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好脑袋上的洞
昨天公司喝酒刚好跟同事吐槽当前音乐演出现状,恰好看到这篇视音乐为救赎的帖子,还挺有意思的。 我可能算是长江中下游教育的基本盘,从小的音乐教育就是小学从别的班搬简易钢琴到自己教室上音乐课,中学变成录音机中的音乐赏析,高中则会变成语数外中的随机一门,最后在大学,开始喜欢上「离经叛道」的音乐类型,比如摇滚。 跟音乐的相处,有点像是谈恋爱。一开始荷尔蒙爆发,为了艺术奋不顾身,什么苦都吃什么钱都花,这就是青春和能量;渐渐地,两人看着有点不耐烦了,想要自己的空间,属于白天各玩各的,但晚上至少还睡一块;最后要么老夫老妻,要么分手成为多年以后拿出来的回忆。 这种用户画像我猜测不在少数,也许跟我们从小缺乏的音乐审美教育有关,就好像缺乏性教育,面对两情相悦却无处下手,最后不欢而散。我是无神论者,我也不相信音乐可以拯救谁,音乐可以是某人拯救某人的动因,但绝不会是原因。这就有点像是「我跟ta结婚是因为ta拯救了我」,这样婚姻会走到什么结局还是不太难猜。 我不确定用婚姻和情感去打这个比方是否准确,但音乐跟听众的陪伴时间上会很长,距离上极其私密,至于情感羁绊也是纯洁无瑕,我想世间珍贵的情感也不过如此吧。 至于我和音乐的相处之道,也确实跟经营婚姻别无二致: 理解、了解对方:你喜欢的是对方什么,类似的曲风还有哪些,往前往后分别是如何发展的 了解自己:我喜欢的是现场音乐的荷尔蒙,还是声音氛围的灵魂出窍,甚至是密集鼓点镲片给大脑的直接高潮 清楚:我和音乐都是在变化中的。 这其实跟感情也很像,能够始终产生张力的关系,都需要日常的努力和维护,没什么是一成不变,这是个一成不变的真理。这也是很多人听了十年摇滚,一句「听不动」了就走掉的原因。国内有太多消费者抱着「我花钱了音乐就该为我服务」的心态走进来,这样是行不通的,这对音乐市场也是伤害,这也是现实中确实存在但很难解决的一个问题。 最后,哪有什么救赎。回过头看,每个人脑袋里都有个洞,在合适的时间找到了合适的填充物而已。发现自己的洞再好好呵护,便救赎了自己。 🙋 也欢迎点击查看我的数字名片,更多个人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