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

Hawstein - Blog

Latest blog posts from Hawstein

从一期播客说起

最近作客「捕蛇者说」,录了一期播客。万万没想到,主播 laike9m 为此还写了篇文章,叫 我最喜欢的一期《捕蛇者说》。作为一个友善的人,我觉得我也应该回应一篇文章。我愿把这种行为叫做「创造者之间的礼尚往来」。 既然决定坐下来写篇文章,那就写长一点吧。 我是一个年更博主,最新的一篇公开的文章《一个独立创造者的五年》是 2023 年 7 月发表的,然后我仿佛就从网络上消失了。这句话不是我说的,是我最近随机漫步在 w2solo Products 群里突然说了一句话,一位群友说的。他说,Hawstein 你消失两年了吧。这句话不完全对,因为我偶尔也在推特上发点什么,还发起过一次孤独开发者吃饭活动。 不过整体上来说,过去两年我在网络上确实不怎么活跃。我的主要活动在线下,在生活,在养娃,在做产品。这不仅不奇怪,甚至说这才是主流,大部分人的生活在线下,N 年也不会在网上说一句话。 那么,我怎么又突然在网络上「炸尸」并且竟然还录了一期播客呢?因为我在我的生活里卡住了。我开始怀疑我做的事情,感觉像是陷入「存在主义危机」。 觉知到这一点后,我决定停下来。脱离原来既定的轨道,做点不一样的事情。正如 2019 年的文章《人生不可 DP,但别永远贪心》中所写的,我决定给目前的生活添加一点随机扰动。我找朋友长谈,整理以前的读者来信,重读以前喜欢的书,陪太太一起看电视剧(一般情况下我不看电视剧),疯狂听播客,在社交媒体上表达自己的困惑,还有分享自己写的一些读者回信。// 也许我也该学习 61 刻意去玩玩游戏 然后 laike9m 就在推特上 dm 我,问我要不要上播客随便聊一聊。仔细想想,这种「连接」最是恰到好处。为此,在播客录制结束后,我还发了一条推: 最近处于一种不想做产品的状态,于是决定做点产品以外的事:比如找朋友聊天,整理读者来信,发推。这股强烈的表达欲,被 laike9m 捕捉到了,然后就收到他的私信,约我到播客聊天。 对于播客邀约我一般持谨慎态度。《一个独立创造者的五年》这篇文章发布后,我收到不少播客邀约,其中还有我挺喜欢的播客。但写完那篇文章后,我确实没有太多表达欲了,所以当时的播客邀约我都婉拒了。不是因为别的什么,电台很好,主播也很棒,就是那个时期的我真的没什么想说的了。 而最近表达欲溢出,正好被另一个人捕捉到,在和主播确认了对于我不想谈的内容可以不谈后,就欣然接受这次在线闲聊了。这次闲聊大概 2 小时,非常愉悦,全程 in the flow。最后是因为我这边家人在等着我去吃饭,所以我不得不下线了。不然的话,我感觉以当时的状态,应该还能再聊 2 小时。 我和 laike9m 说,最近我处于一种不想做产品而想找人聊天的阶段,不早不晚你正好就 reach out 了,这种感觉就像是缘分到了。时机正好,水到渠成,我喜欢这种感觉。 这一期播客我们没有提前准备什么,没有列提纲,也没有说固定要聊什么主题。我的心态完全是,我要去和两个朋友聊天,这一次与平时的区别就是要把这个过程录下来。 对话的过程非常享受,录出来的效果也很不错。GeekPlux 评论说「即兴的总是最好的」;孟岩则在 E10 让万物穿过自己 这一期播客中说:好的内容是生长出来的,不是计划出来的;而 Naval 则在 Conquering the Mind 中表述为: I find that when I’m speaking, I do best when I’m not thinking about what I’m going to say and I won’t even hear what I’m going to say until it comes out of my mouth. 当然,我觉得,「即兴的总是最好的」这里的「最好」是针对参与者本人的最好。即,只与自己比。同样是即兴,我与孟岩和 Naval 可能还差了很远。 不过话说回来,当我回去听这一期播客,能发现许多不太完美的地方。因为听播客的时候,更多的理性与思考参与了进来。 录制播客时,我无法进行过多的自我审查。因为我们处于对话当中,我不能在每次说话前都停顿几分钟对要说的话进行审查。在这种多人对话情境下,自然而然地,我会想让对话流畅地进行。而想要对话流畅地进行,我几乎不能进行过多的思考,而是让本来在我脑里的东西蹦出来。因此,在播客中的表达往往是「不完美的」。录制完以后去听,往往会觉得,嗯,这个地方我可以举一个更好的例子;那个地方我可以给出一个更好的回答,等等。但正好是这种「不完美」的形式,这种想要保持对话流畅性的倾向,让所有参与者跨过「表达障碍」,进行了表达,不管表达水平是高还是低,内容是精彩还是无聊。录制播客,可以让所有参与者都完成表达。而「完成」对表达来说非常重要。 同样的内容,如果以写作作为表达方式,可能就死在「草稿箱」里了。非常惭愧,我的草稿箱里有许多这样「未完成」的表达。而「未完成的表达」在我看来,就等于没有表达。 从这一点看来,播客真是一种很好的表达方式。 话说回来,这期播客只是我脱离既定轨道后,所做尝试的其中一件,我还会继续其它探索。最后就以孟岩在 E30 让奇迹发生 这一期播客中的一句话来结束这篇文章吧: 人生是旷野,不是所有的游荡都意味着迷失。 P.S. 如果你还没听这一期播客,可以去听听 👉 小宇宙链接,捕蛇者说链接

2025/8/13
articleCard.readMore

写给 YF:自由生活与创造

To: YF / Jul 20, 2023 Hi YF,感谢来信。 真诚且有意思的一封邮件。所以我决定先回复你的邮件,哈哈。 邮件中你描述的心里的想法,以及那一句「我也喜欢自由的生活」,其实是现在很多城市里的人的想法。现在是一个高度讲究效率,分工极度细化的社会,大部分人每天机械而重复的工作生活,意义感渐渐缺失,所以愈发地渴望自由,一种属于个体的自由。再加上现在发达的互联网,就让这种看似小众的声音,也被越来越多的人听到。 你那句「偶尔会抬头看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让我想起上一份工作的一个瞬间:我住在公司附近,每天走路去上班。那一天走路去上班,北京的天气特别好,我经过一家咖啡厅门口,当时我特别想,点一杯咖啡,坐在外面,晒晒太阳,什么也不想。可是当时手机里的工作群已经一条一条消息在滚动了,客户又遇到什么问题了,系统哪里又有什么问题了。我不能随性地坐下晒太阳,我得去公司处理我的事务。 就是这种瞬间,让我特别想拥有属于自己的自由。想停就停,想走就走的自由。 后来我就裸辞了,并且和朋友开玩笑说,我从资本家手中夺回了属于自己的时间。正如我在《一个独立创造者的五年》中所写,我认为这是我人生中最棒的决策之一。当然,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当时带着一个团队,负责一条业务线,title 好听,收入颇丰。这些年来,和我聊过想自己辞职做点事情的人也不少了。最终都还是无法放弃职场中带来的「好处」。继续一如既往的生活。 当然,我是不鼓励盲目裸辞的。想做点事情,也未必需要辞职。大部分的艺术家,都有一份 day job 养活自己,然后工作之余才搞自己的艺术创作。至少,我们可以从当一个这样的「艺术家」开始。 想要一样东西,至少得做点什么。就比如说,我想要当一个创造者,我想做属于自己的产品,甚至能用它赚钱养活自己和家庭。那第一步,得在每天分配些时间来做些和这个目标有关的事情吧?如果这一份工作天天加班到晚上 10 点,回到家疲惫得什么都不想干,那可能就一直无法开始。那么,是否可以做点什么,比如换个不加班的工作?如果 Top 1 的目标是最终自己做事,拥有属于自己的时间,那么换一个不加班的工作,哪怕收入少一些,工作内容无聊一些,在我看来都能接受。因为我们是要优化一种生活,可以让自己有时间做自己的事。而不是去赚钱最多的公司,或做最有意思项目的公司。 当然,这都是我的价值观下的观点。甚至我做得极端些,比如说裸辞。但我并不会鼓励其他人这么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选择,并且每一种生活都没有好坏之分,适合自己最重要。我分享我的故事,只是提供了一个样本点。 回答一下你的问题。我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你需要去走出属于你自己的路。我认为没有哪一份成功是可以复制的,连我自己上一份的成功,我也无法复制到下一份。个中太多变量,而那些起决定因素的,很可能是我们以为的不重要的东西(比如朋友一句话,一篇文章,一个故事,甚至是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关于这个话题,我觉得阐述得最好的是 Kapil Gupta 和 Naval 的一段对话。如果有时间,我推荐你把这个播客听完,我设置了起始时间,所以你可以直接听到 Kapil 的阐述。这段播客我听了非常多次,推荐给你。 Kapil Gupta: Conquering the Mind @ 510s 这个时代,当一个创造者确实不难了。尤其对程序员,因为代码就是一种杠杆,可以四两拨千斤。你可以写一个 App,做一个网站,就让全世界的人都来用。 加油! P.S. 你有博客吗?有的话可以把链接发我。 Best, Hawstein

2025/7/14
articleCard.readMore

写给 XP:半桶水与做事

To: XP / Jul 22, 2023 Hi XP,感谢来信! 邮件写得很真诚。真诚的邮件我都会回复的。 既然你会 build 也会 sell,那其实就可以开始探索着做点什么。没有人是全才的,我卖东西也一般,但只要去做了,多少也能有些收获。 我觉得,半桶水也好,一桶水也罢,和做成事也没什么必然联系。因为我看到过很多半桶水,做成了事,赚到了钱,收获了成就感。而且在不断做事的过程中,自己也会不断精进。桶里的水慢慢也会多起来。但如果什么事情都不做,半桶水就永远是半桶水。 我是技术乐观派,ChatGPT 的出现,让我稍微瞥见了未来人手一个 JARVIS 的时代。NLP 从未达到这样一个高度。当然,现阶段还是有许多不足,但是它在我的日常工作中已经发挥了不少作用。省下了不少时间。很多人会去试探 ChatGPT 哪些事做得不好,并以此嘲笑那些鼓吹 AI 的人。我觉得大可不必。正如我在文中所说,这个时代有着极度丰富的资源,ChatGPT 也算其中之一,而我宁愿去发现它擅长的那些点,并好好利用起来。一个普通人,坐在一台廉价的电脑后,联上网就能使用那些天才大脑耗费极大智力,投入几十上百亿打造出来的基建。想到这些,我只有兴奋。正如乔布斯当年和 Wozniak 打造了 Blue Box,调用了美国用几十上百亿打造的电话基建,免费打了个电话给欧洲的教皇,那种兴奋。 能做的事情还是很多的,就看一个人是否有想做事的心。虽然,我觉得自己做产品自己去卖,以此为起步,是一个更好的点。但是,如果你觉得某一方面比较欠缺,找到另一个人来补足,两人同样也可以轻量起步。在 indie hacker 圈,这样的例子也不在少数。 不知道你未来是否会自己去做点事情。但不管怎样,先关注起这个圈子,看看别人都在做些什么,应该也没有什么坏处。 Best, Hawstein

2025/7/13
articleCard.readMore

写给 YK:系统与规则

To: YK / Jul 25, 2023 Hi YK,感谢来信! 人类社会存在着无数的系统,个体一旦进入一个系统,难免就得遵守其中的游戏规则。进入社会,加入一家公司,进入一个系统。每个公司有自己的规则与制度,大家就是在这样一个游戏规则框架下,努力工作,获得系统中其他个体的认可,获得这个系统里杜撰出来的名号与荣誉,获得「升职」与「金钱」。你现在在学校读研究生,是在另一个系统,这个系统里的游戏规则就是研究新东西,发表论文,获得导师认可,然后毕业。既然你在这个系统中,那就得遵守这个系统的游戏规则,等哪天你离开这个系统,你完全可以把这里的一切都抛之脑后。 我也是这样过来的,没什么不一样。 我读研究生的时候,我们实验室的游戏规则是,既要发表论文,又要帮助导师做工程项目赚钱。我还经常出差,去和别的公司对接。这是这个系统的游戏规则,既然我想从这拿到一个毕业证,那么当我还在这个系统时,就得遵守这里的规则。当然了,一旦我清楚这一点,那么就可以慢慢探索一些出路。在未来,逃离别人创造的系统与游戏,转而自己创造一个系统,自己书写一个自己喜欢的规则。正如我现在的工作生活。 你还年轻,缘分使然让你读到我的文章,然后又让你给我写了邮件。我也正好有些想法回复你。如果这些能在你心里种下一个种子,让你时不时可以想一想,那我觉得,就比你没看过我这篇文章,要好。 你说你不太喜欢现在的生活,可是你有勇气辍学吗?没有吧。即使有,你辍学后你知道你要干什么吗?也不知道吧。既然如此,你现在最好的选择,肯定就还是完成当前的学业。潦草毕业也无妨,反正你也不喜欢这条路,未来也不搞学术,目标就是读完这 3 年,拿到研究生毕业证/学位证,就行。 当然,学习之余,如果能想想未来的出路,那更好。比如你想做厉害的技术人,那你精通什么框架吗?你能自己写个 App 上架吗?你能自己做个网站实现点什么功能吗?如果不能,不就有事可做了嘛。这些是实现你的「厉害的技术人」这个目标需要做的。厉害的技术人,是可以坐在电脑前,用代码构建产品解决现实世界问题的。也不用恐惧,从最简单的事情入手就可以。 不知不觉写了这么多,希望没让你觉得我在说教。我不喜欢说教,但这里我也没有相应的故事可以分享,所以只能干讲理论。 我希望自己能做更多有意思的事,这样就能有好故事分享。我相信,好的故事更能带给人力量。 加油,年轻人! Best, Hawstein

2025/7/12
articleCard.readMore

写给 Coral:去体验只此一次的人生

To: Coral / Aug 26, 2023 Hi,感谢来信! 你的邮件标题是「来自遥远的问候」,其实并不遥远。我已经从瑞士回北京了,目前一边带娃一边做产品。 我是年更博主,所以博客更新得很慢,哈哈。不过如果我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大概是因为生活中有比写文章更重要的事情,比如我最近在养娃陪娃,比如我还想再做些产品,所以写文章的事就被我搁置。我的笔记里还有不少文章草稿,只不过没有写完并发出来。 不过我还是很爱写文章,用文字来表达。所以大概再过些时间吧,说不定那时会产出更多。 很高兴我的文章能触动到你,我想这大概就是文字的力量。我最近又在读王小波的书,我总觉得,写作可以把人带到很远的地方,而这一点是程序无法匹敌的。我可以用程序做各种各样的产品,可是它们的可能性远远不如写作。用文字我们可以构造出《三体》,《黄金时代》,《Steal Like An Artist》,《Anything You Want》等等,可以打动人心,可以启迪智慧。 程序构造出来的产品,大概只能用来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以及制造娱乐。 你说你在面大厂,这很好哇。如果有机会,去大厂体验一下,并没有什么不好。《人生不可 DP,但别永远贪心》说的是,你不必事事选眼前最优,不必步步为营。但不是叫你每次都随机选择,每次都要避开眼前最优,见着大厂我就一定不去。不是这样的。只此一次的人生,什么都值得体验。大厂也好,小厂也好,没有厂也好。都值得体验。 谢谢你的祝愿。也祝你顺利毕业,收获一个满意的 offer。当然最最重要的,尽可能多地去 follow your heart。直觉以及 gut feeling 有时候往往比理智做出的选择更有意思更「正确」,更让你不虚此行。 Best, Hawstein

2025/7/11
articleCard.readMore

写给 Muniao:跳入生活这锅汤

To: Muniao / Sep 3, 2023 认真读完了你的年终总结,点赞。我最喜欢的是倒数第二段:)可能是年岁渐长,更喜欢那种真诚的内心表达,尤其是偏形而上的哲学范畴,对人生的迷茫与思索。 你提到你老婆要去英国读书,然后你也跟着一起去英国。这和当初我和我老婆一起去瑞士挺像的。以我的三观,我肯定是很高兴你们做这样的选择的。人生短暂,多体验一点就赚到一点。换个大环境,给自己的人生加入一些不确定性以及可能性,说不定能探索出更广阔更有意思的未来。关于这个话题,我以前写过一篇相关文章叫《人生不可 DP,但别永远贪心》,你要是感兴趣可以看一看。 你说你还没想好去英国后做什么,其实这很正常的。我觉得很多事情,只有当你「跳」了进去,到了那个环境中,才会找着解决方案。当然,在还没有什么特别好的头绪时,先把目前已有的选择拿出来看一看,挑着一个开始做,也是不错的。比如,你现在已经开始做专栏做课程,那么可以继续沿着这个做。只不过,如果可以加一点约束,我觉得不如你也给自己定一点收入目标。毕竟如果你是打算全职做这个,先把物质基础搞稳了,后面想追求纯精神的东西(比如做个完全免费的好用的 to C 产品,或者搞开源),也不至于压力太大。 一旦决定自己做产品要达到「从 day one 就开始赚钱」,那么有些视角就不一样了。比如做课程,那就得稍微偏向市场需求,而不仅仅是按着自己喜爱或是擅长的来了。我当时辞职时也列了几个可做的方向,即使是做课程,我也有几个可做的内容。比如我最擅长的 Scala/Akka 生态,讲这些不仅是我擅长的,而且是我喜欢的。但我并没有去做这个课程,因为这个内容太小众了,买单的人肯定很少。如果课程做个一年半载,收入寥寥,那么想要继续走这条「独立创造者」的路,就会很难。甚至会和大部分曾经尝试过的人一样,最终回去上班。所以,最终我去做了算法课程。这并不是我偏爱的东西,但我也能讲好。所以我靠着它赚到了钱,走出了第一步。当然很重要的,也给了家属信心,相信我可以做好。 做独立产品是非常美好的,可是刚开始往往没有好的想法。自己闷起来硬想,我估计想出来的点子都不会是什么好点子。所以,要么你已经有不断在召唤你的产品想法,不然的话还是先在平时多看看海外 indie hacker 都在做些什么,然后慢慢找到感觉。 当然了,去英国后先找一家当地公司去工作一段时间也是不错的选择。一边工作再一边想自己的独立产品之路,这也更稳妥些。总之,每个选择都各有利弊,最后还是得根据你自身的情况(比如性格,对未来的态度,存款,家属的情况,等等去考虑)。 祝你和家属在英国的新旅程一切顺利。 Best, Hawstein

2025/7/10
articleCard.readMore

写给 Shawn:不要投资,不要办公室,不组建团队

To: Shawn / Sep 15, 2023 注:这封回信是 2023 年 9 月写的,那时候说自学技术或代码,言必称 ChatGPT。还不到 2 年的时间,AI 领域又有了巨大变化。我想,身处巨变当中,凡事还是打上时间戳比较保险。因为今天的断言,很可能在明天就失效了。 // 来信片断:关于离开公司开始独立创造的契机 是否要破釜沉舟,我觉得这个是分人的。比如我吧,属于责任心比较强的人,所以一旦在一家公司工作,是比较难做到一边「摸鱼」一边搞副业的。尤其是国内的私企,本来就不是摸鱼氛围,我觉得大部分人都比较难做到一边在国内私企工作,一边做出好的商业产品。但如果有机会换到养老型外企,比如微软或谷歌,那么主业+副业的模式说不定就可行。我知道有个知名独立开发者在「苏州微软」上班,并且副业产品做得如火如茶。但这种「养老型」外企也分部门的,也就是有的部门也比较难摸鱼,所以说,全职搞自己的产品做成的机率肯定要大一些。 破釜沉舟其实也不是那么「悲壮」,也不是真的没有退路。即使我是裸辞来做自己的事情,我也是想好万一做不成之后的路的。我当时定的是半年时间内,产品要上线,且要有付费。不然我就回去找工作。 // 来信片断:好的产品想法应该怎么界定 我说的这两个原则是针对当时我刚辞职,手里什么都没有的情况下,定出来的。也就是说,我辞职了,一下子没有任何现金流收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最先要考虑的自然是「怎么尽快地能做出有现金流的产品」。所以就像你说的,可以做单一功能的简单产品,也可以做教程知识付费(2018 年知识付费还很火)。至于如何确保它能马上有付费,这个就是自己的判断了,也不能保证 100% 是对的。比如对于我,是因为我之前博客上有关于算法相关的 100 多篇文章,而且常年有稳定的访问流量,加上当时国内知识付费兴起,我一下子就觉得如果我出一套视频教程来讲算法,应该会有人付费。所以就这么去做了。结果证明也如我预想的一样。 一旦做出有稳定现金流收入的产品,那么就不太需要遵循这个原则了。比如我上一个产品,开发了一年,我可以投入大量的时间来做,也不用担心这段时间没有现金流收入。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数字标准,就是自己定一个能接受的数字,比如每月稳定的现金流收入是 X 万元。OK,达到这个后,我就可以把赚钱的优先级调低一些,甚至去做一些哪怕不赚钱但我很喜欢的 to C 产品。 关于适合 Indie Hacker 的产品形态,我觉得是有的。既然是 Indie Hacker,说明就你一个人或者 2-4 人的小团队,因此不要去做市场太大的产品,不要做大公司看得上的产品,最适宜的产品品类我觉得就是 to small business 的产品,本身是 to B 保证了客户付费意愿更高,而 small B 保证了这个需求足够小,没有大公司或中型公司看得上。 // 来信片断:为什么是面相欧洲市场的产品 肯定是有理性客观原因存在的。那就是出海做产品的话,付费意愿高且付费能力强的,就是欧美国家。北美的话就美国和加拿大,欧洲的话也并不是说欧洲所有国家,而是欧洲那些发达国家:英法德意瑞等国。它反倒和我家属 transfer 到欧洲没太大关系。因为即使我在国内,我也会想到去考察一下欧洲对应的市场需求是否被满足。 // 来信片断:为什么是不要投资,不组建团队 对的,目前仍然是这个原则(不要投资,不要办公室,不组建团队)。我从做视频教程开始,就有投资人找我要给我投资,到后来做 SaaS 一样会有投资人想投。但是我一想到我以前待过的公司(也算是创业公司),我就发现,公司虽然不同,人也不同,但相同阶段遇到的问题很多是相似的。也就是说,你按照现在互联网这一套来搞公司,有些问题就是无法避免的,或者说大概率无法避免的。这个其实挺有意思的,我觉得可以把它称为「群体性愚蠢」,哈哈。就是,你作为单个个体,有时会觉得,公司这个决策看起来这么愚蠢,怎么还会被做出来呢?可是一旦个体处于公司当中,做决策的其实就是「公司」,可以认为公司里所有个体组成了「公司」这个超级个体,它仿佛有了新的意志,而它的每一个决策,其实就是公司里所有人合力的结果。所以自然是有可能做出让每个人都觉得不太满意的决策,包括公司的创始人。 「不要投资」我是肯定会继续坚持的,因为我选择做现金流稳定的产品,投资对我来说其实没有意义。有人会说,有了投资后就可以招人啊,做大做强啊。确实,资本的杠杆就是干这些事的。可是现在的我更愿意过一种自由的,没有来自公司的乱七八糟的问题的生活,哪怕钱赚得少一些。 「不要办公室」也会继续坚持,因为没有必要。 「不组建团队」这一点,未来可能会有变化。也就是说,未来我可能会招人,但不会招全职,而是以合同工的形式进行远程合作。我更喜欢松耦合的组织关系。可以比较容易解耦,其中的个体也会更加自由。关于团队和组织这一块,Gumroad 做了个很好的榜样。未来如果要搞团队,我大概率会参考 Gumorad。相关文章: No Meetings, No Deadlines, No Full-Time Employees // 来信片断:Indie Hacker 如何处理技能树问题 我觉得你提到的两个方案都行。具体看自己的偏好。找个技术合伙人一起,就会更快,你不用重新学很多技术。这一块的话,国内有个非常棒的例子,就是:少楠+白光(flomo 的创始人)。少楠擅长产品与营销这一块,白光擅长技术。他们的组合真的就属于非常棒的组合。但这个的难点在于,你得找着这样一个和你志同道合的靠谱的技术合伙人,最好就是你已经认识的前同事/同事/朋友,千万不要临时去哪里抓一个不认识的,我觉得这些都不太靠谱。合伙人选择不只是看技术,人品,责任心,包括其他性格方面的东西,都是很重要的考虑。所以,其实还挺难找的。 自学技术的话就不依赖外界,反正就在自己。而且,现在有了 ChatGPT,说实话,自学技术的难度已经很低了。尤其是,目标是做出产品,而不是去精通技术。在这一块,很多时候,知其然其实就够了。我是后端出身,现在有大量的前端代码,其实就是靠 ChatGPT 帮我写的,我只不过负责验证调优一下。 Best, Hawstein

2025/7/9
articleCard.readMore

写给 YC:日间谋生,夜里逐梦

To: YC / Feb 20, 2024 Hi YC,感谢来信! 最近带娃很忙,回复邮件很慢,不过我想 better late than never :) 看了你的邮件,我突然想到以前艺术家的生活方式(正好最近又在重读 PG 的《黑客与画家》)。不知道现在的艺术家是不是这么生活,但在以前,热爱艺术的人为了平衡生存与自己热爱的艺术,大多会选择 day job + night dream 的模式生活。为了能有面包吃,活下去,白天需要找一份有收入的工作。这份工作不需要赚多少钱,但是一定不能让自己加班加点,这样才能在 day job 之余还有精力和热情去做艺术创作。 PG 在黑客与画家中其实也已经提到,对于热爱创造的黑客,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出发点。我觉得你可以尝试一下。 即,先找一份工作让自己有收入,这种确定性可以避免给自己带来过多焦虑。这份工作的特点应该是不需要加班,工作轻松,能摸鱼最好!反正这份工作不应该大量地消耗你的精力能量。至于收入多少,反而是次要的。这样的工作,无论是找的本地工作,还是远程工作都行,你可以把所有的要求都降低,来优先确保一点:这份工作要足够轻松。 然后工作之余(甚至上班期间),你就可以开始自己的追梦之旅。无论是创造自己的产品,写书,做 Up 主,为出国做准备,blabla,<在这里插入你想要做的事情>。如果有一天,你的其他收入来源已经足够,再把主业辞掉。 这种模式,我觉得是一种比较平衡的模式。 我自己的话是:辞职,给自己半年时间搞产品,如果达到预定目标就继续,否则就回去找工作。但我并不推荐别人这么做。 加油!有什么更新欢迎回复邮件给我。 Best, Hawstein

2025/7/8
articleCard.readMore

写给 Coral:Keep looking. Don't settle.

To: Coral / Apr 22, 2024 Hi Coral, 很高兴又收到你的来信。正好现在有空,给你快速回一封:) 首先祝贺你去了大厂,刚毕业去大厂是个很不错的选择。在那里你可以学习到职场以及专业领域里所需要的知识。你说时常想起我的文章,真的让我很高兴。文字真的很有意思,这也再一次提醒我应该多写。 与其问,三五年后是否有决心脱离这个巨大系统。不如现在就问自己,想不想脱离这样一个巨大系统,自己想要过怎么样的一种生活。然后开始为之努力或筹备。我不知道你在哪个大厂,也不知道你具体的岗位是什么,其实这些都不是很重要。更重要的可能是你得去想一想那些人生中最最基本的问题:你是怎样一个人,你想过一种怎样的生活,你想和怎样的人一起生活,你想要的那种生活在哪个国家/城市最容易达成。之类的吧。这些问题不是很容易想清楚,所以很多人到了 30 多 40 多甚至 50 多都想不清楚,反正越早想清楚越好,我觉得。 举我自己的例子,我在上学时,就非常明确,我想自己做点事情,我想构建自己的游戏(Build my own game)而不是参与到别人的游戏中。构建自己的游戏与系统,就可以自己制定规则;参与到别人的游戏或系统,就得遵守别人的规则。所以当我一边上大学,我就一边想我能做点什么呢?一边上研究生,也一边想我能做点什么呢?去第一份工作,也一边想我能做点什么呢?我觉得这个思考从未停止过,如果没有满意答案,那就继续生活。一旦有了答案,就可以做点什么(pull the trigger)。所以大家可能看到了一篇文章中的我,但那篇文章后面其实是大量的「念念不忘」与尝试。 乔布斯说过:Keep looking. Don’t settle. 我觉得这描述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我,甚至现在,我也没有停止探寻。 感谢荐书和荐歌,歌已开始听,书已加入书架。 最后,也祝你工作顺利。然后把老乔的话再一次送给你: Keep looking. Don’t settle. Best, Hawstein

2025/7/7
articleCard.readMore

写给 Sulhg:独立创造者的无限游戏

To: Sulhg / May 4, 2024 Hi, 感谢来信! 我五一出去玩,刚回北京,正好小孩睡着了,可以坐下来给你回信。Better late than never :) 很真诚的一封来信哈,我也会很真诚地回复。 正如你所说,让我帮你分析该不该去,其实这种问题价值不大。越老就越发能感觉到,他人的建议属实大多无用,毕竟人与人之间有着无数看不到的差异(我愿称之为暗差异)。我之前听到过一种比较认可的说法,就是与其给别人建议,不如分享自己的故事,作为别人参考的一个数据点。你可以收集很多数据点,最后做出属于你自己才能做出的决策,走一条属于你自己独有的路。 // 来信片断:你当时是怎么做到那么坚定的放弃了自己平稳发展的道路的呢? 说实话,现在回过头去想想,其实应该算是我最后一家公司推了我一把。什么意思呢?就是虽然我是一直想自己出来单干搞事情,但是具体是在什么时间节点,要满足什么条件后才去做,这些我都是还没想好的。因为在当时我也没有一个说让我激动不已的事情,就像某种 calling,让我一定要把工作辞掉去做那件事。并没有。真实的情况是,当时公司内部有一些问题,资源又一直跟不上,所以我所在业务线做得就很累。在这样的情况下,慢慢地我自然就有些 burn out 和心灰意冷。所以有了决定要辞职。当时的第一计划是找家轻松点的公司工作,然后开展副业,等副业收入达到主业收入,再辞职全职自己做。但是日子一天天过去,我就觉得何必这么折中一下?既然我已经知道了自己最终要去的地方,为何不直接就去?决定就是一瞬间做出来的,剩下的就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了。 // 来信片断:你当时是如何对抗脱离社会体系这一巨大的不确定性的呢? 我觉得一个很大的因素是我看到过很多很多的 Indie Hacker 成功案例。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的工作方式,让我觉得那是一种我更想要的方式。我记得我在文章中也写到过,就是我真的是看了非常多非常多的 Indie Hacker 的故事,如数家珍我觉得一点不为过。并且我会在 Twitter 上持续跟踪他们以及他们产品的发展。现在国外好几个年收入在百万美元的 Indie Hacker,我是看着他们从几百刀的 MRR 一步一步做起来的。这些「数据点」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因为我觉得他们其实并没有比我优秀很多,既然他们可以,我应该也可以。 // 来信片断:比如,是否想过,自己万一没有成功,会被自己的后辈超越,可能还要回到公司打工?中间如果有怀疑,是如何解决的?做 Indie Hacker 后是否焦虑过? 我当然是设想过自己万一没做成,会怎么样的。我当时辞职后给老婆做了个 slides 讲了我的计划,就包含如果 6 个月内没有达到一个设定的目标,我就回去找工作。然后我觉得以自己的水平,找一份工作是没什么问题。所以如果自己做不成,就回公司打工,这个我其实是有预期的。至于会被后辈超越,我倒是没有这方面的焦虑,因为我知道现在许多比我年纪小的人,已经做出比我厉害的成就了。在 Indie Hacker 圈很常见。做 Indie Hacker 后是否焦虑过,我觉得应该是有焦虑过的。就是在产品迟迟没有起色时,或是前期开发产品投入过多时间时,这时可能就会怀疑是不是自己对产品的判断失误了。至于解决方法,我也说不好,有时是再开一条线做个新产品,有时是休息一下,继续投入开发已有产品。有时是尝试一种新的营销手段。反正就是继续「做事」,不管是做什么,反正在目前拿到的有限信息下做出判断然后去做,用行动缓解焦虑。 // 来信片断:你是否还有做一些其他项目呢? 有的。我一直在做新项目。目前手里有好几个项目了。SaaS 的好处就是边际成本会慢慢趋于 0。当软件逐渐成熟,onboarding 流程不断完善,文档也慢慢齐全。理论上到达一个状态后,这个 SaaS 基本上就不太需要我投入多少时间。而我就可以抽身继续做新产品。我觉得做 SaaS,尤其是 Indie Hacker 做 Micro SaaS,像是一场无限游戏(infinite game),可以一直玩下去。 不过就像很多人说过的,这里面是有运气成分的。我觉得这里运气有一个层面的意思是,摆在我面前有许多可以做的产品(至少对于我是这样),而我只能根据我有限的知识和信息,做出决策决定要做哪个。做这一个就成了,做那一个就失败了。这里面我们有时候会觉得,诶是我的决策好,其实不是,可能就是运气好,选对了。 但是,我觉得我们是有办法增加运气光顾自己的概率的。那就是让自己一直在这个赛道,不下牌桌,一直玩下去。许多 Indie Hacker 的路径就是,做 1 个产品失败了,2 个产品失败了,3 个产品失败了,继续做,在第 N 个产品时起飞了。如果是赌博,不下牌桌,有可能会在第 N 把赢把大的,但是后面还可能全输回去。但如果是做 SaaS,尤其是 Indie Hacker 这种 bootstrap 方式做 Micro SaaS,不下牌桌,在第 N 把做了个成功 SaaS 后,不会说在后面把钱全亏掉。bootstrapped micro saas 讲究的就是现金流,低成本,高 margin。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玩的游戏。只要我不下牌桌,那么我就有极大的可能做出个成功的产品。 没想到一口气写了这么多。就当是一个数据点,你看看。 Best, Hawstein

2025/7/6
articleCard.read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