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好脑袋上的洞

昨天公司喝酒刚好跟同事吐槽当前音乐演出现状,恰好看到这篇视音乐为救赎的帖子,还挺有意思的。 我可能算是长江中下游教育的基本盘,从小的音乐教育就是小学从别的班搬简易钢琴到自己教室上音乐课,中学变成录音机中的音乐赏析,高中则会变成语数外中的随机一门,最后在大学,开始喜欢上「离经叛道」的音乐类型,比如摇滚。   跟音乐的相处,有点像是谈恋爱。一开始荷尔蒙爆发,为了艺术奋不顾身,什么苦都吃什么钱都花,这就是青春和能量;渐渐地,两人看着有点不耐烦了,想要自己的空间,属于白天各玩各的,但晚上至少还睡一块;最后要么老夫老妻,要么分手成为多年以后拿出来的回忆。 这种用户画像我猜测不在少数,也许跟我们从小缺乏的音乐审美教育有关,就好像缺乏性教育,面对两情相悦却无处下手,最后不欢而散。我是无神论者,我也不相信音乐可以拯救谁,音乐可以是某人拯救某人的动因,但绝不会是原因。这就有点像是「我跟ta结婚是因为ta拯救了我」,这样婚姻会走到什么结局还是不太难猜。 我不确定用婚姻和情感去打这个比方是否准确,但音乐跟听众的陪伴时间上会很长,距离上极其私密,至于情感羁绊也是纯洁无瑕,我想世间珍贵的情感也不过如此吧。   至于我和音乐的相处之道,也确实跟经营婚姻别无二致: 理解、了解对方:你喜欢的是对方什么,类似的曲风还有哪些,往前往后分别是如何发展的 了解自己:我喜欢的是现场音乐的荷尔蒙,还是声音氛围的灵魂出窍,甚至是密集鼓点镲片给大脑的直接高潮 清楚:我和音乐都是在变化中的。 这其实跟感情也很像,能够始终产生张力的关系,都需要日常的努力和维护,没什么是一成不变,这是个一成不变的真理。这也是很多人听了十年摇滚,一句「听不动」了就走掉的原因。国内有太多消费者抱着「我花钱了音乐就该为我服务」的心态走进来,这样是行不通的,这对音乐市场也是伤害,这也是现实中确实存在但很难解决的一个问题。   最后,哪有什么救赎。回过头看,每个人脑袋里都有个洞,在合适的时间找到了合适的填充物而已。发现自己的洞再好好呵护,便救赎了自己。       🙋 也欢迎点击查看我的数字名片,更多个人项目。

2025/10/16
articleCard.readMore

多元性帮我反思

从朋友圈看到分享出来的一期播客,进去听了差不多 15 分钟。 我记得腰乐队的主脑刘弢曾经有过类似的言论:「我们乐队写的是工人阶级的歌,但工人阶级从不听我们的歌。」这是我在听到上面音频后立刻想到的。 腰乐队写工人阶级,有人爱听,但这些作品可能跟真实工人阶级没有任何关系,但这不重要,乐队有人喜爱,作品能够传唱。但如果说谁听了腰就了解了工人阶级,这个逻辑是有问题的。 同样,能够在高端酒店花每人四万不到的价格包上五天行程的家庭,可以聊预制菜,也可以在广告中零星夹杂对预制菜的讨论,我只是觉得前脚刚批评完预制菜「丧失对未知和本源的探索」,后脚就开始堂而皇之住进松赞,做甩手掌柜,你也没探索云南的可能性呐。合着云南的可能性在你这坍缩得只剩蘑菇了🤣   关于预制菜,我认为是当前国内社会模式下双向选择的必然结果,其实没什么好讨论的。国外人工贵,跟人工有关的收入高;国内人工便宜,那我当然想办法降低单位收入的人工成本,薄利多销,增加收入。到餐饮行业,当然就是预制菜,音乐行业这叫音乐节,互联网行业叫复制粘贴。 唯一的解法我觉得就是提高人力的平均收入,时薪更高,工时更短。有钱有闲了,我也可以花一周去山里吃菌子,去浙江吃海鲜,这社会,有得选的话,没人会跟自己过不去,「自愿隔离」   最后看了眼那位好友,面过的开发,一线土著有房有车,双体制,15年毕业进D厂,顺风顺水。如果套用播客主播的理论,这样的人生可能也「缺少对未知和本源的探索」吧,也许 ta 对预制菜的理解就会是这样,因为他有选择「不」的权利。 羡慕。   🙋 也欢迎点击查看我的数字名片,更多个人项目。

2025/9/27
articleCard.readMore

每一片雪花

昨天北京似乎是「下雪」了。 昨天朱令骨灰的确是正式安葬了。 两件没有必然联系的事,突然让我对周围那么没有必然联系的人和事有了一丝悲悯。   就这样   🙋 也欢迎点击查看我的数字名片,更多个人项目。

2025/8/13
articleCard.readMore

人和屋的关系

在山西大云禅寺之前,我觉得是在与时间对话。 创建于北魏的后期,却几乎每一个朝代都曾修整。一次又一次,朝代更替,木料更换,色彩剥落又重绘。它像是一个历经轮回的生命,外貌不断改变,内核却始终屹立。 在我们今天看来,一座建筑如果损坏,当然是修复,而不是推倒重建。毕竟修复可以保留历史的痕迹,也节省成本。但在古人的世界里,这样的想法并不成立。古代的木构建筑寿命有限,人们早已形成心理预期:百年周期是它的自然归宿。坏了,就推倒重建——这不仅是物理层面的必然,更是一种朴素的自然规律。   宗教在山西的影响深厚,生生死死、循环不息的观念渗入日常。对古人来说,房子和人一样,都要走过出生、衰老、消逝,最终归于尘土。无数房子被建起,又在时间里消逝,这是自然的秩序。在当时,房子只是“当代的建筑”,并非独一无二的珍宝,更不是非修不可的珍稀古建筑。 现代人的态度则不同。因为我们已无法再复刻出某些古代工艺,也因为现代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让我们习惯于维持、修补、甚至回收我们的日常物品,而不是放逐轮回。我们对古建筑的感情,更多来自它承载的历史与文化意义——它是记忆的容器,是失落技艺的见证。 但无论古今,建筑能被保存下来,都离不开它对人类的功能与价值。山西大多数幸存的古建,几乎都是寺庙,或是曾被改作粮仓、学校而保存下来的祠堂。它们的存在,源于它们对当时的人有功能价值,而不是单纯的美或珍贵。   科学或许是现代人的信仰——它不需要仪式,不存在贵贱,只需要学习,就能让我们在理性中找到秩序感。而建筑的灵性,如今或许只是小众的追求,但它不会消失。任何长久存在于人类生活中的事物,都会被附加意义。即使在现代,也有人尝试让建筑重新拥有「生命」或者「价值」,让它不仅仅是居住的容器,而是精神和文化的载体。 我就曾在我小学的旧址落泪,它只是一座八十年代的普通水泥建筑,但在这个空间里我可以立刻回到那个夏天,瞬间触发已经忘掉的回忆,甚至有跟二十年前自己对话的欲望。   如果有机会修复一座建筑,我只希望尽可能精准地还原它曾经的模样和故事,让今天的人看到它,不只是看到墙和屋顶,而是看见它曾经历过的时间与生命。   建筑的意义,也许有一部分是——它对于人既是功能性的工具,也是记忆与信仰的形状。而古人与现代人的不同,在于他们面对建筑衰败时的认知——一个选择木构建筑的轮回,一个选择钢筋水泥的不朽。我们作为人的未来又在哪呢?也许,答案这次真的就风中了。       🙋 也欢迎点击查看我的数字名片,更多个人项目。

2025/8/11
articleCard.readMore

吉他 solo 窍门搞笑版

看到一个帖子挺有意思,当然纯属插科打诨: 如何在 live 的时候显得吉他 solo 很专业? 首先,假装你闻到一股臭屁味,但不知道从哪来的,所以左顾右盼,表情难受 逐渐,似乎定位到了方位,仔细品鉴,更加痛苦 最后,实在是忍不住了,遂大爆发   其实音乐进程大概率跟 CD 是相同的,但吉他手或者所有乐手在现场的表现真的对听众有很大的影响。都不用说摇滚乐,即便是流行乐演唱会,参加过的人应该都会有所体会。 我想音乐的魅力本身并没有减少,但现场我们可以看到乐手自己对于音乐的理解和对我们的反应,这点是 CD 绝对没法赋予的。所以你说 CD 和 live 是完全不同的东西,也是合理的。   只是看到这个帖子突然想到以前被问录音和 live 的区别,一下想到了。   愿所有人都不用闻臭屁。               🙋 也欢迎点击查看我的数字名片,更多个人项目。

2025/7/17
articleCard.readMore

社区和足球

最近苏超(苏北超级联赛)火得离谱。 你应该刷到过那种视频,现场锣鼓喧天,观众席跟菜市场一样吵,旁边有人吼着「铲他!拉他!」裁判都快压不住场。有人说:「你看,中国足球不行,江苏足球行」 产生这种火爆现象,我觉得跟英国足球中的社区归属感, 有异曲同工之妙。 英国足球的源远流长?因为根在社区 我对英超很熟悉,很多英超英冠球队其实是从小镇社区踢上来的。 什么叫社区?就是你小时候爸妈带你去旁边球场看球,邻居在隔壁看台上跟你爸一起骂裁判骂球员灌啤酒,球员跟你逛同一个超市,甚至是你的邻居;你放学跟同学踢野球,参加球队的免费青训,甚至成为职业球员。大家都梦想穿上本地队的球衣,甚至一起踢上英超。 这种「我支持的就是家门口的球队」的归属感,是英国足球能够持续输出高质量比赛的根源。 我能在「苏超」看到类似的归属感 别看江苏地图上平平无奇,真要比地域归属感,苏北苏中苏南能吵一年。同一个地级市的不同乡镇都能因为口音和老黄历互相看不顺眼。这种天然的地域归属感,是「社区感」最好的土壤。 现在给了个“足球比赛”的理由,所有人都能光明正大地站队,拉上街坊邻居去球场喊口号,输了被隔壁镇笑话,赢了直接刷爆本地群聊。苏超让普通人有机会正大光明地玩地域梗,但又不伤「表面」和气。 当然不止这些 社区情绪是根本,但苏超能火,还有一些更「当地」的原因: 交通方便:地级市之间高铁就跟坐地铁一样快,想去客场看球,一两小时能打个来回。这点跟英国也很像 场地够多:近十年大搞基础设施,球场场地密集且条件不差 老百姓有钱有闲:经济水平高,周末家旁边看场球、吃顿夜宵不心疼 大环境需要消费场景:经济要搞活,政府默许甚至鼓励地方搞点能带动消费和烟火气的事,其实这是最关键的因素 能火多久? 作为一个体育赛事,我不认为单靠「地域梗」能够将热度维持到第二年,归属的下一步是奉献,成为球迷,你需要持续陪伴和付出,如果没有荣誉和物质回报,我觉得这是很难维持的。说到底这是草根,是业余比赛,如果不能持续挖掘观众的热情,我并不看好这样的赛事能够维持。 当然最大的不确定性在于那只无形的手,如果它觉得不需要推了,那一天就会是赛事的终结。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中国职业足球面临的死穴之一。     🙋 也欢迎点击查看我的数字名片,更多个人项目。

2025/7/1
articleCard.readMore

五张票的上影节

今年上影节只看了五部,不是出差,不是穷,是只抢到了五张票。 现在电影节抢票已经很像是一种「为了表达你热爱而必须忍受的仪式」了。抢票难,排片乱,影院体验也越来越看运气——但你明明知道这些,到了点,还是会打开 App,心跳加速地准备“下单抢票”。 我今年的五张票分别是:《孤寂午后》《无声挚爱》《坠落》《47路》还有《天空的另一边》。 《孤寂午后》:导演是怎么做到既冷静又残忍的? 这部是最让我服气的。 题材涉及暴力,故事走向大多数人看简介就能猜到,但整部片子看完的感受是:你以为你早有心理准备,其实没有。 导演的控制力很强。他不靠重复堆叠暴力画面来制造冲击,而是通过剪辑节奏、镜头留白和对素材的调度,把一种长期积压的张力稳定地推到观众面前。那种压抑不是爆炸式一瞬间到达,是持久的、慢慢吞噬你。 纪录片如果只停留在信息和情绪的传达层面,那肯定不够。但《孤寂午后》很罕见地做到了一个结构精密又情感诚实的平衡点。观影过程中我好几次问自己:这真的是纪录片?还是剧情片? 《无声挚爱》:感同身受 是我这次唯一一部在电影院里掉眼泪的片子。 我不是容易在影院哭的人,上一部可能还是《Coco》。但《无声挚爱》用了一个非常克制、也非常聪明的结构,把你一步一步地拉进去,等你意识到的时候已经没有退路。 家庭情感类题材最怕的是刻意,但它没有。它几乎没有什么情绪提示音,也没有特别“设计”的台词,但最后的高光处理真的精准,像是在你内心最软的一块敲了一下。 我很喜欢这种信任观众的创作方式,它不解释太多,但你能感受到创作者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相信你会懂,而你也确实被带到了那个点。 《坠落》:选错影院,基本等于没看 电影本身不难看,故事结构完整,通篇那种海外移民的绝望和压抑也都在。问题是我选了一家非常“有特点”的影院: 观众说话、手机亮光、饮料吸管搅拌声,这些都还算正常。最要命的是字幕机有接近一半的时间是坏的,或者不同步。我花了一整场电影的时间在“看画面 + 猜字幕 + 忍耐周围噪音”之间切换注意力。 结果就是,电影没看进去,只有疲惫感非常真实。 这事怨不了电影,也怨不了观众某个人,只能说「一个好的观影体验」本身已经变得越来越稀有,甚至值得被庆幸。 《47路》《天空的另一边》:对不上频道就像错过一班车 这两部没有太多可说的,不是不好,只是对我来说没有形成记忆点。《47路》是标准的历史改编故事片,好看但不出彩;《天空的另一边》试图拉到一个很宏观的角度,画面唯美,但有挺多硬伤的。 看完之后,情绪没有沉进来,更多是一种“好的,我知道了”,但不会再反复想起的那种。 为什么每年都说上影节体验差,大家却还在抢? 体验真的不如以前。不是“变差了”,而是“没有进步”。票价涨了,排片还那样;影院设备换了一批,问题照旧;字幕、排队、吵架……常年稳定发挥,谁都知道会出问题,但每年都还得碰运气。 然后你再看看票还是秒空,黄牛还是猖狂,豆瓣首页还是有人发“终于抢到首映场”的截图。你会发现电影节对很多人来说,已经不只是看电影那么简单了——它像是一年一度的集体仪式,是你告诉自己“我还在乎”的方式。 我当然也抱怨。我坐在坏掉的字幕机前时真的咬牙切齿。也许以后我会看更少的场次、避开某些影院、变得更「挑剔」一点。但就像这次一样,只要有一两部让我重新投入进去,那就够了。 五张票,也能换来一次完整的上影节。   🙋 也欢迎点击查看我的数字名片,更多个人项目。

2025/6/24
articleCard.readMore

最近看了啥 - 20250613

日常看的电影,书籍,甚至是听到的专辑也算不少,但终究是没能有个地方可以去存放,去检索。之前这项工作放在豆瓣,但大环境的影响,能搜到的词条在变少,且先放在这吧。 电影 《罪人》 7/10 上影节大热门,来自《黑豹》导演的新作 优点: 布鲁斯派系音乐大合辑,音乐爱好者会喜欢 说白了是一部血浆B级片,非常爆米花 其中有一段挺「视觉奇观」的长镜头,但不看也没什么损失 缺点 过于冗长,或者说节奏偏慢 画幅的反复转换我不是太明白,甚至很出戏,但能理解大银幕上冲击会更强吧 明白其中包含的种族议题,但我都看B级片了还要接受成人再教育   基顿两部短片《Day Dreams》《The Blacksmith》 9/10 依旧上影节大热门,已经是一百年前的默片喜剧 优点: 短小精悍,每部在 30 分钟左右 但在这个时长下塞进了足够多的 game 点,我在这一个小时里至少有 4 次大呼「卧槽怎么想到的」,实在是太强的剧情设计能力,厉害厉害 摄影上似乎是用到了很多先进的手法,比如用到类似「透明鬼魂」的特殊效果,不知道怎么实现的,也是很有创新 另外就看看当时人的生活环境和状态,本身也挺有意思   《宇宙终点之旅 Ikarie XB 1》 8/10 上影节没抢到,我的我的 优点: 1963年, 拿到莱姆的小说怎么落地,我觉得这片子已经做得非常好了 开头的那段放到现在都是不差的设定基调和气氛渲染 服化道同样,完全不出戏,如果是六十年代看到这种片子,我觉得整个人的世界观都会被颠覆吧 配乐也很先锋,我记得有合成器的部分,其实也确实对后面《飞向太空》有影响,我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想把这部给补了 东欧演员也 真的养眼 缺点: 没抢到票,换言之,好的资源太少。。。 相比现在的电影,节奏比较慢,非科幻迷会比较吃力   《侠盗猎车哈姆雷特》 7/10 片如其名,在 GTA 里面演出了一场 《哈姆雷特》,并制作了一部纪录片。疫情期间为数不多的「正向产物」 优点 挺适合反思自己 同样的工具,不同的人就是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当然,你还需要一个正向适配的环境,所以从这个角度想,其实也挺宿命论的 缺点 因为对沙翁戏不熟,所以挺难共情的   《迷宫物语》 9/10 终于有一部非上影相关,来自80年代的日本动画先锋短片合集,一共三个故事。类似的还有之前看过的《回忆三部曲》,同样厉害,看完说不出话的厉害 优点: 用电影的手法去做动画,或者说利用动漫的特点实现了现在电影里追求的一些「特殊镜头」,这个看着真的太过瘾了。比如第一个故事里小女孩家的钟摆,我一下子就被吸进去了,真的拜服 80年代这些「先锋」作品大多在讨论 科技和人性的关系,这点跟那时候电影是差不多的,但这相似的主题下,截然不同的三种风格和三个故事,确实过瘾 再一次,这么精彩的旅程只需要你 50 分钟,如果你跟我一样的观影顺序,《罪人》真的太拖沓了 剧集 《热点》 8/10 来自笨蛋节奏的新剧,就是《重启人生》那个 优点: 依旧是没来由的设定,非常荒诞但是也很恰到好处,日剧的设定真的是一门学问 幽默感很有自己的风格,属于看透了日本人的一些可笑,然后在日常剧情中通过台词把包袱抖出来,所以你会觉得很多东西既合理又荒诞,不会出戏,这个分寸把握得很好 富士山真好看,变相旅游宣传 配乐很不错,一看是 狐狸出品的,稳了 (fox capture plan, 很不错的一个日本乐队,推荐,爵士融电子) 缺点: 后半段稍显仓促,感觉就是在埋坑,前面铺得太大了 记者那条线真的有点敷衍,猜测是纯为了跟日曜合作   《PITT》 10-1/10 (个人因素分,多加 1 分) 中文名:《匹兹堡医护前线》,医疗剧。我从 4 月开始,到昨天刚刚看完,原因是我没办法在情绪正常的情况下一次性看超过一集 优点: 剧本设计就很有巧思:一集时长一小时,一共 12 集,所以一季就真的是一个急诊室医生的一天 (是的,人家工作12小时) 角色个性设计都很好:因为是群戏,做到了每个人都有戏,都有笑点和泪点。到最后你会因为每个角色而感动,每个演员都非常棒 这是我看到的第一部,在作品中提及疫情,已经疫情给人带来巨大创伤的作品,致敬 通过剧作反映社会现实和问题,你在这里能看到很多侧面,我觉得这是编剧或者导演想到的效果,也是民主社会自由表达的体现 缺点: 我不知道怎么还会有第二季,但我真的怀疑没法超越了 最后,我个人是主观多加了一分,因为我在很困难的一段时期遇到了这部剧,我也到了亲近的人会离开我的年纪,很多以前不需要考虑的事情现在已经必须要加到待办事项里面了。说实在的我不知道怎么应对,看完这部剧你也依然不会知道,但这里充满了告别和悔恨的场景,它让我可以直面这些创伤,哭出来或者看看他们是怎么处理的,我知道我自己不是一个人,如果他们可以那我也可以做到愈合伤口,重新再来。 可能过一段时间再看,这部片子也没那么精彩了,就好像这辈子遇到的那些坎,回过头都只是身上心里的一道疤。 祝大家一切都好。   🙋 也欢迎点击查看我的数字名片,更多个人项目。

2025/6/13
articleCard.readMore

「歌手2025」第五集速评

观看途径: 周五十一点多 YouTube 直接观看纯享歌曲视频 (感觉比开会员还爽) 无其他任何外采片段,甚至没看排名,观看顺序也是随机 个人评价角度: 喜欢的 不喜欢的     直接给出我的评价吧(按观看顺序): GAI 演唱曲目:《白鸽》 总评:6/10 喜欢的: 伍佰这首歌 如果可以,建议你先听一下 2021年 疯医乐队在滚石撞乐队中对于《白鸽》的改编,如果你还觉得摇滚乐是值得尊敬的,那你应该觉得这是《白》应该有的改编方向 GAI 的情商是高,保留歌曲的精华,顺带手还能在歌里面都能夸自己的贵人 不排除这是写给他自己的歌 不喜欢的: 我可能就是不喜欢 GAI 不喜欢任何不尊重原曲精神的改编,今天的白鸽就是被养在笼子里的观赏鸟或者肉鸟 不理解可以听下刚刚疯医的《白鸽》,或者看看歌词 前方啊 沒有方向 身上啊 沒有了衣裳 鮮血啊 滲出了翅膀 我的眼淚 溼透了胸膛 飛翔著 強忍著傷 逃離了 獵人的槍 我的雙腳 沒有了知覺 我的心情 下冰冷的雪 親愛的母親 摯愛的朋友 我會堅定 好好的活 沉默的大地 沉默的天空 紅色的血 繼續的流 縱然帶著永遠的傷口 至少我還擁有自由   唐汉霄 演唱曲目:《再见深海》 总评:6/10 喜欢: 人和歌都没有印象,就很像路过一家酒吧会听到的那种 当然唱还是没什么问题,没难度的男中音 不喜欢: 没记忆点,所以也没什么讨厌的   陈楚生 演唱曲目:《站台》 总评:6/10 喜欢: 选这首还是挺有勇气的 第二遍主歌的时候,底鼓进早了吧,两下之后停了🤣 bpm 应该比原曲调快了,跟符合当代宝宝体质 不喜欢: 演唱太一般了,驾驭不了 编曲可以再极端一点,要么往新金靠,多点 rap 和重金音色;也可以往新浪潮那边走,合成器的音色再现代/精致一点,毕竟 2025 了都,这个非常非常可惜,跟 87 年的原曲没拉开差距   单依纯 演唱曲目:《Dear Friends》 总评:7/10 喜欢: 歌曲整体非常完整,编曲也没毛病,但回听 了原唱,基本是照搬过来,加了空间混响 单的声音输出确实很稳定,但这件事逐渐开始有点无聊了 不喜欢: 其实两首听下来,更喜欢原曲,原曲的吉他推弦更加朴实,天然去雕饰,也更扣题;单的版本用合成器,就一下子「网红感」了 基本是原曲重唱一遍,诚意不足,也算是选曲成功吧   马嘉祺 演唱曲目:《光之翼》 总评:4/10 喜欢: 好多光啊,真亮 绿日会告吉他的演绎侵权么😂(开玩笑 不喜欢: 唱功全无,进歌也犹犹豫豫的,没有底气 已经不能算合格的歌手表演了   Grace 演唱曲目:《This ls Me》 总评:5/10 喜欢: 进第一遍副歌,鼓跟贝斯是打架了么?我就好这口😍 不喜欢: Grace 唱歌真的没有节奏变化,跟念书一样,有点审美疲劳了,基本靠高音撑着票数 没毛病,this is you   卫兰 演唱曲目:《倾城》 总评:7/10 喜欢: 许美静就对了,选曲很好,适合自己,适合目标听众 声音在主歌有瑕疵,但是是好的瑕疵,跟专辑的许美静是两个味道 编曲没做太多改编,这是对的,就要这个味道 不喜欢: 卫兰的能力基本见底了,下次选歌失误可能就直接走了 话说一个退休歌手能撑到现在,中生代真的好意思么   者来女 演唱曲目:《三界四洲》 总评:7/10 喜欢: 还行,完整的表演 但这个国风,没太深的印象,中规中矩 不喜欢: 中国鼓的部分是 program 么,没看到现场演奏 歌手跟歌曲不太熟,要是用原生方言可能更好?   Mickey 演唱曲目:《Firework》 总评:8/10 喜欢: 这个编曲很不错,开头的钢琴压半音,然后用人声升回原曲调,后面弦乐和吉他的和弦组成伴奏,你可以听到不同的阶段弦乐和吉他分别后退给对方让出空间,这首歌真的适合这个改编,很不错 演唱的部分倒是一般,没太多惊喜,这两外国选手真的,唱得好就是正常 应该是 7分,多一分给编曲 不喜欢: 米奇这个互动真的有点多,多得有点让我跳戏     没有很喜欢的,本场心中前三会是 卫兰、米奇和 者来女,但我估计单会进的吧;淘汰人选,唐、GAI 和陈吧。   🙋 也欢迎点击查看我的数字名片,更多个人项目。

2025/6/13
articleCard.readMore

自由 和 真实

自由漫游的理由 听上去没有奖励没有剧情没有驱动,我可以做我想做的任何事,是非常自由的场景。但这种「自由」似乎跟「无聊」又一线之隔,类似「我可以在 GTA 里面开一天的出租」,这种正反理解都没有问题的句式。我并不批判任何一种状态,只是想到每个人对「限制和自由」的理解,真的是微妙但又截然不同。   另一个出现在我闪念胶囊的例子:伦敦的门 总是期望虚拟中的「真实」,但恰恰又在「真实环境里」去做根本不真实甚至是跟现实相反的事,哪种举动是真实的呢?那是否行为的对立面就是「虚伪」?好像又不是。   没有 judge,只是突然联想到。       🙋 也欢迎点击查看我的数字名片,更多个人项目。

2025/6/10
articleCard.read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