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 Restic 备份数据
本文来自依云's Blog,转载请注明。 我很早就知道 Restic 这个备份工具了,但是因为我有 rsync 和 btrfs send/receive 方案所以一直没用过。某天,突然有个走 AWS s3 协议的服务器备份需求,这才把它翻了出来。 既然是 s3,首先设置环境变量 AWS_ACCESS_KEY_ID 和 AWS_SECRET_ACCESS_KEY,然后仓库的地址是 s3:域名/存储桶名。好像一个存储桶里只能初始化一个 Restic 仓库?我还不清楚,也没有能给我玩的环境,就不管了。仓库地址可以设置到环境变量 RESTIC_REPOSITORY 中,这样就不用每次用 -r 参数指定了。执行 restic init 进行初始化。Restic 只支持加密备份,所以必须设置一个备份密码——倒也可以设置为空字符串,但是加密仍旧会进行,并且需要额外的参数来允许空密码。密码也可以放在 RESTIC_PASSWORD 环境变量里。 然后就是执行备份命令了,很简单的,比如: restic backup -x --exclude-caches --exclude='/home/*/.cache/' --exclude=/var/cache/pacman/pkg/'*' ... / 这样就备份了整个系统,并排除了一些目录。可以先加 -v --dry-run 参数测试一遍。确定好备份的参数之后,就可以设定计划、反复执行了: [Unit] Description=backup the system After=network-online.target [Service] Type=oneshot Environment=HOME=/root EnvironmentFile=/etc/restic.conf ExecStart=restic backup -x --exclude-caches ... / [Unit] Description=backup system daily [Timer] OnCalendar=daily RandomizedDelaySec=1h AccuracySec=6h Persistent=true [Install] WantedBy=timers.target 仓库地址和各种密码之类的放环境变量文件里了。把这个文件设置为只有 root 才能读,避免别的用户看到不该看的内容。然后 systemctl enable --now sysbackup.timer 就好了。 之后可以用 restic snapshots 查看备份的数据。使用 restic forget 删除旧的备份,比如 restic forget -d 30 -w 10 -m 10 -l 5 在最近30天、10周、10个月中各保留一份,外边最新的五个。这个命令只是删除这个备份的元数据,其关联的数据不会被删除。之后还要执行 restic prune 来实际删除数据——这个过程会比较费时费力。加 -v 可以查看诸如减小了多少空间占用的数据。 Restic 的备份是打包成块、压缩、加密存储的,带去重功能。但是增量备份会和主机名和路径相同的上一个备份进行比较。一个仓库里可以备份多台机器的相同或者不同的目录,但为了有效率地增量备份,每次增量备份时的目录不能变。这最后一点给我出了个难题。 我把 Arch Linux 中文论坛(以及维基)也用 Restic 备份到 sftp 目标里了。但这俩都是重数据库应用,因此直接对着 / 执行 restic backup 不行,数据有可能因为数据库的不同文件来自于不同的时间点而损坏。该系统在 btrfs 上并且有快照,对着快照备份就好了。问题是 Restic 执意不支持设置源路径,只能从文件系统上读取。我只好用 mount 命名空间把快照弄到 / 上再执行备份。脚本在这里:https://github.com/archlinuxcn/misc_scripts/blob/master/wiki/restic-backup-snapshot。由于权限的问题,用 bwrap 是不行的。对快照再做一个固定路径的可写快照来备份倒是能把路径固定到一个指定的位置,就是不太优雅,事后删掉快照也有额外的性能消耗。 关于备份数据的大小,restic snapshots 显示的是所有文件的名义大小的总和——是压缩前的大小,并且硬链接会算多次。restic stats --mode=restore-size 则是按硬链接去重后的未压缩大小。restic stats --mode=raw-data 才是压缩后的、备份实际占用的空间。 Restic 的备份仓库是加密的,因此无法直接查看,但它有 restic mount 子命令可以把备份仓库挂载了查看内容,就是性能比较差,只适合检查和恢复特定的少量文件。恢复大量数据推荐用 restic restore。另有 restic diff 命令可以查看不同快照之间的文件差异(新增、修改、删除了哪些文件,不含内容),方便在大小出现异常时查找元凶。 最后说说配置只能使用 sftp 的用户的方法。 首先在 sshd_config 里设置 Subsystem sftp internal-sftp。因为之后要进行 chroot,访问不到外部 sftp 服务的可执行文件的。然后设置指定的用户组只能用 sftp: Match Group sftp-users ChrootDirectory /srv/sftp X11Forwarding no AllowTcpForwarding no AllowAgentForwarding no ForceCommand internal-sftp -d /%u 最后创建用户,按常规设置 authorized_keys,并按之前配置的路径,在 /srv/sftp 下创建该用户与其用户名同名的存储数据的目录,记得要 chown 到该用户。注意 ChrootDirectory 的目标目录(也就是这里的 /srv/sftp)应当只能由 root 写入(就跟 /home 目录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