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yi Liu on Jiayi Liu
Recent content in Jiayi Liu on Jiayi Liu
Phylogenetic inference from single-cell RNA-seq data
Running singularity containers in a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HPC) environment
Preface Working in an HPC environment, the “dependency hell” is the most bothersome nuisance. (Yep, I personally regard it “the most”, not “one of the most”.) For instance, in R, users often receive messages such as: "Error: package or namespace load failed for XXX:package YYY was installed before R 4.0.0: please re-install it" The solution could be relatively easy, you may upgrade to the latest version of R or trying re-installing the YYY package. In Linux, however, things could be much more painful. Especially when working in an HPC, it is nearly impossible to install/update pacakges that requires sudo privilege. Luckily, my ex-boss, Dr. Chang, introduced me the concept of app containerization using tools such as Docker and Singularity. I tried, and realized that I cannot live without them. They are truly my life savers. In this post, I would like to provide a step by step tutorial on how to run singularity containers in an HPC environment. Table of Contents What is a container? Where can I get containers? Public resources Build my own container How to run a container on HPC What is a container? To begin with, a disclamer: I’m not a CS person. That means I won’t be using terminologies. Instead I’ll use just plain words. Think of this scenario: you got a message when running a software X on your HPC: The software X is update, however, the software Y is not. Since software X depends on some functions wrapped in Y, so you are not able to run X now. – bang, ERROR. You might think, ok, let me update Y. You tried, and got another message: You are not allowed to update Y since you are not the super user of this computer. – bang, ERROR again. This is the simplest example of dependencies hell. In reality, it could be much more complex since the software dependency manner is not one-to-one; sometimes you may need to install more softwares that requires “sudo” privilege. One way of solving this is to build your own Utopia, where you take fully control: You can keep your softwares at your favourite version, and they don’t auto-update themselves. Your softwares has the appropriate dependency softwares, and they always work well with each other. Your are the super user of this Utopia, so you can install anything that requires sudo privilege. You can still read and write your data (files, images, etc.) to the outside world. Another advantage of this Utopia is that you can reproduce your analyses – the package version are controlled, so just run your scripts and it’ll always give you the same results – nothing’s gonna change. This kind of Utopia world is the so called “container”. As a bioinfo hobbyist and a singularity lover, I’ll be using the bioinformatics related tools to illustrate how to build and use singularity containers. As for the other containerization tools, you can simply check their documentations. Where can I get containers? There are two ways of acquiring a container, downloading one from the public, or build one from scratch: Public resources Public resources are the easiest way to get a container. Repositories such as Docker Hub and Singularity Hub are the most popular ones. You can search for pre-built containers, such as conda, jupyter notebook, Rstudio, etc. Thesea containers are open source, so you can download them and use them for free. Build my own container If you cannot find a container that suits your need, you can build one from scratch. This is a bit more complicated, but it’s not that hard. In this post, I’ll be using the Singularity to illustrate how to build a container. Basically, what you need is simply a “recipe”. A recipe is a file that contains instructions on how to build a container. Here’s an example of a recipe: Bootstrap: docker From: debian:stable-slim %labels Version v0.0.1 %help Please contact Jiayi for help. %post ## basic stuffs apt-get update apt-get install -y --no-install-recommends \ bash-completion \ ca-certificates \ locales echo 'en_US.UTF-8 UTF-8' >> /etc/locale.gen && \ /usr/sbin/locale-gen en_US.UTF-8 && \ /usr/sbin/update-locale LANG=en_US.UTF-8 ## misc stuffs apt-get update && apt-get install -y --no-install-recommends \ file \ less \ openssl \ libssl-dev \ curl \ coreutils \ gdebi-core ## devel tools apt-get update && apt-get install -y --no-install-recommends \ g++ \ gfortran \ make \ cmake ## dependencies apt-get update && apt-get install -y --no-install-recommends \ gettext \ pkg-config \ autoconf-archive \ autoconf \ automake \ autopoint \ txt2man \ build-essential \ autoconf-archive \ automake \ autopoint \ pkg-config \ txt2man ## axel apt-get -y install aria2 After you’ve done with the recipe, you can paste it into the Singularity Container Builder to generate your own container. How to run a container on HPC? In the following code blocks in this section, I’ll add my comments/recommendations starting with ## Jiayi:. Here, I’ll be using one of my Singularity containers as an example. I’ve built several singularity containers that could boost productivity in bioinformatics research. You can check them from here. First, in your HPC, you’ll need to have the Singularity installed and loaded. If you don’t have it, you can follow the instructions here. If you have it, you can simply load it: module load singularity/3.8.3 ## Jiayi: check with your HPC admin for the version, or check with `module avail singularity`. Second, you’ll need to pull the container from the cloud. This above command will pull the container from the cloud and save it as a file named “rserver_4-1-1bioinfo.sif”. singularity pull --arch amd64 library://jiayiliujiayi/rserver/rserver:4-1-1bioinfo ## Jiayi: This container is a Rstudio server container, along with common R packages including Seurat, ggplot2, tidyverse, dplyr, etc. Third, you can use this container in your HPC. I’ll use SLURM environment as an example. In your workign directory, you can create a script named “run_rstudio.sh” with the following content: #!/bin/bash ## Jiayi: This is a SLURM script. You can check with your HPC admin for the details (marked with XXX). You can also check the documentations of SLURM: https://slurm.schedmd.com/ #SBATCH --job-name=rstudio #SBATCH --output=rstudio_%j.out #SBATCH --error=rstudio_%j.err #SBATCH --time=3-00:00:00 ## Jiayi: check with your HPC admin for the time limit, or change it to the time length you need. #SBATCH --mem=100G #SBATCH --cpus-per-task=10 #SBATCH --partition=general #SBATCH --qos=general #SBATCH --mail-type=ALL #SBATCH --mail-user=XXX ## Jiayi: change it to your email address if you want to get updated with the job status. # load the singularity module module purge module load singularity/3.8.3 # prepare for the Rstudio server ## Do not suspend idle sessions. export SINGULARITYENV_RSTUDIO_SESSION_TIMEOUT=0 ## Container user set ups export SINGULARITYENV_USER=XXX ## Jiayi: change it to your username on the HPC export SINGULARITYENV_PASSWORD=XXXX ## Jiayi: define your own password, and it doesn't necessarily need to be the same as your HPC password. ## Get IP address IP_ADDR=`hostname -i` echo $IP_ADDR ## write out the IP address and port number to a file cat 1>&2 <<END 1. SSH tunnel from your workstation using the following command: ssh -N -L 8787:${IP_ADDR}:8787 ${SINGULARITYENV_USER}@XXX ## Jiayi: change it to your HPC IP address. and point your web browser to http://localhost:8787 2. log in to RStudio Server using the following credentials: user: ${SINGULARITYENV_USER} password: ${SINGULARITYENV_PASSWORD} When done using RStudio Server, terminate the job by: 1. Exit the RStudio Session ("power" button in the top right corner of the RStudio window) 2. Issue the following command on the login node: scancel -f ${SLURM_JOB_ID} END # start the Rstudio server singularity exec --cleanenv \ --bind run:/run,var-lib-rstudio-server:/var/lib/rstudio-server,database.conf:/etc/rstudio/database.conf, $PWD:/XXX/,/tmp \ ## Jiayi: change it to your working directory, and the directory where you want to save the Rstudio session. ~/rserver_4.1.1bioinfo.sif \ --server-user ${USER} \ --auth-none=0 \ --auth-pam-helper-path=pam-helper printf 'rserver exited' 1>&2 Fourth, you can submit the job to the HPC using the following command: sbatch run_rstudio.sh In your working directory, you’ll see two files: “rstudio_XXXX.out” and “rstudio_XXXX.err”. The former one is the output of the job, and the latter one is the error log. You can check the error log if you encounter any problems. If you don’t see any error, you can check the output file. In the output file, you’ll see a line as such: ssh -N -L 8787:${IP_ADDR}:8787 ${SINGULARITYENV_USER}@XXX Copy the above command and paste it into your local terminal. Finally, you can open your web browser and type in “localhost:8787” in the address bar. You’ll see the Rstudio server page. You can log in with your username and password. And Voila. You are in the Rstudio server environment of your Utopia. Also, you may wanna take a look at the other information in the output file regarding how to terminate the SLURM job.
2021这一年
对我来说,这一年但关键词是「变」:身份从打工人转变成学生,地理位置从德州转到新泽西,工作/学习内容从分析慢慢转成方法,做事风格从急匆匆转变为更加仔细…还有前所未有的、「变化比计划快」的时刻,比如年初计划回国但由于隔离和机票价格而不得不放弃,三月时满心以为自己能去weill cornell但被拒绝,五月计划去南美更新签证但突然被取消预约,六月计划WFH但由于签证原因不得不提前两个月离职… 上半年基本忙于申请和面试。疫情原因所有面试都变成了在线,让人感觉挺不真实——很难知道屏幕里坐着的到底是真人还是机器人,更有甚者一边面试我一边吃cereal,观感相当不好。但咱也不好说啥,毕竟对方是能决定我去留的人。工作上,由于精力有限,再加上对于手头的项目看不到未来,所以有些消极怠工。幸而年中就离职了,否则要继续原地兜圈子,挺折磨人的。然而还是很感谢老板给了我这份工作,否则申请学校应该会更加困难。 离职后,由于签证的原因去伦敦待了一个半月。这是近五年来少有的清闲的时光——在刘大爷的院子里摘樱桃,做樱桃酱,晒太阳看书,烧饭煲汤,慢慢游玩伦敦的景点…此处得重点感激我刘大爷,提供了食宿出行游玩各方面的无私帮助,以及安抚我等签证的焦躁心情。总之,在伦敦的每一刻我都很享受,除了要等签证check结束。 后来回到美国收到了海关的小黑屋礼遇,被盘问了快一个小时,内容不便赘述;所幸是被放入境了。 九月,开始了学生生活。课程基本上是把基础医学各科内容都过了一遍,感叹这辈子不知道要被三理一化给支配多少次。实验室轮转方面,第一个实验室是做算法的,第二个做分析。做算法的很吸引人,比起做分析更让我感觉到科研的「单纯」;我很想继续做出点东西,因此也开始自学统计课程和CS。在第二个实验室,实验和分析流程我都很熟悉,很快就上手了,也有一些产出,所以更大程度上是为了滑水,或者说有更多时间学那些前面说到的东西。第二段轮转也更坚定了我以后不走干+湿实验这条路的决心。 去年读了一些本书,和前年一样也记录在了notion里。今年希望能再接再厉。 说到notion,去年一整年我都在和效率软件/方法进行斗争。前前后后试用了七八款宣称能提高效率/生产力的工具,但都不合意,至少对我来说没啥大改善。这些软件/工具设计得都挺fancy,但大多功能繁杂没有重点,以至于我后来还是回归了用纸笔记录——用了多年的方法还是最顺手的。 另一个让我感到抓狂的是在互联网上接受的信息信噪比太低了。以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设置了rss订阅,最近几个月我越来越觉得很多订阅源没什么营养;还有放在instapaper里的文章,好长时间都想不起来要读。于是我开始怀疑这些内容/输出到底值不值得我去阅读,或者说不阅读它们会对我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我的直觉是很多时候我都对于自己不知道的东西感到太过焦虑/在意了,尽管它们和我毫不相干。不过这一点还是需要再进行确认的,进而寻找对于我来说「重要的内容」。 感觉上面说的这些都和「掌控感」有关——掌控对于时间的安排和信息的接收;以及在学业上,从「分析」到「方法」的转变,是希望从用工具的人转变成开发工具的人,进而掌控背后的算法和逻辑。 健康方面,补了5科牙,做了一颗根管,继续吃舍曲林。我的牙医对于我有这么多蛀牙百思不得其解,我也不知道为啥,毕竟牙线漱口水电动牙刷都用上了。哎,都是命。 生活方面,厨艺有进步,敢于尝试很多需要爆炒的菜,这也是得益于我们现在租住的所谓luxury apt。想起曾经在LA租住车库,在Houston租的studio还是六边形的,在看现在的公寓又有明火又有抽油烟机,用句老套的话说幸福感那叫一个油然而生,此处要感谢我男朋友付了六成的房租,以及对我每道鬼畜的创新菜都能报以热烈的彩虹屁。 回望21年,我俩依然是拿着卖白菜的钱操着卖白粉的心,而且在未来的几年内这个情况还会持续。但日子总要向前过,重要的是珍惜眼前人,过好每一天吧。22年没啥大愿望,只希望家人朋友都能健康平安,以及疫情能快点结束就好了,很想去柳州吃正宗螺蛳粉。
A 'one-two punch' therapy strategy to target chemoresistance in estrogen receptor positive breast cancer
Activation of EPHA2-ROBO1 heterodimer by SLIT2 attenuates non-canonical signaling and proliferation in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
Deploying Huginn with Docker on Google Cloud Platform
This is a step by step tutorial for new vps/huginn hobbyists who are not quite familiar with Docker, Huggin, Tmux or Google Cloud Platform. Prerequisites: You have a google account Steps: Open Terminal on your own computer, copy, paste and press enter: ssh-keygen -t rsa -f ~/.ssh/gcloud -C "yourname" cat .ssh/gcloud.pub Copy the output (your public key). It looks like such: ssh-rsa AAAAB3NzaC1yc2EAAAADAQABAAABgQDqHVubWmyWj5R3I8Wa7kZdTcT9DclFfO/bXnIMps28281IS9iJjKWRVpWCZby6fc/QxZZguRrFvWL7bBm5r3lzW37bvBhy/tcjYd4Kq66gPklK9mygeelubvR1m2TRcN6ty5oi8w28Ik0I0iN04YVa0rx0qW4LrG4SCXyIdHuw2HWBruszY8eNFPFY1YFO81Q1Yfsl5b2fzPlNwc2zaGOYy2naKPXdXPb/tTGNvJrO3JuP2M8b+e7vmTyZVecHeNjWrce0xd2W9qiFLoj6aklcVyFqoDfHT1hEZ7t5/prbgD0k3cFsjexBYzI/bwfGKstkNSKty4/58NeF43pPBHUiC1Mpby4u4ChRFGRDzwsh84YQXgr5AZTjTok9QAnYtiUPc1yVMLLnAdQv0mtpAvXxDW7SuZ/8jpP6ivxGlKVCeMkB9hqTy/Qoajv4OskswML7qL+kJUQz2z+aD6CIzf+aQpm+gI1hWnwIhMdghE7IyDgrJe/D7gcUBBSb2af2icM= username Go to your Google Cloud Platform Console Click on the hamburger on the top left corner –> ‘COMPUTE’ –> ‘Compute Engine’ –> ‘VM instances’ Click ‘Create instance’. Tick the boxes: “Allow HTTP traffic” and “Allow HTTPS traffic” then click save. Go back to “VM instances” –> copy the ‘External IP’ of the instance (address as such: 192.168.1.1). Go to the instance that you’ve just created and edit the ‘ssh keys’ by copying your public key (generated in step2) in the box. Click on the hamburger on the top left –> ‘NETWORKING’ –> ‘VPC Networks’ –> ‘Firewall’ (left side bar) ‘CREAT FIREWALL RULE’, edit the followings: Change the Targets dropdown to All instances in the network. Specify the Source IP ranges to be 0.0.0.0/0. Protocols and ports: Specified protocols and ports tcp: 3000 Open Terminal on your own computer, connect to your instance via ssh: ssh -i .ssh/gcloud username@192.168.1.1 Update the system, install docker and tmux, and run the huginn image: # update the system sudo apt-get update # install docker, change docker socket mode sudo curl -sSL https://get.docker.com/ | sh sudo chmod 666 /var/run/docker.sock # install tmux sudo apt install tmux # run huginn with docker in a new tmux session tmux new -s huginn docker run -it -p 3000:3000 huginn/huginn Open your web browser and visit: http://192.168.1.1:3000 Default username: admin Default password: password
强迫症二三事
18年底强迫症复发,症状持续到现在——前段时间发现脑瓜皮快秃了,遂约医生开了药。参考DSM V的code,具体来说我的诊断是“拔毛癖”(Trichotillomania),上学那会儿DSM IV里好像还不算OCD呢。 读大学时也吃过药——当时给我诊断的正是我的精神病学老师。(学医的优势之一就是对自己的毛病和治疗方案有大概的认识,给自己看病的大多是老师和同学,就医过程也比较轻松愉快。劣势之一是碰到男同学给自己拆线还挺不好意思的。)再后来,给我开药的就成了程瑶。除了左洛复,我还老是烦她给我开各种奇奇怪怪的东西,比如说生理盐水(带隐形眼镜前洗手冲眼镜),克林霉素凝胶(防止耳洞发炎),维C(美白?)等等…现在想得亏我们关系好,换做别人可能早就撂挑子不干了。 甚至是这一次,我还是第一个想到找她——人在遥远的密西根远程指导我说左洛复不一定要psychiatrist来prescribe,pcp或者im的医生都可以。说完还安慰了我几句,没事的会好的之类的话;心情低落的我当下特别感动。 virtual visit很顺利,结束后出了个小小乌龙:prescription没传到药房,来回打了几个电话才搞定。去之前我还鲜格格下载了goodrx的coupon,想着15块钱能打折到8块钱简直赚大发;又对比了各药房的会员价格平均到每一粒儿哪家最便宜。到了药房才得知用完prescription保险才2块钱,被程瑶笑了好几下,最后故事以我俩感叹generic+保险可真便宜为结尾。 回想到上一次吃药初期副反应比较大,便就“左洛复能否从小剂量开始吃”请教了某精神病科同学,得到了肯定的答案。所以这次从25mg开始。上一次的副反应很单一————困、特别困、困得听不进课,持续了大约5天实在扛不住跑去问了老师,老师回答:“那咋办?给你换药?氟西汀?帕罗西汀?”吓得我虎躯一震背脊一凉,连忙拒绝,回宿舍路上走路带风英姿飒爽,头也不晕了。至于到底是被老师的话吓到啦,还是我心理暗示自己会有副反应,还是快到副反应消退的时间,如今也无从考究。 于是这次吃药前就跟男朋友说可能接下来一段时间我会困唧唧的,伊答曰没事你平时总是困……大约我能睡的形象深入他心。男朋友说他小时候也有过一段时间钟情拔头发,可是被妈妈骂好了;我说你看我现在天不怕地不怕的能被骂好么?又聊了两句机制,男朋友提出了个5HT受体代偿过量表达的理论,感觉挺有道理,吓得我暗下决心过几年停药速度一定要缓慢。 今天快下班时,和妈妈聊起来我重新开始吃药的事儿,她倒也没说太多,发了几个抱抱sticker说没事的。她也是强迫症患者,还有伴有其他的症状,有很长一段时间挺难过的;还有当时疫情严重时期买不到药,也着实令人着急。我们的结论是单一症状的强迫症没啥大不了的,以及有药吃就很幸运啦。不过程瑶几年前看到指南说一线治疗应该是行为认知治疗,只不过当时在国内没条件,来了美国好像忙忙碌碌也没时间。总而言之,总有不去CBT的借口。 回想强迫症这么多年,被无数次责备意志力不够坚定,为了它哭哭唧唧了无数次,无奈过绝望过消沉过自我怀疑过。最难熬的头十年,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毛病,常常被家人责怪。后来学了医,仍然很挣扎,不想被打上精神病的标签。一直到今天,仍然在缓慢接受现实的过程中,虽然常常感到不服气——凭啥是我?但幸好有药,幸好朋友和家人都不嫌弃我。希望这次能好好控制症状。今天是吃药第二天,嗯,有点困:)
来Houston一周年
来Houston整整一年了。 去年的今天也下了雷阵雨,对这个城市的第一印象是绿油油的。在这里暂时安顿,开始工作,还遇到了现在的男朋友。 下一站不知道在哪里,继续前进吧。
与母亲对话若干则
其一 我:此次疫情,有一个体会,要么不要生小孩,要生就至少生两个。 我:? 我:我是实验的产物? 我:那我换一个更严谨的说法,在第三世界国家,要么不要生小孩,要生就至少生两个。 我:…… 我:对不起打扰了妈妈。 其二 我:护目镜和手套过两天寄给你们哈~ 我:你不急着要防护用品吗? 我:?? 我:??说正事儿妈妈 我:说正事儿妈妈! 其三 我:我只想当一个普通人。 我:有时想想,留住小命,当没尊严的普通人也行啊 其四 我:内谁怎么还不去武汉 我:多好的振奋民心树立形象的机会啊 我:那他要是去,防护不得整的严严实实滴呀? 我:妈妈英明。
烧饭经验
两条腿类 鸡肉鸭肉烹调前用水+料酒+姜丝+葱末浸泡可去腥 腌鸡肉加榨菜丝会让味道更丰富 四条腿类 烹调前用水:料酒 = 10:1浸泡,加适量葱和姜末去腥;生蒜味浓,喧宾夺主。浸泡约2h,点到为止无需隔夜,否则肉味变淡,过犹不及。 猪肉炖煮时加适量酒酿和酒酿汁可提鲜,此处参考苏州同德兴面馆的面汤汤底做法。不要加太多,除非爱吃甜。 加泡发蘑菇或木耳的水可提鲜。 羊排腌制:2包costco羊排,半个洋葱切碎,七八个大蒜压成蒜蓉,2tsp孜然粉,1/2tsp五香粉,1/4tsp丁香捣碎,1tsp盐,1tsp砂糖,2tsp麦芽糖,一泵蚝油,一勺酒酿,2块腐乳。腌制前可用细盐先抹在羊排表面再涂抹腌料,腌制过夜。 没有腿类 鳕鱼烹调前用适量米酒+姜丝+白胡椒粉腌制过可提鲜,烹调前洗净擦干。 蔬菜类 开水煮绿色蔬菜时加少许盐可防止捞出变凉后颜色变黄 炒根茎类蔬菜前用开水汆过可防止土腥味儿 汆备餐蔬菜时加入生抽+蚝油+芝麻油,直接捞出可装饭盒不用再拌,此处少洗一个碗,耶! 番茄炒蛋加蕃茄酱成品效果更有统一感,记得调整盐量 垃圾食品类 油炸类泡面煮熟后弃煮面汤,新加开水后加调汤料可以避免汤面太油,也可避免浓重的油炸面汤味儿。 泡面或米线的配菜需提前煮好,否则面汤变菜汤。煮菜加盐,后续不会冲淡面汤。 面八成熟时下荷包蛋,面熟可收获溏心蛋。(仅限于我家的电炉) 吃炸鸡或烤鸡剩下的鸡架子炖汤,汤可以用来煮面条或米粉吃,或火锅锅底。 Greenridge Farm beef snack sticks, 冷吃味道如哈尔滨里道斯红肠,切片热炒出油后炒素菜很香。而且热量、盐分和脂肪含量同比其他香肠来说不算高。 点心类 白糖糕:A生浆【250g冷水,260g粘米粉】,B糖水【50g白砂糖:350g水】,C酵母水【1茶匙酵母,3茶匙温水】。B糖水烧开冲入A生浆,等温度降至27-30摄氏度加入C酵母水,发酵1.5-3小时;有气泡和酒香味即可。搅匀加一点点植物油,上蒸盘二发15分钟。上汽后蒸15-25min。 crumpet:A面糊【150g中筋面粉,200ml温水,1/2茶匙盐】,B酵母水【1茶匙酵母粉,1汤匙冷或温水】,C其他粉类【1/2茶匙糖,1茶匙泡打粉】。混合ABC,27-30摄氏度发酵30分钟;平底锅喷薄油,预热至高温,面糊浇入煎蛋模具,泡泡定型后转中火,翻面略煎。(用黄油容易发黑,建议用植物油) miscellaneous 勾芡汁:红芡汁加蚝油可提鲜,无需再加糖,白芡汁加白胡椒可提鲜 百叶包:内陷鱼肉:胡萝卜碎:西芹碎:香菇碎=5:1:1:1,味鲜口感佳;也可再加淀粉适量,口感多汁。福袋形的百叶包用笋干系结比较好,用葱也可,但会有葱味儿。 两条腿、四条腿和没有腿任选其二或三者搭配烹调会有奇特的混合的香味,参考佛跳墙 渍菜粉:酸菜先用荤油炒过再下锅 罗宋汤:腊肠或培根爆锅,使用市售番茄汁+蕃茄酱或番茄罐头做汤底,快手方便,记得调整盐量。
乘车记 by 我妈
无意中发现家母写的文,非常贴近生活,文笔也好棒。转来博君一笑,以下为正文: 乘车记 ( 最近准备跟大家分享我的乘车经历,呵呵,还是很丰富曲折的,一次写不完,有时间就写,热烈欢迎亲们来看。) 我生长在偏僻的东北小县城。上大学之前,很少乘坐交通工具,县城很小,一般有什么活动步行就可解决;如果去远一点的乡下,也不外坐拖拉机,或者马车。生活半径很短,生活节奏很慢,生活内容很简单;我估计除了县长局长等大干部,县城的多半人脑细胞多半都是闲置的,神经都是半麻木的。这样的生活状态,导致了我对汽车、汽油严重过敏,每当看到汽车的身影,每当闻到汽油味,甚至看到人造革的椅子,恶心的感觉油然而生,那时要说什么是最可怕的,我一定认为是汽车。记忆中有数的乘坐汽车的经历,印象深刻的就是每次的狼狈呕吐。大凡有要乘汽车的活动,比如春游啦,去有火车站的尚志(一个邻县)开眼界啦,我都坚决抵抗。我这个不折不扣的土包子,恐惧汽车。 要去大城市上大学了,坐马车是不现实的,拖拉机、手扶式这种低档次的交通工具一般是不出县城的,我一定要乘汽车了!我当时真恨不得长翅膀。去报到的那天,全家早早就起来了,为我忙东忙西。我妈焦虑地看着我,我一口饭也不吃,什么也不做,心里只一个念头,就是怎么熬过坐车的时光。一个早晨我就为了一些小细节较劲子,要不就是站在院子里看我最喜爱的那两棵樱桃树,菜园里几株向日葵,大大的脑袋,对着太阳笑眯眯咧开大嘴,露出排排大牙齿,可是我不想笑。 我爸为了显示此行的隆重性,竟然找了一辆小轿车送我去尚志火车站,我绝望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普通人坐小轿车的机会不多,私家车还是天方夜谭,送我的那辆小轿车就是我爸在县委借的。按理说,这么风光的待遇我是该兴奋的,可是我不争气,我晕车。晕的程度依次按小轿车,客车、拖拉机、手扶式、马车、牛车、自行车这样的顺序递减。吃了一片叫苯海拉明的晕车药,在我妈的劝说下又喝了一杯水,怀着忐忑的心理钻进小轿车。第一次去遥远的地方一个人生活了,我妈千叮咛万嘱咐,我其实没怎么听见,我心念着乘车这件大事呢。 小轿车启动了,小姨叫我探出脑袋和我妈说再见,我以蚊声勉强为之,真怕嘴巴张大了,会马上呕吐。小轿车出发了,在小县城凹凸不平的土路上颠簸着,急速驶向前方,甩下一团浓雾般的灰尘,亲人们的身影在灰尘中渐渐模糊,一点点地远了远了。我有点伤感,有点失落,有点惆怅,有点迷茫,有点复杂,有点说不清道不明,是懵懂吧。被浓烈的汽油味包围着,身体失去平衡,左右上下摇摆着,车还没开到柳河(一个镇子,距离县城15分钟车程),我就哇哇吐了起来,把喝的水和药胡乱吐在车门上,从此一发不可收,一直吐到尚志火车站。中途我爸看我吐得太厉害,叫司机停了一次车,把我领到路边坐了一会,稳定了一下。我爸心疼地看着我,司机心疼地看着车门。再次坐上车,我还是一如既往地吐了。终于到了尚志火车站。我要坐火车了。 乘车记之大学时光 汽车、火车载着我来到陌生的城市,开始了我的大学时光。 话说历时一个半小时,到了尚志火车站,我乘上了开往哈尔滨的火车。上火车之前,由于一直水米未进,加上晕车的折磨,那个滋味让一切欲望和追求显得那么的苍白。我和我爸说我不想去读书了,我要回家。我爸安慰我说:“火车开的可稳当了,桌子上搁一杯水都不会洒出来,而且跑的还飞快,一小会儿就到地方了。”我同意继续前行,我爸扛着一大包行李,手里拎着旅行袋,腾不出手领着我,我只能象一只蔫鸡跟在他后面(在家时,每次外出,我爸都用手领着我),走过天桥,来到月台,上了火车。火车上煤烟味儿,厕所味儿,人体不知名的气味儿让我的晕车继续着。 哈尔滨,我心目中的大城市。高楼,公交车,拥挤的人群,我完全晕了。晚上坐在宾馆的床上,看周围的一切在我眼前晃动着,晕车的症状还没完全消失呢。我想家,想我妈,想菜园里的向日葵,想我喜欢的那两棵樱桃树。第二天,终于从噩梦中挣脱出来了。可我还是不想出去,就呆在宾馆里。我爸一个人去了秋林百货公司,给我买了一双有搭袢的黑布鞋,我穿着有点大,说什么就是不穿,我爸就乐呵呵又去给我换了一次。到了晚上,我感觉好了很多,我们父女俩就一起出去吃饭,记忆深刻的是我爸买给我的鸡翅膀。(下班前,写不下去了。) 在哈尔滨逗留了一天,再次坐上开往齐市的火车,终于到了我的大学。坐在寝室的床上,眼前的一切什物还有些晃动,静静地坐着,身体就不由自主地轻微摇动,晕车的症状还没完全消失。离开家两天了,所见所闻和我生活了十八年的小镇有着天壤之别,我的生理和心理都在晕车。四年的大学生活,快乐自由、热情张扬,读书学习,逛街玩乐;那是美好的日子,金子样的韶光。 寒假暑假,国庆节劳动节,乘车回家对我依然是个巨大的考验。回到家乡小镇要坐两次火车,一次汽车。来来回回的旅程,基本都有老乡陪伴,我们在哈尔滨中转买票,呆上几个小时等火车。这四年的来去,我爸我妈为我发愁、揪心,我哥我嫂在我没有同伴时就送我去尚志。他们想法设法缓解我的晕车病 。我吃晕车药,肚脐眼贴姜片,吃仁丹,抹清凉油,按摩虎口,一上车就闭眼不看外面。这林林种种在顽固的晕车症面前多么的软弱无力啊。 记得有一个寒假,我爸给我找了一个比我高两届的校友一起回校,那次的经历我记忆深刻。我们到了哈尔滨,姐姐去排队买票,我负责看包。剩下的就是几个小时的等待。在等车的过程中我们经历一次打架观摩,有两人在我们旁边上演全武行,吓得旅客们哄的一下四散开来。那晚我照例什么也没吃就上了火车,一晚上就趴在小小的茶几上,火车上人很多,却异常的冷,座位旁的玻璃窗上了一层厚厚的冰。晕车感阵阵袭来,一切思绪都停止了。饥寒交迫让这漫长的夜晚更加漫长,难挨。迷迷糊糊中我睡着了。清晨五点多火车到站了,北方的早晨,刚刚下过一场大雪,外面的天气比火车上还要冷。等公交车的时候我冻得发抖,全身每一个细胞都被寒冷激起了战斗的热情,它们拼命颤抖着,想要摆脱这即将冻僵的命运。同寝室的人也都回来了,她们都惊异我脸色的白,原来黑人变白是那么的痛苦! 依照我的经验,冬天寒冷的天气会让晕车症状加倍。另有一次清晰的旅途记忆也是冬天。从尚志火车站下车后,已经精疲力竭了。北方的冬天四五点天就黑了,天一黑各种活动就停止了,长途车也就没有了,恐惧回不去家,暂时忘了晕车,赶着跑到长途汽车站,登上回家的汽车。车开了十分钟后,平复的心绪无情地被晕车感取代。站在中间过道上,晃悠晃悠的,就要吐了,拼命忍着。左前方一个声音在叫我,一张酷似俄罗斯人的脸,我的高中好友!她看我那纠结痛苦的表情,赶忙把宝贵的座位让给了我。很久不见的好友,本该好好聊聊叙叙旧啊,谁让我那么不争气呀!几乎没和她说话,脑袋伸出车窗外,吐哇吐哇的。只记得她围了一条那个年代女孩们自己编织的白色围脖,很长的,一直拖到了膝盖下,这在那时是时髦的标志。 大学三年级那年,放暑假回家。经过三年的锻炼,我的意志力坚强了很多,虽然还是晕车,我也已经能勇敢地对待了。车开进县城后,我求司机在离家较近的路边把我放下,这样可以少坐一会儿车。下车后,我看见我妈就等在路边呢!她正和我的高中地理老师唠嗑。我妈说估摸着这几天我要回来了,就等在路边,看看能不能接到我。血缘亲情让人们有了超常的预测能力。我妈身体不好,平时不出门的,这是唯一一次我回家,是我妈接的我。所以我现在还记得。回想高中时代,我要是放学晚了,我妈也是这样等在路边,向我回来的路张望。看到我就急忙问,咋这么晚?然后帮我拎书包,我到家总能喝到我妈给我晾的白开水。现在再回家乡,等在路边的人,永远不会是我妈了! (以下我将写乘车记江苏,乘车记上海,欢迎亲们支持。) 乘车记之江苏十年(1) 1994年我离开了生活二十年的故乡,到陌生的江苏讨生活。故乡的寒冷,春天和秋天的大风,让我对遥远的南方有着无限的向往。现实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残酷,举目无亲的生活磨炼着我的意志。为了生存,学习各种生活技能成了我的必修课。首先我要学习的是骑自行车 。 回想那个炎热的暑假,那个我在江苏的第一个夏天,我被从未感受的热包围了,我被吓到了,我感觉无处可逃。整整一个夏天我的精神状态就是发懵。这个夏天也是值得记住的,我学会了驾驭自行车!学习过程惊心动魄,煤渣铺就的操场上,我摔了好几次,膝盖磕破皮流血。教练水平超高,一只手抱着一岁小儿,一只手扶着车后座帮我保持平衡。不会骑车的人,扭车把的劲儿像头牛啊,左拐右拐,就是稳不住。终于学会了,虽然不会飞腿上下,但是利用老天赏赐我的两条比较长的腿,上下也就不是问题了( )。生活所迫,根本没给自己练习的机会,刚一学会,我立马就学以致用了,还没掌握的方法基本上是在马路上练习的,马路杀手那年月就有了! 从童年就向往的这个超高的技能一朝掌握,我这个兴奋啊,骑在车子上,我感觉身心自由,世界也变得轻快了。只要有点理由,我必定骑上自行车到处招摇。不过,现在回忆起来我倒是后怕,那时真是无知者无畏啊!小时候生活在连红绿灯都没有的小县城,交通规则的概念在我的意识里根本就没有,我当马路就是我们县城的稻田,只要是方便,随便走吧! 经常会反向在自行车道上和他人相遇,然后还很理直气壮;经常会骑着骑着猛地打个弯,被后面的车子撞倒;经常会胡乱过马路,差点被汽车撞到,一只脚紧挨着汽车轱辘,惊魂啊!感谢上帝,基本有惊无险。为我的无礼,向那些个跟我有过交通摩擦的朋友道歉!无论有多少曲折坎坷,我都要感谢生活,让我学会了骑自行车!让我获得了另一种从未有过的飞翔的快乐!让我节省了时间,扩大了活动的半径,买米买菜,接送孩子,闲暇娱乐,我都充分利用我的自行车,在马路上飞驰着。真的,我的生活展开了新的一页。遥想十八年前,年轻的大脑没有多少内存,生活多么简单快乐!每个炎热难耐的夜晚,骑着自行车晃荡在空旷的马路上,偶尔在小卖部买一只紫薯雪糕,美美地吃着, 内心充满了凉爽和满足,未来是什么,根本没有想过。(先写到这里) 乘车记之江苏十年(2) (亲们,继续哈!) 在江苏生活的十年,交通工具基本固定为我喜爱的自行车。生活简单,快乐,忙碌。偶尔几次的乘车经历至今历历在目。 有一次系里组织去苏州西山旅游,领导先动员大家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接着威胁——不去的啥都不发,不补缺不补差。大家分析利弊,强烈鼓动我去。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回家又详细论证一番,我决定去。事先做了充足的功课, 出发前一晚早早就睡了,由于太兴奋,太担心,没睡好。第二天一早,洗漱完毕,按照老习惯,早饭白开水;吃上晕车药,又准备了一杯姜茶。上车第一件事就是问司机师傅,要开多久才到苏州,师傅曰三小时,妈呀,好沉重哦。 选了一个靠窗的位子(也顾不上谦让了),闭着双眼,一动不动,谁都不理。十几个同事谈天说地,好不热闹。书记大人发现平时就不爱说话的我,比平时更加严肃了,还双眼紧闭,拒绝交流。估计书记认为我一定是思想出了问题,旅游都提不起兴趣!今日事今日毕,顿时来了工作热情,悄悄打探说:她咋了。了解我的人解释曰她晕车,不想说话。 接下来的旅途,我就一如既往跟晕车搏斗,肚子里翻江倒海啊!隔一段时间,我就问问后面的人,还有多久到?每次的答案都令我绝望,感觉时间就象停滞了一般。如此循环之后的又一次,书记抢答——还有五分钟,马上到了!哈哈哈,五分钟!我的内心顿时轻松了,恶心的感觉也减轻了,就快要到了啊,太好了!我睁开闭得有些酸涩的眼睛,望着车窗外的风景。早春微寒,风儿些许料峭,花儿们还没扎堆开,树木早已软了腰肢,空气中已酝酿着某一天热的突袭。 余下的旅程,当我再问起还有多少时间 能到时,书记均一马当先回答干脆——五分钟,还有五分钟!一边热情洋溢当导游:看看前面,西山,西山,看到了哇?书记回答了若干个五分钟后,一同事奇怪大叫:书记,你手表坏了吧?书记意味深长说:我说五分钟,对她有效吧?同事们恍然大笑。 车在太湖上疾驰之时,我貌似联想到金庸小说中的武功凌波微步,也许就是这个感觉吧。西山虽不高大,景色是美的,山清水秀!十几年过去了,记得最清楚的是山石上长满了湿滑的苔藓。在山脚下买了梅干菜等山里的土特产,比较特别的是种在花盆中的何首乌,几乎人手一盆。我的那盆何首乌,在我的悉心浇灌下,疯长疯长,最后扔了。 第二天,一干人等驱车到苏州市游玩。开车返回一小时之前,大家去副食店采购,第一次尝到了松子糖的味道,从小就嗜糖如命,大学时曾经在同学那里见过松子糖的包装盒,心里还向往着它的味道,一朝如愿以偿,买了好多——原味的薄荷味的草莓味的,黄的,绿的,红的。对了,这中间还有一个小插曲,我和小陆老师去厕所,和大部队走散了,找不到车了,纠结好久才归队,那时还没有手机这些个通信工具,一车人呆呆傻等呢。回程一切顺利,每个人都被大包小包包围着。我的晕车感也没有原来那么强烈,在我坚强的意志力的压制下,它暂时退却了。 此次乘车的收获:书记大人思想工作方法得当,经验老道。思想工作者的存在是必要的!物质第一,意识第二,这个第二蛮强大的。惟愿我们都做个思想强大的人!(峰迷们,谢谢支持!有空就来爆料!)
2019
2019年,野蛮的本我与公序良俗不停争执却徒劳无益,夹带着如鲠在喉的无力感。 Timeline 一月:开始递简历找工。在coh时常晚间躲在会议室哭,担心reviewer不满意文章而无法及时发表,因此拿不到学位;又忧心找不到工。短暂的快乐是去rancho palos verdes的海边,再吃Peruvian。 学习和工作 跌跌撞撞终于毕业。要说硕士期间最大的收获,是找到了自己热爱的东西,并且懂得了不会就学,不懂就查,查不到就问,再坚持尝试无数次。离开SCMC,最舍不得的是潘姐,最放心不下的是两个师妹和留下的一堆标本。 病 停药SSRI半年多,时常复发,羞愧内疚自责自轻如洪水猛兽袭来;尤其在夜深人静时,感觉如掉入深渊,绝望无助,欲哭无泪。如人为刀俎,从心尖被割下一块肉,摔打成泥,加一些辛香调料,下酒。唯一的进步是敢于和身边的人提起,用轻快的语调;并承认自己无法与之和解,用潇洒的词句。现下的状态是:认输认命,我这辈子无法打败它啦!但也不愿靠吃药活在治愈的幻象中。 生活和社交 我的生活大约在大多数人看来无聊无趣,因为他们无法了解sociophobia远离人群的舒适。 亲密关系 依然不相信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依然不相信浩浩汤汤的情感。 爱好 还是很喜欢看书,也终于有时间和安静的空间看书。 生命 人生在世,总有后顾之忧。然而想到人终有一死,人类也终会灭亡,人类文明终将灰飞烟灭,倒是很轻松。 同理心 开始滋长了一些廉价的同理心和天真的正义感,也开始学会说一些廉价的漂亮话;开始会捐钱给孤儿院。说它廉价而天真是因为,自己似乎成了罗素比喻的贵妇,直接的施舍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地位、教养和资源而已。只能注意到视线范围内的苦难,却不知远处丧钟为谁而鸣。同理心源起于对悲剧发生在自己和所爱之人身上的担忧,通俗迷信一些的讲法就是天道轮回不要轮回到我家。再难听一些:麻木不仁,精致利己的小人;乌合之众之一,从未反思社会的结构性缺陷,没进行什么独立思考,更没什么经得起推敲的意见。 困难和负面情绪 的的确确遇到很多困难;无从谈起的,轻描淡写或者浓墨重彩都能被妆点的困难。在外人面前提起时,往往小心翼翼地插科打诨又带着戏谑,像是怕对方完全心领神会而后一道抱头痛哭似的。 2019年做了很多“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荒唐事,留下一片荒芜。也有过短暂的喜悦、短暂的失落、短暂的不甘、短暂的幻灭、短暂的犹豫不决;捶胸顿足过,义愤填膺过,嚎啕大哭过,欣喜若狂过,也漫无目的过——我好像还是我,但又不是我了。← 本段矫情文字的大意就是本人的26岁与他人不差毫发。 若要说庆幸,唯一的庆幸就是还苟活着。苟延残喘能到何时呢。 总之,留下了这条小命,内心充满感激,虽然不知该感激谁。新年愿望就免啦免啦。不知是否能活过2020年,拭目以待。 呼呼,好不容易写完,卖个萌吧:喵,喵喵,喵喵喵~~😹
Patterned progression of gut microbiota associated with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and late onset sepsis in preterm infants: a prospective study in a Chinese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转】食人族留学生纪事本末
【转载】 当然,这个消息并不算意外。毕竟校方是经过长期的深入磋商与审慎考虑才作出这个决定的。利弊什么的,各方早就权衡讨论过无数轮了。只是,当议案终于要成为现实的时候,校园中还是难免一些波澜。 毕竟,那可是食人族诶! 可是这件事很奇怪吗?毕竟这所大学和它所在的这个文明国家一样,素来以多元包容著称。它的校园明明也曾接纳过体格庞大的半人马族留学生、忧郁而行动不便的人鱼族留学生、性格顽劣的蛇精族留学生、有着虐待狂的蜘蛛人族留学生、甚至还接纳过记忆堪比金鱼什么也学不进去的鸟人族留学生,她们的逸事趣闻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既然这样,接纳食人族留学生又有什么不可呢? 大家就这么议论来又议论去。有人坚持认为食人族的涌入会对本地的社会安全构成威胁,也有人认为应当促进这种交流,毕竟这是帮助落后民族认识先进文化并革除陋习的机会,更有人反对前两种阵营的观点,认为他们都不懂得尊重其他文化,是怀着种居高临下的视角对别人指手画脚……总之就在这些激烈而又不失礼貌的观点交锋中,又过去了好多时间,于是新同学欢迎会的日子就这么不知不觉地来到了。 而当那一天真正到来的时候,校园里并没有产生什么巨大的轰动:大家怀着巨大而无法掩饰的猎奇心理,看着食人族的新同学们坐着校方接机的大巴,在统一安排的宿舍前下了车,有序地排着队去行政楼办手续。可是新同学们并没有长着尖牙利齿、蝙蝠翅膀、毒龙尾巴,也没有从背包里掏出可怖的食材,而同样也是两只眼睛两条腿的普通人类,拖着大小不等的行李箱,使用智能手机。他们身穿的也并非先前人们想象中的原始部落的标志性草裙,男生穿着整洁的T恤牛仔,女孩子甚至穿着不乏时髦的小裙子,化着不失精致的妆容。若非要说他们和本地学生有什么区别的话,那么就只在于他们略显黑瘦的样貌,以及腼腆怕生的举止。 显而易见,围观群众对此多少有些小小的失望,有些人心中甚至因为自己先前一度抱有过过分恶意而荒唐的想象而感到羞愧自责。此外再也没有人表露过对安全问题的担忧,毕竟食人族留学生是拿着合法签证来到这个国家的,当然是会遵守这里的法律的。 日子继续一天天地过去,新同学们和本地学生一起上课,走着相同的上学放学的道路,在食堂以及附近的参观也时常能见到他们的身影。大家对于他们已经见怪不怪甚至习以为常了。只是总体来说,他们倾向于抱团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不太喜欢和本地同学交流。这也可以理解,可能是因为他们自己也了解,这里的人对他们有一些成见吧。 大概也正是因为他们的生活圈子比较封闭乃至神秘,所以大家才会乐于在私下谈论自己通过各种途径而了解到的有关他们生活的点点滴滴。笔者在这里将这些琐碎的记录整理在一起,便构成了这篇《食人族留学生纪事本末》。 总体来说,从食人国来的留学生都是和我们一模一样的人类。而食人国本身,也是一个有着发达的电气、工业、交通与内部互联网的现代国家,只是比较封闭,有意识地不太和外部世界来往而已。另外由于这个国家正处于某种令人嫉羡的经济腾飞阶段,所以他们的留学生的外表都很体面,出国的消费甚至常常比我们本土人还阔绰。他们常常出现在教学楼、自习室、办公楼、车站、商场、景点、郊外,看上去也都还算是安分守己,似乎就是普通人中的普通人。可是我们这里的本地人总是无法理解,为何直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那个国家竟仍毫无废除食人制度的征兆——某些事情在我们的国家的媒体会时不时得到报道。而且这些看上去和其他同学没什么别样的年轻留学生,在来这里之前显然都是食过人肉的,并且在回国之后还会接着再去吃人肉。只要想到这一点,任凭是谁,在遇见他们的时候,总难免心中有一些惊悚之感,同时也难以抑制某种好奇之情。 所以便不难理解,虽然校方曾经三令五申不建议直接讨论敏感话题,但还是有过某些不讨喜的同学,对于这些来客问东问西,甚至毫无隐晦地提过非常尖锐的问题,问他们为什么到今天还在吃人。 对此,食人族留学生总能不卑不亢地作出几乎一致的回答,仿佛是事先排演好的:每一个民族的祖先都吃过人,食人族只是更加忠于祖先的风习而已,谴责食人才是一种数典忘祖的虚伪行径。你们文明世界的纳粹曾经杀掉千百万人,却把尸体白白烧掉而不食用,这才是一种真正的疯狂与野蛮。而即便从纯粹理性的角度来讲,食人也是有依据的,毕竟人死不可复生;把尸体白白地烧掉或者埋掉,难道一定就是更合理的行为?食人族还有一名脑袋中装满了莎士比亚和歌德、在文明国家也不乏名气的伟大作家,曾专门论述过食人行为对于人类文明延续的重要性。 食人国也并不是野蛮人的国度,而是具有悠久的文明史,甚至比那些自命的“文明国家”更加悠久。食人国在历史上由于战争、歉收、疾疫和人口过度增长,经历过许多“人相食”的故事。所以这一习俗逐渐得到了机制化,成为绵延数千年的民族传统。“两脚羊”“不羡羊”“和骨烂”“烧把火”“捣磨寨”都是民族饮食文化的不可割弃的珍贵组成部分。某部传唱至今的史诗中的英雄曾经为了保卫国家而吃光了一整座城的百姓,至今仍广受尊崇,得到民族英雄一般的纪念。 毕竟,食人族并不像某些别有用心的媒体所恶意渲染的那样,是随随便便遇上个人就杀来吃的。真正需要被“宰杀”的,仅仅是所谓的“菜人”而已,用食人族的语言来说叫“yapu”。他们并不是正常的人类,是通过千百年食人史而精心育种出的特殊人种,他们的肉料比很低,容易在较短时间内育肥出栏,适合食用。他们的出生、长大与屠宰都是在管理高度精密的肉食工厂中进行。当然,他们在工厂里也不光是饱食终日,而是可以得到一些职业技能培训,从而负担一些他们的智力所能胜任的简单机械的劳动,例如清扫、维修、烹饪、流水线装配以及网络言论审查等等。总之,“菜人”的智能极度低下,和猪、马、牛一样,既不能真正理解人类的感情,对于外国通行的价值观也并没有什么向往,这样的生活对于他们并没有什么不好。如果你们文明人认为吃猪、马、牛不是什么罪过,那么我们吃“菜人”也没有什么不可以。更何况“菜人”也不像健全人一样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即便在严密管控的营地里,他们也曾为了越狱制造过不少事端,毁坏过公物,甚至杀害过工作人员,所以可想而知,假如成千上万的头脑简单却充满暴力倾向的“菜人”有朝一日获得自由,那么营地外的社会秩序必然会立刻崩坏。总之,“菜人”还是需要管的,集中式的管理显然是于己于人于社会都最为有利的模式。 一般情况下,只要说到这一步,大多数本地学生就都会感到理屈词穷,表示愿意多多倾听来客,深化自己对他者文化的认识。不过也有比较尖刻的人会追问,“菜人”和普通的人是否真的有区别呢?既然他们经常有越狱之类的行为,是否说明他们对自己的命运并不满意且渴望自由呢?为什么不允许他们和普通人一样不用被屠宰呢? 就此,食人国留学生继续着不卑不亢的态度回答,论述道,由于“菜人”不但为其他人口提供相当比例的食物,而且对于某些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具有重大意义,所以是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有时候若“菜人”繁殖太快数量太多,超出了需求量,就需要对其加以生育控制,但有时候若“菜人”数目缺乏,就会强制配种,或者将严重触犯了国法的普通人投入“菜人”饲养场。“菜人”的管理永远是建立在非常周密的统筹规划的基础之上的,其数目必须始终符合当下的经济形势与供需关系。如果一夜之间让所有的“菜人”都过上外国标准的生活,那么整个国家的经济都要崩溃。再者,“菜人”和普通人在某一方面是平等的,在“被吃”这一点上是没有区别的,因为即便作为普通人,在死后尸体也是要被收归国有的,然后分配给肉食工厂加工成产品。 “所以即便是我们,也都是要被吃的,我们并不认为这样有什么不对。作为食人国的公民,被吃是理所当然的归宿。这既是千百年的祖训,也符合自然规律:与其把美餐让给蛆虫,还不如留给自己的同胞专享。我们只是在几千年的苦难中学会了让一切资源得到最佳的配置而已,这并不是你们这些素来生活在富足饱暖之中的外邦人所容易理解的。”在回答这种问题的时候,食人国留学生往往会摆出一副大义凛然的架势,仿佛准备好了让割肉刀立刻落到自己的身上,好为自己的同胞的口腹之欢作出贡献。 话到了这个份上,即便最刻薄的人也无法进一步刨问下去了。所以后来这样提问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跨文化接触都像上述的讨论那样充满了对彼此的差异的尊重与理解。比如曾有一个食人族女孩子送给本地女孩子一支自己从祖国带来的价廉物美的润唇膏,后者非常开心地接受了礼物。可是终于有一天,接受礼物者出于好奇而用翻译软件阅读了这支润唇膏的包装纸上的内容,惊恐地发现其中竟含有人油成分。她当即呕了出来,像发了狂一样搓洗自己的双唇和周边肌肤,几乎磨掉皮现出肉,成为了一时的笑谈。另外还曾经有一个看起来很文弱的食人族男孩子在某次聚餐聊天时,不经意地提到过自己的父亲是因为企业盈利较好,所以才可以负担起他出国读书的费用,并表示自己并不很理解父亲为什么不希望他将来回国发展。当同学问起他父亲从事的是什么行业的时候,他答道是人肉罐头工厂,在场的几位本地同学当场就吐了。另有一次,正当一位本地男同学在寒天瑟瑟发抖的时候,一位食人族留学生脱下了自己身上穿的毛皮大衣批在他的身上,然而这位被帮助的同学很快便从皮革的纹理上看出这件衣服是用人皮鞣制的,于是他竟然忘恩负义地当场把这位乐于助人的食人族同学暴揍了一顿…… 当然,这些误会大多出自交流双方缺乏必要的沟通。很多时候,只要愿意倾听,我们这些本地人也是可以理解食人族的一些奇怪的习俗的。比如在发生了重大死伤事件之后,例如地震、塌方、交通事故、化工厂爆炸,食人国有着有别于文明国家的处理方式:有关部门会迅速派人到达现场,打起横幅,升起气球,铺陈开无数桌椅,张罗起欢乐的酒席。死者的遗体会被以最符合尊严的方式烹饪成可口的佳肴,另外当然,重伤到没有救治希望的人也会被以人道的无痛方式宰杀掉,煎炒烹炸。文官们写下大红色的精美请柬,盛情邀请死者亲属前来赴宴,一起饕餮起他们的亲人遗体所烤成的肉排。只要能伴着欢快的葬歌和醉人的美酒,论谁都能很快忘却悲伤。如果有些人过于敏感固执,不会仅因吃到自己亲妈的一大块肉排而就能感到补偿,那么大家便会出于同情而允许他吃两大块甚至三大块。最后,死者亲属和到场官员纷纷打着酒气浓重的饱嗝,满足地抹净嘴边的油脂,激情地紧拥在一起,失去亲人的悲伤就这样得到弥补,甚至还能转化为新的友情与快乐。一切到第二天就会过去,没有人还会提起,也没有人还会记得,大家继续以饱满的激情,为了食人民族的未来而全身心投入到生产建设中去。 当时也曾有很多本地学生摇摇头表示难以理解这样的做法。食人族留学生继续辩解道:“不然还能怎么样呢?一方面这是最为理性的利用遗体的方式,还是那句话:难道要白白地烧掉或者埋掉?另一方面既然死者已经死了,难道要让生者为之继续无谓地悲伤下去,从而助长可能对社会秩序造成不稳定的因素吗?能让活着的亲属感受到饱腹的快乐,这难道不才是对死者最大的慰藉吗?”听到这一番言论,大家竟也都开始不禁啧啧称赞:我们现代文明人类在面对同样的问题之时难道可以做得更好吗?一定要用自己的尺度而狂傲地衡量他者的传统吗?我们难道不可以从遥远国度的克服生与死的神秘智慧中学习到一些什么吗? 其实有的时候,我们也可以观察到,食人国留学生内部对于某些问题的看法也是有分歧的。有的似乎认为,食人只是人类历史上虽然必经但是终将克服的一个阶段,在未来“菜人”的比例必然会随着经济与科技的进一步发展而日益缩小,毕竟真正的饥荒年代早已过去,为什么一定还要吃人呢?而且许多行业由于技术进步,也脱离了对“菜人”劳动力的依赖,所以即便是食人国,在不久的将来也完全有望废除食人的传统。也有一部分人认为,未来的食人国对于传统应当采取一种扬弃的态度,继承其好的方面,改革其旧的方面。对“菜人”的管理方式也应当更加地科学、高效而人道:例如可以采取先进的电击或麻醉屠宰,来替代传统的红刀子进白刀子出的落后屠宰方式。但是也有一部分食人族留学生在见过外面的世界之后,反而意识到自己的族群的独特性,更加为食人而感到骄傲。他们坚持认为,“菜人”制度才正是食人国的灵魂所在,外来的资本与技术的输入不但不会动摇国本,相反只会刺激人肉工业的生产力与生产效率的发展,让“菜人”育种技术得到突破,也让肉食质量迈上新的台阶。这样,不但民族特色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巩固,甚至还可以向全世界输出自己的声音、自己的发展模式。 特别是最后一类留学生,他们非常迫切地想向世界证明,食人国也是众多的正常国家之一,食人之俗也不过是众多多元的文化之一,需要得到世人的尊重。他们乐于向外国同学展示食人国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希望能够改变一点偏见。不错,食人国的上流阶级表面上也过着类似于外国人的精致生活,只不过他们的房屋可能是“菜人”工匠辛苦制造的,起居室内的沙发往往蒙着“菜人”的真皮,桌上作装饰的精美工艺品可能也是人骨所制,卧室床上的毛毯可能也是用人的头发加工而成,家里用的电可能是附近的“菜人”养殖场里的“员工”没日没夜地用脚踏式发电机蹬出来的,书架上的装帧精美的书刊里也满本都写着人排的四种不同烤法,日常消耗的工业产品,里面也往往会用到人类的油脂与骨粉。另外,他们死后,自己的肉也会充公,然后和“菜人”的肉一样投进大绞肉机里面搅匀打碎成肉末,他们的皮、发、骨也保不准会进入到另一家人的屋中。 不管怎么样,我们必须承认,维护自己祖国的声誉是一种非常容易理解的情绪与愿求。持有这种态度的同学往往都是非常敏感的孩子,十分在意别人对自己和自己的族群的评价,当外人指责食人国的吃人传统的时候,他们中的有些人会据理力争,甚至不惜动起拳脚,而有些甚至会委屈地落下眼泪,以致提问者感到是自己冒失地犯下了某种罪孽,开始不好意思起来。 日子就这样又过去了很久。虽然偶尔会有一些差异和冲突,但是我们与食人族留学生的共处经历总体来说是没有什么大的不愉快的。所以当我们得知与食人国的交换项目被校方叫停的消息的时候,还是颇感意外的。 原因并不出在来这里做客的食人国留学生身上,而是因为本地派去食人国的交换生出了问题。毕竟肯报名参加前往食人国的项目的本地学生,多少是怀有某种猎奇与冒险的心理的。他们中竟然有人在归国后向别人绘声绘色地描述自己在异国如何光明正大地品尝以不同方式烹制的人肉,甚至有一位声称自己不仅参观过人肉工厂,还在里面做过一阵子屠夫岗位的实习,并亮相于食人国的官方宣传材料中,成为了国际友人也拥护食人国独特制度的铁证。 至于上述归国者的描述有多大程度上符合事实,多大程度上只是添油加醋的吹牛,就此还并没有非常权威的调查。但是事件的结果是,校方认为与食人国的合作无法继续下去,于是单方面中止了项目。 再后来,所有的食人族留学生都归国了。不久后我们还从新闻中读到了语焉不详的消息:食人国由于经济下行,正在考虑增大“菜人”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还增设了很多高新科技、流水线化的人肉工厂。 但是我们实在不知道扩充“菜人”比例的计划将会如何具体落实,是否我们昔日的同学也有可能会被划作“菜人”之列。不过后来的食人国也越来越封闭了,对于昔日同学的近况,我们也无从了解。只是在接下来的很多年里,有关他们的趣谈也就和这所学府历史上的许多其他传说一样,被学长学姐叙述给学弟学妹,又被学弟学妹转述给学弟学妹的学弟学妹,继续流传了很久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