈要打针了。” Mk-I 对护士: “I’m hungry.” 于是 TA 得到了一些 apple sauce 和 crackers。斯巴拉西。 12:30pm:刚刚打好 epidural 十多分钟几乎还没来得及生效,在某次宫缩中就听到“嘭”的一声,感觉大腿有点湿,破水了。原来自然破水是因为宫缩挤爆了水球吗,太暴力太刺激了。这时候开始感觉到每次宫缩都有想排便的感觉,貌似不能再拖下去,于是就迎来了过去9个月的最高潮——在不是很给力的 epidural 里,一边顶着宫缩痛,一边感觉到排山倒海的便感,一边担心这次的 vaginal tear,一边 half heartedly 地喘着粗气 push——从凌晨3点就开始忍痛的自己到现在实在太累了,但是想到如果让医生帮我用 vacuum 吸出来的话会阴又会撕裂得不成形状,还是怂了,果然还是得靠自己努力。几个宫缩回合后(事后回顾医疗记录,一共15分钟),Mk-II 的头被 push 了出来。于是我的工作结束了,好累好累好累,抱着湿乎乎的新 baby 等着医生缝合我可怜的下体(这也很疼,每一针的牵拉感都很明显,果然麻醉没怎么起效)。好在这次的撕裂并不严重,1st degree 而已,据说裂到了上次裂的地方——唉,受伤不就是这样吗,一次受伤之后每次都会伤在同一个地方。 约3:30pm:Mk-II 很轻,体重在10%以下。明明20周的时候还在50%,果然自己 third trimester 的节食不但有效,而且做得有点过头了。试着给 TA 叼乳头,又得到一副 deja vu 感很强的新生儿嫌弃脸,不愧是跟 Mk-I 同一套爸妈生出来的。因为体重太轻了,所以直接喂 formula,快乐。自己吃了点东西,然后转进 postpartum room 休息。不得不说产后顿时轻松了好多,几个月以来的 sciatica pain 消失了,身体轻了好多。甚至立刻可以慢慢走路,坐下的时候也不会像上次一样觉得 perineum 疼。我是超人吗!(第二天,上身的胳膊、后背一些奇奇怪怪的部位有些肌肉酸痛,原来是前一天宫缩的时候为了忍痛,用这些肌肉做的代偿。) 约5:30pm:Mk-I 一整天里没有事情可做,在产房里一直没断过的各种零食也吃腻了,正无聊得不行,越来越折腾大人。于是我送走了 Colin 和 Mk-I,开启了夜晚模式。订餐喝水上厕所诸事都没什么好说,还抽空跟家里的两位视频了一次。新生 Baby Mk-II 也很安静,外加护士隔三差五进来检查。一夜无事。 产后第一周 # 我看的育儿书一般会写几个月大的时候该如何如何,但很少有看到第一周应该怎么做的。事实上产后随着时间的流逝,育儿的体感变化在初期是非常剧烈的,后期渐渐稳定下来,大概像这样: 所以我真希望有个 guide 能告诉我们第一周该怎么度过啊——就算这已经是第二次了,还是摸不着头脑。事实上,第一周是最 tough 的,毕竟万事开头难。这周从自己身体的巨大变化开始,不但要学会照顾自己,而且还要学着照顾新生 baby。照顾自己本来就是个艰难的事情了,伤口需要定时吃止痛药压下痛感;克服对伤口再次撕开的恐惧,大便小便每天要记得定时去x次,每次结束之后的 cleanup 也是一件繁冗的 ceremony;在日夜不停地每3小时醒一次的情况下,记得吃饭喝水也是不容易;周中开始奶会涨胸,处理这个事情,不管是打算消下去还是用这个开始哺乳,都需要巨大的 effort。而且新生 baby 也很麻烦——TA的肚量和表现,在第一周开头和第一周末尾差距极大,可以说每天都需要把前一天的经验扔到九宵云外重新开始。当然网上的各种x个月、x个星期大的经验也完全不能用——可以说没有任何公式或算法可以依赖。在医院还有护士帮忙,回家了之后就真的靠自己了。 总而言之…第一周只能靠挨。Sucks. I know. 但是!至少第一周不管做得怎么样(而且根本很难讲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这周很快就过去了…在我这里,第一周发生了几件重要的 event,各自的 challenge 记下来给大家参考: Day 1 # 生产环节已经说过就不再提了,不过出生的24小时内是家长的新手保护期,这个时间段里 Baby 超级困,叫不醒的那种——好处是可以不需要听到闹人的哭声,坏处是 Baby 吃不下东西。 早就忘记了新生儿是什么样子,仔细一看 Baby 真是小啊,眼睛闭起来的时候,眼皮鼓鼓的像青蛙。对着光看,胳膊上脸上全身都有细细的毛;这哪里是婴儿,分明还是胎儿的样子。 Day 2 # 昨天缝合的伤口有点肿,并且外翻了,所以走路、坐下、起来,这些动作都有点疼。夜里幸运地有一个超级给力的护士当班,换尿布喂奶都由这位护士担当,自己带耳塞眼罩很轻松。除了每2-3个小时被叫起来一次以外。 Baby 还没到24小时大,仍然困倦中,一直很安静。 下午顺利被医院 discharge,距离昨天的 admission 大概才27个小时吧,真是太顺利了——上次生产好像在医院过了3个夜,出来都不记得家里什么样子了。大概是因为兴奋的原因,精力十分充沛,回到家还有力气收拾待产包里的东西,加上整理一下 nursery。 回到家,Baby Mk-II 包着 swaddle 躺在婴儿床上。小小的一包人。硕大的床板。赶紧长大吧。唔,还是不要太快长大比较好吗。 Day 3 # 前两天还纳闷为什么上次产后觉得那么难,今天终于又想起来了——breastfeeding 啊。我今天大概花了6个小时左右揉搓自己的两个乳房吧,engorge 得很厉害。真正的奶来了——白色的那种,所以白天开始就试着胸喂。半天过去两个乳头就都破了,唉,都是交的学费。毫不犹豫地靠医院里拿的 nipple shield 续命。到了晚上连续 nurse 2个小时,中间放下2分钟就哭得非常凶,说是 cluster feeding 吧,可是胸还是涨涨的,不知道是不是 latching 的问题。全身都因为换尿布和长时间弯腰弓背地哺乳而酸痛得要命,终于在夜里11点迎来了这次产后的第一次飙眼泪——实在太累了。终于知道上次生 Mk-I 的时候为什么在第一个星期出院后没有留下哪怕一张 Mk-I 的照片,原来是累到没想到要拍照片吗。 唉,生活太混乱了,一切绕着 Mk-II 转,完全没法掌握。 Day 4 # 因为胸部的 engorgement 酸痛和对乳腺炎/自己体温/排汗的担心,夜里并没有睡好——Colin 坚持让我从晚9点睡到早4点,自己值夜班,所以我自己胸涨得很厉害还漏奶,Colin 也因为夜班日益憔悴下去。对了,床单和各种衣服(包括我临时只穿了半个小时的高达T恤)都被油乎乎的奶水浸湿了,gross。 出院后迎来了第一次出门的机会,而且是两次——早上去看 Mk-II 的儿科医生,下午(因为在两次喂奶时间的中间,所以有空)去 daycare 接回 Mk-I。虽然只走了这么两步路,还是意识到自己离正常的体能还很远。明明在医院里的两天也是产后,但是不论下体伤口是否肿痛,每天一万步的底子还在。但是自从来奶了以后的这两天,不知道是激素原因还是没有再锻炼,身体的关节就好像全部松动了一样,弯腰、弯胳膊之类的每个动作,甚至还有走路的每一步摆腿,都要花比之前更大的力气。 另一个 boss 是排便;前几天 stool softener 可能吃过量,大便现在太软导致直接能从肛门自己挤出来,大概叫做大便失禁的。只好 bidget 勤清洗 + 提肛运动,等药劲过去了(应该是之后1-2天吧)。 Day 5 # Engorgement 涨涨的感觉减轻了不少,48小时之后会好的资料诚不我欺。不过大概夜里因为用 formula 替代,就会一直没有奶了吧。说到奶,前两天的奶泵出来能看到一个个脂肪粒,而现在的奶颜色黄黄的,也是脂肪量充沛的样子。相比起来,formula 就很寡淡的样子。这么说果然天天喂奶就可以排出脂肪达到减脂效果了吗。 话说,baby 人这么小小一只,却要两个大人24小时尽全力养,return on investment 到底在哪里啊。 Day 6 # 两个熟悉的感觉。 第一是自我怀疑——因为出生时体重低,这周每隔一天都要去儿科报道称体重和问 feeding。今天又是报道的日子,增重没有非常理想,而且已经是在胸喂 + formula 混合了,所以怀疑起自己产奶不够/latch 不对/喂的时间太久之类,这种 second guess 很难受的感觉。还好已经是第二次经历这些,知道大了以后这些都不是个事。 第二个熟悉的感觉是,不知不觉就又过了一天,两天,一个星期…就好像有什么神秘的力量把整周整周从日历中擦掉消失一样。我记得 Mk-I 的出生和 TA 的 newborn phase 改变了我对时间的印象——对我来说,那一年好像没有夏天,直接跳到了秋天,然后某一天忽然发现产假快用完了;并且有些事很久没有做过了,再拿起来都很陌生。 这天的 tear up 是回到家为了早点喂 baby,3分钟内迅速换了衣服洗了手,把零食放到 nursing station 的桌子上的时候打翻了一杯牛奶,还泼了一大滩到地毯上去了。哭。 Day 7 # 两件 accomplishment。 第一件是全家出动去买下周的菜——我的 expectation 放得很低,只要能成功在营业时间进去,带回来大部分想要的东西就行了。结果当然是成功达成目标,并且果然因为忙乱所以忘了买香蕉…不过因为一下子走路比较多,所以子宫那边还会有点抽抽地疼。这已经不错了;我记得 Mk-I 的产后第四天同样去 grocery,刚进门10分钟就虚得不行、再也走不动了,只好回到车里休息。 第二是产后第一次有时间洗头,感觉找回了自己,又能做个人了。 Breastfeeding 真的很难,晚饭后又连续喂了好几轮,一直没能睡下——现在只能靠奶睡了。 产后第一个月 # 第二个星期 # Mental Wellness # 产后一周经过,excitement/鸡血 starts to wear out and reality sinks in. 意识到要跟不少之前的生活习惯说拜拜了,比如每顿饭后出门走路——现在连吃饭都很难准时,因为到了饭点不是在喂 Mk-II,就是吃到一半 Mk-II 哭了需要过去照顾。周末除了去一趟 grocery 是我坚持的,其他情况就懒得出门。另外,情绪上也受缺乏睡眠的影响,每天早上刚睡好和中午补过午觉的时候,觉得世界是 hopeful 的,而晚上睡前累到不行的时候,会觉得这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啊。不过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才特地掐好时间把 Mk-II 生在日照时间开始拉长的初春,这样在接下来半年的时间里,即使熬夜照顾,也不会感觉黑夜那么漫长。(所以话又说回来,裤裆管理很重要,一定要重视射精的时间)。 这周的中间开始,试着每天出门散步10-15分钟。能出门晒晒太阳真是好啊,能够找回做人的感觉——就算是雨天,冒着雨出门也很甘心。不过跟之前健步如飞相比,步履非常蹒跚,毕竟身体感觉好虚。 因为每三个小时中有一个半小时休息,这周的中间的其中一天刚好都赶上我的休息时间,因此接送 Mk-I 都是由我来,第一次觉得自己又活过来了。不过大概这种状态预计不会长久,因为第一、二周是为了让家长适应这个日夜不停的新 routine 的,也就是所谓的新手教学关;从第三周开始就要迎来第一、二个 boss——名叫胀气以及难哄睡,所以现在心里非常慌。 另外一天的下午,正好没有觉得很困很累,而且 Mk-I 在门外面玩,所以我也抱着 Mk-II 出门晒一会儿太阳。邻居见到了小 baby 说 congratulations,获得了第一次社交 debut,赞👍。 在第二周的末尾,日子一天天变得 routine 了起来,每天的功课只剩下怎么安排每三小时一次喂奶的 schedule,好按时赶上一日三餐、接送 Mk-I,以及错开两个大人补觉的时间。夜里虽然因为轮班,我有大约6小时的不间断睡眠时间,但不知道为什么每天半夜都会醒,胸当然也非常 engorged,总之睡眠质量很渣,因此生活质量也在缓慢下降中。不过这还不算低谷,毕竟在缺乏睡眠之上,Mk-II 还没有到爱哭的时候,精神攻击力并不大。唉,还有两个半月就熬过 newborn phase 了,加油吧。 也出现了目前为止最糟糕的一天。某一天下午4-8点 Mk-II 完全没睡,就这么抱着4个小时,胳膊和腰背酸得要命。晚饭边哭边吃——当然是换 Colin 抱着 Mk-II 才吃得上晚饭。奶了两口终于睡了,但是睡的时候不时会暴起大哭。另一个 realization 是,自己的奶一旦泵出来用瓶子喂,Mk-II 就不喝——不是一开始就拒绝瓶子,而是奶嘴嘬半天不咽下去,不白费半小时时间很难发现。而同样的瓶子里面换成 formula 就很快喝下。想到自己半夜泵奶、两个人倒进瓶子所花的时间精力,哭得非常伤心,一度想放弃 breastfeeding。后来发现泵出来的奶混合 formula,还是可以喝得进去的,所以可以继续泵奶,不过每天睡醒时候泵一次就好了,也没必要为了这个目前什么也不懂的婴儿逼自己努力过头。之前烦恼的哪个胸奶多奶少(泵出来的时候发现左右胸的产奶量相差1/3左右),以及每天什么时候喂哪个胸,现在不打算再纠结了,随便喂吧——好像 engorgement 也不是特别难受。 Physical Wellness # 之前喂奶喂得腰酸背痛,某天忽然来了天启,换了沙发作为 nursing station,比之前准备的椅子舒服多了。另一个突破是开始了产后恢复的轻度运动——在产前我就找到一个有点意思的 resource 叫 Healthy And Quick & Everything Fit——跟其他的产后运动都从产后6周开始,并且一下子运动量很大不同,这里的锻炼分为一共10个 Level,每个层级逐渐加大强度(很像乾坤大挪移的武功!),而且一开始着重腹肌和 pelvic floor 的 activation。所以像我这次受伤程度非常轻的幸运儿,几乎从产后第一天就可以开始练 Level 1,只是之前没有时间罢了。于是火速购买了配套的书,因为网站在2023年8月就要下线了(为什么啊!)。 Baby 的状态 # 因为 Mk-II 体重低到接近早产儿的程度了,所以从出生开始其实就直接喂了 formula,并且直到现在也谨遵医嘱,每顿胸喂之后加些 formula 进行 supplement,喂到 TA 直吐奶。因为每两个半小时喂一次太累了,所以决定固定起白天每3小时一喂,中间 Mk-II 睡得非常好。这也侧面验证了自己的 milk supply 好像确实不够——不加 supplement 的话会撑不到3个小时就叫唤起来了。总之照这样下去随着日子的增长,大概我的 milk supply 日益离 target 越来越远;而如果追奶的话需要花时间 pump 又很累很麻烦(而且我特别讨厌这种折磨我身体的冷冰冰的机器)。总之意识到这种 tradeoff 选择了不追奶,所以也没有很动摇/沮丧。这次难道会在两个月后断奶直接全部 formula 喂?虽然会得不到减肥的效果很可惜,formula 又很贵(一罐好几十刀只能撑两个星期!比 pre-covid 时代贵33%!),但是如果自己真的之后提前 dry up 了,也说不定会是个解脱。 脐带在出生第10天的时候掉下来了,之后一两天有点残血流出来。 仍然继续每隔一天去儿科称体重的日常(从 Mk-II 出生的第三天就开始了直到现在),感觉挺有压力的,每过两天就要检验体重有没有上升,有没有恢复到出生时候的体重。本来以为出生体重这么轻,baseline 本来就低,所以不会有什么问题,现在看来还是任重而道远。而且因为体重轻,不仅 sleep through the night 遥遥无期,离达到 8lb 能用婴儿背带背出去的日子都比 Mk-I 的时候来得更遥远了。(但是现在不能买婴儿车,因为 Mk-I 的时候也没买,而且就算买了也只能用一两个月就可以换成背带,岂不是买的很亏?<–但我觉得如果是 Mk-I 的话就会立刻下单了;可惜当年照顾 Mk-I 一开始太过手忙脚乱,没有 bandwidth 去研究买什么婴儿车。)总之临近第二周的末尾,体重成功上涨了一丢丢,算是以正常速率增重。 最后,两周的新手教学期经过,正式进入哄睡时代——喂饱了也不睡就是证明。虽然哄睡很麻烦,不过另一方面不需要奶睡了,也算焉知非福吧。 第三个星期 # 自己的 Wellness # 出生两周整的时候,formula 用完了一小盒,算是第一个 milestone,可喜可贺。12周 newborn 时期终于过完了1/6,我一方面很期待地在倒计时(毕竟 newborn phase 就尼玛怎一个 suck 了得),另一方面这也是回归工作的倒计时。现在还完全看不到10周以后怎么安排,只好等快到了再说吧。不过自己精神状态和产后一周的时候已经完全不一样了,那个时候还有时间琢磨着干点什么 productive 的事情,而现在每天空闲时间只能刷刷剧/番,再争取做一件 adulting 的杂事,除此之外就没有心气去考虑产出什么内容了。所以12周之后回去上班的时候,大概要 rehabilitate 自己的大脑才行。 前两个星期只是每三个小时左右喂 Mk-II 一次,并不固定时间,所以有时候会跟吃饭时间冲突,大人的午觉/补觉时间也不规律。所以从第三周的开头开始,决定了第一次喂在早8点(离上一次 feeding 不到3小时也要在早8点再喂一次)——虽然也是为了让 Mk-II 适应这个 schedule,不过更多还是为了让我们自己形成固定的生活规律。 继上周换了更舒服的沙发作为 nursing station 了之后,这周继续研究起胸喂的时候怎么样能让自己更舒服。尝试了各种 multitasking:看剧(需要腾出0只手)、吃饭(需要腾出1只手)、打字(这个难度最高,需要腾出2只手,做法是 Mk-II 横放在合适高度的桌子上侧躺,目前稳定性有待加强)。同时因为 Mk-II 总是吃几分钟的奶就睡过去了,也尝试了各种在喂奶时让 Mk-II 醒着的办法:站起来走动,挤胸 hand express,变换倾斜角度,让 Mk-I 或者 Colin 用冰凉的手摸 TA——不过效果仍然有限。 某天偶尔夜里3点亲自喂一次,喂完闹了两个半小时都不睡,最后还是灌了 70ml 的 formula 才睡的,全程3小时出头,好累。果然是因为夜里几乎完全没有奶了吧。可以说是自己在前两周自行放弃的结果,不过能睡睡觉也是不错的。 进入第三周的一个新气象是,哄睡本身就要花时间了,现在又加上每睡10分钟会暴起大哭,原因未知。所以从前每三个小时能休息一个半小时,现在最多有0.5小时我自己是 hands free 可以自由移动的。大概接下来的10周都会是这样了,摊手。Colin 自告奋勇 take over 了白天里的1-1.5小时,所以自己的工作量减少了一些,外出散步也可以多走几分钟了。虽然还是完全不能设想10周以后怎么能抽出每天8小时的时间工作,但是也许快到了那个时候就自然而然地事情变少、日子变稀薄了吧。祈祷着 Mk-II 能赶快多睡少哭、独当一面。 情绪上还是波动挺大的。有一天居然哭了两次,第一次是拉着 Colin 的手觉得两个人都太辛苦了;第二次是抱怨 Mk-I 在我喂 Mk-II 不顺利的时候在边上跳来跳去太烦了(literally 把沙发当成蹦床在跳),导致 Mk-I 伏地沮丧,我也很伤心没法给 TA 像以前那样的 attention 了。 周中的时候曾经很着急/焦虑想要让 Mk-II 尽快达到传说中的”sleep through the night” –whatever it means–有的人觉得是连续睡6个小时中间不吃奶,有的人觉得是晚10点到早6点,各人的 interpretation 都不相同。但是共同点是睡长了之后,家长在白天就比较有精力去做事情,育儿也变得更容易了。然而只有2.5周大的 Mk-II,目前最多一次睡了4.5小时,当然不可能做到什么6-8小时。并且 TA 的体重在所有同龄婴儿里面也是非常轻的(论 percentile 现在掉到了5%附近),大概睡过夜这条漫漫长路还要走好一阵吧。这份焦虑传递到了 Colin 那边,他建议我多 enjoy 现在的生活,接受现在这种生活就是 new normal,而不要总是想着要 back to normal。唉,确实过去的日子已经在生产的那天碎成渣渣不复存在了,上次生产也是,这次生产也是。我记得上次生产之后,想要回到过去的后悔的感觉比这次厉害多了,天天作梦的内容都是自己十几岁的时候跟小学/中学/大学时候的朋友去哪里冒险的故事,醒过来回味的时候只剩下怅惘和苦涩。现在虽然也怀念3个人相处的这短短几年的所谓“过去”,但是也只能 move on。这么说果然我还是太想停留在原地了,竟然为了逃避去医院生产(等价于为了延长 old normal 的时光)拖延到差点没有赶上打 epidural,真的吗。 Baby 的状态 # 这周的开头继续去诊所称重。称重前临时抱佛脚喂了 35ml 的 formula,相当于增加了 1oz 的重量,因此成功(勉强)回复到了出生时候的体重。所以出生15天后,终于获得这枚医学意义的 achievement badge: “恢复到出生体重”,很开心,感觉过去两周多的努力没有白费。同时我看到很多地方都说回到 birth weight 之后就可以期待 Baby 夜里多睡一阵了,这种盼头也让我振奋了不少。所以现在要为所欲为尝试 E.A.S.Y. 的办法养起来——其实跟之前的做法也没什么不一样,只是每天晚上会祈祷 TA 今夜的某次 feeding 之后 Mk-II 能够睡超过三个小时。然而这种好事到现在为止还没发生过。淦。 同时,鼓起勇气第一次给 Mk-II 洗澡了——所以 TA 出生了半个多月竟然没有洗过澡,大家现在可以笑话我们了,请~~总之在这之后就每天洗澡了,已加入每天睡前仪式。只是一旦离开洗澡水之后,不管是穿尿布、涂身体乳、穿衣服,一概都是大哭不停。每天都是这样。 之前胸喂一直在用 nipple shield 保护自己的乳头,不过现在想慢慢戒掉,因为缺点非常多:1)Mk-II 的手总是把它拍掉,里面有奶的话还会洒出来,2)每次用完需要洗,3)出门也得记得带,一旦丢了就完全没法喂奶了。总之从这种开始,早上自己精神好的时候,试着先用 nipple shield 几分钟,再摘掉不用。结果相当令人鼓舞,Mk-II 在半数时候还是能够在几分钟内成功 latch,并且左右胸都可以。这可比当年 Mk-I 的 latch 花上十几分钟好多了。然而叼到乳头之后的那张嫌弃脸,还是让我每次都想吐槽——爱吃吃,不吃滚。 临近这周的末尾,Mk-I 一反常态地发烧了,因此难得有一个上午是 Mk-I 和 Mk-II 都在睡觉,两个大人都醒着的岁月静好时光——小孩都睡了、大人凑在一起喝喝下午茶,这才是我原本所设想的家庭生活啊!(可惜这短暂的天堂时间只持续了15分钟。)事实上因为夜里两个大人轮班 take shifts,白天需要各自找时间补觉,再加上吃饭时间因为喂奶、哄睡之类的总是不能凑齐人数,最近整整三周除了交班时候的交代,以及一些日常账单、保险之类的事务性对话,几乎没有两个大人之间的交流。唉,心里有一腔苦水却没有机会倾诉,好孤单。 第四个星期 # 刚刚进入某种类似 routine 的状态(激素对情绪波动的反应也几乎都消失了,目前不会再在意外的时候哭或者笑),却意外遇到了这周的大 boss:同时照顾两个小孩。至于之前三周为什么没有这个问题,那是因为从上周末尾开始,Mk-I 发烧了。这是从出生到目前为止 Mk-I 持续最久的一次发烧——连续4天除了早上以外,体温都在38-39摄氏度之间。给诊所打电话说能不能看看,答曰两天内所有的 appointment 都约满了,wtf。幸好在第5天的下午,最高体温降到了38度以下。在这次生病期间,Mk-I 的行为和平时有很大不同: 平时会做的事情现在要让大人帮忙了,说话变少而哭哭增加,所以需要大人更加频繁地介入,并且 deal with TA 糟糕的心情。 不论如何鸡毛蒜皮,遇到任何没有预料到的事情就会立刻委屈地哭起来,很难 please。比如早饭里没有看到平时的花生粉(因为吃完了),比如听到我 propose 今天睡前把刷牙和洗澡的顺序交换一下。 晚上和夜里剧烈咳嗽。我所知道的有睡前、半夜和凌晨,每次持续1-1.5小时不停。对于我来说本来就因为 newborn 睡的少了,听着这些咳嗽声睡不着更是烦躁。 更糟糕的是 Mk-I 咳嗽久了就会引发反射性的呕吐,所以半夜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哭着找大人说自己吐了,接着就是一波cleanup(而且我家是铺地毯的,一旦吐到上面很心累)。即使发烧没那么厉害了,咳嗽和呕吐也天天发生并且时间不规律,像今天夜里发生在2点45,昨天是11点半,也有过晚上9点半。 总之 Mk-I 白天不能送学校要在家里 entertain TA,夜里要同时提防两个小孩在 random 的时间暴起大哭采取对策并哄睡,睡眠时间更加少了。真的很难有什么耐心,每天 snap(应该说是呛?)Mk-I 至少一次。FML。Mk-I 心里肯定也觉得 FML 吧。 在生病的同时,Mk-II 的哄睡也变得更难了,每次哄睡都在40分钟左右,因此也没有时间和耐心做晚上 Mk-I 的睡前仪式。因此 Mk-I 的睡前仪式经常删减并且缺一名家长,在发烧好了之后也很难让 Mk-I 心甘情愿地去上床睡觉。现在只好慢慢地调整新的睡前仪式。 因为哄睡变难并且非常浪费时间(哄睡久坐得我 lower back 和尾椎骨都好痛),就像同样 desperate 的一周目产后这个时候的我所做的那样,现在的我把全部的空闲时间都投入在网上四处寻找什么时候婴儿才能睡过夜、怎么样做婴儿才能尽早睡过夜的偏方。目前看到的说法是跟周龄和体重都相关。再回看自己和 Colin 当时的记录《传说中的婴儿般的睡眠》,以及《和 Baby 在一起的前100天》——得到的 fact 是,似乎 Mk-I 从第7周开始就出现睡得越来越长的趋势了,直到第12周可以稳定地睡到凌晨四五点,而白天的 nap 也在 drowsy but awake 的逐步训练之后在3个月达到几乎不需要长时间哄睡。感觉到十分鼓舞的同时,也不知道是因为 Mk-I 本身就是个能睡的婴儿,还是当时的自己和 Colin 训练得法,还是不论是什么婴儿一旦到了特定的 development stage 都能睡得很好。这次手上的 Mk-II,不知道什么时候能长到睡过夜的时候呢。总之 drowsy but awake 在白天先开始试试吧,反正我已经 have nothing to lose 了(惨然笑)。 不过现在开始在 Mk-II 醒着的时候 multitask,感觉解决了不少问题。像洗奶瓶、洗 nipple shield,甚至叠好烘干的衣服之类,都是在 TA 喂完奶醒着的时候做的。喂奶的时候除了 binge 一些 show 以外,如果赶上吃饭时间也会同时自己吃饭(一只手拿筷子一直手/胳膊做 cradle hold 喂奶)。所以算是效率变高了?Mk-II 胸喂现在一次 cap 在最多20分钟,带来的 side effect 是时间变短了对腰和颈椎也比较好。 这么说,临近满月的 Mk-II 虽然几乎什么也不能做,但基本感知能力似乎还是有的。听觉在出生的时候已经检查过了,现在状态好的时候(翻译:吃饱了、不哭、又还没有犯困,当然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以及 the stars align),听到人说话的声音会两眼迷离认真听;也似乎具备一定视力,因为在喂奶瓶的时候 TA 会盯着我的脸,如果我把脸在 TA 的视野内慢慢上下左右移动,TA 就会转动眼珠和脖子追踪我的脸。总之似乎五感都还具备的样子。另外就是所有婴儿都具备的被摇晃就能睡觉的能力——事实上不少老美似乎喜欢开车哄睡,难怪多养一个小孩二氧化碳排放量会增加那么多——我怀疑婴儿根本就是内置了加速度检测器,感知到加速度就安静如鸡,没有加速度就嚎、哭、打挺、涨紫脸。说真的你们有没有发现,3岁以下的小孩几乎都不晕交通工具?难道不是因为他们身材小的时候必须适应被大人到处 carry 吗? 再加上,满月的时候跟刚出生那几天,样子也变了好多。虽然身上还是到处覆盖着绒毛,但是皮肤(尤其是手脚)红润起来不再皱巴巴的,大腿和胳膊稍微胖了一点,控制脖子的能力提高了,打挺和手臂挣脱 swaddle 的力气更是有所提升。 出了月子,自己的身体感觉恢复得还不错。(几乎)每天都有在练习乾坤大挪移 Healthy And Quick & Everything Fit,目前达到了 Level 2。出门散步也几乎是每天,走个 1.5 mile 比 3rd trimester 大肚子的时候还要快一些,心率也低多了。虽然体重还是高居不下,不过还是慢慢来吧。

2023/4/13
articleCard.readMore

怀孕的故事2(后篇)

接续中篇!终于开始有怀孕自觉的 Miki,在度过了毫无亮点的 second trimester 之后,迎来了什么样的 third trimester 呢?待望的完结篇,堂堂开启!(<–你是日本漫画的编辑吗?) Week 28:血糖测试(I) # 经过几个星期的知识恶补、演技练习、临场抖机灵,终于有个我看上的公司在最终轮面试之后还对我有兴趣了(哭哭,这种说法好卑微)。我十分振奋,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开启了 third trimester。Week 27 的最后一天去了诊所,打了 TDap,还喝了那个 1-hr glucose test 糖水。网上好多人都觉得齁、难以下咽,然而自己却喝得津津有味。 然后在 Day 0, Week 28 的凌晨6点,我收到了这个 1-hr glucose test 的测试结果:血糖值超标。 尼玛怀孕一周目的时候我没见过这个啊!讲不讲武德? 作为一个 self-respecting asian woman,fail 了一个 test 就要去彻底调查它,知己知彼。10分钟之后我已经大致了解 gestational diabetes 的危害和对策法,20分钟之后在搜糖尿病食谱,30分钟之后我已经在自己的 calendar 上 block 出每天的锻炼时间了。事实上 1-hr glucose test 只是个筛查,具体诊断还要靠更精确的 3-hr glucose test,所以现在这个结果虽然不乐观,但也暂且并不 conclusive。但是回想一些蛛丝马迹,我觉得自己的身体确实出了问题。最近三四周,明明每天都喝不少水但是嘴唇还是干裂得比以往都要厉害,我以为是因为面试时候精神集中、不知不觉就少喝了水,但其实可能是血液渗透压增高导致的。还有虽然一直正常吃饭,甚至吃了不少甜食,去诊所量体重时发现最近8周里只增长了2磅不到,理论上应该每周长1磅或者至少半磅的——这也是糖份吸收不好、体重减轻的典型糖尿病症状(妊娠期的正常态是体重平稳增长,所以这个时候增长速率下降就相当于平常时候的体重减轻了)。事实上正是三四周前,我因为太忙所以停掉了每天的健身环 RingFit、散步变少了,同时面试压力急剧增加,那个时候刚好赶上妊娠糖尿病的典型发病期(也就是 second trimester 的最后,所以程序上才会在 24-28 weeks 对所有怀孕的人都进行筛查)——而早于这个时间点,我回想一下应该是没什么大问题的。 就这样一边忐忑一边研究到了早上9点半,我的心态终于崩溃了。对胎儿的影响现在还不清楚所以先不管,妊娠期糖尿病有挺大几率在未来5年、10年后演变成永久性的II型糖尿病(各种数据不一致,我看到的从30%到80%都有),我仿佛已经看到10年后的自己被医生审判的模样。得了这个病如果想要体面地保证生活质量,就必须一辈子和自己想吃 carb 的欲望作斗争,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身体条件的下降,会越来越艰难。 然后结果基本都是会输(不光是血糖,其他也是,所以人会死啊)。来自《结城友奈是勇者》第8话——这个片心情不好的时候别去看。 真是大意了。谁会想到毫无波澜怀过生过第一个小孩,并且现在也没有达到孕产高龄线的我,竟然会折在这里。 堪堪才走过人生1/3的自己(<–不知道这个人对自己寿命的自信是从哪里来的),如果今后都不能畅快地吃<此处列出我最喜欢的一百零八种甜食和油炸食品>,就算是活着也没有意思啊。后悔自己前几周没有运动、后悔自己在这个时候非要给自己那么大压力、后悔自己挑在这个时候要小孩、后悔自己竟然打算要第二个小孩。为什么啊。如果我当时没有做那些12345,就不会像今天这样了。 Day 0,得到 1-hr glucose test 结果不正常的消息。Preschooler 因为下大雪不能出门/上学,在家里大闹天宫。大哭一场,除了午饭吃了一点粥以外,几乎没有碰含 carb 的食物。 Day 1,试着出门散步,但是门外结结实实了一层厚厚的黑冰,走了20米差点摔倒。开始试着在吃含 carb 的食物前对它们称重。因为摸不准应该摄入的重量,感觉早上和上午似乎还有点低血糖。大哭一场。 Day 2,终于可以出门了,Preschooler 也没有那么粘人。冒着大雨出门散步。去 grocery store 买了一些高逼格的 organic quinoa——居然这么贵吗。还有有机的全麦面粉,covid 初期卖断货了就没有再买,现在竟然比三年前涨价了35%。 Day 3,建立了表格来 track 每顿吃什么、每天做了点什么运动。发现前几天高估了面包的 carb 含量,所以可以稍微多吃一点。又发现压力大、睡不好都会增加血糖,所以为了减压,把接下来的面试取消或者推迟了一些。 ——等等,这根本还没确定自己是不是得了 gestational diabetes 好吗! ——但是要做的事情没有变,本来所有人日常的饮食、运动和精神压力就应该按这样来 manage 才健康的。不要拦着我,我应该还有救。…可能吧? Week 28.5 糖尿病 # 就我理解的糖尿病,打个比方的话,就像一个城市的 downtown 和它的排水系统,高楼大厦是器官,而交错的街道是血管。这个城市定期会下雨(相当于人定期吃饭摄入 carb 血糖升高),排水系统正常运作的话,雨水会很快被排走,即使偶尔下雨很大(暴饮暴食),也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而II型糖尿病患者的城市,它的排水系统因为病理原因运行不畅,排水速度没那么快(具体快慢要看病情严重程度),就会造成几乎每一次下雨之后街上都会积水到一定高度,要过很长时间才能排干净。严重的话,上一次的积水甚至还没有排掉,下一次下雨就来了。久而久之,街上很多的建筑物(人体的各个器官),尤其是那些敏感或者常用的,就会因为长期泡水(也就是浸泡在高渗透压的环境里)而产生问题,这就是糖尿病的各种并发症。比如说,有些晚期糖尿病患者,脚部受到影响容易坏死或者感染,或者视网膜受到影响导致视力下降不得不手术。这也不是我随便说的,我亲眼见过自己患糖尿病的 grandpa 在我小的时候经历过这些。 原理大概就是这样,所以通过自然手段治理的方法也就有了——要想不积水,能够控制就是下雨量,这就是糖尿病为什么需要严格控制 carb 摄入的原因。这里分成两个思路,让总降雨量少一点,和让下雨下得慢一点。 减少降雨量其实就是少吃 carb——吃饭的时候,用蛋白质和/或油脂来代替 carb 提供营养。减脂和健身的人也很熟悉这个方法,蛋白粉啊鸡胸肉什么的。妊娠期稍微有点不一样的是,胎儿的成长还是需要一定量的 carb,不能像普通健身那样做得太绝,当然也不能直接用 Keto 饮食法(有些营养师在这里不同意,会给孕妇推荐 Keto,不过系统的相关研究比较缺乏)。总之,carb 吃多了会高血糖,吃少了会导致怀孕的其他副作用,是 a fine line to walk on,像走钢丝一样要小心。不过身体也是会自己调节的,偶尔一顿多点少点问题应该也不大。 让下雨慢一点这里稍微有点学问。原理是这样的:不同种类的 carb,吃了以后血糖增加的快慢是不一样的,只要吃那些有缓释效果的 carb 就可以了。不幸的是,这些对身体好的 carb 一般都不怎么好吃—— 总之,经过几天的学习,我总结出了几点生活方式的调整,试着实践起来了。基本规则是这样: Carb target: 30g for breakfast, 45-60g for lunch and dinner, 15-30g for snacks (3 per day). Frequency: eat every 2-3 hours — no skipping meals/snacks. Add an additional snack early in the morning to avoid fasting for 10+ hrs. How to count carbs: example 1, example 2. Physical activity: take a walk for at least 10-15min after every meal; 150min physical activities (walking included) per week. Stress: reduce by any means. 唉只是这个 schedule,尤其是频繁吃东西和出去散步,让自己白天仅剩的那点没有小孩打扰的时间,变得更支离破碎了。。。 (这个 section 让我觉得四喜丸子博客可能缺一个医学/药学/营养学监修。总之我为了自己的狗命,是一生懸命地查过资料的,但是因为毕竟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内容质量的可靠性就看你愿意相信什么了。) Week 29:血糖测试(II) # Day 0,得到了 3-hr glucose test 的结果。来自诊所的留言就一句话,“你没有得 gestational diabetes”,多一个字都没有。不过现在经历过 3-hr glucose test 连续4次插队被优先抽血的我知道了,自己被医疗专业的工作者忽略其实是件好事… 像诊所/医院这种地方,因为布置得很体面,会给人一种医疗是像餐馆/酒店一样属于服务业的感觉。所以从前等待 appointment 时候,护士叫人没有先来后到,我会觉得心里有点不舒服。但其实来这里的病人获得的“服务”不是按公平原则来的,而是按照病情分为三六九等进行的,如果哪一天被医生和护士殷勤对待了,就说明自己的病情已经严重到一定程度,那绝对是件很操蛋的事情。所以最好一直被他们爱答不理的,就说明身体没有大问题了。 虽然结论是没有确诊,但是测试结果其实十分微妙。Fasting,1hr,2hr,3hr 这4次抽血的数值里,2hr 妥妥超标了,1hr 压线及格,3hr 完全正常,fasting 的数值甚至有点低血糖(不过只比标准线低一丢丢,应该可以算在测试误差里吧)。总之就是我的血糖数值分布在 everywhere,嘿,就跟自己的情绪波动一样。这个测试的标准是2个数值超标才能确诊,而自己只有1个数值超标,所以才算勉强通过。 其实适用于我现在情况的糖尿病的诊断检测有两种办法。第一是自己刚刚做的 3hr test,这是妇产科学会使用的检测法——喝 100g glucose 等3小时。而另一个 2hr test 是糖尿病学会使用的检测法——喝 75g glucose 等2小时。后者因为正常区间比较严格,所以会把更多的人放进“患者”这个筐里,相对地能够 catch 到更多日后可能会得长期糖尿病的人。当然喝 100g 糖还是 75g 糖区别还是有的,但是我想如果是我做了 2hr test 的话,现在应该被归类到 prediabetes 的行列了。所谓 prediabetes,就是糖耐的功能受损,虽然并不会立刻被诊断为糖尿病,但如果置之不理、不改善生活方式的话,日后会恶化为糖尿病的这么一种中间状态。目前 3-hr test 检测出的大幅血糖波动,应该也是反映了这一点——总之不是什么好事。 所以这次虽然看出异样,但是没有确诊也就不会有后续跟进。Low risk pregnancy 也不会“升舱”成为 high risk 享受更频繁的 testing,ultrasound,以及 dietitian appointment 等等专门服务高级病人的尊享服务。当然不用每天4次针扎手指测血糖我是举双手双脚欢迎的——血糖这个玩意,不见血就测不出来,必须得扎你、让你疼一下,作为一个常态化测试实在 instrusive 得逆天。(后来我听说 Apple 宣布制作出了一个 proof of concept 的不扎针佩戴式血糖计,原理是用激光照射皮肤下面能被血糖吸收的一个含有毛细血管液体的部分,再用反光量倒推计算大致血糖,亦可赛艇啊!) 但是相对地,明明有些数值已经不正常,但是因为差一点点程度不够严重所以没人理,现在两眼一抹黑的自己也没什么其他 resource 可以依靠了。虽然不严重,但是血糖升高的危险是确实存在的,就算此时此刻,肚子里的小孩说不定也在不断地吸糖把自己养肥,最后肩膀卡住出不来只能剖开我的肚子。并且随着怀孕周数的推进,胰岛素抵抗的程度通常也会越来越加深,而没有一直检测,也就不能在接下来一旦发生这种情况的时候及时获知(我目前还没有那种自费买血糖检测仪扎手指的自虐倾向)。能做的也就是假装自己已经得了 gestational diabetes,把刚刚塑成的新 daily routine 贯彻到底,直到把小孩生下来(据说生下来之后因为激素水平下降所以会有所改善)、不分日夜喂奶哄睡的几个月新生活稳定下来之后,有空去求求 PCP 看看能不能测测我的血糖。 Week 30:新的生活方式 # 从发现血糖异常到现在两周多,新 routine 渐渐固定下来了。 吃 # 现在每天6顿,分别在4:30am(我起床比较早),7:30am,10am,12pm,3pm,5:30pm 附近。Carb 是轮番吃些全麦面包、杂粮米饭、各种豆子、水果、牛奶、酸奶。蛋白质是鸡蛋、牛奶、酸奶、鱼肉、鸡肉、豆腐、各种豆子,偶尔有些猪肉和牛肉。脂肪基本是坚果、cheese、牛油果,和肉里菜里加的油。论正餐里的搭配比例,carb 每顿是限量的,蛋白质争取达到体积上和 carb 1:1,蔬菜争取达到体积上和 carb 2:1(虽然能达到的时候不太多啦)。此外蔬菜(non-starchy 的那种)不论正餐还是 snack 都争取足量供应,尽管吃不限量。 CDC 的网站上对于糖尿病饮食的推荐——盘子是 9 inch 的。 没想到终于因为这个病,吃上了以前都没能狠心执行的健康饮食。我都不知道自己竟然能成为这种人!每周买菜,购物车里一眼望去不是新鲜/冷冻的水果蔬菜,就是鱼虾、鸡肉、豆子、牛奶等等高蛋白产品,没有一丢丢零食。白面、精米做的东西一概不碰(包括饺子包子的皮…!),饮料和各类糖类淀粉类零食也完全杜绝(家里以前买的都扔给 Preschooler 消耗了,可怜的小朋友),只有各种调味酱在吃之前会看看标签,然后酌情吃个 2 tablespoonful。目前为止只 cheat 过一次,烤箱里刚出炉、热腾腾的 cinnamon roll 吃过一小口,目测 5g 以下。不过既然 carb 上有限制,对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我就心疼自己不设限,结果就是一天6顿好像比以往一天3顿吃得多多了?。。。这么说也是因为心疼自己,其他非糖类零食吃得很多,什么海苔、坚果、小黄瓜、小西红柿,snack 的时候几乎是随便吃。。。 对于这种饮食结构在身体上的反应,在最开始的一周,可能是因为不适应或者没掌握好 carb 含量导致摄入 carb 太少,尿液里会有一种特别的味道,我猜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 ketones(酮)了。同时嘴里面舌头根部有一种很难受的苦味,查了查好像有些刚开始执行 Keto 饮食法的人也会有这种情况,于是稍微增加了 carb 的摄入量,在第二个星期——就习惯了。注意这里我不觉得有明显好转,只是习惯了而已。另一个反应是便秘,在第二个星期偶尔有所改善,不过还是没有完全解决。 总之我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做得太过了,但是这样两周以来好像也并没有觉得很馋那些原来喜欢的甜食,所以应该能持续下去至少到生产吧。 动 # 反正动起来就行了,我比较喜欢不动脑子让别人来帮我想怎么动,所以网上随便找了个 pregnancy workout plan 叫 Nourish Move Love,跟着里面 third trimester plan 每天按时做个15-30分钟。目前感觉还行,只是好久不拿哑铃了,仅仅用 5lb/8lb 的轻量级哑铃,做完第一个 arms workout 之后胳膊和肩膀都酸了整整四天。不过这个 plan 真的好,网上好多其他的 pregnancy workout,大概是怕万一跟着做的孕妇出个三长两短要追究法律责任,所以都很轻松无聊,只有这个 Nourish Move Love 每次都能让我像驴一样大口喘气。。。而且是免费的! 除此之外尽量每天散步——其实为了锻炼效果应该是 power walk 快走才比较好,不过细节就不抠了——早饭和午饭后各散步35分钟左右,一天加起来能有个八九千步。如果当天没有时间,那至少散步一次也好,四千多步。 数值监控 # 血糖没有测量办法,不过家里有血压计和体重计(血压计是上次怀孕 9 weeks 时候血压异常的时候买的,怀孕真是伤身体啊),所以每周可以量一次血压和体重。目前新 routine 执行的时间太短还看不出端倪,不过多过几个星期应该会有反映吧。不过说实话离新小孩落地(a.k.a. 每夜被哭声叫醒并且起床照护两次以上)也不剩几个星期了(现在是1月份,但是我已经知道今年我最多还有10个星期能好好睡觉!),实在是慌慌慌。为了 prepare myself mentally,我回顾了这个把养 baby 的体验总结得非常精辟的漫画:Grant Snider, A Year of Parenting。 Week 31 健康的指标 # 这段时间继续习惯了一天6顿饭、workout 1次(从 setup 到完全结束大概 45min 附近)、散步1-2次(每次 45min)的生活。说实话光是吃和动就已经占据我一天里不少的时间,再加上早上从叫醒 Preschooler 到送上学的 1.5hrs,以及下午从学校接回来、晚饭、送上床睡觉的一条龙 3-3.5hrs,最后减掉8小时睡眠时间,剩下的也不过8、9个小时。全放在工作上是不可能的,总得给自己留点时间吧。目前的生活重心还是在照顾自己身上,目前工作已经辞掉了、处在最后的交接阶段,所以至少现在还有机会摸鱼🐟。 这段时间又遇到了一个信噪比很高的糖尿病手册,来自一个叫 Joslin Diabetes 的机构。它专门写了一个针对美国亚裔糖尿病的手册/指南,而且翻译成了汉语。读了这本手册,我才知道跟其他族裔不同,亚裔的 BMI 超过23就有很大糖尿病隐患了——而我在这次怀孕之前确实是超过23的(上次怀孕前还没有超过,这又是个悲伤的故事)。总之这次产后大概需要把减体重放到优先地位了,而且希望能持续个起码几十年吧(<–这个人到底知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这么说BMI的健康取值范围在18-23之间的话,20或者21应该是比较理想的?但本来BMI作为一个身体指标的metric,弊端也不少,所以只关注体重其实也不怎么科学。不过只是论我那点可怜的肌肉含量的话,用BMI衡量倒也不会有什么太大差距。 另一个 arguably 更科学的指标是腰围与身高的比例,这次孕前我当然也超过女性的健康临界值0.49了(甚至上次也?我的身体一直比较倾向于在腹部囤积脂肪来着)。但是量腰围对我来说有两个挺大的弊端: 我给自己量腰围的时候,可能是因为动作比较不熟练、角度也刁钻,每次的数值都不太一样,误差很大——10分钟内测量两次可以相差 2cm 左右。这相当于每次量得一个根本不知道多宽的 confidence interval; 腰围本身的增减是比体重要慢得多的,可能两周能探测到的体重的变化,腰围需要一两个月才能体现出来。这对于本来就要靠及时性的反馈来 reinforce 自己的行为和信仰的我等 half-hearted 的减肥者来说,实在是很不乐见的事情。 那有人要说了,体重也是随着每天饮食饮水量变化很大的一个值啊,但至少我知道站到体重秤上每次的数值一定是准确的吧 🤷‍♀️。 总之一直没来得及设定的今年的 New Year Resolution 是有了: 在第一季度做正确的事情控制血糖(虽然没有办法 validate), 在第二季度从产后缺少睡眠且缺乏照护的地狱里活下来, 在第三季度设法在每天24小时里挤出8小时给工作、8小时给睡眠、2小时给锻炼, 在第四季度末尾,BMI达到23,或者腰围身高比达到0.49——我的要求也不高,都是临界值,二者至少通过一个就行,剩下如果还有优化的空间,就明年再说。 最近肚子里的 Mk-II 动起来好像比较大力了,时不时会动到让我觉得不舒服的地方,比如膀胱…肚子现在的凸起不知不觉比胸的凸起靠前多了,有些弹性差的衣服,穿起来也在肚子前端变得紧紧的。我还是不知道前段时间(也许包括这段时间)的高血糖有没有让 Mk-II 长得大号起来,甚至 TA 出生后是否健康都没什么自信。我曾经问过 OB 有什么办法知道自己这种偏高的血糖会不会导致小孩太大——OB 说有需要可以 ultrasound,我嫌贵(4位数级别);OB 说担心的话可以自己去扎手指测血糖,我嫌疼;OB 说那我给你量量子宫的高度吧,挺正常的,我很快乐地接受了——嘛,该来的总会来的。 Week 32 吃和饿 # 从改变生活习惯到现在已经4周了,后续在吃方面增加了一些调整: 一天6顿饭总是会不知不觉就吃过多,所以把从前早饭的食量均分成两份,分别在早上7点半和上午10点吃。午饭也同理,12点的时候拨出一半的饭菜(主要是 carb)留到下午3点吃。 蔬菜总是吃得不够多,而大部分蔬菜又是含 carb 很少不需要计入 carb 摄入的“免费”食物,所以现在常备一些随手拿来生吃也没问题的蔬菜——(小)黄瓜、(小)西红柿、(小)胡萝卜,如果午饭晚饭蔬菜量不够的话,就拿出来磕。 我是个宅人,平常除了散步锻炼和买 grocery,几乎从不出门。需要出门的时候(一般在周末),会提前准备好 snack 和/或午饭放在饭盒里,准点拿出来吃。有一次全家一起去了麦当劳,我当然也掏出了事前准备好的杂粮米饭饭盒,不过 McNuggets 剥掉皮还是可以吃的,牛肉汉堡中间的牛肉盖cheese也吃了一些——不愧是麦当劳花大力气精细研发出的 secret recipe,即使剥掉皮,McNuggets 的味道也还是比别家的 nuggets 好吃。 最让我震惊的还是自己一点也不 crave 以前最喜欢的甜食这个事实。因为主要呆在家里,平常见到甜食的机会并不太多。就算有见到的话,闻一闻就觉得够了,目前倒也处于相安无事的状态。网友发出来的甜食照片就更遥远了,本来就看不见摸不着,也一点不会觉得 trigger。毕竟把甜食当作什么十恶不赦的东西也不利于心理健康(厌食症到了后期真的会死人的),所以我觉得最好还是跟甜食保持若即若离的君子之交淡如水的状态(<-不,随便闻一闻却不 make commitment 这应该叫玩弄感情的人渣才对吧)。等到产后稳定一段时间之后,就试着偶尔吃一点吧。 因为不能在外边随便买含有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所以手作食物的比例增加了。作为从来没有做过什么面食的不合格的北方人,第一次试着在家里包了全麦面粉做成饺子皮的饺子,还有一种叫做“窝头”的东西——主要由玉米面和黄豆面构成的圆锥体、靠蒸汽蒸熟的一种面食。虽然这些也要控制摄入量,不过自己动手做做以前不常吃的东西,也是有点开心的。 大概长这个样子吧。 之前有一段几天的时间里非常饿,每天都是 breakfast 吃完了等 morning snack,午饭吃完了等 afternoon snack,自从连续吃了(过量?自制的面食很难称量到底摄入了多少 carb)自己做的饺子和窝头之后,就没有再觉得像饿死鬼了。另外,我怀疑前几周的自己因为吃 carb 比较少,身体不得不进入燃烧脂肪替代燃烧糖类的状态,因此无意中进入了 Keto 的状态——就是能在呼吸和尿液里探查到酮这种物质——虽然我没有用试纸进行检测,不过能闻到尿液里的特殊味道——which 医学上目前不推荐怀孕的时候进入。自从吃了窝头以后,因为太好吃了(不如说太习惯了)每餐都按照 carb 摄入的 upper limit 来吃,所以似乎也退出了这种状态。 然而改变饮食锻炼习惯四周内——明明自己已经吃得很健康了并且每天走路七八千步、外加每周两三次简短的 weight training——这四周内所测得的体重数据表明,自己的体重像教科书一样平均每周增加 1lb,还不坏。一方面欣慰自己的体重又开始增加,这也许是离糖尿病远了那么一点点的征兆也说不定,另一方面也觉得尼玛老子嘴里都淡出鸟来了竟然还是在大量增重吗。 算了,有在正常增重、血压也一如既往毫无亮点,难道我是还想追求什么刺激的吗。 Week 33 忧郁 # Day 0 的时候发现体内炼丹还剩七七四十九天,又慌了。毕竟对于产后那些 postpartum 的日子,我尤其、特别、十分、确实、非常地不期待。高分贝令人烦躁的哭声,没日没夜的被迫起床,身体各处的酸痛,一连好几个月没有时间和精力离开家,感觉自己变成了地缚灵并被现代文明世界所抛弃。到现在为止我都没有勇气从收纳的角落拿出几年前杂七杂八的那些玩意——泵奶器、储奶袋子、奶瓶奶嘴、消毒器、换洗的婴儿衣服、冰袋、witch hazel pads、nipple butter、阴部喷雾、白噪音的 app——每一件都让人想起来就抑郁万分,更别说真的看到它们、面对它们了。就,我当初要怀孕到底是要图什么来着?(是为了避免 Single Point of Failure 你这个渣家长,不要不承认啊) 产后直到有力气、有时间回到平常做饭 schedule 之前的几个月内,每天都吃什么东西的问题,目前还没有找到很好的解法——Colin 坚持要现吃现做,虽然他在上次身先士卒包揽了颇久的做饭任务,但是还是不能驱赶掉自己记忆中的饥饿感——尤其是夜里起来喂奶的时候,还有等着吃饭而饭迟迟没能做好的时候。何况这次有了血糖的问题,不能像上次一样随手一大碗酸奶配一大把 chocolate coated blueberries 这样任性地吃了。想要像现在一样每天定时吃上6顿符合我口味、又满足低碳水、高蛋白、高蔬菜搭配的饭,果然还是不可能吧。 另一件麻烦事是生 Mk-II 的时候 Mk-I 该怎么办。因为医院的 policy 是18岁以下不能陪护,偶尔过来 visit 虽然可以临时开恩个 exception,不过夜里大概还是要靠我一个人(再加一个新 baby)度过的。如果正常情况还好,万一生产时候受了比较严重的撕裂伤,或者直接剖宫产,导致不能自己起来走动,大概就很难照顾新 baby 了。 其实也有想过住院期间要不要另找人来帮忙照顾我(a.k.a. 产妇),集思广益大概有这几个思路: 请本地的熟人/邻居/朋友带旧小孩一两个晚上,爸爸去医院陪护。 请老人。 妈妈早就排除掉了,因为到现在我都非常在意的是,她在我的第一个小孩出生前曾经断言我和 Colin 两个有全职工作的人不可能只靠自己的力量养小孩、哭诉不到一岁送 daycare 是虐待小孩、又极力怂恿让小孩的爷爷奶奶过去照顾小孩——唉,我真是没有想到一分钟里自己能瞳孔地震这么多次——我只是传达要添新家人的消息,并没有什么义务去接受这些莫名其妙的恶意,就当场挂了电话,爱谁谁吧 🤷‍♀️。老人本来就没有义务帮忙,所以我也没打算开口请求——再怎么说我在北美也浪了这么多年,中间哪件事不是靠自己担当,生小孩养小孩也不会例外;但是对方不帮忙也就罢了,净说些难听的话咒人,这能有什么好处?不想来又觉得愧疚想不开,非要在电话里使劲膈应人,这到底什么仇什么怨?1 果然我在过去十年间只回国两次,以及和每大半年跟我妈通话一次,这种频率不是没有理由的——毕竟自己的 mental health 太过重要,不值得反复送给 toxic 的人糟践。 现在几年后觉得不来“帮忙”真的是放我一条生路,否则我100%会产后抑郁,会闹出人命的那种(不过我很爱惜自己的狗命,所以就算是闹出人命,第一个毙命的人也不会是我自己)(<–剧情好像开始往情感伦理恐怖片的方向发展了啊)(<–但我一直相信很多时候事情离失去控制只有一步之遥,激情杀人、过失杀人都是一瞬间的事情)。真的,都大好几十岁的人了,到现在都没学出点情商来,一辈子也就这样了。 (这个挂电话事件的后续:虽然中途就挂掉电话,已经听到的东西毕竟不可能从记忆里抹掉,因此当时在这里我足足挣扎了好几天——决定由两个零育儿经验的人单独抚养小孩,心里本来就非常虚了,再加上所谓“过来人”的极力否定,慌得我去查了很多请人帮忙的其他办法。数年后的现在,“送 baby 进 daycare 是虐待小孩”、“双职工不可能独立养娃”,这些有毒的说法已经被我和 Colin 一条条亲自证伪,我也习惯了 disregard 一切 unsolicited parenting advice——心情好就笑笑当耳旁风,心情不好就在心里竖个中指一秒拉黑。我的原则很简单,全世界所有人里,除了跟我一起顶着黑眼圈熬过无数个充满哭声的夜晚的 Colin 有权对我的育儿做法提出异议,其他人的指指点点都是放狗屁。) 至于请婆婆作为外援——这又回到上一个要点问题“不熟”,毕竟仔细一想,这位 lady 成为我婆婆之后的数年以来,我一次也没有见过她,甚至从来没有跟她有过任何直接的通讯…主要原因当然是我自己没有自信跟她和睦相处,所以一直觉得保持敬远状态应该是最好的——对方在情商方面其实远胜于我,所以(谢天谢地)这次 bottleneck 在我这边。不熟倒也在其次,最重要的在于,(据我的二手渠道了解)这位婆婆的生活是我想象中很多网上友邻30年之后的样子,闲时的爱好似乎是约三五好友一起跳舞、旅游,偶尔有兴致组织个大点的聚会。这种我所羡慕的生活(不得不承认羡慕的主要成分是有朋友!),即使是临时性的,也不好意思把它从人家身边夺走,换成到语言不通又鸟不拉屎的美国大农村、没日没夜干些吃力不讨好的护理活。那也太不开心了。 请 doula。 来自《孤独摇滚》第一话。 算了现在怎么想也是多余,毕竟不管过得怎么样最多也就那么三四天,至少我和新生小孩肯定不会死在医院里面的 🤷‍♀️。 Week 34 待产包清单 # 根据数年前在同一个医院的生产经历所生成。个人向,供参考。 【类别一】事前可以准备好,放进包/车/脑子里的东西 👶 婴儿的名字:除非你是个拖拉机,拖到现在还没想好名字。 🖊️ 写字用的笔:填表用,我记得至少要填个出生证明申请表,好像还有 social security number 的申请表。 📋 需要请医生/诊所签字的文件:比如产假申请表。 💩 《屎记》笔记本:用于记录 baby 吃喝拉撒的时间及属性,因为儿科医生接下来几个月会一直追着问——虽然这个到家之后也可以准备(或者直接记在手机里),不过既然早晚都要有,就先准备起来了。 🚙 婴儿汽车座椅:从出生到出院这段时间内装上就好了。 🧤 婴儿的手套:我家上次一直没有买过,所以这次从了 Colin 的绝妙主意,用袜子代替,反正长得差不多。(Context 是这样:毕竟泡水9个月,婴儿刚出生的时候手指甲很尖利,然而前几个月一律不会用手,很容易把自己的脸刮出一条一条,所以需要手套。同时因为来去都是挥拳头,所以手套也不用把手指单独分开,看起来跟手上套了袜子一模一样。) 👕 婴儿的衣服:只在出院的时候放进车座椅的时候需要1件衣服。大概就是穿上衣服,放进车座椅,再用医院里那些布块裹在安全带外面——事实上因为几乎不出门(除了隔三差五去看医生需要打扮成人样),我记得 Mk-I 在出生后的前两个月几乎没穿过衣服,不是裸着喝奶、趴在地上随便看看,就是裹着 swaddle 睡觉。 🧺 毛巾:喂奶/拍嗝用。 🚰 半箱瓶装水:我那家医院其实有水提供,不过是冰的、装在大 pitcher 里,可能还有个吸管杯子?我虽然不讲究一定要热水,但是还是喜欢随手准备不限量的水放在床边,谁知道到时候能不能下得来床去 refill 大 pitcher 呢。不过这是在允许 Colin(其实是 Mk-I)探视 postpartum room 的情况下才能做到的,毕竟在医院全程至少要换两次房间。 🍫 零食:我这次因为血糖/养生原因不想随便吃,先准备了 energy bar,mixed nuts,以及不加糖的牛肉干。这三种正好是不怎么含 carb(恰好它们都是脂肪,发抖~)并且不会四处掉渣渣的食物。它们不仅可以带到医院,而且回家的数个月没日没夜里,因为醒的时间久,所以容易饿,这时候也可以吃。 🧥 大人的 blanket 或者外套:御寒用,方便清洗的那种。 🧦 厚袜子 + Crocs 鞋:御寒用,以及方便下床上厕所。 👖 舒服的睡裤:犹豫着该不该带,事实上产后经常换内裤/冰袋/卫生巾,不穿裤子才是最方便的。但是确实我记得室内确实空调开得比较冷,所以先带着看情况要不要穿。 🧴 乳头霜:用最便宜的那种凡士林代替了。 🧻 干、湿纸巾:虽然医院里会提供 wipe 但是还是顺手准备上,以防不能下床。 😴 耳塞、眼罩:自从有了 Mk-I,我就养成了睡觉戴耳塞的习惯。医院里 baby 的哭声此起彼伏,论比例绝对比飞机上有婴儿哭折磨人多了。虽然我不知道住院期间有没有力气去戴这些。 📚 闲下来看的书/剧(及配套硬件设备与充电器):虽然不太可能有闲吧,毕竟有闲的时候肯定用在补觉上了——当然刷刷手机也不错,还是您打算抽空做点工作? 💇 束缚头发的 hairband:这次留了长发,不过过几个月 Mk-II 长到会抓着拽了的时候,可能考虑剪掉。 🤳 自拍杆:我平时不怎么黏着手机,也不喜欢晒东西,平时不论是去景点还是吃饭,没有设提醒的话一般都会忘记拍照这件事。不过这次既然是一个人去生,拍照的责任当然就落在我身上了。 【类别二】因为平常要用,所以出门前 last-minute 再拿起来的东西 💳 ID、保险卡 📱 手机及其充电器 💵 钱(信用卡):这个其实好像不需要,因为吃的话,用医院的 cafe 点餐直接是事后直接放进 medical bill 的。我图省事打算只靠医院 cafe 和自带的 snack 度过住院的这几天;不过既然出门了,就带点钱以防万一。 💻 轻便的 laptop 及其充电器:这件是我挺犹豫的,因为稍微有点 bulky,大概也没有时间能用得上;但是我这边的医生在产后填产假申请表的时候比较 prefer 发电子版——而且毫不意外地是用一个 UX 很糟糕的 webapp,我根本不想试着用手机打开它——所以还是得带上用于发送表格。 🚿 洗澡:如果出门前情况不紧急的话打算洗个澡,因为产后几天如果连下床都很难的话,根本没有洗澡的机会… 【类别三】(很有可能)不需要的东西 Birth plan:这个玩意都是骗人的好吗,我在医院是个病人,不需要什么 birth plan,我只需要我的医生心里有个 birth plan 就够了——万一出了什么紧急情况知道怎么处理才能保我狗命。 Swaddle blanket:从医院里拿块布就好了——除非你不记得怎么用一块布包成 swaddle 了,反正我是还记得——但是好久没练了,Mk-I 也长得太大没法用来练手,希望手法还没生疏吧。 我自己的衣服:根本懒得穿好吗,住院的时候都穿那种四壁透风的医疗用 gown。所以才要带毯子或者外套啊。出院时候穿入院的那套就够了。 泵奶器:医院有。 内裤:医院会提供一次性的,毕竟出院之后下体会极其血腥… baby formula 配方奶:厚着脸皮找医院要一次性的液体配方奶,比自己准备奶粉+奶瓶洗洗刷刷要方便多了。 勺子:上次准备了勺子喂初乳,不过首先初乳很久才来,其次新生 Mk-I 不知道怎么用勺子,只会闭着眼随便咬住一个地方随口吸吸,吸两口吸不到东西就大哭。但是,在我收拾待产包的时候,发现包里还有数年前上次用过的勺子——既然这样那也不用特地拿出来了,就让它呆在那里吧! 洗漱用品(牙刷、梳子、洗面奶等):呃这大概是很 controversial 的一条了。这些我上次带了,结果完全没用上,因为随便动一动走一走下体都会很痛,又超困,心里又因为担心 baby 所以时刻都很紧张,个人卫生就 deprioritize 了。回了家还要掏出来放回原处,也是麻烦。这次万一需要的话就请 Colin 搬运吧。(我还看到过有人为了照照片产前特意化妆,生出来之后照好母子照再卸妆睡觉的,我…尊敬了。) Extra nursing bra:同上,上次好像在住院期间一直是不穿的,就,没那个精力去穿。 【特别类】第39周的前半个星期(对我这次来说恰好是周末)要准备的东西 买 Vitamin D:前几天发现给旧 Baby 的那瓶已经开封过的 Vitamin D,竟然多年后仍然没有过期!然而即使是我这种懒人也知道还是买一瓶新的比较好。 买 baby formula:拖到最后再买,保质期比较长。 清洗奶泵的 pumping parts:这次没有申请新的泵奶器(因为来去要打2~3个电话,社恐劝退),旧的翻出来试了试还能用。这次其实全程在家工作想喂就直接胸喂,1岁之前也不打算送 daycare —— Colin 曾扬言要亲手把这小孩带到1岁,我只能拍拍肩祝他大兄弟一路顺利,然后默默存起用于 nanny/daycare 的小金库,等到他几个月后被婴儿的哭声折磨得丧失理智的时候,帅气地掏出小金库讲出那句名台词:“真相只有一个!” 呃不是,“用钱能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总之,运气好的话我说不定可以几乎不用 pump。 冰箱里冻上 ice pack:这次买了一些专门针对产后的 ice pack,解冻后可以再冻上进行重复使用。至于为什么需要——唉(血腥预警!),顺产之后阴道口就算没有撕裂(我听说我们亚裔这种情况挺少的)也会肿胀得厉害,所以放个 ice pack 在内裤里可以辅助镇痛舒服一点。Ice 化掉了就换一个,这样。 准备闲下来时候看的书/剧:不管什么书什么剧,只靠单手就能操作是基本要求,所以书最好是手机/reader 上的电子书,剧就需要配个无线的耳机。 跟前一点稍微相关,准备第一次产前讲怎么照顾 baby 的书的笔记:《笔记:Secrets of the Baby Whisperer》,和《笔记: The baby Whisperer Solves All Your Problems (实用程序育儿法)》。这次打算在医院临时恶补了! 冰箱里保存至少一个星期的即食食品:虽然一个星期感觉远远不够,不过也聊胜于无吧。这次打算做一波 cornmeal 为主要成分的窝头放在冷冻区作为 carb,店里卖的大包冷冻蔬菜、配小胡萝卜小黄瓜作为 veggies,还有找找一两种类似这种 fully cooked 的肉作为 protein。这样微波炉热热就能吃了。一个星期以后该怎么办,就走一步算一步吧 🤷‍♀️。 我想如果我没有生过小孩的话,一定会 wonder 为什么这里提到的衣食住行都默认采取了末日求生模式 survival mode。因为尼玛它就是真正的 survival mode 没错了——毕竟反复长期剥夺人的睡眠是一种审问和酷刑的方法,连续 10+ weeks 夜晚的酸爽谁体验过谁知道。再加上前6周的产褥期本来就是身体及其虚弱的时候,对体力和意志力都是高强度的考验…… Week 35 自动化计划 # 从34周初开始,身体状态发生了三项明显的变化: 因为肚子太重,夜里睡觉翻身变得艰难了,导致经常会醒;而用腿帮忙翻身几乎每一次都会抽筋;再加上偶尔会被尿憋醒,所以睡眠状态下降了不少; Endurance(体能?)忽然下降得厉害,之前能 power walk 的距离,现在到了最后连腿都快迈不动了,心率却还是很高;平时随便动一动偶尔会喘不过气来; 食欲增加得很厉害,发现自己不知不觉每天都吃比平常多很多倍的 mixed nuts 解馋。 …一方面想赶紧卸货,让自己的身体100%受自己控制,另一方面,又很难让自己去积极面对产后残破的身体和精神。Reddit 上好多人都匿名坦白自己产后快1年才敢仔细看镜子里自己的形象,我自己感觉好像也差不多这种感觉。唉。 跟前篇和中篇不一样的是,我也不知道这篇到底在什么时候结束。事实上再过两个星期,任何普普通通的一天都可能因为小孩要出来,而导致目前日常的戛然而止。好在这已经是我第二次经历了,所以知道,闲得无聊不知道该做什么好的日常什么的,几年之后(你没有看错,这个条件是要按年来算的!)都会回来的。 这两周我还开启了一项 Preschooler (Mk-I) 日常优化计划——也就是 Mk-I 在日常能自己做的事情就刻意训练 TA 自己做,大人不再插手,即使有大人帮忙会完成得更快一些,并且质量更高一些。这相当于一种自动化,能 free up 大人在同一时间去做别的事——因为 Mk-II 到来之后需要时间精力去照顾 Mk-II,所以 Mk-I 能自己做的事,就可以不再占据我宝贵的执行任务的时间。我自己非常强烈地认同这点,因为我认为身为家长的最终目的是在安全、可持续的前提下,尽早把小孩推到可以自己运行的轨道上面去(<–你说的是发射人工卫星吗?),并逐渐承担更多的责任(喂,你这个大人!说的就是你!这个月的账单查了吗!今年的税报了吗!坏了好久的那个灯泡/水龙头修了吗!)——在某种意义上这才是成为一个大人的标志,反而跟年龄、经验之类的指标关系不大。 随手做个示意图:所谓18岁的成年人,每个月与家长的通讯。 因此我负责监督的 Mk-I 的那些日常事情里面,有很多事的自动化程度已经很高——比如说早上叫醒之后(后来训练成闹钟叫醒了!可怜的人,小小年纪就要被工业时代的万恶产物——闹钟——所束缚,而不是被阳光、鸟鸣、或者父母的吻温柔地唤醒),我会让 Mk-I 自己穿衣服,同时自己刷牙洗脸,直到 Mk-I 穿完了衣服找我来帮忙刷牙——大部分时间都效果都还不错,少部分时间 Mk-I 会因为心情不好或者 distracted 导致穿衣服动作很慢,所以还需要不时监督一下进度。但自动化同时也有不少弊端:每一件已经自动化了的事情,即使是 Mk-I 已经能够熟练地做了,但是说实话如果大人帮着做的话会快起码两三倍,在边上只是看着等着的话会很着急——所以才需要自己同时去做别的事,防止自己评论或者插手——而且完成度的 consistency 并不理想(达不到100%就是不理想!),因此相关的监督和劝说也时常劳心费力。 相反,Colin 负责监督的事,比如饭前饭后洗手,自动化程度一直很低,往往是 Colin 每次亲力亲为。一是因为他没有我这么爱偷懒、找一切机会放手不干,二是我怀疑他喜欢用这个时间跟 Mk-I 搞出一些 quality time 出来。也是因为这第二点原因,我一直没有积极推进这方面的自动化。但是随着 Mk-II due date 的临近(——同时加上某一天 Mk-I 洗手时异常不配合,搞得 Colin 大发脾气),我趁机向他推销了这项优化计划,成功地获得了来自 Colin 的 buy-in。因此目前得以在更多事情上着手进行训练——究竟效果怎么样,尤其是 Mk-II 到来之后会不会 regress,就不是我等凡人所能预料的了。 Week 36 什么时候出来呢 # 哈哈哈哈,还有最多4个星期,终于要看看这条召唤出来的神龙到底是什么样了(仰天长笑)。据说从现在开始(还是从下周开始?反正在这附近吧),baby 随时生出来都可以自己活了,所以从现在开始就是 fair game。【血腥预警】所以如果现在遇到严重交通事故或者变态杀人狂,感觉自己要死了,就可以在血液循环停止之前,赶紧掏出剪刀什么的割开肚子把小孩先拿出来再去死,这样 TA 就可以活下来了吧!(这么说来,不需要考虑母体安全的的剖宫产,就算是我们素人也可以轻松做到吧——) 《寒蝉鸣泣之时 业》第16话名场面——肠流。 不过想做的事情还有好多好多,不是很情愿被生产和无穷无尽的新生儿照护所打断。其实现在我手边有个 todo list,专门记录产前还需要完成的事情一二三——是的,只有可怜的三件事,毕竟时间总是不够… 事实上这一路三十多周走过来,与其说像传统的观念上母亲在 nurture 这个 baby,我的自我感觉反而更像是 baby 和我在共用一个身体过程中不断地拮抗着。这种感觉在 1st 和 3rd trimester 尤其强烈,1st trimester 的疲劳和恶心完全是被 baby 绑架了,而 3rd trimester 里给我造成的的血糖波动则显然是臭小孩闹得太凶了欠收拾。除此之外,最近一两个星期还发现了身体负担变大的其他一些症状,比如小腿和脚踝开始有点肿了,并且出现了静脉曲张;比如 sciatica pain 变得容易 trigger 了,稍微走一些路,在当天余下的时间里就会有很严重的痛感;比如又开始消化不良了,肚子里的东西吃下去就一直呆着不消化,感觉涨涨的。不过去检查倒是一切正常——说如果到了41周还不出来,就可以催出来。 不知道 Mk-II 想什么时候出来呢? Week 37 证件 # 几乎已经感受不到时间的流逝了,现在我的时间单位只剩下一个:离 due date 倒数还有几天。 在四处翻出小衣服、铺起尿布台的过程中,不少养 Baby Mk-I 的回忆最近开始冒了出来。比如 TA 4个星期大的时候,为了给 TA 办证件而拍照的事情。特意趁早上 TA 状态好、不容易哭的时候,喂饱了奶,在地上铺一块白床单作为背景,把人放上去。为了吸引 TA 的注意力还在镜头边上放个玩具逗着。连拍二三十张,每一张不是闭一只眼就是歪头,或者是撅着嘴,不然就是衣服扭着。最后还是 Colin 祭出了 PhotoShop 大法,合成了二三十张的精髓。 办旅行证更是一大令人津津乐道的 Adventure。跟旅行证过期时候的续期(见攻略)不一样,第一次办理必须要亲自 show up 才行。办证的地方人山人海,虽然有预约时间,但是一大早队伍就排到好几个 block 以外。队伍里老人小孩比例很高,老人嘛都发扬传统艺能一个个插队到前面去,小孩要么是懵懵懂懂,要么是一副不耐烦的表情。那个时候我产后才6个星期是个体力渣渣,站半小时就累得摇摇晃晃;同时 Mk-I 也只有6个星期大,奶也喂了、也试着哄睡了(周围闹哄哄的全是人当然睡不着),终于好不容易轮到 TA 到柜台前办理,却累到 overtired 一直在哇哇哭。 Fast-forward 到现在,小朋友的旅行证已经换了两茬(照片上的婴儿脸和现在的幼儿脸已经一点都对不上,完全看不出是同一个人!),却一次都没有回国过,也是做过十分的无用功了。Mk-II 将来回国需要办的中国签证,也是说取消就取消,不需要解释的那种——原因你自己猜,猜出什么都是你负责,我什么都没说 🤷‍♀️。也在考虑放弃 Mk-I 的旅行证,改用签证。好处有不少:第一是同一款申请表同时给两个小孩分别填一次,mental load 比填两种表格少;第二是旅行证办起来比签证花的时间久,但是 bureaucratic risk 却挺大——毕竟我自己正统的猪肝红护照在疫情期间都不能带我回家,旅行证一个普通小本本又算什么了,哪天也来个翻脸不认也毫不惊讶好吗。 你有什么异议吗?(上方图片出自厚大法考·罗翔老师的讲习视频,下方图片出自法庭战斗冒险游戏《逆转裁判》(这游戏出梗不少挺乐的),这个合起来的图转了好几手了我也不知道出处) 更何况旅行证入境的意义在于户口,一个名正言顺的国内身份。事到如今好像大可不必,自然天龙人自有天龙人的渠道,我们普通韭菜又何必赶着回去被收割。别的不说,就说基本人身权利;远的不说,就说去年。“铁链女”事件曝光到现在已经一年,在社会舆论压力这么大的情况下,受害人没有得到解救、保护、道歉、赔偿中的任何一样,加害人没有被定罪甚至被提起公诉,连个像样的 follow up 都没有。从哪方面来讲都实在太异常了,怎么看都不像发生在什么现代的法治国家(<–真相?)。这种处理方式传达给公众的 message 就是,在这个国度,在信息技术爆炸发展的21世纪20年代,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限制特定女性的自由、奴役她、强迫她生育,这种行为是被默许甚至变相鼓励的,因为不但不会受到任何惩罚,而且会受到本地官方机构的保护。你,你,还有你,你们要是想效仿的话,不必顾虑都可以试试看哟。直白点说,让我 deeply disturbed 的不是恶行本身——毕竟个体没有不作恶的义务,而是这里的公权力拿了税金却没有去履行伸张正义的义务,这样下去社会环境就是一个颠倒黑白不分善恶的粪坑(已经是了不是么)。跟我对人的评价一样,这部宪法存在了大几十年,到了现在,仍然无意(不是不能!)保护一名境内公民的基本人权,相反上上下下居然假装什么都没发生,真的 low 穿地心,未来的潜力上限也不过就这样了。(写完这段觉得很空虚,为什么我,一个法政界的外行,要在家庭育儿博客里,费力写这种根本理所当然的事情啊。) 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 ——鲁迅(别笑好嘛,这句真是他亲笔写的,不是我瞎编的!天打雷劈!) Week 38 胎动和脐带和育儿的解决方案 # 想想自己这次的 third trimester,也是花了很多时间“锻炼”——到了现在自己的身体已经不能进行什么正经的锻炼了,随便动动心率就飙升,所以只能用时间来换强度。像最近两三周的走路,周一到周五每天一万步出头,因为走得慢,所以这一万步加起来要花九十分钟左右,分在早中晚饭后。周六日大概八千步上下——对,因为周末家里有 Mk-I,所剩的时间反而比平常少。同时 Nourish Move Love 的 workout,在做完 third trimester plan 了之后觉得再重复比较无聊,就做了 second trimester,现在则是进入 first trimester plan,只不过一直做 low impact 的版本,双脚不会同时离地。 某天工作中走神,忽然发现肚子里的 baby 好像好久没有动过了。上次怀孕每天有兢兢业业地数胎动,结果是给自己带来了不必要的焦虑。所以这次就没有数,只是每天晚上睡前这段 baby 最活跃的时间,感受着肚子里七上八下。总之,因为并没有注意过平时白天 baby 有没有经常动,所以就有点慌——小孩忽然不动了并不是什么好事,偶尔也有小孩在肚子里最后几个星期窒息死掉的例子。事实上 Mk-I 的出生好像也跟这点有些关系——在 labor 的过程中 Mk-I 一度心跳变得很慢,猜测是羊水越流越少所以脐带不能漂浮,导致勒住什么关键部位了。最后医生不得不暂时停掉促进宫缩的 Pitocin,一边往我的子宫里注水(生理盐水)一边监控心跳情况,最后再用 vaccum 吸着 TA 的头顶让 TA 快点出来呼吸新鲜空气。 话说脐带(谷歌图片搜索结果,可能有点血腥)这个东西,跟我之前想象得不太一样,意外地是跟粉色皮肤的婴儿很不相配的白色或者蓝色,并且很有韧劲,据 Colin 称跟花园里的水管质地差不多,而且滑溜溜的并不是很容易剪断——不过最好是不要那么容易断啦,否则随便就弄死自己很好玩吗。但是,这种 tethered 有线连接方式也有不少风险,婴儿稍微转个身,大概就可以缠绕上脖子之类的地方。难道就没有进化出更高级的无线 wireless 供氧/养方式吗? 从两周前开始,不论喝水多少,每天夜里都要起来上一次厕所,然而悲催的是回来就睡不着了,所以一夜只能睡好4-6小时不等,剩下时间最多是半睡半醒状态。回想自己十年前也是弹 ukulele 一整夜,把多伦多晨曦中的天际线看了个够的文艺青年,现在少睡两个小时下午工作就要死要活(但是这是每天少两小时!而且我还工作!),就,呃,还是要珍惜这最后两周有觉可睡的时光啊。 走路和活动方面,明显感觉吃力多了。现在的每天一万步比原来的速度慢了很多,几乎在一步步挪动了——而且中间不得不停下来休息一下大腿外侧的肌肉。好可怜啊。所以说因为现在的步幅变小,现在的一万步其实只相当于之前的八九千步距离? 看来微信朋友圈总是能不负众望地给我 shock(上回的 shock 请参见本系列前篇 8w2d)。这次一下刷到两个新生小 baby 的照片/视频,来自两位很久以前同学过的女性。本身没有什么好吃惊的,不过让我非常动摇的是,其中一个视频里冷不丁出现一名男性站在 baby 的父亲位,而那人正是我渺远的青春期时代,稍微有点好感的男生(远目~)。就像经典传说中的亚洲人一样,长相形态完全没有变过,既没有长残也没有变胖,只是已经当了爸爸。原来是被熟人冷不丁截胡的吗,可恶(<–其实当时因为忙别的事,完全没有采取过动作,相当于把筹码下注在别的地方,压根没有以玩家身份坐上桌。可谓败犬中的败犬了。)。 定睛一看,小 baby 穿着月子中心的衣服——这倒是提醒我了,原来现在国内可以靠月子中心和月嫂/育儿嫂解决低龄小孩的养育问题。朋友圈的另外一个小 baby 是在香港,这么说应该是靠菲佣之类的帮忙了吧。也怪我本来就不在意/了解国内的情况,我之前确实还听说过那谁谁谁家的孩子芬芬(小名),现在夫妻两人在美国工作,生了二胎放回国住外婆家,请育儿嫂来照顾的故事——这已经进入留守儿童的范畴了,对此我就说一句,好歹也是念过大学的,您们的脑子除了用在爬 corporate ladder 上,用在别的地方也是极好的,不想养就不要 tmd 硬生,给地球省点碳排放行不行。话扯远了,总之在人工便宜的情况下,请人照护似乎是个挺普遍的现象。 少生不生救地球!CREDITS: (GRAPHIC) J. YOU/SCIENCE; (DATA) SETH WYNES AND KIMBERLY A NICHOLAS, 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 (2017) 这么一比,同样是生小孩,自己却在计划着下图中第十级的孤独(即使是顺产,按照产后住院观察的时间来说也是一个正经的 inpatient surgery 了,何况有一定概率真的可能会手术),加上计划中随后数个月的家庭末日求生。这么一想心里还是有点酸酸的。。。但也算求仁得仁了,毕竟死活都不愿意请人的是我自己啊——面对凭空多出的每天24小时的照护工作量,又想要自己清闲获得很多休息,又想要完全避免各种 communication overhead,天下哪有那么好的事。 我没有一个人做过的是第五、六、八项,这些的共同点是跟其他比起来消费太高了… 这么说,一定要雇佣上什么人(育儿嫂、菲佣、老人)的劳力,才能把小孩养过0-3/5岁吗。这些雇佣的价格虽然长期积累下来也不便宜,但是论单价时间确实是很廉价。我家送的 daycare 也不例外,daycare 老师的时薪只是我的几分之一,有些老师为了挣这个钱,每天从周边农村(呃准确地说是人口稀疏的农业地区)开车过来单程要1个半小时。这是剥削呢还是正常的交易市场呢,我真的有种付出和所得非常不对等的感觉。养小小孩就只有这么点价值吗?这么说那些辞职去照顾小孩的家长,岂不是相当于也只提供了这么点价值而已吗? Week 39 山雨欲来 # 已经有两个半月没有碰过甜食和精米精面了——见到喜欢的甜食就凑上去闻一闻,望梅止渴也聊胜于无。如果仔细感觉的话,嘴里还是苦苦的,所以平时喜欢不时喝点 decaf 红茶冲淡一下。 自己的 cervix 似乎在搞事情。38周的最后一天,在 baby 一反常态地频繁动了一个上午之后,mucus plug 掉了出来。半天之后 bloody show 也来了。亦可赛艇!——虽然想这么说,但是心里还是很慌。现在走路很怕一不小心把 baby 颠出来,因为还是希望能多 hold 几天让我做做自己。Baby 这种生物至少呆在肚子里的时候比较安静。 睡眠质量变差到现在已经四个星期。不知道为什么一旦被打断就没法再睡着了,所以最少的一天只睡了4个小时左右,平均也不过5、6个小时。这期间试过下午和晚上多喝水、少喝水、早喝水、晚喝水,不论怎么做都不能让我夜里不被尿憋醒一次。而且这两周好像不怎么感觉得到尿意了,只能看时间差不多了就去一次厕所。大概产后排尿这次也会是个严肃的问题。 几周没穿过的那件冲锋衣(那种完全没有延展性的防水布料),上次穿的时候肚子部分紧紧巴巴的、勒得不太舒服,现在试一试竟然完全拉不上拉链了。 又看了看我最喜欢的讲大实话的 Lucie’s List 的这篇 What Really Happens Right After Delivery 忆苦思甜,给自己在心理上做好一个人迎接产后各种麻烦的准备。 待产包又抽空整理/review 了一下,跟 Mk-I 讲了讲自己会离开几天,回家之后会残个几个星期的事情。多亏有提前讲,Mk-I 本来以为我会像之前出差一样,回家还能带伴(好)手(吃)礼(的)呢。 至于 Mk-II 的官方名字,虽然现在还有斟酌的机会,但是自从我们拿出 candidate list 上第一位的名字征求 Mk-I 的意见(虽然讲英文的绝对时间不如我们长,但是毕竟人家是 native speaker)以来,Mk-I 已经煞有介事地用这个名字四处叫了两个月,连学校老师都知道了。所以大概也不会变了——就决定是你了!皮卡丘! 时长九个月的这个造人专案目前走到尾声,我觉得这段时间过得挺波澜壮阔的。前期的脑洞也好,中期的折腾也好,后期的养生也好,既不无聊也不无趣。很满意啦! 不像第一次怀孕的时候那样担心自己会因此残疾或者死亡了——如果你已经怀孕但还没意识到这点,那恭喜现在你知道了(混乱邪恶笑)——我现在只是希望能顺利生产,这样能少在医院住几个晚上,早早回家睡觉——在医院不论白天黑夜,每两个小时护士都准时出现把我叫醒,只为了量我的血压或者给我止痛药片;作为身体虚弱迫切需要休息的产妇,这波标准操作我觉得真的很反人类。至于是否真的能顺利生产大概只能凭运气——至少在最后一个 trimester 里我自己能做的都做了,就这样吧。毕竟小 baby 生下来之后,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总之很想,很想快进⏩接下来的1年。 奇点的另一侧再见吧。👋 来自2014年科幻电影《星际穿越》(Interstellar) 我当然不是故意 miss 了这点,就是她只是一心想让 Colin 的爸爸妈妈带小孩。我也不知道她为什么觉得男方父母做什么都是理所当然的——也不想想自己不愿意辛苦,亲家爸爸妈妈难道就乐意了?自己的时间是宝贵的时间,亲家妈妈的时间就随便使唤?就这么乐见别人的父母受苦受累?不乐意还硬是叫来公婆,心里别扭最后谁也不开心,关系弄僵,就这么想让我也走上她自己失败又悲催的那条拖垮所有人的老路吗?事实上她自己的人生分歧点就在生小孩这里——产后的一段时间她是在公婆家里住的,这段时间内以及之后的几年,到底发生过什么大概是罗生门(如果你玩过《海猫鸣泣之时》,就会知道就算我有兴趣去调查,从各方获得的叙述里,肯定都是已经粉饰、歪曲得不成样子的,事实的某个侧面。)。总之我自己所能见到的是,她对公婆一直怀有(在我看来莫名其妙的)怨恨,在此后几十年从未消解,后期还一并怨恨起先生的无能,并且威胁过很多次要离婚(然而因为财产分配、住所、以及未成年的我之类的原因,大概并不打算真正签字),最后把自己的婆婆气到中风在床(再加上本来就有其他疾病)然后死掉。这数十年的过程中,跟她先生的感情关系也可想而知了。 ↩︎

2023/3/12
articleCard.readMore

怀孕的故事2(中篇)

这里是第二次怀孕,second trimester 的日常记录和脑洞故事。跟 first trimester 时候的话痨不一样,这段时间身体感觉相对平稳,得以不需要把精力和注意力集中在怀孕上,整体来说算是非常幸运的三个月了。警告——本文内容包括并不仅限于:医疗保险吐槽、细思极恐的(然而科学性不能保证的)个人推测、屑家长育儿经验谈、关于生和死的爹味叨叨。 Week 14, Day 3 服药 # 上星期做 ultrasound,保险公司的 explanation of benefits 出来了,一打开又是心肌梗塞。1个小时的 ultrasound 竟然要付1200多刀——毕竟这次怀孕算是临时起意,没有在前一年就小心计划,因此现在用的是 high deductable 的医疗保险。虽然也有些办公室租金、软硬件维护之类的其他成本,但是加上 ultrasound technician 的平均工资就知道这个价码里注水的成分绝不算少。大概大头又被保险公司薅了吧。但是这个检查确实不做不行,也只好这样了。如果算是点安慰的话,因为这笔账单,我离 hit 今年的 deductable 只剩一半了。后面的检查还有不少,照这个势头不愁今年不 hit! 另一方面,这几天里 Vitamin B6 的使用带来了两个效果。第一是恶心感大大减少,又能在吃药的头几个小时内做个人了;第二是从服用的第一天夜里开始就没能睡好,睡眠很浅翻来覆去直到天亮,到今天已经过了三个这样的夜里了——现在变成了头疼得要命的缺觉状态。虽然本来我最近一年里睡眠也不是很好,但是一连三天睡不好这种情况,除了归咎于 Vitamin B6,好像也没得可归了。在半睡半醒的时候我突然获得了天启,之所以 Vitamin B6 需要和具有安眠作用的 Unisom 一起吃(说的是 Diclegis,见前篇),莫非 Unisom 的其实作用是…抵消 Vitamin B6 带来的副作用?唉,药片就是这样,本来你有一个问题,吃了药以后,ta-da,现在你有两个问题了!🎉 据说是两个问题梗的原始出处。也是 old but gold 啊。 如果这个推测是真的的话,这个用药方法也十分草台班子,身体有一个 bug 1 就出个 patch 1,发现 patch 1 带来 bug 2 就出个 patch 2。说白了凡是用药都是作用和副作用里两害相权取其轻,一开始就注意生活习惯,预防生病才是既省钱又不伤身体的。不过这里说的是非先天性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这种可以靠生活习惯调节的病……不属于这类就算了。 Colin 也曾经小心翼翼地试探过我这么吃药到底好不好。 Miki: You can you up, no can no bb,滚! Colin: 我是说要不要买那个贵的药,剂量已经搭配好了是不是比较安全一点。 Miki: …不要,我还是咽不下这口气。 不过 Colin 对于妊娠期用药安全性的 concern,我倒不是不理解。这时候不得不提起十分著名的医药丑闻“反应停”——20世纪五六十年代,某药厂在不少国家(主要集中在欧美、大洋洲,以及脱亚入欧的日本)推广了“反应停”这种药物来缓解怀孕初期的恶心,导致数年间全世界共诞下超过1万名发育畸形的婴儿。后来查明反应停里的有效成分 Thalidomide 有两种结构稍有不同的变体,一种不会致畸,另一种会致畸。而这种物质的鸡贼性在于,在人体环境下(温度、pH 之类),这两种变体可以互相转换。所以就算吃下了安全的变体,也会在体内生成致畸的变体,对发育中的胚胎造成影响。当然 Thalidomide 这种物质本身不是什么大奸大恶,用它的药理治疗其他疾病就是杠杠的了。总之,虽然反应停是在怀孕8周之内吃才会致畸,不过也已知一些其他物质在怀孕的其他阶段会对胚胎发育造成负面影响的。而且所谓的“已知”,也只不过是发现了统计学上的关联,目前未知的肯定会更多啦。 顺带一提,当年反应停在美国并没有造成像其他国家那样大规模的冲击,原因是当时在 FDA 工作的审核专家 Frances Kelsey(看履历是个学霸)顶住了各方压力,以安全性证实不足为由(虽然主要是对母体的),暂时保留这种药品在美国上市的批准。事件爆发之后 Kelsey 成为了英雄人物,还获得了奖章。 那如果你要问 FDA 的含金量?在遥远的学生时代【做远目状】,我也曾经是为了赶 deadline 在半夜 hack 过 p-value 的苦逼学生。将心比心,药厂研究员也不过是打工人,付你的 compensation 其实是你不得不屎上雕花写出漂亮报告的精神损失费罢了。天天读这种闹心报告的 FDA 专家是不是能全部看穿,唉,错漏应该还是会有的。但是我自己当然是没有人家专家专业的,如果不信 FDA 我还能信谁? Week 14, Day 4 生育 # 有友邻也处在 family planning 的阶段,问是什么促使了我们萌生了生第二个小孩的决定。对于我来说大概是以下这些理由,以重要到不重要的顺序排列: 小孩是我们全村的希望,而对于重要的东西,不能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最好有个备用来 fail over。 家长两人都是独生子女,比较向(好)往(奇)更大点的家庭。 人体炼成对于女性来说是个 limited-time offer,过期就不能搞这个 deal 了。按我这种爱贪便宜的性格,现在不搞起来以后应该会后悔。那既然要搞 deal,年龄再大下去怀孕容易出状况,不如趁早。 第一个小孩现在长大一点,抱着没那么软乎了(也开始拒绝抱抱了!不开心!),所以再造一个新的续起来吸。 养第一个小孩的辛苦到现在忘得差不多了,以为自己又是一条好汉。回去翻翻之前写过的这个,还有这个,字字泣血啊。 不过不管是第几个小孩,不想要的话真的就算了。我身边的那些或是穿着漂亮衣服开特斯拉的(鲜衣怒马?)、或是有一两项热衷的个人爱好乐此不疲的、或是沉迷工作抱负远大的…总之这些拥有我哪项都不沾的有趣灵魂的女生,每次我听说她们怀孕的时候,都会有点心疼,因为生养小孩少不了吃苦一阵子,不得不暂时 deprioritize 她们自己想做的事情,或者让她们开心的事情。总之,觉得不想要小孩肯定是有原因的,不管自己有没有有意认识到那背后的原因。Motherhood is a trap. You’ve been warned.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Week 15, Day 0 养育 # 说起来,在 Preschooler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自己的意愿,并且能从语言和行动中看出其内在逻辑之后(应该是从 Toddler 阶段开始),养 TA 就变得非常——knocking on wood——容易。…还是订正一下,与其说养着容易,不如说人很好懂。生活上就不说了,吃饭睡觉穿衣服收玩具都可以不用陪同直接自己做,最麻烦的反而是发动这些技能——一旦催促的口气火候稍有不对,就会被愠怒地怼回来“不要催我!”“你说得太用力了!”然后趴地上闷闷不乐(半分钟没人理就 escalate 起来,从哼哼到呜咽到一边大哭一边抽泣着说“我不开心!” <–这也算容易养吗!但是这里的“容易”是要靠对比的,不用动手只动嘴皮子,跟 newborn 时期为了哄睡和换尿布,一天弯腰抱起放下60次的辛苦比起来,当然不可同日而语了)。事实上种种迹象表明,这个小小的人在性格上几乎完美地继承了我和 Colin,离开家出门之前要在家里转一圈检查各处也好,早上去学校 social 需要一些时间来 warm up 也好,对长大和变得有自主能力有强烈的愿望也好。而我自己(在我的记忆范围内)在什么年龄做过的事情,常常在 Preschooler 身上也可以精确复现,比如两岁半上 potty(当事人非常得意),比如三岁打针可以憋住不哭(事后也非常得意)。所以基本上,在这个人开始 TA 的五体投地抱怨的那套表演之前的几秒,我就知道 TA 心里哪里有疙瘩了。在这种时候,只要搬出几十年来跟自己闹别扭的时候说服自己的那一套 reasoning,简化一下讲给 Preschooler 听,就足够能 convince TA 了。不愧是我们大人,既有经验压制又有智商压制,妥妥的!这么说,我小的时候,有时候怀疑我妈会读我的心,因为猜我的想法猜得太准了。现在才知道二周目通游戏确实是能开上帝之眼啊。 再来看看最近的身体状况。跟第一次怀孕不一样,现在撩起衣服,已经能看出一些大肚子了,虽然穿上秋天的外套还是能遮盖一些,不过身体中段的沉重在睡觉、走路的时候都有所体现。尤其是睡觉,现在平躺的姿势已经有点压迫感了,还是侧睡比较舒服。——算了,本来我这次怀孕之前其实就因为肚子上的脂肪而显得肚子大了,真是一个悲伤的故事。翻翻上一次怀孕时候的照片,3rd trimester 的开头,肚子就已经凸起来很多了,到了 due date 前几周,体型更是像异形生物一样十分夸张。可是这些麻烦和辛苦在不到4年的时间里,全都忘得精光。 《Fate/Zero》角色远坂时臣 至于恶心,我放弃了 Vitamin B6,两天后睡眠回到了正常。这时候恶心的程度降低了一些,现在每天靠着 Mentos 薄荷糖和友邻推荐的 sparkling water 度日。食欲早就回来了不少,体重也渐渐回到了怀孕之前的水平。嗯,还行。 Week 16, Day 0 失眠 # 来到了第16周,恶心虽然好多了,但是还是会感觉到,尤其是前一天夜里睡得不好的时候,或者上班日的下午。Mentos 觉得恶心了就吃一个,现在消耗量两天一条。昨天没来得及吃,又去厨房水槽里干呕了一阵,好在离上次进食已经5个小时,什么都没吐出来。到现在虽然还是期待着忽然有一天就不再恶心了,不过就这么拖下去倒也可以 manage——甚至这周有两天觉得自己工作的 productivity 又回来了一点。可惜好景不长,现在的难关是睡眠。夜里睡上5个小时之后就醒得不能再醒,之后的一天里都头痛的要命,却完全睡不着。到了下午整个人都不能 function 了,还是只能看看搞笑剧,挨到晚上再睡。 终于穿上了上次怀孕时候的 maternity 裤子。穿上了以后看到裤子上方被布料 cover 的肚子的曲线,才不得不承认自己真的怀孕了(<– 为什么到现在还在逃避现实啊?)。上次怀孕的时候总是在担心这个检测出问题,那个检测出问题,但这次就理所当然地觉得,应该会像上次一样都会顺利吧。很想跟肚子里的 Mk-II 立个君子协定,如果 TA 安安静静地长着不给我惹麻烦,就保证40周的住处和营养供应;如果通过卑鄙的手段 manipulate 我的激素,让我高血糖或者高血压了,那就…看情况吧,运动节食吃药逐渐价码,实在不行就打针催熟了再剖(强)宫(拆),提前拽出来? 这种不很在意的心态倒是让我看到了未来 Mk-II 出生后的曙光,应该不会像养 Mk-I 一样天天盯着 TA 有没有笑、有没有用手、有没有会翻身了。小孩嘛,随便长一长就大了,奶爱喝不喝,玩具爱玩不玩。只有睡觉必须按时睡够,否则我们大人怎么休息啊。(人渣笑) Week 16, Day 4 姓氏 # Mk-II 的大名在顺利 brainstorm 当中;目前的 candidate list 已经长达20个之多,可喜可贺。(根据 Mk-I 的经验,取名一般经过穷举、排序、赋汉字、敲定这几个阶段,目前还在穷举当中。)不过怎么说呢,这次起名好像比上次稍微辛苦一些,好的 idea 都已经在上次被榨出来,顺次看下来本次的名字清单,大巧不工的名字几乎没有,全是生搬硬凑——肉眼可见格调越来越低,就好像打印机打着打着没有墨了。以后没有 Mk-III 了,从各种意义上! 不过今天盯着几封邮件的信封署名发呆,我忽然想到其实 Mk-II 的姓氏也是可以纳入讨论的。近年来好像越来越流行第二个小孩随妈妈姓氏这种做法——正好 Mk-I 和 Mk-II 两人性别相同,所以说起来也不会有谁赚谁亏。这么说,Colin 的姓氏极其烂大街,而我自己的姓氏稍微少见一些,但是拼写和发音都很 straight forward 不会造成困扰,所以在重名率很高的美国华人里面,应该会比较能通过 last name 来 deduplicate。除此之外,当然两边家里都是苦命打工人,不要说没有皇位要继承了,资产、商铺、手艺、技能之类的也一概没有。(严格来说其实还是有的,高血脂、青光眼、扁平足,都直接写在基因里了,你看继承起来多省事!) 后来稍微想想还是放弃了,两个原因: 这样做会让我承受不必要的压力。冠姓氏虽然只是名义上的,但是所属/拥有的这种感觉会大大增加。本来养小孩就已经让我充满没必要的 mom’s guilt 了,特意给自己加码无异于自虐。事实上冠父姓这种传统的做法,说不定也是为了让拔了屌就不认账的男性更有责任感。(据说在婴儿幼儿期,小孩长得会比较像爸爸和爸爸那边的家人,这也是为了让爸爸产生认同感。所以边上的人要是不努力过来迁就,你们男的就真的没点参与感…?!) 就认同感这一点引申来说,Colin 跟 Mk-II 日夜相处产生感情还算好,如果 Mk-II 受到爷爷奶奶有意无意的差别待遇,跟边上的 Mk-I 对比起来实在太可怜了。(别忘了 Mk-II 在漫长的幼年时期里一直会是家里力气最小、智商最低的那个,从小穿旧衣服玩旧玩具,在学校里也面临更激烈的竞争。) …果然默认模式是最容易走的道路啊。 Week 17, Day 1 换代 # 最近好像没有念叨着恶心了,大概可以说基本——基本——恢复到正常状态了吧。当然早上起床后、中午11点、下午三四点,还是必须要吃点东西,否则还是会分分钟进地狱。出门跑腿也是一样,必备薄荷糖一盒,一来清新口气减少恶心感,二来血糖低恶心了可以补充糖分。 就这样,上一周体重增加了两磅,两倍于医师推荐的增重速率。悲伤。 逛 Costco,发现大箱尿布这两个星期打折了,在搞 deal 热血的驱使下,每号各囤了一两箱,以此事件吹响了迎接新小孩的第一声消费主义号角。同时,新小孩要来了,旧小孩就要提早滚蛋,腾地方出来(<– 喜新厌旧的屑家长,嘴里还说着“因为你已经长成大小孩了,大小孩就不需要这些了”)。几周前 Preschooler 睡觉已经改为床垫打地铺(老人看了肯定要皱眉说虐待了,但睡地上明明是唯一一个100%确保小孩不会半夜从高处掉到地上的方法,而且这理念与高逼格的 Montessori Floor Bed 不谋而合),不再使用从出生开始就睡的 baby/toddler bed。从4个月吃辅食开始就一直坐到现在的高餐椅也收了起来,换成普通大人用餐椅加配这个增高垫垫 booster(这个海绵很神奇,大人坐上去都不会被压扁。Preschooler 试坐时因为获得了新的自由极其开心,大呼 “I love it! I love you mommy!” 我鸡皮疙瘩掉了一地十分受用。): 虽然 Preschooler 并没有对家里大人忽然一举爆买小号婴儿尿布提出过什么异议/疑问(只是摸一摸念一念,后来我们把这些尿布藏到 TA 看不见的地方了),但是凭这点,再结合我和 Colin 曾经当 TA 的面讨论过 Mk-II 的姓名这个事实,我相信即使是拥有仅相当于3岁幼儿的智商和注意力的 Preschooler,心里也应该模糊地有些猜测了。但是这层窗户纸还没到戳破的时候——起码要等到20周 detailed anatomy 尘埃落定之后,再对 TA 进行公开。 说起来,在怀孕这件事上,对 Preschooler 的保密任务做得随便一点也没关系,不过有些其他的事还是需要特别注意不能让 TA 听到——必须时刻 assume 小孩能听懂大人说的话才行。这个教训在我自己身上有过体现——差不多在我的 Preschooler 年代,我妈妈曾经在我爸爸不在的时候,向我抱怨了一两次爷爷奶奶的这个那个,具体什么事我没记全,反正就是婆媳关系那些。于是下次我爸爸要带我去看爷爷奶奶的时候,我表现出了不乐意的样子,我爸问为什么,我就说“爷爷奶奶不好,是坏人”。我爸当场就用很可怕的表情问我“谁告诉你的”,那当然是妈妈了对吧🤷。结果当天晚上大约9点10分到10点40分(这是我一边大哭一边从自己的床上看到的时钟角度,当时虽然还不会认识钟表,不过日后可以通过回忆表盘的图像推测当时的时间),我爸我妈爆发了剧烈的争吵……时间回到现在,之前提到过 Preschooler 在种种方面都很像小时候的自己,所以我丝毫不怀疑 TA 现在已经 develop 了同样的能力。所以目前我家对 Preschooler 谈话禁忌等级最高的是这条“莫谈国事”,否则在回国探亲的时候,跟我当年一样冷不丁发一招“奥义·人肉复读机”,分分钟发扬咱们老中坑爹(迫真)的传统艺能,不知不觉就把亲爹娘给卖了。 豆知识:这幅作品的作者丰子恺,本名叫“润”,可惜眼力和行动力名不副实,没有润起来,晚年遇上那个啥,处境有点惨的。所以说张爱玲才应该叫张润…(嘘🤫) 最后,这几天感觉肚子的位置有一些动静,尤其是吃过一些蛋糕/饼干之类的甜食之后。虽然有可能是胎动,不过上次生出 Mk-I 之后的几个星期里,我还一直不时有肚子里有人在动的幻觉。所以先算了,反正早晚会有更多存在感的。 Week 18, Day 0 辐射 # 直到在登机门门口坐下来等飞机了,才想起自己刚才进了 TSA 的透视辐射门,会不会对 Mk-II 有影响。网上查了查…没有影响。就当是这样吧。 Week 18, Day 5 冻卵 # …好像发烧了。说是发烧,体温却没有很高,基本在 36.8°C 附近,最高也不过 37.2°C。明明全身肌肉从肩膀脖子到腿都酸得这么厉害了,明明在家里冷得必须披个毯子了,但体温却这么不温不火。这么说,我记得新生儿 38.0°C 以上的发烧算紧急情况必须立刻去 ER 救治,那在出生之前对高温的 tolerance 想必也不会很好吧。 刷刷各类 SNS,毫不令人惊讶地,又有同年的女生晒美美的怀孕照片了。果然女生在这个年纪就已经开始…这个…“整活”(“整活”这个词指的是普通人怀着 motivation 搞出一些有意思/厉害/让人惊讶的事情来,而怀小孩养小孩无疑是整一个大活),而我还没有见过同样年纪的男生 po 过自己小孩的照片。可能是因为男生本来就不喜欢 po 生活照,或者是他们沉浸于工作或者兴趣爱好暂时不想整活,也有可能是他们未来的老婆(不知道是第几任)还在读高中读大学吧。果然如果想要生育的话,时间的流速在男生和女生的身上不太一样啊。相反,如果不想生育小孩的话,不论时间还是选择都宽松多了——不知不觉要往年龄焦虑的坑里掉了,还是到此为止吧。至少现在时代不同了,生育技术发展了不少,还有冻卵这个新的选择。这么说冻卵也是个挺长的话题—— 我印象里从2010年代中期开始,很多 tech giants 就已经开始给员工提供免费冻卵了,不过我倒觉得这未必是好事。倒不是我反对冻卵这项技术,只是觉得由公司来做这事略有点不妥——这个接下来再说。冻卵本身我觉得挺好,冻精技术已经出现好几十年(当然解冻存活率也有限),冻卵的历史就短多了,普及更是最近十几年的事情。总之理论上相当于是一种针对生殖细胞的时间机器,能解决不少现有的麻烦,比如一部分生理结构导致的不孕,或者癌症要化疗影响生育能力,只要事先先冻上卵,事后解冻拿来用就好了。 可惜现实还是挺骨感的,首先冻卵+解冻+IVF这一套,成功率比较低(一说低于50%),所以为了成功率常常需要种植多个胚胎到子宫里,增加怀孕时的风险。更别提怀上之后 preeclampsia 之类的并发症也有所增加。取卵的手术更是吓人,连续好几天打针促进卵子成熟,最后再拿巨长的一根针伸进阴道,戳破我说不上来的各种膜状组织,伸到卵巢(?)里吸——来个 Mayo Clinics 的图比较清楚,看见那根长针从哪里戳到哪里了吗!我最讨厌阴道里进奇怪的东西了——什么 pap smear 的钳子啦,ultrasound 的探头啦,甚至还有(上次生产的时候)菜鸟护士的手指、灌生理盐水的水管、防水型胎心监护器、以及 Baby Mk-I 从头到脚一个活人——这个针感觉比以上加起来都要奇葩。总之取卵这套玩意实在非常 invasive,如果是因为医学原因那当然无可厚非,甚至对于一时间找不到合适的精子提供者的女性来说都是不错的选择(随着社会工业化的发展,这一天终于来了——男人的价值无非就是一根 JB 罢了),但是这个 procedure 的代价对于其他适龄健康的女性,还是太大了点。那由公司来提供这个 benefit,相当于变相鼓励女员工为了全身心工作而冒着后遗症的风险去冻卵了,总觉得有种想要剥夺什么的感觉。至少,公司提供了免费冻卵,不就挤占了其他伤害更少的 family support program 的 budget 吗,比如产假育儿假这种 family leave 就没有必要再加长了,每年给员工家属的医疗保险也没必要升级或者降价了,跟 care.com 合作来方便员工临时找 nanny 看小孩之类的签约也不急着去谈了。当然也可能是我想多了,FAANG(可能除了那两个A中的其中一个?)本来也不差钱,可能就是为了那一部分工作非常有动力愿意主动延迟生育时间的员工,并且没有商业医疗保险会去傻到 cover egg freezing for non-medical reasons,才愿意自己出钱的。本来这么 invasive 的手术,一年下来应该没几个人会真正去做(只是我猜的,公司内部这种数据不可能会公开,而我的圈子也就这么丁点大),赚个口碑罢了。 我对冻卵的另外一个 concern,是基于一个概率比较小、但是一旦发生了会非常惊悚的场合。在代孕界就曾经出过这种事(本来代孕就是比冻卵更加混乱邪恶的话题,什么破事都出过,我觉得可以算是伦理问题的前沿之一了),为了增加代孕成功率,同样也会在代孕母体中植入多个胚胎。在不正规的地方有这种做法,出生之后将其中一个婴儿提供给原本的买方,另一个婴儿在黑市上卖出去。延伸到生殖时稍微靠前一步的冷冻也是一样,在解冻的时候如果原本供卵女性的身体条件不再合适,有可能就会进行这样的代孕。所以如果冻起来的是受精卵而不仅仅是卵子的话,离黑代孕以及接下来的人口贩运,也只有一步之遥(如果我是编剧的话,会让冻卵仓库的哪个缺钱的员工被收买,把受精卵的罐子偷偷卖出去)。想想也是,身体的其他细胞因为分化能力有限,被别人拿到手的话,无非就是分析分析 DNA,看看有没有犯罪。而把自己的生殖细胞交出去就有更多的可能性了,这就好像给化工厂提供了石油原料,只要愿意去加工,产出润滑油、塑料、沥青,什么都可以。比如合成受精卵后可以培养成万能的胚胎干细胞进行各种实验,或者进一步通过代孕培养成一个完整的婴儿卖掉。 不过话说回来,冻卵、IVF、代孕这些,本身也只是给想要生育的人多个选择而已。愿意付出代价去做的话,好像也没什么特别的。那些伦理问题不都是人心太黑造成的么。 这么说,现在两个卵细胞都可以在实验室里结合,生成健康的小老鼠了,精细胞却不行。所以其实看潜力的话,我们哺乳动物交出卵细胞的风险比交出精细胞要大得多。这是不是也说明了为什么卵细胞需要费这么大力气才能拿到? Week 19, Day 6 雷同 # 今天看到豆瓣一位友邻 Miss Coconut 写了一篇养 toddler 的文章《为人母:双职工独立带娃》(本来要引用应该事先跟对方说一下的,不过我的豆瓣账号现在变成只读模式,唉),再对比我家,虽然工作性质有所不同,精气神也有点差距(显然我这边负能量更多一些),但是忽然后知后觉地发现原来养小孩的大人生活都很…怎么说呢,雷同。Grrrr。 Week 20, Day 2 处刑 # Sudden Unexpected Infant Deaths (SUID)——1岁以下婴儿不明原因的死亡现象。就 CDC 的数据来看,SIDS 占一部分,窒息占一部分,不明原因占一部分,总之这根本是什么也没弄明白,太糊弄人了。总之虽然是死因不明,但是至少有些 case 里,婴儿死后应该是通过病理解剖进行过调查了?什么也没发现吗? 虽然是来自我暗搓搓的推测,不过伪造婴儿窒息实在太容易了,毕竟婴儿就是容易自然窒息——因为不会利用四肢,也不会有什么特定的挣扎痕迹。这些不明原因的死亡案例中,也许有一部分来自照顾者故意漠视导致死亡,甚至亲自动手的谋杀。如果调查到患有严重疾病的婴儿 SIDS 率高于普通婴儿的话…当然患有严重疾病的婴儿本身也更容易自然死亡就是了。这是不是有种乙一小说的味道了。 这么说,用这个看似专业的综合症名字来掩盖背后残酷的事实,从结果上来说会比较好吗。就像社会上的自杀事件或者恶性事件会出现模仿者一样,这种中性的命名至少不会 inspire 其他被压力压到喘不过气的婴儿照顾者来模仿吧。事实上我自己生出 Baby Mk-I 之后,在缺乏睡眠的日复一日中一度非常后悔,觉得 TA ruined my life,有几次就很想要把 TA 扔掉。我不知道其他人在夜里凌晨1点、2点、3点抱着嗷嗷大哭的婴儿的时候,有没有过类似的想法,反正我是有了。事实上在我所居住的州,把出生 x 天内的婴儿放到24/7有人值守的特定地点(比如医院 ER 或者大点的 fire station),不会受到法律方面的指控。——不要问我怎么知道的,我忘了在哪个公共场合看过一眼这个传单,当时心里一动,就记住了。 压力太大的时候有些人会寻求同盟,一起编点安慰的话甚至谎话,以求一起渡过难关。来自《海猫鸣泣之时EP4 黄金魔女的同盟》。(<– 不是,你这句话已经把海猫的情节泄了个底掉了吧!) 这么想的话,由成年个体决定自己保护下的未成年个体生死的例子倒还真的并不鲜见,甚至稀松平常。比如堕胎就是其中一种相对较少伦理争议的情况——不想要这个小孩,就早早趁成型之前处理掉。(说堕胎争议较少当然是跟别的更耸人听闻的事情相比,比如人类的生出来再杀,或者鸟类的坐视巢里的幼鸟手足相杀。)毕竟成年个体和未成年个体的利益产生激烈冲突的时候,成年个体选择优先自己,怎么看都无可厚非。 《来自新世界》第14话。在貴志祐介的这部(科幻)小说世界观里,人类在儿童和青春期时代的超能力发育有可能暴走,导致有意或无意地凭一人就能屠杀/祸害全村。因此在成年之前所有孩子都要受到村子里教育委员会的严密监控,一旦发现哪个孩子不对劲,就动用图中的几只“不净猫”杀掉该名小孩。 Week 21, Day 3 披露 # 又发烧了,这次稍微严重一些,24小时里体温最高比平常升高了1-1.5摄氏度左右,几乎一天没能下床。这次可能有两个原因,一个是 Preschooler 最近得了红眼病伴有一点发烧,传染给我了,另一个原因是自己为了找工作拼命恶补知识加上面试精神太激动导致。总之游泳池里温度升高1度我还是能有明显感觉的,确实在发烧最高的那两个小时,Mk-II 的活动十分活跃,然而之后就悄无声息。谷歌搜了搜看到一个 click bait,什么怀孕时候发烧的话小孩得自闭症概率高,我当然很不屑了,我还能断言“所有喝过水的人不是死了就是在衰老的路上”。这句话你挑不出毛病! 本周 Day 0 的时候做了 2nd trimester 的 ultrasound,能看到的东西还真不少,脑里的什么结构、心脏的4个 chamber、肾、脊椎、手指脚趾什么的都可以测量,还是挺神奇的——可能这回又要大一千刀吧🤮。于是当天就把怀孕的消息告诉了 Preschooler。一顿饭的功夫,Preschooler 问了不少问题,比如名字叫什么,TA 要怎么从肚子里出来(当然是去医院让医生拿出来了,我还没准备告诉 TA 什么限制级的内容),还有 TA 的家在哪(诶?)。还畅想了一些出生后的场景——新的 baby 要在 TA 自己爬过的垫子上面爬爬爬,睡自己睡过的婴儿床,整天哭哭会吵 TA 夜里睡不着觉,以及两个胳膊斜上举要把 TA 拔起来(诶?)。在考察我肚子的凸起之后,Preschooler 也挺起了自己的肚子,宣称自己的肚子里也有一个小 baby,“这样我们就有三个小孩了”。 总之应该是接受了这项现实了吧。然而我认为接下来 Mk-II 出生之后才是最容易出幺蛾子的,毕竟 Preschooler 对于家里有 sibling 和 baby 到底意味着什么的这种认知极其有限,如果发现自己的利益受到限制甚至损害,肯定不会很开心的吧。事实上在某次试探中 Preschooler 也表明了不喜欢(新的 baby 来家里),因为家里多了一个人“我们的房子就变小了”。嘿嘿,三年多以来一直是唯我独尊的 Preschooler 要第一次面临人生和存在的危机了,究竟是什么反应让我们拭目以待。 然后第二天,Preschooler 学校的老师就知道了我怀孕的事。噫。 接下来就是把消息披露给双方父母了。本来我想着要不这次先斩后奏,等生出来了再发张照片作为通知吧,反正也不需要请帮忙什么的。这次我方父母的反应应该淡定很多了,毕竟有 Toddler 前例在先。不过在 Colin 的影响下最终还是被说服,同意披露得太晚比较不地道——也有一部分原因是他近来与己方父母定期联络时隐隐感受到了催生的零星暗示,不胜其扰想一劳永逸封住这个话题——最后的妥协就是在 2nd trimester ultrasound 之后进行披露。不过身为父母他们现在能做的也就是在国内坐着等等照片,见到真人大概要等到 Mk-II 会打酱油了吧。 Week 21, Day 4 停经 # 最近有友邻椒盐豆豉发表了这篇名为《割以永治 part 1:我跟月经战斗的二十年》的文章,讲述了 TA 为了停掉自己的月经所做过的几项尝试,以及效果测评。我其实自己也在琢磨类似的事了,虽然本意是避孕——生下 Mk-II 之后,为了防止有人——比如头脑发热的我自己、Colin、双方父母——日后再打这方面的愚蠢主意,我打算以永久或者半永久的方式人工封印自己的生育功能,直到若干年后自然封印为止。避孕方法也是类似文章里说过的,避孕药、皮埋、IUD,各有千秋。然后虽然避孕不见得会停止月经,但想想看月经对于完全不(再)想生育的女性来说确实纯属负担罢了,顺手停了也是造福自己造福环境。 我设想着生下 Mk-II 之后的几十分钟应该最佳的子宫摘除时机,麻醉和切口都是现成的,不管是顺产还是剖宫产,从阴道或者腹腔切掉子宫应该是顺手的事吧,连把胎盘拿出来这步都可以省了。(甚至我听说在某些少见的紧急情况下,产后子宫出血严重到止不住的时候,为了保命也是直接割子宫的,不知道这个办法现在有没有 outdated。)(不过说起来产后子宫比平时大得多,也未必容易看得清楚从哪里下刀。)只是如果没病没灾直接割子宫,大概不会有 OB 愿意下手。即使有医生愿意,身为万恶之源的医疗保险公司肯定万万不愿意——医生这一个顺手大几千刀应该是妥妥的,甚至上五位数也不是不可能(上次生 Baby Mk-I 的时候,一套生产+住院,保险赔付前原价是两万五,其中接生这一步在九千附近,所以这个估计并不离谱)。当然切子宫其实多少也有点怕怕的,腹腔里凭空空出一块不知道支持性的组织该怎么 hold 住其他的器官呐。 那换个思路考虑 IUD,作为内置的装置,装卸的时候不可能不疼。所以趁着麻醉效力还在的时候,产后立刻放入子宫应该是个好机会。不过有停经功能的激素类 IUD 有点特别,因为它释放的激素是模拟怀孕时候自然分泌的激素,但一旦身体(误)认为自己怀孕了的话,当前的泌乳量搞不好会减少。这次其实我是打算像上次一样母乳将近一年的——跟母乳邪教的鼓吹没关系,方便省钱也在其次,最重要的是这个能减肥!一般来说一连几个月缺少睡眠,外加没空运动、没空做清淡的食物,体重都会上升,然而在每天喂奶的情况下,我在九个月之后(我知道这个挺慢的,什么产后三天恢复体重的传说,反正信了也不要钱)终于恢复了怀孕之前的体重。(然后停掉母乳之后迅速重了10磅并平稳保持到怀 Mk-II 之前。)总之一不用节食二不用运动,坐着就能减肥,如果是个商业产品的话肯定卖爆了。再加上还能顺便安抚饿了的婴儿,我觉得这次也可以搞起来。所以 IUD 可能得一年之后断奶了再回来安装,还是免不了一波疼痛。然而根据上次的经验,产后半年当时的自己就继续来月经了,还是28天一轮稳如老狗,回想一下泵奶的时候,上面流奶下面流血,这场景实在太美我不敢看。 Week 23, Day 2 生病 # 自从两周前发烧的那天开始,整整两周都在咳嗽。不过这个咳嗽很奇怪,白天清醒的时候并不会,只是在中午发困和晚上睡前、早上还没睡醒的时候,生生把自己咳醒。我猜是入睡的过程中有些肌肉/神经之间会进入类似 transition 交班的状态,所以才会在这个时候产生严重的咳嗽反射吧。总之咳嗽最严重的时候喉咙里面好像都有了伤口,喝温水、热水的时候有点疼。狂咳的时候感觉自己可能会吐(好在目前为止只吐过一次),而最糟糕的时候,会在每一次咳嗽的时候漏出一点尿来。上了 Reddit 一查,怀孕时因为咳嗽而漏尿是最普通不过的症状了——话说 Reddit 上孕期得肺炎的、得 covid 的,比我惨的大有人在,真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实在让我大感安慰。Kegels 做了几天还没开始产生什么效果,现在已经养成了晚上上床前垫上卫生巾的习惯。(Preschooler 对我的卫生巾很有感情,称其为“尿布”,被请求帮忙拿一个新的的时候会很殷勤地去拿,还数次热情地想要为我戴上“尿布”。) 最麻烦的还是咳嗽会大幅减少睡眠时间,睡前咳个半小时是正常事,最久的一次断断续续两个多小时。睡醒之后为了能延长睡眠时间而在床上多躺一会儿,也能咳个大半个小时。所以前后一掐,每天也就睡6个多小时。睡不好咳嗽就好得慢,咳嗽不好就继续睡不好,恶性循环整整两个星期。这到底最近小孩子们流行的 RSV 还是什么我既不知道也不关心(本来我对各种流行的文化、概念、这次是病,都很迟钝就是了),只知道自己状态很糟糕。试着翻出来 first trimester 时候为了止恶心的 Unisom 吃了两天,喉咙里的痰确实没有了,鼻腔里也没有鼻屎或者鼻涕堵着了,但是咳嗽还是止不住。当然梨汤、蜂蜜水也死马当活马医地喝过,睡觉的时候头也垫得高过,效果都不明显。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最近几天稍微有点好转的迹象——咳嗽频率降低,嗓子里的伤口也渐渐不痛了。那就这样吧。 Week 26, Day 1 好转 # 最近生活的重心不在怀孕上——这还真是谢天谢地,毕竟之前的 first trimester 身体严重不适,以至于不得不万事以怀孕的身体状态为优先,这种日子再也不想过第二回。相对地,在过去几周自己的身体似乎跟自己达到了某种平衡状态,之前的咳嗽渐渐好了,暂时还没有什么新的麻烦。一周前肚皮的皮肤渐渐觉得撑得紧起来,照照镜子才发现身材不知不觉已经变得颇有怀孕的形状。这么说21周做 ultrasound 的时候,得知 Mk-II 的大小估计在 49th percentile,而我记得当时 Mk-I 在同一时期大概在 30th percentile 附近。按照我自己的猜想,按理说亚裔的体型一般都是偏小的,处在中位数大概就是亚裔里偏大的了,搞不好这次出生的时候,免不了又要狠狠地撕逼一次(字面意义)。 Mk-II 的大名在继续酝酿之中。这次取名的逻辑跟第一次的天马行空不一样,要体现出和 Mk-I 是同一系列的,就要在名字上出现 overlap 的部分,算在同一个 namespace 里——就是那种,传统上同一家同辈人,名字的第一个字是相同的,第二个字才是区别开来的,类似这种。所以这次取名的 degree of freedom 小得多了。也终于抛开了哪个名字格调低哪个格调高的执念,从 Mk-I 开始按字母顺序产出了同一个 namespace 的4个名字。最终只用到两个还真是可惜了(?)。 来自ChatGPT的名字推荐,写小说是足够了,真人取名的话还是得靠自己。 啊对了,终于的终于,医疗保险那几千刀的 deductable,在第二次 ultrasound 之后终于达到,因此之后交 bill 不需要一次再掏三位数以上了吧(fingers crossed)。不过离年底也不剩几天了,真是个悲伤的故事。保险公司最喜欢我这种冤大头了,preganancy resources 的 flyer 重复发了我两次。总之明年我已经选 low deductable 的 plan,区别不过是保险费从兜里掏变成每个 pay period 从工资里直接扣,我连碰都碰不到,这钱就飞走了💸。不过至少这样对心脏比较好吧。

2022/12/25
articleCard.readMore

怀孕的故事2(前篇)

第二次怀孕了。上一次怀孕的时候所做的记录是四喜丸子博客的创始文章(之一),文笔不算成熟,也比较简略。但现在写多了就暴露了戏精和话痨的本质。因此为了避免文章太长,本篇只包含前13周——也就是所谓 first trimester——的故事。 这次有点不一样,用了日记的形式进行记录。因为脑洞比较大所以内容无所不包,症状诉苦、生理学/遗传学豆知识、朋友圈吐槽等等。为了让散乱在各处的内容集中一些便于阅读,这里建立一个索引,这样不管是跳着读或者按顺序读都没问题!(ノゝ∀・)~キラ☆ 以下所有日期和产科的标准一致,采用 gestational age——可以简单理解为,从最后一次月经的第一天开始往后数,经过了多少周加多少日。比如 5w3d 就是怀孕5周零3天。人类的正常怀孕周数通常在0-42之间取值(这篇文章里是小于14),天数的范围则是0-6。 索引 # 我试过的缓解恶心的办法,以及对它们的评价:12w1d, 13w6d 所以果然美国的医药体系大有问题:5w6d, 10w2d, 13w4d 流产了流产了!:7w0d, 7w1d, 7w2d, 8w5d 你不想知道而且细思极恐的怀孕豆知识:7w1d, 12w6d 你不想知道而且很痛的哺乳豆知识:8w2d 当家长太难了:8w0d, 9w1d, 9w2d, 10w2d, 12w2d, 13w1d, 13w6d 来自某位民间科学家(也就是我,Miki)的脑洞科普:9w2d, 10w2d, 11w2d, 12w6d 爹味浓厚的零星吹水:4w4d, 11w3d 一些症状吐槽(到了后期比较成系统惹):6w0d, 8w0d, 9w1d, 9w2d, 9w6d, 10w2d, 10w4d, 11w0d, 11w2d, 12w3d, 13w3d Week 4, Day 4 # 本来打算多等几天有更多把握再测试的—— 1刀的便宜 test 卖到只剩最后一个,剩下7、8刀坐地起价的智商税 test 实在舍不得下手,毕竟一旦下手了不就承认自己输给商家了吗!那什么所谓的 First Response,提前两天测出怀孕又能怎么样呢,测不测得出来跟怀没怀孕没有任何关系吧—— 唔(捻须),的确不枉两周前每日的辛勤耕耘(战术后仰)。事实上,现在的年纪比之前怀 Baby 的时候大了几岁,竟然很快就成功怀孕,俺们也是宝刀未老(得意)。不过另一方面,觉悟最好也先树立起来——在这个年龄段,并不是每次怀孕都能收获一个健康的活人,血崩后流产出一条小鱼形状的软囊也是未来几周的一种可能性。虽然但是,咱还是老牛逼了(pun intended)。 跳转回到索引 Week 5, Day 6 # 终于战胜了拖延联系了之前的 OBGYN 诊所。哎,看上这个诊所的原因只是因为离家近、facility 新而已,其他都很一般。打个电话约 appt 要等好久,怀孕初期先要上 group class、看护士,第一个 trimester 都快过了才第一次见到医生。难怪上次生 Baby 那个时候的医生已经早早跳槽了…不过也有可能原因是这边全是 low risk pregnancy,不怎么遇到有意思的疑难杂症,所以干活没动力吧。 跳转回到索引 Week 6, Day 0 # 果然准时来了,那熟悉的恶心想吐的感觉。接下来的6个星期大概要字面意义上的夜露死苦了。 跳转回到索引 Week 7, Day 0 # 这一周间用话梅和不断吃小饼干压制住了恶心的感觉,然而现在感觉非常不对劲。首先是这两天体力恢复了好多,昨天做了 21 Day Fix 的 workout,今天又 jog 了30分钟,虽然跟某些 workout mania 不能比,但我怀孕前的满血体力也不过是这样。其次胃口也大开了起来,闻到食物的气味不会觉得恶心,反而觉得很香。今天一整天直到傍晚,甚至连恶心都没有感觉到过。而且昨天又像怀孕前一样在床上躺几个小时也睡不着了——前几天可都是累到秒睡,一觉睡满7.5-8小时的。会不会胚胎已经死了,所以我才不觉得在怀孕,一直这么担心着。第一次的 ultrasound 约在了 Week 8, Day 5,如果在那个时候发现了6周大小的尸体,那真是太糟糕了。唉。 跳转回到索引 Week 7, Day 1 # 在网上随便查了查 anecdotal 的汇报,果然怀孕反应的消失跟胎停有一定关联。论文倒是没有查到,不知道是因为我搜的关键词不对,还是学界觉得研究这个问题没意思。总之一夜没有睡好——这点也是回到了怀孕之前——今天早上身体状态感觉比昨天还好,既没有疲劳也没有恶心。意识到这次怀孕大概率没有然后了,在床上抱着 Preschooler 小小的身体掉了几滴眼泪。Preschooler 当然什么也不知道——正是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才没有告诉 TA 这次怀孕的事情。这么说,连 Preschooler 自身的存在就已经是一个小小的奇迹了。或者悲观点说,TA 是一个过去的时代——本宫的生育黄金时代——留下来的遗产? 出去 hike 了一下,果然思维开阔了好多——这么说,我,一个活人,现在体内有一具别人的尸体,感觉意外还挺重口的?或者想像成机甲的驾驶员死在机舱里了,机甲还会自己动的…这也挺奇怪的。嘛,要说重口,怀孕本身就很重口了。怀孕期间母体不是单纯只由自己个人的细胞构成的生物体,而是是个由自己细胞和小孩细胞共同构成的嵌合体 Chimera ——奇幻点的翻译是奇美拉。还有细思更恐的,你知道产后50%-70%的女性身体里有小孩的细胞吗?(出处)有些小孩细胞,直到好几十年后还在母体内繁衍复制,甚至转移到母体的大脑。所以说生过小孩的女性,有一定概率是货真价实的奇美拉啊。 漫画作品《迷宫饭》里的奇美拉。 既然把母体变成了奇美拉,那关键时刻就可以发挥作用了。(以下是我的推测,并未完全得到科学证实)你妈妈在你出生之后马上要生第二个小孩?那你得到的资源就少了,当然不乐意,所以你在胎儿时期留在妈妈体内的细胞们搞不好可以组织一场革命,把第二个小孩的萌芽直接通过母体免疫机制扼杀在子宫里。你看,真正硬核的 sibling rivalry 可不是俩人一边打架一边哭这种小孩子臭屁的玩意,其实在俩人出生之前就已经布好一盘大局了,人家是真正的杀人不见血,神不知鬼不觉… 读到这里你是不是希望 Miki 能施展时间倒退2分钟,还给你一个没有看过以上豆知识的脑子?哈哈,身为早就知道这个真相的前辈,我只能劝一句,有些事还是不要想得太深入比较好。 送您一幅世界名画《粉毛锤地哭》暖暖心。 跳转回到索引 Week 7, Day 2 # 除了夜里还是会被尿憋醒以外,今天也还是没有任何怀孕的感觉。果然我的身体现在已经没有在为了除我以外的任何东西运作了,也没有跟什么东西在争夺资源了。我赢了,那个小小的团块输了。它没能为自己争取到一席之地,还(字面意义上)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今天也去 jogging 了,虽然自己是体力战5渣,还是想要在体力范围内通过运动,让自己的身体赶紧明白这个现实,把团块排出去。毕竟每天 (mis)carry 个尸体,我心里多少还是有点抵触的。如果确诊了的话就向医生要点流产药帮忙排出去吧。这么说,如果我不知道自己怀孕了的话,现在流产大概就像迟来两周的一次汹涌的月经吧——也算是 fail fast 了。 不过再怎么说连正式的 medical diagnosis 都没有,自己擅自就觉得流产了,这也太不科学了吧?嗯,要不就这样说好了,“没有流产的可能性微存”。这种说法哄哄 Colin 倒是正好。果然在这件事上男性就被动多了,毕竟胚胎也不是长在他们身上的,根本没感觉。虽然我每天有 update 给 Colin,但是说流产就流产,大概挺突然的吧。 。。。说到突然,到了下午又感觉到了熟悉的恶心感。结论?(可多选) 我是个 drama queen,戏太多了 这是个鸡贼的团块 其实团块还是死掉了只是激素水平一时半会没降下来 一到周末就感觉不到恶心了,怎么想都是工作的错 跳转回到索引 Week 8, Day 0 # 最近半个星期,恶心感已经到了影响工作效率的地步了。中午晚上吃完饭都得各躺一会儿休息,全身累得连抬个胳膊都要花好大力气。好在不用去办公室上班(现在去那么遥远的办公室对我来说才是“remote”)不需要路上 commute,在家想躺平就随时躺平。虽然症状没有轻松,但是论环境的话,确实比怀 Baby(现 Preschooler)的时候自在多了。来张图(来源): 生不如死的时候就看着这个图数着日子过。 说到累,又回想起 Baby 在 newborn 时期的繁重劳动。没有相关经历的人(比如数年前的我)可能很难想象,根据生理需求,newborn 是需要24小时昼夜不休地照顾的——这是 by design,实打实的没得商量。喂奶换尿布哄睡,夜里再加个哄睡自己(信不信这步才是技术含量最高的活?),无限循环。光是这项就是每天24小时的工作量。另外我休产假,Colin 有一个每天8小时的全职工作——加起来两个人每天要工作32小时,平均每人每天16小时。这16小时对于 Colin 是朝九晚五的工作(其实比较接近朝10-11晚6-7),并且下班后照顾 Baby 直到午夜和凌晨附近,对于我则是后半夜直到早晨的 Baby 保姆,加上白天一整天的 Baby 保姆。连续三个多月里一个人做两项全职工作的工作量,只能见缝插针地吃饭睡觉洗澡、做饭洗衣清扫。更不用说前几周都是产褥期,身上不是酸就是疼,运动能力本来就低到尘埃里。现在回想起来这段还是自己人生里最累的时期 Top 1。唉,parenting a newborn is an extreme sport. 从这项 workload 分析来看,如果在这段时间找人帮手的话,需要找的不是1个人,而是2个人才对,这样才能保证每人每天排班8小时。(医院排班的时候会12小时一班,夜班一两天、间隔休息两三天,这里就不考虑了。)然而就像其他工作一样,给钱才做的活,那肯定是辛苦多快乐少。真正愿意做到 up and above expectation 的人在照顾 Baby 的三班里,我估计最多只有一个。要这三个人都愿意牺牲 short-term 的精力去 train 这个 Baby 以 optimize for long-term 的好带——比如说坚持不抱睡而是顶着爆哭的后果把困了的 Baby 果断放在床里——要是打工的我,就绝对不会做到这个份上,毕竟抱睡一天最多只忍8小时就结束了,想辞职也是分分钟的事。只有一天16个小时、一周7天、而且自己的小孩永远不能 quit,被逼到绝境了的时候,才会在无尽的疲劳中去绞尽脑汁思考怎么做才能为了不让今天的劳累永远重复,让明天、下周、下个月的自己稍微轻松一丢丢。帮手的话,果然还是宁缺毋滥。 …这次如果有机会生出活人的话,要不就去 Costco,找那个 Emergency Food Supply 买它个60天份算了。打开罐头水泡一泡是不是就能吃了。(再怎么说也太惨了点。) 倒不是说在其他阶段的 parenting 就轻松了,只能说是各有各的麻烦。比如青春期,【编剧能力 ON,结界开启】读高中的小孩每天放学不见人,早则八九点回家,迟则十一二点回家,这还是 enforce 过家里 curfew 的结果。回了家什么话也不说,房间门一关,不知道在干什么。只听见有时候半夜在洗澡。看看 family plan 的账单,每个月手机的电话短信网络流量用得比家里其他人加起来还多好几倍。问放学都去哪了,回答一律是“图书馆/咖啡馆跟朋友学习”。有一天你偶然瞥见从 TA 书包的一角漏出了安全套的包装,慌了半天。思考再三还是忍着尴尬找机会提起了这个事,小孩劈头一句“你翻我书包干嘛”,对话结束。【编剧能力 OFF,结界关闭】你看,是不是有内味儿了。你说什么味儿?当然是中年人被生活挤到窒息的醍醐味啊。 跳转回到索引 Week 8, Day 2 # 好久没打开微信朋友圈,果然又获得了精神冲击。原来从前的某位女同学 A 前几天刚刚生了 Baby,在留言里和另一位大半年前生过 Baby 的女同学 B 展开了…可以说言辞上十分私密的谈话。对话节选如下——B(大意):“我当时也是堵奶堵得很厉害,稍微不注意就会乳腺炎、发烧”。A:“那你大概还是输卵管(后来的回复里发现打错了所以改成乳腺管)太细了,每个人情况都不一样。”啊微信你还我眼睛。我不想随便就看到谁谁谁的乳腺管好吗。因为会 trigger 我的 PTSD。 乳腺管里没有充盈过人奶的各位可能不太了解为什么,我在这里给简单介绍一下。对于哺乳期的人来说,乳腺管堵塞是很严肃的 boss 级别的麻烦。偏偏这又是哺乳期非常常见的症状——每个乳房都有很多输送奶的管子,偶尔有一根堵住了从概率上来说其实挺高的。对我来说,在第一次哺乳的几个月后大概一个星期一次,而刚开始建立喂奶供需平衡的时候几乎每天一次。这里可以类比便秘,有了大便但是堵住排泄不出来,好不容易弄出来了过两天下一次便秘又到了——只不过对于哺乳来说,两次之间只间隔三四个小时而已。至于堵塞的原因,胸罩的位置不对压到了、睡觉压到了、还有没什么特别原因就是堵住了,很难具体地分析出原因,所以也很难防范。症状是一侧胸部的一个角落开始疼,那个区域的皮肤温度升高。如果不立刻疏通的话,疼痛很快就越来越严重,造成炎症,继而引起发烧、感染之类更严重的症状。疏通方法无非也就是按摩、热水冷水敷、忍着疼痛把奶吸出来这几种办法之一。好在 Preschooler 还是 Baby 的时候胃口倍棒喝嘛嘛香,不论什么时候只要把奶瓶或者乳头放到 TA 的嘴边,几乎从来没有拒绝过。所以每次堵住就会把 Baby 抓过来帮忙吮吸疏通,真的比 pump 的疏通效果好多了。 再补充一下,除了少部分生理发育的特例以外,不管是什么性别的人类都是有乳腺的。只不过从青春期开始,生理上是男性的这部分人,因为缺少促进乳房发育的激素,所以日后施展不开而已。从一开始就假以足够的 treatment 的话,理论上生理上是男性的这部分人类也可以承担泌乳职责的…这个现象虽然在哺乳动物里几乎看不到,但是鸟类里还是不少的。比如 Flamingo 火烈鸟,因为雄性和雌性都有催乳素,所以可以交替以自己的奶哺喂小鸟。不过 Flamingo 的奶因为含有色素所以是红色的,看起来像在喂血,一眼看去挺惊悚的。 13) Too feed their babies, flamingos and pigeons produce crop milk, a lactose-free, semi solid secretion. Because flamingos insist on being so extra, their milk is red. Cute, right? pic.twitter.com/kWnHs8KVey — Kaeli Swift, Ph.D. (@corvidresearch) May 2, 2020 话说回来,这位微信上的 A 同学产后两周已经连发几条自己和妈妈、Baby 温馨地喝奶茶吃牛蛙买蛋糕开红酒的照片了。嫉妒得要命,毕竟我前两天好像放话说打算在产后吃一阵 Emergency Food Supply 来着?…… 不过冷静下来一想,朋友圈不就是这回事吗,贴出来都是射灯下的蛋糕配红酒,背地里的真实却都是操我乳腺管今天又 nm 堵了。 跳转回到索引 Week 8, Day 5 # 第一次 prenatal visit,确认了团块的存活。很开心。(同时也证明了 Week 7 想来想去都是庸人自扰。)在已经确认到心跳的情况下,流产率大大降低到2%上下,所以大概可以算团块成功地为自己获得了一席之地吧。不过跟上次怀孕时候做阴超能听到心跳声的震撼(震撼俩字是 Colin 原话,我当时只觉得棒子捅阴道里面很疼)不一样,这次的腹部 ultrasound 只是微微看到一个豆子形状中间有一个光点在跳动而已,完全没有人的形状,也听不到声音。(话说自从生了 Preschooler 之后积劳成“疾”,腹部累积了不少多余的脂肪,说不定也影响了成像的精度。) 还是老规矩抽了7管血分别化验,抽得我眼冒金星,心里同样也冒出了 Preschooler 第一次得知蚊子会吸血的时候问的问题:它吸了我的血,是不是我就没有血了?——不会,它吸走的这点血还没你夜里流鼻血,蹭在床单被子上的多。 不说了我再去躺尸一阵(呕呕~~~)。 跳转回到索引 Week 9, Day 1 # 累累累累累。这几天家里迎来了一家四口有两个小孩的朋友。大的小学低年级,小的和 Preschooler 差不多。观察了几天两个小孩家庭的 dynamics,既有更轻松的一面,也有更麻烦的一面。比如绕着家里沙发三个小朋友一边疯跑一边尖叫,快乐来得如此简单。不过吃饭时间只吃两口,也不洗手擦嘴,就下桌到沙发上去玩,要是我家也这样的话绝对狠狠修正。 左边出自《机动战士 Gundam》,右边出自《机动战士 Gundam ZZ》,日后的打脸出自《闪光的哈撒维》。 话说这家的小小孩,小小年纪就从大小孩那里学会了叛逆的眼神,明明话都不说几句。唉,人类真是从善如流从恶如崩。 在招待的同时要隐藏自己怀孕的事实——只是防止日后终止妊娠所以低调行事而已——所以就算恶心或者累,还是要努力撑住才行。大概成功了吧。最近每天在睡着之后2-3小时之后都会被尿憋醒至少一次——有一天竟然有两次,后来没能睡着,当天很憔悴。第一次怀孕就没有在这么早就出现这种情况,果然相关部位被狠狠抻开过一次就老化了。同样打喷嚏也开始漏尿了,Kegel 大概得做起来?总之今天送走了朋友家,我累得以《哀悼基督》的姿势倒在沙发上(特别注意头部要抬高,防止胃液返流),照顾 Preschooler 吃晚饭和收拾饭桌的工作都交给了 Colin: (虽然我觉得应该不会有什么误会,但还是澄清一下,我的姿势是这俩人里的基督那个姿势,不是圣母的姿势。)话说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有不少是这种构图,总有一款姿势适合怀孕初期的您。 跳转回到索引 Week 9, Day 2 # 因为没有体力,jogging 现在完全停止了。今天上午洗个澡去一趟超市就虚得不行,吃完午饭就到沙发上躺尸。感觉一天比一天衰弱了下去,身体在不断地被侵蚀——不过事实上也确实是这样。胚胎的发展跟癌的发展有不少相似之处(出处,论文就更多了),同样是跟母体有 conflict of interest 的细胞团,迅速复制、侵蚀周围的良性组织、把自己粘在良性组织上、建立血液和营养的输送,不断见招拆招绕过来自母体的种种自我防卫功能,最终才能在这个相当 hostile 的地方树立自己的一席之地。这个抗争过程当然也不是请客吃饭,大概率在宏观上会有影响的。所以各位自认青壮年的朋友,如果一段时间内出现不明原因的疲惫劳累、体重减轻之类的症状,一定要多个心眼去做个检查。 与此同时,Colin 今天终于崩溃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高压锅,在我用它之后漏汤漏得到处都是。Colin 像田螺姑娘一样昨天晚上睡觉前就做了好几波 laundry,今天也做了一上午的吸尘、铺被套、刷鞋和各类 cleanup,并且最近几周也包揽了带 Preschooler 吃睡玩的任务。与此同时我却在沙发上躺尸。愧疚的我灵机一动,把 Preschooler 叫过来,教 TA 从烘干机里把烘好的衣服拿出来。这个年纪什么话都听真是乖啊,怎么能想个办法让 TA 有动力持续长期做家务呢。反正动画《魔卡少女樱》里女主从小学开始就跟全家平摊家务,再看看朋友家同样也是小学生,却叛逆得恨不得每句话都要顶回去,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总是这么大。 出自《魔卡少女樱》第4话。小樱家三口人的家务排班表,分别是爸爸(藤隆)、高中的哥哥(加圈圈的桃)、小学四年级的小樱(假名书写)。横排是周一至周日,竖列是打扫、做饭、洗衣。出场时10岁的主角每天上学、家务、打怪,哪个都不耽误,可谓时间管理大师。 跳转回到索引 Week 9, Day 6 # 今天第一次吐了。很可惜,明明离(根据经验)恶心反应结束只剩3周了。毕竟吐只有0次和无数次,一旦开了这个头,接下来的3周大概还会再吐几次。 跳转回到索引 Week 10, Day 2 # 生活质量进一步下降了。除了上班以外几乎不是在沙发上就是在床上。上班的下午有时候也在床上,精力非常涣散,几乎做不了什么事情。一天里早上、上午、下午、晚上,状态越来越糟糕。晚上睡前是最难熬的时候,又恶心又累,只能皱着眉头给 Preschooler 洗澡。身体的难受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难过的是消磨意志。什么都生产不出来的自己,算是字面意义上没有了 productivity,更不要说 creativity。自己本来的 energy level 就挺低的,现在连说话都气若游丝了。现在的每天,不过是勉强保持着人的形状,挣扎着活下去而已。就算两三周后恶心的状况有所改善,大概率还是要花个几周从这个 burnout 的阶段回复回来吧。 另一方面,最近两个星期因为恶心,也不知不觉减少了喝水量。于是这两天感觉到了一些尿道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 简称 UTI)的前期症状。赶紧亡羊补牢喝水,又查了查土法预防是喝不加糖的 cranberry juice,于是就去买了一些。虽然传言这个研究是 juice company sponsor 的,不过死马当活马医,我真的懒得来那套约诊所、去诊所、去药房拿抗生素这一条龙。跑来跑去累也就罢了,这种这么常见的病,中间的 process 不论哪一步都明显能进一步简单化自动化的,却非要人亲自折腾,心累。想要自己动手开药不求人的话也不可能,稍微有一丢丢处方权的高级护士、药剂师之类,都至少需要博士学位+临床训练+考试。 (当然对于手握处方权的人来说,我肯定是他们最讨厌的那类——以为自己懂得多,随便谷歌一下就敢要求给自己开什么药。但论迹不论心,面对真人医师的时候我永远只叙述症状,默默等着对面开出我查到的药,否则真的要被讨厌惹。要是开的药跟我想的不一样的话,就回家查查当学习了。再怎么说医师的工作跟我们写商业软件的天天出 bug 很不一样,诊断和治疗一般需要100%正确率才行,错漏一个病例都会有挺严重的后果,所以市面上还有执照有保险的医师,至少都应该还行吧。不过我也是幸运的,至今为止身上从来没有什么毛病严重到不能从谷歌搜索第一页的前三个结果就了解个八九不离十。不过就是这样才会觉得谷歌已经秒出诊断了,为什么还要花时间去见真人——预约半小时,排队半小时,见人5分钟,取药半小时。) …往另一方面想的话,医生们抱起团来设置特地这种壁垒,方便垄断处方权以巩固自己的地位/饭碗,这种情况或许也不是不可能吧。不过抗生素也就是一种物质而已,非正统的入手方法也是有的。我刚听说有渠道可以在没有处方的情况下,用加密货币在网上买些(来源不明的)处方药品。另外喜欢 DIY 的朋友可能会动这个心思,方法是公开的,原料和道具都是市场上流通的,我自己制备个抗生素行不行。(这也分情况,我感觉基本不太行,有些抗生素长得挺复杂的,连在工业上合成都有难度。)或者平时就爱好养花养草的,而不是我这种养什么死什么的,是不是可以自己培养点细菌萃取一下里面的抗生素(我感觉这个可能更靠谱点,具体做法《仁医》里面给过一个青霉素的例子)。 为了治疗皇帝(备注:女性、貌美、大胸)的结核病,看我药界龙傲天徒手合成利福平!(《异世界药局》第3话)跟这位正太龙傲天能对着结构式手搓抗生素的魔法合成术不同,有机大分子用普通化学方法进行合成的时候,有害无害的副产物会有一大堆——私下生产的所谓药物,杂质控制和提纯程度可能都很有限。连正经生产的食品(甚至药品!)经常都有召回的,更别自己炼的丹了。绝命毒师又不一样,人家有独门秘技。 理论上 cranberry 做成 tablet 也是一样的效果,不过因为并没有做怀孕的安全研究,所以先放过了——虽然我是觉得不太可能有什么问题。然而生吃过 cranberry 的都知道,这玩意酸得要命,所以做成果汁多少会加点糖,找完全不加糖的产品需要看着营养成分表一点一点比对。总之今天喝了第一个 dose(研究表明每天喝不加糖的 cranberry juice 240毫升,持续几个星期会有预防效果),酸爽得要命,到现在肚子里还火烧火燎的。照这个剂量的话,大概跟 UTI 相比,胃病会先来吧。 如果说上一次怀孕还抱着体验生活的好奇感觉应对 first trimester 的种种难过,这一次多少有点不耐烦了。毕竟我的预期是尽快入手一个 free baby,没想到要付出这么多代价。(这么说 Colin 其实才是无烦恼入手一个 free baby——虽然也是有点代价的,应该说是 discounted baby?)真要说的话,入手 free baby 这种不纯的动机才是最大的问题吧? 跳转回到索引 Week 10, Day 4 # 最近几天不光是恶心,更开始了消化不良。肚子里的食物过了好几个小时还是感觉没有消化下去,打嗝和放屁也都变多了,而且都很臭。没食欲的时候想着要不 skip 一顿晚饭好了,结果临睡前因为血糖低恶心得要命,差点吐到床上。但是稍微吃点东西,甚至喝一杯水,都会觉得肚子胀胀得快要吐出来。所以这两天基本靠糖类续命,什么 brownie、水果、salt crackers,那些健康的食物都抛弃了。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跳转回到索引 Week 11, Day 0 # 从昨天开始好像没那么累了,恶心也仅限在下午4点之后。虽然晚上睡前还是不成人形,但是至少白天有所缓解也不错了。难道是这波快要熬到头了?(不过快到晚饭的时候又吐了。) 跳转回到索引 Week 11, Day 2 # 最近三天下午4点以后已经晕到连看狗血剧都没法集中精力的地步了。恶心的程度并没有比上周同期好,反而似乎变糟糕了。外加最近忽然一下降了点温,有点开始入秋的感觉,从中午开始会感觉冷,不得不一直披着毯子坐在电脑前。还真是进一步巩固了废宅的形象。看看自己《怀孕的故事1》里面提到第11周症状就开始减轻,我十分悲伤。搞不好这次抽基因卡的结果,是个能够在未来十数年中屡屡叩问我内心底线的熊孩子。 祸不单行,因为刷牙之后、入睡之前的大半个小时之间也会忽然感觉到恶心,而不得不吃点东西,现在牙龈也有点发炎了。也可能是最近几周刷牙的时候因为怕捅得太深容易吐,所以没有刷到后面的牙。并且唯恐天下不乱地,第三颗冒头智齿偏偏又在这个时候发炎了。(虽然我的各类牙齿从一开始就长得/换得比较晚,在这个年纪还长智齿我也很震惊。)智齿这玩意最鸡贼了,在人类历史里长智齿的年纪,大多数个体已经生育了后代,所以就算因为长智齿死掉了也不影响这种糟糕的基因流传下去。非要认真的话,你说家长因为智齿感染早早死了影不影响小孩的存活概率,那当然多少有影响,但是又有多少家长会因为区区智齿死掉呢。总之智齿绝对是 legacy feature turned into a bug。而且是十几万年没有一个人 take ownership 好好 maintain 过的臭长 legacy code。尼玛人类基因里无效乱码的部分恨不得比有效的部分还多,要我我早推倒重来了。咱软件工程师,就好从头造轮子这口,是吧。 我就问你这个智齿是个什么设计,啊(二声)?给我重做一版!(《天地创造设计部》第1话) 另一方面,好在疑似 pre-UTI 最近并没有进展,不知道是 cranberry juice 成功预防了 UTI,还是没它也不会得 UTI。这,不加糖的 cranberry juice 真挺贵的,一瓶32 oz(4 天的量)竟然要卖十刀?呀嘞呀嘞,可能还不如直接买大包 raw cranberry 打成泥合算。 跳转回到索引 Week 11, Day 3 # 我真的不行了。一天就24个小时,除了晚上睡觉中午睡觉,一天14小时都恶心想吐可受不了,再这样下去把好好一个人都给整抑郁了。随手查查市面上有什么 morning sickness relief,出来的都是什么牛鬼蛇神。有按摩穴位的,有饮料粉粉的,花草茶的,神秘药片的,玉镯子的,印度神油的。最精彩的是没什么20刀以内的产品,什么成本三四刀的东西,加上 “maternity” 这个 magic word,就摇身一变成了高贵玩意。我看着都眼馋了,不如我出个产品,Utero-Warm Herbal Tea 暖宫茶包,七大姑八大姨推荐的红枣姜片银耳红糖里面随便放它一波。包装设计师的钱绝对不要省,一定设计一个粉色橙色打底的温馨小盒子,就算喝着没效果,至少看着包装让人觉得喝这个茶就能温馨地生小 baby 啊。价钱嘛也不贵,咱就定在一盒12包茶十二三刀,没有贵得离谱,也没有廉价到让人提不起“这个灵,能治我恶心”的希望。说白了一个有怀孕能力的现代人,一辈子也就怀孕没几次,不论你是江湖小透明、地球面壁人还是时间支配者,中间这几个星期都能让你难过得连脑子都不要了随便买些智商税——所以包装做得好看能宰人一回就行,内容一点不重要。总之,谁有资源可以考虑把这个 idea 做了,千万不要错过发财机会啊。 跳转回到索引 Week 12, Day 1 # 又艰难地熬过一周,来总结一下我这几个星期尝试过的缓解恶心的办法,给大家提供点思路。下文里提到的 轻度恶心 是指感觉到头晕目眩,一时间难以集中精力做别的事;重度恶心 指的是嘴里泛酸水,感觉立刻随时会吐出来的情况。 转移注意力系列 方法 有用程度 评价 穴位按摩 ⭐ 除了按摩时候的疼能临时转移注意力以外,对我来说没半点鸟用。 从1000开始不断减去7,心算结果 ⭐⭐ 来自《东京食尸鬼》的梗,但因为我在没有辅助的情况下单机算力太差,所以算四五个结果就放弃了,达不到长期转移注意力的效果。 哼歌或者唱歌 ⭐⭐⭐ 在走路、坐车等移动的时候临时使用很方便。最好哼些歌词,因为回想歌词也能占据一些脑力。 刷SNS/看视频 ⭐⭐⭐ 在家的时候是个不错的选择,轻度恶心比较有效。重度恶心的时候效果不好,因为连刷视频/SNS都没办法集中精力。 到门外去 ⭐⭐⭐⭐ 这里指的门外是鸟语花香的户外,不是充满尾气和烟尘的户外。而且温度最好稍微比室内低一些。放下手里的东西到外面深呼吸,可以立刻感觉到恶心有所减轻。百试百灵。 益(赌)智(博)类手游 ⭐⭐⭐⭐⭐ 不愧是为了故意让人上瘾而设计的人类智慧的结晶,十年的上古手游 Candy Crush Saga 每次都能不知不觉中玩上半小时,熬过了最恶心的一阵就会感觉好多了。唯一一个对重度恶心也有效的方法。 工作 ⭐-⭐⭐⭐⭐⭐ 效果不确定。根据上班内容不同,会导致加重恶心到注意不到恶心之间的各种情况。 气味/味道刺激系列 方法 有用程度 评价 话梅 ⭐ 恶心的初期有试过,话梅在嘴里的时候确实能减轻恶心,但是效果不持久。而且吃多了嘴里比较咸。 韩式罐装泡水柠檬茶 ⭐⭐ 我试过的是 Balance Grow Honey Citron & Ginger Tea,平常的话会觉得甜甜的挺好喝,但是说现在喝完了嘴里会留下苦涩的甜味,对缓解恶心没有帮助。 花草茶 ⭐⭐⭐⭐ 我试过的有 Twinings Lemon & Ginger,和 Bigelow Peppermint,现在每天交替着喝,基本不再喝白水了。最大的效果是让嘴里没有那么苦,从而减轻轻度恶心的症状。作为 side effect,还增加了我每天的饮水量,功不可没。重度恶心的时候水米不进,所以没有效果。 风油精 ⭐⭐⭐⭐ 比起专门去买薰衣草/薄荷精油,我先试了家里已经有的风油精。抹一点点在手腕上,恶心的时候就使劲吸几口,效果还可以,而且很方便。香水也是同理,不过我手上的香水都是温和的味道,没有风油精那么有清凉的感觉。另外,风油精涂太阳穴更加酸爽,不试试吗! 吃东西系列 方法 有用程度 评价 酸奶/牛奶 ⭐⭐⭐ 单子上唯一一个主打蛋白质的食物。早上起来还算有效,中午下午晚上一般都不够缓解。 含糖量高的水果、巧克力、糖块 ⭐⭐⭐ 水果的话像香蕉、西瓜、苹果之类。它们对于缓解轻度恶心还可以,但是效果持续得不久,还需要搭配其他东西。 山楂片 ⭐⭐⭐ 跟糖块一样可以提供糖,而且酸酸的可以给嘴里提供一些味道。 ginger ale ⭐⭐⭐⭐ 亮点在于见效快,弱点在于效果不能持续,需要搭配其他。我感觉跟 ginger 没什么关系,主要是糖水在起效,换成可乐、芬达、波子汽水也行。所以还有一个弱点,看到成分表里有多少糖的时候会瞬间心肌梗塞。 crackers 或含全麦面粉的白面包 ⭐⭐⭐⭐⭐ 过去几周的主食,靠它们主要供能。吃到足量就能缓解,只吃两三片 crackers 也能消化多余的酸口水。 其他系列 方法 有用程度 评价 躺尸 ⭐⭐ 虽然能够缓解劳累,但是缓解恶心效果时好时坏,有时候甚至让人 focus 在恶心本身而起反效果。注意躺着的时候不要全躺平,这样不容易消化。最好上身支起来形成一个角度,越接近90度越好。 不上班 ⭐⭐⭐⭐ 这里指的是周末,或者周中临时请病假。效果拔群!没有工作压力的话,明显可以感觉到恶心程度减轻。 睡觉 ⭐⭐⭐⭐ 究极大招,不管多么恶心,只要能睡着,醒过来的时候就能带来至少半小时的恶心-free 的时间。缺点是白天睡多了的话,晚上不容易入睡。同时也是双刃剑,如果夜里一旦睡不好的话,第二天白天恶心会加重很多。 跳转回到索引 Week 12, Day 2 # 今天又是皱着眉头嚼 crackers,嘴里干得要命。Preschooler 凑过来想吃,说饿。我难受得要命,又嫌 TA 吃会掉渣很 messy,所以没有给。Preschooler 记恨了我半个小时。这人平时注意力也就能集中5分钟而已啊。这么说做父母也是个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被孩子记住几十年的几乎都是坏事不是吗。 跳转回到索引 Week 12, Day 3 # 日常生活变得非常 miserable 了。 牙龈发炎还在继续,完全没有好转,一天三次盐水漱口、两天一次双氧水漱口也没用;又不得不继续每天喝含糖汽水、吃 cracker,因为其他东西也吃不下。 睡觉也不规律了,晚上睡不着,夜里睡个六七个小时算不错的,中间还要被尿憋醒起来一回,下午就困得不行,导致下午晚上更加恶心。 拜这饮食和睡眠所赐,最近也开始在睡前胃酸、口水过多,不得不吃两片 tums,当补钙了,苦笑。 唯一好转的是从 Week 11 开始,不会觉得累得抬不起胳膊了。就好像什么压着身体的什么看不见的东西,忽然消失了一样。取而代之的是裤腰好像开始有点勒紧不舒服了,很快老朋友坐骨神经痛又找上了我,现在弯个腰需要咬牙下决心。 日常的 function 继续 degrade 下去,现在 Preschooler 的日常洗漱,还有需要帮忙都是 by default 找 Colin。而工作…开始了摆烂模式,进度变慢无限接近于0。 跳转回到索引 Week 12, Day 6 # 今天去做了 early anatomy ultrasound。虽然这两次怀孕也做了几次 ultrasound 了,不过还是感觉十分神奇。跟上次的卵/茧状不一样,这次(艹,又被捅了阴道——怀孕这个全程,从阴茎/精液进入到小孩出来的过程中,这条道路就是阿猫阿狗随便谁都能过来走一遭的,各种奇怪的东西进进出出的可忙了)明显已经有了人的形状,骨骼和大型器官也看得出来。脖子后面也量了,鼻骨也看见了,目前看来似乎一切正常的样子。 之后又装模作样地去见了 genetic counselor——毕竟要做什么检查我心里已经有数了,只不过是问一些 clarification 罢了。NIPT(又叫 cfDna test,总之名号很多啦)当然要做了这没得说(钱包瑟瑟发抖)。另一个讨论的是父母的基因遗传病检测,叫做 genetic carrier testing 的。既然是测大人,其实不怀孕也可以做这个检测。说实话我平时就对 23andMe 之类的有逃避情绪,怕查出什么麻烦的事情(疾病,或者家里人乱搞?)日后有心理阴影。所以这个 carrier test 在上次怀孕的时候就缩了没有做,这次也一样。要说有点安慰的话,我们一代老中的基因(以及遗传病)分布,与家族祖籍所处的地域相关性非常大——虽然最近两三代由于城市化和政治移民的关系有所减弱,但是大体上还是不错的。这个小孩的两组祖传染色体,一条来自华北/华东平原地区,另一条来自华南沿海地区,各自的家族好像也算健康,所以我脚着恰好凑成同一对致病基因的概率应该不高吧,何况又已经有一个健康的小孩了。怎么说呢,检测项目/位点足够多的话,人人都会带点疾病的遗传基因,真的看到检测报告肯定会心里膈应,那时候又不能做什么(测了母亲肯定会带几个致病基因,这时候就会去测父亲,万一真有相同的,就去提取绒毛或者羊水,应该是这个流程),还不如不测(鸵鸟状埋头)。 再说了,单基因遗传病是因为测法简单才能有这样普遍的商业应用,测不出来的疾病根本多了去了。生小孩就是赌博,咱玩的就是这个基因骰子。玩不起就不要生! 来一起赌个痛啊!(《狂赌之渊》) 但是这个 cfDna Test 的原理又是细思极恐,毕竟从母体里抽仅仅一管血,竟然就能看出小孩的所有染色体有没有毛病,这本身就说明了母体血液里含有相当含量的小孩的 cell free DNA。这小孩十几周前根本不存在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但是现在 TA 的 DNA 片段却随便在我的血管里游泳,eww!想想这小孩还是挺不客气的。这么说,我早就已经被 TA 字面意义上地恶心了整整七周,到现在了还谈什么客不客气——这根本就是堂而皇之的寄生!吸血!入侵!(义愤) 跳转回到索引 Week 13, Day 1 # 为了这个 NIPT 去抽血,到了诊所震惊了。人太多了,多得跟菜市场一样啊。各个都是挺着大肚子健步如飞——还有几位穿瑜伽裤运动鞋,身材一看就是练过的,再想到我过去七周以来天天靠喝含糖汽水吃饼干吊着一口气,而且现在在兜里还因为怕恶心而偷偷揣着极其不健康的两块饼干一块糖,感觉在气势上输得好彻底。的确,跟4年前生 Preschooler 相比,目测来诊所的人数是那会儿的2-2.5倍附近。这让我挺忐忑的,人这么多,在生产的时候会不会让医护人员忙不过来造成我得到的 care 质量不高,甚至出医疗事故?我会不会没有达到出院标准就因为床位紧张逼着我走人?往远了说,如果这个趋势不仅限于自己这个社区,而是全州、全国、甚至全球的趋势的话,这个小孩赶在人多的一年出生,竞争也激烈——daycare 和 extra curricular 找不到/贵,而且在升学、就业时候的压力都会凭空增加。 (敲黑板)(语重心长状)家长们,你们小孩命运的决定点,不是从出生,甚至不是从怀孕,而是从射精的那一刻起就开始啊。 (这就是为什么在亚裔聚集的社区,可以考虑不要把小孩生在大家都觉得吉利的龙年。)因此还请各位谨慎管理自己的裤裆!鞠躬。 事实上这次从约 OB 开始就发现 availability 非常 limited 了,所以并不是今天恰好人多这么简单。那关于诊所里怀孕的人数为什么变多,我 brainstorm 了几个可能的原因:covid 减弱带来生育意愿反弹、所在 community 的育龄人口基数在过去4年内有所增加、跟比上次怀孕相比月份稍有不同属于季节性变化…我懒得一一查资料去 verify了。况且时至如今我也没有办法调整肚子里的出生日期,只能靠 TA 自己努力了。呵呵还没出生的这个小孩,你老爸老妈现在就让你亲身体会这个世界里竞争的残酷。 跳转回到索引 Week 13, Day 3 # 离上次身体状况 checkin 经过了一周,再来一次 status update。 牙龈发炎:情况还在继续,但是从半周前开始稍有好转,目前已经处于轻微的状态,只有挤脸笑的时候会有一点点感觉的程度。如果不再 flare up 的话,可以认为已经不再困扰我了。总结一下这事怎么解决的,主要办法是:熬着。盐水双氧水漱口因为口感太差之坚持了小半周,剩下的什么也没做。 睡觉:被尿憋醒的频率明显降低了,从之前的每天到目前的每周一次左右。还会时不时(每周1-2次)在夜里12点、1点醒过来,然后大半夜的一连精神3个小时,不过我也习惯了,大概就是 biphasic sleep 吧。反正小孩出生了之后大人的睡眠都会乱的,随它去吧。 恶心:这是目前所剩下的最苦恼的一件事了——都已经13周半,但是恶心感似乎并没有减轻多少。还是不得不每天五六次吃些糖块、曲奇、巧克力、汽水之类的压制恶心。也试过稍微健康点的 nut mix,完全不管用。到了晚上连吃东西也压不住恶心了,赶紧上床从睡眠中寻求解脱。这个大 boss 我真的没辙了,再这样下去对心理健康、体重、血糖等各种指标都有负面影响。正好明天去看医生,打算求 TA 给我开点 magic pills (据说叫 Diclegis?)缓解。只能祈祷这玩意能有用并且不太贵就好了。 胃酸/口水过多:老样子。少食多餐加上不规律睡眠,也难为了我的胃。总之现在每天睡前1-2片薄荷味的 tums 下肚,趁着嘴里还有清新的薄荷味压制一下恶心感,在消散之前赶紧睡。 坐骨神经痛:打个喷嚏可能也会 trigger 神经痛,我看这老朋友可能要呆到产后6个月附近了。 跳转回到索引 Week 13, Day 4 # 见医生,医生明人不说暗话,说我刚才查了你的保险不包 Diclegis,药可能会比较贵。两个办法,第一是买 Unisom 和维生素 B2,每天各 10mg 自己搭配着吃,第二是要不要考虑换个药叫 Zofran 的说不定能 cover。我当场就皮卡丘震惊了,这多常见的药啊,不包是几个意思。我说要不医生你给我开个纸质处方,不要告诉药房和保险公司,我自己 shop for it。自费也好找保险公司 claim 也好,回头查查我再决定,觉得太贵我不买不就行了嘛。医生说行,好久没开过纸质处方了,我看看这系统里怎么弄。 回家一查这种完全没技术含量的药60片竟然要60刀,这还是有 discount 的情况下。而它的两种成分的市场价分别是 Vitamin B6 100片8刀,Unisom 32片不到15刀。毕竟研发实验审批推广都是要钱的,要价是成本的三五倍,不算太离谱,就是觉得被 ripoff 了。还有地方卖尼玛100刀的,这种坐地起价只能说在试探我的健康权利和侮辱我的知情权利了。如果用保险的话更是要300多刀,这更直接就是恶意的堆砌。总之我查了这一圈,倒是感觉不恶心了,就是脑壳疼。这个药可以先 deprioritize,回头学学怎么把 25mg 的 Vitamin B6 切两半变 12.5mg 还比较省钱。如果不 work 的话,再把处方递给药房出卖尊严作为最后的救赎吧。 这其实也是 American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ecologists (ACOG) 的官方建议,先控制用量分着吃,不行再合起来吃——我只是正好赶上看医生要讨处方所以才先研究了这个合体药而已。 在诊所顺便也问了问为什么现在就诊的人变多了,医生随口说了两个原因。其中一个是我所设想的 covid 稳定导致生育意愿回升以及过去两年的积压,另一个是有些 practice 关掉了(这里用了模糊的说法 “they burnt out”)造成孕妇集中到其他诊所就医。嗯,看来这个趋势确实是不可避免了啊。 跳转回到索引 Week 13, Day 6 # 那个 cfDna Test 的结果出来了,似乎也是(以一定概率)正常的样子。性别也(以一定概率)查了出来,我摩拳擦掌打算接下来起个朗朗上口的名字,Colin 则是意识到可以回收利用 Preschooler 的旧衣服而心有所感。这小孩实惨,竞争激烈不说,衣服玩具都是二手的。什么时候 TA 觉悟了提出想要自己的新衣服再说吧,我看用旧衣服苟个懵懂的前两年至少还是妥妥的。 通过了初期测试(此处应搭配一些 Asian Parents 无良梗图),现在这小孩 qualify 一个属于自己的代号——Mk-II,读作“麻克兔”——虽然在《機動戦士Ζガンダム》(“高达Z”)里一般按日语习惯读作“麻克醋”或者“麻克刺”。Mark II 这个名字通常用于军工方面的第二版武器产品,正好配这个正在炼成中的人类试作品第二版。如果不出什么意外的话,几个月后四喜丸子的简介里就会加上新人物 Baby Mk-II 了。 另一方面,前两天又吐了一回,精神上受到了很大冲击——这次怀孕,我大概要带着每天的恶心走到 second trimester 了。不过好不容易找到的低剂量 Vitamin B6 也到手,就是这个小小的瓶子: 本来以为圆形药片切割成两半会很 tricky,不过这药片质地其实挺渣的,剪刀一剪就碎成两半了。我看评论里还有勇士分割成1/4分开服用以达到缓释效果的。那为了得到更加精细的缓释效果,我是不是可以用擀面杖把药片碾成粉,用软糖蘸着白粉一点一点吃? 跳转回到索引

2022/9/18
articleCard.readMore

五天四晚,圣地亚哥之旅(前篇)

很惭愧,出生三年以来,这还是 Preschooler 第一次坐飞机出门。因为太长了所以分成两篇——前篇(现在的这篇)是针对这次行程的各种准备,后篇(有空写出来)是行程中的每日流水账。 说到美国圣地亚哥,脑子里响起的果然还是“阿妹你看,上帝压狗”——现在已经成为时代的眼泪的金坷垃,偶尔回顾一下还是那么让人热泪盈眶。说起金坷垃就顺手查了一下,我们 San Diego 的农业确实挺发达,什么牛油果、草莓、下蛋母鸡、大麻,这些农产品的产量都位居全国前列(虽然好像混进了什么奇怪的东西)。 你加还是你加。(街上)有内味了! 扯远了。这次行程本来也决定得十分 arbitrary——两个半月前 Colin 公司说要去 San Diego 开 offsite,我很快乐地订了当时还算便宜的机票、请了假,打算一起去。结果 offsite 自此悄无声息,直到一个月前公司说钱不够了不搞 offsite 了,顺带 layoff 了一小批人。嘛,既然拿到了绿卡,如果被 layoff 了倒是不会慌…反而可以说是一个机会了。 出自《机动战士高达ZZ》第六话。 总之,我和 Preschooler 的机票买了这么久,退是不能退的,Colin 只好自掏腰包买了高价机票、订了 Airbnb、租了车,成就了这次家庭旅行。 订机票、租车、机场停车 # 来说几个订行程时候的发现。 以 Delta 为首,现在的航空公司在国内航线似乎开始流行起“选座位要加价”这种商法了。这真是继托运行李要收费以来,又一次 low 穿地心的做法。在没有高级会员或者相应信用卡的情况下,如果要保证两个人坐一起的话,两个人都必须 upgrade 才行。如果不 upgrade 的话,会在起飞前36小时左右随便分配到一个座位,而那个座位通常是既不靠窗也不靠通道的中间座位——另一个 upgraded 的人即使想换到一起,也会因为边上已经有人所以换不了。当然不 upgrade 的话,登机顺序也在最末位噢。 提前两个月租车可能比提前半星期租同一时段的车,价格要更贵。所以可以在一开始订车之后每过几天刷一刷,刷到便宜的就取消之前的订单。 第一次需要在机场附近停车几天,发现停车费一个比一个贵。这次试了试一个叫 way.com 的地方——看评论大家的 experience 基本是 hit or miss,大概好多 listing 没有被仔细 verify 过。所以还是仔细读了 listing 下的 review——必须接近5星的才能选,只要出现一个有理有据不是胡搅蛮缠的1星就 pass。这次的尝试是个幸运的 hit,停在机场旁边的 hotel 停车楼里,走路到 security checkpoint 大概十分钟,而且比机场自带的停车便宜一半左右。 为 Preschooler 做的准备 # 联系方式 # 有一件事是前几个星期我忽然想到的,就是教 Preschooler 背下父母的电话号码和家庭住址。到现在,爸爸的电话可以流利地背下来了,住址背了个八九成,效果还行。我琢磨着,如果这些能背下来的话,走失的时候会比较容易获得及时的帮助。还教 Preschooler 如果找不到爸爸妈妈的话,可以去找带小孩的大人寻求帮助。只是 Preschooler 好像一直没听进去的样子。大概之后得找个戏精上身、状态来了的时候,做点角色扮演才能让 TA 记住吧。 可惜背下联系方式只是成功的一小部分。前段时间去个 Independence Day 活动,在 playground 里一时间找不到我的 Preschooler,一边哭腔喊着妈妈一边向我跑过来,跑到一半狠狠地摔在水泥地上,从两个鼻孔来的鼻血哗哗地一直流到牙龈里,哭得全身发抖。着看这个样子,我估摸着离有效地寻求大人帮助应该还有几年的距离。 坐飞机的准备 # 我自己第一次坐飞机也是和现在 Preschooler 同龄的3岁,概括来说,那是个灾难性的体验。不知道是遇到了异常的气流还是驾驶员实在太菜,起飞降落的时候耳朵非常痛,外加晕机吐得身上脸上座位上地上到处都是。有没有大声哭我不记得了(多半应该有的),只记得不停地问我妈到底什么时候才到,把她烦得要命(另外她也因为晕机而吐了,只不过吐在呕吐袋里了)。所以这次我带了两个大塑料袋作为呕吐袋,并且在讲解坐飞机图画书的时候,特意提到耳朵可能会痛(竟然没有一本坐飞机的图画书提到过耳朵痛!这不缺德嘛)。不过好在 Preschooler 在实战的时候并没有吐,也没有抱怨耳朵痛,只是…在回程的时候,成为了你们 general public 坐飞机的时候第二讨厌的那种,时不时要大声叫唤一声的小孩(论第一讨厌的,当然是不间断地大声叫唤的小孩啦)。 儿童车座椅 # 众所周知,因为体积不同,带 car seat 比 booster 要累很多。就算可以免费托运,光是拿着也够麻烦了。这时候我查到,只要在2岁以上的话,加州并没有规定几岁或多重开始才可以坐 booster。所以在家里虽然还是坐 car seat,出门就可以买个轻量级 booster 了。我在 Amazon 上找到了这么个吹气的,长这样: 在便携方面果然不错。不过没有料到的是,跟 car seat 相比,Preschooler 在 booster 上睡着的时候会东倒西歪得非常厉害,大概像这样: 来自 Facebook: The Car Seat Nerd。 这个时候我才意识到这种睡姿下安全带不能发挥作用,所以并不安全。果然还是再坐一阵 car seat 比较好吧。 Potty # 为了在外 potty,我们提前买了一个折叠式的 potty seat,下面有吸盘。不过在实际测试当中证明不太好用——Preschooler 自己折叠这个 potty seat 总是会顺序搞错折不上,而且吸盘也太黏了。 同时洗手也是个 challenge。除了我见过的其中一个(那是一个 kids friendly 的公园)以外,所有的洗手台对2-3岁的人来说,都太高了。我只能把 Preschooler 抱起来悬空洗手,不仅累、不稳定,而且容易让衣服沾到洗手台上的水。与这种窘况相对,点名表扬一个温哥华,几乎所有地方(商场、餐馆、Costco——可惜不含 Richmond, BC 的华人区餐馆)的洗手台边都有凳子 stool 可以站上去洗手。Vancouver Public Library (Central) 更可以借亲子洗手间的钥匙——就是这个设施治好了 Preschooler 的挑剔。TA 进了门以后忽然直接坐上高 toilet seat 无压力地尿尿!我震惊了,明明仅仅几个月前,Preschooler 还是个为了不在外面公共厕所上 potty 憋到尿裤子的 Toddler(见《从尿布毕业》)。 另外一个麻烦的玩意是公共厕所的自动冲水马桶。方便完了自动冲水确实没什么问题,但是人家还在方便中呢,这时候自动冲水器动起来就很讨厌了——经常水滴会飞溅到毫无保护的裆部。Preschooler 对于这种装置最大的意见是忽然之间声音太大。TA 前段时间第一次遇到这种马桶的时候,曾经大便到一半吓得全身发抖赶紧跳下来,蹲在地上从头到脚都在瑟瑟发抖——好在大便已经断在马桶里了,否则这个动作带来的衍生后果不堪设想。在那之后一旦发现有自动冲水的厕所就会严正拒绝,直到我 convince TA 只要我一直用手捂着这种马桶的红外 sensor,这马桶就一直不会冲水。即使这样,隔壁邻居不时冲水的声音,还是让 Preschooler 动摇得厉害。后来我发现 YouTube 上另有应对这种马桶的 tip,不是用手遮住 sensor,而是用厕纸。不过原理都是一样的,遮挡使 sensor 使之变瞎——马桶看不见光线的变化,也就不会自动冲水了。 在圣地亚哥的行程中,Preschooler 渐渐养成了新的 potty 流程——这个人喜欢随便就提出要上 potty,这时候大人就会带着到最近的公共厕所。此时 Preschooler 会视察该厕所的硬件环境,根据马桶是否自动冲水、环境是否干净、空间是否局促,来决定是否临幸此处。如果环境好就顺势方便,不好就严正拒绝并使尽浑身解数逃走,等下次想起来要 potty 的时候再重复这一整套考察流程。另外,是否临幸某 potty 是 Preschooler 在几秒钟的视察后全权由自己决定的,我能做的只是在边上提供马桶是不是自动冲水这项信息而已,完全不能影响 TA 已经做下的决定。这点也是我在失败中逐渐学习到的——在飞机狭窄的厕所里我曾经花了整整10分钟抱着劝说 TA 在这里方便,否则飞机要降落了至少45分钟内不能再 potty。但是这个可悲的努力最终被证明只是浪费时间罢了,直到我放 TA 出去之前,Preschooler 都在厕所里一边挣扎一边叫。 行程规划 # 如果只是一两个人玩的话,我一般喜欢走哪算哪——想好用于移动的交通工具之后,在当地提前一天定去哪和住处就行了。不过这是全家长途旅行,既然花了大价钱和好多时间,还是得鼓起干劲事前查查去哪才行。尤其是携带 Preschooler 又开车,去哪里都是赶早不赶晚,提前想好了行程,才能 beat 那些坐旅行大巴的 loser 们,和9点钟才慢悠悠起床的 local 们(哈哈)。不得不说东部来的游客在赶早方面有先天优势,但是带着小孩飞行时间长容易疲劳大概能抵消这点优势吧。 总之,像我之前那种随性穷游肯定不行了,文艺范逛博物馆听音乐会也是 hold 不住小朋友的,荒郊野外露营 hiking 没这个体力,走博物流进行赏花观鸟又缺乏知识积累,而奢华购物休闲 spa 一条龙又很没劲。想来想去还是随大流,找 general travel guide 吧。 我从图书馆借出一本 Fodor’s San Diego。2021年版本的已经都被借走了,2019年的还有,不过应该也没差。内容正是我需要的——这本书除了最前面的综述以外,其他部分是分开各个地区的简介、景点、地图,有时候还包括点历史。唯一跳过去略读的是餐馆推荐,一是因为成书在 Covid 之前而现在可能有变,二是因为大部分推荐餐馆的气氛很难带小朋友进去,最重要的第三是因为我家外食比较偏好 authentic 的亚洲餐馆,你个 Fodor 老头肯定没我懂 authentic 亚洲菜。 把想去的地区从头到尾撸过一遍的过程中,为了直观,我画了个地图,标出了所有可能会去的景点,还有一些饭馆。 待游景点。 计划是这样的,一天大致可以游一个地区,地区之间移动用车,地区内基本可以靠走路。同时也发现了两个我特别推荐的公共交通工具,MTS Trolley 和 FRED。 MTS Trolley 是每个稍微有点逼格的城市都能见到的那种轻型轨道交通服务,除了在站台购票机买票以外,还可以事前下载其付款 app,绑定信用卡后扫 app 的二维码。这 app 唯一不好的是绑定信用卡之后,不是扫一次码扣一次钱,而是像传统公交卡一样需要先充值再使用,这充值的 granularity 对于游客就不方便了。不过站台一般都有购票机,app 下载下来备用就好。 FRED ,全名叫 Free Ride Everywhere Downtown,是市政府每年出资1.4个米左右,雇佣第三方服务提供商,供游客在 Downtown 用电车进行 ride share 的服务。重点在于坐这个小车完全不要钱!覆盖的地区、服务的时间都很广。App 的体验跟 Uber Pool 比较像,也是先以起终点来 match 车,等车来了再跳上去即可。虽然这么方便又免费,但是知名度却不高,大概是没有大力宣传吧。总之,这个 freebie 可千万别错过,否则我的老中搞 deal 魂一定会捶胸顿足怒其不争的。唯一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是电车,这也算是正经在马路上跑的,带小朋友需要相应的 car seat。我们就因为没有带 car seat 被拒载了… 不过也有我事前没有考虑到的,就是住在哪个 neighborhood。旅游区全是游客,气氛是不错的,不过如果订 Airbnb 或者便宜住处的话,带着小朋友其实还是应该注意一下。对于陌生的城市,neighborhood 的信息其实挺难找的(难道要去 Redfin 看房价不成?)——我也是才刚知道 Hoodmaps 这个网站,大家 crowd source 出各个 neighborhood 的 tag,当做个参考吧。 后篇会是行程中发生的各种事情…

2022/7/31
articleCard.readMore

与 Preschooler 和平共存

又过了一年,Senior Toddler 已经毕业,荣升为 Preschooler。随着 TA 表达能力的增加,在交流方面的门槛低了很多,现在并不需要太多生活方面的照顾了。不过离完全不需要监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里总结一下和 Preschooler 住在同一个屋檐下的我们,为了和 TA 舒服地共存,所作出的各种尝试,以及它们的结果。 无视? # 果然这个阶段的大 boss 还是 behavior。不过 behavior 是个冠冕堂皇的说话,说白了其实是说服 Preschooler 在大人想要的时间做想要的事情。每天的吃饭睡觉打豆豆,每一件事情都是需要引导的。而且不同于 toddlerhood(早期)可以一边用其他事情吸引注意力、一边直接抱着去带 TA 做这些事情,现在的 Preschooler 学会了无视这些指令。经典的开局场面是这样的: [Miki/Colin] “Preschooler,要吃饭了,去洗手。” [Preschooler](并不抬头,拿起了新的玩具) [Miki/Colin] “Preschooler,去洗手。” [Preschooler](沉默,专注于手里的玩具) [Miki/Colin](走近) [Preschooler] “NOOOOOO! I don’t WANT to!” 一天催吃饭3次,睡觉2次,洗澡1次,很多都是这么开局的。不过这个开局方法倒不难理解——专注于手上的事情的时候,要立刻放下去干不情愿的事情,对于谁都不是那么容易接受的。一般对于被提醒者是大人的情况来说,提醒者的等待方式都是异步(async)的,就是告诉 TA 一下就可以走开干别的事,过一会儿被提醒者就找过来报告自己准备好了。不过用脚想也知道对一个3岁小孩来说使用异步提醒的话,100%会逼疯家长,然后不知不觉用出比较高等级的暴力吧。 …话题扯远了。总之这个经典局玩多了也整理出一些心得,大概分这么两大类: 避免以上经典开局方式 # 提前告知 这种情况一般在等着大人做完什么事情,所以没有特定 ETA 的情况下使用。比如说早上在 Preschooler 玩的时候,说“等爸爸刷完牙之后就来给 Preschooler 刷牙”。如果能看到 Preschooler 点头或者说 ok 的回应,就说明 TA 做好心理准备了,之后的抵抗就会轻微很多。 三人共同行动 适用于 collective motion,比如需要一起上楼睡觉、一起出门的情况。做法是,一边说“那我们都出门了”,一边让两个大人一起向门口移动。这个时候 Preschooler 就会立刻跟上来。也算是诱导 FOMO 心理吧。 借助外力定时 家长张口就来“现在必须怎么怎么样”确实比较 arbitrary,让人不服气。这时候改用外部定时器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就好像学校有上课铃一样,提前约定好的客观时间比较容易令人服从。比如吃完晚饭大家各玩各的,但是提前订好手机闹钟7点半结束,到点了 Preschooler 会主动收拾东西。另一个例子是吃饭太慢,光玩不吃。这个时候我会祭出一个沙漏,让 Preschooler,那个,感受时间的流逝——其实是在餐桌边像运动会喊加油一样催着 TA 吃接下来的一口。毕竟有沙漏做倒计时比较有气氛嘛。Preschooler 也是个不残血不会玩的主儿,总是要等到沙漏快漏完了才猛塞几口菜。 大概就这种摔也摔不坏的塑料沙漏。 不幸以以上经典方式开局后,破局的方式 # 以接下来更吸引人的事物来引诱 比如吃饭就说可以吃到某样好吃的,这样 Preschooler 就会非常期待地过来乖乖洗手了。引申一下也可以,比如刷牙这件事,可以说成刷完之后可以去吃某样好吃的。总之不管多久之后的事情都可以,只要有时间关系或者因果关系都可以联系起来。这就完美解决了“万一没有吸引人的事物”该怎么办的问题。不过瞎编还是不行的,说过了之后有什么好东西,就一定得在之后拿出来就是了,所以是把双刃剑。 强制执行 强制执行和暴力还是不一样的,目的在于执行原本的计划,而不是进行惩罚——其中的分别有点微妙。Colin 是家里那个扮黑脸的人,因为这个人比较能狠得下心,能在 Preschooler 发动精神攻击(高分贝哭哭)的时候硬刚。 出处是《机动战士高达》主角阿姆罗·雷的名台词。 教育法的成功和失败 # 我在怀孕和早期养 Baby 的时候见的多了,什么猫猫狗狗都喜欢以“为孩子好”的名义,对家长指指点点。在管教孩子这方面当然也不例外,什么 Consequence 大法,Timeout 大法 ,各种各样我能想到的词组,再加上 parenting 这个关键字去谷歌一搜,基本都能搜出个把 post 来。如果有时间的话研究一下这些东西倒还可以,不过现在的我大概看了这些理论也是浪费时间,毕竟一旦上头了什么大法都能抛到九霄云外了。最终还是取决于家长解决 conflict 的方法。毕竟管教小孩是跟人沟通的一种特例,沟通能力强的人,管教小孩也会比较得心应手吧。 这是其实一种 Consequence 大法的实际应用:这种程度的抗议换不来本来想要的东西,甚至得不到家长的关注。一无所有!(惨) 最近一个大 boss 是放学接人的时候,Preschooler 外套也不穿,bye bye 也不说,就一个人一溜烟推开两重门跑到学校外面的停车场去,还觉得很好玩。我只好迅速捡起 TA 的外套之类追出去确保这个人没有被车撞到。一连两天都是这样。当天的晚饭之后,Preschooler 第一次吃到了费列罗巧克力,并表示明天还想吃。于是被约法三章,如果明天放学自己拿外套并且在离开学校的过程中一直走在妈妈的身边不跑到停车场里面去,就在晚饭后奖励巧克力。否则就没有巧克力。可以吗?Yes(点头)。于是第二天放学 Preschooler 成功地获得了夸奖和巧克力。 转折在第三天。这天 Preschooler 可能是玩上了头,在离开学校的路上一连三次转身180度往回跑,还觉得很有意思。于是告诉 TA 因为没有一直走在我身边,今天没有巧克力了。Preschooler 当场大哭崩溃,从车里一路哭回家。吃晚饭的时候稍微平静一点,但是每次提到饭后没有巧克力,又哭得很伤心,一边哭一边说“I want 巧克力”。以至于我一度怀疑 Preschooler 会不会不知道到底为什么不给吃——毕竟如果不能理解今天没有巧克力的原因的话,这种做法单纯就只是没什么意义的惩罚而已,也不会促进行为的改正。但是我尝试解释了很多遍今天没有巧克力的原因,Preschooler 都没能听完一整句话,就又因为想到没有巧克力这个结果而哭了起来。告诉 TA “如果你能说出今天为什么没有巧克力,就给你巧克力”,也没能让 Preschooler 开口。最后我只能放弃了。不过在第四天的早上 Preschooler 好像平静下来了,主动提起昨天没有巧克力的事情,并且表示今天要得到巧克力。我赶紧把约好的三章重复一遍,再次获得了 Preschooler 的同意。于是在那天之后的一周里,Preschooler 再每一天都表现出了能获得巧克力这种的程度的行为。 哎,不知道这算什么程度的成功/失败。🤷 对 Preschooler 生气 # 最近心理状态很糟糕,渐渐也反映在和 Preschooler 相处的时间里。最低落的时候甚至听到 Preschooler 的声音就烦,不光是哭声,连玩的时候自言自语的声音也觉得很反感。尤其是一天结束去学校接 Preschooler 的时候,无视我继续玩手里玩具的这个场景,每次都让我觉得空虚,觉得跑这一趟并没有什么意义。帮着穿上外套、从学校带出来、塞进车里的全套带着反抗的动作结束之后,坐在方向盘前面的那种酸酸的挫败感,不管经历多少次,都不知道该怎么去消化。 第一次向 Toddler 提起声音生气地说话、把 Toddler 吓到的原因,我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之后沮丧了很久。沮丧于自己终于变成了小时候自己的妈妈有时候的那种可怕的样子。并且沮丧于这样的行为只有零次和无数次,接下来只会越来越多地把自己个人的低落情绪发泄到 Toddler 的身上。而且还沮丧于明明知道了所有这些,还是没能做出什么有效的反抗这种无能为力的现实。 果然之后也发生了。不止一次。最近的一次,经历了一个 long day 之后下班的时候心情很挫败的我,在 Preschooler 的哭声抗议之下把 TA 拽出了学校的门。感觉一路上遇到的老师和家长和小朋友都在注目着,在本来就很足量的烦躁、罪恶感、和自暴自弃之上,又增加了很多羞愧。 不过另一方面,我并不是唯一一个在学校这么狼狈的家长。光我见过的就有小孩打滚大哭的,和小孩站门口一边推门一边嚎的。这种狼狈的滋味大概也属于唯小人者难养也的一部分,身为家长不可不尝。 然而不管自己是怎么样复杂的心情,每一次,每一次,Preschooler 仰起胖胖的小脸的时候总是笑得那么没心没肺。从这个表情里,看不出 TA 记不记得自己曾经被当作出气筒了。如果不记得的话,或者记得却表现得不记得的话,这是进化的选择吗?对 TA 自己,还有对我,都更好点的选择是吗。放过我吧。

2022/6/12
articleCard.readMore

从尿布毕业

历时一年多的 potty training 告一段落,可喜可贺。我寻思这应该是继喝奶、睡觉、吃饭、穿衣服以后,最后一个需要刻意教会的基本生活技能。那习得完毕之后的人生就靠 Toddler 自己了!(上次说这话是这个人刚出生的时候——我说“之前9个月里提供的24小时生命维持装置现在既然已经撤掉,之后就靠你自己了”,话声刚落 Baby 就哭了。)总之内裤你好,尿布再见👋。 踌躇满志的准备阶段 # 事情还是始于 Toddler 一岁半时的例行身体检查。讨厌陌生人接触的 Toddler 因为医生在检查过程中的身体接触一直大哭不断,在哭声中我勉强辨认出 “I would sit them on a potty…” 这半句话,深深感到了这个医生的 push 力——不是说2岁之前不需要管 potty 的吗——不是,2岁开始就够了这种说法我到底是哪看来的啊? 总之我真的就去买了一个 potty seat。不是那种有底座的、需要亲自倒掉内容物的完整 potty——这种需要下决心才能清理的玩意,明显只会降低我们家长的训练欲望,而且即使小孩会用这种塑料玩意了以后还要学会用真正的马桶,根本没法一步到位。 虽然搜搜 Amazon 有不少更花哨的,但大概跟学成 potty 的快慢没什么关系。$7.99全场最低价! 之前在《屎记》大公开里也提过,读 potty 的绘本也是开始阶段的一环。看到掐着自己尿布若有所思的 Toddler,我在某日心念一动,祭出了 potty seat。当然因为身材所限,光是把 seat 放到马桶上还是不够的,马桶前面还要放上一个 baby wipes 的大箱子才能帮 Toddler 爬上去。于是 Toddler 就穿着裤子坐在 potty seat 王座上,脚踏 baby wipes 大箱子,左顾右盼,并且因为是靠自己的力量爬上去的受到了夸奖而非常得意。 然而事情就到此为止了。虽然那个时候 Toddler 每天只需要换上午下午大便晚上这四块尿布,我并没能拿出拼着要擦地板/地毯上的尿,也要帮 Toddler 学习 potty 的决心。受到“2岁以后”那个不知道从哪看来的说法是其中一方面原因。另一方面,毕竟那个时候的 Toddler 自己提裤子还是有点困难的,只提前面的裤头,后面就被屁股卡住了。如果强行训练的话,就算 TA 学会了自己 potty,每次都过去帮忙提裤子也是挺麻烦的。 这个时期我对赫赫有名的号称三天就能成功的 Oh Crap Method 也已经读过,有所了解了。然后断定,自己的 motivation 不够支持3天里紧盯着 Toddler 玩和喂水和帮上厕所——这个 method 对我来说最大的障碍并不是3天紧盯着,而是3天内因为付出时间精力,不断在希望-失望中循环,而带来的精神压力。人生本来就如此艰难了为什么要给自己找罪受,还是慢慢来吧。 Toddler 的新内裤 # 在 Toddler 两岁生日的时候,我们送了 TA 几条内裤作为礼物(生日礼物就这?真是渣家长)。Toddler 之前就在我换内裤的时候拿着我的内裤穿着玩了(两条腿伸到同一个洞里再使劲往上提!是可忍孰不可忍!),所以收到自己的内裤的时候,表现得十分开心。在我的帮忙之下,当场就拆出来一条内裤,穿在了尿布外面。这时候我趁热打铁,说 Toddler 现在已经是两岁的大小孩,学会 potty 之后,就可以不穿尿布改穿内裤了。Toddler 嘴里重复了两遍,若有所思。 温吞的开始 # 接下来的一步是最艰难的。一方面是希望 Toddler 早日学会自己上厕所、不必亲自换尿布的诱惑,一方面又因为对预计到绝对会发生的 training 时期不确定性感到麻烦,加上几个月过去迟迟还在拖延的不快(以及迁怒于 Colin 怎么一点也不上心 potty training 这件事),还没有动手心态已经微妙地焦躁了起来。要说 potty training 多大点事至于这样吗,嗯,不得不承认我这种喜欢跟自己过不去的麻烦人最不擅长的就是长期的 project 了,从开始到收尾中间总要心态崩几次,干点什么都好累好辛苦啊(嘲讽脸)。 总之在2岁到2.5岁之间,零零星星的尝试大概是这样: 一开始我没有勇气直接给 Toddler 穿内裤,只把内裤穿在尿布的里面外面,但 Toddler 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该尿还是会尿。 只好打定主意要牺牲一下。教了几次 Toddler 怎么爬上 potty 脱裤子以后,在周六周日的下午,睡醒之后到吃晚饭之间的两小时左右,单独穿内裤、不穿尿布。这个时期出现了一次大便在内裤上的情况,不过之后都没有过了。另一次是出去玩到时间该回家了,Toddler 却不想回来,一边跺脚抗议一边哭得稀里哗啦,这时候发现自己下身也稀里哗啦流出水来… 接下来短短的一两周时间里,不光是周末2小时只穿内裤,晚上放学回家也脱掉尿布。这个阶段出现了一次 Toddler 坐在沙发上,什么特异表现也没有,就全部尿在沙发上的情形。不过可以理解,直接尿沙发被垫子吸收的感觉一定很舒服吧。于是当着 Toddler 的面把沙发套剥下来洗掉了,TA 似乎是上了一课,之后没有再出现过尿沙发的情况了。 啊对了,Toddler 每次便后一定要探头仔细观赏自己的作品,所以 potty 结束后的冲水,一定要 Toddler 自己做(或者得到 TA 的明确许可后再做),绝对不可以大人趁不注意随手冲掉。这点虽然我之前听学校的老师警告过,所以特别有上心,但是还是有那么一两次,Toddler 注意力转移到别处的时候实在懒得再等冲掉了,Toddler 哭得好像天都塌下来一样。 转机 # 每次 potty 都要我特地努力把尿布脱下穿上,实在也太麻烦太累了。于是我就鼓励 Toddler 在每天早上起床之后脱掉尿布,去 potty seat 坐一坐,然后再给穿上尿布这样。后来脱掉尿布这个动作 Toddler 自己不知道怎么样就学会了,所以我也乐得不去看 TA(有时候在边上盯着还被命令 “go away”,因为需要 “privacy”)。 终于在某个命运的一天早上,Toddler 因为忘了放 potty seat,直接坐到了马桶里,导致屁股沾到了马桶水。听到哭声(喊声?)的我赶紧拿来 potty,使出洪荒之力抬起 Toddler 把 seat 垫在下面。惊魂未定的 Toddler 坐在 potty seat 上面,默默地呆了几秒,然后奇迹出现了——我听到了尿尿的水声。苍天啊!大地啊!世界啊!宇宙啊!快看啊,Toddler 自己尿出来了!自己!尿!出!来!了!我和 Colin 激动地抱在一起。 所以 Toddler 其实是吓尿的吗。 第二天早上、第三天早上,也哗哗地尿出来了,顺利地让我觉得不像真的。接下来每周偶尔会有一两天早上尿不出来(一开始 Toddler 还因此沮丧地不肯从 potty 上下来),不过总体来说还是非常稳定的。于是我终于下了决心,周末白天穿内裤,晚上穿尿布。周末上午该去哪玩还去哪玩(Toddler 喝水挺少的),只是带着一条备用的裤子、内裤,还有毛巾。第一天没问题,第二天尿裤子一次,之后几天大概每天1-2次,接下来的 accident 就及其零星了。 意外顺利的特训 # 虽然周末白天不穿尿布也没问题,但是平时上学还是一周五天穿尿布,这种 pattern 不论是时间占比,还是来回 switch 尿布模式 on/off,都太麻烦了。至少,周末的成功说明了 Toddler 是可以不依赖尿布自己控制小便的——这时候继续在周中时间给尿布,往好了说是多此一举,往坏了说就是惯着——这种想法不知不觉也冒了出来。 这时候特训的机会来了——以 Oh Crap Method 里给出的三天作为参考。正好这会儿赶上感恩节4天假期,而实际操作的时候,更是因为前一天感冒/咳嗽不让上学,所以最终穿尿布的特训时间一共5天。当然前期准备工作也没有少,提前几天告诉 Toddler 从下周开始要尝试白天不穿尿布了,TA 想了一想,说“O-Kay”。并且因为已经有周末穿内裤的基础,执行的时候只是早上负责给穿上内裤,外加时不时问问 Toddler 需不需要 potty,并没有找 Oh Crap 里说的多喂水或者分分钟盯着 TA。 结果是,第一天因为我们问得勤,完全没有出 accident。第二天尿裤子两次。之后每天大概1次或者没有。我一直很在意/担心的大便也很顺利,我给了小 tip 坐着大便的时候可以双脚扎根、上身前倾45-90度辅助用力之后(本人便秘多年的老病骨以秘诀亲身相授),就转身离开厕所,给 Toddler 大便 privacy 了。大便结束之后,Toddler 会像 人类的本质 复读机 一样用单调的语气告知“妈妈我大便、爸爸我大便”,重复无数遍直到其中一个家长过来给 TA 擦屁股。 结合种种迹象,我认为 Toddler 本人应该是很有意愿成为不穿尿布的内裤侠的——虽然不知道这动力的来源是我们所灌输的“Baby 才穿尿布,Toddler 都是不穿尿布的”这种思想,还是来源于对学校里大点小孩的模仿,还是真的觉得自己就是能做到。而且非常给力的是,Toddler 出 accident 从来都只是尿裤子,而不会像我一年前以来就一直杞人忧天的一样把大便拉进内裤然后到处坐着蹭蹭蹭(那是因为我之前看过一些非常…鲜明…的网图,为了所有人的精神健康这里还是不贴了)。 信不信还真有内裤侠,这是迪士尼的 IP,2017年出了动画电影 于是5天集训时间结束后,就这样穿着内裤去学校了。学校老师非常 impressed,每天都获得交口称赞,说 TA 做得非常好,说不用提醒就自己去 potty,说一整天都没有 accident(偶尔会有一次尿裤子),什么的,什么的。一开始我还以为是普通的美国传统艺能:话术夸张,不过后来想想,正因为我们只有这么一个小孩缺乏对比,才显得 Toddler 的表现一般般也说不定。放眼看看其他小孩的话,好像确实不如自己这么顺利。我之前有印象,前一个班里的小朋友在几个月前训练的时候,那个小朋友的家长每天接 TA 的时候都追着问今天表现怎么样,有没有自己去 potty,并且有一天从学校接 Toddler 的时候我还看到地上有一摊还没来得及擦掉的水渍——再加上那个时候 Toddler 学会了一边把毛巾垫在脚下假装擦地一边质问“who did this”这种滑稽的模仿,想必那个小朋友训练的时候是十分惨烈了。也有其他小朋友因为没有训练完毕,一直在这个班里待到超龄半年才升班。这么对比来看,Toddler 其实意外是非常省力的小孩? 这么说的话…因为是“省力的小孩”,所以在长大的过程中才得不到多余的关注,导致各种各样的疑惑没能问出来,一直埋在心中就这么长大,直到有一天变成了其他某个小孩的家长。这种情况也是有的。 来源:https://www.pixiv.net/artworks/96410852 尿布毕业 # 训练的继续 # 训练的进展十分迅速。两三个星期之后,我发现连续三天 Toddler 过夜的尿布到了早上都不会湿——事实上可能还发现得晚了,因为早上解开尿布扔到垃圾桶这件事都是 Toddler 自己在做,所以我并没有很多观察的机会。所以在向前一步和夜里折腾换床单的可能性之间挣扎了一下,并且跟 Toddler 商量了之后,决定在夜间也不再穿尿布。结果又一次证明了冒险的价值,几个月过去,Toddler 只尿床过一次而已,并且成功地睡到了早上。 不过白天倒是出现了很多没有憋住尿的情形。除了之前说过的生气尿裤子以外,还有各种各样的情况: 出去走 trail,停下脚步站在小河边上呆呆地伫立几秒,看/听着流水就不知不觉地尿出来了。 第一次看室外的 show,虽然只有20分钟长度,但是第一次见到那么多人沉浸在了热闹的状态,可能是因为没有注意到自己的膀胱需求所以在回车里的路上尿裤子了。 新玩具很好玩,玩的过程中不想中断,所以尿在地毯上了也不管/不说。 憋尿到家,在楼下进了门需要跑到楼上拿 potty,最后在看到 potty 的那一刻松了一口气没有憋住,就这样拿着 potty 尿出来了。 不过值得安慰的是,尿不尿裤子这件事情,并不是只有“憋得住”和“憋不住一泻千里”这两种0和1的状态。有时候不小心尿出一点,Toddler 就立刻憋回去,再叫我求帮忙放到 potty 上去继续尿。 退行与回归 # 就这样几个月过去了,虽然总体来说效果喜人,Toddler 在学校里的便事也并不是一直一帆风顺。 在学校去掉尿布只穿内裤后的大约两三周,我在接 Toddler 的时候听说 Toddler 大便在裤子上了。而且内裤已经因为实在 wasted 只好扔掉这样,yikes。明明在家里从来不会憋不住大便,而且之前都表现非常好,这个消息竟然让我觉得微微有点沮丧。只好适当向 Toddler 解释一下不要再这样做,想要大便就赶紧去 potty 这样。然后又间隔了一天,在第三天的时候又出了同样的情况,废掉另一条内裤。大概是我的心情紧张影响到了 Toddler,带着不安表情的 TA,之后的几天竟然一直没有大便,就这样憋到周末。不得不说我在小学的时候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学校的厕所好远、课间时间不够、蹲坑很臭又不舒服、没有隔断,总之不能支持我放心舒服地大便)也是这样憋大便的(以致导致了后来的便秘也说不定),所以才感觉很难提供什么有效的建议。又过了一个星期,Toddler 竟然成功地调整了大便时间,变成早晚在家里大便了。省力的小孩,应该庆幸还是应该心疼呢。 还有一次是 Toddler 在学校里连续三天尿在裤子里。虽然是尿裤子,不过只尿出一点点而已,其实还是憋得住的。第一天可能是偶尔的情况,之后可能尝到甜头了?问也问不出个所以然。最终也是通过解释后果,让 Toddler 不再这么做了。 Happily Ever After # 跟童话故事不一样,potty train 的旅程并不会因为脱掉尿布就结束了。为了积累各种各样的情况和经验,需要我们随时准备收拾 accident 的情况,我估计大概还要持续至少三五年吧。 像,现在我(单方面)想要攻克的内容是用公共厕所。训练初期还会用公共厕所的的 Toddler,从某天开始就坚决不用了。甚至有一天连续带去两个厕所都拒绝使用,只好赶紧带回家,然后在家里的马桶边上来不及爬上去尿了裤子。事后问及为什么不上外面的厕所,答曰“too small”(然后转头看别的东西注意力跑掉了)。其实这个回答已经非常意外了,一般来说对于为什么这种问题,答案基本都是没心没肺的一句“but I like it”,再问下去也就“but I like to”这一句话反反复复说。然而公共厕所论面积哪个都比家里的大好吗。但是 Toddler 所答非所问也不止一天了,能 get 到意思大概是嫌弃公共厕所,或者觉得不习惯吧。接下来能做的大概只有言明利害+慢慢教化了。 所以直到现在,出门仍然还要带备用的裤子和内裤。然后擦大便还是不敢让 TA 自己擦,毕竟这种直接看不到效果但是后果十分严重的事情,不管是对于经常手滑的 Toddler 来说,还是对心灵脆弱的我来说,都太过刺激了。 至于家里没用完的大半箱的5号尿布,我有时候会想,大概会留给另一个 baby 穿上它们的吧…如果有的话。

2022/3/6
articleCard.readMore

健身课程体验: Focus T25(外加 Shawn Week)

人生总是忙完这一阵就可以继续忙下一阵了,尤其是我这种处理事件的 capacity 本来就低的人来说,每天至少1-2小时躺平 decompress 为最优先。过去的半年(其实中间隔了一个月没有进行,所以实际上是5个月)里我终于试着把锻炼这件事断断续续地做了起来,以 Shawn T 的 Focus T25 program 为开始。现在来总结一下新手上路的感想。 寻找合适的 training program # 前段时间因为工作压力+找工作的压力,蓦然发现自己已经比疫情前重了15磅。刚刚 half hearted 运动了两天,马上又感冒全身没力气,所以运动大业立刻中道崩殂。对我来说运动/健身最大的阻力是没有动力,因为我几乎完全没有身材焦虑(不 care 别人 + 家里没有全身镜),又喜欢用各种甜食和膨化食品排解压力,就导致过去十年里每次闲下来努力运动几个月之后,觉得嗯这样就可以了,然后停下来恢复原来的生活状态,很快又因为各种各样的事情变得不健康起来。 但间歇性地运动也好过完全不运动,之前试过跳操、跑步、游泳、Nike Training Club、健身环大冒险 的我,这次打算尝试一些新的运动方式。对我来说选择运动方式有几个不能妥协的条件: 地点:首要条件就是不进健身房,一是因为住得比较偏,换衣服上车开车20分钟再运动这种 overhead 我连试都不想试;二是因为社恐的我跟别人分享公共空间会对自己带来很大心理压力,虽然我知道没人在乎自己,但是还是不想全程分配30%的 CPU 抵御假想中来自周围人的目光,或者不断说服自己那些所谓的目光都只是假想而已; 器械:不能用占地方的器械,比如跑步机划船机之流一概不考虑,因为这些 heavyweight 的工具买回来就需要 maintenance,一旦搬家处理掉也是麻烦,更别提99%的可能都是在家吃灰;不占地方并且用处比较广泛的小器械优先,比如哑铃、瑜伽垫、foam roller 之类都没有问题,当然几百刀之内预算也不是问题; 时间:每天1小时大概就是我的极限,再多了的话我就没有时间去做别的事情了(比如铁打的每天1-2小时 decompression,锻炼这种需要毅力的玩意可不算什么 decompression 啊)。半小时附近是最好的。 符合这些条件的 workout 其实非常多,90-00年代有各类健身教练卖 DVD 可以跟着电视做,现在则是有好多 YouTube influencer 上传健身视频。关键还是巨大的 pool 里挑选适合自己的难度、强度,还有口味。我觉得最适合我的是那种比较完整的健身计划,长度至少要在几周以上,方便形成习惯;最好是视频形式,完全不用动脑跟着做就可以了。最能 motivate 我的是那种可以打印下来的课表,挂在房间显眼的位置,每天做完在纸上勾出来,成就感满分。总之用各种方式降低每次开始锻炼的难度,这不就相当于把大饼挂在脖子上,吃起来最容易了嘛! 虽然一个 program 的长度在几周十几周,但我这次的远期目标是形成每周5天,每天30分钟的长期运动习惯。并不是为了外形,而是为了保命1。最近的身体检查发现血液里的 LDL Cholestrol(比较不好的那种胆固醇)是112 mg/dL,而正常标准是99 mg/dL以下。这种胆固醇直接跟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血栓中风什么的你能想到的各种大病)有正向关联,如果不控制的话,风险就会大大提高。这种情况一方面跟我的生活习惯有关,另一方面也是遗传,家里几位长辈多少都有点这方面的问题。总之对我这种天时地利都不巧的人来说,这类病就像负向的长期投资一样,如果不在年轻的时候就一点点花时间精力去降低风险积攒“复利”,二十年以后再后悔也没有用了。 所以根据之前的条件,还有以减掉脂肪及固醇为主的目标,结合这篇体验、这篇体验,和另一篇 Alpha 阶段的体验,打算试试 Focus T25。这个 program 我之前就稍微有听说,形式是视频跟着做,长度是14周内每周6天,每天基本25分钟(加上最后的几分钟 stretch 基本要30分钟)的健身项目,内容涵盖 cardio 和各种力量的训练。这套 program 是 Beachbody 会员才能看的,不过谷歌上一搜 literally 每个国内视频网站上都有一套,甚至 Facebook 上也有,那我就不客气了… 后来做完了之后还发现了跟 T25 形式上非常类似的 Shawn Week——也是每天半小时,一共4周,休息的日子稍微少一点点,甚至跟 T25 有一两天的重合。所以从善如流就也跟着做呗(<– 这个人又开始把成语看心情随便用起来了)。 T25 课程 # 这套 program 的动作全程都非常简单,确实是不需要特别在意,直接 focus 在肌肉发力本身。但是总体来说动作编排并不给人无聊或者枯燥的感觉,经常是累到不行了就会特意换个姿势,然后到 burning session(好像叫 burnout?还是 overheat,忘了)同样的动作再拿回来做。然而每个阶段5周,翻来覆去只有5个视频,做到最后多少还是感觉到重复。 我非常满意这个教练 Shaun T。教练的口气抑扬顿挫,而且说话是看着镜头的,很有演员一样的镜头感,再加上到位而且有节奏感肢体动作,非常有感染力。不论是做舞蹈表演者甚至演员或者 rap 歌手(后期有少量跟着节奏的 cardio 里面有秀过),我觉得都会挺合适的。跟着有感染力的教练,中间比较不容易因为内心的吐槽而走神。 阶段 每日时长 持续时间 难度(满点5分) 有趣度 综合 Alpha 25分钟 + stretch 5周 4 4 4 Beta 25分钟 + stretch 5周 2 3 2 Gamma 25分钟 + stretch 4周 3 3 3 Shawn Week 25-40分钟 4周 5 5 4 体验和教训 # 过程中观察身体的变化很有意思,堪堪几周之后就有腿部和胳膊有点肌肉了的感觉。12周之后我发现因为腿部力量的增强,弯腰的时候可以自然地不弯后背而是 bend at my hips——背部挺直,以髋部为轴,撅屁股+弯膝盖——有点像深蹲时候的动作。这时候感觉到原来稍微正常点的身体是可以这样 support 自己的日常生活的,感觉很棒。(然而中间暂停的一个月都消掉了)至于最激动人心的前后对比,我这边什么也没有发生。体重和维度。。。四舍五入没有半点变化。所以后期都懒得量了,爱谁谁。 中年人养生小知识 心理 # 每天下决心开始播放视频的方法。 众所周知,这套 program 虽然每个只有半小时左右,但是强度从头到尾都挺高,所以每天决定开始做的心理障碍都挺大的。度过了一开始的蜜月期能主动开始当天的 workout 之后,为了开始 workout,不得不用各种方法麻痹自己。晚上睡觉前把运动服服放在沙发上显眼的位置,早上起来脱掉睡衣先换上运动服,安慰自己就先换个衣服。。。然后就开个 workout 视频不播放。。。就先外接连上电视。。。就做5分钟先,然后就可以休息一下。。。然后看着左下角的读秒一分钟一分钟地减少。。。 身体状态每天不一样有好有坏。 理由可能有好多,前一天的睡眠状态、前一天的 workout 强度、生病、生理周期,各种理由都会让身体状态每天都不一样。对我来说在这种强度的锻炼之下,身体状态会非常明显地反应在动作上,比如状态好的时候很轻松能完成的动作,坏的时候很早就累了只能做 modified。那就只能说坏的时候不能强求,好的时候可以利用。比如状态好的时候可以动作做大一点,或者尝试挑战 unmodified,状态坏的时候不要沮丧或者着急,还是放低心态以做完为标准就好。 果然高质量的睡眠是锻炼的基石。 在各种状态好坏的摸索中,我发现睡眠质量是最主要的因素,因为睡眠不光影响身体本身,还影响当天的幸福感。不幸的是我们成年人因为压力、干扰、或者习惯,不能奢望每天都 guanrantee 能睡个舒服觉 🤷 心理状态的 wellness 也要注意。 比如我在最后 Shawn Week 阶段,中间先是暂停了1个星期,后来又暂停了1个多月左右。原因大概是 Gamma 既做了 Pure 又做了 Hybrid 比较重复不好玩,再加上Shawn Week 又不如之前的阶段有规律性,难度也提高了,所以才忽然丧失兴趣了吧。暂停的愧疚感不说,再开也是一阵苦苦挣扎。这么说,愧疚感之类的怎么克服还是要学习一个。。。 膝盖 # 对于我来说,只在 Alpha 阶段有过膝盖不适。我分析了一下,原因在于 Alpha 的动作确实 cardio 太多,累到不行的后期会让精神涣散,顾不上绷紧腿部和腹部肌肉,这时候冲击就容易直接放到膝盖上去。解决的问题也简单,当发现精神集中不起来的时候,就休息。休息一两分钟几分钟的话,通常还是会很快涣散,而休息1小时以上继续做就好很多。当然中间休息很久锻炼效果就没那么好了,而且时间上也比较难安排,不过一开始的时候确实不能指望太多,还是安全第一。另一个办法是做 modified 的动作减少膝盖冲击,像我在 Alpha 阶段,前一半的时间都是在做 modified。 发现一:寻找膝盖疼的原因 # 在 Alpha 阶段做了第一周的时候,我就发现自己的膝盖比较难受了。倒也不是特别疼,只是活动起来比较异样,侧躺着两个膝盖并在一起的时候,上面的那个膝盖会有点疼。因为仅仅是第一周,之后还需要很多周的锻炼,并且再怎么说这个运动量也太少了,人类的膝盖不至于这样就出现损伤,所以非常严肃地做了以下观察: 公开自己的发现之后,经友邻 Nova 现身说法,又发现了几个关于运动膝盖疼的视频: 膝盖疼可能的4个原因 一个 troubleshooting 的例子 另一个例子 对我来说第一个 ankle mobility 就是个问题。看了这个视频的解决方法以后,把这种 stretch 作为每天运动前的 warmup,然后在下蹲和跳跃动作的时候,多注意膝盖和脚尖的 alignment。 发现二:core muscles # 解决了短期问题,接下来是长期一些的发现。几个星期过后我发现腹部绷紧会感觉脚下轻一些,就是教练说的 keep your core tight。这点在 half tucked jump (就是两脚分开一下一下向上跳的同时拍大腿,这个动作因为感觉不好所以我做得不多)和 high knee running in place 里非常显著。具体什么原因不明。 发现三:深蹲姿势 # 第三个发现是深蹲的姿势。如果请私教的话说不定是一开始就教深蹲的,然而我因为是随便跳,没有人在观察自己的姿势,所以注意到这点的时候其实已经到 Alpha 阶段第四周了 🤦‍♀️。正确的深蹲动作不光能刺激到大腿前面的肌肉,还能刺激到大腿背后和屁股,而我之前错误的动作只能感觉到前面的 quad 比较酸而已。让我茅塞顿开的是一位叫斌卡的作者写的这篇《徒手深蹲》,细致地给出了降低难度的分解动作和发力指导,一下就让我感觉到了大腿背后的酸爽(臀部肌肉还是没什么感觉)。再回头看看深蹲的四个常见错误里我之前中了三个,赶紧培养起新的肌肉记忆吧。 这时候担心自己其它动作也不知不觉中做了错误的姿势,感觉有必要系统地梳理一下基本动作的要领。于是顺着斌卡的文章又找到了这位作者的书,叫《硬派健身》。有热心的同学做了读书笔记,感觉已经足够。 腹肌 # 腰围因为(比BMI更能预测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所以很努力地去量了(腰围的正确量法)。不过不论是一开始还是最后,都不幸超出了健康范围,并落在了 very high risk 的区域里面。毕竟自己从设计上来说(就是所谓遗传)就是那种容易在腰部、背部、和手臂积攒脂肪的类型。然而再怎么说,脂肪的减少都是全身性的,没有做几个 crunch 就能瘦腰这种便宜事。 中间也有过腹肌抻到的情况,不过问题不算太大。具体过程似乎是双手撑地向后跳的这一下,腹肌需要承受突然的冲击力,这时忽然听到轻轻的一声(撕裂声?),之后下腹部(肚脐下面的腹肌部分)就感觉转(zhuàn)筋用不上什么力气了,尤其是再做 burpee 的时候。之前有时候打喷嚏太猛也会有这种用不上力气的感觉,不过因为运动还是第一次。不过注意到这些都出现在产后,我猜会不会跟腹直肌分离之类的有关系?这么说腰围也是,到现在腰围都很大的原因也许是腹肌被膨胀出去了没有办法收回来?想想看,虽然生产已经过去了两年有余,回想一下产前和产后,肚子的形态确实还是不一样的,肚子到现在都有种懈懈的感觉,妊娠纹也一直留在上面。 于是研究了一下腹直肌分离,手伸到肚脐里探一下,两块肌肉并得很紧,所以我。。。单纯就是脂肪多啊!可恶。 上肢力量、胸、和俯卧撑 # 我一开始是个弱鸡(倒不是说现在就不是了),连一个标准俯卧撑都做不下去的。更因为手腕有腱鞘囊肿,所以手掌撑地的 plank 类型的动作,都需要用握拳撑地的方式完成。所以 Alpha 和 Beta 阶段很多 plank 相关的有进阶的动作基本进阶不上去,就停留在初级阶段。就这么摸了了几个星期的鱼,在 Gamma 阶段忽然还发现自己可以做标准的俯卧撑了(标准也很低,膝盖不撑地、手臂弯曲到小于90度就算),虽然只有一两个,不过还是觉得很惊喜。 肌肉💪!这个图上是日本歌手、声优水树奈奈 饮食 # 果然避免心血管疾病还是要降脂。我的设想是,根据开源节流的原理,摄入的饱和脂肪也不能太多。不过因为目标在长线,如果一直吃得太没有油水的话 Colin 和一部分的自己都会不断抗议,导致完全放弃,所以过程中并没有跟着什么相关的营养计划吃,还是普通的那些,包括从超市里买的各种好吃但是不健康的半成品。不过还是养成了看食品标签的习惯,遇到 saturated fat 太多的食物就只吃一丢丢。 周末会吃点冰淇淋什么的调剂一下,准备午饭的时间不够了也会吃顿 pizza、麦当劳。不过还是会心算每天的 saturated fat 摄入有没有超标。希望这种不走极端的做法能比较容易地长久下去吧。 然而事不从人愿,后期因为生活中其他的压力冒了出来,所以并没有持续计算 saturated fat,不过另外做的几件事倒是持续了下来: 把早上喝的牛奶换成(稀得像水一样的)脱脂牛奶 中午多加一小份沙拉增加蔬菜摄入 饿了想吃零食就吃混合坚果(之前是巧克力和饼干)、喝脱脂牛奶、或者吃小小的一块黑巧克力 不知道为什么把含 fiber 多的 oats 当成降血脂神一样供起来吃 每天吃一个奥利奥或者类似大小的 cookie(后期变成了家里三个人分一个巧克力脆皮冰棍),快乐 话说在 Alpha 阶段是我最容易饿的阶段,因为刚开始锻炼的时候身体不在一个很好的状态(验血的时候一个指标偏低)——长期不 active 食欲比较大,精神也不理想。这个时候开始 T25 还是挺有挑战性的,在饭量不变的情况下每天都有两三次会感觉到饿。几个星期后适应了就没有再饿过。Gamma 进入第二周的末尾开始又感觉到饿,所以还是继续喝些脱脂的牛奶酸奶。后来又发现了花生粉这种好东西,不含 saturated fat 还很香,放进 smoothie 里美滋滋! 其他满足条件的 workout # 随着自己 research 的深入和各位友邻的介绍,逐渐发现了 at home workout 的大千世界。这里码出一些我听说过的项目,日后可以逐个体验。 Nike Training Club:我之前用过这个,现在还是很推荐。这个 app 里面除了单独的 workouts,还有少量多周的整合 Programs。其中比如 Intermediate Level 通常四至六周,每周三四次,每次三四十分钟这样。视频形式,免费。(不过几年前这个 app 有个更好的 plan 功能,根据时间和难度自动组合成几周长度的 workouts,但后来被砍掉了。)坏处是里面的 workout 总是在变啊,还有我这种选择困难症挑选起来很费神。 Seven:我的私心推荐!这是个手机 app,采用 tabata 的原理构成运动,每套运动只有七八分钟。因为时间短所以心理门槛低,最适合我这种懒人。通常我每天做2次左右(虽然目标是做4次凑足30分钟,不过取法乎上得乎其中)。这个 app 用图解或者视频形式,不但自带 timer 和 notification,而且还有双人pk、League 排名之类的 gamification 帮你增加黏性和动力,花钱上吝啬如我都在用了4个星期以后决定付费了。 Darebee.com :这是友邻云五推荐的 non-profit 网站,里面的 programs 从简单到进阶无所不包,还有专门的动作指南。图解形式配有 timer,免费。 Chloe Ting:友邻 sibylla 根据我特别喜欢跟 schedule/program 的推荐。每天30分钟附近刚刚好,外加室内装饰背景十分赏心悦目。 Fitness Blender:又是云五的心头好,这是两个人的组合,他们的 youtube 账号 里有超多的10-20分钟的各种 workout,每周组合起来就能形成一个 plan。这家的视频免费,但是 program/schedule 是收费的(有一个5天免费的 trial program),我打算之后试试看。 Pamela Reif:这是一个 Youtuber 的名字,不知道为什么只有这个人的 workout 貌似在中文圈里(女性为主?)异常流行。一年中的每一周都会发布当周的健身计划。每周6天运动1天休息,有各种难度的版本,30或者45分钟——bilibili 上有部分合集。视频形式,免费。 Insanity/P90x/Beachbody 的其他课程:市面上的 Insanity 课程有两个,一个是经典版 Insanity,另一个是Insanity Max:30。但这些对目前的我来说强度都挺大的,目前应该不会挑战。Insanity 因为太有名,可能会在之后的某年某月试试看,只不过这套时长比较长并且不确定,对于卡着时间生活的我来说就有点不理想。 Heather Robertson’s Free 12 Week Workout Plan:这位是来自加拿大的 certified trainer,这套据说因为有很多跳跃的动作,所以对膝盖不友好,但还挺 challenging 的。目前复健中的自己,打算接下来继续这个 plan。 Sydney Cummings:这位 Youtuber 最有名的是 Summertime Fine Challenge,从2019年开始每年夏天放出一套 challenge,连续90天,每天30-50分钟。她的 style 跟其它不说话的 youtuber 不一样,是一边做动作一边说话的健身房教练形式。 Jillian Michaels 有个叫 Body Revolution 的12周计划和一个叫 BodyShred 的60天计划(都收费)。对于 Body Revolution 我找到一个意大利语的 schedule 在这边。普遍反应是前期不如 T25 剧烈(敲木头)但是后期超过,大概过段时间可以试试。 我还发现这边有 Redditor 写的超多 at home workout review。还有友邻凉小翠的这篇博客。 最后是我不擅长的 pushup,找到了一个 hundredpushups 的6周内个数不断增加的课程表,以后再试试吧。 Focus T25 + Shawn Week 打卡 # 光是阅读的话,这个段落的有效信息浓度可能没那么高,不过能给(未来的)自己——或者也是每一天都做了的你,你,你(你要跳舞吗!)——打气也是挺棒的不是么。 另外注意我在 Gamma Hybrid 阶段因为连续做太无聊,所以并没有用本来的 schedule,而是整了自己随便乱炖的 T25 三阶段混合 schedule 。 Alpha # Day 1, Week 1: 22摄氏度的气温下在室外运动,所以很快就汗流浃背。为了保护膝盖和节省体力,只有少部分双脚开合/前后跳试着做了一下,其他动作一直跟着 Tania 做简化版动作。暂停暂停暂停,这25分钟里起码暂停了2-3次好喘口气喝口水(心率的事虽然但是!)。 Day 2, Week 1: 还是跟着 Tania 的动作,中间暂停两三次。今天这套每个动作之后都会 stretch 一下,所以感觉没有昨天那么累。还是汗如雨下,所以大概跟天气没关系? Day 3, Week 1: 今天膝盖感觉不太好,所以今天按照 Tania 的动作完全不跳起来。还有因为手腕有腱鞘囊肿所以手撑地的动作都用握拳撑地都方式完成,再加上本来我做俯卧撑就很吃力,所以很多 plank 相关的有进阶的动作基本进阶不上去,就停留在初级阶段。 Day 4, Week 1: 这个 Ab Intervals 意外地 cardio 很少,所以只暂停一次就通关了!虽然最后也是累到做得非常不标准,但是这次非常顺利呀。 Day 5, Week 1: 大腿肌肉太神奇了,虽然很快就累到必须暂停,但是休息一两分钟又可以继续苟。哈啦咻!因为没有时间,Cardio 是在 Lower Focus 的4个小时之后做的,因为不想再费膝盖所以全程做 Tania 版,确实轻松多了,中间都不用暂停的。不过因为膝盖不舒服我想以后可能不太可能再跳起来了。 Day 7, Week 1: Stretching 也做完了,意外地有点出汗,好饿。 Day 1, Week 2: 周末休息的这两天,总觉得这点运动就让膝盖快要受伤也太奇怪了。查了查相关资料,发现原来是因为自己屈膝的方式对膝盖造成了压力。所以最近的课题就是纠正错误的姿势。今天的 Cardio 也是在意着屈膝的姿势跟着 Tania 放慢动作做的。 Day 2, Week 2: 今天状态感觉不太好,恰好又是最麻烦的运动 Total Body Circuit,中间不得不停下好几次休息,算是 barely made it 吧。(后来发现是因为生理期。) Day 3, Week 2: Speed 1.0(Tania 版)大概真的是比较容易的25分钟,今天不需要暂停就完整做完了。左边膝盖今天好像完全不难受,右边还是感觉怪怪的,这样很多动作的重心都不自觉地放在左侧好像也不太好。 Day 4, Week 2: 已经是第4次做 Cardio 这套,因为动作比较熟悉稍微适应了一些,所以在最后5分钟有一些前后和上下的动作就跳起来了。我特别注意如果跳起来的话,一定要等到最后5分钟,因为最开始就跳的话,到最后会累到顾不上关注腿部动作,膝盖就容易再变糟。左右移动的动作还是没有跳起来,毕竟自己的膝盖是在侧面方向不舒服的,所以左右移动还是再等等吧。 Day 5, Week 2: 做完 Lower Focus 大腿还是这么酸爽。右边膝盖感觉还是怪怪的,倒是不疼。Core 这次好像那个V字形的动作比上次做得标准了一些,是错觉吗? Day 7, Week 2: 膝盖感觉好一些了,下周要不要试试跳起来呢。但明天是最麻烦的 Total Body Circuit,再说吧。 Day 1, Week 3: 拖延了好久才做的,并且80%的时间也跳起来了,不过 Total Body Circuit 实在太厉害,我不得不每5分钟就休息1分钟…不过做完了就,嗯,挺好。 Day 2, Week 3: 又是最容易的 Speed 1.0,今天终于全程做了跳起来的完整版,中间休息了两次。果然跳不跳起来感觉还是相差很大的,尤其是最后10分钟,所有跳跃动作一个一分钟,之前没有跳起来的时候感觉没有那么累啊。 Day 3, Week 3: 昨天晚上浪了所以少睡两个小时,今天摇摇晃晃的,不过还是撑着做了 Tania 的版本! Day 4, Week 3: 今天也跳起来,除了各种下蹲+跳的动作,要死老命了。意外地状态还不错。中间在剩下11分钟附近休息了一次。熟悉了节奏感觉 Cardio 和 Speed 1.0 的安排挺科学的,一个 progression 3-4个动作,到最后累得快要不行了的时候就会换上强度轻一点的其他动作,如此往复几个循环,然后就是一组 burnout。 Day 5, Week 3: 做完了 Total Body Circuit,过了几个小时腹肌还是使不上劲,所以 Ab Intervals 做得很辛苦。所以我现在在 debate 如果25分钟内太累了做不下的话应该暂停休息比较好,还是动作放慢难度降低不停下来一直跟着比较好。最近膝盖都还还可以,不能说完全没感觉,但是并不难受;还是右边膝盖感觉大一点。另外在手掌和手指的外关节处发现了轻轻的茧,大概是因为一直用拳头撑着地面。 Day 7, Week 3: 看了看 Alpha 接下来的两个星期的 menu,Total Body Circuit 占比越来越高了,hmm。 Day 1, Week 4: 今天除了做 Cardio 了以外(大部分跳起来了),还去了 hiking——两个小时/4.1 miles/1200 feet的高度。意外地右边膝盖又感觉不对了,明显感觉发力方法和左边不一样,但是怎么调整也太对。改天再研究吧。 Day 2, Week 4: 因为昨天的 hiking 今天腿还是好酸,基本在做 Tania 版本的 Total Body Circuit。 Day 3, Week 4: 今天状态非常好,Lower Focus 做了15分钟才第一次休息,除了那个 calf 跳以外,全程100%完成标准难度。我变强了!(并没有变秃) Day 4, Week 4: 今天状态又一般,中间休息了三次左右吧。不过总体来说我明显感觉这5个 workout 做下来的劳累程度比刚开始的时候好多了。目前没有做的基本就是转体180度蹲(对膝盖冲击力太大),还有 push up 相关。话说现在连一个标准的直腿俯卧撑都做不到,竟然也摸鱼到了第4周快结束哈哈。结束了 T25 之后去研究研究手臂力量吧。 Day 5, Week 4: 状态又不太好,做 Ab Interval 的时候一直使不上劲,明明之前有的动作可以的。所以今天大部分都做了 Tania 版本。话说状态不好的时候都是睡醒后两小时做,状态好的那天是睡醒后7小时做,我是不是找到什么状态秘诀了? Day 6, Week 4: 量了一下腰围好像少了 1cm?虽然也可能是裤腰带勒的,但是自我感觉良好,仿佛已经走上了摆脱心血管疾病的康庄大道。 Day 7, Week 4: 果然昨天的腰围还是错觉,伤心。 Day 1, Week 5: 终于来到了 Alpha 的最后一周,Total Body Circuit 又是汗如雨下(发现汗滴到地毯里面去了,eww)。自从做了正确的深蹲动作,我就再也跟不上视频里下蹲的速度了。然后上嘴唇和人中那边的皮肤有点起疹子,绝对是因为出汗太多把皮肤浸坏了! Day 2, Week 5: 这次的 Ab Interval 状态还不错,全程没有休息,动作也基本能做起来(不过还是不如视频里面腿抬得高就是了)。今天摸摸大腿后面和上臂下面,感觉好像比以前紧了一点。 Day 3, Week 5: 今天真的要 collapse 了,大概有50%都是 modified,但还是累到趴地上。 Day 4, Week 5: Alpha 阶段最后一个 Cardio。想想进步还真是非常显著,一开始做 Cardio/Speed 1.0 的时候强撑着做正常难度,结果用力过度膝盖疼了两个星期,到后来做 low impact,到现在又回到正常难度做下来可以中间完全不休息,中间只是5个星期而已。虽然我觉得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知道后面哪里会累所以前面会划水节省体力… Day 5, Week 5: Lower Focus,蹲高两寸还是低两寸对感觉累不累影响太大了,Total Body Circuit 每次撑地上直接3分钟以上我到最后也没成功。 Day 6, Week 5: 数据结果出来了,体重大概轻了1磅附近,腰围少了0.5厘米,上臂围多了1.5厘米,大腿围没有变。除了体重感觉也有些是因为测量标准不一定导致的。总之感觉辛苦5周怎么就这?啊?不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过去的1.5年=78周的增长 vs 现在5周的下降,时间差距明白地摆在这里,这么一看结果意外地挺显著的。 Day 7, Week 5: Alpha 阶段的最后一天。最近一周挣扎的是睡眠,因为天气热 + 换了一个更窄的床睡 + 工作的心理负担,所以精神渐渐感觉被逼紧,甚至感觉连刚练起一丢丢的肌肉都懈掉了(不,有肌肉才是错觉吧!)下周试试睡前不看屏幕吧! Beta # Day 1, Week 1: 大概50%做了 modified,这里有些跳真的让人看着膝盖就疼。。。事实上膝盖好像已经有点感觉了。 Day 2, Week 1: Speed 1.0 不是简单么,所以非常轻松的去做2.0了,结果 totally busted 中间休息了两次。这个2.0是目前唯一跟着bgm节奏走的,非常魔性,越做越 high。 Day 3, Week 1: 我以为 Rip’d Circuit 跟 alpha 阶段 Total Body Circuit 一样是撑在地上30分钟最难的那种,没想到我又错了,cardio 非常少,全程做下来压根不需要暂停休息。当然也可能是因为我这次用的哑铃只有 3lb,下次换个 5lb 吧。(买哑铃的时候我犹豫着重量应该应该买2的幂次还是斐波那契,后来决定买斐波那契的 3/5/8lb,1.6的倍数比2少所以往后加重量的时候感觉会平缓一些。) Day 4, Week 1: 这几天其实每天夜里都会醒一次,昨天夜里更是因为 Toddler 多次要求拉手睡所以现在感觉一种万古如长夜。基本做的都是 modified,没有很累/出汗。 Day 5, Week 1: 发现 Upper Focus 的 Cooldown 跟其它 Beta 的回收利用不一样是另外录的。还有我宣布 Beta 里最累的是 Core Cardio 跟 Speed 2.0 了。 Day 7, Week 1: Stretch 竟然跟 Alpha 阶段一样的!糊弄人!不过最近 glutes 训练有所斩获,解锁了蜡笔小新不哩不哩的技能。 Day 1, Week 2: 没有什么 cardio 确实不累,不过肌肉力量达不到再使劲也没什么用,比如我在坐地 bicycle + v hold 那里就和那个拽垫子的小哥一样,死活 hold 不起来,你说那怎么办,歇菜呗。 Day 2, Week 2: 今天边上放了毛巾,一边跳擦汗,终于不会有汗滴到地毯上了。Core Cardio 的出汗量真的不可小觑,结束之后毛巾都被擦到潮湿了。 Day 3, Week 2: 换了5磅的哑铃之后,在 deadlift + squat 那边感觉后腰很疲劳很酸,有点像当时抱 baby 的时候那种累的感觉。可能是不够挺直吧。 Day 4, Week 2: 5磅的哑铃做 Upper Focus 真的不一样,明明只多了2磅而已。话说 Alpha 阶段的每一天要做 T25 都要花很大力气在心里鼓足勇气,Beta 阶段就想做就做呗。到现在为止 Alpha 的 Total Body Circuit 还是难度最高峰,那 Beta 阶段容易了很多会不会没有效果呢? Day 5, Week 2: 第二次 Speed 2.0,这次有所准备所以在前期会 budget 自己的体力不会做得太到位/过火。不过其中第二套动作比第一套要累,不断蹦跶着小腿都酸了。 Day 7, Week 2: 所以 Beta 第一周也是膝盖有点感觉,现在已经没有了。想了想第一次见到的 workout 不知道之前 budget 体力,到后期累到不行还是得撑着做完,这时候对身体的在意程度就降低了,我觉得膝盖就是在那个时候容易受伤吧。 Day 1, Week 3: Beta 做到现在状态最差的一天,还差8分钟就已经 degrade 成摇摇晃晃了,完全没能 focus,又因为时间紧张没法休息。不过没关系因为总有比现在状态还差的日子到来。。。 Day 2, Week 3: 因为 Upper Focus 很容易,所以不需要鼓足什么勇气就做起来了。 Day 3, Week 3: 因为 Speed 2.0 能换成 Core Speed,今天就试了试,果然又累哄哄。跟 Speed 2.0 的第二套动作更累不同,Core Speed 是第一套动作更累,导致做完了第一套休息的时候都在怀疑接下来的命运。然后 single armed burpee 还是做了 doubled armed,感觉强行做会因为太累控制不住戳到胳膊什么的。 Day 4, Week 3: 这天做了,不过好像忘了记下来。。。 Day 5, Week 3: double day,本来想挑战连续做两个 workout(之前都是隔几个小时),结果断网了没办法 stream 视频,链接恢复之后只剩下做一个 workout 的时间,恨。结果第二个愣是没有时间做,只好留到明天了。话说 Speed 系列真的挑战性超高,但只是知道哪里会累,感觉就能省下30%的力气。 Day 6, Week 3: 做了昨天应该做的第二个 workout,因为把容易的留到后面所以不怎么累。不过好像有点病了之后可能需要休息个一两天,不过这样之前一直保持着的“周一至周五 workout 周末休息”这种 schedule 就要变了。 Day 7, Week 3: 昨天忘记提了,换成了腰围的正确量法以后腰围立减2厘米,不过还是不幸超出了健康范围,并落在了 very high risk 的区域里面… Day 1, Week 4: 这两天有点流鼻涕,好在今天和明天强度都不高,做做 modified 就好了。 Day 2, Week 4: 昨天夜里失眠了,只囫囵睡了4个小时,加上感冒呼吸不畅。好在 Dynamic Core 比较轻松。另外发现自己的小腿跟以前相比显著地变形了,从前后面一直很顺滑的,现在竟然凸起一大块肉眼可见的肌肉(腓肠肌)。从正面和侧面看小腿也变粗了。虽然并不想什么小腿变粗,不过换个角度来想感觉这也是少见的一次直接反馈,毕竟体重秤上的数字完全不变,总给我一种我是不是做了假操的感觉。 Day 3, Week 4: 鼻子不通气做这个总觉得很快就口干舌燥了,所以多休息了几次用来喝水。 Day 4, Week 4: 这么说还有一个星期就要进入 Gamma 阶段了,Gamma 的售价跟 Alpha + Beta 两个的售价相同,相对地也有两张 schedule,一个只有 Gamma 的 workout(并且周五也只需要 workout 一次),另一个也包括 Alpha 和 Beta 的(周五还是 double)。虽然表面上是两张 schedule 选一个做就好了,不过既然两张 schedule 内容相差那么多,而且 Alpha 和 Beta 也有机会回收利用起来 (Total Body Circuit 啊啊啊口吐白沫),我又不急着离开 T25 继续做其他的 workout,不如两个都做做看。正好 Pure Gamma 周五不需要 double 也算休息一下(这绝对想得太美了,看看 Amazon 上对 Gamma 的 review 就知道)。 Day 5, Week 4: 今天 double day 正好有时间连着做两个。我选择先做了比较累的 Core Speed,然后再做 Upper Focus,因为先做简单的话后面又累又难肯定地狱了。因为 Upper Focus 太轻松,所以一套下来并不比 single day 要累,甚至还不如做完 Total Body Circuit。 Day 7, Week 4: 昨天测得的数据基本没什么变化,应该说无聊呢,还是都这样了你还想怎样。 Day 1, Week 5: 终于来到了最后一周,Beta 的各种组合也差不多厌烦了——不,其实是 Beta 跟 Alpha 比容易得太多感觉没有心动的感觉了。虽然但是,今天因为睡眠质量太糟糕,状态还是挺不好的,中间休息了好几分钟。 Day 2, Week 5: Core Cardio 完食,中间没有特别地休息,不过还是擦了很多次汗。因为之后的 Gamma 阶段还需要挑战,我又回去看了看 Alpha 的 Total Body Circuit 视频,发现最后 spider pushup 的时候所有人其实都非常 struggle 了,后面俩男学员累到在背景里动作很慢(虽然没到我跪地狗喘气这种夸张的程度),只是因为剪辑很鸡贼所以显得一个个都打鸡血了一样。 Day 3, Week 5: 今天试着从 5lb 换成 8lb 的哑铃,果然还是挺吃力的。本来哑铃的部分对于我来说算相对在休息的时间,不过现在不一样了。 Day 4, Week 5: Dynamic Core 还是非常 intense 的(到最后了才发现吗?)。 Day 5, Week 5: 又是两个 workout 连续做,不过中间有休息15分钟。因为替代成 Core Speed,从第二周之后就没做过 Speed 2.0 了,今天久违地又做了一次2.0,还是那个酸爽。2.0第二套动作里的那个 speed knee,一直累得跳不起来,原地抬一个膝盖就是我的全部了好吗。 Day 6, Week 5: 数据又来了,跟 Alpha 结束的时候相比,体重大概轻了2磅附近,腰围少了一或者半厘米,上臂围没有变化,大腿围少了半厘米。不过现在看来这些数据每次测量都有 error interval,只看总体走势就够了。Beta 的5周辛苦程度比 Alpha 差多了,不过数据却跟 Alpha 差不多。现在周中每天早上锻炼基本成为习惯了,会为这件事留出时间,但是鼓起勇气开始还是像以前一样难… Day 7, Week 5: 结束了。 Gamma (Pure) # Day 1, Week 1: Speed 3.0 形式上跟 Speed 2.0 / Core Speed 完全一样,都是两套动作每套各做三遍,最后连起来做2-3遍,每遍越来越短。3.0的高级在于 burpee 撑地的动作多如牛毛,尤其是第二套动作,各种玩出花了。好在每次 burpee 之后配的动作都是休息型的,倒是不至于太剧烈。但是 burpee 就不能看到示范动作,所以每次 burpee 我都先要站着看一遍完整动作,第二次才能跟着做。burpee 做完了起来就是“我是谁我在哪”,下一个动作也反应不过来。这就造成这套 workout 实际执行起来十分破碎,每过一两个动作就要立定几拍看看下一个是什么动作。就,可能我缺个摆在地板上的屏幕吧。 Day 2, Week 1: 原来 Rip’t Up 是除了开头3分钟热身和几次俯卧撑以外,哑铃不离手的这么一个 workout。里面用哑铃的人都是一轻一重两套哑铃。不过就算 superman 和 rocketman 用轻的哑铃,我也撑不起来,所以还是徒手。最后引入了 optional 的引体向上。总之做完一次下来感觉我对这个 workout 的利用率也就50%?下次再挑战。 Day 3, Week 1: 原来 Extreme Circuit 也是哑铃不离手。昨天 workout 之后今天手臂(尤其是 tricep)有点酸,又注意到示范的两个女生用的哑铃都好小,所以今天用了轻的 3lb 哑铃。跟跑跑跳跳的 cardio 不一样,明明只是动动胳膊却也出了很多汗。 Day 4, Week 1: 都说 The Pyramid 是 Gamma 里最累的,不过做下来感觉也还行。形式是每个动作从1下开始,渐渐2、3、4次连续做,做到时间到为止,最后经常会到8、9下,是谓 Pyramid。话说最近做 T25 没有 Alpha 时候累了,是因为中间经常停下来擦汗?还是动作不标准了?还是会 buget 体力了?还是用的 dumbbells 太轻了?还是单纯 cardio 变少、体力增强了?昨天还发现自己可以做标准的俯卧撑了(标准也很低,膝盖不撑地、手臂弯曲到小于90度就算),虽然只有一两个,不过还是觉得很惊喜。 Day 5, Week 1: Speed 3.0 第二遍,这次比较能记住动作和它们对应的名称了,不过最后一遍每个只做一次的还是反应不过来就结束了。这次特意把动作做大了一些,感觉好像出汗比上次更多。这个第五天只有1个 workout,大概是因为选择太少了。 Day 7, Week 1: Day 5 在做 burpee 的时候把腹肌抻到了(不是在 Speed 3.0 里,是在另外的 workout 里)。总之先休息两天试试吧。 Day 1, Week 2: Rip’t Up 主要还是 upper body,所以腹部又休息一天。趴在地上的 superman/rocketman 今天又试过了,拿着哑铃胳膊就很难伸直,太累了就徒手。可惜我最轻的哑铃就是 3lb,不然可以试试 2lb 效果怎么样。 Day 2, Week 2: 今天 Extreme Circuit 里几个 burpee 感觉腹部没什么问题。今天用了 5lb 的哑铃,感觉后劲很大的样子,不知道明天胳膊能不能抬起来了。 Day 3, Week 2: 这次特别注意了一下,果然 Speed 3.0 的第二套动作是严格按照一个站着做的动作 + 一个 burpee 动作来编排的,找到这个规律的话,趴下的时候至少不会慢半拍了。 Day 4, Week 2: 今天状态比较一般,所以做起来挺累,中间休息了一下感觉好多了。 Day 5, Week 2: Rip‘t Up 里的俯卧撑真是不少,即使都做膝盖跪地版也累得不行。不过我发现膝盖跪地做俯卧撑的时候,core 没有必要收紧,所以有时候会偷懒。果然还是应该直腿、手放在在凳子上作为 modified 吗?又发现胳膊弯起来的时候好像上臂内侧看到了一条隐约的肌肉线,虽然下半部分还是垂得肉乎乎的。。。 Day 1, Week 3: 话说中间俯卧撑也数得太快了吧?不仅限于 Pyramid,只不过这里最明显,视频里有一两个人都跟不上数数的速度了。我?当然很早就跟不上了。 Day 2, Week 3: 这周的 Speed 3.0 作业完毕,现在基本能顺利跟上没有忘记动作的了。 Day 3, Week 3: 因为之前每个 3lb 的哑铃总是不能在 superman 的时候顺利举起来,这次尝试了两个 2lb 的大罐洗手液。Rip’t Up 一共趴在地上用两次,第一次效果不错刚刚好,第二次 superman 还是累得举不起来,rocketman 倒还可以。不过洗手液体积很大,很多形状也很难抓住。 Day 4, Week 3: Extreme Circuit 果然还是非常累 bicep,做完了胳膊感觉软掉了。下周打算试试 8lb 的哑铃,不过 Extreme Circuit 还是保持 5lb 好了。 Day 5, Week 3: The Pyramid 大概最累的就是 plank spike 了吧?剩下感觉都还好。 Day 7, Week 3: 昨天量腰围的时候腰围又涨回了两厘米,果然测量还是不能达到 consistent——但也有可能是腰围真的涨回来了? Day 1, Week 4: Pure Gamma 的最后一周。打算在 Rip‘t Up 和 Pyramid 里试试更重点的哑铃。 Day 2, Week 4: 试着在今天的 Rip’t Up 里用 8lb,明显感觉左右胳膊对这种重量的哑铃控制力不一样了。动作不得不放慢很多,有时候也能注意到姿势不太好了。还发现了两个完全不能做到那么长时间的动作,一个是手肘在胸/脸前弯90度上下微动练 deltoid,另一个是上举手肘向后弯90度练 triceps。果然肌肉在平时用和不用差距很大啊。 Day 3, Week 4: 胳膊因为昨天的训练,今天稍微有点酸的感觉——但右边比较厉害一些?另外体重也增长了 2lb 左右,不愧是增肌的阶段吗?不过根据前几天量的腰围来看,也可能是最近吃零食比较多了。看了看 Hybrid 的 schedule,感觉因为以 Gamma 为主,混合度不够高——总做 Gamma 是在会没意思,不如自己来拟个三阶段大混合,岂不乐哉。 Day 4, Week 4: 昨天晚上开始打喷嚏和流鼻涕,好在今天身体感觉还好,就做了一下 Pyramid。8lb 的哑铃有些动作还是挺吃力的,有些动作做到最后连续很多个的时候,不得不停下来换成 5lb 的哑铃。明天就是 Pure Gamma 最后一天了! Day 5, Week 4: 大概是因为感冒 + 没睡好,今天状态不佳,后期只能跟着 modified 做,频率也跟不上。但是做了总比不做好吧!明后天可以休息两天了。 Day 7, Week 4: 看 Gamma 的数据,体重和围度都基本没有变化。不过现在习惯了每天 T25 来一遭出汗什么的折腾,也不觉得辛苦了。回头看 Alpha 的 Day 6, Week 1 的“总之感觉辛苦5周怎么就这?”呵呵呵,现在你知道了。 Gamma (Hybrid) # Day 1, Week 1: Speed 2.0。特意放了比较“轻松”的一个 workout 来开始第一周第一天,不得不说做惯了一会儿plank一会儿站起来(站起来做的动作特地安排的都是比较轻松的动作)的 Speed 3.0,2.0的全程高能也没有很轻松。尤其是第二部分里面有个单腿 high knee,这里我一直跳不起来,毕竟光是以那个速度抬腿,支撑腿也很快就酸了。 Day 2, Week 1: Rip’t Circuit。今天也是轻松的一个(在我这边“轻松” == cardio 时间占比少)。来得非常及时,因为昨天失眠严重,大概只囫囵睡了4个小时,非常的 wobbly。今天白天大概率要地狱模式了。 Day 3, Week 1: Lower Focus。记得第一次做的时候中间休息了好几次,我现在想原因并不完全因为当时自己菜,而是因为当时会集中精力把每一个动作都做到跟视频上的人一样。。。像 squat 和 split squat 这样的动作,蹲深一两寸跟蹲浅一辆寸,累的程度差别很大。到现在老油条的自己其实在各个动作上都有偷懒了。所以差不多该跟 T25 说拜拜了? Day 4, Week 1: The Pyramid。今天做的中间竟然有点走神了。也意识到最近几个星期好像吃得比较油腻,也不再计数摄入 saturated fat 的百分比了。不过从好的方面来看,目前每天早上 T25 已经进入了常态化,完全融入每天 routine 生活里了。等 T25 结束之后开启新的 workout,反而还隐约有点“可能又要累成狗”的不情愿。 Day 6, Week 1: Total Body Circuit & Speed 3.0。昨天是开始 T25 以来第一次没有按计划锻炼(其他事也是),而是咸鱼了一整天。所以今天补上,就当 Day 5 和 Day 6 休息日交换了吧。不过今天的内容着实变态(不是我搞的,每周五的 double day 我都保留了原来的 Hybrid 没动),本来就4周没有过 double day,而先 Total Body Circuit 后 Speed 3.0 两个非常 intensive 的 workout 连在一起,导致在 Speed 3.0 一开始我就累到进入精神 coma 没办法集中精力感受动作的标准性了,导致了右膝盖又有点不舒服。休息了几分钟才感觉好一点,两个 plank 动作以后又不能集中了。。。话说 Total Body Circuit 做到最后有一滴汗滴到地上,让我想起了 Alpha 阶段时候几乎每天都汗滴禾下土的状态,原来当时的我每天开始之前竟然需要克服这么高的精神阻力吗! Day 1, Week 2: The Pyramid。安排 schedule 的时候没有发现两个 Pyramid 离得太近了,赶快检查了一下之后就没有这种情况出现了。果然 Pyramid 最累的还是 spike up,每次都喘气喘气。 Day 2, Week 2: Speed 1.0。因为不踩着鼓点做动作,之前并没有发现这个跟 Speed 2.0/3.0/Core Speed 有什么关系,现在才发现原来都是2.0的动作,只不过没有连续做。1.0最容易的原因果然还是每做一两个动作就停下来 stretch 一下,虽然最后10分钟里有9分钟都是不停的,所以稍微 tough 一些。 Day 3, Week 2: Rip’t Circuit。又是一个容易(就是 cardio 少)的 workout,用了 8lb 哑铃,因为本来这个 workout 就太容易了毫无压力! Day 4, Week 2: Cardio。虽然一套下来挺累的,也达到了提高心率的效果,但是现在回头来看 Cardio 我并不喜欢。第一是稍显无聊的编舞,毕竟是给 Speed 系列打基础,很多动作在 Speed 里做一次(几个八拍),这里要从分解/简单版开始慢慢加码需要一分半左右,中间就是白白地蹦跶耗膝盖。第二,动作由潜入深的 progression 是个双刃剑,初级入门可以在第二、第三级动作做不了的情况下 hold 第一级或者第二级的动作这虽然很好,但是对于比较习惯的或者动作到位的人来说,第一、第二级动作就已经耗了很多力气,肌肉已经疲劳,导致第三级超出能力动作走形容易受伤。 Day 5, Week 2: Dynamic Core & Extreme Circuit。惊觉 Dynamic Core 能做到的动作或者时长比 Alpha 的时候少了或者短了。。。也可能是自己没有那股咬牙的劲头了。不过怎么说还是做了比不做好。Extreme Circuit 之前觉得不太累(应该是错觉吧),不过做完前一个之后,也变成了沉重的负担。明天休息 ♨️ Day 1, Week 3: Core Cardio。作为一个 Cardio 的运动,不如说是几乎从头到尾都在练 quad。按左下角倒计时的timer来算(所以是倒数的),第17分钟 air plank 开始、写下来各种花式蹲着 pulse、再 reheat 什么的一直到第12分钟,连续5分钟都是靠 quad 撑着,感觉挺不科学的。接下来马上又接靠 quad 的跳、左右跳、180度旋转跳直到8分钟的时候做完 speed kick,这些动作因为 quad 疲劳,都可能让膝盖受到冲击。最后趴在地上的各种动作如果在这中间穿插一下,应该会好得多吧。 Day 2, Week 3: Rip’t Up。前几天对 Alpha 几个 workout 评价十分婆罗门,这种心态变化还挺意外的。难道是因为我开始厌倦 Shaun T 这个男人了?其实接下来有个号称(我自己号称的)Delta Phase 叫做 Shawn Week——形式上长度上都和 Focus T25 很接近。所以 Gamma Phase 之后打算开始 Shawn Week。还是要来点新鲜的。 Day 3, Week 3: Ab Intervals。这么久过去了做腹肌还是很累(其他的 Alpha workouts 也一样好吗!)。 Day 4, Week 3: Core Speed。这两天状态不好,本来是早上锻炼都拖到晚上。不过强度倒还行。 Day 5, Week 3: Total Body Circuit & Upper Focus。现在看来我还是挺喜欢 Total Body Circuit 的,中间 plank based 动作有六七轮,每轮时间都不是很长,其他动作也穿插得不错——现在我终于可以几乎全部不 modified 做下来了(除了 spider pushup 还是只翘腿不 pushup 以外),所以觉得自己其实好像厉害了不少? Day 1, Week 4: Dynamic Core。这次感觉没有一周前那么累,不过腹肌还是非常酸。到最后 bicycle + v hold 这里实在抬不起来,不得不休息一下。 Day 2, Week 4: Speed 3.0。今天不知道是状态不好还是还没睡醒,做到最后非常累,在 stretch 的时候单腿都快站不稳。不过 Speed 3.0 是我最喜欢的 workout 了,因为编排很紧凑不会因为无聊而感觉到累。 Day 3, Week 4: Lower Focus。果然还是挺累的。不过我发现之前都没怎么能做完30秒的 kangaroo hop 现在咬牙能做完全程30秒了,明天腿肚子应该也不会太酸。棒! Day 4, Week 4: Ab Intervals。比起 Ab Intervals 这种强度,我会不会比较适合低强度但是时间久一点的腹肌练习? Day 5, Week 4: Extreme Circuit & Upper Focus。终于来到了 T25 的最后一天,连续两个上身的 workout,用了 5lb 哑铃,在做完的现在还是觉得胳膊再起不能。下周突入 Shawn Week! Day 6, Week 4: 量了一下指标,体重围度没怎么变。也不错了,话说最近三四周因为心情波动状态不佳,只是勉强在 workout 而已。 Shawn Week # Day 1, Week 1: Insane Basics。听说 Shawn Week 比较 intense,但没想到第一天这么容易。虽然也是30分钟,但是中间放了不少 water break,累了就能休息一下,外加一开始和最后各有两分钟左右的 warm up 和 cool down,动作难度也比 T25 降低了不少。所以真的不累。参加的学员也比 T25 diverse 很多,出现了年龄稍大的和其他族裔的人,大家的衣服鲜艳了不少——令人眼前一亮。 Day 2, Week 1: Pure Cardio 2。今天不能说容易,因为后期跳跃的每一个动作做上几个都累死人,何况一直做30秒连续好几分钟。我也不得不放慢节奏和休息一下。毕竟面前各位学员都不时休整一下或者做 modified,那我感觉心理压力就没那么大了。。。话说 T25 的时候不觉得会有事,今天的强度让我觉得来录课的学员应该会签“生死状”吧——就是那种出现受伤死亡概不负责的免责声明。 Day 3, Week 1: Insane Weights。今天时长31分钟,对于熟悉25分钟(其实加 stretch 是28分钟)的我来说还是有点难过,毕竟我做 T25 都是紧盯着左下角死死数着倒计时捱下来的。今天的形式是除了倒数9分钟的最后一组之外,其余都是每组数个动作,做3组后休息。现在我的 biceps 软掉了。。。话说今天出场里印象深刻的是站后排的墨西哥小哥 Jose,Insane Basics 里站前排、腿瘦瘦的他我以为是个杂鱼,今天一看上身全是腱子肉,失敬失敬。 Day 4, Week 1: 25 Abs。今天因为 cardio 少所以轻松很多(虽然腹肌还是很累)。特别要提的是这天跟 Day 3, Week 1 中间隔了两天空白。。。因为提不起劲来。虽然有愧疚感但做了总比不做强吧。所以其他 workout 在时间上都要顺延两天啦。 Day 5, Week 1: Ripsanity。做之前看着40+分钟很是发怵,但是做起来才发现并没有很夸张,比 Pure Cardio 2 容易多了。原因就在于中间休息非常多,几乎每组动作(就同样动作几个 rep 而已)之后都有至少半分钟喘气时间用来喝水和看接下来的动作示范。这个 workout 我还喜欢的一点是动作编纂非常复杂(尤其是前期一个 plank 相关的,趴下以后连耍好几个花,真的搞笑),所以目前还不无聊。 Day 6, Week 1: Speed 4.0。我本来觉得3.0已经 plank 够多了,没想到 4.0 是连续3分钟肏地板——连续三四个 plank 相关动作,接两个比较累的非 plank 动作,然后又是两个 plank 动作。所以中间不得不休息 + modify 很多次,甚至想到了放弃。不过应该跟3.0差不多,一开始不知道动作顺序容易 disoriented,应该再做一两次就熟悉多了。 Day 7, Week 1: Dig Deep。不幸中间又隔着两天,所以虽然是第七天,但实际上已经在第二周的第4天了:( 这个 workout 用于复健长度还算可以,强度嘛。。。后期大概在完整做一个动作 + modified 做两个动作的感觉。最费体力的是跳起来在空中需要并腿/叉腿的动作,在 T25 中没有出现,而在 Shaun Week 里却非常主流。接下来进入 Week 2 啦! Day 2, Week 2: 替代 T25 的 stretch 的一节 yoga。轻松愉快。 Day 3, Week 2: 又到了 Insane Basics 的日子,做了一圈下来竟然(果然?)是 Insane Basics 最轻松,因为自己能全程跟下来不需要额外休息或者 modification。 Day 4, Week 2: 第二次 Cardio 果然没那么累了!而且我发现前排右手体力很好的那个人好像是 Scott?还有最后一个动作 jack 跳的背景音乐好雄壮我笑场了,拜托在这个时候用炫酷的电音不好吗! Day 5, Week 2: Insane Weights 也没有第一次那么累了,不过最后感觉胳膊还是很酸,尤其是 reverse fly。本来想要不要试试重一些的哑铃,不过果然没试还是对的。 Day 6, Week 2: 隔了一段时间又做 Speed 3.0,果然还是熟悉的感觉。这不比 4.0 轻松多了吗!然而下次就是凶残的4.0了。 Day 1, Week 3: Speed 3.0 和 4.0 放在一起对比更发现 4.0 到底累在哪。原因是左下角的计时器;3.0把动作名称、进度条和第几套动作第几个 set 画得明明白白,根据这些信息可以 budget 体力,而4.0却什么都没有。4.0的第一套动作其实非常小儿科,但是到了累人的第二套动作时候已经丧失了时间感,会让人觉得是不是无尽进行下去看不到头。今天做了一下发现如果心里自己数 set 的话,虽然中间也需要休息一下,但是这4.0也还算 manageable 的。 Day 2, Week 3: 25 Abs 还是很酸爽。特别注意的是 Shawn Week 系列左下角的倒计时都是包含 stretch 的,所以最后一个动作会落在倒数2-3分钟之间。没注意这点的我到了最后还在 budget 体力,然后莫名其妙就结束了的感觉好像有点怪怪的。 Day 3, Week 3: 果然 Dig Deep 是 Shawn Week 里强度挺高的一天了,每个动作一分钟左右,全程竟然没有任何的重复动作。然而大概50%的动作都是需要高跳的,飞一般的感觉虽然很爽,连续做下去实在让人吃不消。好在全程时间短可以勉强撑过去。 Day 4, Week 3: Ripsanity 第二次做就感觉,每组中间插入的 bibi 太多了。。。因为我是那种喜欢人狠话不多的类型,所以中间不得不几次快进。今天也试着在前半部分增加了哑铃重量(后面太累了就 downgrade),做完三组俯卧撑之后现在觉得胸肌很累。 Day 5, Week 3: 第一次接触 Insanity Max:30——一个排的小白人,男的一律秃头,女的一律马尾辫,不知道磕了什么动作一个赛一个来劲,这什么费洛蒙军团啊。。。从 T25 来看熟悉面孔不少,Tania, Susan, Scott 什么的都在。至于运动本身,前3/4都还好,最后要 wrap up 了强度明显提高,所以还是老样子趴地上做 modified。 Day 6, Week 3: 没有找到这个视频的源,就随便做了一个这个 trainer 的 yoga。到现在为止 schedule 上的3周结束,我这边正好花了四周(中间有几天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连续做),看下周的 schedule 又是从头到尾满满当当的了。 Day 1, Week 4: 最后一轮 Shawn Week 了,现在看来 Insane Basics 算是最循序渐进的了,几乎所有动作都按照类似 T25 里的 progression 来安排,并且 progression 并不连续,所以不太累。 Day 2, Week 4: 这次状态没有上次做 Pure Cardio 2 来得好——因为心里在想别的事,没那么专心 budget 体力,所以感觉比上次要累。最后还是不得不 modify 最后高跳的几个动作。 Day 3, Week 4: 前半部分用了 8lb 的哑铃,果然这就是极限了吗! Day 4, Week 4: 发现自己用腹肌做动作的时候会憋气,一旦动作时间长了就会在之后喘得很厉害。果然还是试着保持呼吸吧。 Day 5, Week 4: 这次和之前隔了6个星期左右,俯卧撑做完三组果然觉得胳膊有点抖哈哈哈。下次是 Speed 4.0,现已瑟瑟发抖。。。 Day 6, Week 4: 这次学到了运动之前果然不能吃东西,因为在后半各种花式 plank 的时候感觉快吐出来了🤮。这么说我其实用 Shawn Week 最后三天来复健实在是太勉强了。明天 Dig Deep 也是最累的一个 workout,全程用 modified 动作也好,至少能做完吧。 Day 7, Week 4: 最后一天了,这次大概有一半做了 modified,感觉久违地心跳加速了,中间不得不原地跑步等待心率降到感觉安全的程度。今天也是颁奖典礼,给终于完成了 Shawn 集合的自己 🌟 大概只有保命才能让我把健身在 priority list 里面往上排一排。上一次的保命健身源自怀孕9周时候查出来的 hypertension,瞬间脑补了自己因为重度子痫而昏迷看到从小到大所有社死情景的走马灯画面,在手术室被抢救 x 小时后最终一命呜呼医生沉默不语家人痛哭流涕等狗血剧情100分钟,所以赶紧安排上健身计划。不过那一次的“几个月后有死亡风险”和这次的“20年后有死亡风险”,紧急程度还是相差太多了。 ↩︎

2021/12/31
articleCard.readMore

与智能化的 Toddler 相处

离 “I don’t want it” 的阶段过去了小半年,与 Toddler 的日常又有了不少变化。随着 Toddler 的智能性提升,很多事情变得容易了(不过也有很多原本容易的事变得更麻烦了)。这里说说来最近的观察一二三。 情绪,以及相关的斗智斗勇 # Toddler 的情绪现在是大 boss 了,不管是对 TA 来说还是对我们照顾的人来说。以下举几个问题 + 破解的办法,每一个都是在 Toddler 的泪水和大人的沮丧中摸索出来的。 从很早(1.5岁附近)就出现喜欢玩的东西不情愿放开手的情况。这种事情本身挺无害的,喜欢玩就玩呗,谁还没有点一时上瘾的东西了。但是如果遇到需要睡觉/做别的事情、或者对危险的东西有兴趣的情况,一旦强制离开就会被 Toddler 认为霸占了自己的东西(“Mine!”),从而爆发叛逆心理,导致最后情绪崩溃。后来是 Colin 想出办法,请 Toddler 跟这个东西说 bye bye。当然也可以辅以一系列为什么要 bye bye 的原因作为解释,比如要睡觉之前可以说“这个玩具鸭子今天累了,要休息了,把它收起来明天还可以再玩”。以 bye bye 为信号,当 Toddler 挣扎很久终于说出来的那一刻,心里就已经放下了。 这也同样适用于跟人 bye bye 的情况。有一段时间 Toddler 生病比较多工作日也必须在家,而 TA 白天比较喜欢找我玩,本来两个人轮流照顾,经常会变成 Toddler 一直在找我麻烦。终于我因为连续几个白天什么工作也干不成而崩溃,最终用上的办法也是 bye bye——固然工作的人一个人单独在工作的房间是可以关紧门,但关门只是防君子不防小人(Toddler 会开门),不在封印前做足法事是不行的。最关键的这一步就是关门之前,负责这段时间照顾 Toddler 的人一定要和 Toddler 一起,跟即将在这个时段闭关工作的人说 bye bye,并且解释说这个人要“工作”了。为了让 Toddler 对“工作”有概念,每天在家里 iRobot 自动扫地的时候也会旁敲侧击地跟 Toddler 说它在“工作,不要去打扰它”。 总体来说 Toddler 在懂人话之后就相对地孺子可教一些,可以充分利用语言进行引导和灌输(洗脑?),达到我们肮脏的大人想要看到的结果。事实上我感觉现在每天哭的情况比3个月-12个月的时候少很多了,要哭也都是合情合理的场景,对于哭的理由多少有迹可循。Toddler 对于日常生活也脱敏了很多,刷牙、洗头这种身体上不舒服的事,在从前必须要靠递小鸭子、做每一步之后都要抱抱安慰来进行,现在好像也可以咬牙接受这是日常流程的一部分的样子。 另外一个我们摸索出的大招是数1、2、3,这也是我印象里小时候我被经常用过的招数。原理很简单,在 Toddler 拖着不做该做的事情的时候(比如总是不来洗澡),通过给一个 artificial deadline 来增加事情的紧迫感。我从前被用到的时候,在听到数数的时候会非常焦虑 + 不乐意,所以这个招数必须在其它威逼利诱都无效的情况下再使用。步骤如下: 用上其它所有方法,比如重复多次的晓之以理。说白了就是几步 if…then… 的逻辑推演,当然最后要落到 Toddler 在意的事情上面,比如”不来洗澡的话身上变脏就会生病,不能去学校玩好玩的玩具了”)。以自己为中心进行推演似乎也可以:“我现在饿了,而且累了,再不回家就没有力气带 Toddler 回家了,Toddler 不回家就见不到 Colin 了”。 宣告要数1、2、3,但一定要反复重复明确两个事:到底需要做什么(精力不集中的话可能确实不知道要做什么,就无从做起),数到3之后如果还不执行会发生什么后果。句式是这样:“Toddler 现在必须 xxx,我数1、2、3,数到3如果 Toddler 还不 xxx 的话就【用强制的手段让 Toddler 去 xxx】”。 如果数到3还不执行,就真的强制执行。最常见的是不顾抵抗摁着 Toddler 刷牙。这种强制执行的场景发生了数次之后,一但说要数1、2、3,Toddler 就会明确以 No 抗议,甚至会说为什么,比如想自己来。这时候可以尽量满足 Toddler 的要求。即使只有抗议,必须执行这个 message 也已经传达到了,Toddler 有时候会需要几秒钟 brace 一下自己来迎接刷牙这件不喜欢的事情,所以如果出现这种苗头,也可以慢慢地数1和2,不数出3来。更理想的情况是有时候刚数到2,Toddler 就会自己躺下/张嘴进行配合了。(大人社会里的法院强制执行不也一样么。) 那 Toddler 说 no 的话怎么办?我后来总结了几个对策: 问/猜为什么。一般来说 Toddler 说 no 都是事出有因,可能是什么正经的原因(刷牙时候经常会弄疼所以不想刷牙),也可能注意力不集中随口说个 no,也可能是跟你开玩笑说个 no。这时候要对症下药,正经原因就解决正经原因(换个姿势或者保证手轻一点),注意力不集中就多重复几遍,开玩笑就笑笑过去。Toddler 这个年纪,回答 yes/no question 比 5w1h question 要容易得多,所以问不出问什么就要猜几个选项。 提供选择的余地。是个人都想掌控自己的命运,提供选择不但满足了这种心理,还可以提高 Toddler 对这个事的注意力。比如要穿衣服,直接说“来穿衣服”就不如说“要先穿衣服,还是先穿裤子”来得有效果。“要自己穿衣服,还是我来帮你穿衣服”也不错。或者“要不要来衣柜这边选选今天要穿什么衣服”,这就更来劲了。 转移注意力。这个大法以前很好用,不过现在沮丧和不满的情绪没有从前那么容易忘掉了。一般来说如果不严重的话,请求 Toddler 动手帮忙往往可以转移注意力。比如洗完衣服需要叠衣服,或者超市买东西回来收到冰箱,就能立刻收获效果。 之前说过,Toddler 这个年纪的人稍微不顺心就会以头抢地,是非常普遍的情况。在学校也见过同班同学因为不愿意去学校就在门口趴着以头抢地,简直搞笑。不过现在2岁一个季度之后,随着心智的成长渐渐 grow out 减少了以头抢地的行为,变成一边狠狠地说 no 一边打大人(!)。目前打人的情况还在想办法解决,不过避免不顺心已经找到了解决办法,就是 提前吹吹风,做好 expectation management。比如第二天有什么变动(换个人送上学、开车去比较远的地方)要前一天趁心情好(i.e. 吃饭)的时候先说明一下。 性格 # 有些事情让我分不清到底是 Toddler 的个性就是这样,还是所有人都会经历这么一个阶段。比如会做了什么事就总要做很多遍——所有瓶装水会一个个从袋子里拿出来把标签给摘下来,再比如把蓝莓从一个碗一点一点抓到另一个碗里再捯饬回来,无限循环。在我看来毫无效率和意义可言的事情,小小的人竟然乐此不疲,总是让我觉得我们根本不是同种生物。还有一阵子(应该说2岁附近的几周时间),早晚想说服 Toddler 换个尿布/刷个牙/洗个澡费死老劲了,巨 distracted,难道是脑子里又新近形成了什么特别的回路? 再比如说我对 Toddler 能够接受什么、而不能接受什么的判断也并不准确。过生日时候买的 unicorn 气球漂在半空 Toddler 觉得很好玩,过半个月渐渐瘪掉了,我担心总有一天气球飞不起来 Toddler 会觉得很沮丧。然而有一天 Toddler 把这个破掉的气球带到我眼前,已经完全变成二维的图案平铺在地上的样子,看来是玩的时候捅破哪里了。我本来准备好了很多安慰的话告诉 Toddler 气球不能再非,然而 Toddler 显然比我更早就接受了这个事实,平静地玩了一阵觉得不好玩,举到我面前说要扔垃圾桶,获得许可之后就扔垃圾桶了。然而同样的一个小小的人,遇到看到插头🔌 却不允许碰这种事,却会哭得背不过气来。 另外 Toddler 的怕点意外地非常低,事实上任何除了人以外的会动的东西都害怕。举例来说,这个人 TA 害怕狗(自从曾经在公园的沙滩上被没有拴起来的一只追过一次)、害怕家里的扫地机器人、害怕一个按了按钮会唱歌爬行的小熊玩具、害怕农场里的猫、害怕下雨天路边的蚯蚓。更小的时候看到这些会哭,现在大概更多的是跑大人的大腿和急切地求抱抱。更有甚者,有一天晚上睡觉之前在床上说害怕我,让我百思不得其解,后来 Colin 问出原因是因为当时我感冒鼻子不通气,张嘴睡觉的时候夜里大声打鼾,知道这个原因笑得我肚子都痛了。 更有一些小小的怂处,因为 root cause 埋得更深一点所以一时间难以理解,甚至造成了尴尬的场面。比如1岁以后就绝让不坐秋千了,一旦抱上去就很夸张地抗议。明明边上其他类似年龄甚至更小的小朋友,荡秋千的时候淡定地要命。直到将近两岁半才爬上大小孩的秋千慢慢地荡了起来。再比如秋天去的 pumpkin patch 农场里有小小的 animal train,Toddler 入神地看了很多轮,终于在我的 prompt 之下说要坐,坐上去之后花了半分钟左看右看之后说 “all done”,还没发车就哭着要下来。这种公开处刑的情况不由得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的种种社死行为。 能力 # 与 Junior Toddler 阶段相比,Senior Toddler 展示出了一些新的能力——虽然对大人来说每个都是不需要思考的常识,不过足够我惊喜一阵了。事实上几个月前在运动流畅程度上已经超过了 Boston Dynamics(然而机器人并不会有一定概率一边走路一边看旁边导致一脚踏进水坑里),并且随着 Toddler 说话的增多,我感觉 TA 的智商似乎终于可以跟邻居家的狗一拼了,虽然论经验还是被邻居家的狗吊打。果然人类的潜能还是厉害的。就,我见过的刚生出来的小狗小羊小人里面,新生人类是其中最逊的,毫不夸张地说,身体能力和自理能力都为0。然而两年以后人类就能在智商上吊打挺多动物的,难道不挺神奇的么。 Toddler 是在1岁半到2岁之间对镜子非常感兴趣,经常对着镜子贴贴、摸摸,有时候还拍拍。不知道这人是什么时候发现镜子里面是自己的。 独立性有所提高。以前看不到大人就很难静下心玩,但最近可以一个人在家门外面看不到我的地方玩玩具,我出去 check on TA 的时候还很热情地说 look at this。这么说外面汽车喇叭忽然大声响到连我也吓一跳的时候,Toddler 也不会哭,只是事后来求抱抱。 目前 Toddler 的身体非常 fit。每天吃很多,但是除了肚子以外,并没有在哪里积攒多余的脂肪。用腹肌把腿以伸直的状态举起90度也毫不费力——然而仰卧起坐却一个也坐不起来,果然出生开始就头重脚轻的情况并没有变。摔个跤什么的时候,因为重心低,受伤的程度总是很轻。总之可以说是另一个物种了。其实出生的时候我就发现婴儿的胳膊非常短,短到没有办法做到双手在头顶合上这种抱头动作。现在不知不觉可以抱头了。 思路十分清奇,这点主要还是体现在最近越来越熟练的过家家的游戏里面。比如说有一次 Toddler 把自己的一条黑色裤子和一条浅色裤子摞在一起,指着说这是“靠”,我完全不懂。Toddler 就说这是“moo”,我才懂了这是奶牛。然而除了黑白的颜色像奶牛以外其他完全没有相似处好吗!吐槽完毕之后发现 Toddler 把这两条裤子在自己的小床上铺平叫它们“睡觉”,并且还煞有介事地轻轻地拍一拍哄睡。唉真可爱。 这么说来最近 Toddler 可以帮着拿东西或者放东西了,心情好的时候请求 TA 帮忙的话,大概百分之六七十的成功率吧。如果是自己的东西,成功率接近100%。我不是在说 Toddler 转身跑掉的时候,心里的那一份“不知道这人能不能成功拿东西回来”的期待感总是让我想到 Amazon Astro。 尝试自控力的办法是 言灵 自我告诫。Toddler 在动摇的时候,会在嘴上重复一些我们订下的规则,比如“I 不要做 xx”,或者“先吃完菜再吃鸡蛋”(这些都是我们之前告诉过 TA 的),然后真的这么去做了。这点还是很厉害的,毕竟想到自己的自控力会觉得好惭愧。 Toddler 在一岁半附近的时候学会了亲亲。TA 的亲亲虽然只有嘴碰到脸,不过好柔软,而且因为在呼气所以暖暖的,还配上亲完之后的笑声,感觉真舒服啊。 语言 # 本 section 内容中英夹杂警告,但 this 不是 my 锅 Toddler 的语言是最近几个月最显著的发展。在2岁出头的某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里,放学回家的 Toddler 像往常一样坐在车后座上。然而 TA 石破天惊地主动说了一个带有主谓宾的完整句子: 老师给 Toddler,换尿布。 只是遗憾我在开车,不能掏出手机录下来这个人的第一句话。总之解锁了新技能的 Toddler 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又说了些其它完整句子,比如: “好不好吃 nuts 呀?”(这里语序有问题,应该是 “nuts 好不好吃呀”。) “I want 听 Rain Rain Go Away。” (Rain Rain Go Away 是一首儿歌。) 回想起来2岁以前只是在蹦单词和词组的 Toddler,也许早就已经开始学语法了。前几个月翻来覆去的重复(毕竟人类的本质是复读机),说不定是在自己咂摸深意呢?再回想起来 Toddler 很有可能在老早还不会说话的时候就已经默默地在学习分词了,毕竟之前所有重复的单词都是句子里的重点名词,而不是句子最末尾出现的词。深藏不露啊这个人。 到了最近,与大人的对话已经发展到数个回合: Toddler:流鼻涕! Colin:Toddler 为什么流鼻涕呀? Toddler:因为 Toddler,刚才,哭了。 Colin:Toddler 刚才为什么哭了呀? Toddler:因为,Toddler 刷,牙。 这么说 Toddler 到现在也没有学会使用汉语的第一人称“我”。这多少跟我们大人的语言习惯有关,我们互称的时候通常使用名字的单字简称,不用你我,叫 Toddler 也不用“你”,只用 Toddler 的名字。我在家里甚至连自称都只用简称。所以 Toddler 目前一概自呼其名,或者用 I 代替: “I 不会把菜掉在地上。”(好多时候 I 听起来很像“俺”。) “I want 上学。” (I want xx 似乎是学校里的流行句式,所以不会说 “I 想上学”。) “Todder 先吃沙拉,再吃巧克力的慕斯。”(挺好。) 哭的时候也不会单纯哇哇哭,而是会一边哭一边说为什么了(“No!! Don’t 擦 my 手!”),不过猛烈哭哭的时候还是不太能说话(“呀呀呀,呀呀”)。毕竟渐渐发现说话比哭的交流效率更高,诉求更容易获得满足。Toddler 一开始会蹦词的时候,每次都需要在 TA 急得哼哼哈嘿的时候提醒 TA “你想要什么”,才能让 negotiation 进行下去。(然而这种开口要东西的 negotiation,我往往不能狠下心来说 no。) 会说话了以后果然快乐就很多了!以下是几件可爱的小事: 我最近手机里装了7分钟快速健身的 app,我会照着上面的动作示范和计时器来锻炼。Toddler 在我锻炼的时候会一起做些(不标准的)pushup/jumping jack/squat 之类的动作,结局每次都是两个人抱成一团在地上翻滚。现在每当看到我随手拿起手机的时候就会问“Are you 锻炼?”(雷军英语) 论扎心程度,可以说是某种意义上的另一位咪普利老师了 平平常常的一天晚饭时间,Toddler 一边往嘴里面塞东西一边发出惊人的宣言:“I hate myself”。慌得我在10秒中内走马灯式回忆了这短短两三年的共处时光里对待 TA 到底哪里做错了。直到 Colin 说这是 “I help myself”。 说起来 Toddler 的发音一开始很不准,只有特定场合重复多次才能猜到在说什么。比如 Toddler 有段时间会在坐 potty 的时候说“趴不洗”。很长时间里谁都不懂这是什么意思,直到有一次 Toddler 从 potty 上下来,把我推走到看不见 potty 的地方,我想走回去又被推回来,一边推一边说“趴不洗”,然后又回去坐上 potty,我才知道原来“趴不洗”就是 privacy。原来是在学校学到了好东西!目前发音方面靠不断迭代已经改进了很多,不过到现在也每天都有听不懂/猜不到 Toddler 在说什么的情况。 偶尔也会有些 shower thoughts 式的妙语出现,比如: 看到绵羊身上覆盖着羊毛,但是四条腿因为没有羊毛所以是光着的,就断言:“它有裤子”。 有裤子。 看到锅和碗泡在厨房的水槽里:“这是碗,这是锅,这是洗澡水”。 锅和碗的洗澡水 当然最多的还是跨服聊天: Miki:太冷了,我们去 Toddler 屋里穿一件外套。 Toddler:Mmmm!!!(伸手够高处某物,急切状) Miki:走…去穿一件衣服。(推 Toddler 后背) Toddler:I want! I cannot reach! Miki:快去,不穿外套会感冒去不了学校的。(再推 Toddler 后背) Toddler:(哭腔)I want my THIS! I WANT! Don’t push ME!(甩手) 话说前段时间看到了这篇叫 Having Kids 的 essay,感觉好多 experience 说得比我好多了。

2021/11/25
articleCard.readMore

Toddler 的睡眠倒退

经历了传说中婴儿般的睡眠,本以为就此以后都可以睡个好觉了,没想到还是天真了。 睡眠倒退了 # 一般来说,从 baby 到 toddler 可能会经历四次睡眠倒退,分别是在四个月、七到九个月、一岁多、以及两岁的时候。虽然之前就早有耳闻,但我还是有些掩耳盗铃般地不愿去相信。 该来的还是会来。自从 Toddler 能睡整觉之后,我们就一直让其自己睡一屋。刚开始的一些睡眠倒退并不明显,基本就是每隔几天半夜的时候 Toddler 会醒过来哭(能站了以后就会站起来扶着 crib 的围栏哭)。这时候我们就要过去,然后 Toddler 就会趴下继续睡。为了保存实力,我和 Miki 每隔几周交替担任这种半夜起床安抚 Toddler 的角色。 大概从第15个月开始,半夜醒来的 Toddler 似乎变得敏感且脆弱了些。同样是走进屋子哄其睡下,这之后必须悄悄走开。中途如果 Toddler 察觉了就又立马站起来哭。我回到隔壁屋的床上也不敢轻易翻身,有时不知是床垫还是床架的吱扭声就会引来新一轮的哭声。与此同时 Toddler 半夜醒来的次数和频率也增加了,我和 Miki 轮岗值班的周期也随之缩短。 渐渐地我们的套路开始不怎么好使了,每次安抚的时间也越来越久。有时我自己都完全清醒了也再难入眠,随即又担忧起第二天的工作效率,心中不禁涌起了压力与无助。有一次绝望地索性将被子搬到 Toddler 屋里,在 crib 边上打起了地铺,也算是能够接着睡到天亮。第二天 Toddler 醒来看到还惊奇地指着我叫(其实 Toddler 半夜就应该知道了,只是睡着就忘了),我也只能苦笑,但同时也感受到自己是被人所需要的。自此以后,但凡半夜被 Toddler 的哭声唤醒,我就直接搬被子过去接着睡——生怕多折腾一下自己就睡不着了(也不敢了解是几点钟,生怕手表/手环的蓝光驱散了褪黑素,第二天才从手机的应用去复盘)。天气渐渐冷了,我就又在地上垫了另一床被子。 愈演愈烈的哄睡依赖 # 除了半夜安抚,睡前的哄睡也变得更加困难。一开始我们只需要坐在床前刷手机等 Toddler 睡着就行。后来需要跪在床前跨过围栏将手轻放在其背上。一旦松手,Toddler 就会一把将我的手拉过去重新放在背上。再后来发展到必须拉着 Toddler 的手。拉着手其实比按着后背轻松些,问题是 Toddler 有时半夜醒来也会继续呼唤要求拉手,那时我就只能努力地挣扎起来拉手(后来在 crib 旁打地铺倒是方便随时响应拉手的请求)。 哄睡的另一个挑战是时长。这一般取决于 Toddler 午睡的效果(午睡也是一大挑战,后面会聊到),如果 Toddler 午睡质量不佳或者睡得太晚,晚上大概率会成为入睡困难户。哄睡的时候,我们需要等到 Toddler 完全睡着才能离开。有时 Toddler 兴奋过头辗转难眠,我们也只能耐心等待。由此我也把晚上的哄睡时段作为每天除了拉屎以外第二个能心安理得刷手机的时间,这样倒也每天读完了所有订阅的公众号的更新。印象中最长的一次哄睡(大约在一年又八个月的时候)花了一个半小时,我的腿都麻了,Miki 也有些崩溃。当时我已经把手机上能看的应用都刷了一遍,了解了前后一个月已经以及即将上映的中外电影,最后看起了平时一直打算看但一直看不下去的专业文档。 Miki 提出一种理论,是不是因为我睡前陪 Toddler 玩的时间太少(给 Toddler 洗完澡后,我忙着收拾,Miki 给讲故事),所以 Toddler 睡前想要缠着我。于是我也开始给 Toddler 讲故事。有一次在网上看到有家长为了鼓励孩子好好睡觉,修改了故事内容(反正他们也不识字),说故事里的小朋友们都是自己乖乖睡觉。我也尝试了一下,Toddler 好像若有所思的样子,但效果不是很明显,于是作罢。这让我想起有一次讲了一本《蔬菜蔬菜,切一切》的书,里面提到了胡萝卜。连续讲了两三天后,之前一直拒绝吃胡萝卜的 Toddler 竟然主动要求吃起了胡萝卜。看来我们的话对他们是有影响的。我也感到自己责任重大,应该要传递正确的信息和观念。 睡觉或许也是 Toddler 的一种分离焦虑。毕竟小孩会对抚养自己的人(比如父母)产生依赖,需要不时地确认他们就在身边(记得有时我在工作而 Toddler 在旁边玩,玩得投入的时候也会不时抬头看一看我,然后再满意地埋头继续玩)。睡眠其实意味着暂时的分离,他们也许需要从信赖的人那里积攒足够的安全感,才能欣然面对这份分离。我想这时我们能做的只有陪伴。 当然以上也有可能只是一种家长的自恋般的结论。接近两岁的小孩身体已经足够成熟,能够探索更多的东西。这时神奇而未知的世界正在向他们敞开大门,他们当然不愿意也舍不得去睡觉——就像我们熬夜玩手机一样。既然睡觉也是一种分离,也许他们缠着我们是不希望我们独自去享乐而不带上他们。我想可以尝试告诉 Toddler 之后我要去做些什么。有一次我说要去上厕所。这之后每次 Toddler 洗完澡上床前都会主动督促我去上个厕所。Toddler 满两岁之后有一次我们全家挪到另一屋睡觉(后面会讲到),我试着告别说自己要去休息。Toddler 也许并不完全明白“休息”的具体含义,但竟然恋恋不舍地要求和我抱一抱然后自己安静地躺回床上(现在 Toddler 已经非常纯熟,每当我起身要离开,就会用英语式的声调询问:“休息(升调)?”,然后抱一抱亲一亲(有一阵还要求加上帮其挖鼻屎这一项))。 以前听说了一个亲戚的小孩总是晚睡晚起,搞得晚上大人不得安宁,早上到点自己又起不来。当时我不理解,心想他们为什么如此放任小孩却不加管束。现在回想起来,自己当时不免有些“何不食肉糜”了。哄睡纵然麻烦,庆幸的是 Toddler 每天到了晚上八点还是会有该睡觉的觉悟,这多亏了 Miki 从 Toddler 出生后就一直在坚定不移地贯彻其规律作息。 午睡也是个麻烦事 # 午睡也不轻省。Toddler 通常到了午睡的时候仍然保持着兴奋的状态(或许因为屋里百叶窗无法完全遮挡正午的光亮?)。此时晚上哄睡的套路已经不管用了。无论我在床前陪多久——有时我自己都已经睡着了,一觉醒来,Toddler 还清醒着。另一方面,更大的挑战还在于如果放弃午睡(比如有时僵持了将近两个小时,只能无奈放弃了),Toddler 的精力并不足以支撑其到晚饭前。一般在下午四点左右的时候 Toddler 就会变得烦躁起来,然后不断缠着我们,并由此变得更加烦躁从而恶性循环地发展为哭闹。此时的 Toddler 只有被抱着才肯睡(有时一个玩具没有拼好,还要挣扎着起来拼好了才睡)。我一边抱着 Toddler,一边看电脑。待 Toddler 睡熟后,我就从座位上缓慢起身,轻手轻脚地弓着腰将其就地放下。一旦不小心惊醒了 Toddler,就得从抱着哄睡那一步再来一遍。因为午睡被拖延成了下午睡,也进一步导致了晚上入睡的困难。 我发现午睡的关键是如何让 Toddler 安静不动。有时即使已经困了,但由于不断地在床上翻滚,Toddler 很难让自己安定下来。而一旦 Toddler 能够安定下来,很快就睡着了。有一次我躺在地上,将 Toddler 抱在胸前,发现 Toddler 似乎很享受地安静不动,然后不一会儿就睡着了。于是那段时间,我和 Miki 都采用了这种方式。难点在于如何将睡着的 Toddler 悄悄转移到 crib 里(因为有围栏,还得弓着身子、挺着腰将其慢慢放下)。一旦不小心惊醒了 Toddler,就得从抱着哄睡那一步再来一遍。后来我开发出一种改良版,就是让 Toddler 趴在一个靠枕上,然后从后面将其抱紧——异曲同工,目的也是为了不让 Toddler 乱动。改良版的优势在于等 Toddler 睡着了,可以连人带抱枕一起搬到 crib 里(因为有抱枕垫底,不容易改变 Toddler 的睡姿将其惊醒)。确定 Toddler 睡熟了,再悄悄把抱枕撤出。 随着 Toddler 力气越来越大、越来越不安分,我也终于无法再将其束缚在抱枕上。午睡于是沦落为我们在旁边陪睡然后就听天由命了。与此同时,我们发现如果白天能出去走一走消耗一下 Toddler 的体力和精力,对于促进午睡有奇效。反复验证了几次后,我们开启了周末早上外出活动的固定行程。这可真是雷打不动,风雨无阻(总有懒惰的时候,但一想到午睡的艰难,就立马有了出门的动力)。有一次下雪了,Toddler 嫌路滑不愿意走路,我就推着推车出门。推车轮子陷入雪中增大了摩擦力,累得我满身是汗,Toddler 则坐在推车中冻得感冒了。接下来的几天 Toddler 由于感冒无法去托儿所,我们就又得在那几天工作日的早上找机会带其出去放风,真是追悔莫及。以往在外面看到遛娃的家长,只觉得是纯粹美好的画面,现在懂了。 遛娃也是个技术活。一般不轻易去太远(比如开车超过半个小时)的地方,因为大概率在回家的途中 Toddler 会在车上睡着。这样到家后的午睡就很难再进行了,但同时路途中短暂的睡眠并无法支撑 Toddler 一个下午的满负荷运转(晚饭前还是会变得烦躁不安)。有一次 Toddler 在车上差点要睡着了,我急中生智拿出车上的一个墨镜递过去,Toddler 倒是兴致勃勃玩弄了起来。不过下一次就不灵了,Toddler 显然在第二次就对同一个东西失去了新鲜感。还有的时候,我们懒得做饭就在回家的途中顺便去了麦当劳或者汉堡王。有了美食的诱惑,Toddler 即使困了也努力硬撑着没有睡着。 早上出去放电后,Toddler 的午睡就相对容易了,但还需要我们在一旁陪睡。由于我一直有午睡的习惯(一般就15分钟)而 Miki 没有,我就自告奋勇承担起午睡的陪睡工作。一段时间之后,无论是中午还是晚上,Toddler 都要求必须由我陪睡才行。这一方面给我带来了一些成就感,但也让我每天的几个固定时段被束缚在了 crib 前,包括偶尔半夜里 Toddler 的醒来(并且无法和 Miki 以轮班的形式来减轻负担)。Miki 一度有些沮丧,觉得 Toddler 不认她了,有时想帮忙哄睡还被 Toddler 无情地推开。 一个偶然的转折 # 自从有了娃,Miki 一直保持着晚上八点睡、早上四点起的优秀作息(一开始是因为早上四点要泵一次奶,后来 Toddler 断奶了 Miki 索性就把作息保持了下来)。我一开始也跟着早睡早起,不过中途放弃了。所以理想的组合其实是由 Miki 晚上陪睡(我去休息),然后早上 Toddler 醒来看到我还在睡觉旁边。为了能让 Toddler 接受 Miki 陪睡,我邀请她加入在 crib 前刷手机的行列。尝试了一两个月后收效甚微,但我们继续坚持着。 今年的极端天气也波及到了我们地区,六月份的天气预报出现了罕见的超过100华氏度(接近40摄氏度)的几天高温。我们除了抢购到附近几家商场的最后一台戴森风扇,也把大家的床从西晒的那间屋子挪了出来。顺便说一下,除了 crib 比较轻以外,这也得益于我们当初选择了便于移动组合的床铺底座(如下图)。两个正方形的底座可以拼成一张 twin size 的床。我们买了四个这样的底座。 宜家 HJÄRTELIG 系列的床架(点击查看大图),其设计概念颇有种低调的波西米亚风格。 两个这样的架子可以拼成一张 twin size 的床;四个可以摆下一块 king size 的床垫。 对于家里难得的折腾,Toddler 非常兴奋,跟着我们搬进搬出、上蹿下跳。出乎意料的是,当天晚上 Toddler 指定 Miki 睡在离其近的床上。我顺水推舟说那我就出去休息了,没想到 Toddler 竟然欣然接受——只是还要求抱一抱、亲一亲。我如获大赦。事后复盘,我觉得原因之一也许是床的摆放方式。之前我和 Miki 的床都是垂直于 crib;挪到另一间屋子后,我们将三张床并排平行摆放。也许后者更能让 Toddler 感到心安吧。 Toddler 长高了 # 随着 Toddler 的长高,原先的 swaddle 早已捉襟见肘。担心 Toddler 半夜踢被子,还是采用了睡袋的模式。我们发现一个叫 “baby deedee” 的牌子似乎挺高级——因为提供了四挡保暖度 (tog) 的选择。我们买了前两档作为冬夏交替,分别是 tog 0.6(纯棉,适合室内70-80华氏度/21-27摄氏度)和 tog 1.2(抓绒,适合室内68-72华氏度/20-22摄氏度)。两款都买了最大号(适合18-36个月)。在 Toddler 刚满一岁的时候开始使用。刚开始显得很长,睡袋里几乎有一半的空间是富余的。也就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随着 Toddler 的长高,睡袋里就快被填满了。 baby deedee Sleep Nest Lite (TOG 0.6) baby deedee Sleep nest Fleece (TOG 1.2) 和 Toddler 生活在一起,并不容易觉察其每天的变化,往往只是在要买大一号的衣服或鞋子的时候才意识到 Toddler 又长高了。另一个参照物是 crib。当初购买的 SNIGLAR crib 宣称是三合一(有三种形态,如下图所示),后来果然都用到了。一岁又九个月的时候,有一次 Toddler 在床上蹦跶,一个用力过猛就从栅栏上翻了出来(头着地),幸亏无碍。我们意识到是时候将 crib 变为第二形态了——把床板降低。对于我们来说,这也意味着需要把腰弯得更深才能够得着躺在里面的 Toddler。 宜家 SNIGLAR crib 的三种形态(节选自 SNIGLAR 使用说明书)。 其实还有另一个方法,就是 crib 的第三形态——把一侧的栅栏拿掉(为了安全,同时也需要把床板降低)。Miki 不想难为自己的腰,是支持第三形态的。我则有些犹豫,不知道 Toddler 能够自由上下床之后,会不会给哄睡造成新的挑战。有那么几个夜晚,Toddler 总是半夜站起来请求我们拉手。Miki 建议也许是时候让 Toddler 自己下床来和我们拉手了。于是在 Toddler 两岁又三个月的时候,我们把 crib 一侧的栅栏取了下来。Toddler 发现自己可以自己上下床了,兴奋得像个孩子似的(虽然本来就是个孩子)。 以前每次午睡醒来,Toddler 都要哭着呼唤我们过去帮其下床。这之后 Toddler 的第一次午睡,当我听到其起床的动静,正有些犯懒不想过去,没想到 Toddler 自己跑到了我们跟前。我吓了一跳,随即才意识到 Toddler 已经可以自己上下床了。 有意思的是,在刚躺下但还没有睡着的时候,Toddler 总喜欢不时下床来观察我们都在做些什么,但同时也能意识到这个时候是应该在床上睡觉的。常常我前脚刚离开,Toddler 后脚就溜出来偷偷看我在做什么。一旦发现被我识破了,就做贼心虚似的立马转身咚咚咚地跑回床上。 《灌篮高手》第15集里樱木花道偷听陵南的战术布置

2021/9/25
articleCard.readMore

529从零知识到动手:原理和规则(以及怎样提前存大学的学费最合适)

最近终于下决心研究一下这个传说中的529计划/账户。这个账户由于限制比较多所以名声一直好坏参半,所以我才一直拖延到 Toddler 长成 Senior Toddler 才下决心把自己给调动起来。虽然是非常粗浅的研究,不过也算是给自己和没了解过这个领域的人做做科普。这篇文章适用于只听说过529名字的 beginner,看完正文、注释和链接之后,应该就能做出是否动手、怎样动手的决定了。(这篇文章不适合知道 UGMA/UTMA 是什么,或者知道两种以上降低 FAFSA::EFC 的办法的 guru——话说要是认识这样的 guru 我早就 consult 了,根本不可能有这篇文章好吗。) 529 Plan 是什么 # 529是各个州政府牵头/负责管理的教育储蓄的方案,跟 401k/IRA/HSA/其它什么投资账户一样,定期放进钱再投进各类市场,hopefully 假以时日就可以观赏到钱慢慢变多的景象1。 529的 tax advantage 在于账户里的钱,如果花在刀刃(qualified expenses)上面的话,拿出来的时候不用交税(tax free)。要注意这里本金(contributions)在放进去之前已经交过一茬税了,税收优惠的部分只是在于经年累月产生的资本收益(capital gain)。不过即使这样节省出来的联邦税也很可观了。每$1000的本金,在每年保守估计增长5%的情况下,10年过后会增长为$1628.89。如果增长出的$628.89需要交税的话,按照现在 long-term captial gain tax rate 的话,但凡有点收入的人 bracket 都是15%甚至20%,所以会交$94.33或者$125.78。通常为了付大学的学费,存款一般会达到十万这个数量级,那么省出来的联邦税大概有五位数。(当然这个估计不准确,毕竟不可能每$1都放10年,放进去的时间总有个先后,不过运气好的话每年收益也不会只有5%。)州税是否节省跟529计划的规定和各州的规定有关,这里就不深入讨论了。总之 tax free 还是颇能省出一些税的,这么一算感觉有点动心。 虽然529里的钱是给小孩用的,但账号和钱本身是家长的,所以在给谁用的灵活度上面相当高。事实上开账号的时候需要指定 beneficiary,但是用不完的话,留着自己上课玩、给孙辈、甚至给七大姑八大姨都是可以的。当然529里钱存太多也没意义,因为不是 qualified expense 取钱用,gain 的部分除了交 capital gain tax,还要交10%的罚款(这只是联邦层面,各州也许也有罚款),所以多出来的钱还不如直接存进普通交税的投资账户里面。 放入:钱 -> 529账户 # 然后是每年存多少钱。上限有两个,一个是每年 contribution 的上限,另一个账户里余额的上限。这两个上限都跟各个529计划的规定相关。大部分的计划都规定每年每个家长给每个 beneficiary(要上学的小孩)的 contribution 不超过$15k,这$15k也是每年 gift tax exclusion(赠送小孩钱不用上税)的上限。账户里余额的上限每个计划差距就大了,从二十几万到五十几万不等。另外529还有个有意思的规定,就是可以提前 contribute 5年份的钱,只要接下来4年完全不 contribute 就可以;不过不能追溯(catch up)往年没有 contribute 的部分。最后,钱可以无限期地放在账户里,不会强制要求取出来。 总结一下: Contributes with after tax money, grows tax free Contributes up to 15k/year/parent/beneficiary (to avoid gift tax), can front load up to 5 years Account usually under the parent’s name, 1 account/child Plans switchable (“rollover”) once per year 取出:529账户 -> 钱 # 那怎么判定钱有没有花在许可的刀刃上呢?因为只有 qualified expense 是 tax free 的(否则严格来说是 tax deferred 外加罚款,除了一些特例以外),所以账户里的钱最好都花在以下这几类: College/grad school tuition and fees Required books and equipments Computers technology and internet access Special needs equipment Room and board if the student is enrolled at least half-time (on-campus only) Up to $10,000 in K-12 tuition expenses (per year, per beneficiary) Costs of apprenticeship/vocational programs 还有一些其它情形详见 US Code Section 529 以及它的各种 Notes 理论上来说这些项目(或者项目里的大头)加起来就是529里应该放多少钱。不过实际操作起来有点难度——越早开始放进钱,越难把握小孩到底要上什么样的大学或者 grad school,这种不确定性会导致放钱的目标数额也出现极大的变化。毕竟上不上大学、上州立大学还是精英私立、上不上 medical/law school,无一不会导致需要的数额起码翻倍(估计一下那些50多万的上限差不多就是私立本科加上私立医/法学院的价码)。虽然临近大学小孩的前程多少会稍微确定一些,不过那个时候的本金也涨不出几个钱了。在这种令人扼腕(<-用词?)的情况下,决定放进多少钱就有两种思路:一种思路是宁多不宁少,用不完转给别人或者交了税和罚款取出来2;另一种思路是宁少不宁多,保证每一分钱都是 qulified expense,多余付不上的部分到时候再说(一般是动用本来应该是退休用的资产或者用当年的 cash flow)。 我家的思路就是后者,原因很简单…余钱不够。 投资型529的缺点,以及解决/缓解办法 # 说完了基本规则,来说说为什么我拖延了这么久才开始研究529账户的细则,还有为什么有些人选择完全不开529账户。对于529账户灵活性的怀疑,几乎所有的问题都集中在只能用在教育上面这点。下面来简述一些可能的疑问和对应的解决方法。 如果年景不好,导致投资缩水,是不是也只能拿出来用? # 简而言之是这样的。如果接下来还有其他小孩上学,或者小孩之后 grad school 需要用钱,可以考虑转或者等,其它办法并没有很多。如果亏钱了并且亏到一定程度,可以在报税时算成 capital loss(来源)。确实这几年股票涨的挺多皆大欢喜,但是这样的可能性也是有的,所以风险控制也应该放在考虑之内。控制风险有两种办法: 使用 age based portfolio,或手动选择较为保守的投资组合。每个529里都会有与小孩年龄或者入学年龄相关的基金,在小孩年纪小的时候选择 aggresive 的投资策略,年纪大的时候逐渐转到保守的策略。有些529计划有 money market fund 这种非常安全的选择,甚至有的有 FDIC 保护的现金账户(比如Utah)。 使用 prepaid plan。简单来说 prepaid plan 就是把一名学生在本州州立大学的学费切成几百股,每股价值是一个学年几百分之一的学费,由现在的家长你来买这个股票。很多年后 beneficiary 上学的时候,每一股可以抵一学年几百分之一的学费。(如果没有选择州立大学入学,每股将以一学年几百分之一的州立大学学费的现金额度折算付给入学的大学。)州立大学的学费每年几乎必然上涨,因此这支“股票”价格几乎必然单调递增,所以当然越早入手越合算。跟投资账户比,prepaid 更合算在两种情况:第一是投资账户的年收益率跑不赢州立大学学费上涨率的时候(这边有几年前的数据对比),第二是投资账户里的资产如果运气不好或考虑不周也许会有大幅度的波动,而手里的“州立大学股”则是铁定不会亏。然而 offer 这个 plan 的州非常少,因为这相当于把投资的盈亏责任从个人转嫁到了州政府,万一运营不善州政府为了兑现承诺需要自己贴钱(还有其他的各种限制和弊端)——有的州在法律层面规定必须贴钱(而且法律也可以改),有的州只是有道德义务把钱的漏洞尽量找补而已——所以 prepaid 非常考验州政府对他们计划的重视度。所以实际上我只听说过 Florida 和 Washington 这两个州是成功运营多年并且评价不错的(当然我听说的比较少),如果住这几个 prepaid plan 名声不错的州,倒是可以考虑给每位 beneficiary 各搞一个 prepaid 和 investment 账户,按比例进行组合。 如果有 scholarship 里面的钱就没用了啊? # Scholarship(不论来自民间还是军队)是个特例,可以从529账户中取出 scholarship 的等额现金,并且增长的部分上税(来源)。这相当于把 scholarship 的额度变成 tax deferred 了。 小孩不上大学怎么办? # 这件事还是上个图比较好解释: 小孩不上大学就 disown,跟 TA 断绝亲子关系! 说归说,现在的趋势,除了某些需要专业执照或者靠学校背书才能凸显逼格的传统行业,大学学位越来越不重要了。报个 coding bootcamp 就可以当程序员(bootcamp 的钱不知道529能不能付),甚至不报 coding bootcamp 都可以。上了大学一两年可以 drop out 开 startup。所以如果有什么特别想做的事情感召着,大概不上也就不上了。 平时见得不是特别多,但是高中毕业去 vocational/techical school (俗名 trade school) 也是感召之一。像烹饪、律师助理、护士、医生助理这样的职业(虽然在美国社会这些职业还是多少被 stigmatize 的,原因是上升空间不够所以一直挣的不多),学1-2年之后可以有执照或者考执照的资格。这些学校的学费也是可以用529付学费的。甚至其它不发 certificate 或者 degree 的项目也可以查查是不是可以用529。 最后严格来说,其实并不是“不上大学怎么办”,而是“不上美国大学怎么办”,毕竟不是每个国家的大学都贵得这么离谱。像德国的公立大学,非欧盟的学生一年学费不是免费就是只有堪堪四位数(欧元),fees 统统三位数。Room and board 虽然都是 off campus,但是同样在州立大学读书也要 off campus 租房吃饭而且529同样也不包。这样就算晚毕业一两年也完全耗得起。这么说去德国读工科(德国的科学力是世界第一!)或者读些研究生阶段才对执照有要求的学科(医学/法学),感觉说不定是个好 deal? YY 了这么多,我既不是重生流网文主角,也不是可以调动 Toddler 的面壁人(这小小的一只在出生的第一个小时就以嚎哭这种 dramatic 的方式高调宣布了 “I do whatever I want” 这点,呀嘞呀嘞),所以这个办法是否理论上可行并且能成功执行,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诱导。 诱导方式举例。 存/涨太多了用不完怎么办? # 还是一样,留着给其他小孩也好,亲戚或者亲戚的小孩也好3。要么就再留着给小孩的小孩,反正也没有取出的时间限制(少部分州的某些计划可能有这方面的限制,但是可以 rollover)。另外就是 contribute 的时候就采取宁少不宁多的策略。 529的存在会影响 Financial Aid 的申请吧? # 因为大学学费实在太贵,联邦政府会对每位有意接受援助的学生进行 case by case 的分析,来判断这名学生需不需要助学金方面的援助。这个申请表就叫 FAFSA,全称是 Free Application for Federal Student Aid。助学金的来源是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向大学生或准大学生提供的赠款、work study,或低利率贷款。这个系统由一套精密的公式来计算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到底多少应该由学生出、多少应该由政府资助。因为每年收入支出的情况有变,所以就像税表一样这个表也是每年重新填写一次。首先需要计算的就是学生本人有多少财产。通常认为在联邦层面,家长手中给某一 beneficiary 的529账户的额度,会以最多5.64%的比例放进考虑(来源)。这个比例跟家长的其它资产相同,相当于同样的钱数只要在家长手里,放不放在529里,情况完全一样。更多例子请看这篇文章。 因此网上经常传的有529就自动放弃 financial aid 之类的疑虑甚至建议,这种说法我认为并不精确。诚然这种疑虑并不是空穴来风;能够在早期给小孩存上529的家庭,往往收入和资产都不差,这种家庭的小孩不论怎样在计算 financial aid 时都会倾向于自付比例高这一边。但事实上根据计算方法,529中资产所占的比例非常小。毕竟529是为了鼓励大家给家庭成员攒钱受教育的,如果有了这个账户就得不到 financial aid,那还有什么理由去存529呢?都等着联邦援助不就行了么?不可能变相打击存529这种行为的。 另一方面,私立学校手里的 need-based financial aid 往往由学校自己来定夺谁需要、给谁多少。学校会要求提交 FAFSA 这个表格,有时候还有其他的表格/证据。那每个学校对529 beneficiary 的助学金需求怎么想,就任由他们来解释了。 529 以外的一种 alternative:用 Roth IRA 支付大学的教育费用 # 根据 Roth IRA 的规则,(似乎是至少5年后)取出本金(不是收益的部分)用于自己或者家人的 higher education(同样也是学费、半职以上的 room and board、学习材料等项目)是免罚款的(来源)。同时 Roth IRA 本身是个退休账户,超过一定年龄取出也是免税免罚款。可以说是一个 529 功能上的超集了,家长的 Roth IRA 里钱存得太多小孩上完学用不完可以留着家长自己退休用,不香吗? 不香的部分在于 Roth IRA 每年最高只能 contribute 几千,所以既要留起学费又要留着退休是不可能的。合法地绕过这个上限规则的办法俗称 Mega Backdoor Roth,可以通过向 401k 进行 after-tax contribution 再 rollover,将每年放进 Roth IRA 的上限提高至3万5000附近。因为跟 401k 提供的功能绑定,所以只有所在公司提供这个功能的这一部分人,用 Roth IRA 支付大学的教育费用才是可能的。这部分人可能是: 受雇与支持 after-tax 401k contribution 的公司的员工,比如 Google,Microsoft,Nvidia,Apple,Amazon 等 可以说服自己所在的公司开通 after-tax 401k contribution 的员工 自己拥有注册公司,并且开通 after-tax 401k contribution 的老板 同样,从家长的 Roth IRA 里取钱作为学费这个行为,会对下一年的 Financial Aid 计算有所影响,但是我没有研究过,因为…我没法用 Mega Backdoor Roth 啊。 现在还没法用。 开529账户 # 哪里开/买哪个 # 选择529前,要知道每个州政府都有至少一个529 plan,理论上可以加入任何州的 plan,并且今后取出的钱适用于任何州的大学,不管人住在哪里。各州的计划的主要区别大概有这么几项:每年和总体额度的限制,投资组合选择,费用(这个是投资组合本身的费用加上州里管理529的费用),州税减免政策,qualified expense 政策(有些州的529计划可以付 k-12 的学费,有些不行)。 这就导致了我的选择困难症——在前几年一直没想着研究529,也是这个原因。总体来说一个理想的529计划应该: 尽可能地省州税(如果本州有州税,并且本州的529计划可以省州税 + 其它方面还可以,那就优先考虑本州的计划) 投资组合选择多,并且 expense ratio 低 每年 contribution limit 和账户总额 limit 限制少 MorningStar 每年会将几乎所有的529计划排个名,这里是2020年的结果。没那么专业的排名或者二手排名也有一些,我看到的比如 The White Coat Investor 和 SavingForCollege。再往下搜 Reddit 或者华语论坛,来自网友的推荐就更是五花八门。 但是也不需要锁死一个 plan 十几年不放,毕竟每12个月可以 rollover 一次(不过如果有州税减免的话可能要求你还回来)。如果几年后手上的计划越来越渣的同时有 low-cost high-yield 的新锐出现,或是手动管理资产使得离入学越近投资越保守的话,就可以考虑这么做——我猜换计划应该需要 liquidate 所有的资产。总之,比起纠结选哪个计划,不要拖延到错过每年12月31日才更重要吧。 我自己这边主要考察的是 my529 (Utah),Vanguard 529 College Savings Plan (Nevada),还有 Bright Start College Savings (Illinois)。我的 shortlist 是这三个的原因,是因为他们都在 MorningStar 上有 Gold/Silver 的成绩,而且都有 Vanguard 的基金。 my529 (Utah) 这个计划是登榜 MorningStar Gold 多年的老油条了,portfolio 费用低选择多不用多说,非常有趣的设计是里面有 customized options 可以自定义百分之多少的钱放在什么基金里,甚至还可以随着年份变化。真是 control freaks 们的福音。同时这也是 Redditor 们最喜欢用的计划。 Vanguard 529 College Savings Plan (Nevada) 这个计划是直接在 vanguard.com 里头买的,也就是说如果你有 vanguard 的其它账户了,529也会显示在一起。可谓我等懒人的福音。 Bright Start College Savings (Illinois) 这个计划原本平平无奇而且各种名目的费用及其繁多,常年垫底 Bronze。然而2017年开始因为换了 Program Manager 而改头换面,一跃成为了近年来屡次蝉联首位的计划。看看 investment options 惊为天人,aged-based 的 expense ratio 只有0.12%,对标 SP500 的 Vanguard 500 Index 529 Portfolio 只有0.10%,在529里几乎找不到比这个更低的了4。虽然 ER 不是选 portfolio 的唯一标准,不过我还是觉得挺有意思就选了这家。这家的 program manager 是合同到2024年7月16日(来源是小册子pdf第31页),所以那个时候再观望一下要不要 rollover 吧。 另外纽约的 direct-sold 也值得一提,expense ratio 统一 0.13%,performance 也非常不错。不过这个州的计划好像不能用在中学教育上。 Contribute 多少钱 # 刚才说了,学校之间的价码相差巨大,所以529的 contribution 跟 beneficiary 的学习计划息息相关。鉴于 Toddler 年纪太小(<-这人连说话都还不利索)看不出未来发展,现在先来算算各个场合下529里到底要放多少钱。只算本科学位的话,假设我们的 beneficiary 4年能顺利毕业。再假设每年学费的涨幅跟529里投资的净回报率(回报率减去费用率)大致相同。 祖坟冒青烟路线 论最省钱的路线那肯定是 k12 一路公立,进入本州公立大学。照我说,顺利到这个地步肯定是祖坟冒青烟了。第一年住学校宿舍,第二年开始住 off campus housing 算是标配了吧。以我所在的州为例(各个州应该都差不多),应该放进529的额度为: total = (30k # first year tuition, fees, room and board -- excluding personal expenses + 12.43k * 3) # next 3 years # total => 67.29k 这个路线只要一位家长四五年的 contribution 放满就足够了,放不满的话多几年慢慢放也是一样。每多一年 on campus housing,需要一位家长多放满一年的 contribution。我家打算先走这条路线几年,同时悄悄观察一下 祖坟有没有冒青烟 小孩是不是读书的料。 Update 05/2023: 同理,Mk-II 的529选了 Utah 的 my529。放进的额度是30k + 13.14k * 3 = 69.42k。 砸锅卖铁都要供路线 有这么几个学校,它们名声响到了如果 beneficiary 获得录取却因为自己不想掏出退休钱所以不能让 TA 读,就会觉得对不起 TA 的地步——具体到底有几个这样的学校要看我的退休钱届时能攒到什么额度,以及 beneficiary 的志愿专业,所以并不排除0个的可能。这个时候529的额度就需要最开始说到的十万级别。以在网页上把钱的事拎得清清楚楚而不是像某些学校一样遮遮掩掩的 MIT 为例, total = ((77.02k - 2.202k) # one year of tuition, fees, room and board -- excluding personal expenses * 4) # over 4 years # total => 299.272k 跟祖坟冒青烟路线相差四倍半,四舍五入的这 300k 需要一位家长放满20年,或者两位共同放满10年。有这么多闲钱给娃付个房子首付甚至全款不香么(<-这人手里没点钱YY倒是很积极) 对于我家来说这个计划最大的麻烦在于…不现实。按照 pay period 看,放满每年的 15k 就是每半个月$625,或者每两周$577。按照目前来算这再怎么说也太多了,更不要提未来如果凭空出现了 Baby2 的存在,开支还要显著增加。 另外提一句,如果一心想去私立大学,可以考虑一种 prepaid plan 叫做 Private College 529 Plan。跟州立大学的 prepaid plan1 类似,只不过这是可以上二百多个私立大学的计划。简介和利弊在这个页面略有介绍。 海外杀出回马枪路线 在上个 section 我们短暂讨(幻)论(想)过到欧洲老牌资(社)本(会)主义国家薅羊毛的可能性。这个可能性我今后会继续研究,不过假设这种操作真的可行,对于这么少的学费529就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了,更何况很多学校根本不支持用529付费5。问题在于 beneficiary 是否打算杀出回马一枪,继续在美国进行 graduate level 的学习。工程学、医学、法学项目的年限各不相同,然而 50k-60k 一年的学费是免不了的。Master of Science 一两年的项目如果之前有走祖坟冒青烟路线就可以利用,医学法学那要不就贷款+打工吧,不是大家都这么干么 🤷 参考资料 # 本篇介绍到这边都结束了,以下是参考资料。 Bogleheads: Prioritizing Investments The White Coat Investor: 529 Plans – A Fantastic Tax Break for the Rich 北美省钱快报: 给孩子一个美好未来,从存大学教育基金529开始! Saving For College: How much can you contribute to a 529 plan in 2021? 这种账户类的计划并不是唯一的529类型。另有一种提前买学分的计划(“prepaid”),在投资账户收益跑不赢州立大学学费上涨速度的时候,是更好的选择。不过这种计划对所住的州、所上的大学、contribute 和取出的时间等等限制比较多,下文有几处提及,不过这里不做特别探讨。Anecdotally 我真有个年纪稍大的华人前同事提前十年买了本州的 prepaid 计划,十年后女儿顺利上了州立大学学 Computer Science。又省钱又省心,美滋滋!看着他欣慰的笑脸,当时还没有小孩的我什么感觉也没有。 ↩︎ ↩︎ 跟之前的计算相关,对于收入比较高的家庭来说税和罚款加起来30%往上(往上是因为有州税),普通 taxed accounts 是20%,但是考虑到529的 tax deferral 性质可以积攒复利,这个罚款大概是为了平衡复利带来的收益。事实上这里的计算表明在绝大多数场合 overcontribute to 529还不如放进正常 taxable 的投资账号。 ↩︎ 我听说过有同事考虑把529卖给亲戚的,就是把自己拥有的529账号 beneficiary 改成亲戚小孩,然后同事亲戚给同事一些现金。这个似乎也是合法的,不过好像需要特别证明一下。 ↩︎ 只是在529里找不出更低 ER 的投资选择。点进细则能看到,内含 underlying 的 VIIIX 基金原本的 ER 是0.02%。不过 0.1% 相当于每十万资产每年只收100刀,放在哪里都低到逆天了。 ↩︎ FAFSA 的网站公布了支持的海外学校清单(可以用529支付的学校一定在FAFSA有个 code),通常都是些(接近)美式的学校,学费通常并不菲。 ↩︎

2021/8/16
articleCard.readMore

用中国领事 APP 线上换发护照和旅行证

时间流转,轮到我自己的护照过期了。之前 Colin 曾经在2018年在旧金山总领馆换发护照,再往前的2012年我自己也在在旧金山换过护照(那个时候貌似还没有预约,印象里是早上去暴力排队)。这次比较不一样的是,一个月前新出了一个叫“中国领事”的 app 用来处理换护照的事务。虽然有了不需要亲自去这个重大好处,但是因为流程太新,所以操作中间有一些 friction,所以在这里记录下来。同时 Toddler 的旅行证也要到期,所以借这个机会同时也处理一下。 UPDATE 09/2023 # 这次的旅行证 renewal 要求补充一张举着本地报纸、并且有车牌或者路牌的照片(显然车牌更好,因为跟人的身高比较接近),这样就不需要约视频见面了。 旧金山领馆的FAQ——请注意 url 里的 “/qianzhen/”,暴露出身啊。 这次补完材料花了2.5个星期才变成“复审中”,可能和中间跨过十一有关系?并且有车撞进了领馆的房子里,所以暂时关闭不再受理签证了,是不是这样就有时间受理 APP 上的申请了。。。? 材料准备 # 在换之前就应该注意的是什么时候可以换护照/旅行证。护照的换发条件非常明确,有效期不足一年就可以换,有整整一年时间可以拖延,好耶!至于儿童的旅行证,我找来找去只找到一句“现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旅行证的儿童在旅行证到期前后(通常不超过6个月)申请换发新的旅行证。”,来源是洛杉矶领事馆的旅行证须知。 照片 # 这个流程不需要什么太多的复印件,所以可以填表时候临时再找材料。需要提前准备的,也是对我们来说最麻烦的,无疑是准备符合条件的相片。在新的流程里面不需要打印出来,所以在家里 DIY 是最容易的。首先找到良辰吉时在风水合适的墙壁前面照相——特别注意要在 Toddler 心情舒畅但是不能特别兴奋导致按不住的时候——然后施加照片处理大法显神通。 照片要求:“近期(半年内)正面免冠彩色半身证件照片(光面相纸)3张(照片标准)。照片尺寸为48mmx33mm,头部宽15mm-22mm、长28mm-33mm,背景为白色,请着与背景不同颜色的深色服装。表情自然,双眼睁开,双唇自然闭合,全部面部特征清晰可见。无帽子或头巾、项链、耳环等饰品。” 特别注意的是,可以带眼镜,不过眼镜不能挡住眉毛。 至于旅行证需要的照片打印,最省钱的办法是把6-8张照片排成两排放进6x4 inch 的正常照片里,再自己用专门的裁纸刀或者小刀裁开。6x4的正常照片很多便利店/超市都有打印,几毛钱就搞定了。像 Costco 现在取消了实体店里的 photo center,用网上订好像才$0.11,包装和邮寄的成本都比这个便宜。正好在等着初审的时候让照片慢慢寄过来。来不及等邮寄的话 Walgreens 好像半天甚至现场就可以打出来。 Money Order # 我几年前就做过调查,论买 Money Order 还是要去 Safeway,一张大概在半刀一刀之间,比什么银行(可能除了一些非常本地的 credit union 以外)和USPS便宜多了,而且分店开得很多。几个注意事项: 营业时间要去 Western Union 的网站查。 因为 Money Order 要确保钱一定在,所以只收现金和debit card。 旧金山领事馆对于这个支票的填写方法有所解释,不过每个领馆的要求还有点不一样——主要是 pay to the order of 的名字一定要一个字母都不能差,不能自己编出来。具体到 Money Order 那张纸上上只需要填4个地方:Pay to the order of(填 Chinese Consulate), Payment for/Acct. # (填中文姓名), Purchaser’s address(填英文姓名和地址), Purchaser’s signature。 最后 receipt 一定要留好,refund 的时候要用,虽然 refund 需要手续费(手续费统一$15我记得,明明面值只有 $23) 双向邮寄的信封 # 所谓双向邮寄其实就是去的信封里装着回来的信封。纽约领馆的这个信封填写示范非常好了: 去程:From 填申请人和自宅,To 填 Visa Office, 1450 Laguna Street, San Francisco, CA 94115(旧金山领馆的邮寄地址),并且中文注明“APP护照申请材料”或“APP旅行证申请材料”(这是旧金山领馆的要求)。 回程:From 填申请人和自宅,To 填申请人和自宅。 像纽约领馆只支持 USPS,不支持其它 carrier,旧金山领馆的例子也用了 USPS,所以这里只考虑 USPS。有 tracking 的是两种服务:Priority Mail(便宜,稍慢)和 Priority Mail Express(贵,稍快)。两种服务各有专用信封,还有邮票。信封和邮票虽然在个体店里也有销售,不过除去中间人,更便宜的应该是在 USPS 的店里。在店里的具体步骤是这样: 自取两个信封 Priority Mail 或者 Priority Mail Express 的信封,到柜台买2份邮票,说清楚是 prepaid 两个信封分成去程和回程,各自填好地址、贴好邮票、贴上带有 tracking number 和 barcode 的 sticker 照相也好、抄下来也好、留下 sticker 下面的 stub 也好,记下双程各自的 tracking number 把回程信封和材料装到去程信封里,封口。回程和去程是一样大小的信封,所以回程信封必须对折起来才能放进去——对折这件事别有心理障碍,counter 的职员教我的,该对折就对折。 找到寄信口把信封投进去 怎么样,双向邮寄看起来很简单对吧?实际操作的时候我进店里买了四个信封(旅行证和护照都要换),手忙脚乱中犯了两个错误: 有 tracking 信息的贴纸本来应该贴到信封背面左下角,但是却错误地贴到了正面左下角 🤦 这不怪我,正面背面左下角不论是字样还是排版还是颜色都太像了。只能希望扫码的时候能有人记得翻过去看看,否则就没得 track 了。一般快递的信封都应该清晰地印上放邮票的空缺、tracking slip 的空缺、收寄人的空缺吧?好想把 USPS 的设计师拖出来打五十大板。 忘了贴邮票就把回程信封放进去程信封里,而且还封口封得死死的 🤦 解决办法是暴力拆开,回程信封拿出来贴邮票,装回去再把封口封上,贴不紧的地方用邮票盖住,靠邮票的黏性。我买东西的店里没有$7.95的邮票了,给我8张$1的邮票,贴上去很密恐整整一排半,不怕粘不住。 请同学们汲取教训,不要像我一样。 护照换发申请流程 # 因为之前读过 iOS app store 里这个 app 的评价(感谢之前这么多人把该踩的坑都踩过了),所以心里对这个系统的用户友好程度多少有了点估计,拿出 120% 的精力去 please 它。安装上这个 app 以后,申请护照换发的流程是这样的: 注册:一上来就给我一个下马威,我用 hotmail 邮箱死活收不到认证码,非得换 gmail 才行——注意验证码界面上的倒计时数到0了也没关系,那个只是能不能重新发送验证码的倒计时,跟验证码有效期没关系。验证码本身是10分钟有效,我当时是过一两分钟才收到的邮件。 选择换发护照这个业务,然后填表:一直到照片这步都还算顺畅。口岸名称可以在这里查到。页面里下一步按钮不让点的话,说明有些空着的地方还需要再填上。 中间需要退出 app 的话,正常情况下再打开的时候会提醒要不要恢复草稿,在我的 low expectation 里面这已经算是小惊喜了。不过这种回复草稿到了手动签名的那一页经常出现的问题是,加载好手动签名那页,签名是空的,所以再签一遍,然后点“下一步”就会出现莫名的错误。这个时候随便点点倒退什么的多点几次折腾一下,就会加载出原本草稿里的签名。这个时候就能通过了。 然后是上传照片。我的照片过了自动检测没有问题,如果没过的话不知道会怎么 bypass 这步,因为在后面上传其它材料的页面,也可以补传之前没有通过的照片。 上传其它材料的页面,必填只有护照信息页照片和领区居住证明,这边曾经有过选填也要填上的 bug,不过最近似乎修复了。 确认填表内容以后就是“身份验证”步骤,其实就是开摄像头进行人脸识别。 为了防止其它幺蛾子出现,我选择线下支付 🤦 这个时候状态就会改为“初审中”,订单号 xxx,预计 x 个工作日这样。我听说的是 app 没有任何主动通知的功能(邮件/短信都没有),所以还得不时查一查。后来发现 iphone app 确实有 push notification,所以倒是不用特别担心错过。 旅行证换发申请流程 # 前面的流程大同小异,只是需要上传的东西稍微多一些: 领区居住证明:Todder 没有什么 ID,所以我查了一下,因为未成年人的领区居住证明应该是监护人的居住证明加上与监护关系的证明,而监护关系可以在接下来的地方上传,所以在这边就上传了监护人的领区居住证明。 现持旅行证信息页:奇怪的是手上的旅行证并没有写有效期截止日,大概是因为有些旅行证是为了 travel 临时补办,不知道什么时候过期比较方便。所以写了颁发日期加上两年再减去一天。 未满16周岁申请人所需材料: 监护人同意办证的声明模版——不过这个模版是纽约领馆提供的。APP 的上传页面里,点边上“示例”会有个另一个格式的模版,但是这 tm 怎么下载啊,掀桌。本来这个声明难道不应该直接放进之前的填表流程让家长签字么,UI components 都是现成的。(后来我发现一个旧金山领馆的模版——果不其然是 jpg 格式,跟 app 上的示例一致,不过我已经提交申请所以不能改了。) 监护人的护照信息页 未成年人的 birth certificate 现持外国护照 然后高潮来了:必填的地方全都上传了,然而提交按钮仍然是暗下去点不了的。当然这也是 known issue,因为有些东西虽然写着选填但是必须要填上才行。需要填上的地方是“未满16周岁申请人所需材料”中的最后一项“监护关系公证”,和“4.现持旅行证上最近一次中国出境章”。这两项如果没有,就上传一张空白的纸上面写“此页空白”就好。 身份验证的一步跳过了,根据提示信息的说明,因为没有填身份证和护照号码(这两个 Toddler 都没有),所以可能需要当面面谈确认。于是直接进入缴费环节。 同样得到订单号和“初审中”的状态之后,也要时不时刷一下看看有没有更新状态。 时间线 # 07/09-10 # 【护照换发申请】【旅行证换发申请】提交护照换发和旅行证换发共两份订单,状态都是初审中,预计都是13个工作日。 07/12 # 【旅行证换发申请】要求预约视频见面时间。预约的槽点在于周一至五每天有两个时段可以预约,一个14:30 - 15:00,另一个15:00 - 16:00,这30分钟 vs 60分钟又是怎么回事?预约后状态改为“待视频见面”,并且这个订单下面出现了按钮“视频见面”。 07/20 # 【旅行证换发申请】预约见面的时间到了。早早把 Toddler 从学校接回来,沐浴更衣架设手机,终于到了整点点进“视频见面”的按钮,界面显示是这样的: 当前0个窗口又是怎么回事? 原来这30分钟和60分钟的时间是工作人员办理的时间,还需要排队,并不是约好时间就能立刻接待的。也对,每个面谈的时间非常不确定又比较短的情况下,这么做也有道理。早知道就约半小时的那个 slot 了,排队的人少嘛。 高潮又来了,本来前面只有4位排队,但是排到0人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 app 一直没有反应,就这样 timeout 了,过了一会儿显示还有14位,大概是重新排队了吧。慌得我赶紧查查是怎么回事。根据纽约领馆的说明,视频面审是这样的: 具体步骤为:申请人在所预约的时间点击订单中的“视频见面”按钮即可进入取号大厅,系统自动为您取号。取号成功后,您可以查看当前您的排队位次和当前在线面谈窗口数。当轮到您接受在线面谈时,APP即会弹出呼叫界面,点击接听即可。为了防止过号,请您保持APP在手机前端运行,等待呼叫。 视频见面时需出示当地当天的报纸,未满16周岁申请人需与代为提交申请的监护人(也就是在APP中上传了本人签署的同意声明的那一方监护人)同框进行视频见面,请您提前准备。 只能又等了10分钟,这次排到了0位正在紧张的时候,终于有个呼叫界面冒出来了,呼。因为背光看不清工作人员的脸,不过对方截图之后立刻说好,送材料来就行了,半分钟搞定。没有用什么当天报纸,毕竟截图自带时间戳。不禁让我回想起两年前给还是6个星期大的 Baby 第一次办旅行证的时候,排队2小时、面谈2分钟、继续排队20分钟、照相2秒钟的情景。不过这又是另一个充满不知所措 + 哇哇大哭的故事了。不用去现场真是省了很多事情。旅行证换发的申请状态当场变成了“复审中”——这就代表可以寄材料了。 07/21 # 【旅行证换发申请】寄出了材料。至于到底寄什么材料和信封的填写方式,各个领馆稍微又不太一样。旧金山领馆的要求是这样: 1、您的订单信息;到底是什么样纽约领馆说得稍微仔细一些:“请附纸打印或写明订单编号及申请人姓名等信息(请确保相关信息准确、完整、清晰)”。那我当然是手写啦。 嗯,差不多就得了。 2、中国护照或旅行证原件(如申请换发); 3、填妥申请人地址并已支付邮资的回邮信封;上面“材料准备->双向邮寄的信封”里有详细 4、23美元的现金支票(如未进行线上支付);上面“材料准备->Money Order”里有详细 5、如办理旅行证业务,请寄2张纸质照片(护照业务不用寄照片)。上面“材料准备->照片”里有详细 07/26 # 【旅行证换发申请】收到 push notification 提醒,更新状态到“待制证”。Tracking 显示去程信封是在07/23上午寄到的,回程信封还没有寄出。 07/27 # 【旅行证换发申请】收到提醒,更新状态“待寄出”和“已寄出”。虽然 tracking 里面还是查不到,不过应该快了。 【护照换发申请】在13个工作日的最后一天,终于收到提醒,更新状态“复审中”。你猜我有没有想过提早把材料寄过去。你猜有没有人真的这么做。 07/28 # 【护照换发申请】寄出去程材料(比旅行证少一个照片,其它都相同)。之后就不打算再每天盯着进度了。 07/31 # 【旅行证换发申请】Toddler 的新旅行证寄到啦!主人太过爱不释手,花了好多口舌花言巧语+威逼利诱才把小本本收起来。 08/14 附近 # 【护照换发申请】大概两个星期前状态变成了“待制证”,现在变成“制证完毕,待取证“——确实查了查 USPS 还没有寄出来的意思。 08/16 # 【护照换发申请】状态变成“已寄出”。 08/20 # 【护照换发申请】新护照到家了! 综合体验 # 实话实说,我刚开始发现换护照的流程有变化的时候心情还是非常激动起伏的。然而调侃放在一边,为了办成事情还是得硬着头皮去做。对于让申请人免于亲自上门跑腿这件事,虽然晚了很多年,但这种努力和决心还是不错的,不管背后原因是诟病太久还是被 COVID 逼的,我认为这是相对积极的一步。克服流程的惯性和统筹全球各地的领事馆这些问题,决心不够强还是不可能推进的(当然决心源自 top-down 的话又另说)。至于执行方面,我的 expectation 也不高,毕竟软件刚开始没有小白鼠来测试谁没有个 bug 了,关键是这个 app 看来集成了customize 填表、customize 流程、时间预约、排队、视频通话之类各种 fancy logic,只能说每类问题都有其它工具/解决方案却不去 integrate 而自己搞出这么一套,也是求仁得仁。总之但凡在国内有点社会经验的人都有所体验,去哪个部门办点事,这种程度的体验其实也毫不意外不是吗,说起来我这个 experience 还算挺顺利的了。最后关于平台的选择(手机 app 而不是 web app)和隐私方面的考量(应该说没有考量过还是特别考量了呢),我个人不能同意目前的这些做法;事实上我是用内容基本删光的备用手机操作的,如果还开着上门换护照业务的话我可能严肃考虑像上次一样订个机票亲自去。 旅行证这边——对于带着 Baby/Toddler 的我们来说不用现场排队真是太方便了! 家长狂喜。本图出自藤本树老师的短篇作品《Look Back》,真的打动心灵,快去看。 这篇体验时效性很强,但我对近期有同样换护照/旅行证需求的同学的建议是:目前看来这个 app 和流程都虽然新,本身不断在经受其他申请人的考验,但是因为前期别的同学都踩了坑,所以体验顺畅了不少。所以现在办理跟一个月以前以前比能节约不少跟系统死磕的时间。虽然还是有很多令人困惑的地方,但是我不建议继续等下去了,现在有时间可以马上把换护照这件事做起来。注意等待处理的时间挺长,从开始到收到新护照差不多要一个多月。 参考资料 # 硅谷生活大爆炸的文章 旧金山领事馆关于 APP 的官方 FAQ 洛杉矶领馆的须知《旅行证:颁发、换发、补发》

2021/7/28
articleCard.readMore

2020年的在家办公桌面

过去一年由于疫情的原因在家办公,添置、更新了一些设备。发现桌面看上去还有些像模像样,感觉可以记录一下。 (点击查看大图)繁乱的接线都被藏在了显示器后边 显示器:Dell U2417HWi, ST2420L 扩展坞:Ikling USB C Hub 笔记本电脑支架:Rain Design mStand (Space Gray) 台灯:Mingkeda LED Desk Lamp 键盘:Apple Magic Keyboard with Numeric Keypad (Space Gray) 鼠标:Logitech MX Master 2S Wireless Mouse 摄像头:Razer Kiyo Streaming Webcam 耳麦:Apple EarPods 升降桌:IKEA SKARSTA (47.25×27.5") 显示器 # 之所以摆了两台显示器主要是因为家里刚好有这么两台显示器。分别是戴尔的 U2417HWi(2017款)与 ST2420L(2010款)。都是24英寸。由于桌面空间的限制,我就把其中一台能旋转的显示屏竖过来摆放。 戴尔新型号的显示器(好像从2019款开始)支持 USB-C 接口。好处是可以用一根 USB-C 线连接电脑和显示器,同时实现投影和充电。这样整个桌面就只有显示器需要外接电源了(Miki 有一个,效果很不错)。不过有个小问题。处于休眠状态的电脑其实会时不时地悄悄醒来(比如查收邮件),导致显示器也随之被唤醒然后亮一下屏幕。 如果使用 MacBook,并且想用一个 USB-C 接口连接两台显示器,需要一个能够支持这种操作的拓展坞。一般来说100刀以上的扩展坞大概率是支持的,比如苹果官方网店上的这款 CalDigit TS3 Plus Dock 或者 CalDigit Thunderbolt 3 Mini Dock(不过没有亲测过)。我用了两个便宜的扩展坞分别连接两台显示器。不方便的地方就是每次都要拔插两个 USB-C 插头,心理阻力比较大,导致很少把笔记本电脑单独拿出来使用。 便宜的扩展坞:Ikling USB C Hub——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记得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一个老员工告诉我显示器要尽量摆高,这样可以让自己平视屏幕从而放松颈椎。我深以为然。单位的显示器有机械臂支撑可以调整到很高的位置。在家里就只能在下面垫东西了。我舍不得用书本,觉得有时会拿出来看的(然而并没有)。于是每年在 Costco 买的月饼的铁盒就派上了用场(家里的月饼盒越积越多。除了垫显示器,还用来装各种说明书和零散小物件)。 笔记本电脑充当了第三个屏幕。同样为了放松颈椎,也推荐给笔记本电脑加个支架。毕竟屏幕大小比不上显示器,我一般也就用来呈现邮件和日程表,支架的好处反而更体现在架空电脑从而腾出额外一些桌面空间。比较流行的笔记本电脑支架有 Rain Design mStand 和 Twelve South Curve。两者价格差不多,主要区别是前者全钢板(表面有一个小雨滴形状的镂空,形如其品牌 rain design),而后者中空。有意思的是,前者宣传钢板有利于金属传导散热,后者则强调中空有利于空气流通散热。我选择了前者,因为觉得它还可以适合放本书阅读。 Rain Design mStand Twelve South Curve 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显示器本身是个光源,但在黑暗的环境里还是得有其他光源的衬托才能看得舒服。于是加了一个台灯(由于显示器都架得比较高,这个台灯同时也作为一个高度适中的摄像头支架)。后来发现显示器辅助光源是个普遍需求,由此还诞生了专业的解决方案,也就是近些年很受欢迎的 BenQ ScreenBar(Miki 有一个,效果很不错)。ScreenBar 比台灯更胜一筹的是可以挂在显示器上(不过角度不巧的话也会同时照亮屏幕上的灰尘),不占用桌面空间,并且通过 USB 供电可以节省一个电源接口(如果使用显示器的 USB,可以将显示器设置为即使休眠也让 USB 持续供电)。 Mingkeda(明可达?)LED 护眼台灯 键盘 # 现在用的是苹果的 Magic Keyboard(包含了 numeric keypad 的版本——这样能够方便地使用方向键和翻页键)。主要就是好看,当然手感也不错。黑色(准确说是天空灰 (Space Gray))版本配备了一根黑色的 lightning 充电线,据说是苹果产品中唯一的一款黑色 lightning 线。据说有人特意为此买了这款黑色的键盘。 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把键盘和鼠标都换成了无线的,然后就回不去了——桌面确实清爽多了。为了逃避偶尔充电的麻烦,我还尝试了太阳能键盘。只要有自然光、灯光(或者屏幕光?)就能工作。本以为找到了永动机,后来才发现还是受限于里面蓄电池的充放电次数(太阳能面板只负责发电,还需要蓄电池来存储电能)。2012年12月买了罗技的 K750 太阳能键盘,一直用到2018年10月的某一天突然发现不好使了,才意识到原来还需要更换蓄电池。蓄电池用的是一枚可充电的纽扣电池,价格也比普通纽扣电池贵。 鼠标 # 我最纠结的就是鼠标了,用久了手腕总是酸痛,也尝试了各种办法。一种思路是选择体积小、重量轻的鼠标,以期减轻手腕的负担。这对于无线鼠标比较难,因为电池的重量就摆在那。我尝试过罗技的 M705 Marathon(从名字上看就是能像跑马拉松一样持久续航),只装一半的(即一节)五号(AA)电池也能工作。后来发现锂电池似乎比镍氢电池轻些,就又尝试了小巧的罗技 MX Anywhere 2。无奈效果都不理想。每当右手手腕酸痛的时候,我就换左手。用左手食指点击鼠标左键的时候,手腕需要向外稍微翻转,反而不那么酸痛了。曾经一度我就一直这样用左手操作鼠标。每次有同事看到,都问我是不是左撇子。我说不是,我只是想借此机会开发一下我的右脑。 罗技的 MX 系列鼠标包含了 Anywhere 和 Master 两种型号。后者更大,功能更多。但遵循着小而轻的思路,我一直忽略了它。后来有一次单位给配鼠标,推荐了 MX Master 2S。我想既然可以报销,要不就体验一下贵的。没想到这一试就解决了长久以来的纠结。原来之前的思路是错的。造成手腕酸痛的并不是鼠标的体积或重量,而是握持鼠标的姿势。MX Master 的造型看上去比较扭曲,但实现了舒适的握持姿势(回想起来,我用左手操作鼠标也是异曲同工,只是当时还不自知)。 Logitech MX Master 2S 沿着这个思路更进一步,罗技的 MX 系列鼠标其实还包含了一款人体工程学鼠标 MX Vertical。鼠标如其名,真的就是竖着手腕握持鼠标(Miki 有一个,效果很不错)。美中不足的是不具备 Anywhere 和 Master 型号的疾速滚轮(可一秒钟滚动多至1000行)。 摄像头 # 笔记本电脑放在显示器左侧,使用其自带的摄像头就不方便正身出现在视频会议中了。决定还是添置一个外接摄像头。 选购摄像头时无意间发现了雷蛇(Razer)的这款 Kiyo Streaming Webcam。雷蛇是专门做游戏外设的厂商,推出摄像头(还有麦克风)也是紧跟游戏主播的热潮。比较亮眼是其自带补光灯。虽然在家里我基本上没有开启过补光灯(会比较刺眼,同时家里光源也充足),但觉得它因此高出了一截,如果外出使用也可以不受光源不足的影响了。这款摄像头通过 USB 连接电脑。值得一提的是,USB 连接线采用的是尼龙编织材质,质感让其又高出了一截。如果外出携带,摄像头可以折叠成一个圆柱体,装在专门的 Kiyo Carrying Case 里就像一个小保温杯。 耳麦 # 虽说在无线耳机大行其道的今天,我使用有线耳机似乎有些落伍,但也确实方便,不用忍受无线耳机每次连通时的刺耳提示音(好像还无法调节这种提示音的音量)。反正开会的时候都要正襟危坐在摄像头前,并不太受有线耳机的束缚。我觉得最好用的有线耳机还是苹果手机自带的 EarPods(一直不知道它还有个正经名字),耳麦一体,控制按钮顺手。可惜苹果从 iPhone X 开始就不再附送了。 升降桌 # 为了鼓励自己不要久坐,在家里也配备了升降桌。同时为了不增加新的电源插头,选择了手动升降桌(使用手法类似于手摇式收音机)。好处是桌子升降时基本没有电动版的噪音,停电了也可以升降(不过停电了也就没有网络了)。当初刚搬到这里时,在宜家采购家具的同时选购了升降桌。桌面有两种尺寸:47.25×27.5英寸(即120×70厘米)和63×31.5英寸(即160×80厘米)。我和 Miki 各买了一张小尺寸的版本。 宜家牌手动升降桌:IKEA SKARSTA desk 事实证明使用手动升降桌基本就懒得升降了。Miki 的桌子好像在适配好椅子的高度之后(这其实也是升降桌的好处之一)就没再调整过。我仍然坚持着时不时站立办公。那么与其频繁升降桌子,不如升降自己似乎更方便些?于是我添加了一把高椅子,然后把桌子固定到站立的高度。这样想坐的时候就坐到高椅子上,想站的时候就把高椅子挪开。 宜家牌高椅子:IKEA Franklin bar stool 打印机 # 我比较喜欢无纸化。不过有时还是需要打印一些申请表,或者扫描信件存档。家里有台打印、扫描一体机还是比较方便的。早些时候买了这台兄弟牌 MFC-L2700DW 黑白激光打印机,支持双面打印,批量扫描(但似乎只支持单面扫描,也可能是我的打开方式不对)。曾几何时激光打印机还是一个高端词汇(相对于喷墨打印机),不知何时开始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了。其实激光打印机更适合家庭这种打印不频繁的场景,因为长期闲置也无妨(喷墨打印机长期不用则会导致喷头堵塞)。 打印机并没有出现在文章开头的桌面全家福中。因为它支持无线连接,就被摆到某个不显眼的角落了。 官方的墨盒(Toner Cartridge)有两种型号:TN630 Standard Yield(可打印1200张纸),以及 TN660 High Yield(可打印2600张纸)。配合 Staples 不时推出的“一美分打印纸”活动(需要 rebate),够用好多年。自从2017年感恩节买了这台打印机,墨盒的消耗大部分都用在了申请绿卡的征程中。直到去年准备绿卡面试时,在打印面试材料的中途用完了其最初自带的墨盒。

2021/7/9
articleCard.readMore

修理只出热水的浴室水龙头

某天发现备用卫生间里的淋浴拧到什么角度都只出热水,不出冷水,烫得我嗷嗷直叫。几个月过去了一直没有管这件事,但是目前很快有客人要来用这间备用卫生间,逼得我们不得不想办法 DIY 修理这个淋浴系统。这篇记录了修理的全过程。 在以下叙述中,Day 1、2、3 之间并不一定连续,只是代表我们每天(卡)在哪里停止而已。 Day 1 - Troubleshooting # 根据自己多年的乌龙经验,首先还是确认了家里的其他水龙头还有热水,只是这个淋浴水龙头的毛病。然后搜索 “shower faucet hot water only” 之类的关键词,可以发现这是一个非常常见的问题。原因是这样的:水龙头里面调节冷热水比例的装置是个机械的滑动阀,太久不用(并且水质不好)的话,里面的水垢聚集起来就会让滑动阀没法再动,从而卡在热水或者冷水的其中一边。修理的原理也是一样,把水龙头拆开,关键的部件换个新的,再装回去就好了。我随便看了个视频看起来确实挺简单的,肯定轻而易举对吧! 坏掉的水龙头大概是这个样子。这一个把手可以在两个维度上活动,分别来调节水量和水温。 后来发现我想错了—— all faucets are NOT created equal. 仔细看了一下淋浴的水龙头的牌子叫做 Moen,把这个作为关键字,就会发现这家水龙头有四五种不同的构造。然而并不知道光凭外表是不能知道内部构造到底是什么样的。官网倒是提供了各类产品的样子与型号的匹配工具,但是因为有些型号已经太早不再卖,所以它们的图片也没了。所以考察到最后只能停在这边,能做的就是拆开面板直接看里面长什么样。 Day 1 - 关掉总水闸 # 万事开头难,正是这步卡了我们好几个月。房子的总水闸在哪,我们其实完全不知道。车库里、围着房子都找遍了,只有地板下方小小的 crawl space 没有爬进去看。最后还是 Colin 灵机一动翻出几年前买房子时候的 inspection report,上面列出了水闸的具体地点——屋里一个隐蔽的 closet 的里面。要是没有这个提示鬼才想得到叻!赶紧进行下一步,拿个小盆放在喷头下方让水慢慢流干。 Day 1 - 拆开把手和面板 # 先是拆开把手。这步比较容易解决,因为这个大把手的最下方有一个孔,孔里是个六角形的螺丝。只要能拧下这个六角螺丝,把手就可以顺利卸下来。把手拿掉以后,就会露出一截丑丑的“吸管”,调节里面的东西的话,就像拧把手一样可以调节水量大小和温度(虽然现在只有热水调不了温度)。 再看面板(英文词很高级,叫 escutcheon plate)。研究了几个 Youtube 视频,视频里拆开面板都是用手一摘就下来了。但是我们的面板四周有一圈乳白色塑封起来的胶状物(caulk),所以要用一字螺丝刀在四周敲掉才行。其实很担心 caulk 掉了装的时候回去该怎么办,不过这时候也不管这么多了。 拿掉面板以后,墙上出现了一个大洞,里面的构造跟这个网友在博客里的贴图一模一样,这是叫做 Moentrol 的结构: 内部构造。图源来自www.z-car.com。 据这篇文章和另一篇体验的经历,知道了问题肯定在右二,名叫 balancing spool 的装置上。只要拧出这件 balancing spool,清洗也好直接换也好,问题就能得到解决。 Day 2 - 拧出 Balancing Spool # Day 1 的末路就在拧出 balancing spool 这步。从图上也可以看出来,这个部件唯一的“把手”在前面的一字沟槽,想要拧开必须要像拧一字螺丝一样拧开。然而最缺德的地方就在于,这个沟槽至少有2.5厘米长,任何一个一字螺丝刀套上去就跟蚍蜉撼树一样渺小。我找了各种攻略读了又读,攻克这关的方法需要各种各样的奇技淫巧的集合: 在四周涂润滑剂(lubricant,silicon based 或者 oil based) 把普通一字螺丝刀在沟槽的左侧,尽头用锤子轻轻敲打,就好像以逆时针方向拧这个螺丝一样 把木匠用的 chisel 当作大螺丝刀,放进沟槽来,再用钳子夹住 chisel 拧开 除了螺丝刀什么工具都没有的我们,能尝试的只有2,然而铛铛地把墙壁敲得震天响,把酣甜午觉中的 Toddler 都吵起来了,也没能撼动这个沟槽一丝一毫。再尝试有人提出的用一个能塞进沟槽的金属片作为替代,找遍了全家也是没有。 这个时候的我是绝望的,想着实在不行只能请人来拧了,花钱肉痛还在其次,想到需要打电话联系各个 handyman 上门,社交恐惧隐隐又要发作。Colin 倒是很轻松并且怀着一种悲观的我看起来很幼稚的乐观情绪,提出可以在 Day 2 买 chisel,回来再继续尝试应该就没问题了。我执意要买润滑剂,因为仔细读过各种经验的我发现润滑剂也许可以渗透这个螺口。 于是在 Day 2,装备了从 Home Depot 购买的 1-inch chisel 和 lubricant 以后,我们又集合在水龙头边。可惜这个 chisel 像刀一样侧面是尖的,刚放到沟槽里转一转,刃就卷了起来然后迅速掉了一层,钝得一塌糊涂;并且因为一边是斜的,转起来也容易脱离沟槽,可以说非常不顺手了。此时绝望内心戏第二次上演。然而在润滑剂涂上十几分钟后,这个沟槽忽然就转动了。是因为我们的锲而不舍吗,还是因为润滑剂像防晒霜一样过段时间才能起效果呢。 Stanley Chisel Set DANCO Waterproof Silicone Faucet Grease 不过只是转动还不算成功。因为经验贴里说 balancing spool 可能在取下来的时候成为两截——只取出前半部分而后半部分卡在里面的话,还需要用更多的奇技淫巧勾出后半部分,所以把前半部分撬出来的时候异常纠结:力气用小了出不来,力气用大了又怕断在里面。此时我们使用润滑剂已经像不要钱一样大肆挥洒。最后是用锤子可以撬的那边撬起来一点点,再用鹤嘴钳夹出这个部件的。谢天谢地这个部件出来的时候是完整的一块。 要注意拔下来的同时,会有少量水跟着流出来,所以要在下面先放个防水并且能弯曲的东西(比如旧杂志)来引流。 Day 2 - 清洗 Balancing Spool # 拿出来之后发现这个玩意也就巴掌那么长,在手上掂一掂重重的。虽然看到了更多拆解这个玩意的经验贴(需要用到砂纸之类我们没有的高级玩意),到了这个时候我们只想赶紧把活干完修好。然而手头并没有买新的作为替换,就参考了官网上的修理指南,用白醋和水 1:1 混合浸泡5-7分钟,然后用刷子刷外侧就好了。照官网上的指南的说法,修好之后用手摇一摇,应该能听到咔咔的声音,代表里面的调节阀可以自由活动。然而我们等了7分钟之后摇一摇,听不到任何声音(此时绝望内心戏第三次上演),只好继续浸泡了十几分钟,再虔诚地刷外壁,果然听到了声音!虽然这么做比不上砂纸从内侧打磨光亮的完成度,但是达到目的也是很开心的。尤其是可以当天测试而且不花钱地达到目的…! Day 3 - 装回面板和把手 # Day 2 的最后是把清洗后的 balancing spool,面板,以及把手装回去,然后在装好的淋浴下洗了个痛快澡。但其实注意到我们把面板卸下来的时候,四周有乳白色的 caulk 痕迹,在破坏之后应该再封上才对。 于是又进行了一趟 Home Depot 的 visit,我们带着新买的 caulk 来到了修淋浴水龙头的 Day 3。Caulking 这个事说起来很简单,只是把面板和瓷砖之间的缝隙填上就好了。具体步骤参考了这篇文章和这个视频(2分20秒处开始),剪开 caulk 的管子(才发现我们买的并不是白色的而是透明的胶体),在外圈涂上一圈(除了正下方6点处空着不涂),再用手指刮掉多余的胶体,最后用湿布擦掉蹭在不该蹭上的地方就好。等24小时左右,大概就能完全定型了。 总结 # 之前并没有接触过 plumbing 的我们虽然一开始有点望而却步,但最终在工具箱里添了 caulk 和 lubricant,也算是初步体验了它们的用法。不过过程实在是太波折了,尤其是 removing balancing spool 的这步,让包括我们在内的很多网友都卡住了一阵。不过这个锅不归我们用户和修理者,Moen 现在已经不再用 Moentrol 这种结构了,你看设计的时候不考虑修理拆卸的难易度,果然最终就是弃掉不用。综合起来,研究、动手、采买三项合起来,大概花了两个人各10个小时左右吧,也算是目前水平上非常 challenging 的 project 了。修水龙头的新技能 GET!

2021/6/27
articleCard.readMore

“I Don't Want It”

朗报:Toddler 跨过两岁,成为了 Senior Toddler(Senior Toddler 这个称号是曾经向四喜丸子来过邮件的 S.L. 同学发明的😃)。除了年龄的增长,另一个特征就是这个人在几个月前进入了自我意识觉醒的阶段,人称 Terrible Two。要起床吗?No。要刷牙吗?No。要“不刷牙”吗?…No。要吃蘑菇吗?No。然而过5秒钟之后又表示自己要蘑菇。最高的体现就是这句充满尊严的宣言“I don’t want it”1——一天也就说个百八十遍吧! 吃饭睡觉打豆豆 # 我在《一岁出头的新挑战》里提到过 Toddler 半夜又要醒过来打扰大人对吧。这种情况不幸愈演愈烈,在1岁8个月的时候,午觉和晚上觉终于发展到全部失守了。周中似乎还好——似乎是学校老师撸着 Toddler 的后背外加其他小朋友一起创造睡觉气氛,周末就很头疼了。午觉哄不睡,到了下午4点开始哭闹,只能抱着睡一小会儿。夜里也每夜都哭1-2次,终于受不了的大人们不得不决定,把所有人的床都搬到一起,全家3人夜里都睡同一房间。就这样一直熬到了现在。虽然每天都这样做没什么感觉,但是这么写出来还是感觉有点屈辱,毕竟屈从了 Toddler 的要胁,不得不永久地改变全家的生活习惯。对于 Colin 来说更进了一步,我好歹还能睡在床上,Colin 最近半年每天只能睡在 crib 边上的地板上,连床都没得睡(然而却很少听他抱怨)。遥想 Toddler 只有3-4个月大的时候,我们搞定了 TA 夜里10-11小时的睡觉长度,那时的我们以为自己永远地找回了每晚的安眠。呵呵,naive。 所以果然世界上有两种人不会谈判。一种人是黑客/恐怖分子,因为他们一旦谈判就会暴露弱点,很难达到自己本来的目的。另一种就是小小的人——babies and toddlers,他们喜欢把你强行降到和 TA 一样的认知和理解水平,然后用该等级内丰富的威胁扯皮耍赖经验打败你。这个理论我酝酿很久了,因为在 Toddler 还是 Baby 的时候,我常常有种伴君如伴虎的感觉,稍有不爽就当场哭给你看。 计划通 另一方面也强力地佐证了 Toddler 成长中的各种行为不但是非线性的,而且简直跳跃得天南地北。这也是我养小孩到现在最没有料到的事情,所以曾经意气风发养着小孩的自己,现在各种膝盖中箭。不是1岁时候就比3个月睡得好,也不是1岁3个月会收拾东西,2岁的时候也会收拾东西(Toddler 刚刚1岁3个月的时候会主动把玩完的东西收起来,连学校老师都觉得很神奇;当时我以为人品爆棚竟然抽到一个天生爱整齐的小孩,没想到过几个月家里就狼藉遍地)。 临近2岁的时候,Toddler 所在的1-2岁班要来几个新小朋友,于是年龄最大的 Toddler 就移动去2-3岁小朋友的新班。一周后,这个人的自主性大大增强,感情也更丰富了起来,其中尤其属沮丧最好玩。有几天总是一边做事(比如刷牙)一边嘴里哼哼唧唧地抱怨,跟我自己下班了以后念叨着“不幸福”一个样。还有拿着自己的小毯子铺在地上玩,有一个角铺得不整齐都很心烦,所以反而越玩越崩溃。心情不好的时候更是怎样都不爽,死磕。比如流鼻涕了的话,Toddler 会自己撕厕纸擦鼻涕(身高拿到厕纸的高度刚刚好),但一定要撕出完整的一格不多不少不能破,如果撕到不完整就往地上扔掉再继续撕。我觉得太浪费就出手帮 TA 撕,Toddler 不乐意,哭,于是我放手让 TA 自己撕,撕不完整又哭,于是我出手帮忙又哭,循环好几个回合。好不容易手把手帮忙撕出一张完整的,自己动手擦鼻涕擦到手上觉得粘粘的又哭了起来,我去帮忙也哭(应该是想自己来),自己一来又把鼻涕弄到手上哭,最后趴在地上绝望的样子简直 comical。 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 A post shared by Justin Baldoni (@justinbaldoni) 就,类似上图这样吧。 身体能力方面的话,我们在 Toddler 1岁8个月的时候去掉了所有在楼梯上的障碍。其实 babyproofing 理论上应该在楼梯的上下方都安装 baby gate,尤其是上方应该安装把螺丝钉进墙上的那种 gate。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对自己动手能力和懒惰心有自知之明的我,一直用的是几个尿布的箱子(没拆封过的)并排挡在楼梯口上下两端。在1岁8个月附近,Toddler 发展到了不论是力气还是智商都足以把其中一个尿布箱推开,自己爬上爬下的程度。这个时候剩下的尿布箱就变得挡路而且非常危险了。所以虽然有点偏早(网上查到一般是2岁以后,不过 baby gate 明显更难打开),不过考察了一个星期觉得问题不大,就把所有的尿布箱都撤走了。 很偶然的机会,我们发现附近的公立小学在周末的时候虽然都锁住教学楼,但是每所小学至少有一套的带滑梯的 playground 区域却总是打开着,open to public。而且这些滑梯又新又没有人别的人周末来玩,所以就算我亲自去玩也不会觉得被其他家长和小孩所凝视而害羞。所以每个周末我们都跑到一个不同的小学玩新滑梯。好久没玩滑梯了,真快乐啊。遗憾现在屁股太大很多滑梯都塞不下。(<- 明显是为了自己找乐才带全家去滑梯的) 人工智能 # 在智能方面,Toddler 因为终于可以输出(说话),而让我们得以窥见该智能体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各种事物的判断。比如物体识别方面,我曾经有过几个印象深刻的识别错误的例子: 仔细想想,好像每个都非常有道理的样子 除此之外图像识别准确度非常惊人(跟一般的机器学习程序相比)。来自听力的识别也不错,听到狗叫就会说“狗”,听到头顶上飞机的声音就会抬头找飞机。然而阿拉伯数字这种抽象的玩意还不擅长,看到有拐弯的数字一概是5。说到数数,Toddler 目前的概念里似乎只有1个和多于1个的区别,多于1个的时候会念叨“1,2,7,8,9”。嗯,行吧。 Toddler 学习语言进步很快(至少我觉得挺快)的技巧,我归纳了几点。 大胆练习。我们对 TA 说什么新词,TA 都会重复很多遍,哪怕发音很糟糕。毕竟人类的本质是复读机。有一次我忘了为 Toddler 准备什么东西,就说“我忘了”,Toddler 大声重复了三遍“忘,忘,忘”——时隔多年我又重新感受到了来自小学老师的恐惧,“忘,忘,忘,你忘了写作业,怎么不忘了吃饭呀?” 虚心。这个人没有装备半点成见或者不需要的自尊心,不论是被纠正发音/语序的时候,还是不被理解的时候,从来不抬杠。有时候说到我们实在听不懂到底在指什么的,我们就会问问 TA “你说的 xx 是什么”,这个时候 Toddler 往往呵呵一笑,也不往心里去。 随时学习。Toddler 在平时观察很多事情就非常仔细。比如帮忙把超市买来的东西收好的时候,对于每周都买的蔬菜牛奶一类,不需要告诉 TA 放在什么地方,TA 自己就知道该收到哪里。以至于在陌生的地方或者遇到陌生人,经常会呆呆地看着他们好几分钟一动不动。在语言方面也是一样,学了什么新名词,隔段时间就要念叨一下,再见到这个东西也要很激动地重复很多遍。最近几周更是学会了一句“这什么?”我觉得这是个预兆,很快我就会被问到烦得不得了了吧。 不过目前说话开始出现中英混杂的趋势,比如 no 菜(不要菜),no 爸爸(不要爸爸来/爸爸不在),I come back 洗澡,no push me 呀(根本地道新加坡英文了)。 对不起我还是太累了 # 说完了可爱的再来点丧的。我现在坐在墙根,腿跟身子成直角90度,面前当桌子的是个木头椅子,本来放屁股的地方放着电脑。本来没多大点地方的椅子面上除了电脑,还有 Toddler 的屁股,这还是我苦苦哀求 TA 给我腾出点放电脑的地方。当然时不时就要把我 laptop 的盖子扣上,时不时要喂水,时不时要上下椅子和换姿势。2个小时前 Colin 陪 Toddler 睡午觉,因为 Toddler 太吵太兴奋,两个人都没睡着,Toddler 大哭不止,Colin 气到自闭谁说话都不搭理。12个小时前 Toddler 第四次夜里大哭醒过来而且床单上还流了一大滩鼻血,因为24个小时前开始发烧38度整夜都没睡好。 远点来说,今年上半年到现在我都过得挺丧的。年初工作忙了两个月,自己给自己找了好多压力,其间夹杂着 Toddler 断断续续地生病。然后决定换工作了,前三个月里每周末不是在联系人投简历就是在准备面试。当然最后感觉什么也没做好,自信大挫。到现在只剩一口气吊着,处于 please leave me alone 的状态。这个时候 Toddler 决定一屁股坐上我的电脑。你看我能喘口气有个人样都是 Toddler 高抬贵手给面子了,不然生病也好闹脾气也好分分钟人仰马翻。唉感觉自己的人生真是个 failure,而且还不是那种 epic failure,就是那种随处可见的平庸的翻车。 最后上个劝退视频。6分50秒,看不了吃亏,看不了上当。 “No” 是 Toddler 学会的第一个英文词,简洁有力能控制全场。第二个词应该是“mine”?此处存疑。除了“I don’t want it”,也有相反意思的“I like it”、“好吃” 这种宣言。频率的话大概每周几次吧。 ↩︎

2021/6/6
articleCard.readMore

最近病了几轮,终于缓过来点了

随着博文的一篇篇增加,我开始觉得“养娃攻略”这个分类下面逐渐充满了我对养 Toddler 这件事的种种抱怨,虽然我有在很努力地用 meme 图和轻松的语言在去 sugercoat 这些感觉,然而每天鸡飞狗跳的日子还是照样过。尤其是今天的生病篇更是充斥着求生欲和内心的挣扎,算是集最近生活之大成了。 有了小孩之后才注意到原来在街上走着的人不是在遛狗就是在遛小孩。确实两者在家的破坏力都挺大的。而且遛狗可以(要求)拴狗绳,小孩却不能拴绳子防止 TA 跑到车轮子底下去,所以就算出去遛人也没有办法完全放心。最搞笑的是停电的时候,忽然之间路上就多出了很多带着小孩出来走路的人,毕竟家里没电什么也干不成。至于公开场合看到的大人陪小孩玩的亲子间其乐融融的景象,那根本已经进入传销行为的范畴了:看到别人的亲子乐融融->萌生生小孩的愿望->生了小孩但是家里呆不住->带出去玩->成为别人眼里的亲子乐融融,完美形成圆环之理。 为什么 Toddler 生病会带来很大麻烦 # 最近两个月过得挺 burn out 的,原因是 Toddler 一连生病了三次,好在都是些咳嗽发烧之类的小打小闹。Toddler 生病是个防不胜防的大招,主要有两个效果,一个是不能送 daycare 只能在家,另一个是会传染给全家。这两个效果对生活质量的影响都非常致命,比来比去都比不出哪个效果更厉害。。。下面来详细解释。 既要照顾 Toddler 又要工作,这种日子连续过两天就过不下去了 # 不多说先上图。我的个人状态以有没有在工作、Toddler 有没有在家为标准分为四个象限,每个象限内的状态如下: 【拍着 Colin 的肩膀】大兄弟我跟你说,这日子一天也过不下去了。 COVID 期间 daycare 对出现什么症状就需要呆家的要求比较严格。发烧感冒就不用说了,咳嗽也是查得挺严的。虽然平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过去了,但是现在如果强行送去的话分分钟打电话退货。所以一旦病了就是 Toddler 呆在家。Toddler 在家的工作日,我这边的时间表大概是这样的: 4am 闹钟叫醒,想到今天 Toddler 呆在家,压力山大于是赖床一阵 4:45am 工作 6:45am 叫醒 Toddler 和 Colin,洗漱吃饭 8:30am 在 Toddler 的随时打断下(求抱抱、求读书)工作,两人轮流做午饭 10am 附近 其中一人带 Toddler 出门散步1-1.5小时 12pm 午饭 1pm Colin 送 Toddler 睡午觉,我工作 3pm 附近 Toddler 睡醒 3:30pm 附近 Toddler 有一定几率进入随时求抱抱的黏人阶段,我陪同 5pm 做晚饭、吃晚饭、收拾碗筷、跟 Toddler 玩 7pm 洗漱送睡 8:30pm 躺在床上一边念叨着“这日子过不下去了”一边进入梦乡 11pm-3am 中任意时刻 Toddler 哭醒,只有 Colin 睡在 TA 床边的地板上才能止住哭声——这是最近出现的新动向!Toddler 的睡眠真是无法预测的命运的舞台啊。 这只是大致时刻表。因为工作日开会的时间不固定,两个人要商量好安排时间错开,保证其中一人开会时另一人阻止 Toddler 在屋子里鬼哭狼嚎。所以凡是 Toddler 在家的工作日,我能顺利按时出席一天里的会就已经是谢天谢地;到下午3点半附近的时候,基本会到达战意丧失没动力去做事情了的状态。 这种 burnout 的体验这两个月经历得非常充分。上个月,Toddler 莫名其妙开始咳嗽,所以两个星期10个工作日,基本上一天去一天呆家,只送出了4个工作日,剩下6个全是在家。这个月4个星期,第1个星期 ok,第2个星期感冒了只送2天,第3个星期好了,第4个星期又感冒了只送2天。毕竟感冒流鼻涕这种症状,少说也要4、5天才好,就算赶上周末,也要有2-3天工作日的时候在家。我的体验是 Toddler 在家的时候工作,1天还可以忍,连续2天就是极限,连续3天就必须请假才能喘口气了。 地狱三选二 # 地狱三选二:工作、照顾 Toddler、养自己的病。 Toddler 生病的难处不仅在于必须呆在家照顾,而且在于 Toddler 的病一般都会传染。举个例子,上一次夏天的时候,Toddler 染上了玫瑰疹(Roseola)。这种传染病是小孩子很常见的病,症状是发烧+起玫瑰色的疹子。所以进行亲密接触的我在两天后同样也在没有其他症状的情况下发烧了一天。再举个例子,Toddler 成为了 Toddler 之后,跟父亲的关系进入黄金期,所以在前段时间感冒的时候,Colin 也连续很多天嗓子疼、全身酸。 那既然生病了不能送学校,如果 Toddler 和其中一名家长同时生病的那一天该怎么办呢?地狱三选二里面,有两次我们选择了强行送学校,有一次选择了由生病的大人照顾 Toddler(不过那个时候 Toddler 还是 Baby,没有那么难缠)。难得记起来自己小时候生病的时候,爸爸或妈妈虽然同样也是病了,还是照样要照顾、做饭,终于感到了人生的艰难。 另外我有个感觉,大人的病比小孩好像总是要严重一些。比如最近的这一次生病, Toddler 只是流鼻涕,精神状态没有任何 degrade。我除了鼻涕还发烧了一天(全天躺床),头疼了两天。Colin 也是头疼+嗓子疼了两天。不过大概只是因为 Toddler 不会表达自己,或者世界太好玩来不及顾及自己的身体感受。 Burnout 带来的心理影响也挺大的。每次 Toddler 生病经过几天人仰马翻的日子之后,我都会报复性地浪一段时间(呃也就是熬夜看漫画),第二天精神萎靡、全身酸痛、自暴自弃,折腾好几天才会回归正轨。 所以。。。 # 这两个月我总算有点明白为什么有些长辈宁愿给小孩穿太多到捂出病来,也怕 TA 冻到得感冒了。原来是因为小孩子生病的破坏力就是这么大啊!

2021/3/17
articleCard.readMore

《屎记》大公开

话说到目前《四喜丸子》里还从来没有提到过什么屎尿屁的事情,明明这才是养小孩80%的人生真实。所以为了防止被爱情冲昏头脑的少年少女们对婴幼儿产生不切实际的期待而堕落成失足少年少女,我觉得是时候把压箱底的记录公开出来了。这个压箱底的名藏叫做《屎记》,评价我也想好了,“屎家之绝唱,有味之离骚”,你看多大气。警告以及免责声明:这是一篇有味道的文章,并且附有部分细节描写(图片放链接而不是直接加载出来是我最后的温柔);请做好准备后再阅读,鞠躬。 我大便了!💩 (Photo by Tim Mossholder (@timmossholder) on Unsplash) 《屎记》大公开 # 二话不说先上图。下图这个神秘的本子就是《屎记》。早期记录喝奶和大小便,在生病的时候记录体温,后来因为食物转为正常的食物,渐渐地记录只剩下大小便。对,时间精确到分钟,因为我就是不精确不舒服斯基。重点是这个——自从 Baby 从医院里回家的那一天起,到现在长成 Toddler,几百天里这个本本的记录没有缺过任何一天。这大概是我主动参与过的所有事情里最长的 streak 了吧? Baby 刚出生还在医院的时候,护士每过一两个小时就来检查一次,每次来必问两个问题,什么时候给喂奶了,什么时候大小便了,并且记录在案。事实上新生儿的最开始几天,AAP 对大小便是有严格标准的,第几天要小便几泡大便几泡,不达标就要采取措施,所以不管是医生还是护士,都把这个事当成天大。回家了以后失去了随叫随到可以解答问题的人,要说不慌是不可能的,就紧抓着这个本本当成救命稻草,在上面每记录一行就好像交了一项作业一样。除了心理作用,实际作用也非常显著: 夜里交班也只需要看看记录就知道上次什么时候喂的,预估离下次被哭声叫醒之前有几个小时可以睡(或者可以在床上翻滚却睡不着)。 远一点来说,自从 set up 了屎记本,去儿科诊所报道时候受到盘问的时候,再也不会像在医院一样一问全忘了。 时间更远一些,写 postmortem 也可以翻翻记录就找回状态,比如这篇《家有新生娃:睡觉作息》和这篇《和Baby在一起的前100天》,就是以屎记本为第一手材料统计出的血泪规律。 至于为什么《屎记》是个实体本本而不是手机上的记录,这又是一个槽点很多的问题。一开始的契机是在缺觉和忙乱之中急于记下来,所以从纸笔开始。过了两个星期我去扫了一圈 app store,一图以蔽之就是“老头地铁看手机.jpg”。市场上婴儿记录的 app 汗牛充栋,一个个 UI 都长得花枝招展,却没有哪个 app 能提供多个照顾者照顾同一人、进行数据同步这种最基本的功能(不过多设备数据同步不是个简单的问题,我都不知道我的 Calender app 上有多少零星 event 莫名其妙地消失了)。显然大部分产品经理都觉得照顾婴儿就需要晒照片、需要添加可爱的 emoji,并且吃喝拉撒的照顾24/7都能靠一个人搞定。我虽然知道母婴这个领域智商税本来就收得很厉害,但是凭这种浅薄的 stereotyping 就能上 app store 搜索前列,还是让我挺震惊的。转而用 Google Sheets 这类同步做得好的通用软件的话,又发现需要用手点屏幕的次数太多,不如直接单手就能在纸上划拉两笔,困得字迹不整也没关系,反正是这个意思就行。 然而纸质《屎记》也曾经 backfire 过。就在前两个月的某一天,我突然发现 Toddler 自己在房间里安静好久好久太不正常了,赶紧去看一下,原来在很开心地边翻边撕屎记本。之后我花了十几分钟才把些撕下来的页码像拼图一样拼回原样。 达成的各类成就 # 照顾 Toddler 这么久,两个人换过无数的大便尿布,还是颇达成了一些成就。现在从难度由低到高陈列出来。再次警告,本段落对💩的质地和手感有描述性语言 blah blah,现在退出还来得及。。。 手沾大便 # 达成者:Miki,Colin,Toddler 腿上脚上后背上沾大便 # 达成者:Baby/Toddler,Miki 如图)。我也在那个阶段受到过不少波及。那个时候早上第一次抱着喂奶的时候,喝上两分钟之后,Baby 的肠胃仿佛像被唤醒一样,会忽然停顿几秒钟(在专心酝酿大便),之后我放在尿布下托着 Baby 的这只手就会感觉到一些物质在慢慢涌出。如果当天的大便流动性比较好的话,就会涌到我的手上、大腿裤子上、还有我坐的椅子上😱。当然是不能立刻起身收拾的,喝奶当中强行打断,Baby 少不了会抗议。唯一有所安慰的是,这时候的大便基本上没有特别刺鼻的味道,所以沾到以后心情没有那么差💢。 尿布台上滚大便 # 达成者:Colin 餐椅糊大便 # 达成者:Toddler 徒手接大便 # 达成者:Colin 现况以及未来展望 # 成就虽然累累,但是我的判断是,目前大概只解锁了成就清单的50%,破坏力总和不过30%。原因是,再怎么说 Toddler 也不可能一直穿着尿布,总有一天要进行令人振奋的 potty training(抖)。我自己对自己的 potty training 甚至还有点印象,有段时间会自己大小便但是不会擦屁股(很 messy),所以我妈妈会让我便后喊她来擦屁股。在几次“妈妈,擦屁股”的声音喊得满楼震天响之后,我妈终于忍不住说你以后只喊“妈妈”就够了,我就—— ——呀嘞呀嘞,真是拿你没办法呢。(蜡笔小新。图源不明。) 最近从图书馆借了不少绘本,为了给自己打气并且给 Toddler 事先吹吹风,借了一本叫 A Potty for Me! 的。Toddler 一边听一边踌躇满志地抓自己的尿布,让我感觉任重而道远。说实话我一点也不期待 potty training(尿布公司的大胜利!),人生已经这么艰难了何必非要在宝贵的周末跟自己过不去?(至于为什么是周末,因为我看了这个 3 Day Training Method,不过当家长一年半了也知道 parenting 这个领域里理想和现实经常一个天上一个地下,随便搜搜都是血泪控诉。)总之目前还是能拖一下就拖一下吧,毕竟我是没有见过上了大学还穿尿布的小孩,说不定某一天 Toddler 就像这只别人家的猫一样来了天启会自己上厕所了呢? 在那之前,《屎记》应该会继续下去吧。

2021/1/17
articleCard.readMore

拖延到年底的 Mortgage Refinancing

美国的贷款利率从今年三月份开始降到几年来的新低,很多人也动了 refinancing 的心思,据说都排起了长队。然而我们还是一拖再拖地拖到了年底,然后感觉再不鼓起勇气折腾一把仿佛就要错过一个亿。最终促使我们完成 refinancing 的还是得益于找到了一个(几乎)全线上的 mortgage 机构。 万事开头难 # 提起 refinancing,脑海中呈现的还是几年前买房的紧张与繁忙。虽然申请贷款只是其中的一步,但回想起和经纪人的交涉还是让人心累。年中的时候收到原来 mortgage 公司的促销信件。拖到九月份终于鼓起勇气回复表示了兴趣。第二天错过了那边联系人打来的电话,然后就再而衰地又拖到了十月份。再次鼓起勇气约了确定的一天,直到当天下午六点多才接到电话,听得出对方忙了一天已经挺疲惫了。一通电话下来得到一个新的贷款利率估值。之后又想了解一下利率的细节,但实在已经三而竭了。 我不禁感慨都进入20年代了(怎么有点时光倒退的感觉?),难道就没有什么线上的 mortgage 机构可以不用跟经纪人打交道从而让用户自主地查询与推进吗?显然我不是一个人在感慨。“椒盐豆豉”(我们的 Friends 之一)更是进一步发起了调研。于是得知了 IVY Direct。 (点击查看大图) 说实话他们家网页还是比较简单朴素的。要不是“椒盐豆豉”的现身说法,我们也许看到也就直接跳过了。回过头来看,整个 refinancing 的体验还是很不错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查询方便——可以随时查看最新的贷款利率及费用。可以多次输入不同信息比较结果。 流程清晰——列出了步骤总览和 FAQ。随着过程推进会自动出现相应的提示和功能。 交互高效——自带消息系统与文件平台。所有通信记录以及文档一目了然。 我自己的感觉是:传统的公司需要体现出经纪人的作用,因此往往由他们来全程主导和带领用户。有时可能还需要突出人工交互以让用户体验到尊贵感。IVY Direct 则完全相反。他们的思路是尽可能地将交互自动化以至于让用户可以自己完成。这样他们就能降低边际成本,从而同时处理更多的用户请求——这就是互联网思维啊! 抢注 # 10月26日我们注册了账号。然后发现由于申请的人太多,网站进行了限流。工作日每天仅从东部时间下午两点开始接受申请。于是第二天我们事先填好表格,然后掐着表进行了抢注——估计只慢了1秒钟,最终被接受了。当天晚上就收到确认消息。从名字上看,负责我们申请的两位联系人应该都是华人。不知道这是不是一家华人开的公司。我们的申请就这样正式进入了流程。 信用记录 # 10月30日,我们收到消息说信用记录无法提取。之前因为美国几家信用记录公司的信息泄露事件,我们把所有的信用记录都锁起来了,还没来得及解锁。进一步得知整个 refinancing 的过程中,120天内只需要提取一次信用记录。于是我们把三家机构(Equifax、Experian、以及 TransUnion)都暂时解锁(temporary lifting)了一个月。接下来信用机构那边还需要一些处理时间。 11月3日,我们收到消息说信用记录还是无法提取。仔细复查了一遍,所有的信用记录都已经暂时解锁了啊。无奈之下进行了永久解锁(permanent lifting)(事成之后还要再锁回来感觉比较麻烦)。第二天回复说这次成功了。 初步合同(initial package) # 信用记录提取之后,紧接着就可以开始生成初步的合同。我的理解是,此时会根据我们的情况给出一个最终利率的估值(当然最终的数字还是要等到锁定利率之后)。如果我们觉得满意,就继续推进下去。对比注册申请时的数据,初步合同里利率的费用还降低了,于是我们愉快地签了。 房屋评估(appraisal) # 决定利率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当前房屋的估值。由于近期做 refinancing 的人很多且处于疫情期间,房屋评估也比较慢,一般需要等待两到三周的时间。 11月9日,IVY Direct 帮我们确定了当地的一家房屋评估公司。然后我们通过那家公司的网站付了钱。 11月11日,来了两位评估师,都是华人。他们先让我们打开所有房间的房门与灯。评估的步骤就是进行各种室内外的测量与拍照。其中一位评估师拍照前会让我们先回避一下,另一位则采取不打扰模式。评估结束后他们问有没有什么问题要问他们。我想了想说没有。 11月16日,收到评估报告。结果和我们预估的差不多。报告中有些照片里还出现了我们,不过打上了马赛克。估计是那位采取不打扰模式的评估师拍摄的。 11月17日,接到 IVY Direct 的通知说贷款申请初步通过了。不过需要补充一些材料。主要就是对于之前租房的经历,需要提供具体租期时间,并说明不是自己所拥有的房产。签署补充材料的时候,发现把我的名字写错了,于是让他们帮忙更正。 锁定利率(rate lock) # 接下来就到了激动人心的一步。利率一旦锁定,最终合同上的数字也就定下来了。不过利率的锁定是有期限的,一般是30天(由用户自己决定)。要尽量在此期间完成 refinancing。过期之后再重新锁定是有一定惩罚的。 其实在签完初步合同以及约好了房屋评估之后就可以开始锁定利率了,不过我们似乎忘了这件事,直到11月18日才想起好像还有这么个步骤。利率每时每刻都在波动,用户可以随时在网站上自行查看和锁定(锁定必须在周一到周五东部时间早上11点到下午6点期间进行)——这就是线上系统的便捷性,虽然我们差点忘了这个步骤(其实网站上是有列出所有的步骤,不过这一步和整个流程是有些松耦合)。 选日不如撞日,11月18日当天我们打开网站,发现利率的费用又降低了,于是就锁定了。 申请通过了 # 11月25日,收到通知说贷款被批准了。接下来就是签署 closing documents。这一步没法在线上完成,必须由 title company 指派一位公证员(notary)上门进行。我们给出了接下来两周我们的时间,然后联系人帮我们选定了一个。我以为这样就算是定下来了。没想到联系人一直在等我们的再次回复确认,并且感恩节一过就打电话给我们。现在回过头看,当时是应该再随手回复一下的。 一旦 closing 的日期定下来了,必须在那个日期三天前先签好 closing disclosure (CD)。我们定了12月4日 close,联系人于12月1日把 CD 发给我们,并叮嘱我们务必在当天签好。 电汇(wire transfer) # 在 closing 之前,我们还必须把所需的费用转给 title company。这里包含了 refinancing 的相关费用以及预付的利息及保险。我们选择了银行电汇。为了防止电汇诈骗,title company 给出汇款信息后都会要求用户再打电话核对一遍。这也使得我每次要汇这么一大笔钱心里都挺没底的(之前买房的时候还要加上首付款,当时心里更慌了)。 12月2日,我按照要求打电话给 title company 指定的联系人确认汇款信息。试了几次,一直都是繁忙没人接。于是在网上搜了个 general 的号码,估计是 title company 的前台,直接询问。汇款信息上主要列出了收款人银行的 ABA number、account number、以及银行地址。我们就核对了这些信息。 我们打算使用 Fidelity 进行电汇,好处是没有手续费。电汇需要联系 Fidelity 的工作人员来进行。疫情期间几乎所有机构的客服电话都要排队等候。等了约半个小时,终于接通了。工作人员询问了汇款额度、ABA number、account number 之后,接下来还需要 beneficiary name and address。汇款信息里只列出了银行的名字和地址,但直觉上又让人觉得不对。工作人员建议我向 title company 确认一下。 于是再次打电话给 title company。前台也不是很清楚,于是叫来了我们的联系人(突然意识到这也许是能够快速联系到联系人的方法)。联系人显然对这种情况非常熟悉了,告诉我应该填写 titile company 的名字和地址(地址其实已经用小字标注在了页面底部),银行的名字和地址只是为了确认信息正确(比如敲入 ABA number 会自动跳出银行名字)。既然很多人都有这个疑问,不知道为什么他们不把汇款信息做得更明确一些。 回过头再次联系 Fidelity。这次为了方便提供地址信息,选择了 chat 的方式。等了差不多两个小时,然后被告知电汇只能通过电话来进行。 所幸电汇服务是全天候开通的。当天晚上趁人少的时候又打了一次电话,这次不用排队等待。提供了所有信息后,工作人员问我对方银行接收汇款是否有手续费?因为如果有的话,我们可能要多转一些钱过去。Good point——说得有道理啊,但现在太晚了没法再给 title company 打电话确认。不知道是不是夜深人静比较清闲,工作人员还耐心地陪我在网上一起搜索信息。我们没有找到官方的说明,只在一个帖子上看到似乎是需要手续费的。出于保险,我决定还是把手续费也包含在内一起转过去。电汇提交后(不过当时比较晚了,要第二天才能送达),我忽然想起忘了在备注里按照要求填写 file ID,于是麻烦工作人员取消后又重来了一遍。 总结一下,电汇时要向 title company 核对清楚以下信息: ABA number。 account number。 beneficiary name and address。 是否有接收手续费,或者是否已经包含在总额内。 关于电汇的一些注意事项: 尽量提早进行,留出提前量。 发送前检查一下有没有需要在备注里填写的信息。 东部时间下午四点之前进行的电汇都可以当天到达(各个银行可能不尽相同)。 在申请贷款时会提供银行账户的资金账单。汇款时也尽量使用同样的银行账户,否则可能需要补充其他银行及其关联银行的账单。 其实除了电汇,还可以使用 cashier’s check(估计可以在 closing 当场交给公证员),不过我们没有试过。 Closing # 12月4日,公证员上门来进行 closing documents 的签署。疫情期间他们还要走家串户也是不容易。她问我们是否需要在室外进行。不知道她是客气还是有所顾虑。当时外面挺冷的,我们说那还是在室内吧。大家都戴着口罩。公证员把所有材料都打印了两份,一份当场签署,一份用于备份。我们当时填错了其中一张,于是就从备份里补了一张。结束后她把备份的文档也留给了我们。整个过程差不多花了一个小时。 之后我们又向 title company 要了一份签署了的文档的电子版。 12月9日,旧的贷款被新的银行付清了。我们也将从明年二月份开始偿还新的贷款(因为 closing 的时候已经预付了一些)。 12月11日,收到了 title company 退还的多余款项,里面包含了之前电汇多转过去的手续费。

2020/12/31
articleCard.readMore

目前为止所有提到再生一个小孩的对话都是以苦笑结束(意味深)

最近 Toddler(总算)迷上了滑梯,一旦玩起来就变成了永动机,不断重复地上去下来,不亦乐乎。看着这张没有被社会殴打过的快乐的脸,我有时候会想,真可爱啊,要不再生一个吧? 但不幸的是,在 Family planning 方面,很难找到不偏袒和没有成见的建议,来讲述生第二个小孩的经历。亲戚朋友当然都是鼓励啦;网上则是有很多鼓吹,或者自我安慰打鸡血,要么就是树人设的。结果就是,没有利益关系的人,我跟人家没有熟到可以分享这种私密性的建议;而熟人可以说说的,要不就是抱有“想要看到你们多多生小孩”这种偏心的想法,要不就是完全没体验过生小孩,鸡同鸭讲。所以我也是一头雾水,如果这样下去不明不白地就生了第二个小孩,那跟当初没有决定去收集信息就怀上小孩的自己,也没什么区别。 翻翻一年前的文章,确实太容易就忘了养小孩的前几个月有多辛苦。因为阴道口撕裂(前段时间豆瓣传开的医生实操侧切的动图,我还是不贴了,毕竟目的是教学,不是给我们普通人看的R级镜头;何况妇产科就算在医科里面大概也算是血腥的)和乳房胀痛+乳头疼痛和睡眠不足,以及激素水平的急剧变化,当时的自己几乎每天都要伤心地哭一场。太累了的话,就算是走路磕到脚趾,或者不小心打翻了奶瓶,甚至 Colin 的一句话,都能让我瞬间崩溃——现在翻看当时的每天日记还是触目惊心。不知道多少次想着自己犯了一生中最大的错误,这一辈子就毁了。想着过去无忧无虑没有压力的自己已经永远死掉了,连跟过去的自己说再见都没来得及。连续好多个月cnmlgb都成了我的口头禅(后来才发现确有研究得出讲脏话有助于缓解疼痛,还获了2010年的搞笑诺贝尔奖)。到现在也还有 lower back 的神经痛,一旦在很累的一天作出某些特定的姿势(一般是趴/跪在地上起身的时候),甚至会因为太疼而一时间 freeze 动不了,一动就会超疼。解决这个问题?目前大概两个星期发生一次,所以懒惰的我基本能苟就苟。 另一点让我觉得棘手的问题,是怀孕和养小孩所带来的生活变化,对工作的影响。我在怀孕的时候,因为前期的身体不适和后期的肚子里大闹子宫,以及心里状态的变化,感觉工作状态受到很大影响,具体的反应是作出的决定保守了很多。能少做一些就不会去多做,也会下意识地选一些 time horizon 比较近的 tasks 来做。结果就是工作的内容比较碎片化,看不到 big picture 就容易丧失动力。产后更是这样,几个月的假期和恢复时间之后,适应新的生活节奏(尤其是多出来的每天2.5-3小时的通勤),不是件非常容易的事。所以说前后一年半左右的时间,本来就偶尔厌班的自己,找到了理由把工作放到了第二优先,所以在这段时间之内在工作上一直没有什么成果。然后工作就好像逆水行舟,不去 push 就造成了恶性循环,影响力和兴趣大大削减。然而我本来就不是一个对工作充满100%热情的人,所以把工作的停滞和减速全推给小孩当然不合理;事实上如果没有生小孩的话,也未必能够比现在在工作上更进一步🤷‍♀️。 话说回来,现在因为送到 daycare,亲自带 Toddler 的时长跟产假时候带 Baby 的时候不能相比了。Toddler 需要照顾的地方也有了微妙的不同。然而刚刚过去的感恩节是2天假期+2天周末。连续4天的带小孩地狱,让我不得不重新认识到带 Baby 和带 Toddler,各有各的累处。这一点,即使 Todder 长一张天使般的脸蛋,也完全不能抹消其中的心累。不如说我们一周有45小时的从带小孩监狱里假释的时间,用于上班也好、摸鱼也好,已经是我们给自己最大的仁慈了。现在也渐渐明白了,难怪很多家长会凶巴巴地吼小孩,因为每天的积累实在是太累了,这个事只有谁带谁知道。从前的我非常不理解这件事,因为自己只做过小孩,没做过家长;但是现在两方都做过,就很难再武断地下 judgement,毕竟我也不知道那些吼小孩的家长一天里都经历了什么大人生活里面的小小绝望。虽然这些都是无能狂怒而已,并不是暴躁吼小孩的借口。 带小孩地狱示意图。出处不明。 抱怨了这么多,其实最近有很多事情,让我回味了从前的日子,就好像从上方俯视着自己从前的记忆一样。非常有意思的是,找回了几个记忆中的场景,让我把自己以为的最早记忆提前了很多。比如洗澡的红澡盆里面的水有时候会有点烫;看到自己9个月大的照片就回想起家长照照片时候的语言和口气,还有被太阳晒得烫烫的石头板凳(这点让我知道原来9个月大就已经能听懂亲近的人的说话口气了,内容也八九不离十,所以即使在 Baby/Toddler 面前说话也要小心);看到父母两个人搂搂抱抱时候 oxytocin rush 所感受到的一瞬间很开心很激动的感觉;感受到父母吵架时候紧张气氛的时候,大哭一两个小时的绝望(甚至还有爸爸之后带着沮丧口气的安慰)。正因为这些一辈子的记忆(也包括心里阴影)的存在,时刻提醒我对于小小的孩子而言,父母的言行和态度不管有没有直接针对小孩,都有多么的 overpowering。毕竟父母对于小孩子就是整个世界,没有其他可以逃避的地方和出口了。因此在 Toddler 面前也是诚惶诚恐地做人。 放在天平上对比——要问养小孩所得到的这些小小的体验,相比产前产后的辛苦值不值的话,那必须是100%不值,甚至量级都没法比。所以如果是知道这些代价而决定不要小孩的人,我从心底给你们鼓掌(鼓掌是灵魂的喝彩!——东堂葵,《咒术回战》芥见下下)。第一是因为作出这些选择的人比当时的我聪明太多,能在事前就收集到这么详尽的信息;第二是因为他们的坚持,毕竟在各种说辞的影响下,想要小孩、态度中立、甚至不想要小孩但是意志不坚定的人,最终都是生小孩这么一条出路。然而我自己要是能让过去的几年的人生重来一次的话,肯定也会生,原因也很简单:我就是那种有点好奇肯定会去亲历作死的人(误)。另一个原因是我在养小小人类的这件事上多少有点浪漫主义。比如身边的这个小人现在虽然连话都说不利索,然而30年后他们才是中流砥柱,在60年后只有他们才活着、发展、挣扎、存续。大概正是因为相信这种模糊的未来的存在,才让得失的天平稍微平衡起来吧。所以你看养小孩是以一己之力促成的一场搭上人类未来的豪赌!(恭喜中二度报表🎉)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Peace!🧘‍♀️ Photo by Greg Rakozy (@grakozy) on Unsplash. 最后附上另一位豆瓣上的作者写的一篇《接受自己当妈这件事大概花了一年吧》,可谓世界上的另一个我,但是文风要比我的好玩多了!请不要错过。

2020/12/19
articleCard.readMore

关于儿童发育发展方面的焦虑

生了 Toddler 之后,意外地开启了新的一扇焦虑之门——今天为什么忽然喝奶量变少了?为什么 x 个月大了还没学会 CDC Milestone 的某某技能?这些心里的嘀咕在之前的篇章(比如这里和这里)里面虽然也有提过,但是就在前两天的夜里,因为梦到 Toddler 的发育问题而全身冷汗地醒过来之后(上一次满身冷汗地醒过来还是产后一个月的生理现象),我打算正式写写目前为止从心底产生的这些焦虑。 关于孤独症谱系障碍 # 对于1.5岁的小孩子来说,差不多已经到了可以看出社交能力和语言能力端倪的时候,也是这个时候开始逐渐有注意到自家小孩和别人家小孩的区别。虽然 Toddler 是去 daycare 的,因此似乎有很多小孩可以对比发育发展的样子,但在这个年纪的他们只是相差两个月都会有很大差距,而 daycare 里并没有和 Todder 上下相差两三个月的小朋友。(当然社恐的我每天去接人只是打个招呼就赶紧撤,来不及观察各位新新人类,这也是个问题。)再加上人和人的性格本来就不同,举止行为很难直接对应和对比,因此对于 Toddler 的发展快慢,目前仍在摸索中。 这天我梦到 daycare 老师跟我说怀疑 Toddler 有自闭倾向,所以建议去看医生。梦里的镜头感意外地强,醒过来的一瞬间很难判断是梦还是真事。自闭症/孤独症谱系障碍这件事情,对于引起我的焦虑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原因有这么几个: 难诊断。并不像感冒一样每个人有同样的症状,我对这种障碍的理解是,根据所在的光谱位置,经典症状只有一部分人表现,还有一些比较像打地鼠,可能打到几个症状,而其他项目都正常。而确诊的时候看的是总体趋势。这也就是为什么只有专业人员才能从谱系上确诊病人。 难发现。我们都是这样,注意到变化很容易,而注意到很久不变的事情却很难。同理,注意到自己的小孩缺了什么技能,比注意到有什么技能要难。尤其是对于时刻都在进化的小孩子来说,如果不留心的话,speech delay 还是要花一阵时间才能发现的,除非是退行性的症状。在这点上甚至通常的儿科医生都很难准确筛选可疑的小孩子,因为他们毕竟只见小孩10分钟(不过综合特定的问题和问卷,还是有效果的),所以这就要求家长随时关注,及时发现和汇报。 治疗和预后对于生活质量带来的不确定性。根据病情的严重性,可能需要进行长期不懈的治疗和训练,所以家长对于未来生活质量的预期会有一个很大的 dip。对于从竞争心很强的内卷文化中受益的我们来说, 在心理上接受和承受这点并不容易。所以观察到了症状却拖延一阵再去寻找诊断和帮助,也是经常发生的事情。 所以这个神出鬼没的大 boss 在未来的几年时间里,大概还会一直威胁着我的焦虑雷达吧,直到 Toddler 变成了 Preschooler,被新的焦虑 boss 所替代。 心累。原 quote 出处:Bunmi Laditan 的 facebook post 清单:在此之前所焦虑的各种事情 # 为了保有完整的记录,我回忆了一下从怀孕开始曾经担心或者焦虑的各种事情,包括但不限于: 怀孕初期:胎心测不出来怎么办?染色体会不会有问题?会不会流产? 怀孕中期:会不会流产?小孩的肢体发育会不会有问题? 怀孕后期:会不会早产?会不会一出生就死掉了或者窒息了? 2-3个月:Baby 怎么还没有看过自己的手? 5个月:Baby 怎么还没有翻身?还没有 babble? 9个月:Baby 因为无理由呕吐3次(我猜测是脑内压力上升的反应吧),外加前额窄、头围小的原因,被 refer 到 Craniosynostosis 专科检查。真的需要做手术怎么办? 1岁:Toddler 怎么还没有用手指东西? 1.25岁:Toddler 怎么还不会说5个单词/单字? 在我们这个 case 里,所有担心的事情都没发生,所以这些焦虑、在焦虑上浪费(花费?)的时间、和焦虑带来的后果,都没有效果,也没有用。没有用的原因是,以上所有担心的问题,几乎都是又基因之类的不可抗力决定的,身为家长的自己也没有任何办法做出改变。这种无力感,在最近的两年之中已经品尝得差不多、也差不多厌倦了。虽然知道既没有用又觉得厌倦,毕竟我自己还是不可能变成莫得感情的机器人,不论是否发生,焦虑还是多少会有的。 不过值得一提的还是,以怀孕为界,我在“前世”的生活里并没有想过原来生每一个小孩都是一场对自己未来的豪赌。理所当然地想着只是家里多一个人吃饭睡觉而已,却一直忽略了原来只是获得一只正常吃饭、睡觉、感知、交流的小生物,就已经是非常幸运了。到现在我也很难想象有 special needs 的小孩的家里,家长的日常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又是怎么应付这仿佛漫无止境、而又随时能够戛然而止的人生的。 作为一个不会给文章结尾的人,这篇就先到这里吧。

2020/11/21
articleCard.readMore

Toddler 对我的反向改造

时间默默经过,Toddler 不论在形状上,还是在行为上,都越来越像我养小孩前心目中标准“小孩”的形象。嗯,越来越像个正经人了。最近这段时间我想了想 Toddler 给我自己带来的各种变化(逆向输出!),接下来分开来说说都有什么。 关于我开车超速但是却甩锅给 Toddler 的事 # 凡事有了要以自己为优先的目的,毕竟身边有个消耗自己精力和能量的无底洞,留心给自己多一些关爱也渐渐成了习惯。 事情是这样的。自从自己生下了小孩,低速开车开得猛了很多。倒车出来以后马上轰一脚油,再在路口急打方向盘,享受自己被甩出去的小小乐趣。一开始这种行为源自于一种从家里暂时逃离、从照顾 newborn 的责任中暂时逃离的心情所驱使,不知不觉竟然形成了习惯,带到了一年半后的现在。 随着 karma 的积累,终于被抓到了。这一天带 Toddler 去公园,正好可以顺路在途中把 Colin 放在超市门口买东西。Toddler 本来以为要三个人一起去玩的,见我半路放下了 Colin 要开走车,不习惯自己的 expectation 受到挑战的 Toddler 哭得很大声。一路开到公园,哭声都震耳欲聋,我作为司机心烦意乱。所以我想要早早开到公园,可以下车安抚 Toddler,不知不觉就在公园停车场的小路上开得很快。就在这时注意到后面有警灯在闪……以下略。本事件因情况特殊,请允许我在此甩锅。(鞠躬) 引申开来,生下小孩之后,我自己比较不 care 别人的想法了。相反,凡事有了要以自己为优先的目的,毕竟身边有个消耗自己精力和能量的无底洞,留心给自己多一些关爱也渐渐成了习惯。所以不论是准备辞职换工作也好,或者忽然打算寻找自我开始制作一档播客节目也好,比起以前的纠结都少了很多。这大概就是 Toddler 带给我最大的变化了吧。 虽然是这样,但跟人交往还是像以前一样的怂。前段时间家里有三个小孩一只狗的邻居(我经常想这家里是不是跟马戏团一样时刻好戏不断)上门送我自家不玩了的二手玩具,一时间忽然接受了别人的好意,很久很久都没有缓过来,心砰砰跳。哎,想过游民式的生活,这样就没有好心的邻居来得及熟悉了(误)。 关于 Toddler 对很多事有兴趣却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事 # 小孩的能力没有发展到一定程度,不会就是不会,不到时间的话就算教也是事倍功半。 自从 Toddler 走路比较稳定,双手获得解放了以后,开启了新的一轮身体和底线的探索。比如扒下大人的拖鞋试着踩拖鞋走路(要求双手拉着才行),爬到凳子上像站在吧台边上一样和大人一起喝水(时刻怕摔下来一直很担心),甚至在帮忙把碗筷从洗碗机上卸下来的时候,小小的人生中第一次摔碎了盘子。对产品包装也开始有兴趣了。我印象最深的是 Toddler 在晚饭后,不知道怎么把一条 energy bar 的包装撕开了一点点,我发现了以后就把包装全部撕开,请 Toddler 站到“吧台”边,邀请 Toddler 一起分享这条 energy bar。当时的 Toddler 一边吃一边笑得非常得意。 一个有思想的小孩。图源不明。 不过 Toddler 现在也开始有思维定势了。家里刚买橘子的时候,Toddler 非常兴奋地拿到手就尝试抠橘子(未果)。在我帮 TA 剥橘子两次之后,就瞪眼嚷嚷等着我来剥了。这种定势对我来说有个极大的后果,就是以后万事都要被求帮忙了(抖)。因为不给 Toddler 自己学习的机会的话,就多半会错过 TA 最早能够自己学会做这件事的时间,也错过了我从帮忙这件事的责任上解放的时间。举个例子,我差不多到小学三年级左右才会剥煮鸡蛋的壳,而邻居家的小孩子一年级就很熟练了。其他的日常能力,比如用筷子、穿裤子之类的事情也同理。所以我这种懒人要想早日获得解放,就需要——用现在流行的商业词语来说——赋能(Empowerment)。然而小孩的能力没有发展到一定程度,不会就是不会,不到时间的话就算教也是事倍功半。不过看着 Toddler 在厨房很认真地看大人做饭时候的一举一动,忽然有一天厚积薄发了也说不定(兴奋地搓搓手)。 话说 Toddler 目前剥橘子还是处于大力出奇迹的范畴,经常突如其来地橘子水溅一脸。想想自己小时候也是不知道眼睛被橘子水喷过多少次,不禁暗暗感叹天道好轮回。 关于我从 Toddler 身上学到了什么的事 # 也许就是因为什么也不会、什么也感受不深,所以 Toddler 才能比敏感的大人更加无畏地投身到欲望的轮回当中吧。 Toddler 醒着的时候就像一个小小的学习机器,不是在研究自己的脚就是在玩手边能拿到的各种东西。现在手脚稍微长了一些,仔细观察 TA 的 身体姿态,下蹲时两脚与肩同宽,膝盖和脚尖一个方向。这个姿势是标准的健身房下蹲姿势!并且 Toddler 手里就算举着对 TA 来说很重的东西,也从来只从髋关节弯腰,从来不会像我自己一样不健康地弓背弯腰。这个动作的达成需要很多大腿的力量,没想到小小的 Toddler 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就达成了。 另外一个观察,最近 Toddler 哭得越来越少了,白天的时候哭的原因基本上都是想(继续)玩什么却又没有办法满足自己小小心愿,而带来的沮丧感。举几个例子,Toddler 在玩炒菜勺子,可是我现在就要用勺子炒菜了,只能从 TA 手里拿走,哭。Toddler 自己的裤子被我们随手放在高高桌子的中间,Toddler 想拿着试穿却屡次三番够不到,哭。虽然有时候挺麻烦的,但是我还是对这种简单的事都做不到的 Toddler 怀有同情感,毕竟自己也是这么过来的。人的欲望都是先行自己的能力一步,有了这种 burning desire 的驱使才能感受到能力不足的痛苦,才能去想办法让自己变得更强。眼前这么一只小小的人,连说话都不会,就已经投入到了这种欲望的轮回当中。也许就是因为什么也不会、什么也感受不深,所以 Toddler 才能比敏感的大人(说的就是我!)更加无畏地投身到欲望的轮回当中吧。 这篇文章的最后是一个小感慨。某天决定奢侈一下花大价钱买了螃蟹,曾经觉得肯定不会把好吃的让给任何人的自己,竟然把辛苦剥下来的螃蟹肉每次都送一半给 Toddler 吃。然而 Toddler 似乎完全不懂螃蟹肉的价值,同样也是没心没肺地吃得满桌都是。小时候的我自己也是被递过剥好了的螃蟹腿的,也是在懵懂之中接受了来自大人们的好意,所以我记得那个时候确实没有觉得螃蟹和其他的饭菜相比有什么特殊。在我们眼里,同样一块螃蟹肉,大概比 Toddler 眼里价值高很多,所以全部给自己吃才会幸福感更高吧!然而尽管理性地知道这样做不能最大化综合幸福感,还是给了 Toddler 很多螃蟹肉,可能是因为把自己吃螃蟹的幸福感让渡一部分,给了看 Toddler 吃螃蟹的幸福感吧。 好玩 Vs. 耗费你的时间金钱,请对号入座。图片来源不明。

2020/10/29
articleCard.readMore

1岁出头的新挑战

上一篇说到 Toddler 的新发展,现在来说说这些新发展对于我和 Colin 的挑战。——虽然想这么总结,但这次的主要目的是求救,因为 Toddler 现在夜里又哭着不让我们睡觉了! 刷牙和洗澡:平衡小人的意愿和我们照顾者的意愿 # 我们发现 Toddler 越来越想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做事,是在1岁左右很难从 TA 手里翘开手指拿走东西的时候。只有自己愿意放手的时候才默默地目送,不愿意放手的东西如果拿走会大声抗议。不过这才是正常的反应吧!事实上1岁以前我们经常用的一招是用别的东西吸引一下注意力,就能轻松把 Toddler 手里的东西拿开,这个时候我心里总有种罪恶感。然而现在让 Toddler 放手就很难了,有时候能讲道理(“要去吃饭了所以把这个收起来”),不行的话只好采取强硬的手段(整个脸皱起来哭~~)。也有时候就不管了,新的东西拿到眼前,喜新厌旧的 Toddler 就会扔下旧的东西了。 1岁几个月后的现在,这种个人意愿忽然体现在了刷牙和洗澡上。原本从出生开始一直是躺着刷牙和擦脸,但某一天开始忽然抗议得很厉害,在刷牙和擦脸的过程中腿翘起来向边上踢,不断想翻身。两个大人努力按住才能阻止翻身,然而 Toddler 总是坚持不懈而又徒劳无功地尝试很久。翻身不成就崩溃大哭,直到刷牙和擦脸完毕。接下来洗澡的时候,一直大哭的情况也有很多。 就这样持续了两三个星期,我终于坐下来默默地想了想这个问题。Toddler 能够自己站起来走路,那 TA 是不是对以前躺着的姿势不感兴趣了呢?总有一天 TA 也会像我们一样站着自己刷牙洗脸,既然现在提出了想要改变现状的抗议,也许正好是个过渡到大人刷牙法的机会。于是改成3个人都站在洗漱台前,我和 Toddler 一起刷牙。其中Toddler 站在椅子上,并且 TA 的牙由站在后方保护的 Colin 来刷。这样做有两点好处,第一是我也可以同时刷牙,第二是 Toddler 刷牙的时候可以看着我比较不无聊,同时跟大人一起做事情会比较情愿一些。执行的第一次效果就非常好,之后也没有发现 Toddler 有什么不开心的地方,而且在之后的洗澡过程中也快乐了很多,不再泼水和哭闹。 这样我想起来,Toddler 刚出生的前几个月,我每天都在这样默默地观察和思考 TA 的吃睡玩有什么 friction 是可以优化的,然而一年后的现在却发现自己很久没有 dedicate 这样的时间了。只是这么一个小小的变化就能让 Toddler 的日子好过很多,所以我多投入一些时间来观察应该还是非常值得的。 不会吧,又不能睡整觉了 # 这个睡觉的新情况到现在一个月了,还没能解决。具体症状是这样的: 每天在 daycare 11点45左右睡午觉的 Toddler,在周末竟然不睡。从前压在床上趴着不让动的方法因为 Toddler 的意愿增长,不再有用了(这种方法确实好像有点粗暴),所以过了中午也一直醒着。直到有一天下午3点半,TA 玩着玩着就坐下、躺下,直接倒在地毯上睡去了,一直睡了2个小时,就固定了周末下午3点过后才睡觉的 routine。 同一时期开始, Toddler 在晚上睡觉前和夜里都开始哭了。作为从4个月大开始 Toddler 都是晚上放在 crib 里走开就能自己睡的小孩,这种情况挺不寻常的。Toddler 哭的时候站起来扒着床边栏杆,一旦大人走过去站在床旁边立刻就自己趴下,而且趴了几分钟快睡着了还要撑起来看大人在不在,不在又站起来哭,循环直到睡着。这种突然要找大人的哭基本每夜都有1次,有的时候有2次。更有意思的是, Toddler 在夜里 shows preference of caregiver。曾经一度在 Colin一来就自动趴下,我来的话就推开不让碰,继续大哭,怎么也安慰不好。虽然后来渐渐两个人中的谁来都可以自动趴下,但是这种情况已经让我们的睡眠质量以及白天的精力下降了。 作为解决办法我们做过很多的尝试。之前说过的改变刷牙方式也算是一种。另一个我所做的尝试是模拟 daycare 的场景,周末拖出门一口气在户外呆3个小时。这个办法对于喜欢宅家的我来说,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行为,效果又有限,所以并没有继续下去。在夜里哭哭的应对上面,Colin 尝试了敲床栏杆的方法(又是一种粗暴的方法!),然并卵。最后每天在三更半夜上演的戏码就是,半夜爬起来去 Toddler 的床边,等 TA 趴下呼吸稳定了,就偷偷离开,回到自己的大床上自己轻轻躺下,有年头的床底座“吱扭”一声,Toddler 听到了又开始哇哇哭。 接下来的发育大 boss:语言能力 # 按照 CDC 的标准,在18个月的时候小孩要会说几个词。至于具体几个达标,有的说5个,有的说6个。至于 Toddler,TA 在清醒的时候能听懂很多话(主要是名词和动词),但是说出来的不多;截止第16个月,加起来才能说5个词(有明确指向意义的词,不包括随便 babble),分别是 uh-oh,dah-da(干杯),no no no no,妈妈(有时候管爸爸妈妈都叫妈妈),爸爸(基本不主动叫)。 所以一个趣事就是,在15个半月的时候去公园,迎面碰到大一点的小孩说 Toddler 并不是 Toddler,而是 “a Baby that knows how to walk”。我觉得这个评价切中了重点,毕竟说话了才是一般人心目中的 Toddler 吧。目前 Toddler 见了生人比较呆呆的,远远地看着行注目礼,并且面无表情,既不打招呼也不躲开,说话更是没有。跟这点相关的是,将近16个月大,终于在离开 daycare 的时候想到要跟老师招招手拜拜了。然而 Toddler 能听懂的话却很多,主要反映在简单的命令能够执行,而且听说要去哪里就会有相应的做法。这种感觉跟我自己小的时候感觉差不多,也是喜欢听别人说话但是不爱理人。所以说还是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啊。

2020/9/20
articleCard.readMore

进入Toddler阶段的第15个月

Baby 终于从 babyhood 婴儿阶段毕业了,变成了学步儿 Toddler。不论是长相还是行为,都越来越像印象里面标准的小孩子的样子了。毕竟前12个月什么都不会,让我们的 expectation 非常之低,导致现在随便会点什么东西都让人感动得涕泗横流。今天就来总结一下 Toddler 在12-15个月之间的变化。 鞋和辫子:来自大人世界的束缚 # 文明世界要用鞋子的包裹和头发的绑缚来绑架纯真无邪的 Toddler 了! 所在的 daycare 满12个月就要升班了,而在新班里面需要整天都穿鞋。穿鞋这个事我是很想往后拖拖的,原因有三:一是小孩子脚长得很快,买了鞋很快就要穿不下;二是买鞋是个学问,新手买到不合适的话容易限制 Toddler 腿脚和走路的发展;三是进一步说,给不会说话的人买鞋就像闭着眼绣花,完全不给反馈就容易掉坑买得不好。我私心希望 Toddler 能够光脚走得越久越好,好像穿了鞋就要正式进入人类社会,接受来自文明世界的各种各样的文化束缚了(<–这个人内心戏也太多了吧!)在老师的多次催促之下,终于在第12.5个月到手了2双 Stride Rite 的室外鞋,分别是3.5和4号。因为 COVID 所以是网购,也没有办法提前试。 所以第一次试穿的时候场景非常 comical 的。鞋盒子小小的,打开来以后 Toddler 爬过来好奇地看看摸摸拿起来。我以为穿上新鞋的 Toddler 会很新奇很得意,没想到穿上了一只脚以后忽然大哭,哭得上气不接下气,穿鞋的那只脚都不知道怎么沾地了。我只好给暂时脱下来,之后 Toddler 就爬走了躲着我。第二天 Colin 又要给 Toddler 穿鞋,Toddler 不愿意,被拿着鞋逼近的 Colin 逼到房间角落,又是大哭。我担心过是鞋的问题,但是两双大小不一样的鞋都试过了,在外面按一按也并不挤脚。在网上查了查,也查不到什么所以然。多余的内疚(“文明世界要用鞋子的包裹来绑架纯真无邪的 Toddler 了!”)也像潮水一样上来褪去好几次。第三天只好带鞋去了 daycare,在 daycare 训练两天之后就不怕穿鞋了,大概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流了很多眼泪吧。接下来的几个星期,Toddler 发现一旦穿鞋就意味着要出门,而出门能见到好多新东西,有了这种联系,每到穿鞋的时候就很开心了。 辫子在我看来也是同一个性质的东西。Toddler 到现在为止,头发软软的非常稀薄,而 daycare 的同班女同学们早就扎起了辫子。某一天从 daycare 领回家,发现老师也给 Toddler 扎了个朝天辫,犹豫再三(“文明世界要用头发的绑缚来绑架纯真无邪的 Toddler 了!”),还是决定周一到周五每天扎起头发送上学。周末就不用了,算是自己最后的倔强吧(<–这个人内心戏也太多了吧!x2)。 走路 # 自从 Toddler 能自己站起来了以后,就开始在家里到处 cruise(扒着家具走路),顺便翻箱倒柜一番——抽屉和柜子门都没有放过。开关柜子门的时候,时不时会在靠近合叶的那端夹到手,嗷嗷地哭起来。抽屉稍微好一些,但是也有过不少把抽屉推回去的时候夹到手的经历。最近一个月好像这种情况少很多了,大概是终于在痛中学到了吧! Cruise 了好一阵,在离14个月差1周的时候,Toddler 忽然会自己走路了。之前一个月一直是拉着大人的手指走路,倒也很开心,能明显感觉到我自己手上需要帮 TA 保持平衡的力气越来越小。在某个连续三天的长周末里出现了突破。第一天去公园走了很多路,第二天忽然走着走着停下来,撒开我的手,两只胳膊斜上举高快乐地笑了,发现自己可以独立站着。第三天大概能独立走两三步,到了第四天从 daycare 回家的时候,就能独立走2分钟,然后坐个屁墩。不过一开始还是不怎么能靠自己的力量站起来,尝试了很多次都坐成屁墩,失败太多次就哭哭。不过很快这个问题也解决了。目前 Toddler 在家没事就用喝醉酒一样的步伐到处晃悠。 第二次把全家带病了 # 14个月的时候,Toddler 忽然发烧,连续两三天都是38度到38度8之间,吓得我们周末就要约医生。不过约到下午,上午有点退烧,所以最后没去。隔了一天又开始全身起疹子,一大早就被 daycare 发现而退货——不让 Toddler 再呆在学校,怕传染别人。查了查起疹子的话可能是很多病,最好去找医生排查一下,于是就搞了一个网上就医 virtual visit。诊断结果是夏天常见的 Roseola 玫瑰疹,也叫幼儿急疹。后来发现 daycare 基本全员都染过病了,几天内一度几乎没有人去上学。后来的故事又是老套,全家都被传染了。我也38度发烧了一整天,嗓子疼了两天。全家三个人鼻涕都流了两个星期。 认知和交流 # 虽然最近 Toddler 没有很显著地长高和增重,不过明显长了很多脑子,在认知和交流方面能力大大提高。这也是让 TA 越来越像 typical 小孩子的原因,变得越来越有意思。 首先是从大概一岁前后开始,渐渐开始和大人有交流的欲望了。回应我们虽然还不行,但是能稍微展示出一点自己的想法,比如用手指指东指西。这种欲望跟 Toddler 学会用手指东西是同步的。Toddler 是过了一岁之后才学会手指东西的,一开始是指图画书上的动物和东西,之后学会偶尔指周边环境里的东西。交流大概是这种套路:Toddler 每指一样东西,我们就把东西的名字告诉 TA,TA 听了就会笑一下,完成一个交流的回合。 就这样 Toddler 学会了一些东西的名字。再加上能够到处遛达的行动能力,目前颇有几样能做的事情。对我来说 Toddler 的学习跟 Machine Learning 没什么区别,都是黑盒一个。目前能做的事情有: 听到微波炉工作结束或者洗衣机的响声,会很在意地指出来。 想喝水但是水杯放在看得见、够不到的地方,会伸长胳膊够一下,示意大人拿水。 吃饭到最后的时候,手里攥着最后一块指甲盖大小的吃的,留着不吃,偶尔舔一舔。如果被撬开手拿走这块吃的,就会大哭。如果趁不注意拿走这块吃的,就会以烦恼的心情在桌子上地上到处找。 强行拿走手里的东西会极度不乐意,一屁股坐到地板上再趴下,以头抢地,边抗议边大哭。必须告诉 TA 请把手里的 xx 收起来,TA 才可能:1)不理,2)亲自走去抽屉、柜子之类的地方把东西收起来。 看到大人拿着自己的室外鞋,会认为要出门了,很开心地走近等着穿鞋。一旦大人又返回屋子深处(做出门的准备、带 Toddler 换尿布),就大哭抱怨。 听懂并且执行最简单的命令:xx 在哪里(指一下),交给你这个 xx 帮我收起来(偶尔会在路上分心忘了任务)。完全不能成功执行的命令一般是分多个步骤,或者制止目前动作的:远处的 xx 能过去拿给我吗,不要玩电线,石头不要吃。 心情好的时候听到有节奏的歌会摇摆身体跳舞。 Toddler 害怕的东西也很有意思,从7、8个月就很怕既能发出比较大声音,又能自己动的东西。比如吸尘器这样的厉害玩意,Toddler看到有人在同一个房间里用就会哭。另一个例子是害怕电池驱动的那种会爬会放歌的玩具熊,可能觉得跟自己的能力差不多,产生威胁感了?最后一个害怕的例子是自动扫地机器人,这个倒很好理解,毕竟扫地机器人过来的时候是以排山倒海之势,方向又可能随时变动,如果移动不够快来不及躲的话,应该会感到威胁吧。不过有意思的是,自从 Toddler 站起来走路比较熟练了以后,就不再怕扫地机器人了,反而会在机器人停着充电的时候去拍一拍 TA。一定是因为自己变成了三维中移动的生物,面对二维移动的扫地机器人,随时可以进行拍打这样的降维打击吧。 不过 Toddler 有一个能力是显著缺乏的,就是对离开自己手的东西缺乏预测轨迹的能力。TA 不会扔东西(目前是这样,谢天谢地),对扔过来的玩具球也完全不会躲,被球直直砸到。所以关于这方面,还是要淆习一个啊。以上!

2020/8/1
articleCard.readMore

传说中的 EB 绿卡面试

在闹 COVID-19 的正当中,Miki 和 Colin 赴了一场绿卡面试的约。 2020/10/14更新:这篇也放到了一亩三分地论坛的讨论帖,Miki 在回复里针对疑问添加了一些补充内容。 忽然的通知 # 在提交 I-485 8个月之后,某一天忽然收到了 USCIS 的来信。听说 USCIS 最近的状况不太平,因为疫情很厉害停过一阵工,又因为总统的 Executive Order 在一些 case 的处理上有了挺大变动,所以并没有指望我们的申请在短时间内会有进度。巷传中有些 Employment Based 申请人已经免去面试直接发卡了,所以同样是 EB 的我们可能是被特别眷顾了吧。 带 Toddler 一起去吗 # 所以生小孩也是一种投名状,都是提着人头来的,只不过落草是杀人,婚姻是造人。 通知的时间是早上7:15,提前15分钟入场。而 Toddler 的 daycare 要早上8点才开,Toddler 就没有人照顾。按理说 Toddler 不是申请人,所以不需要去,通知上也说因为 COVID-19,不相关的小孩不要带进来,但是这很难做到。选择如下: 临时雇别人照顾 Toddler:否决,疫情期间不得已不能接触陌生人。 雇本来就是 daycare 的老师来提前照顾 Toddler:早上6点出门实在太早,可能没有老师愿意用多余的时间做这个事,最终没能问出口。 改面试时间,但是听说一改就是好几个月之后而不是几个小时之后,简直丧心病狂。 事实上疫情之前来这家申请中心打指纹的时候,我们看到了很多各种年龄的小朋友。于是查了查网上的情况——疫情之前的面试一般是欢迎不会说话不会闹的小小朋友一起来的,顺便可以证明婚姻是真心实意的(所以生小孩也是一种投名状,都是提着人头来的,只不过落草是杀人,婚姻是造人)。所以最终决定还是带上 Toddler。最后证明这个决定没有造成什么后果,不管是进门、安检的时候,还是面试当中,所有人都把 Toddler 的存在当成一件普通的事情。移动中和面试中,我们把 Toddler 装在婴儿车里,其他不重要的等待时间就放下地让 TA 自己玩。面试中时间比较长,Toddler 在过程的一半就在婴儿车里无聊地踢腿伸背要求自由,所以我就拉开事前准备的百宝包,把袜子、书、毛巾、巧克力包装这些玩意一件件拿给 TA 玩,勉强在哼哼中撑了过去。 准备材料 # 这份清单是为 EB 类准备的。以下所有材料,如果有原件的话,原件复印件各一套;没有的话就直接一套复印件。打星星的⭐️是最终被面试官要走复印件的项目。 着装:网上查的是 business casual 以上,所以穿了 business casual,到了现场发现等待的大概5、6对亚裔(还有一个目测是单身狗的🤦‍♀️),一对印度/南亚裔,一对白人不知道什么裔,大家都穿得很整洁,但是没有到 business casual 这个级别。面试官也是一件素色西装衬衫。 随身携带:停车费$6-8现金/信用卡,驾照,婴儿车,Toddler 的百宝包。 COVID-19 要求:蓝色或黑色笔。 身份证明 护照(check-in 和面试开始时都要了原件核对) I-94 美国签证 驾照(面试开始时要了原件核对) 出生公证/证明 小孩的出生证明 ⭐️ Social security card AOS 相关的证明 提交过的 I-485 复印件 I-140 批准通知 I-485 收据 打指纹的通知 combo card 本次面试的通知(check-in 时要了原件核对) 在美国期间合法身份的历史 I-20 OPT EAD ⭐️ H1B I797 大学及以后的所有学位证和成绩单,不是英文的话再加上翻译件 主申请人的工作相关(副申请人也准备了) 入职前签的 offer 最近3个月的工资单 最近3年的 W2 最近3年的 tax returns —— 网上查的是去 IRS 网站下载那边所收到的 tax return transcript,而不是自己提交的表格 Supplement J 在职证明 Employment Verification Letter ⭐️ (如果以前没有交的话)体检的 I-693 表格封在信封里 婚姻证明(副申请人) 结婚证 certified copy ⭐️ 共同财产/负债的证明 共同报税的 tax return transcript 共同银行账户/信用卡的 statement,过去3个月 保险:医疗/房/车/船/人寿,如果有的话 共有的房/车的 title 一起租的房子的租房合同 水电费的账单,如果账单上有两个人的名字 两人一起旅行的合影 面试过程 # 进门先是举右手宣誓所有答案的真实性(答 Yes 就好)。然后是问有没有律师帮忙准备申请材料,今天来了没有,没有的话来签字。接着核对驾照和护照。之后面试就开始了。 面试官是个严肃严谨的人,面前有两大摞装订好的资料(主副申请人一人一摞)。每摞最上面是提交的 I-485 表格,面试官按顺序几乎把所有问题都问了一遍,还穿插要了一些证明。顺序大致是以分表格的每个 section 为限,先问主申请人,再问副申请人。唯一例外的是没有细问从前的住址和工作历史,大概是因为我们工作历史都比较简单。不过问了具体的工作组(说了好几次才听懂,因为越是小组的组名越偏专业性,只好不断往大里说)。副申请人提交485到去面试的中间换了个工作,所以问了新公司的名字、开始时间。对于我还问了什么时候休完产假回去工作的。对于副申请人,在婚姻方面问的问题只有怎么认识的。 问得比较多的是表格第8部分,General Eligibility and Inadmissibility Grounds。先问的是485上的原题,参加过什么组织。没想到 Colin 在10+年前入过党,所以问了很多个回合。什么时候入的党,为什么入党,做了什么活动,现在还是吗,什么时候不是的,以什么形式怎么退出的,来美国之后和组织有什么接触。对于我,问了在哪里长大(答中国),于是秒问有没有入过团(Youth League),什么时候入的,现在还在团里吗。接下来的几十个 Yes/No 问题,是提问后两人共同答 No。有些问题是几个合并起来的,有些是用稍微浅显一些的词问的,只跳过了个别一看就不可能的问题。 一开始因为所有人都戴口罩,沟通比较不畅,而且对于问题到底想探哪里比较不确定,很多问题场面一度很尴尬,只能反问什么意思。面试官倒也不见怪,针对反问都是采用苏格拉底式的一串“反问的反问”。。。答到后来都快忘了本来的问题是什么。不过面试官在这个过程中显然非常有经验和 professional,不疾不徐最终都能引导出想知道的答案。最后说材料已经收集齐,现在批准你们的 visa(后来想了想绿卡貌似确实是一个移民签证),两三周以后绿卡就会寄到了,送回了等候室。

2020/7/8
articleCard.readMore

关于哺乳的一切(上)

喜大普奔!自己持续了12.5个月的哺乳期结束了!之前虽然在其他文章里稍微写过一些自己在各个时期哺乳的情况,不过趁着刚刚结束哺乳的机会,我想分享自己关于哺乳的一切——自己第一个哺乳期中顺利、困难、舒服、疑惑、没有预料过的事情。这是两篇系列文章的第一部分,包括哺乳名词解释,和喂奶技巧、实操细节。第二部分里会讲讲哺乳设备的实用度评价,办公室泵奶,和断奶过程。 万事开头难 # 我在搜索引擎上查喂奶相关的 how-to 的时候,发现哺乳这个领域,意外地有很多专有名词,所以在这里先做个解释方便大家理解。 开奶:刚生产完的时候,母亲一般是没有奶的。但是生出的小孩需要喝奶,所以让奶能够顺利出来的过程就叫开奶。 催奶:(感觉)小孩的喝奶需求大过母亲的供应量的时候,想办法增加母乳产量的过程,就是催奶。英文是 increasing milk supply。 下奶:这个词比较模糊,有两个意思:一种用法里面,母乳分泌出来就是下奶;在另一种用法里面,增加产量才是下奶。 堵奶:英文是 engorgement。这是一种因为奶流不畅或者久不排出奶,局部乳腺管或者整个胸轻微发炎的现象。堵奶的时候会感觉胸很重,有硬块,而且很烫。 回奶:decrease/reduce milk supply。让奶量减少就是回奶。 喂奶:英文是 nurse(不过不是指护士啦,这里是当动词来用)或者 breastfeed。这个很常用了,不过喂奶也分亲自胸喂和用瓶子喂 bottle feed,其中瓶喂还分奶粉喂 formula feed 和母乳喂。 断奶:断奶也分两种情况,在哺乳的时候是指产母乳的母亲不再产奶,也有在小孩方面,指婴儿不再喝人奶或者奶粉。英文是 wean。 到底什么是最佳开奶时间 # 众所周知最佳开奶时间(最适合尝试开始喂奶的时候)是产后1小时内。 对于我自己来说,这个时间我完美地错过了。产出 Baby 了之后精疲力尽,双腿因为麻醉的关系完全没知觉。当众把衣服拨开,哭唧唧的 Baby 总是往下掉,小嘴一直叼不上乳头。就这样磨一个半小时,直到护士说要拿走打针涂眼睛。一开始没有多想,但是在接下来的两天里怎么用手挤、用泵奶器泵,乳头都完全没有反应。那个时候很沮丧和内疚,压力非常大,觉得一定是自己做错了什么,让小小的 Baby 吃不到东西。无奈中给 Baby 喂了奶粉。到了产后48小时,才能挤出一点淡黄色的初乳,然而 Baby 又叼不上。用小勺子接的一滴滴初乳都浪费了。但是不断地每三小时空泵15分钟,到了第三天奶终于来了,此后几个月都没有出现产量不够的现象。 网上查一查的话,我的经历并不是个例,甚至大部分人都会出这种那种的情况。真正能及时来奶、小孩又立刻会吸的,不过是少数中的少数。没有赶上“最佳”开奶时间的自己,最终在几个星期以后能够稳定顺利地喂奶了,并且在1年之后断奶了。一个人的人生这么这么长,出生之后多长时间开始喝奶、喝什么奶又有什么关系呢? 最佳开奶时间,是生产之后新妈妈觉得准备好了的时候。 衔乳、喂奶姿势 # 这又是一个以“最佳”开头的话题。网上各种各样衔乳姿势的图和动画,我自己在产后前三周全都查了个遍。但是不管怎么样努力,都没能让 Baby 照着所谓“正确”的角度吸住我的乳头。最终新生 Baby 学会的流程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咬住乳头吸一吸,有时候叼住之后会再向深处咬进一部分乳头的组织。吸奶出来了是运气好可以继续,吸不出来或者我感觉疼了推开 TA 的话,Baby 就喘口气哭一哭,然后我再把 Baby 的头按到乳头上继续试着咬住,无限循环。有时候可能持续将近20分钟都喝不到奶。所以有时候我感觉乳头有点不舒服或者疼的时候,只要没有太厉害,还是继续给 Baby 吸。就这样磨合了几周,才能够在两三次尝试之后喝到奶。有没有诀窍?现在回想起来,诀窍大概是“时间”。跟其他的很多事一样,对于 Baby 和自己来说哺乳都是熟能生巧的过程。Baby 在几个星期以后才会 latch,我自己也是一开始喂奶的时候姿势很僵硬,后来才渐渐放松下来。 喂奶姿势我推荐 cross cradle hold。这个姿势方便一开始用手引导 Baby 的头(看准时机按上去!),一旦喝上了就可以换同侧手手肘弯垫着 Baby 的头(手肘放在椅子扶手上),另一只手喝水刷手机。至于身体的姿势,我一开始是以一种非常不舒服的姿势——窝着腰,而且有时候有点歪到一边,并且到喝完前几十分钟不能动。到后来 Baby 长到三个月大,才发现自己在喂奶之中稍微调整一下姿势的话,Baby 根本不在乎。有的时候要从一个椅子换到另一个椅子,或者站起来去别的房间拿什么东西,只要臂力够 hold 住一个小人,都没有问题。不过没必要着急,习惯喂奶是一个挺长的过程。 最佳衔乳姿势是 Baby 能喝到奶的姿势,而最佳喂奶姿势是妈妈觉得舒服的姿势。 Cross Cradle Hold 的姿势 每次喂一边还是两边 # 我发现的答案是,根本无所谓。婴儿这类生物,只要有吃就好了,其他全都不讲究。几个月的婴儿在吃饱了松口之后,会像醉酒一样满足地笑一笑,巨可爱。(同样的笑容放在大叔脸上就让人发毛了😑) 我是根据这本 Secrets of the Baby Whisperer 的建议,从下奶开始就每次轮换喂——先喂左边,三小时后喂右边。所以其实每边每6个小时才被喂到一次。等到夜里 Baby 睡比较久了也是坚持左右交替。这样带来的效果是,在一开始的五六周,到了下午快要被喂到的胸会涨涨的,但是之后就适应了。为了记住上次喂了哪一边,我每次开始喂奶的时候都拿起手机自带的 Notes app 来记录,还可以跟电脑同步,这样不管喂奶的时候是刷手机还是刷剧,都能登记在册了。偶尔喂错边也没关系,及时发现的时候换边就好了(到了最后都没发现其实也没关系!)。Baby 到了4个月的时候每4小时一喂,以及之后的4个半小时一喂、5小时一喂(这就相当于早中晚各喂一次了),也都是左右替换着来的。虽然相比一开始喂得不频繁,但也没有涨奶的情况出现。 使用奶泵泵奶的一些小细节 # 奶泵这种看起来有各种部件接口连接线的高级玩意,其实构造非常简单。我用的奶泵是 Spectra S2,和 S1 的区别就在于没有电池和颜色不同,其他功能完全一样。先上一个我觉得挺直白的教学视频。有几个省事的方法我一直在用: 为了省掉洗奶瓶的麻烦,我从来不用奶泵自带的奶瓶,直接泵到贮奶袋里。袋子的大小也刚好: 袋子大小刚好 至于泵奶时候的姿势,我没有用 hands free 的内衣(因为哺乳内衣和 hands free 内衣换来换去的非常麻烦——有两个功能都有的,不过有点贵),所以就是单手扶着漏斗和贮奶袋。因为我一直是每次只喂一边胸,泵奶也是这样,所以从来没有用到过双边泵奶的模式。 部件的清洁——我每次使用之后都是手洗一下,放在架子上晾着,然后每天一次煮一煮。 奶瓶的使用和乳头混淆的传说 # Baby 出生的前几天,因为我的母乳还没来,所以一直是喝奶瓶。接下来因为前半夜和后半夜和 Colin 轮流值班的关系,每天都会给 Baby 喝奶瓶。渐渐 Baby 在前半夜 Colin 值班期间不需要喝奶的时候,我也坚持让 Colin 每天给 Baby 喝一瓶奶。这么做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要让 Baby 一直保有喝奶瓶的能力,这样在我回去上班的时候,Baby 才不会在 daycare 拒绝喝奶瓶。第二个原因是奶瓶对于男性相当于外置的乳腺,有了它就可以和 Colin 共同承担喂奶的义务。所以从出生到断奶的一年时间里,Baby 没有用过奶瓶的日子大概单手数的过来。 至于乳头混淆的的说法,意思是新生儿最好前几个星期一直胸喂,巩固了胸喂的能力再给奶瓶,才不会混淆两种乳头。我不知道如果我照着这个建议去做的话,Baby 会不会更快掌握衔乳的方法,但是我知道自己绝对会被累崩溃。。。 在公共场合喂奶 # 最初几个月里每三小时一循环,叫醒、喂奶(0.5小时)、玩一玩、睡觉(1.5小时附近)。所以出门的时候,经常是把 Baby 放在汽车婴儿座椅里睡,醒了以后还没回到家的话,就在外面找个地方喂奶。在这个情况下在公共场合喂奶就需要克服一些事情。 最主要的是担心 Baby 在外面喝奶“好不好”,会不会喝不下去。实验几次之后发现果然和平时喝得一样香!同样重要的还有羞耻感。我在怀孕的时候曾经在书店儿童区看到一个椅子上坐着在哺乳的女性,但是当时看不出来,看了好久才发现原来在喂奶,好尴尬。总之我一开始是很在意的,但是一两次之后发现真的没人在介意。喂奶的时候会找一个人比较少的地方坐下(公园偏僻的长椅、车里、机场里比较远的候机座位我都有用过),摆出毛巾、哺乳巾、Baby,摆好姿势拉开衣服就可以开始了。 遮挡方面,我并没有买专门的哺乳巾,而是用了一个忘了从哪里看来的窍门。像下面图一样,大一点的 muslin swaddle blanket 在一角打一个结——不过是直接打结,不需要系在别的东西上。假如说喂左边胸的话,就把打结的一角别在右边肩膀的内衣带子上,其余部分从脖子后面绕到左边,展开以后就可以遮住自己肚子上面的所有地方了。这时候把左边的哺乳内衣解开,Baby 塞进去,就可以喂奶了。 swaddle 布打结 身为自动产奶器的自我修养 # 饮食禁忌 # 这又是一个人和人之间传来传去很玄乎的问题。不过好在,哺乳期间能不能吃 xx 这个问题,比怀孕期间能不能吃 xx 的问题关注度小多了。哺乳喝咖啡的关注度基本上是怀孕喝咖啡的一半: 怀孕 咖啡 vs 哺乳 咖啡 我自己是能省事就省事一派的,记住饮食禁忌并且时刻提醒自己这种事,当然懒得去给自己划紧箍圈强迫自己一定要呆在里面。好在因为我平时没什么烟酒的瘾,所以从怀孕到哺乳都是烟酒不沾的。不过做菜的料酒并不算!哺乳的时候喝过一些浓茶,一开始还注意离下次喂奶时间远一点,后来没发现有什么异状,就放飞自我了。我也听说有在睡前喝点小酒的哺乳者,什么都没发生。药的话,一年里除了一开始吃过一个星期的抗生素以外,就是每天吃钙片和维生素片。其实很多时候大概都忘了自己在哺乳期,毕竟我一向是咸的辣的生的来者不拒。至于什么下奶汤/茶/cookie,我更是一个都没有试过,甚至在坐月子的时候也没喝过——原因倒不是不想试,而是太累了太困了没力气去做。 运动 # 我之前也听说运动后立刻喂奶会怎样怎样,但是自己还是多虑了!根本没有正经运动过几次好吧。在 COVID 来之前每天早上5点半到6点游泳来着,7点再喂 Baby,好像没什么压力。Baby 好像只要有喝的就好,对什么口味根本不在意。母乳、各种配方的配方奶、之后的牛奶、豆奶都一样喝。 关于承担喂养责任的精神压力 # 以上写了这么多,都是想告诉在读的大家,一个婴儿的适应能力是超乎想象的。作为有责任感的父母来说,不必因为没有照着“正确”、“最佳”的做法来做,而感觉到愧疚。的确,养一个婴儿本身的很多事情都很反直觉,并不能以大人的方式去理解。比如有的新生婴儿只有睡着和哭两种状态,时常一付哭得惨兮兮的样子也并不等于抚养者从根本上做错了什么。书本上和网络上的各种推荐哺乳方法,最终只是别人的做法。就像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一样,哺乳方法也是人各一套,并没有好坏之分。如果真的要分好坏的话,我觉得最好的哺乳方法就是喂养者感觉最舒服、省事的方法吧。 哺乳的各种窍门和心得就到这里啦。到底买什么哺乳设备才是最有用的,办公室里的哺乳,还有断奶方法请看关于哺乳的一切(下)。

2020/6/20
articleCard.readMore

关于哺乳的一切(下)

接着关于哺乳的一切(上)有关哺乳的知识和技巧,下半部分来看看极简版哺乳装备,工作时候的泵奶,还有断奶的选择。 到底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 # 在产前,对哺乳一无所知的自己做了一番调查,列出了自己找到的母乳喂养的资源,和可能用到的哺乳设备。一向不喜欢在家里囤很多东西的我,在哺乳设备上也是保持一样的态度,毕竟买回来只用一年就吃灰,还要花心思的东西,真的不值得买很多。所以到最后发现真的有很多可以不买,或者用手中现成东西来代替。我对手上的哺乳设备的实用度评价是这样的: ⭐⭐⭐⭐⭐ 贮奶袋 milk storage bags:必备!不管是自己的奶有剩余,还是因为要出门/工作不能亲喂的话,泵出来以后一定是需要用贮奶袋放在冰箱里的。我是用 Lansinoh 的专用袋子来保存,不过其实像 ziplock 这样有封口的食用级别塑料袋都没问题。 顺便,根据用到存奶的时间不同,贮藏方法和保质期也不同,常温、冰箱冷藏室、冰箱冷冻室适用于不同的情况,具体细则是这样的: CDC 人乳贮存指导方针 ⭐⭐⭐⭐⭐ 奶瓶:同样是必备!就算工作不需要离开小孩,夜里也一直亲自胸喂(真的有人能做到吗?),总会有临时出门不能回来的时候,所以基本不可能一次都不用奶瓶。在 daycare 的一天8-10个小时里,我们给 Baby 准备了3个奶瓶,这样老师不用洗的话,大概在 Baby 哭哭的时候能快点喂到 TA 吧。 ⭐⭐⭐⭐⭐ 热奶器(的替代品定时电磁炉):跟奶瓶、冰/冻起来的奶搭配,负责解冻和加热。我们并没有买专门的热奶器,而是用了平常吃火锅的可定时电磁炉(类似于下图这种)来加热水,同时也用它来烧水洗奶瓶和泵奶部件。因为每天都要用,所以一年里面没有在家吃过火锅。。。 ⭐⭐⭐⭐⭐ 毛巾:用量很大!我们直接买了一打12块厚厚的长形毛巾。Baby 越小,用奶瓶的话漏出来的越多,前三个月每次瓶喂都会流一大滩在脖子上。胸喂基本不会漏,但是 latch 如果不熟练的话,口水和奶水(可能还有泪水!)就会混在一起黏在胸上和 Baby 的嘴边。 ⭐⭐⭐⭐⭐ 泵奶器 breast pump:必备!经过一番关于 pump 和保险的研究,我最终买了 Spectra S2 的泵奶器。从医院回家以来,每天都在用。前几个月是为上班之后存奶,后几个月是上班时在 Baby 应该喝奶的时间泵奶,最后两个星期是为了断奶。这个泵奶器我很推荐!部件不多,而且质量不错,清洗也很简单。吸力要比 Baby 温柔一些,不想让乳头受伤的话是个好帮手。虽然在前期曾经导致过两、三次堵奶,不过我觉得可能是因为临时没有对准,并不是奶泵的原因。 ⭐⭐⭐⭐⭐ 舒服的躺椅/摇椅 nursing chair :这个并不是必备,不过有的话会让自己舒服很多。我的 nursing chair 是个办公椅(临时找来的,因为从医院回了家一时间没有准备),椅子有扶手,椅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前后摇晃。标准的 nursing chair 更像个沙发,坐着应该更舒服。作为 nursing chair 应该有两个必备功能,就是扶手和摇晃。扶手用于喂奶的时候支撑自己的胳膊肘,摇晃是为了哄小孩,这两个功能用到得太多了! ⭐⭐⭐⭐ 粉状配方奶:是配方奶里面比较便宜的品种,虽然不比母乳免费来得便宜吧。优点是开盖之后,可以以粉状的形态常温储存比较久(1个月),缺点是每次泡起来都要量比例来兑水。 ⭐⭐⭐ 液体即食配方奶 + 配套奶嘴:一开始从医院拿了4小罐,之后因为 daycare 要求在紧急情况下准备一些,所以自己也买了。这些小罐开过一次就要在一两个小时内喝完,所以新生 Baby 每次只和一丢丢就扔掉了,感觉有点心疼。保质期也是个问题,买回来过几个月就过期了。在断奶前让1岁的 Baby 把剩下的存量都喝完了。 ⭐⭐⭐ 哺乳枕 nursing pillow:我虽然没有买,但是哺乳初期还是非常需要的。那个时候 Baby 体型小,自己坐着的时候就算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面,再用胳膊抱着 Baby 放在自己的腿上,Baby 的嘴离我的乳头还是有很大距离。下面垫一个 nursing pillow 就好多了,不过注意图上虽然在刷手机,身体还是需要挺直和前倾的。而且!单独一个人使用哺乳枕真的有点难度!具体来说,需要左、中、右三个空出来的空间,和正确的顺序。开始的时候哺乳枕放在左边,小孩放在右边。自己坐在中间。然后把外衣内衣解开露出乳头,从左边拿起哺乳枕放在腿上,再从右边拿起小孩放在哺乳枕上。这个动作组合在小孩哭得凶的时候,很难以正确的顺序做到(要不先抱起来哄一哄?接下来下边怎么塞进哺乳枕?啊忘了解开内衣了,赶紧单手操作)。如果再加上阴部或者肚子上的产伤的话,扭着腰拿起小孩这么重的东西几乎是不可能的。我因为产前有点怀疑有没有用就没有买,产后累到没力气去下单,所以用了一个大枕头加一个大浴巾作为替代。在两、三个月以后,Baby 喝奶时间显著变短了,而且长得稍微大了一点,就甩掉了替代哺乳枕,翘起腿来垫着 Baby,从此零器械喂奶。 这样就好多了 ⭐ 乳头霜 nipple cream/moisturizer:我虽然买了,但是对在乳头上抹东西有点犹豫。内衣和乳头直接如果抹了乳头霜的话,不就把乳头霜擦到内衣内侧去了吗?再加上有的时候会漏奶,内衣里岂不是可以熬一锅汤了吗?所以就没有用。乳头被咬得很疼的时候也是有的,既然已经疼成这样了就更不敢碰了;虽然有几次疼得太厉害把乳头霜打开,但是最终还是没能下手。现在这个乳头霜成为了我的唇膏😑。 ⭐ 防溢乳垫 nursing pads:这个买了比较多,但是最终一块也没有用到。原因还是因为累,懒得用。一开始的几个星期在喂一边的时候,另一边会流一些奶,把内衣弄湿拳头大的一小块。但是内裤上已经层层叠叠铺了吸收血液的垫,内衣里再垫东西真的好累,毕竟都是每隔几个小时要换一次的东西。那个时候又没有出门的需要,所以就没有用上。这样过了几个星期以后,胸奇迹般地不再漏奶了。所以现在这个玩意还没有开包。 ⭐ 冷敷/热敷袋:当时根本没有想着可以冷敷热敷,胸难受的话就忍到下一次喂奶时间(哇怎么会这样)。 办公室和奶泵的爱恨情仇 # 简单地说,我对奶泵本身就喜欢不起来。作为工具,吸力不如真人高,冷冰冰的没有温度,而且每次用完还会带来一大波有关洗刷刷的问题。在办公室这种严肃/讲究效率的地方,要拉开衣服露出自己最隐私的一部分,再接入冷冰冰的吸力工具,实在是比不上抱着暖和的 Baby 在家里一边刷手机一边喂。不过虽然是这么觉得,还是连续在办公室泵了几个月的奶。我的装备是这样的: 巨大的保冷袋/soft cooler:路上通勤的时间单程在一个半小时附近,所以必须能够隔热。 Spectra S2 泵奶器和电源:有些建议是买两个泵奶器,或者一个手动一个电动,家和办公室各放一个。还有是泵奶器放办公室,在家亲喂。不过因为我在家会多泵一些存起来,所以还是决定每天搬来搬去。好处是省钱,坏处是每天上下班提着比较笨重。 面巾纸:用来擦胸上和溅出来的奶。 Lansinoh 贮奶袋:装奶用。 Ziplock 袋子:准备两个。其中一个装 pump parts 泵奶的零件,另一个去程是空的,回程装泵好的奶。这样泵好的奶就放在两层袋子里了,lansinoh 和 ziplock,这样如果一个贮奶袋质量不好漏了的话,不至于让辛苦泵出来的奶废掉。不过在我几个月的时间里,这样的事并没有发生。 记录时间的一支圆珠笔:在泵奶结束以后,在奶袋上写下日期和时间。 一个自己写的 checklist:因为泵奶的工具我只有一套,所以一旦忘了带任何一项东西,都会导致当天泵不了奶。所以把以上所有项目写在一张纸片上,黏在保冷袋内部,离开家和办公室之前逐项检查。因为有这个 checklist,容易忘事的自己竟然一次都没有拉下过东西。 我的办公室虽然没有单独的 mothers’ room,不过有几个可以上锁的电话间负责提供 privacy。也有几次遇到电话间全都满了的情况,这时候只能去空的会议室泵奶——不过会议室是不能上锁的,所以多少有点心惊肉跳。好在可以坐在面对门的位置,然后把桌子拉到自己前面遮挡一下。 其实什么时候都可以断奶诶 # 母乳可能没那么重要 # 刚才提到过,连续喂奶超过几个月以后(对我来说是9个月),喂奶、泵奶渐渐变成了习惯性的行为,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到了时间就去喂奶/泵奶,既不会觉得麻烦,也不会觉得快乐,就像上厕所一样自然。然而自从回办公室上班,每天泵奶的次数多于胸喂的次数以后,奶量就在很缓慢地下降。Daycare 老师当然不会放过了,于是就给 Baby 买了奶粉。看 Baby 喝配方奶也照样咕嘟咕嘟地喝地很开心的样子,我才意识到真正的受益人 Baby 根本不在乎喝不喝母乳!这么说我已经完全忘了一开始几天胸里没有奶的时候,Baby 也是在喝配方奶啊!相反,传说中的母乳好处一二三完全没有见到,该生病还是生病了,而且体重身高从来没有超过中位数。这些证据都让我认识到母乳可能没有我以为的那么重要。 什么时候断奶的决定 # 在8个月以后,随着 Baby 辅食吃得越来越多,以及我自己对配方奶接受度的提高(没有写错,是我,不是 Baby,因为 Baby 从出生开始就是一付“来人啊,喂朕,朕什么都吃”的态度),断奶的念头时不时就会冒出来。其实在那之前,断奶的念头就从来没离开过我。一两个月因为每天喂七八次太累了而想断奶,三四个月因为要回去上班了而想断奶,六七个月因为奶量不如以前多了而想断奶,八九个月因为奶量继续下降觉得没有意义再花时间泵奶而想断奶。但是因为几个月以来养成的习惯,加上怕堵奶难受,一直没有勇气执行断奶的决定。 最终让我做出决定的还是儿科医学会划出来的这条不知道哪里来的线:12个月。这条线对于我就像护身符一样,在日后回想起来也会因为我“达标”了而不会对 Baby 心存愧疚。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篇产后一年回顾里提到的乳腺管痉挛带来的痛。对我来说两件事在时间线上差不多同时来到,让我觉得这不止是个巧合。 具体断奶的方法非常简单粗暴,首先是在9、10个月左右开始不再在早上4点泵奶。这个时间 Baby 在睡觉,多泵一次是因为奶量不够才补偿起来。这时候就轻松了不少,每天只需要3次喂/泵就可以了,分别在早7点、中午12点、下午5点。11个月附近又减掉下午5点的一次,因为 Baby 开始在那个时候主动推开我的胸。大概是嫌弃里面没有多少液体吧!12个月的时候开始又减少了早上7点的一次,因为开始全家一起在餐桌上吃早饭,奶用牛奶来代替。这样每天只泵中午12点的这一次就够了,就算 Baby 在场也只泵奶、不亲喂。再接下来,中午的这次从左右都泵、每边17分钟,减少到每边10分钟、8分钟、6分钟,每过几天就减少一次。然后直接从6分钟减到完全没有泵。完全没泵的两三天内胸还是有一点烫,但是并没有特别涨的感觉。收起奶泵的那一天,我在脑子里搞了一个超大型的庆祝仪式。解放啦! Baby 对于断奶的态度 # 完全不在乎。我还以为 Baby 可能会留恋地趴在我的胸口蹭来蹭去甚至苦情地哭哭啼啼,但是这种场景一次都没发生过。这个 Baby 全心全意在忙着试探自己新得到的自由,喝奶的事对付对付就过去了。12.5个月断奶以后,每天早上喝点牛奶或者豆奶,剩下的时间没有再喝奶了。 总结 # 我听到过的一个说法是在一开始养小孩的时候“放过自己”。哺乳实在是个对于新妈妈来说宣传太过、也太过敏感的事情,在这件事上摆脱外界的影响,试着放过自己,确实没那么容易。比如我自己,太过执着于怎样怎样做对 Baby 好,很快就会变成抛开 Baby,只是一味地执着于贯彻坚持自己的想法。虽然那个自己的想法未必是好的,而且就算是好的,在几个月后对于成长很快的 Baby 来说未必就那么好了。 关于哺乳就这些了!拿回了全部身体自主权的自己,现在要去享受久违的自由生活了。

2020/6/20
articleCard.readMore

产后一年,自己的变化

差不多一年以前,我生下了 Baby,从此自己的生活天翻地覆,过上了一段自己从来没想象过的“哇原来这也行!”的日子。可喜可贺的是,目前正常的状态在缓慢但是稳步地恢复中——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每天能睡满8小时了,能细嚼慢咽地吃一顿饭了,Baby 在家的时候能集中注意力做半小时事情了(。。。唯独这点还是很残念)。不过也有很多觉得再也不会变回去的项目,身体、心理两方面都有很多。世界上生小孩的女性这么多,这些变化绝对并不是只有我一个人经历的,但是在之前却很少听到过认真的讨论。平时听大家闲话也好,在搜索引擎上搜索“产后恢复”之类的关键词也好,得到的大多是两种类别:掺杂着可能是优越感的抱怨,和贩卖焦虑的流量文章。在这种情况下,来自个人真实的声音就显得更宝贵了。所以现在来贡献自己的体验,希望能有谁因为看到而受益。 身体怎么样了 # 生产一年以后,身体渐渐恢复到比较稳定的状态了。在这篇怀孕文章里遇到的各种问题,现在都没有了,很开心。回想起来,怀孕的时候身体负担确实很大过得很辛苦啊。 好的方面是这些: 体重大概在产后大半年左右恢复到原来的水平,不过这是大概估计——因为太累不想给自己增添心理压力,所以基本没有怎么称重过)。 再看看自己的肚子,感觉肚子的形状和表面材质都变了好多。刚生完的几个月,肚子一直皱着,像个瘪了的气球。现在自己的肚子不再皱了,不过自己产前肚子上的一圈脂肪又回来找我了——说起来很有可能从来没离开过我。如果勤加锻炼,样子应该会更好吧。在怀孕中期和后期时候,肚子正中出现的那条竖直的黑色纹路,现在已经淡得快要消失不见了。妊娠纹在怀孕的时候出现了不少,当时是紫色的,现在很多淡了大概一半,还是有很多紫色的纹路。还有一些妊娠纹变成了浅色的短线条,看不出向什么方向。总之肚子还是原来的肚子,仔细看的话感觉表面有点不平整,但是摸起来还是舒服的。 虽然挺意外的,我发现便秘的情况比怀孕之前少多了。不过也有可能是因为自己在产后有很努力地多喝水,这个习惯保留了下来。总之是好事就对了。 漏尿虽然在产后前几个月有所发生,不过在6周之后就努力做 kegels。每次喂奶的时候做10次,睡前如果记得的话也做10次,这样一天差不多能做到五六十次。这样两三个月以后感觉基本没有再漏尿,就没有再做了,也没有反复。 腱鞘囊肿在产后几个月,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消失了。等到 Baby 会爬的时候,我也跟着爬了几步,结果手腕又开始疼起来,过好几个星期才好。看起来以后要注意不做戳手腕的动作了。 自己的睡眠大致是往好的方向在发展。Baby 刚出生的前3个月,因为轮值 Baby 的夜班和担心 Baby 而睡不着,夜里和凌晨的每个小时都曾经醒着过。所以现在夜里偶尔醒过来,会看看时间,然后翻个身幸福地继续睡。以前必须一觉到天亮的我,感觉自己现在睡觉被打断也没关系了(虽然也没有试过)。 胃疼在前几个月每天早上闹过之后就没有再回来找过我,谢天谢地。虽然自己现在还是每天早上4点起床,6点半吃饭,但是好像身体已经适应了中间这空腹的两个多小时,不会再分泌胃酸了。 一下这几点是比较要命,曾经或者现在还影响生活质量的。 胸:生了 baby 才发现,我的两个乳头其实是不太一样的,右侧比左侧平,所以一开始 baby 一直不太叼得上右胸。之后右胸的堵奶频率也比左胸多,产量也稍微少一点。产后11个月开始,每次用右边胸喂过 Baby 之后一两个小时,右胸都会刺痛得非常厉害,疼得不能集中注意力做别的事情。网上查一查,似乎是一种叫做“乳腺管痉挛”的现象。不知道为什么,泵奶出来的时候却不会有这种问题。所以解决的办法也暴力,右侧胸从此只泵不喂,反正很快就打算给自己断奶了。至于胸的形状,最近一年里24小时都穿着胸罩,不过好像还是下垂了很多。我自己倒是不介意,毕竟自己裸体观察自己的机会也不是很多。想起从前涨奶的时候胸很重,又烫烫的,感觉很神奇。 腰、背:目前为止最大的 boss!一年以前从来没想过养小孩这么费腰。最开始的几个月是喂奶姿势僵硬造成的,而且一天要弯下腰把 Baby 放床、拿起来几十次(一天6觉,每觉要哄放下拿起来好几次)。现在最费腰的项目变成了每餐吃完之后要弯下腰花十多分钟清理手、嘴和桌子。想想以后还要弯着腰拉手走路,就觉得后背一痛。这也影响了坐骨神经(sciatic nerve),每次弯腰清理之后再站起来就疼得很难挪步子了。实在忍不住,现在改跪在地上清理了,这样不需要弯腰,神经也不会疼了。问题解决了!如果重新养 Baby 一次的话,我可能不会选有围栏的 crib,而用地上铺一个床垫这样的 floor bed 来代替床,这样跪在地上放 baby 感觉会省掉好多弯腰的动作。。。 之前一直没有提到过的事情是湿疹。从怀孕之前开始,我的手上一直有一些慢性湿疹。在怀孕的前期、中期有所恶化——越来越红痒,但是在意于孕期用药所以没采取措施。怀孕后期又回到孕前水平。产后因为比较忙乱,一度没有去在意,但4个月回去上班以后,渐渐有扩大之势。分布的面积变大了,还掉皮甚至流汤。不过这很可能不是育儿的锅,因为我的湿疹一直是跟心态有关的,生活中如果压力大了话,即使没有理性地感觉到压力大,也会在湿疹方面反映出来。 对过去的自己的建议,希望一年之前的自己知道这些就好了 # 一年以后的今天再看之前这篇在各个中午、深夜和凌晨拼凑起来的产后感想,又很真切地回想起那一段缺乏睡眠、精神紧张、看不到头的日子。在这一年里 Colin 和我都各自付出了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去照顾 Baby,哪怕是在自己状态不好的时候(很困很累、发烧生病),也尽力地满足 Baby 的需求。跟一年前的自己相比,感觉得到了很多经验,都是没有小孩的时候想都没想过的。以前看到别人的婴儿,只是大概知道很小,不知道具体年纪;现在根据婴儿的大小和能做的动作能精确地估计出(1岁以下的)月龄了。 婴儿在三个月大以前几乎不会和大人互动。至少七、八个月以后才能自己移动。在至少九个月大以前除了对自己的名字有反应以外,没有其他听得懂人话的表现。 虽然婴儿成长得很快,但是一开始的很多个月里几乎什么也不会做,很难把 TA 当作真正的一个人来看待。最初的几个月,婴儿是一只只会哭闹睡觉,不会跟人互动的生物。如果论照顾的乐趣的话,绝对还不如养一只宠物来得有成就感。事实上到了十一二个月左右,Baby 的行为和智商才能和幼年的小动物相比。作为照顾者,辛劳远大于乐趣。不过婴儿长得确实是非常可爱的——只要不自己养的话。毕竟别人家的狗最好玩! 婴儿的好恶会立刻反映在哭或笑上,对于自己的欲望非常忠诚。他们并不会理解照顾者,也不会故意讨好或者讨厌。 在这个阶段 Baby 想要什么就叫,要得非常急切就会哭。遇到什么不喜欢的事情也会哭。遇到什么好玩的事情就立刻笑。所以经常有眼泪还挂在脸上,已经被逗笑的情况。虽然在我模糊的印象里,小小的自己被逗笑并不代表完全忘记刚才的痛苦或者不满了。不过不掩饰地显示和追求自己的欲望这点是我很佩服 Baby 的。如果我自己能对自己的欲望诚实一些,而不是因为面子什么的外在因素而欺骗自己的话,一定会过得比现在更开心吧。Baby 有的时候会做些令人开心的事情(比如说爬到我身上给按摩两下),或者做些让人头大的事情(比如洗澡时候到处泼水),都浑然天成,不觉得自己在做好事或者坏事。这种天然性不知道为什么也让人很羡慕。 婴儿在出生前就会和母亲争夺无限的营养,在出生后会争夺无限的大人注意力,并且是在无意识中这么做的。 在怀孕的过程中母体会对婴儿进行限制,不让婴儿获取太多的营养,否则对母体负担太大,这样两者最终会达到一定平衡。出生之后也是这样,婴儿对于奶的需求和母体产奶的效率最终会达到平衡。不过精力和注意力这方面就比较微妙了,婴儿的每一次哭都在要求注意力,一开始我很不习惯。好在过了12周以后,莫名其妙的哭声越来越少,才感觉没那么紧张。我现在仍然在努力在照顾婴儿和适度的自私中间寻求一个平衡。 不要指望小孩的到来能解决已有问题,或者用来逃避问题;小孩的到来基本只会加重问题的严重性。 在 Baby 出生的第一年里发生过各种各样的摩擦,所以总结出来这几项什么时候可以生小孩的建议。可以考虑过一阵时间再生的情况有这些:注重个人自由时间的人、对事业很热心或者被迫热心每周投入超过50小时的人。建议不要生的情况有这些:对家庭经济状况、身体健康情况、与配偶关系、与配偶家长关系、钱和家务分配这几件事里任何一点心里有疑虑的话,要先解决问题再考虑小孩。 有小孩的家庭和没有的家庭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 现在的体验是,有了小孩以后,不可能拥有原来的生活质量。自己的精力和体力是最重要的一方面,留给自己的时间被压缩到很少了。花费是另一方面,吃喝和托儿/教育都是很大的花销,所以其他花费就要被挤压一些。最后是家里囤积的东西——你有听说过养小小孩还能搞极简的家庭吗?哈哈哈。现在回想起没有 Baby、和 Colin 单独在一起的时间,感觉像做梦一样不可思议,也会有很多很多的怀念。就好像隔着镜子看对面的世界,想象过去的自己现在应该在做什么。大概和现在的自己没有太大区别吧。 一年以前的现在这个时候,自己正处于水深火热当中,以至于到了现在一听到当时播放给 Baby 的哄睡歌就心跳加快,产生很累很困很辛苦的联想。可能正是因为有过这么一段时间做对比,所以对现在的状况感觉到很满意。不过其中的多少是因为现在 Baby 平时去 daycare 不再由自己亲自照顾,多少是因为一岁大的小孩不需要那么多精力,就很难知道了。自己在养小孩方面能有这么多的选择,感觉非常幸运。

2020/5/17
articleCard.readMore

日常:和11个月大的 Baby 相处

Baby 现在11个月了。这篇文章里有这些内容:半岁以来上 Daycare infant 班有什么感受?Baby 的新技能以及由此来带来的后果——吃、睡、玩。最后是 COVID-19 时期怎么和 Baby 共处。 Daycare 体验 # 送 daycare 之前担心了很久,不过时间不等人,两个人都已经把各自的产假休完了。所以Baby 从7个半月开始进 daycare 了!概括下来是这种体验: 第一天送去的心情:车里家里没有 Baby 空空荡荡的,好难集中精力工作,好担心 TA 过得怎么样。第二天至今:太省事了!Daycare 学费花得好值!Shut up and take my money! 在我作为家长这一方来讲,体验很棒。送去 daycare 了以后,一天里终于有完整的8个小时归自己,想工作也好想咸鱼也好,都是一种难得的解放(其实根本只是8小时假释)。 除了一开始的两个星期适应期,Baby 在 daycare 的精神状态比跟我们在一起的时候似乎要好一些(也有可能是因为我们周中跟 TA 在一起相处时间短,更能珍惜一起相处的时间)。作息方面,Baby 白天在 daycare 比在家睡得少了大概一半——差不多一天两觉,每觉只睡一个 cycle 40-50分钟。不过精神一直不错,大概其实不需要睡那么久吧。尤其是到了10个月+,平时夜里睡得很好,到了周末就会开始在夜里哭,回 daycare 又好了。不知道 daycare 对 Baby 施了什么魔法。 Commute 方面需要更加仔细安排。我们的 daycare 在家的附近,而家离办公室非常久——我是1个半小时单程,心爱的人是45分钟单程。而且两个人只有一辆车,是以 carpool 方式上班的,没有其他现实可行的离家方法。一开始比较担心接头和接 Baby 的时间会不会晚,但过了俩月开始闹 COVID 就没有 commute 了。然而这确实是个未解决的问题。 传说中的生病多是我们送去之前一直担心的问题,尤其是在1月这种冬天开始送。事实上周四周五上过两天之后,周日就发烧了一天,接下来周一退烧了在家休息。之后大半个月里全家染了流感,症状都一样,开始发烧一两天,流鼻涕一两周,咳嗽三周,严重的时候在夜里能把自己咳醒。之后的几个月 Baby 有连续两个星期咳嗽的时候,还吐过两三次,但是都没有再发烧过。即使咳嗽着,精神也不错。我自己印象里小时候都是咳嗽着、流着鼻涕长大的,所以觉得大概这样就挺好。 至于 daycare 有什么不好的,我觉得确实有那么几点,但是相比之下真的没那么重要。第一就是刚才说过的增加 commute 时间。第二是需要准备很多装备,比如 daycare 老师对吃饭时候的要求不高,所以衣服容易脏,为了攒多几天洗,必须准备很多件衣服;奶瓶也是一样,要足够一天洗一波。第三就是接送需要跟各种老师花式打招呼,这点我真的不擅长,大概是目前全园最不受欢迎的家长了。第四就是贵,贵,贵,但你看世界首富会觉得这点钱贵吗,还不是因为自己来钱少嘛。 Baby 开始变得可爱了 # Baby 会爬了以后好像很快就有了自己的独立意志,观察 Baby 做事就就好像渐渐跟一个陌生人熟悉起来。现在的体验是,感觉 Baby 要么听不懂话,要么当耳旁风基本不理大人的要求。我是相信这么大的小孩能听懂话的,至少能模糊地听懂。因为以前我自己在看到一张自己7、8个月时候拍的照片的时候,能清晰地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自己在腋下被抱着站起来,很开心地用腿一下一下 bounce,脚底接触被太阳晒着的大理石的温暖让当时的我非常新奇。还记得起看到我这种表现,大人先是奇怪,之后又觉得我很开心,所以也很高兴的反应——具体说什么当然忘记了,只记得大致感情。另外 Baby 肉眼可见地容易被 distracted,经常一开始想要爬到什么地方的时候,半途就会停下来转向路上别的有意思的东西。所以被要求“过来”的时候基本过不来。说“可以给我【Baby 手上正拿着的一个东西】吗”的时候,根据 Baby 觉得这个东西有没有意思,有直接给、递过来但是不松手、根本不理这几种反应。Baby 这个人真是太好懂了。 虽然大概4个月以后越来越不 fussy,可以腾出心情来欣赏 Baby 的可爱了,但是现在觉得越来越可爱。平时工作间隙喜欢翻翻 Baby 的照片,每次都感叹非常可爱。脸嘟起来软绵绵的像棉花糖,从侧面看确实是蜡笔小新的形状。动画诚不我欺!以下示范蜡笔小新形状的脸(网络上的图,非原创): 这是别人家的小孩,不过是一样形状的脸(网络上的图,非原创) 说到 Baby 的头,在9个月检查的时候医生提出 Baby 的头型前后比较突出,左右水平方向很窄,跟父母的头型相差很多,建议我们去一个叫 craniofacial 的专科检查。Baby 的头确实后脑勺很突,但第一次听说这还是一种病,到网上一查,叫做 Craniosynostosis,算是不常见病里的常见病了。还查到一个豆瓣网友分享的自己小孩手术治疗体验,看得我心惊肉跳。最后终于看上了专科医生,又照了个 ultrasound,诊断是没事。现在又过了两个月,好像头长得比较圆一些了? 说话:Baby 说话看起来会很晚了。10个半月才开始说一些重复的元音辅音,gya-gya, da-da-da。第一次这样发音是在两个大人都陪着玩很开心的时候。到了现在,Baby 只有开心的时候才发音。少数时候哭的时候也会呀呀呀地抗议。吃饭的时候很喜欢发表意见,有时候早上喝奶喝到最后也要说两句。还有早上自己在床上自言自语自娱自乐。 母乳情况是怎么样呢?我从4个半月去上班开始,一直在虔诚地按时泵奶,只有一两次实在来不及,会跳过去。不过自己的母乳从8个月开始就渐渐减少,9个月的时候储存的冻奶也耗尽了。Daycare 喜欢每次喂很多,大概吃得越饱 Baby 越好带吧。这时候的不足就用 formula 来弥补。现在减到一天只喂/泵3次,泵的时候基本只能泵出1 oz 意思一下而已。因为量少,现在胸喂结束的时候,Baby 一开始被 pull off 的时候还哭两声抱怨,后来就嗤之以鼻不管了,嫌弃脸。全靠辅食和 formula 撑着。 再说辅食方面。自从 Baby 6个月手抓 finger food 开始,全家的晚饭就变成蒸各种胡萝卜蔬菜鸡蛋。毕竟单独给 Baby 做也太累了,小小的一只何德何能在饭桌上也被特殊照顾。周末的午饭本来是有点麻烦,不过9个月的时候完全切换到了给 Baby 吃大人食物。我们吃的一切——面条、米饭、炒肉片、烤菜、五花肉,都切成小块给 Baby 吃。唯一例外的是这些饭菜在做的时候都不放盐,拿出一些留给 Baby 以后,再放盐或者酱油。至于餐具,目前还是靠手抓。一开始6个月左右,手抓不是很给力,Baby 只会攥起手来从虎口方向吃,虎口里边握着的部分吃不到,只能放在桌上再拿起来,好往后握一握。现在灵活多了,不但会张开手从手掌心吃,还会从挂在脖子下面的接饭兜兜里拿掉进去的渣渣吃。基本不会用勺。快到11个月的时候,为了粥、酸奶、水果糊一类的半固体不再依赖我们喂,开始给 Baby 勺子拿。训练了几个星期,到现在成功率也只有一点点。还要很长的路要走啊。 吃完了再说喝。喝水的360杯子从满7个月开始给,差不多三周才会喝——还不是自己拿,要大人端起来喂才行。现在已经是 pro 啦,有把手没有把手的都可以自己喝。之前也有用过一种 spout cup,但是从洗碗机出来,盖子上总有洗碗剂的味道,也拧不紧,感觉质量差,所以就放弃了。360 杯子教起来比较难,因为 Baby 一开始意识不到里面有水。我在网上查了很多教学方法,有用的大概有两个:第一是橡胶盖上方倒水没过桃心,这样倾斜过杯子来就能有水流出来。另一个 tip 是把橡胶盖拿掉不盖(相当于有孔的正常杯子)一口一口地喂 Baby 喝,水从下巴上流下来就马上放正停止喂,防止呛到(但还是每天都会呛)。用尽浑身解数,最后的解决办法是送 daycare。。。有一天周末回家发现忽然会喝了。 Baby 会爬的另一个结果就是自己的眼睛盯不过来了。自从 Baby 差一个星期9个月开始会爬了以后,不想买围栏的我,用很多箱尿布和 baby wipes 在楼梯口搭建了一个屏障,这样 Baby 就不会不小心摔下楼。好不容易解决了这个问题,10个月开始,Baby 又开始喜欢站起来。防不胜防,有一天忘了关厕所门,心爱的人发现 Baby 在掏马桶里的水玩。话说马桶这高度真是得天独厚啊。示意图如下(来源:Lucie’s List): 别人家的小孩玩马桶。来源:Lucie’s List。 除了马桶,这几个月发生了两次从高处掉下来的意外:一次是从膝盖高度,后脑勺着地,原因是 Baby 不想穿衣服挣扎掉地上了;另一次是膝盖以上一点点的高度,以肩膀着地,原因是 Baby 从趴着到坐着转换姿势,一屁股坐在了外面,我临时离开几步来不及阻止。不过 Baby 对高度还是很有感觉的,自己在高处会感觉到缚手缚脚和害怕,但是自觉性和自控力几乎没有,所以一旦注意力转移,立刻就有危险了。 我渐渐有点发现 Baby 的性格就好像小时候的自己。一言以蔽之就是闷骚。在不熟悉的环境里 Baby 很安静,只是拘谨地看这看那,以至于诊所的护士在检查一番之后都感叹 “so mellow”。然而 Baby 的内心是奔放的,11个月第一次带到家门口坐着,一开始只是默默坐着,后来就放飞自我到处爬,最后狗吃屎摔下了一级10厘米高的水泥台阶,鼻子、人中、嘴唇都破皮了。现在 Baby 更活跃了,我和心爱的人对 Baby 的游戏方式也更激烈,虽然我自己有时候觉得颇野蛮。爬楼梯就不要说了,天天在爬。还有飞机抱着晃来晃去。刚吃完饭就提着 Baby 的小腿倒立好像也时有发生。总之玩得开心就好吧。 Baby 的睡觉有点不一样了(坏的意味,笑)。9个月以前都是一觉到天亮,但是10月出头的一天晚上,说完晚安离开之后,Baby 忽然马上翻身坐起来大哭,很快又变成站在 crib 里大哭。过了以两个星期有一天忽然又不哭了。再接下来就是每天夜里哭个1-2次,大人进来看看的话,Baby 会自己趴回床上去,但是每过个一两分钟会抬起头来看看大人还在不在。被看到转身走掉的背影的话,又是一阵哭。 和 Baby 生活在 COVID-19 的时代 # 最近两个月赶上了 COVID-19,daycare 因为人员聚集所以受到很大冲击。我们的 daycare 是私人的,虽然有些员工因为健康考虑离职了,但是机构打算照开,毕竟不开就没办法付房租、保险、工资。之前在家里一边工作一边带 Baby 也经历过几天,我们决定还是冒个风险一直送下去。这样做有两个好处。第一是可以让我们专心工作得到难得的8小时假释,第二是为了让 daycare 撑下去,在 COVID 过去之后为我们这个区域继续提供服务。虽然这么决定了,但是每天在看着数字上升,心里还是会打鼓的,会翻来覆去地想明天到底送不送呢,万一全家都染病了怎么办呢。有一段时间 daycare 整个班都只有 Baby 一个人还在去(在 COVID 之前有5、6个小孩),心里很复杂,一方面觉得接触面积小了会安全一些,但是另一方面大家都不来了我们一直去会不会真的欠考虑。看到那些有一两个、甚至三五个会跑会跳会说话的小孩的同事在家工作苦不堪言,我觉得自己非常幸运了。就这样,每天还是把 Baby 送去上学。 每周末去超市的 baby cart ride 当然早就取消了。现在周末下午会用背带背着 Baby 去附近的公园走一走。Baby 最近越来越重了,试过把背带从背在胸前的模式变成背在后背的模式,感觉稍微轻松一丢丢。大概终于到了买个婴儿车的时候了吧!

2020/4/12
articleCard.readMore

为 COVID-19 准备家用应急物资

眼见 COVID-19 在全世界各处开始广泛社区传播,感觉着陆本地不过是时间问题,再不动手就太被动了。之前没有相关经验的我们,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准备了一些家用应急储备,在这里分享心得。 背景 # 这次应对的是世界范围内 COVID-19 的爆发。地广人稀对于传染病应对来说是个优势,用这个安慰自己口罩买不到的话就不死磕了,只要宅家不出门病毒能耐我何。 再考虑社会背景。我所在的 Pacific Northwest 地区既没有龙卷风也没有(太多!)山火,火山爆发和地震倒是有一些。相对于北美其他硬核地区来说,总体来说储备意识不是很强。举个例子,冬天的时候一旦预报下雪(只要超过一两寸厚),超市货架在接下来两天里就会被戏剧性地抢空。 最后是个人背景。宅,动手能力差,没有生存方面的爱好、兴趣或经验(连 camping 也没有过),放到电影/动画里就是常见的拖油瓶+圣母+电波的那种角色。知识也好,硬件也好,都是从零开始。 把目标订在未来三个月天气回暖之前减少出门,其中一个半月是断水断电状态。断水断电的 assumption 可能有点 overkill,但是考虑到基础设施的情况,窗外稍微刮20分钟妖风就会断电数小时至十数小时不等,每年断电2-3次,疫情之下修理不及时是完全可能发生的。 营养 # 论方便准备的话,好多人都提起过的 Mountain House,到网上一查,竟然/果然卖完了。另一个思路是蛋白粉和 soylent,然而口味都不怎么样。不过还是买了大概4、5天的分量。 食物这里的 tradeoff 很明显,新鲜健康的都存放不久,能存放久的都不健康。所以用分级的思想,冰箱冷藏室像平时一样放一周内能吃完的新鲜食品,冷冻室放几个月内吃完的冷冻食品(这两个级别在断电情况下随时可能坏掉,所以优先吃掉),常温下放保质期两年和以上的食品。 按人体的六大营养素来考虑的话,为了容错和均衡负载,每种营养素最好由两种以上(其实最好是三种以上)的食物提供。在常温级别具体买了这些: 糖类:方便面,意面,大袋米,大袋面,大袋白砂糖,(少量)巧克力。这里我看出一个问题,就是几乎所有东西都需要能源来加热煮熟。在断电和/或断气的情况下很难做到,除非愿意靠白糖泡水活着。所以其他形式的能源也需要准备起来。 油脂:橄榄油、黄油、花生酱、大罐 nuts。本来还想买点 tuna 鱼泡在油里面的罐头,里面的油能点着火,做能源用,同时可以吃到熏鱼罐头。然而没买到(摊手)。 蛋白质:罐头豆子、罐头玉米、spam 午餐肉、鱼罐头。其中米和豆子加在一起能够凑齐人体所需的蛋白质,肉也能提供这些蛋白质。因为是传说中的战时食物,spam 午餐肉在我心目中作为应急食品的 credibility 相当高,所以不知不觉买了好多(决定各种物资的购买量是个没能解决的问题)。还买了一些牛奶奶粉和常温下能放的 soy milk。 水:意外地容易被忽视。看了一圈,Costco 的瓶装水是最便宜的(2.99刀40瓶;每瓶500毫升)。为了 fault tolerance 打算存上日用水,紧急时候可以挪用来喝。那一周每天下班跑一趟 Costco。一共屯了28箱水。 无机盐:加碘盐吧。。。 维生素:罐头蔬菜,柠檬汁,大罐 multivitamin 药丸。 至今没有很好解决方案的问题是怎么决定每种食品的购买量。虽然设立了三个月的目标,但因为种类实在太杂,实在懒得算。事实上营养的供应肯定是有短板原理的,最终能支持多久取决于准备得最不充足的那类东西。 日用 # 日常卫生用品:洗手液,洗发水,牙膏,牙刷,洗衣液,漱口水,剃须刀,洗碗剂,卫生巾,厕纸,凡士林,垃圾袋,漂白粉(然而没有买到粉状纯 bleach,只有合成的液体。漂白粉按一定比例加到水里可以消毒,不过加了其他东西就不敢喝了)。除此之外还有几样比较特别的: 大块结实的塑料布和胶带:为了搭建一个临时的隔离区域。 收音机(电池或手摇):在停电的情况下收到外界信息(科技树倒退也太厉害了吧)。买了一个这种手摇式收音机手电充电器一体的玩意。看起来很威武,不过实物小小的。用起来很神奇,真的 work 啊(<– 对,这个人从来没有用过手动调台的收音机)! 储存水的容器:市面上常见的是大号桶和袋子。然而发现了一种可以放在浴缸里的大袋子。 WaterBOB Bathtub Emergency Water Storage Container 能源 # 刚才说到如果没有电力和煤气就不能煮食物,所以要准备备用煮饭的工具和能源。考虑了一下入手了这个炉子。跟普通炉子的样子和用法很像,算是傻瓜入门型号了。 配套的燃料也搞了一些。然而对于每个燃料瓶能撑多长时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概念。 其实最先考虑的应该是柴油发电机,但这个不论是研究还是安装都不是几天内能搞定的事,先放过吧。另一个相关的是储存汽油,方便跑路,但是感觉在防火方面很难做好,也放过了。 接下来就是火柴、打火机、灭火器。还有各种各样的电池,为手电和收音机供电。 医用 # 体温计和血压计是以前就有的。止痛退烧的有 Ibuprofen 和 Acetaminophen。外伤有创可贴、纱布、酒精、双氧水、医用手套,还有传说中的老虎万金油。在这次研究里面还看到了几种以前没怎么接触过的药物: Guaifenesin 消解呼吸道粘液用于止咳。 Loperamide 治腹泻。 Diphenhydramine 包治百病(误,貌似是以抗过敏为主,让人昏睡为副作用)。 Antifungal 的粉、喷剂或者膏。 再严重的伤就很难自己处理了,缝针用的 kit、止血用的 tourniquet、骨折用的 splint 这些都有卖,真要有这些情况还是直接去 urgent care 或者 ER 靠谱。总之最需要的还是打印版的医疗手册——然而目前还没有搞到。过于习惯了知识的云端化还真是有点麻烦。。。 其他准备工作 # 看看车有什么要修的赶紧修了,方便跑路。 看看牙有什么要修的赶紧修了,方便吃饭。 现金的话,最常见的建议是一个月份的吃喝水电,不包括房租/房贷的钱。 最后,不需要电力和网络的消遣方式。这个真的难倒我了。 武器 # 武器的准备在这次算 out of scope 了,只是流行病应该不会发生暴力事件吧。调查了一下,对于没有训练过的普通人来说,最有用的还是棒球球棒和电击枪(然而很容易被反制)。 寒蝉鸣泣之时 参考资料 # 实用度5星 主要参考的物资项目来源:Reddit 的帖子 次要参考的物资项目来源:The Prepared 洗手的方法:WHO 的网站 实用度3星 其他参考的物资项目来源:Reddit 的帖子集合 基本是证实过的科学知识没有其他二手信息的疫情讨论:Reddit 的 COVID-19 讨论版 实用度2星 https://www.ready.gov/food

2020/3/7
articleCard.readMore

Baby 7个月大了

Baby 从5个月到7个月中出现了一些有意思的新情况,越来越有人样,像个真正的小孩子了。第二部分是自己做家长半年多一点,总结出的几条建议,给未婚未育的 couple。 自己和 baby 都出现了新情况 # 5个月10天的时候,baby 终于 get 了从躺到趴翻身技能。一开始是左胳膊在下的这边翻身,过了几天两边都可以了。看起来技能是忽然学会的,不过跟前一段时间 baby 肌肉力量的发展和个人意志的增强还是有关系的。真神奇啊! 这两个月中间跨越了臭名昭著的 Daylight Saving Time 转换。我们养 baby 的日程全是跟时刻表在走的(有时候甚至精确到分钟!),所以移动的这一个小时是个麻烦事。最后的决定是在我们家里不执行时间转换,全年按照 Daylight Saving Time 的时间过。完美地化时间维度攻击于无形,哈哈。 5个多月的某天早上8点发现右胸泵不出奶(平常4oz半现在只有3oz),在公司度过了难忘的8小时。到了下午3点半,乳房已经难受得连挺起胸都很艰难了。4点的时候赶紧让 baby 吸起来,但是好像也不太管用,硬块还是存在,而且胸还是难受。最后灵机一动想到 Ali Wong 段子里温水俯卧撑缓解乳房不适的办法,把 baby 躺着放在地上,自己摆一个 plank position 平板支撑让 baby 来吸,终于有了效果。吸得差不多了以后把乳头拔出来,吓了一跳,出血了,而且不少。在那之后偶尔就会堵,每次都是右胸。到了7个月的时候,每两天就会堵一次,不过渐渐反应没那么严重了。 发现原来小小的 baby 对于大人的情绪还是很敏感的。有一天晚饭的时候和心爱的人因为话不投机,两个人都非常沮丧和沉默。在一边玩游戏桌的 baby 平常又跳又叫非常兴奋的样子,那一天却没有笑也没有出声,人呆呆的。 发现 baby 的大便变干变稠了,有时候甚至有点呈现球状。一开始怀疑是便秘,但后来发现 baby 大便的时候好像并不痛苦,看来好像不是? Swaddle 在不到一周满6个月的时候完全不需要了。现在白天睡 nap 出于习惯还是给包上 swaddle,不过两个手都露出来,只包躯干,腿尽量松垮一些。夜里用一个厚一点的毛茸茸睡袋。 6个半月的时候,发现 baby 竟然长牙了!发现下面的门牙长出来了一点点,契机是用手喂 TA 的时候,手指扫过牙龈感觉到硬硬的。这么想来前后几周 baby 确实有点 fussy,白天 nap 中间醒过来的时候,经常大哭睡不回去。 满7个月的时候 baby 有一天忽然有了想移动的意志,趴着的时候一直拱屁股,翻身翻过来翻过去也很流畅了。在从前 baby 几乎从来没有从趴着到躺着过,不知道是不会还是不想这么干。我在各种各样的论坛上看到的都是好多小朋友6个月就开始匍匐前进了,所以 baby 的这个进展让我很惊喜。不过到现在为止还是没能达到向同一个方向线性前进,看来对于我们大人很容易的事情,baby 自己去探索还是需要很多时间的啊。 关于自己的家长角色 # 关于躬体力行带 baby 和别人带 baby # 这两个多月完全是心爱的人在全职照顾 baby。脱手的这段时间有两个效果:第一,心情放松了很多,感觉生活终于渐渐回到以前的样子——想休息休息偶尔犯懒一下也可以的样子。第二,更能欣赏 baby 的可爱了。自己不跟 baby 在一起的时候经常翻手机看看 baby 的照片、视频,不知不觉时间会过去挺久。不过照片里已经是选出来最好的照片,所以有一层美好的滤镜;自己一旦亲手带就觉得果然还是很多麻烦事。当然这段时间 baby 长开了又没那么闹腾,确实比 newborn 时期可爱很多。 关于 baby development 的焦虑 # 这个时期感觉 baby 在迅速地学很多技能,然而进度到底怎么样,身边没有什么其他的 baby,所以也没有办法比。有时候看 youtube 上其他同月龄 baby 的视频,同样是 x 个月,人家已经会从趴着坐起来/匍匐向前爬/换手握东西了,自己的 baby 还不会,不免怒其不争。这时候就意识到,接下来还有很多年的时间,小孩之间可比的东西越来越多,这种情况会只多不少。这个过程中可以让这些焦虑在自己心里越扎越深,也可以慢慢看着 baby 到底会出落成什么样子。毕竟回顾一下自己成长的历程,到了自己这个年纪,大部分情况下,会什么技能都不如家里有矿过得舒服。既然没矿就算啦。 不过看 baby 掌握新技能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主要是两个原因。第一是类似自己花了很多时间养成的种子开花了,觉得得到了回报,有成就感;第二是开上帝视角的自己看一个技能不够的玩家费九牛二虎之力终于练级成功,心里很舒坦。一个例子就是,进入6个月了以后,baby开始有了很多好奇心,凡是触手可及范围内的东西都要去抓一抓。(Baby 肉眼估计一个东西是不是能够到特别准,够不到的根本不去尝试,这点很厉害。)但之前几个月 baby 一直以眼睛看东西为主,基本不动手,完全不符合我内心对小孩子的期待。所以现在虽然要担心 baby 到底身边能抓到什么危险的东西了,但是心里还是爽了很多。 和配偶的关系 # 目前看来除了前期有一部分因为太累而气急败坏以外,两个人的关系好像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如果有影响的话,可能是多出来一些同一个战壕里出来的一种共同战斗过的兄弟之情。看着 baby 越来越有人样,现在也渐渐体会到了一个事实,就是 baby 再怎么样长大也永远不会与自己地位对等,因为会有各种方面的代沟。Baby 更不可能变成自己的朋友一样,可以一起走人生之路的人(其实大多数朋友也不行呀!)。能扮演这个角色的只有心爱的人。自己对于对方也是一样。真好啊。 属于自己的事情 # 因为自己的个人爱好并没有什么,所以属于我自己的事情基本就是工作相关。自从生了 baby,发现自己居然比以前还能多开一些坑。这个博客就算一个,虽然是共同创作和维护,还是需要花些时间的。所以意外地觉得自己更有底气了。现在觉得生命是属于创作者的,不管是创作 baby(哎?)还是写博客写代码,不断地去创作就能获得一些什么东西…乐趣?成就感?信心? 不过有一件事到现在还没有习惯。自从生了 baby 以后,身边的人开始把自己贴上“母亲”这个标签,划分到这种 stereotype 当中。这之中有老板和同事,有从前的朋友(就1个,我的朋友很少…),还有自己的父母。怎么说呢,养 baby 这个事还是科学的,前期(最开始的半年左右吧)需要操心的事情还很少,主要只不过是一些体力劳动而已,并不是一旦有了小孩就立刻变身成大家心目中那些 stereotypical 的行动模式。甚至到现在对于 baby 还没有什么特别的感情,只是觉得很可爱,然后需要负责这个小小的人的吃喝安全而已。 希望当时的自己知道这些就好了 # 对于未婚和/或未育的 couple 我有一个建议,就是千万要通过各方打探、了解有了小孩以后各个阶段的情况,做好相当的心理准备。把养小孩这件工作需要承担的事情研究得越细越好。毕竟这是人生中不多的一件绝对不可能推倒重来的事情。我和心爱的人就吃了这方面的亏,之前没有接触过什么养小孩的亲戚朋友家庭,以为人类千百代都是这么繁衍下来的 so easy,结果人拉出来才几天就傻眼了。我现在特想在我家开一个养小孩体验营,专门针对未婚未育青年 couple,跟那些什么寺院禅修班一样,封闭式集中体验带娃一个星期,绝对避孕神器。你看又来钱又有人帮养小孩,美滋滋。扯远了,就算事前知道这些,亲自经历那些夜里1点、2点、3点、4点黑灯瞎火时候怎么也哄不住的哭声,和一天到头全身都要散架了的感觉,还是会不一样的。如果让我现在再选择一次,应该还是会决定生 baby,不过会更注意把其他事情提前安排好。 一下是其他的具体建议: 两个人以上轮流照顾 baby 的时候,为了避免互相扯皮、争吵和指摘,建议像经营快餐店里一样让每个照顾的人都有专业精神。排班时间、责任明细都要明确并且努力落实。一个人在值班的时候,不轮班的其他人不要插手,最好离开房间甚至离开家里,这样既可以得到休息,也不容易造成混乱。至于 baby 本人,我觉得一开始几个月被谁照顾根本不介意,相信 TA 只要基本安全能得到保障,很快就能长大。 有关访客,我建议一切应该以照顾者们自己的性格和意愿为第一优先,其他都放在后面。原因是这样的,baby 一开始不会有什么社交需求,访客本人因为不干活只看热闹,根本是可有可无的角色,对于这两方来说有没有访客都无所谓。但是照顾者们因为长时间体力精力的消耗,是最辛苦也最有决定权的,所以有权拒绝访客来访,或者让访客挑方便的时间来访。 不要忘了自己。有些时候自己照顾 baby 会有一种牺牲的想法,但长期来讲这种心态是不可取的,因为最终会变成在 baby 身上要求回报的绑架。我现在是尽量把 baby 当成生活中多出来的一个亲密的人,虽然重要,但是只是自己生活的延伸。只有自己过得开心舒服,才能让身边的人都过得爽,你好我好大家好。 对生活状态和生活质量的期望值要一降再降。产前整整九个月的时间,即将当父母的两方都是抱着期待在等待,但不幸的是等待的时间越久,之后的落差也越大。尤其是女性一方,所有人包括自己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新生儿身上的时候不免会有一种“原来重要的不是我,而是小孩”的幻灭感。我认为预防这种落差的最好办法就是尽量预料到这些情况。生活中的其他问题也是,如果有任何犹豫和担心的地方,在生下 baby 之后,这些问题都会伴随着体力、精力、感情的消耗而无限放大。生活质量也是一样,光是受伤的身体和基本不能离开家的要求,基本就是 survival mode,过了这段时间就是胜利。 不要在意其他人对自己的看法。生小孩和养小孩是非常 personal 的事情,各有各的做法这都没关系。但是不幸的是世界上有很多对有意无意爱 judge 别人的人,尤其是如果这种 judgement 来自信任的亲朋好友,就更容易受到伤害。生了 baby 的前几个月是很敏感和脆弱的,这个时候如果为了无关紧要的别人的看法而委屈自己,非常得不偿失。可以把这段时间当作一个观察身边的人的机会,在自己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什么人伸出援手了,什么人抱持着自己的那点态度指指点点了,就能一下看个清楚。

2019/12/16
articleCard.readMore

Podcast 推荐:Finding collaborators for open source

推荐这篇 The Changelog 出品的 Finding collaborators for open source,讨论了遇到别人放鸽子的问题,以及做个基于 reputation system 的社交网站来解决这个问题。嘉宾 Jeff 提出了各种特别新颖的观点,乍看之下觉得怪怪的,但是仔细一想好像也没毛病? working remotely # Podcast 里的观点是,做软件分两种,一种是像 Indie Hackers 一样自己搭一个小 business,可以躺着赚钱(所谓闷声发大财,哈哈)。这种情况真的不需要非得在办公室里聚在一起工作。另一种是像 Airbnb,Facebook 一样非常创新而且比较有争议性的公司,这样能够“成事”的公司得像一支军队一样,所以需要一起工作和管理。里面还提到了宁愿所有人都不需要 commute,价值比听自己的 podcast 大多了——像不像“安得广厦千万间”? flaky collaborators # Jeff 提出的一种叫 “flake” 的概念,说白了就是放鸽子。什么情况下呢?是在想要合作一个项目——不管是录一首歌,写个 open source software,任何创造领域的项目都算。说好了哪天几点,凑到一起几个小时来做这件事,到了最后一分钟都因为这样那样的理由不来。是谓 flake。 这点我感触很深。我自己上大学时候我既 flake 过别人,也被别人 flake 过。我觉得原因有两方面。最主要的是对自己的能力不自信。不自信的后果是,担心自己的产出达不到自己的期望,尤其是合作者的期望。这跟完美主义还有点关系,觉得反正做不好就没有动力去做,最后一点点拖延下去。另外也担心和合作者一起合作久了就会被发现自己的平庸。这样就造成自己的目标不是达成目标,而是在别人眼里显得自己成功、有能力。而内心因为不自信,恰恰相反地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所以一直在角色扮演。很累。另一个 flake 的原因跟环境有关。大学生活非常忙,生活过于 overwhelming,根本没办法好好得到 mentally 的休息。创意这种东西对于我来说是闲得无聊,没事找事去做起来的事情,不像嘉宾Jeff是内心里有一种去创造的强烈愿望,不立刻去做就浑身难受的那种。生活太忙没有闲下来的时间,挣扎在生存的基本线上下,自然也就谈不上去创造。 后来我仔细观察一下,确实在身边存在两种人。一种是被别人/情势逼着才会去做事的人,另一种是自己会去动手做事的人。我自己嘛,属于前者。我们这种被外界逼着去做事的人,要么是因为答应了别人,要么是因为不做就没饭吃,做事一般都还算可靠。但是因为缺乏除了外因以外的动力,很容易在过程中 get discouraged,负能量也比较多。相比之下,自己想要做事的那一类人——比如嘉宾 Jeff,特点就是爱搞事情。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向着目标折腾。我认为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这种人都是非常有价值的,所以目前也在想怎样转变成第二种人。重点还是专注在目标上,忽略过程中那些跟达到目标无关的各种摩擦。 the bar for success is surprisingly low # 是这样一个概念——如果一个人说怎样就做到怎样,就能成功。就这么简单。然而说起来容易,执行起来总有很多的障碍和挑战。做到做到这个是,跟自己对自己能力的衡量、对时间的安排、对自己 energy 和 motivation 的估计,communication skills,还有 self discipline 都有关系,这其中的哪个欠缺一些,都不能顺利完成自己 promise 过的事情。一件事是这样,同时做好几件事情,consistently 地说到做到,更是不容易。Ray Dalio 有个分辨可信和不可信的人的说法。大意是,能够做成事情,说出自己为什么能做成,而且有证据做成过不止一件事(三件或以上最好),才是可信的人。所以说,每个人做的每件事情,都是在 building a track of record,record 长了就能看出这个人到底怎么样 binary rating system # 这里讨论了 rating system 到底该用哪种:文字评论,正面负面两种选择,打分制,还有各方面打分制。对于打分制来说,host 举的例子是,Amazon 上3.5星和4星很难有本质区别,反而会非常 confusing。另外比如 Uber,如果低于5星满分的就说明不行,根本不会有生意。而 binary system 好就好在,只专注于一个问题,就是“到底还愿不愿意跟这个人再合作了”。这个问题非常有力,综合涵盖了对这个人的各种评价。我觉得现实就是,按平均来看,愿意再次被合作的人永远是稀缺的少数。而且一方面好的人,其他方面都不会太差,也是 all or nothing 的一种具体体现吧。 另一点重要的是,host 和 guest 都提到了愿意给你背书的人(references)的重要性。我自己这方面比较欠缺,因为合作的人来来去去,合作时间也不长,总觉得没有人愿意帮我做 reference。在这方面要着重积累。 shower my gratitude over these people # 哈哈哈好有趣的用词。 VC funding is hilarious + preposterous # 这里 Jeff 提出一个我从来没想到过的清奇思路。他说,拿了 VC 的钱就要听他们的,那我找银行贷款怎么不需要每个月向银行汇报我房子的情况啊,这基本就是为了满足 VC 资本家的自尊才搞这么一出的吧。听得我一愣一愣的,仔细一想好像也没毛病?不过至少 a16z 的创始人是以“我愿意来指导你们年轻企业家怎么把手头的产品迅速做大”这种态度来的,就看选择哪种发展路线了。 creative goal getters # 在 host 问 Jeff 怎么向大家推荐这个 FindCollabs 产品的时候,Jeff 也说了,大多数人肯定都觉得用这玩意既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去做创造性的东西,又不来钱,但是肯定有少数人内心有创造动力的人对寻找合作者这件事有共鸣。总之是个小众产品,希望能成功培养一个非常健康有活力的社群。

2019/11/18
articleCard.readMore

开源节流(1):消费返现的Apps

消费返现还有一种方式是通过网站或者手机app来实现。其本质是将你的消费和这些应用关联起来。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我认为提供消费返现的目的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可以促进用户在特定商家进行消费(因为有返现);另一个是可以收集用户的消费习惯进而进行市场调研和分析。因此它们对于用户的隐私或多或少都会有涉及。大家根据自身的情况来选择使用。 如果你搜索一下“返现”或者“rewards apps”,可以发现这样的应用非常之多。有些已经倒闭,有些则依然蒸蒸日上。我选取了一些主流的应用进行尝试。 收据扫描 # 收集数据最方便的方式就是让用户自己提交。而报酬就是所提供的消费返现。这类应用会让用户通过给消费收据拍照来提交消费记录。因此大家要记得保留好消费收据。这也是用户能最主动控制隐私暴露的方式——你可以完全选择提交或不提交哪些收据。 CoinOut (referral link) 特点:收据接受范围广。随机返现(不确定性反馈总是有着最诱人的吸引力,这也是游戏设计的上瘾模型)。 返现额度:每张收据随机(1美分到1美元之间)。 注册方式:通过手机获取验证码直接登陆。 优惠码:无。 Fetch Rewards 特点:收据接受范围广。 返现额度:特定商品收据高返现;其余商品收据每张2.5美分。 注册方式:电子邮件及密码。 优惠码:QQ6VQ(可获2美元额外奖励)。 ReceiptPal 特点:收据接受范围广。界面美观——本质俗气的返现应用大多采用更俗气花俏的界面,而它是一股清流(虽然本质依然俗气)。 返现额度:每张收据2美分多(依据兑换面额而不同——面额越大每张收据额度越高)。 注册方式:电子邮件。 优惠码:无。 Trunow 特点:专门面向加油收据。 注册方式:通过手机获取验证码直接登陆。 优惠码:1FL3QV(可获1美元额外奖励)。 Ibotta 特点:只面向特定商品返现。需要先将商品加入列表,然后再扫描收据。唯一面向costco的app。 返现额度:根据不同特定商品而不同(从几十美分到几美元)。 注册方式:电子邮件及密码。 优惠码:fhxkeht(可获20美元额外奖励)。 自动追踪 # 对于用户来说,扫描收据还是略显麻烦的。一种懒惰的思路就是让app自动追踪消费记录。在美国,信用卡是平时大家消费的主要方式之一。通过追踪信用卡的使用其实就能够收集大多数的消费记录了。 Drop 就采用了这种思路。用户可以从备选列表中挑选两家商家,然后注册自己的信用卡。之后用注册的信用卡在这两家店的消费就能被自动追踪到并拿到返现。当然,最让人关心的就是其安全性。Drop 自身并不存放用户行用卡信息,而是通过第三方(Plaid)来收集信用卡的消费记录。 注册方式:电子邮件及密码。 优惠码:myvrs(可获5美元额外奖励)。 Dosh 也是绑定了信用卡后,在指定的商家用绑定的信用卡消费就能够拿到返现。 特色:返现的餐馆多。 注册方式:电子邮件及密码。 优惠码:COLINC30(绑定信用卡后可获1美元额外奖励)。 在线购物返现 # Rakuten 特色:网购时从 Rakuten 的网站点击进入商家购物即可获得返现。 注册方式:电子邮件及密码。 优惠链接(购物满25美元获得额外10美元奖励):https://www.rakuten.com/r/DEALRE17?eeid=28187

2019/10/29
articleCard.readMore

Baby 5个月大了

从100天到5个月之中生活发生的几件变化:自己的一次生病、返回工作、baby作息的变化,还有其他一些一些。 自己生病了 # 我以为产后因为身体自动适应baby的需求所以不会生病(毕竟之前三个月经历了无数缺觉的夜晚都没生病,照平常的话早病了无数次了),然而生病竟然在三个半月的时候发生了。来得比产前要厉害一些,喉咙痛1天,流鼻涕发烧2天,之后流鼻涕数天。大概难受了有一个多星期。发烧的第一天是个星期五,和baby单独在家感觉自己还是有点可怜,因为有了baby的自己就算病了也照样要function。总之该喂还是喂,该玩的时候如果自己太累了,就到沙发上自己盖个毯子休息,把baby放自己边上的沙发让TA趴一会儿躺一会儿。好在之后到目前为止没有生过病。在儿科医生的建议下我们两个大人双双打了流感疫苗,希望这个冬天能过得轻松点吧。 回去工作 # 产后满4个月,我回去工作了。因为工作账号被锁住了,准备工作可以说没有,基本就是收拾收拾要带的东西。泵奶的装备:拿了一个巨大的保冷袋/soft cooler装上我的Spectra S2泵奶器和电源、玻璃饭盒、面巾纸、Lansinoh奶袋、Ziplock袋子(防漏和装pump parts)、pump parts,还有在奶袋上记录时间的一支笔。手机里全是baby的照片和视频,据说泵奶时候看看可以帮助来letdown。背着保冷袋感觉自己像个快递送餐的——其实也没差,难道不是真·baby送餐么。 通勤也是个challenge,上班单程快则1小时10分钟,慢则将近两小时。办公室所在的市中心开车停车都是个real PITA,所以开一半车坐一半公交。目前的routine是这样的:早上5点起床泵奶吃饭,5点半出门,7点45到办公室,8点泵奶,12点泵奶吃饭,下午2点半离开办公室。这是为了错开堵车时间。周一三五早上如果没有事并且睡得还可以的话,出门后先去游泳。这种状态还是比较辛苦的,但是好像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安排,就这么过吧! 白天的时候baby就由心爱的人来照顾,两个人好像过得都不错。感觉状态比我照顾baby的时候还要好,真是嫉妒啊。 买life insurance # 生了baby,目前感觉花销巨大,不论是daycare还是以后的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都是每月烧钱的大项目。再加上水涨船高的大学学费。这个时候不得不考虑如果其中一个人身故的话,baby怎么养的问题了。两个人都先买了life insurance,年限直到baby大学毕业。也想着设立一个trust,但是目前还没有时间研究这个。 3小时E.A.S.Y.转成4小时E.A.S.Y. # 从出生开始一直是3小时循环,迟迟不敢换到4小时,怕影响夜里睡眠。毕竟夜里睡不好一整天的幸福感都会很低。拖来拖去终于在百日前后转换成了3个半小时,其中醒着1个半小时,睡2小时。第一天感觉胸有一些涨,其他真的完全没有事,之前担心的夜里睡眠也没有任何影响。看来真是我多虑了。在离满4个月还有一周整的时候,开启了4小时循环。跟3小时循环相比,在白天的12小时里少了1个循环,感觉工作量下降了。 Baby睡觉还是每45分钟左右醒一下哭哭,在4小时循环里睡2小时的话,中间要醒2次。第二次睡醒基本离下次喂就剩20分钟、10分钟左右,这个时候如果哭得太厉害就索性抱起来不睡了。 对于黄昏/晚上时间的处理到现在都是个难点。自己一直没怎么看懂baby whisperer里说的catnap——睡得时间短了,那叫醒之后到下一次喂难道就醒着玩?试过这样,叫醒之后一旦不抱着就哭哭。所以后来还是按正点(cycle开始两小时后)睡觉,到第3个半小时的时候叫醒洗澡,然后再喂。从某一天开始洗澡之后忽然开始哭哭,而且哭得嗓子都哑了。那会儿家里来了第二拨客人,是一对还没有小孩的couple,在门外老远都听到baby的大哭,好几分钟里我们两个人都没能腾出手来给他们开门。我告诉他们baby每天晚上都这样的时候,他们的惊呆令人印象深刻。从那以后就变成cycle开始两小时后睡觉,第3个半小时先叫醒喂,再洗澡,再喂另一边胸,再睡觉。这样洗澡之后基本就不哭了。然而有1/3的时间,baby对晚上6点的nap入睡还是哭着极力抵抗——另一个假设是因为累了,想要自己赶紧睡,哭着在说leave me alone。 辅食 # 在满4个月的时候去儿科医生处进行wellness checkup的时候,医生很满意baby的头部控制能力(就是头抬得稳),说可以试着给辅食了。重点是当作玩的一部分,不要指望着TA能吃下多少。对于这个我还是有concern的,毕竟baby whisperer上都说了小孩体重不特别大的话最好6个月再开始辅食。于是磨蹭到4个半月的一个周末(哎还是光喝奶省事),我试着把蒸过的胡萝卜切下小指甲盖一半大小的那么一块,用刀剁碎了,放在小勺子里喂了一下。Baby坐在高椅子上东倒西歪,不过好歹张嘴了。过了几秒钟,胡萝卜和着口水流出来了。好吧。之后整整六天没有大便,每天的悬疑感都在增加。最后在第六天,大了超臭的一大泡大便,baby一泻千里之后舒服地趴了下去。 再说说baby大便的气味。很有意思的是,刚生下来三个月内baby的大便基本没有什么令人皱眉的味道。然而从那以后到给辅食之前,大便渐渐往臭的方向靠拢了,据说是因为出生以来这几个月的时间里消化系统里渐渐接收了不少肠道细菌,这些细菌跟食物反应产生了臭味。现在臭得熏天,还有种刺鼻的酸味,换下来的尿布方圆3米内都能闻到。baby的屁也渐渐臭了起来。 目前因为嫌麻烦所以周末才喂每天两“顿”——大概最多1 tbsp),吃过胡萝卜、地瓜、香蕉、牛油果。也试着给过生的西红柿,每一口吃下去之后好像都吐出来了大半。接下来还要继续开启其他食物的享味之旅。 尝试戒掉swaddle # 从出生开始就在睡觉的时候用swaddle包着baby,一直到了现在,随着baby越长越高,swaddle的布越换越长,还是在一直裹着。其实在三个月多一点的时候就寻思着给baby戒掉swaddle了,原因无非是传说中的会翻身了不安全、总是绑着不利于学习身体动作之类。从那个时候开始试过只给baby包一只手,都是白天nap的时候。结果都失败了,原因是baby还是会每睡一阵就动动胳膊把自己搞得半醒然后不满地哭几声。令人欣慰的是到了现在baby也没有自己翻身过,所以也没有一定要戒掉swaddle的理由。将近5个月,baby的胳膊越来越有力气,一包起来不到几秒钟左手立刻就在swaddle里面跑到胸口。但意外地这样睡也还可以。所以就开始在白天nap的时候把左手放出来,只包上右手。目前为止好像还可以(敲木头)。然而baby的手抓东西还是笨笨的,只好等再长大一些了。

2019/10/13
articleCard.readMore

和Baby在一起的前100天

Baby终于百日了,可喜可贺。来说说感想。 作息,尤其是睡觉 # 出院的第三天就照着Tracy Hogg的E.A.S.Y.法试着走起来了,差不多是baby出生一周后。为什么这么早就用了,第一这是书上说出生第一天就可以用了,第二我两眼一抹黑实在需要一个公式来告诉我什么时候该做什么。嘛,毕竟只读了Tracy Hogg,也没有别的办法可用。效果还是挺不错的,不过效果是体现在我自己身上,baby对E.A.S.Y.怎么想就不知道了。分阶段说说到现在为止E.A.S.Y.的执行效果: 头一个星期(出生2周):一旦执行起这个routine来,立刻就觉得自己当家作主了,不必胆战心惊地随时等着baby的哭声。第一天执行开始一下就可以每3个小时喂一次,白天的时候定时叫起来喂。因为身体累和latch不容易的原因,每次叫起来之前都得做足心里准备。完全没有Activity,因为叫起来之后latch要花十多分钟甚至二十分钟时间,就当Activity了吧。闭着眼睛吃吃停停,过程中得不停地摸脸摸头发。我怀疑每次吃到中间baby都会睡着,但又不敢拔出来乳头,怕baby喝不够。这样每次得喂30-40分钟时间。胸也很涨。喂完了baby TA自己就睡了,拍拍嗝都不带醒的,然后给放床。夜里哭了给喂,昏天黑地。 直到出生6周左右:先说Eat。Latch还是那么折腾,4周以后就好了。另一个改变是自从第三周末尾开始胀气了以后,就掐时间只让喝20分钟奶,到时间就把乳头拔出来,也没有发现baby撑不到三个小时就饿的情况。所以可以留些时间给Activity了。Activity方面,终于鼓起勇气在喂完之后努力叫起来搞搞Activity——主要是tummy time,还有唱歌给baby听,偶尔看看黑白卡。Activity也就几分钟、十几分钟的时间,但这时候哄睡就是一个巨大的难题和压力了。因为强行把喂奶这个天然的强大哄睡武器拿走,剩下的方法都显得非常不自然而且 好像根本没用 。书上关于嘘拍法的章节重读了好多遍,网上也查了好多。最后的做法就是拉上百叶窗坐在椅子上抱着baby,从心底里传达希望TA赶快睡的意念,一个姿势抱着不管用的话,过一会儿换一个姿势,直到baby终于睡着,再小心地放床。抱着baby一般短则15分钟左右,长则没有上限。这时候baby差不多也开始胀气了,大哭起来就拿起来竖着抱,一抱就得抱20分钟以上,否则一放就哭。通常是抱10分钟试着放一下没用,再抱10分钟放一下还不行,再狠心抱20分钟。可以见得三小时一循环的话,吃和玩大概45分钟,哄睡15-30分钟,过一会儿胀气了花40分钟处理,Your time基本就呵呵。真的太苦了。 直到出生8周左右:先说Sleep。这个时候对于哄睡和胀气基本绝望了,就等着传说中的熬到12周之后会不会就好了。心爱的人发现白噪音似乎有点用,还有趴着睡就能防止因为胀气而哭。于是现在白天哄睡就是放录好的嘘嘘声,竖着抱到baby困得眼皮刚耷拉下来就放床,然后赶紧施展凌波微步逃出房间——对,我自从第6周看到传说中的drowsy but awake放床这种说法就开始试了,但是理论和实践根本两码事。开始的时候醒着放床基本都不行,一放就大哭,只能捞起来再抱着,后来成功率大概一半一半吧。自己的心理也是一关,一开始醒着放床非常不放心,甚至有在床上扭动20多分钟还没睡着的情况,但是后来自己下决心不哭就不要介入,发现这个原则真的就足够了。即使是这样,抱到baby眼皮耷拉也要花个十几分钟,因为baby学会往后仰头了,一竖抱就嘬大人的衣服,越嘬越精神。睡着了过四五十分钟胀气了,就把裹着swaddle的baby翻过来肚子朝下。夜里不放心让baby趴着睡,不过一般前半夜睡得好不会胀气。Activity方面除了每天都陪着干同样无聊的事情以外还有个问题,就是醒着的时间总是不够书上说的时间,Eat加上Activity只45-50分钟就哄睡了。我想一方面是因为自己怕baby get overtired,一旦打呵欠了就赶紧哄睡,另一方面也是自己不知道带baby玩点什么索性让TA睡觉。 直到百日:Sleep方面,继续在放床时间上进行尝试,到了第12周drowsy but awake的成功率提高到将近每次都能成功,哄睡变成了容易的事情。这时候哄睡也不需要白噪音了,直接裹swaddle、拉窗帘、竖着抱5分钟左右不怎么出声了就放床(可能还在嘬衣服),然后以最少的步数溜出房间。然而到了第12周“胀气”还是没好,因为还是每次睡40分钟必哭必醒,而且是那种没有预兆的大喊。网上查了查,据说是baby自己不能接觉。既然不是胀气,那翻过来趴着睡也没必要了,又觉得抱TA起来可能打扰TA,就在床边上拍一拍跟baby对对眼神(有时候swaddle散了再系一次),心里求TA赶紧睡回去。结果是虽然喊/哭得那么大声,而且持续十几二十分钟,但是最终基本上都能睡回去。也有睡不回去的时候,这时候会继续努力让TA睡(拍拍、抱着、趴着、等着),不会带出房间去玩。不过还是不够书上说的清醒时间,Eat加上Activity一直徘徊在1小时附近,而且baby开始完全不打呵欠了,但是一旦进入睡前routine都能睡着。难道是那会儿还不困?所以大概从第90天开始决心到了1.25或者1.5小时再哄睡,发现很奇怪,基本上什么时候哄睡都能睡的样子——大概是忽然可以清醒更久了吧。 除了Tracy Hogg的E.A.S.Y.流以外,在sleep方面还参考了Precious Little Sleep blog和Lucie’s list中的Sleep Solutions series。 另外一点要提的。我从一开始就一直执行按点叫起来的模式——固定到点叫起来喂。不过只有喂食是定时的,Activity和Sleep中间的时间不定时,主要看baby的信号。Sleep/nap长度也照着时间来,如果睡得短醒得早,不到3个小时,就继续哄着直到到3个小时附近。虽然书上说不需要看表,也有别的妈妈执行起来更加灵活一些,但是对我来说到点喂奶能让我掌握主动权,也好安排做自己事情的时间,简直是自己的sanity saver。所以就这么执行下去了。 另一个和书里不一样的做法是将近晚上的密集喂食(cluster feeding)。我到现在为止没有密集喂食过,所以也没有书上说的小憩(catnap)。取而代之的是白天的最后一个循环也是让baby像平常一样睡觉,在第两个半小时的时候叫起来洗澡,然后喂一下,放床睡晚上觉。本来是因为一开始做不到密集喂食,因为只有两个小时的间隔自己根本喘不上气来,后来发现这样貌似也还可以,就一直这么做下去了。夜里的梦中进食(dream feed)也没有,因为心爱的人曾经试过一次,效果不好。 哭闹及应对 # 说实话baby的哭声是很烦的。声音巨大,频率扎耳,而且总在自己最想休息的时候响起。看baby挣扎着流眼泪的样子更是心如刀绞。很长一段时间里(前两个月?)我都整天处在心情紧张恍惚的状态,baby不哭的时候害怕TA什么时候就哭了,baby哭的时候就慌张地应对,baby哭完了自己静下来默默沮丧一番。Baby白天的哭最主要是胀气/接觉哭——对,每3小时一循环,白天一共4个nap,每个nap中间都要大哭。好在有了固定的解决办法,就是翻过来趴着睡。另一个哭的原因是nap睡不着哭,主要集中在傍晚最后一个nap的时候,那个时候比较难哄睡。在白天其他原因的哭基本就是累了想睡。 然而夜里又是另一番光景了。哭起来不知道是饿还是睡不着,所以前两个月一般超过3小时就喂奶(后期是3个半小时或4小时,根据baby以往能达到的历史来看),不超过就试着哄,哄不住再喂奶。在前一个半月里即使心爱的人负责前半夜,我只负责后半夜,前半夜也担心得睡不着。后半夜baby睡得浅,更是一小时一哭。有的时候baby夜里喂完奶也不睡继续哭闹,猜想跟喂奶的量有关系,但是也不确定到底是怎么回事。因为担心baby的哭,我的压力性胃痛又复发了,直到现在百日了一旦上午9点和下午5点不各加餐一小顿都要胃痛一次。为了缓解这种压力做了一些努力。首先我在前半夜搬到离baby最远的房间去睡了,而且塞进耳塞。其次我说服自己去相信心爱的人处理baby哭闹的能力和意志,因为我们从同一天开始成为家长,工龄相等的情况下,遇到同样的哭闹自己未必就比他的做法高明。最后随着时间的推移,baby渐渐能多睡几个小时,直到我前半夜能连续睡7个小时的时候,后半夜不睡也没问题了,而且睡够了对于哭闹的忍耐力也加强了。那个时候心爱的人开始整晚值baby的班,让我利用凌晨/早上的时间去gym,感动得我涕泗横流。好在baby令人欣慰,大概两个月左右就晚上8点半睡到早上4、5点了,靠近三个月的时候是5、6点甚至7点(早8点是我们“规定”一天开始的时间),能让我们攒足了精神白天跟TA斗智斗勇。 现在的自己对于baby白天的哭摸到了一些模式——像咳嗽一样的哭是无聊了,喘几口气哭两声再喘几口气再哭几声的是困了累了(想nap或者早上醒了睡不回去),使劲闭眼挤眼皮张大嘴哭脸变红是接觉或者吓到了或者急性疼痛(打针、硌到了)。自己对夜里的哭还是摸不清头脑,而且总是神经兮兮的。然而心爱的人对于夜里的哭却越来越有那种经验丰富的淡定。 带baby出门的种种 # 先说说装备。为带baby出门我们目前只准备了两个硬件,一件是法律规定的car seat,另一件是背在身上的baby bjorn背带。没有婴儿推车。再说说baby出门在外的nap情况。不知什么原因baby从第三周开始基本不能在car seat里睡着,累了就坐在car seat里大哭,车开起来才安静下来。这种情况就对出门的时长造成了极大的限制。尤其是前两个半月清醒时间只有一个小时的时候,喂奶换尿布拍嗝就半个小时,剩下半个小时还要放car seat,怎么都不够用。好消息是baby可以在背带里睡着,坏消息是一旦从背带里拿出来放到car seat会秒醒。 一开始我是战战兢兢的状态,一定要保护好baby的白天nap时间。于是在第一个月我们除了见儿科医生,只带baby去了两三次Costco(这也是我第一个月里出门的所有次数了)。后来变成每周去Costco,尽量在下一次喂食之前回到家,不过因为出门经常拖延,所以几乎每次都做不到。也有试过去车程10分钟以内的公园、图书馆走一走,一般到nap时间就回家,或者背在背带里睡觉,有一次还让baby在公园的长椅上垫着书包睡觉。 (话说身材小真是方便啊,而且竟然在室外也能睡着,有点羡慕。还有每次叫醒baby解开swaddle的时候如果不是在大哭,就一定会把腿蜷起来、双手举起来,旁若无人地伸个大懒腰,很舒服的样子。是一种被爱的有恃无恐吧?) 至于带baby出门的工作人员配置,基本全是我和心爱的人两人一起。原因在于一旦出门就要开车,开车就要car seat和背带全带上,把baby装过来装过去对技术和体力都是考验。开车的话只有两次逛公园和一次逛超市是我鼓起勇气一个人带baby出去。还有两次我只用背带在家附近走一走。 时至今日我还是在着意保护baby白天nap的时间,晚上睡觉时间更不用说。所以自从baby出生以来从来没有离开TA两个半小时以上,离开家15个mile以上只有一次一上午,还是我们带着baby的。我也觉得这么做大概太保守了一些,大概是带太多东西嫌麻烦吧,大概是觉得在外面照顾TA会手忙脚乱信心不足吧,大概是太注重所谓的作息时间一旦打乱就好像天塌下来了吧,大概是自己太宅了吧。 夺回自己大作战 # 在生baby之前从来没有意识到会 这么 忙。都出院回家好几天了,我缺乏睡眠的大脑才意识到原来这种忙会成为新的常态了。原来有一个人需要24小时看护,而负责看护的只有两个人的话,平均每人每天要12小时整啊!而且all day every day 24/7全年无休。自己的时间?不存在的。除非靠自己来争取。 第一步:看书。这是我回家了以后第一个开始的做自己的活动。实行起来很容易,因为新生儿喂奶时间比较长,又不能睡着,所以就用来看书。如果是在手机上看的电子书的话,那些个漫长、漫长 (漫无止境的八月,anyone?)的哄睡时间也可以看。一开始是日系推理小说,后来也有一些非虚构,当然也有育儿书。 第二步:出门。这就有一些门槛了。产后两周内因为产伤走路都很艰难,出门就不要想了。两周后因为心爱的人回去工作,自己一个人单挑baby,又着实手忙脚乱了一阵。再加上那个时候baby夜里哭很多次,自己的睡眠也成问题。然而即使这样自己也渐渐感觉像在坐牢一样喘不过气来。于是在心爱的人的支持之下,开始了每周末一次的Costco出门。从第六周开始,又在周末的下午让心爱的人带baby两个半小时,自己单独出门去去超市、图书馆、奶茶店。虽然跟产前相比时间少得可怜,但是越是这样越珍惜。 第三步:锻炼。我不是个爱好这口的人,不过七八周之后稍微喘过气来的时候,才意识到自己原来腰酸背痛得这么厉害。所以一开始是趁baby上午nap的时候对着youtube视频做做轻松的瑜伽,舒展一下。那会儿baby胀气闹得厉害,被打断是经常的事。另外一个机会,就是把瑜伽垫铺在室外,baby醒着的时候把TA放在瑜伽垫上呼吸新鲜空气,自己也在瑜伽垫上拉伸一下。聊胜于无!到了第9周,有时候baby睡得好的时候,我们晚上吃完饭会余下半小时时间,我会利用这半个小时出去走一走。在第13周的时候,心爱的人自告奋勇让我能在早上路还不堵的时候去gym游泳。虽然早上5点就得爬起来,虽然游泳半小时路上却要花1小时,但是这是心爱的人用自己的时间鼎力支持来的,所以还是游得很开心。 第四步:工作。到现在为止还没回去工作,工作的account也因为产假而被暂停了,想工作也没办法。不过这也是喘一口气重新调整一下的机会。从第10周开始,终于有心思考虑career相关的问题了——看看相关的书,刷刷题。还是没有整块的时间集中精力,大概以后就要熟悉这种经常被打断的节奏了。 第五步:深呼吸。本来是出院回到家第一件要做的事,差不多到了整整第12周才能真的做到。在那之前baby的每一次哭都能把我吓得心跳停拍,每一次喂食之前都要做上一小阵心理建设,每一分钟baby醒着的时间都不停地拼命entertain TA。也许是12周这个离开newborn阶段变成infant的节点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和baby的状态,也许是baby醒得越来越久了,我意识到baby迟早会融入我们大人的生活节奏里来,永远事事都迁就着TA也是不现实的。所以现在仍然执行着三小时的E.A.S.Y.,但是比较能放手让baby自己玩(目前没什么可玩的,就是把TA搬到家里的各个地方躺着趴着看看周围),也能在baby哭的时候静候一两分钟再悄悄进屋观察TA了。自己的节奏渐渐又舒缓了一些(只有一些!每天还是会紧张baby会不会睡好睡久,会不会被自己发出的一丁点动静吵醒),没有那么desperate地去寻求缺乏的什么(比如之前渴望的出门、做自己的事情),生活形成了新的平衡。 找daycare的经历 # 刚刚觉得喘上一口气的第12周,打算给baby找个daycare。哪家daycare心里已经有数了,因为在怀孕中期去看了几家daycare center,还有一些family daycare。那时候是年末附近,每家daycare里老师小孩都不多挺清静的。我和心爱的人打算两个人接力休产假,可以撑到baby7个半月的时候再去daycare。现在三个月了,差不多该去订一下。 …本来是这么打算的。给最想去的那家daycare打电话一问,最早要在baby9个半月才有空位。那多出来的两个月谁来照顾baby啊?又问了另外4家daycare center(也有之前没去过的),还有之前去过的family daycare。Family daycare基本只收1岁以上,daycare center都像商量好了一样最早也要baby9个半月才空出来。无奈之下只好先去一家一家daycare center再看一遍,先敲定9个半月以后,剩下两个月是请nanny还是怎么样到时候再想办法。很焦虑。 这个时候其中一家family owned(不是全国或区域性连锁的)daycare center提出baby8个半月就有空位了,于是火速去tour。去的时候是早上9点,一堆大孩子在室外滑梯附近追跑打闹滋哇乱叫(复数个小孩聚在一起什么地方都能立刻折腾成马戏团的feel,还有人觉得进infant room就像进了Petco,哈哈)。这家设施比较老旧,价格也意外的比连锁daycare贵一些,大概是因为师生比比州里规定的稍高一点点吧。大一点的小孩也不是实行这边很流行的蒙台梭利,而是传统的美国式上课。对于相面daycare仍然没有什么把握的我们跟两个teacher聊了聊,觉得好像还行…?就在第二天直接订了这家,毕竟这家是我们唯一的选择。订的时候这家竟然可以让我们在原定的7个半月就送进去,因为只差一个月比较灵活一些。呼,总算松了一口气。到时候baby进daycare状态怎么样就看TA的造化了。 这次订daycare从搜daycare(周一上午),到打电话问空档,到实地去看,到最终交定金(周五下午)花了一整个星期。一共看了4家daycare center,打了十几个电话吧。中间因为觉得只能找一两个月的back up care而焦虑了好一阵。然而并不是有了daycare就能一劳永逸了,因为据说所有的小孩在第一年去daycare的时候会病得很频繁,而baby去的时候又很小,大概少不了请假在家陪TA,back up nanny说不定也要考虑一下。 baby迎来的第一位访客 # 在baby出生后的第90天,终于迎来了第一位探访的亲友,鼓掌鼓掌!客人是心爱的人的cousin,是个未婚的年轻女性,对baby的发展和作息并不了解,但是充满了好奇。我们看着她逗baby笑,对养个新生儿有多艰难全然没有概念的样子,不禁想到了年轻时候的我们自己。那个时候看别人家的小婴儿也是光看到可爱,看不到背后的艰辛。如果那个时候就知道了的话,大概决定生baby会更加慎重考虑吧。然而不经历过又怎么能知道呢? 产后几周情绪激动的那阵,对从内心来的每一种感情的体验,都比正常状态下强烈百倍。那个时候能够鲜明地回忆起小时候的几个场景——洗澡时候的红色塑料澡盆、床头的金属弹簧、2岁时候第一场雪上的脚印、北方灰暗的天空耸立着的烟囱。想起来自己满月时候的照片,照片上笑吟吟的的父母那个时候比现在的自己还年轻,如今已经两鬓斑白(发际线也…),真是红颜弹指老。三十年后的我们,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2019/8/15
articleCard.readMore

传说中的婴儿般的睡眠

从 Baby 诞生的兴奋和慌乱中稍微平静下来些,最大的挑战就是睡眠。俗话说的婴儿般的睡眠,即指婴儿睡着后的香甜,其实也包含了每隔几小时就会醒来并把大家都哭闹醒的无奈。头三个月的日夜最辛苦,但同时也在慢慢变好。终于在我们的努力下都熬过去了。 白天作息 # 新生儿是没有昼夜观念的。他们完全依靠本能驱动,饿了就哭,吃饱了就睡。然而完全放任顺从其本能也是不可取的。一定的规律和约束反而会使人更轻松,因为身体不需要不断地去适应不同的作息。另一方面,如果白天睡得太多,晚上就睡不着了,当然我们也受不了。 我们的目标是全家晚上都能睡整觉。基于这个目标,我们采取的方针是白天对 Baby 的作息进行干预,晚上则任其能睡多久睡多久。在保证 Baby 整体睡眠需求的前提下,白天睡眠规划的唯一方向是为了延长其晚上睡眠的时间。 落实到具体的实施上,白天睡觉要做到定点定量。新生儿每三个小时喂一次奶。我们就将白天等分为四个周期。从早上八点到晚上八点,每三个小时把 Baby 叫醒,然后按照 E.A.S.Y. 的模式进行喂奶、活动、睡觉。喂奶和活动在每个周期的第一个小时内完成,此时打开窗帘让屋内亮堂。睡觉一般在第二个小时进行,并在睡前将窗帘关闭同时保持安静。这样保证白天每次睡眠都不超过两个小时,防止晚上睡不着。有时到了一个周期开始的时候,看 Baby 睡得正香,我们实在不忍心将她叫醒。但不论那个周期睡得如何,到点了都要狠下心来按时执行。 夜晚作息 # 夜晚的作息从晚上八点钟开始。为了帮助 Baby 形成晚上睡觉的条件反射,我们采取了一些措施: 关闭窗帘和灯光。这和白天睡觉时一样。 尝试在每晚睡觉前做一些固定的仪式。据说久而久之,每当进行这种仪式的时候,他们就知道要开始晚上的睡觉了。我们尝试过按摩,但总是不得要领。最终还是选择了洗澡。在脐带脱落之前,每周擦澡两到三次;等脐带脱落以后,就每天七点半定点洗澡了。 洗澡之后换上特别的 swaddle。白天的时候我们都采用一块布的 swaddle。晚上睡觉的时候则才采用类似于睡袋的 HALO SleepSack swaddle。一方面想让 Baby 形成这身 swaddle 与晚上睡觉的联系。另一方面这种 swaddle 比较方便打包,夜晚需要重新打包的时候比较不会吵醒 Baby 。 襁褓 (swaddle) # 睡觉的时候,给婴儿用 swaddle 打包对于他们的睡眠质量至关重要。有意思的是,刚出生的婴儿是不能控制自己的双手和胳膊的——他们甚至不知道这两条胳膊是自己的。在睡眠过程中,婴儿会时不时地全身抽动进而晃动双臂惊醒自己。Swaddle 能够把他们的胳膊紧紧地束缚在身体的两侧,防止惊醒。同时还能够模仿婴儿在母亲子宫中被紧紧包围的环境,让婴儿感到舒适和平静。普通的 swaddle 就是一张布。建议购买大的尺寸,这样容易包裹得紧,也能经受住婴儿的挣扎。我们刚开始采用的是33x33英寸的大小,但经常需要重新打包。后来更换到40x40英寸就好很多了。随着 Baby 的力气变大,普通的 swaddle 已经不够牢固了,于是换成了 Halo 的可穿戴式睡袋。睡袋的两翼起到了 swaddle 的作用,可以将婴儿紧紧包裹并粘在一起。 婴儿睡觉的时候,不要在床上放置枕头、被子等任何其他物品,以防止意外堵塞口鼻造成窒息。在婴儿会翻身前,比较安全的睡觉姿势是仰着睡。 哄睡歌曲 # 哄睡的时候,我们尝试过音乐和白噪音。为了让 Baby 对哄睡歌曲形成条件反射,我们限定只选一首歌曲。最终选定的是张云雷版的《探清水河》。这首歌旋律平和婉转重复,在我们手机上用 VLC media player 以0.75倍速播放时很适合作为催眠曲(也导致了之后这首歌在我们脑海中一直余音绕梁)。后来我们发现更有效的还是白噪音。据说最好的是人口中发出的嘘嘘声。于是我们用手机录了几十秒自己发出的嘘嘘声,然后循环播放。也不记得是什么时候,有一天我们突然决定停止使用哄睡歌曲或白噪音。于是从那天开始,没有这些 Baby 也能好好入睡了。 家有胀气娃 # 随着规律睡眠的推进,Baby 的睡眠大大改进。然而大约从第三周开始,Baby 常常会在睡到一半的时候突然哭闹起来。试过各种招数都不管用。多方查询才明白原来还有一种现象叫胀气。 胀气的主要原因是婴儿肠胃发育的不完全。胀气的症状到三个月之后就能(也才能)彻底消除。从本质上来说,除了时间,没有其他办法。我们能做的只有缓解。具体来说有几种应对措施。 适量喂奶。婴儿肠胃发育还不完全,过多的喂食会进一步增加肠胃负担。 竖着抱或者飞机抱。竖着抱就是将婴儿头靠在大人的肩膀上然后整个身体贴着大人的前胸。而所谓飞机抱就是用两手托着婴儿让其趴在上面。这两种抱法都能让婴儿的腹部自然受到按压从而缓解胀气导致的疼痛感。 趴着睡。这是我某天飞机抱累了之后的灵机一动——既然原理是让婴儿腹部受到自然按压,那直接让其趴着睡岂不是最省力?。需要注意的是这需要家长不时地在旁边观察,以防婴儿窒息。因此我们只在白天进行。 按摩。有两种手法,可以结合进行。一种是用手掌顺时针按摩婴儿肚子。另一种是托住婴儿双腿然后然后慢慢向肚子靠紧。有时一两次按摩就能听到放屁的声音。 使用 gas drop。其原料主要是西甲硅油 (simethicone)。对于三个月以下的婴儿,每次使用0.3毫升。儿科医生也推荐这种方法,因此是安全的。不过据说西甲硅油会附着在小肠壁上阻碍吸收。 Baby 的胀气一般发生在入睡后之后的一小时或一小时半。白天的时候,一旦发现胀气的迹象,我们会让 Baby 趴着睡一会,同时密切观察 Baby 的口鼻是否呼吸通畅。通常 Baby 会继续挣扎哭闹一会儿,有时还能放几个屁,然后就能继续睡了。晚上的时候,由于无法持续观察,只能让 Baby 仰着睡。取而代之的是使用 gas drop。我的体会是直接使用比较难成功(或者因为只有0.3毫升,很难判断是否喂药成功)。我一般都是混着1盎司母乳一起喂下。我们买的这款 gas drop 有果味。Baby 服用后,有时马上就能打嗝还能闻到那种果味。这种情况也能比较确定喂药成功。使用 gas drop 之后基本能保证后半夜睡得比较安稳。对于药物我们还是持保守态度,只有在夜里连续哄睡三次都没有帮助的情况下,确定了是严重胀气才使用。 总的来说,我们白天每天都需要处理胀气的情况,而夜里严重胀气的次数并不多。原因之一我想可能归功于我们对 Baby 的睡眠规划。当夜里睡得比较沉比较久的时候,Baby 有时好像也能够不醒来而度过轻微的胀气。 进展 # Baby 夜里感到饿的时候,一开始会轻声哼哼。如果置之不理,过一段时候就会发展为哭闹。我一般在其轻声哼哼的时候就会醒来,然后马上热奶喂奶。我担心如果任其发展到大哭,会越哭越激动导致后半夜都睡不好。在我值班的时间段,一开始的六周基本是凌晨12点和3点各喂一次奶,每次3盎司。之后从 Miki 接班到早上8点之前还需要再喂一次。 六周过后,发现 Baby 夜里睡觉开始呈现出不断的进步: 第七周开始,夜里喂奶推迟到1点和4-5点。 第八周开始,夜里喂奶推迟到2点和5-6点。 第九周开始,夜里喂奶推迟到3点和6点多。有一天夜里喂完奶,Baby 还持续哭闹不睡,直到后来 Miki 接班了也没有办法只好又给她喂了一些。自此之后,我们开始将喂奶量增加到4盎司。 第十周的时候,我们阅读到一种理论,说是要培养婴儿自己入睡的能力,以备战第四个月的睡眠倒退期。于是半夜当 Baby 轻声哼哼的时候,我就尝试置之不理。没想到这不但没有继续发展为哭闹,反而过了一会儿 Baby 就接着继续睡了。就这样一会儿哼哼然后继续睡,重复了几次,也不知道持续了多久(因为后来我也睡着了)。那一周夜里的喂奶的时间推迟到了4点、5点、甚至7点。我和 Miki 都颇为振奋。 第十二周的时候,超过一半的时候(四天)可以坚持到早上5点才喂奶。 第十三周(刚好也是第三个月)的时候,Baby 已经可以稳定地从晚上8点半睡到第二天早上6、7点。三个月以来,我也终于可以开始连续地睡整觉了。我们的作息也跟随 Baby 调整到一种更加健康的状态。晚上我们俩都9点半入睡。早上 Miki 5点半起床出门游泳。 我在6点左右被 Baby 哭声唤醒后喂一些奶,然后做一些自己的事情。 接下来的夜晚是平静而美好的,直到 Toddler 的睡眠倒退(好不容易形成的一觉睡到天亮的好睡眠为什么竟然还会倒退啊!)。

2019/7/28
articleCard.readMore

家有新生娃

有小孩的生活的元年开始了。 我们的作息 # 之前我们就决定由我和 Miki 两个人来照顾 Baby 。预期到刚开始的忙乱,我也提前请好了两周的假期。刚从医院回到家里,拖着一身的疲惫,面对着全新而未知的生活模式,不知道该如何下手。 首先要安排我和 Miki 的作息。Miki 产后面临着哺乳的重任和身体恢复的过程。毕竟还在月子中,基本的睡眠要保证。因此 Miki 值白班,我值夜班。回忆起在医院的两个晚上,感觉新生儿的需求还是很基本的。除了吃就是睡。哭闹的原因不是饿了就是拉了。当时基本就是定时喂喂奶以及勤查勤换尿布。如果还不行,护士建议可以弯下腰用双臂在床上从两旁加紧婴儿。这会让他们感觉到在母亲肚子里般的安心。当时也亲测有效。然而头几天晚上我还是基本没法睡。总有时候不知道 Baby 为什么哭闹。有时大晚上的一个人抱着 Baby 在家里走来走去哄睡。后来看到网上的视频有人介绍说电吹风的白噪音可以安抚婴儿,我也放了一个在床边。有时还真能奏效,但我自己也睡不了了。 一开始两班倒的换班点定在四点钟。我一觉醒来往往已经接近11点了。白天 Miki 的主要任务是喂奶。一开始乳头咬合还在磨合,常常需要好几十分钟才能进入喝奶阶段。搞得 Miki 满头大汗 Baby 哇哇大哭。我起床后就忙着吃早饭和做午饭。中午补一会儿觉,然后没过多久就又要准备晚饭了。所幸的是我们平时就已经把家务的负担维持在低水平。在洗衣机、洗碗机、扫地机器人、电高压锅(著名品牌 Instant Pot。而且我们有两个!)的帮助下,实现了自动化。剩余的时间里,我都在采购,既有每周例行的买菜,也有临时物品的补给。 之前已经囤积了一些装备,但总会有一些东西准备不足。本来期待会不会再收到 Amazon Prime 免费一个月的试用邀请,也已经很久没有出现过了。退而求其次,我们注册了 $1.99 的 Amazon Prime 会员一周试用。当时正值美国零售商拼杀一日送货,有些东西下单后第二天就能拿到。虽说和国内还有差距,但在美国已经很不简单了。另外还尝试了 Target 与第三方合作的当日送达的新服务。不过只试用了一次就取消了。首先不是所有商品都能使用这种服务。其次从体验上来看,第三方相当于代购,由他们派人替用户去 Target 采购然后马上送过来。因此只有到采购的时候才能确定某个商品是否有货。如果缺货,还需要临时和用户通过短信联系来调整购物车。当时几个短信来回实在是有些麻烦。不过这应该是美国最快的送货服务了。 出门 # 一开始我们比较害怕出门,因为不知道 Baby 会不会突然哭闹,出门在外也不方便处理。因此基本上只有不得已的时候才出门,比如定期去见儿科医生。起初两周也都是由我一个人出去买菜购物。 大约三周过后,Miki 的身体恢复得比较好了,我们开始尝试全家一起去买菜。到达超市,我们直接把 Baby 和安全座椅一起从车里拿下来放在一辆购物车上,同时再拿另一辆购物车用于购物。第一次去超市的时候,一个工作人员看到 Baby 就十分热情地询问她多大了。后来发现美国人对于小婴儿都很热情,有时在电梯里碰到也会过来打招呼。一开始我们当然也很高兴,但次数多了也觉得有些麻烦。后来去超市就用 swaddle 把安全座椅盖起来。这样也有利于 Baby 入睡。 成功地去超市购物给了我们很大的鼓舞。接下来我们又用婴儿背带带着 Baby 去了超市边上的农贸市场。美国人主要在超市购物,农贸市场一周只有一两次,各个农场会过来摆摊,提供的更多是一种不一样的休闲购物体验。大约在 Baby 一个月大之后,我们发现她在安全座椅里已经比较难入睡了,反而是在背带里睡得不错。 再后来,Miki 提议到附近的公园去野炊。所谓野炊,也就是带上两个汉堡两瓶难喝但健康的蔬菜汁。我们把家里的浴帘拆下来铺到树荫下的草地上,席地而坐,席地而躺。后来由于总有小虫子的烦扰,就改到了旁边的躺椅上。我们把书包放倒在椅子上让 Baby 睡在上面,然后各自看着书和手机。感觉婴儿对于外界的未知使得他们并不在意这些环境,无论是小虫子,还是路边的躺椅,都能安然入睡。 我们每周都带着 Baby 出门。在外面进行过喂奶,换尿布,哄睡,处理胀气。我想只有在外面也能够和家里一样应对 Baby 的各种需求,我们才能让 Baby 真正融入我们的生活,同时我们也才能够过自己的生活。

2019/7/21
articleCard.readMore

在医院的下半场:新生儿护理

Baby 一出生,医生就将她放在了 Miki 胸前。就像刚刚结束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医生和护士们开始收拾打扫,然后逐渐离开了产房。场景也过渡到了平静和放松的氛围。 产后 (postpartum/postnatal) # 婴儿刚出生的15至20分钟,一般会让他们与父母在一起。同时调低周围亮度,保持安静。对于婴儿来说,刚来到这个世界,一切都很陌生。此时父母可以与他们肌肤相亲,并对着他们说话。这些都有助于让他们感到安心。胎儿 (fetuses) 在母体中时经常听到父母的声音。所以当他们出生来到陌生的世界,第一个能够辨认出的也是父母的声音。 接下来我们从产房转移到了产后护理病房。Miki 躺在产床上由护士直接推着转移过来。房间小了一号,唯一不变的是供家属休息的沙发,与产房同款,我也驾轻就熟地将其变形为床。这里有全天轮班的护士帮助照顾新生妈妈的产后恢复以及新生儿的护理。我们可以打电话到楼下的餐厅订餐,同时外面厨房里还提供苹果泥、苹果汁之类的零食。后来我发现凌晨的时候,厨房里还能拿到三明治、沙拉、和水果。只是很快就被拿光了。于是每到半夜我就惦记着赶紧去厨房拿一些紧俏货。家属的伙食自理,我就抽空出去外面买俩汉堡当做午餐和晚餐。 对于 Miki 最大的挑战是排尿。护士定期会进来帮助 Miki 上厕所排尿,然后用一个测试仪测量膀胱里尿液的剩余量。那个测试仪每次运行的时候都会播放一段史诗般恢弘的音乐,仿佛赋予了这不平凡的仪式感,不知道这样的音乐是不是有助于排尿。 护士定期也会进来对婴儿进行一些护理,同时还有儿科医院派遣过来的医生对婴儿进行检查。对于羊水早破的情况,生产必须在18小时内完成。Baby 的出生拖到了20小时。所以儿科医生建议我们多留院观察一天。于是我们在产后护理病房住了整整两天两夜。这期间很难睡个整觉,不时会有人进来。即便如此,对于新手父母的我们,必须抓紧每一个机会观察和学习照顾婴儿的技能。光是裹襁褓 (swaddling) 的技能,我就领略了几个门派的不同方式。 新生儿检查 # 刚出生的婴儿很多身体表征都处于过渡阶段。比如新生儿脑后有一个三角形的柔软区域,俗称囟门 (fontanel),以及头顶的一个钻石型区域。因为大脑发育很快,头部不能是完全封闭的。同时这也能够让头骨互相叠加并凸起,从而有利于胎儿从母体出生。虽然看起来有些可怕,但都是正常的。新生儿头两天手脚可能是蓝色的且冰凉。这也是正常的,只要胸腔是暖的就行。另外还有,新生儿呼吸可能会不规律,头几天会吐粘液 (mucus),擦掉即可,不要去吸。 一些例行的新生儿检查: 出生后几分钟,要对新生儿进行清洁,将其鼻子和嘴中的污垢吸出,并将其身子烘干。接下来进行一系列的护理: Apgar score 是1952年设立的一种快速测试,在新生儿出生后一分钟和五分钟各进行一次。每次检查包含五个项目,分别是肤色 (appearance)、心跳 (pulse rate)、反射 (grimace and reflex irritability)、肌肉 (activity and muscle tone)、和呼吸 (respiration)。每个项目得到一个0到2的分数值。所有五个项目的总分为 Apgar 分数。Apgar 分数在7到10分为正常(一般很少有新生儿能达到10分)。 眼药膏 (eye ointment):预防感染。 维生素 K 注射:预防新生儿出血性疾病 (hemorrhagic disease)。 B 型肝炎疫苗 (hepatitis B vaccine)。AAP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推荐。 出生后12至24小时,儿科医生 (pediatrician) 对新生儿进行第一次检查。并在此之后几天,每天进行观察。在此期间,父母应记录下喂奶及婴儿排泄的情况,以便儿科医生参考。与此同时,母亲也应该充分休息。 出院前还要进行一些检查: 听力检查。如果没有通过,需要在1个月6周的时候再检查一次。 新生儿体检。结果在1周10天左右的时候出来。 体重下降检查。比出生体重轻10%以下都是正常的。 黄疸 (jaundice) 检查。黄疸症状为皮肤染黄。其根源是胆红素 (bilirubin) 增多。黄疸检查一般是通过皮测 (transcutaneous test) 或者血测 (blood test)。 出院后1到2天,进行第一次儿科医生访问。主要检查体重、喂食、以及黄疸。 出生后两周,进行全面体检。这是婴儿体重应该已经恢复到出生时的体重。同时回顾新生儿体检结果。 出生后两月,开始进行免疫接种 (immunization)。 母乳喂养 # 喂养婴儿有两种方式,母乳或者配方奶 (formula)。现在的配方奶成分和母乳很接近,是可以替代母乳的。如果使用配方奶,对于市面上的众多种类,建议只选择一种进行尝试。这样可以避免因更换配方奶粉而引起的不适。我们选择了母乳喂养。 刚出生的24小时,婴儿都处于昏昏欲睡的状态,也不会对进食有太大兴趣。这会导致婴儿体重下降,但只要不低于出生体重的10%都是正常的。此时依然可以开始尝试母乳喂养。自从 Baby 一出生,护士就让 Miki 开始尝试喂奶。但一开始的磨合并不顺利。新生儿嘴小,很难正确咬合乳头。有时还把 Miki 咬得疼痛。护士拿来一个乳头罩 (nipple shield) 套在乳头上,一方面有助于塑形让新生儿易于咬合,另一方面也保护乳头。 婴儿与母乳的关系一开始存在着一种蛋生鸡鸡生蛋的矛盾。母乳一般在婴儿出生后三到五天才会产生。这之前让婴儿吮吸乳头其实是吃不到什么奶的。婴儿吸了一会儿发现什么都吃不到,就不干了。但这时仍然要坚持尝试喂奶,因为婴儿的吮吸会促进母乳尽快产生。但此时更急迫的问题是,Baby 没有奶吃就会哇哇大哭,让人既心疼又揪心。我们求助护士看是否可以用配方奶辅助。护士说要咨询儿科医生,而儿科医生的观点是坚持只用母乳喂养。理由是新生儿的胃只有樱桃般大小,而此时母亲其实是能产生初乳 (colostrum) 的。初乳的量极少,但对于新生儿已经足够了。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如果给婴儿喂配方奶,他们就没有动力去辛苦地吮吸乳房了。这样会进一步减缓母乳的产生。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为母乳还没有产生,Baby 依然哇哇大哭。虽说头几天新生儿体重只要不下降超过10%就可以,但真就这样看着她饿几天实在是于心不忍。我只好硬着头皮再去找护士。这时换班了另一批护士,没想到她立即爽快地说没问题可以用配方奶,然后一下给了我们四瓶即食配方奶。这种即食配方奶一旦打开,必须要在一小时内使用,否则有变质的危险。新生儿每三个小时喂一次奶,每次使用配方奶不要超过20毫升。于是一瓶59毫升的配方奶一大半都得倒掉,颇有些浪费。配方奶果然是方便,Baby 吃着容易,吃完了就睡了,对我们也是一种解脱。但毕竟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对于婴儿和大人都是如此。我们尽量拖延喂奶的时间,与此同时 Miki 也努力尝试按摩乳房来催乳。关于母乳喂养头几天要不要使用配方奶辅助这个问题一直有两种观点,没想到同一个医院也存在不同意见。 为了帮助催乳,护士还为我们提供了电动泵奶机。泵奶的效果并不如婴儿的吮吸,但也有助于刺激乳房。经过多次的尝试,我们终于看到了初乳。初乳的量非常少也非常宝贵。它能够为婴儿提供必要的脂肪酸 (fatty acids) 和抗体 (antibodies)。 换尿布 # 我们在 Costco 只买到了最小1号的尿布。不过一开始用的还是护士给我们的一包 newborn 大小的尿布。对于新生儿,我觉得 newborn 或者1号大小的尿布都是可以的。尿布外面通常有一条黄色的指示线。指示线变蓝就表示婴儿排尿了 (wet diaper)。我们发现 Baby 对于尿尿并不敏感,也许是因为尿布将尿液吸收了然后也就干爽了。所以基本上是以时间以及是否有排便 (dirty diaper) 来决定要不要更换尿布。排便没有指示线,就只能从旁边撩开尿布观察了。 新生儿一开始会排出胎便 (meconium),黑色且粘稠,像沥青一样。量还挺大,着实让我惊讶了一下。不过之后大便的质地会逐渐变软。母乳喂养的婴儿排便颜色偏黄;配方奶喂养的婴儿排便则偏绿和棕色。婴儿大便没有固定的规律,一天十次或者十天一次都是正常的。与此同时,小便的频率是递增的,第一天一块湿尿布,第二天两块,第三天三块,第四天之后每天四至十块。 洗澡 # 在医院的这段时间,我们从零开始学习和实践了很多新生儿护理的技能。出院之前,发现还有一个项目没有进行就是洗澡。于是我们请求护士给 Baby 洗个澡。新生儿的脐带 (umbilical cord) 一般在10到14天的时候脱落 (dry gangrene)。这之前要让脐带暴露在空气中,比如将尿布的前段翻下来,有助于其自然脱落。在脐带脱落之前,给婴儿洗澡尽量用湿布擦拭,并且避开脐带。洗澡的顺序是先擦脸洗头,然后双手双脚前胸后背,最后是下体。洗头的时候可以用手臂枕着婴儿,用手掌托住其头颈让其脸朝上。然后用毛巾浸水洗头。新生儿头发里有不少颗粒状残留物,可以用细密的梳子捋几遍将其去除。每周洗澡两到三次即可。在脐带脱落以后,就可以用澡盆来给婴儿洗澡了。 洗好澡后,我们就带着干净清爽的 Baby 回家了。护士还将这几天用剩下的尿布、配方奶、澡盆等一股脑都让我们带走。心中窃喜的同时,我猜这些应该都是厂商免费提供给医院打广告的,因为医院就是对接新手父母的第一个入口。同时对于新手父母来说,不要说品牌,连存在什么装备都不知道,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入门。我觉得是一种双赢。 第一次开车载着 Baby ,心里颇紧张。在医院的几天里,面对各种检查,Baby 和我们都没睡好。回到家后终于可以不被打扰地好好休息了。虽说这几天在医生护士的帮助下学到了很多东西,但绝知此事要躬行。当我们要独立面对的时候,心里不免还是有点慌的。看着熟睡在安全座椅里的 Baby 和行李,我和 Miki 都不知道应该先收拾安顿哪个。与之前完全不同的生活就这样开始了。

2019/7/14
articleCard.readMore

在医院的上半场:分娩与生产

离预产期还有一周,Miki 觉得一点动静都没有。我们开始有些担心会不会晚产。产科医生则安慰我们说,生产随时都可能发生,也许就是下周二,那天刚好她值班;也许就是这周五,那就和她同一天生日了。我们虽然仍有些将信将疑,但也宽心不少。 产前 (prenatal) # 离预产期还有两周的时候,Miki 开始陆续发现有粘液栓 (mucus plug) 掉落。粘液栓位于宫颈可以预防感染。会在最后几周脱落,可能一次性脱落,也可能逐渐脱落。粘液栓有各种颜色,比如血色、白色、黄色等。虽说粘液栓并不预示着什么(离分娩可以仍有两三周之久),但至少让人看到了进展。 怀孕后期,在孕酮 (progesterone) 和雌性激素 (estrogen) 的作用下,母亲骨盆的连接点开始变得松动。这是为了扩大骨盆空间以便生产时胎儿通过。我们可以进一步通过一些动作使得骨盆张开得更多(比如多一两厘米的空间就能产生很好的帮助)。 一种简单的动作是:手扶着桌沿,稍微弯腰,然后左右轻摆。 另外一种是下蹲,但要根据个人身体条件而定。 还可以摇摇呼啦圈 (hula hoop)。 怀孕前,子宫颈比较坚硬;怀孕后会变软。在怀孕后期,最好让子宫颈进一步软化。在早期,不论是农业还是游牧民族,人们经常走动和下蹲,这些都会子宫颈施加压力。今天的人常常久坐。为了预防晚产: 大象走可以让小孩头下降到子宫颈。 多运动和走动。 性爱。机械性:增加子宫颈的活动。激素性:精液 (semen) 中的前列腺素 (prostaglandin) 可以润滑宫颈和创造宫缩。 待产包准备清单 # 生小孩时在医院需要待好几个小时。这期间需要用到的物品最好提前准备。到时拿上待产包就可以立即出发。 孕妇 暖和舒适的衣服 洗漱用品 毯子 哺乳内衣(nursing bra) 溢乳垫片(nursing pad):垫在 nursing bra 里防止溢出的乳汁弄脏衣服 束缚头发的头带或皮筋 润唇膏(lip balm) 健身球 打发时间的读物(待产的时间可能会持续好几个小时) 乳头霜 泵奶器(breast pump) 婴儿 穿回家的衣物(both new-born and 0-3-month sizes) 汽车安全座椅 勺子,毛巾(喂奶用) 奶瓶和清洗用品 陪伴 衣物 洗漱用品 毯子 陪伴过程中的饮食(孕妇的饮食一般已包含在医院的项目中) 钱(购买食物、停车等) 文件 Birth preference plan Health insurance information Photo ID 其他 瓶装水 烧水壶 自拍杆 电脑及其充电器 手机及其充电器 耳塞 眼罩 破水 (membrane rupture/water break) # 分娩的阶段是由破水开启的。离预产期还有两天的时候,下班时 Miki 告诉我今天好像有液体流出,一阵一阵,一股一股,不过后来停止了。我顿时紧张起来,莫不是传说中的破水?正说着,又有几股液体流出。我们觉得必须去医院检查一下,并把擦液体的纸巾也一并带上。 到了医院,护士让 Miki 验了尿。检查结果为阳性,确定是羊水了。我们还没缓过神来,护士已经瞪大眼睛兴奋地恭喜我们说明天就能够带娃回家了。我心里还纳闷,怎么就这么肯定一天内能完成生产呢?后来才知道,如果羊水破了,必须在18小时内把小孩生出来,否则会有感染的危险。 住院 # 住院的标准分两种。如果只有宫缩,必须等到宫缩进展到一定程度,医院才接收。如果已经破水,一旦确定是羊水就直接被接收了。于是 Miki 就正式住院了。 18小时的 deadline 看似长实则紧。Miki 此时已经有宫缩,但比较轻微,她自己也没什么感觉。护士建议她多走动,可以促进宫缩。给了我们两个小时的活动时间,然后再根据进展来定量催产素 (oxytocin)。相比白天的喧嚣,夜晚的医院里空旷又安静。Miki 来回散步。我则趁这间隙回家再收拾些东西过来。 也许是因为美国地广人稀,医院的产房都是单人间。里面的设施一应俱全,有产床、婴儿台、电视、浴室卫生间、以及按摩浴缸。由于是单人间,我也可以全程陪伴在那里,还是很人性化的。屋里有一个可以变为单人床的沙发,我就躺在那睡觉。 停电检查。 分娩 (labor) # 分娩分为三个阶段: 假性宫缩 (early/latent/prodromal/false labor)。其实假性宫缩的说法并不准确的,因为所有的宫缩都是在起作用的,都是让子宫和宫颈准备好生小孩。宫缩的进展有两个维度:宫颈变薄 (effacement) 以及开放 (dilation)。我们常听闻的是后者,比如开了多少指,但前者也很重要。这个阶段宫颈最多开3-4厘米。可能会持续几天且不规律。因此不要太在意太费心,而要为下个阶段保存体力。 (membrane rupture/water break) 24小时内会进入自然分娩 (spontaneous labor)? 真性宫缩 (active labor)。这个阶段宫颈从4厘米开到10厘米。小孩头部离开宫颈进入骨盆。从5-6厘米开始,进度差不多是每小时1厘米。对于第一次生育的母亲,整个过程持续约90分钟;对于第二三次生育,整个过程持续约40分钟。如果使用了无痛 (epidural),分娩的过程会增加1个小时。 胎盘 (placenta) 脱落。 子宫 (uterus) 的初始大小只有7厘米长,5厘米宽。到了后期会达到30厘米长。到38周小孩的头下降置于子宫颈 (cervix)。阴道狭窄,如果让小孩通过呢?阴道 (vagina) 的褶皱 (rugae) 使得阴道像手风琴 (accordion)一样可以暂时夸张。 在特定的环境下宫缩效率会提高,比如安静、昏暗的环境。这样的环境有利于分泌催产素 (oxytocin)。催产素能够促进宫缩。同时和亲近的人拥抱,听亲近的人说话。同时要避免被其他人和事干扰,比如别人的关注和询问。要放松、平静。 疼痛是因人而异的。在子宫颈上部一圈是神经丛 (plexus),有些人会延伸到大腿上部。伴侣可以通过一些动作来帮助缓解疼痛,比如用手掌或拳头用力推后背。 据说水疗 (hydrotherapy) 可以缓解疼痛。Miki 让护士帮忙准备了一下浴缸。医院里有严格的卫生程序,必须先放满水进行清洗,然后排掉,接下来再接满一缸才能使用。水疗之后,疼痛感并没有很大改善。为了之后保持体力,Miki 决定上无痛 (Epidural)。麻醉师很快就来了,是一个瘦小的中年男性,语气以及动作之平稳让人觉得仿佛是精密的机器人一般。也许这就是最适合麻醉师的资质吧。 整个待产的过程,就是等待、监听宫缩进展直到最后准备好分娩的过程。Miki 腹部贴合着两个传感器,监听胎儿心跳以及宫缩频率。上了无痛之后,排尿就受到了限制,需要通过导尿管的排尿。看着 Miki 身上连接着这么多线,我心里也是百感交集,既心疼,也感谢当今医学的先进。 在 active labor 阶段,不要一直躺着,会压迫血管减少氧气输送。每20-30分钟换一个姿势。 突然随着每次宫缩的进行,胎心都开始下降。这有可能是脐带缠绕了胎儿的脖子导致的。这个情况有可能紧急进而导致剖宫产。医生建议先尝试一下羊水回补。也许能够缓解脐带缠绕的症状。并暂停了催产素的注入。还好经过回补,胎心终于恢复了正常。 华通氏胶(Wharton’s Jelly)是指脐带羊膜和血管之间的凝胶状填充,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就是取华通氏胶剪碎后进行组织块贴壁培养所得。所以脐带是有弹性和缓冲的。 一般有推迟剪断脐带直到其脉冲 (pulsation) 停止供血。因为小孩的肺部没有完全展开,这需要胸腔气压的变化,其需要大量供血。我们当时要求要推迟剪断脐带,不过我印象推迟的时候其实很短,不知道有没有达到推迟的标准。我们当时还要求由我来剪脐带。不过一开始还是医生剪了脐带,是在母亲和婴儿中间的距离剪断。然后才让我在靠近婴儿肚脐的地方再剪一刀。当时的感觉确实就是胶质的质感。 又经过了一段时间,护士发现胎儿的头已经可以看到了,高兴地通知医生。于是一拨人涌进了产房。我的心不由得紧张了起来,感觉要到最关键的时刻了。医生和护士则士气高昂大干一场的气势。分娩的节奏根据宫缩的频率。医生们盯着监视仪。一旦显示宫缩来临,就让 Miki 使劲。来回几次胎儿的头还是出不来。因为是羊水早破,不能拖太久。最后两次宫缩,医生用吸盘吸住胎儿的头顶,助力将其头部拔了出来。Miki 这次没有进行外阴侧切 (episiotomy),不过会阴 (perineum) 也还是撕裂了。一旦头部出来,身体也就水到渠成的出来了。就这样一个哇哇大哭的婴儿就被放到了 Miki 身旁。第一次目睹婴儿出生的全过程,有点被震撼到。感觉 Miki 太不容易了,心里也充满了敬畏之情。看到一脸不知所措的我,医生对我说,“你看起来很紧张啊。”又指着婴儿,“不过不要紧,她会教会你们所有你们需要知道的东西。”

2019/7/4
articleCard.readMore

生产的故事

记录自己这次有epidural的顺产。情况开始于39周4日的晚上。 第一天(39周4日) # 6:30pm 7:30pm 8:15pm 9:00pm 11:00pm 第二天(39周5日)(生产当日) # 0:00am 约4:00am 约5:30am (麻醉师来得超快,是个清瘦的年轻男性,说话有一种平静的undertone,但具体长什么样我根本不知道,因为他来的时候我正在宫缩疼痛中,之后又背对着他,打完了他马上消失不见了。放到漫画里应该是那种咪咪眼但是很温柔角色吧——类似百目鬼静或者《约定的梦幻岛》里11岁诺曼这样的?) 打完了几分钟就见效了。不过并不完全——身体右侧完全感觉不到痛,左侧还有感觉到一些,但是程度轻很多。护士帮着多加了一些药,结果就是双腿全部麻痹完全没办法动。不过止痛的目的达到了,很满意。 约8:00am 约9:00am 约10:00am 约1:45pm 2:29pm 约5:00pm 约11:00pm? 第三天(产后第1日) # 麻醉的效果渐渐过去,夜里下体变得很痛,而且好像肿起来了,走路都难以并上腿,坐下的那一刻更是酸爽万分。虽然这其中也有内裤里垫着冰袋,所以有点硌的缘故。护士照例每过几个小时就给止痛药ibuprofen(另外每日一次给stool softener),再量自己和小孩的vitals,一天很多次。所以夜里面也醒了几回,再加上前一天凌晨没怎么睡,比较疲劳。而且不知道为什么一直觉得好饿好饿。然后尿尿成了一个事情,因为每次都尿不净留有残余(用一个类似ultrasound的东西可以看膀胱剩下多少尿)。被警告再不行要插尿管,于是想象着尿尿的感觉使劲努力了,但是还是有差距。小孩方面,一夜没什么事情,基本一直在睡。白天也在睡。早上有儿科医生来check in,之后轮番有测听力的、测心脏的、抽血的等等,马戏团似的不消停。还有照相的,不过拒绝了。胸部还是没有任何奶的迹象,nurse找来了pump,让我每3小时一吸,虽然仍然什么也吸不出。吸的时候有宫缩痛的感觉,好在不是很厉害。又到了晚上,当夜小孩哭闹有点厉害(毕竟一天里什么也没吃),试着把TA放到胸上吸,但是吸不出东西的时候就失望地哇哇哭。在凌晨实在觉得太可怜了,自己的精力也到了极限,于是请出了喂formula的护士。喂了之后大家都睡了(两三个小时吧)。 第四天(产后第二日) # 因为破水后超过18小时才生产,儿科医生建议观察小孩36小时以上再出院,于是多呆一晚。所以这时候不再测自己的vitals了,手上的IV通路也终于解了下来。尿尿终于尿出来一回让膀胱里剩下不多的,护士觉得可以过关了。虽然我自己还是怀疑自己之后的尿尿能力。夜里小孩经常出声或者哭闹,再加上护士定时来给药/量vitals,基本上每小时都要起来一次,累得全身酸痛,怀疑自己为什么还活得生龙活虎没有生病。大概是凭一口气撑着吧。还有继续觉得好饿。半夜下床去厕所的时候又累又冷,全身筛子似的抖了好几分钟。在床上躺着和睡觉,一会儿冷得发抖一会儿热得全身冒汗,但是太累了没有力气去洗澡。产后的第一次大便,太可怕,总觉得缝针的地方要撕裂了,疼得不敢怎么用力。早上儿科医生又来巡房(另一个),因为已经过了36小时,给了all clear,可以出院了。出院前找了护士给小孩sponge bath,顺便学习怎么做。最后见了lactation consultant,教了胸部按摩,成功挤出一点点初乳(不过不够聚成一滴),欢欣鼓舞。Consultant看了latch,觉得嘴张得不够大,提了做jaw exercise的建议,还有觉得可能是tongue tie,不过我是不信的。最后的最后,终于沐浴着好久不见的阳光出院了。

2019/6/2
articleCard.readMore

产后问题和护理

生产之后的一段时间,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种种。Spoiler: 产前看过的漫画《妊娠育児あるある》的这一话大部分都不幸发生在自己身上了。 过了自己的产褥期,回顾起来自我感觉的时间线大概是这样的——第一周是地狱,第二周也是地狱,第三周还是地狱,第四周好像有点好一些了,第五周第六周发现原来是自己习惯了。不过写下这些,包括birth story这篇,并不是为了抱怨产褥期的辛苦,而是为了让读到这篇的人(包括日后的自己)觉得自己并不是一个人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问题。还找到了一个跟自己的生产、产后经历都相似的贴,也可以作为参考。 身体 # 按照自己觉得从影响自己身体的严重到不严重程度来排序: 睡眠 首当其冲的影响就是睡眠。从前固定每晚10点半上床、6点半起床的我,从baby出生的那一刻开始,连续几天几乎没有怎么睡。原因除了每2-3小时的喂奶,还有对于照料新生儿的陌生和紧张。一开始受不了baby哭,哪怕是一点点哭声。每当baby在床上哼唧出声的时候,就会爬起来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即使在夜里Colin值班照顾baby时候我也不放心,一旦听到哭声,就全身紧张,这样当然睡不了觉。结果就是,知道了剥夺睡眠作为一种酷刑是有原因的。不出一周时间,两个人都困得要命——判断力下降得非常厉害,本来能冷静解决的事情也想不出好办法了,使心情更加糟糕。解决办法是靠时间。随着时间的经过(大概3、4个星期之后),渐渐习惯了夜里的值班时间表,每夜只睡不值班那4、5个小时也习惯了下来。如果baby夜里表现好,在值班的时候还有机会睡个一两个小时——当然也渐渐地学会了选择性地忽略一些baby的动静。然而还是慢性缺觉。 会阴的伤口 这也是非常要命的。会阴肿了起来,差不多有2个多星期都不敢摸的样子。根据医生的说法,自己的二度撕裂不很深,但是很长。不论在医院里还是回到了家,坐下来和起身来的这两个动作都要咬着牙做才行。走路当然要分开腿拖着走,慢吞吞地挪动。ice pack在医院里用了(回家了没有就算了),witch hazel pads一直在用,还有一个止痛药膏抹了几天。口服的止痛药开的是ibuprofen,在医院里定时吃,回家了发现有点胃疼(以前吃ibuprofen也有这样的副作用),就停掉了。停掉了以后忽然发现自己在排尿的时候会疼,于是去诊所检查尿道炎。虽然没有查出,但是还是吃了7天的抗生素。也注意更多地喝水。总之,一度悲观地觉得自己再也不能拥有自己原来的身体了。在产后第4天试着去买菜,在超市里走到一半(大概15分钟?)虚得不行,没法继续走下去,大受打击。不过出现转机是在产后的第9天,忽然发现自己好像可以翘着腿坐着了,走路也稳健了一些。产后两个星期之后终于觉得自己是原来的自己了。 在产后六周的复查里,ob说伤口长出了肉芽组织(granulation tissue),用硝酸银处理了一下。处理的时候也有点疼(觉得自己又残废了,不过痛感只持续了半小时)。至于肉芽组织会不会继续长出来,就不知道了。 胸 胸的影响分身体不适和心理阴影两部分,所幸两个问题在4周内都解决了。 从产后第三天奶来了开始,这两个胸变大变重了,还有青色的血管纵横其中,看起来很能打的样子。大概日后会下垂吧。涨奶的麻烦也是个问题,一开始的3周很不适应,感觉胸前就像背着两个定时会爆炸的炸弹,只有喂过奶才能重置定时器。自己每次喂只喂一边,每三小时喂一次的话每只胸隔6小时才吸一次,所以有点供过于求,到了下午就涨得厉害,还会漏奶。另外一开始的两三周在喂一边的时候另一边也会漏奶,也是件麻烦事。不过三周左右的时候这些情况渐渐少了。 心理阴影是另一方面。在医院里没什么初乳,护士鼓励每三小时空吸,或者让baby来吸,都没有吸出一点水来,让人很烦躁,也很打击自信心。终于来奶了之后,baby一张樱桃小口只会嘬乳头,不怎么会张大嘴(乳头有点扁和涨奶也加剧了这个问题),latch问题很大。右边乳头被咬出水泡,很疼,不得不用nipple shield(也疼)。在第5天儿科医生的建议下戒了nipple shield,左边胸还好说,右边胸(乳头比较扁平的一侧)就很麻烦了,来来去去latch不上。解决办法整了两个,一个是先latch左胸1分钟,等baby记住怎么latch了再换到右胸(有时能成功有时不行);另一个是有一天忽然发现在床上用侧躺的姿势latch稍微顺利一些,于是右胸基本都躺着喂。令人头痛的是,情况反复得厉害,到第2、3周baby连左胸也忘了怎么latch了,每次喂奶都要挣扎十多分钟,一个人哭闹,另一个人满头大汗,两个人都很沮丧。网上看了无数latch的教学网页和视频,还有很多次想要不要全泵出来喂(exclusively pumping),或者干脆断了母乳。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第4周,大概是baby长大了一些,或者熟能生巧,也可能自己的乳头已经被叼得不那么扁平。baby的嘴还是不能大大张开,但是叼上乳头之后会再往里含一部分胸,这样latch上的,每次两分钟以内就能喝上奶。这样自己终于变成能享受胸喂的方便的情况了。 自己没有遇到的问题是传说中的乳腺炎。最初2周感觉奶比较涨的时候,确实感觉胸部有硬块出现,这时候揉一揉,再泵出来或者喂出来就消失了。发烧也是有的,在前两周有两三次都测到37度5、6的样子,并没有非常高。也许只是太累了吧。 疲劳 除了之前提过的睡眠不足,肌肉疲劳也是不小的问题。累得最厉害的是腰。会阴伤口还没好的时候坐姿受影响,再加上抱起和放下baby,以及喂奶的时候一开始姿势很难把握而且一次喂三四十分钟,每次躺在床上放松下来都觉得腰要断掉了。手臂也是重灾区,因为抱着baby的原因,肱二头肌持续收缩。右手手腕的腱鞘囊肿也有感觉,不过后来不用右手支撑就好一些。总之肌肉疲劳并没有解决办法,大概要么渐渐锻炼出来,要么找到更舒服的姿势,要么就习惯了吧。所幸没有遇到传说中因为打epidural造成的腰疼(也许是打进去的那个伤口疼?)或者头疼,很欣慰,无痛万岁。 恶露、大量发汗、漏尿 跟以上相比这些都是一些小小的不便。恶露和发汗在4周内就不明显了。不知道为什么漏尿是从第5周开始的,在大笑、咳嗽和打喷嚏的时候,如果不小心的话都会出现漏尿的情况。 心理 # 对于我来说产后受到的心理冲击几乎不亚于生理上的变化。从出院到家的第2个小时第一次哭开始,前3、4个星期几乎每天或者每两天就要哭一次。有时候甚至并没有什么理由,平时不会哭的事情,立刻就会流下眼泪。比如说产后几天刷刷SNS就哭了起来,听到《探清水河》这首歌也哭了起来,大概这样。总结起来心理的冲击分为这么几个类型: 挫败感 对照顾baby的焦虑 看起来暗无天日的未来 reddit的new parents之类的版上搜搜大家是怎么安慰类似这样感觉的po主的。每天抽时间做一件只为了自己的事情(洗个澡、看个片、吃个蛋糕什么的都算)也有助于缓解,这样在一天到头要睡觉的时候就没有什么遗憾。 其他的焦虑 Lucie’s list上是这么描述的:“Your thoughts are racing. You can’t quiet your mind. You can’t settle down. You can’t relax…You feel like you have to be doing something at all times. Cleaning bottles. Cleaning baby clothes. Cleaning the house. Doing work. Entertaining the baby. Checking on the baby.”这种情况一直到出了产褥期才好,因为渐渐固定了作息,每天每个时间大致要完成一些什么心里有了数,也学会了在家务上和陪玩上偷点懒。比如陪baby玩的时候自己可以同时叠洗好的衣服。 暴躁、没有耐心 对“过去的自己”(my old self)的怀念 给其他新妈妈(first time mom)的建议 # 找信任的人帮忙 分享自己和别人的体验 放松心情,别想太多 How to Have Your Second Child First,大概是像养第二个小孩一样养第一个小孩?赶紧拜读了。读过以后醍醐灌顶,对我的心态有翻天覆地的改变,自此以后心情放松了很多。毕竟想想有两个以上小孩的家庭都是闹哄哄随便过日子的,就让自己稍微得过且过一点吧。最重要的还是相信自己和baby,相信时间的力量,相信这些都只是短期的阶段,最后都会过去的。另一个不错的资源是Lucie‘s List,除了postpartum的专题还有按周发的邮件列表。这个邮件列表我很喜欢,每周都读得很仔细。 尽量抽空睡觉,真的 注意腰、后背的用力方式 你也可以成为multitasking pro 我之前一直是线性的生活习惯,做完一件事再进行下一件。然而照顾baby就意味着自己随时会被打断,然后会有20分钟、30分钟这样小块小块的时间。这对于自己的sanity和productivity来说是个挑战(然而产褥期其实除了恢复和照顾baby并没有什么productivity)。于是就开始多线程地做事了,喂奶和哄睡的时候刷刷手机看看书(看完了好几本推理小说和育儿书),baby醒着的时候收拾收拾跟baby有关的杂物和叠一叠衣服。听说用婴儿背带背着baby做家务也有好多人喜欢这么干,不过我还是觉得身体比较累所以没有这么拼。但是每个人有自己的习惯,多试一试,过上几个星期肯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的。

2019/5/12
articleCard.readMore

婴儿的哺乳

记录一些关于哺乳、奶粉、泵奶器之类,各种各样和胸部有关的问题。 乳房:从观赏用品/玩具到婴儿的食堂 # 乳房的功能这个话题很奇怪,从来没有人提起来过,但是实际生活里却到处都暗示着这个话题。超过95%的情况下电视、网络、小说、广告里提起乳房都是跟性联系起来,把乳房归为类似“大人的玩具”一样的东西。哺乳这种乳房本来的用途反而太过平淡引不起什么话题。就算有提起来也都是作为一个日常背景,大手一挥进入真正的话题。嘛,话题性的东西什么容易火什么不容易火,这本身没什么问题,不过这就导致自己在这种文化的浸淫之下对哺乳的了解实在太有限了。如果不是自己怀孕了,大概也不会去主动了解吧。这么一想,之前从来没见过真正的人类哺乳是什么样子,不管在现实生活里还是视频里,最多就是看个女性用一块布盖住自己的上半身,里面到底发生了什么都靠脑补。再者到现在为止胸部只在少数情况下有被触摸,而每每想到有别的人类或者器械会每两三个小时就揉搓刺激自己的乳房,叼着自己的乳头好几十分钟,还是多少有点犯怵。然而身为雌性的哺乳动物如果连哺乳都不去试试的话,感觉还是有点浪费了从青春期就开始发育的这套哺乳系统。以下是在这个过程中接触到的一些相关的资源。 母乳喂养的材料/资源 # 首先还是要见识一下真正的哺乳。哺乳的视频少不了漏点,普通视频网站不太会有,不过以教学为目的的视频倒是有一些。和平时看到的商业化/美化后的哺乳不一样,这些视频都没有经过美颜处理,一开始看的时候感受到了迎面而来的冲击力。 这个视频讲了喂奶的姿势。网上随便搜一搜图片还会有更多 fancy 的体位,靠着的侧躺着的坐着的。 这个视频讲了徒手挤奶的做法。第一次看觉得很神奇,真的有奶流出来。原来乳头在怀孕期间裂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是为了让液体从乳头里流出来做的准备。 这个网站有几个喂奶、产奶的视频,最综合全面的是这个 Breastfeeding in the First Hour——强调了在出生的第一个小时里大人小孩都清醒的时候,是最方便开始让双方都学习喂奶/吃奶的。另一个视频里解释了在产后的前三星期里,每次用泵奶器泵奶之后再追加一段时间的徒手挤奶,能够大幅增加产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跟哺乳相关的工具比想象得要多,森罗万象无所不包。光是最最基本的就有这些: lactation tea/lactation cookie:两个有意思的民间催奶秘方。Lactation tea(应该叫催奶茶?)的主要成分是 Fenugreek seed 之类据说可以催出奶来的草药成分,Amazon 上各种品牌的星星数都很多。Lactation cookie 就更有意思了,把燕麦、Brewer’s yeast、flax seed 这些据说可以催出奶来的成分混合在一起做成甜食,同样大家也很买账。 奶粉 formula:被至少两个人警告了,即使想要全母乳喂养,鉴于产后的前三天奶量很少,如果不忍心饿到baby,就要准备一些奶粉救急。打算混合喂养或者直接喂奶粉的话当然更要囤起来。 奶瓶 bottle:不同品牌的奶瓶主要是材质和形状的不同。更重要的是上面加载的奶嘴,它们的形状和材质会影响到baby接受它们的难易度。如果最终要请别人喂 baby 的话,我看过的一个建议是在两三周大的时候就给奶瓶,这样能够减少日后抵制奶瓶的几率。 哺乳枕 nursing pillow:看起来有点像旅行时候垫脖子的U型枕,坐着的时候把它放在膝盖上面,上面架着baby,这个高度可以保证 baby 的嘴刚好和乳房一样高。然而可以拿个别的枕头垫着,效果也一样。 泵奶器 breast pump:用于出门上班、每天离需要连续离开小孩很多个小时的情形。配套的设备更是多,不同规格的喇叭 (flange)、连接器 (bottle adapter)、储藏瓶 (bottle)、储奶袋 (storage bag)、泵奶内衣 (hands free pumping bra)…… 泵奶器 # 一直知道保险可以 cover 一个电动双边的 breast pump,不过因为自己的保险 (UnitedHealthcare) 规定 due date 前30天才可以寄出,所以之前并没有特别研究。具体操作是这样:UnitedHealthcare 网站上有几个提供 pump 的供应商,必须通过这些的其中一家购买。我自己试了三家,是这样的情况: Mckesson/Target MPCS breast pump program: 列表里唯一一家可以去实体店取货的,所以优先试了一下。填表 -> 第二天打电话过去 clarify 自己想要的型号(填表的时候没选),客服接得挺快的,态度也不错 -> 过3、4天受到邮件,要求请诊所开 prescription。感觉好麻烦的样子,于是想找个别的家。 Aeroflow:不在保险提供的清单里,不过 UI 做得太 inviting 了,于是填了个表。填表 -> 1天后收到邮件列出了可以选择的型号,惊喜地发现同样型号的 pump 在 Aeroflow 里少花10刀,还加上两个冰袋 -> 没有下单,又过了几天后接到一个客服/代表来的电话提醒我可以查邮件下单 -> 然而 Aeroflow 还是不在保险提供的清单里,怕之后 claim 出问题扯皮麻烦,就搁下了。 Edgepark:网上搜一搜据说口碑还不错,也在保险列出的供应商清单里。填表 -> 立刻选型号,发现同样型号的 pump 不需要另加钱,不过其他型号的选择比 Mckesson 和 Aeroflow 少,大概是运气好撞上提供这款了吧 -> 不需要“下单”(可能是因为不需要加钱)直接确认,也不需要什么 prescription -> 一天收到发货邮件 -> 几天后 pump 送到家门口。满意。 本来离 due date 只剩30天比较慌张,怕万一到了生出来都拿不到 pump,然而前后全程大概只花一周半,还是幸运的。 关于型号选择,两眼一抹黑的我还是选择了上网看推荐,什么这个啦,那个啦。看起来大家比较推崇 Spectra S1/S2,因为安静,吸力比较轻柔,而且还自带小夜灯。其中 S1 多一个自带的电池,可以不插电用,S2 只能插电的时候用。对我来说目前想象不出在室外泵奶的情况,再加上 S2 便宜一些,所以就选了 S2。 用法,配件,清洁 etc——然而产前并不知道 pump 该怎么用。见 OB 的时候护士提醒我去医院的时候可以带上 pump,方便学习一下自己的 pump 型号该怎么用,感觉很有道理,打算这么做。相关的经验帖看到了两篇干货多的,分别是这篇和这篇。 胸部护理 # 让胸部更舒服的器具有以下这些。就我所看到的建议,除了用这些还要伴随合适的按摩(自己,或者让 baby 的爸爸帮忙)来缓解胸部的不适。 乳头霜(nipple cream/moisturizer,比如下面这款):乳头如果因为干燥或者被不温柔地叼着而裂开或酸痛的时候,可以涂在乳头缓解。被设计成可以安全吃进去的成分,baby 在喝奶之前也不用擦掉。 ice pack/heat pack:在不出奶或者奶太多涨/堵的时候用来外敷。 防溢乳垫(nursing pads,比如下面这款):如果漏奶的话,把这个垫在胸部,这样就不会浸湿内衣和外衣。

2019/4/28
articleCard.readMore

笔记: The baby Whisperer Solves All Your Problems (实用程序育儿法)

趁热打铁读了 Tracy Hogg 的程序育儿系列第二部 The baby Whisperer Solves All Your Problems(中文版:实用程序育儿法——在国内好像还有点有名)。和第一部内容有一定重合,不过在具体做法方面写得详细了很多。 引言 # Patience and Consciousness patience: 养小孩是个持久战,小孩在学习各种事情的时候会 mess up 很多次,这时候就需要耐心。 consciousness: 多多以 baby 的视角来看问题就可以意识到 TA 的需求和感受;自己也要保持清醒和冷静,做事前后一致、提前计划、保持警觉。 不要和别家的小孩做比较,容易导致焦虑。 小孩会一直变化,以前 work 的办法现在不 work 了,就要及时关注和调整。 Ch 1: 建立 E.A.S.Y. 时间表 # 误区澄清:每天状态都不太一样,执行起来的时候不要看表,规律循环即可。在晚上会有一些 modifications,比如和7/8点开始洗澡后不要再给 activity 的时间,还有10点/11点睡觉时哺乳(吃迷糊奶)以避免夜里饿醒。 一开始的6周是建立 E.A.S.Y. 的开始点,足月出生体重正常的 baby 一般3小时一循环,到4个月大开始4小时一循环(activity 时间增加),4-6个月时白天 nap 时间合并为2块,再大一些在某些循环里可以少睡觉进行 E.A.E.A.Y.。 4个月开始过渡到4小时一循环的时候,建议睡觉用抱起-放下法建立睡眠时间,哪怕一开始抱起放下的时间和真正睡觉时间比例是4:1以上。 总结:E.A.S.Y. 法执行起来越早开始越好,不过要随时变通。书上提供了表格对比3小时、4小时循环的每天作息。 Ch 2: baby 的情绪(0到1岁) # 不到1岁的 baby 也是有情感的——4个月以下的 baby 会在几周内学会微笑;4-8个月会用表情和声音表达情感和获取关注;8-12个月时一天里会经历各种丰富的情绪。 从出生开始每个小孩就表现出了不同的性格,父母根据自己的性格需要接受、配合 baby 的性格,让双方都过得满意。 信任可以帮助 baby 形成情绪适应能力。 不要:否定小孩表达出的情绪,自己臆想/投射自己的情绪给 TA,把自己卷入小孩的情绪当中,push 小孩做不适合 TA 性格的事。 要:注意观察,与 baby 对话,在觉得 baby 能理解语言之前就想 TA 描述 TA 的感觉,尊重 TA 的个人空间,规律作息,鼓励 TA 自己探索,在 TA 状态好的时候安排出门活动。 分离焦虑在7-9个月的时候最容易显现出来,这个时候需要通过安慰、分散注意力、玩躲猫猫游戏一类的行为让 baby 知道暂时分开不代表抛弃。 独自玩耍的能力 0-6周:吃奶之后能醒15分钟就不错了,可以带 TA 在屋里走动指出各种东西。 6-12周:可以自己玩15分钟左右,不过注意不要刺激太大(比如电视)。 3-6个月:可以自己玩15-20分钟,继续避免过度刺激,不要抱起得太快吓到 TA。 6-9个月:开始有“心眼”(注意到自己的行为和结果的相关性),可以自己玩1个小时或更久,也可以开始去 play date 一类的社交。 9-12个月:可以很独立地玩至少45分钟,如果厌倦了玩具可以换一批新的。 总结:虽然不会表达,但是 baby 的个性、脾气能在各种事情上体现出来。要是家长和 baby 个性南辕北辙,或者 baby 很挑剔/固执/活跃,养育就很有挑战性了。一言以蔽之就是要一开始把 baby 当成一个真正独立的个体来对待。 Ch 3: 0到6个月的奶 # baby 的食量要看体重大小,没有具体标准。吃没吃饱可以从两点来判断:体重增长,还有两餐之间能不能坚持3-4小时(4小时是4个月开始)。也要留意喂奶的时间长短,太短的话也有可能没吃饱。 晚上/夜里加餐可以让 baby 在夜里坚持比较久不用起夜吃奶。 cluster feeding 是晚上每个两小时喂一次:5点+7点,或6点+8点(8周后就不需要了) 迷糊奶:10点或11点让 baby 在睡着的时候喝瓶子里的奶,不用开灯也不用拍嗝(7个月后可以停止:逐渐提前迷糊奶的时间,增加白天的进食量) 在白天,喂完奶之后要想办法让 baby 醒着,一开始哪怕是5-10分钟也好。可以让 TA 坐直、换 diaper、腿蹬自行车、跟 TA 说话。 喂完奶之后还哭,可能是因为奶水不足/乳管堵塞,或者 baby 衔乳姿势不对、胃管返流、胀气。 为了有产足够多的奶,在出生后的前3-4天要让 baby 尽量多吮吸两侧的乳房,之后开始一次喂奶只用一边的乳房(可以把别针固定在衣服上,记得是哪一边)。 3种和 baby 进食有关的问题 胀气:吃进了空气。现象:腿抬向胸部、皱眉、哭声稳定像气喘。解决:抱起来拍嗝、蹬自行车、用手沿着胃部向上摩擦。 返流:跟成年人胃食管返流一样,胃酸会烧灼食道。现象:一两次吃后呕吐/喷出来就要当心,严重的会吐出带血的液体,体重下降。解决:医生诊断(容易误诊 colic 腹绞痛)、垫高头部、打嗝的时候不要拍 TA 、喂奶用流量慢的瓶子、不要急着喂固体食物。 腹绞痛:笼统的综合症。现象:出生后10天-3周开始,3、4个月时结束,每天准时、多个小时的哭闹,但体重还是会上升。解决办法:忍(多休息不让自己崩溃)。 在第6周到第4个月的时候会有一些生长突增期,这个时候需要更多的食物,夜里也会醒得不规律。这个时候可以增加奶粉的量,或者临时缩短喂母乳之间的间隔。增加 cluster feeding 和迷糊奶也是办法。 减少哺乳次数的方法:在喂的时间用 pump 泵出来奶,头三天 pump 15分钟,之后逐日减少 pump 时间直到第12天只 pump 2、3分钟。搭配穿紧身胸罩和做伸臂运动。 喂奶的工具 如果衔乳和奶水都正常,建议在第2-3周 baby 适应性还强的时候就开始给 baby 用奶瓶喂奶,这样可以尽快方便爸爸和其他照顾的人的人来喂奶。 从6个月开始可以让 baby 花一个月时间学着用 sipping cup——里面装上少量水或者奶。 总结:液体食物无非母乳和奶粉两种。母乳又分亲喂和瓶喂两种。奶粉的量比较容易确定,方便随 baby 的生长情况随时加减;母乳的话就需要通过调控哺乳时间间隔和 pump 频率/时长来调控,如果不确定到底有多少的话可以全部 pump 出来量一量。 Ch 4: 固体食物 # 食物管理的4项关键 Behavior: 餐桌礼仪最好从小孩一坐上高椅子就开始。 Attitude: 大人对吃饭的态度会反映在小孩身上。 Routine: 全家人一起吃饭,形成规律,有助于养成吃饭很重要的意识。 Nourishment: 注意饮食平衡,避免 junk food,对于挑食的小孩可以多尝试新食物。 从被喂到主动吃饭的过程 4-6个月:除非小孩块头很大,而且能自己坐直,不建议开始固体食物。 6-12个月 食物种类:在早餐的时候加入一种新食物,每周加入一次新食物。已经验证过的食物在午餐、晚餐喂。建议从1-2个 tsp、碾成糊状的水果开始。需要一两个月的时间适应在嘴里咀嚼的过程。 喂食技巧:把勺子放在小孩的嘴唇上,不要伸进去太深,否则容易作呕。也不要喂得太快太急。 固体食物准备起来比喂奶麻烦,但是一开始加入固体食物就要尽量三餐都有固体,不要偶尔回去喂奶。 8、9个月的时候开始“手指食物”——让小孩自己吃。正吃的时候家长不要一直在旁边收拾。 注意不适和过敏的反应(呕吐、疹子、腹泻)。建议写下食物日志,方便回溯查找原因。 1-2岁 可以开始牛奶、鸡蛋、牛肉这类容易致敏的食物。18个月大的时候应该能吃所有大人的食物了。 长牙可能会对胃口有影响。 挑食(拒绝吃什么东西)的时候,连续几天都提供,但是如果还不吃的话,过一两周再试。也有可能是用不吃的行为来“控制”家长。 每天吃5顿左右,中间不要有(或者控制)零食。夜里也不要吃东西。 避免追着小孩喂吃的。吃饭时候调皮捣蛋不安分的话,建议带 TA 离开餐桌。给两次机会,否则就等下一次吃饭时间。在餐桌上对话交流也可以转移注意力。 注意吃饱的信号,吃饱之后可以立刻离开餐桌,否则高椅子就变成了监狱。 2-3岁:主要是 terrible twos 在餐桌礼仪方面的问题,家长最好在第一时间进行教育,不要只在背后默默收拾残局。 总结:固体食物的种类和形状应该随着小孩身体自控能力的发展而逐渐变得和大人一样。一开始自己吃饭的时候,会因为对手指或勺子控制不好而弄得很乱,这时候需要放轻松。1岁之后很有可能是礼仪问题。 Ch 5: 0到3个月的睡眠——嘘拍法 # 6周以前的 baby 一般至少每晚醒2次。两个人轮换 on call 夜里的话,最好每人两天,用于补觉。 建立常规程序 3小时一循环,延长白天醒着的时间(白天睡超过1.5-2小时就叫醒),除非体重过轻或早产。 叫醒可以通过抱起来,解开 swaddle,按摩手脚,抱到活动区域,还有坐直。 坚持常规程序也意味着牺牲一些出门的时间和机会,尤其是头几个月。 建立睡前routine 不要错过困了的信号:打呵欠、头埋起来。 进行睡前重复性的渐进活动(4S程序):走进卧室、拉上窗帘、swaddle up(至3、4个月大)、抱着竖直静坐5分钟(挡住视觉刺激),必要的时候加上嘘-拍法(shush-pat) 哄睡的嘘拍法:在 baby 耳边发出嘘嘘的声音,同时轻拍背部,但不要摇晃。待 baby 身体放松后,放到床上继续嘘拍7-10分钟。放慢拍动后如果 baby 哭,就抱起来再嘘拍。最后后退几步观察是否会醒过来,或者进入深度睡眠(眼球不动,呼吸变轻)。整个过程需要20分钟以上——不要过早停止嘘拍,否则前功尽弃需要重新开始。 嘘拍法的目的:让 baby 安静下来,便于进入睡眠状态 不要进行无规则养育(accidental parenting)让 baby 养成坏习惯 用4S法,不要用道具,或者抱睡、奶睡 baby 在床上发出声音的时候不要立刻冲进去,可以等一会儿看 TA 有没有继续睡着 每夜在同一时间醒过来的 baby :排除 growth spurt 的情况后,可以在平时醒前提早一小时叫醒,打破常规规律,这样坚持3个晚上。 如果曾经任 baby 自己哭过,需要花大力气重新建立信任。 防止因为饿而夜醒 不规律的夜醒经常是因为饿。先要排除吃奶方面的问题(体重不增加、奶量、吮吸)。生长突增期也会饿醒。 0-6周:夜里每3小时醒一次是正常的。 6周以后:白天一定每3小时喂一次,晚上进行 cluster feeding,10点或11点吃迷糊奶,这样可以逐渐不需要夜里2点醒过来。 生长突增期的时候如果饿醒,可以在白天增加进食量。奶粉的话可以每次多喂一些,母乳的话可以在每次喂奶之后1小时挤一些出来。 3、4个月以前可以考虑用 pacifier 来满足 baby 对吮吸的需求——可以用它判断 baby 是真的饿还是只想吸东西。 防止刺激过度 刺激过度会导致 baby 睡觉困难、睡不久、或者经常醒过来。这时候需要花2倍以上的时间嘘拍。 不要错过困的信号,或者故意拖着 baby 不睡。 发育——比如刚学会翻身——也会刺激 baby 自己,干扰睡眠。没有解决办法。 不舒服会导致睡眠问题 reflux 的表现是只在直立的情况下才能睡着(安全座椅或者 bouncer),这时候需要用书把床垫倾斜,在肚子上绑一条毛巾/腰带提供压力,还有吃药治疗。 便秘的情况在喂奶粉的时候更常见,可以握住腿蹬自行车来缓解。如果有点脱水,可以每次多喂30ml水。 尿湿:勤换尿布。夜里可以考虑抹上乳液保护皮肤。 太冷或者太热。 总结:baby 的睡眠是需要引导的,6周以上的 baby 在引导适当、没有病痛的情况下可以在夜里连续睡一长段时间(5、6个小时左右?)。Troubleshoot 睡眠问题可以从病痛、舒适度、白天受的刺激、吃的多少、routine 习惯这些方面来思考。 Ch 6: 4个月-1岁的睡眠——抱起-放下法 # 抱起-放下法适用于道具依赖、3小时到4小时常规程序的过渡期、对4个月以上的 baby 重建常规程序、纠正父母过度干预导致早醒之类的情况。 做法: baby 哭的时候,把手放在 baby 背上安慰 TA,也可以用语言来安慰。如果继续哭,就抱起来。停止哭泣的时候立刻放下。如果再哭,就重复之前的步骤,直到 baby 进入深度睡眠。 目的:在长时间(有时候要1个多小时)的陪伴中用语言和动作建立信任,教 baby 自我安抚的技巧进而自己入睡。 在不同年龄段的 case study 3-4个月:有时候有 growth spurt,需要从3小时一周期变为4小时。具体做法是每过几天把 activity 和 eat 的时间拖延15分钟,用抱起-放下拖延睡眠时间。 4-6个月:这个时候身体会有一些反抗能力。抱起-放下的时候切忌抱得太久(停下哭声后立刻放下,2-3分钟),否则会被 baby 利用。 6-8个月:睡眠问题可能是固体食物、疫苗、突然停止迷糊奶、长牙、分离焦虑之类的原因。从这个时候开始不要再用嘘拍法,会让 baby 分心造成干扰。 8-12个月:哭的时候要等 baby 站起来再去抱 TA,因为它们一般自己也能平静下来。可以说更多安慰的话。 白天的小睡(nap):如果偶尔一天醒得早而且状态还可以,就没有关系。如果早醒了之后还哭,就用抱起-放下法继续哄睡。连续两三天都早醒的话,要注意新的睡眠模式,多用抱起-放下法延长睡眠。 分辨真哭和“念经似的哭”:念经似的哭是 baby 自我安慰的时候发出的声音,音调和音高会一直一样。这时候不需要抱起来。 坚持抱起-放下法需要连续很多个晚上的很多次抱起-放下。过几天如果有反复的话也要继续做下去。贵在不放弃,明确这么做的意义。可以找配偶合作进行,或者戴上耳塞减弱 baby 的哭声。 总结:抱起-放下法是针对4个月-1岁的哄睡方法,具体做法比较 brutal,哭了抱起来,不哭了放下去,不断重复,直到睡着或者下一次喂食时间开始。根据 baby 月龄的大小,抱起的时间从三五分钟到一两分钟到立刻放下不等。作者说坚持做下去会有明显成效。 Ch 7: 1岁-3岁的睡眠问题 # 5岁以前的幼儿建议在7点或7点半左右睡觉,这样早上7点醒过来才不会缺觉。 幼儿能理解更多的事(家里的变动等),所以更要保持常规程序。 不建议给幼儿看电子屏幕(电视、电脑、手机、平板),尤其是晚上到睡前,会影响睡眠。 继续努力让幼儿呆在自己的房间睡,如果半夜摸到父母的房间就要送 TA 回去。 总结:因为还没到这个阶段所以比较粗略地看了看这章,主要讲了几种1-3岁幼儿在睡眠方面可能出现的情况(比如夜里醒过来哭/找父母,2次 nap 合并成1次的挑战等),外加几个例子和解决办法。办法和婴儿期类似,睡觉时坐在边上陪伴直到睡着,遵守常规程序,在床上站立来了就放下。 Ch 8-10 # 总结:第8章讲了如何教育1-3岁的幼儿——教他们靠谱的情感表达和行为方式。第9章讲的是 potty training,最早9个月的时候就可以在小孩显示出这方面苗头的时候,一天几次把小孩放在合适身体 size 的马桶/便盆上,鼓励 TA 排便,最终过渡到穿儿童内裤。第10章是全书的综述,还是以 Patience and Consciousness 出发,在家庭里发生大变化的时候 expect 小孩的行为会不一样,这时候要花心思重新培养原来的习惯。 看完以后觉得这本书和第一部在概念上的重合度挺大——毕竟是同一个人的同一套理念。不过在具体的执行方法上面倒是写得详细了很多(尤其是前6章1岁以前的内容),可以当作操作手册一样来看。案例更丰富也是第二部的一个特色,虽然我自己不是很喜欢看这些案例(有些在叙述上比较长,有些看着让人气不打一处来)。总体来说还算值得一看。

2019/4/6
articleCard.readMore

在 NameSilo 注册了顶级域名

今天为博客注册顶级域名 www.fourhappylions.com。瞬间感觉高大上了许多——我们也是拥有顶级域名的网站了!与此同时记录一下在 NameSilo 注册域名的步骤(附优惠码)。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今市面上的域名真是五花八门,早已远远不仅限于大家耳熟能详的 .com 或者 .net。为了好记,还是打算注册一个 .com 的域名。我们的博客取名“四喜丸子”,按照英文直译可以是“四个欢乐的肉丸子”——但感觉过于直接。既然肉丸子也称狮子头,那就叫 four happy lions 吧(当然了,严格来说四喜丸子是鲁菜而红烧狮子头是淮扬菜,不过都是中餐嘛)。 选择 NameSilo 是因为在网上逛了一圈发现这家域名注册商虽然默默无闻(相比较于一些大肆宣传的高调品牌),但口碑却一致地好。其最大的优势是价格便宜。这其中还包含了 ICANN 认证费以及终身免费的域名隐私保护 WHOIS Privacy。与此同时,用户的评价都不错,也没有什么黑点。让人觉得可以作为注册第一个域名的尝试。另外,NameSilo 还支持使用支付宝进行付款。 在 NameSilo 注册域名非常简单: 访问 NameSilo 的注册页面。 在 “domain SEARCH” 的搜索框中填入想要的域名名称,然后点击 “SEARCH”。 选择要注册的域名,然后点击 “REGISTER CHECKED DOMAINS”。 选择配置选项(configuration options): “Service Link”: (按照默认即可) “NameServers”: (不选择) “Auto-Renew”: (是否要自动续费) “Privacy Setting”: (选择 WHOIS Privacy) “Set all years to”: (购买年限,1年到10年。如果购买的域名有优惠,则只能先购买一年,然后再以原价格续费最多十年。) 输入优惠码 “NameSilo1Coupon”,然后点击 “Submit”。 继续点击 “CONTINUE –>”,然后选择付款方式(支持支付宝)。

2019/3/16
articleCard.readMore

迎接新生命:早期装备录

建议提前就开始准备一些早期婴儿需要的吃穿住行等物品。 吃 # 穿 # Side Snap Shirts # 俗称和尚服。用于出生后两周。婴儿刚出生时脐带还没有掉落,side snap shirts 由于扣子在侧面,不会摩擦脐带。 样例(图片来自网络): Bodysuites/Onesies # 套头连体衫,底部有扣子,换尿布方便。有长袖也有短袖。 样例(图片来自网络): Sleep & Play # 顾名思义,睡觉和玩耍都可以穿。有包裹脚和不包裹脚两种。并分为拉链和扣子两种方式。 样例(图片来自网络): Halo的分腿式睡袋 Aden anais muslin纱巾 住 # 床铺 # 婴儿床(Crib)是婴儿的重要安全屏障。首先要关注的就是其安全指标: 最好是木质围栏,防止婴儿头部撞伤。 围栏的上沿要高出婴儿的肩膀。 栏杆的间隔以能通过成人的拳头为宜。太宽会夹住婴儿的头,太窄则容易夹住婴儿的脚。 婴儿床的摆放要与墙壁靠紧或者隔开50厘米以上,以防止婴儿从床上掉落卡在床与墙壁之间导致窒息。床下可铺上垫子以防坠床摔伤。 我们购买的是宜家 SNIGLAR Crib。SNIGLAR 系列简约质朴无油漆。 行 # 汽车安全座椅 # 小孩在13岁之前乘车都需要使用安全座椅。安全座椅按照类型和组合可以划分如下: 年龄段 安全座椅类型 车内位置 组合方式 1 组合方式 2 组合方式 3 0 - 3岁 Rear-facing car seat 汽车后座 Infant car seat Convertible car seat All-in-one car seat 2 - 7岁 Forward-facing car seat ↓ Convertible car seat ↓ ↓ 4 - 12岁 Booster seat ↓ Booster seat Booster seat ↓ 8 - 13岁 Seat belt ↓ Seat belt Seat belt Seat belt 组合方式从1到3,安全座椅的兼容性递增,需要购买的安全座椅种类递减。比如 convertible car seat,顾名思义就是可以转向的安全座椅,可以兼容前两个阶段朝后及朝前放置的需求。我们选择了组合方式1,即分别购买 infant car seat, convertible car seat, 和 booster。这样的好处是每种安全座椅都更适合特定阶段的需求。比如 infant car seat 可以提着上下车而不打扰到婴儿。一般来说,infant car seat 的价格贵些,而 convertible car set 与 booster 相对便宜。所以组合方式1的总体价格并不会比后两种高出非常多。 购买了安全座椅后,可以上网注册购买信息。这样如果有安全问题需要召回之类的就能够得到通知。一般来说安全座椅上市前都经过严格的检测,但举手之劳的注册还是更保险些。虽然安全座椅的安装并不复杂,但还是建议认真阅读一遍说明书。 Infant car seat # 我们购买的是:Graco SnugRide SnugLock 35 Infant Car Seat 以这款安全座椅为例,一个安全座椅一般分为两个部分:底座 (base) 和座椅 (car seat)。底座可以一直固定在车后座上。座椅可以与底座连接或者分离。需要注意的是,安全座椅前方不能有安全气囊。一般来说,汽车后座的中间位置是放置安全座椅最安全的地方。 这款安全座椅的底座可以使用两种固定方式:LATCH 或者安全带。这两种方式同等安全,选择一种即可,但不能同时都使用。在美国,所有2003年之后生产的汽车都具备 LATCH 系统。这款安全座椅也支持单独使用座椅固定在汽车后座(即不使用底座,但与此同时座椅的取出就变得不方便了)。这种方式仅支持使用安全带进行固定。 Infant car seat 对于婴儿的体重和身长是有限制的。这款安全座椅支持的范围是4-35磅(1.8-16公斤)。座椅里配备了五点式安全带(即肩部两个点,腰部两个点,以及裆部1个点,然后由腹部的一个卡扣扣住整个安全带)。婴儿的生长很快,这款安全座椅可以根据婴儿的身长变化进而调节安全带的与座椅的连接点。同时我们需要保证肩部安全带与座椅的连接点刚好或略低于婴儿的肩膀。当婴儿的体重超过安全座椅的支持范围后,就需要转而使用下一个阶段的座椅,即 convertible car seat。 推车 (Stroller) # Graco SnugRider Elite Frame Stroller 一般来说,同样品牌或者兼容的推车可以和婴儿安全座椅组成 travel system。这款推车相 比其他 full-size strollers 比较轻便。 对于婴儿,stroller 并不是必须的。如果大部分时间都是开车的话,也许并不是很需要。 同时有些地方也不方便使用推车。另外背带可能更方便。

2019/3/9
articleCard.readMore

笔记:Secrets of the Baby Whisperer

Tracy Hogg 的程序育儿系列第一部 Secrets of the Baby Whisperer(中文版:婴语的秘密)。从图书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发现前半本已经被翻得有点烂,最开始的几页有一些水渍和其他黄色褐色的渍,很惨的样子。不知道有多少人深陷育儿大坑,翻这书救命呢。 另外发现一个台湾妈妈也对这本书做了笔记。 Chapter 1: Loving the Baby You Gave Birth To # 5 days to a couple of months after birth is the best time to know the baby (or what kind of personality the baby have). The angel: feeds, plays, sleeps easily, and take simulants well. The textbook: makes predictable cues, and makes the right development at the right time – few surprises. The touchy: ultrasensitive o sounds, cries for no reason sometimes, needs peace and quiet; good to swaddle, “sh”, and rhythmic pats on the back. The spirited: vocal/agressive, makes jerky movements; needs swaddling to fall asleep, and likes grab his/her own bottle/toys. The grumpy: whimpy, irritable, doesn’t smile; requires patience, loud “sh"s, and swaying front to back. Home coming routine: slow things down. introduce the baby to each room via a dialogue make some tea give the baby a bath/feed take a nap Tip: get everything ready a month before the due date – put sheets on the crib, get wipes and diapers on the changing table, wash baby’s new clothes, stock the fridge. 总结:回家了以后 baby 的性格很快就显现出来了,不过需要仔细观察。章节里提供了调查表,建议两个人各完成一份,以确定 baby 的性格。另外 baby 虽然不会说话但也是个人类,所以要在言语、举止间展现对 baby 的尊重。不是单方面对 baby 说话,而是两人对话。 Chapter 2: E.A.S.Y. Does It # Establishing a structured routine strikes the balance between needs of the baby, and the needs of the parents. Eating: (25-40 min) 2.5 - 3 hours intervals in between. Activity: (45 min) things like diaper changes, bathing, cooing in the crib, out for a stroll. sleeping: (15 min to fall asleep + 0.5 ~ 1 hr) babies usually need to learn how to put themselves to sleep. You: 1+ hrs while the baby’s asleep Why it works: good for babies to know what to expect, helps parents interpret the baby, facilitates cooperative parenting. Tips: Try to start doing this from Day 1, and for everything you do now, think about whether it helps creating the routine that sustain in the longer term. Be organized, but be flexible – expect different (types of) babies to take the routine at different paces (up to 12 weeks?); the routine might change when the baby gets a couple of months older. Make sure to observe what the baby needs, especially when the routine stops working. For example, a baby starts to fall sleep after nursing, and it turned out that the baby are getting shorter sleeps, so the parent responded by putting the baby back to sleep for a bit longer. To observe the baby’s behavior, try keeping a log. 总结:推荐了 E.A.S.Y. 法,吃、动、睡这3件事每天循环几次,规律作息。需要一段时间(大概几周到几个月)进入这种作息,也有可能随时会跳出合理作息,所以要写 log 帮助观察。月龄小的时候循环比较勤,月龄越大每个循环内时间越长。发现了作息的一些例子,还有一个家长的执行体会。 Chapter 3: S.L.O.W. Down (and Appreciate Your Baby’s Language) # A crying baby doesn’t mean bad parenting, nor should the parent be embarassed – learn to tolerate the sound of crying. Slow: try not to bolt onto the baby immediately just to stop that crying the baby needs to develop his/her voice foster the baby’s self-soothing skills it takes time to learn the baby’s language Listen: listen to what the baby is saying. A couple of things to consider: the time of day, previous activities, growth spurts the context: any noises in the house/neighborhood, odors in the air, temperature in the room, longer/unfamiliar encounters outdoors negative emotions of your self can also be picked up by the baby Observe: the baby’s gestures, facial expressions and body postures usually communicate what the baby needs. from head to toe: head, eyes, mouth/lips/tongue, face, hands/arms, torso, skin, legs What’s up: there are only a couple of causes for baby’s cries, and each of them usually maps to distinctive crying tones (unless left unattended for too long) tired/overtired overstimulated needs a change of scenery pain/gas hunger too cold too hot “Where’d you do? I need a cuddle.” overfeeding bowel movement 总结:推荐了 S.L.O.W. 法。心态上有两点: 不要不寻求原因就急着止哭,这样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还会导致 baby 哭声变得单一化; 不要不顾事实凭空 assume 原因,尤其是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加在 baby 身上。技术上也有两点,但是需要练习: 联想过去几小时/一天/一段时间 baby 的表现推测哭声代表什么意思; 每种肢体语言代表什么意思——书里提供了表格。 Chapter 4: Eating # You could do breastfeeding, formula, or both; make sure to have the right feeding position, do burping before and after, listen for the swallowing sound, and watch for weight gains. Breastfeeding The breast gets stimulated by baby’s suckling, sending a message to the brain to produce/release milk. So there could be a delay in between suckling and milk getting out. Try practicing while pregnant, and feed as close to the baby’s birth as you can – a schedule is provided for the first 4 days. Use one side per feed and don’t switch sides during a feed; this allows the baby to take in hind milk. Baby at 4-8 weeks get 2-5 oz of milk up to 40 min; 8-12 weeks – 4-6 oz, 30 min; 3-6 months – 5-8 oz, 20 min. Store breast milk in the fridge up to 72 hours; do not heat with microwave – use warm water instead. Some special situations for increased feeding: snacking (bad habit), growth spurts (every couple of weeks, up to 48 hrs each time – give both breasts and/or more formula) Formula feeding Cow-milk based vs soy based – the author prefers cow-milk. Pick nipples that looks like breasts – the author recommends Haberman feeders because the baby controls the flow, not gravity. How much: 3 oz/3 hrs for 0-3 weeks, 4 oz/3 hrs for 3-6 weeks, 4~6 oz/4 hrs for 6-12 weeks, 8 oz/4 hrs for 3-6 months. Both Allow 3 weeks to make the switch if baby haven’t used bottles before. Weaning (introducing solid food) should start at 6 months. Introduce 1 food at a time (twice a day for 2 weeks), in the morning, and observe any allergic reactions during the day. 总结:一系列跟吃有关的问题。母乳方面需要学习和练习(有的长达40天)。奶粉方面需要找到合适的奶粉和瓶口。如果既要用母乳又要用奶瓶,需要一定时间转换。不管是母乳还是奶粉,都要关注到底有没有吃下去(听吞咽的声音和称体重)。6个月开始可以开始介绍固体食物,从水果蔬菜和 oatmeal 开始。 Chapter 5: Activity # When the baby wakes up, there’s usually 3 alarms asking for attention: fussy/fidgeting, coughlike cry, and all-out cry. Diapering tips Announce your intention before changing the diaper, and follow up with calling out (dialog) each step during the process. Shoot for finishing in 5 minutes to minimize the baby’s discomfort. Avoid overstimulating the baby with excess sounds, images, touches, smells, tastes, and movements. Toys: give toys that the baby can physically and mentally manipulate and enjoy on his/her own – needs to observe the baby. first 6-8 weeks: just looking and hearing straight lines (drawn with markers) on a white card to stare at, can change colors to stimulate/calm the baby soft and soothing lullabies 2 months: the baby can turn his/her head flash cards of wavy lines, circles, simple pictures (faces, houses) soft and soothing lullabies 3-4 months: can reach and grasp responsive toys (good to touch, and/or generate noise) like rattles 4-5 months: can roll household items: a spoon, cubes and triangles (anything that fits into a toilet paper roll is too small) 6 months: can sit up things that reinforce an action, like a clown or jack-in-the-box 8-10 months: can move and crawl childproof the house rolling toys, things that can be put in and taken out games: peekaboo, nursery rhymes with body movements Bathing tips Don’t buy shirts that go over a baby’s head. Make sure room temperature and water temperature is approprieate. If the baby seems distressed at bath time, wait for a few days before trying again. Don’t apply soap directly on the baby’s skin. Baby Massage Touch is the next sense that a baby develops, after hearing. Can start as early as 3 months, starting with just 5 minutes after a bath. Use baby oil or vegatable (non-scenting) oil to gently rub the baby’s body parts. 总结:在玩/动方面有几类活动——换尿布、玩玩具、洗澡、按摩,每一类活动都给出了一些 tips。具体来说随着月龄的增长,可以观察到 baby 应对外界环境的能力逐渐增加,可以增加各种各样的活动,但是一开始要注意不要过火。在活动的时候尽量多观察、少介入,让 baby 在安全的环境里来主导活动,以促进自立。 Chapter 6: Sleep # The 3 stages of sleep The baby yawns and/or shows other signs of fatigue (turn face away, rub eyes/face, less coordinated). The baby has a focused and fixed gaze/stare for 3-4 min. The baby nods him/herself off and jolts awake suddenly, and repeat (like someone nodding off on a train). Sleep (and putting him/herself to sleep) is a learned skill. Tips for training: Start as you mean to go to: anything you do as a temporary measure might stick with the baby as a habit. Independence is not neglect: respond to the baby, but put him/her down as soon as the need is met. Observe without intervention: don’t respond to every noise because the baby needs to learn how to get back to sleep on his/her own. Don’t make the baby dependent on props: avoid heavy-weight habits like nursing/carrying to sleep, or pacifiers. Develop nap time and bed time rituals: say/do the same things before the sleep, and keep a sleep diary. Associate sleep with a positive experience (set the mood as resting and recharging) for the baby. Practical tips Use a dedicated place for sleep (e.g. no napping in the kitchen), and use nap time rituals. Look for signs of fatigue: ideally put the baby to bed by the 3rd yawn, otherwise the baby gets overtired. Wind down before the sleep: dim the lighting, tell a story, play a lullaby or do a baby massage. Put the baby down before he/she’s asleep to avoid the baby’s confusion after he/she wakes up. Reassure the baby by patting on the back or add a sh…sh…sound if the baby doesn’t calm down. May swaddle the baby for the first 6 weeks. To help the baby sleep throught the night, make sure the baby does’t oversleep during the day (wake up the baby if necessary) gets enough feeding in the evening to stock up for the night (feed every 2 hours in the evening, a dream time feed at 11pm) has enough time/practice to get back to sleep after waking up in the middle of the night (don’t rush in responding to every noise) has a pacifier for sucking (as a temporary cure) if he/she’s getting enough food and only wants oral stimulation Normal sleep disturbances Usually it takes ~20min to put the baby to sleep, but when there’s a loud noise, it has to start all over again. The baby usually wakes up with a dirty diaper. When solid food is introduced, the baby might get gas or allergies. When the baby starts learning to move around, you can calm the baby down with pats and shhs. Growth spurts and teething may disturb sleep patterns – let the baby bite on a frozen washcloth (only freeze a corner). 总结:对于 baby 来说睡觉需要练习,尤其是睡整晚的觉。所以尽量不要采取一些给照顾者增加负担的哄睡方式,以免 baby 产生依赖。最好是发现 baby 困了就放其睡觉,并提供合适的睡眠环境(安静、昏暗)。为了晚上能睡时间长一点,白天不要睡太多太久(跟月龄有关,书上提供了表格),睡前吃饱。不过有时候睡不好就是睡不好,没什么办法,都会过去的。 Chapter 7: Your Time # Give yourself a break – realize that all moms need time to heal. Some recovery items to consciously plan out: eat, sleep/nap, exercise, be off duty with the baby for a few moments every day, prioritize, plan for the upcoming, know your own limitations, time with partner/friend. It’s all too common for moms to have mood swings among these: balanced, anxiety/pessimistic, miserable, denial, confusion/doubt. Take psychological health seriously; ask for professional help for postpartum depression. Typically dads’ reactions in the postpartum period: hands-on with the baby, hands-off, worry about everything, proud/criticizing, deni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tners change as well. Mom feels overburdened: involve dad for things like shopping, bath, and dream feed so that he feels like he’s part of the process. Talk openly about each other’s expectations, frustrations, and feelings. Expect to make lifestyle shifts from daily schedule to sex life. [less relavant] Create a circle of support from neighbors, friends, and relatives; tips for hire nannies. 总结:这章的内容可以说是最吓人的。对于母亲来说,分娩之后会面对很多生理上的不适,以及精神上的影响。一开始要多请帮助,不用为了证明自己或者放不下心而事必躬亲。对于双方来说,最好的情况是在分娩之前就要开动能力买好各种需要的东西、找好可以提供帮助的一些人,这样可以减轻之后的压力。对于父亲来说最好的情况是积极参与,不要和不被挑刺。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也会受到各种挑战。 Chapter 8: Special Circumstances and Unforeseen Events # 总结:这章讲了多胞胎、早产、代孕/领养的心态以及应对方法。如果是早产的情况,在 due date 之前要控制视觉刺激并且注意卫生,之后几个月要关注baby的进步,一步步放开过度保护的心态。 Chapter 9: The ABC Cure for Accidental Parenting # A chapter for troubleshooting and resolving the bad habits that the baby took up on – it can be changed by changing the parents’ behavior. Identifying the issue – A for antecedent: what did the parent do the baby. E.g. parents rock the baby on their chest and offer breast to soothe the baby. B for behavior: how does the baby respond and look like. E.g. the baby’s often cranky and demanding. C for consequences: the pattern established as a result. E.g. the baby can’t sleep on his own at 8 months. The issue can be resolved by taking one step at a time. Observe and figure out a strategy. E.g. If a baby is frightened about being in his/her own crib, try to stay with the baby around the crib for more time each day. Do each step slowly – don’t rush, but be very consistent about the change. (Sometimes up to 100+ pick ups and put downs in/out of the crib per night.) Attack one problem a time – e.g. daytime sleeping first, then night time sleeping. Expect some regression, but still be committed to the plan. It’s challenging to comfort a colic baby, but it’ll pass. ~20% of babies suffer from spasmodically contracting gastrointestinal tract contraction – colic. Symptom: prolonged crying of the baby for hours, typically the same time every day (3 hours of crying per day, 3 days a week, for 3 weeks+.) Parents should take turns to take care of the baby while the baby’s crying (for stress relief, get out of the house). There’s nothing a parent can do with colic, but putting the baby on E.A.S.Y. can take away the guess work and help the baby be comfortable when there isn’t a colic onset. 总结:accidental parenting 是一种为了暂时安抚 baby,无意中帮 baby 养成坏习惯的行为,结果经常是让父母更累更头痛。纠正这些问题需要从根本上认识到问题的根源,然后在几天到几星期内采取同一个方法来让 baby 形成新的习惯(书里提供了 troubleshooting 的表格)。具体举了几个例子:抱睡、每小时都要吃奶、不断哭闹、不能断奶。 看完这本书,感觉 Tracy 的这些理论还是很符合我的胃口的,因为不但讲了怎么照顾婴儿,而且讲了为什么做这些。在事前就订下一些规则会让做决策的时候容易很多,这本书推荐的 E.A.S.Y. 就是这样一种规则,一旦小孩生出来,就可以“无脑”照 E.A.S.Y. 来过日子。

2019/3/1
articleCard.readMore

怀孕的故事

第一次怀孕了。这里记录一些遇到过的问题,参考的资料,还有其他奇奇怪怪的东西。 怀孕期间遇到过的生理问题 # 5-9周:血压偏高,收缩压高于120低于140。查来查去只可能是怀孕之前就有这种情况了,不过谁能想到一直健康的自己会在这个年纪有高血压。关于生活工作压力方面可能导致血压偏高倒是有几个可能的猜想。后来采取了几项办法,办个 gym 卡开始游泳、饭后站半小时、拒绝高盐食物、增加蔬菜水果。接下来大概因为随着怀孕对于血液量也开始有影响,很快血压就恢复正常了。 6-12周:经历了传说中的孕吐期。每天只有吃完早饭的7点半到10点是清醒和舒服的,其余都是在各种不适中度过的。一般上午和下午是饿和恶心交替,坐公交车超过40分钟之后有几次晕车会吐。晚上有一个好像不太普遍的症状,规律性的低烧。一般只有37度3左右,最多不超过37度5,持续3个小时左右,然后很冷、全身非常累。因为发烧胃部不能及时消化食物也吐过两三次。不论睡前怎么禁水和排尿,夜里必定会被尿憋醒一次。这样的日子每天重复。这段时间幸福感下降很多,每天都在挣扎着想要活得像个人样,觉得自己被某种邪恶的力量从内部操控着,也看不到尽头。好在从第11周开始逐渐有所好转,到了第13、14周基本就没事了。 11周-??:下肢的某神经痛。类似坐骨神经痛,不过好像并不是?一开始是屁股里的什么神经,一旦做了特定姿势就会像放电一样疼,后来是走路走多了或者提重物的时候弯腰会疼。觉得有可能是腰椎,所以尽力在平时挺直腰杆坐着。像日本人那种跪坐在腿上也对腰的压力比较小,为此还买了两个 yoga block 当板凳坐。接下来情况一直时好时坏。 12周:发现内裤上有血迹。褐色的看起来不像新鲜的血液,持续两天。并没有什么其他的后果。 23-24周:从洗牙的第二天开始,一颗智齿边上的牙龈开始肿痛。全身非常累的感觉又回来了,外加不时有体温升高。再去找牙医,原来只是一个隐秘的 canker sore ——就是咬到肉或者划破了,嘴里起了个泡。大概一周后自然好了。 28周-33周:第28周之中有两天便秘,大便很辛苦。随后开始不时发现漏大便的情况——基本是走路一阵之后发现内裤上蹭了一点大便,擦一擦肛门口确实有漏出来。这个情况大概一周会发生一次,并不知道怎么处理。后来自己好了。 31周:出于不明原因会发生气短缺氧的情况。症状是心跳加速,喘气很浅很快,没有办法深呼吸;几分钟之后会觉得头晕和四肢无力,非常类似高原反应初期。大概持续20-30分钟。奇怪的是并不会发生在需要更多氧气的体力运动或者脑力运动过程中,而是在坐车、睡前这些安静的时候。站起来会感觉舒服一些,慢慢走动或者出门走动会缓解很多。 32周-??: 右手手腕出现腱鞘囊肿的迹象。十几年前同样是右手曾经有过一次这个毛病,目前还没有肿包出现,但想必也不远了。原因应该是弯腰、下蹲这些动作最近都需要靠胳膊撑起来辅助,导致手腕经常向后弯曲戳到关节。 33周-34周: 因为身材变化,在床上翻身比原来要困难,再加上小便频繁,和夜里不时小腿抽筋,睡觉渐渐感觉难以安稳。在第35周的末尾因为睡觉质量太差抵抗力下降而感冒了。感冒好了之后睡眠质量有提升。 36周-??:肚皮上发现了妊娠纹。颜色接近紫红色,主要位于 baby bump 的“南半球”,走向和各个经线重合。遍布各“经度”,最远(在左侧)达到了胯骨突出来的角角。之后有向上蔓延的趋势,在肚脐周围也出现了一些。 38周的第5天:下午4点开始小孩在肚子里大闹3小时,小腹有例假时候相似的下坠感。之后发现有小块小块的 mucus plug(宫颈粘液栓)掉出来,持续了三五天左右。 看过的一些材料/资源 # 怀孕 (书)What to Expect When You’re Expecting(中文版:海蒂怀孕大百科):怀孕之蓝猫淘气三千问,内容极其详细,有时候有些重复/啰嗦的地方,但大体还是戳中了很多自己有疑问的点,很适合扫盲。五星好评。 生产 (视频)Prenantal Class, Maternity Care Midwives:因为宅所以没有上现场的产课,这个视频系列是我能找到的最简洁有力的资源。这位midwife既不废话也不居高临下,听着特舒服。五星好评。 (视频)Childbirth Classes, Tucson Medical Center :这个一共5讲的系列有点一言难尽。第一讲是最糟糕的,讲师的口气太中产阶级,外加下边听课的人配合太尬,一开始无聊透顶。从第二讲中段开始有一些有意思的内容,比如拿一个针织袋模拟子宫把小孩推出来的过程。有空的话可以跳着看看。三星。 新生儿护理 (视频)Newborn Care, ChildrensOmaha:儿科医生亲授新生儿护理要点,从在医院到抱回家,干货不少,适合扫盲。五星好评。另外这个 Parenting U 系列还有其他视频针对养育大一点的小孩。 (书)Secrets of the Baby Whisperer(中文版:婴语的秘密):作者 Tracy Hogg 算是育婴 expert,在 LA 做育儿方面的 consulting business,用电话和亲自上门两种办法解决客户对养 baby 的各种问题,算是见多识广的一类。总结的育儿哲学/方法虽说很多属于常识,但是深陷在每天育儿的蝇营狗苟里面的话,从一开始就订下一些规矩还是有帮助的。五星。读书笔记在这里。 哺乳 (书)The Womanly Art of Breastfeeding(中文版:母乳育儿全书):两星不推荐。这书口气非常偏执,全篇在用说教的口气灌输你一但做了任何如下事情都是个失败的母亲并且小孩会一辈子落下坏根子:用镇痛药物生产、喂小孩奶粉、小孩出生的前几个月没有24小时陪伴在小孩身边、在1岁前断奶。真正简洁、有用的内容只有书中一章,就是可以把书页一张一张剪下来贴在冰箱上的那章。 其他 一个新生儿爸爸的建议:全面、详细、诚恳的总结,对于第一次当父母的人很实用。下面的回帖讨论也值得一看。 来自一个妈妈的育儿经验帖:育儿方面的衣食住行说得很详细,还 cover 了很多第一次做父母不知道的事情(维生素D什么的)。 买买买:搞 deal 方面我是外行,这篇算是抛砖引玉,介绍可以免费或低价搞到的一些试用小样。 怀孕和育儿的书籍推荐 会阴按摩:然而会不会防会阴撕裂,各种 research 结论不一。我觉得会阴按摩至少有一个好处,就是事前熟悉会阴部分被触摸、按压的感觉,在生产时减少因为不熟悉这种感觉而带来的心理紧张和/或肌肉痉挛。 漫画:妊娠育儿的种种:名为《妊娠育児あるある漫画》的短漫画系列——只有精悍的17话。我觉得最有用的还是从第10话开始的产后自身经历,因为网上讲妊娠、育儿的内容汗牛充栋,但母亲产后恢复的资料却很缺乏,虽然这个跟育儿比起来同样重要。这个漫画讲了一些产后遇到的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比如漏尿、单独带小孩的压力之类,对于初次怀孕的自己来说算是开眼了。 其他冒出来过的问题 # 怀孕了一个人开车也可以走 carpool lane 嘛? 在怀孕和生产会挂掉嘛? 你说我到底用不用无痛? 脐带血怎么处置好? 传说中的覆盆子叶茶据说可以软化宫颈、缩短产程,喝是不喝? 生产(尤其是初次生产)这个事很有意思。打个比方的话就好像学生时代艰难的体能测试,强度能 challenge 大部分人的那种。道听途说了别的同学测试后的各种体验,但是自己却没有任何办法事先训练或者模拟准备。所以大家都只好把不安感寄托在覆盆子叶茶这种不知道有用没用的玩意上面。反正我是从35周开始就喝了,干杯。

2019/2/8
articleCard.readMore

在旧金山总领馆换发护照

转眼一晃十年就要过去了,护照也即将过期。如果要进行国际旅行,一般还要求护照的有效期在六个月以上。看来是时候筹划护照换发了。于是请了一天假赶往旧金山总领馆。 首先要确定自己是否达到换发护照的要求。按照官方说明“申办护照、旅行证件所需材料”,适用情况是:“具有中国国籍、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普通护照,且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 护照过期的; 护照有效期不足一年的;护照有效期剩余一年以上,但确因办理当地居留、签证延期、工作许可或有其他正当理由需要提前换发护照的; 护照签证页即将用完的; 容貌变化较大的。” 预约 # 自2017年开始,旧金山总领事馆推行了预约制。建议大家都事先进行预约,因为预约的流程同时也是准备材料的过程,这样可以同时完成申请表格的填写,并促使你提前准备好照片。 预约入口(需要 IE 或者 Chrome):http://ppt.mfa.gov.cn/appo/ 预约的详细流程可以参考官方教程“意米哥带您体验护照预约”。 我当时注册的时间是8月19日晚上。预约到了9月12日中午的位置。 准备材料清单 # 以下材料参考自官方信息“申办护照、旅行证件所需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旅行证/回国证明申请表》(通过预约生成的表格) 照片4张(详细规格和要求) 护照(原件及复印件) 带照片资料页 曾办理过加注或延期页 来美签证相关页 最后一次离开中国的出境验讫章及入境美国的入境验讫章页 在美居留或其他国家的居留证件或签证(原件和复印件) 个人情况说明(包括本人简况和申请换发护照原因) 钱: $10现金和 visa 信用卡(建议都准备):用于现场照相 Quarters:复印(以备需要) 穿深色衣服以便于现场照相 回邮信封及邮票(用于寄回新护照) Money order ($30):抬头写 Chinese Consulate 回邮信封并不是必须的。等护照换发好后,可以再到现场领取。自取和回邮的收费也不同: 自取:$25。接受 money order 和信用卡(不接受现金)。 回邮:$30。接受 money order。外加一个 prepaid 的 USPS 信封。 因为觉得麻烦,我准备了回邮信封。领馆只接受 USPS 或者 UPS 的信封。我选择了 USPS 的 Priority Mail。相应的邮票价格是$6.70。邮票的画面很漂亮,是夏威夷的平等寺。它仿制于日本宇治平等院,于1968年落成,用于纪念夏威夷的第一批日本移民登岛一百周年。 图片来源:U.S. Postal Service to Issue Priority Mail Express and Priority Mail Stamps Sunday 交通 # 旧金山总领馆的地址是:1450 Laguna St, San Francisco, CA 94115。从机场出发可以乘坐 Bart 从 Antioch 到 SFIA/Millbrae,然后转公交车38、31、2、或者49路。如果开车前往可以停在 Japanese town 的停车场 1610 Geary Blvd, San Francisco, CA 94115。 到达总领馆后,办理业务的入口在 Geary Blvd 这一边。入口很显眼,因为总有很长的队伍,旁边还有某非法组织的宣传和几个静坐人员。不过大家都很专业,互不干扰,相安无事。 业务办理 # 办理业务的主要过程是等待。首先是在外面排队,一队是护照业务,一队是签证业务,。有无预约都需要排队。我到达的时候差不多是十点左右,当时是一个黑人老大哥在不定期地发放号码牌。签证业务拿的是A开头的号码,护照业务拿的是B开头的号码。其实领馆里面是有自动取号机的,估计为了便于维护次序,就由工作人员统一领取和发放了。 随着队伍的前进,经过简单的安检,终于进到里面了。不过只是从在外面排队转入在里面等待叫号。室内人山人海,人声鼎沸。除了护照业务,这里还提供中国签证的办理。相比于国内美国大使馆的庄严高大肃穆,这里的环境就略显简陋。 等候的时候,建议先去 photobooth 照相。Photobooth 只接受$10现金和 visa 信用卡。为了防止信用卡机器出故障,建议都准备好现金。每次照相可以照三次,然后挑选一张自己最满意的。相片会经过后台审核与图像优化,这样保证了照片一定是符合要求的。所以强烈建议不管有没有自己带照片,都去 photobooth 再照一次。当时就看到有人因为自己带的照片不合格(理由是脸有些朝上),而被要求去 photobooth 重新照相。 在 photobooth 照好相后,发现离自己的号码还早。将近正午,决定先出门把午饭解决了。有意思的是,中国领馆旁边紧邻日本城,而日本领事馆紧邻中国城。当时正值日本城50周年庆典,就到那边转了转。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周中,其实挺冷清的,选了一家店简单吃了午饭。 吃完午饭回来,离我的号码还是早。这时门口的工作人员已经换班为一个亚裔小哥了。我向他出示了自己号码,却以还没轮到我为由,把我挡在门外。直到即将轮到我的时候才让我进去。 排到我时,办理的速度还是很快的。同时也因为我把材料都严格按照要求准备齐全,工作人员审核一遍后就通过了。这时还不能离开,还有最后一个步骤要面见大使。面见大使是批量进行的。每收集好十个人的材料,就会有大使出来一对一地进行简单的面谈。完成这一步之后就算完成了护照换发的流程了。

2018/9/12
articleCard.readMore

About

欢迎来四喜丸子做客!这是我们的家庭博客。在这里我们记录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分享解决问题的心得,希望帮看到这些的你省下时间少走弯路。我们会写各种各样我们想得到的内容:怀孕、养小孩子、听 podcast、买东西的省钱法。有共鸣、想法或者建议的话,请毫不犹豫地来告诉我们。因为我们可以一起讨论有意思的问题和解决办法,而且更重要的是你的鼓励会让我们把四喜丸子继续进行下去。 四喜丸子的登场人物 # Miki # 有些小聪明,但是生性好吃懒做,所以总是想办法优化身边的事情,想要让身上的负担越少越好的女性。平时以社恐形象示人,但是也有热心的一面。伴侣是 Colin。 Colin # 为人善良,兢兢业业做各种事情的男性。不轻易作出承诺,但是作出了就会努力做到。内心强大,但常常被各种似是而非的奇谈怪论带跑。伴侣是 Miki。 Baby Toddler Preschooler School-ager (代号 Mk-I1) # Miki 和 Colin 的小孩,目前处于婴儿状态。喜欢研究身边世界的种种,心里不装事情所以很少有烦恼。此外性格不明。 Miki 和 Colin 的小孩,目前处于学步儿状态。喜欢研究身边世界的种种,新鲜人和事会观察很久很久。白天的时候很像在靠电池供电,一旦精力耗尽进入睡眠状态,就怎么也叫不起来。曾经是:Baby。 Miki 和 Colin 的小孩,目前处于学前儿童状态。智商和情商都集火在给自己搞到更多零食的观察型 NewType。憧憬着成为所谓的 “big kid”。曾经是:Toddler。 Miki 和 Colin 的小孩,目前处于小学生状态。自称在学校 “doing my best”。喜欢开包一周以内的文具,做手工,以及拿 freebies。因为 “too hard” 而不想成为大人。 Baby Toddler (代号 Mk-II1) # Miki 和 Colin 的第二个小孩,目前处于婴儿状态。不喜欢自己挪动自己(?)。性格暂时不明。 Miki 和 Colin 的第二个小孩,目前处于学步儿状态。喜欢被抱,唱歌,自言自语,以及模仿 Mk-I 正在做的一切事情并未经同意拿走 Mk-I 的东西。害怕家里扫地机器人,大概是觉得自己打不过。曾经是:Baby。 四喜丸子在谈的话题 # 养娃攻略 (31) 围产大保健 (8) 好物推荐 (4) 开源节流 (4)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4) 自己动手 (6) 四喜丸子的联系方式 # ✉️ 4happylions@gmail.com 四喜丸子的 FAQ # 为什么叫四喜丸子? # Colin:有一次突发奇想了关于装饰的一个问题:相比于通常的字画,能不能在墙上挂上一些菜名的书法作品呢?想象一下,客厅沙发后面的墙上就是装裱起来的“梅菜扣肉”四个字草书——不过好像略有些餐馆的油烟气。那有没有名字不那么出戏的菜名呢?于是想到了“四喜丸子”。 Miki:因为这道菜好好吃。。。😋 为什么域名是 fourhappylions.com? # 可以参看这篇文章。 为什么有广告? # 其实除了广告,我们还有亚马逊购物联盟 (Amazon Associates Program) 的链接——如果有人点击链接完成购物,我们会得到一笔很小的佣金,但对购买价格没有影响。我们将此作为写博客的一个小激励。每次看到一笔购买,都让我们意识到自己分享了有用的东西。希望这些不会影响阅读体验。广告只放在页面的最下方,购物联盟链接其本身应该也不会对阅读产生什么影响,有时其自带的图片还有益于展示物品。 代号出处在这里。 ↩︎ ↩︎

2001/1/1
articleCard.readMore

Friends

这里是四喜丸子的朋友们的博客。在私人社交平台垄断个人发言的今天,为了找回自己的空间、说自己想说的话,我们又一次捡起了十多年前就过气了的博客和RSS。本页的友情链接也是 Miki 为了 make blogging cool again 的一个小小努力。其实我们一直在这个广漠的宇宙里寻找新的朋友,所以加友情链接的话请发邮件给四喜丸子,或者直接在任何支持 ActivityPub 的微博客社交软件上联系 Miki。 猫和柴的野游: 两个人的旅游博客。不管是网站还是照片都美到呼吸快停了。 椒盐豆豉: 一个行动力超高、心态又超好的友邻的博客。 Noodlehead: 工作上面又厉害又可爱的人,所写的房子博客。 配信中: 文笔很是我的菜,读起来很让人感动的博客。 沉默之沙: 多才多艺的友邻展现写作/生活中多姿多彩一面的博客。 Albus’ Pensieve: 学术型友邻记录美术和音乐的艺术博客。 无竹斋: 吃喝玩乐都在思考的的生活型博客。 梦呓醒删: 文艺型新友邻记录生活随笔的博客。 June | 六月: 宅腐并且经营播客的友邻的日常生活博客。

2001/1/1
articleCard.read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