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诗班 | 景知行的博客

Recent content on 唱诗班 | 景知行的博客

【推荐】音乐电影《村庄·音乐》:人类文明“地质学”的分层积累

昨天看了北京电影节展映影片《村庄·音乐》,一部关于传统音乐的剧情片,大概90分钟左右。 影片是黑白色的。一开头,就让我想起了张大磊《八月》,而且我非常确定它一定会有彩色的片段。不同的是,《八》的黑白是为了最后几分钟的彩色,而《村》将几分钟的彩色片段放在了中间,大概是影片进度62%左右的时候(不确定,只是自我感觉)。 这部片子我给打10分(即满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称道: 一、声音 自然音的运用,非常像我最喜欢的导演张大磊,不过在混音上相当克制。主创的取向是客观冷静的,而不是以情绪来渲染,所以自然音的声响效果是贴近真实的、没有放大感官感受的。(当然,也有可能是影院音箱不足以达到耳机的效果) 现场音乐的录音与混音,为大家留下了宝贵而高质量的记录、存档。每一首音乐都极为优美动听,可见在原声乐器和人声演唱的录音上都做足了功夫,混音工作也对最后的呈现增色不少。唯一可惜的是,主创说这是全景声录音和呈现的影片,但这次放映却在 5.1 的影厅。期待之后在杜比影厅再次享受。 二、画面 画面也极美,比如棉花田、塔里木河、农居,甚至遮阳网、塑料布等。采用了我最喜欢的“新现实主义”,贴近真实,颇为享受。 三、剧本 剧本其实比较简单,但胜在讲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有着不错的把控力。因为在90分钟内还要置入多位传统音乐艺术家的现场片段,所以讲完很长的故事是不可能的。但主创将一个故事的三四个阶段放在同一时空来呈现,在压缩的时间内完成了这一任务。具体在这里不做剧透,留待大家去做欣赏。 四、题材 故事围绕传统音乐中的木卡姆音乐展开,兼有诗歌、村庄生活等。映后,编剧之一、音乐指导何力的一句话说的非常好:“京剧、秦腔、花儿、木卡姆等,都是我国的伟大民间艺术”。我深感认同,我也相信我国的传统音乐一定能发展得越来越好,不断地获得艺术上的新生与成长。值得一提的是,何力与摄影指导李勇居然都是我的学长、校友。 五、哲学与文化 这部电影可以用类似福柯的“知识考古学”或《千高原》的“道德地质学”的方式来做分析。南疆的沙漠绿洲、人类文明的十字路口、维吾尔语的说话方式、木卡姆音乐与当地诗歌,无不呈现出一层又一层的文明积累。 南疆土著是印欧语人群,与同是印欧语的波斯语族群比邻而居。唢呐、扬琴、琵琶等乐器均来自波斯。波斯哲学中的二元对立互动思想也在影片中有体现。 征服波斯之后,亚历山大帝国的希腊化城邦文化远播中亚,留下了城堡和城市的传统。影片中提到了喀什噶尔(即喀什)的制琴师。传统上,南疆地区又被称为以喀什噶尔为中心的六城地区。 后来,这里接受过佛教及印度哲学的传入,也接受过景教(即基督教亚述教会)。佛教的“无常”等思想的遗存在影片中非常明显。 唐朝时期,中国首次成为亚非欧大陆国家,参与大陆事务,通过丝绸之路将中国产物传往西边,也从西边获取相应的产物与世界文化资源,南疆出现各个商业重镇,骆驼是主要的运输工具。如影片中所说:“当时我们用小木舟和骆驼送你出去,如今你坐着飞机回来了”。 9世纪,从蒙古草原而来的突厥语人群如回纥等迁入,改变了这里的语言。每一种语言都是一种思维方式。受波斯语影响,突厥语诗歌与突厥语文学也有很大的发展。 再到阿拉伯人、蒙古人的相继崛起;伊斯兰教的传入,伊斯兰商业文明、城市文明所带来的出生、死亡仪式,伊斯兰历(一种太阴历)的使用;明朝黄教(藏传佛教格鲁派)的传入,清朝儒学的传入,筷子的使用;苏俄的崛起,西装与西方音乐对传统服饰传统音乐的冲击;工业时代对村庄的影响等。每一层文明的积累才成就了现今的塔河边、绿洲里,所以它们会若隐若现的在影片中闪烁着踪迹。 回望以上五个方面,我想,《八月》是一个公有制工业城市、影视行业里长大的孩子的自传,《村庄·音乐》则是一个传统村落、传统艺术行当里长大的孩子的自传。谢谢编剧何力、王丽娜,谢谢导演王丽娜。

2025/4/20
articleCard.readMore

佛教传入之前的中国哲学两大源头

对于中国来说,在佛教(及其携带的印度哲学)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哲学的主要内容有道家、名家、阴阳家。 但中国的哲学可以追溯到更久,主要内容有《易经》、苯教。 《易经》为周文王时期的创作,是周人在商人哲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周人是大部分中国人的祖先,在当时处于半农半牧的阶段;商人是少部分中国人的祖先,在当时有着高度发达的农业与商业文明,尤其在文字、神学与哲学、天文历法方面造诣非凡。 商人的主要信仰包括“帝”和“祖”,帝即至高神,祖即历代祖先。有用于农业生产的历法,也有用于宗教祭祀的历法。哲学上最重要的两点是:人与帝的沟通(对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观察),天命观念(商汤革命)。 周人在向商人学习农业与祭祀的过程中被商化,理解并发展了其哲学。周文王认为自己能够与商人的帝沟通(即发现了自然现象并没有保护商人的倾向性,发现了商人王室并没有神圣性),认识到了大邑商可以衰亡、小邦周可以崛起的变化之道,由此出现了《易经》,继而出现了商周革命。 苯教是青藏高原上的本土宗教,产生于象雄地区,但创始人来自波斯或中亚。苯教思想与波斯哲学高度相似,以二元对立为最大特色。其认为:事物的对立面的互动,构成自然运行的框架与社会规范的工具。

2025/4/13
articleCard.readMore

想象的两个特性

想象的最主要特性是主观的。想象与现实有着很大的差距,甚至完全相反。只是大多数人活在自己的想象中,因为与现实的不符,产生诸多不快、痛苦、憎恨等负面状态。 想象的第二个特性是可以变为现实。理论上,任何有变为现实可能性的想象都可以变为现实。想象需要通过行动这一桥梁变成现实。遗憾的是,大多数人并不行动。

2025/4/12
articleCard.readMore

写在28岁提前退休的两年之后

漫长的两年终于过去了。 28岁前的记忆,好像《镜花缘》里的一场梦。 28岁仿佛我的新生,而之后的这两年比之前的二十八年都要漫长。 退前退休后的三个月(2022.4-2022.6),是在上海的短居(两个月)与在湖北、湖南、江西的流浪(一个月)。 接下来的两个月(2022.7-2022.8),完成了人生清单上的一项心愿——重走长征路,穿越十省,到达终点。这是一段每天都在户外的流浪生涯,是身体和精神的磨炼,身体得以强健,精神得以舒展。 接下来是与父母相处的半年(2022.9-2023.2);同时也做其他事,作为主动面对事情的磨炼。 2023年3月到2024年3月,考试是主线,几乎每个月都有考试。其中也做了其他的事,比如流浪(2023.3-2023.7),在考试的间隙,足迹遍及东部、西部、国内、国外,完成了人生清单上的更多心愿;比如隐居(2023.8-2024.3),在成都住了下来,入职了一个大学,一边工作一边考试。 隐居是相对于流浪的一个概念。 退休后也是能工作的,只是工作观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退休后的工作也在根本上与之前的不同。 以上就是我的这两年。 以上就是提前退休、流浪、隐居、工作观的概念,虽然我只说了几个词,并没有说内容。 「人所知道的——而非仅由喧嚣扰攘中听来的——一切,都可以用三个词说出来。」我知道所以我可以说,如果读者知道则自然知道;如果读者不知道,听了也不知道。多说无益。 当我试图总结这两年,我究竟在总结什么? 我想,还是从人最关心的议题入手,看能否突破思维与语言的限制。 1.成熟 成熟是人意识到自己有的选,并做出选择和行动。 大多数人都是被推着走的,不管年纪有多大。 2.财富 财富是手段,不是目的;是过程,不是终点。 人对待财富的看法有三层。一是看作消费金,先收入,再支出;二是看作资本,投入再生产,扩大收入;三是在二的基础上,在扩大收入的同时精明地消费,把钱花在刀刃上。 大多数人在第一层,一些人在第二层。但这些都很难看出“人对待财富”的迹象,反倒是“财富对待人”。 财富是人的工具,人不是财富的工具。 是财富控制你,还是你控制财富,跟自己的情形对照一下,显而易见。 3.幸福 幸福就是幸福感。 幸福感就是先苦后甜的那个甜。 如果人很轻易地获得一个东西,就不会感到幸福。如果几经波折、历经困难,则幸福感大大提升。 如果你想获得幸福,就适当吃点苦。 但吃苦并不等同于身处麻木。那不叫吃苦,那叫绵长的不苦也不甜。 4.理性 不管人们知道不知道、承认不承认,人都有理性。 你来看我的文章,是因为你自己的原因,是因为你觉得对自己可能有利。 而不是因为我的文章有多好。 这就是理性。 适当的理性是好朋友。 不过不重要: 不知道自己的理性,就流着泪、不知为何地做出自己都不能接受的事; 知道自己的理性,就清醒地做出事来。 5.使命 人究竟要做什么样的事业? 一开始我们只是学习一个谋生的手段,从事一个养活自己的活计。 后来,我们就被这个活计控制了,它拥有了惊人的自组织性,把它范围内的所有人都控制了。所有人都开始转向,忘了初衷,心甘情愿成为它的一部分。一切都不可思议地运转起来。 从这一点看来,我们进入了一个监狱。《肖申克的救赎》里的主角其实是瑞德。安迪从来就没进过监狱,老布从来就没出过监狱。瑞德在树下越狱,越狱后其实什么都没变,但他已看到了太平洋的蓝。 不管你选择什么样的事业,你可能都是在进入自己的牢笼。所以关键不在于你选了哪个事业,而在于你在心灵上进没进牢笼。 精神上的超越,才能让你超越所从事的事业的控制,主导事业,向使命进发。 以上就是我所知道的东西。 我想,这两年是探索期。 人生的下一阶段,将是海绵掉进大海的时期。我渴望把知识一网打尽。 盼望与伟大的灵魂顶峰相见。 盼望与你在世界之外的新世界相见。

2024/3/17
articleCard.readMore

佛国的陨落与儒教的开端

儒教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宗教。在朱熹的时代,北印度已经进入伊斯兰王朝,佛教在它的诞生地已经濒临灭绝。在中国西域,当地也已经伊斯兰化。而在中国内地,则是一个已经完成佛教中国化、中国佛教化的万里佛国。 佛教在哲学和宗教上非常成功,在哲学上将印度哲学带入中国,是中国哲学的源头;在宗教上深入大众,佛寺多,信众多。但佛教不利于国家,宗教强而国家弱,寺庙富而民众穷。南宋国力弱小、外敌环伺、礼崩乐坏。 在这样的背景下,朱熹主要完成了两件事。一是在哲学上,重新释经,集新儒学之大成,总结了儒学的哲学化;二是在宗教上,开儒教之始,创祠堂制度、家礼制度,与佛教、伊斯兰教展开竞争。 南宋当然灭亡了,但精神上的中国却重生了。在哲学与宗教上,中国用自己的精神文化力量征服和同化外敌;并且开始去佛教化,形成新的中国文化。

2023/12/29
articleCard.readMore

历史很短的一些国家

阿富汗:1747年,普什图人的一个部族的酋长艾哈迈德乘波斯衰落之际独立,建立了杜兰尼王朝,一度成为强大的国家,统一的阿富汗国家正式形成。 印度:1647年,马拉塔人(印度教徒、印度的一个少数民族)在德干高原西北部崛起,建立了马拉塔帝国,疆域一度覆盖德干与北印度。虽然马拉塔人是少数民族,但影响了印度民族的形成,许多马拉塔人将领被视为印度民族英雄。 巴基斯坦:1526年,来自中亚费尔干纳的察合台人(察合台突厥语、穆斯林)巴布尔征服印度,建立印度斯坦(即莫卧儿帝国)。印度斯坦时期,形成了印度斯坦语(也叫乌尔都语),也是今天的巴基斯坦的国语。近代,印度穆斯林领袖真纳提出两个民族理论:印度的印度教徒与穆斯林是两个民族。巴基斯坦和印度分别建立后,穆斯林迁往巴基斯坦,印度教徒迁往印度。 孟加拉:1971年从巴基斯坦独立。 匈牙利:1000年,马扎尔人(一个东方游牧民族)在东欧定居,改信天主教,建立匈牙利王国。 俄罗斯:988年,东正教从拜占庭帝国传入基辅罗斯,拜占庭和斯拉夫文化融合,开始形成俄罗斯文化。

2023/12/28
articleCard.readMore

如何看待社会事物?以户籍制度为例

互联网上的信息(包括现在的知乎)都很幼稚、想当然,用唯心的方式臆想世界并解读世界,基本上不具有价值。相当一部分人将道听途说的东西无限复读,制造互联网垃圾。比如从几年前一直听到现在的“只有中国有户籍制度,连越南都取消了”。其实稍微自行思考一下,就知道这种言论没有一点道理。 看待事物,首先看到它的「名」,其次看到的是「实」。户籍的本质就是居留权,是居民身份的标志。在全球各国,居民身份与居留权都是普遍存在的,不是说改个名字或形式它就消失了,它是社会现实里的一种实在物。 居民身份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的:比如有的中国人出生在海外,有中国护照但没有户口与身份证,不是中国居民;比如缅甸拒绝为未经批准在各种土地上搭建房屋的居民发放身份与户口。 居民身份与国籍是分离的:比如有的越南人在中国香港出生和长大,没有中国国籍,只有越南护照,但有香港永久居留权,不是中国公民但是中国香港居民;比如有的外国人申领了中国居留证,成为了中国居民。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与地区,都有居民身份证,在本国范围内迁徙也需要变更居住地址,以获得迁入地的居民身份。少数没有居民证件的国家,则依靠纳税、社保、租住或购买房屋来认定新的居民身份。 ​居民身份是一项权益。主要体现在: 一、保障城市居民可以享受公共服务。比如北京、上海有一些没有房产的本地居民,则仍然因为本地居民户口而享受本地上学、公租房的优待,不至于流落到其他地方;同样的情况在香港就更普遍了,要不然绝大多数本港居民早就被卷麻了。 二、保障城外居民可以享受使用自然资源的权利。比如有耕地、林地、池塘、渔场等的使用权;这样的权利在印度就大相径庭了,印度不承认森林原住民的权益,大肆砍伐森林导致森林原住民无家可归。 ​综上所述,户籍制度是居民基本权益的保障手段。无论形式如何变化,户籍制度的本质——居民身份本身是始终存在的。

2023/12/27
articleCard.readMore

对沿海地区与中西部东北地区的错误认知的修正

从小到大,我们就被灌输读书好赚钱、“孔雀东南飞”的认知。如果是高端人才,按喜好选择定居地,这当然无可非议。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能算人口,不得不背井离乡去充当“农民工”而已。 沿海地区​经济发达水平的主要原因是海运便利,承担经济与贸易功能,印度也同样是沿海地区经济水平高于内陆。沿海地区经济规模大于内陆,所以有更多的就业岗位可以吸纳就业人口。到沿海地区打工基本只有两种模式:一、在厂区或工地工作,俗称“打螺丝”、“打灰”;二、在城区工作,也就是服务业人员,俗称“搬砖”、“码农”、“金融民工”。初中、高中、大专、本科人口,均可以在这些找到工作岗位。所以地理塑造了现实,现实塑造了人口流动格局。 ​从现实角度看,沿海地区无疑是工作、生活的最佳地,毕竟找到工作岗位是生存生活的第一要务。这说明我们理解现实,但不多,我们只理解了一半的现实。 ​在全国范围内,分布着很多科教文卫“六边形战士”的省会城市,可以称为“小北京”,又可以称为高端版的三线建设城市,有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的感觉——“经济不行“的情况下仍旧有很多高端工业、科研、人才。这些城市工作岗位由国有企业与事业单位构成,对工作场所的称呼是“单位”而不是“公司”。 这些城市的工作岗位一般都偏向高端,高端工业的科研与制造、知名三甲医院、数量庞大的知名高等院校,都需要大量的硕、博人才。我们找不到工作岗位只是因为我们并不符合岗位要求。 这些城市并不是经济水平不行,而是追求不同。它们追求的不是一味的经济效益,而是更广阔的社会效益。它们以科学与教育为重,医疗发达,文化发达,其核心人口安居乐业、生活质量较高,人口素质高,富有精神追求,生活幸福度高。即使是搞经济与贸易,这些城市的科教文卫资源也是极强的发展基础——理工科的书不是白读的。它们的起点很高,对城市化、现代化的理解是超越了打工、吸纳就业、经济贸易的。我们只能看到这些城市的缺点,只是因为我们阶层低,看不到同一个城市中其实存在着它真正的世界,城区核心人口对自己城市的实质评价与我们截然不同。 中西部地区与东北地区的省会城市,其生活质量与实际获得一定是超过沿海地区的地级市的。从房价、房租、理发价格、维修服务价格等指标来看,它们以一半的金钱成本获得了几乎一致甚至更高水平的医疗、教育与生活,完全可以称之为社会主义示范区。我不推荐苏州、无锡、南通、惠州、珠海,也不推荐鹤岗、阜新,我推荐各种“小北京”:沈阳、武汉、合肥、长沙、成都、重庆、西安等。 ​照理说,这些城市的丰富资源也应当往沿海地区集聚,也的确有国企或学校“东迁”。但国家政策仍旧保持了一定的稳定性:国企又搬回了原本的省份;高校被禁止实质性东迁,除了早前就已经扎根沿海的。所以这些城市的科教文卫资源基本不再外流。

2023/12/26
articleCard.readMore

谈省会城市的城区公寓的高价值

由于超前的改进,中国由一个农业国迅速转变为工业国,人们很快适应了在城区公寓的居住生活。 ​总人口持续下跌。一省内,除了省会与单列城市外,人口或小学生数量在持续减少,只有省会等城市在逆势增长。 ​由于地铁等公共交通体系的完全建成,城区人口得到爆发性增长,各大省会城区人口超过七八百万。 人地矛盾非常紧张,据此我认为这些城市的公寓住房价值凸显。其高价值体现在两个指标:一是高流通性,二是高出租性与高租金。这里说的公寓不是产权概念,而是指地处城区、靠近地铁医院学校公园商场超市的小户型住房。越小越好,越靠近市中心越好。但过于老旧、缺乏维护、有根本性的难以改善的硬伤的除外。 郊区的破败化不可避免。注意这里指真正的郊区,不含郊区里自有的城区。那种县级城市不在本次讨论的省会等城市的范畴内。 考虑到城区的扩大,近郊在未来是否能被囊括进城区?由地铁线路与城区环路看来,城市基本格局已经建成,三环以内仍旧留有富余。所以三环内的边边角角还有希望,近郊则没有。近郊只有一种希望——成为“睡城”,但睡城的本质是“睡村”。

2023/12/25
articleCard.readMore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朱熹

​ 朱熹,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被称为朱子。 ​现代西方哲学家正从印度哲学中汲取养分,就像古代中国从印度哲学中取用精华。由于印度哲学对中国长久的影响,中国哲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在形上学、宇宙论、美学等方面。 朱熹本人精通佛老,当时最流行的中国哲学也正是禅宗。禅宗虽然提倡「吃饭穿衣,皆是妙道」,但仍然局限在印度哲学注重的出世、出家生活的领域。朱熹完成了对禅宗的反动,将生活的意义扩展到在朝为官、尘世生活,开创了理学,中国哲学由此跃上了新的台阶。 ​朱熹认为有「理」,即事物的普遍规律;然后才有物,即事物的具体实现;万物都是由理决定的,理是物的必要条件,没有理就没有物。这在12世纪的中国是一大进步。 他并没有在实然上​停留,继续往应然方向上努力。在这个基础上,朱熹认为「饮食」、「一夫一妻」等基本需求都是「天理」,而「美味」、「三妻四妾」等过分需求都是「人欲」,应该「存天理,灭人欲」。这样的平等、均富思想是相当进步的。 但他在这里明显说谎了。朱熹学富五车、著作等身,精通儒释道,诗文俱佳,不可能不知道真正的理和物是怎样的。世界各地的人们很早就从现实世界里意识到了普遍规律:极少一部分人可以占有绝大多数资源;少数人可以山珍海味,与此同时还有很多人都尚未温饱;少数强者可以获得更多,大多数弱者只会更弱。这才是真正的天理。如同《新约·马太福音》所说:「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又如同《老子》所说:「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那么他为什么要说谎?因为他是一位哲人王(Philosopher King,柏拉图的理论,指拥有智慧的国家统治者),是一位素王(董仲舒评孔子语,指拥有德行但没有统治者地位的人),是一位实践家。他在逆行,并致力于改变世界。黑暗、腐败、富者愈富、穷者愈穷,是世界和历史的常态,是大多数时候的“正常”。他完成了对正常的反动,将这些事实抨击为「人欲」,将清明的理想奉为「天理」,要求「存天理,灭人欲」,即抑强扶弱、平均资源。因此,他也完成了对哲学的反动,走向了实践,走向了「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路,走向了更广阔的人生。

2023/12/24
articleCard.read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