鹈鹕vs.天鹅

鹈鹕vs.天鹅 这两天在背动物的单词,意外地发现天鹅和鹈鹕是同一个单词بجعة (baja'a),于是再次打开维基百科严重软件是否有误。 天鹅在百科上的名字是تَّمّ (ttaamm),尝试搜索بجعة这个单词,只有一个结果,因此似乎天鹅确实是可以作为俗名称为بجعة,但还是不能解释为什么它和鹈鹕是同一个词。 .بالإضافة إلى ذلك، هناك نوع معروف باسم بجعة كوسكوروبا التي لم تعد تعتبر واحدة من البجع الحقيقي In addition, there is a species known as the Coscuroba swan which is no longer considered one of the true swans. 最后还是Chat老师给了答案—— 由于一些历史原因,阿拉伯人并不区分鹈鹕和天鹅,统一用بجعة来称呼,这种现象在语言学上被称为superordinate,好几个不同的物种或者物品都用一个词来称呼。 تَّمّ特指天鹅,在日常生活中确实很少用,通常还是用بجعة比较多。如果在日常对话中需要区分两者,只能依赖于语境,或者需要多给一些具体的描述。

2024/5/14
articleCard.readMore

辣椒vs.胡椒

辣椒vs.胡椒 前段时间学到فلفل (fulful) 「胡椒」这个单词,因为拼写很特别,很快就记住了。   但是后来在谷歌搜索这个词的时候,发现搜索结果中基本不单用,软件上给的图片参考有误,فلفل应该只表示pepper,也就是「椒」。 如果是black pepper胡椒,应该是فلفل اسود (fulful asuad) = black pepper 如果是hot pepper辣椒,应该是فلفل حار (fulful Haar) = hot pepper 如果是bell pepper菜椒/甜椒,应该是فلفل حلو (fulful Haluu) = sweet pepper 虽然在英语里我们经常用pepper指代black pepper胡椒,比如salt and pepper,但是似乎在阿拉伯语里其实并不成立。

2024/5/14
articleCard.readMore

认真算一下灵活就业后的每月生活成本

认真算一下灵活就业后的每月生活成本 前言 今年10月29日,我正式向我任职610天的机构提出了离职申请,加入了灵活就业的大军,希望能够探索工作与生活的平衡,选择成为一名独立老师。我离职的原因和思考可以见这篇博客。 接下来我要面对的可能是饥一顿、饱一顿,三年不开张、开张管三年的生活,因此我可能需要重拾记账,重新规划和梳理一下每个月的财务情况,于是就有了这篇博客。 其实自我在英国读书时就已经开始记账了,当时生活非常的窘迫,每一分钱都得精打细算。我的记账启蒙是一篇少数牌的付费教程《从零开始做好个人记账》,也是Moneywiz很长一段时间的付费用户。我的消费习惯是在我最缺钱的时候养成的,即便是毕业后刚工作的前两年,我仍然保持着雷打不动每个月将近70的特种兵储蓄率,提前规划,未雨绸缪,绝对不超一分预算,就算超了预算,下个月也一定从其他地方找补回来。 这样的情况一路持续到我被裁,换工作到英语教育机构,收入有了非常大的提升。渐渐地,我开始变懒了,慢慢变得1周记一次,数字往往怎么也对不上,最后索性直接躺平,舍弃了我坚持了6-7年的记账习惯。但我每月的支出仍然是远小于我的收入的,因此记不记账倒也无所谓了。 但是现在不同以往了,我开始需要对自己的钱包负责,从11月起记录每天的收支,我只会记录变动的数字,不会核对最终的账目,这样其实就已经能够满足我监控财务状况的需求了。 好了,背景就交代这么多,以我现在的生活水平,我每月的生活成本是多少呢? 算钱 固定开支 住 我现在租住的是成都万象城边上的一个套二,月租3000元,物业费与垃圾处理费每月约180元,水费约每月20元,这些费用是合并在物业APP每月支付的。 至于电费,由于缴费账号是房东的,我无法用国网四川的小程序查到每月准确的用电量,因此只能通过实付额度反推。2023年10月至2024年10月,我总共支付了3笔300元的电费,相当于每年900元 = 每月75元。 煤气费可以忽略,因为我妈在家只用电磁炉做饭,因此从来没动过煤气。 网费一个月100元,我记得当初办理套餐的时候选了个中间档的价格,不知道现在有没有更便宜的套餐,找时间去营业厅看看。 因此,居住部分所有成本为每月3375元。 我对这个价格其实很能接受了,因为住在这个小区能够让我轻松解锁成华区大部分的重要去处,上班只需要坐15分钟的地铁,生活配套要什么有什么,下楼就是地铁,万象城近在咫尺。在这附近租房也是考虑到想给妈妈一个比较好的生活环境,毕竟我平时都在外面上班,我妈的主战场是家里,因此说什么也要配置拉到尽可能最舒适的程度。 食 感谢我妈搬来成都和我一起住,我能够享受到早上睡醒就有美味早餐,下班回家吃上热饭的生活。所有的吃饭和日用品方面的支出都是由妈妈承担的,她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能将我们家的生活开支降到最低。 除了非常偶尔地要和朋友聚餐,以及每周2-3次的跳舞,我需要在外面自己解决晚餐,平时大部分时间我还是会回家吃饭的。 以往每个工作日我都需要在机构附近解决午餐,每餐20-30元不等。在健身之后,随着食量上涨,饿死鬼附身,无论是吃麦当劳还是乡村基都要花掉30-35元左右。 随着在机构课时量的减少,我现在可以在家吃了午饭再出去上课。当我完全脱离机构的课时后,我甚至可以完全在家上课,将饮食上的开支降到0,只在家里吃饭。 今后若按照我每周跳3次舞来算,每顿35元,给自己留420元的预算给在外面解决晚饭吧。 行 从家里到机构上课的地铁费用每日往返为5.4元,已计算地府通的折扣。 在我正式离职之后,我仍然会以兼职身份工作一段时间,把手上的班级带完,慢慢过渡到完全自己单干,正好也能保证每个月的收入不至于一下子干到0。 假如我仍然每周去机构工作5天(只上下午3-4节课),每个月往返通勤将会是108元。如果是网课就完全不需要去机构了,完全独立后在成都市内的所有其他出行支出也按照数字这个算吧。 订阅 梯子每年300元 = 每月25元。 话费每月68元,30GB全国流量,是的我知道很贵。 iCloud土区200GB每月79.99里拉 = 17元,求求别再涨了。 腾讯会议包年会员每月39元,为了10GB的录屏空间,以及两人班课不限时。 Youtube Premium订阅每年200元 = 每月17元。 健身私教2000元包月,我去得比较勤,一个月能去20+次,相当于单价一节课100元,还是比较划算的。 舞室年卡每年4444元 = 每月370元,我算是跳得比较勤的了,每节课的单价可以压到40元左右。能跳舞的时候跳舞,不能跳舞的时候健身,每天都在运动锻炼!   综上所罗列,如果要维持我现在的生活方式,我需要每个月赚够6439元,大约等于0.8个雅思报名单科目的学生,2-3个只报几节课解决问题的学生,或者1.5个报名基础语法的学生。 当然了,里面不少项目仍有优化空间。比如我可以放弃2000元一个月的私教,转而拥抱2000元一年的健身房,自己训练;又比如我可以放弃掉每年300元的梯子,转而使用100元的方案;甚至我可以杜绝在外面吃饭,就算是去跳舞,我也尽量在家吃了饭再过去,那还能再省下400元的外食费用…… 希望这个数字能够成为我持续努力的动力,当我能够每个月靠自己招生赚到这么多钱的时候,每多挣一分钱都是给其他开支以及储蓄让步! 其他开支 还有一些我能预见的开支—— 蛋白粉,AllMax 650元一大桶5磅,大概能喝3个月,正好能够覆盖一次健身私教的3月卡。 肌酸,20元一小罐120g,1小罐大概能喝1个月。 此网站的域名,当年一口气买了3年,即将在2025 年6月到期,目前在Godaddy的后台上看到续费是199元/年。 1年一双新鞋,本人斯凯奇忠实用户,价格400-600元之间。 1年大概买衣服的钱在1000元左右,只从一家自己比较信赖的店买,因为模特和我的身高体重一模一样,因此我几乎可以直接照着海报买,目前买回来后悔率0。 剪头发,每2个月剪头发200元,每7-8个月烫一次头1300元,现在是在万象城的一家沙龙剪,是朋友介绍的。因为我爸基因力量过于强大,从小到大额头很大,而且现在M秃愈发明显,剪起来难度不低,但是目前就没有剪崩过,非常值得信赖,就是不便宜(至少对我现在的收入水平来说)。 过年红包,去年发了大概2000元左右,比较亲的亲戚给200,不那么亲的亲戚给100,至亲给500。 一周出去搓/聚餐一顿,包括带妈妈去探各种各样的店,一顿100元,那一个月就是400元。 目前家里的咖啡是我在负责买,妈妈很喜欢喝咖啡,之前一直在喝袋装的速溶咖啡,我实在是担心植脂末的危害,于是就买了胶囊咖啡机,现在她几乎天天都在喝,趁折扣+积分兑换券囤胶囊1颗大概3元左右,如果我不喝的话,一个月的支出也在90-100元左右。 自由了之后总得出去玩一玩吧,近的去一次预算3000-5000元(参考武汉),远的去一次预算10000元(参考埃及),3月、9月淡季出去一次近的,6月淡季再出去一次远的,那就按20000元算。 明年年底还和朋友约定好了去一趟捷克,在欧洲至少也得玩个2周左右,也浅浅安排个20000元预算吧。 后记 最近不记得在哪看到一句话,就是自由职业的每月收入本来就是呈波动的趋势,因此单看每月入账多少其实没有意义。特别是对于独立教师,寒暑假等旺季的收入相较其他月份更是一骑绝尘。 所以我要看的或许并不是每月的生活成本,而是每年能够赚到多少钱。当以年为纬度再去审视收入与开支,心境就不一样了,很多企业高管也是赚的年薪。但是我暂时做不到这一点,需要等我真正开启生涯可能才会有心得吧。 现在的人生目标是,「上比平时少一半的课,赚得和之前一样多」,我就已经很开心了!毕竟其实在辞职之前我就已经很幸福了,除了累点,其实能有家人的陪伴,能够赚到超过心理预期的钱,就已经比大多数的人强了。 共勉!

2024/11/14
articleCard.readMore

行万里路:风吹草低见不到牛羊|西内蒙行

行万里路:风吹草低见不到牛羊|西内蒙行 缘起 上次日本行之后,我对带队这件事情有些道心破碎。 最近分公司尝试发展一个叫做自组的产品,主要由一些经常带队的导师发起行程,让暂时无法成为种草官的人也可以组队,以相对比较低的成本价出游,顺便拍拍物料为自己的事业做宣传,因此组队门槛相对来说会低一些。特别对于那些从来没有组过队的人,或是向往成为种草官的人,这也是一个watch & learn的机会。通常这种自组行程都是一个比较大的团,大概5-60人左右,希望能让尽量多的人有组队的机会,每个人收3-4个客人就差不多能免费出游了。 这次的导师和我之前阿勒泰之行的种草官是同一个人,我会加入享梦游也有一部分原因是收到她的影响。想着这是一趟成本极其低的旅游,就算我收不到任何一个人,我去玩一趟也不亏,再加上我确实对于去看各种地貌比较感兴趣,所以我也参加组队报了名。 未曾想到,这趟行程还是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大翻车。 Day 1:呼市CityWalk 我特地买了比较早去的机票,6点多从成都起飞,9点半这样就到达呼和浩特,想的是还能在呼市逛逛,吃点东西。 飞机落地之后没有特别的感觉,只是感觉太阳很大,风也很大,但是并没有像成都这样燥热,待在阴凉的地方风吹得很舒服。 呼市的出租车真的便宜到发指,在我的印象中不管去哪,滴滴打车都不超过15块,景点和餐馆之间的距离通常也都只有3-4公里,基本以起步价就可以很便捷地在之间移动。我们的酒店定在的是市中心火车站旁的一个普通的便捷酒店,从机场打车过去更是只需要20分钟不到,也不堵车,体验相当好。 在城市间穿行的时候,看着窗外的楼,最大的感想是楼都很矮,基本上不超过7层,不知道是因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还是因为风大不宜建这么高。而且路过某个路段时,会有很多长得几乎一样的居民楼,他们刷着同样的颜色,有着同样的朝向,给我一种很强烈的苏联感。司机和我说,这个是老城区的楼,是由政府出资统一新建的回迁房,所以才会有如此一致的外观。 在酒店简单放过东西之后,我们就开始午饭觅食了。 我首先选择的是源玺源烧麦和,这两个是我在内蒙的朋友推荐的,所以就没去选择大家通常更推荐的德顺源烧麦。 早有耳闻内蒙的烧麦(通常写作稍麦)是不包糯米的,作为一个两广地区的人,从小到大吃的烧麦都是有糯米的,吃到里面包着纯肉的烧麦也是感觉很新奇。在吃烧麦时,大家通常都会点一两烧麦,一两算的是皮的重量,这个是一个历史叫法,一直延续到现在,通常一两大概在7-8个之间。 我们点了一个沙葱羊肉馅和一个牛肉大葱馅,一个做蒸的,一个做煎的。所有人都一致认为煎的比蒸的好吃,味道层次更加丰富,酥脆的外皮也为口感加了大分。在之后的行程里,我们几乎每一顿团餐都有烧麦,和这种现做的、好吃的小店烧麦相比,团餐的劣质烧麦通常几乎没有肉,且毫无汁水,欠缺了很多由皮、肉馅共同提供的复合香味。 网上都说吃烧麦要配砖茶,但是我们去的这家店不提供砖茶,想着和奶茶差不多,我们之后一定会再喝到奶茶,就没在第一天专门腾出时间去喝奶茶了。 第二个去吃的是小白房辣焙子,顺着小巷走不到500m就到了。 焙子其实就是一种碳水面食,其实有很多种不同的形状和形态,在其他单独卖焙子的店,可以买到三角形的、方的、圆的,也可以买到加红糖、白糖的甜焙子,也可以买到什么都不加的原味焙子。这个辣焙子似乎是一家比较特别的小店,以在焙子里夹辣油豆腐皮和各种各样不同的内馅儿而出名,就像肉夹馍一样。 我点了一个加鸡蛋和烤肠的,11元,非常经济实惠,拼尽全力无法战胜。焙子的辣度是可以自行选择的,我选了个中辣,大概和螺蛳粉微辣差不多一个级别。豆皮软嫩,辣油辣而不腻,就是比较咸,而且不一会儿辣油就浸满了整个焙子,每咬一口都是在大口喝油。好吃是好吃,但是健身人士估计会对这个几乎避而不及。 第三个去吃的就是特色的奶皮子,我们直接选择了在大召寺门口的一家随机酸奶店买,这些奶皮子几乎都是供应商统一发货的,只是牌子略微有些不同,我随便点了一个小红书上到处都有提到的马五五,15元/瓶。 它的最上层就是所谓的奶皮子,是甜的,口感有点像蜂巢或者是泡久了的饼干蛋糕胚,下面是几乎没有味道的酸奶。酸奶的口感和之前喝过的都不一样,它几乎是液态的,但是又能用勺子舀起乳态的固体,如果用吸管喝的话应该也能吸个爽,但因为要搭配着奶皮子一起吃,所以大部分都是用勺子舀着吃。 怎么说呢,这个味道不差,但是不会让我想再来一瓶。酸奶完全无味道,也没有什么奶制品的风味,但后来发现似乎内蒙这边所有的酸奶都是这个样子,没有味道,喝进去就是一些不像液体的液体。 顺带一提,我们去的这几个小吃店就藏在居民区的小巷子里,风景很像是城中村,或者是三四线小县城,因为所有的房子都很矮,很多都只有一层,顺着街道一路排开,什么店都有。街上人也很少,漫步在这个街区我甚至有了一种回到开罗的感觉,就是没有游客、没有旅游从业者的一片区域。 吃饱喝足之后,我们就去了大家在呼市一般都会去的大召寺,全名大召无量寺。这个是很多攻略都提到的必去景点,能够很好地了解到内蒙的历史。 以前的蒙古族是信奉萨满教的。明朝年间,蒙古首领阿拉塔汗会见了来自西藏的喇嘛索南嘉措,从此蒙古族改信藏传佛教。门口一开始伫立的雕像我们都本能地以为是成吉思汗,但是没想到竟然背后还有这样一段历史。 大召寺和普通的佛教寺庙没什么不同,可能和成都的文殊院相比,多了很多经幡和转经筒,这些是在藏族纪录片里常常能见到,希望有朝一日能有机会也去西藏看看。很多地方会同时写着藏文和蒙文,两种文字排列在一起加上汉字,感觉也很有意思。 在逛寺庙的时候给我印象最深的展品是一尊千手观音像,做得真是精美至极。她的手在背后展开,像一把扇子,通同时还有好几个头面朝着不同方向,在主头的上方还有好几个不同的小头,同样是面朝着不同的方向,就这样层层堆叠了好几层。面朝其他方向的小头眼睛都还是闭起来的,唯独正面的最大的那颗头眼睛是睁开的。那个工艺细节做得是真的好,在我凝视千手观音正面的头的时候,我不禁想象如果这尊观音法天象地,每一只手都伸展得无限远,每一层头颅之上还有新的一层头,这得有多壮观。 在这简单逛了几个小时之后,我们就回酒店休息了,毕竟早上6点钟就起来,就算在飞机上补了觉,感觉也还是有点累。晚上就是与团友们的第一次见面,一起在一家吃蒙餐的餐厅吃了一顿标准的酒店团餐,这个餐和之前去阿勒泰吃的第一顿差远了,除了手把肉让我真的羊肉吃爽了,其他菜基本就是中规中矩的餐厅菜,很让人失望,没留下什么印象。 Day 2:达尔汗骑马+锡林郭勒草原+蒙古包诈马宴 第二天一早我们便驱车前往达尔汗茂明安联合旗骑马,地图上看了一下这里竟然是包头市。 在车上导游说了不少关于内蒙和蒙古族的知识,我这里挑几条我记得的、有意思的写下来: 蒙古族称男生叫巴特尔(ᠪᠠᠭᠠᠲᠦᠷ,Баатар,Baatar,意为“英雄”),称女生叫齐齐格(ᠴᠡᠴᠡᠭ,Цэцэг,Tsetseg,意为“花朵”)景区里的人喊我们巴特尔和齐齐格就不说了,毕竟人家旅游业讲究的就是一个沉浸体验,但是在鄂尔多斯市按摩的时候,按摩的姐姐低声说了句“这个巴特尔还挺吃力”被我听到了 蒙古族男性以肚子大、皮肤黑、胡子长为美 以前的手把肉是拿牛羊粪便煮的,很多蒙古人小时候最怕父母喊自己去捡粪便 蒙古人是没有姓氏的,现在的姓氏通常是以自己家族祖先的名字音译来的,其中姓白、包和齐的算是贵族后裔 金朝时期为了让边疆稳定,有过一个非常残暴的政策——减丁政策,每三年派兵屠杀一次蒙古人,身高高于车轮的都得死 …… 来到骑马的地方,已经能看到草原了,但是和我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正如我在文章标题里写的,我想象中的草原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长得像是芦苇荡那样的草,但是眼前看到的草绿是绿的,但是稀稀拉拉的,像是秃头,甚至连地面都覆盖不全,看着和足球场没什么区别。 我这才知道草原分两种,干旱型和湿润型。那种见牛羊的草得在东内蒙才能看得到,那边是湿润型;我们现在所在的锡林郭勒草原是干旱型,而且经常有马踩过去,即便是在草最旺盛的时期,也不可能有大片大片的长草! 这让我一下子泄了气,我分明就是冲着看长草才来的,也怪我之前自己没有做好攻略,这个世界的地貌还是太丰富了。 到达马场,比较特别的是从车上下来之后,大门口有很多穿着民族服饰的人端着酒请你喝下马酒。当远方的朋友到来时,内蒙人会请宾客喝下马酒,洗去风尘。只见欢迎的人拿着一个巨大的酒盅往一个大碗里倒酒,然后你需要拿无名指蘸一下,敬天敬地敬祖先,然后再一口饮尽。据说,以前用无名指沾酒的是成吉思汗为了验毒才做的,现在已经演变为纯礼仪了。 值得一提的是,所有人都在用同一个碗喝酒,因为内蒙人热情好客,不会将就这么多细枝末节。很难想象每天这个碗有多少人嘬过。 我和那个给我倒酒的大哥说我喝一点点就够了,那个大哥很豪迈地跟我说「巴特尔就应该多喝一点」,然后哐哐倒了好多。我本想一口气干了,但是真的实在太多了,我连喝三大口才把他倒出来的酒喝完。味道就是普通的白酒,入口不辣,淡得像水,没有任何回甘或者后调的味道,据说也有40多度,在后来骑马的时候食道和肚子一直热热的。   骑马的部分其实没有很特别,每个人会由领队分一匹马,他牵着带着大家骑马沿着整个场地走一圈,一个队伍大概7-8人。 我比较印象深刻的有两个坑点,首先在上马前所有人都需要戴头盔,不允许戴自己的帽子,甚至不能戴丝巾,因为马儿最怕的就是飘着的东西。在拿头盔的地方,工作人员问要不要买手套,骑马时牵着缰绳会比较磨手,手嫩的女士最好买一副手套保护一下。上了马之后才发现,我们根本不需要牵缰绳,因为马背上有一个座,座位上有个铁环,那个才是让我们一直抓握保持平衡的。 其次就是,有不少游客害怕骑马,怕马突然跑起来自己摔下去。于是工作人员说可以提供教练,教练带着就不怕了,200元/人。上了马之后才发现,所谓的教练就是带队的人牵着你的马,仅此而已。所有其他人都正常坐在马上,马儿自己也会跟着大部队走,非常偶尔领队会让你「拉拉左」「拉拉右」,让跑偏的马儿回归正常的方向,特别是靠近铁丝网围栏的时候,更是需要提前拉一下马儿,不然腿可能会被扎伤。除此之外,马儿走的那是相当平稳,根本不需要花200元再找一个人牵着你。 我们大概骑了1个多小时的马,屁股颠得确实有点疼,然后就驱车前往今天晚上住的地方,是一个蒙古包。 在去之前我们的领队和导游一再和我们打预防针,说蒙古包这不方便,那不方便,什么没有热水洗澡,没有一次性牙刷啥的,住得很简陋,我当时还感觉晚上要吃苦了,但是真住进去之后感觉反而还好。 在吃了一顿非常非常难吃的团餐午餐之后,下午我们驱车前往草原的其他地方,在各种景观的草原停留大概10-20分钟,然后大家就疯狂对着并不美丽的草原背景,尝试找角度拍照。我倒是没什么拍照的欲望,因为这个背景对我来说真的旅缩力拉满。 在各地拍照的间隙,我们还去到了一个牧场,说是牧场,但更类似于草原游乐园的地方,据说这是已经付过费的活动,里面有学跳蒙古舞、和骆驼拍照、挤羊奶和射箭等等活动,每一个其实都不及我心中的标准。 先说蒙古舞,这个是我们进入园内的第一个项目,你可以选择换上蒙古族的传统衣服再跟着一起跳。我们团里面大部分的客人对人文风俗的东西不是特别感兴趣,到达一个地方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各种拍照出片,这在我之前的游记里都有提到。负责跳舞项目那位姐姐就一直在催大家赶紧来跳,虽然我能理解这是预先安排好的活动的一部分,但是选择也是旅行体验中很重要的一环啊。这次旅程我是带队玩家之一,尽管我希望活动时尊重大部分人的选择,让他们尽早四处拍美照,但我还是很尽力地招呼大家来跳舞。 学舞的时候我们总共学了2首歌,每首歌大概4个动作,每个动作循环2个八拍,大概就是简单的动肩膀、摆手或是骑马的姿势等等,有舞蹈基础的人看一眼就会了,没有舞蹈基础的人也能象征性地比划一下,然后我们就围成一个圆圈重复这几个动作。我不知道是这个姐姐因为之前大家拖了很久不来跳舞而有点情绪,还是本身这个环节她就不会给予情绪价值,总之,语气很平淡,一个动作接着一个动作就结束了。 跳完舞之后大家就解散去拍照了。 骆驼就是普通的骆驼,被拴在一个棚子旁边,大家一个个排队轮流去和骆驼拍照。这个对于已经在埃及骑过骆驼的我毫无亮点。 挤羊奶倒是让我有点兴趣,只见一个牧民把一只看起来很小的羊,在招呼大家过去试试挤奶。那只羊的大小真的很小,我甚至分不清它到底是小羊羔,还是母羊是否就是这么小一只。很多团游上手去挤了几下,我想了想附近似乎洗手不是很方便,最后还是没去尝试。看着视频里随着人手撸动,奶一下一下地喷射出来,射在桶上发出淅沥沥的声音,第一次亲眼见到还是很奇妙。 园里还有几只圈养起来的小鹿,也是很普通,和动物园里的没什么两样。 射箭在园区的最里面,没有工作人员,需要自己去捡箭矢。我之前在射箭体验馆射过箭,那个箭很容易就能搭上去,箭尾的那个凹槽卡着弓弦,拉满弓就能射出去,我自认为我还有点天赋。但是这里的弓不知道是不是太原生态了,当你把凹槽卡好,箭矢的前端总是架不上弓,整个弓体以一个非常奇怪的角度弯曲着,只要一拉弓,箭矢就往旁边掉下来,总之试了两次也觉得不好玩。 下午这个行程我觉得唯一的亮点在骑马表演,在这个周围的环境和项目如此低于我预期的情况下,着实让我非常喜欢。大概就是几个英勇善战的巴特尔会骑着马在一片草地上狂奔,他们会比赛谁最快捡起散落在场地上的布团,也会比赛谁最快的从场地的一边冲向另外一边。上午的骑马只允许我们慢慢骑,因为对于没有经验的人来说,骑马飞奔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我看着他们骑着马,以非常快的速度飞奔,马儿身后卷起滚滚红尘,那个场面非常壮观。 更重要的是,在离我们围栏不远处,有两位拉着马头琴的小哥,面相看着和大学生没什么两样,非常稚嫩,在这配合着马术表演为我们配乐。他们表演的音乐并不是我们刻板印象中的、悠扬的蒙古族旋律,而是真的会跟着表演的部分变换曲目,在表演开始之前是紧张的、急促的音乐,在马匹奔腾起来后是大气磅礴的长啸,结尾的时候他们会用马头琴模拟马儿的叫声…… 我真心为那些只顾着拍照,不去为真实感受脚下这片土地,感受周围文化的团友而感到可惜,人生不应该只有出片,这背离了我对旅游的初衷。 虽然如此,看完表演后,作为带队玩家的我,还是得回去帮有需要的人拍照…… 晚上回到蒙古包,迎接我们的是诈马宴。 比较遗憾的是导游和当地的表演者并没有很好地解释诈马宴的历史,只是和我们说是蒙古人宴请贵宾的最高礼遇。诈马据说来自于波斯语جامه(jamah,意为衣服),指的是指的是必须穿着华丽的衣服参加的宫廷宴席。诈马宴也有另外一种说法,叫做质孙宴,指忽必烈每年都会办的、招待宗亲和大臣的宴席。不管是什么,总之来参加的巴特尔和齐齐格全是贵族就对了。 参加诈马宴可以选择换衣服,但是我看了一下男生穿的衣服,感觉有点丑,而且我比较想好好享受吃东西。 在正式开始表演和上正餐之前,每个人身前都有一个冷盘,并且配了一瓶烈酒。这个烈酒喝着和之前的下马酒没什么区别,就是白酒。右边的冷盘里面有一些西瓜、奶制品、糖酥和山楂条,最好吃的是这个山楂条,这个是和旁边的坐的人一起分食的。左边的冷盘从上到下分别是炸土豆、预制虾饼和凉拌豆腐丝,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中午吃得太寒酸,以至没有吃饱,这里所有的东西感觉都很好吃,也很开胃。最后还有一碗喝起来味道还算不错的菌菇汤,热热的,很暖胃。 我本来对这些冷盘印象还挺好的,让我意想不到的是,这些小零食在表演开始之后服务员直接叠叠乐把它们收走了!有的桌甚至西瓜还没开动,也被收走了,直接被压在另外一个餐盘底下。这让我不禁一下倒吸了一口冷气,感情这些开饭前的小食全是循环使用的啊,上一次筵席吃剩下的,下一次补满之后继续用,这个东西实在不能细想,太可怕了…… 随着表演的开场,正菜被一道道端上来,是小碗菜,这又让我倒吸了一道冷气。饿了一天了,本来想晚上吃点好的,结果上的是辣炒白菜、非常腥的虾仁扇贝蒸粉丝(这还是蒙餐吗?)、预制狮子头、几乎只有皮的酱炖五花肉、非常骚的羊肉包子,以及如你所见的白米饭、半截玉米和不知道有没有蔬菜成分的绿色馒头,唯一比较过关的只有胡萝卜炖牛腩。 先不说团餐餐标的问题,我还记得今天在大巴车上导游和我们说,蒙餐分为红食——肉,以及白食——奶制品,在宴会上要先吃白食再吃红食,我还深以为然。结果端上来的是非常普通、毫无特色的快餐,无疑有点让整个旅行体验产生了一些割裂感。 表演就是一些常见的歌舞表演,应该挺受中、老年人喜欢的那种。 舞蹈表演我觉得是跳得最差的,可能也是因为大家都不是专业舞者吧。倒是器乐表演和声乐表演比较让我震撼,特别是呼麦,这也是我第一次在线下听到呼麦,听感确实不一样。还有摔跤表演,是几个大小伙在舞台中央真摔啊,算是微型那达慕了,这个也不错。还有一段比较不错的,是体现蒙古族历史的萨满教祭祀仪式,几个萨满在舞台中间生火(假的、塑料的),然后绕着火跳舞祭祀长生天——蒙古文化里对于天的称呼,相当于汉族的老天爷。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表演是假唱假弹,被我和身边的小伙伴看出来了。最明显的是一个裙子长到能够覆盖整个场地的蒙古公主,主打一个原生态唱腔,在最后一段bridge的时候捂嘴狂飙6组高音,身体却没有明显的动作,实在是太明显的。还有一个马头琴的表演,总共有3个人在舞台中间拉琴,其中有一段音高不断变换的部分,有其中一人左手就杵在那不动了,另外两人的手动得至少在我看来是符合旋律变化的,不过我也不是很懂弦乐的原理,说不定三人都是假拉我听不出来呢。 表演的结尾是烤全羊仪式。只见表演人员推着一只烤全羊进入舞台中央,在观众里请了几位齐齐格和巴特尔来做仪式,大概就是切几刀,然后让绸缎越过羊,接着再围绕着羊转圈跳舞,最后再说几句祝福话。这个仪式本身挺有特色的,但是烤全羊本身就不好说了,虽不膻,但干得像是品尝到了楼兰古尸,几乎没有调味。我一开始还以为我们被分到的部位不是特别好,结果吃完饭出去问了一圈,所有人的肉都很难吃,我就释怀了。 作为一个旅游价值观吃>玩>行>住的人,如果吃不好我真的会很难过。 诈马宴结束大概是21:30,22:00还有一个篝火晚会,在这个准备的间隙就是表演人员创收的时间了——自由的点歌环节。只见很多齐齐格拿着点歌单走向观众席,一个个像观众们推销,问要不要点歌送祝福,我大概看了一下歌单,都是一些比较经典的蒙古族歌曲,当然也包括一些比较流行的歌,点一首100。其实如果30元左右我可能就真的会点了,这比较在我的预算范围内。 每一首歌都是现场弹奏、现场演唱,有过之前看出假唱的经历之后,在这个环节我也在观察表演人员还会不会又假唱,事实证明我想多了,这个部分所有人是真的在很卖力地表演,现场非常稳,这个是非常值得敬佩的。可能是受限于设备条件,所有的歌曲编曲都被改成了土嗨EDM,特别是我最喜欢的《乌兰巴托的夜》,唱得我都要怀疑人生了,我从来没想过这首歌能被这样演绎。 就在我一边感叹演唱人员唱功出色,一边庆幸自己没有激情下单的时候,只见一位来自香港的榜一大姐豪掷千金,把单子上的歌基本点了一遍,我们也就此有机会把所有歌曲听了个遍,慢慢散场出去等待篝火晚会的开场。出门的时候还看见一个大妈,把桌子上没开过的酒全都装到了自己的口袋里,差不多十几瓶,也是非常厉害了。 走出诈马宴的蒙古包,瞬间感受到了草原上的寒意,还好听了大家的意见带了一件外套备着,白天30度的温度,到夜里一下只有6、7度了。 篝火点燃之后,原来诈马宴的表演人员又再次站到台上,给大家表演起歌舞节目,不得不说他们真的太辛苦了。从22:00-23:00的这段时间,大家就围绕着篝火简单地转圈、跳舞。我们跟着其他团的客人一起跳,非常纯粹,也非常快乐,还有烟花表演看。最后的十几分钟更是所有人都冲上舞台蹦迪,现场的气氛还是很不错的。 就这样第一天的活动就到这里落下了帷幕,未曾想这安排满当的一天就已经是整趟旅行最高光的时刻了。 Day 3:蒙古包访问+哈素海景区 第三天一早,简单吃过早餐之后,我们去到了一个蒙古牧民的家里,去了解蒙古人的生活。 据接待我们的那位蒙古齐齐格所说,这里不是旅游景点,就是她自己的家。这个说法一开始我还是感觉存疑的,这个听起来很像是朝鲜那边的说法,但是随着深入听下去,我才了解到背后的一些故事。 自2018年国家开始禁牧之后,牧民们没有了收入,于是内蒙各区(不记得是不是这个头衔了)带头发展旅游业,从各个旗选出外形较好、口齿清晰的女生接待游客,大力发展旅游业。学习成绩比较好的人都来做了接待工作,学习成绩不好的人就是我们在各种表演里看到的骑马、拉琴的人。这里的蒙古包都是他们部落的,他们的家也被用来作为对外展示的一个重要窗口。 在上午一个半小时的讲述里,确实也了解到了很多东西。比如禁牧之后,国家按亩给牧民们补助,但是不多,就这位齐齐格家里一个月大约也就2000多,对于一个还要养孩子的家庭是远远不够的。她做这个旅游接待工作,是按人头收费的,每个人1块钱,上午下午都能接待好几场,这对她来说也是一部分收入。但是这个收入并不直接来源于我们给她的钱,而是乡镇政府发的工资…… 我们也非常好奇地问了很多关于内蒙生活的细节,比如蒙古人要不要给彩礼,蒙古人结婚是不是也要买房……我印象比较深的是蒙古包相关的问题,我这里也汇总一下,记录一下我还记得的内容: 每一个家庭都会自己造一个蒙古包,通常父母的包和自己的包就在不远处,这样年轻人方便照顾 以前的蒙古包是可以移动的,因为游牧民族确实是需要在各个地方游荡,以前的蒙古包的墙壁是可以开合的,一收就直接拖着走了,现在大家不游牧了,才给蒙古包底下垫了砖 蒙古包的面积是看直径的,不是看平方,建一个她家这样的大概十来万 蒙古包有48根竹子,每一根7度,大部分都是东南朝向,因此蒙古人可以根据太阳的角度直接算出时间 蒙古包是冬暖夏凉的,冬天外面会用羊毛毡盖6层,抗风抗冻;现在夏天把所有的羊毛毡拿下来,就很通风透气,根本不需要装空调 蒙古人基本都会挂成吉思汗的照片,进蒙古包时大家都要低头才能进去,正好是对成吉思汗鞠躬 进蒙古包时门槛是不能踩的 …… 席间她还拿出奶茶来招待我们,是她当天早上自己煮的。来内蒙没几天,天天都能喝到奶茶,这次在她家里喝的确实能喝出不一样的感觉,奶味和茶味每一个部分都很浓郁,和之前在餐厅喝到的速溶奶茶真的是天壤之别! 然后她又拿出自己酿的高粱酒给我们喝,据她说不是每一批客人都能喝到酒(这个说法我也觉得有点像话术了)。她还说杯子是特地设计用来喝酒的,也是每个人传着喝,幽门螺旋杆菌开会!不得不说这个高粱酒确实香,入口虽然有些辣辣的,但是回味是非常浓郁的粮食的味道,我当时心里就在想,如果酒精不致癌,我绝对每天抱着这个酒大喝特喝! 差不多到点了之后,工商时间就来了。 她说蒙古人没有电冰箱,就是用银碗来杀菌,手把肉煮熟之后放在银碗里,一星期也不会酸臭。接着鼓吹了非常久的银离子杀菌这一点,甚至当场表演起了刮痧和收痧,说汉族中医把痧挂出来但是不收等于白刮。收痧就是用鸡蛋煮熟之后,去掉蛋黄,用补包裹着银梳子和蛋白去摩擦刮过痧的地方,银器会变黑,这就是收痧。她还用自己的梳子柄在现场很多女生的脸上测试,很多人的脸都划出了黑色的印记,然后说她们用的化妆品、防晒霜有毒…… 她说她是上过大学的人,能够和我们说得清楚背后的原理,但是以前的蒙古人靠自己的智慧发现了银离子的神奇作用……我可能这辈子都没听过“银”这个字这么多次,就像去过埃及的人都对「one dollar」印象深刻,这趟内蒙之行,「银离子」就是内蒙版本的one dollar。 接着大家就被带去部落最大的蒙古包挑选银器了,很多人在刚才的销售下大卖特卖,其中有个团友发现,部落里卖的银30多块钱一克,机场完全一样的梳子卖20元一克。据这位接待我们的齐齐格说,她们部落卖的银都是官银,是以前上奉给贵族的,这个卖钱的收入是给政府的,不是给她的……但我肯定相信她们都是有提成的,这也没什么。 上午的环节结束之后,我们短暂地回到蒙古包,又吃了一顿比较难吃的团餐,下午就驱车前往哈素海了,至此这趟旅程让人稍微还有点美好的回忆在此基本结束了。 我们在这里甚至只能待不到1个半小时,基本上就是踩景区单车去、踩景区单车回,半个小时就没了,毫无体验感,我还更宁愿早点去回市区自由活动。 我还记得有客人问,「不是说要去敕勒川吗?」啊,就是那个「阴山下……天苍苍,野茫茫」的敕勒川啊,导游在群里答复我们说,我们去的地方就是敕勒川,哈素海湿地保护区就是敕勒川的一部分,我当时人都懵了,去看了一下景区的介绍,牌子上确实是这么写的…… 总之在这没待一会儿就要走了,毫无印象点。 晚上我们在鄂尔多斯住,和之前一起去阿勒泰的的团友一起聚了个餐,按了个摩就睡了。 Day 4:响沙湾+民族风情园 Day4的内容更是劲爆。 按照海报上的内容,这天我们要去看沙漠。我想看的沙子是那种细沙,就是刻板印象中那种沙丘里的沙子,上次去埃及看到的都是碎石砂。这次去的响沙湾确实是我想象中的细沙,也算是弥补了一下之前去埃及的遗憾了,但是整个沙漠的规模确实不大,勉强让人满意,但是沙子确实是堆起了一个又一个沙丘。 我们去的时候太阳已经非常晒了,约定1点半左右的时间集合,有差不多2个小时的时间游玩,再前往下一个目的地。 进到园区里,所有人第一个项目都是骑骆驼,但是我看这个骆驼有点瘦小,而且我在埃及已经体验过了,加上前一天晚上吃的烧烤,有点想拉肚子,所以我就没参加。骑完骆驼之后大部分人就在拍照了,我和另外一个小伙伴拍了一个舞蹈视频之后,就一直在帮客人们拍照出片了。 老实说,这个园区其实还有很多有意思的内容,比如有个类似环球影城那样的演出,大概主题是保卫据点,远远地听到了喇叭传来枪战的声音,但是没能看到,很可惜。还有沙地过山车、SUV冲沙,甚至是摩天轮之类的游乐设施,但是因为我们在这逗留的时间实在是太少了,拍完照就得走了,很多东西其实都没有体验到。 午餐的话我们是在园区里吃的,出乎意料地,园区里有肯德基、德克士、沪上阿姨……很多大牌子。肯德基的排队时间太久了,最后我吃的德克士。 很多客人反映这里的很多设施都很有意思,希望能够多玩一会儿,想要跳过下午的行程,自己在这玩到集合时间,自己坐车回去也可以。但无奈,经过和导游沟通,我们必须马上走。我一开始还不理解,为什么大家喜闻乐见的行程我们就是不能安排,到了下午的地点之后我立刻懂了,原来是个购物店…… 这甚至已经不是擦边店了,这就是一个披着宣传内蒙文化的皮的、巨大的购物园——蒙亮民族风情园。 什么下车喝奶茶,什么园内有很多内蒙文化的展品,什么有专业的人员讲解内蒙文化,你讲得过第三天早上的那个蒙古齐齐格吗?当我们下车走进去之后,大屏幕播放着的就是介绍蒙亮这个企业的宣传片,什么选品、工艺、质量保证……我来旅游是为了看你这个的?我觉得最好笑的一点是,下车入园之前每个人都发了一张VIP卡,说是如果在这买了东西之后,遇到质量问题可以凭着VIP卡退换货,我寻思售后问题有没有卡不都应该解决的吗? 我们就这样,跟着所谓的讲解员,从一楼一路走到三楼,每一层楼确实都有一些展品,每一样展品旁边都放了一件标有价格的商品。我当时觉得这个真的太顶级了,如果有客人投诉,负责制定线路的人一定要背锅。当然你也可以说这种低价团命中注定有购物,但是你稍微调整一下预期,或者明摆着说就是买特产的店,可能都不会让人这么讨厌。 我确实也有买特产的需求。我后来在小红书上看到,有很多人说蒙亮也算是当地的大企业,不少本地人也会来这买点特产,但是你非要告诉我是了解内蒙文化的地方那我真的会很生气。 而且在天台往下看的时候,我发现其实这个园区很大,从门口进来还有很多雕像或者是其他的设施,但是我们进来的那栋楼,走进去就是宣传企业的大屏幕,这谁能挡得住呀。 最后我们被迫在这待到晚饭结束才能离开。晚饭说的是“升级”的全牛宴,吃饭的地方就在这个民族园的餐厅。我们在路过餐厅的时候发现有一些游客在吃饭,桌上堆起了高高的肥牛卷,我当时心里想,要是全牛宴是全(肥)牛(卷)宴,我真的要报警。好在最后我们吃的就是正常的牛肉片、牛腩之类的,味道中规中矩,没什么好说的。 回到酒店之后,有的人选择去唱K庆祝生日,有的人选择去喝酒吃烧烤,有的人选择玩桌游,有的人选择去按摩,我带了团友玩了2把狼人杀,就跟自己的好朋友去按摩休息了。 Day 5:没去的乌兰哈达火山 + 呼市CityWalk2.0 按照原定的计划,第5天我们是去乌兰察布的乌兰哈达火山,然后给大家送机。 我了解到我们从呼市开车过去要3个小时的车程,我是19:00的飞机,18:00必须要到机场,假设我们早上9:00出发,6个小时的往返时间就已经是15:00了,我能在那玩的时间非常少。而且经过前几天的观察,我发现大家一定会迟到,而且说3个小时的车程,一定是会比预想中的还要多半个小时,我真正能在火山玩的时间可能不超过1个半小时。 我又看了一眼地图,发现火山是分成了很多不同坑,其中6号坑是大家最喜欢去打卡的、长得像外形的火山,坑与坑之间都是要坐大巴穿行的,这进一步增加了出行的时间。我想了下,我不允许我宝贵的时间浪费在那么漫长的车程上,我宁愿下次再来一次内蒙也不想这样玩,而且我必须要在周一的早上出现在教室里,我放弃了最后一天的行程。 事后证明我是对的,那些和我飞机比较早的人,最后满打满算只在6号坑拍了1个小时就走了,导游同样无法承担大家误机的后果,所以时间差不多了就赶紧喊人集合了,体验很差。 因此,第5天早上,我送走大家之后,自己去吃了一个我来之前就想去尝试的美食——焖面。 小时候一直在各种综艺节目上看到北方的豆角焖面,一直很想来尝一尝,这次终于找到机会了。我找的店铺是在小红书看到老霍家巴盟焖面烩菜,评论区看到很多本地人推荐,而且有很多分店,也算是不会出错的一个safe choice。 这家店有一点不好,就是不支持单人餐,最小份的也是迷你锅,我点的是mini排骨锅,68一份,端上来好大一锅,吃了第一口我立刻就想好了台词,给我香晕了。 面上有土豆粉,入口是韧韧的、略带焦脆的口感,整个菜是浓郁的酱香风味,汁水收得干香四溢,搭配生蒜或是腊八蒜好吃到原地起飞 我自己一瓣蒜一口面,吃得不亦乐乎。 吃完之后打算去看看第一天没能看到的清真大寺,结果过去的时候已经是中午时分了,清真大寺从12:00一直休息到15:00,我也没法在那一直等,所以这个也错过了。说实话这趟来呼市,很多都错过了,最想去的内蒙博物馆也在4月时装修休馆,开放时间未知。相当于我除了大召寺之外,啥都没看到。 好在在旁边有一家卖稀果羹的,也是之前看到提到来呼市要尝的小吃,我就顺手买了一杯。味道还不错,喜欢酸甜口的人应该会特别爱,每一种味道就按照配料表的排列一个个出来,前调和后调完全符合顺序,也算是很神奇的体验了,夏天喝还是挺爽的。 接下来的时间我就去本地人推荐的草原红牛奶食买了些伴手礼,就随便找了个网咖和朋友打守望先锋直到去机场了。 这趟内蒙虽然还是见了很多朋友,也体验了一些蒙古的文化,但是总体来说远远不及之前埃及和阿勒泰两趟行程给我带来的体验。加上之前日本的经历,更是强化了我出去旅游再也不跟团的这个想法,我要自己设计一个我喜欢的线路,否则这就是在消磨我对旅游的热爱。之后如果不是关系特别好的朋友邀请我一起组队,我也不会像再组了,就这样吧。

2025/7/3
articleCard.readMore

行万里路:聆听地球的心跳|泗水+巴厘岛

缘起 我的旅游原动力之一是去看各种各样的地貌,去感受地球不同的景色,火山毫无疑问就是最有吸引力的一个。 曾经超级火山喷发,直接导致地球进入超级寒冬,人类几近灭绝。很多星球上也有火山,它几乎就是最原始的力量与毁灭的象征,这对于一个从小成长在喀斯特地貌的小孩来说无疑是极具诱惑力的。我从小就对火山充满了疑问,我想亲自看看流淌的岩浆,感受扑面而来的热浪,想要触摸原始的黑曜石,甚至想直接观测火山喷发,尽管这里面很多内容多少有点异想天开。 总之,想要去火山这件事情很早就种在了我心里,于是在2025年我开始营业旅游副业之后,亲自去看一看火山很快就提上了日程,借着要带我学生一起出去玩这个契机,我自己牵头组了队,根据现成的旅游产品改了一个7天6晚泗水+巴厘岛带火山的行程,主要是把瀑布—火山—追海豚—自由行,改成了瀑布—火山—自由行—追海豚。早有耳闻带火山的行程都是特种兵行程,基本不睡觉的那种,所以还是安排一天睡到自然醒间隔一下会比较好。 这次的花费(不算带队利润)大概是这样:4800的公司结算价 + 6500成都往返公务舱 + 1500元印尼盾现金 + 220元电子签 + 60元电话卡 + 800元聚餐spa等等额外刷卡自费 + 泗水去巴厘岛机票320 ≈ 14200元。 先说酒店,正常在传统旅行海报上看到的印尼团价格大多在6000以内含机票,偶尔会有比较便宜的可以做到在5000出头。大部分这种团住的都是携程4钻,其中在泗水的两晚不参与评分,主要是因为火山的酒店没睡休息个小时就要出门了,基本上就是起到一个歇脚的作用而已,泗水市区的酒店也是第一晚落地过渡一下。 真正拉开团费差距的是巴厘岛段的酒店,直接影响到最终的报价。因为我们这次行程计划是带我的雅思学生们一起玩,大部分都是家庭背景不差的孩子,如果住那种4钻酒店可能真有点委屈,所以我们选择升级了酒店。大部分巴厘岛的好酒店都在Nusa Dua或者Uluwatu区域,也就是在南边。最后公司为我们争取到了万豪旗下的Renaissance Bali Uluwatu Resort & Spa,说“争取”是因为它并不是我们平时的供应商,因为其他合作酒店没房了才想办法给我们升级到了这个酒店,还是很幸运的!这家酒店平时在国内各大平台价格大概1200元/晚左右,暑假旺季只会更高,不会更便宜,正好捡了个大漏。 机票的部分一般广州出发往返2700左右为正常价格,买得晚了可能会到3200左右,超过这个价格就不建议头铁。加上成都去广州转机的费用正常价格在3200左右,买得晚了可能得到3800了。当然,这并不是去印尼的唯一方法,你可以选择凌晨1点从天府T1出发,乘坐越捷航空在越南转机,辗转十几个小时到泗水,即便是出发前1周订往返也只需要2000元,只要你能忍受得了非常低的托运额度、若有若无的过境签以及长时间的奔波就行。 接下来是行程的问题,赛武瀑布和布罗莫火山都在泗水,其他的地方都在巴厘岛,巴厘岛本岛的交通非常烂,如果要有一个比较好的体验的话,尽量避免走回头路,要么是泗水进、巴厘岛出,要么是巴厘岛进、泗水出。我是考虑到由奢入俭难,不可能让大家住上好酒店之后再去招待所苦逼地爬火山,所以肯定还是得先泗水再巴厘岛的。 其实正常行程是火山完之后要在罗威纳住一晚的,这样去追海豚会近一些,但是我们想要在爬完火山之后休息一下,所以最后还是选择第三天住进巴厘岛的豪华酒店,次日再开车去罗威纳追海豚。总之,无论怎样都要取舍,如果大家想去玩的话,可以参考一下这一点。 Day 0:出发前 说到为什么下血本订公务舱,其实我一直还挺喜欢看那种航司头等舱或者豪华酒店评测的,也很羡慕那些能够负担得起每一趟行程都坐商务舱的人。就像我在日本行里提到的,我希望有一天能够用自己赚的钱,送我自己一张跨越大洋的商务舱机票,去欧洲或者其他地方看看,圆自己一个童年的梦。 但是这趟行程因为是我带队,从行程设计到落地执行都是我主导,因此我必须要保证有一个良好的精力和体力,如果我自己都打不起精神,就更别提照顾客人了。事实证明这个钱还是花得很值当的,它真的让我第一天晚上22:00到达的时候仍然生龙活虎。 在出发之前,我还给自己定了一个小小的目标,7天速成印尼语。 这件事情可能在外行人眼里有点不可思议,但是对于我们语言学专业的人来说其实有迹可循。印尼语客观上确实是是比世界上大部分语言都简单的: 使用英语字母拼写 单词读法和拼写完全一致 没有动词变位 语序是主谓宾 光是这几点就已经足够让初次接触的人,凭借着比较基础的词汇量很轻松地造句了。 这里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说「我」是saya,吃是「makan」,「喜欢」是suka,「鸡肉」是ayan,你猜猜「我喜欢吃鸡肉」怎么说,是的,Saya suka makan ayam. 不需要考虑任何的变形,直接把它们按照中文的习惯从头串到尾即可。 那假如「不」是tidak,「他/她/它」是dia,猜猜「他不喜欢吃鸡肉」怎么说呢?没错,Dia tidak suka makan ayam. 我觉得只要你不是对语言迟钝到一定程度的人,凭借着这几个例子你大概也能知道怎么回事,在有一定词汇量基础的情况下,就可以用这些知识跟本地人交流了。 当然印尼语也有一些比较有特色的地方,比如它的构词法运用到大量的前后缀,「吃」是makan,「被吃」是dimakan,「食物」是makanan,「吃东西的人」是pemakan。印尼语非常依赖这样的派生构词来表达意思,这对于学习者其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是它仍然很有意思。 在我知道印尼语和马来语基本上能实现互通的时候,这更加让我下定决心要学印尼语了,至少要学到一个能够旅游的程度,尽管我们这趟旅程全程都有中文导游。 Day 1:赛武瀑布 我们第一天晚上22:00落地泗水,回到酒店已经是0点,次日出发时间定在7点,因此6点左右我们就得爬起来收拾行李吃早餐,第一天睡眠时间就已经只有5个小时左右,特种作战初见端倪。 赛武瀑布全名Tumpak Sewu,tumpak的意思是一千,所以可以理解成千层瀑布,坐落在爪哇岛东部的一个小村庄附近,从机场附近酒店(我们住的Swiss-Belinn)开车过去大概150km,需要3个半小时左右。一路上都是比国内二级路还要糟糕的乡村小道,一路颠簸经过各种村庄,当时我在车上想的是——不会这个瀑布只有中国人去吧,也是难为中国游客在那么大的印尼找到这个景点,属实不容易,但是后来证明我确实错得很离谱。 我们到达瀑布门口,导游告诉我们最好不要穿拖鞋,因为要涉水,所以最好要租鞋子。当我看到门口鞋柜里摆放着不知道多少人穿过,上面还沾着泥沙的网面鞋的时候,我真的很想穿越回去打自己2个耳光,为什么出发之前没买溯溪鞋和溯溪袜。最要命的是这些鞋子也不知道有没有消过毒,就这样带着满满的使用痕迹,在那等着你的召唤。5万印尼盾≈22元租一双,价格倒不是问题,但是我真的很怕染上脚气。 在我和导游再三确认是不是真的鞋子会冲走之后,我还是租了,踩进去的那个脚感我现在都不想回忆。 刚刚到瀑布门口,我们站在一个观景台上远远望去,这个瀑布感觉真的很小,远远没有我想象中的震撼。而且此时天空飘起了小雨,身边走过的都是中国游客,我心情还有点失落。 接着我们就在雨中缓慢地往下爬楼梯,不一会儿就已经全身湿透了。不得不说这个楼梯是真的陡峭,没有任何防护措施,很多部分都接近垂直,还有一些部分是直接拿铁板盖起来的镂空。爬下去的难度倒没有那么高,基本上正常体力的人都很轻松地能够到底部,大概耗时也就10分钟左右的时间吧。 随着我们走到山谷底部,我们才正式体会到迎面扑来的阵阵水汽。不,不能说是水汽,靠近了就像是浪,打到脸上都已经分不清是在雨水还是瀑布水,舒服至极。尽管偶尔一阵山谷吹来的风会让你冷到打颤,但是在这炎热的大夏天来这玩水,真的很舒服。 山谷底部的风景也很美,在最底部仰望头顶的天空就像是一个爱心。我们在这拍了有一阵子,带我们下来的瀑布向导很敬业。可能也是带过太多中国游客吧,知道中国游客爱拍,也知道我们想要什么样的角度,我们把手机拿给他们之后真的收获了很多惊喜,他们是真的挺会拍的! 接着我们要从另外一条路出去,这其中必定要经过一条河。 河的上面有2条绳子,人们就抓着绳子,跟着前面的人一起过河。河水很急,也很深,如果抓不住绳子的话确实有可能被冲走。河水我目测得有1米左右,大概到我的短裤高,一些身高不高的女生可能水都高过腰了,走起路来确实比较吃力。 当我踩入水中之后,我才知道为什么一定要租这个鞋子了。这个河水的冲击力确实很大,我已经能想象到如果穿着原来的拖鞋,肯定在下去的一瞬间就被冲走了,然后被迫光脚踩在坚硬的石头上过河。穿着薄底的网面鞋踩在石头上都像是踩在乐高上疼,光脚走过去一定会受伤! 更加令人崩溃的事,河里的碎沙和碎石非常多,它们跟着河水倒灌进我的鞋子里,即便是我没有直接踩在锋利尖锐的河床上,踩在这些天然的小石子上仍然是一件让人很难受的事。我脚下这双20块租来的鞋并不合我的脚,中间有非常多的缝隙,这导致不一会儿我的鞋子里就全是碎石子了。 我知道虽然大家都不信邪,就像我来的时候也是帮所有人做了攻略发在了群里的,但是我还是抱有侥幸心理。如果我下次还来(是的,我非常是愿意再来一趟),我一定一定一定会买好合脚的溯溪鞋和溯溪袜,风景很美,体验很好,就是不想再踩着沙石回去了。好不容易在一个清澈的溪流出洗完鞋子,到下一个地方没几下又进了很多石头,这真的很让人崩溃。 我们回去的路并没有走正常游客的路线,我们可爱的向导带我们又去了一个附近另外一个瀑布——Coa Tetes(意思是滴水的洞穴),属于买一送一了,在这我们见到了非常多的外国面孔。正如向导说的,这里中国人基本不会来。 我们在这看到了更多瀑布的奇观,也看到了彩虹,和赛武瀑布是完全不一样的风景,正如名字tetes (dripping)所描述的,这里的瀑布更像是涓涓流水,非常温柔。 我们大约在15:00左右返回到了停车场,在那换了衣服,喝了折合人民币5块钱的新鲜椰子。我不知道为什么同行的小伙伴都觉得椰子像坏了的,明明都是现开的,我喝起来就是很清爽的椰子水,除了没有平时ifs牌子的那么甜,完全不酸不涩,而且底下的白色果肉更是香甜至极,油渍渍的。 仔细一算,我们从早上6点多在酒店吃过早餐到现在,已经很长时间没进食了,特别是做了一整天的有氧,所有人都饿坏了。 向导带我们去了应该是他朋友开的餐厅——Selera Nusantara,点了一些地道的印尼菜。这个店的名字也是很意思,我大概查了一下,selera是品尝或者食欲的意思,nusantara是古爪哇语,指的是外部的岛屿,特指印尼archipelago地区的一大片海岛,所以整个餐厅的名字就是「来自外部岛屿的美味」。我在谷歌上甚至还找到了一个同名的游戏。 吃的东西就比较普通了,就是印尼和马来西亚地区常见的菜,比如nasi goreng(炒饭),炒空心菜,沙爹各种肉串之类的,比较有特色的、我没见过的可能是rawon,一种独属于东爪哇岛的牛肉汤,所有人都说这个汤的味道和方便面一模一样。 吃饱喝足我们就启程前往布罗莫地区,准备凌晨爬火山了。 Day 2:Bromo火山 到达酒店的时间大概是19:30,我们约定好23:00的时候在大厅集合,所以这个酒店真的就是住了个寂寞,基本上洗个澡、小眯2个小时就要退房出发了。火山行程皆特种兵,现在是感受到了。 为什么要11点出发呢?向导说,我们从这开车到山脚下之后要换吉普车,现在快到旺季了,车道一次只能过一辆车,如果不早点出发去山脚下做第一批出发的人的话,可能会堵车,之前哪次哪次甚至堵了2个小时之类的,所以最好早点走。OK, fine. 从酒店出发后,我们大概开了半个小时到吉普车出发的地方,然后又在吉普车上颠簸了1个小时到达了徒步出发的地方,此时大约2:00左右。 我这里印象最深的是,坐吉普车上山的路一点灯都没有,连月光都没有。当我们在中途某段路停下来的时候,司机熄火,关灯,让我们在车上稍做等待,我人生第一次感受到了伸手不见五指。我和其他小伙伴就在车里面面相觑,这段等待的时间有点像是之前在埃及即将做热气球前,司机也是4点多把我们拉到一个地方,突然停车,去路边抽水烟去了。 接着我们在山顶上,进到了一家咖啡厅里,在这我们吃了几乎所有人都会吃的行前泡面,泡面就是印尼随处可见的IndoMie和PopMie,还可以点一些热茶和咖啡,甚至还有炸香蕉吃,不过并不好吃就对了。我们就这样一直干等到4:30才出发,吃饱喝足之后我一度都要睡着了,不常熬夜的人真的顶不住,不过如果在路上堵车了可能就不是这个故事了,我可能还更宁愿干等。 出发前,向导叮嘱我要换上羽绒服。我这才惊醒,我忘记带冲锋衣了。又一次,作为那个给大家做攻略的人,东西带得丢三落四的。此时我身上已经穿上了一件向导借我的卫衣,外面的温度大约十几度,我感觉完全没问题。但是看到同行小伙伴都已经去花30000印尼盾≈13元去租了衣服了,我想起之前瀑布的经历,觉得在这提供租衣服服务必有其道理,最后也租了一件,事实证明我是对的,凌晨的山上是真冷啊! 我们就这样一路抹黑,全靠着向导在前面带,朝山上走去,我们现在要去的就是日落的观景台。说是观景台,其实就是找一个视野无遮挡的地方,席地而坐,然后就等太阳升起,在这就能看到、拍到传说中国家地理的封面照片——同时能够看到布罗莫火山、塞梅鲁火山(Semeru)和巴托山(Gunung Batok)的风景照片。 这个地方拍照在小红书有一个专有的tag——「布罗莫豪赌」,意思是能不能够看见三座山还得看天公给不给面子,很多人来这都没看着。我们就这样靠在一起瑟瑟发抖,硬熬寒气,等待天亮。但不幸的事,我们越等雾气越大,雾时有时无的,下面我放的照片是我在山上时拍的最接近看到火山的照片,几乎转瞬即逝,我按快门的手要是再慢1秒钟,眼前的雾气又会重新把山盖起来了。 这里还有个比较有意思的事,我们在山上等的时候突然尿急,我问向导能不能撒尿,他说可以,只要不对着火山就行。我心想,果然还是有山神崇拜,希望我这一泡尿不会触怒mother nature,让我铩羽而归。我们大部队坐在一个相对比较平坦的平台在这等,四周都是荒山,雾气很浓,真的一点灯光都没有,非常像寂静岭,随着时间慢慢接近日出,天蒙蒙亮感觉更恐怖,如果一个人来这里绝对要被吓死。我也不敢走远,和弟弟两个人一起互相看着,往上走了几步就随便找了一个草丛解决了内急。 我们运气确实不是特别好,终究还是“豪赌失败”,只能下山,然后前往布罗莫的火山口。 下山路上看见有个老头依靠着摩托车,似乎在卖着什么,板子上写的是jasuke,画着玉米,我一开始以为是爆米花,问了向导才知道是卖一粒一粒的玉米杯,上面会放很多不同的料,有牛奶(susu)、奶酪(keju)、巧克力(coklat)、草莓、蓝莓、蜜瓜、美乃滋、巴拉多(balado,似乎是辣肉酱?)、辣味(pedas)、甜辣(pedas manis),感觉应该会挺好吃的,但是很不幸,卖完了。希望下次到印尼有机会能尝到。 从观景的山(名字是Mount Penanjakan,海拔2770米)上下来之后,最后一段前往布罗莫火山的路需要走路前往,但是会非常远,也可以骑马去,费用一个人往返100000印尼盾≈43元,在这有的马的毛甚至还被染上了彩虹色。我们就这样一路颠簸,慢慢地来到了火山脚下,中途有几段坡还是挺陡的,我都担心马要累死在这。 山脚下旁边有一座很大的山,就是刚才提到的Gunung Batok,这也是很多人误认为是布罗莫火山的山,因为它比布罗莫高大太多了。batok在印尼语里意思是椰子壳,它是一座休眠火山,隔壁飘着白烟的那个才是布罗莫。 布罗莫(Bromo)的名字来源于爪哇语Brahma(梵天)的发音,也就是印度教的创造之神。在布罗莫山脚的楼梯旁还供奉着印度教的智慧之神Ganesha(迦尼萨,俗称象头神)。老实说,在去之前我完全没有想过印尼这边会有印度教。在刻板印象里,印尼大部分人都是穆斯林。我们的向导告诉我,这边也有不少基督徒和天主教徒,佛教也不少,他从小读的就是天主教学校,长大之后选择信佛,无论是哪个宗教,数量都没有伊斯兰教这么多。 在登台阶的时候我就已经可以闻到硫磺味了,从小到达似乎都没闻过,知道它臭,不过比想象中的还好闻一些。不一会儿鼻子就适应了,不过总感觉闻多了这种味道不太好,所以我还是选择带上了N95口罩。 踩在山顶的火山时感觉很奇妙,火山口完全没有围栏,一个踉跄可能就会摔下去,很多人甚至坐在火山口边边的位置拍照,这已经完全超出我的心理安全范围了,我只能接受在相对比较宽敞的、能踩脚的地方拍照。 上到顶部的第一件事肯定就是往火山深处看去,只见火山深处持续地在冒烟,在最深处的墙壁上布满了硫磺,我可以听到整座山在嘶嘶作响,和我想象中的轰鸣声完全不同。火山深处也没有我想象中那般流淌着岩浆。后来我才知道,岩浆其实都藏在地下,虽然布罗莫火山火山确实能够喷发,但是它主要是以phreatic eruptions为主,简单地说就是地下水碰到滚烫的岩浆之后喷出大量蒸汽。我们看到持续不断向外冒出的白烟就是这种反应,如果喷发得很剧烈就会带着石头和灰尘一起喷,最近一次喷发在2015年。 也正是因为布罗莫底部都是硫磺和坚硬的石头,透过那层壳底下才是岩浆,如果不慎失足,大概率死因是摔死或者窒息而死,而不是被烫死。如果想看岩浆,可能还是得去夏威夷或者冰岛,隔壁伊真火山(这也是我下次来的目的地)也只能看到蓝火。 当我们拍完照结束之后差不多是1点半左右的时间了,我们仍然是就近找了一家餐厅,再次点了nasi goreng和果汁,就这样结束了一天火山的行程,看着手表才2点左右的时间,感觉比其他人多活了1天。顺带一提,这边的果汁并没有想象中的好喝,我还记得我问这边产什么水果比较多,向导告诉我牛油果,结果点上来一杯巨难喝的牛油果果汁,一点水分都没有。其他的西瓜汁和芒果汁要么很淡,要么很科技。 吃完东西我们就往机场开去了,原来还计划在市区做个按摩来着,结果实在是没有时间,为了晚上能够及时坐上飞机去巴厘岛,我们最后选择在机场打发时间。 飞机是晚上19:15左右的,到达机场的时候已经是17:00了。 在和向导和司机分别的时候我们都特别不舍得,虽然才一起相处了非常短暂的2天时间,但是感觉大家都玩得很好,一起跳舞,一起搞怪。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司机Pecuk,他是爪哇人,长得很像毛加,我甚至怀疑他是不是有萨摩亚的血统,看起来很凶,但是实际上是一个很可爱的人。开车的时候会放中文歌,情不自禁地哼起来,然后身体跟着一起扭动也会放一些印尼芭乐,从瀑布回来路上给我听爽了。他是一个自己就能逗自己笑的白磷型人格,经常听到他突然放声大笑,或者对上眼之后就开始对你做鬼脸。虽然他英语和中文几乎不会,搭配一些手舞足蹈也是能够跟我们沟通,我们所有人都特别喜欢他。 在去瀑布的路上他还教了我很多爪哇语的表达,跟我说jancuk以前是用来称呼荷兰殖民者的脏话,意思是在泗水是可以朋友之间互相损着开玩笑用的,但是在巴厘岛是脏中之脏,让我碰到坏人的时候再用。顺带一提,在巴厘岛最脏最脏的是naskleng(意思是马的生殖器头),当时是在追海豚的时候向导跟我说的,说我要是跟开船的司机说这个,他会直接把我扔下船。 在分别的前一天他的腿被摩托车的气筒烫伤了,出血流脓,但是仍然坚持带完我们的行程,甚至只用酒精喷雾来消毒自己的腿,有一种没钱去医院看病,或者就算能看也不想去看的感觉。看着他一瘸一拐地走路,还一直很乐天的样子,我们所有人都很难过。 还有一个细节是,他在送我们去机场的时候,想要拿卡去刷卡加油,似乎是提示没钱了,然后他想找我们的向导借钱,我们从只言片语的细节中只能推测可能旅游公司存在拖欠薪资的情况,向导也是很无奈,最后我们几个人一起凑钱给他付了邮费,在走之前也给了他小费,希望他能早日康复,赚大钱,下次来泗水我一定再找他做司机。 为了能够用他听得懂的话在离别时给他送祝福,我用deepseek和这段时间一直在学的单词简单写了一段话,以下是全文: Aku ada sesuatu buat kamu(我有一些话要对你说) Ini pertama kali saya ke Indonesia.(这是我第一次来印尼) Sangat senang!(非常开心) Terima kasih atas bantuannya(非常感谢你的帮助) Ini oleh-oleh kecil deri cina, namaya 财神爷(这个是从中国带的一个小纪念品,名字是财神爷) Kelau anta main le Cina, saya mau ajak keliling(如果你来中国,我一定带你玩) Semoga lekas sehat(祝早日康复) 就这样,我们结束了在泗水2天的行程,住进了巴厘岛的豪华酒店,终于能睡个好觉了。 Day 3:乌布 我们上午睡到自然醒,然后在酒店吃了个豪华自助餐,基本上把能吃的都吃了。根据我之前在埃及的经验,这种特种兵行程指不定下一顿饭什么时候吃,所以只要是吃饭的地方,尽量把热量吃够。 我最喜欢的是他们做米线的一个柜台,你自己往碗里放粉,自选肉和各种叶子和草,然后让工作人员用骨汤/鸡汤/海鲜汤/冬阴功汤给你汤,烫出来就是一碗低配pho(越南米粉),鲜得我眉毛都要掉了。各种鲜切水果、蛋料理也挺好吃。 由于我们有个小伙伴Day 3才加入我们,从酒店去乌布正好会经过机场,所以我们会先去机场接到新成员再去乌布。也是这次在白天路过机场外部,我才发现这个机场的名字全名挺长的,是I Gusti Ngurah Rai,而不是我们在订票APP上面看到的Ngurah Rai。我问向导是I Gusti是什么意思,结果I Gusti Ngurah Rai其实是一个人的名字,是印尼的民族英雄,带领巴厘岛军队抗击荷兰人,并且在一次战役中光荣牺牲。荷兰人殖民印尼350年,印尼人以这样的方式纪念他们的民族英雄。 在我们去乌布的路上时,我发现周围的建筑处处都很有佛教的痕迹,向导告诉我巴厘岛佛教盛行,就连司机的车头也放着一个小盘子,里面是一些花花草草,按照他的说法,这是用来供奉给道路之神和汽车之神的。他们相信万物皆有灵,万事万物都可以用来供奉。 在街道间穿行的时候,我甚至感觉有点像人在泰国街头漫步(虽然我并没有去过泰国),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小院子,院子里摆放着各种各样的佛教雕塑。门口摆放着的也是长相各异的门神,旁边是还有一个供台,上面点着香,放着一些水果之类的贡品。我一开始还以为这些院子是宗教场所,没想到这个就是各家各户建家时候就会规划进去的小院子。甚至一些经济情况没那么好的家庭,可能虽然家的外形住得破烂了一些,但还是能看到一些雕像和供台,给人一种宗教氛围非常浓厚的感觉,甚至让我想起了《冈仁波齐》这部电影。 一般大家去乌布玩的时候,主要是去2个地方,一个是乌布皇宫+旁边的集市,还有一个是20km开外的梯田,传说是周杰伦稻香的拍摄地,而且还有一个网红秋千。 当我们到达乌布的时候已经是16:30了,去机场和从机场去乌布的路花了比想象中还要久的时间,全程都是单行道,路很窄,车很多,甚至由衷地让我感叹巴厘岛似乎真的是被游客毁了。早有耳闻巴厘岛因为承载了太多数字游民和游客,这个小岛已经无力承担这么多的常住人口,外地游客和新住民们带来的消费并没有直接转换成直接的经济,完全没有带动当地的基建发展。这个话题在影视飓风的这一期视频亦有探讨,推荐给大家看一看。 好了,现在我们遇到的困境是——我们今天晚上必须得1:00出门,然后坐3个小时车去追海豚的地方。必须这么做是因为我们住在巴厘岛南部,是富人区,而追海豚的地方在和泗水隔海相望的最北边,这边的交通很差,为了不耽误日出看海豚,我们必须早起。如果我们回酒店太晚了,那我们就几乎是没有休息,无缝衔接坐车,这样往返跑很不划算。 我们经过讨论决定放弃去乌布梯田和秋千,只逛集市和皇宫。事实证明我们是对的,从和其他去过梯田的朋友沟通得知,梯田真的是很小很小很小一片,硬是被开发成了一个旅游景点。去梯田要门票,坐秋千也要额外的门票,此时已经快日落了,去到那边估计太阳已经下山了,肯定不划算。那这相当于我们这一天除了睡了个饱觉,一整天都在路上,就在乌布这个地方短暂地逗留了2个小时。 虽然吧,这个情况确实是背离了我之前安排这一天自由行的计划,其实我还更想去其他地方玩的,但是无奈我是带队的人,我必须得照顾客人,所以还是和大多数团友一起去了乌布。 乌布皇宫真的是很小一个宫,5分钟就能看完了。 根据我们向导所说的,这里真正的皇宫部分是不对外开放的,我们所站的地方是平时活动表演的地方。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一扇门前铺着红地毯,这个就是请重要的宾客进门。我们发现这里的门口都比较窄,向导说是因为让鬼进不去,鬼一般都比较胖,做一个比较小的门它们就自动被挡在外面了。我也不知道这个到底是开玩笑还是真的。 走进去还看到了两个皇上、皇后做的凳子,背后有2张脸,我还以为是神明什么的,结果就是皇上、皇后的脸,你们光看这个模样看得出来谁是皇上,谁是皇后吗?这个脸多少做得有些难辨雌雄了,而且如果是深夜一个人走在这个院子里,看到这个椅子后的脸,以及各种长得奇形怪状的守卫,真的会吓死。 简单地拍了照之后,我们就去对面的乌布集市了,这个地方甚至都没有成都荷花池一半大,非常小。买的工艺品是不是从义乌进口的我不好说,埃及哈利利市场之后我是不想再去靠勾心斗角和砍价来买东西了。 卖的冰箱贴、钥匙扣以及特色锅碗瓢盆就不看了,比较有意思的是这边似乎有阳具崇拜,每一家店门口都挂着大小不一的阳具开瓶器,每一个都涂上了鲜艳的颜色。回家查了一下才知道,以前巴厘岛男性以生殖力为荣,男性负责“播种”,女性负责劳动,他们甚至有一个专门让男性发呆休息的地方。我本来以为就是单纯的崇拜人丁兴旺,结果一查竟然是这么个糟粕,瞬间感觉有点无语。而且你们知道吗,巴厘岛的男性甚至能够娶4个妻子,这一点和两位向导说过的话能对应得上。 我最后还是买了1根比较大的,送给和自己关系比较好的朋友,多少也算是有些纪念意义。我记得我去的那个铺子,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妹妹在看店,估计是上高中的年纪。我尝试用提前Deepseek搜好的讲价句子沟通,本来150000印尼盾≈66元一根的jb,一次就成功砍到了100000元印尼盾≈44元,交流很顺畅,过程也很愉快。其实我就是直接说了Harga kawan(意为“朋友价”,巴厘语)和Seratus(10万,印尼语),那个妹妹就笑得合不拢嘴直接答应了。 然后我们就坐车回酒店去了,又开了2个半小时左右的车,屁股都要坐烂了。 路上我们问向导能不能吃点路边的特色小吃,向导说不敢让我们吃,怕吃坏肚子。早有耳闻巴厘岛有所谓的脏水病,花洒用滤芯冲出来的水都是褐色的,但是我在印尼这么几天从来没有吃坏过肚子,而且我还是那种很容易拉肚子的人。再加上住的酒店比较好,从来就没有担心过这个所谓的脏水病。后来我们还是决定回酒店的餐厅,好好吃一顿印尼餐厅菜,路边小吃留给下次再来挑战。 晚上的菜我直接把点菜的任务交给了服务生,最后就是点了一些鸡肉和猪肉串、咖喱鱼、再次登场的nasi goreng、荷叶包饭,以及据说是这边特色的烤猪排babi guling,挺可爱的名字,甜甜的,一咬就脱骨,非常符合中国人的口味。 在星级酒店餐厅,吃一顿下来人均大概150多一点,还是很不错的。 Day 4:罗威纳追海豚 + 滑翔伞 + 悬崖公路 当我们吃饱喝足洗完澡的时候,时间已经差不多是晚上11点了,我们睡2个小时,就要出发前往追海豚了,今日再次睡眠不足,只能在路上睡了。 差不多早上4点半左右,我们到达了海岸边,还是和往常一样,我们在一个小卖部处吃了泡面早餐。这一次的早起比以往还要难熬,我平时是一个几乎不熬夜的人,就算熬夜也有很充足的时间把睡眠债补回来,但是这几天连续的睡眠不足让我整个人就像抽干了一样,毫无生气。 休息了1个小时,我们准备要上船了,远方的天空也开始泛起鱼肚白。啊,「鱼肚白」,我已经不记得小时候是在哪篇课文上看到这个词了,即将天亮的夜空闪烁着点点繁星,微微能看清楚天空中飘着的云,等待出航前的这一刻真的很美。 随着太阳的红色光辉渐渐从地平线漫起来,我们的船长拉动引擎,我们朝大海开去。我们坐的船是所谓的蜘蛛船,每排只有一个座位,一艘船大概有7到8个座位左。让它长得像蜘蛛的,是船两侧负责配重的横杠,远处看起来确实很像蜘蛛腿。船虽然很小,但是很稳,一点都不晃。 我们将会在这片海域待到最晚不超过7:30的时间,海豚们只会迎着日出来这里觅食,因为这里的水温相对来说还比较低,当太阳逐渐升高,水温也随之升高之后,它们就会去其他地方吃东西去了。因此,给予我们去搜寻海豚的时间只有1个多小时一点。按理说,看海豚是需要运气的,这谁也说不准。向导跟我们说,昨天有人甚至还看到了粉红海豚,这是幸运中的幸运,我也希望我们追海豚之旅能顺利。 船开到离岸边一段距离之后,所有人都熄火在这静静等待,朝阳的辉光打在人身上非常美丽,怎么拍都好看。 接着,似乎是哪个眼尖的船长看到了海豚的踪迹,突然之间,所有的船一下子启动引擎,朝着一个方向奔去,所有人都举起了相机对准海面,尝试捕捉下海豚出水的精彩瞬间。 看到了!在我斜前方的不远处,三两只海豚在蜘蛛船的包围下,跃出了水面,博得了满堂喝彩,然后又转眼消失在大海里了。我眼睛看到了,但是我确实没能拍到,因为出水的位置实在是太随机了。然后所有的船再次熄火,等待下一次海豚的出现,直到时间到。 一次,两次,三次……每次都是眼睛看到海豚跃出水面第一次之后,在我即将要拍摄时,后面的船只一下子从海豚头上开过去。似乎只有5-6次见到了海豚,然后就再也没见过它们的踪影了。看到了吗?看到了。看爽了吗?根本没有 我泄了气,突然觉得我们在做的事情很变态,也很没有意思。人大早上来这吃早餐,莫名其妙吃饭的地方盘踞着发出巨大声响的钢铁巨兽,每次自己跃出水面的时候,所有这些巨兽都朝着自己涌过来,好几次甚至都直接从头上碾过去……我不知道是否有生态学家对这里的海豚的生活环境和习性做过调研,我听说以前这看海豚的船可能就只有不到10艘,但是现在我粗略估计了一下至少50艘,这不仅对海豚是一种不好的体验,对我也是一种不好的体验。 接下来我们就马不停蹄地前往坐滑翔伞的地方。记忆中已经没有吃东西的环节了,估计就是随便吃了点便利店对付过去了。 我们选择的是Timbis基地,这个基地在小红书上被提及的比较多,而且离我们想去的其他乌鲁瓦图景点比较近。在淘宝上的价格大概是190元一个人,但是当我们到达现场的时候,排队的人巨多。一个人在天上大概要飞15分钟,从这个基地出发同时在飞的伞大概有6-7个,我们算了一下时间,感觉这个等待的时间成本实在是承受不起。 好在向导帮我们问了一下,说是VIP+400元人民币,立刻插队立刻飞,我们思考了下,同意了这个价格。 其实我在去之前都还在犹豫要不要坐,在我之前的游记里我也提到过我很怕死,很恐高。有过之前在阿勒泰滑雪的经历之后,我感觉我似乎能够为各种体验豁出去了,快到飞行基地的时候,我看到小红书上说其实滑翔伞是比较安全的运动,教练全程把控,而且我屁股下面是有屁垫的,「要摔也是先摔到教练身上」。我再一次被这句有魔力的话给说服了,甚至是插队之后第一个上去飞的人。 只见所有人突然围着你,把一个插了sd卡的GoPro自拍杆交到你手上,有一个工作人员很快地把你安全带绑好之后,就这样直接起飞了。说实话起飞完全没有那种特别失重的感觉,轻飘飘地人就上去了。尽管飞行非常的平稳,但是我的手心仍然一直在出汗,我怕我左手握不住那个GoPro,我怕我脚上的拖鞋掉下去。 当我真的完全飞到最高点,俯瞰整个海岸的时候,我感到非常庆幸,好在我还是来了,不然这么美丽的景色错过了真的太可惜了!印度洋的海水蓝得非常清澈,有一种不真实的美。我可以看到脚下山崖上有很多高级酒店的泳池,也看到了很多其他滑翔伞基地。 我尝试和滑翔伞司机用印尼语交流,这几天的练习下来我感觉各种闲聊的句子已经很熟练了。我问他一天能飞几次,他说差不多十趟左右。我当时心里想着的是,怎么才十趟,我感觉按照这么飞,每天都得飞很多次啊。他说得看天气,有的时候天气不好飞的就少了,风大了不行,风小了也不行,平均下来差不多就10次。后来我才知道那些老实排队的人,如果一直有人插队,或者排了一下午到达下班时间了,他们的号就作废了,滑翔伞公司会退钱让他们第二天再来,这让我觉得这600块钱更加值得了。 在飞到一个比较远的距离之后,我们要折返飞回去了。还未等我做好准备,我们就一个侧身俯冲,调转了方向,这也是整趟飞行唯一会感到失重感的部分,后面飞回去的时候因为等别人落地又来了一次,不过我感觉确实还好。我不知道那些让司机飞高点、快点的人会有什么样的体验,至少这第一次滑翔伞滑得我真的心满意足,之后肯定还会有第二次的。 然后好玩的地方就来了,在我撰写这一篇游记的时候,Timbis基地就传出落地失败的新闻,大概就是落地时两人被风吹得偏离了降落场地,屁垫斜着落地,乘客腿部轻微受伤。然后又刷到其他帖子说哪里的基地滑翔伞事故,虽然没死人,但是也是受了轻伤。看来,这个项目确实是有一定风险。   接下来的时间够我们再去一个景点,我们综合考虑了一下,决定放弃去情人崖,选择去海滩看看,靠海的地方来都来了怎么能不玩下水呢。 于是我们就来到了Pandawa海滩,一个正常游客路线来不到的地方,这里几乎没有中国人,全是印尼小孩在玩水,一旁的大人就在看着。这里的海滩不算是干净,但是至少也比国内很多海边好看,我们在这短暂地拍了一下照,然后就去隔壁的悬崖公路了。 说实话,我不太能get到悬崖公路的景,大概就是两片山崖靠得很近,视觉上给人一种一线天的感觉,很多人都喜欢在这拍照出片,果不其然在这看到的又是遍地的中国人。此时我还沉浸在滑翔伞的美好回忆里,眼前蓝色的印度洋果冻海把我的注意力都吸引走了。在悬崖公路这个地方,我就陪着其他有拍照需求的团友,拍了些群像照片以及舞蹈视频,大概待了1个小时左右,我们就踏上了回去的车程。 今天虽然有遗憾,但是仍然很开心,本来是安排在乌布那一天的滑翔伞临时挪到了今天,结果超出意外的让人开心,太美好了。 Day 5:精灵坠崖 + 金巴兰 + Spa 最后一天,7点起来出发前往精灵坠崖(Kelingking Beach),传说中iOS壁纸的拍摄地,其实如果不是为了这趟行程做攻略,我还真不知道这件事。 精灵坠崖在佩尼达岛(Nusa Penida),我们需要先从我们所住的乌鲁瓦图(Uluwatu)开车前往码头,然后坐1个小时船上岛。也就是这个时候我才意识到,印尼语的Nusa指的是小岛,Dua是2,所以努萨杜瓦(Nusa Dua)地区其实就是「两个小岛」的意思。 坐船的部分没有什么特别的,只是让我比较震惊的是救生衣全部都被放在架子上,我以为所有乘客都要穿好救生衣才出发,结果似乎只有在紧急状态下才会穿。同样地,也是在从巴厘岛回来之后我看新闻说,7月初有一艘船在从蓝梦岛驶向巴厘岛时失事翻船了,船上死了20多个乘客,就是因为浪太大船侧翻了。我们在开往佩尼达岛的时候确实浪挺大的,是不是有水从船外打进船舱里,我当时以为是船开快了都会这样,看来是单纯因为这个地方的海水浪天然就是这么大。 到了佩尼达岛之后,我们在一个游客中心先集合,在这向导告诉我们一会要开车才能到精灵坠崖,由另外一个印尼人带我们过去,如果我们决定下到精灵坠崖下面的沙滩,那天神浴池(Angel Billabong)、钻石沙滩等其他同样在佩尼达岛的景点都不能去,必须只能二选一。因为其他两个景点也是要开车,绕着小岛转一圈才能到的,通常精灵坠崖一上一下就是2个小时,下去的话也只能是我们自己下,而且非常不推荐,向导也不会跟我们一起下去的。 我们当时对着小红书看了很久的图片,不停地对比两个景点之间的区别,最后还是决定「来都来了,必须下去一趟」,那个所谓的天神浴池看起来就是一个非常小的池子,不知道我大费周章过去看一眼。于是我们就跟着新向导,开车大概1个小时左右到了精灵坠崖处。一路上看到很多岛上居民的自建房,虽然很破烂,但仍然有很多用来供佛的建筑和道具,很是虔诚。 我们首先去到的是一个类似观景台的地方,拍摄著名的壁纸背景图就是在这,风景绝美,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旁边还有猴子在翻垃圾桶,吃着垃圾桶里的雪糕。不过这里的猴子似乎没有峨眉山的那么凶狠,它们就安安静静地在旁边看着人来人往的游客,给它们拍照的时候也很配合。 接着我们就开始挑战下悬崖了,原本6个人打算下去的,最后只剩3个人了,中途放弃了一半。当我真的开始走上下去的楼梯时,我算是知道为什么向导说什么都不愿意跟我们一起下去了,这根本不是人走的路。 这个楼梯比我们之前在赛武瀑布看到的还要狂野,扶手和栏杆甚至都不是不锈钢的,是木头和绳子串起来的,台阶和台阶之间落差有的时候能半个人高,如果不手脚并用有的时候都很难下去。有些地方落差实在是太大,甚至给你配了一根绳子,你需要自己在原始的石头处,找到一个你能落脚的地方,自己想办法攀岩下去。出发的前一天我和团友们说,一定要穿运动鞋,但是我再一次头铁穿了拖鞋过来,因为想着下去了之后肯定会玩水,当我开始爬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后悔了。理性地说,爬这个真的要穿运动鞋,不然很容易被岩石割伤脚,好几次我拖鞋都打滑了。而且整个路是单行道,如果有些地方比较窄,你可能还得想办法让别人先过去,你才能下去。 我打开手表的运动计时,从顶部到最底部,总共用时25分钟爬到底部,比我想象中的好太多了。即便是对于体力不是特别好的人,我觉得35-40分钟左右慢慢下去也可以的,向导说的1个小时应该是算上了堵车的时间。对于从来不运动的人来说,走这一趟确实会很累。 当我们费尽心思下到最底部的时候,我确实感觉到大自然在奖励我,下面的风景和在山上看到的完全不一样!你的脚可以触摸到柔软又温暖的沙滩,你可以拥抱来自印度洋冰冷的海水,你可以看到一旁悬崖处有海鸥在飞,一切都美得不真实。 我们和向导约定好,在2点之前回到上面,考虑到上去比下去难,算了一下时间我们差不多在下面有30分钟的时间可以玩耍,我们快速拍好了照,然后开始玩水。 底下浪是真的大啊,之前看过新闻,每年在这都有游客被卷走,大概是说这里会有一些离岸流,这种水流能够快速地把岸边的人带离岸边,向海深处飘去。对于我这种怕死又不会水的人,我其实一直都离海浪保持着安全距离,因为我无法判断哪一次浪打过来是离岸流,哪一次是安全的。我们在拍素材的时候,要拍那种人背对海浪,然后等着海浪打到人身上的照片,好看是真的好看,但是好几次我看到浪都比人高了半个头了,目测最高的时候有2.5m,从上到下把人直接拍倒在沙滩上,确实挺不安全的。我最后只敢站在海浪砸下去的地方大概2m开外的地方,感受海浪没过我膝盖,又轻轻退回去的感觉。 总之,如果有一天,你也有机会来到精灵坠崖,我还是强烈推荐你下去一趟的。如果实在是担心没有体力上下,听说中国制造的电梯会在2025年年底竣工,但是到那个时候这个景点的人流量恐怕要翻倍。我们最后上去其实也只花了30分钟,我算是经常运动的人,感觉其实还比较游刃有余,如果是平时不锻炼的人,一定一定要多休息,做好防晒多喝水。 带着激动的心情,拖着劳累的身体,我们坐着车又兜了一个小时回到了游客中心,一路上忍不住对自己刚才拍的照片啧啧称赞。 午餐我们在餐厅吃了个自助餐,质量非常烂,唯一的好处可能就是在于冰美式免费。不过你可以选择花钱额外单点一些菜,会有一个厨师现做给你吃,品质也只是勉强过得去。 我们距离5点的开船返回巴厘岛本岛还有大概2-3小时的时间,肯定是需要再探索一下这个地方的。幸运的是,这个游客中心紧邻着海边,可玩的项目还有香蕉船、摩托艇、浮潜(已含在行程里)以及游泳池。本着来都来了的心态, 我计划尝试一下摩托艇,费用大概也就是1-200元左右。 老实说,我对于这种交通工具还是有一些阴影的,记得之前在埃及冲沙,不知怎的我的那辆摩托车车头非常难以控制,总是往右偏,最后还只能让小孩哥带着我开,一路火花带闪电,非常狂野。这个摩托艇同行的小伙伴说之前在泰国做过,非常刺激,但我又不会水,也很怕那种速度特别快的推背感,但是有过昨天滑翔伞的经历之后,说什么我也要试试。 每个人大概有20-30分钟的开船时间,我跨坐上摩托艇之后,教练告诉我了刹车油门,还没等我做好准备,他就唰地一下来了个甩尾出发了。我以为全程都是他油门拉满带我玩各种杂技,吓得我一直在喊hati-hati(意思是「小心」,印尼这边路牌经常有这个词,直接无痛学习),结果开到开放海域之后他直接让我开了。 我一开始还在小心试探,后来发现控制方向毫不费力之后,慢慢把油门按到死,速度也直接飙到了50+km/h,我们整个人直接在海浪上全速前进起来,我感觉我还可以再快,但是似乎这个就是这艘摩托艇的极限了。海风裹着海水吹向我的脸,让我不禁大喊卧槽,真的太爽了!Saya suka Indonesia! 我和教练说我要往对面海岸开,他说你随意啊,然后我就朝着我想去看的地方开去,直到他示意我要往回走。 往回走的路才是最爽的,似乎我们是在逆着海波开,浪一阵阵地从我们摩托艇下穿过,把我们颠起来,当我油门焊死全速前进的时候,我整个人都要飞起来了,有好几段遇到海浪大的时候甚至整艘艇在空中飞起来好一段距离,一直就这样飞着回去了。有几次我甚至觉得,但凡我力气再小一点,或者我手突然滑了,我们铁定要翻船在水里挣扎了,这个教练心也是大。 精灵坠崖+摩托艇的双重享受,让我不禁感叹这趟印尼真的来得太值了,一扫之前日本和内蒙之行的阴霾,我对旅游又重拾信心了。 从摩托艇下来之后,我们又尝试了一下浮潜,我再一次因为职业病咽喉炎的原因,刚带上面镜就干呕不止而作罢,最后就在游泳池里简单学了下游泳,然后就坐船回去了。 按理说我们是第二天早上的飞机,我们有个小伙伴因为晚上就要去回去了,所以我们在回酒店之前要先送他去机场。在那之前,我们临时加了一个行程,去金巴兰海滩吃海鲜,这个也是我们自己主动加钱的行程。都来海岛了,怎么能不吃顿海鲜再回去呢? 传说金巴兰海滩的日落一绝,但是比较可惜的是,当我们走在机场高速开向海滩的时候,太阳已经快要下山了,但是看着远处远远的霞光,我们仍然很满足,特别是看到旁边吃饭的全是印尼本地人,一个中国人都没有,多少悬着的心都放了下来。 这家餐厅应该会给向导一些返佣,不过当我们穿过餐厅长廊,走到沙滩上的桌子上坐下来的时候,看到这落日余晖已经无所谓返不返佣了,我们就想静静地度过在巴厘岛最后的时光。整个餐厅的桌子都是在户外,脚下就是软软的沙子,我们都把鞋子脱掉,把脚埋进去,感受温暖的细沙对脚趾的按摩,上半身吹着海风,好不惬意! 我们最后点的是一个套餐,人均大概200元左右,上了2条鱼、2条龙虾、2盘炒空心菜、2只螃蟹、2盘炸鱿鱼、还有一些大虾和带子,欢迎饮料有椰子和一碗咸死人的海鲜黄瓜汤。口味的话其实一般,很多海鲜都烤得有些过熟了,不过食材是很新鲜,肉还是很Q弹的。 我们去的当天餐厅的工作人员正在布置现场,似乎这两天有人结婚,好不热闹。而且我们在吃饭的间隙,还有乐队拿着各种乐器提供点歌弹唱服务,我们一边吃饭一边听着隔壁桌的音乐,听到了印尼民谣,甚至听到了中文歌《小薇》,这趟饭吃的也是很值了。 回到酒店之后,我们赶在最后结束时间前last order了心心念念的spa,把这趟巴厘岛的最后一趟拼图给拼上了。本人作为各种足浴店的十级爱好者,对于按摩和spa还是非常期待的,而且还是五星级酒店的spa。 我点的是Deep Relaxation套餐,大概就是那种按得会比较重的套餐,90分钟的时间不含税做一次的价格大概在1,150,000印尼盾 ≈ 505元,算上税和服务费之后人均600左右,确实比我想象中的贵一些,但是技术和体验确实是比国内做过的好一些。我在工作人员做准备的间隙5分钟快速洗了个澡,毕竟在外面玩了一整天了,一身臭汗实在是难顶。 按摩师先是让我们洗了个脚,水是温的,大概2分钟就结束了,我当时还很震惊,就这样结束了的话,如果客人脚臭怎么办。后来我才知道,按到一些敏感部位的时候按摩师都是会隔着一层薄薄的被单按的,手并不会直接接触这些位置。特别是在我面朝下躺着,她隔着被单把我一次性内裤扯下来的时候,我的心脏停跳了0.01s,还好只是虚惊一场。 有一说一,感觉这种星级酒店的按摩师都是接受过正规培训的,不像是国内有些技师有的时候简直是乱来,一招一式没点套路,凭着感觉就在那瞎按。我能感觉到我和另外一个小伙伴的按摩师手法和进度几乎是同步的,每一个部位先按哪再按哪都是有逻辑的,而且我感觉她们对于人体各个部位的肌肉也是有学习过的,不像以前做的一些按摩,只知道胡乱地用手肘在那戳。 这90分钟比我想象中的还要长,总是在我觉得快要结束了,有点恋恋不舍的时候,她又开始朝新的部位进攻按摩,我还挺惊喜的。 我们第二天早上是6点集合赶飞机,我大概是12点半左右睡的觉,手表显示整整1个小时超高质量深度睡眠,一次都没醒过来,虽然整体才睡了5个多小时,但是一点都不感觉到疲倦,这个spa真的做爽了,下次还做! 结尾 总之,这趟印尼之旅满分10分我会给9.5分,除了在火山那没能在观景台看到日出笼罩三座大山,其他的没有一个地方是踩雷的。睡不睡觉什么的已经完全不重要了,玩爽了是真的! 我下次一定会再来印尼,到时候会先去科莫多岛看日落蝙蝠和粉红色沙滩,然后就是蓝梦岛的恶魔的眼泪,以及伊真火山的蓝火,最后肯定是再去一个更豪华点的酒店体验,我们这次因为行程的关系很可惜没能去私人海滩和酒店自带的陶艺课体验,下次一定要好好探索一下!

2025/8/24
articleCard.readMore

行万里路:碳水之都,名副其实|武汉

行万里路:碳水之都,名副其实|武汉 一些碎碎念 其实我是一个不怎么爱旅行的人,总觉得旅行是一件很麻烦又很费钱的事情。 费钱的印象来自于以前在英国的经历。在英国待了5年的时间,愣是几乎没有出去玩过。休息的时间都去打工了,即便是这样才能勉强维持生活开支,出去玩几乎就是奢望。长此以往,既来之则安之,于是我也慢慢变得对旅行没想法了。 现在,即便是有了能够任性旅行一次的钱,我也更愿意花在别的地方,在我心里仍然觉得旅游是一件「浪费」的事情。 对于麻烦的想法更是从此延伸出来,旅行不仅需要订机票、酒店,价比三家,还需要提前做好攻略……自己一个人出去玩觉得没意思,和别人一起出去玩可能搭不到伙,就算能搭上伙,如果不是自己特别亲密的好友,我可能也不想去了,我更宁愿在家躺着看看视频、读读积攒下来的RSS订阅。 但是干了教培老师之后,连休假期变得非常奢侈。为了能方便给学生排课,特别是有学生临近要考试,基本上3天连休就是极限了,剩余的假期都会被平摊到平时休完。 因此,哪怕我是个不爱旅行的人,在重体力劳动的寒暑假结束后,总是会冒出一些想要出去走走的想法。逃离川渝圈,逃离工作的环境,彻彻底底地放松一下。 于是便有了一些记录的想法,想要把每次旅行记录下来。 种在心中的种子 吃吃吃 融厨湖北菜·江汉路一店 排骨藕汤 |¥68 推荐 妈妈经常会在家做排骨藕汤,但是大多是用的广式的做法,汤清味鲜肉嫩。但是湖北菜的藕汤很浓,油花很多,第一口下去胡椒味非常重,冬天喝应该非常爽。 最好吃的还是莲藕,非常糯,不愧是洞庭湖! 干煸藕丝|¥38 推荐 不是薯条,是藕条,全场最佳,没有之一!听我同学说,之前他也有一些朋友来武汉玩,第一天吃了之后,接下来二三四天都点了藕条,念念不忘。 这个干辣椒+花椒+食盐的调味能够很好地把藕的甜味激发出来,希望能推广至全国的麦当劳门店。 砂锅鱼杂豆腐|¥88 拜长江所赐,湖北菜里有许多鱼相关的菜肴,听说这个也是经典。价格稍微有点过高,个人认为不值¥88,可能是鱼籽抬高了整道菜的价格。 但是当天我们吃的时候,并不是捞鱼的季节,因此鱼籽应该是冰鲜的,加热稍微有一些不充分,因此稍微有一些腥气,如果是应季去吃应该会很惊艳。菜肴的调味偏鲜辣口,豆腐很嫩,很下饭,紫苏爱好者狂喜。 沔阳三蒸|¥78 传说沔阳三蒸最开始指的是蒸肉、蒸鱼、蒸蔬菜,分别对应粉蒸肉、蒸白丸子、蒸珍珠圆子或正白萝卜,但是不知道为什么鱼丸换成了芋头,蔬菜也不见了踪影。 粉蒸肉调味非常重,一连吃了很多浓油赤酱的菜在这碰上大块的扣肉有点顶不住。再加上莲藕本身是淀粉,再上一道几乎全是淀粉的大菜,属实招架不住。如果按照维基百科上给的示例图片,换成清甜爽辣的蒸萝卜解解腻,再吃一口糯米丸子垫垫碳水,感觉应该会是绝杀。 疤子秘制热干面(三五零六社区店) 是连锁店,创始人叫做陈秋波,认准这个人的名字应该没错。 热干面 |¥6 推荐 非常好吃!其实我是一个和芝麻酱没什么共鸣的人,吃火锅的时候更喜欢吃酱油蒜泥小米辣这款酱碟,但是热干面的芝麻酱我完全可以接受! 香浓的芝麻酱裹着劲道的面条,闻起来香味芬芳馥郁,回成都之后应该会想念这个味道。如果能在这个基础上在加一些蛋白质就好了,我愿意天天早上都吃它! 蛋酒|¥4 好喝是好喝,我平时本身也很喜欢吃醪糟味的东西,但是默认也太甜了我的妈呀,半糖或者少糖就很好喝了,确实能够顺一顺面窝和热干面的干。可能是我本身平时就不怎么吃游离糖,感觉像是被塞了一嘴巴白砂糖。 另外有个我很喜欢的搞笑up主骚拳超人拍过一个吃热干面的小日常片段(1:22秒),真的把我给笑吐了。 武昌重油烧卖 豆皮 |¥7 推荐 豆皮真的是武汉小吃之神! 其实在大学的时候,我就和关系比较好的朋友一起在宿舍里尝试复刻过豆皮。当时去中超买了绿豆、香菇和豆干,也借来了榨汁机,对着B站的教程尝试着一点点复刻。 虽然朋友说味道已经有90%相像了,但我第一次尝试着觉得并没有什么惊艳之处,只是觉得比较鲜。当时正直疫情前期,我们所有人都已经完成了毕业论文,正在百无聊赖地等着政府包机名额随到自己身上。或许思乡之情多少放大了豆皮的美味程度。 但是这次在武汉吃到正宗的豆皮之后,一下子就忘不掉了,甚至有时突然刷到视频忍不住想要打飞的过去接个嘴瘾。糯米的鲜香,豆干和香菇的独特味道,混合着葱花和油香味,包裹着蛋皮,一口下去就像引爆了风味炸弹,爽哉妙哉! 重油烧梅|¥7 推荐 和早餐一起尝试的是烧卖,油大如其名,一口下去汁水爆溅,浓郁的黑胡椒味直冲大脑,这怎是一个香字能形容的。一个不够,二个刚好,三个到顶,如果每天早餐都吃这个,我也愿意!肥死我吧! 王记生烫牛杂面馆(兰陵路店) 生烫宽粉|¥16 推荐 虽然不是什么经典武汉小吃,但是是本地人爱吃且经常来吃的粉。作为一个广西长大的孩子,任何类型的粉我都来之不拒。宽粉很劲道,汤头也很鲜,加上萝卜干和酸菜之后有自己独特的风味。 不过一碗¥16,大约只有2两不到的样子,肉给的也还算多,还是很值得一试的。 刘一壶兰陵藕粉 藕粉全加|¥15 虽然知道很坑,但还是试了。 小时候吃的藕粉是那种冲泡的,味道甜丝丝的,像鼻涕。这个也像鼻涕。制作的时候拿热水一冲,老板在旁边疯狂搅拌,甚至搅出了拉面的感觉,也有那种印度芦荟汁视频的风范。 15块所有的小料都有,确实很满足,一口下去软的硬的都分不清是什么,但肯定不会再花钱吃第二次了,只适合猎奇尝一下。 甲圣玫瑰街店 甲鱼+腐竹+娃娃菜|¥224 听说武汉人也经常吃甲鱼,就一起去尝试了下。之前也吃过甲鱼,不过好像是甲鱼汤,这种浓油赤酱的咸香口味还是第一次吃。好吃是好吃,我就记得有点辣,其他的就没什么记忆点了。 余艳梅拌面世家* 牛肉丝拌面+蓑衣干子|¥20 也是本地人常吃,带动游客过来排队打卡的店,排队排了快半个小时,最后吃上确实是好吃的面,但是你说值不值得排队来吃,我觉得远没有热干面来的好吃。 蓑衣干子卤的味型很特别,只有鲜味,没有咸味,只能和面条拌在一起吃。面条就是普通的拌面,甚至都已经记不得味道了。我甚至对配菜的印象都比面深刻,我感觉这个就可以不用特地赶过去吃了。 纯手工汽水包(雪松路) 汽水包(粉丝)|¥3.5 满大街都是看到汽水包,很好奇是什么东西,于是在某天晚饭后点了一个尝尝,就是表皮很酥脆的包子。 上网查了才知道,汽水包一开始纯粹蒸汽(汽水)蒸熟的,里面的馅料不是肉是因为以前吃不起,但是又想解馋才发明出来的。后来经过改良,才有了现在油煎的形式。作为碳水炸弹,可能在武汉呆久了某天早上起来会很想吃一次吧,但是在豆皮和热干面面前毫无胜算。 逛逛逛 这趟旅行基本上没怎么去景点,大部分时间还是接着逛逛的名义,和老同学叙叙旧,基本上有着聊不完的话,因为毕业之后实在是太久没见了。 汉口江滩 去的时候看到很多人在放风筝,江滩的风景没拍照,但是视野挺开阔的,江风吹得人也很舒服。如果不想晒太阳,也有很多绿植可以遮阴。 比较吸引我的是这个丝绸之路起点的浮雕,被上面的俄语勾得走不动道了。 黄鹤楼 大概2、3岁的时候和爸妈来过一趟,但是已经没有当时记忆了,只能凭借着老照片回忆当年。照片上的我拿着一盒汇源果汁,站在空旷无人的塔下,拍了张照片。 这次20年后的再访人暴多,天气也很晒,楼下游客围了一圈又一圈,慢慢向前走,在转了大概1个小时之后到了门口,我们合计了一下,最后还是没打算上楼,因为上楼再下来也是只能一点点向前挪动,实在是懒得凑这个热闹。 我们就这样一边爬山,一边排队,一边叙旧,这种感觉也挺好的。 武汉省博物馆 最大的看点是越王勾践剑,可惜要排队两个小时,遂放弃。 还有一些电影还是什么展览,无法提前预定,也是只能当天到了排队至少一个小时以上,遂也放弃。 我其实很喜欢看博物馆,成都市的博物馆我就很喜欢,展览按照城市发展的历史组织,你可以从上古时代一直看到现代成都,去了好几次我仍然觉得津津有味。武汉省博也有很多不错的展品,也是给我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还是很推荐来看看的,不一定非得去排队看那个剑,就是规模有点小。 东湖骑行 东湖共享单车夜骑,一边骑一边聊天,晚风也是吹得很舒服,最后转到按摩真的爽死。 一开始还饶有兴致地想要骑完全程,但是看到整个湖有多大之后立刻放弃了幻想,甚至一半可能都骑不到。于是最后就比较随心所欲地起了10km就回去了。 比较有意思的是,东湖门口有一个KFC藏在一栋叫做梅园踏雪的、古香古色的建筑里,本来只是想去厕所的,没想到竟然有个肯德基,也是很意外。 后记 其实这篇游记很早就想写了,创建文件的时间很早,但是一直拖到了埃及游记写完了才回过头来补完,因为不知道要写什么比较好。 当我真正享受到旅行的快乐之后,就想回来捡起之前还未填的坑。现在我大概知道应该在游记里写什么东西了,也摩拳擦掌迫不及待要开始下一段旅程了。

2024/10/28
articleCard.readMore

行万里路:江畔何人初见雪|新疆阿勒泰

[!NOTE] Info 行万里路:江畔何人初见雪|新疆阿勒泰 旅游总览 10月29日周一早上,我正式向之前的机构提出离职,在一上午的顺畅沟通之后,愉快地和前司分了手,具体的离职原因请看这篇文章。 想着接下来的路需要好好规划一下,我快速地点开了之前一起去埃及的享梦游好友的头像,看看最近有什么行程,正好发现她11月底带队去新疆阿勒泰玩,而且另外一个带队者也是之前埃及游的小伙伴,于是下午和机构沟通好11和12月的兼职工作时间(行业性质,还需要继续把手上一些学生慢慢带完)之后,毫不思索地转钱预定了行程。 这趟旅程的团费总共是5580元,含期间7座商务车所有交通费用,含6晚酒店、民宿费用,含2顿团餐,不含机票。 从旁听酒店前台和领队的交谈得知,司机和对接的民宿应该都是从新疆中旅来的,具体的包车和住宿的协议价不得而知,但是就携程和飞猪上的价格看,11月每一间在喀纳斯和禾木的民宿基本都是600-700的价格,这还是旅游淡季的价格。如果是12月深冬,或者是节假日,可能会飙升到1000元左右。 即便是按照500元一晚民宿计算,住6晚约为3000元;小红书上看的7座商务车包车价格1500元/天,7天6人均摊也得有1000+左右的支出。因此,如果是自由行的话,自己预定通勤和住宿至少也得有4500元左右的预算。当然如果只是三两好友一起出去玩,不用坐这么豪华的车,400元/天的小车还是能找得到的。 成都前往阿勒泰没有直飞,只有春秋航空9C6677一趟,需要在兰州中转。不嫌麻烦的可以先去乌鲁木齐,然后慢慢再坐《我的阿勒泰》同款绿皮“雪国列车”慢慢前往阿勒泰。但由于我11月还需要给机构消课,我只要了正好7天的假期,我就没有选择坐火车。 春秋航空是廉航,因此如果要带行李的话需要提前买额度,我买了20kg的行李额度,往返机票含燃油机建是2000整。 最后算上在阿勒泰地区的吃吃喝喝以及滑雪私教费用,这趟旅行花了9000元左右。 Day 0:去程 说起来,为什么这么爽快地订了这趟行程,除了离职和见好友,还有一个原因是看雪。 作为一个从小在两广地区长大的孩子,从小到大几乎都没见过雪。第一次见到雪是在英国,下得稀稀拉拉的。记得在大二的某一年,爱丁堡下了非常大的一次雪,出门的时候门甚至都被雪拦住了去路,脚踩下去深及小腿的一半,把我给高兴坏了。 但是发了朋友圈之后,很多北方的朋友告诉我,这雪还不算大,有机会来一趟东北或者新疆看看什么才叫真正的雪。 我还记得出发前,领队特地叮嘱我们,去程一定要订在左边的座位,这样才能领略看到天山的绝美风景。前半程早上起太早了实在是顶不住,我一直在睡觉,拉起遮光帘就睡得昏天黑地。 当我睡得半梦半醒,突然听到飞机里传来好几声赞叹,我知道大概是飞到了能看到风景的地方了,于是伸了个懒腰,打开遮光帘。 虽然心里早有准备,但是帘子拉开、光透进来的那一瞬间,我仍然被远处的雪山山脉震撼得合不拢嘴。这是我从未见过的地理风景,成片的雪地,蓝银相间的山脉,雪白的云朵,闪耀得让人睁不开眼的阳光,一望无际蓝天,每一部分都在给我十足的视觉冲击。 我的睡意瞬间清空,一直就这样靠着窗,看着雪地直到落地,想着这趟旅行真的是来对了。 我们在阿勒泰住的都是班的酒店,的读de,之前的名字叫美伦,不知道为什么改名字了。 从机场出来的时候,我们本来想打车的,但是出租车司机极力想让我们坐机场大巴,跟我们说大巴5元,坐他们的车12元。我心想,这还挺便宜的啊,而且团里会给我们报销打车的费用。于是就跟他们说,「没事没事,我们能报销。」结果他们跟我说,是他们不划算,机场往返12块他们挣不到钱还得倒贴,给我尴尬死了。 大巴的行进线路上会路过班的酒店,跟司机打声招呼他就会中途放你下车,这还挺方便的。 到了酒店之后就是和昔日老友聊天,顺便拍拍落日余晖,等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到齐之后一起去吃晚饭。 不得不说这里的风景真的好啊,怎么拍都好看。 晚餐吃的是酒店旁不远的丝路印象,这一桌10个人吃了76元,还是非常划算的。 大盘鸡不说了,真的好吃。 图片最上方的那一盘长得像黄金馒头的碳水叫做包尔萨克(Baursak / Boortsog),这个是在中亚都非常流行的油炸小吃,无论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蒙古还是土耳其都能见得到它的身影,但是奇怪的是,这个词你直接用中文搜都找不到百科页面的。 这玩意真的太香了,外酥里嫩,里面是接近可颂的松软口感,尝起来能清楚地品尝到面粉崩解甜滋滋的味道以及微微的咸味。虽然百科说它通常作为甜品和果酱、蜂蜜同食,但是在新疆这边似乎配的是咸菜。来一口,再配上咸奶茶,真的绝了。 椒麻鸡,似乎这边也经常吃,这个也很好吃。 左下方有个沙葱炒鸡蛋,这个似乎在西北等地很常见,第一次吃口感我觉得口感和味道都很像西洋菜。 烤馕,这个也好吃,香香脆脆的,配上面的辣椒面真的绝了。 剩下的就是很常规的菜了,总之正式旅行前夜一下子期待值真的拉满了。 Day 1:白哈巴-孤独的树 第二天9点半,在酒店吃完早餐之后我们驱车前往喀纳斯。全程大概5个小时左右,但是我们会一路走走停停,看到雪后的地方进去玩玩雪,有好看的景也会停下来拍个照。 一路上看见了不少之前没见过的景色,比如下面的这个光秃秃的树,不知道叫什么名字,但是一看到它你就会联想到「防风固沙」这四个字。 开到某一段的时候,突然发现远处有许多房子,但是这个大小非常奇怪。就算是隔远了看,这个比例也不对,太小了。 司机师傅和我们说,这个是哈萨克人的坟墓,喀纳斯地区有很多哈族人生活。这还挺特别的。 渐渐驶离市区,路上的雪也多了起来。车窗两边的风景也逐渐从平原变成山区。大概开到了某个地方,司机招呼我们下车办边境通行证。 下了车之后看到一个关卡,我们就钻进旁边的小房子里办证,流程很简单,给身份证过去然后留个电话号码,每个人不到2分钟左右就好了。 这是我第一次听说有边境通行证这个东西,整趟旅途也没有任何一个人来查过。虽然墙上写着必须办理不然抓到要罚款多少钱,但是我还是感觉就是走个形式登个记,不到特殊时刻根本不会有任何影响。 中午吃饭的地方在一个图瓦人的村落——铁热提克乡,和俄罗斯联邦里的图瓦共和国人民同宗同族,但是查了百科才知道,图瓦人在国内属于未识别民族,统一归为蒙古族。 我们吃饭就在一户本地人的小房子里,户主自己开了个小餐厅。这个餐厅是司机带我们来的,就是过路吃个便饭而已。老板几乎不会说汉语,拿着手机就让我们对着点菜,手机里面是一些常见菜单,看起来像是子女提前翻译好写上去的。不管我们问什么,得到的答复都是上面有的都能点,总之意思就是不在上面的都没有。 点完菜我们环顾四周,发现吃饭的餐桌旁边放着的就是他们睡觉休息的床。墙上还有一些老奶奶和国家领导人的合照。这个装潢甚至让我有点想起我农村老家的模样了。 这里的厕所甚至还是旱厕,就在门外的一个小铁皮房子里。我们问人厕所在哪的时候,他们都指着铁皮房子的方向。我们绕着门外走了半天,还是没有看到任何的厕所标识。直到司机师傅跟我们确认就是这个小房子,打开门,整个人几乎两眼发黑。 自从小学毕业之后,我可能就再也没有见过如此大量的、其他人类的排泄物了。黄的、黑的垒得高高的,倒是没什么味儿,我满脑子都是某篇知乎帖子追忆农村生活对旱厕的描述,什么「变干发硬的粑粑甚至还会戳到屁股」之类的,我庆幸自己当天并没有想上大号。但当我真的下定决心,决定不尿在室外的雪里,硬刚这个旱厕的时候,我整个人都要被熏晕了……漫长,好漫长…… 回到餐厅,菜还没开始上。还好没上,不然我肯定食欲全无。 菜就是一些家常菜,大盘鸡、番茄炒蛋、炒青菜、鱼香茄子、炒土豆丝、菜椒炒肉……味道还行,但是未曾想过之后在禾木村吃点菜的时候,基本上也是这些菜,已经到了一个倒背如流的程度了。 在到达喀纳斯住宿的地方前,我们还顺路去打卡了一个网红景点——孤独的树。 说实话,我对这种打卡拍照不是特别感兴趣,我对于吃东西、一起旅行的朋友以及景色更感兴趣一些。这个孤独的树只是正好长得很别致,方圆十里还是有不少其他的树的,只有特定角度才能拍出那种孤独的感觉。这么多树,唯独这一棵受到了大家的青睐,我想可能是因为这棵树正好种在《我的阿勒泰》的夏牧场里吧。 天黑之后拍出来的照片确实挺有味道的,按照团里其他小伙伴的说法,就是很出片。 我们从日落一直拍到完全天黑,黑到都能看到星星了,气温骤降。 在返程的路上,司机师傅接到电话说前面有一个比较陡上坡,很多车都打滑卡在那,让我们注意一些。天黑之后能见度很低,路面也很滑,我们开得又慢又小心。在到达那个坡之后,司机不停地尝试换挡、踩油门,最后还是卡在了半山腰没上去。 师傅表示我们的车不是四轮驱动,现在要上去前轮必须得要装防滑链才行,这也是他人生第一次装这个东西。大家轮流趴在车轮前,研究防滑链的安装方法,有的人在搜小红书教程,有的人在帮忙打灯。 在那手忙脚乱地装了半个小时之后,但是似乎安装得还是有点奇怪,好在路上有一个大哥下车指导我们,终于让我们看到了正确安装的样子。大哥表示这些天自驾来阿勒泰的人太多了,但是大家又都缺乏一些基本的行车安全知识,一周往返进村都帮了至少5台车装防滑链了。 我们对他表示感激,目送他离开,然后一点一点地把另一台车的防滑链装好,冲上了高坡,不久后成功到达目的地白哈巴村,也是一个非常奇特的体验了。 这第一天真的发生了好多事,我写到这回忆起来也是觉得有点惊奇。 Day 2:喀纳斯河-喀纳斯湖-神仙湾 第二天,简单吃过早餐之后,我们先来到村子旁边的河看晨雾。 晨雾是一个很神奇的东西,仙气飘飘的,从来没见过,在这拍照也很出片。 我们去的时候温度大概是零下10度,这也是目前我体会过最冷的温度(最后一天早起看日出的时候达到了零下17度,那个是真绷不住)。我在出发之前一直在纠结要带什么样的衣服才能扛住这样的严寒,后来做了研究之后才知道,衣服不是穿得越多越暖的,还要讲究防风层、保暖层等等…… 我最后带的套装就是非常简单的速干衣裤打底 + 三合一冲锋衣,就是在骆驼旗舰店买的全家桶,这个穿法基本上零下10度以上的温度我体感完全扛得住,甚至都不需要再穿其他的内胆。 到了零下10度以下的温度,特别是在湖边还有一点微风的情况就变得有些难熬了,所有裸露在空气中的皮肤感觉就像是直接贴在一个无形的冰块上。用手摸冰块的感觉大家应该都有过,第一下能感受到温差,但是还好,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触摸冰块的部分逐渐开始变得麻木和刺痛,这个就是皮肤裸露在低温下的感觉。 我还带了一个针织帽,一个骑摩托用的面罩以及一副骑车用的手套,脚下是登山鞋+羊毛袜,这几件套勉强能够让我扛住这个温度,站在原地拍个1个小时左右我觉得完全没问题,只有少部分仍漏出来的皮肤有些疼痛。 我是很佩服那些只穿着光腿神器+雪地靴+大衣+围巾就在拍照的女生们,换我我应该是完全招架不住。 如果下一次再来,我可能会把面罩换成登山专用的那种,因为摩托面罩内胆是毛绒的,呼出去的水汽容易附着在上面,皮肤贴着湿漉漉的,有的时候还会结霜,戴上去眼镜也容易起雾。登山专用的那种就是非常贴合皮肤的,材质摸起来和速干衣差不多,那种应该会好一些。 喀纳斯河和喀纳斯湖离得不远,我们在这浅拍了一阵子之后就转场去了湖边。 来到湖边,这里的风景依旧很美。随着太阳升起,气温感觉也没那么寒冷了。湖边的雾气围绕着,一直到正午都没有散去。 导游说对面的山脉是中国、蒙古和俄罗斯三国的交界处,理论上穿过湖,就能跨越国境了。我查了一下百科,此话不假,这里甚至是一个自然保护区,拥有非常丰富的动植物甚至是矿物资源。只是这么寒冷的天气,穿越身临和雪山走线,想想都觉得可怕。 我们在这玩了很长时间,一直到下午1点左右才离开回到村子里吃午饭。大家尽情享受着这美景,拍照的拍照,飞无人机拍素材的拍素材,我甚至还尝试在湖边录前不久刚学的舞,但是由于太久没跳了整一个大放炮,顺完动作也是丑得不行。 来这的年轻人很多,也有不像我们这样带上音响的,绕着镜头一边跳舞,一边拍一些很有氛围感的视频,很是欢乐。 下午按计划我们要去打卡三湾——神仙湾、月亮湾和卧龙湾,并且希望赶在天黑前抵达禾木村。赶在天黑前去,只是因为希望不要再出现第一天需要装防滑链的情况。 由于我们早上玩的时间太久,算上路程,允许我们在每个湾停留的时间可能也就20分钟左右,基本上只能走马观花地看一看。 我们先是在第一个神仙湾停了一下,这里的风景其实和喀纳斯湖差不多,湖水也蓝,也有很多树,远方的风景很美。我们尝试飞了一下无人机,但是镜头由于天气太冷冻住了,没办法操作,为了赶时间我们就直接上车前往下一个目的地了。 在途径卧龙湾的时候,我们也简单地下车停了一下。在看过喀纳斯湖之后,突然感觉这几个湾的风景有些索然无味了。卧龙湾和月亮湾甚至还得爬下山才能去到湖边,在坡上观看下面所谓“月亮形状的湖心岛”感觉也就那么回事。 最后,我们两辆车非常默契地决定直接跳过这几个湾,直奔禾木村,希望晚上能够留出多一些时间吃饭,在房间里玩玩游戏。 到达禾木村的时间比我们想象中的早,天还没黑,我们打算爬到一个观景台上看日落。 说是观景台,不如说是一座还没有挖出步道的小山。所有人必须踩着非常深地雪,迎着陡峭的斜坡往上爬,不少人甚至还在这玩起了滑滑梯,从坡上一溜烟往下滑。 司机师傅说,从我们住的地方往观景台走也就几百米,但我们实际走了很长时间,花了半个小时都有了。在做完极致有氧爬到山坡上的时候,太阳已经落得差不多了,被远方的山脉遮了起来。 山顶的风很大,太阳落山后天气也很冷,戴着面罩甚至有些喘不过气,不戴面罩脸又冻得生疼,废了这么大的功夫才爬上来,这不免让人有些挫败。 但好在这一天结束得相对比较早,我们可以稍微休息一下,在房间里玩玩游戏、聊聊天,还是很开心的。 Day 3:禾木村 原本我们第三天决定去滑雪的,但是之前出团的小伙伴说,滑完雪全身疼,后续的行程都玩不安逸了,所以我们临时决定这一天换成在禾木村自由活动。 在睡了一个比较懒的懒觉之后,终于感觉堆积已久的疲劳值完全清空了。 我甚至还在床上上了一节口语课,突然感受到了自由职业的美好,虽然现在才刚刚起步哈哈哈哈。希望之后能有更多这样的瞬间,感觉自己其实是不介意满世界跑,然后在空闲的时间和学生约着上课的。 12点过后,我和小伙伴选了一家当地的餐厅吃早午餐,名字叫雪乡巴郎,吃了过油肉和辣皮子拌面,再配了个红烧羊肉,吃得还是非常满足的。 在禾木村,你其实能选择的菜色不多,每一家餐厅的菜单几乎都是复制粘贴的,炒菜类的和那个图瓦村私厨的菜差不多,都是茄子、菜椒和胡萝卜,红烧或清炖牛羊肉,大盘鸡……在禾木的这几天每天吃的基本都差不多,就不单独介绍了。 如果想吃一些新疆特色的其他菜,比如抓饭、烤包子、炒米粉等,可能某些餐厅会有,但是你可能得找好一会儿。 禾木村还有一个所有餐厅都会有的菜叫做土火锅,就是一个铜锅里面放有提前烹制好的牛羊肉,基本上都是一抿就脱骨的肋排,油津津的非常爽。汤的味型是红烧味,带有一丝丝的辣味,我个人觉得不沾油碟吃味道也很丰富了。通常土火锅还有一些其他的素菜,最常见的就是白菜、粉条、宽粉、海带等,各家不一样。如果你想,你也可以再额外点一些菜进去涮,但是通常一个锅就吃得很饱了。 在禾木,每一顿饭人均基本上都是70-90元,拌面类的主食一份也在50元左右,土火锅一份基本上都是298、398起。这个价格确实是比外面贵很多,司机师傅给我们打过预防针了,但是没办法,毕竟这里与世隔绝,新鲜的食材运进来挺不容易的。 当然禾木除了传统的新疆菜,也有零星几家韩式烤肉、川渝火锅店,但是我都对这些不是很感兴趣,我从成都来还要去吃川渝火锅,这属实没什么必要。 下午的时间我选择在房间里刷刷堆积了好几天的RSS订阅,其他小伙伴选择去打雪仗了。很多来禾木旅游的人都会选择去镇上的咖啡店,一份咖啡40-50元起,每家店的装潢都精致无比,比着窗外的雪景也很出片。 我不是很想动,就想躺在床上看着窗外的雪景、阳光和猫猫,读点东西,累了就合上眼睛眯一会儿。就这样一直躺到傍晚时分,出门和大家一起看日落。 我们找了一个专门玩雪圈的大坡,坡的高度很适合看日落,坡上甚至还有一个秋千。 雪圈就是一个充气的橡皮圈,你坐进去之后前面有根绳,别人可以拽着你跑;你也可以找一个有坡度的地方一溜儿滑下来。 我拽着同行的小伙伴时,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感觉都不是很费力,很轻松就跑起来了,可能是因为地板上有冰,减少了摩擦力的缘故,随便一拉都速度极快,一不小心就会撞到奇怪的东西。 从坡上滑下来更是重量级,好玩是好玩,但是速度比我想象中的快多了,也比我想象中的危险很多。刚下去那一下的离心真的猛,我声音都喊不出来。如果滑下去的时候脚没伸直,甚至断腿都有可能。我当时想着的是,如果真的磕到石头什么的,整个人就起飞了。滑到坡下之后,雪圈甚至还冲出去至少100多米才停下来。 惜命如我,只坐了一次就不敢再坐第二次了。 我们就这样一直玩到黄昏,趁着落日和蓝调拍了不少照片,还是挺难忘的。 Day 4:吉克普林滑雪 第四天终于要来滑雪了。 在来到滑雪场之前我还是很想试试的,怎么说也算是一个风靡全世界的运动。但是到了之后才被告知,初级道12月份才开,现在要滑只能滑中级道。 这让我瞬间打起了退堂鼓。 我很怕死,也很怕受伤。我在各大视频平台看到过很多那种滑雪事故,看得我心颤。我可以保证自己尽量不受伤,但是我没办法保证我不被他人伤害。如果没有新手区域,我很难下定这个决心。而且我在知乎上看到,中级道其实更危险,因为总有一些上不去高级道,但是又想装逼的人在中级道咋咋唬唬。 我的小伙伴都开始劝我「来都来了,没那么危险的」。直到那个滑雪教练中介跟我说,教练会在后面带着我,后面的人要撞也是先撞教练,我这才咬咬牙决定试一试。 吉克普林滑雪门票468元(含雪具、雪服租赁),教练1对2一小时400,两小时起带,于是这一趟滑雪就花了1200+元。 私教的价格倒是和我自己上课的价格差不多,不知道那个中介抽他们的课时费狠不狠。   我们的教练到得比较早,他带着我们先去换装备。 先是领了板子和滑雪鞋,又领了头盔和小乌龟。小乌龟其实就是新手用的护具,含一对护膝和一个屁垫,样子通常是乌龟或者龟壳的形状,因此而得名小乌龟。我们的教练甚至还有皮卡丘样式的小乌龟。有经验的人一看到穿小乌龟的人就会主动避让,这也能减少一些发生危险的概率。 穿鞋子的时候废了老大劲了,先是要把鞋舌连着的绳子拉紧,然后再把外面的鞋带左右交叉拉紧。我从来没有穿过这么大只的鞋子,穿的时候多少感觉自己手有点笨。 穿进去之后可以明显感觉脚被整个鞋子紧紧地包裹着,这种厚实感多少给了我一些安全感。因为滑雪鞋整个脚掌都是平的,因此穿上后走路就只能被迫脚后跟先着地、脚掌后着地才能往前迈,是很神奇的体验。 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是穿的冲锋衣,因此并没有租雪服。如果有拍照需求的建议还是租一个,因为雪服通常颜色比较明亮,拍照好看。新手也比较适合租一个雪服,亮色显眼些,也能起到一个预警的作用。 滑雪镜我也没戴,就用了自己带的墨镜,完全足够。 滑雪手套我也用的是自己的骑车手套,只要不会因为摸雪而浸湿的手套都可以。   在坐缆车上去的间隙,教练就已经开始上课了。 他告诉我们,吉克普林是全亚洲最大的滑雪场,没有之一。缆车全长4930米,光是从山底坐上去都要10分钟,最高处海拔有2800多米。这么大的滑雪场其实很适合新手来滑,因为道足够长、足够宽,后面滑下来的人有充分的距离避让新手,新手如果变成炸弹了下面的人也有充足的反应时间。 我们的教练长得很像郭麒麟,操着一口北京口音,讲起话来也是非常有梗,很好相处。 他问我们有没有运动基础。跟我一起来学滑雪的是我这趟旅途的室友,他经常冲浪,这也是他第一次滑雪。我和教练说我跳街舞的。教练很开心,表示就喜欢带你们这种有运动基础的。 到达坡顶之后,我们先学习怎么穿雪板、摔跤和起身。 穿雪板刚开始有点不得要领,由于不太习惯坐着穿这么大的鞋,刚开始感觉手有点够不着鞋前面的卡扣。扣鞋子的时候也有点笨手笨脚,经常扣不紧,反正就是不太熟练。 摔跤的话,因为我们有屁垫保护,所以能摔尽量都屁股坐下去摔。如果经常手撑地,反而容易给手掌的关节带来比较大的压力。 起身的话,要么是手扶着板,核心发力一口气直接起来;要么就是整个人翻过来,膝盖跪着起来;实在不行就直接脱了板重新穿。教练刚说完,我就试着扶着板一个打挺就起身,教练也是情绪价值给足,说很多学员都不知道什么叫核心发力,光是起身就卡很久。 我们在中级道最顶部的道口穿好雪板之后,教练就正式开始教学推坡了。 我们先学的后刃推坡,其实就是雪板横过来慢慢往下滑,英文是heel sliding。这个英文其实还挺形象的,就是脚后跟踩着板控制,脚往下踩是油门,脚后跟着地、脚抬起来就是刹车。 教练拉着室友讲解,我坐在旁边听。讲了10分钟,经过一些简单的练习,我的室友就已经能够自己慢慢推坡往下走了,教练也止不住地夸。 到我的时候,教练让我先别自己起来,前面都他先拉我,以免消耗太多体力。 教练先是让我找汽车点刹的感觉,少量多次慢慢放板,感受力度。 说实话,虽然跳舞确实经常需要用到核心,我也一直在核心发力,但是滑雪的技巧毕竟还是和跳舞不一样。我在脚踩下去的时候,上半身总是习惯性地代偿往后仰,尝试保持整个身体的平衡,导致一踩油门我就往后摔坐。但实际推坡的时候,整个身体都应该是直立的,踩油门和刹车的姿态应该是一样的。 我感觉我的大腿和脚板开始酸痛起来,感觉就像在扎马步一样。不过好在,第一个推坡我也没耽搁太久,差不多20分钟左右我就已经能自己下坡了,主要是带着我在那练习花了比较长的时间。 一开始还是比较艰难的,主要是没什么雪感,感觉我在和身体的肌肉记忆对抗,就跟我刚开始学硬拉的时候总是不得要领,习惯性地做爵士的塌腰、撅屁股,尽管知道这样是错误动作,但是当我一屈髋,胸腰就不由自主地出去了。 眼看室友已经滑得不见踪影了,我决定减少停下来重新站起来的次数,因为我一直希望我从第一个动作就是尽量标准的,动作不对就摔了重来。现在我就算要摔也要尽可能滑远一些再摔,哪怕板子已经偏了,哪怕速度开始变得有些快了,只要撞不到人就不停下。 教练在后面看着,我在前面自己推坡,推着推着偶尔会遇到路中间同样戴着小乌龟的人,我自己设法从旁边轻松地绕了过去,其实就是身体很自然的反应,想象着如果车要打方向中心要往哪压,凭借着一些运动神经自己解锁了左右变向。在滑到某一段比较长的陡坡时,因为想要提前避让前面的人,也意外地滑出了落叶飘,然后速度逐渐快了起来,在我感觉没办法控制住之前及时往后一摔坐,结束了第一个动作的学习。 第二个动作是,直滑降(Straight Line),教练没说名字,这是我自己查出来的,就是雪板和雪道一个方向,竖着下去。 我坐下来休息,教练依旧是先教我室友。他说这个动作和冲浪就很像了,你们冲浪时是不是这样做,滑雪你这样做就行……没几下室友就很潇洒地冲出去,然后一溜又没影了。 轮到我,教练让我选个方向,我左脚在前,右脚在后,重心压在左腿上,这些都OK。然后教练让我不要开肩,我疑惑什么是开肩,他跟我说我此时此刻就在开肩。 我:?? 我说是不是这个样子,然后做了个胸的up,他说不是,然后尝试让我站直。我刚站直他又跟我说不要开肩,我更加疑惑了,我问到底什么是开肩,然后就开始一阵鸡同鸭讲…… 搞半天教练说的「开肩」是身体应该和雪板同一个方向,不要转上半身,在滑的时候也不应该转动上半身。我直到现在还在纳闷,这是什么北方方言吗? 他让我手往前伸,眼睛看着手,手往哪就往哪滑,没教我刹车,让我想刹车的时候就直接屁股刹车。这次倒是学得快,嗖地一下就出去了,没几下就已经到达我心理速度的阈值了,就是那个一定得停了,不停我一定要摔惨的速度。 教练在后面说我现在的动作都对,先摔个几回,然后再教刹车的事,让我赶紧追上室友,不然他走远了。然后我就开始自己在那练习和感受动作。 说实话,脑子是会了的,但是身体总是不自觉的想要重心回正,或者是调整上半身的姿势来掌握平衡,然后在做的时候就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最后就摔了。总觉得就这样定死我身体往前压的姿势,但是又不让我做任何的身体调整,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2个小时的时间一晃而过,教练最后简单嘱咐了我们几句之后他就自己一下子滑下山了。最后的直滑降刹车还是室友教我的,其实也就是后脚往前一推,然后顺势换成推坡的姿态,然后踩刹车就行了。 接下来就是自己练,慢慢从山顶往下推,在这个雪场想滑多久滑多久。 在学完两个动作之后,其实我已经能够感受到滑雪的快乐了,然后一边慢慢复习刚才教练讲过的内容,一边慢慢感受在雪地上滑行的感觉。不过由于早上只吃了一点东西,本来想从坡上滑到最近的一个缆车的,结果差不多到一半左右的距离就已经感觉有点体力耗尽了,而且感觉脚趾被锁上的雪板扣子压得生疼,感觉都要没有知觉了。 摔倒起来,摔倒起来的这个过程重复了太多次。虽然我不介意摔倒,也希望练习安全摔倒的方式,但是按照这个进度下山可能还需要1个半小时,我实在顶不住了,就扛起雪板慢慢走去缆车站了。 第一次滑成这个样子,我已经很满意了,还会有下次的! 当我成功回到大厅的时候,感觉有些恍如隔世。脱下装备之后发现,尽管有屁垫的保护,其实尾椎骨还是有一点疼痛的,甚至小臂也有点平时健身练后充血的感觉。我真的无法想象如果没有小乌龟和教练,第一次自己滑雪是一件多么危险的事情。 然后我就去美食中心吃了一份新疆炒米粉,又点了一份手工酸奶,这些东西在禾木都吃不到,赶紧在这大快朵颐。 Day 5:乌伦古湖日落 返程前的最后一天,起床看日出,没吃早餐。 日出的时间在九点半,但是我们需要再早一点去到山顶上等待。司机师傅把我们载到禾木桥边,我们自己过桥,穿过一个类似公园的地方,然后爬上村子旁边最高的观景台。 手机显示气温零下-17度,是当日的最低气温,这可比我们第一天在喀纳斯河旁边还要冷上个7度。所有裸露在空气中的皮肤被冻得生疼,我恨不得把我的脸用burqa包起来,不留一点缝隙, 在往上爬楼梯的时候,我能感觉到我的气有些喘不上来,可能是因为摩托面罩罩在鼻子处,呼吸不是特别顺畅,但是如果不戴面罩,整个脸又冻得很疼。在一阵纠结之后,我还是决定长痛不如短痛,扯下面罩就库库往上爬,鼻子吸气,嘴巴吐气。我能感觉到我鼻子里有一些颗粒物,有点像是小块的鼻屎粘在靠近出口的位置,我猜这大概是鼻涕被冻成结晶的感觉吧。 爬到了山顶上,更冷了,已经是一种难以忍受的冷。 我可以感觉到我的脚在逐渐地变得冰冷,羊毛袜和登山靴不再管用,凉意顺着脚趾往上爬。即便我尝试左右跳动,做一些简单的热身运动仍然感觉无济于事。 山上吹起了微风,这像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我可以感觉到我的三合一冲锋衣+速干衣的组合在这已经不足以抵御这个温度了,我需要在中间再穿一些什么东西才能扛住这波寒潮,但此时已经有点太晚了。 我恨自己没有带毛绒耳罩过来,因为针织帽+面罩虽然也能覆盖住耳朵,但是现在有了风之后,我可以感觉到风在顺着毛线往里钻。 我们晚上还要去湖边看日落,按理来说我们不应该在此地久留,但是眼看9:30已到,远处仍然只是漏出点点霞光,太阳愣是没有冒头。这个时候我实在是顶不住了,跟另外一个小伙伴躲进身后的咖啡厅点了一杯拿铁和一个包子,开始狼吞虎咽起来,希望能补充一些热量。 店里很温暖,也坐了很多人,估计都是和我们一样想等日出但是等不到的人。 我们吃完东西之后出去,已经快十点了,太阳还是没冒头,但是背后的雪山已经俨然穿上了金色的外衣。突然庆幸自己没有在外面傻傻等着。差不多到10点05分左右,太阳才冒头,我们疯狂拍片。 美是真的美,苦也是真的苦。 由于太阳冒头的时间比我们想象中的久太多,我们其实比原定下山的时间——10点半——晚了将近1个小时。我们今天的行程还要去乌伦古湖看日落,顺道回阿勒泰,如果没有办法在5点半前赶到湖边,我们将错过最后一趟景点。 我们匆匆忙忙下了山,收拾行李后马不停蹄地往回赶,中途还要在布尔津下车吃午饭。 我们其中一个领队淼淼要去赶11月30号华晨宇深圳演唱会,计划先我们一天回去,但是当我们坐上返程的车时,她突然收到了航班延误的消息。整个飞往乌鲁木齐的航班当天都延误了,她必须想办法改签,在第二天的晚上7点前踏入体育馆的大门。 我在车上补觉,听着她忙碌地和客服沟通改签的事情,心情不由得有些低落了起来,分别比想象中的早,我来继续参加享梦游的团,有一半的原因就是因为她带队。 在布尔津的餐厅吃过午饭之后,她就坐上前往机场的车,提前离开了。 在前往乌伦古湖前,我还在布尔津市区买了一些伴手礼。有一个布尔津土著正好也是享梦游的带队人,她刚刚带完一个新疆的团,就凑过来和我们一起玩了。她带着我穿过她们家小区门口,来到马路上寻找一个推着车的阿姨。比起在特产店里买,这种熟人之间的推荐反而会让我安心很多。 我最后买了一包奶皮山楂、一包奶片、一包奶酪条、2斤红色尝起来有玫瑰味的葡萄干,以及2斤黑色的葡萄干,葡萄干按斤袋装,总计280元,相当于一包40元,算是挺实惠的了。 阿姨特别热心地让我所有东西都尝尝,觉得好吃再买,上面这些买的真的是我尝过之后忘不掉的产品,如果你们恰好碰上也可以试试。 到达乌伦古湖边的时候,太阳还没落下。 乌伦古湖据说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做福海,放眼看过去确实挺像海边的。 从路边走向湖边的那一段沙滩,地上垃圾非常多,很扫兴。事实上在整个游玩的过程中,如果不是雪厚,我觉得地上看到的垃圾应该不会少。烟头、纸巾、暖宝宝,各种各样的垃圾就这样堆在路边,从喀纳斯湖返回村子的路上,我能捡的都顺手捡起来了。希望出来游玩的人素质能够高一些,搞坏了环境最终反噬的还是自己。 我简单拍了几张风景照之后,就站在湖边看着夕阳发呆,眼看着旅程即将结束,一些情绪突然翻涌了上来。想到了自己送去捷克读书的弟弟,想到了提前走掉的淼淼,想到了12月之后自己要面对一个人单干的生活,眼角突然就噙起了泪,这也是我第一次体会到「触景生情」这四个字的分量。 小伙伴们叫我去拍照,跟我说光线怎么怎么好,但是我就是没有这个心思。 我和师傅要了钥匙,躲在车上一个人悄悄抹眼泪,给自己此刻最在意的两个人发消息。就在此时,太阳也快落下了,我走下车,淼淼正好也打了个电话过来,我给她照着湖边的夕阳,她也给我照着从机场看到的夕阳。我向她倾诉我想弟弟了,然后开始爆哭。 不知过了多久,太阳完全下了山,为了赶在日落前回到阿勒泰,湖边的小伙伴们也早早地回来了。我把眼泪抹掉,戴上墨镜,匆忙地挂了电话,然后上了车,正式宣告所有行程的结束。 Day 6:返程 所有去乌鲁木齐的航班在最后一天都延误了,我先飞兰州再回成都,幸好没有受到影响。那些晚一点才走的小伙伴选择去将军山再滑一次雪,去参加傍晚的雪山蹦迪,并且在晚上7点左右打车去机场赶飞机。 我是下午4点的飞机,决定早上好好休整一下,整理一下照片,整理一下行李,慢慢悠悠地吃个午饭再去坐飞机。 酒店旁边有一家丸子汤店,听说也是阿勒泰这边的美食,正好有机会试一试。丸子汤的汤很鲜,里面除了有丸子外,还有牛肉、豆腐、红薯粉条、蘑菇、青菜,还有一些土豆淀粉做成的鼻涕状粉块,搭配味道完全就是花卷的馒头吃,别有一番风味。 最后经过一天的辗转,在23:30分左右,我终于回到了在成都的家,结束了这趟6天的旅程。

2024/12/2
articleCard.readMore

行万里路:小李赴日|日本行

缘起 接着之前埃及和阿勒泰之行之后,我最终还是决定加入享梦游,把它当作我的副业,在我上课之余能够尽可能低成本地环游世界,同时也能优化我的收入结构,这点在2024年终总结里亦有提到。 我主要想做的是一个叫做种草官的项目,其实它的商业模式很简单:假设一趟行程地接社的结算价是3000元,相当于我的出行成本就是3000,我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根据情况加上我自己的利润,溢价来自于市场均值以及个人IP。如果我加了1000的利润,相当于我收到3个客人跟我一起出行,这次出行免费;如果我收到了6个客人,这次出行我还倒赚3000。这就是所谓“边玩边赚”的理念。当然,能加多少利润是会收到市场监管和公司审核的,这不是想加多少就加多少的。 而种草官的职责大概就是作为一个带队玩家,把想去这趟行程的人召集在一起,主打一个年轻人的社交旅行,为大家准备好出行攻略、穿搭攻略、拍照攻略,带着大家美美出片,玩得开心,并不是导游。它的每趟行程还是会派专门的地接导游的。 我的第一趟种草官行程选的就是我一直很想去的国家日本。 我从高中开始就在跟着沪江网课学完了新标日的初、中级上下册,日语能力卡在了一个比较奇怪的阶段,就是我一直都没有主动地去输出,也没有机会去输出,我能够去阅读一些不是那么深奥的书籍,在字幕的帮助下能够看懂80%的综艺内容,然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就再也没用过了,以至于我甚至都没有办法很自信地说出其实我是会日语的,但是看到很多日语内容和梗我又能会心一笑地理解。我对于我的日语能力甚至不如我对我的阿拉伯语有信心,感觉我的日语能力已经有点石化了。 正是因为从小到大都侵染在日本文化里,我对去日本这件事情也有了一些奇怪的羞涩感。就像是一个你有一个从小玩到大的网友,和你一同长大,在你28岁某一天,你们终于要见面了。 因为这是我的第一趟行程,所以其实我更多是在学习和帮忙。由于跟公司的高管比较熟识,这次直接让我跟了一个做了很久、很有口碑的种草官一起组这趟队。按理来说,我们这种新人其实不应该一上来就组日本的,一是涉及到签证问题,客人不好收;二是涉及出国线路,在国外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三是出国线路价格一般不便宜,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要加上自己的溢价,对于日本这个旅游线路已经被开发得很成熟的国家来说,大家更是会拿着其他地方看到的价格来比价。 但是奈何话都已经放出去了,大家都在帮我牵线搭桥,我也就半推半就地上了车,尽管这甚至还是一个“高利润团”,意思是它的利润和溢价比正常的行程还要多一些。对于比较有经验的种草官来说,收得多的话是真的能赚很多。我一开始的愿景毕竟只是低成本甚至无成本就行了,对于那些全职做的,每趟都能靠组队赚个几万块钱的,我是根本不敢想。 结果呢,宣传该做的都做了,我微信列表里的朋友都问遍了,有钱的没时间,有时间的没钱,还有的已经去过了,最后我只喊了我最好的朋友来救场,同行的另外一个跟我差不多同时期加入的新人也是如此,收不到人,最后只带了我弟一起去了这趟行程。按理来说,由于我们提前拿了机票和酒店的位置,我们每个人都要收至少5个人的,不然我们会集体亏钱,但是真的找不到人一起去。 这也是我第一次直接地感受到这行不好做。 我们的这个行程呢,也是烂中烂,7天6晚,从大阪玩到东京,扣除掉路上往返的时间,实际游玩只有5天,离谱至极。但是碍于是跟着去学习的,加入了我也不太好退出了,我还是咬着牙跟了下来。最后这趟行程的外卖价是8999,含从上海出发的机票,不含联运,不含签证杂费。 在开始之前再吐槽一下签证的事,不吐不快,日本签证真的是非常搞人心态,前人砍树,后人暴晒。 由于日本是我们的邻国,有太多人借着旅游签跑路过去,这导致部分领区在材料的时候非常严格,对于自由职业者来说基本上是判死刑。日签必须通过旅行社递签,很多时候明明那些自由职业的财力证明都达标,或者按理来说都符合要求,但是因为怕担责,基本上从一开始就会告诉你他们办不了,我在小红书上甚至还看到有些一开始说能办,材料寄过去之后又各种理由推脱说「使馆不会收的」给打回来。 对我来说,我的户籍隶属于广东领区,我的社保和消费记录等等都在重庆领区,不要妄想着重庆领区办不成还可以去自己的户籍领区,日签只认你常驻地,所以按理来说我必须从重庆领区递签。可是,外地户籍在重庆领区递签必须要有居住证,而我的居住证还没办下来,这就成了一个死循环了,但是眼看我马上就要出发了,我不得不去找了一个办简易签的资源办我的日签。 说是简易签,有一个算一个,都是资料造假,造得越夸张的价格越贵,所有什么免社保、免财力证明的,大概率是冒用其他人的材料或者P图,因为使领馆是抽查制,正规旅行社因为要持续运营下去所以会避免这方面的风险,不正规的旅行社能赚一天签就赚一天签。如果真的被抽查到了,估计这辈子都去不了日本了,我不想因为带这趟日本行程就失去去这个国家旅游的机会,但实在是没办法。 最后这个办简易签的让我把10w块打到我妈的卡上,用我的出生证、户口本和我妈的退休证一起办出了签,应该是想办法让退休的我妈做了个担保之类,相当于我妈带着我去了一趟日本,不知道之后会不会影响到我办签证,这个只有下一次要办签证的时候才知道了。 Day0:无尽的赶路 因为我和我的朋友是成都出发,为了节约成本我们选择了旅行社给配的联运。结果非常不幸地配到了早上8:35从简阳天府国际机场飞往上海的联运航班,早上5点多就得从床上爬起来,然后再上海机场一直逗留到17:45才能起飞前往日本。 由于一整天都要在路上奔波,我们最后一致决定花1500元升舱,在休息室好好休息一下,不然这一天太难熬了。如果早知道是这样的结局,我一定自己买机票飞上海,这样可能还便宜一些。我们看过机票,中午12点半左右还是有比较合适的时间飞往上海的,就算出关需要预留比较多的时间,仍然绰绰有余。 这也是我人生第一次坐上了国际段航班的商务舱。 浦东机场的贵宾休息室也就中规中矩,和我印象里的休息室没什么区别,只是多了不少外国面孔,尽显上海这座大城市的富贵姿态。休息室的餐食也没有给我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可能是因为国际游客比较多,为了应对诸如无麸质或者素食等需求,餐食的种类肯定是比天府机场的贵宾室多的。在吃饭的时候,还能看见很多外国面孔大白天早早就喝上了酒。 飞机机型是空客330-243,商务舱的座椅是可以躺平的那种,这也是人生第一次。奈何从上海飞往大阪只需要2个小时不到的时间,吃完还没餐刚想躺一会儿就到了。再次感叹一下有钱真好,有钱再长的路途都会变得舒适与轻松。以前只是在视频上看到很多博主出行坐商务舱,一直很想体验一下,这一次亲身经历之后感觉确实爽,赚钱的动力一下就有了。 餐食的部分还算中规中矩,只是记得那个小菜比较好吃,可能因为航线是专门飞日本的,所以无论是包装还是味型都很接近日本,其次就是那个鸭肉很好吃,其他的就没什么印象了,毕竟那天除了累成狗,也留不下什么印象,我以后绝对只想坐从成都直飞日本的航班,不然太遭罪了。 Day 1:大阪Citywalk 第一天我们的安排是两条线,一条是去环球影城(门票自费),一条是去Citywalk。 我提前看了一下大阪环球影城的人流量,听说日本的不管什么时候去人都暴多,不一定能玩好。我上一次去的环球影城是北京的,是去陪弟弟办捷克签证,正值中秋节前夕,人非常少,我们基本上把所有的项目都玩了一次,一直玩到闭园。考虑到如果去大阪环球的话,我们就得一定程度上迁就客人,决定出发和返程的时间,而且要排队排到死,所以我果断放弃了这条线,主动提出带客人去Citywalk,正好也对人文风俗的东西也更感兴趣。 我们第一天去的就是大阪城和天守阁,算是大阪最标志性的地标建筑,旁边还有日本警视厅和NHK的大楼,很多人都会为了还原名侦探柯南的场景而来这个地方打卡。据说…… 因为我们去到天守阁的时候就已经临近午饭时间了,而且大部分客人只想拍拍照,对探索历史没什么兴趣,我们在这简单待了一会儿就去觅食了。这也是我的遗憾之一,也是组队带队出游的弊端,如果是我自己一个人来旅游,我一定会上去看看。 比较有意思的是,我们去到的时候有很多穿着黑色校服的中学生就坐在门口的围墙上,他们就是在那暖洋洋地晒着太阳,什么也没做,也没有在聊天,单纯地看着熙熙攘攘的游客发呆。我很好奇为什么在周一的早上他们会出现在这,是游学吗?是做研究吗?是在等人吗?他们就像是npc一样坐在那,直到我们离开前,他们的老师才出现,然后一群人聚拢在一起,起身要离开。虽然我高中的时候接受的并不是传统的中式教育,但看到他们这样慵懒和悠闲的生活也忍不住感叹一句「实在是太令人羡慕了」。 大阪的气温很舒服,万里无云,太阳晒在身上也不是特别热,春风吹在身上也非常凉爽。 我们坐地铁来到了难波,在二丁目附近随便找了一家吃烤和牛饭的店,一行几个人都去吃了。但是由于随行的一个客人不想吃太油腻的东西,就想吃点拉面,我就只好陪着她一起就近找了一家店,最近的一家在谷歌上评分好像只有2.9,我还尝试过去找了找其他的店,但是奈何其他店都太远了,只好作罢。 这家店的名字是麺や信希,我点了个比较经典的酱油拉面,味道中规中矩,就是一碗非常普通的拉面,完全对得起它800日元的价格,倒是碗边缘的那一小坨辣味味噌,完全不辣,每次用勺子连汤带面一起吸溜进去的时候,能提鲜。 既然味道其实还正常,为什么分数这么低呢?看了下谷歌评分上大部分都在吐槽环境很脏乱差,厨房锅具漆黑,地板上也黏糊糊的,老板是个视觉年龄三十岁左右的大叔,也算是比较符合我对日本拉面店老板的刻板印象。由于地理位置和难波比较近,所以应该是有不少外国游客光顾,因此菜单上不仅有中日英三语,更是支持支付宝付款。我一开始点菜的时候用日语,他还用英语回我呢,看得旁边几位白人游客一愣一愣的。 吃完午饭之后我们就正式开始了Citywalk,第一站先去的难波八坂神社,比较标志性的建筑就是一个巨大的狮子头,也就是所谓的狮子殿,据说参拜有辟邪、祛疫等效果。 整个神社不大,有很多游客也来到这参拜。旁边有一个很大的电子屏幕告诉游客如何参拜,我也是仔细阅读之后才上手拜了拜。正所谓「二礼二拍手一礼」,先投钱,鞠躬2次,然后将双手在胸前合十,然后拍2次手,再深深地鞠1次躬。 比较有意思的是,在狮子殿的左边看到了一个厄年表,上面写了多少岁的人今年有厄运,有点像是国内金店或者我也不知道干啥的店,门口贴了一个今年犯太岁、冲太岁的生肖,应该是需要买点什么东西才可以消掉这个厄运,总之我每次看那个牌子都觉得每年就没有生肖可以幸免。 回来之后我仔细研究了下这个所谓的「厄年」(やくどし),它指的确实是容易遇到不顺或者厄运的年龄,但是算法是按照数え年,也就是日本传统年龄进行的,如出生时为1岁,每过1月1日加一岁,如果是1997年出生的人,在令和7年(2025年)就应该是数え年29岁。 至于前厄,指的是厄运即将到来的前一年,需要提前准备;本厄,指的是真正的厄年;后厄,厄年走之后的第一年,影响还未消除。 与我同行的几个小伙伴似乎对这些东西都没什么兴趣,包括在天守阁的时候也是,很多人都觉得没办法拍照出片,就觉得日本很无聊,很没有意思。我只能说这个就是不同人旅游的追求不同了,我以后来日本玩,绝对不会再和这种一心只想拍照的人玩了。 然后我们就随便走走,来到了心斋桥——市中心一条巨大的商业街,人们通常来这打卡所谓都市的繁华,去看一块格力高的广告板。这里基本上都是游客,城市的繁华哪都有,这种地方对我来说基本上没什么诱惑力,我心中暗自想,下一次来日本我多少得钻到乡下农村去到处走走,再也不来城里了。 接下来的时间就是陪着团友们导出走走逛逛拍拍,走累了星巴克去喝了杯咖啡休息一下,熬到饭点之后和大部队聚餐。说实话,其实在写这一段的时候,我很努力地想要回忆当天到底还发生了什么有意思的事情,但是从结果上来看,我真的没东西写,这个真的不是我想象中的旅游方式。 正常我们这种社交行程,第一天或者第二天是一定要聚餐的,大家坐在一起互相自我介绍,玩玩游戏了解彼此。我们另外一位组队的人不知在哪联系了一个餐厅代订的人,大概率是小红书,让我们去心斋桥一家吃烤肉的店聚餐。我一开始以为会是那种中国人自己开的店,进去之后服务员倒是全部都是外国人,人是挺年轻的,但是没办法直接用英语对话,当天晚上我就开始我的旅游日语会话实战了。这还是那种进门需要脱鞋的店噢。 这里就发生了乌龙了。我们总共5桌人,代订的人说帮我们每一桌都先点了一个高级拼盘套餐,还点了一些其他东西,有肉有菜,如果不够的话大家自己再单点。 坐下来之后,服务员A过来问我要怎么点单,我说我们在预定的时候应该都点好了,这个A确认了这件事。然后服务员B过来跟我说,那个高级拼盘套餐没了,我说没关系,我们每桌自己单点就行,先把其他菜上了吧,可以开餐了,服务员B就回去了。 然后就是我让大家自己再点点东西,我回到自己这桌也点了一些东西,我们这一桌陆陆续续地上了一些我们加点的菜。可是其他桌却迟迟没有动静。作为“翻译”的我感觉很奇怪,就去问服务员B怎么回事,服务员B表示没有收到我们的预先订单。我整一个大疑惑,我向B重复了一遍跟A聊天的过程,他表示对此并不知情,也不知道什么是小红书,也不知道今晚有和厨房下过预先订单,认为这是一个沟通上的问题。 当时大家已经坐下来很久了,菜还是没上,我只好回去和大家说让大家各桌自己点,随口编了个借口解释了下,我不知道大家信没信,反正大家当时都饿得不行了,场面一度很尴尬。这家店又是在市中心,牛肉都很贵,感觉和国内的大型商超里的烤肉店比差远了,很多人都没点多少,打算这场结束之后再去自己吃一顿。 感觉第一天大翻车,我们今天citywalk的这群人,很多人都是报着要出片的心态来和我逛的,但是大阪真的不是那种适合拍照的地方。去环球影城的那些人今天也是排队排到死,而且太阳又大,我听说好像排了一下午只玩到了一个项目,剩下的时间都在想办法拍照出片……接下来还有这么多天要怎么熬啊。 这一天的结尾好在还不算太差,我和朋友晚餐实在是没吃饱,11点左右去到了酒店旁边一家非常不起眼的拉面店吃夜宵。我们住的街区似乎平时没什么游客,菜单上也只有日语,老板和老板娘当时已经在打扫卫生了,我用日语点了单之后还是和我们用中文说了「谢谢」,气氛很温馨。我们点了拉面、煎饺还有炸鸡,感叹还是B级料理最好吃,今天晚上吃的那个烤肉都是什么垃圾东西,不得不说这家街角的小店符合了我对日剧里,那种上班族下班之后拐进小巷里去找熟人老板点碗拉面的刻板印象。 我不禁回想起了在埃及第一天晚上去居民区买水果的经历,未曾想过当时的经历竟然让我如此难忘。 Day 2:京都和服清水寺 + 怀石料理 第二天,我们从大阪驱车前往京都,我们今天一整天将穿着和服逛清水寺。我们换衣服的店是一家一定是中国人开的服装店。为什么知道是中国人开的呢?因为里面中国人店员的浓度有点超标了。 在挑衣服的时候,我注意到男生的衣服大多是灰色、黑色和棕色,就是非常平常和普通的颜色,后来查了一下才知道,以前江户时代天保改革实行过禁奢令,禁止平民穿鲜艳的颜色,就算是富有的商人也只能选择茶色、蓝色等低调的颜色。还有一个原因是,这些深色的颜色通常给人一种庄重的感觉。 就连袜子/足袋的颜色其实也是有讲究的,男性通常穿的是黑色,而女性通常穿的是白色——象征着洁净和纯洁,白色也可以很好地突出服装主体。 我最后比较显眼包地选择了白色的内搭+红色的外衣,和朋友放在一个取景框里确实能够很明显地感受到不同,我想这种衣服颜色上的差异,在以前确实能够很明显地体现出阶级的差异。一般平民可能无法轻易获得亮色的绸缎来做衣服,就算真的穿上了鲜艳的颜色,气质与贵族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 穿着和服的感觉其实比想象中的好很多,我带着自己是游客的想法走在大街上完全不会感觉很奇怪,倒是其他一些外国游客看到我们穿着和服,投来羡慕的眼光,我还觉得有点暗喜呢。 开车到了清水寺后,先是要爬一段比较长的坡,穿着木屐爬坡确实有点费力了。那个坡上的游客真是多,而且基本上都是外国面孔。彼时在新闻里看到人挤人的场面也就是这个坡了。比较遗憾的是,我们能在清水寺待的时间比较有限,而且天空下起了毛毛雨,我们必须早点进去游览,这个坡周围是很多特产店,根本没有时间逛。 就这样我们伴着阴沉的天空和时有时无的小雨,撑着伞在清水寺内逛了一圈,本来想好好拍几张照片的,不是因为背景游客太多,就是因为雨突然下大了,要么就是头发被雨水打湿已经没法看了,走马观花地就这样过了。也是因为跟团的缘故,我们也没能好好地停下来了解清水寺的历史,甚至很多场所因为成了避雨的地方,也没能好好体验,实在是很遗憾。 从清水寺出来之后,我们中午的安排是吃怀石料理,我们是穿着和服去吃的。 我们去的时候菜已经端上来了,基本上都是一些冷食,用来暖身的味增汤和茶碗蒸也是等我们入座之后才上的,还有一个小锅里面煮的好像是豆浆,用来烫腐竹。怎么说呢,量肯定是能吃饱,每一道菜的味道其实都是符合我对日料的预期的,没有什么菜是给我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的,毕竟在来之前也吃了不少omakase的店了。 可能也是因为我们吃的是团餐里的怀石料理,价位可能没那么高,如果是去吃专门做一泊两食的店可能会吃得好一些吧。这家店在大莲寺附近,窗外是很美的庭院,只可惜天公不作美,一直阴沉沉的,不过这也挡不住我们出去庭院漫步的性质。由于吃饭的地方需要脱鞋,我们去庭院的时候,还得从门口的鞋柜找一双室外拖鞋穿出去,也是很特别的体验了。 吃完饭,在回去还衣服的路上又去了一个叫做岚山公园的地方,公园倒是没去,如果不是看到相册里还拍了一张渡月桥的照片,我都想不起我还来过这个地方。据说岚山地区是赏红叶和赏樱花的好地方,名侦探柯南剧场版M21唐红的恋歌就以京都为背景,甚至主题曲就叫做《渡月桥 ~想念你~》,是仓木麻衣唱的,其中「いつも こころ 君のそば」这句歌词印象真的很深刻。 说实话我们来的真不是时候,天气不好就算了,红叶和樱花也没有,公园也没时间去,就让我们下车去渡月桥拍几张照片就走了,导游也没和我们讲过任何一点背后的故事。明明培训的时候和我们说,我们种草官项目不做「上车睡觉,下车尿尿」的旅行团,但是这次旅行真的玩成了这个模样,真的让我很难过。 还完衣服之后,由于我们要一路向东推进,我们就坐上车赶路去了。 晚上住宿的地方是在爱知县三河湾国定公园附近一家温泉酒店Ryugu Hotel,是一家非常传统的日式温泉酒店,房间铺的是榻榻米,睡的也是从多啦A梦卧室里面拖出来的被子和枕头,画风突然和前一晚住的大阪市内的酒店行程了鲜明的对比,不仅是在装修风格,更是在房间的大小上。这算是今天为数不多的正面体验了,这才是我想要的日本行体验,我以后来日本也会尽量少住现代化的酒店,多去体验这种传统一些的住宿。 一个人呆在这种老旧的日式酒店里面,还真的有种恐怖片的即视感。晚上我去招待团友玩游戏的时候,我弟甚至不敢一个人关灯睡觉。等到我们大概3点多左右结束回去的时候他还醒着,然后我们就一直聊天聊到了快5点钟,简单睡了2个半小时后,我就爬起来去楼顶泡温泉看日出。 都来住温泉酒店了,不去泡泡温泉真的太可惜了。 我去的时候大部分人都还在睡觉呢,自己一个人独享一个露天浴池真的太爽了。冲澡的地方也在浴池旁边,简单地洗了下头和身子,我就钻进了温泉里。外面吹着凉风,温泉又暖暖的,看着太阳一点点升起来,还是很惬意的!不过这个还不是自然温泉,等有机会冬天来日本,我一定要去北海道附近去住一晚更自然一点的温泉酒店。由于前一个晚上熬了大夜,我也不敢泡太长时间,泡了差不多20分钟左右我就回房间收拾东西准备出发了。 酒店送的早餐是可乐饼和米饭,还有一个用明火不断加热着的味增汤,里面的大葱真的给我香惨了,大早上来这一顿还是很爽的。一会上了车之后我就开始大睡特睡了。 Day 3:富士山五合目 + 抹茶体验 + 忍野八海 第三天的行程是玩得最烂的没有之一,按理来说这一天我们要去五合目看富士山,但是天公持续不作美,雨越下越大,我们什么都没看到。 到了山中湖,湖里的天鹅倒是看到了,但是碍于雨实在太大,大家士气多少都有点低。坐上了游船之后,窗外雨下得更大了,窗外完全就是雾蒙蒙的一片,15分钟的船坐了个寂寞。 然后我们就近吃了个午饭,给人感觉就是在山中湖旁边的底商随便找了一个地方就上楼了,楼下是一个非常明显的购物店,一批一批的中国人被带来这边买东西。 餐厅在2楼,是一个很像火锅店的地方,进去之后每张桌子都摆上了一个锅,里面是肥牛卷和巨量的白菜,旁边是一些已经提前煮好的长脚蟹腿和两只不知道死了多久的虾。这里很明显是中国人老板开的店,这个店的装修风格和服务流程无一不让我想起来在英国的中餐馆,我不知道是不是华人出了国开餐馆就一定会给人这种vibe,但是这也太夸张了一点。服务员似乎是东南亚那边的人,不怎么听不懂日语,也不怎么听得懂英语,当天中午只有她一个人在值班,老板也不知道去哪了。 就这样,在非常糟糕的环境、非常糟糕的服务里我们开始了用餐。这个所谓的长脚蟹餐,有一说一真的烂到家了。蟹腿非常不新鲜,肉质已经缩水,应该是解冻后水分流失造成的。本来蟹腿应该是饱满的肉贴着壳,但是剥出来却是非常松散的肉。调味上除了咸没有任何的味道,一吃就知道不新鲜。那小小的只虾我就更不敢尝试了,全程在疯狂吃里面的丸子和白菜,根本没有吃饱。 接下来是抹茶体验,这个也是重量级。 教抹茶的原本好像是一位日本老师,但是后来不知怎么的,换成了一个中国人,教得那叫一个敷衍,我现在都已经忘记步骤和流程了,因为我全程都在想今天的行程还能烂到什么程度。我只记得全程大概15分钟,我们把水加进提前装好茶粉的碗里,按照指示打转了几圈,就着送的麻糍吃完就结束了,还没反应过来就结束了。抹茶和寿司郎的那个粉冲出来的味道没什么区别,真的让人失望透顶。 接着我们又开车去忍野八海,据说是1000多年前富士山喷发之后形成的盆地,这些导游都没介绍,都是我回来之后现搜的。导游跟我们说了什么呢,这个地方有小九寨沟之称,因为也是一个一个池子构成的。在这能喝到富士山融化的雪水,不过不建议喝啥啥啥的,特别是现在下雨天容易喝出病来。 不知道是不是经过之前山中湖+午饭+抹茶体验的摧残,我的心情已经降到了冰点,看着这几个小水池,我对“小九寨沟”这个词忍不住笑出声来。 不过在忍野八海待的1个多小时里,我还是在卖特产的地方给朋友挑了一些特产和礼物。听说山梨县山葵比较出名,就给喜欢吃刺身的舞蹈老师带了一管山葵酱。说是尽量不要喝忍野八海的水,但是看到大家都去水龙头那接了喝,在朋友的怂恿下我也去接了一手掌的水喝了,冰冰凉凉的,没什么奇怪的味道,第二天也没有拉肚子。 然后我们就返回酒店休息了。 晚上酒店是自助餐,我挑了些我爱吃的东西,也是一言难尽,真的没有什么可回忆的。 Day 4:净莲瀑布 + 伊豆河津町 + 晴空塔 + 浅草寺 俗话说,天无绝人之路。 就在我觉得这趟旅程没有办法变得更糟糕的时候,第二天一早,当我打开窗帘之后,雪白的富士山一下子映入了我的眼帘,晴空万里,天气姣好,一扫昨天乌云密布,暴雨倾泻的模样。 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如果没有昨天的铺垫,让我一早醒来看到富士山,我完全不会有这样的惊喜。甚至如果昨天就这样很普通地到了五合目,很普通地远远地看到了富士山,打了个所谓的卡,我可能都不会有这么深刻的印象。人还是要向前看,学会苦中作乐。 今天的行程重点主要去伊豆河津町看樱花,在这之前会路过净莲瀑布,去那简单看一下。说实话,我之前一直都没听说过这里,感觉这像是如果在日本上学,附近的学校会组织来郊游的一个地方。同样地,导游并没有介绍,下面的内容都是旅游回来补课之后写的。 净莲瀑布之所以有名,是因为这里是日本文豪川端康成名作《伊豆的舞女》故事发生地。故事讲述的是孤儿出身的高中生川岛在独自前往伊豆旅行的途中,遇到了一群流浪艺人。川岛与艺人们短暂的旅行、相处后,排解了自己孤儿出身的寂寞心境,得到解脱,重新体会了与人亲近并信赖的感觉。在瀑布的入口,我们可以看到一尊雕像,是一对年轻的少年少女,这个就是川岛和他所心意的流浪舞女薰子。 我们的导游是一个在日本生活十几年的中国人,之前在通勤的车上总是会介绍一些日本现代社会的文化和历史,不经意间总是会透露出日本制的xx东西比较好,最后都还是回归到卖货这一点上,让人特别反感。虽然这个是他的工作,但是我觉得他在景点和行程方面做得并没有特别好。 瀑布本身非常小,水很清澈,没什么鱼,但是能看到有不少钓鱼佬在尝试不知道钓什么鱼,或许春季的这个时间点会有一些溯溪回流的小鱼吧?比较吸引我的倒是在小溪和瀑布的旁边有很大一片种植山葵的地方,山葵的养殖有点像养莲藕,山葵的叶片大大的,覆盖着整片池塘。 从瀑布出来后,门口有一个卖伊豆限定山葵口味冰淇凌的地方。啊,是熟悉的「限定」,日本什么东西都可以限定。说实话我觉得有限定也没什么不好的,游客就是会被有设计感的文创产品打动,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营收渠道,能够良性地让景区持续运营和发展下去。可能是因为国内快递太发达了,没有太多“离开这里就没有了”的东西,再加上国内景区同质化太严重,我实在是不愿意为此付费。   接下来就来到了河津町看樱花,据说是赏早樱的圣地,这里樱花树整齐地排列在河岸边,有山、有水、有樱花,其实是个不错的地方的。 但是我看着总觉得不如爱丁堡Meadows的樱花,或许是因为我们去的时候仍然没有满开,但即便是看着网络上樱花满开的图我感觉也完全比不上,或许是我有一些回忆滤镜加成,但是这给我感觉真的很普通,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如果我下次还来日本赏樱,我一定会选择去其他地方。 比较有意思的是,我们午饭在这自行解决,我去河岸边的一个类似于景区美食长廊的地方点了1份章鱼烧和炒面,难吃到爆。章鱼烧和炒面都齁咸,而且非常干巴,基本是属于能够把你对日本美食滤镜干碎的那种难吃,便宜是够便宜了,但是和国内景区卖的美食差远了。 在这待了大概1个多小时的时间后,我们就去附近的电车站坐电车了,从河津駅应该是坐到了附近比较靠沿海公路的一条路,因为下午的大部分时间,我们需要沿着相模湾,一路坐好几个小时大巴车去东京,这个安排我觉得也是绝了,梦回之前埃及开罗和赫尔格达通勤,不知道这个路线到底是怎么设计出来的。当我在地图上看到我们在哪,并且要开车前往东京的时候我整个人都崩溃了。 电车本身的乘车体验没什么特别的,导游给我们提前买好了票,每个人拿了票之后就从团队票的入口进站,没有安检,到了站台之后不一会儿车就来了。 一起一同乘车的有几个看面相像是初中生的学生,穿着刻板印象中的日本中学校服,一起坐了大概3-4个站就下车了。我们一直在电车上沿海行驶着,下午2点的阳光打在车厢里,背靠着大海,看着海浪不断冲击着礁石,那一瞬间还是非常治愈的。 大巴车驶向东京,在市内小堵了一会儿车,然后我们就到达了大名鼎鼎的Skytree晴空塔——亚洲世界第一高塔,也是世界第三高塔,总共有634米这么高。在地震频发的日本有这么高的一座塔还是很令人佩服的。 上去之后你可以从看到东京的各个角度,包括远处红色的东京铁塔,整个塔上几乎站满了外国游客,大家都驻足从各个方向眺望这座城市。随着天色渐晚,建筑的灯光亮起来,夜晚的东京变得愈发迷人。 说实话我是有点恐高的,但是我有一些心理技巧能够让自己不那么害怕。比如在大家都开始谈论尸体和鬼的时候,我会告诉自己有些人比鬼更恐怖,穷比鬼也更恐怖。站在透明底的玻璃上的时候,我会安慰自己这都是我自己大脑给身体发送的假信号,大脑是在保护自己,就跟吃自己不喜欢吃的东西一样,喜欢的人就完全不害怕。对于这种这么有名的建筑,倒塌或者安全机制失效是概率极小的事件……卢克索热气球飞行高度也才300-450米,我所站的地方比热气球飞得还要高呢,当时坐热气球的时候都没那么害怕,现在也更不应该害怕…… 团队既定的行程到这就结束了,大部分人都选择回酒店休息,但是眼看现在才6-7点的时间,我不甘心我的日本行程就在此结束,于是我就借着“要陪几个客人去逛逛东京”为借口,带着这次玩得比较好的几个团友一起脱团出去玩。 我先是去了隔壁宝可梦中心看了一下,东京店真的是好小一个,比我想象中的小多了,而且并不是所有的宝可梦玩偶都有买,基本上只有那些稍微比较热门的宝可梦才能被放在如此金贵的地段售卖。那些较为冷门的宝可梦,比如说音箱蟀侠可能只能在官网上购买了。 好在,我最喜欢的宝可梦不算冷门,是阿勃梭鲁,比较轻松地找到了玩偶。 接下来我们一起就近,在浅草找了一家口碑还算不错的寿喜烧店,进去之后发现没什么人,倒是有一桌欧美人和2个日本人在聚餐,看到有日本人在我就放心了不少。店里的师傅都是英日双语,英文非常流利,几乎没什么口音。 我们总共4个人,点了2个premium和2个luxury的寿喜锅肉类套餐,premium的牛肉品级会比luxury更高级。由于跟我一起去吃饭的3个人都不认识日语和英文,我打算跟他们玩个游戏,下肉的时候我不告诉他们是哪个,看看他们能不能吃得出来哪个肉的品质更高级。事实证明,更高级的味道确实更好,牛肉风味更足,汁水也更充盈。 这里还发生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小插曲,就是上了锅之后我们就按照我们在国内的习惯,直接就下寿喜烧汤汁等烧开了。主厨过来之后很诧异,随后表示理解,然后授意手下换了一个锅说亲自帮我们料理。然后他就开火,先下大葱和牛肉开始翻炒,等牛肉快熟了之后才加汤汁,很快等牛肉全部变色之后就夹出来给我们吃。不开玩笑,这个是真的好吃,比我之前在国内吃的那种连锁寿喜烧店的牛肉好吃一万倍。我瞬间就觉得在东京这样寸土寸金的地方,能够吃到这样一家店,只花300人民币左右一个人,已经很划算了。不敢相信如果是1000+左右预算的寿喜烧,把食材的级别卷上去之后,肉会有多好吃。 随后那个主厨就把汤全倒进去,让我们自己煮着吃了,吃得非常满足。 酒足饭饱之后,我们就去浅草寺逛了逛。夜晚的浅草寺在灯光的照映下非常好看,可能是因为时间已经比较晚了,接近9点半左右,寺庙的摊位全部关闭了,游客也没几人。 这是难得的这趟日本之旅自由行的时间,和朋友漫步在浅草寺里真的很惬意。 我们去求了签,这算是我第一次求签,出来的是吉,还是挺开心的。我对拜佛和求签这种事情还是比较在意的,比较相信冥冥之中的一些力量。 异梦生英杰 前来事可疑 芳菲春日暖 依旧发残枝 逛完浅草寺我们就打车回酒店了,因为距离我们住的希尔顿也不远。早有耳闻日本出租车很贵,但是实际坐上去的时候,看着显示屏上的轮子一直在跳动,感觉轮胎没转几圈就跳了100日元,就连空车的时候那个显示价格的进度条也在缓慢上涨,这种烧钱可视化给人带来的压力真的很大,因为我也不想最后莫名其妙花个几百块人民币,就只坐了7、8公里。最后一个人花了30多块钱左右回到酒店,还算是可以接受了。 酒店是希尔顿台场,可以看得出酒店很老,但是房间很大,风景也很好。如果不是带这个团,我可能一辈子都不会住这种刻板印象中的豪华酒店,我宁愿把钱花在更地道一些的民宿上。 站在阳台上看着东京的夜景,我突然有点怅然若失,这趟烂到顶点的日本行终于要结束了,我真的是玩了个寂寞啊。 Day 5:靖国神社 + 东京Citywalk 第5天行程非常劲爆,原定是要从东京坐车去镰仓,看灌篮高手的江之电,然后坐电车拍拍照什么的。 当时我对镰仓的位置没有概念,地图看了一下才知道,我们昨天绕着相模湾走的时候,往南是镰仓,往北是东京。现在又要反复横跳,从东京开几个小时车去镰仓,再开几个小时车经过东京到成田的希尔顿住一晚,第二天早上一早坐飞机,这是人类能想得出来的行程吗? 想到在东京开车的时候,因为堵车,车经常会比预定时间还晚,我可能有8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是在车上度过,我实在不允许我的日本行继续烂下去,我还要再挣扎一下。我就申请带着一些客人再去东京citywalk去了。 吃过早饭之后我们先是被拉到一个几乎只有中国人的购物店买东西,这种就是所谓的擦边店了,去之前导游就已经在铺垫了。我不明白为什么团友这么爱买,总之进去之后所有人都在疯狂地购物,各种认识的、不认识的牌子,只要是和医美药妆相关的东西都在疯狂买,可能这就是有钱人的世界吧。 对我来说,我对于购买伴手礼和帮朋友带东西是有强烈需求的,只要导游不明着推销,我其实自己都会主动问。如果这个导游真的特别尽职尽责,我多少也会尽量去照顾一下他们的生意。但是看着在东京某个街角不起眼的店内,挤满了中国游客,一批又一批的中国人被带到这消费,我真的不想在这花任何一分钱,多在这待一分钟都是对我生命的浪费。 中午吃饭的地方很重磅,一眼就是中国人开的烤肉店,我完全没有食欲,也没有兴趣,只想赶快逃离。 我带着另外一个朋友在隔壁的堂吉诃德买了一些需要带回国的东西,然后开始看要去哪里逛。我们午饭后先是陪着团友去银座买了一些奢侈品,然后最后决定去靖国神社看看。 其实我对于东京这样的城市没有特别大的感受,这对我来说就像是“又一个上海”,繁华的都市在哪都一样,我宁愿去看一些更风土人情、更小众一些的地方。我们查到靖国神社离得不远之后,很快就确定下来去那里看看,想要一探究竟,是否这个地方真的如同国内媒体说的这样大张旗鼓。 一开始和我们同行的一个男生还很抗拒,说中国人是不可能去这个地方的,但是我觉得参拜和参观始终是不同的,参拜是你花了钱、花了精力去思念、去祭奠神社供奉的亡灵,参观是你就进去看看到底是怎么个事。 到达之后发现这个地方就是一个非常普通的神社,和其他神社一样没有围墙,也没有门票。伫立的几尊雕像,我仔细阅读了下面的介绍,也很少有直接提及中日战争相关的内容。可能是我们去的时间已经有点晚了,到达的时候真正参拜的那个房子已经关门了,陈列物品和历史的小博物馆也关门了,因此我们只能在外面转转。 我最大的感觉就是,如果不是媒体报道,第一次来这的人真的不一定知道这里供奉的是二战战犯,就是一个很正常的神社。雕塑下写的内容大多也是反战的,神社旁边的祈福墙写的大多也是希望世界和平的语句比较多,跟我印象中那种十恶不赦、罪恶滔天、不知悔改的印象完全不同。 虽然这听起来在国内的舆论环境下,很像是在为靖国神社洗白,但是当我尝试着不带滤镜地去看这个地方的时候,这就是它给我的感受。我的心情很复杂,这种复杂并不是三言两语能概括的。 晚上在去机场之前,我们还去附近街道吃了海鲜丼,一碗100+人民币给我吃爽了。 后记 这个就是我日本游的游记了,我甚至是先写完了6月去内蒙的游记之后再回来补的。当时旅游完之后给我好久都缓不过来,对旅游这件事情也提不起兴趣,就算是一边看着照片和视频,也没有什么可回忆的。 日本我还会再去的,下一次去一定是自由行,希望真的能够按我想象中的那样去玩,而不是为了追逐商业利益,而放弃旅游本身的快乐。

2025/7/3
articleCard.readMore

行万里路:喝过尼罗河的水,一定会再回到埃及

[!NOTE] Info 行万里路:喝过尼罗河的水,一定会再回到埃及 缘起 如《我与偷渡者在中餐厅打工的日日夜夜》这篇博客所说,大学期间的我生活是非常窘迫的。即便是我希望出去玩玩转转,客观条件也不允许,休息时间几乎都用来打工挣钱,或者做B站视频了。 旅游对我来说曾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但即便是现在自己已经完全经济独立,小有积蓄,负担得起去世界上的各个角落转一转,但是我还是对「看看世界」这件事情提不起太大的兴趣。在工作后的几次旅行,也大多是假期没事干,去其他城市和朋友、老同学见见面,行程也大多止步于在城里吃喝,找个地方和朋友谈心,摆脱成都的班味,也是谈不上旅行。 今年的暑假不知为什么尤其难熬,可能是因为自己再也没有刚刚转职当老师的那种心气,或许也因为去年暑假不一定每一天课都是从早排满到晚上19:00。老师们在刚入暑假的前两周就有很多人相继倒下,甚至直接提了离职。 我也不例外,老毛病咽炎犯了,走在路上毫无征兆地就想干呕,嗓子大量分泌口水,每天都是靠大量的薄荷糖才得以续命度日。长期的疲惫积累,导致第二天睡醒和没睡一样,即便是睡满了9个小时 + 1个小时左右的深睡眠,我也感觉到瘟瘟的,还没上第二节课仿佛就上了一天的班了。 于是在某个深夜,夜起上完厕所之后辗转反侧,想要把握自己生活的愿望到达了顶点,于是鼓起勇气第二天去提了转兼职。 在出国教培行业,转兼职几乎就意味着离职。兼职意味着稍微更高一些的课时费,(不一定)比全职更少的课量,更自由的时间安排,随时加入另外一家机构的权利。哪怕没有社保以及一些(不一定有)的公司福利,看起来都像是稳赚不赔的买卖。我能够有非常多的时间健身、跳舞,做自己想做的事,收入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而一切离开的理由都是站不住脚的。无论理由说得多么冠冕堂皇,你都能转头看到ta在另外一个机构上课。但我其实在现在这家机构顺风顺水,我确实也不想走,只是不想上得这么累。为了挽留我,HR让我直接提要求,她一定尽力满足。 于是我提了3个要求,全部都爽快地答应了: 7月份课表空了不要再给我塞课了 8月份不上18:30-19:30 10天的无条件假期 由此我就得到了在职打工人梦寐以求的长假,一个不占用年假的长假,踏上了我人生第一次用自己的钱进行的出国旅游。 我渴望的其实不是旅游,而是自由。 旅游总览 这次去埃及我报的是一个主打年轻人社交旅行的旅游团,厂牌是享梦游,但是会选择他们,也只是因为同行的好朋友曾经和他们去玩了3次了,每次体验都还不错,所以我就跟着一起报了。 这趟旅程总共花了不到¥11000,其中¥9199为旅行团的团费,含往返经济舱机票、全程当地五星级酒店、随团餐饮以及入境签;$200现金 ≈ ¥1400为旅途中的各种开支,如打车、门票、伴手礼、小费等,全部兑换为埃及镑在旅途结束时花完。 但是正常来说,这一趟旅游花费应该远不止于此。旅行团的部分行程为自由行,我和朋友在出发前自己在小红书上做攻略,提前了解好了各个活动的基础价格及报名渠道,直接和当地人对接报名。通常旅行团会给自由行这一天的行程做一些推荐,并且推出一些“自费”项目,这是它们主要的盈利点,但无论合作价格怎么谈都远不及我们直接和当地人谈。 虽然旅游法规定游客有自主选择旅游产品的权利,但是自己私自报行程这件事情不免会给人带来一些心理压力。一是随车的中文导游靠这个吃饭,你会天天见他;二是大家都在一起活动,就你一个人单独去玩,不免有些不合群;三是人生地不熟的情况下,仅凭借着小红书的信息和Whatsapp沟通,这是有很大风险的。 但最后我们前思后想,看过没有中间商的价格之后,就再也无法直视团里给的价格了。 冲沙、热气球、出海、潜水这几个项目团里打包的价格为$210 ≈ ¥1500,而我们自己报的行程只花了大约3000埃及镑 ≈ ¥440,是团里价格的三分之一,这很难让人不心动。 虽然我们每一个项目都遇到了团里的成员,毕竟能够提供这些项目的场地就这么大,但我们仍然会尽量低调,避免贴脸开大,低调做人总归不是件坏事。 Day 1: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开罗 前往开罗的飞机凌晨1:30起飞,当地时间6:00到达,算上5个小时的时差,总共要飞接近10个小时。凌晨的飞机最大的好处就在于,落地就是全新的一天。 当然飞机上睡得确实不安稳,在值机的时候得知+¥4000就可以升商务舱,其实我是有点心动的。不过这个机型的商务舱无法躺下,加上又是和朋友一起出行,遂作罢,还是享受和朋友在一起的时光吧。 出了机场之后我们第一站来到的是埃及国家博物馆(The Egyptian Museum in Cairo),据说埃及总共有3个博物馆,这个是最大、东西最全的。 进入博物馆之后,我最震惊的点在于很多的文物几乎都是完全裸露且无任何保护的。虽然你确实可以期待游客都自觉不去触碰文物,但是当你真正站在各种碑、棺和石像面前的时候,你也很难抗拒触碰跨越千年岁月的石头的冲动。 事实上很多古文物在埃及似乎都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有一些被摸得多的地方甚至都出现了人为侵蚀的痕迹。 在景区游览的过程中,你可以感受到古埃及和埃及真的是两个国家。很多吃不饱穿不暖的人仍然挣扎在贫困线上,能参观博物馆甚至是金字塔的人都已经是这个社会受到过良好教育的人。这种文化断代似乎导致了埃及民众与古埃及文化缺少共鸣,不少文物对埃及人来说只是旅游行业的一部分,只是他们生计的重要环节,只有研究古埃及的人才真正在意这些文物的状况。当我逐渐意识到这点的时候,心里不免忍不住地感到一阵阵难过。 埃籍导游说,博物馆的文物有3万件,他只能挑重要的讲。在听他讲解的过程中,我也确实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刻画人物的雕像,如果是一只脚在前、一只脚在后,说明这尊雕像是在这个人活着的时候建的;如果双手交叉,那就是死后才立的像。又比如商博良破译的罗赛塔石碑,原件在大英博物馆,在埃及博物馆看到的只是复制品……   短暂吃过午饭之后我们来到了金字塔景区,这里有三座比较大的金字塔,分别是吉萨金字塔,卡拉夫金字塔以及孟卡拉金字塔。 说实话,第一次肉眼看到金字塔的时候还是感到很震撼的。如此硕大的世界奇观耸立在你眼前,小时候在课本上看到的建筑就在眼前,你甚至能够触摸到它的外墙,这是一生都很难得的体验。 金字塔内部其实是可以参观的,但是由于我们是跟团游,允许自由参观的时间比较短暂。而且据说金字塔内部及其狭窄,密不透风,酷热难耐,当我们从空调马力开足的大巴车上下来之后,我估计正常人都不会想要去内部看看。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这句诗持续不断地在我脑海里飘起,真的太难熬了。 我们快速地在金字塔前拍了一些人生照片后,就迅速上车,在16:30关门前赶往相邻的狮身人面像。 与金字塔不同的是,狮身人面像给我的震撼并没有金字塔的大。其实它个头其实很小,在摄影照片里看到的图片往往是仰视,甚至是和金字塔通过透视比对在一起的,让人感觉它和金字塔一样雄伟壮阔,但并没有。 或许是因为之前拍金字塔的时候就已经消磨掉了太多体力,当真正站上离斯芬克斯不远的观景台时,所有观赏甚至拍照的耐心都被消磨殆尽,脑子里尽是「就这……?」的念头。快速拍完了照片之后,我们便驱车回酒店了。 在金字塔拍照的时候,还遇到了个有趣的事,埃及第一骗。 刚出机场导游就警告不要和当地人讲话,不要给手机给别人拍照,跟规则怪谈一样。在出行前,我也在各大平台上刷到了一些讲骗术的视频。知道会骗,不过也没怎么往心里去。 在金字塔景区,有个吹哨子戴工牌的人过来教我们拍照,一开始确实有很多思路清奇的拍照角度,然后就直接上手拿手机帮拍了,但是有一说一确实不差,我还一口一个حبيبتي(亲爱的),一口一个شكراً(谢谢),用阿语大战几个回合不落下风,埃及爱中国,中国爱埃及。 然后他就请我们上了隔壁的骆驼,又拍了好几张,最后我们要赶去狮身人面像了,所以就不得不喊停,真的要从骆驼上下来了,不然真的赶不及。 结果那个拍照的和牵骆驼的哥们儿就开始打感情牌,不给钱怎么对得起我们مسلمون(穆斯林)兄弟,尤其是你看骆驼那么辛苦,帮我们拍照那哥们儿还装着义肢,我们当场掏兜表示一分钱都没带,最后我给了600埃镑了事(一个人45人民币),200给拍照的残疾小哥,200给骆驼,200给骆驼师傅,然后赶紧润了。 所以,会不会阿拉伯语跟会不会被骗没什么关系,埃及人连自己都会骗。   第一天的故事远远没有到此结束。 回到酒店之后,我们都想要去超市逛逛,买点水和零食。有些可能晚饭因为不合胃口没吃饱的小伙伴还想再吃点东西。 当我们真正在没有导游的情况下,走在埃及的街上的时候,我一开始心里确实是有点慌张的。不仅因为这里的交通非常的差,更是因为内心里飘起的全部都是导游在机场说的话,说开罗有多么不安全,千万不要和本地人讲话。经历过下午金字塔的骗局之后,尽管玩得很开心,我们仍然对这座城市的信任降到了冰点。 只要你是一个中国面孔,走在景区,就会不断地有人朝你投来凝视的目光,大概和外国游客在中国会感受到的那种凝视一样吧。所有人嘴里不断喊着「China! China!」「China NO.1」「你好!」「xdd牛逼!」,更有一些贫穷的小孩子拿着一些手工艺品来推销,不停地喊着「One dollar!」,我相信任何一个去过埃及的人应该脑子里都会自动飘起这些声音。 但是当我们走到附近一个居民区时,这种紧张的感觉自然而然地消失了。街上的人不再盯着你看,周围的人不再围着你喊one dollar,也不再有人朝你推销什么,你不是游客,你不是特殊的。 在这的人基本不会说英语,可能就只有数字能够答得上来。虽然你直接拿东西去结账,或许也能顺畅地完成交易,但如果你要找一些什么东西,可能就得指手画脚,或者打开手机搜图或是上翻译器了。在埃及这么长时间,和本地人聊天的时候,我的开场白都是「ممكن تتكلم إنجليزي؟」(Can you speak English?),当然得到的答案都是No。 不过或许一个会说阿语的中国游客多少都会让本地人感到惊奇,就跟你在四川乡下看到一个会说中文的老外一样,从他们惊喜的眼神中,你多多少少感到彼此的距离被拉近了不少。大部分人会接受这个“彼此尝试用阿语”沟通的设定,会尽量放慢语速,并尽量不说完整的句子,让我更好地跟上他们的意思。 于是询问是否有推荐的埃及产饮料、电子烟弹的口味、附近是否有水果店、能不能借一把刀等“复杂”任务我都很好地完成了,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收获到小伙伴们的称赞,更是让我心情大好。 我最大的感受不仅是口语一定要敢开口说,背单词真的太重要了。各种水果的单词都是我背过的,各种日用品的单词更是同伴们刚问,我就能脱口翻译出来。我从1月就开始背阿语单词,主要是想激励一下我的学生每天都背单词,不知不觉都坚持了8个多月。即便是在语法细节几乎忘光的情况下,仅凭单词交流是完全没问题的。 第一天的旅行体验几乎就达到了巅峰,真的让人难以忘记! Day 2:洞穴教堂+萨拉丁城堡+阿里清真寺|开罗 旅游团第二天安排的活动是去埃及北部城市亚历山大,毗邻地中海,主要的旅游景点是庞贝石柱。 我记得导游说红海和地中海的海水很好辨别,地中海的海水来自大西洋,风浪较大;红海的海水来自印度洋,风浪较小。因此,从小在亚历山大长大的导游从小就被教导不要靠近海边,因为会被卷走。 游览亚历山大一天的费用是$90,往返车程总共3个半小时,我们果断放弃。不去亚历山大参观的人可以自行游览开罗。 我们根据小红书的推荐,选取了这几个主要景点——洞穴教堂(The Monastery of Saint Simon),萨拉丁城堡,以及在城堡内部的阿里清真寺,它们彼此都很近。   洞穴教堂是埃及基督徒(又称科普特基督徒,Coptic Christian)的教会,是最近40年才修建的建筑。 由于埃及伊斯兰教仍然是主流,因此这个教堂被迫建在城市的边缘地带。它最出名的一点在于,要抵达这个教堂,必须得穿过一个垃圾城,这里是一个巨大的平民窟,空气中弥漫着难闻的气味,即便是坐在打开了空调循环的Uber上也难以抵挡门缝里传来的恶臭。由于这里是单行道,道路狭窄,经常堵车,很多Uber司机甚至都不愿意开进去,给小费都不愿意进去的那种。 这里的居民以捡拾垃圾为生,普遍居住在非常肮脏、简陋的居民房里,从窗外望去蝇虫纷飞,很是吓人,颇有各种Youtube视频里印度贫民窟的即视感。当你驱车从道路中间经过时,两侧的居民都会死死地(或者是好奇地)盯着你。 整个旅途是漫长的,我们在堵得水泄不通的小道上缓慢前进着,我有一阵没一阵地和司机聊起天,问他会不会说标准阿拉伯语,和他聊埃及的交通,以及我们明天的行程…… 好在司机大哥情绪很稳定,对我很热情。不像群里其他小伙伴在报点,一直在用阿拉伯语很生气地在说些什么,一直在拍方向盘,问我能不能跟他沟通一下。我尽力地听了开头两句,啥也没听懂,然后就把手机递给我们的司机,他们俩聊了好一会,虽然我没怎么听懂,但是字里行间还是知道他在教生气的司机怎么走。 我承认我很慌张,我还坐的前排,直面周遭居民的目光。因为旅行团说不去亚历山大的人都要待在酒店,潜台词是自己出去玩后果自负,看到眼前这般“狂野”的场景,任谁心里都应该有些害怕。 我们最后平安抵达了教堂。不得不说这里的光照条件真的很适合拍照,也难怪小红书上都推荐来这看看,哪怕需要穿越臭不可闻的垃圾城。 很幸运地是,当我们来到教堂的时候,正好有一群游学的学生正在听一个老师上课。所有的学生都戴着头巾,看样子信奉的仍然是伊斯兰教。老师在用阿拉伯语和学生们讲故事,凭借着为数不多的词汇量,我能辨认出讲的是这个教堂建立的故事。旁边还有一些零散的游客也在坐着听 我的其他小伙伴都去拍照了,我坐在他们不远处静静听着。虽然我能听懂的内容不超过5%,只有依稀几个单词能命中我的词汇量,但是我很享受听阿拉伯语的感觉,感觉冥冥之中我和他们也有某种联结。 自从在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暴晒之后,我对拍照这件事情一下子变得很佛系。也可能是因为再有故事、再好看的景点,都不如背景耸立的金字塔有辨识度。我最后在这也草草地拍了几张照片之后,便和同伴们驱车前往下一个地点——萨拉丁城堡。   萨拉丁城堡是抗击十字军东征的民族英雄萨拉丁 城堡内部还有两个比较著名的旅游景点,一个是埃及军事博物馆,里面收藏了很多从古埃及时期到二战世纪的文物和艺术作品,非常裸露地展示给游客看;另外一个是穆罕默德·阿里清真寺,虽然叫这个名字的阿拉伯人很多,但是这个清真寺纪念的并不是先知穆罕默德,也不是穆罕默德·阿里(Muhammad Ali Pasha,即当时的埃及总督)本人,而是他最年轻的儿子Tusun Pasha,在瓦哈比战争(又称奥斯曼-沙特战争)中战功显赫。 对埃及人文及政治历史感兴趣的小伙伴应该能在这个地方待很长时间。城堡和博物馆很大,走马观花似地逛,我们至少也逛了4个小时。 进入清真寺内部需要脱鞋,很多比较虔诚的信徒和欧洲游客丝毫不介意脚或袜子被弄脏,都是直接光脚进入的。但大部分亚洲游客还是很忌惮地板上的灰,基本都会在门口花10埃镑 ≈ ¥1.4购买鞋套。 第一次进入清真寺内部感觉很神奇,内部的彩绘玻璃让人感觉有种错愕感,以往看到这种玻璃都是在教堂里。 我们入内参观的时候已经是大约1点左右的时间了,错过了中午12:20左右的祷告时间,下一次祷告大约在15:40。当时我们应该在参观博物馆,并没有听到响彻整个清真寺的礼拜音乐。第一次听到礼拜音乐,看到教徒们礼拜反而是在第一天买水果的时候,不然多少得亲眼见证一下穆斯林在清真寺里做礼拜的情景。 不过我其实很怀疑这个清真寺是否真的有教徒来参拜,寺内除了工作人员,最多的人是游客,我想其他人应该没事不会跑上山来礼拜,而是在家附近就近解决吧。   这一天最让人惊喜的部分是,我们在入口处遇到了一个独自来埃及旅游的台湾退休历史老师,从36岁就开始环游到现在,今年已经69岁了。早期她是和朋友一起结伴旅行,到现在独自旅游。在遇见我们之前,她刚刚结束印度的旅途,现在来到了埃及,接下来还会有80多天的非洲之旅,真的非常佩服她。 她的英语是非常入门的水平,很难想象她是如何进行环球旅行的。她也很少用手机查攻略,随身携带的都是打印出来的攻略纸,上面记载着各个景点的交通方式、门票以及一些讲解。她甚至能够在阿里清真寺里对着攻略书为我们介绍,吊顶上的灯是油灯,通过一根集中的输油管给所有的灯供应燃料。她就这样每到一个地方取一点现金,用自己的方法慢慢参观着世界。 我们邀请她一起参观城堡,每到特定的展品前,她也会为我们讲解几段古埃及的历史。让我们莫名有种蹭到免费导游的感觉。 临了,因为她没有埃及的电话号码,也没办法叫Uber,于是她拜托我给她叫辆车,她直接付现金。如果能坐Uber直接回酒店,她今天就不用辗转特别久,能够很快休息。之前她都是坐的埃及的Share Bus通勤的。 我得知之后大为震惊,老实说走在埃及的街头,你几乎看不到出租车的身影。每一辆车看起来都是战损风格,我们每次出行都是打的Uber。似乎没有任何一个攻略提到,开罗竟然有一种交通方式叫做Share Bus。 她描述那种在街上走的方形的白色面包车就是Share Bus,你在路边招手,如果还有位置它就会停下来。你只需要给打印好的地址给他看,司机就知道你要去哪里。票价非常便宜,5公里的旅途甚至只需要30埃镑 ≈ ¥4。她指着远处一辆开过的Share Bus,我脑补了一下车内的装饰以及味道,摇了摇头。 我很乐意帮他这个忙,我们一直在城堡门口等车。司机接到单之后等了半个小时然后就取消订单了。这半个小时里司机应该一直在找入口,因为萨拉丁城堡的门口车不能直接开上来,如果是出租车的话只能停在路边。当我再打一辆车的时候,却怎么等都等不到车了。 此时我的小伙伴们已经等了我快1个小时了,原本计划1个小时之前就回酒店休息一下,然后去看日落,结果现在被耽搁了超出预想的时间。可能阿姨心里也有些愧疚,于是坚持说自己去坐Share Bus。 最后有小伙伴换了个平台打车,我们在上车前阿姨还在路边等Share Bus,看得我很难过。希望她那天顺利回到了酒店,并顺利完成她的埃及之旅。   在酒店稍事休整过之后,我们计划去尼罗河边看日落。我们在小红书上找到到了一家高端餐厅Kekabgy(梗是Kebaby + Egypt),打算一边吃饭一边在尼罗河边日落,又是。 在从酒店前往餐厅的路上,其实太阳已经缓缓落下了,比较不幸的是,不管怎么找角度似乎太阳都以奇怪的方式被挡住了。于是我们就渐渐接受了今天看不到日落的事实,便想着随便吃吃就好了。 但未曾想过,由于这家餐厅隶属于某一家高档酒店,我们不是这家酒店的客人,因此每个人都有1000埃镑 ≈ ¥146的最低消费。然后我们一个劲地狂点,各种海鲜使劲招呼,也算是吃饱了。 但当我们拿到账单之后我们傻眼了,原本心里想着6个人点7000埃镑左右差不多了,结果最后账单直冲9000埃镑。最后仔细一看才发现,原来菜单上的价格不含税,而服务费又是根据含税的总价计算的,所以比我们预想中的价格还要高出了好多,最后我们也只能心不甘情不愿地把钱给付了,我称这个为埃及第二骗。 我心情其实是有些沮丧的,不仅没看到尼罗河的日落,而且还白花了这么多钱吃一顿非常普通的饭。 在回酒店的路上,小伙伴突然和我说开罗好黑啊。 仔细一看确实如此,很多路旁的居民楼几乎没有灯光,只有道路两旁的路灯在夜晚熠熠生辉。从我们吃饭的高档酒店驶出之后,两侧的景色渐渐变得昏暗,给人一种死气沉沉的感觉。联想到今天早上前往洞穴教堂时,路过的垃圾城,这何尝不是一种开罗折叠呢? 不同的人在开罗看到的景色是完全不一样的,新开罗有新开罗的繁华,旧开罗有旧开罗的荒漠,与文化景点一起,不同社会阶层的人被相互隔离在不同的空间。这真的让人很难过…… Day 3:冲沙|赫尔格达 第三天我们要换城市了,从开罗开车前往赫尔格达,这一天真的让我对大巴车有了ptsd。 地图显示从酒店到赫尔格达大约490km,耗时5小时15分钟。但由于埃及没有正儿八经的高速路,城际之间的路大约相当于国内的二级路,汽车时速一般不超过100km/h,而且我们在路上的服务区停靠休息了2-3次。我们当天早上6点半集合,7点出发,当天下午快15:00左右才到达酒店,开了将近8个小时,屁股都坐痛了。 其实开罗到赫尔格达之间是有航班的,只需要飞1小时。但是考虑到我们整个旅行团有将近80个人,开罗机场值机和安检的速度非常慢,还是大巴车比较适合通勤。 当天下午所有人的安排都是冲沙,我们在小红书上预订的本来是下午14:30,但是因为车程问题被延期了,下一场时间是16:30。   在稍事休息后,我们坐上了16:30接我们去冲沙的车。 司机依旧是一个不会说英语的本地人,车非常的破旧,而且空调也打不开。我们在酒店大堂前等了有将近10分钟,微信里对接的埃及人一直在和我们确认究竟有几人,我也不断和他们表示只有我和我的同伴两个人。 此时我的内心非常焦急,因为16:30也是团里人出发去冲沙的时间,虽然他们每次都会晚,但是按照这样拖下去,估计就要和他们打个照面,甚至和导游来个死亡擦肩了。又等了3分钟,司机关上门,朝着酒店度假区门口开去,也是在这时我确实和导游对上了眼神,尴尬至极。也就是这个时候我知道,我们要前去冲沙的地方应该和团里要去的一模一样。 在大门口,我们又接上了另外3个在等待的中国人游客,甚至和我们是同一个旅行团的!原来不止我们俩私自报冲沙啊。这也是微信里的对接人反复在和我们确认人数的原因。 我们坐上车之后,很快你一言我一语交流了起来,聊在哪单独报的冲沙,多少钱报的,之后的自由行有什么打算……我们很快成为了朋友,并约定在之后的行程中一起玩耍。   到达之后,老实说一切都和我想象中的不太一样。 一望无际的沙漠并没有电视剧里那般细碎,能够像海浪一样卷起沙丘。冲沙用的车零零星星地排在门口,似乎鲜有人维护。进入之后也没有一个像样的导游带我们讲解,把我们放在路边之后就让我们在那一直等。我甚至开始有点后悔,是不是不应该自己报项目,体验踩雷倒是其次,安全才重要。 等了大约15分钟左右,我们终于开始了第一个项目,越野摩托冲沙。 每个人都被安排了一辆摩托,开起来也算是挺简单的,右边把手上有个小拨片,按下去就是油门。向导让我们一开始跟着他,排成一条线开,不要急,然后一个个帮我们拉动发动机上的绳子,启动了车子。 当我真正按动拨片,车子开始缓缓前行的时候,我发现摩托的车头总是往右边偏,我需要花很大力气才能正回来,怎么开怎么别扭,还没开几步,感觉车就要撞向人家家里了。 就在这时,一个年轻的小孩哥过来,示意让我下车,他来开。他把他手上的相机塞到我手上,让我换一个位置坐,坐在稍微靠后一点的位置,然后他熟练地跨坐在驾驶位。在目送完所有其他同伴朝着沙漠开去之后,他甚至没问我Ready,直接一脚油门朝着广袤无垠的沙漠冲去。 说实话我脑子一片空白,因为能够让我维持不被颠飞的方法,完全靠着我双手抓着车后方的保险杠。我的屁股被震得生疼,为了更好地保持平衡,我全身都在绷紧,核心发力,仿佛在做体能训练。我后悔今天没有穿带拉链的裤子,因为感觉在裤袋里的手机,随时都有可能弹射出去,只能趁车速放慢的间隙调整一下手机在裤袋里的位置。 小孩哥带着我从各个角度掠过还在适应性练习的车队,然后在他们前方的位置停下,找角度给他们拍照。然后甚至跨坐在车头,手背着操作摩托车,带着我继续狂飙,然后继续找角度给大家拍照。 我当时就觉得太tm疯狂了,我一半欢喜一半忧愁,喜是我冲沙体验感肯定100%拉满了,至少比后面慢慢开的小伙伴们强多了;忧是我还年轻,我还不想死。 在冲沙休息的间隙,我们在沙漠中央见到了同一个团浩浩荡荡的车队,一路走走停停,我们当时有80%的把握确认是他们。后来查看朋友圈里大家拍的风景照,确认了,就是同一片沙漠。 第一项活动结束后,我们要把摩托车开回去,我同行的小伙伴也想试试小孩哥的驾驶技术,所以又让我自己试试开摩托。比之前好一些,但还是没开几步就控制不住了,最后还是让小孩哥他爸,也就是向导搭我回去的。 事后我问了一下同行的女生,问她们的车头是不是也往一边偏,是不是也很难控制。她们说,是的。好吧,看来我注定和摩托冲沙无缘了。 第二项活动吉普冲沙,其实也没怎么冲,就是开着车,在落日的余晖下绕着沙漠再逛几圈,我们也有时间在夕阳下拍几张照片。 其实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们才意识到,其实这个冲沙和小红书上预约的内容可能不一样。按理说我们还有骑骆驼、参观原住民村子、晚饭、篝火晚会等项目,但是在交谈中小孩哥告诉我,这个就是活动的全部了。 我问他,不是还有حفلة(派对)吗,我听到远处音响的声音了。他先是错愕了一下,然后他摆摆手,让大家跟他一起回去,趁حفلة还没结束之前,还能去看看。 当我们走进去之后发现,这里白人游客浓度实在是太高了,台上有两个阿拉伯女性在随着音乐舞动,还有另外一个游客在跟着尬舞,这一切都太美剧了,完全就是一群白人游客在第三世界国家度假村玩耍的景象。 我们盘算了一下,就算真的有晚餐,估计也不合我们胃口,于是我们就打算打道回府了。 我们在日落时分等了大约有半个小时,我的小伙伴们在拍照片,而我想和小孩哥多聊聊天。我问他是否有在上学,他说有的。他和我说这是他第一次见到会说阿拉伯语的中国客人。他基本不会说标准语,因此有的词汇我发现他听不懂之后,我还是得尝试用英语和他交谈。就这样鸡同鸭讲地一直尬聊一直到司机来,我感觉他和我平时在机构碰到的高中男生没什么两样。 他问我有没有微信,他想加我,但是无奈沙场的信号确实不太好。我拍了一张二维码的照片,答应他回到酒店之后一定加他。 后来司机来了后,临要说再见,车快要开动了。他一把冲过来,打开副驾驶的门,挤上来和我坐一起,说是要跟我们一起回去,送最后一程。一路上我们很少说话,我很想再说些什么,但是却不知道从何说起,奈何还是阿语水平不够。我给他简单看了下我平时怎么背阿语单词的,他也给我看了一下他自己剪的TikTok视频,然后他就一直在Messenger上回别人的消息。 到了酒店之后,我们就这样分别了,一切都像是梦一样。 虽然今天行程和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也正是因为一些意外,才收获了这份奇妙的经历,我甚至对同行的伙伴感到有些愧疚,我的文化体验确实100%拉满了,但是他们体验的是经常熄火的摩托、战损风的接驳车和不明所以的白人派对。 希望小孩哥平安健康长大,家里生意越来越好,有机会来中国玩。 Day 4:尼罗河日落|卢克索 第四天,我们要从赫尔格达前往卢克索,一个尼罗河东岸的农业城市。看惯了开罗和赫尔格达的黄棕色沙漠,在这里眼睛突然感觉被净化了,我们看到了大片大片的农田以及沙漠绿洲。 赫尔格达距离卢克索没有像距离开罗那么远,仅有309km,但我们仍然开了4个多小时的时间,最终在中午12:30左右抵达了卢克索。 下午团里的安排是拜访当地举世闻名的两个神庙,一个是卢克索神庙,另一个是卡纳克神庙。其他诸如帝王谷和女王(哈特谢普苏特)庙之类的景点会安排在第二天坐完热气球之后参观。 团里的大多数年轻人每到一个景点最大的任务都是拍拍拍,悉心去聆听导游的讲解少之又少,第一天金字塔拍完之后任务其实就已经完成了一大半了。尽管对神庙类的景点已经有些审美疲劳了,但是其实我还是很愿意了解人文历史的。奈何天气太热了,第一天的时候在金字塔那里真的快被晒成干尸了,想到还要在毫无遮挡的神庙再待一个下午,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跟团回到酒店,我和朋友果断选择在酒店里休息,养精蓄锐为第二天凌晨的热气球做准备。 事实证明我是对的。卢克索当天下午的气温高达40度,光是走在从酒店前厅通往房间的小径上,我就已经快要热死了。我很难想象当天卡纳克神庙是一番什么地狱景象。 快到下午4点左右的时间,气温稍微有些变得凉爽,躺在阴凉处似乎也不会觉得热得无法忍受。我坐在尼罗河边,点了杯冰美式,开始放空…… 团里的大多数人都是旅行工作者,本身就在一边旅行一边工作,通过招募旅行主理人的方式支持自己在年轻时一路疯玩,甚至还能赚到不少钱。少数非旅行相关工作的,要么是年入百万的大老板,要么是快要出去读书的留学生,还有不少医美行业收入颇丰的富姐姐们,像我这样仍在打工的牛马可谓是稀有产物。 在放空思考人生的间隙,偶尔会有同行的小伙伴过来聊天,我听着她们口中聊着绿卡、公司、房产、离婚……她们好奇地问我各种各样留学和学英语的问题,说不羡慕是不可能的。她们劝我自己出去单干,甚至加入享梦游做旅游,说以我的条件应该很容易就能做得很好。 我承认我确实是动了心,希望多一些掌握人生的自由,想什么时候像这样旅游,就什么时候像这样旅游。但至于什么时候开始,怎么做,做什么,我只想就这样先放松一下,任凭这些念头在我心中种下,留到国庆后再做打算和思考。   接近17:30左右的时间,旅行团派了一辆车,来接我们这些不去参观神庙的人去尼罗河上看日落,这是本身就包含在费用里的行程。 第二天没看成尼罗河日落的遗憾,在这一天得到了弥补。 我们大约20人一艘船,船上除了水手还有许多小朋友。在沟通中,有一个小朋友说自己「no father, no mother」,从小就在这船上长大,看着他肥嘟嘟的脸颊以及快乐的笑脸,不知道有几分是真,几分是假。 游船间隙比较意外的环节是,这些水手和小朋友突然载歌载舞起来,有的小孩哥打着鼓,有的小孩哥拍着铃铛手鼓,就两件最简单的乐器加上人声,整艘船充斥着快乐的声音。I人地狱,E人天堂。一开始先是一些阿语rap,而后变成朗朗上口的念白,中间穿插着一些滴答滴名场面一般的喊口号,喊的大多也是一些「China NO.1」「I love China」之类的词。 老实说,在经历过第一天金字塔的骗局之后,或许他们本意是好的,我对这两句话已经严重PTSD了。 在船上游玩的时候,我突然有一些低烧,整个人有点病恹恹的。傍晚的卢克索一扫下午的酷暑,吹起了凉爽的风。和在酒店一样,我继续吹着风,望着天色慢慢变黑,摸着冰凉的尼罗河水,继续放空着自己。   从船上下来之后,我们要乘马车前往晚上吃饭的地方——一个中餐馆,菜是中国菜,味道不是中国味,而且巨咸。 骑马的环节现在回忆起来确实有些模糊了,可能这项活动与金字塔和热气球相比实在是太不值一提了。只记得埃及导游在我们上去之前一直在叮嘱,我们车费和小费已经付过了,如果车夫们还开口要钱,就直接跟他反应。 坐上马车之后,我们就这样在似乎是为数不多开了灯的街道上,慢慢地走着,中途还路过了几间看起来比较豪华的酒店。 马车夫和往常我们见过的所有埃及本地人一样,几乎不会说英语,只会说一些简单的打招呼和数字。我再次尝试用阿语发起进攻,问马叫什么名字,答曰奔驰;问马多大了,5岁了;问这趟旅途大概多久,15分钟。三回合之后我就没有话题聊了,只能看着他傻乎乎地笑。他而后也向我发起进攻,问我为什么会说阿语,答我学过两年的标准语;问在开罗学的吗,答在英国。两回合之后他也没什么能问的了,我们就也快到目的地了。 语言课本上第一课的对话,诚不欺我,在最原始、最简单的对话场景下,聊的确实都是这些内容。 路上有很多小孩经常在一个比较危险的距离和我们打招呼,车夫不得不让他们靠边一些。有的是挥手说你好,有的是竖中指说「Fuck you China!」。其他同行的伙伴气不过会骂回去,我对于这种恶意已经见怪不怪了,因为我觉得可能这些小朋友连他自己说的什么可能都不知道吧。即便是知道,在小屁孩的年纪,嘴臭几句也很正常,更何况是对一些和自己经济实力相差巨大的外来游客。望着这昏暗的街道,以及街对面灯火辉煌的高档酒店,任谁都得感叹一句命运不公吧。 简单吃过饭之后我们便回酒店休息了,我因为发低烧,21:30便喝了药睡了。 Day 5:热气球|卢克索 时间一转来到第二天早上4:30,我们按照约定好的时间在酒店大堂等车接我们去坐热气球。 和之前描述的一样,我们是并没有报团,而是自己在小红书联系当地人报的热气球,首飞1000埃镑 ≈ ¥150,复飞800埃镑 ≈ ¥116,在撰写第五天游记的时候正值国庆假期,在小红书上已经能刷到热气球集体涨价的信息了,价格翻了一倍,有2000埃镑 ≈ ¥300的,也有说$50 ≈ ¥350的,直指中国人的钱包。我再次庆幸自己挑了个好时间。 去热气球场地要先坐船,我们再次来到了尼罗河边。船上提供了热茶和咖啡(袋装的雀巢),船朝着一个类似湖心岛的地方开去,天比较黑,所以什么都看不到。一辆船大概也就能装30个人左右的样子,倒是隔壁船很大,吨吨吨上了好多人,合理怀疑就是我们旅行团的人,跟我们去的同一个热气球场地。 上了岸之后还要坐车,在驱车前往热气球场地的时候,正好撞到穆斯林礼拜的时间,无论是我们的车,还是旅行团的车,司机们都在中途下车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但据我的观察,不是所有的司机都去礼拜了,我们的司机就在路边抽水烟,车上还有另外两个埃及的向导在跟着我们。我们就这样在车上待了有将近20分钟的时间。我更宁愿相信是场地仍然在准备,不能进去,不过确实有些信徒要做礼拜就是了。 但我很想说,如果这样的话能不能别那么早就叫我起床,我还想多睡一会呢。 在等待热气球的间隙,有很多小朋友向你兜售自己涂画的手工艺品,大多数都是埃及艳后或是狮身人面像之类的古埃及象征,还有一些是手串或是耳环之类的装饰。他们会用可怜巴巴的眼神看着你,然后希望你能用100埃镑~200埃镑 ≈ ¥30~¥60的价格快速的买下一到两个。这些都是比较好掏钱的价格,一张100或200的纸币给了就能带走两、三个,其实还是不差的。 大家都心知肚明,这些大多数都是义乌货,不少手工艺品做工也比较粗糙,在昏暗的光线下根本看不清楚,但远不到我愿意为之付30元的程度。有的心软的人在这就会买一些,本来还想找零的,但是会被比较熟练的小朋友喊再挑一个走,就非得要你这200埃镑纸钞。当有付费意愿的人出现后,他们会围过来求你买更多,同情心太强的人在这会吃不少亏。 一些已经开单的小朋友喜上眉梢,还有一些没能被“眷顾”的小朋友在旁边急死了。眼看着热气球就要开始点火了,再不快点就要错失最佳的兜售机会了,在这大部分的人都是来看日出的,当第一波热气球起飞之后,大部分的客人就会直接回去了。 这种拉锯战就这样一直持续到身后发动机开始轰鸣、咆哮,开始充气点火了……   我一直很怕死,对于热气球更是有一些近似于空中浩劫的想象。万一破了个洞怎么办,万一绳子断了怎么办,万一检修和维护不到位怎么办,万一配重不平衡翻了怎么办…… 我还是很好地消化了这些恐惧,毕竟驾驶员是跟我们一同升空的,他也不想死,他应该是最不想死的那个人,他在,我应该是安全的。 第一次看热气球点火还是很震撼的,看着火舌不断喷射,在昏暗的清晨显得尤为显眼。 当我们要坐上热气球的时候,我才感受到这个火焰是有多么热,它一直灼烧着你的脸部,让你睁不开眼。好在篮子上方有一块板子在那阻挡着滚滚的热浪,只要你手脚麻利点赶紧翻进去,你就能立刻躲避掉炙烤的温度。在不断朝火光走的时候,这种奇特的感官体验告诉我,这一定是坐过热气球的人才会有的感受,如果没坐过热气球,你是根本不知道这玩意儿有多热、多吓人。 进到篮子之后,飞行员教我们落地姿势,当他说「landing position」的时候,所有人都要向着热气球外,伸直双手拉着篮子上的绳子,屈膝半蹲,应对落地的冲击。这个姿势多少让我想到了电梯失控下坠时要做的自我保护姿势。 在一切就绪后,热气球开始缓缓升空了。 说实话,当热气球开始升空的时候是没有感觉的,你只能通过眼睛观察发现自己离地了,这比我想象中的飞行轻盈多了。飞行员时不时地拨动阀门,喷火装置应声喷出火焰,带着我们往高空中飞去。 在刚刚开始升空的时候,仍然是霞光满天的,虽然不如土耳其那种漫天热气球一般震撼,但是第一次看到这个场景仍然很震撼人心。但飞着飞着我觉得在埃及飞反而还更有意思一些。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我们飞的方向和其他热气球不同,其他热气球飞往的是农田与城市的方向,我们则飞向的是远处的沙漠和山坡。我们脚底下就是各种各样古埃及建筑的遗址,看着残破的石柱和地坑,看着远处一望无际的沙地,我感觉反而这样的风景更加吸引我。 我们在热气球上基本没怎么拍照片,因为角度很好找,光线也很美,不管怎么拍都很容易拍到人生照片。大家到最后都是静静看着远处的风景放空……   飞行了大约半个小时左右,天已经完全亮了,我们逐渐开始下降。 在出发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注意到,有一辆小车一直在追着我们的热气球,当我们快降落的时候,我们已经深处沙漠地带了,看得到这辆车一直沿着小路跟着我们进到了沙漠。当快要降落的时候,可以看到车里的人一下子蹿出来,朝着我们的方向狂奔。我当时心里在想「这个降落难道还需要手动降的吗!?」 是的,在离地面大约2-3米左右的位置,小车里的人就已经几乎处在我们热气球的正下方了,这是何等惊人的脚力! 「Landing position!」 我心里一直在过着上热气之前飞行员教我们的要领,我甚至不自觉地核心收紧,全身肌肉也处在一个很紧张的状态,希望如果出问题了,这样能降低对脊柱和脚腕的冲击,减少受伤的概率。 啪的一下我们触地了,这个冲击力比我想象中的要大一些,确实有点吓人,但是落地的那个力感觉没怎么传导到在热气球里的我们。只见篮子一落地,至少7、8个埃及人就冲上来,用全身的力气压住热气球的篮子,让它不再起飞。在几次弹跳后,我们成功落地了。说实话,我确实还是有点怕的,好在我人生第一次热气球体验还算完美。 不敢想象这些人跑一趟热气球能赚多少钱,一个人1000埃镑,一车算30人就是30000埃镑 ≈ ¥4370,8个拉热气球的人,1个司机,1个收钱的向导,1个飞行员,总共11个人要瓜分这4000元,这着实是个辛苦活儿啊。   回到酒店之后大概是早上8点左右,我们在酒店吃了早餐之后,休整一下就又坐几个小时的大巴车回赫尔格达了,晚上就在酒店自由活动,大家就互相串门聊天、玩游戏、喝酒、打桌球等。第二天还要出海,所以我们也很早就休息了。 不得不说,在尼罗河岸边吃早餐,真的很惬意啊,就是这凉爽的时间实在是太短暂了。 Day 6:红海潜水|赫尔格达 第六天,出发前往红海,又是约定好一大早7:00酒店门口见面,由一个基本不会说英语的本地司机拉我们到一个地方集合。 我们下车的地方是在一个酒店的门口外面,门口坐着保安和旅游警察,接驳的人让我们在门口等一会儿,还有其他人要来。我一开始还有点担心会不会是同旅行团的人过来,毕竟他们的行程和我们也一样,但是后来发现我其实多虑了。 我们跳岛只花了700埃镑 ≈ ¥100,不仅包了出海的费用,还包了午餐以及浮潜的费用。如果你想深潜,只需要再加300埃镑 ≈ ¥43即可,他们甚至提供所有潜水的装备,而且会在两个不同的地方潜2次。如果你没有潜水经验也没关系,所有下水的人都有专门的潜水员带,深潜甚至能有1拖1、1拖2的待遇。相当于如果你想,你只需要花20元人民币就能体会一次专业教练陪同的20分钟水肺潜水了。 而如果是随团报的潜水,价格则直接翻了3倍,至少$50 ≈ ¥350。可以说,同团其他人的价格也是我们旅游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了。 就像我前面说的,我很怕死,而且我不会游泳,我对水一直都有很强的敬畏之心。在做了非常多的攻略之后,我决定尝试一下浮潜就好了,等我对水熟悉一些之后再尝试深潜。   在等待了将近半个小时,接驳的人终于等来了所有人——很多来自俄罗斯和澳大利亚的游客,其中还包括一对中国人夫妇,我们朝着酒店内部走去。进去之后是一个很长的长廊,在这我们就已经能看到前面淡蓝色的大海了,穿过走廊就是一片比较小的沙滩,我们将在这片海滩登船。 上了船之后所有人都被要求脱掉鞋子,在甲板上只能打赤脚。我们被要求上到二楼等待,然后要签知情通知书,长达3页的注意事项和问卷调查全是用英文写的,我们同行的小伙伴根本招架不住,只能让我代笔填写。这张单子还要求我们填写酒店房间号、联系方式以及护照号等信息,用纸笔填写感觉非常不正式,而且很容易信息泄露。我不知道其他外国游客是不是如实填写的,写到后面我们都开始有些糊弄文学了,事实证明他们也没有细看。 我们又再船上等了将近一个小时,太阳已经变得很晒了,早上6点就爬起来的我们多少有点精疲力尽,所有人顺势躺在二楼的椅子上开始打盹,甚至防晒霜都没有抹。 我们大约9:15左右开的船,终于出发了!此时已经距离我们起床过了快3个小时了。 船开得很平稳,海风吹得人非常的舒服,我们逐渐向红海深处开去。 这个时候船长把所有要潜水的人全都叫到一楼甲板,其他不下水的人留在二楼。我因为想体验浮潜,也跟着下去了,同时也是为了给同行的小伙伴做翻译。 船长是个实力深不见底的人,看面相应该是阿拉伯人,但是操着一口我听着几乎是母语级别的俄语。他大手一挥,对着俄罗斯人喊一声「Русский!」所有俄国人就围在他身边,静静听着他讲下水的注意事项。轮到我们的时候,又大喊一声「China! 」把我们召集过去,压迫感十足。 由于浮潜基本上不需要什么教学,就是戴个带呼吸管的面镜就能直接下水了,船长在给体验深潜的人讲解的时候,其他浮潜的人已经下水了。我对带浮潜的教练表示,我下一轮再去吧,我先给同伴们做翻译。 虽然我没下水,但我还是学到了不少东西的。比如如何佩戴面镜,如何咬呼吸阀,如何排水,如何平衡耳压,基本的手势是什么……我听得津津有味。要不是我在去埃及前一直都感到恶心干呕,而且自大二起我就有轻微耳鸣,我多少也想试试。 看着潜水的同伴一个个下了水,浮潜的教练游回船边再次示意我,和我说可以下水了。然后我快速戴上了面镜,当嘴巴咬住那个呼吸管的时候,我瞬间就感觉有些想吐了,这玩意儿比我想象中的大好多,一直顶着我的后槽牙,十分靠近我的喉咙。 我扶着船边下水,然后就开始在水里挣扎起来哈哈哈,是的,我不会游泳。是的,我也知道在海里是沉不下去的。是的,我也知道,周围也有很多人看着我,我肯定死不掉。但我只是非常卖力地想要保持平衡而已。船上传来一阵爽朗的笑声,同伴们帮着解释说我不会游泳。 我尴尬地爬了上去,等着船员给我穿救生衣,然后又丢了一个游泳圈到水里,我调整了一下呼吸管的咬嘴,再次下了水。我抓着游泳圈,很想让我双脚飘起来,然后头埋进水里,就像所有浮潜的人做的那样。但由于这是我第一次用呼吸管呼吸,在水面上的时候就有点不自觉地用鼻子呼气了,下水的时候也总是不得要领,尽管我觉得我已经我很镇静了,但是喉咙处堆积已久的恶心感还是冲了上了,我不得不把呼吸管呕出来,然后喝了一口世界上第二咸的海水,就耻辱下播了。 我第一次深潜的朋友那边也不顺利,没能成功下去,光是找伸腿游泳的姿势也是花了很长时间。船长亲自带的他们,第一轮潜水结束上船之后非常愤怒地跟我说,「告诉他们不要抓着我!放松!放松!」然后给我看他手臂被抓出来的印子。 由于我没能成功潜下去,我的朋友也没下去,我此时的心情十分沮丧。 不过好在船长又过来跟我说,一会会带着我的朋友们先适应性地浮潜一段时间再下去,但是让我告诉他们腿要打直,放轻松!一会只能有我一个人在船边缘给他们做翻译。   第二次的浮潜地点在一个珊瑚礁,你可以透过果冻色的海面,看到海中心明显有一块颜色不一样的地方,那里就是珊瑚礁。 在岸边适应性训练的时候,浮潜的教练再次游过来,示意我下水。我那个时候已经脱了救生衣了,如果再下去还得让人帮我穿一次,我突然感觉有点害羞。而且,或许是因为第一次下去时喝了海水,我的嗓子一直不舒服,我深知如果这个时候再咬那个呼吸管,我一定还会反射性地想干呕。此时海面的风浪变得非常的大,我能感觉到整个船在摇晃。我思想挣扎了一下,是还是拒绝了,向他说了句「Next time ان‌ شاء الله」(下次吧,如果真主允许的话),然后就看着他游向了那些正浮潜着欣赏珊瑚礁的人。 说实话,不羡慕是不可能的。我的朋友们在教练的适应性训练下,也都成功地潜了下去,虽然下去的时间不长,但是上来之后两个人都两眼放光地向我描述鱼从身边穿过的感觉。我的Mac用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系统海洋动态壁纸,我能想象得到海洋生物从眼前游过的感觉,但也深知看壁纸和亲眼在水下看到是不一样的。 我不会游泳,我敬畏水,也真的很羡慕能与水做朋友的所有人。 第二次浮潜结束之后,所有的潜水行程就结束了,我们来到了午饭时间。 说实话,船上的伙食比我想象中的好很多,可能也是因为上午的活动消耗了太多的体力。30块一次的潜水甚至还包午餐,还要什么自行车。 我每样都要了一点,最好吃的我觉得是那个黄色的鱼排,炸得外酥里嫩的,调味很香。就是这个样式让我情不自禁想起了英国超市里的预制炸物,说不定它好吃是因为不是自己做的。 在短暂的休息后,我们的船就开往橘子岛了。其实正确的翻译名字应该叫做橘子湾(Orange Bay),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大家都叫岛,虽然它可能确实是个小岛吧。 我们的船在不远处停靠,经由一艘小快艇把我们送上岛。这里就是一个小型的度假村,海边有一些秋千等很适合拍照的地方。 炎热的天气加上早上六点钟就爬起来,我实在是没有心力再玩了,也不想在烈日的暴晒下冲向水里玩水。我就躺在这个茅屋下,带着墨镜闭目养神休息。但是这里的苍蝇不知道为啥那么多,总是爬到腿上,弄得你睡不安稳,最后还是爬起来和朋友在一旁聊天。 在这待了大概1个多小时之后,我们就返程回酒店,结束了人生第一次跳岛旅游。 Day 7:汗·哈利利集市|开罗 我对在埃及的最后一天玩耍记忆已经很模糊了。 最后一天我们的行程是,早上坐大巴从赫尔格达再次开了8个多小时的车回开罗,下午逛一逛哈利利集市,晚上回酒店休息。第二天一早就坐飞机回成都了。 在经历过金字塔、热气球和潜水等几个重要项目之后,无论你这个集市名头来的有多大,最后一天的行程已经没有什么能够让我再感到激动的了。但是该买的伴手礼还是要买的,而且我们在这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把埃镑花完。除非还要再来一次埃及,否则埃镑回到国内就变成废纸了,因为根本没有地方可以兑换成人民币。 我在心里快速盘算好要买什么东西之后,便和朋友边逛边买,偶尔帮她们拍拍照。最后,我买了一个印有特色花纹的灯罩,几个冰箱贴,几张莎草纸的画。 说实话,在这里的购物体验非常不好。 在车上,埃及导游和我们说,这里的东西很多都是义乌货,当然也有本地自己做的,但是他自己也分辨不出来。如果一样东西超过了$50 ≈ ¥350,那就不用继续看了,肯定没有这么贵。大部分的小物件都是200-500埃镑 ≈ ¥30~¥70,具体怎么买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我的观点是,就算它们是义乌货,我从埃及带回去也是很有送礼和纪念意义的。在这里要向追求性价比肯定是不可能的。 埃及导游又和我们说,中国人喜欢砍价,所以商家在面对中国人开价的时候天然就会报高一点;欧美人没这个习惯,开多少就是多少,所以一般报的就是原价。 我当时就觉得很好笑,难道砍价不是因为商品溢价太高,为了追求正常价格才砍的价吗?怎么砍价还怪到我们头上了?大家还觉得埃及人总是想坑中国人的钱呢。 在买东西的过程中,我屡次遇到在我们一说出「太贵了」的时候,店家突然暴跳如雷的情况,甚至表情变得很不耐烦,一脸嫌弃。我不知道同行的小伙伴是否有注意到这一点,可能大部分时候我都是那个负责沟通的人,无论使用阿拉伯语还是英语,这让我感受很不好。 最后在买冰箱贴的时候,我们想问一下店家,有没有什么代表「发财」「金钱」寓意的图案,框里的冰箱贴大多是鳄鱼神、阿努比斯、法老等等古埃及的图案。我确认过至少两次,我们要找表示「发财」的图案,the symbol of money and being rich,但是他总是觉得我们想讲价,一直很不耐烦地在朝我很大声地说话,表示「所有的图案都在这,你们挑,挑好我告诉你们多少钱(别tmd一直在说折扣的事)」,拒绝沟通。 我和朋友说,他应该自己也不知道哪个图案象征着发财。 我看着身前两个朋友很用心地在给朋友挑选礼物,我给他翻了个白眼,便也不再说话,等她们挑完东西给了钱转身就走,然后再也没有回头看过这个街道一眼。 在来埃及的第一天遭骗,在离开埃及的前一天遭甩脸,我对埃及的好感也终于消磨殆尽。 我在这不是没有过美好的回忆,我们最后一天晚上住的酒店和第一天一样,在离开前我再次拜访了那个水果摊和小超市,他们仍然记得我,并欢迎我再次来玩。甚至我们在那个街道上,还随机找了两个小孩哥,问这条街上推荐一家餐厅,他们很热心地一路领着我们到他们认为的最好吃的餐厅去…… 但是,古埃及是古埃及,埃及是埃及。 旅游景点的埃及是一个埃及,居民区的埃及是一个埃及,富人区的埃及又是另一个埃及。 你问我埃及值不值得来,我觉得值得,但是我可能不会再来第二次了,即便是对于我这样一个对阿拉伯国家有着特殊感情的人来说。

2024/10/24
articleCard.readMore

背单词软件们的词根词缀问题

背单词软件们的词根词缀问题 背景 背单词软件们在准备数据的时候,往往会同时参考权威字典和友商的内容。但是网络上的内容鱼龙混杂,难免出现数据互相借鉴,甚至互相污染的情况。 judicial A软件: B软件: C软件:judic-【拉丁】决定;判断;解释法律的权力 + -ial【拉丁】与……相关的;关于 词源字典: 当然,你可以说各家软件只是选择没有再继续拆分judge,因为进一步拆分很可能阻碍学生学习。但是巧合的是,很多显而易见可拆且英文词源字典有数据的单词,各家软件却非常“默契”地选择不录入数据。 content A软件:con-全部 + tent-拿住- -> 全部拿住 -> 容量,引申为满足 B软件:无 C软件:无 词源字典: 不去做它的原因或许是写不出一个A+B=C的推理过程,既然帮不到记忆单词,别人家不做,我们为什么要写呢? 再举一个“互相污染”的例子,在调研的范围中只发现了一轮传播。同时有两个软件出现了“站着说话”这一个奇怪的推理,但这是错误的,具体原因见下方详细讨论。 statement A软件:state【说明】 + -ment名词后缀 -> 站着说话 -> 声明立场 B软件:state陈述 + ment表名词 → 站着说话 → statement声明立场 C软件:stat-【拉丁】;固定;静止;停留 + -ment【拉丁】行为;结果 词源字典: 大部分时候,当内容出问题时,软件都还是各错各的。但是考虑到总体的单词量以及编辑词根词缀的工作量,一个污染源传遍整个所有背单词软件还是有可能发生的。 现在轮到我加入这场游戏,制作词根词缀相关的内容了。我发现了几个比较有意思的问题,下面来和大家聊一聊。 问题 问题1:忽视词源 我们继续来看statement这个词,假设A软件和B软件并没有相互“借鉴”,两款软件都采用了state动词形式“陈述”作为一部分词根,那么“站着说话”这个意向究竟是从哪来的呢? 问题还是出在了解释的来源上。根据词源字典,statement = state(v.) + -ment。 C软件采用stat-静止 + -ment的拆法,很显然是参考state名词词源的解释。把词根词缀想象成单纯的A+B=C,而罔顾不同词性单词来源可能不同的事实就容易出错。 而跟“站立”有关的意向其实同样来自state名词词源的解释——来自拉丁语,一种站立的方式。 跟“说话”有关的意向来自state的动词词源解释。 已知state应该采用动词解释的情况下,选择与名词词源解释融合,说明编辑在编写中文词根词缀解析的时候,并没有尊重词源事实,为了凑一个“声明立场”的释义,全靠想象编造了单词与词根词缀之间的联系。 问题2:忽视释义 上述例子还只是A+B确实=C的,C只有一个释义。但是当C有C1、C2、C3不同释义,只能做到A+B=C2的时候,强行拆分词根词缀就不是那么管用了,比如accomodation这个词: accommodation A软件:accomodate【v. 向...提供】 + -ion表名词 B软件:accommodat(e)使适应,容纳 + ion名词后缀 → accommodation住所 D软件:ac(重复) + commo(日常) + date(时间) = 加强普通日常 -> 适应,容纳,住所 词源字典: ad-(to) + com-(intensive prefix) + modus(manner) / ad + commodare (make fit) accomodate主要有2个意思,一个是“提供住宿”,一个是“使……适应”,我们可以看到,词源字典提供的解释只服务于“使……适应”。当变成名词之后,大部分背单词软件们尽管找对了词源解释,但是为了服务考试,或者为了是更常见的“住所”这一释义的助记,最后还是把词源指向了住所。甚至还有更厉害的,直接把commo和date给拆出来睁眼说瞎话了。 虽然词源字典并没有给出“住所”或是“提供住宿”这一释义的来源,但是硬是从一一对应的词源-释义A中寻找释义B的解释,真的有些离谱了。 accommodation这个例子还算是比较轻的,毕竟“使……适应”在某些意向上还是能联想到“为了使某人适应环境而为其提供住宿”这样的演化过程,但英语语言中还存在着大量释义互相不沾边的多义词。如果拆解词根词缀的时候都要像这样罔顾词源硬拆,那真的是灾难。 问题3:忽视单音节词 还有一个常见的问题是,一遇到单音节的单词,没有东西可以做A+B=C的算式了,很多软件就直接略过了。 比如court这个词: 词源字典:com"with, together" + hort- "garden" 如果要写词根词缀的助记的话,要写还是可以写的,比如: com一起 + hort庭院 → 一起聚集在庭院中 → court法院;法庭 又比如solve这个词: 词源字典:*seu-(reflexive) + *leu (to loosen, divide, cut apart) 这部分就可以写成: so反身代词 + lv松开,分开 + e → solve解决 总结 以上问题的根源,我认为是老师和学生们过度追捧使用词根词缀记忆单词的结果。 这很像是外国人刚接触中文,第一次领略到“日”、“月”等象形字神奇的魔力之后,疯狂追捧这种“记忆”汉字的方式,殊不知中文里只有很小一部分的汉字是象形字,而据《说文解字》形声字占了80%以上。 词根词缀本来只是一个单词众多属性的一个,它可以解释一部分单词释义来源和拼写的问题,但是每一个单词都强行深挖出一套A + B的公式,反而会本末倒置,为了得出=C的结论而强行编造一些莫名其妙的内容上去,让人贻笑大方。 区分清楚助记和词根词缀还是很重要的!

2024/4/22
articleCard.readMore

耳鸣6年后,我重新戴上了耳机

耳鸣6年后,我重新戴上了耳机 那个晚上 依稀记得是2018年4月的某一天,当我下课回到学生公寓后,我发现房间里充满了浓重的油漆味,似乎是学校的工作人员派人来给重新装修了一番。 具体做的什么装修,不记得了,只记得油漆味很重、很熏。 是否有邮件通知,不记得了,但按照我对英国大学的理解,他们一定通知了,所以我和我的舍友并没有去报警或者找学校的麻烦。 具体是不是油漆的味道,我也不记得了,只知道没过几天这个味道也正常消散了。 我们所租的公寓距离教学楼只有3分钟的距离,有时候我甚至会玩极限,8点55分起床,然后冲刺去街对面的教学楼上9:00的早课。距离和价格是这套房最大的亮点,任谁都很难拒绝在爱丁堡的宇宙中心拥有一套远低于平均租金的住房。 它最大的缺点是卧室处在临街的负一楼,这是一个很神奇的构造。我可以推开我卧室的门,通过一个小楼梯直接走上街,这是一个源自乔治亚或维多利亚时期的设计,通常负一楼是用作仆人房或者储藏室的,现在这种房间通常会被改成办公室或者工作室,当然也有的房东会改造成公寓以较低的价格出租出去。 因此很长一段的时间里,我和我室友的卧室是长时间不见天日的。如果我胆敢拉开窗户,我的卧室将会一览无余。 面对熏人的油漆味,我和我的舍友面面相觑,不知道晚上要怎么睡觉。 开窗、开门通风是不现实的,晚上万一有坏人直接推门进来怎么办。出去酒店睡一晚也是不现实的,因为我当时是个穷学生,付不起这个钱。 我打了个电话,给我当时玩得最好的一个朋友打了电话,他已经拿了英国身份,在城市南边有房,他妈妈正好不在家。我跟他简短地吐槽了这件事情,我很想问能不能去他家借宿一晚,但是尽管我们无话不谈、形影不离,但是我从来没有去他家过过夜,当时的我终究没有勇气将这个请求说出口。 最后,我和舍友都选择硬熬,只是他选择完全不开窗,而我偷偷将门开了个小缝,让风有机会能吹进房间里透透气。我不敢把门开得太大,除了防坏人,4月爱丁堡的冷风确实会吹得让整个房间变成一个巨大的冰窖。 我究竟是正常入睡的,还是一直被气味折磨得筋疲力尽才睡着的,我也不记得了。 半夜3点半,我突然惊醒,浑身冒冷汗,感觉胸闷得喘不过气,耳朵里传来巨大的嘤嘤声。我很恐慌,我的第一反应是赶紧顺着门缝呼吸几口新鲜的空气,但是耳朵里的高频电鸣声仍然不见减弱。我的心脏跳得很快,脑子一片浆糊,最后决定穿上衣服去街上透透气。 当刺骨的冷风直灌进我的脑门里不久后,耳鸣声停止了,我的状态也渐渐恢复。 我站在街上看着我的卧室,我不知道要怎么办,此时已经接近凌晨4点了,我无奈给我那个最好的朋友发了条消息问他睡了吗。结果他秒回,没睡,在打游戏,准备睡了。 他问我怎么了。我回答,被熏醒了。 他问我要不要第二天去他家睡一晚,尽管我心里想的是yes,但是出于种种不好意思的情绪我还是礼貌地拒绝了。 聊了没一会儿,我感觉好一些后回到了卧室里。当我躺下来的时候,刚才的那个脑子里的嘤嘤声再次传来,在寂静的夜晚显得尤为明显。这是我从20年的人生中都未曾体验过的声音,它现在就这样在我脑子里回荡。 我开始慌了,“耳鸣”这个词在我脑海里浮现,我依稀看到过「耳鸣是治不好的」之类的言论。我开始尝试抠耳屎,张大嘴巴缓解耳压,戴上耳机听歌,但是那个声音就这样一直挥之不去。我哭了,我不甘就这样带着这样的声音度过我接下来的人生,这太恐怖了,这太不公平了。 都怪这个油漆味! 就这样我辗转反侧了不知道多久才睡去。 第二天早上醒来的时候,那个该死的耳鸣声还在。不过幸运的是,似乎只有在安静的环境下我才能听到它,非常明显,非常响亮,但是走上街之后自然噪音就彻底掩盖掉它了。 挣扎 过了没多久,油漆味彻底消散了,但是我的耳鸣依然每天晚上陪伴着我,苏格兰的夜真的太安静了。 我在网上大量搜寻关于耳鸣的资料,约了GP,回国之后也去国内的医院看过。所有的这些努力都指向着一个结果——无药可治,你只能live with it. 我还记得我和GP约了至少3次,好奇地跟她分享我所听到的声音。大部分时候都是高频的嘤嘤声,我甚至能在钢琴上弹出那个音,差不多在G#7左右。有的时候会感觉它像电视一样换台了,中断了2秒钟之后又继续开始响。更恐怖的是某天晚上,毫无征兆地我的某只耳朵再次爆发出非常响亮的耳鸣声,几乎就是“震耳欲聋”的响声,我只能通过不断张大嘴巴和抠动耳朵才能快速缓解这种巨大的声响,像这样突然的爆鸣大概几个月会有一次。 第三还是第四次去找GP的时候,Dr. Quinn和我说「我很抱歉,但是人类目前对于耳鸣了解甚少,我们甚至不知道它的发病原理,所以我也没有特别好的办法能帮到你。」我很沮丧,我听出了弦外之音,像我这样一直给她倾诉耳鸣体验是不会有下文的,我必须学会自己消化。 她问我要不要约一个听力专家再做一些测试,大概排期要一个月,我自感没有听力下降,就委婉地拒绝了。我也没有去联系她给我介绍的耳鸣互助小组,也再也没有和她聊过耳鸣的事。 目前我体验过最有效的一次缓解,是看到一个「瞬间缓解耳鸣」的视频,原视频已经找不到了,大概是让你双手手掌捂住耳朵,手指贴在后脑勺上,食指架在中指上,顺势往下拨动造成冲击力敲击后脑勺,30个1组,每天3-5组。我已经试过很多无效的方法了,再试一个也无妨。 当我真的做完一组之后,我的耳朵瞬间安静了。我已经很久没有体验过安静是什么感觉了,每当我到一个安静的地方,这个阴魂不散的耳鸣就会窜出来提醒我它还在,但是这一次,它真的消失了!我什么也没听到,我还能听到隔壁舍友隐约走动的声音,这就是安静!我就这样坐在凳子上,看着我的卧室,感到有些错愕。 就当我觉得我找到解药之后,大约15秒左右,耳鸣又回来了。无论我再怎么做这个动作,做多少组,坚持多少天,再也没有第一次做动作的那种效果了,再也没见过效,缓解都没有。 回国之后看了医生,医生5秒钟就给我下了个“神经性耳鸣”的诊断,开了所有耳鸣人都吃过的甲钴胺,一点作用都没有。 我唯一知道我能做的,就是再也不戴耳机,减少对耳朵的刺激。 救赎 就这样,我很长一段时间以内都没有再戴过耳机。这个时间是如此之长,以至于我都忘记戴耳机是种什么感受了,我实在是太害怕耳鸣加重了,我害怕白天的时候也能听到耳鸣。 在安静的工位和图书馆,大家戴上耳机沉浸式地工作和学习,而我不能。 在通勤的路上,大家戴上耳机刷视频、玩手机,而我不能。 在我不得不在外头上课,而我又身处一个公共空间,例如舞室和朋友家,我也只能外放,并且请求我身边的人尽量保持安静…… 我也再没用过音乐软件,很多新出的音乐我都只能是通过笔记本电脑的音响外放听的,其中配器和编曲细节我基本上是无法听出来的,我远离音乐实在是太长时间了。 一转眼来到AirPods 4发售,此时已经是2024年,我自我感觉耳鸣其实并没有那么影响我的生活,我晚上睡觉完全没有问题,于是就想再试试戴耳机。 买回来之后我试用了一段时间,最后还是含泪退掉了,甚至发出了「我还是下辈子再用耳机吧」的悲鸣。主要是几个原因: 耳塞塞住耳朵之后,耳鸣的声音变得非常明显,降噪打开后尤其明显 在地铁上时,耳边呼啸的风声在降噪下异常刺耳,难以忍受 在降噪状态下取下耳机,重回噪音环境下,感觉耳朵像被打了一拳,声音像是一个柱子一样撞到我耳朵上 可能心里还是没做好准备吧,试用有一点不舒服我都会开始想要不算了 事情的转机来到2025年的4月份,我和我的朋友开始非常频繁地打守望先锋,基本上在网咖一坐就是7-8个小时,中途虽然偶尔会站起来上厕所、伸伸懒腰之类的,但基本上是单次长时间佩戴很长时间。 我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我在网吧戴耳机的时候基本听不到耳鸣的声音,怒玩一晚上之后睡觉也没有任何不适,耳鸣声音也完全没有加重。莫非问题的关键在于……耳机的种类? 我来到苹果店试戴了一下AirPods Max,当我戴上去的那一瞬间,吵杂的苹果店瞬间安静了下来,和我之前戴AirPods 4还会漏点噪音的情况完全不一样,而且最重要的是我根本听不到我耳鸣的声音!我还记得当时耳机里播放的是Taylor Swift的Blank Space,安静、干净 我坐在那听了3首歌,然后就回去了,因为确实还是有点担心耳鸣会突然恶化。 回去之后我又搜了一下AirPods Max,没想到基本是一边倒的负面评价,主要问题集中在夹耳朵、重、价格贵不划算。我自己感受了一下,我完全没感受到戴眼镜夹得疼,也没有感觉有多重,可能是因为在店里试戴也没多长时间,也可能是因为我之前没戴过轻的,没有预期就是超越预期。 有很多视频都拿AirPods Max和Sony XM5作对比,但是当我真的去店里戴上XM6之后,我感觉音质和降噪都比AirPods差远了,最后就这样果断入了苹果的Max。 前两天晚上睡觉前,我带着它听着苏打绿重新录制的《痛快的哀艳》,最后那段交响乐的弦乐真的听到我头皮发麻,眼泪有点止不住地流,听到了很多我在用笔记本音响外放根本没听到过的细节。可能原本一首歌的编曲细节有10层,外放时我只听到了4层,剩下6层就这样毫无预警地进到了我的耳朵里,这真的太好了,已经无法用言语表达出这种激动之情了。 于是,我就很想把我这段经历分享出来。我不知道耳鸣和鼻炎哪个更痛苦,但是有一件事情是确定的,没有音乐的生活真的很痛苦。 希望大家都能好好爱护耳朵,爱护听力,永远都不会耳鸣,就算和我一样不幸罹患耳鸣,也要有个好心态,Everything will be okay. 愿我的经历能够帮到你。

2025/7/24
articleCard.readMore

统计和展示单词真题词频的问题

统计和展示单词真题词频的问题 最近在做考研词频和真题例句相关的工作,其实之前写的这篇博客就已经记录了简单、可复现的民用实现方法,商用级别的实现提需求给开发就好了。虽然知道简易的解决方案,但是实际应用到产品中还有各种各样的问题。 如何计算词频 一般来说,在统计词频的时候应当把单词变形(inflection)统计在内,如plays、played和playing不应当单独计数,而统计在play上。 通常这样的问题会采用词型还原(lemmatization)或是词干还原(stemming)的方式解决。 词型还原和词干还原的区别在于,词型还原会考虑单词的词性,而词干还原仅会参照字典将单词还原成词干形式,例如: lemmatize('meeting', 'n') = meeting lemmatize('meeting', 'v') = meet stem('meeting') = meet 因此,词型还原更适合用在需要判断语境的词频计算中。 "I was meeting a girl." "There was a meeting yesterday." 对于名词与动名词,在词型还原的时候,程序会查询字典,如果程序能在字典中查到名词的条目,则会将lemma归为该名词条目;如果查不到,则会还原成动词,例如: "When our time of mourning is over, we press forward." mourning -> mourning "I am looking forward to listening to to you song." listening -> listen 同理,对于派生词,因为派生词自己也在字典中拥有条目,所以也不会出现promotion、promotional还原成promote这样的情况,造成错误统计。 友商的解决情况 以某翻译软件为例,大部分词频与我自己写的脚本一致,但是多试几个词,还是会发现很多细节不同之处的。 例如isolate,在2010-2022年的真题中直接使用PDF阅读器搜索能找到如下内容: 1.(2014年英语一)...but opponents of change among the regulators insist that keeping outsiders out of a law firm isolates lawyers from the pressure to make money rather than serve clients ethically. 2.(2016年英语一)[A] isolated 3.(2012年英语二)Companies had won patents for isolated DNA for decades... 4.(2012年英语二)In October the Department of Justice filed a brief in the Myriad case, arguing that an isolated DNA molecule is no less a product of nature... 5.(2015年英语二)No matter how isolated you might feel and how serious the situation is, you should always remember that you are not alone. 6.(2021年英语一)[B] isolated 该软件提示isolate在考研中出现了3次,分别是句子1、句子3和句子4。 因为isolated存在形容词这一条目,使用NLTK分词不仅会将isolated标记为形容词,而且将词频统计在isolated上。 但是查阅字典后发现,isolated形容词有三个意思,每一个都与句中用法对应不上——一个是“far away from other places”,另一个是“having minimal contact or little in common with others”,还有一个是“ single; exceptional”,因此可以判断,isolated在讲DNA的两句中是被动分词,采用的是动词“obtain or extract (a compound, microorganism, etc.) in a pure form”的生化专业释义。 这个案例的启示是:不使用神经网络的模型做词频统计,还是会有边缘案例出现,NLTK等其他库只能解决一部分的问题。 宇宙的尽头仍然是数据标注以及人工校对。 产品经理的想法与现实 对于统计词频这件事情,负责这个项目的产品经理们似乎有不同的意见,这也是本篇开头提到的问题。 对于考纲词mourn,无论是NLTK还是友商的软件均判定其为零频词,但是检索真题PDF文档之后发现,2015年英语二有这样的一句话: When our time of mourning is over, we press forward, stronger with a greater understanding and respect for life. 根据NLTK的判断标准,mourning在字典中有条目,因此在词型还原的过程中不会被还原成mourn,并且mourning除了有“默哀”的意思外,还有“丧服”的意思。 我认为比较合理的统计方法是与友商们的一致,mourn计为0,mourning计为1,互不打搅,泾渭分明。即便需要提示mourning,也可以在页面某处给出这个mourning这个派生词的相关信息。 但是我们有一个产品同事认为: 产品另做提示效果不好; 词频的作用是提示单词是否重要,如果只给mourn = 0,学生会认为mourn不重要,因此错过mourning的学习,但其实mourn和mourning应该放在一起学; 用户并不在意词频是对是错,不会深究词频是1还是2; 就算有用户发现mourning不是动名词,而是名词,或者发现全世界的统计方法都是mourn = 0,我们是mourn = 1,我们也可以解释为计算方法不同; 考纲词提示零频词过多,学习体验不好 并且ta还认为为了帮助学习,对于implement这样的词,implemtation和implemental等派生词,如果考试出现过也应该一并统计在词频中。 我对此持反对意见。 首先不是所有的词都可以这样学习,容易顾此失彼,例如exception和exceptional意思完全不一样。如果使用机器统计词频之后,还需要人工审核,这不是徒增工作量吗? 另外,目前成熟的分词工具均不支持派生词,如果需要统计派生词需要手写许多规则来判断单词关系,增加系统的复杂程度。而且这一层关系判断,只存在于拼写,没法通过词性和释义判断。 我和一个后端工程师同事做了一个demo尝试达到产品的要求,通过手写规则来推倒派生词。 经过实际测试,使用这种统计方法所“消灭”的考研零频词数量甚至不到200个,但是付出的代价却是惨痛的: quart把quarter加了进来 integral把integrate和integrity也加了进来 inn把inner加了进来 beer有上千条记录,仅仅因为满足了be+er这一条规则 ... 无论如何,就目前来看,我对统计和展示词频的态度仍旧是实事求是,使用词型还原的方式进行统计。

2024/4/22
articleCard.readMore

第一次走近托福家考“面授”

第一次走近托福家考“面授” 背景 “面授”这个词和大家想象的不一样,它并不是指“当面授课”,在灰产的语境下指“当面给予答案”,也就是作弊。 在雅思考试以线下考试为主的当下,雅思面授的形式通常是在考前一天把你带到一个酒店,把手机及其他电子设备都收起来,花一晚上的时间背诵笔试答案。当然这也只是在小红书上听到的说法,我并没有亲身经历,身边也没有人体验过。 直到最近和我玩的比较好的一个学生决定从雅思转考托福,选择线上的家考并购买面授服务,我才有机会得以窥见考试面授的全流程。   托福考试作为机考的“鼻祖”,一直以来也都是作为线下考试存在的。但是自从新冠疫情爆发之后,托福也不得不寻求变化,在2020年3月推出了家考,并于2021年10月面向中国大陆考生开放。 线上考试的最大问题一直都是作弊,因此在申请英国的学校时,特别是接受托福家考成绩的学校,往往分数要求要比同等级雅思分数要高一些。也正是因为担心学生作弊,一些较好的学校甚至不接受任何形式的线上考试,如PTE Online、朗思ESOL或者多邻国,以此杜绝收到作弊学生的可能性。 事实上直到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认识的已经有至少3名学生通过“8000元包过多邻国”的方式换到了uncon offer。因此,面授的市场仍然是非常大的。 一些机制 要想作弊,第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拿到答案。 托福家考的题目据说是全球范围内2小时一换,但是大部分面授服务在考试前一天晚上就能拿到第二天第一场考试的题目。而且就算能拿到题目,同一场次的考生考的题目也各不相同。如果能够精确地拿到各个版本的题目,考虑到题目泄露的渠道,面对如此庞大的题量,这很难说不是官方泄题。   第二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在考试当天获取答案。 线上的考试虽然也有一套安检流程,但是和线下相比,绕过安检的方法就多了。 考试需要下载专门的远程监控设备,监视电脑里在运行的所有进程,因此使用软件沟通答案的方式是不可行的。大多数面授都是纯物理作弊,使用手机与外界沟通,只需要想办法把手机藏好就行。 考官大部分时候都是通过电脑摄像头监考的,因此笔记本电脑后面的区域成为了绝对的盲区。为了观察到这个盲区,检查的时候考官会要求准备一个镜子,或者打开手机的前置摄像头,确认电脑后方是没有东西的。在开考前,还需要当着考官的面把手机放到到一个触碰不到的地方,比如扔到床上。 但没关系,我们随时都可以准备两部手机,一部藏在裤子里,一部用来给考官展示。当手机的检查流程结束之后,就可以尝试着把藏起的手机放到电脑屏幕正中央了。这一点经过我自己的测试,其实还是很容易达到的。如何在镜头里保持大臂看起来不动,但实则在掏裤裆,需要电脑的开合角度保持在特定的区间,练习一小会就可以做到了。 有时考官会要求考试拿起电脑,使用摄像头看一下桌下、床下甚至柜子(看看是否藏人),这也能给掏手机一个绝佳的机会。只需要把手机拿出来,贴着电脑屏幕后方,配合完成检查即可。由于电脑后方是绝对的盲区,除非考官要求学生再额外添置一个侧方的摄像头配合监考,否则几乎是无解的。   第三个要解决的问题是传递信息。 当解决了手机的问题之后,就可以在考试途中与外界交流了。 由于同一场次的考生考的题目各不相同,考生需要向对接人发微信消息,把第一篇阅读文章标题的前几个单词发过去,对接人很快就会把听力和阅读的答案发过来,然后就可以开抄了。 因为现在的手机做得越来越厚重,笔记本电脑也做得越来越薄。当把手机放在电脑正中央打字交流的时候,手机轻微施加的力可能会使屏幕晃动,这在摄像头里还是很明显的。若不是考前实测了一下,这种细小的坑根本无法发现,但只要稍加练习,也好解决。   就算一切检查通过了,这也并不代表万事大吉了,最后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让自己作弊起来尽可能自然。 监考员会不定期地抽查考生的考试情况,ta们既可以看到学生的屏幕,也可以通过摄像头看到考生的表情。如果有任何不自然的地方,考官甚至会直接cue学生展示一下手写板或者解释刚才在做什么。一般来说,被cue到的反而会更安全,因为如果露馅太明显的会直接被登记成绩hold,也就是不出分。 因此,如何在这2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演完这出戏变得非常重要。一般拿到答案之后肯定不能直接对着答案一顿抄,这种属于不把监考员当人看。正常人为了度过这漫长的2个多小时,一般都会自己先做一遍题,然后看时间差不多了再开抄。 口语和写作的作弊由于需要反复看答案稿,因此眼神最容易暴露问题。在做准备的时候,可以用Mac上的Photo Booth,对着镜头练习如何让眼神保持自然。我们第一次测试的时候就发现,如果眼睛直接对着电脑屏幕正中的手机读,真的非常明显,眼球会随着文本的换行而不断左右跳跃。因此,为了避免露馅,你就得说几句话看一下左上角,然后眼睛再瞄一眼看下一句话。如果还要精益求精的话,你甚至还需要自己在口语稿上提前做一些断点标记气口和断点,因为如果按照原稿子一路读下来,停顿的地方全是意群中间,任何会英语的人听着都会觉得非常别扭。   最后,当你顺利走完考试的全部流程,在成绩发布当天如果看到成绩没有被hold或者cancel,那就是成功走完了这个面授的流程了。 根据对接人的说法,完全不作弊的人去考托福也有非常微小的概率被hold,这就是纯倒霉。如果你通过面授被hold了,100%是你被看出来了,这种情况就不要挣扎着去复议了,肯定会失败,还是趁早规划下一场比较现实。只有最最恶劣的演技才会沦落到被cancel,但是似乎就算被cancel也不会被吊销后续的考试资格,毕竟这个考试还是要赚钱的。 “面授”前一晚 在考试的前一天晚上,对接人会拉一个腾讯会议做最后的考前培训和答疑。 会议约在20:00,总共培训2个小时,在22:00时口语和写作的答案就会准时发到一个金山文档内,考生就可以开始背答案了。为了避免抄袭的嫌疑,每个人的口语和写作答案都有专门的写手单独负责。虽然不知道写手们多久之前拿到题,但是两个输出科目加起来要写的内容量还是很多的。我的学生在22:00培训完去文档内查看,写作大作文最后一篇还在码字。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地方是,面授不同价格的服务是不一样的。购买答案的服务是¥20000,如果想要在考前一晚22:00拿到答案,必须额外花¥5000,不然只能在考前2小时获取口写答案。对于有背诵需求的学生来说,考前2小时把所有的文本都背完实在够呛,因此大部分学生为了能一次过,都会选择付费。 少数要考高分的学生可能才不需要这样的服务。根据我们的观察,除了基础差的学生会选择面授,高分学生同样有这样的需求。大部分是因为自己目标学校所要的分数实在是太高了,必须要听力、阅读都靠非常高的分数才能达成。因此,对于ta们来说,这个面授实际上购买的更多的是客观题的答案。至于主观题,提前2个小时看到口语和写作题目,以及一些答题的思路,已经能够给高分学生足够大的优势了。 无论学生如何选择,当晚对接人在培训的时候总是会有意无意地强调这个额外的付费服务。学生听到的可能只是如果不买的后果,但是作为一个局外人,我听到的全是打算盘的声音。 其实我很好奇,代写口语、写作答案的枪手们如何保证自己的答案一定能够达到某个分数线。或许其实他们根本不在意,甚至对接人也没有给枪手们任何限制。因为当我自己研读了答案之后发现,枪手们写的答案其实错误百出,简单举两个例子—— 例子1(独立写作): Dr.Diaz asked the students to discuss what the school should do to make the new transfer students transition to the school faster and easier. From my perspective, I agree with Claire more. First of all, as she said, new students taking part in more activities out of class is a good way to help expand their circle of communication. In this process, new students will meet many like-minded friends of the same age. This is a natural and effective way to make new friends. In this way, new students will not feel strange at school. 例子2(听力综合写作): The third way is through genetic modification, when the carp only produces male offspring, not female offspring. When they are introduced into infested waterways, they will not continue to reproduce. But the problem is that healthy carp will find ways to get into waterways and lakes and with genetically modified carp to continue to produce healthy and female offsprings.Because heavy rains or floods can bring these healthy pet carp into the waterways. 例子1出现了主谓不一致的情况,但可以理解因为时间比较赶,可能一开始想先以new students做主语,但是后来觉得taking part做主语更顺便顺着写了下去,然后忘记改掉new students。 例子2的主题主要讲的是鲤鱼入侵防止,我可以理解这里要讲基因编辑的具体做法,但是在主旨句用when引导的从句解释也太让人摸不着头脑了。 类似这样的问题其实还有很多。在培训的时候,对接人提到考生可以自行删掉一些内容,因为不管是口语还是写作,在实际操作时大多读不完或写不完。我的学生让我帮忙编辑一下内容,我才得以窥见传说中的私人定制答案。我不知道学生们是否能看出这些答案的问题,也真诚地怀疑过这样的答案是不是真的能上20分。似乎对于大部分使用面授服务的考生来说,ta们连托福要考什么、怎么考甚至都不知道,更别说考试评分标准了。 这一点我是根据面授前一晚的答疑得出来的。 当天晚上有大约12个考生同时参加考前答疑,其中有至少3个学生一直在针对一些非常简单的问题发问,例如「机考软件点ok和点next的区别」「大作文和小作文如何区分」「对1题能得几分」……但有些问题甚至已经不是对考试缺乏了解这么简单了,离谱的甚至有「试音的题目要不要真的回答」「听不懂考官指令怎么办」「做听力的时候是不是要在白板上做笔记」「我电脑坏了的话要怎么办」等…… 感情你来考试是一点功课都不做啊,还指望作弊的人给你介绍。 或许这就是知识的诅咒另一种体现吧,你能理解为什么会有人问这种问题,但是听着血压仍然会不自觉地往上飙升。 但是对接人意外的淡定,感觉就像看破红尘一般,无论再傻逼、再简单的问题,ta都会像对待小孩子一般地耐心解释。我和我学生的推理是,他或许刚开始做这个业务的时候,也会血压升高,但是慢慢地就看淡了。或者又因为做这件事情太赚钱了,我只需要和这些傻逼再相处几十分钟就一切结束了,我又为何要因此而生气呢? 仔细想想一个人收费¥25,000,去除掉渠道返佣和枪手代写费,按照净利润¥15,000算,一车10个人,一场考试就能挣¥150,000,一周能开好几趟车,一个月收入上百万人民币是完全没有问题的。这么想来换作我,我也不生气。 我学生说,ta使用这个面授服务不止一次了,第一次正常出了分,后面的2、3、4次都因为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原因被hold或者无法完成考试,最惨的一次是因为Windows自动更新。这第五次考试相当于是最后一次尝试,不想给自己留遗憾。如果这次出不了分,那就拿着第一次的成绩去读语言班。为了一个考试花费了十万余元人民币,我打心底里佩服。 据他回忆,对接人还是暴怒过一次的。 当时有个人好像成绩被hold了,官方邮件已经回复说眼神有问题,但那个人说是答案的问题,要求退钱,扬言不解决就举报。对接人语气十分冰冷地答复说自己只负责提供答案,怎么操作是操作者的问题。但是ta仍然不依不饶,最后对接人实在不堪其扰,撂下了一句非常震撼的话「如果你再不闭嘴,我让你这辈子都考不了托福。」然后那个人真的立刻闭嘴了。 这也可以理解。你把自己的身份信息给了别人,别人要整你简直易如反掌。特别是,如果我们假设这个人就是官方内部人员,因为他能轻松、精准地拿到答案,那他确实能够做到让别人这辈子都考不了托福。说不定周末他做黑产,周中还在给人监考呢。疫情之后,官方迟迟不取消线上家考,还经常随意hold学生的成绩,我们甚至猜想这个考试就是官方留来赚钱用的。 不过我对背后的秘密也不感兴趣。面授服务小红书上一搜一大把,托福尚且如此,其他考试有后门也毫不奇怪。 后记 在培训即将结束的时候,对接人提到当天的服务可能是今年最后一场了,下半年应该就不会再做了。话里话外听着,既有本人即将金盆洗手之意,又有托福官方即将迎来一些诸如安全措施升级等大变革之意,又有几分劝说最后两个没有上车VIP服务的学生赶紧交钱之意,我无法判断。 你问我震不震撼,震撼。 你问我心不心动,我肯定也是心动的。轻轻松松就能月入10万+,问谁能不羡慕。听说对接人已经在成都豪宅跑车都买齐了。 当老师的时间越长,越觉得劝人之心不可有。如果有学生找到我,说ta想要使用面授服务,我一定不会拦着ta,我也不会对此事发表任何意见,只会和ta说「我尊重的你的选择,如果你有需要的话,那就去吧」。成年人就应该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有些人注定就没有办法通过正常学习通过考试。但无论怎样,只要ta还想把英语好好学好,那我一定在课上倾囊相授。教好英语才是我的工作。 对选择面授的学生指指点点,或者对作弊批判一番,属实有些多管闲事了,我们是两条不同的赛道,既不相交,也不互斥。

2024/4/22
articleCard.readMore

磨人的小妖精:非一类特殊动词的主动和被动分词变形

磨人的小妖精:非一类特殊动词的主动和被动分词变形 主动分词和被动分词作为阿语里很重要的一部分,花了两周的时间终于收尾了,我编辑了一下原文章里的内容,只留下了一类动词的基本变形,所有非一类的四类特殊动词变形都在这了,这两天上课真是累死我们了…… 一些基本规则: 主动分词和被动分词不存在第九类动词 被动分词没有第五类和第七类动词 部分词主动和被动分词词形一样,需要靠注音和语境来区分意思,这里用划线标注出来 4)基本规律(除尾柔动词)基本都是过去时基本形式+mu,然后主动分词的第二个根母为kasra,被动分词则为fatha,然后加上一些不同的改变 首柔动词 第七类动词不接受第一个根母为柔母的词,故主动分词和被动分词都不存在 中柔动词 标红的是不听话的柔母 尾柔动词 尾柔的复数变形简直想死…… 这里主动分词是加tanwin kasra,被动分词是tanwin fatha,这里的tanwin不影响格,如果需要变格(比如宾格),则把柔母加回来并加上alif+tanwin fatha 重母动词 看看人家重母动词,多省事,第三类和第六类动词直接不存在 原文发布于知乎2018-02-27

2024/4/22
articleCard.readMore

浏览器自动补全 A to Z 看上网习惯

浏览器自动补全 A to Z 看上网习惯 前不久刷到椒盐豆豉老师的这篇文章,觉得非常有意思,遂也想来做一下—— A: apple.com.cn —— 可能是因为最近想要买AirPods 4,反复纠结,打开产品页太多次,以至于被记录下来了 B: bilibili.com —— 我是B站忠实的用户,账号甚至还有19000的关注 C: chat.openai.com —— 虽然mac端发布之后已经很少使用网页版了,但是浏览器还记得 D: doctorwho.doctor —— 一个神秘博士的资源站,我负责运营过一段时间,但是现在由于联系不上站长,OneDrive账号自动登出,现在是一个无人打理的状态 E: ebay.com —— 大学时期还挺常用的,用来买卖游戏王卡片 F: fireflyau.com/ptehome/ —— 一个PTE在线练习的网站,上课的时候经常用里面的题目 G: github.com —— 虽然不怎么常登,但是自己的博客仓库在这 H: https开头的一堆网页,前两个是ChatGPT和Inoreader I: inoreader.com —— 我的RSS阅读器,在这订阅了很多网站和论坛的文章更新动态;曾经我为了newsletter的功能付费,但是现在想了想还是用自己的邮箱看比较好,因为一年60欧的费用太贵了 J: jwb.sc-edu.com —— 教务宝,这是机构用来管理课时的软件,我只有要写新的自动化脚本才会登录网页端 K: kele.me —— 可乐周报,我挺喜欢的一位内容创作者 L: languagedrops.com —— 之前用来复习阿拉伯语单词的软件,在连续打卡200多天从埃及旅游回来之后就没在用了 M: music.163.com —— 其实我不怎么用网易云,只是前段时间试用耳机的时候,在网页端操作比较方便,就登录添加了一些歌曲到账户里 N: 无结果,默认推荐是Netflix和NBA,没怎么用过n开头的网站呢 O: 无结果,可能两年前会出现Outlook吧,但是现在自己已经完全转向mac端了 P: ptexj.com —— 同样是一个学PTE的网站,社交功能做得很不错,上课时也会用来拿给学生做题 Q: qcc.com —— 企查查,最近很关注身边的离职老师的动向,很多人都自己开工作室了 R: reddit.com —— 虽然ChatGPT已经占据我日常搜索的60%了,但偶尔也是会去谷歌搜点东西的,出来的结果要么是Quora要么是Reddit S: skyscanner.com —— 最近用来查了一下去欧洲的机票,不想上班的心到达了顶点 T: ticketmaster.com —— 在英国时用来买演出票的网站 U: ujop.cuni.cz —— 捷克查理大学的官网,因为之前在帮朋友申学校 V: vercel.com —— 本博客的服务器托管商,已经从Netlify切换过来了 W: www.bilibili.com —— 兜兜转转,还得是B站 X: xiaohongshu.com —— 之前上班摸鱼时用过一段时间的网页版,网页刷起来有种奇怪的感觉, Y: yuqiqin.me —— 本博客,沾了名字的光 Z: zhs.tw —— 梯子

2024/10/13
articleCard.readMore

权威字典们的单词音节划分问题

权威字典们的单词音节划分问题 背景 最近要制作单词音节划分相关的内容,于是开始调研,发现各家字典的内容或多或少都有些问题。 如图所示,在韦氏字典中definition第一个i被当作单独的音节被划分出来,mother的th也被归到了第二个音节。按照读音划分的话,不应该是ba·llon和mo·ther吗?这非常的反直觉,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语言学的音节划分 在音韵学中,语言学家是这样划分音节的: syllable onset rhyme nucleus coda 其中音节可以被分成onset和rhyme,onset只能是辅音,rhyme既可以包括元音,也可以包括辅音。在rhyme中,nucleus只能是元音,而coda只能是辅音。 举几个英文单词的例子: 单词cat,/kat/,/k/是onset,/at/是rhyme,/a/是nucleus,/t/是coda 单词surprise,/səˈprʌɪz/,由两个音节组成 第一个音节sur /sə/,/s/是onset,/ə/是nucleus,没有coda 第二个音节prise /prʌɪz/,/pr/是onset,/ʌɪ/是nucleus,/z/是coda 单词eerie,/ˈɪəri/,也由两个音节组成 第一个音节ee /ɪə/,只有nucleus /ɪə/ 第二个音节rie /ri/,/r/是onset,/i/是nucleus,没有coda 可以看到,音节划分是根据读音来的,而不是根据拼写来的。英语更是出了名的拼写和读音不对应,因此仅按照拼写判断音节是不科学的。 但是问题来了,在分配surprise的音节时,为什么我们分的是sur + prise,而不是surpr + ise? 这是因为在英语音韵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Maximum Onset Principle(MOP),指的是英语音节在划分时,应当给onset分配最多的份额。 在单词拥有两个nucleus(元音)的情况下,理想情况也应当拥有两个onset,因此与其把/pr/分给第一个音节的coda,不如分给第二个音节当作onset。因此,definition /ˌdɛfɪˈnɪʃn/ 的正确音节划分应该是 de·fi·ni·tion,这样才能满足MOP。 至于为什么会有这个准则,以及为什么不是surp + rise,这个就涉及到音的响度排序sonority hierarchy和音的分类,此处不在赘述。总之,这样的音节区分是非常系统、自然以及科学的一个分法。 字典们的划分 那为什么字典们决定这么分呢? 我思索了很久并没有找到什么规律,而且发现很多自相矛盾甚至匪夷所思的例子。 例如,我曾以为重读音节可以免受诡异coda的划分,如猜测def·i·ni·tion中,ni是重读音节,所以才不会被分成in·i·tion。但是在par·a·graph中,par是重读音节,r还是被拆到了coda。 又例如,我曾以为是否划分为coda与音的响度有关,如no·tice·able和post·age,/s/和/st/均为响度较低的摩擦音和爆破音,所以不做onset。但是又有dem·on·strate和phe·nom·e·non这样诡异的反例。 再有就是所有字母双写的单词双写字母分属不同音节,似乎字典是依据拼写而不是读音拆分的音节,如an·ni·hi·late,bal·loon;以及所有a、e、o开头的无onset音节,全都没有音节划分,如arise和open。 似乎一不小心打开了一个潘多拉魔盒。 那友商是怎么解决的呢? 一部分友商会在韦氏、牛津字典音节划分的基础上,手动调整类似于moth·er这样完全不符合常理的例子,以及上述arise和open等数据缺失的单词。 另一部分友商,则直接按照语言学的音节划分录入数据,但还是能看到类似priv·acy这样莫名其妙的划分。 最后我们还是决定先使用使用xpath爬取字典内容,然后再从产品角度考虑哪种方案更适合当下这个情况。

2024/5/17
articleCard.readMore

新东方发展史《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读后感

新东方发展史《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读后感 前言 最近在和朋友合伙创业,公司已经注册,和银行预约好了国庆后开户,然后就各自根据股份比例注资,把资金打到公司账上。由于我现在处在创业的奋斗状态,即便是在国庆期间,我也完全没有心思出去玩。在所有地方都放假的情况下,我选择自己一个人在家里每天锻炼、运动、补一补前段时间落下来的rss订阅、通过ChatGPT的学习功能随机地学一些我想了解的公司财会知识,并在晚上的时候打一打守望先锋。 在这样一个8天独处的假期里,我无意间在V2EX上看到有帖子分享推荐阅读俞敏洪写的新东方发展史——《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想着自己也算是教培人,现在也在创业,里面很多东西应该对我挺有启发,于是找到了这本书细细品读,刚读完第一章就发现非常有共鸣,一个下午一口气就读完了,这里记录一些感受,也算是写给自己的一封信。 摘录 1. 出走机构的经历 俞敏洪北大毕业后留校教书,因为想要出国读书,自己在校内开设了一个培训班,因为能力强、口碑好,很多学生都愿意跟他学。但是当时他当时没有证照,北大其实并不喜欢他这样和北大抢生意,所以他最后毅然决然地决定离开北大,自己创办学校。 他能做出离开北大的这个决定在我看来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如果我是真的北大毕业,又得到了在学校教书的机会,处于成长经历的影响,我说不定会很迷恋这个光环,一定是希望背靠着这棵“稳定”的大树,想办法在原有主业的基础上,用这个光环做更多的副业变现,做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我之前写过《我为什么选择离开机构?》,主要有两个因素,首要原因是身体跟不上强度,其次就是发展受限。在机构的时候我已经是明星教师,只要我愿意,我可以一直有课接,一直干到这家机构倒闭为止。而且这份工作相较我在第一家公司的收入暴涨50%不止,对于刚入职场的我来说其实也算是一份很可以的工作了。 俞敏洪是为了梦想而离开,我是为了自己的发展而离开,但从这一点上我俩确实有点相似的。 在书里他有这样一段话: 离开北大的时候,我内心还是很凄凉的。但是今天看来,凄凉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虽然我离开了一个让我感到极其安全的舒适区,走进风雨之中,但就像大家常说的那样:风雨之后才能见到彩虹。 在写这篇读后感的时候,差不多是我从机构离职一周年的时间点。彼时我在收拾我教室东西的时候还很唏嘘,感叹在机构里,没有哪个老师是不可替代的,我走了之后这里不会有学生记得曾经有过这样一位老师,心中飘起的真的也是「凄凉」二字。 但是现在我真的很庆幸自己在最正确的时间点撤出。2025年的这个暑假对于成都雅思市场而言是个寒冬,前机构很多老师课都排不满,其他我所熟识的机构课时量听说也砍半,给人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学生都不见了。 在“双减”之后,我有幸吃到了出国培训行业暴涨的红利,转行进了教培市场,几乎无痛、无成本地获得了这张入场券,完成了一定市场经验和资本的积累。现在,我预判它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都在走下坡路,那我也是时候激流勇退,只把教雅思当作我的一个维持收入的营生手段,去拥抱回报更多的新行业,不断学习,持续进步,也就是我现在开公司所要做的新领域。 2. 对老师的要求 雅思真的是一个准入门槛很低的行当,各种各样的阿猫阿狗都来教书,老师的质量参差不齐。 我在刚刚加入机构时几乎没有培训,大概就是有个教学主管告诉你要备什么课,你备完之后跟她过一下,然后你就可以去上课了。我自认为我是天赋型选手,也有教育行业的工作经历,对我来说这个备课周期更短,可能一周都不到主管就开始带学生了,没出教学事故,学生们也挺买账。 其他的同事很多人是从新东方、新航道这样的地方出来的,他们跟我说大机构都有非常良好的培训体系,他们会给你课件,会要求你按照他们的讲义来讲。这种培训方法的缺点显而易见,那就是你会丧失一定程度的自由度,你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是设定好的剧本,你没办法自由发挥。 但是当我把这个想法和这些老师说的时候,她们都不以为然,并且都很感谢前司的培训,因为她们学习的是验证过的、对学生负责人的体系化的知识,要想自由发挥,等你上手了你可以自己来,但是你会发现其实最终还是经过无数学生、老师检验的那一套好用。 这或许会有些先入为主,作为一个完全自己独立备课的雅思讲师而言,我多少会感觉不可思议,但是当我真的从商业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时,我更加对俞敏洪肃然起敬了。 在我所接触过的大部分成都非连锁中小型机构,招聘新老师只是为了降成本,招聘有经验的老师是为了熬过旺季。新人培训是不需要做的,因为不会做也没必要;季度教研是可以随便来的,因为大部分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方法,人家来你机构就是为了挣课时费的。 当一个机构甚至整个行业都没有这样持续进步的文化时,让老师们去做一些教研工作几乎是不可能的。大部分老师由于都是转业来的,难听点叫做「混口饭吃」,又会有多少人会在这样近乎自由职业的工作里持续精进自己呢?这家干不下去了就去下一家,总能找到上课的地方。 而机构也都在为了获客而卷价格和产品,对他们而言学生就是钱,老师只是一个消课工具。当我读到俞敏洪说,早期他们的老师必须备完完整的一套课程才能上课,不能上一节备一节的时候,我对他肃然起敬。 以前我有过被迫快速备课的经历,我知道在未充分了解和准备的情况下给学生上课是什么感觉,甚至是拿学生“练手”,那种滋味很不好受,即便是你能糊弄过去,这仍然是非常不负责任的一种表现。 在我做独立老师后,我必须也要备雅思写作,我花了非常长的时间读书、看视频、自己写作文、请教其他老师,当把完整的12节课的内容(讲义、课堂和课后练习题、学习资料)全都认真制作、排版完,并且辅导过学生一段时间的写作作业之后,我才胆敢对外宣传我有写作课可以上。 虽然不知道现在新东方如何,但是俞敏洪多次提到培养自己的老师、重视教学和备课,以及大篇幅地提到保障老师的利益,这点是令我非常感动的。 3. 大班课 在俞敏洪刚出来创学校的时候,他提到为了能够维持学校资金周转,大班课是一个解决方案——学生能够负担得起,学校总收入更多,能够给老师的课时费也更高。 在我所熟知的成都雅思机构里,不少机构都是通过大班课来引流的,因为大班课付的钱少,1万块上下就能买到60个小时左右的雅思课,而如果选择报1对1,价格可能就要来到两万五甚至超过三万元了。 我一直对大班课嗤之以鼻,倒不是因为机构收费贵,但是给老师的课时费缺少之又少。真正原因是我是从1对1开始教的雅思,觉得只有1对1才能完全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为学生调整计划以及做反馈。上课如果走神了,我也能马上拉回来再讲一次。我们也是当过学生的人,上大班课底下学生摸鱼的人不少,特别是对于我主授的口语课,大班口语课基本是没办法做到有效练习的。 因此,很多意识到大班课学不了的人都会转班去报1对1和1对2,这就有了溢价空间,机构才能赚到更多的钱。 一般机构班课的计费方法: 假设1对1一节课500元,学生报60节课花费30000元,给老师的课时费一般为课时费100元/节,课时费支出为6000元,机构净收入24000元(不计其他开支)。 当课程变为1对4的时候,一节课为200元,学生报60节课花费12000元,4个学生一起报课学校收入48000元,但是给老师课时费只会+40元(人数*10),课时费支出为8400,机构净收入39600元(不计其他开支) 机构不仅从课时费的剪刀差中获益,而且还从原本1个客户变成了4个客户,每个客户都有进一步续费或者升级成1对1、1对2的可能,进一步提高收益。现实中,1对1的价格甚至不一定有500元这么便宜,1对4的课包价格也不一定有一万二这么便宜。 直到后面我读到俞敏洪的一段分析,他说K12的学生和大学生是不一样的,大学生其实是具备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我是认同这一点的,即便是我教过的很多大学生其实都挺懒,学习质量也不高,但是确实人到了一定年纪,有了自己在乎的事情后,主观能动性是比心智尚未成熟的中学生强。这也是为什么一开始新东方上课,几乎每一场都座无虚席,甚至在走廊和过道上也坐满了人,这算是一种非常美好的双向奔赴,大班课同样能够有非常好的学习效果。 这才使我对大班课有了改观,毕竟「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4. 引入外部投资人 新东方在01、02、03年三次引进了外部投资人,第一位甚至是一个拥有一家上市公司的、养猪的老板,他的孩子在新东方上学,倒不是说养猪很廉价,只是读到这里有些忍俊不禁。他最终自己撤走了,因为老板觉得俞敏洪这群人不讲商业逻辑,而且有很多情感纠葛,经常吵架。 很巧的是,在雅思这个行业,每年都会新成立无数个新机构,就我所认识的、跟我在同一个机构里工作的过的老师,都已经成立了5家大大小小的工作室了。这也是其中一个我不想自己创办学校的原因,我要和我之前的一起工作过的同事成为竞争对手,倒不是害怕公平竞争,而是太过于清楚成都雅思市场之小、竞争之剧烈,如果我胆敢踏入这个厮杀场,若不是准备充分或是资源充足,一定是以创业失败告终的。 其中,创始人吵架、不欢而散,甚至在打官司的都有2家,都是我以前要好的朋友同事,听到的时候我都觉得唏嘘。很多时候开一家工作室或者新的机构都是凭借着一腔热血,觉得现在这家机构怎么怎么不好,然后就拉着身边三三两两的朋友伙伴一起成立了公司。但是能教好书和能开好机构其实是两件事,我就不说注册公司、报税记账、股权协议这种与做生意无关的事了,毕竟大家都可以现学现卖,获客、销售、营销、运营每一个都是全新的领域,但凡有一个没做好也是容易死在市场上,血本无归。 如果需要专业人士的帮助,那势必需要引入外部的新鲜血液,这很可能会背离「只是想有个地方安安静静地教书」的梦想,平白给自己增添很多新的烦恼。 至于吵架这件事情,我一直都很看得开,只要是为了公司,其实吵吵也没什么,我们尊重客观事实,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就行了。我总觉得和一个人关系好,并不在于两个人之间有多么和谐共处、彼此谦让,反而是有吵架才能说明关系足够亲密,愿意把问题开诚布公地讲出来,而不是假客气。 我相信我和我的合伙人都是理性的人,在合理的制度加持下,我们既能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想法,也不会因为碍于彼此的面子而没办法推进事情,或是指出问题。 5. 办学资格 说到办学校这个事,俞敏洪也花了很多章节去描写政策和制度的不明晰,无论是挂靠东方大学,还是后来的民办学校创立公司,我相信背后实际发生的故事会比这些文字所体现出来的艰难一万倍。 据我所知,成都非常多的机构其实是没有办学资格的,很多人要么是成立咨询公司,以工作室的名义对外招生和上课,只有那些拿到办学资格的才能被称作xx学校。事实是,这些没有办学资格的机构是非常脆弱的,只要同行举报,一查一个准,特别是那些敢招收初、高中生学习IGCSE和A-level的,其实哪怕是擦边学雅思、托福的,只要被举报,轻则停业整顿,重则罚款关门。我听过不少商业竞争下血淋淋的案例,这也是另一个我不想自己开机构的原因。 只要我没有100%的心气、信念感、把握和资源,我是不会想自己开机构的。我确实对教书仍然有热忱,但是远不足以让我去克服这些别人也难克服的困难,把它变成我事业的一部分。或许等我再有钱一些才会尝试趟这个浑水吧。 6. ETS之罪 我一直都觉得托福很难,可能因为我对它还不够了解,我一直考的、接触的都是雅思。我尤其感觉托福的学术听力以及阅读,真的比雅思难很多。我可以很自信地考雅思听阅双9,但是当我真的拿起TPO去做托福题备课的时候,总是有那么1、2题搞死我。由于对托福有敬畏之心,我对ETS自然也有一种官方、专业的印象。 俞敏洪专门有一个章节是讲与ETS打交道的故事,看得我对它滤镜碎了一地。 当时托福题库题目很少,很多人都在自发地整理和收集官方真题,刷多了之后甚至都能考到原题,但是ETS不想研发新题,此为懒惰。 当意识到中国地区很多人都背题的时候,它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起诉新东方——当时最大的培训机构,因为ETS觉得是新东方让它本来运行得有条不紊的考试变了味,甚至声称要取消在大陆的托福考试,此为暴怒。 可事实是什么呢,当新东方意识到从机构到个人都在收集题目在卖钱的时候,他们很早就想练习ETS的人付费授权,可是当时ETS理都不理一下,此为傲慢。 在诉讼的时候,新东方得到了政府的支持,政府表明不希望因为商业伤害学生的权益,可ETS仍然不愿意与新东方坐下来谈合作。直到它意识到,雅思正在蓬勃发展,很多人正在放弃托福,它才想到悔改,答应了合作,此为嫉妒和贪婪。 在2025年10月的这个时间点,PTE刚刚完成又一次增加难度的改革,网上怨声载道;托福宣布1月起实施新考试形式,难度降低,变得更加实用以及生活,同样引起轩然大波……而雅思在角落偷笑。 7. 开分校 新东方的其中一个策略是开分校,让新东方不仅局限于北京,让其他地区的学生也能在新东方上课。 俞敏洪说: 一个机构要给新人“三个台”:一个是舞台,一个是平台,一个是后台。 舞台指能够让新人发挥才华的天地,平台是给新人一个晋升和努力的渠道,后台就是公司给予新人的资源支持。 我的前机构在疫情中活了下来,并且接着2023年左右的一波流量做到了成都top,并且在2024年开了第一家分校,在2025年开了第二家分校。 大部分老师在私下讨论的时候是非常不看好这个举措的,因为干的长一点的人就知道,盲目开分校并不是一个可取之举,因为很可能太过冒进导致资金链断裂,最后倒闭,我们已经见过很多这样的例子了。创始人在年会上分享的想法是,市场是不会等人的,你不占这个市场,别人就会把它拿走。她既然已经有过成功经验了,那接下来就是要复刻这个经验,然后占领更多的市场。 所以正如我前文提到的,前机构发展的中心从做好教学,变成了纯粹的扩张。机构的主心骨长期在分校奋斗,我们所在的成都校区是大本营,只需要维稳,为新校区输血保持现金流就行,等新校区稳定了就可以继续开下一家,一年一城。 因此,负责管理老师的教学主管更加不需要做出什么巨大贡献,只需要能够准确传达管理层的意思,让老师们安心消课就行了。作为一个和管理层不沾亲不带故的“外部人士”,我自然是没办法当上成都校区的管理的。对于其他城市的新校区,「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即便一年一城固然是一个非常有野心的目标,然而管理的名额长期是空缺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股东们自己兼任。我也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既丧失了上升的通道,也丧失了进步的动力。 所以,当我读到俞敏洪对于老师人才的珍视时,我确实很感动。并不是在埋怨我的老东家,这只是不同企业家价值观不同做出的商业选择不同罢了,但我真心为那些得到机会并且实现自我价值的新东方老师感到高兴。新航道的创始人也是从新东方出来的,事实上正如俞敏洪所说,新东方培养了很多创业人才,而他从来都不会因为人才离开而强行挽留,他会衷心地祝福那些人自由且成功,即便是开一家与新东方形成竞争关系的机构,这真的很难得。 俞敏洪也在最后的章节反思了盲目开校区的错误——开新校区就要有好的教师资源,如果人不够,就不得不用新老师上课,学生和家长其实都是能感觉出来的。但是这偏偏也是我的老东家正在犯的错,老师是可替代品,只要有人能上课就行了。 8. 自我反思 俞敏洪在最后的章节里做了不少反思,有几条非常有意思。 首先第一个是战略思考上的不足,当他们从英语起家的时候,就应该规划其他领域的发展了。正是因为他们对于新业务的发展上的不清晰,导致他们错过了很多如职业教育、K12学科教育等重点赛道的风口。做好一个产品之后,再去拓展其他产品线,组成一个庞大的产品体系是非常重要的,这点对于我现在所做的事情依旧很警醒。 其次就是对新业务的人才投入不足。俞敏洪说,他们总是让在传统业务边缘化的人去负责新业务,而不是选择那些做得特别出色的人。我觉得这个是很多公司的通病,在我工作的第一家公司里也有这样的情况。当我们在选择做一些不确定性极高的探索性业务时,大家总是倾向于去选一些边缘化的员工来做事,最能干的员工留下来做赚钱的基本业务。可是,正是因为难度高,我们才更应该使用更厉害的人呀,这点我也觉得很警醒。 再一个就是俞敏洪本身的性格问题,他说他的管理风格很宽容,愿意让下属去尝试,自己性格软弱,害怕冲突,有时甚至过分宽容,为了考虑他人情绪而瞻前顾后……这简直和我的性格一模一样。这点我已经在有意识地改正了,每次要去和别人指正错误之前,我都会告诉自己这是在公事公办,这是在为了我们的事业好。所以正如他所说,历练个性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一定要扬长避短。 俞敏洪最后一个章节从各种角度回顾了自己的成功因素,他的出身、他的性格、他的知识结构、做事的核心要素……这一章真的非常受用。 其他 至于中间讲上市、讲放权给其他人“包产到户”,讲老股东退出、新生代崛起,讲被美国公司做空股票的事情,我看着暂时还没有特别强烈的感受,等我真的要去考虑这些内容的时候,应该会来再看一遍这本书吧。

2025/10/8
articleCard.readMore

捷克语学习笔记

捷克语学习笔记 发音 辅音 辅音分成三种,hard、soft和ambiguous,在语法上有区分。 Hard consonant字母包括 h(发音/ɦ/,voiced glottal fricative) ch(发音/x/) d、g、h、k、n、s、t、x、z(与英文完全一样) r(发音/r/) qu和w(发音/v/)通常出现在外来词 值得注意的是,ptk只有在词尾才会送气   Soft consonant通常有上标小钩háček,字母包括 c(发音/tz/) č(发音/t͡ʃ/) j(发音/j/) ř(捷克语特色,发音约等于/rʒ/,raised alveolar non-sonorant trill,不是俄语的Ж /ʐ/) š(发音/ʃ/) ž(发音/ʒ/) Ď/ď(发音/c/) Ť/t'(发音/ɟ/,voiced alveolar-palatal affricate) Ñ/ñ(发音/ɲ/) 还有一些特殊的发音规则 词首的j只会出现在辅音s、d和m,并且在日常口语时通常弱到听不到,除非有否定前缀ne- d通常在n前会弱读,如dnes或者ledna   Ambiguous consonant只有出于拼写和语法目的才需要做区分,字母包括b、p、m、v、f(双唇音),以及l、s、z。所有不在soft consonant列表的统称hard consonant。 元音 5个元音,aeiou。 长元音用acute标记,áéíóú,ú通常写成ů(kroužek,意为小圆圈)。 词重音通常在第一个音节。 双元音是一个个念出来的,如auto = a-u-to。 i和y之间没有任何区别,soft consonant后用i,hard consonant后用y。 bě、pě、vě、fě发音有palatalisation;mě通常读成mně;其他辅音不跟ě,只跟e。 在i和í前,d、t、n通常发soft consonant的读音,如: vidím [vid'ím] nic [ňic/] lod' (boat),na lodi [lod'i](on a boat),lodě(boats) 清浊 在辅音连缀里,后一个辅音的清通常会影响前面的辅音,但是v无影响: včera [fčera] těžký [t'eškí] svůj [svuj] 偶尔也会变浊音: kde [gde] prosba [prozba] 大部分词尾的浊音会去浊: hrad [hrat] krev [kref] 介词会和后面的单词合并发音,因此清浊规则适用: v Praze [fpraze] (in Prague) z Prahy [sprahy](from Prague) 如果介词带元音,单词重音也会改变: do Prahy [dophrahy](to Prague) 字母表 a [á], b [bé], c [cé], č [čé], d [dé], d' [d'é], e [é], f [ef], g [gé] h [há], ch [chá], i [í] = mékké [í], j [jé], k [ká], l [el], m [em], n [en], ň [eň] o [ó], p [pé], q [kvé] r [er], ř [eř], s [es], š [eš], t [té], t' [t'é], u [ú], v [vé], w = dvojité [vé] x [iks], y = tvrdé [ý]/ypsilon, z [zet], ž [žet] 词法 名词 性 rod 名词分阳性(mužský rod)、阴性(ženský rod)、中性(střední rod)。 对于大部分单词,阴性常以**-a**、-e和**-ost**(表示-ness)结尾;阳性以辅音结尾;中性以**-o或者-í**结尾。 在表示人的单词里,阴性单词多以**-ka或者-(k)yně结尾,例如student** vs. studentka。 数 číslo 名词分单数(jednotné číslo)、复数(množné číslo),并存在双数用法。 主格复数阴阳性均为-y结尾,如rohlík - rohlíky(rolls),řeka - řeky(rivers)。 中性以**-o结尾的复数变为-a**,如pivo - piva (beers)。 Soft consonant或者**-e结尾的复数结尾为-e,如 **tramvaj - tramvaje(trams),ulice - ulice(streets)。 格 pád 主格 属格 与格 宾格 呼格 方位格 工具格 句法

2024/11/16
articleCard.readMore

捷克留学长期签证DIY

捷克留学长期签证DIY 前言 理论上整个签证的申请流程、要求以及材料清单都可以在大使馆的这个页面找到。但是由于每个页面的外链繁多,各种专业名词让人摸不着头脑,如果没有一份系统性的攻略梳理全流程,极其容易踩坑,这个根本不是仔细阅读使馆文章就能解决的,隐性知识非常多。 在DIY的整个过程中,我最大的感慨是——有些钱,让中介挣了就挣了吧。 准备材料 护照 申请表 2张照片 指纹(递签时采集) 学校提供的文件 录取信 住宿合同 现金申请费2500CZK ≈ ¥780(取¥800比较稳妥) 无犯罪记录证明(派出所开具) 银行流水及其官方翻译 要求3个月余额>¥50,000,流水页数不少于5页; 如使用父母的银行卡办理银行流水,需要去派出所额外开具亲属关系证明) 无犯罪记录证明、亲属关系证明的涉外公证书+海牙认证+官方翻译 以上所有内容的复印件 预约邮件打印件 海牙认证 其中,最复杂的流程当属海牙认证和司法翻译。 根据捷克大使馆要求,所有外国的申请材料文件都需要认证。 Foreign public documents must be legalized, i.e. equipped by an apostille or superlegalized. 虽然legalized提供了外链,点进去也是晦涩难懂的捷克语法律条文,对于普通申请者来说基本属于睁眼抓瞎,在双边协议的国家要怎么做,在海牙公约里的国家应该怎么做,阅读门槛极高。好在这个up主杨六之之之整合了一些信息,对基本的申请流程做了梳理,我也才得知认证的流程应该怎么做。 在2023年11月7日中国正式加入《海牙认证公约》之前,申请材料往往需要双认证——即我国外交部或外事办认证一次 + 目标国驻华使领馆领事认证一次,确认申请材料的合法及有效性。加入公约之后,只需要办理一次海牙认证,拿到一张附加证明书(Apostille),就能实现在海牙公约国内文件互认。 因此理论上所有非学校提供的材料(无犯罪记录证明、银行流水、亲属关系证明),都需要走一遍这个流程: 去公证处做涉外公证,从我国公证机关的角度证明材料的真实性和合理性 去本省外事办或北京外交部办理海牙认证 但是最后大使馆没有收银行流水的公证,只收了翻译件,大家可以不用去公证流水,花这个冤枉钱了。 顺带一提,成都市的公证处提供海牙认证的代办服务,公证结束后连着海牙认证一起将文件交回,非常方便。 官方翻译 捷克大使馆又要求,所有辅助材料都应该是捷克语,非捷克语的文件应当通过官方翻译翻译成捷克语。 Supporting documents must be submitted in Czech. Documents in another language must also be submitted in official translation into Czech. 这里的辅助材料指录取信、住宿合同等校方提供的其他证明旅行目的的文件,这个毋需我们操心,因为发过来的时候已经是捷克语了。但是无犯罪记录证明、银行流水、亲属关系证明这种我们负责提供的文件,就需要官方翻译。 我不知道为什么这个official translation没有加粗,或者提供外链,导致很多学生都不知道还有这个要求,这也是一个隐形的坑。只有当你自行搜索czech official translators时,你才能在大使馆官网上,使用这个系统找到完整的名单。 最扯的点在于,整个系统只有捷克语,你必须得自己想办法找到符合条件的翻译。 最好行政区域一起钩上,不然有概率因为搜索结果过多而无法加载出来。 搜索结果里的所有翻译理论上都可以联系,但是大多数提供的都是国外的电话号码或是邮箱,并没有一个完整配套的系统帮助你完成预约,需要你主动联系沟通情况并询价,如果不合适的话这将会成为巨大的沉没成本。 在小红书上也有一、两个中翻捷的司法翻译在努力营业,有需要也可以去小红书搜关键词。 申请表 申请表可以在大使馆官网或是学校的签证指引页获取(以查理大学为例),但是注意根据自己需要办理的签证类型下载正确的表格。 Long-term Visa(长期签证)一般是在首次办理超过90天的留学签证时选择;Long-term Residence Permit(长期居留)一般是人已经在捷克,需要续签的时候办理的,比如先读1年预科办了1年长期签证,然后后面4年的本科学习就需要办理长期居留。 各个大学在官网应该都给学生提供了具体的填写指导,因为部分信息涉及到学校的联系方式,这里我附上的链接同样是查理大学的。 在复印申请表前,别忘了先把照片粘贴上去。 递签 递签之前需要按要求发邮件给大使馆预约: 标题:名字 + 签证类型 收件人: Beijing.Visa@mzv.gov.cz(以北京使馆为例) 内容:写清楚姓、名、护照号、签证类型、联系方式 如果不想动脑,可以参考我自己写的,自己替换信息即可 标题:Yuqi QIN + Long-term Visa for Study 正文: Dear Sir or Madam, I am writing to book an appointment to apply for a long-term study visa. I have attached the documents as requested. The following are my personal information. First name: Yuqi Last name: Qin Passport number: EK123456 Type of Visa applying for: Long-term Visa for study Contact details: yuqi.qin@outlook.com (e-mail), +86 12345678910 (telephone) Best regards, Yuqi 捷克学签预约非常坑的一点是,你无法自行选择递签的时间,只能由大使馆分配。甚至就算是大使馆也无权变更递签的时间,因此一定要合理规划发邮件以及出行的时间。 我曾经发过两次邮件,这里把预约信息确认的前后时间放出来,给大家做个参考—— 第一次: 发邮件4月5日00:02 收到确认邮件4月5日14:41 递签时间4月11日10:45~11:00 第二次: 发邮件6月3日11:21 收到确认邮件6月3日21:05 递签时间6月11日10:45~11:00 (6月10日端午节) 收到出签邮件7月8日9:49 官网有提到,如果无法赴约,需要重新预约。一个邮箱只能发一次预约邮件,因此如果第一次使用A邮箱预约没去成,第二次就得换一个B邮箱预约,非常麻烦。 当收到确认邮件,就可以自行规划递签的旅行安排了。按道理可以把邮件附件里的预约确认单打印出来,有备无患,但是当天签证处完全不看这玩意,所以打不打印应该都无所谓了。   尽管预约邮件上写的预约的时间是10:45~11:00,但其实完全不用遵守这个时间,签证处10:00就开始按照预约顺序喊人交材料了,看你来了没,没来晚点再喊,所以可以提前去,早点交完早结束。 递交材料的窗口是一个单向玻璃,你看不到里面,但是里面能看得到外面,喊到你的名字过去给就行了。 给完材料之后工作人员会让你等着,现场审核材料,所以如果有什么东西是不合规或是缺失的,当场应该就会给你指出来。审核材料的时间大概也花了10分钟左右,然后录指纹,录完指纹又等了10多分钟,最后缴完费就结束了。 我去递签的大概有6-7个人同时在等,10:00准时开始,我们大约最后11:20左右结束所有的流程(然后奔向环球影城)。 结束后大使馆会给一张回执,上面写了签证结果会在90天内依法通知,等收到出签信息之后我再来补充这部分的内容。这张回执单一定要保存好,因为取签的时候要用!   比较有意思的是,当时递签的时候有个非常年轻的小伙子和一个大叔都被工作人员盘问了好一会儿。 问那个小伙子什么学历,答曰大学;问在哪读的,答曰浙江;问到捷克具体做啥,汽车安全带插笑生产。 问那个大叔做什么工作,答曰厨师;问具体做什么菜,答曰中餐;问具体什么中餐、什么菜系,支支吾吾答不上来说「就是中餐」 在旁边听了好一会儿,我感觉这俩都有很大拒签的概率啊,把能踩的雷都踩了属于是,但是工作人员仍然收了材料,让回去等结果。 面签 通常学签还有一个流程是面签,这个并不是一定会有的,运气不好就会被抽,届时还要再跑一趟北京。 大部分的面签问题都比较常规,无非就是确认学生是不是真的知道自己去干啥,参考的面签问题可以在查理大学的这个页面找到。 我们比较幸运,没有被抽查。我感觉被抽查的都是材料有问题的,必须要当面确认申请人的信息才会被抽。 取签 收到出签邮件就可以带着回执、护照以及保险单去使馆领签证了,当天盖上签证页,下午领回护照。这种不用收走护照办签证的方式说真的还挺人性化的。

2024/7/8
articleCard.readMore

我的试听课设计:雅思听力

我的试听课设计:雅思听力 完整流程回顾 在正式开始前,我会询问学生是否了解雅思听力。 我感觉70%上雅思听力试听的学生或多或少都了解过雅思,很多时候甚至已经参加过考试,但是听力分数一直上不去,带着问题来寻求解决方案。很少有完全没接触过雅思的人点听力科目,点口语更多一些。 无论有没有接触过,我认为至少都要准备两个版本的课程内容,一版给完全零经验的学生,一版给已经有过经验的学生。 如果顾问反馈学生正在疯狂对比机构,或者学生之前在别的机构上过课,我还会简单询问一下别的机构怎么教的,让自己心里有个低。 在之前的博客中我有提到「疯狂对比机构」对于试听签单是Buff,是考虑到很多机构老师听力课教学水平之低令人瞠目结舌。若不是数次试听学生亲口告诉我,或是在面试的时候听了其他机构出身的老师上的课,我根本无法相信——很多机构的教学方法竟是带着学生听一句、翻译一句,一直重复到听懂为止,听不懂就让回去背单词,甚至无法总结出行之有效的做题方法。 当知道学生不满意其他机构教学的点之后,在之后的切片展示中就能更好地对症下药。 零经验 面对零经验的学生,我上课的流程与正课第一课无异。如果是线下的学生,我会直接让他们拿着我的iPad看,这样还剩了打印资料或者做PPT的功夫(btw我是真的讨厌做PPT)。 首先我会介绍评分,和阅读一样,总共40题,按照正确个数算分,对一个算一个。 接下来是介绍题型,我把每种题型都截了一道题下来,然后按照Part1填空 - Part4填空 - 单选 - 多选 - 匹配 - 地图的顺序依次展示和讲解。在这个过程中,我一定会cue到的点有: Part1填空:到底填什么,引导看3-4题点到为止(电话号码、地址、邮编、金额) Part4填空:和P1不一样,只填单词,是学术板块 单选:和高考无疑,听懂就选 多选:和高考不一样,对一个也算一个 匹配题:看粗体字匹配 地图题:匹配题变来的,雅思学生闻风丧胆(此处还要随便瞎念一段左转右转绕晕学生做效果) 然后我会根据学生要考的分数,点一下怎么分配错题的数量,以6.5分为例: 6.5分要对27-29题,但是一般算能错13题 现在Part1和Part4都是填空题,填空题最好提高,错误率要≤5 这样能给更难一些Part2和Part3留足够多的错题空间,错≤8题,相当于每篇可以错2题 不管考多少分填空题都应该打底 接下来就可以安排学生试做题了。 我选用的篇目是8-1-1和8-2-1,纯粹因为这是我正课第一课选用的内容。在2023年的一整年里,我总共上了578节听力课,也就是说我重复播放了这两篇听力至少578次,已经达到了真·倒背如流的程度,甚至连口音和语气都可以还原。什么水平的学生能有什么反应尽在掌握中。而且Part1的填空题内容能够很方便抽出干货知识细讲,能够很快建立学习反馈。 在放音频之前,我会讲一下读题和定位,但是直接让学生看粗体字就太无聊了,我还会讲一个打磨了很多次的比喻: 为什么填空题简单?因为它和高中时做听写没什么区别。你想想以前做听写怎么做的?(引起思考)是不是老师拿着一张纸,念一个你写一个,会的你就写,不会的你怎么办——?不能说空着。你可以根据单词的发音尝试把它拼出来…… 在交代完技巧之后,放音频我会根据学生的水平来选择是一次性放完3-10,还是只放前三题。因为这一篇前三题分别填的是地址、邮编和电话,填这几个空相对简单一些。从电话到下一个空中间隔了很长的内容,正好可以做一个自然的隔断,而且正好能再cue一下定位的方法。 如果学生的水平实在是太差,或者直接原地蹦不住了,我就会直接暂停,然后人工掌控播放进度,一题一题听,能够有效减少「一下被踹进深水池的溺水感」。 接下来就是最最重要的题目讲解部分,基本遵循询问答案 - 重听 - 讲解的这个流程。在每个空期间,我会穿插着安排很多额外加进去的内容,作用是让学生感受到所谓「干货满满」,以8-1-1的前3题为例——   地址:48 North Avenue 98%的学生只能听出48,听不出后面的单词,我会和他们说「没关系,100%第一次上听力课的同学都只能听到48」,尽力安慰一下。 雅思听力的地址词汇是有限的,只要熟悉了肯定能听出来。 我让他们跟我快速过一下常见的表示地点的词汇,先从东南西北开始,大部分学生方向词都不熟,为了活跃课堂氛围我会浅浅「嘲笑」一下,然后叮嘱他们在地图题之前一定要记熟,不然出大问题。 然后是几个表示街道的词,前面几个完全不重要,随便挑了几个road, street, alley, block, drive什么的一边写板书一边问意思,最终都是为了引出这道题的答案avenue。因为很多人都不认识avenue,我还设计了用成都地铁三号线熊猫大道站的梗引出这个词的意思。 由于写了板书,并且在短时间内过了North和Avenue,重听的时候一般都能立刻听出来,坐实前面铺垫的背熟单词就能听出来的论点,而且也会在短时间内给学生「药到病除」的感觉。 就在学生感到放松的时候,我会敦促他们把答案写下来,然后用一个「但是」来重新吊起他们的预期,问他们有没有首字母大写,几乎一半的人都不会把地址首字母大写,正中下怀。 这一套连招往往就能够把课堂氛围炒热起来,也会让学生进入到一个短时间内集中注意力听讲的状态中。   邮编:WS6 5YH 这里我会和学生说,这里的知识点有两个,一个是字母W的读法,一个是S和6的连读,目的是为了给学生建立一个每道题都有好几个知识点的预期。如果每道题都这么讲,那岂不是干货满满啊。 字母W主要讲解的是它是由2个u组成的,以前拉丁语的时候u和v是部分的,英国人叫它double u,法国人叫它double v,不管叫什么,别读成中国英语老师的「达不溜」(夸张的口音)就行。 连读的部分我每次只讲这几个例子,辅音+元音(hold on,nice to meet you)、辅音+辅音(bike key,some money)、元音+元音(go away),每次举例子都会用它们,因此非常熟悉。   电话号码:01674553242 还是两个知识点。一个是数字0除了可以读zero,还可以读“oh”,讲完之后我会和学生说,我自己感觉生活中读“oh”更多一些,因为更省力。 还有是两个5读double,三个5读triple,这部分全程是引导式的互动,如果学生说不出triple,我还会引导着问玩不玩王者荣耀之类的游戏,双杀、三杀怎么说。除非学生真的不会,我绝不会主动把答案说出来。 如果能很顺畅地讲出triple,我还会考四个怎么说,基本没有人能答上来。我会解答是quadruple,但是雅思只考double和triple,先挑战学生,再吊起学生的预期,再打破这个预期。而后我会再补充,在日常生活中其实没有人会说这么复杂的单词,让他们猜猜如果真的要说「4个5」要怎么说。   假如说到这一步学生已经被我上爽了,或者已经到达了今天的注意力极限,我就不会再上下去了,直接进入后续的定制化服务环节。除非是那种欲求不满的学霸学生,我才会耐着性子把全篇听力给上完。 在开始讲解课程规划的时候,往往我会和学生坦诚说「这就是我们第一节课的内容,你已经上了70%,只不过正式上课的时候会更仔细,还有30%的内容就能把Part1讲完了」,或许能给学生一种「赚到了」的感觉,并且通过三道题高密度的干货输出,学生会对留白的部分自行想象和填充。 在其他机构普遍都是一遍遍重听的大前提下,往往对比很强烈,以至于我有底气说出「机构PK我从来没输过」这种话。 关于课堂形式,就是前面的10-15分钟讲解考点和做题技巧,剩下的时间带着练习和使用这些技巧。有时知道了学生是上了别家试听之后来的,我也会暗搓搓补刀一句「绝对不可能带着你一遍遍重听做翻译的」。 关于课时,我们一般是10节课,每节课1小时。前3节是填空题,分别是Part1填空、同意替换专项训练和Part4填空,因为占了50%的题量,所以要多花点时间讲;第4节是地图题,因为选择题很难,地图题虽然考得少,但是可以做一个铺垫;随后匹配、多选和单选各两节。我会非常耐心地和学生解释每个部分为什么这么设计,包括其他老师一般怎么上,为什么我会这么上,和之前跟讲的分配错题会有个简单的回顾。 关于课后作业,必做的部分是当堂课学的题型——学一个练一个,建议做的部分是王陆语料库——最快速度补齐听力词汇量,以及精听——帮助听懂语音现象、文本意思以及答案句的套路,每一个部分都会仔细解释必要性以及为什么它们有效。这个和我正课反馈的内容是一模一样的。 关于学习时长和出分,我会根据学生的情况说要拿到目标分是需要「努力学」,还是「正常学」,还是必须要「补基础」,平均2-3个月的学习时长是否足够。学生的这个情况我也会最后一并汇总给顾问。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反问学生是否还有什么问题,零零碎碎的问题就看情况解答就好。如果是顾问相关的问题,有时我会看着简单答一下,然后和他们说「这个问顾问会更专业,我们老师只上课」。 在确认学生没问题了之后,我就会把学生带回咨询办公室,并给予反馈。反馈的内容一般是下面几个方面: 配合度(是死鱼还是话唠) 上起来感觉怎么样(拿下了还是心里没底,上得很愉快还是很难受) 学生基础(要不要补基础,能不能出分) 学生和我提过的关键信息(其他机构、学习时长、在意的服务等) 付费意愿(是否主动问起价格和配班) 所有其他觉得一定要说的点   上面的这些内容有一些确实是精心设计过的,当然也有上课随性发挥后感觉不错保留下来的部分。但总之针对内容进行打磨和改进总归是没有错的,特别是在实战中不断汲取经验成长。 有经验 如果是有经验的学生,我会直接开门见山问学生哪个题型做得最差,大部分学生都会说匹配题或者单选,也有说自己都差,或者没有什么特别偏好的。 无论答案是什么,我都会直接上匹配题,不仅因为匹配题是我自己教得最有经验的题型,而且我自己感觉我的讲法比较能够上出不一样的感觉。 对于已经有经验的学生可以跳过前面介绍考试和题型的部分,直接讲解错题分配,然后就直接进题目讲解。 这里我同样选用的是我正课匹配题所用的内容。因为学生已经有做题经验了,因此需要把学生上服的题目数量会比零基础的学生多,我通常会选用至少3篇内容进行讲解,尽量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讲解到练习的闭环,它们分别是14-3-3,11-3-2和13-3-3。 我在讲匹配题的时候会让学生看粗体字做预测,并着重听预测出来的主题词、转折词和强调词(如especially, instead, what's more important is)找答案句。 14-3-3一篇4道题,3道题带转折,非常适合开场练习,而且答案句相对简单。 11-3-2是facilities和plans匹配,因此主题词大多与将来时相关,非常适合带学生练习预测以及点听关键信息。 13-3-3是中等难度的一篇,有非常多的转折,并且题目都有足够多的「干扰信息」与选项的problems无关,在前两篇的基础上作为补充练习或是学习成果验收。 总之,如果是有经验的学生,非常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试听的策略。如果学生有问题,那就直接帮助ta解决问题,甚至还要帮学生看看ta自己所感觉的问题是不是问题。 我一般会和学生说,找听力问题可以按照以下步骤一条条对着筛查过去: 题目该注意的东西看了吗? 该画的关键词画了吗? 定位词能听到吗? 答案提示词能听到吗? 答案句能听到吗? 答案关键词能听到吗? (如果是填空题)答案能拼对吗? 解决问题肯定要先找到问题,这里每一步都能对应一个解决方案,无非是背单词、精听和跟读等打基础的常见练习,只要坚持就一定能看到效果。 后记 我其实是不太喜欢上听力试听的,因为这个科目很难在短时间内展示出我的个人魅力及英语实力。 听力的做题技巧通常比较循规蹈矩,为了能够把内容讲出差异化,让自己和市场上的其他老师区别开来,往往还得在里面安排特别多的小巧思。 听力试听通常解决完问题,或是讲完技巧切片之后,得到的反馈不像口语试听那么直观,因此我心里总是很没有底,不知道自己有没有真的把学生打服,这也是我不太喜欢上听力试听的原因。 通常想要点上听力课的学生,往往是出于对过往英语听力的恐惧,觉得自己特别不擅长听力,因此想要有个靠谱的老师为ta遮风避雨。我有时会挖掘学生上听力的动机,如果不是真的有听力PTSD,我通常会说服学生改试听口语,甚至主动offer听力和口语对半上。 或许是我段位还不够高,还没有能够做到「一出手就知道有没有」。 或许再打磨一年的听力试听会有不一样的改变吧。共勉。 写于2024-01-28

2024/4/22
articleCard.readMore

我的试听课设计:雅思口语

我的试听课设计:雅思口语 前言 雅思口语是我试听签单里数量最多的科目,差不多能占60%。我上口语试听的自信心通常有至少七成以上,学生买不买账当堂课就能觉察出来,只要学生不是因为费用或者其他服务等因素望而却步,基本上都能成,也算是一个我上得非常有心得的一个科目了。 究其原因,我认为口语课非常适合展示教师风采和人格魅力,互动性非常强,学生听起来也没那么无聊。因此,如果学生没有特地指定试听的科目,我都会主动提出讲口语,因为「轻松,也更有意思一些」。 因为正课第一节课的内容大体和试听要讲的内容一样,经过几百节课的打磨,我已经非常稳定地将整堂口语试听划分成了以下4个板块,让我来一一讲述。 1. 考试形式 首先,肯定要了解学生的目标分数,口语小分要考6.0还是6.5将会直接影响后面上课的内容。 在开始讲解前,我还会确认学生对于分数高低是否有了解,多高算高,6.0或6.5算是一个需要怎样程度的付出才能达到的分数。如果完全没有了解,我会补充,根据2022年的官方统计,中国学生平均口语分数为5.6分,因此上6.0算是一道不小的坎。很多最终无法把小分提到6.0以上的同学,最后可能选择转考其他考试,或者最后通过语言班降低录取要求走的。我希望学生能够在这个部分树立起一个正确的认知,让学生知道6.0是一个需要努力学才能达成的挑战,但是我会陪着ta一起努力。 无论学生对考试形式是否有了解,我都会把口语的三个部分内容过一遍。有了解的学生,我的措辞是「检查一下是否有错误」。 Part1我会包装成“日常生活问题”,按照实际情况作答即可。我会举例子「什么叫做日常生活」,如「你喜欢吃鱼吗?」「你更想和朋友出去玩,还是更想和家人出去玩?」我几乎每一次都会用这两个问题,因为说顺嘴了,而且学生也能明显感觉这样的问题比较简单。 Part2我会包装成「让很多考生闻风丧胆的」“2分钟演讲”,并且插入「啊很多人都觉得,让我回答一个短问题我都不行,还让我演讲2分钟」等插科打诨。为了能够更好地视觉化呈现考试的样子,也为了让讲解不那么枯燥,我会先讲以前真人考试和现在视频考试的区别,如以前是考官做下来递纸条,现在是考官在屏幕上拖一张图片供参考;又如以前考官还会嘘寒问暖问你紧不紧张,现在坐下来核对完信息就开始第一个问题等……然后在黑板上把题卡手绘出来,示范用的问题是「请描述一个你敬佩的人」。 讲完Part1和Part2,我不会马上开始介绍Part3,因为大部分考6.0的学生重点准备前2个Part就可以了。此时短暂地插入讲解题库和换题季的概念,让学生知道我们并不是到了考场当场准备内容,而是「只有时间与精力允许,可以在考试之前把所有内容准备好」,以缓解学生的焦虑情绪。在410事变之后,我还会再和学生聊聊目前的情况,市面上的一些流言蜚语,以及我个人的猜测。 Part3我会强调只有6.5分的学生才需要重点准备,因为如果语言水平达不到,哪怕教了思路和回答的方法也驾驭不住。我每次举的例子都是,Part2是「描述一次收到钱的经历」,Part3是「你觉得年轻人有必要存钱吗?」「你觉得中国人用信用卡更多还是现金更多」,两个题目的题型和Part1是一样的,能够引导学生关注到题目难度的上升。 2. 评分标准 在讲评分标准的时候我会强调,「这是一个考试,知道它的游戏规则,才能更好地备考」,这句话算是精心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应试这个部分。 无论学生要考6.0还是6.5,我都会把6分和7分的评分标准都讲了,用来丰富课堂的内容,和学生的话术是「展望一下未来」。 我不会直接把4个评分标准直接甩学生脸上,而是提问让学生自己思考「如果你是一个考官,你会从哪几个方面评判一个学生的口语水平」,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动态调整自己的话术。在引导出词汇和语法的时候,着重强调这是一个输出型的考试;在引导出发音和流利度时,着重强调这是一个口语考试。   上来我会直接说,流利度和连贯度(fluency and coherence)是最重要的板块。 「流利度除了看说话磕不磕巴,如果你仔细看了评分标准,有一条是对长度做要求,抽象成关键词是……长对话的意愿(is willing to speak at length)」,这里有两个要点,一个是「仔细看评分标准」,主要为了体现我的专业性,我对考试是有足够的研究的,如果其他机构的老师没有讲到这点,那你就应该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另一个是「抽象成关键词」,我一直认为直接甩网上一搜就有的表格或者图片给学生是大忌,我自己就能搜得到,为什么要你来给我讲解呢? 我会用角色扮演的例子让学生意识到,千万不能只讲两句话,也不要不说完整句子。这个部分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我愿意表演,愿意外显地和学生这样互动。 如果题目是「你喜不喜欢吃冰淇淋」,你要只说,「我很喜欢吃冰淇淋,冰淇淋最好吃了」,它长吗? 又比如,有人问你今晚吃不吃火锅,你回答「吃」;然后问你几点吃,你说「七点」;问你在哪吃,你说「随便」……你像是想要和我聊天吗? 连贯度的部分,我同样也会问学生这个考察什么,大部分人还是能猜出考逻辑。为了说明使用逻辑连词(use a range of connectives and discourse markers)的重要性,我仍然编排了一个比较生动的例子,这里分享给大家。 假如说你是一个中文口语考试的考官,有两个学中文的外国人,你给他们出的题目仍然是「你喜不喜欢吃冰淇淋」。考生A说「我很喜欢吃冰淇淋,冰淇淋最好吃了,冰淇淋甜甜的,夏天吃的时候感觉很凉爽,我最喜欢吃冰淇淋了。」;考生B说「我很喜欢吃冰淇淋,有两个原因,一是它很甜,二是夏天吃的时候感觉很凉爽,这就是我喜欢吃冰淇淋的原因。」 这个小桥段设计打磨了很久,为的就是第一时间让学生意识到需要怎么去回答问题。我甚至还会说,这甚至和考雅思无关,哪怕是去面试或者做presentation也应该用上逻辑连词,而不是句与句之间没有任何连接。   接下来要说服学生,为什么流利度和连贯度是最重要的板块,我准备了两个理由。 一是「词汇、语法和发音都在讲一些正确的废话」,对备考没多大帮助,评分标准里的a range of和wide enough到底是多少。唯一能给一些意见的部分可能是语法,需要用到简单句和复杂句(use a mix of simple and complex sentence structures),「但是基本上你正常说话都能满足这个要求」,然后举一些那种大家都会说的从句例子,比如I think...或者That's the reason why... 二是这四个板块必不可能按25%平均打分。 你是更宁愿听一个发音无比接近母语者,但是内容像幼儿园小朋友说话的答案;还是更宁愿听一个内容针砭时弊、一针见血,但是发音有点像印度人说话的答案。 当然了,印度人的例子只是一个夸张手法,我会和学生讲清楚口音的要求的。 其实说一个或者说两个理由都不重要, 学生也不需要你在这就说服ta,这里更重要的是展现思考的逻辑。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时候学生课评反馈都会说「有逻辑」。说服完学生一切流利度及连贯度优先,也就是内容优先之后,就可以开始仰望一下7分的要求了。   因为流利度和连贯度更重要,7分的要求也从这开始讲。 7分要求「轻松、持续地产生长对话(speaks at length without noticeable effort or loss of coherence)」,这里我同样会丢一个精心设计的例子。所有这些例子都是为了生动、形象地让学生明白到底要做到什么样才是这个分数,让课堂没那么枯燥,特别是试听课,每讲2句正式的课堂内容,我都尽量搭配至少4句这样的例子。 假如把你丢到一个外企的群面现场,席间有个卷王站起来就在那噼里啪啦地说,也甭管ta说得对不对,至少ta的流利度有7分。如果你能够对你熟悉的话题噼里啪啦地说,不熟的话题有些磕磕绊绊,这就是6.5。 词汇我只会突出使用习语(Uses some idiomatic vocabulary)和搭配词组(collocation)这一点,因为我自己非常讨厌不说人话的口语答案,碰见那种硬拗“高级词汇”和句型的鬼话答案,我血压会上来,因此我希望从一开始就和学生说,你平时怎么说中文就怎么说英文,「因为考官都是母语者,ta听你说英文就等于你听别人说中文」。 用来让学生感同深受的例子以前我用的是“睥睨”,因为有“睥睨天下”,我一直以为是“向下看”的引申义,结果睥睨本意是“斜视”。现在我统一用“逼仄”,「今天地铁好逼仄」,任谁听了都觉得很奇怪。对于习语来说,现在有的学生已经不认识a piece of cake了,让我挺震惊的。不过我现在都会和他们说,我现在最喜欢的习语其实是when pigs fly,字面意思足够简单,够他们猜好一会了,也是为了增添课堂的趣味性。   最后关于7分语法的基本无错(frequently produces error-free sentences),这个没什么特别好讲的。只是会聊一聊,从这一条标准推下来,如果不是从小成长在国际学校或者大学在中外合办学校上学的学生,其实很难考到口语6.5。不是说不可能,只是这其中的输入、输出练习需要大量的时间去弥补。 7分的发音要求和6分、8分共享,我只会浅浅地讲一下所谓语音现象(pronunciation features)具体有哪些,如连读、失爆、重弱读、语调和断句等……   第二个大板块讲完了,接下来是真正要让学生感受口语课堂的部分,为了承上启下,这里我选择的衔接词是「那么,为了达到这样的评分标准,我们应该怎么准备呢?」 3. 当堂测试 在开始讲内容之前,肯定是先要听一听学生当前的水平,为了方便后续的定制化服务讲解。我会说「好了,我已经讲得够多了,我现在要听一听你的口语了。」很多学生会感到抗拒,这里我会想尽一切办法打消学生的顾虑和恐惧,鼓励他们能说多少是多少,随便来,不用想着奔着回答考试问题去,说不了英文就说中文。毕竟,「我还什么都没有教你嘛。」 这里我抽选的题目是「你喜欢吃鱼吗?」这个题目我一直很喜欢,大家能想出来的原因就那么几个,非常好预测。喜欢无非是「好吃」「健康」「从小吃」,不喜欢的原因无非是「刺多」「腥味重」「太贵」。那种脑袋空空,甚至十分抗拒回答问题的学生,稍加引导也能买账这几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原因。 但我肯定不能直接把原因甩到他们脸上,不然感觉像在嘲笑学生话都不会说,因此为了能让学生感同深受前文所说的「你平时怎么说中文就怎么说英文」,我会假设我是个超市生鲜区的工作人员,拿着话筒采访「您好,请问您平时喜欢吃鱼吗?」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他们说出自己最真实的想法。 他们自己其实也会发现,想论点并不难,把论点变成英文也没有想象中的难,好吃delicious,健康healthy,刺多腥味重可以随时查字典,我会带着他们用最简单的主谓宾、主系表一点点串在一起,“证明”给他们看,「你看,简单吧,其实你是能开口说的,多说就好了。」 然后就是直接转进课堂内容的切片了,主要教授几个常见的答题框架。 在这个部分我不会让他们拿着自己的答案去对照评分标准,看看自己现在是几分。首先我觉得这个是在给学生上压力,学生今天是来体验课程的,ta知道自己口语不好,我不需要你真的血淋淋地告诉我现在是4分还是5分。其次我没有逼他们今天一定要说个123出来,所以拿一个半成品答案去对照标准,学生很可能不买账,觉得这不是自己的真实水平。最后一点就是,很多老师都这样教,我觉得好油腻,我不喜欢。 我能掌握学生当前大致的水平,能给在试听课结束之后给销售反馈就行了。课堂的内容也只需要让学生意识到,开课之后按照我的方法学管用就可以了。 4. 课程内容和定制化服务 当把教学内容全部讲完之后,就是和学生沟通课时和教学大纲的事了。 我会说,标准课时是15节,时间赶的有的上10节、12节,基础差一些、有钱的上20节,如果是15节我会这么分配——4节Part1,8节Part2,3节Part3,并且如果不需要考6.5分,最后3节课我只会讲1节注意事项和答题方法,剩下2节课做综合带练。 每节课上课的内容都是围绕着题库展开的,我们前期一边讲一些理论性的知识(答题框架、进阶逻辑、题型等),一边带着过题库。 我们学校的课时量相对来说较少,不像其他家大笔一挥就是二、三十节口语课,势必把整个口语题库练穿的感觉。因此,为了打消学生觉得课水的疑虑,我会和他们讲清楚,课上的重点是为了让他们掌握回答问题的方法,过题库也只会过一些比较难自己准备的话题,像是music或者colour这种比较简单的话题,我们可以通过课下录音+反馈的方式进行,这样的话效率最大化。毕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最后,我会根据学生情况和他们说一下,现在这个状态学多久能出分,是闭眼过、正常学还是努力学,是否有机会冲击一下6.5分等。如果还有一些比较值得夸的特质,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就顺带提一下。 如果学生到这没什么问题了,那把学生送回咨询办公室之后,就喜提20分钟左右的休息时间了。 以上就是我雅思口语试听课的设计思路和心得分享,这里再放一张我线上试听时的板书。线上和线下写的内容是一模一样的,已经写了n遍了,排版和布局或许会变,但是内容每次都是一样的。 正所谓,「无他,惟手熟尔」,保证自己每次上课的基本内容是一致的,根据学生的反应再做一些必要的调整,这样才能保证稳定的出品,有了对照之后自己也才能不断汲取经验迭代上课的内容和方式。

2024/5/4
articleCard.readMore

我的试听课设计:概述

我的试听课设计:概述 前言 在去年小小地升职,写完试听课的心得感悟之后,又过了半年。当时的文章算是对转行工作以来的第一次总结,目的更多的是抒发感情,或是快速地写下一些心得,并不成体系。 虽然这半年来小组长的工作确实有在做,帮过不少组员和老师磨过课、扩过科,但是由于工作繁忙以及流程简单,其实并不是特别的正式和专业。我确实也能提出一些零碎的意见,但是基本上只是提改进反馈,并没有整体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框架,这样的「不专业」一直持续着,直到最近碰到了滑铁卢。 我在帮一位工作了很久的老师磨试托福听力试听,在正常地像以往一样提完反馈意见后,我们去找+1验收,结果是不通过。 在听+1给那位老师反馈的时候,短短的时间里我感受到了非常大的震撼。首先是钦佩于+1的专业性,如果我原来给的反馈可能有4-5,但她给了10;我原来的反馈点可能只集中在某两到三个方面,但是她的反馈更全面、更成体系以及一针见血。 我意识到,或许我在自己上课时候悟出了试听课的KSF(关键成功要素),也确实能够从教师的视角觉察出好的课与不好的课之间差异,但是受限于经验和能力,此时此刻的我确实是无法像+1那样给出这种级别的反馈的。 为了能够像+1一样给出有效且准确的磨课反馈,我必须要先弄清楚我之前到底怎么上的试听课,我才能够把我的经验传递下去。 试听流程 在进入到具体的细节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老师在接到试听学生之前发生了什么事。 首先,学生来咨询的渠道有很多,比如在广告上看到自己来的、由在读学生转推荐来的、由市场渠道推荐来的。每一种类型的学生对应的试听策略都不一样。 在与学生建立联系之后,前端的顾问会先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情况以及需求。如果学生意愿比较强烈,此时也会顺带介绍学校的课程设置、特色以及师资等信息。沟通完毕后,顾问就会根据试听的科目约老师试听。 试听完毕后,老师就会把学生「交」回给顾问。因为试听课的作用是让学生感受课堂氛围、了解上课的方式和内容,对于价格、课程规划等销售性质的工作交给顾问做更专业一些。顾问会在学生上完试听课生成一个价格方案。 最后,当学生做好付费决定交完钱的那一刻,这一单就结束了。 其实一个学生付费意愿有多强烈,很多时候是能觉察出来的。我时常感觉有一些学生,老师上不上课、怎么上其实区别都不是特别大。这里我总结了一些试听签单的Buff与Debuff,仅供参考。 试听Buff: 不差钱(在哪学都一样,老师和机构过了心里的预期线即可) 出分急/焦虑(因此更容易「病急乱投医」,快速找地方学) 在读学生转介绍 父母控制狂(学生学习通常是父母逼的,没有决定权,反正都要学,感觉还行就报) 初、高中生(对好课堂没有概念,只想要一个有趣的老师,上爽了就行) 多人试听(结伴同行,本身就约好找个地儿学,多人上课氛围通常也更好,压力更小) 疯狂对比机构中(我和学生打听过其他机构怎么上的,很难评,机构PK我就没输过) 单纯提高英语(这个要和1 + 5一起算,有很多家长就追求一个托管服务,闭眼给钱) 我刚上试听的时候会很看重「课堂氛围」「学生互动」等等特质,虽然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学生对你的课程信不信服,但是当别人其实就是不想来,再热烈的课堂也无济于事。一个上课或者聊天不怎么说话的人,或许只是因为ta比较i。 试听Debuff: 成人英语(没有刚需,花自己的钱讲究性价比,通常挑三拣四,可报可不报) 预算不够(通常和老师透露预算问题基本=不行,包括想约老师私下单独上课的) 点题型(只点一个题型通常是间谍,点所有题型听一遍思路通常是蹭课) 认知水平低(字面意思) 姿态高(无论是吹自己有多牛逼,还是觉得机构这不好那不好的) 当然,无论Buff和Debuff多么足,上好课仍然是每个老师应该做的事情。 试听设计 我一直秉持着一个观点「会上一科试听课,就会上所有科目的试听课」。 因为你会上试听之后,至少你应该知道课要怎么上。 但是最近这个想法稍微有了一些改变,我的好前辈Shakira老师(一个试听签单率能上70%的超级老师)告诉我,「你的课永远有可以调整和改进的地方」。 因此,从精益求精的角度出发,尽管底层逻辑相同,给每一个科目的试听课都单独做设计是有必要的。在这一篇文章里,我将总结一下我感悟出来的底层逻辑,在其他文章里单独分享我的单科设计。 首先我认为试听课应该分成三大板块——前期沟通、中期切片展示以及后期的定制化服务。 前期沟通 前期沟通指刚和学生联系上后,确认和了解学生的基本信息。 虽然学生的基本信息在试听前顾问就会来沟通,但是毕竟顾问不是专业的上课老师,信息可能会出现一些偏差,学生在和顾问的交流中也可能有所保留。另外,在和学生聊天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顺着一些关键的信息展开聊一聊。 在开始沟通之前,我会先简单的自我介绍。 我以前觉得自我介绍是很俏皮的一件事,直到有一次我在上舞蹈课的时候,一个新来的老师上来夸夸一通自我介绍,很快就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时至今日我都忘不掉当时那种活力四射的感觉。对于一些特别吃师资的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背景也能增加一些信服力。 自我介绍的时候我只会说自己的名字、学校和专业。说名字有助于学生事后回忆,有的时候也会因此指定你上课。如果是在上雅思听力试听,我可能会再加一个唬人的title——听力教研组组长。 接下来沟通学生的考试信息,主要是这几个方面: 考试科目(如果出现上错学生、不带指定的科目可以及时沟通) 考试时间(提前帮学生思考和规划上课时间及安排) 去哪个国家(这个也比较俏皮,如果有说去英国的,可以再套套近乎) 目标分数(评估一下现在的水平和要的分数能不能接) 今天试听的科目(如果试听口语,我会说我听力也能上;如果试听语法,我会说我语音也能上;有时学生顺势就点两个科目都要听一听了) 这个部分的沟通通常只占5分钟左右。因为很多信息学生可能已经和顾问说过了,我们只需要再做一次确认,如果问得还是像初次沟通,一问三不知的话,学生会感觉到厌烦。 此外,我在提问的时候会使用诸如「你应该是……」「你是不是……」的设问来与学生沟通,这样或许能让学生感受到机构的内部信息流通。绝对不能让学生有「我之前不是已经和xxx说过很多次了吗?」的感觉。 中期切片展示 我一直秉持着另外一个观点「试听课不是平时上课的第一节课」。 诚然在新班级第一节课的时候,我们也要做一下上述的沟通。但是试听课毕竟是销售性质的,学生来听课的目的和预期并不是真的学到东西,而是感受课堂氛围、了解上课内容和熟悉老师的风格。 看起来好像这确实像是一堂课,但它本质上还是切片展示,就像是相声演员被观众点来一段某某选段一样。如果带着上正课的预期和学生沟通或是设计课堂,学生很容易被劝退。   但是为了最好的展示效果,除非学生真的点你上某种题型,建议切片选用平时上课第一节课的内容。 第一节课的内容理论上是每个老师讲得最熟的内容,什么水平的学生会犯什么错,在什么地方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其实全部都在掌握中。当对自己讲的内容有足够高的熟练度,才能够比较好地根据试听学生的反应有的放矢。 当然就算是用上正课的内容,也是需要做一定调整的。如果实在有必要,再重新为试听课重新选取题目做适配。 举个例子,既然切片展示的终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和感受,而不是学习知识,在介绍题型和考试的时候就切忌深入探讨。用最短、最简练的语言告诉学生考试有哪些东西就行了,如果此时还当作正式上课,非要学生当场分清楚单边讨论题和双观点题,或是听力匹配题和地图题,这个属实没必要。学生可能出了这个门就忘了你讲的什么了。   其次,虽然是水过鸭背般地简单介绍,任何时候都应该辅以视觉化的例子说明。 比如在介绍雅思听力题型的时候,说到「听力Part1填空通常考人名、地名和电话号码」,那就最好让学生真的看一眼这个题长什么样。或许老师和有经验的学生已经见了无数次这个题了,但是来试听的学生没有。没有做过听力填空题的人,脑子里完全想象不到这个画面。 如果只是单纯地甩一页PPT,上面用一个表格把所有信息码得整整齐齐,学生看了还是不过脑子,嘴笨的老师还会因此落下照本宣科的嫌疑。学生是来感受课堂的,不是来听课的。用嘴讲半天,还不如让学生自己亲自听写一次电话号码,看看是什么感觉,让ta知道自己之后面对的是什么样的题。   还有一个重点是,如果无必要,不要引入新概念,这样才能保证试听课的内容足够简单易懂和克制,不往上正课的方向滑坡。 我们要介绍考试题型,是因为学生从来没接触过这门考试,需要了解一下。 我们要介绍评分要求,是因为学生要知道自己做到什么程度才能考到自己想要的分数。 我们今天着重讲题型1,是因为它是最入门、最简单的题型,最能让学生短时间内感受到该科目的考点。那今天的所有内容都应该围绕题型1展开。 举个例子,我在雅思口语试听的时候会这样讲: 先了解考试题型 再了解评分标准 为了踩到这些评分标准,我们应该怎么做 (引出第1节课切片——口语Part1) 但是这只针对Part1 简单提及Part2和Part3的考察区别 其他我们就留到以后再说 所有的内容应该有一个合理的动线,讲什么、不讲什么应该是从主线出发的。 假如我在6多花了点时间聊了Part2的区别,或者是在6和7之间演示了一下Part2要怎么做,可能都会让这节课的重点跑偏,或是内容太过冗杂,因而学生对刚才Part1切片的印象也会淡化。 简单地说,运用奥卡姆剃刀法则——如果一个内容和你今天切片展示的主题没关系,或者现在不讲也无伤大雅,那就别讲。 而且还要注意,每一次引入新概念时,要有必要的说明,不然学生会想「这和刚才的内容有什么关系」,然后在一个又一个没听过的概念面前被劝退。哪怕学生之前知道考试有A、B和C,但是ta所理解的ABC或许和实际的ABC有区别,你可以用「确认一下对不对」的名义,再为ta解读一下。   上述高亮的要点是我认为在设计切片时的一些基础,能够做到这几点,试听课的下限基本上就能够得到保证了,在我心中也达到了能够出台练手的程度。 当然还有一些比较进阶的技巧,类似于安插一个Hook,贯穿整个试听课,亦或是「吊起预期,再打破预期」,甚至是设计一些和考试相关的段子。这些内容我目前都有一些心得,但是碍于笔力和目前尚浅的经验,我很难描述得像上面的内容一样通透。我会在单个科目的试听设计里介绍我是如何运用这些小巧思的。 在和+1的交流中,我和她的观点比较一致,这些都属于锦上添花的东西。一个厉害的老师要么是做到了融会贯通,要么是做到了大道至简,要么是有强烈的个人特色,无论是哪种流派都有对应的学生市场。对于培训新手老师来说,能够做到上顺一节试听课就够了,真要做到这些进阶技巧可能需要一句一句话打磨。 后期定制化服务 在给学生上完课后,还有一个要点是为ta规划之后课程的安排。 要做这件事情的原因很好理解——学生为什么非要选你不选别人?为什么非要在你们机构报课?你讲的东西B站、小红书没有吗?为什么要听你讲人人都能讲的东西? 因此作为一个老师,尤其是教培机构的老师,最大的竞争力就是针对学生的情况提供定制化的服务,和健身房私教差不多。   我会讲的第一件事是课程大纲,比如总共几节课,每个板块花几节课去上,每个板块上什么内容,为什么这样安排。这样不仅能够回答学生上试听「上什么」的问题,更能回答「怎么上」的问题。 甚至有的时候我会比较臊皮地说,「别的老师一般怎么上,但是我怎么上」。 对于一些情况特殊的学生,我可能会额外跟ta说一下,根据你的情况我才这样调整的,这样也能让学生感觉到这里的老师并不是流水线作业。当然,别的机构课纲我不了解,但是教学本来就应该是这样,不是吗?   其次是学生的学习安排。 在前期沟通中我们得知了学生的大致考试时间,有时需要根据学生剩余的时间推荐一个考试的时间,这里主要是考虑到口语换题季的影响,以及一战和二战的大致时间安排。 然后我还会根据学生的情况说一下大致的学习计划,现在ta的水平在什么程度,距离想要的分数是闭眼过 or 正常学就行 or 要掉层皮?如果要在那个时间考出来,每天要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是有效的等等……   最后就是让学生反问有什么问题,这和工作面试没什么区别。 学生最后问的问题无非就是自己到底行不行、时间够不够、怎么背单词、怎么学英语、老师个人之前的经历、申请学校等事,这些凭借经验回答就行。 有的时候还会问一些顾问要回答的问题,比如价格、班型和课后服务。因为我和顾问聊过天,也认真学习了顾问咨询的流程,以及当季课型、班型的SKU,所以真要让我回答我也能答得上来。但是通常我会选择简单回答,然后让学生找顾问。 「做课程方案她们会比我们更专业,我们老师只上课。」 或许能够让学生感觉到,眼前的老师真的只上课,只醉心于教学,是不带销售性质的。 然后我就把学生带回到咨询办公室。如果是线上的试听,就及时给顾问发消息。事后沟通还是很重要的,学生是否积极,是否有提到一些关键信息,其实也都能帮到顾问完成后续的咨询。 后记 2023年3月1日入职之后,全年我一共上了103节试听课,最后58人选择了我。 以上内容就是我认真总结过往一年的框架性经验,具体不同科目的实操和设计会在之后博客中进一步分享。 写于2024-01-04

2024/4/22
articleCard.readMore

我的试听课设计:基础语法&语音

我的试听课设计:基础语法&语音 前言 这个是试听课设计终于写到了第五篇了,之前写过零碎的心得感悟、概述、雅思听力以及雅思口语,现在来补档另外一个我试听签单率同样非常高的基础课程。 在我原来的机构,基础课被分成语法和语音,虽然试听的时候学生可能会指定听其中一门课,但是我往往会和学生说我两门都可以上,希望能让学生感受到我的教学能力。 在刚开始上基础课的试听的时候,我往往会很认真地准备课程切片,但在实际操作中,大部分需要上基础试听的学生对此根本不感兴趣。他们本来就是英语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对学习英语本身就有畏难情绪,甚至太长时间没有接触英语,对基本的概念都已经遗忘了。如果我们贸然挑一个所谓「比较难的知识点」,尝试「用一节课的时间把你当年没弄懂的语法讲懂」,很可能从一开始就触到了学生当年最头疼的那块逆鳞。即便是「从一个比较简单的知识点来恢复记忆」,学生也很可能会因为本能地抵触,因而很难跟着课堂思路走。 就像我在概述里说的一样,来上试听课的学生本就不是带着学知识的目的来的。 在领悟到这一点之后,我把试听课的预期统一调整成了「帮你顺一顺语法到底都在学些什么」。大部分学生对于学习语法的恐惧,来自于未知,因为从小到大学了这么久英语,其实很少学生能够讲清楚英语语法的体系。我认为这是元学习能力(meta-learning)很重要的一环,也恰恰是国内语言教育时常缺失的一环。 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学生甩出很多语法名词,如「取消句子独立性」「非限定性定语从句」,也能通过老师讲的一些技巧、现象推演出把题目做对的方法,但是什么叫「独立性」,什么叫「限定性」,为什么要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学生们往往一头雾水。这里我鼓励的并不是让学生将语法刨根问底,而是希望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更多从语言角度出发认识语法,而不是从语法和考试的角度认识语法。 如果不能对语法建立起一个完整的体系,学生很容易就迷失在学习的路上。自己学了多少,不知道;还剩多少没学,不知道;为什么要学这个,不知道;自己哪个板块最薄弱,不知道…… 我希望能让学生带着看一个科普视频的预期来上这节试听课。因为当你看科普视频时,看懂、学到了就是赚。一时间听不懂也无所谓,至少我作为老师能让ta感受到,我是有能力教懂ta的,或者我的课堂氛围是如此轻松愉快的,这也能够达成试听课的目的了。 在做完必要的自我介绍、情况了解、铺垫和说服后,就可以开始上课了,此处不多做赘述。 基础语法 第一个部分是词法。 我会让学生假装自己从来没有学过英语,我们从零开始,先从最基本的单词用法开始学起。要学会怎么使用单词,第一个注意的就是词性。大部分学生在这都能准确点出什么叫词性,只有少部分学生会和句子成分混淆。 我会拿名词和冠词的知识点做简单的讲解,并在这个过程中观察和检测学生的英语基础,这是为了给之后做个性化推荐打下基础。 先从可数和不可数开始,慢慢引导学生回忆并用自己的话语说出语法概念的定义。部分学生在这会说「+s的就是可数,不+s的是不可数」,这就是非常典型的只记住了老师灌输的操作指令,但是完全无法理解语法背后意义的表现。 通常这种时候,我会再一次强调理解语法概念的重要性,千万不能复读我在课上所说的话。我会说「语法名词只是方便你和你未来口语、写作老师沟通的,当他们说你主语写错了,你得知道什么叫主语。」 能数得清数量的是可数名词,如果一个东西数得清数量,又可以进一步分成单数——只有一个,复数——有很多个两种情况。然后接下来切入中文的例子,让学生思考中文表示单复数的区别,然后进一步引出复数形式和冠词的概念。其实我会频繁地和中文做对比,这样或许能够给基础不好的学生一个……嗯,抓手。 把名词词法大概念捋顺之后,接下来就可以提前和学生预告未来的学习内容了,之后就会像这样把所有的词性的用法一个个学完,学得细致一些。   第二个章节是句法。 当我们把单词的用法学完之后,就可以尝试连词成句了。 在这里我会直接问学生是否知道五大基本句型,不少人会误以为是陈述句和疑问句,如果能答上来主谓宾就已经算很厉害了,说明近期有学过语法。 如果学生完全没有概念,我就让他们给我一个自己认为最简单的句子,越简单越好。不知道为什么,通常大家都会给一个主系表的句子,例如I am handsome. She is beautiful之类的。 我的第一个讲解重点放在主系表和主谓宾之间的差异,无论学生给我的是什么句型,我都会通过引导,把它变成I love you和I am a student的对比。大部分学生对于主谓宾是熟悉的,我会顺势和他们“约定好”——主语 = 谁,谓语 = 干什么 = 动作, 宾语 = 动作对象,让他们自己尝试思考为什么这两句话分属两个不同的句型,明明「爱」和「是」看起来都是动词,you和student看起来都是人。 我感觉70%的人没有办法立刻察觉到他们之间的区别,因此在不断的打磨后,保留了这部分的讲解。词法的部分更多是热身和检测,句法这个部分才开始慢慢上一些内容讲解,大部分学生听完这两个句型之间的差异之后都会进入到一个不错的专注状态。 接下来主谓双宾和带宾补的句型,我只会简单地带过,但是会提前和学生强调,之后「无论是再长、再难的句子,都得符合这五大基本句型的要求」,为的是给之后讲从句和非谓语做铺垫。   学会用词,也学会造句了,你能写出符合语法规范的句子了吗?还不行。还有一块缺失的拼图,就是时态 第三个部分时态可以算是最能冲击学生语法认知的板块。 99%的学生是没有办法说清楚英语有多少个时态,也不知道为什么要有时态。所以一些和中文的类比是很必要的,中文说「我今天/明天/后天吃苹果」,「吃」这个字是不会发生任何变化的,但是在很多欧洲语言里它需要变形。 在提问英语有多少个时态时,说3-4个的占大多数,还有人掰着指头在那数半天,这里就可以随意发挥和学生小小地玩一下,活跃一下课堂氛围。 正是因为大家都搞不清楚,语法试听的第二个讲解重点要放在时态的梳理上。 首先是时和态是分开的两个概念,时是「时间动作什么时候发生」,态是「动作怎么发生」。我并不会一口气拉一个表格把所有时态甩到学生脸上,而是慢慢引导学生推理出为什么有这些时态。人类对时间的感知无非三个维度,因此时有过去、现在和未来,这是很自然而然的一件事情。而态呢,一般 = 动作没有特别的状态,进行 = 动作正在发生,完成 = 提到这个动作时动作已经做完了。此时,时态相乘就得到了中考要考、英语最基础的9个基本时态。 第四个维度的时是过去将来时,我会让学生自己想象一下,看看能不能推理出这是什么样的时间,一半左右的学生能推理出来。第四个维度的态是完成进行态,表示「一直发生」。 到这里其实学生就已经了解到至少两个之前没弄懂的概念,但是架不住内容繁杂,基础差的学生多少仍然有畏难情绪,因此一些基础的安抚是很有必要的。 我会和他们说,这16个时态并不意味着我们需要上至少16节课,知道时态是这么来的之后,我们只需要排列组合一下就能学会新时态,会一个等于会三个,然后拿进行态 x 现在/过去/将来举例子。 以往在学校里一个知识点要讲一个月,是因为老师需要给你上一学年的课,如果2节课就把一个知识点讲透了,ta就没东西上了。在机构里,我们需要在最短时间内帮助学生掌握下一阶段需要用到的知识。假如我知道你需要考6.5分,定语从句的知识点有30个,你只需要学其中的20个就够了,那就快速地在几节课的时间里给你讲明白…… 上面这一段是我经常使用说服学生在机构学语法的话术。   下一个章节是从句。 这也是一个需要重点讲解的板块,对很多学生来说,从句真的很难理解,从一开始在学校学习的时候就没搞懂。 我会和他们说,前面的三个章节是所有的基础内容,接下来要上的是进阶内容,因为我们不可能只满足于写I love you和I am a student.这样的简单句,为了考研、考雅思,我们需要用更复杂的句子来表达逻辑。 既然之前已经提到了,所有的英语句子都得符合之前的五大句型的要求,那我们就先写一个简单句。这么久以来我用的都是This made me happy,通过替换this造一个主语从句。 我会让学生想想近期有什么开心的事,说放假的人最多,其次就是看演唱会,然后我就把他们开心的事写在上面,问他们「如果我就这样把this换掉,变成I went to a concert made me happy行不行」。大部分人也知道不行,但是给的原因都是少一个连接词,或是直接说需要+that,但是加在哪以及为什么加,一概不知。我还会跟他们说用中文说听起来多顺啊。 接下来就是慢慢引导他们发现,一个句子只能有动词,要想不违反五大基本句型规则,又要表达复杂的概念,就必须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只需要在I went to a concert前面加一个“标记”that,告诉其他人从that到concert是一个独立句子,我们把它打包了一下放在了主语的位置。原本made me happy这部分肯定更重要,所以是主句;打包进去的句子相当于从属于主句,所以叫做从句;把什么成分挖掉,换成一个句子,就叫做什么从句…… 基本上这一套组合下来就能把学生听得茅塞顿开,恍然大悟,这也算是整个试听课最精华的部分。 特别是在这,我会cue一下,英语语法学到这里就已经学完80%了,当他们回顾板书的时候,也会有一种「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的感觉。再一次强调,接下来的课程我们会哪里不会点哪里,顺完这些内容之后,学生自己大概就清楚哪个板块自己学得不是特别好,哪个板块学得还行了。   最后一个板块是非谓语,作为收尾的板块,我会讲得稍微快一些。 在经历过从句的讲解之后,其实这部分的迁移就很简单了。我会先拿汉语「我想吃肯德基」举例,主要是因为板书写起来比较简单,然后尝试用英语直译成I want eat KFC. 基本所有的学生都能立刻get到这里双谓语的问题。 那要怎么解决呢?我们希望不是谓语的那个动词长得和谓语有足够的区分度,只能通过变形的方法实现。英语名词的变形有2个,单数和复数形式;动词的变形总共有5个,分别是原形、过去式、过去分词、现在分词和不定式,此处还会带学生回忆现在和过去分词都用在哪些场景下。这里我做了一些强引导,在写原形的时候直接写的eat,不让学生去思考到底eat还是want是需要处理掉的那个非谓语。 在列出表格之后,我会带着他们“做评估”——假设他们是设计英语这门语言的上帝,他们会怎么挑选那个长得不一样的动词形式呢?原形肯定不可以;过去式也不可以,因为want也可以变成过去式。这些都是学生自己思考,推理出来的结果,在一定的引导下,这种推导其实只有一种解法,能很有效地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感,就像是自己把因式分解的公式推导出来一样。 最后只有过去分词、现在分词和非谓语长得足够不一样,能够充当非谓语。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经常看到I want to eat KFC,以及I like eating KFC. 虽然这里是动名词,但是在这个阶段简单地混淆无伤大雅,重点是学生能够知道一个句子不能有两个谓语。   讲到这,大部分重点内容都已经交代完毕了,剩下就是一些收尾工作,比如根据学生的基础分配一下课时,比如展望一些进阶的内容。 通常来讲,基础课我不太会带语气和强调句式,因为大部分学生在机构的基础课都是被考试日期催着立刻上完。因为雅思听力是要考虚拟语气的,所以我在正课的时候会专门安排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讲这个语法点。我会和学生说,尽管基础学完这些就够了,语气和句式等进阶语法如果你很感兴趣,我们也可以安排课时云云。 句子成分、五大基本句型和词性我会花2-3节课讲完,时态4-5节课,被动语态1节,名词性从句3-4节课,定语从句至少2节,状语从句1节,非谓语1-2节。 在我之前的机构,语法课通常被分成12、20和25节,跟语音课配成20、30和40节的课包。 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学生12节就够了,基本上每一个知识点1节课顺一下就行,时态部分更是经常合并在一起讲;对于基础没那么差,但是12节又不太够的学生,我会和顾问说,预算够上20,预算不够上12也能讲完,但是需要学生自己比较认真学;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学生,20节课我也能很游刃有余地把他们教会;25节的那种通常是约等于0基础学习,一般是退伍军人或者十几年没碰英语的大龄工作党,在上课交付知识的基础上,还需要有很多带练的课才行。 当然,如果是我自己现在独立出来上课,课包的定制就更加灵活和自由了,基本上15节算是一个比较舒服的课时量。课时再往上堆我就得想办法水过去了,因为在我看来,如果真的能够跟上思路认真学习,基本不太会理解不了语法概念的。 基础语音 讲完语法部分通常差不多正好半个小时左右,语音部分我会快速地带一下到底在学什么。 国内公立学校对于语音的教育是不太够的,我认为部分原因是考试不要求考语音,也有部分原因是老师本身自己发音就不太好,语音知识储备也不太够。学生其实自己也能感知到这一点。 语音的第一个章节我会讲音标,音标是为了帮助我们描述一个音应该怎么发,因为英语有些音中文不存在,我们需要使用某种符号将其表示出来。 大部分学生都表示自己学过音标,但都学了个寂寞。我会挑几个常见的、易混淆的音标,当堂快速地讲解一下他们之间的区别,打消学生的顾虑,如/æ/和/e/,/a/和/ʌ/。有的时候为了测试学生的音标水平,我也会拿/ʃ/和/θ/提问,遇到/θ/还可以顺便带着做一下发音练习。   第二个章节是自然拼读法,我感觉听过和没听过这个概念的学生各占一半。我引出这个板块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提两个非常常见的场景,为什么有的人听到一个单词就能够把它写下来,为什么有的人看到一个单词就会读——因为发音和拼写之间有一定的规律。当然,英文拼写是出了名的所见不即所得,这个在正课里面会提到。 这里我举的例子也很简单,先是问see怎么读,然后在告诉他们,所有的ee都读/i:/,之后看到带ee的单词,不管认不认识,他们之后都会读了,比如tree、glee和leech,全都让他们自己拼读。这就是一个非常小的学习闭环,通常1分钟左右就能教完。 我知道很多老师在讲雅思填空题的时候,不太喜欢让学生用自然拼读的方式做题,都希望通过场景词背诵的方式解决问题。但是我个人认为,就算不在做题的时候使用,平时背单词用上自然拼读也是收益多多的,小学那种一个个a-p-p-l-e记忆apple的方法真的太蠢了。当学生对基本的音节拼写有认知之后,之后讲很多东西一点就透。   接下来就是各种各样的语音现象了,每一个我都挑了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让学生试读,看看有没有什么问题,如果没有问题我就再做进一步的讲解—— 连读,举例hold on或Nice to meet you,这个大部分人都能念对。 吞音,举例football和blackboard。我会跟他们提,如果他们脑海里面还认为blackboard要把/k/念出来,在听听力的时候反应就会慢半拍。 重弱读,She bought a car,我会用很夸张的语调模仿,如果每一个单词都用音节计时的方式念出来有多么搞笑。 语调,主要是好几个物品的并列,A B C and D。 断句,这个一般不怎么举例子。 语调和断句其实我最近很少说了,如果上课讲累了我一般就直接打个省略号,告诉学生有这——么多的东西要学,每一个是他们之前可能留意过,但是没有系统性学过的东西,其实在这说服力就已经很强了。 在这我还会安插一个转折,因为如果上课的时候,一整节课我就陪着他们念see see, tree tree,其实是很累人的一件事情,大部分学生听到这也会很买账我的段子笑一下。 我会和他们说,基础语音作为口语的预备课程肯定是要开口说英语的。大部分人都没什么机会开口说话,但如果一下子把人踹到雅思口语课这样的“深水区”,多少会有点招架不住,所以每节语音课的最后10分钟左右我们会做一些基本的口语对练,就聊一聊一些雅思口语也会覆盖到的生活话题,比如食物、旅游、衣服等,让学生慢慢熟悉嘴巴说英语的感觉。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有需要纠音的,也可以安排一下,因为人在朗读和自由交谈的时候,注意力分配是不一样的,真正的发音错误更容易出现在交谈时,这也是为什么普通话考试最后一题要求你针对一个话题讲两分钟。如果有需要补充单词的,这个时候就可以赶紧积累一下了,不要等到上正课的时候再哼哧哼哧在那背到死。 最后我再和学生聊一聊语音课的课时分配,整个试听就差不多到这就结束了,基本上是一个知识点一节课,音标会拆成元音和辅音两节课,最后再加一个口音课。   因为我平时上课都喜欢手写板书,用iPad书写可以自由地变换笔触的颜色,在视觉上更能辅助学生理解知识,因此试听课我能手写的我都尽量手写。 在最后,我会把当堂课的手写板书发给学生,告诉他们这就是一个比较全面的语法地图了,让他们可以好好收藏一下,也可以自己对照着重新整理,如果想不起来了可以随时看一看,确保自己随时知道语法到底学到哪了。 我的基础试听笔记基本上长得都一样,随便挑一张位置、颜色、格式都差不多,已经达到了一个唯手熟尔的程度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2024/12/9
articleCard.readMore

我是怎么使用Obsidian的

我是怎么使用Obsidian的 笔记管理 流派 笔记管理一般有几种流派:传统的文件夹派、标签派、Zettelkasten派、以及各种混合流派。 经过一段时间的折腾,我觉得最适合我自己的还是低配版Zettelkasten比较适合我,通过建立一个类似README的文件——MOC(Map of Content),给笔记建立一个索引,通过点击索引的方式快速找到对应主题的笔记。说是低配版Zettelkasten是因为,这种方式同样会选择把所有的笔记都丢到一个文件夹里,不做管理,仅通过索引和搜索定位笔记。但是我不会给笔记加上唯一的时间戳标识,也不会特别严格地把每一篇笔记都原子化。 文件夹 我总共有4个一级文件夹: A-Template 用于存放所有的笔记模板。 我最常用的场景是在学习Java的时候,每次都要提前输入好一长串的public void和前后括号都很麻烦,直接做成文件名为java.md的模板,输入command+ shift + I呼出模板窗口,输入j即可快速输入。我还会保存换行符 或是System.out.println()这样的snippet,用于快速输入。 B-Attachment 用于存放所有的图片。 所有复制进入笔记的图片都会自动保存在这个文件夹。 C-Indice 是存放索引的地方。 总共有4个二级文件夹: a. Professions —— 所有和工作相关的学习MOC都在这,如计算机、出版、写作、法律合规等。 01-Computer Science 02-Publication 03-Writing 07-Law ... b. Life —— 跟生活相关的学习MOC都在这,如立直麻将、料理、旅行攻略等。 01-リーチ麻雀 02-Cooking 04-Travel ... c. Input —— 用来存放从文章、Newsletter、书本获取的碎片知识MOC,比如一些新奇的概念或观点等。 01-Reading Notes 03-Terms ... d. Output ——自己写的心得感悟、视频稿、以及博客文章都在这 最后一个一级文件夹是D-Source,所有的非MOC笔记都会被存放在这,每次通过双链或者command+N创建的新笔记都会被自动保存在这个文件夹里。 只通过双链引用,减去了需要整理标签、整理文件夹等繁琐的维护工作。双链管理起来几乎不费精力,只需打上两个前括号就可以精确地通过搜索找到自己的笔记。需要调整笔记分类的时候只需要找到对应的MOC删除文本内容即可,极大减轻了只打扫、不产出的症状。 MOC 某个特定领域的知识体系还是碎片知识,我都习惯使用二级标题+无序列表的方式组织MOC。 拿C.Indice/a.Professions/01-Computer Science.md这个MOC举例,我会对这个领域需要学习的知识进行一个大致的分类,例如: Languages Python Python Syntax Python Packages Java SQL MySQL html css ... Algorithms Big O Sort Search Bubble Sort Merge Sort ... 这些列表项目有的是MOC,有的是笔记正文,比如Languages - Python - Python Packages点进去是另外一个列表: nltk requests pydash ... 再点进去就是我对这些Python模块的详细笔记了。 同理,下方 Algorithms - Search - Bubble Sort 点进去就是冒泡算法的具体笔记,因为这个笔记已经足够原子化不可再分了。 对于碎片知识,我同样会像二级MOC一样使用有序列表,因为这些碎片知识本身就不可再分,我只是需要一个地方把它们存起来,最好的方式就是把它们摊平在桌面上,而不是找一个地方放起来再也不看。只有每次需要创建笔记的时候都能再看到它们,这样才不会成为松鼠,只收集、不消化,记了就忘。 下面是我的碎片知识01-Concept中的列表示例: CETA Model 技术负债 Margin of Safety 汉隆剃刀 巨人主义 ... 再给一个02-Viewpoints的列表示例,四处看来的有趣观点都会被收集在这: 为什么有些人明明当不好老板,却当了老板? 为什么蓝色iPhone12有一种廉价感 悲观者正确,乐观者成功 记笔记不是为了记住,而是为了遗忘 ... 当然,这个列表总有一天会变得非常长,等长到需要维护的时候再说吧,才写了几条笔记就开始想这么久远的事情,这又是效率洁癖的症状了。 工作流 最后我想分享的就是我的工作流了,有了上面的配置之后,每次创建新笔记要么是直接command+N,记完之后晚点再去对应的MOC建立索引;要么是去到对应的MOC的具体分区创建双链。 这个工作流已经非常可靠地运行了2年多了,至少已经调教到一个我可以非常舒服地记录的程度了,并且能够输出一个像这样的经验分享。当然,每个人使用Obsidian的方法非常不同。 如果你还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个方法,不妨每个都试试看,我的这套方法不失为一个起点。 社区插件 Advanced Table 输入 | 再 输入 tab 即可快速创建表格 输入回车新建行 同时右侧工具栏支持对齐、排序、移动单元格、新建行和列、数学公式、导出CSV等功能 Copy button for code blocks 在代码块右上角会多一个复制按钮,一键复制以前收藏过的代码 Daily Stats 右侧工具栏会多一个类似Github提交记录的棋盘图,显示你的活跃数据 Digital Garden 用来发布博客用的,具体可以参考这篇文章 Editor Syntax Highlight 代码块显示代码高亮,支持各种语言。 Kanban 把笔记变成看板,体验还不错的,我用来管理我的视频制作进度。 Mind Map 自动将md文件的各级标题转变成思维导图,快捷键默认是command+shift+I,按得挺顺手。因为我暂时没有在Obsidian绘制思维导图的需求,我只安装了基础的查看插件。 Natural Language Dates 输入 @ + 自然语言即可转换成数字的日期,用的最多的还是 @ now,因为我不会用Obsidian来做日程管理。 Obsidian Tabs 支持像浏览器那样打开笔记,对于像我这样喜欢用双链做MOC简直是福音,不用每个笔记都手动添加一个回到首页的按钮。 Recent Files 在左侧工具栏File Explorer、Search之外,会多出一列用于浏览最近打开的文件。 外观主题 我现在使用的是暗色模式 + Things,因为这个主题: 一级标题和二三级标题样式不同,可以当作文章标题使用 二级标题自带分割线 二三级主题之间的行间距看得很舒服 高亮不是晃眼睛的黄色,而是长得像标签的灰色方块 加粗是显眼的粉色,不像某些主题加了等于没加 在用过的主题中,California Coast和Yin and Yang都比较不错的,只是最后综合表格样式和暗色模式表现最后才选了Things。 强烈推荐大家把主题都下回来自己试试看,百闻不如一试。 同步 数据同步我之前用的是坚果云,无论是墙内墙外速度都很稳定,从来没有出现过文件重复或是丢失的情况,基本上多端都是秒同步。 因此无论是家里的机器还是公司的机器,只要同时下载坚果云和Obsidian,都能随时访问和编辑自己的所有笔记。 使用方法也很简单,直接把笔记文件夹放进坚果云的同步文件夹即可。 但是近期听说坚果云有和谐内容的事迹,因此现在将笔记迁移至Dropbox,目前体验下来和坚果云一样流畅。打算之后用社区插件Obsidian-Git在自己的Github上再做一份备份,定期保存。

2024/4/22
articleCard.readMore

我是如何使用chatGPT助力编辑工作的

我是如何使用chatGPT助力编辑工作的 具体事例 场景1:检查句子是否符合语法规范 在这个例子中,我给chatGPT设置的背景是: 这里有一个非英语母语者写的句子 检验句子是否符合语法规范、语用是否地道 在「The couple registered under the institution of marriage.」中,我想重点验证的是「institution」的用法。在大部分场景中,「institution」的意思都是「机构」,但是在考研熟词僻义中,它的意思是「制度」(an established law or practice). 可以看到第一次的查询结果,chatGPT把这个单词的意思理解成了「机构」,并判断这个句子不合语法,同时还给了3句改进的结果。 第二次我告诉它「institution」要取「制度」的意思,这一次成功地按照我给的预期重新对句子做了判断,认为原句仍然不合语法。主要需要改进的点有两个: under搭配错误,应当改为「according to」 register为及物动词,后面应当加上宾语 有的时候给的修改意见会直接重写整个句子,这种时候你也可以直接要求chatGPT必须要用某个词语来造句,通常也能得到非常好的效果。 场景2:写例句 在这个例子中,我给chatGPT设置的背景是: 使用「smooth」这个词写一个句子 使用「to make or become smooth or smoother」这个释义 不超过15个词 不能有任何难词 一开始写的是「使皱纹变平」,但是因为在考研中,这个词的熟词用法是「使转型平滑过度」,因此我需要一个smooth抽象物体的例子。 Entrepreneurs smoothed the transition by dreaming up ways to combine labor and machines. 在跟chatGPT说了这个想法之后,它也很好地理解了这一点,最后写了一个「抚平紧张气氛」的句子。我借用了这个想法,做了一些修改,并询问修改是否符合语法规范之后,在最终上线的版本中采用了AI写的这个句子。 有的时候,虽然和chatGPT说了不要用太难的词,但是它很难理解什么样的词对于学生来说是太难的,只要不断指出它的问题,它最终是能够帮你写出符合你要求的句子的。 场景3:查询单词释义 在判断某些单词的熟词僻义的时候,往往会对着字典一脸懵逼,需要判断好久才能确认到底对应的哪个英文释义。有时候甚至下了判断,但是信心指数却不是特别高,这种时候chatGPT也能很好地帮助我们做这个判断—— 在这个例子中,我需要判断「The court's ruling is legally sound in defining a kind of favoritism that is not criminal」中「sound」的具体意思 字典中给的释义看起来第二条「based on valid reason or good judgement」似乎更接近,但是有一些不确信,有了chatGPT的确认之后,再去给这个单词写释义信心就很高了,而且也能有更多来源做参考。

2024/4/22
articleCard.readMore

我在英国学阿拉伯语系列

我在英国学阿拉伯语系列 前言 最近在B站刷到了2016年央视阿拉伯语大赛的视频,重拾对阿语的兴趣,一直在用Drops背单词,每天5-10分钟还挺轻松的,感觉记起了很多单词。 然后想着自己已经创建了一个博客,以前写的文章毕竟也是自己的心血,所以想要在自己的博客也有个展示。与其说是「搬运」,不如说是「备份」。如果哪天知乎倒闭了,我需要能够保留我的文章底稿。 当年写这个真的付出了非常大的心血,说没就没我会很伤心的。 原本知乎的文章还是会留着的,因为感觉阅读量还挺大,希望能够帮助到其他想要学习阿语的人。 文章列表 我在英国学阿拉伯语1——学校和专业 我在英国学阿拉伯语2——大一学什么 我在英国学阿拉伯语3——地狱模式ON 我在英国学阿拉伯语4——正偏组合和首柔动词 我在英国学阿拉伯语5——第五类动词和衣服 我在英国学阿拉伯语6——期中考试复习 我在英国学阿拉伯语7——描述身体和性格 关于阿拉伯语语法术语的中英文翻译 我在英国学阿拉伯语8——第三、第六类动词和尾柔动词 我在英国学阿拉伯语9——中柔动词 我在英国学阿拉伯语10——重母动词和双数 我在英国学阿拉伯语11——期末口语复习 我在英国学阿拉伯语12——出国交换 我在英国学阿拉伯语13——数字、时间和颜色 我在英国学阿拉伯语14——第七、第八、第十类动词 我在英国学阿拉伯语15——主动分词和被动分词 我在英国学阿拉伯语16——几个助词 磨人的小妖精:非一类特殊动词的主动和被动分词变形 我在英国学阿拉伯语17——五个名词 我在英国学阿拉伯语18——数字格标记 我在英国学阿拉伯语19——被动语态 我在英国学阿拉伯语20——祈使语气和命令式 我在英国学阿拉伯语21——尾柔词和inna姐妹 我在英国学阿拉伯语22——完结

2024/4/22
articleCard.readMore

我在英国学阿拉伯语9——中柔动词

我在英国学阿拉伯语9——中柔动词 第九周 (2017.11.13-11.17) 这周连柔动词内容没能及时上,被推到下周了。 周一讲评期中考试 期中考试一节课50分钟考完,语法部分35分,翻译部分65分 (英阿40分,阿英25分),这次只拿了67,也就是英国打分体系里的B,自己虽然不太满意但也无可奈何。 语法部分自认为自己做的还是可以的。这次跪就跪在词汇上,因为不是主课,有的时候背单词有些得过且过,结果英阿部分40分全是自己没背到的衣服和颜色,撞枪口了也只能怪自己不够努力。 口语课 本周口语课讲的是购物,介绍了一些常见的购物场所,然后继续用方言练习对话,比如你经常去哪买衣服;你去超市超市都买些什么;你经常在哪购物;你一周去购物几次等。 口语期考信息已经公布,内容大概有5部分,每部分各占20%: 日常对话; 阅读和理解,开考前3分钟拿到一篇文章,然后考试时有5分钟来阅读文章,并回答随机抽取的5个单词的意思 (单词的意思可以用英语回答) 回答5个和文章相关的问题 随机抽取一个题目,进行5分钟的演讲 (类似雅思) 老师全程只会用方言提问,回答可用标准语可用方言,朗读文章时只能用标准语并且力求发音标准。考试时长大约15分钟,占本学期总成绩的20%。 上课内容 中柔动词 中柔动词和尾柔动词比起来简直简单太多了,和尾柔动词一样分为带waw的和带ya的。 带waw的有 带ya的有 过去时的变形有两种规则 以下人称删除waw或ya,并把第一个字母的注音改为相应的damma或者kasra 以下人称把waw或ya变成alif 现在时的变形只有hunna和antunna会删除waw或ya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时这些人称在祈使语气 (jussive) 下需要把waw或ya删除 如lam打头的否定形式 其实这些人称有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现在时的变形没有后缀,比如anti的现在时变形有一个ina的后缀,所以不在此列表中。 以下三个单词过去时变形规则相同,但是现在时除了hunna和antunna,把waw或ya变成alif 以上变化都是基于第一类动词的,以下几类词的过去时、现在时变形和上述规则相同 以下几类词的过去时变形与上述规则相同,现在时变形各有不同 (以"他"为例) 阅读课 成功从上面的中柔动词中存活下来之后,来到了本周的阅读课 讲的大概就是为什么女性总是喜欢买买买,实际上是和基因有关。 Ma' al-sālamah! 原文发布于知乎2018-01-24

2024/4/22
articleCard.readMore

我在英国学阿拉伯语8——第三、第六类动词和尾柔动词

我在英国学阿拉伯语8——第三、第六类动词和尾柔动词 第八周 (17.11.6~11.10) 这周内容爆炸多,请还没正式学到这个知识点的同学做好身心准备 口语课 本周口语课要求做一个5分钟的演讲,介绍自己的家庭,至少要讲5个特点,使用不超过5个生词。上次演讲还是方言混标准语,这次尝试着只说方言,很多方言的动词变形还是记不住,提纲如下,请自行脑补阿语: 我们家不怎么拍照,这是一张2013年的、我和我爸爸的照片。这是年轻时候的我爸,他正在教我做饭。 我爸爸以前有着和我一样的短黑发,但是现在已经没有头发了,变成秃子了 我爸爸以前很帅很迷人,有很多女孩子喜欢;虽然现在变老了,他还是很帅,他只要我妈妈 我爸爸是在我出生前2年认识我妈妈的,他们在同一所学校学习,是同学 我爸爸是个工程师,他建了很多桥;但是他最喜欢的是做菜,他很喜欢美食 这张照片是中国春节时候的,中国人春节会吃丰盛的晚餐,我正在给家人做晚餐,爸爸正在教我 大部分用词来自上个星期学到内容。 上课内容 第三类动词 第三类动词基本形式为fā·'a·la,为及物动词,这类动词的第一个意思是和别人一起做某样动作,比如和...玩、分享之类有除自己以外的人参与的事。例句如下: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第一第二类的动词在说和...一起某事时都需要介词ma'a,但是如果用的是第三类动词,宾语默认是主语的动作对象。 第三类动词的第二个意思是继续做某事。例句如下: 只有拥有第一形式的词,才会有之前提到的分享,以及和某人做某事的这一层意思,像旅游sāfar没有第一形式,所以作为第三类词的它就没有分享的这个意思。 目前我们要求掌握的第三类动词有: 第六类动词 第六类动词和第五类动词类似,基本形式为ta·fā·'a·la,只比第三类动词多一个ta,均为反身动词,例句如下: 要求掌握的第六类动词有: 还有一个很有趣的例子是 "假装生病" 尾柔动词 这周的重头戏来了,最难、最让人崩溃的部分。尾柔动词顾名思义,就是柔母在单词尾的动词,这个名字比英语的defective verb生动多了。 因为带有柔母的动词变形一般都不规则,而且繁杂不好记忆,分完阴阳性/人称/双数或复数之后,一个动词最少有13种变形,加上现在时和过去时的变形通常又不一样,为了方便学习和记忆,我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只记忆不规则变形,剩下的动词变形按照规则变形处理,再通过反复记忆加强练习即可。 我们把柔母分为两种情况讨论,一种是waw,一种是ya。 waw 结尾是waw的变形: 现在时和过去时的规则变形均为保留waw ya 结尾是ya的变形: 现在时和过去时的规则变形均为保留ya 重点中的重点来了!有两个ya结尾的词不遵守以上不规则变形,自己另有一套不规则变形,可谓是不规则中的不规则变形,这两个词推翻以上一切,单独记忆!! 超级大汇总 ya和ya maqsura必须和前一个单词一起才能标红 本周阅读课 那些无法翻译成英语的阿语词汇,同时在做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想用各种各样的句型来翻译这几段话,主要就是为了告诉我们做翻译的时候不一定都得一字一句翻译。 上周的作文 这篇写得还算满意,改错的地方也不是很多稍微吹了一下自己的一个土豪同学,里面大部分用词也都是上周学到的单词。 还有一点点 希望表格里面的都写对了,做完眼睛都要瞎掉了……如果看到有错误的地方请一定要指出来。下周的课程内容已经出来了,学的是连柔动词和中柔动词,这个学期快要结束了,加油吧。 Ma' al-sālamah! 原文发布于知乎2018-02-07

2024/4/22
articleCard.readMore

我在英国学阿拉伯语7——描述身体和性格

我在英国学阿拉伯语7——描述身体和性格 第七周 (17.10.30~11.3) 恐怖故事:这个学期只剩下4周了 口语课 本周口语课介绍的是各种心情,只有少部分词语方言与标准语不一样。口语课我最喜欢地方是每周都会介绍很多不同的东西,为了拓宽词汇量和对话场景,往往答案会扯到很远很远的地方,所以很欢乐。 比如这次为了练习问答"你xx的时候会做什么",或者"什么让你感到xx",问你"什么会让你感到尴尬",要么根本想不出,要么想到的东西要么表达不出来。 为了方便大家交流和学习,也给自己坚持在OneNote做阿语笔记一个理由,以下是上述词汇的整理版本 蓝色字体为方言说法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表达都是-an结尾,这让我不禁为阿语rap押韵能力再次鼓了个掌。 上课内容 这周不知道为什么没教新的语法,大概是因为周二刚考完期中,给大家放松一下吧。再有就是下周的口语课又要做演讲了,主题是介绍一个自己的亲朋好友,并且在下周五之前还要交一篇同主题的150~200字的阿语作文。一下子来了两个作业,也是非常爽。 每次学词汇的时候,看到这一张张插图心情都会变得好起来。这次学的词汇都是身体和性格相关的词汇,加上口语课的内容,已经可以描述很多东西了。 数字表示该词汇的多种说法 接下来就是介绍性格特征了。上课的时候让我们看图读描述,然后猜单词意思,不等号后面的词是反义词。这个迷之PPT格式和前两页比起来真是差太多了。 那个"自私的"还挺有意思的,就是把我变成形容词。 这次阅读课的第一篇文章是介绍埃及艳后Cleopatra,大致内容是说大家都把她描写的很漂亮,实际上很丑,里面很多描述外貌的词正好都是我们这周学到的。 上次写介绍中东国家的作文错得太多了就不放上来了,大概是因为自己想要用一些还没学到,但是做阅读时讲过的语法点,然后跟自己想象中差的太远了,然后就是定指这些汉语里没有的东西确实还需要多加强一下啊。 还有一点点 在这篇文章发布之前,突然关注和评论多了起来,大概是因为阅读数多了起来然后系统把我写的东西推上了各位的时间线上了吧。 我会把这个阿语学习日记一直记录到这一学年结束。因为像我之前文章里提到的,阿语只是我的选修课,大三阿语系的学生都要出国,所以这是我真正意义上最后一年坐在大学的课堂里学习这门语言,以后它能带我去向何方,还有多少机会能使用它,都会变成看缘分。 希望和各位学习阿语的同辈们多多交流,也请学姐学长、前辈们多多指教,如果诸位发现我笔记里或者整理后的词汇、语法点有问题,还请不吝赐教,谢谢~ Ma' al-sālamah! 原文发布于知乎2017-11-04

2024/4/22
articleCard.readMore

我在英国学阿拉伯语6——期中考试复习

我在英国学阿拉伯语6——期中考试复习 第六周 (17.10.23~27) 本周不上课,下周二期中考试,这篇文章主要复习一下之前没能详细记录的第一到第三周的内容,顺便当作复习了。 第一周 时间和地点名词 这个内容非常简单,就是在一部分动词前加m,即可把动词变为表达地点或者时间的名词。根据注音的不同,会分两类 第一类ma·fa·'al,由注音为现在时fa·'a·la和fa·'u·la的动词构成 第二类ma·f·'i·l,由注音为现在时fa·'i·l或fu·'i·l的动词构成 时间和地点名词的复数一般为ma·fā·'i·l 在阿拉伯语里,有的时候改变名词的性别会改变意思。比如maktab 办公室或者书桌,maktaba 图书馆。并不是所有的名词都会交换性别,通常情况下都是阳性。 数字 复习数字1~20:1和2单独记;3~10数字和名词相反性别;11到无限大名词永远单数,十位数性别一致,个位数换性别。 学习20~10000: 十位根据格不同加un或者in;百位在后面加mi'a;千位单独的一个词alaf;万位则是根据格不同把alaf变为alfān或者alfīn 数字顺序是从大说到小,但是十位和个位永远先说个位,每位之间用waw连接,如万-waw-千-waw-百-waw-个-waw-十 语序: 如果是先说名词,再说数字,则相同性别,如al-名词 + al数字,此处为iDafa 如果是先说数字,再说名词,则适用上述规则 这里就不上图了,纯粹就是表格记忆,包括还学了如何表达日期,所有的月份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英语音译,一种是阿拉伯语固有词汇;语序按照月日年叙述,日期永远是序数词,日期和月份连接用mīn,月份和年连接用fī。 第二周 第二周大部分为复习,在第一年的时候多多少少有提到过的,关系代词和那些连接词没什么好介绍的,甚至都称不上语法点。 第三周 复习动词形式1~10,这张图也是我第一期的题图 第2类和第4类动词 第2类动词基本形式fa·'aa·la,第4类动词基本形式a·f·'a·la,两种形式均为及物动词,第4类动词为使动用法。 以下动词第2形式和第4形式意思完全一样: 以下动词第2形式和第4形式意思不同 以下动词只有第2形式 以下动词只有第4形式 还有一点点 以后阿拉伯语的截图都会用OneNote表格做好,然后截图上传上来,之前一直用的是Markdown,排版和输入都不是很方便。虽然OneNote的字体不是很舒服,但是起码可以放大,更是给我阿拉伯语笔记电子化录入提供了不少便利。 以后涉及词根的词:例子统一用 · 隔开;长音用字母上加一横,叠音shadda把字母写两遍。我真的觉得阿拉伯语的拉丁化转写需要有个统一的规范,如果有请告诉我。 下周正式上课咯…… Ma' al-sālamah! 原文发布于知乎2017-10-28

2024/4/22
articleCard.readMore

我在英国学阿拉伯语5——第五类动词和衣服

我在英国学阿拉伯语5——第五类动词和衣服 第五周 (17.10.16~10.20) 当你看到这篇更新,这个学期又过去了一周 口语课 本周口语课的内容继续加强黎凡特方言的练习,同时扩充生活用语的词汇量,几乎每样事物如果方言和标准语有不同的话都会多介绍一下。这周主要集中在服饰穿着上,练习描述我今天穿了什么衣服,衣服是什么颜色等。 值得一提的是,东部地区曾经被法国侵略,所以描述衣服的词汇有很多法语的舶来词,算是帮了大忙了,英语和法语的词汇记忆起来就是比阿拉伯语本身的词汇好记很多,我自己能辨认出来的法语词有 : pantalone culotte soutien-gorge collants 英语的那些short,pajama,bikini就不说了。 在六种基本颜色 (红,黄,绿,蓝,黑,白) 的基础上,又额外扩充了表达其它颜色的方法。不得不说阿拉伯人的想象力也是挺丰富的,用大自然的事物加上nisba后缀 (名词+ya) 来表达生活中的颜色。 对,道理我都懂,中文也可以 "xxx+色"来表达新的颜色,中文也有玫瑰色、土灰色和酒红色,但是尼罗河色确实很美啊 上课内容 第五类动词 第三周的时候对比了第二类动词和第四类动词,这周是用第五类动词和第二类动词作对比,内容非常简单,以致于语法内容只学了一节课。 第五类动词基本形式是第二类动词前面加ta,动名词形式则是把shadda fatha变成shadda damma;第五类动词是反身动词 (reflexive),没有宾语,表示一个动作自己完成或者自己发生,而第二类动词则是使役动词 (causative),有宾语。 身体部位复习 为什么要学身体部位呢,因为和衣服穿着有一定关系,更重要的是请你跟我这样做升级了,不再是之前的打招呼了,而是一首迷之儿歌 《Head, Shoulders, Knees and Toes》的阿拉伯语改编版! 我真的从来没有听过这首儿歌,但是我旁边的英国同学说,这首儿歌任意一个幼儿园的小孩子都会唱,于是我们每天上课前从打招呼变成了下面这个: 不知道是不是阿拉伯语的rap名词全都是双数的,只需要在所有词后面加上an就可以从头押韵压到尾。 本周阅读 每周的阅读课我们只够做两篇半的内容。这周的内容跟衣服禁令有关,读完之后所有人都笑出了声,神逻辑一大堆。 英国议员提议经常去做弥撒亚的女性不能穿着内衣裤,因为这会阻止她们接近神; 哈萨克斯坦政府禁止进口、制作和销售蕾丝衣物,理由是不吸汗,为了证明吸汗还有人上街游行抗议 上周的作文 有一股来自东方的神秘力量让我想要把hathihi和hatha后面的iDafa名词全部变成定指,但好像iDafa的第一个名词不能定指这条规则的级别比较高,所以以后应该长记性了。 这篇作文里写北京天气问题比较多,写作文总是多多少少会有些夸大事实,为了凑字数和用句型什么内容都能写出来,跟写歌词的为了押韵什么事情都能做得出来一个道理,大家不用当真。 还有一点点 下周是语言课的创新学习周 (Innovative Learning Week),学校部分语言类课程停课,阿拉伯语荣幸上榜。有些语言停了,有些语言还得继续上课,不知道这是怎么决定的。 虽然阿语不上课了,但是下下周的周二就会有期中考试了,所以该复习的还是要复习的。下周的更新就把之前第一到第三周没有详细回忆过的语法内容写一遍吧。 Ma' al-sālamah! 原文发布于知乎2017-10-21

2024/4/22
articleCard.readMore

我在英国学阿拉伯语4——正偏组合和首柔动词

我在英国学阿拉伯语4——正偏组合和首柔动词 第四周 (17.10.9~10.13) 口语课 这周口语课的内容是做一次4分钟的阿语演讲,内容是介绍一个中东国家。条件有两个: 1) 能说方言就说方言,如果还不习惯口语说方言,用标准阿语亦可;2) 不可以使用超过4个以上的新词汇 我介绍的国家是约旦,因为和我玩得比较好的外国同学里有一个约旦的妹子,而且自己喜欢的DOTA选手里也有一位来自约旦。加上这个国家比较世俗化,对伊斯兰教不太了解的我介绍起来也没有太大难度。 我大概按照一下几点进行了介绍 (没有写演讲稿): 地理位置 (中东国家之一,坐落于约旦河旁,与巴勒斯坦,叙利亚,以色列,沙特等国家接壤;首都为安曼,和阿曼不一样) 语言 (在私人学校里讲英语和阿语,在公立学校里只讲阿语;和家人朋友说方言,在学校里会学习标准阿语) 食物 (约旦人喜欢吃米饭、羊肉和酸奶,最出名的一道菜是Mansaf) 地标 (最有名的地标是八个圆圈环道,非常古老;国王阿卜杜拉二世住在第一个环道里) 重点词汇: 最后老师给的评价是,一些字母的发音需要加强练习 (点名ayn和ghayn),性别一致需要加强,流畅度尚可,感觉自己还算满意吧。 上课内容 正偏组合/iDafa 我不知道这个语法点中文里怎么说,正偏组合类似英语里的 "a of b",是表达名词从属结构的重要知识点。我们第一年的时候已经学过了,现在开始学一些更加深入的内容。 意义正偏组合/真iDafa结构 (名词+名词) 如果各个名词之间出现任何名词以外的成分 (如形容词或介词),都会打破正偏组合 只有最后一个名词是有定指的 代词需要放在正偏组合后面 文字正偏组合/假iDafa结构 (形容词+名词) 最后,iDafa的第一个名词的人称后缀要去noon 首柔动词 (17.11.7更新)英文是assimilated verb,阿语是al-fa'il al-mithāl,也就是waw和ya作第一个字母的词。原本我把它称作同化动词,取的英文翻译,因为当时对阿拉伯语的中文语法术语还不是很清楚,查阅一些资料之后现在弄懂了。 这节课主要是学这类waw和ya打头的词如何变形,有三条规则 现在时变形,删除waw;保留ya 现在时的被动形式,保留waw 如果第二个字母是kasra或者damma,保留waw 如果是第7类动词变成现在时,则是把waw删掉,变成alif。 最后每周五现在固定成阅读课,大家一起看文章回答问题,这周的主题是首都。 这周的作文同样是写一篇150~200字的阿语作文,介绍一个你去过的历史景点,并介绍你最喜欢的一个假期和最不喜欢一个假期。 Ma' al-sālamah! 原文发布于知乎2017-11-08

2024/4/22
articleCard.readMore

我在英国学阿拉伯语3——地狱模式ON

我在英国学阿拉伯语3——地狱模式ON 现在是大二开学的第三周周末,我已经感觉到了来自阿语课的阵阵压力。 虽然阿语只是我的选修课,但是我一直把它当作主课一般的对待,在学习时间上享受着和我专业语言学同等时间长度的待遇。我也是发自内心地想要把这门语言学好。 学习预期 听力:拥有理解每日话题的能力,跟得上别人提出的对话内容,能够观看一些电视节目以及关注个人感兴趣的话题; 阅读:理解直白文章的主旨,个人感兴趣的话题,通读杂志、报刊上简单的事实性文章,阅读简单的小说和故事; 口语:能够对熟悉的话题发起对话,描述事件、感觉,做有准备的报告,对如何做某件事提出切实的建议,对抽象话题表达观点; 写作:能够书写熟悉话题的文章,并且能让别人理解文章的主旨和观点,能写对经历、梦和想象事件的详细描述,包括感觉和反应。 这就是为什么我就算每周有一节语言学课和阿拉伯语冲突了,也要上阿拉伯语2的原因。这个学习预期太诱人了不是吗。听说读写能力相较第一年能有质的飞跃,并且上升到日常使用的水平 (但愿如此)。 当然为了收获这样的回报,相同价值的付出也是必不可少的。 课程任务 会经常性布置作文作业,第一学期150~200字,第二学期200~250字; 每学期三次阿语报告,每次4~5分钟,一开始可以用标准阿语,并鼓励用方言,后期只能用方言; 每周100~200个新词 每周周一语法周测 每周一篇不短于3句话的博客 写下来好像觉得没什么,实际操作起来就感觉要崩溃了。 我上周刚刚完成了第一篇阿语作文,大概是这种感觉: 发出来也是不怕批评,毕竟脸皮厚才能学到东西。我一开始还信誓旦旦地要写足第一个学期要求的200字,写起来的时候真的痛苦啊。 写起作文来,平时答题会注意到的定冠词,结尾的ta marbuta一下子变得混乱起来,自己也不清楚应不应该用。 上课内容 1. 请你跟我这样做 每节课上课前会轮流让一位同学带着大家,声情并茂地说这段话,然后才开始上课。 知乎不支持阿语输入,我也实在是不会把阿语转写成拼音,凑活着看吧 masa' alkhayr (手画圈圈) ya nur aleayn (指眼睛) ya warad mfttah e alkhadin (指脸颊) 2. 纯阿语教学 从大二开始上课就很少听到英文了,学期一开始还会照顾大家夹杂一些英文,但是80%的时候都是在说阿语,包括解释语法知识点。我们只能强迫自己去适应。 新的内容会重复一遍阿语,重复一遍英文,待我们知道这是讲的什么话题之后,后面基本上是阿语了。如果有不懂的,用阿语提问 (这个单词什么意思; 请再讲一次; 请用英文复述一遍...)。 一般要求英文复述最后的结果都是,老师问我们在座的有谁听懂了用英文复述一遍。 在经历过一个暑假没碰阿语的情况下,第一周一上来就这么刺激确实有点不适应。现在些许有些适应了过来。大家都觉得很痛苦,但都清楚这是为我们好,所以也就不再多说什么了。 3. 第一周到第三周内容清单 第一周 课程介绍,时间和地点名词 (m+动词),复习1~20数字,学习20~10000 第二周 关系代词 (alatī,aladhī),一些常用词 (mathal, kama-, ka-, ka'ana) 第三周 动词形式1~10,着重讲第2类和第4类 最后一点点 至此已经把之前做过的所有事回忆完了。下周开始就是周常的记录每周做了什么,学了什么了。 Ma' al-sālamah! 原文发布于知乎2017-10-07

2024/4/22
articleCard.readMore

我在英国学阿拉伯语2——大一学什么

我在英国学阿拉伯语2——大一学什么 这篇文章会把我第一年的有些细节回忆一遍,并且穿插一些我在看国内阿语教学视频是经历的一些文化冲击,下一篇文章就会开始正式记录我现在的学习生活了。翻看以前的笔记和课本,刚刚踏入阿拉伯语学习的情景仍历历在目,虽然仅相隔几个月的时间,入门时的那些心酸恍如隔世。 1. 阿语的使用 上文提到阿拉伯语1一周4节讲座和1节口语课。在学习开始初期,全部以英文为主,所有常用的句子表达以及语法专有名词着重使用阿语交流。 常用的句子表达包括每天的问好 (基本不说as-salām 'alaykum,一般都只说ahlan,然后kayfa haluk)、提问 (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以及回答 (完成了,没有问题等等) 因为阿语班人数不多,第一年大约50人左右,但是授课人还是会很努力地尽量记住学生的名字。所以在点人起来回答的时候也会用阿语先问名字,然后我们也会渐渐条件反射一般地回答 (ismī ___)。 其实我不太会阿语的字母音译,我们只有在学字母表的时候才会这样表示读音,字母表学完之后就完全抛弃这样的系统了,只看字母读单词,从来不用音译辅助 同时,在解释语法概念的时候,很早就会把一些语言学词汇的阿语说法灌输给我们,比如动词句、名词句,现在时、过去时,阴性、阳性以及三种格。在每一次说完这些词的英语时候,都会补充阿语的说法,黑板上的板书也是直接写阿语词。很多这类词在学习开始连拼读都困难,到最后也都深入到脑海里了。 2. 格尾的朗读 我在一开始听不懂课时,也有尝试过去中国的网站上找一些阿语的教学视频,结果让我感受到了深深的震撼。 我们在学习词汇、句子,朗读的时候从来不把格尾 (case ending) 朗读出来,在我们正式学习阿语的格之前我甚至一度深信阿语的词汇就是这样读的。而国内教学视频的朗读示范里,每一个格的格尾全部都读出来,哪怕随后我知道只有标准语书面语才需要恪守格尾,也对把它朗读出来感到不自在。 我们的格是在第一学期快期末的时候才学,在那个时候对阿语的语法有一个朦胧的概念了,能够简单地书写一些句子了。在这之前遇到所有跟格有关的,老师也只会说这个之后会讲到,现在不用管 (在口语和句法教学上也确实无关痛痒) 我想国内很多人觉得阿语难学,跟一上来就去纠结各种词的格有一定的联系。作为一个语言学的学生,格这个概念我们在上课有很系统地去学习。对于不是语言学专业的学生,理解这个概念本身就很难有足够系统的知识去支持。 3. 阿语专有名词 除了格尾,还有很多语法概念国内选择了不一样的方式进行教学。 比如: 圆ta,我们统称ta marbuta,实际上也就是这个字母本身的名字。可能因为放在汉语语境,ta marbuta不太符合使用习惯,每说一次这个字母都要读这么长的名字 (我们其实都习惯了),确实也很费力 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我们直接称呼它们本身的名字,fatHa,kasra, Damma。后来查询资料以后才发现这些是汉语音韵学的专有词汇。其实仔细想想这几个词还挺生动形象的。 静符等各种符,静符我们同样也只称呼它本身的名字sukūn,不会有专门一个语法词汇去描述这个东西。 不知道国内的同学对于这些语法术语怎么看,尽管学的都是同样的东西,但是我感觉到了深深的不适应。对我来说,学习这些语法术语反而增加了记忆的负担,对于专业为非语言学的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更加如此。 当然可以理解,毕竟汉语语音不适合在汉语句子里直接说它们本身的名字。 4. 方言 我大一上学期的两位授课人一位来自巴勒斯坦,一位来自约旦。而口语课的老师则分别来自埃及和叙利亚。所以上课问答我们不完全按照标准语来进行。 我们很早就学到埃及方言的j会发成g,约旦那边会把qaf简化成喉音,老师们也都是半开玩笑地和我们说自己的口音/方言是最棒的,快来学啊。当然对于刚刚涉足阿语的小白们就算想学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大家也都是以学习标准语为主。 虽然有的时候因为上课的时候习惯了用Levant方言来提问 (shū ya3ni),对埃及老师这么提问的时候,他会先用自己的方言重复一遍这个问题,看看学生有没有知道的,然后再为我们解答。 我有的时候觉得很幸运,在这里学习能一口气遇上好几个方言区的。就像外国人在国内学中文的时候,一口气把东北人,广东人,四川人和山东人遇了个遍。虽然大家的方言口音各不同,但都还是其乐融融地在一起学习生活。 在方言这一块,我们非常自由,也鼓励在口语的时候说方言。想说标语说标语,想说方言说方言。 5. 阿拉伯语1所有知识点清单 所以我们第一年究竟学了什么,学完之后究竟达到什么样的一个程度了呢。 字母表 这必须的,我们总共花了3个星期学习字母表 词的阴阳性,定冠词al-,人称代词等基础内容 名词句,动词句以及它们的否定形式 lan, lam, laysa, la, mā这些词我们只讲了如何连接句子,但是语态和格的问题我们留到了第二年才讲 复数以及破碎复数 破碎复数仅学习了一些常见的形式,每个形式下的例子不超过5个,可以说是简单概括,并没有深入学习太多。我们现在对破碎复数的词汇量也局限于一些常见的词 (城市,电影等) 时态 现在时和过去时,并且简单提到了虚拟语态和去noon的问题 动词形式和动名词 动词形式只讲了1到5,练习着重放在动名词的变形上 数字 基数词只学到了20,序数词学到了10,主要以告诉现在几点了为主 格 简单提到了阿语的三种格,并且对发音的影响。我们只花了两节课学习这个内容,然后有一份用来填定和不定形式下,每个格尾用什么音的练习,仅此而已。 介词 bi-, fi-, li-,ma3, min,以及里面外面,前面后面,在旁边在中间等方位介词。少量提到了一些固定搭配,如yabHathu 3la 他寻找 之类的词 连接词 因为,所以,但是之类的连接词,递进关系和转折关系的几种表达形式都学了 形容词,及其比较级和最高级 简单带过,不超过两节课 关系代词 alatī,aladhī那些,所有数和性的种类都简单学了遍,更多内容放在第二年学。一些类似"像..." mathal,"在...地方的..." Hayth这些也有简单提到 如果... 这已经是非常非常后面的东西了,考试也没考,现在也几乎忘光了。依稀记得要用过去式和虚拟语态之类的 6. 最后一点点 所以中间提到的一些教学方法上的差异并不是说觉得哪个好,在先入为主的观念下,我肯定觉得我接触到的这些会更适合我,我也更习惯于我们这边的教学。 仔细看看第一年确实还学了不少东西,不知道国内的小伙伴第一年学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程度呢? 下篇文章就会是类似日记形式记录这边每一周的学习内容,以及各种作业讨论了。希望大家一起讨论! Ma' al-sālamah! 原发布于知乎2017-10-07

2024/4/22
articleCard.readMore

我在英国学阿拉伯语22——完结

我在英国学阿拉伯语22——完结 时间过得真快,这个学年就这样过去了。这周五随着最后一节阿语课的落幕,我和阿拉伯语的旅程也暂时告一段落。在我之前的连载日志里我有提到,我只是选修阿语,语言学才是我的主专业。我学阿语的同学大三都会出国交换一年,所以理论上我基本不再有机会在教室里学习这门曾经把我虐得死去活来的语言了。 这也是为什么我很珍惜第二年的时光,决定上知乎把我的学习历程记录下来,把笔记分享出去。 现在这个系列完结了,根据老师的说法,我们这两年已经把阿语90%的语法内容学完了,剩下的内容虽然还有不少,不谈能否工作和学习,所有核心的语法基本都有了,剩下的就是如何精进和运用这最核心的90%。 我想用一个语言学学生的视角,最后再给下面这几个人群讲讲我觉得阿语最难的几个地方吧,阿语难不难,学了才知道。 本文读者受众: 在观望要不要学这门语言/专业 想要自学这门语言的语言爱好者 (比如高中时的我) 刚刚入坑的不久的大一新生 好奇阿拉伯语是什么的吃瓜群众 我认为,阿语主要有以下几个劝退坑,我按接触顺序提一下,在学习早期一定要多花时间在上面 1) 字母表 字母表大概是劝退自学者的第一道大门,也是让吃瓜群众退避三舍的第一道门槛。 阿语的字母表看起来很可怕,很多字母在词首、词中和词尾都长得不一样,而且从右往左书写很多人都不适应。但是我认为,书写还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字母的发音。 和很多语言一样,阿语的发音是和字母直接绑定的 (不考虑标音),所见即所读,这就直接导致了很多发音如果你没办法分辨,或是你没有系统学过国际音标IPA,会极大影响你的听写和单词记忆。四个“t”,还有两个咽音,光是看视频自学是非常困难的,学了很久的学生有时候单词中听辨也还是不太行,这是前所未有的一种体验,非常不推荐自学,一定要有老师教。 再加上阿语是闪族语言,这类语言书写时大多只写辅音不写元音,由此你又会接触到很多符号。如果你的教材把以上所有内容都弄完才开始学习正课,此时已经花了不少时间了,估计一开始的新鲜感都会消磨掉不少。 难,但是这是一切的基础。 2) 破碎复数 当你第一次开始学名词复数的时候,你就会接触到破碎复数这个概念了,这是我认为第二个大坑。 破碎的意思就是不规则,书上为了入门会给你的一些规律的例子,你会大概有些感觉破碎复数都长什么样,但是实际操作起来真的完·全·没·有·规·律。因为就算你知道它们要变复数都只能这么变,但是你不知道它们用的是哪种方法。每次遇到新的名词的时候一定要花时间把它们的复数记下来,好的阿语字典都会帮你把复数列出来的。 这个不怎么难,但是还是要多花时间打基础,后面有语法点需要用到。 3) 数字 我认为数字之于字母表,劝退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 没有接触过的人大概想象不到,它和法语数字的难是不一样的。法语数字的难点在于拆分,把一个大数字拆成各种小成分;阿语数字的难在于性别和数上变化,而且完·全·没·有·逻·辑·可言,甚至你第一次接触时你会大呼反直觉。譬如,3到10的数字会和名词交换性别,11以上的数字名词用单数等等…… 然后序数词你要记一套,基数词你要记一套等等。 好在这些都是有规律可寻的,再怎么没有逻辑只要有规律就能推。等语法往后学,再回来看以后会感觉简单一些。老师说很多研究生写论文的时候,要写数字的时候都还是会背后一凉。 数字是根本逃不掉的,一定要学而且要学好的。 4) 词型 阿语一个动词分别记忆分过去时、现在时两个时态,再乘上阿语里的14个人称,加上这个词可以变形成动名词,主动分词和被动分词,虽然和别的语言 (比如俄语和希腊语) 比起来可能还差点劲儿,但是也够你玩很久了。 同时动词还有1到10类常见的不同动词类型,这其中有些还会遇到4种带特殊字母的动词类型 (记住那个叫做尾柔动词/defective verb的,每次变形都是它变得最夸张),当这些动词类型遇到上面说的不同形式又会碰撞出不少火花,很多时候都会有些许不一样的地方要额外记忆。 当然,到后期你就可以靠自己的逻辑判断应该怎么变形了,因为规律其实就这些,仔细思索一下还会觉得挺有道理,当你把不同形式的规则放在一起,推敲一下就会有自己的答案。 但是,阿语的动词绝对是学习这门语言的另一个大头,你每天都会在和动词打交道,变来变去。有些同学如果光是英语只有只需要变一个第三人称单数就已经苦恼得不行了,想要学习阿语那可真的要谨慎啊。 如果字母是朝你头上泼的第一盆冷水,数字就是让你心生退意的第二盆,各种'枯燥'的动词变形可能是点燃换专业念头的最后一盆。 5) 方言 是的,现代阿拉伯标准语只在新闻播报和正式场合使用,听到这个消息,不少人流露出了类似 "我学了这么久的中文,为什么我还听不懂四川人说话"的感叹。 如果学校有条件,并且你不想出国交换后或是碰到阿拉伯朋友时被笑在说标准语的话,趁早学一门方言吧。我们学校非常重视口语,平时说话基本都说方言,书写的时候才严格按照标准语进行,这也是比较符合中东国家的语言习惯。 不管是阿语专业以后要做翻译的,还是只是想要学习阿语的语言爱好者,我都推荐趁早学习一门自己喜欢的方言。方言是简化版的标准语,确实学习方言会给你带来一定量的学习压力,但是非常有用。确实受过良好教育的人都会说标准语,除非是正式的外交场合,但是日常生活交朋友中真的不会有人这么文绉绉的说话。 阿语难吗,难。阿语有那么难吗?我觉得没有。 越学越简单,越到后面就越觉得顺畅,贵在坚持。 这毕竟是世界上几千万人的母语,是承载了无数人类文化瑰宝的载体。如果你真的有一颗学这个的心,那就不要犹豫去学吧。 这就是这个学习日记的结尾了,感谢一直默默关注我的读者们,希望我的笔记能够帮助大家。 接下来等待我的就是特别硬核的语言学理论和实践的学习了,可能不会再有机会使用到这门语言,但是这过去的两年里我很开心。 共勉。 原文发布于知乎2018-03-30

2024/5/18
articleCard.readMore

我在英国学阿拉伯语21——尾柔词和inna姐妹

我在英国学阿拉伯语21——尾柔词和inna姐妹 第九周 (2018.3.19~3.23) 第十周就结课了 口语课 这周内容是各种做菜的词汇,因为下周口语课要用命令式进行一个演讲,内容是教同学某一样技能。往届教做菜的比较常见,所以就补充了这部分的词汇。 上课内容 第一部分是尾柔词,所有从结尾是waw和ya变形过来的名词和形容词。因为有部分waw和ya结尾的词不属于此类范畴,所有首先先看如何辨别: 以下两个词是尾柔词 以下两个词不是 基本上来说,后者因为圆ta是必须有的,而前面两个词可以根据性别选择是否加圆ta,所以后者不是尾柔词。而加在waw上的那个shadda也说明了这个词不是尾柔词,具体原因我也不太清楚。 学习这类词其实也算是对尾柔动词的主被动分词进行一个补充说明,具体变形规则大同小异,而且都是可以通过逻辑推测出来的,这里放三个不同格的句子作为例子 基本上都遵从主动分词去柔母加tanwin kasra的原则,只有宾格是留柔母加alif和tanwin fatha。剩下的双数/复数变形,定指和阴性变形都和主动分词一样,就不再重复描述了,本质上语法是一样的。 Inna这边主要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首先,意思上都是类似"确实"(indeed),表达一种决定、确定(assertion)的语气。名词句和动词句均可以使用。 第一个用法用在句首,可以接人称代词 当跟名词句使用时,主语标宾格,谓语标主格 当跟动词句使用时,动词不能和inna接在一起,主语标宾格 第二个意思就是很普通的类似英语的that,但是带有决定的语气。 inna还有另外三个长得很像的词,anna, in和an inna用作that时只跟qaala (说),所有其它能在后面跟that的动词都用anna in等于idha,也就是"如果"的意思 an初学不定式的时候已经见得很多了 真正和inna是姐妹关系的是这几个词,用法和inna一模一样,意思依次是"但是","但愿...","就像是(as if)"以及"也许" 上课时还顺带补充了一个平时不会谈到的知识点,就是当第三人称代词接到不同的介词后面时,他们的注音实际上是相对固定的,比如: 上面那一排加第三人称代词的时候一定是读hu,下面的一定是读hi,这个一般教科书里不会说,所以很多学生都容易搞混。 至此阿拉伯语2所有语法课到此结束。 阅读课 这周阅读课文章内容就是世界各地关于餐馆的新闻 原文发布于知乎2018-03-27

2024/4/22
articleCard.readMore

我在英国学阿拉伯语20——祈使语气和命令式

我在英国学阿拉伯语20——祈使语气和命令式 第八周 (2018.3.12~3.16) 第十周就是最后一周了 口语课 这周课的内容是关于上网的词汇 上课内容 首先阿语里面有三种语气/语态 (都是mood,翻译问题),陈述、虚拟和祈使。陈述语气的标记为damma,虚拟语态的标记为fatha,祈使语气的标记为静符。 当句子里面有下列成分的时候,句子为虚拟语气,别忘了去n 当句子里有下列成分的时候,句子为祈使语气,第三个用法为"lets..."。阿语的祈使语气比较特别,涵盖了现在时和过去时的否定 命令式可以理解为是祈使语气的延伸,因为很多语言的命令都包含在祈使语气里面了。阿语的命令式只能是第二人称。首先先是健康动词的变形: 基本规则为把t变成alif hamza,标音取决于第二个根母 (kasra/fatha - kasra; damma - damma),别忘了祈使语气下去n和复数人称的ua结尾哦 如果是第四类动词,则变为alif hamza + fatha 我们注意到,这些词的第一个根母标的都是静符,如果第一个根母标的不是静符,则去掉t即可 如果是第五类和第六类动词,直接去掉t就好 接下来就到不规则动词了: 首柔动词 因为第一个根母waw在第二人称会被删掉,所以按照健康动词规则走就好 中柔动词 这个比较有意思,首先所有的中柔动词在祈使语气下都会删除柔母,然后再去t就可以得到命令式了。 值得注意的是,这只适用于anta因为anta是所有第二人称里变形没有后缀的,所以除了anta,所有别的人称在变命令式的时候都要把柔母加回来 (图片以anti为例) 尾柔动词 这个简单,把t变alif hamza并按照之前的规则加上注音即可 重母动词 重母动词比较特殊,命令式/祈使语气的标记不是静符而是tanwin fatha,所以去掉t 改注音即可。还有就是,antuna这个人称需要把重母拆开,在之前加上alif hamza,标音按照之前的规则即可。 还有两个非常特殊的单词,ja'和ata,意思都是"来",它们的命令式都一样,是底下单词,其中antuma和antuna的变形要在人称后缀前加个ya。 关于命令式的最后一点就是否定形式了,否定是la+虚拟语气的动词。 阅读课 笔头有些坏了,到处都是墨水,这周阅读课讲的就是和社交网络相关的各种新闻 原文发布于知乎2018-03-17

2024/4/22
articleCard.readMore

我在英国学阿拉伯语1——学校和专业

我在英国学阿拉伯语1——学校和专业 背景介绍 我们大学的学分设置是每年要修满120个学分,每学年两个学期,每学期60个学分。每节课的学分一般在10~20学分左右,如果这门课持续一整个学年将占40个学分。 我目前的专业是语言学和英语语言 (Linguistics and English Language),除去语言学必修 (40学分) 和 英语语言必修 (40学分) 的80个学分,我每学年还能剩下40个学分可以用于选修课。 在仔细浏览种类繁多的人文学科选修课之后,我找不到自己真正喜欢上的课,于是就寻思着再学一门语言。 我的二外是高中时自学的日语,在网上买了网课,跟着从标日初级第一课学到了中级最后一课。 学日语的动机很简单,一个是看动漫,一个是玩游戏,还有就是... 而且中国人学习日语有天然的优势,而且日本文化在亚洲的影响力也是数一数二的。 那么我大学要学什么呢?欧洲的语言种类繁多,老生常谈的德法西意感觉学的人太多了,而且和英语太像,也没什么新鲜感。再加上英语母语者学习欧洲语言有天然的优势,上起课来肯定速度飞快。我就想找一门同样实用、而且又与众不同的语言。 在波斯语,土耳其语以及阿拉伯语之间纠结了一段时间之后,我联系了我的导师帮我报上了阿拉伯语1的课程,这个课程和其他以阿拉伯语为主专业的同学学的内容是一样的。既然要学,那就认真学。 我们学校的语言课有两种,一种是语言名+数字 (如:Arabic 1),这种课程是该语言学专业的必修课。第二种是语言的介绍课(Introduction to 语言),这种课程则是意在让你了解该语言的基本知识,日常会话,对于语法不会做太多的讲解,一般只有一个学期。 我现在已经大二了,已经进入阿拉伯语2的学习。最近突然爱上了写作,与其犹豫不决,不如马上动笔。这个系列的文章主要是为了记录自己阿拉伯语2的学习经历,同时简单回顾阿拉伯语1所上的内容,更重要的是给在国内学习小语种的同学一个参照,在国外学语言是什么样的一种体验。 知乎上的阿拉伯语板块文章不多,问题也不多,希望我的文章能给这个地方增添一点活力吧。虽然阿拉伯语不是我的专业,仅仅是我的选修课,但是我一直都以必修课的态度对待它。这是一门非常有趣的语言。它真的给我语言学学习带来了不少帮助。 课程设置 1. 课程结构 我们学校所有语言专业在大三的时候都会交换去目标国家学习,所以没有阿拉伯语3,只有阿拉伯语1,2和4。也就意味着,在完成两年的学习之后,学生至少会拥有交换到目标国家学习的基本能力。这也是我想在这学阿拉伯语的原因,这个学习结果实在太诱人了。 据我们的授课人所说,第三年交换学习的前三个月只会学习当地的方言,在阿拉伯语2的下半学期就已经会开始为学习方言做铺垫。并且从上半学期开始,就会将口头语从标准语逐渐过渡到以Levantine阿拉伯语为主的方言,而阅读和写作则严格按照标准语进行。 我们学校可以提供交换的国家有不少,主要有埃及,摩洛哥,约旦,巴勒斯坦为主,在第二学年下学期阿拉伯语专业的学生就开始接触相对应的方言。至于我这种当做选修的学生,当然是自己想学哪种就学哪种啦。 我目前打算继续学习Levantine。虽然埃及在国际势力和媒体影响力上有着天然的优势,但是如果只是为了与人沟通,Levantine覆盖了阿拉伯世界东面的大部分地区,比起埃及方言也是拥有不小的优势的。 2. 课时 阿拉伯语1每周有4节讲座,每节50分钟,固定在下午2:10~3:00。同时每周还有2节口语课,每节同样为50分钟。 阿拉伯语2每周同样拥有4节讲座,每节50分钟,时间同上,但是因为今年学习任务繁重,我们老师要求2点钟就到教室,上满1个小时才能把内容上完。而口语课方面,不知道为什么缩减成了1节,可能是考虑到别的科目课时安排在大二会相对变多吧。 3. 教材 阿拉伯语1使用的教材有两本,一本是这本Mastering Arabic Grammar,作为学习初期字母表学习以及基础语法学习的重点用书。 另一本是这本Al-Kitaab,里面的内容非常复杂,在前期配合着Mastering Arabic Grammar当做阅读材料来用。在把简单的语法学完之后,剩下的基础语法都会在这本书里补完。 同时,老师平时还会补充一些别的教科书里复印下来的教材,当做课上的练习使用。 而阿拉伯语2没有规定教材,所有的内容都由授课人自己设计,自己制作,非常了不起。而且因为每班人数较阿拉伯语1少了很多(1大约有60人左右),2大概只有20人左右。她还亲自上完所有的讲座和口语课,同时还分享每节课重点词汇自己的朗读录音。 结语 这是我第一次在网络上发文章,也是满足了多年以来自己想要写作,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愿望吧。今天简单介绍了一下我的学校背景,我的学习动机,以及阿拉伯语1和2的课程设置。下一篇会讲阿拉伯语1我们具体学了哪些语法和内容。 Ma' al-sālamah! 原发布于知乎2017-10-07

2024/4/22
articleCard.readMore

我在英国学阿拉伯语19——被动语态

我在英国学阿拉伯语19——被动语态 第七周 (18.3.5~3.9) 罢工怎么还在继续啊,还我学费 口语课 阿语课其实是不罢工的,但是因为教学楼封锁有时不是很严,所以还是有的上的。封锁得特别厉害的时候,进都进不去。 这周的口语课实际上是做一个介绍自己城市的5分钟演讲,上周是一些交通工具的单词,这里稍微整理一下 上课内容 终于讲到被动语态了,内容其实也不难。被动语态和被动分词最大的区别在于,被动分词会指明动作的执行者,而被动语态不会。因为很多被动语态的动词和主动语态长得一模一样,在不标音 (有时候甚至没有damma) 的情况下,有没有动作执行者成为判断是否为被动的重要手段。 在正式开始讲构词之前,还有一点需要简单提一下,被动语态的动词是有性别一致的。比如 "盘子被打碎了 kusirat aS-SaHuun",盘子是破碎复数所以是阴性,这里的被动动词也得用阴性。因为被动动词只会放在句子前,所以不用考虑数。 健康动词基本规律 第九类动词的被动形式非常罕见;第七类动词没有被动形式,因为本身意思就是被动 现在时第一个字母为damma,第二个根母为fatha; 过去时第一个字母为damma,第二个根母为kasra; 每个形式的附加字母现在时变fatha,过去时变damma 有alif的形式,根据前面一个读音改变自己的形态 第六类动词的被动非常罕见 首柔动词 只有一条规律: 平时第三人称现在时是要去掉waw的,在被动形式下保留waw就可以了 中柔动词 第一类中柔动词需要考虑人称变化,稍微有些不同 剩下的非一类动词完全遵照基本规律 重母动词 只有第一类动词是特殊的,剩下的均遵照基本规律 尾柔动词 (18.03.12补充) 第一类的动词有几个人称需要特别注意一下 剩下的基本都一样 阅读课 内容是日本的交通工具礼仪 然后每节课开场的诗朗诵又变了,现在变成了一首儿歌…… (暂时不支持插入视频) 原文发布于知乎2018-03-13

2024/4/22
articleCard.readMore

我在英国学阿拉伯语18——数字格标记

我在英国学阿拉伯语18——数字格标记 第五周 (18.2.12-2.16) 下周是阅读周,不上课,各位新年快乐 所以这周内容相对就少了下来,收假回来之后立刻段考 口语课 这周口语课介绍的是各种形容家的名词 这些词乱七八糟的破碎复数实在太多了,这里稍微整理一下,老规矩,蓝色为方言词,红色为复数 上课内容 这周上课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复习数字,以及学习数字怎么标记格。我们上课这么久以来对于格的态度都是,除非是特别重要的语法点,我们基本不会着重介绍。只有在讲完正式的内容之后,才会点一下某个语法点的格怎么标记。 大部分的内容其实初学的时候都有讲,而且都很符合语言学逻辑,基本上如果被问到都能自己推理出来。其中有一条比较通用且值得一提的规则是,10以后被数字修饰的名词都是单数、非特指和宾格,不管该词处在句子的哪一个位置,比如: 抱歉这章更得这么慢,学校里别的科目作业也是比较多。 阅读周收假回来,我们上课会演一个阿拉伯语的话剧,每个人至少都会有一到两句台词。这是一个儿童节目的剧本,今天才邮件发下来,等到时候上课了再发出来和大家分享吧。 原文发布于知乎2018-02-20

2024/4/22
articleCard.readMore

我在英国学阿拉伯语17——五个名词

我在英国学阿拉伯语17——五个名词 第四周 (18.2.5~2.9) 上周大部分内容都在讲主动分词和被动分词的特殊变形,我把它们单独整合在这篇文章里了。 这周的口语课按计划做了演讲,我讲的是中国新年,年兽的故事,也没有准备什么稿子,所以这里就不发了。 上课内容 这个内容挺简单的,5个不规则标记格的名词,它们分别是 首先是普通状态下的格标记 如果这几个词作为正偏组合的正次,或是后面有接人称的话,需要把注音变成柔母写出来 主格是waw,宾格是alif,属格是ya 比较特别的情况是,如果所接的人称是"我",则这个人称后缀ya会覆盖掉所有的格标记,如例子所示。 就这么简单,最后再说一下复数变形就没了 拿"兄弟"举例,它有两个复数形式,第一个复数常见于"穆斯林兄弟"之类的词,第二个复数更多的用于日常生活中,一般如果要变形或者标记格的话用的都是第二个。 原文发布于知乎2018-02-12

2024/4/22
articleCard.readMore

我在英国学阿拉伯语16——几个助词

我在英国学阿拉伯语16——几个助词 第三周 (2018.1.29~2.2) 不知道是不是上个学期上课进度太肝了,感觉这两个星期内容好少 口语课 本周口语课练习用主动分词和这周讲的几个助词造句子,看图说话,下周口语课要做一个5分钟演讲,内容是一个自己喜欢的故事。我大概会选一个中国的神话故事来讲吧,目前在夸父追日和嫦娥奔月之间纠结。 方言课 本周方言课也没教新的词汇,就练习对话,一个人当边检员,一个人当入境的叙利亚籍求学的学生。 上课内容 有一些助词很早之前就见过了,但是一直没讲到底怎么用,这周把最重要的一个kaana讲了。在一开始接触这个词的时候,老师只说这个类似于to be一样的词,今天才知道能够表示的内容其实挺多的。 因为中文不标记时态,只标记体,所以其实这部分中文翻译不太好翻,我们在上课的时候用的也是英语各种时态介绍的,大家可以稍微借鉴一下 kaana + 现在时动词 = 一般现在时(描述一般动作或习惯)/过去进行时 I was studying in Cairo, when I live in Middle East kaana + 过去时动词 = 过去完成时 When I saw him, he had already written the letter kaana + 将来时动词 = 过去将来时 He would write a letter in the last week 现在时的kaana + 过去时动词 = 将来完成时 When I travel to the Middle East, I will have studied Arabic 其中2和4都可以加qud来辅助表达已做完的意思,加不加都不影响意思 当kaana是助词的时候,句子里必须有另外一个动词;当kaana是动词的时候,按照正常的时态进行变形。 类似kaana这样的动词还有好几个,之后会讲,这周还补充了两组有相同意思的词 其中老师说,'aSbaHa和'amsa分别来自 早晨 和 晚上,有的规范主义语法学家会说 当表达变化在白天/晚上或者进入到白天/晚上的状态时,必须要使用响应的助词,但是现在其实已经没有人在意这种用法了。同时在maadaam里,daam本身是停止的意思,maa daam就是不停止的意思,所以也就是继续的意思,这个词在做动词使用时根据时态可以把maa改成lam和laa。 这周还补充讲了被动语态里特殊动词的变形的一部分,这就是这周学的全部内容 最后放一张上次写的作文 原文发布于知乎2018-02-07

2024/4/22
articleCard.readMore

我在英国学阿拉伯语15——主动分词和被动分词

我在英国学阿拉伯语15——主动分词和被动分词 第二周 (18.1.22~1.26) 口语课 这周口语课主要搭配着正课内容谈论职业,因为很多职业名词都是通过主动分词的形式表达的 除此之外,这学期方言课正式开始了,分3个方言:埃及、摩洛哥和黎凡特。因为身边认识的约旦和巴勒斯坦同学比较多,所以我就继续学黎凡特方言了。 第一节方言课也就简单复习了一下基本动词不同人称的变形,比如现在时动词前加b,将来时动词前加H,基本上学过标语之后方言其实很好懂。 然后练习了4个在方言里大量使用的词 我想 bidi (b, d) 我看 baHki (H, k, ya) 我做(制作) bassui (s, waw, alif maqsura) 必须 lazim 上课内容 主动分词 主动分词是阿语里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在方言里也大量使用,因为可以省去你思考如何根据人称变形的时间。 第一类动词的变形公式为faa·'i·l,基本意思为"做...事的人" 这里为什么要单独点出破碎复数呢,因为主动分词另一个重要的作用通过区分复数形式来表示不同的意思 先看第二个句子,这是一个名词句,这个时候主动分词直接表达了动词的意思,这种用法在方言里很常见,你只需要一个人称代词+一个主动分词就能说一个句子了,根本不用考虑人称变形 第一个句子是一个动词句,但是这里的主动分词用的是破碎复数形式,sakana (居住) 的普通复数形式 (看上面公式) 应该是 sakin,这里的 sukaan 为破碎复数。当主动分词为破碎复数形式时,一般作为修饰语使用。 所以三种用法,一种是表达某事的人,一种是在名词句里表示动作,一种是以破碎复数形式在动词句里做修饰语,所以记主动分词的时候要连着破碎复数一起记。 而且不幸的是,变形规则在碰到特殊动词和第二类到第十类动词时会稍微有些不同,需要额外记忆,以下先说第一类动词的特殊动词: 首柔动词完全一样 中柔动词 在柔母后加一个齐齿符的hamza 尾柔动词 在主格和所有格的情况下,去掉ya,并在第一个根母后加alif,在第二个根母上加双齐齿符 (tanwin) OneNote字体把tanwin遮住了,其实是有的 如果是宾格,在结尾加ya+alif+双fatha (tanwin) 如果是阴性或者定指,把ya加回去 如果是阳性复数,把ya去掉 重母动词 按照基本形式把重母拆开 如果是复数,则把重母合起来,并按照基本公式变形 带有hamza的词 把alif hamza变成alif madda 第二类到第十类动词就很简单了,直接在词首加一个m,并把第二个根母变成齐齿符就行了,特殊动词大规则一样。值得注意的是主动分词没有第九类动词。 被动分词 被动分词就是主动分词反过来,表达被动的意思,基本公式为ma·f·'uu·l 非一类健康动词 根据过去时在词前加mu,其余正常变形即可 职业名词 有部分职业是不能用主动分词来构词的。而且主动名词和这类词不同的地方在于,主动名词表达的是做这个动作的人,但是以下这些名词表达的都是这个职业,基本公式为fa·''aa·l 阅读课 阅读课的文章内容和各种职业新闻有关,比如赚钱最多的职业,最奇怪的职业等等 原文发布于知乎2018-02-07

2024/3/6
articleCard.readMore

我在英国学阿拉伯语14——第七、第八、第十类动词

我在英国学阿拉伯语14——第七、第八、第十类动词 第一周 (18.1.15 ~ 1.20) 阻止你学好一门语言的最大杀器是放假 上学期的期考出分了,惨不忍睹,全班平均分不到50,还有两个小伙伴没及格,太可怕了,3个小时都写不完,就像在用阿拉伯语考SAT一样…… 犹记得阿拉伯语1的时候班上还有60多人,现在只剩下不到20人了,可怕…… 首先每堂课前朗诵的那首诗变成了《妈妈 妈妈》 口语课 第一周口语课主要还是复习热身,聊一聊2017年发生的事,还有对2018年的展望,下周五前交一篇相同话题的250字作文 里面提到的12星座在这里整理一下 上课内容 第七类动词 所有第七类动词都是不及物动词 现代阿语里没有任何一个第七类动词是以r, ya, waw, l, n 和 hamza打头的 所有第七类动词的现在时都是alif+开口符,过去时都是alif+齐齿符 第七类动词表达被动的意思,但是仅仅是语义层面的被动,只有第一个字母变damma的那个才是真正的被动语态 第七类动词没有首柔动词,其余特殊动词正常变形 第八类动词 第八类动词没有固定的意思,它可以是 a. 和第一类动词意思相近的 b. 反身动词且不及物,这类动词可以和第五类动词混用 c. 表达被动 一些特殊的变形 没错,臭名昭著的萨达姆名字就是自己改的, 他原来不叫这个名字,他改成了S d m 摧毁 第十类动词 第十类动词不常见,也很简单,一般表示寻找某物的意思,然后记住现代阿语里第十类动词没有首柔动词就可以了 阅读课 经过上半年的摧残,我们阅读课的速度明显加快了,主题是2017年发生过的大事小事 开学啦,恢复更新! 原文发布于知乎2018-01-24

2024/4/22
articleCard.readMore

我在英国学阿拉伯语13——数字、时间和颜色

我在英国学阿拉伯语13——数字、时间和颜色 语法点和大部分词汇之前的文章都已经总结得差不多了,所以感觉也没必要再单独开一篇文章都丢进去了,之前做的笔记已经非常详细了。现在把一些特别基础的东西自己整理了一下,分享给大家。虽然学了快两年的阿语了,但是每次一说到数字心头都会紧一下。 数字 不得不说阿拉伯人真是天才,数字硬生生把我的很多同学虐出了心理阴影。我自己每学到一个新的阶段也要停下来,从头学一遍。 首先3到10的数字有阴有阳,这里基数词加了圆ta只是读着好听 序数词的基本构词法为第一个根母变长音,然后加上al 两位数的基数词 (看十位/交换性别) a. 阳性 - 个位数是阴性,十位数是阳性 b. 阴性 - 个位数是阳性,十位数是阴性 两位数的序数词 (性别一致) 几十、几十的序数词为基数词+al,并且用waw连接个位和十位 百位数的性别一致只需要考虑个位数 数字连接名词 (注意复数死物为阴性) 时 1和2性别一致 3-10交换性别 11到无限大,名词永远为单数;11和12性别一致,13到无限大个位数交换性别、十位数性别一致 词序 a. 正偏结构下,al名词+al数字,性别一致 b. 如果先说数字再说名词,性别按规则6)处理 c. 说大数字的顺序为(以万为例) 万waw千waw百waw个waw十 描述时间 复习完序数词再来看时间就简单太多了,完美遵照以上规则 小时用序数词,分钟用基数词 在说分钟的时候别忘了之前提到的数字和名词连接规则 颜色 我记得大一的时候我们先学的颜色再学的普通形容词,因为颜色分阴阳性,直接就放在性别后面学了,正好可以练习性别一致。但是因为这个内容很早很早很早很早就学了,加上只上了一节课,所以就算是现在说颜色的时候总是记不住。 还有一些特别浮夸的颜色之前已经提到过了,就不再重复了 下周二考试,更完这篇以后本学期应该就不会再发新的内容了,除非有看到什么特别特别想聊的内容。所以,谢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我们2018见啦! Ma' al-sālamah! 原文发布于知乎2018-01-24

2024/4/22
articleCard.readMore

我在英国学阿拉伯语12——出国交换

我在英国学阿拉伯语12——出国交换 出国交换的会议开在我考口语的同一天下午,虽说已经进入复习周了,但还是想去看看。我大致了解了一圈发现,整个班20几个人,只有3个像我一样把阿拉伯语当做选修课 (专业和阿语不沾边) 的人,还有一两个交换学生。无论是从学校的制度上来看,还是父母的意愿来看,让我在未来交换到中东国家学习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只能坐在后排静静憧憬一下阿语国家的学习生活。 综合考量国际政治局势,今年可以交换的学校有这四个: 约旦,安曼,IFPO (Institute Francais du Proche - Orient) 摩洛哥,菲斯,The Arabic Language Institute 阿曼,伊比利,Noor Majan 埃及,开罗,ILI (International Language Institute) 学习内容 在听的过程中我发现,不同学校的学习重点是不一样的。像约旦的学校就追求结课之后能够用阿拉伯语写一篇学术或者研究论文;摩洛哥的学校会根据不同水平开设不同的班,中级学生会使用Al-Kitaab2和3进行听说读写各方面的加强,高级学生则会进行学术语言的练习。 我们老师说Al-Kitaab算是欧美国家学习阿语的标准教材了,几乎所有的学校都会使用这本书 学习时长 约旦分为27周三个学期,摩洛哥每个级别的课程为6周 (一天4小时),阿曼8周25小时,整个埃及的项目则是分成了560个小时 (120个小时方言,240标阿,200小时实践训练) 学费 约旦,4600欧元一年 摩洛哥,语言课496英镑,带学术内容的课896英镑 阿曼,950阿曼币学费,400阿曼币住宿费 (好便宜啊) 埃及,按课时计算,分小组和个人,一个人上课为7英镑一小时,小组上课按人数不同有8个人36英镑和16个人72英镑 剩下的内容就是以前的学生发来的心得和感想,看下来都还挺正面的,很多人都点名了西方媒体对于中东国家的渲染过于负面,实际体验下来完全不是这回事。 不知道国内的小伙伴出国交换的时候是怎么选择国家的呢? 原文发布于知乎2018-01-24

2024/4/22
articleCard.readMore

我在英国学阿拉伯语11——期末口语复习

我在英国学阿拉伯语11——期末口语复习 第十一周复习周的内容没有什么特别需要分享和记录的东西,上课就是回顾之前的内容,做做练习而已。阅读课的材料如下,很普通的英翻阿: 复习的话我大概还会再分几个章节,把在OneNote里整理过的资料再发出来,现在正着重准备这周四的口语考试。因为会有演讲,题目是之前口语课的内容,所以这次更新先整理口语课学到单词。 首先是方言部分,最后一节课老师说这学期可以暂时先用标准阿语回答问题,毕竟一星期一次的口语练习还是不够,但是下学期就规定只能用自己选择学习的那一门方言回答问题。以下为Amiya方言三种时态和常见人称的变形 (直接复制粘贴课件里面的内容了): 划线部分为方言与标准阿语相同的说法 接下来是口语课需要重点掌握的词汇 (部分已发过) 身体特征 感觉 性格 身体部位 节日 购物 衣物 旅游 原文发布于知乎2018-01-24

2024/4/22
articleCard.readMore

我在英国学阿拉伯语10——重母动词和双数

我在英国学阿拉伯语10——重母动词和双数 第十周 (17.11.20~11.24) 这周就是上课的最后一周了,下周是复习周,连柔动词被鸽到下个学期了 口语课 这周口语课介绍的是不同节日的阿语说法,然后下周会做一个小组的报告,每个组介绍一个阿拉伯世界的节日或者习俗,我们组抽到的是婚礼,下周再更新这部分的内容。 上课内容 重母动词 学了这么久的柔母突然混进来了一股清流,重母动词的变形个人感觉非常好记,首先要求掌握的大概有这些词 重母动词的变形一般有两种形态,第一种是拼在一起写然后字母上加叠符,第二种是展开写。 过去时的变形,以下四个人称把字母拼起来加叠符,其余均为展开写 现在时的变形,除了antunna和hunna展开写,其它所有人称均为拼在一起写 以上规则适用于除第二和第五类的所有动词,以下仅为举例不同形式的不同意思并联系变形 有趣的是,老师说第二类的Hallal在宗教方面的意思为"使...合法化",然后聊到了现在有些穆斯林想要把喝酒合法化,因为严格意义上来说不洁haraam的食物不等于不清真halal,虽然酒是haraam的,但是没人说它不清真,而且很多清真食物里本身就可能含酒,所以有的人就想钻这个空子,挺有意思的。 因为第二类和第五类动词有shadda,所以在变形的时候稍微有些不同,以3 d d为例子: 仔细观察发现其实和普通动词变形没什么两样。第二类和第五类动词因为有了shadda,为了避免歧义,失去了结合和拆分的这么一个变形,反而变得更好记了 双数 不知道为什么在大二上学期最后一周才讲双数,明明这个东西很基础。很多东西我们早已接触过了,只是不知道具体规则是什么样的,所以以前碰到使用双数的时候都是连蒙带猜地就这么写了。已经学了这么久了,突然回头看这种特别基础的概念,意外地觉得很简单,很多东西简单提一下就会了。 人称代词 第二人称变成antuma,第三人称变成humma 代词后缀 第二人称为kuma,第三人称为humma 名词/形容词 主格加an,宾格和属格加in 如果双数名词是正次或者接着人称代词,需要去掉n 带有hamza的词,把它变成waw 带有alif maqsura的词,把它变成ya 类似眼睛耳朵这些成双出现的身体部位,一律当做阴性处理 动词 第三人称现在时统一加alif,第二人称现在时加ma 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的主格过去时均加an,如果是虚拟语气或是祈使语气则去掉n 阅读课 本周阅读课做的是一篇关于圣诞节的文章,让我意外的是很多中东国家竟然也过圣诞节。然后做完一段还有半个小时,突然就变成了听力填词了,阿拉伯语版的Jingle Bells你们听过吗? (暂时不支持插入视频) 然后填完还要一起唱,非常欢乐! Ma' al-sālamah!

2024/4/22
articleCard.readMore

我为什么选择离开机构?

我为什么选择离开机构? 前言 距离勇闯CYA的791天系列所记述的内容转眼已经过了1年半,我从工作的第二家公司离职了,总计610天。原本计划着也写一个类似的回忆录,把这段时间遇到的一些事情悉数说出。但是现在自己选择成为了一名独立老师,并且打算将这个博客的内容作为重要的对外输出、展示的页面,这个博客的受众也包括我之前的学生以及同事。 这个行业圈子很小,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和她们仍然会有紧密的合作,即便是匿了名,也很容易凭借着只言片语找到人。因为前不久在我身上就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 一位在机构我曾经很敬重的、甚至在年会时能坐在老板那一桌的老教师,出去开了自己的工作室创业去了。有传闻她和领导层理念不合,受到了很多不工作的待遇,于是即便她曾在机构立下赫赫战功,在同学和老师之间有口皆碑,但仍然毅然决然地离开了。 私底下我与其他老师还为她打心底里高兴,也希望她的工作室能够越做越好,这样对于普通老师的我们也能有多一个去处。但未曾想某天她私人的小红书小号发了一条非常阴阳怪气的帖子,大意是「自己深耕行业多年,最近在招聘线上老师,遇到了很多奇葩,今天就来盘点三个自己碰到过的奇葩老师」,凭借着描述,我很轻松地就能判断出她点的第三个老师就是我自己…… 什么「来了机构后……学历从本科生突飞猛进到硕士」「1个月就从新人老师变成雅思听力老师」「为了挣钱自称为不休息的一休」「拓科小王子最近又开始拓雅思阅读了,真佩服他的全能啊」「这个世界的规律是,神仙总是意识不到自己是神仙,即使意识到了,也不会承认(捂嘴笑表情)」 我几个和我关系好的老师对她瞬间滤镜碎了一地。我刚入职时经常去向她讨教经验,打心底里尊敬她为前辈,甚至还为她发过朋友圈特地感谢她,但是她却在和我没有任何瓜葛的情况下发了这样一条小红书帖子,指着我和另外两个同事鼻子骂。甚至这件事情对她刚开业的工作室来说完全就是黑料,没有任何收益,好好的一个受害者视角,硬是变成了施害者视角。 我自己并没有直接刷到这个帖子,这件事情其实是第二天中午主管找我聊天的时候顺带提的,并特地叮嘱我不要去搜。我很感谢她,但是这种事情谁能忍得住呢。 我也很感谢这件事情为我敲响了一记警钟,言多必失,祸从口出,我现在已经不是2020年吃回头草的小马了,我现在是渴望驰骋在大草原上的年轻马,我的一言一行会被所有人看着,这对我决心转型成为自由教师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 好了,回归正题,我为什么选择离开我所工作的机构呢? 原因 我离职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1. 身心原因 在机构的工作强度真的很大,各家机构有各自的强度,有的是要跑校区,有的是要上晚课到21:30,而我们是单纯的课量大。虽然这件事情对于老师来说不见得是件坏事,老师毕竟是挣课时费的,如果每天上班没什么课,收入将会下降得非常厉害。 我在机构里算是主推的明星老师,试听签单很多,口碑也很好,于是只要我依靠着机构这棵大树,我是几乎不用担心没有收入的。即便是前段时间市场环境不好(或许也是仅我们机构进入了下行周期),很多老师课表都不满,我仍然是机构里上课比较多的老师,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高课量(每天7-8节课)给刚入行的我带来的收益是无法言喻的,我能用大量的实战经验快速成长,我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我也有教育行业工作2年多的经验为我的实操做背书,我成长得非常快。 但是于此同时,每天早上10-12两节课,每天下午13:30无课间一直上到19:30,连续6个小时的高强度输出,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都是很大的消耗。刚入职的时光如此美好,主要是因为我们当时只需要上到18:30,几乎是一个刚刚好的程度,再多一点点就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了。 随着机构快速发展,我们从原来的1周尽量不超过3个19:30(甚至一度18:30-19:30上试听课时费有奖金),到每天都上到19:30但是前面有空会尽量往前调,到就算前面空也一定得上到19:30……随着一条条通知的印发,至少在我心中我对这个休息时间的不满是逐渐积累的。 上到19:30几乎就意味着你当天晚上就废了,不仅下班吃饭晚,也基本上隔绝了所有的社交活动,我也没有办法维持一个良好的运动作息,因为8节课毫无摸鱼地上课真的太累了。我不知道大厂的强度和这个作息到底哪个更夸张,但是至少我做不到。 我曾经尝试曲线救国,协商双休上到19:30退格成单休不上18:30,我相信规律地作息,加上健康的饮食,我是能够在这样环境下活下来的。因为当时我没有什么假期出游的需求,而且我正处于行业新鲜期,我甚至不介意多上点课来打磨我的课程,因此在群里也把昵称改为「聪明的一休」作为一个苦涩的自嘲。我可以算是反抗19:30的第二人了,第一人曾经在会上提出过公开反对,会后直接就被约谈话劝离职了。 在寒暑假旺季时,由于默认的工作时间就是单休,为了不上19:30,我又尝试着进一步退格成「聪明的不休」。我还安慰自己,上到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下到朴实的农民伯伯每天都工作,他们是怎么熬过来的呢?一定也是靠稳定的作息和健康的生活习惯吧。但是我错了,哪怕我心里还能上,还愿意和我喜欢的学生们上课,但是你的身体会起很多生理反应。呕吐,头晕,低烧,接踵而至……想到这里,我对工作强度甚至更大的医护人员和警察等职业更加肃然起敬了。 我叫自己「不休」,不是为了挣钱,是为了自洽。 今年的暑假格外难熬,我对19:30的厌恶达到了极点,身体也陆续出现了问题,于是第一次提了转兼职,彼时正值暑假高峰,在一番协商下机构罕见地准了我10天去埃及玩的假期,并且答应我8月不排18:30-19:30等…… 当我休完假回来之后,再度开始上到19:30,我已经无法再承受这样的工作方式了,已经开始酝酿出走的时机了。再这样上下去无论对我的身体,还是对我对这行的热爱,都是一种透支,我不想在这么年轻的时候就对自己好不容易找到的、热爱的事业失去热忱。诚然,这份工作赚的确实比我第一份多多了,但我宁愿不要挣这么多钱。 我知道机构是不会妥协的,这是他们口中所说的「市场要求」,可是学生也在抱怨这叫做「晚上的课」,但我实在是无法接受这个时间了。 Once you go black, you never go back. 2. 发展原因 在这个行业,你的发展路线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成为明星教师,持续地靠上课以及各种业务赚到更多的钱;另一个是成为主管,无论有没有股份,都是为了赚更多的钱。 我在来到机构的第一年可谓是风生水起,从我不断记录地备课博客也可以看得出,机构很看重我,该有的涨薪和升职成组长也都第一时间了考虑我。 我入职时的+1和我是比较好的朋友,人人都爱她,但她离职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1的这个位置都是空缺的,由+2担任。彼时正值学校二校、三校筹备期,作为大本营的成都本部其实主要稳住就好了,并不需要一个主管做多么惊天动地伟大的事情,于是这个位置就这样一直空着。 当+2的事情实在太多,需要考虑找人来顶上这个位置时,其实机构里面可选的人不多。当过主管的不会来再干,家里有小孩的不会来干,能力尚浅的新老师不会考虑,盘点一圈下来,可能的人选最后就落到了我和另外一个年轻老师的身上。 在某次面谈的时候,我向她表述了「如果我有机会,我想试试」的想法。在那次午饭,她委婉地劝退我说,在教培行业当主管并不是像在互联网公司职级提升,P7升P8,而是工作职能的转变。课还是会上,但是已经不是重点了,重点在于管理和很多人际交往的琐事。彼时的我读出了这层意思,但还是打心底里希望能有这个站上去看一看的机会。 +2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在兼顾着三个学校的老师管理事务,在今年春节后的某个时间点,她官宣了那位年轻老师作为助手,辅助她完成一些琐碎的事务,如转发学生信息,分配老师等秘书工作。据我所知,她甚至在春节前就已经加入了某个后端群,开始逐渐上手接管一些事情了。因此,其实从一开始甚至我就没有被纳入考虑范围内,只是我自作多情罢了。 有了第一份工作的经验,我深知这意味着什么,也很早地转变了心态,没再想过要当主管这件事。福兮祸所伏,如果你让我干她现在在做的事情,每天就是转发群消息,填填表,算算工资课时,这也不是我渴望要做的主管。 我想做的主管是正经负责招聘、组建团队,培训新老师,每季度完成教研任务,制定考核标准,并且为教师谋取更好工作环境的主管。我的能力点也在此,而不在细碎的跨部门合作。 后来暑假的时候+2突然离职了,按照管理们的说法,她们也很震惊。 我曾经向她提过再次涨薪的期望,心里想着「好嘛,不让我当主管也行啊,让我多挣点钱就行,咱们就不用在这继续客套了」。她再次委婉地拒绝了,她说现在学校正在制定一个更加完善地涨薪制度,很快就会推出来了,考核的标准无非就是投诉量、能教的科目之类的,以我的能力一定能满足的。现在这个时间点提,校长不会同意的。 几个月后,+2的突然离职,她走之前说的涨薪希望更加渺茫了,因为那个时候制度还是迟迟没有端上桌。当真正开会通知之后,算一算我还得再熬一年才能换来我半年前提到过的涨薪,很多老员工都觉得多少有点没诚意。 人是要一直往上爬的,主管你不给我,涨薪也不给我,这也不愿意,那也不愿意,不想留我就算了。 3. 市场原因 李诞的《脱口秀工作手册》里有提到过一个经典的“交易成本说”。 我们在公司上班,公司既不是你家,也不是资本家剥削剩余价值的场所。你通过公司的平台,出卖才华八斗,在市场换取碎银几两。公司降低了你的交易成本。你要觉得不爽,大可以直接去市场交易,比如做独立文案,如果能赚得比工资多,说明你与市场的交易成本比通过公司交易要低,也没必要坐班了。 其实很多学生都有绕过机构来找老师私下上课的情况,我觉得但凡教得好一些的老师都有这样的经历。但是出于职业道德和契约精神,一般人都会拒绝。对于老师来说好像是挣得更多了,但是这件事情一旦被传出去了,对老师百害而无一利,甚至会在业内落下一个背信忘义的标签。 我对这种事情一向是比较谨慎的,但是当我认真盘点了手上的曾经有意找我上课的学生,每个人的上课需求,以及上课时间后,我算了笔账,大概知道了自己每个月要做到什么程度才能养活我自己,就下定了决心了。 我也不需要开机构,我也不需要开个工作室,我的理想不是很远大,我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少上现在一半的课,但是挣得和现在一样多就可以了。至于有没有更好的机会,会不会因为招不到学生而没饭吃,这都是后话了。 在连续上了3天19:30后,在10月29日周一的早上,我向HR提出了午饭邀约,提了我人生中的第一次离职。我把上面的原因都坦诚说了一遍,沟通很顺畅,手续也办得很快,10月31日就是我在机构的最后一天了。 And...这就是我选择离开机构的原因。 不知道5年之后再回过头来这篇博客,我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2025/8/13
articleCard.readMore

我与偷渡者在中餐厅打工的日日夜夜

我与偷渡者在中餐厅打工的日日夜夜 窘迫的我 我出国上学的时候一直很不顺利,从入读国际部开始,到读完整个本科,家里的经济状况一直很不稳定。近期有个词很火,叫“留学断供”,指的是“留学到一半家里破产了”。我倒没有断供,而是从一开始就供不上。 父亲是做工程的,算是个“包工头”。工程款回款一直是宇宙难题,做工程的人总是欠着各种三角债,你欠我,我欠别人,别人又欠着另外的人,每个人手上几乎没有现金流。每次回款之后只能看着哪个人的欠款还能拖,象征性地还一些钱后才能留给家里用。工地手停口停,有时工头们为了能够拿到现金,只能硬着头皮再开新工程,拿着新工程的预付款去支付前一个项目工人的工资或者挪一点给家里用,期待着前一个工程的尾款能早点到账,好再去周旋一段时间。 如果每个项目都能按时回款,那就没有这么多事了。 因此从我爸决定供我出国开始,就读国际部、办签证以及支付学费和生活费,没有一件事是顺利的,总是以各种方式超过截止日期,往往通过借钱才能解决燃眉之急。 由于几乎没有多余的钱给我作为生活费,大一的我尚可以吃吃食堂,尽量把自己吃饱、吃营养,因为学校宿舍费用里已经包含了食堂费。面对汇款的不确定性,大二自己搬出去住之后我就得自己想办法再开源节流,压缩成本。 其实现在回想起来,打工这件事情或许从我刚出国就应该开始做了,能够显著地缓解家里的压力。不过碍于学生思维,高中的时候我就是一个不敢踏出舒适圈的乖乖学生,总觉得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好好学习,明明一开始的课程对我来说很简单,我宁愿躺在家里减少消耗,也不出去干点活,还用“不好找”等理由欺骗自己。 因为家里的压力已经到达了极限,无论再不情愿,我还是迈出了这一步。 出社会的第一课 我没有去找学校的兼职资源,因为税很高,而且工时不够,远不能覆盖我每个月的开支,尤其是有些时候我还得自己支付每月的房租。 在要好的中国同学的推荐下,他在一个爱丁堡华人QQ群里给我推了一个餐厅兼职的工作。我记得他还和我说「你看,要找打工还是很容易的吧?」 加上那个“老板”的QQ之后,我保持着乖学生都会有的礼貌,和他做起了自我介绍,说我在爱大读书,但他其实只关心我之前有没有做过类似的工作。我此时并没有意识到我和他是完全两个世界的人,为了“赢得”这份工作,我甚至还有一茬没一茬地提起我平时很喜欢做饭,但是这完全不重要。 话不过三巡,他说没经验也可以来试试。他说简短地说道「周末上班,每天两班,下午班14:30-18:30,晚班18:30-22:30,时薪£8.5/小时。下午就是切切菜,晚上就是打包外卖。」 我快速做了一下计算,1天全班8个小时如果做满就是£70,周末两天都打满工就是£140,一个月就是£560,按照当时1:9.5的汇率算一个月都有¥5320的收入了,比我妈的工资都高了!我一个月的房租大约£480,在我自己支付住宿费的情况下,也能剩下不少钱留给买菜和其他开支了。在此之前我还打听过,在学校附近的中餐厅如果做前台收银和上菜,一个小时才£6.0,比政府规定的最低薪资£7.5都还要低得多,纯纯欺负懵懂无知的留学生。 我一口答应下来,此时我仍然没有概念所谓「切切菜和打包外卖」是什么。 餐厅是一个外卖餐厅,在爱丁堡的西北边,远离大部分留学生的活动区域。我当时住的房子就在文科校区的正旁边,只需要步行3分钟就能到教室,非常幸福。从市区的最中心坐公车过去仍然需要半个小时。 在某个周末,我向公车的投币箱投入£1.6的零钱,独自坐着车前往从来没有涉足过的城市近郊。£1.6对于平时不敢花钱的我来说已经算是巨款了,盘算着这一趟公车钱能够让我买2大包菠菜叶子,1包罗马生菜,1盒鸡蛋……这趟试工最好是值当的。 看着车开过王子街,朝着陌生的街道开去,窗外只剩下苏格兰灰蒙蒙的天,我突然有些紧张起来了。万一那个人是拐卖人口的怎么办,就这样在QQ上找工作是不是有些草率,我决定实况转播给我那个要好的朋友。 大约13:30左右,我下了公车,这家不起眼的中餐外卖店坐落在街区一排低矮的房子中,四周都是荒芜人员的公园草坪,只有这排房子给附近的居民们提供一些基础的生活设施,有面包店、彩票店、街角的小商店…… 我推门走进去,前台的灯是熄灭着的,再走进去一道门就能看到一个不大的厨房,这就是我之后一年半左右需要工作的地方了。由于是外卖店,这里并没有安排堂食的区域,厨师们在后厨做完餐之后就把菜打包好,送到前台,由司机统一送餐。 进去之后有一个瘦瘦高高的人问我找谁,我说我是来兼职打工的。他露出了疑惑的眼神,几番交谈之后,他才明白——原来我是帮之前的人顶班的。 眼前这个瘦瘦高高的人才是餐厅的老板,之前在QQ群里发消息的人也是在这家餐厅兼职的,固定周末上两天全班,但是随着他自己也有了一些“事业”,但是又不想放下在这边的工作,所以就打算找个人来顶,我就是那个帮他上班的人。相当于我干的是二手兼职,老板付钱也会先付给他,然后他再把钱付给我。 我当时整一个大震撼。 老板似乎也是看出了我的担忧,看我这细皮嫩肉的19岁学生似乎从来没干过这种粗活,根本不属于这里,问我「那个人给你多少钱?」我说「£8.5一个小时」。他似乎也松了口气,说「那和我给他的钱一样。」感觉他也怕我跑路,更关心我能不能干这个活,因为眼下正是下午备菜的关键时间,老板说「来都来了,先干活再说吧。」我点头同意了。 第一次试工我并没有答应上全班,因为我也想先试试,我猜那个跟我联系的人大概18:30就会来交班吧,他什么也没和我说。 我望着眼前这个瘦瘦高高的人,又回想起来之前和那个人的交谈,感到有一些眩晕。但好在老板人似乎还不错,我逐渐放下了戒备心,但这着实是我出社会学到的第一课。 Masterchef Junior 他和我说下午的任务主要就是切菜,让我先去切洋葱,因为洋葱工作量最大,切4兜洋葱丝,4兜洋葱块。 我洗了手,站到了工作台前,从身后拿出了很多颗未削皮的大块头洋葱,这些洋葱和超市里见到的一样大,但是是用红色的编织袋装着的,我从未见过如此多的洋葱。我需要先用小刀把两头的毛去了,然后剥皮,剥到有肉的芯之后再按要求切。 我感受到了我的笨手笨脚,以往自己在家做饭,纵使再饿,也不会需要干活麻利,在短时间内把洋葱剥个精光,现在我面对的是商业化的厨房,是晚上嗷嗷待哺的食客,我也不想给别人添麻烦,于是尽量把我之前的厨房经验都拿出来用。 几分钟后,我终于给前几颗洋葱脱好了衣服,接下来要切了。 餐厅用的刀依旧是中式厨刀,和我在家里的用的没什么区别,重量稍重一些。我握着刀柄,小心翼翼开始给洋葱切丝。 远处的老板叫住我,「小弟,小心点啊!拿刀的姿势都不对!」 是的,大家都叫我小弟,好像在福建、东南亚一带对于年纪小的后生都是这么叫的,这点我是通过一个新加坡同学和后加入餐厅的马来西亚叔叔才知道的,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叫我「小弟」。 我感觉到,纵使我再有家庭烹饪经验,在这都不作数了,以前都是小打小闹。 老板过来,教我重新拿刀。我以往的拿刀姿势是整只手都握着刀的刀柄,非常不稳固,刀头很容易偏。正确的拿刀姿势应该是大拇指和食指钳着刀刃,剩下的手指和手掌部分才需要握着刀柄。我很快就感受到了我的手对刀有了更强的掌控力,但同时手也需要花费更多的力气。 接下来他教我切洋葱丝,先对半切,然后把洋葱盖下来,哒哒哒地就这样切;然后是洋葱块,也是先对半切,然后放下来,左右分别斜着切几刀。 我依样画葫芦地切了两颗,我又感觉我可以了,虽然还是有点慢,有点不熟练,但是我觉得这是我可以做的事情。我又开始庆幸我之前持续自己做饭这么长时间了,至少不是零基础,我很难想象如果是一个从来没下过厨的人从零开始学是什么样。 切了洋葱还要切辣椒,把辣椒的柄掰掉,然后切成小辣椒圈,切1小兜。 切了辣椒还要切大葱丝,把大葱横着片开,然后斜刀切成丝,切1兜。 切了大葱丝还要切胡萝卜,先把胡萝卜斜刀切成片,再平铺切成细丝,切1兜。 切了胡萝卜还要切口蘑,口蘑块用小刀片成4块,切1兜;口蘑片用小刀切成细片,切1兜。 所谓“兜”也是一个那边厨房的用语,其实就是一个塑料容器,大概纵深有30cm,用来装切好的菜。这里面所有菜,最难切的还是胡萝卜丝,要切成好看的小斜细丝实在太难了,首先片胡萝卜的时候就要切薄,而且胡萝卜本身很有韧性,需要用劲,更要用巧劲。事实上,直到我快离开餐厅的最后2个月,我才感觉自己切胡萝卜丝稍微能看一些了,但仍然远远不及快速独立操作。 如果还有其他任何的杂活,比如说开一下糖水菠萝的罐头,或者是搬一下刚刚运到的虾片和面条,也都是我来做。   时间一晃指针指到了16:00,老板让我切快点,问我还有多少,准备吃饭了。此时我还在埋头苦干,全然不知时间一晃已经过了快3小时了。 因为18点左右就会迎来用餐高峰,所以工作餐一般安排在大部分前期准备完成后,大约16:30左右开餐。这一餐将是非常重要的一餐,因为一晚上的辛勤劳作就靠这一顿提供热量了。 好在我没有太垃,只落后了正常进度1兜半左右的量,老板吃完饭后就麻利地帮我切完了,我感觉自己再做个两、三次应该能跟得上的。 工作餐一般是员工自己做,有的时候是老板做,有的时候是其他人做,但是是绝对不会做菜单上的东西吃的,这个我们一会会讲。第一餐工作餐吃的什么我已经记不清了,反正厨师自己吃,有肉有菜,不会亏待自己。我只记得有一个炒豇豆,非常特别,使用福建那边紫色的酱一起炒的,味型很特别,咸鲜口的。我吃得非常多,也是因为刚才消耗了非常多的体力,第一次切身感受到体力工作者的不容易。 食毕,伙计们在餐厅后门抽烟聊天。他们问我为什么要来做这个工,我说赚点钱补贴家用,他们说看我不像是做餐厅的,我不知道要回什么好,只好礼貌地笑一笑。这个时候我还不知道,这个行业的大多数人都是偷渡来的。 老板问我感觉怎么样,我说还行啊。老板又问今晚继续上晚班吗?我说有点顶不住,我先慢慢适应一下吧。老板又点了根烟,笑着打趣说「这就不行了?」说实话,后面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是上全天班的,因为我希望能够挣满£560,这样我的生活能够得到显著的改善,说不定还能攒出一点旅游的钱。   17:30左右,顾客就开始陆陆续续来点单了。 厨房的布局大概长这样—— 非常有意思的点是,由于“给外国人吃的中餐”这一套饮食体系,早年是香港人在英美发扬光大的。在美国这套体系走得更远一些,甚至演变出了美式中餐这一菜系。在英国,大部分的欧式中餐外卖仍然沿用着香港人发明的菜品,因此,点单机里打出来的单子和厨师们之间对于菜的称呼,用的大多仍是粤语词,但是发音仍然用国语。 你通常会在单子上看到这些菜名: 牛C = 牛丝 O几 = 柠檬鸡 加甲 = 咖喱鸭 炒反 = 炒饭 下片 = 虾片 星米多垃 = 星洲炒米多辣椒 …… 你可能也注意到了,无论是写繁体还是写简体,字的笔画都太多了,因此单子为了能够在最短时间内传递准确的信息,大多使用的是笔画简单的同音字,这个音多数是以粤语为参照的。 而且,为了避免厨师做错单,单子是正着朝着厨师的,我需要反着看单子,这在一开始给我增添了不小的难度。我通常看到单子的视角长这样—— 18:25左右,那个在QQ上和我联系的人出现了,走进了厨房。 他个子不高,微胖,带着帽子,操着北方口音,脸上总是挂着微笑,只是在今天下午的经历之后我觉得他的微笑总是带着几分虚假。事实上,他从来没有拖欠我工资,因为老板看着,每天都是当面点清楚钱我才离开的。但是我总是对他没有任何好感,总觉得他城府很深,谁都不信任。 而且真正和我每天待在一起的是厨房里的伙计,是老板和老板娘,他们才是我亲近的人。 他问我「今天感觉怎么样?」 我礼貌性地回了一句「还行,能做。」他点了点钱,数了£70现金交给我。 这确实是我人生中第一次靠自己的劳动付出获得报酬。我平静地接过了钱,确实感受到传说中“沉甸甸的第一桶金”。手上夹杂着£20和£10的现金,这是我平时很少摸到的数额。£20的纸币是纸做的,很大一张,是紫色的;£10的纸币是更加接近塑料的手感,比£20小一圈,是橘色的。以往因为交学费通常就已经把每一点余额榨干,我几乎身上不留任何现金,就连£5的纸钞也很少有,只有一些零星的硬币。 我把钱揣兜里,问清楚第二天的班我上白班还是晚班,就离开了。 回到家后,我脱下了浸满油烟味的衣服,整理了一下思绪,下定决心就在这里一直打工下去,便有了这个博客的故事。 隐秘的角落 我是怎么发现他们是偷渡者的呢? 其实不用说你也能感受得出来,完全不会英语 + 福建人这两个buff叠得太满了,对于一个正常地通过读书获取offer、办存款证明、申请签证出来的学生,很难想象一个不会英语的人是如何出现在这里的。事实上他们也完全不避讳,大多数人都对我有合法身份这件事情表示过羡慕,希望自己也能早日上岸。出于礼貌,我也从来没问过他们当初是怎么踏上这片土地的。 所谓上岸,指的就是获取永居。通常来说,你在欧盟国家工作5-10年之后就可以申请永居。但同时还有另外一个类似人道主义救援的条例,我一下子找不到相关信息的链接了,大意是即便你在欧盟工作的这10年是以非法身份进行的,只要你能证明你在这里工作了10年,也可以申请永居。 因此,对于这些几乎没怎么上过学的人来说,在国外打拼10年是一个起步,他们的彼岸就是拿到一张绿卡甚至是一本新护照,然后在国外定居下来。 你可能会想,为什么会有人愿意背井离乡,来到一个陌生的世界打拼呢?福建人,甚至是福清人偷渡的相关文章、博客网络上比较多,我了解比较少,只知道只要是这个户籍的人办签证基本都不顺利,背后的原因大家可以自行去了解,这里我就按下不表了。 但就我观察而言,像是他们这样的技术和教育水平在国内的生活肯定是不如在国外的。无论是在英国还是在欧洲,他们日常的生活大多数情况还是和自己的老乡以及中国人在一起玩。在血缘和乡情的支撑下,他们仍然能够在海外构建一个非常强大的社群,互相帮扶,排解寂寞。单就拿住宿这一点说,在几个老乡、朋友的帮助下,大家完全能够做到共租一个大房子,并且人人拥有自己的专属房间,若是放在北上广深打拼的外卖员身上,这是完全不敢想象的奢华。虽然娱乐生活相对贫瘠,平时上班也不轻松,但生活的整体舒适度一定是比国内高的。 在成功偷渡落地后,在朋友和亲戚的引荐下,他们会从零开始学做厨房,从油包或者炒饭做起。在前文提到的“给鬼佬吃的中餐”里,油包指的是炸东西,通常是炸鸡块、薯条、鸡腿等;炒饭则是兼具炒饭、炒面、炒米粉等活儿。 这两个初级工种我私心认为还是炒饭更累。 炒饭需要每天要对着1-2个大锅,持续地产出炒饭,需要把一大锅刚蒸好的白饭放进大锅里,然后用锅铲一直敲啊敲,敲到每颗米饭都散开,在倒入酱油和鸡蛋之后还需要不停翻炒至均匀,这是很难想象的工作量。中餐外卖的炒饭消耗量非常大,大多数人都是点一份肉,再点一份炒饭作为主食。虽然在下午的准备工作时,我们会提前准备一批炒饭,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进,总是要时不时地补充新的,忙的时候甚至要一边炒面,一边炒饭。 而油包虽然需要时刻对着一锅油工作,每天都被热气熏得蓬头垢面的,一不小心还有可能烫伤自己。不过当东西倒下去炸的时候,至少还能站在旁边休息一会儿。 最轻松的工作当属炒菜了,这个一般是老板的工作,大多数菜做的方法都差不多,只需要根据点单的内容,对食材排列组合一下即可。虽然可能不比油包轻松到哪里,但是做不同的菜多少还有点新鲜感。 当你把每个岗位都轮岗完之后,你基本上也就出师了,能够在异国他乡凭借着这一份技术自力更生,可以去寻找一个小餐馆开始“长征”。当你顺利熬过10年,你就可以去联系华人律师,帮你去申请永居了。当你正式拿到护照并且更换国籍之后,你甚至可以用自己的积蓄也开一家中餐馆,去接纳其他从老家润出来的老乡,循环往复,形成闭环。 这便也是我这家店老板的故事了。 人物卡 老板是一个高高瘦瘦,留着小胡子的人,福清人,视觉看着三十几岁,墙上的营业许可挂的也是他的名字。人非常的随和,总是挂着浅浅的微笑,对很多事情都很淡定,偶尔喜欢开一开黄腔。他喜欢看球,记得有几次欧洲杯的时候,他就把手机放在架子上,声音开最大,一边干活一边看球。他也很喜欢喝酒,甚至有的时候在20:30几乎已经不忙的时候,开啤酒让我们一边喝,一边做剩下的收尾工作。   老板娘是一位非常年轻漂亮的女性,福州人,看着年龄甚至没有比我大几岁,我认识她的时候可能看着也就二十六、七的样子,还养育着两个小孩,姐姐上小学了,弟弟刚上学前班。我能感受到,比起后厨那些“五大三粗”的厨师们,她是接受过教育的,能用英文和外国人流利沟通,甚至让我有一种她从小在国外长大的感觉。但是她的英语仍然充斥着语法错误,发音也是中式口音,所以我觉得她应该是来这边读过书,然后没读多久就嫁给了老板,一起开店生活了。 她对我非常温柔,很多事情都会耐心地解释,甚至教过我前台的点单系统如何操作、如何点钱,甚至表示过如果有一天我感兴趣且不想再做后厨了,可以接她的位置。或许是因为她白天要照顾小孩,晚上要来店里帮手,所以她才对一个英语流利、正在读书的大学生投来解放自己的期许。 老实说做前台最难的不是记录点单和收银,而是有一颗大心脏。店里的生意非常好,经常有两部电话同时响起来的情况,你总是需要两个都接起来,然后让另一台电话在那等着。我光是想象到要和客人道歉甚至是解释我就已经浑身起鸡皮疙瘩了,但是她仍然非常淡定,可能也是因为知道急没有用,有条不紊地解决问题更重要。不过她应该只在周末的晚上才来店里,平时是一个香港人在做前台。   炒饭这个位置我经历过3个不同的人。 第一个是一对不善言辞的夫妻,普通话都不怎么会说的样子,老板和他们交流是说的方言,我甚至一度以为妻子是一位聋哑人。当时是我试工的第一天,妻子负责油包,丈夫负责炒饭。我打工第一天吃到的神奇酱炒就是他做的。虽然他们不怎么说话,但是脸上总是带着微笑看着我,我也对他们很有好感。但是当我第二周去找他们的时候,他俩就都离开了,给我留下了深深的震撼。 第二个是顺哥,是一个马来西亚华人,与前妻离婚之后,自己一个人带着女儿在爱丁堡打拼。他应该是为数不多店里来过的有身份的伙计,打工的核心动力就是给女儿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无论是在爱丁堡继续生活还是回马来西亚发展。他踏实能干,吐槽功力非常强,说话非常幽默,很有梗。平时的晚饭都是他做,做饭太好吃了,每周末都最期待的就是快下班时吃到他做的饭。隔三差五就做当归鱼汤给我们喝,非常鲜,特别是在冬天的时候,站在后门外,吹着寒冷的风,吃着滚烫豆腐,时至今日我都馋他做的鱼汤。 第三个是小峰哥,也是福建人,和微博上的@大艺术家马春雷长得一模一样,不开玩笑,因为这个长相我一度以为他是弯的,但是言语间又感觉他是钢铁直男。他的话其实也不算多,总是透着一股冷幽默,给我感觉是一个活得很通透的人,因为家里还养了宠物,很喜欢喝酒以及收藏酒。他也是我觉得除了老板娘之外,英语水平最好的中国人了,基础日常会话完全没问题。 我记得他还带我赚过外快。某年好像苏格兰高地某个威士忌酒厂出了限量版的酒,每个人限购2瓶,按他的说法从买到的那一刻开始这个酒就会开始升值,过2年价格至少+50%,于是他不惜重金也要把酒买下来,买越多越好。于是他就开着车带着我和其他几个人来了个高地一日游,往返6个小时,用他的钱买酒。我还记得当时从车上下来前,他把要买酒的现金分给我们车上的人。一车5个中国人,每人都揣着£800现金巨款,结账的时候那个收款的人眼睛都瞪直了,不过他们也没有多问,毕竟要做生意。事成之后给了我£200,一是感谢我带护照帮他买酒,二是感谢我在酒厂和工作人员做翻译和沟通。   油包这个位置我经历过2个不同的人。 其中第一个也是和我关系最好的也就是峰哥,因为他和上面提到的小峰哥名字都带峰,为了区别才分了大小峰哥。峰哥是福清人,长得很帅,但是由于长期做厨房重活,加上年纪也越过了而立之年,颜值再能打也难挡花期已过。 和他关系好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我觉得首要的原因肯定是性格合得来,而且说话聊得来。我觉得推进我们关系的一个契机是,某个中秋节他邀请我去他家吃饭,这也让我见到了很多像他这样的福清老乡。在那之前我有提到,我初中最好的朋友也是福清人,我去他家玩的时候他妈妈经常给我做很多福清小吃,比如炒米粉以及番薯丸(福清话发音thi /θiː/)。他很惊喜我竟然知道thi,也震惊于我竟然和福清有这样的一层联系。 我说能不能做thi来尝尝,他表示有点难做,但是番薯饺他还是会做的,于是邀请我在中秋节的时候跟他一起过。我也就此走进了他们的福清社群,见到了想他这样的其他人的生活,有的离上岸不远了,有的刚刚来,有的打算合伙开餐厅,有的刚刚结婚生子……随后我经常和他一起出来喝酒,偶尔出来约个饭,算是我在打工时一个非常强烈的情感链接了。也是因为见到了不同的生活,我才种下了这颗种子,想要把我的经历写出来。 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东北的姐姐,和峰哥差不多的年纪。她的身世应该挺坎坷的,在下午上班的时候偶尔会和自己远在国内的儿子打电话,儿子应该是初高中的年纪。至于她为什么一个人来英国这边黑着打工,我没问,也不敢问。 我对她的感情其实挺复杂。或许是因为19岁的我仍然没有摆脱中学生的稚气,我能感觉到她把一部分对儿子的思念与爱投射到了我身上,在炸好鸡腿的时候总是想各种拙劣的理由说让我尝尝鸡腿,看看鸡腿熟了不,包括刚炸出来的薯条也让我趁热尝两根。她一厢情愿地叫我儿子,也希望我叫她妈妈,我能理解这个意思,但是我也很爱我远在国内的妈妈,这个称呼我确实也叫不出口。我也只能尽我最大的能力满足她的一些情感需求,在她让我吃东西的时候我不拒绝,在她叫我儿子的时候我尽力答应一声,平时力所能及地帮她一些忙,这是我能够为她做的所有了。 离开 从大二上开始,我大概做了1年半的时间。 由于体力劳动真的非常累,而且周末全天上班基本上断绝所有的社交环境,当有更好、更赚钱的打工机会出现之后,我就选择了退出。我还记得当时老板和老板娘盛情挽留了我,但是我知道我不属于这里。我确实爱做饭,但是我无法想象我在这继续打工到我毕业,对我来说这像是一个忏悔罗盘。 后来我和老板、老板娘、峰哥仍然保持着良好的联系,在毕业之前我也回去看了一下他们。 不过时运不济,我后来听说东北姐姐因为和别人起了口角,其他人向移民局举报了餐厅。东北姐姐被抓进监狱里关了一段时间,餐厅也被罚了不少钱,现在关了Uber Eats的单,只做电话单了,这样可以用少一些人也能让餐厅运转起来。 不过不用担心,英国政府当然知道很多中餐馆和印度餐馆用的都是黑工,峰哥甚至也进去关过几天,查清楚底细很快就放出来了。如果真的狠心全部花钱遣返回去,英国人应该会饿死吧。正是因为无法抓一个遣返一个,这些偷渡者们才有机会在英国非法地待满10年时间,换取身份,用他们的方式给这个国家做贡献。出于人道主义的考量,他们甚至不会被罚款,因为他们本身就拿着微薄的薪水在工作。 这也是为什么,一个有身份的人在这样的餐厅里工作显得弥足珍贵。如果举报这件事情发生在我工作期间,我仍然可以全身而退。东北姐姐曾经问我,如果移民局的人突然来了,你要怎么解释我和大家的关系,能不能说我是她儿子,我把她保下来。我答道「我尽量。」 这就是我在英国中餐馆打工的故事了。 谨以此文献给峰哥、老板娘以及老板,这是一段非常难忘的经历

2024/9/13
articleCard.readMore

当英语老师之后你还写代码吗?

当英语老师之后你还写代码吗? 前言 前不久有位从前司离职的教研找到我,想和我聊聊天。因为他之前对这份工作抱着非常大的热情,也曾渴望用自己的编程知识施展一番拳脚,但是奈何种种因素不得不选择离开。 当天我们聊得挺愉快,我把我在前司工作的所有经验和经历都悉数分享给他。 临走前他问我,“你当英语老师之后,现在还在写代码吗?” 我毫不犹豫地回答他,“还在的。” 于是这篇博客就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当了雅思老师之后我到底究竟用代码写了什么。 1. 统计课时 在我刚入职这家机构的时候,学校是没有教务的。 每个月老师上课的课时数是由教研主管统计的。这个统计工作指的是计算出每个老师这个月分别上了多少课时的一对一和班课,因为不同班型的课时费是不一样的。她甚至还需要制作工资条给老师们核对,并最终汇总给财务报税。 听起来很不可思议吧?教研主管要做这样的工作。 我和我的+1非常聊得来,关系也很好,我也非常乐意用我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她减轻工作量。 在刚开始的时候,她需要在教务宝上把每个老师的当月上课记录的excel下载下来,一个个点开计算课时。这显然可以用一个循环遍历所有的文件,自动计算。 所以我的1.0版本脚本便是帮她完成这个工作。 但是由于我拿到的这个表格文件,只写了班级类型是班课还是一对一,并没有告诉我是几人班。所以我就得自己想办法提取人数。 唯一可靠的线索就是班级名称——如果是二人班,往往班级名字会被命名为「John&Marry」;如果是三人班,班级名字则是「John&Marry&Sam」。所以理论上我split一下班级名字,我就能够很可靠地得到班级人数了。 但是!由于之前的助教在创建班级时缺乏一个SOP,导致连接人名的字符千奇百怪,有中英文甚至emoji的加号,还有中英文的&,甚至是缩进tab和空格,于是我就必须得想办法做兜底,把所有情况都考虑进去。 import re def get_separators(class_name: str) -> list: pattern = r"[\+➕+&& ]" separators = re.findall(pattern, class_name) return separators 虽然最后实测下来,还是会有10%左右的数据因为莫名其妙的原因统计不到。但是到这一步,其实就已经能够帮助减轻我的+1非常大的负担了。 后来我们又发现,其实教务宝支持导出all-in-one包含所有老师数据的大表格,这让统计的精确度又上升了不少。 因为我只需要遍历一个文档就能完成统计,中间由于格式、数据等各种因素出现的误差概率被减少到了最小,出现不匹配的情况,我也只需要打开一个文档就能检查。 因此,在这个阶段的代码实战,再次验证了我在这篇文章里说的观点——「宇宙万物的尽头就是Excel表格」,无论是能用好Excel宏还是Python,都将极大地提升文职的工作效率。 import pandas as pd import argparse def main(): input_path = args.input_path output_path = args.output_path df = pd.read_excel(input_path) teacher_list = df["主讲老师"].unique() for teacher in teacher_list: teacher_data = df[df['主讲老师'] == teacher].reset_index(drop=True) error_file_path = f"{output_path}/{teacher}_error.txt" course_count = process_course_count(teacher_data, error_file_path) course_count_value = sum(course_count.values()) # 检查总课时与计算数是否一致 sum_hours = sum(teacher_data['计主讲老师课时']) if sum_hours != course_count_value: with open(error_file_path, "a") as a: a.write(f"教务宝总计{sum_hours}小时,自动计算{course_count_value}小时,相差{sum_hours-course_count_value}小时") course_count["总课时"] = course_count_value save_course_count_to_excel(course_count, f"{output_path}/{teacher}.xlsx") 为了方便我的+1操作,我甚至还请chat老师使用tkinter写了一个非常非常原始的GUI界面,虽然简陋,但是管用,非常适合不会使用Python的小白操作。 from tkinter import * from tkinter import filedialog from tkinter import messagebox # Import messagebox module import subprocess class Application(Frame): def run_script(self): script_path = self.script_text.get() input_path = self.input_path_text.get() output_path = self.output_path_text.get() # Check if input and output paths have been selected if input_path == "Not Selected" or output_path == "Not Selected": messagebox.showerror("Error", "Please select both input and output paths.") return # Call your script using subprocess with Python 3 # script_path = "/Users/yuqiqin/Desktop/calculate_hours/calculate_salary.py" command = f"python3 {script_path} --input_path {input_path} --output_path {output_path}" process = subprocess.Popen(command.split(), stdout=subprocess.PIPE, stderr=subprocess.PIPE) output, error = process.communicate() # Check if there were any errors during script execution if process.returncode != 0: messagebox.showerror("Error", f"Error running script: {error.decode()}") return messagebox.showinfo("Success", "计算完毕") 2. 还是统计课时 时光一转,我亲爱的+1由于工作压力太大主动辞职了。 +2把这部分统计课时的工作交给了各位老师,希望大家自己完成每天的课时填写。 但我才不想手动填写呢! 拿不到Excel表格我就只能自己想办法去教务宝的官方网站拿数据,在这里特别感谢Koni老师在我还在前司的时候教会了我调取API的技能。 def get_course_data(self, start_date, end_date): url = "https://jwb.sc-edu.com/api/cal/list/" payload = { 'branch_id': 12345, 'team_id': None, 'teacher_id': 0, 'mem_id': None, 'room_id': None, 'course_id': None, 'week': -1, 'start': start_date, 'end': end_date, 'page': 1, 'limit': 1500, 'over': -1, 'appoint': -1, 'cal_type': None, 'check_conflict': 1 } data = requests.request(method="POST", url=url, headers=self.headers, data=payload).json() return data 填好Headers和Payload之后,我拿到了我账号权限内能看到的所有数据,有些是在客户端UI查看不到的,甚至还看到了一些让你摸不着头脑「为什么这玩意不加密一下!?」的内容。 拿到了json数据就相当于拿到了一切!这个比Excel表格精确多了! 至此,我只需要修改一下发起请求的cookie,我也能帮我身边的小伙伴自动统计课时了。我赶紧把所有的函数都写成一个类。 我现在甚至还能算一些在客户端上不好算的数据。 比如在客户端上你只能看到自己上了多少个小时的课,现在我可以统计一下我2023年每个科目各上了多少个小时。我还可以看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带了多少个班级,带了多少个学生,有多少学生已经结课了……甚至直接生成一份H5风格的年终总结。 def main(): teacher = 'Alastair' ts = TimetableSpy(teacher) course_data = ts.get_course_data("2023-01-01", "2023-12-31") data_file = f'data/data_2023.json' ts.save_json(course_data['data']['lists'], data_file) with open(data_file) as file: data = json.load(file) course_hours = ts.count_course_hours(data) print(sum(course_hours.values())) subject_hours = ts.count_subject_hours(data) print(sorted(subject_hours.items(), key=lambda x: x[1], reverse=True)) 1492 [('雅思听力', 578), ('基础语法', 329), ('雅思口语', 227), ('朗思口语', 108), ('Demo试听课', 100), ('PTE口语', 98), ('基础语音词汇', 31), ('达人班精听', 10), ('朗思听力', 4), ('达人班听力', 2), ('达人班精读', 1)] 后记 或许之后学校会招一个教务来接手算课时、算薪资的工作,但是掌握这样的核心技能就永远不会担心别人算错。所有的一切都是自动计算的,只需要点击1个按钮即可。 所以,我在当英语老师之后还在写代码吗? 是的,而且我每个月都能用上我写的代码。 我觉得我的编程能力能达到今天这样的程度,真的就是在一个又一个真实的需求和项目中操练出来的。非常感谢之前给予我帮助过的人,爱你们!

2024/5/17
articleCard.readMore

如果是前司会怎么做呢?上试听课的心得感悟

如果是前司会怎么做呢?上试听课的心得感悟 前言 自从2023年1月被前司裁员至今已过了8个月,在离开前司后,我选择成为了一名教培机构的雅思老师——就像是所有人调侃的那样——「再不济你还能去当英语老师」,选择了一张安全牌。 经过6个月的摸爬滚打,以及一系列的机缘巧合,在来到机构的半年之后,我从一个从来没有上过课的新手老师,意外地升了职,当上了小组长,负责招聘新老师以及对组员的培训。 半年来的忙碌让我几乎没有时间去反思和总结,也很长时间没有再写过博客。值此暑假结束之际,正好可以写点什么东西来记录下自己这6个月的成长。 但真正推动我想要动笔的契机,其实是学校的空调。 永远要报修的空调 学校的空调是写字楼统一送风的中央空调,在暑假的时候经常出现「只送风,不制冷」的问题,导致上课的时候只要人不在风口下,教室里就异常地闷热。每每遇到这种情况,都只能在群里at行政处理,因为上课实在太忙。 但这样的反映似乎根本没奏效,基本每隔1-2天我这边的空调都要出问题,这个频率实在是太高了。 直到有一天,行政在群里发了一条空调面板调试方法,希望老师们在需要时自行调整—— 模式要选制冷 排风不要选循环 风速要选大风 温度不要低于20度,因为太低会烧坏主机 在发布这条消息之后过了几天,空调仍然频繁出问题,我终于忍不住了,午饭时间去研究了下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空调总是不制冷。 我发现原因其实真的非常简单。 第一,空调的按钮有误导性。第二条规则写「排风不要选循环」,当你点击排风按钮时,你能在两个图标之间切换,一个是风车,一个是漩涡。按照正常人的脑回路想,漩涡应该就是那个循环吧,错!风车才是循环。但是行政发消息的时候并没有提供任何示例。 第二,群内发消息渗透率极低。且不论老师们是否有注意到这条消息,在空调出问题的时候不会有人想得起要翻群消息,查看调试方式。而且在公司群里发,学生不会调整也白搭。有些好心想把温度开低一些的人反而还可能帮倒忙呢。 我有在群里非正式地提议过,「是否有可能在每个空调面板上贴个图示」,但是到现在都没有任何回应。于是到现在,空调都还是好一阵,坏一阵。 我这段时间就在想,这在前司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或许行政的leader会制定一个OKR,KR就定每月空调的报修消息数不超过多少,完成这个KR的to-do可以是在墙上贴图示、每日巡逻检查、定期群内消息提醒等。其他老师可能至今都不知道为什么空调老是不冷。按照老师们报空调故障的频率和消息数,这个行政早就滚蛋了。 然后我又闪回了一些在前司工作的体验和感受,就有了今天这篇博客。 我即将要去培训其他新老师上试听课,让我来畅想一下,如果是前司会怎么做呢? 什么是试听课? 在机构担任老师,你除了要能上你所教授的正课,如托福、雅思等考试科目,你还需要能够上试听课。 试听课指的是——学生在报名缴费之前,可以选择免费来听1-2节课,提前了解老师和上课情况等。 正因为它是促成购买决定的关键因素之一,对于上试听的老师来说,能把试听讲好意味着认可与口碑,学生愿意为你付钱,愿意指定你上课,这对个人发展而言无疑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于刚入行的、处于关注生存阶段的老师来说,每次试听签单都是一种激励。 尽管试听上得一般的老师,不一定教学就差;教学特厉害的老师,也不一定擅长上试听。 在我刚入职的前3个月里,每个月可能会上6-7节试听课,但是签单数可能也就只有1-2个学生。这让我感到非常挫败,于是我去找了学校里三位教学经验极丰富的老师讨教经验,这其中也包括我的教学主管。 她们给出了完全一致的答复: 试听上多了就好了 试听课对于签单的影响其实很微小——其他因素如学生的预算和时间、上试听的目的、学习的动机、其他机构的方案影响也很大 虽然已经意识到自己处在教师成长的关注生存阶段,但我仍然相信是我经验和能力尚不足。 直到我亲身体验过好几次——和学生相聊甚欢、相见恨晚,课上起来巨顺,但是学生最后还是没有来报名;或是自己又困、又饿、逻辑混乱又嘴瓢地上着18:30-19:30的晚课,还是个线上的语法课,最后学生不仅来报名了还说老师上得真好,并指定要我带。 经历过无数个「这tm开不了?」「这tm也能开?」的瞬间,我真正释怀了。 我的神经不再紧绷,不再去患得患失,每节试听课都是放松地上,整个7月和8月暑假加起来试听签单的学生有20+,也间接促成了小小的升职。虽然和前面三位经验丰富的老师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比如雷老师7月单月就签了25个学生,导致整个8月再也排不进任何试听课,但是我内心是开心的。 现在我也可以和新老师说,「别担心,试听上多了就好了,试听课对于签单的影响其实很微小」。 或许我当时在听完这番话之后,我对上课方式确实做了一些无意识的调整,但是其实没有人对我做过任何试听课的培训。现在轮到我去培训其他新老师的试听课了,这也是我在这个博客第四个章节想要尝试总结的部分。 但是在那之前—— 培训试听课,如果是前司会怎么做呢? 如果是前司会怎么做呢? 首先假设我们有好几个教研老师下属,连同我们的+1和+2在一起开展这个项目,研究如何上好试听课,这是在前司工作时非常典型的一个瞬间。 我们第一件事一定是先去开一个kick-off会议,介绍一下这件事情的背景,大家头脑风暴一堂好试听课的KSF——关键成功要素(key successful factors)。 虽然我们+1和+2没有上过任何一节课,与此同时,我们几个教研老师中不仅有上过10年线下课的传统老教师,更有接受过新东方完整培训的新兴教师,但是这不重要。这个会议必然不会是请有直接相关经验的教研同事带头分享经验,而一定是大家坐下来发表自己对一节课好的试听课的想象。 如果上试听课足够重要,它将会变成我们本年度的绩效,接下来我们就会围绕着这个目标对每个人单独制定绩效目标。 这通常是以OKR的形式进行,我的O大概会是「成为能够独立上试听课的老师」,其中一个KR或许是「上试听课的签单率」,另外一个KR或许是「上课同学的负反馈数」,无论是什么,这个数值都会在绩效结算前一个月才会被确定下来。只有绩效,没有目标。 但我们要理解,我们在做一件从来没有尝试过的事情。因此目标不确定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   第二件事应该是去请一个外部专家——找一个大机构里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师来上演示课,这个老师的课时费将高到一般人难以想象。 这堂演示课不会是给学生或者用户上的,而是在会议室里以演示的方式直接上给大家听,目的仅仅是给我们展示优秀老师是如何上一节课的,甚至都还不是试听课。这个我们也可以理解,毕竟我们要做的事情一般与专家做的本职工作不同,我们只是在咨询这位专家。 我们的任务就是感悟专业老师的上课过程中,有哪一些值得学习的地方。再次提醒,虽然我们组内很可能也有从大机构出来,经过同样的培训,上过同样一堂课的老师,但是这并不重要。 请专家上课通常只会请1-2节课,因为课时费确实很高,我们需要在这段时间内领悟出上好一堂试听课的关键成功要素。   接下来我们就要开始备课了,首先我们会各自写课程大纲以及准备课程相关的资料,第一关会先送到+1那里审核,+1会不断地对内容提出自己的想法,并且请同项目组的其他leader(以专家组的名义)一起做白盒测试,但一定不会请其他项目组的教研同事来提供反馈,我们要针对自己收到的反馈不断调整自己的内容。 在这个过程中+2也会参与进来,一同审视我们所有教研下属的产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无法确认这样改是否合适,毕竟我们没有学生的反馈。有的时候我们会去找同组一些英语较差的同事收一些间接反馈,但是这些反馈毕竟无法代替真实的学生感受,去找用户上试听课将是我们整个项目的最后一步。 我们或许能够基于自己之前的专业经验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尝试进行一些探讨和沟通,甚至是反驳,但是这不重要,因为你的+1和+2会和你说,所有其他专家组的评审都觉得你的内容不行,那你的就是不行。 如果这些反馈,与那些已经有丰富教学经历的老师的经验起冲突会发生什么事呢?那些老师还是得需要根据+1、+2和专家组的建议做整改,因为我们在做的是我们自己的课程,她们之前的经验指导意义有限。 再次提醒,专家组的评审们从未有过任何教学经验,给出的意见完全是基于自己的「用户视角」以及对于我们在做的事情的更深层、更全局的理解。   下一个阶段应该是上岗前的最后演练——用户测试。 我们会有经由运营渠道找来的一些学生,请他们来听一节30分钟左右的课,我们终于有机会和学生交流了。 我们在课上说的每一句话都会被记录和观察,学生的每一个表情和反应都会被用于分析。 在下课后,我们会联系学生对老师的课堂打分,并且询问是否愿意为这节试听课付费。结果往往都是完全正向的,学生也都表示愿意付费。 但是我们的+1和+2会和我们说,我们找来的学生大部分都是产品的忠实粉丝,因此学生的反馈往往是向好的,不会给出让你难堪的评分;同时这是一个实验环境,指导意义非常有限,我们仍然需要思考哪些地方做得好,并对没有做好的地方做反思和复盘。 虽然我们确实知道非真实环境下的反馈失真,我们还是会继续联系几批学生继续做测试,然后又宣布某次的测试结果无效。这是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唯一能够收获真人反馈的机会。 在复盘的过程中我们会被问到诸如,「为什么你会在做测试的时候讲某句话」「为什么你在上课的时候没有按照备课的方式讲」「为什么在学生反应A的时候,你选择做了B」,细致到某一个瞬间,某一个下意识的决定,似乎上课时的每一次呼吸都会成为影响试听签单的因素。 因为按照我们之前做产品的思路,好的产品就是需要从全流程上尽量做到最优。如果最后的结果没有达到预期,那一定是过程中有哪个环节没有做好。   最后一个环节将是让老师们正式去上试听课,这是一个我无法想象的环节,因为我在前司并没有能和这一步直接相关对标的经历,因为经历过前几步之后,我已经被认为不适合做这项工作,教研能力无法胜任这个项目,因此被派去做其他的工作。 我猜如果前司真的有试听课,那当老师们前2-3次试听课上完后无法签单,很快这个老师就会被换下来,不再分配上试听的任务,除非非常缺人。组内的任何一个人,哪怕不是教研老师,比如产品经理或者同组有兴趣的商业分析师,在这一步也会得到机会去上试听课。 前面全流程的调研和准备工作不再重要,大家似乎已经忘却了我们曾经头脑风暴过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成功因素。判断一个人能不能继续上试听课的唯一标准就是试听课上完有没有签单。在为数不多的次数里,能够签单的同事将会被留下来继续负责这个项目。 这个项目就这样以一个不专业的方式进行下去,收获一个不温不火的结果,最后变成一个维持性的项目,淡出大家的视线,我们就此也会迎来新的项目。 还有另外一个可能发生的道路是,我们所有其他下属的表现都不及预期,我们的+1被+2委以重任一个人接过了这个工作,在万众瞩目中扛下了所有。前期确实也磕磕绊绊,但最后以消耗+1大量意志力和体力的代价把这个项目完成了, 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命运仿佛从一开始就注定了。 当第一次备课时,我的内容不被+1和+2看好的时候,上试听课这件事情就注定与我无缘。 互联网公司喜欢制作最简可行性产品(MVP),快速试错,验证假设。但就我在前司的体验来说,这个试错试的不是如何上一节好的试听课,而是谁能够上试听课。   上面的内容就是在无数个记忆闪回中,拼凑出的「如果是前司会怎么做呢?」,现在回想起来往往会惊出一身冷汗,对我来说真的是非常痛苦的一段回忆。 那到底什么才是关键因素 好了,回到正题,那既然试听课是所有老师都应该的掌握的技能,那到底什么才是关键因素呢? 我现在总结下来感觉有这几点—— 第一,充分的试错机会。 所谓互联网的快速试错,其实也能够运用在教培机构中。来到现在这所学校之后,我最大的心得是「上课是最好的磨课」。 我能够在短时间内成长起来,我应该感谢学校充足的课时量。如果不是一入职就能接到大量学生打磨我的上课内容,我可能现在还是一个懵懂的新人教师。这样讲讲不通,下一次我就换个方式讲。这次讲感觉不错,下次我就还继续这样讲。由大量真实经验和反馈堆砌起来的经验值,对于老师的成长可太关键了。 如果过分关注前期的事前准备,那上试听课的时候一定会战战兢兢。无法放开手脚做事,往往就会导向一个不好的结果。 我会帮我的组员完成前期的准备工作,同时也会鼓励他们「别担心,试听上多了就好了,试听课对于签单的影响其实很微小」。 正反馈是会滚雪球的,负反馈也是。我希望我的组员们不用再经历我当年在前司那种时刻被审视的感觉,也不需要时刻按照+1和+2的反馈来做事,学生的反馈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   第二,试听课不是第一节课。 试听课仅仅是展示老师能力和风格的一个平台,如果当成自己正课的第一节课上往往会弄错了重点。大部分同学来上试听的时候其实不是带着学习知识的目的来的,只是想体验一下上起课来大概是什么样的一个感觉。 有的学生是带着具体的问题来的,如果有,那就直接回答。 比如我之前有一个学生就想听一下我对他PTE备考的规划,听我在介绍PTE考试和口语备考技巧的时候频频打断我,当问我第三次的时候,我实在忍不住就给他说了个5节课的规划,他就心满意足地直接出门交钱了。 又比如那种疯狂对比机构的,上来就跟你在说她在别的机构上听力试听,那边的销售一直在说她如果不上听力基础课的话,之后上听力正课很可能听不懂。我听着意思大概就是想问我有没有必要去报这个课。我就大概说了下我听力课怎么上,为什么这么上,以及我们这边基础课是什么内容,并且嘱咐她上不上基础课取决于自己的时间和预算,繁简由人。最后这个试听也是上了半个小时不到就结束了,也是很快就报了名。 还有过好几次那种因为学生迟到,最后只上了15分钟就结束了的试听,我当时也就随便讲了个那种语言学比较有意思的语音现象,学生也是直奔咨询办公室付钱。 真的感觉学生就是听个响,如果你上课的水平过了他们心里预期的那条线,预算也在他们的范围内,其实怎么上都无所谓了。 从那以后我就再也不会按部就班地把试听当成第一节课上,虽然我们确实要每一个科目准备一个内容,然后根据不同难度的学生做一个调整,但是我觉得学生要的不是我前司特别在意的ah-ha moment,而是评估你这个老师值不值得我花这么多钱。 学生看的是下限,而不是上限。   第三,风格匹配。 这种风格上的匹配可以是从课程顾问分配老师时做到的匹配,他们知道哪个老师适合带什么样的学生,就把什么样的学生分给那个老师带。 比如我现在身上的标签可能有成人零基础和口语对练,那当遇到工作十年想重新捡起英语的工作党,或是想要开展一番事业、但几乎没学过英语的退伍军人,顾问可能都会优先丢给我上试听,不仅因为我可能讲得够基础、直白,也可能因为我有这个耐心从零带。 如果是那种国际学校出来、没有升学压力的小朋友,或者是考完试了,只是单纯想提升一下口语水平,需要有人全英文上课的,可能也会丢给我试听。 当然这需要课程顾问非常清楚你的风格,同时你的课程表也要能够塞进这样一节天时地利人和的试听,因此大部分时候自己为学生转变一些风格也很重要。 面对只是父母逼来上课且不想学习的初中生就没必要真情实感地讲课了,随便讲点东西然后聊聊学校生活,聊开心了就会来报名了。 面对传统公办学校出来的中学生,教培机构过于轻松随性的氛围可能会引起他们的不适应,这时候可能就可以用严肃一些的方式上课,虽然我完全不是这样的性格。 面对想要来咨询小众考试的成人学生,可能就要拿出自己最专业的一面,因为他们看中的就是机构的专业性,这时候也要收一收自己喜欢插科打诨的那一面…… 总而言之,不同水平的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教已经是最基本的专业要求了,做到不同学生要用不同的方式去交流和沟通也是试听课的关键。 以上就是三点我觉得目前我上试听课最大的心得和感悟。 后记 心得和感悟的部分似乎有点少,但就像我在前面说的,写这个总结的最大契机因为空调一事,突然闪回了很多在前司工作时的画面。 虽然上面的内容大部分是吐槽,但是我仍感谢前司在我刚毕业的时候向我抛出了橄榄枝,也感谢在我最需要一份工作的时候收留了我。 这些负面的工作感受已然成为我职业生涯的一部分,我想我会继续带着这样对比和审视的目光,回望过去的工作经历,思考如何才能成为一个优秀教师以及一个教师培训者,取长补短,去芜存菁,见贤思齐,避免变成我曾经最讨厌的模样。 写于2023-9-6

2024/4/22
articleCard.readMore

如何购买和绑定自定义域名

如何购买和绑定自定义域名 成功使用Obsidian搭建免费的个人博客之后,下一步可能就会想给自己的博客添加一个自定义的域名,让博客更加个性化一些。 购买域名 购买域名我选择去Domcomp,可以在搜索框里搜索你的前缀,然后网站就会告诉你这个前缀下,可使用的域名有哪一些。 建议在看价格的时候点击上方的「Renew」,因为一般新购入域名会有各种折扣,第一年非常便宜,然后续费的时候就贵死人。 另外像.me,.io,.com这样的域名会比较贵,如果不介意的话,你完全可以挑一些比较冷门的后缀做域名,如.porn,.website,.xyz或者各式各样的国家缩写后缀。 我现在使用的这个yuqiqin.me是在老牌域名提供商Godaddy购买的,3年总价是331元,算是1年100元的价格也算是比较实惠了,毕竟一个月才9元钱,当作话费支付就行了。 购买的时候根据需求选择自己想要的服务就行,没有什么特别有坑的部分,我什么都没有选择。 绑定和配置 此处仅介绍Obsidian + Netlify这一解决方案的配置方法,其实整套流程看下来,我这个计算机小白看起来也晕乎乎的。 第一步,添加自定义域名 在Netlify - Domains处,点击「Add or register domain」,然后把刚刚购买的域名添加进去。 第二步,配置DNS 添加完之后会Netlify会问你是否要把DNS delegate在Netlify,选择Yes,然后点击「add DNS records」。 走完流程之后就可以在Domains - DNS settings - Name servers找到几个链接。 然后回到你的域名提供商,找到My domains - Domain Settings - DNS Management,把Nameservers从购买时默认赠送的换成刚才在Netlify生成的那几个链接。 域名提供商会在这个时候反复向你确认,是否把DNS放在其他地方解析,选择确定之后就可以等待生效了。 第三步,没有了 在Netlify - Site settings - Domain management - Domains - Custom domains,应该就可以看到你的自定义域名后面有Netlify DNS的标志。 此时在地址栏输入你的自定义域名,你就可以正常访问自己的博客了。

2024/5/26
articleCard.readMore

大海里面有什么

大海里面有什么 最近在背一些海洋动物的单词,发现很多单词来源挺有意思,这里整理和分享一下。   海牛 / manatee / خروف البحر (kharuf al-bHr) 字面意思是海羊   海胆 / sea urchin / قنفذ البحر (qunfuTH al-bHr) 字面意思是海刺猬   贻贝 / mussel / بلح البحر (balaH al-bHr) 字面意思是海枣,不得不说样子确实挺像的。 但是在阿拉伯语里,更常见的枣其实是تمر (tamar)。我特地搜索了一下两种枣的区别—— بلح的形状通常是椭圆形的,皮很厚,柔软而湿润,颜色通常为黄色或棕色;但是تمر通常是圆的,颜色偏红棕色,果肉更干、更结实 بلح的味道很甜;تمر的味道通常带点酸和苦   水母 / jellyfish / قنديل البحر (qandiil al-bHr) 字面意思是海灯笼或海蜡烛,还挺形象。但其实如果只搜قنديل,不加上البحر(海),出来的搜索结果也全部都是水母,说明قنديل这个单词日常生活中并不常用。 去维基词典看了一下,قنديل通常指的是造型像杯子、内部有灯芯的煤油灯。   魔鬼鱼 / devil fish / سمك الشيطان (samak ash-shaiTaan) 字面意思是撒旦鱼,شيطان这个词从读音看与撒旦有联系,遂去谷歌之,确实如此。然后意外发现在伊斯兰教里,撒旦其实只是恶魔的俗名,本名叫做إبليس‎ (Iblis)。   海马 / seahorse / فرس البحر (fars al-bHr) 字面意思和中文一样,海 + 马。在阿拉伯语里,河马 فرس النهر (fars al-nahr)也是同样的构词法,河 + 马。 如果不是因为这个词,我可能也不会去搜河马的英文hippopotamus的词源,更不会知道英语的河马也是河 + 马——hippo-在希腊语里是马,potamos是河。 之前学「马」这个单词的时候,学的是 حصان (HiSaan),并不是فرس。做了一番调查后发现——在现代阿拉伯语里,「马」确实是حصان,而فرس更常用在古典阿拉伯语或者某些方言中。在描述的海马以及河马的时候,并不能用 حصان 代替 فرس,因为فرس البحر已经是一个固定的词了。   黄貂鱼 / stingray / سَمَكُ الرَّاي اللَّسَّاع (samak ar-raai al-lasaa') 字面意思是「有毒的意见鱼」,الرَّاي是opinion的意思,这让我感到非常困惑,询问Chat老师之后也没有得到确切的答复,只是说这个词用在这就是用来指黄貂鱼。语言是在不断进化的,有的时候单词会衍生出背离它们本身用法的意思。 在没有任何语境的情况下,当人们看到没有定冠词al的رَاي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黄貂鱼」;当看到带定冠词al的الرَّاي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意见」。 或许询问阿拉伯世界的动物学家或者语言学家会能得到一个准确的答案,但是在目前网上的搜索结果里,我属实没弄明白这个词的词源。 最后的单词lasaa'从词根لَسَّعَ演变而来,意思是「叮咬」「带毒地咬」,在黄貂鱼这个单词里l和s甚至加上了叠音符号,用来强调叮咬的动作。   鳗鱼 / eel / أنقليس (anqliis) Drops给的翻译是 ثُعبان الماء (thu'baan al-maa'),但是ماء是水,ثُعبان是蛇, 搜索维基百科之后发现其实这个词确实是水蛇的统称,软件标错了,真正的鳗鱼是أنقليس。 不过在搜索的过程中我发现蛇和鳗鱼的定属问题似乎很复杂,这个可能不怪编辑,毕竟阿拉伯世界的人第一次看到鳗鱼的时候说不定也会下意识地把这种生物称作水蛇吧。

2024/5/19
articleCard.readMore

基础语法结业考试答案

基础语法结业考试答案 1. 请画出下列句子的成分(1分) I 主语,am 系动词, a good student 表语,good 定语 He 主语,cut 谓语,a tall tree 宾语,tall 定语,yesterday 状语 She 主语,sang 谓语,me 宾语,a song 宾语,at school 宾语 The sun 主语,keeps 谓语,us 宾语,warm 补语   2. 请写出下列单词的复数形式(1分) country -> countries fish -> fish scarf -> scarves belief -> belief man doctor -> men doctors   3. 请选出下列单词中所有不可数名词(1分) advice ✅ idea water ✅ imagination ✅ police information ✅ Japanese socks number   4. 请填入合适的冠词(1分) Would you like an apple or an orange for a snack? Do you have the pencil I lent you yesterday? Can you help me find the keys? Have you visited the Eiffel Tower? Is there a cat in the backyard again?   5. 请用英文写出下列日期的读法(2分) 3月1日 -> the first of March 11月22日 -> the twenty-second of November 12月3日 -> the third of December 9月31日 -> the thirty-first of September   6. 请用英文写出下列数字的读法(1分) 1/5 -> one fifth 6/7 -> six sevenths 92.83% -> ninety-two point eighty-three percent 0.104 -> zero point one zero four   7. 请为下列时间填写合适的介词(5分) on August 10 at noon in the afternoon at 14:52 in autumn on Wednesday on Friday night in December in the 19th century in 2023   8. 请写出下列单词的比较级和任意形式的最高级(1分) smart -> smarter -> smartest depressing -> more depressing -> most depressing far -> further/farther -> furthest/farthest good -> better -> best bad -> worse -> worst   9. 请翻译下列时态为一般现在时的句子(4分) 他经常去公园。->  He often goes to the park. 她几乎不吃苹果。-> She hardly/seldomly eats apples. 我从不踢足球。-> I never play football. 我们有时在学校跳舞。 -> We sometimes dance at school.   10. 请翻译下列时态为一般过去时的句子(4分) 昨天我做完了作业。-> Yesterday I finished the homework. 我曾经每天都喝咖啡。 -> I used to drink coffee everyday. 3天前,我的猫死了。-> My cat died three days ago. 上周我们去了北京。-> Last week, we went to Beijing.   11. 请翻译下列时态为一般将来时的句子(4分) 明天会下雨。 -> It will rain tomorrow. 我计划下周看电影。-> I am going to watch a movie next week. 学校计划重建厕所。-> The school is to rebuild the toilet. 我马上就要死了。-> I am about to die.   12. 请翻译下列时态为现在进行时的句子(3分) 看!那个人正在跳舞。-> Look! The person is dancing. 我现在正在写作业。 -> I am writing homework now. 最近我们在学习AI。-> Recently, we are studying AI.   13. 请填入合适的动词形式(10分) 本题考查过去进行时、将来进行时、现在完成时、过去完成时及将来完成时 I was having (have) dinner at 7PM yesterday. While I was reading (read), my parents were watching (watch) TV last night. When I met (met) her on the street, she was going (go) home. They will be sleeping (sleep) at this time tomorrow. She has lived/has been living (live) in Chengdu since 2006. I have studied/have been studying (study) Chinese for 5 years. She has been dead (die) for 10 years. By the end of the last semester, we had learned (learn) 500 words. I will have finished (finish) this book by next Friday. She has been (be) to Beijing before.   14. 请将下列句子改为被动语态(5分) They bought a car last year. -> A car was bought by them last year. Tom will clean the room tomorrow. -> The room will be cleaned by Tom tomorrow. Tigers eat horses. -> Horses are eaten by tigers. They have planted 50 trees. -> 50 trees have been planted by them. He said he would sell the house. -> He said the house would be sold by him.   15. 请给下列主语从句补充合适的引导词(4分) What you need is more practice. That she got a 7 in IELTS made Alastair happy. Who is the smartest one among us does not matter. Whether he is coming or not hasn't been decided yet.   16. 请将下列句子改成使用形式主语的句型(4分) That he will reject me is impossible. -> It is impossible that he will reject me. That he came to see me is a surprise. -> It is a surprise that he came to see me. That the sun goes around the Earth is common knowledge. -> It is common knowledge that the sun goes around the Earth That he cheated in the exam is a fact. -> It is a fact that he cheated in the exam.   17. 请使用表语从句翻译下列的句子(4分) 那是我15岁的时候。-> That was when I was 15. 这是我第一次见她的地方。-> Here is where I first met her. 这就是为什么我不同意。-> This is why I don’t agree. 问题是我们要怎么才能找到他。-> he problem is how we can find him.   18. 请填入合适的动词形式(5分) 本题考查过去将来时以及宾语从句下的时态变形 She said the sun rises (rise) from the east. I know she came (come) to China 4 years ago. She told me she had travelled (travel) to Europe before. I am wondering if he knows (know) that she was killed. He said he was cooking/had cooked/would cook (cook) lunch.   19. 请按要求改写宾语从句(2分) (改用不定式) I don’t know where I can find him. -> I don't know where to find him. (改用形式宾语) We find that foreigners are learning Chinese interesting. -> We find it interesting that foreigners are learning Chinese.     定语从句的句子填上合适的引导词(8分) This is the best book that I have read. Those who are under 18 aren't allowed to join the party. Who is the student that is reading over there? I saw a woman whose bag was stolen. The boy whom she loved died. The things and people that they are talking about are so complicated. Don't tell anyone who shouldn't know this. This is the house where I was born.   21. 请判断下列句子是同位语从句还是定语从句(4分) I heard the news that our team won. (   同位语    ) He was thinking about the advice that his teacher gave him. (   定语      ) I have no idea when he was born. (   同位语        ) The suggestion she made in the meeting was accepted. (   定语      )   22. 请翻译下列限定性和非限定性定语从句(3分) He has a son who is in the army. -> 他有一个在军队里的儿子。 He has a son, who is in the army. -> 他有一个儿子,在军队里。 We have a garden, which makes us happy. -> 我们有个花园,让我们感到很开心。   23. 请使用状语从句翻译下列的句子(6分) 虽然她很累了,但是她还是去了健身房。-> Although she was tired, she still went to the gym. 除非你做完作业了,否则你不能看电视。 -> Unless you finish the homework, you cannot watch TV. 这本书比那本书贵200元。-> This book is 200 yuan more expensive than that book. 这本书的价格是那本书的10倍。 -> This book is 10 times as expensive as that book. 王医生是如此之好以至于所有人都喜欢他。-> Dr. Wang is so good that everyone loves him. 你吃得越多,长得越高。 -> The more you eat, the taller you grow.   24. 请判断下列句子中带ing的单词是否为动名词(1分) She was dancing with her friends. (  ❌    ) His favourite thing to do is smoking. (   ✅     ) Some people don't enjoy running. (    ✅     ) I have been living in this city for 3 years. (    ❌   )   25. 请用合适的分词形式填空(4分) The competition is quite exciting (excite). The students are all confused (confuse). The tea is boiling (boil) hot. The wounded (wound) are taken out of the battlefield.   26. 请用给下列句子填上合适的动词形式(8分) 本题考查非谓语 I want the homework to be finished (finish) by tomorrow. He dropped the glass, breaking (break) it into pieces. If there is anything for me to do (do), feel free to ask me. While working (work) in the factory, he did a good job. If given (give) more time, I could do so much better. He stayed at home, cleaning (clean) and washing (wash). Being (be) a league member, he loves to help others. You should study hard, work (work) hard and play (play) hard.   27. 请根据虚拟语气,填入合适的动词和情态动词(5分) If I had (have) money, I would lend you. If I had known (know) this, I could have gone to Cambridge. If he were to come here tomorrow, I would talk (talk) to him. If I were (be) you, I would not do it. If it should snow tomorrow, I would go (go) skating.

2024/6/17
articleCard.readMore

基础语法结业考试

基础语法结业考试 [!NOTE] 要求 不限时 不能查字典,所有例句均是上课原句 满分100分 1. 请画出下列句子的成分(1分) I am a good student. He cut a tall tree yesterday. She sang me a song at school. The sun keeps us warm.   2. 请写出下列单词的复数形式(1分) country fish scarf belief man doctor   3. 请选出下列单词中所有不可数名词(1分) advice idea water imagination police information Japanese socks number   4. 请填入合适的冠词(1分) Would you like _______ apple or _______ orange for a snack? Do you have _______ pencil I lent you yesterday? Can you help me find _______ keys? Have you visited _______ Eiffel Tower? Is there _______ cat in _______ backyard again?   5. 请用英文写出下列日期的读法(2分) 3月1日 11月22日 12月3日 9月31日   6. 请用英文写出下列数字的读法(1分) 1/5 6/7 92.83% 0.104   7. 请为下列时间填写合适的介词(5分) _______ August 10 _______ noon _______ the afternoon _______ 14:52 _______ autumn _______ Wednesday _______ Friday night _______ December _______ the 19th century _______ 2023   8. 请写出下列单词的比较级和任意形式的最高级(1分) smart _______ _______ depressing _______ _______ far _______ _______ good _______ _______ bad _______ _______   9. 请翻译下列时态为一般现在时的句子(4分) 他经常去公园。 她几乎不吃苹果。 我从不踢足球。 我们有时在学校跳舞。   10. 请翻译下列时态为一般过去时的句子(4分) 昨天我做完了作业。 我曾经每天都喝咖啡。 3天前,我的猫死了。 上周我们去了北京。   11. 请翻译下列时态为一般将来时的句子(4分) 明天会下雨。 我计划下周看电影。 学校计划重建厕所。 我马上就要死了。   12. 请翻译下列时态为现在进行时的句子(3分) 看!那个人正在跳舞。 我现在正在写作业。 最近我们在学习AI。   13. 请填入合适的动词形式(10分) 本题考查过去进行时、将来进行时、现在完成时、过去完成时及将来完成时 I _______ (have) dinner at 7PM yesterday. While I _______ (read), my parents _______ (watch) TV last night. When I _______ (met) her on the street, she _______ (go) home. They _______ (sleep) at this time tomorrow. She _______ (live) in Chengdu since 2006. I _______ (study) Chinese for 5 years. She _______ (die) for 10 years. By the end of the last semester, we _______ (learn) 500 words. I _______ (finish) this book by next Friday. She _______ (be) to Beijing before.   14. 请将下列句子改为被动语态(5分) They bought a car last year. Tom will clean the room tomorrow. Tigers eat horses. They have planted 50 trees. He said he would sell the house.   15. 请给下列主语从句补充合适的引导词(4分) _______ you need is more practice. _______ she got a 7 in IELTS made Alastair happy. _______ is the smartest one among us does not matter. _______ he is coming or not hasn't been decided yet.   16. 请将下列句子改成使用形式主语的句型(4分) That he will reject me is impossible. That he came to see me is a surprise. That the sun goes around the Earth is common knowledge. That he cheated in the exam is a fact.   17. 请使用表语从句翻译下列的句子(4分) 那是我15岁的时候。 这是我第一次见她的地方。 这就是为什么我不同意。 问题是我们要怎么才能找到他。   18. 请填入合适的动词形式(5分) 本题考查过去将来时以及宾语从句下的时态变形 She said the sun _______ (rise) from the east. I know she _______ (come) to China 4 years ago. She told me she _______ (travel) to Europe before. I am wondering if he _______ (know) that she was killed. He said he _______ (cook) lunch.   19. 请按要求改写宾语从句(2分) (改用不定式) I don’t know where I can find him. (改用形式宾语) We find that foreigners are learning Chinese interesting.     定语从句的句子填上合适的引导词(8分) This is the best book _______ I have read. Those _______ are under 18 aren't allowed to join the party. Who is the student _______ is reading over there? I saw a woman _______ bag was stolen. The boy _______ she loved died. The things and people _______ they are talking about are so complicated. Don't tell anyone _______ shouldn't know this. This is the house_______ I was born.   21. 请判断下列句子是同位语从句还是定语从句(4分) I heard the news that our team won. (           ) He was thinking about the advice that his teacher gave him. (           ) I have no idea when he was born. (           ) The suggestion she made in the meeting was accepted. (           )   22. 请翻译下列限定性和非限定性定语从句(3分) He has a son who is in the army. He has a son, who is in the army. We have a garden, which makes us happy.   23. 请使用状语从句翻译下列的句子(6分) 虽然她很累了,但是她还是去了健身房。 除非你做完作业了,否则你不能看电视。 这本书比那本书贵200元。 这本书的价格是那本书的10倍。 王医生是如此之好以至于所有人都喜欢他。 你吃得越多,长得越高。   24. 请判断下列句子中带ing的单词是否为动名词(1分) She was dancing with her friends. (           ) His favourite thing to do is smoking. (           ) Some people don't enjoy running. (           ) I have been living in this city for 3 years. (           )   25. 请用合适的分词形式填空(4分) The competition is quite _______ (excite). The students are all _______ (confuse). The tea is _______ (boil) hot. The _______ (wound) are taken out of the battlefield.   26. 请用给下列句子填上合适的动词形式(8分) 本题考查非谓语 I want the homework _______ (finish) by tomorrow. He dropped the glass, _______ (break) it into pieces. If there is anything for me _______ (do), feel free to ask me. While _______ (work) in the factory, he did a good job. If _______ (give) more time, I could do so much better. He stayed at home, _______ (clean) and _______ (wash). _______ (be) a league member, he loves to help others. You should study hard, _______ (work) hard and _______ (play) hard.   27. 请根据虚拟语气,填入合适的动词和情态动词(5分) If I _______ (have) money, I would lend you. If I _______ (know) this, I could have gone to Cambridge. If he were to come here tomorrow, I _______ (talk) to him. If I _______ (be) you, I would not do it. If it should snow tomorrow, I _______ (go) skating.

2024/6/18
articleCard.readMore

博客被流量攻击的7天里都发生了什么

博客被流量攻击的这7天里都发生了什么 一夜之间天塌了 2025年1月14日20:44,我收到了一封来自Vercel的自动邮件,内容让所有博客创作者都心花怒放——Your site is growing! 你的站点正在蓬勃发展!……已经使用了75%的用量 自从博客加入V2EX的VXNA计划后,浏览的人数不断增长,以往根本用不完的每月2000次访问追踪(Site Analystics)额度,几乎每个月都能早早收到用光100%的提醒,我也为自己感到高兴。 我当时并没有多想,继续干其他的事情去了。 然而第二天早上起床的时候,我又收到了一封凌晨00:44发来的邮件,写的是我100%的额度已用完。我当时很纳闷,我最近也没发什么特别吸引人眼球的东西啊,怎么这25%的额度用得如此之快。 仔细一看,我用光的并不是访问追踪的额度,而是一个叫做快速数据传输(Fast Data Transfer)的东西。仔细研读了文档后得知,只要网站和用户设备之间发生数据传输,就会使用到这个传输用量,免费计划总共100GB。这个用量并不会像访问追踪一样,每个月更新,用光了就没了,必须升级套餐。 看着1月14日那一个耀眼的柱子,我不仅感觉有点错愕。我浑浑噩噩地合上笔记本,然后出门上课去了,那一整天我心神不宁。 中午吃饭的时候,我将信将疑地更新了一下主页,在最上方加了一个门头——本站正在受到攻击…… 推送是正常的。我当时甚至还抱着侥幸心理,会不会其实这不影响我推送,也不影响浏览,我放着它不管其实也不会有什么问题。 但是我错了,16号早上起床的时候再看博客就已经进不去了,显示暂时停用。 我这才接受现实,这个问题得想办法解决才行。 保卫战 1月17日早上,我把解除了原博客Github和域名的绑定,用一个新邮箱重新注册了Vercel账号,重新部署上线。在V站水友的建议下,Vercel可以用来管理博客更新,CloudFlare用来部署服务器,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做。CloudFlare的防火墙应该能够为我挡下一些奇怪的访问。我把能开的东西都打开了, 比如什么机器人防护,反正感觉不影响正常流量访问的开关都开了。 但事情还是出乎了我的意料。 1月17日中午,当我点开CloudFlare的流量追踪时,几个耀眼的spike再次映入眼帘,提醒我快速传输数据用完一半的邮件也接踵而至。我心里暗自咒骂起来,没完没了了这是,md甚至还没坚持过一个早上。 数据传输用量的数字如同老式水表的飞轮,飞速转动着,每次刷新都能看见用掉了1GB左右的数据。我赶紧打开了Vercel上的Attack Challenge Mode,数字跳动的速度才减缓了下来。 但是这也不是办法啊,我不可能每次用完都狡兔三窟,迁移博客虽然简单,但我也没那么多邮箱号可以挥霍啊! 我找到了CloudFlare的WAF(Web Application Firewall)页面,把我遭遇到情况一五一十地向ChatGPT讲述,请它帮我想规则。   首先,我们注意到几个spike,分别来自5个不同的ip,每个ip都请求了约500次,然后就停止访问了,这种非常不正常的访问模式绝对不可能来自正常用户,直接拉黑IP。 其次,我遭受到的很可能是爬虫攻击,大部分爬的是我的feed.xml,一般的rss阅读器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反复爬取这么多次,所以需要一个Rate Limiting Rule,如果单位时间内重复发送了太多次请求,那就弹JS验证。 还有小部分访问的是一些奇怪的目录,比如.php,.txt等等文件,在我的博客里根本不存在这些文件。这些据Chat老师描述,应该叫做嗅探(sniff),爬虫工具尝试在我的博客里面寻找一些重要文件,如果正好撞到有这个文件,或许能抓到密钥或者其他的敏感信息。正常访问博客的人也不会点到这些目录去,如果有尝试嗅探特定后缀的访问,直接block掉,没有一个是无辜的。 基本这几条规则下去,大部分攻击就已经被挡住了。 其实整个过程远远没有我描述地这么轻松,我还是走了不少弯路的,很多东西都是一点点试出来的。 一开始我把几个近期数次访问我xml的ip全拉黑了,后来发现Inoreader停止抓取我的RSS订阅,我才意识到RSS阅读器的本质就是定期抓取我xml的内容变更,一昧地全部封杀,其他人可能就收不到我的更新通知了。甚至几个一口气访问几次的IP封掉后我才发现是我自己。我这才开始思考,怎么去区分正常的访问和恶意的抓取。 在Chat老师的指引下,我也写过一些没有用的规则,比如一开始的几个访问量巨大的IP显示都来自美国,我也加了一条禁止美国用户访问的规则。管用了几分钟之后,另一个来自中国的IP便开始疯狂地请求。 所以,写规则的关键还是在于精细化地管理,如何才能准确地只命中恶意访问,而不中伤正常用户,这是个学问。 在把服务器部署到CloudFlare上面之后,我有一段时间自己都无法打开自己的博客了,提示too many redirects。在谷歌上一搜才发现,这是一个很普遍的情况,解决办法就是在SSL/TLS-Overview-Configure,把Flexible改成Full或者Full(Strict)即可。 但是打开之后,新访客访问我的博客都需要做一次浏览器检查,等待1-2秒之后才能正常访问,只要证书没过期,下次访问就不需要再检查浏览器了。这个确实对用户体验算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但是我暂时没有想到其他的解决办法,暂时先这么留着吧。至少先保证来者都是正常访客,活下来更重要! 为什么是我? 看到后台数据回归正常之后,我不禁想问,为什么是我? 我想了几个可能性—— 第一,现在AI炼丹时代,只要是被搜索引擎收录的网址都难逃被拿去喂AI的命运,被爬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情。在发布捷克留学长期签证DIY这篇博客之后,我发现谷歌搜索「捷克」「长期签证」,我的博客长期以来一直出现在结果前三。 第二,黑暗森林,要想自己的博客不被发现,那就不要发声,不要暴露,不要宣传。少了平台保护的普通小站点,防护只能靠自己。只要暴露了,迟早有一天恶意访问会找上门的。 在事发的前几天,我把自己的博客放到了一个收录了中国独立博客的Github项目上,当时合并完分支自己还觉得很自豪,我也是这个项目的贡献者之一了。但是后来想想,如果别人要找些网站来攻击,这个项目的列表将是一个绝妙的素材。这个项目上的很多博客都已经死掉了,会不会也是因为这个呢? 第三,心理变态,就是看我博客不爽,直接攻击我博客最薄弱的地方——没有防护的feed.xml,对吧,159.xx.xxx.10?被Block了还发了几十万请求,也不知道检查一下,你不知道你这种爬法会给别人造成了多大困扰!?? 这次事件后,真的让我对网络安全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的计算机技术知识增长了不少。在空闲的时间我会再去学习一些知识,防患于未然,让这个博客尽量安安稳稳地完成10年之约。 希望我的经历对你也有帮助,共勉!

2025/1/26
articleCard.readMore

勇闯CYA的791天(3)——「这些残暴的欢愉终将以残暴为结局」

[!NOTE] Info 勇闯CYA的791天(3)——「这些残暴的欢愉终将以残暴为结局」 导读 These violent delights have violent ends. 这些残暴的欢愉终将以残暴为结局。 这句话出自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但是我第一次听到是在《西部世界》里。如果要用一句话描述我在CYA的最后一个项目,我心中飘起的一定是它。 将violent翻译成“残暴”属实无法体现出英语原文的魅力,我可能更愿意把它翻译成疯狂、混乱或者是失控。 :爱过。 之前提到我转岗到英语编辑后的主要任务是制作词书,偶尔接一接出版的需求帮忙制作出版物,每天招招实习生,处理单词报错和用户消息。在2021年课程大战的背景下,这是一个闲职中的闲职,因为这些任务除了出版提的原创教辅需求之外,属实没有什么难度。 我当时制作的词书多以2016新课标英语课本为主,大部分单词的释义在系统中都已经有了可用的句子,因此需要写的新图句其实不多,大多数还是核对单词释义与课本上的释义是否一致。当我们把一个季度内要完成的所有课本清点完数量之后,大家就基本没有关注过我了。 因为事实上很长一段时间内,词书更新都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事情,大家似乎也不太在意这件事情。当APP的该有的学习内容都趋于稳定之后,搞钱才是最核心的使命。 因此在我接手前,APP上所背到的课本词书几乎都还是旧课本单词表。新课标,或称部编版课本,在2017年就已经在全国大范围开始使用了。虽然不同地区淘汰旧教材的速度不尽相同,我们甚至在2021年才开始更新这一批教材的词书。 我记得我刚刚做词书的时候,内部书号才350左右,在我走的时候书号已经膨胀到了接近600。也就是说,我在1年多一点的时间内做了200+本词书,几乎是过去6-7年的总和。 处理单词报错和用户消息反倒成为了我每天工作唯一的成就感来源,用户会真的给客服发消息询问英语问题,提问千奇百怪,她们只能转到我这,由我带着实习生一起去回复。除去那些给词句纠错的反馈,每天都能处理十几条各式各样的问答,能够充分调动我的语言学知识,也很好地锻炼了我的教学思维。 有时候用户觉得我们的词根助记有误,我要对着词源字典核查才能解释;有时候用户会对一些我一时半会儿无法解释的语法现象发问,我还得回去翻翻以前自己的课件才能答上来。印象最深的应该是notational passive以及「为什么help后面不用+to」a.k.a bare infinitive,现在回想起来整个研究过程还挺挺有意思的。 由于客服对接群会收录所有类型的用户消息,除了英语的,程序bug的消息也有,大群里的人鱼龙混杂。我们每天下班前会在群里答复客服,客服再把群里的消息转给用户。我们每次发这些巨长的文字答复时,字里行间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专业术语,有时还有一些法语、德语的其他外语内容穿插其中,极其惹眼。但因为是解释给用户听的,我们会尽力写得通俗易懂,因此偶尔会有一些客服会过来私信我说「今天又涨知识了」。 我不仅装了逼,还(十分罕见地)收获了赞扬,第一次真实地在为我能在工作里用到专业知识而开心。   虽然一开始我认为我自己是被“发配”来做词书的,但是时间久了之后其实也对这件事情产生了感情。因为只有我一个人在做这件事,很多涉及到词书的业务也都需要有我,颇有一种找到了自己“一亩三分地”的感觉。这偌大的公司也有我的容身之处了,哪怕是个很边缘的业务。 时光一转,“双减”落地,以往专门招进来写稿的教研们不得不寻找新的工作方向。有些是为出版和运营等其他部门的业务持续输出内容,有些则是开始做四六级或是考研的项目。 其中一个教研M被派来和我一起做词书,她主要负责的是前期的用户调研——调查用户对于词书的需求,以及后期的用户测试——了解用户用这本词书的学习情况以及反馈。当她确认好我们这本词书要做成什么样之后,她就会把制作内容的需求提给我,由我负责把图句制作出来,并由我完成几乎所有的系统操作。 她的出现无疑是对我“领地”的一种威胁。在我好不容易与自己和解,在好不容易建立起自己内心的秩序和工作的边界之后,突然有一个人闯入了我的舒适区,我一开始的反应是抗拒的。 我的+1曾和我说过,「其实我们以前是不分英语编辑和教研的,只是因为之前你做不来教研,才新增加的职位。我们之前词书制作工作都是维持性的,现在我们要正式重启制作计划了,量会很大,而且对于词书的质量要求也会发生变化,所以需要有一个人来帮你。」 言者无心,听者有意,我再次陷入内耗。 纵使之前做词书的时候,我自己也做了调研和测试,在她的眼里仿佛都是小打小闹,现在需要一个更专业的人来接手这一切。我甚至不需要思考,也不需要参与,只需要M把东西都整理好交给我就行了。「喏,就是这些词需要新写句子」然后我就死命写就行了。我害怕当我把做词书的全流程教给她之后,我就可以被扔掉了。 好消息是,在经过之前一年的鞭笞,我没花多少时间就从这个思维的风暴中解脱了过来,与M建立了挺融洽的工作关系,两个人打配合一起完成了很多词书,乃至于在之后没营养的battle里也获得了一些支持。我甚至主动地给她写了一些Python脚本,方便她做一些筛词的工作,这一段经历被记录在这篇文章里了。 现在再回过头来看自己这段内心世界的成长历程,想起来也有些好笑。 我喜欢做词书吗?爱过。 从嫌弃到乐在其中,从一个人到两个人,再到接下来的一群人的指手划脚,我的感情是复杂的。「爱过」便是我对它全部的真情流露了。 「她不会是要挖你吧!?」 在开始讲述疯狂的最后一个项目之前,还有一些突然冒起的小回忆。 之前有提到,由于在整个2021年间只有我一个人负责词书的维护以及其他学习内容的更新,我逐渐变成了线上学习内容的唯一对接人,甚至整个后台系统的操作也只有我一个人最熟悉。公司在“双减”后成立了很多新部门,主要探索成人英语的业务,但凡涉及单词数据的事情都叫上了我。一来二往,我也终于有机会窥见其他项目组的工作状态。 当时公司成立了一个专门的部门做考研的项目,时任负责人是教育背景、教学经验经验听说非常厉害的H老师。我一开始对她的印象只存在于之前所有项目集体磨课,其他教研开完会回来之后经常提起H老师给了许多一针见血的评价,不像在我们部门给的都是一些很浅层次的反馈,例如「这里学生可能听不懂」,然后又没有很好办法地跟你解释为什么这里学生可能听不懂,问就是「我的教学体感比你多,你先改」。 因为考研部门要做课,似乎也要做一个独立的背单词APP,于是H老师派了一个刚刚入职不久的新教研和我要一些资料。她找我要考研的试卷和近5年的高频词,并问我这个高频词的统计逻辑是什么。 我的高光时刻来了。 Part2提到了我自己从0到1推进的出版产品里,我自己计算了高考单词的词频,并且每一个单词都配了2道真题原题,这件事情如果是人工在word上做将是难以想象的工作量。于是我用了这篇文章里分享的内容,自己写Python脚本跑。统计词频的代码是从Github上复制的,找真题原句的代码是我自己写的。 当我把高频词以及每个高频词的出处原句发给那个教研的时候,我可以感觉到对面起了一阵骚动,因为H老师过了5分钟直接来私信我了。她仔细询问了我算法的具体实现逻辑,哪些词会算进去,哪些词不会算进去,单词的不同屈折和派生变化如何统计等……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H老师在这件事情上的专业。 事毕,她突然给我来了一句,「我看你简历好像是学语言学的,大学上课教这个吗?」震惊之余,我答复「不是的,只是蹭过两节隔壁信息学院院的课。」心里暗喜,一是深知H老师似乎是公司元老之一,她竟然直接去看了我的简历,这多少算一件入职以来为数不多的好事;二是感觉到终于有人认可我了,或者说我似乎终于找到了一条所谓的护城河了。 一个会写代码做业务的英语编辑,听起来还挺酷的不是吗?公司的编程项目组真应该找我采访,然后写进用户故事里。 那天晚上下班前,我找到我的+1,带有一定炫耀成分地和她说了这个事,「我不是一直在写代码干一些杂活吗……今天H老师竟然去要我简历了欸!」她回了我一句「啊?她不会是要挖你吧?」我已经记不清当时她的表情和语气了,因此我现在也很难再回想和推断她对这件事情究竟是什么态度。 然后她问我,「如果她真的挖你,你会走吗?」 我当时心里的答案是「一定会」,但是我当时还是想方设法搪塞过去了,临场撒了个谎,我也不知道她有没有看出来我的心思。   简历这件事过了两天,我借着这个契机去和+1提想推动做一个类似于题库的东西。 当时我们组内所有的教研,不管是在做哪个考试,基本都知道我能够用代码算词频、跑句子,偶尔会来找我帮忙。虽然这个东西用代码点一下就能出,但还是非常麻烦。倒不是说不愿意帮这个忙,我非常乐意,帮她们也是在帮我,但问题是每个人手上的题目版本是完全不一样的。负责四级项目A的教研手上有版本1的题,负责出版四级练习册的老师手上有版本2的题,另外一个项目组负责四级项目B的教研手上有版本3的题,当她们同时找到我跑词频,我需要给她们跑3遍。每个人都通过压缩包的方式给同事和自己的实习生传递真题,混乱不堪。 每一个项目的教研之间是不信任彼此的,虽然也都是近5年的真题,每个人都坚信自己手上的题目是最完整的,也是乱七八糟格式处理得最干净的。她们都担心自己的词频数据不准,所以都想自己处理原始数据。 OK,fine。 但是你不觉得这个很扯吗?只要每次新做一个项目,就得有一个教研带着实习生再去网上找一套题目,再从头到尾清理一遍格式,我跑完数据之后再发下去给自己的实习生做业务,光是走完一遍这个流程都过了至少3天了。我们组尚且如此,其他新成立的项目组更不必说。 如果能有一个可供所有人查阅的数据库,大家一起维护,所有人都用的同一套题目,甚至能够轻松支持查找真题句子出处和单词词频,无论是做出版、做课还是做线上背单词内容,不敢想象这有多么便利,能减少多少无效的工作。 我草拟了一个方案,把上面提到的优点和收益整理了一下,写成文档,约了我的+1去聊。果不其然收到了婉拒。大概意思就是她也理解我的想法,也知道这个东西对于教研帮助极大,但是现在资源比较紧张,集团有集团自己的目标,很难去推,但是我的想法已收到。 犹记得刚入职的时候,我对系统后台也提了一个类似的提议,当时正好是刚入职时摩擦最激烈的时刻,我的+1非常严肃地跟我说过这样的一些话「我理解你想做一些数据基建的事情,但是我们招你来是让你做给你安排的工作的,不是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 当然这些都是预料之中的,但我要说的是,在我提出要做这个题库被婉拒后不久,教研产品们就着手要自己做一个类似的东西了。 我记得当时是隔壁家产品做了一个真题查词的功能,可以在APP上看到各个考试排版干净、整洁的真题,点击真题里的任意单词就能立刻看到这个单词的意思。点击某个按钮,还能立刻看到这篇文章的翻译和解析。她们的任务就是照着做一个类似的。 好的,既然我们也要做这个真题查词功能,我们是不是得让编辑们把各个考试的真题再好好地校对一遍,然后上传到我们的系统里。虽然我已经不知道这是第几次干这个工作了,但是眼前的这个机会似乎可以成为最后一次。后台有数据了,我们只需要一个展示的地方就行了。不说能不能做一个导出为txt、统计词频甚至是与其他业务联动的功能,我们仅仅是需要在后台页面上浏览到已校对版真题就已经能帮大忙了。 然而我失算了。 时任教研产品经理W义正严辞地拒绝了我。她说我的需求就是一个能够看真题和点击查词的功能,其他的功能都不关她事。 我可以理解,毕竟这确实不是她的工作。 但是我尝试说服她,这件事情要是做了,之后她要做的备考模式大项目得有多么简单和顺畅,仅仅需要提前规划一下就好。但她仍然不买帐,这次摩擦为我们之后一起共事的最后一个大项目埋下了许多伏笔。 「可是这不满足我的需求」 备考模式是2022年的重点项目,公司倾尽了许多资源。由于“双减”的影响,全项目组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了迭代原有的背单词流程上,而这一巨大项目的负责人则是我的+1以及前面提到的W。 备考模式设立的初衷,是大家注意到原有的背单词流程已经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W的调研显示超过90%四、六级和考研的用户都是严肃备考用户,于是我们需要为她们开发一个专用的模式用于备考。 当时的分工是我的+1负责掌握全局,由W作为教研产品经理全权操刀设计,而前文提到的M作为内容教研提供教研支持,我作为没有任何教研能力的英语编辑支持量产。由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项目组大部分的内容量产都是我在做,实习生大多签在我的名下,我变成了一个手上管着快20个实习生的“量产负责人”,负责分配工作以及按时交付内容。而M所提供的教研支持指的是给产品提供英语上的意见,并监督我的产出是否出错,以及是否满足“教学目标”。 当我们开完kick-off会议之后,我和W的合作迅速出现了巨大分歧,甚至演变成了冷战。 设计一个新的背单词流程涉及到设计新的背单词题型,这就涉及到很多教育学和语言学相关的知识了。我和W的分歧便来自于产品需求与客观规律的冲突。在这个博客创立之初,我所写的几篇文章记录的就是对于这些分歧的思考。   在《权威字典们的单词音节划分问题》记录的便是W设计的音节背单词题型。在以往的学习流程中,拼写题型的流程繁琐,耗时过长,于是W便提出用音节代替字母拼写,减轻学生的负担。 我们的争端起源于使用哪种音节拆分方案。我的建议是使用音韵学的Maximum Onset Principle(MOP)进行划分,不仅符合直觉,而且系统。但是W的方案是直接采用韦氏字典的方案,但是它的规则让人摸不着头脑,例如会把mother拆成moth·er,balloon拆成ba·llon,学生会晕,编辑也会晕。在W的初版方案中,她甚至要提出给单音节词划分音节。 在《背单词软件们的词根词缀问题》记录的是W想要设计一个词根词缀背单词的题型,例如「全部 + 拿住 -> 全部拿住 -> (单词填空)」,并希望学生推理出「全部=con」,「拿住=tent」,「全部拿住=content」。但是这同样不符合客观规律,因为不是所有的词都能写出A+B=C,而且这样的题型无法用来记住多义词,也无法给单音节词做设计。 在《统计和展示单词真题词频的问题 》这篇文章问世时,我们的分歧达到了一个巅峰。我的观点是词频统计市面上已经有非常成熟的解决方案,并且也有很多好用的工具可供使用,大多都用的词型还原的方法,系统且清晰。W坚持在做词频统计的时候要把所有的派生词统计进去,然而现阶段的分词工具其实是不支持做派生词的,涉及到非常多的例外情况和手写规则。 更何况派生词的数量众多,意思各不相同,在实际选取展示的过程中又要涉及到取舍问题,所有的这些思考都被记录在了《什么叫做常用词? 》这篇博客里。   眼看着提出来的内容方案一个个被我否定,但是开发的排期已经排上了,W的内心肯定是焦灼的。在第一次内容量产会议之后,进度直接卡在我这里了。 +1来劝我,说理解我和W的分歧点,也很感谢我的意见,并希望之后我也能继续这样帮助整个团队提出意见,但是我们还是得按照W的方案来做,看看有没有什么折衷方案。我无语。 但是我扪心自问,我愿意提出这些反馈完全是出于专业知识才提的,绝无半点为难她的意思。但是你让我给单音节词划分音节,让我接受inner是in的派生词,以及beer是考了4000多次的高频词,我实在无法做到,愧对我在大学接受的4年语言学学习。 我记得我当时还和M调侃,「如果有一天我离职了,我绝对不敢说这个模式是我做的,别人会认为我极不专业。」 一次沟通不顺利尚可以理解,如果每一次方案都在我这无法推进,不免让人有一种我在针对她的感觉。无论我给她的论据多么充分,她最后都会用一句「可是这不满足我的需求啊」来终结比赛。只要是她的需求,无论再奇思妙想的脑洞我们都应该满足。 写着写着翻看以前聊天记录,在第一次“吵架”过后,我和+1 1-on-1聊最近的工作感受不是特别好,她问我要不要把W叫过来一起当面说清楚,我爽快地同意了。我主动让步说希望能解决问题,不然现在的氛围势必影响之后一起做业务。结果她当着+1的面和我说「我对你怎么做量产不感兴趣,你想跟我说也可以,但我不会听,也不会干涉你的做事方法。同样,你对我的产品设计想提建议也可以,我也不会听。」+1面露难色,但迫于职责压力说了许多场面话才把气氛拉回来。我心如死灰。 在第二次我们非常激烈的争辩过后,我放弃了挣扎,因为每一次最后+1都是向着她,这毕竟也是她的项目。 我还记得+1还和我说过两句令人印象深刻的话,一是「W想事情其实想得很清楚,可能只是不善于表达和沟通,你要多理解她」,二是「产品是需要勇于创新的,如果大家都做一样的事,伟大的产品就不会诞生了。」出于她leader的职责,她需要发表这样的拧绳发言,但是此时的我已经不会再买帐了。 我和W进入了冷战,除了必要的工作沟通我们再也没有发过消息。而后甚至工作会议我甚至以忙碌为由便不再参加,让M去参加,然后我再和M私下讨论如何满足各种稀奇古怪的内容需求。想到这里也是很对不起M,让她被架在火上烤。 我甚至还很油腻地、班味很重地在群里发一些“免责声明”,类似于「如果按照这个方式完成量产,编辑会遇到哪些问题,用户可能会提出哪些疑问……请知悉风险」等,并同时at W和+1。 现在的我再回过头来看这些经历,觉得确实挺幼稚的。现在的我已经知道怎么更成熟地处理这件事了,但我仍然不想成为那样班味重的人,我想多保持一些人味。 残暴的欢愉 如果仅仅是与W的合作不是特别融洽,这肯定不能算是疯狂、混乱和失控。 在进入大规模量产之前,W做了个1.0版本的Demo测试,选取的用户大多都是来自运营私域群的核心用户。依稀记得1.0的数据除了次日留存高了3%,其他的所有数据均不显著。我还记得当时的开发对1.0版本的结果同步非常之愤怒。话里话外在说——我们决定继续做2.0的测试,用户好评的点在于产品设计,差评的点主要在前端UI体验不够流畅。 2.0的测试将会比1.0更大,需要的数据也更多,题型也更多。有了之前的隔阂,2.0的需求评审会W甚至没有邀请我和M参加,进一步埋下了隐患。 在W的视角看来,她的产品评审通过之后,内容再同步我和M生产就可以了,不需要过问我俩的意见。她可以逃避我和M对于内容生产问题的拷问,但是逃不掉逃避问题带来的后果。 内容上的分歧尚可以找到折衷方案,但是W完全忘掉了编辑录入内容是需要一个后台这件事情,她的产品需求全部是围绕着C端展开的,根本没有想过B端也会有需求。编辑做了怎么录入进去,录进去之后怎么审核和校对,上线之后如何在后台查看……她完全忘了。 C端期已排好,围绕着这一系列的数据录入的后台建设工作此时几乎无法再插队安排进去了。这是一个巨大无比的项目,箭在弦上不是不得不发,而是已经发射。由于这个问题过于庞大,我们又开了一次评审会,这一次我和M终于被邀请上桌吃饭了。 我主动提出——我和负责后台的前端R、后端K哥都比较熟。其实以往我们就经常一拍即合,对后台做过许多便利性的更改,已经很默契了。内容制作大约还有xx天,如果在那之前空出来了,就让R和我一起做个够用的页面,能给产品和编辑们有地方看做好的内容就行。我这边写代码来做录入的工作,因为这个内容量让人工上传也不现实,而且反而更容易出错。 眼看当下是绝对不可能再抽出一个产品做后台设计,再抽一个前端来写B端的页面,因为他们对这个编辑后台一窍不通,只有我、R和K是最了解的。最后大家同意了这个方案。 让我来尝试跟你们描述一下这个工作量有多么夸张,我们总共需要完成以下工作: 真题例句 图句 单词助记(分成象形、谐音、联想以及词根) 音节划分及各音节的音频 派生词 词组短语 (还有很多细碎的整理校对工作) 这还没有完,我们还要把上述内容再乘上四级、六级和考研的所有词书(n=8)。本来还有一个单词词频,如果不是W找开发提了,最后应该也是我来算。但是W坚持使用她那一版算法,让用户看到了考了4000次的beer(同时也是be的派生词),有反馈再人工做修改。 聪明的你可能会想,我们可以把所有的词书单词去重,然后再去评估工作量。这个想法不错,但是我们其实不能按单词筛查,而是按照释义。不同单词在不同考试考察的意思不同,比如milk在初中只考“牛奶”的意思,但是在考研可能考“挤奶”或是“榨取”。因此,除了音节划分、派生词和词组短语是单词纬度的去重,所有其他任务需要翻找出给定单词在不同考试里的释义,并拉表对比,方便生产工作。 这个工作必然不可能是人工在后台一个个点击翻查能完成的。我们的后台在我的提议下虽然已经支持导出部分数据储存为csv格式,但是比对释义并给出一个最后总的工作量,只能靠写代码了,而且是靠向后台服务器发http请求直接拿数据。这便是我在这篇文章里所记录的内容了。 这种需求提给开发,不用说一定会被拒。所有的前后端工程师们都有更重要的工作要做,谁会想当这个脚本侠? 好的,那就给我吧,谁让我也在管线上学习内容数据呢。我不嫌脏和累,还能训练一下我的代码技能,这才是真正的带薪学习! 当我把所有数据都跑完、算完,所有这么多词书总共需要制作将近1w+条目的内容,每个条目都要有上述7类内容要做。我不知道为什么W执着于在这样的一个测试上做全量内容,一口气做完上线做测试,而不是滚动更新。这样的工作量需要在2-3周的时间内全部做完,真的很恐怖。 W在会上和我们做内容的三个大头兵(我和另外两个内容教研)说,人手和预算不是问题,要招多少个实习生和外包都可以,这是一个全公司合力在推的重点项目! 我再一次不得不班味很重地和她解释,有个定律叫做阿姆达尔定律,假设把水烧开需要10分钟,然后煮面条也需要10分钟。即便你找到一种方法加快烧开水的速度,做饭的时间也不会少于10分钟。任凭炉子再旺,也不可能将做饭的速度提高到两倍。 这么多人生产内容带来的审核、校对压力是难以想象的。内容做出来,看都看不过来。 她说「没关系,我也可以帮你们审。」我脑海里闪过她想要给单音节词拆音节的事,拒绝了她。 最后这些内容是怎么做的呢? 首先所有前期的数据整理和准备工作全是我写代码做的。然后因为实习生是签在我名下的,也是我招的,我来负责评估工作量和分配人手,帮助另外两位内容教研一起做内容。 所有可以通过脚本加速制作的内容都由我一个人负责,如给单词配真题例句,去权威字典爬取派生词和词组短语(这也是我在这篇和这篇所分享的内容)。由于图句是我长期以来负责的板块,因此图句也是由我负责带着实习生们撰写的。音节划分由于需要调用微软的语音合成API,因此也是我负责的(这段经验被记录在了这篇文章里)。 M和另外一个教研主要负责机器无法量产的文字内容,如单词助记、真题例句翻译以及所有的审核校对工作。虽然我已经包了大部分的工作了,但这也是非常恐怖的工作量。 最后由于没有后台,所以所有的内容上传也都是我写脚本操作的。在正式进入大规模量产之后,有好几天我每天上班打开的页面都是PyCharm。 我真的觉得这一切都实在是太疯狂了,继之前英语编辑做数学和语文之后,英语编辑每天打开IDE的时间和石墨文档和表格的时间一样多……   但这还不是最疯狂的。 最nm疯狂的是,当我们累死累活要赶着国庆前上线的最后ddl时,在国庆假期前3天,突然开发提了一个叫做小流量测试的东西。说要正式上线测试之前,要再做一个少量用户的测试,直接发布到正式的环境,让真实的用户走一遍这个流程看看有没有什么问题。 这是在需求评审以及产品文档上都没提到过的的东西,可能有提过吧,但是至少这件事情在我们做内容的人眼里从来都不是一个截止日期。这意味着我们所有内容的截止时间其实要比想象中的还要早3天。 此时后台还是没有开工的状态,我记得我们直到国庆后的第三、第四天才在后台有了一个可视化的页面,能够直接查看内容和修改。 这就意味着,不仅内容上传只能我来做,当其他两位教研审核查出内容有问题,做修改也只能让我用代码来改。 由于有部分内容不是经过我手的,编辑们交给我的表格内容不一定完全符合我的要求。有的时候内容里会夹一些非Unicode字符;有的时候是内容分隔的方式明明约定好是换行分隔,但是编辑或者外包用了tab缩进或者空格;有的时候是在不该留空的地方留了空;我还需要确保我上传的payload数据结构能够被后端的的API接受;我还得在几乎没有可视界面的情况下找到问题并解决问题…… 所有的这些细碎的细节都成为了隐形的炸弹,我需要小心翼翼才能保证不引爆。我能感觉到我的代码能力在这种实战环境下突飞猛进。 然而炸弹还是炸了。 当我完成了95%左右的上传任务,在传最后一本单词较少的小词书的时候,上线前的测试已经在同步进行了。测试跟我说派生词的数据为空,显示不出来。 我去追查了一下,不出一会儿就和后端一起发现了问题,是一个非常小的bug。原本约定好留空的一个字段,需要前端做一些规则的筛选来展示,但由于我上传时默认给的是空的数组,这个字段的内容就不再是null,而是空数组,因此前端规则就不适用了。 但是本来这个地方就应该该是什么数据,编辑就做什么数据上传。由于W的一些奇思妙想,才在临上线前被迫改成了编辑留空,前端女娲补天的形式。 这个测试引起了W的信任危机,她开始紧张是不是其他的内容也会有问题,和+1说一开始或许就不应该允许我做这些事,以后还是要让开发来协助编辑们做后台数据的上传工作…… 百密一疏,莫过于如此。 好在最后这件事情确实落实了。国庆后的上传工作,由后端负责人亲自对接,他来与编辑们约定需要给他什么样的excel表格传数据。+1、+2和W也终于意识到了编辑们的B端需求,并答应在未来的产品需求中征求我们的意见,会找一个专业的后台产品经理,推动相关配套的建设。 至此,我在CYA的最后一个大项目,随着这个备考模式的上线画上了句点。 当然其中的细节远不止这些,诸如团队内讧、无效外包以及尴尬的复盘会等,但是碍于选题和篇幅无法一一记录。这些陈芝麻烂谷子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也有些忘却了。 疯狂、混乱且失控的8、9月几乎占据了我在2022年工作期间的所有记忆。 残暴的结局 上线后的数据和1.0一样依旧很难看,但是W提供的用户反馈依旧很好。 但是由于我基本没有参与其中的会议,当这个结果出来后,虽然暂停了继续制作和迭代的计划,+1、+2和W仍然觉得这个模式是可行的,这一点让我受到了不小的震撼。 公司对于这个项目的看重其实是看得见的。当时甚至有一个专门的项目组做流量探索和投放,还重金挖了一个据说很厉害的人负责这块业务。据说流量探索的组员在做用户访谈的时候,得到了和W完全相反的用户反馈。还有一个听到的瓜是说,当空降的这位投放负责人听闻这个数据的时候,他“震怒”。我从来没见过这个负责人长什么样,时至今日想象起“震怒”二字配上一个大厂中年高管的脸,仍然能够给我带来不少的快乐。 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的瓜,这些都是过眼云烟了。   在国庆后,我的+1约我喝咖啡,和我聊一聊并复盘混乱的8、9月。 在等待咖啡送过来的间隙,我们尬聊了一阵,我可以看出我的+1非常疲惫,仿佛整个人的精气神被榨干了一般。她在向我吐槽自己很累,很想出去走一走,看起来整个人都burnout了。 当时看了一些关于向上管理相关的文章和书,我先手向她提问,我说我想听听她对于我做备考模式这段时间来的表现。 她犹豫了一会,开口了「我对你的表现……」她的表情告诉我她在拼命寻找词汇。隐形炸弹爆炸之后,我能明显地感觉到,从她的视角看到的完全是另外一个世界,我仿佛又回到了刚刚入职时写稿的那段时光。 我的心情是复杂的。我知道最后我确实把null失手写成了空数组,引起了一阵波澜,做多错多,但是我想知道这些事情在她眼里究竟价值几何,想听到哪怕只有一次她肯定一下我做的这些事情。 在等她想好措辞之前,我忍不住补了一句,「是不是不满意?」 她脱口而出,「是的。」 Seriously? 「同时协调二十多个实习生和外包我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好吗?我们难道没有准时上线吗?这么多内容,如果没有我,谁能做得来?从结果来看,难道……」我的怒火涌上心头。 可能是我一连串的发问重新触及到了她作为我+1的那根弦,她的班味一下子涌了上来,整个人的表情犹如变脸一般变得严肃起来。 答曰——内容制作是你的本职工作,我不管你是用招人的方式做,还是用写代码的方式做,这些都是你应该完成的工作。从结果上来看你确实完成了,但是整个过程还是有很多问题,就拿你写代码这件事情说,你能写代码很好,但是最后还是出现了一些情况……这些问题是系统性的,都是以后可以解决的……你可能觉得你自己做的很好,做了很多事情,但是其他合作者可能不这么想,她们给我的反馈可不是这个样子噢…… 啊,多么熟悉的场景啊,一切都还没变。 是啊,为什么她们会想要一个会写代码的英语编辑?后台没搞好就让开发做啊,这次B端需求没重视到下次就改流程啊,我引以为傲的能力根本不重要。 我的怒火瞬间褪去了,爱咋咋地吧。我假装在听她说话,但是心里想着的是怎么回去把这些告诉我们一起做内容的小伙伴。对,就是那些她嘴里说「可不这么想」的合作者,我们一天可能能在小群里吐槽一万遍这个项目吧。 无论她们背后是否真的对我有意见,我都觉得这个世界真tmd疯了。以前的写稿什么的可能都是小打小闹,这个才是我的职场第一课,人生第一课。我不可能再像这样去付出了,不可能。 K哥之前和我语重心长地说了很多次,不要暴露自己的能力,如果她们知道你能这样轻松地做到这些事情,以后就会没有底线地去要求你。这话我只听进去了一半,知道这个大招不能随便开。 让我下定决心开这个大招的,是做完1.0的demo之后,我的+1给我画过一个饼。她说我们现在要做的内容非常多,确实缺一个统管量产的人,这个人可以是你,也可以是其他人,但是这个位置现在是open的,而且是管理岗。我也确实在BOSS直聘上看到了她们在招一个高级英语编辑,最低的base比我现在还要高3k。我心里想着接下来做的所有事情全都在我的舒适圈里,而且我还有大招攒着没放,是值得拼一拼,这个饼我咽了!但是这个位置到我走之前都没招到人。 看着职位描述里字字句句都和我现在做的事情一模一样,我感觉我还是和开发小伙伴吃饭吃少了,PUA和画饼的幻术只解了一半,没解完。   这之后我就几乎再也没有在我的工位上办过公,这是我一种幼稚且无声的抗议。 以往不忙的时候我经常会搬个小板凳去R和K哥中间坐,缠着他们教我一些计算机技术,调接口、多线程、代码优化都是在他们的帮助下,拿着真实的业务需求一点点学会的。国庆后几乎就没有新需求了,每天的维护性工作在脚本的加持下不到2个小时就做完了,剩下的时间我都凑过去玩。 开发的负责人L看我天天搬个小板凳过去,经常调侃我「又来学习啦,有没有交学费啊。」经过之前备考模式的那一波混乱,我和他的关系走近了不少,因为有些东西也不是他能控制的。看到我帮开发同学减轻工作量,他应该也开心的吧,特别是看到一个小年轻也这么喜欢计算机技术。 可能是因为我突然天天坐在R和K哥的旁边,或许是看我也有些闷闷不乐,有一天他来竟然找我约咖啡了。 这也是我第一次听到他说这么多话,我们在公司附近的河边逛了有1个多小时。作为元老的他对于公司的历史了如指掌,他跟我说了很多我这个位置的人之前的故事,并且一直在不停地跟我说做词书这件事情是多么重要。 他说「打起精神来嘛!你看,你写出来的句子能够被这么多用户看到,你应该感到开心才对呀。我每天都还在背呢……」 看着他一如既往笑眯眯的脸,我很触动。听到从他的视角叙述的故事,突然意识到了这件事情的历史厚重感,也意识到了其实我对这件事情还是有感情的。那个我曾经嫌弃简单的业务,那个我曾经“爱过”的业务,是多少人每天的学习资料。虽然隔着屏幕触摸不到用户,每天确实是扎扎实实的上千万人在看我写的句子、我挑的图片。 只是,无论我再怎么触动,我都觉得这些话不应该是由他来和我说。 我诚挚地感谢他的安慰,回去之后我的心情确实好了许多。不过在这个项目之后,这家公司确实已经没有什么值得我留恋的了。 The Day 经过2个多月毫无新目标的工作,一些关于“1230”(念幺二三零)的流言跑了出来——传说12月30日公司要裁员,但事后证明1230只是出最终的名单,真正动手是在元旦后。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其实我的心境非常坦然,甚至开始幻想起来自己被裁之后我会是什么样,甚至有一阵没一阵在BOSS直聘上刷职位,给自己做足了心理建设。 当那一天真正来临时,我们组的小伙伴们一个接一个被叫走,我是倒数第二个。 +1给我发消息,让我去一楼的会议室一下。我记得我还装模作样地问了一句「要不要带电脑」,她回我「不用」。我知道+1从做备考模式开始就内耗和burnout非常严重,言语间也能透露出想要离开的想法,在她精神状态最脆弱的时候要亲自走一遍这个流程,对她来说真的好残忍。 我从桌上拿了3颗实习生送我的溜溜梅,盘算着楼下应该是有3个人在坐着,往楼下走。 推门进去我看到桌上还有2份文件,看着之前同小组的人没有像其他人那样拿着文件回来,我那一刻就知道除了我,还有谁要走了。 我把溜溜梅递给她们,我主动先开了口「忙了一个下午,应该累了吧?」然后看了一眼我的+1,她头发乱糟糟的,状态非常不好。事实上在2022年的夏天,她的头发经常是这样的凌乱。看样子是还没准备好这一刻的到来,她比我似乎更加难以接受。 我笑了笑,轻轻地和她说「没事的啦。」尝试着安慰她,真的挺心疼她的。 然后我的+2开口了,「可能你也知道发生什么了,但还是正式地和你沟通一下……」我听着她说话,但是我的注意力其实都在+1上,看起来她已经快要绷不住了,她的表情看起来非常难受。 当说到「……没有办法和你继续共事」的时候,我的+2率先哽咽了,她哭了,她说她突然想到了以前我刚入职时的一些事。我当下的第一反应其实是错愕,内心飘起六个大字,「卧槽,真的假的!?」。紧接着我的+1也哭了,爆哭。 我眼前飘起我在这的791天,纵使我的工作有如此多的不快与不顺利,纵使我在这工作的体会90%都是负面的,但是在私底下吃饭聊天、团建的时候我也曾开心过。其实如果没有工作,我们相处挺愉快的。我眼前飘过走马灯,突然也回忆起了很多事情,尤其是当时我试用期不通过时的那段时光。 我也哭了。 但是远没有表面上看起来的那么伤心。 HR来和我说赔偿的事,我说「没关系,不用看了。」我连协议上的内容具体是什么都没看,直接签字了。 我信任她们,或许和她们在我试用期时信任我是一样的。 后记 写完这个系列我最大的感受是——人是复杂的。 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人坏人。哪怕我在这个系列里把+1吐槽得如此之狠,我对她还是抱有感激之情的。当我以2年后的视角再回看以前的经历,我确实能够看到刚刚从学校里出来的我有多么的不成熟以及幼稚,我也能切实地感觉到现在我的精神人格成长得更完备了。 向前看更重要。 离开后我只请了两个人吃饭,两位我在前司最想感谢的人。 我先是请了K哥一顿人均500的omakase,感谢他这么久以来对我的编程技术的帮助,以及职场琐事的指点;再是请了我的+1一顿人均1000的黑珍珠,感谢她在我刚毕业的时候相中了我,在我最无助的时候留下了我,我在她身上也学到了很多东西。 这就是我勇闯CYA791天的故事,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回到Part2 回到Part1

2024/5/26
articleCard.readMore

勇闯CYA的791天(2)——生活就是一盒巧克力

[!NOTE] Info 勇闯CYA的791天(2)——生活就是一盒巧克力 前情回顾 在挣扎着通过试用期之后,我变得安静如鸡。再也不会傻乎乎地乱提意见,说话之前都会谨慎小心地考虑几秒,生怕这个留下来的机会溜走了。无论别人说什么都会同意,相信自己就是一个啥也不懂的应届毕业生。 我的+1在通知我最后还是决定把我留下来的时候,她和我说「做这个决定不是因为英语编辑的位置有空缺,正好就给你了。You definitely earned it.」但是这番话并没有起到安慰我的作用,甚至还加深了我对我自己能力的不信任。 由于课程大战仍在继续,几个管培生在这样持续高压的环境下接连离职,公司自然是需要多招聘几个教研来写稿子的。 我印象还很深刻,当时有2个管培还当上了类似于小组管理的角色,和我的+1一样成为了后入职的应届生的+1。由于包括管培在内走的人太多,对队伍造成了比较核心的打击,留下来的几个管培甚至还背上了减少核心员工离职率的月度OKR。然而,最后人没过多久也走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的工作回归到了非常简单与原始的词书制作。 每天就是和HR沟通实习生候选人,给实习生布置任务,然后检查实习生选的图句图片是否符合规范,检查句子语法和语用是否正确……我有了非常多的时间watch and learn。 虽然彼时的我像一只落水狗,但是心里仍然是对于写稿这件事情不服气的,「我倒要看看新来的教研能写成啥样!」 🎵你离开后世界可改变?🎵 新招进来的几个教研里,仍然以应届毕业生为主。不同以往的是,新人还有在新东方教过书的年轻老师、有教育学背景的大龄二硕candidate,以及有着10年线下教育经验的哈佛教育学硕士毕业生J。 我还感叹「原来她们也知道专业的事情要给专业的人做啊」的时候,事情和我预料的恰恰相反,即便是有经验的人也陷入了改稿与自证的囹圄之中。 我还记得J在入职不久之后还来和我请教如何写稿,我捂住了自己的嘴,我没和她说我现在在做这个词书是因为我写不来稿子。我大脑飞速运转,思考着如何委婉地提一些意见,最后只憋出了一句「我们的用户基础真的都很差,所以要写得直白直白再直白」。关于这句话我并没有真实的体感,因为我们很少能接触学生,只是因为她们在耳朵边一直唠叨这句话。 J感激地离开了,临走前我还是按捺不住说了一句「Good luck!」来抒发自己之前写稿时的怨气。 但未曾想到J却是第一个被淘汰的人。 J真的是一个很传统的老教师,当开始写稿子的时候,她的第一反应是去翻阅大量的试卷去看知识点在题里具体是怎么考的,然后拿了好几本不同的书籍查阅专业教辅对考点的总结。我们总是能看到她的桌子上堆起了厚厚的实体书,同时她的电脑上也时刻开着很多试题PDF文件。也正因为她的前期工作总是做得非常多,她的写稿进度比起其他人落后非——常——多。 或许你会说,教研不就应该是这样做的吗? 至少对当时的我们来说,不是的。动笔之前确实是要看题,但是可能随手刷了2-3张卷子就停了,对于不同高考卷以及地区卷之间的差异我们可能连边都没摸到就开写了。我们的核心任务是要交付稿子,在团队成员普遍缺乏对应考试背景知识的情况下,仅仅是花个2—3天时间看看题是远远不够的。何况你还要给后面的写以及无尽的修改留出足够的时间,否则一定会延期。 大家都心知肚明,自己对于这个考试和题目的了解少之又少。我现在回过头来看以前做的这些事,写的这些稿件,我是绝对没有底气拿给成都任何一所公立学校的英语教研组组长审阅的。但是我们的整个课程,就这样在天府五街的一个小小的办公楼里,仅凭着几个没有任何教学经验的leader的“产品”反馈,就仓促地问世了。甚至反馈都是从英语不好的同事那拿的,而不是学生。 交付慢是J的一个问题,另一个问题是不“接地气”。J的年纪比较大,跟不上年轻人的思潮了,“遇事不决加王者荣耀”的招数在她那里也用不了。我不知道她的文稿在教学层面收到过什么样的反馈,至少她的文风经常会各种各样的反馈被折腾来折腾去。她也向我求助过,我尽我最大的能力和她描述了那大概是一种什么感觉。但是,作为一个写稿失败者,我的意见又究竟能帮到她多少呢? 一来二往,达不到预期,她就被委婉地劝退了。不过好在,她的人生阅历比我丰富,她走的时候非常豁达,精神状态比我好多了。 她走了之后,+1把我们这些应届毕业生召集起来,通知这件事情,直言说离职是因为无法适应公司的工作方式,问我们有没有什么问题。 我问「为什么像她这样经验丰富的老师也没有办法写好稿子?」 答曰——我们做的是线上课程,和线下教学是非常不同的。线下的学生到教室来上课,如果课没意思或者老师讲得不好,学生是没得选的。如果学生选择了我们的课程,如果没有办法吸引到他们,是很快就会流失的。因此线上线下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不一样的,她的线下教学经验对我们做课的指导意义是有限的。我们相信,用做产品的方式做课程,我们一样能做出好的课程。所以我们更希望招聘一些契合我们做课方式的老师。 这个回答时至今日我仍然非常佩服。如果我是leader,我说不出来这些。 以前的我只知道这话听着有些怪怪的,不知道从哪去反驳,现在我知道了问题出在哪了。 “BCZ没有教研” 人来来往往。 大约是2021年中的时候,听闻隔壁项目组由于“双减”以及一些内部原因解散了。有的人选择离开,有的人选择转组来到我们这。 新来的两个老师都是语文老师,其中O老师甚至是公立学校的语文教学组组长,教学经验也相当丰富。我猜想两人都是为了更高的薪资以及更好的发展才在彼时加入互联网教育公司。 毫无疑问地,两位老师在转组写稿的时候也遇到了上述问题。 不过当时由于“双减”已经落地,我们已经不再写初高中的英语课程稿件了。她们要写的是四六级和考研英语tips相关的稿子,偶尔还要配合运营写一写和效率、学习、心理和人生规划相关的一些稿件。我们不少教研老师最后都要出镜协助拍摄。 前者对于出身语文老师的她们来说属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公司敢让语文教研写英语教学内容也是心大,不过人家是“逃难”来的,能继续工作就很不错了。后者我们私下吐槽得还挺狠的——20岁出头的几个小毛孩,没比我大几岁还要给我做人生规划,「你谁啊你?」 O老师的职场和教学经验都很丰富,由于之前帮过她一些忙,我们俩虽无直接的工作合作,但是有了一些小契机,关系比普通同事是要稍好一些的。她在转组之后,由于组与组之间工作方式不同,她在这边也起了不小的摩擦,矛盾源头直指和我年纪一样大的我的+1。 在12月初,她被通知试用期不通过,她和我约了一顿麻辣烫。 在那顿饭上,她语重心长地和我说了很多话,可能是之前我有和她倾诉过我之前试用期的经历,出于长辈关照晚辈的心理,第一次有人给我做了一些心理疏导,也第一次有人给我做了职场问题的答疑解惑。她说的她在我们组受到的一些对待我已经记不清了,我只记得她语气十分坚定地跟我说—— 「BCZ没有教研。」 「……她们口中的教研只是自己想象出来的,没有人说得清楚什么是教研。我写的稿子每一个论点背后都有足够的论据,每一句知识点的讲解背后都对应着无数道题的拆解,我能闭着眼睛说出来这个考点在哪一年的哪套卷子的哪道题考到,这都不是凭空拍脑门想出来的。当她们质问我“我这里为什么要这么写”,或者“为什么要写这个”的时候,她们只是凭感觉和我说没必要,她们从来没有教过书,能有什么感觉?我是能够拿出实打实的证据的……」 我一直在听,一边听一边默默地吃,我的碗快要见底了,她才刚刚动了几口。 我真的很感激她,或许她当时的话里多少参杂了几分愤怒,就像我写这个勇闯系列也不可避免地带一些愤怒情绪,但我仍然感谢她给我带来了我+1和+2以外的评价视角。 我一年多以来的心结解开了。我或许写得也没多好,但是你们给我的反馈和教研方法是有问题的。 她劝我别在这待了,我应该去更好、更大的地方施展我的能力,在这待久了对我的工作能力和成长都不好。 我向她的关心表示感谢,并说「我会开始计划的。」但我其实并不知道我能去哪,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整个2021年我都在这样的自我内耗中度过。 因为我既失去了“内容教研”的身份,也失去了所谓“教研产品经理”的身份,所有公司里很多和教学相关的跨组合作工作我是没办法参与的。 记得课程大战最鼎盛的时期,所有的项目组都在写稿做课。CEO弄了一个跨项目的磨课活动,虽然大家所做的科目不一样,但是大家都站在同一个讲台上轮番上课,并轮流提意见。我没有参加过这个任务,也没有听到大家和我说过关于这个任务的细节,只是记得每次有磨课的时候,我身边的人全走光了,工位上就只有我一个人,这种滋味很不好受。 现在我也在帮其他老师磨课,让我设想一下,这种十几个人的超大磨课会大概只会变成卷王的秀场,或是项目组之间暗自较量的舞台,遇到真的做的很差的情况也不会讲实话,而是拐弯抹角地说一些客套话。你一言我一语,磨课大会便流于形式。在+1和+2单独给每个教研提稿子反馈的情况下,每个人都已经变成了《父子骑驴》中那对父子,这么多人的意见又如何才能顾得过来呢? 我不敢想象后续的发展,写到这里甚至有些庆幸自己提前从写稿的深渊中解脱出来。 都上班了怎么还要被数学老师骂啊 接下来要回忆的是做出版物的经历。 我有机会做出版物还是因为+1和+2的争取,当时试用期不通过,除了让我尝试做词书,还有出版物。 按道理英语编辑需要掌握一些出版相关的技能也是很合理的。延长的试用期考核还包括使用审校符号校对一份英语试卷和文稿。为此我还特地买了一本《图书编辑校对实用手册》,好好地学习了一番。好在时任出版负责人L老师人很好,我也没有太垃,最后还是通过了测验。 我第一个参与制作的出版物应该是一个考研长难句手册,需要我们教研老师撰写一个长难句分析的文章,并且对当时跨度5年左右的文章里的长难句,做一个带练分析,带着学生一起分析句子结构和做精读翻译,写得还是挺起劲的。这算是为数不多我觉得在前司能拿得出手的成果。   第二个项目是初升高的概念产品,这是我印象中第一次出版部门和我们部门合作开发产品。这个产品非常之抽象。 原本这个产品想要做的是衔接初中和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弄了些高一新课标课本的单词之后又感觉做本词书太单调,又加了一些初三知识点的复习以及高一知识点的讲解,由当时的一些其他教研负责撰稿。而后又觉得,光是做个英语的初升高衔接,似乎没有人会买账,于是就想连着语文和数学这两大主科一起做点什么,弄成一个类似于礼盒的实体产品。 初升高的产品设计责任是分散的,需求方是出版,接需求方是我的+1,但是我的+1的核心业务是当时的英语课程。出版或许也只是提了一个比较天马行空的点子,对于最终的形式是没有想法的,做一步看一步。于是这个项目的实际负责人莫名其妙就变成了做业务的我们,出版和+1只负责审核我们的产出,只要不是太离谱都给过了。 当时公司甚至都还没有开拓做数学和语文的业务,正处在课程大战的前期。原本我只负责做语文,因为我高中语文老师是我的恩师,我对我的语文功底还是比较有信心的。随后原本认领了数学的+1由于工作繁忙,或许也是感觉到这个项目太过于不靠谱,就把数学的部分也交给了我。 于是,一个英语编辑,在一家英语公司,不做英语,做语文和数学的教辅。 语文是我喜欢的科目,我在这里面倾尽了很多,向我高中的恩师详细地咨询了高一学生在刚开学时会遇到的问题,以及如果有一本教辅能帮助他们在中考完的暑假做些什么,应该做什么主题。 我得到的答案是古诗词。于是我就设计了一个包含了高一上册所有必备古诗篇目的小册子,做了一些引导背诵和生词标注的设计,目的是帮助学生在假期也能够尽量轻松地预习古诗词,并加快记忆的速度。这也是我自己做的比较有感情的一个产品。 抽象的部分在数学,数学的产品设计定成了数学手卡。大概就是一张卡片上包含数学公式,学生可以随时把卡片拿出来翻阅、记忆和背诵数学公式和重要的概念。 因为我们的教研基本上都是留学生,还都是文科生,数学基础一个比一个差,我们不得不找外援。我们找了一个高中的数学老师,咨询了必须要在高一开学之前掌握的内容,做成了一个清单,由我负责把这些公式和图片做出来。 设计直接画肯定是不现实的,因为很多比例的东西很难做到准确手绘,因此只能让设计告诉我要什么样风格的配图,我自己用Python一点点照着网上的公式画图。甚至数学手卡里所有的公式都是我自己一个个用LaTeX敲的,这也是我第一次在公司里“暴露”我会写代码。 时至今日,这份代码还存在我的电脑上,我真的觉得太疯狂了。我在画图的时候,成品到底是对还是错,我是根本没有概念的。我只能凭着在网络上搜索的结果,一点点去比对,再拜托组里数学相对较好的实习生和同事做二次校对。 由于这个项目不是重点项目,内容提交上去之后就被搁置了一段时间。当再次被提上议程要完成制作的时候,似乎已经赶不上中考结束的时点了。不过没关系,出版部门最后还是决定把产品做出来。此时公司的语文和数学项目组已经成立,于是+1帮忙联系抽调了一个数学老师协助我完成产品的校对。 我们把之前精心制作好的卡片打印出来交给她。不开玩笑,是真的精心制作,我是真的尽了我最大的努力去确保内容尽可能准确。然后当我们拿到反馈的时候傻眼了,基本上全是错误,公式的代码偶尔笔误敲错就算了,有些开口向上、向下或者递增、递减的方向完全搞错。 我当时就感觉这不是我能做的事。明明交付之前都已经做了这么多了,结果还是远低于预期。这也是我再次体会到,专业的事情要给专业的人来做。让一个小小的英语教研做这种非专业的东西,哪怕流程再天衣无缝,仍然有些妄自菲薄了。 但这并不是终点,当我拿着数学老师的反馈进行修改的时候,我按照校对的流程仔细确认,仔细地重新绘制并导出新的文件。然而当我拿着一校后的修改文件给数学老师核红的时候,我遭到了劈头盖脸的一顿骂。 「明明之前跟你说了(术语A)的(术语B)是(术语C),你怎么就没改呢?所有的(术语B)都是(术语D)……还有这里,和这里,你都没有改!」 我两眼发黑,站在那不知道说什么好,仿佛自己又置身于初中的数学课堂。 我的初中数学老师是一个非常势利的人,不付钱去她家补课的学生在平时上课的时候会被区别对待,并且当时正值叛逆期,一有听不懂就直接自暴自弃,多种因素叠加在一起数学成绩一落千丈。此情此景和当时数学老师翻着白眼骂我「对顶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我都不知道你是怎么想出来的」如出一辙。 当时我刚刚通过试用期,没想到第一个“大项目”就翻了车。我心里五味杂陈,尤其是对不起L老师。 我主动去联系我的+1,我坦诚地和她说「这个工作我做不来。」有些东西看不到就是看不到,就像你去找一个只有初中英语水平的视频编辑实习生校对英语稿子一样,哪怕理论上按照流程走,你把标红的地方按照要求都改掉就行了,总会因为各种各样的问题无法改正。 如果按照流程走就能一次改清错误,那我们还要三审三校干什么呢? 但是其实我的+1对我的说辞并不信服,她甚至不相信出版物有万分之一的容错率。哪怕出版的负责人和她解释了她也深信——如果二校查到了一校的错误,那是一校的工作没做好。我记得我反问她,「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个世界上还会有人想当一校吗?」她无语,但是并不买账,仍然觉得是我在狡辩。 就像她和我说我的稿子写不好,我并不买帐那样。 最后这个初升高的产品还是问世了,再次见到完整的产品已经是一年后了。所有经手过这个产品的人,除了我和我的+1,包括当时的图书产品负责人L老师,都走了。中途的包装设计还出了一些小插曲,厂家寄过来的盒子无法装下所有的内容物,得重新设计,又耽误了不少时间。现在回想起来还挺有意思的。 当时我拿着数学手卡在办公室里面到处炫耀—— 「这上面每一个数学符号、每一张图,都tm是老子一行一行代码敲出来的!当时做这个的时候,公司还没有做数学呢!」 母嫌子丑 真正我自己从0-1推进的出版产品是一个刷题的练习册,初中和高中都做了,封面上主编还写的我的大名。 当时因为出版那边刚刚开始尝试做原创教辅,实在没有多余的产品经理帮忙,出版部门也没有专属的教研,其他的教研都被喊去写稿和磨课了,于是尽管我身上还贴着“干啥啥不行”的标签,甚至还是在数学手卡事件之后,这个任务还是交给我了。这也是我第一次有机会真正做一款我自己的产品。 一开始出版提的需求很简单,就是要做一本刷题册。因为她们注意到市场上刷题册卖得很好,就和她们注意到市场上缺乏一个初升高的组合实体产品一样。具体的形式无所谓,需要我自己调研需求,自己设计。 我还挺讶异她们仍然愿意把这个任务交到我手上,直接主导制作一个产品,因为这个产品将会和她们的营收挂钩,despite all the shit I had done. 我曾经也憧憬着当一个产品经理,觉得我上我也行,那我可要好好抓住这个机会了。 我开始非常卖力地去约用户访谈和设计调查问卷。因为先从高中的刷题册开始做,大部分有时间接受访谈的高中生都要上晚自习,要么就是只能等周末,我都约了。捅了那么多篓子的我此刻更是想急迫地证明自己。 但是当我把产品调研报告拿到会上和大家对的时候,她们眼里透露出的是失望的神情。我在报告里面洋洋洒洒写的分析和结论她们并不置信,精心设计的调查问卷结果她们也说没有参考价值,我所尝试甩出来的一些什么痛点、痒点她们更是不在乎。 「产品调研报告不都是这么写的嘛。」我心里想着,但仍然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明明都已经依样画葫芦地做了很多事情了。 当时的反馈和反复重新调研的过程我已经记不清了,但我知道就是我能力不够。我当时的调研分析能力确实不足以支持我做这样一个项目,哪怕是让现在的我再做一次我也不一定做得来,毕竟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产品经理的技能在学校不教,只能通过不断地实习,参与一个个项目才能掌握。如果我的一些结论只让我的+1不信服,我可能会不服气。但是我的出版需求方也这么说,我心服口服。 非常感谢R老板非常耐心地带着我做商城页和售卖页的A/B测,这也是我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也是第一次跑了全流程。我仿佛我不是英语编辑,不是英语教研,也不是教研产品经理,我是一个不知道怎么就被推来负责这个项目的产品实习生。 我仿佛又变成了父子与驴里的那个小儿子,+1提一点建议,我改;图书负责人提一点建议,我改;出版负责人提一点建议,我改;组里其他“专家”提一点建议,我改……我的+2曾经给过我一个反馈,说我是一个没有意见的人。可是,有过之前的写稿经历,我又怎么有自信站出来和大家沟通我自己的想法呢? 最后,由于很多不可控的因素,这个产品的形态从一本刷题练习册,最后变成了一个三册书的超级怪物。 第一册是词汇篇,我把自己计算的高考近五年的300个真·高频词抽出来,然后每一个词汇附上了两道完形填空真题,10个词合一个小节,每一章大概5个小节,在每个章节结尾的时候还有一个汇总的单词列表。 第二册是语法篇,我把高考必学的语法知识点拆成了10个章节,如时态、从句等,然后去筛选同知识点的语法填空真题凑在一起合成一个专项训练。 第三册是题型专练,我把近五年各省市的真题和模拟卷都做了一个筛选,把比较典型的阅读理解题都放在一起做练习。 在这个基础上我不知道为啥还做了个基础题和进阶题的设计,每个小节的前10-15题是基础题,然后为了“检验”单词和知识点是否掌握牢固,又弄了一些比较难的题目作为进阶题。 由于题量巨大,题目还要有答案,作为刷题册的答案解析也不可避免地要写得很详细,整套书不可控地变得非常厚,以至于原本打算三合一的练习册被迫分开申请书号,第一二册合一个书号。第三册由于是阅读题,厚度还行,单独占一个书号。 而且这之中的量产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光是收集题目就在组卷网上花了很长时间,我们还要给题目根据单词、考点和难度做分类,之后每道题还要写上对应的解析,为了方便校对,这些内容要写在石墨表格里。但是递交稿件的时候需要给的是Word文档,因此最后的成稿文件我还是用的这篇文章里提到方法一键Python生成的,不然还要花很长时间手动拼在一起。 内容量产完了还要让设计排版,走出版社的三审三校,打样……整套流程下来我已经非常疲倦了,周期非常长。做完了高中还有初中。 望着眼前的这个产品,我知道它是我的孩子,但是在你一言我一语的反馈和意见之下,它变得和我当初设计的产品完全不一样了。当我把每一个想法单独说出来的时候似乎还挺正常,但是为什么最后做出来就成这样呢? 时至今日我都不敢去淘宝页面看销量,因为我知道一定会很差。似乎这就是前司原创教辅的命运,在产品的需求和设计阶段一切都是美好的,但是由于制作的时间周期太长了,负责的人要么是像我这样没有经验的人,要么就是有一些来自出版社的不可控因素。 每每回想到这,我自己仍然觉得心里有愧。 后记 Part2的回忆似乎有一些杂乱,有一些是延续着之前自己写稿时的怀才不遇,有一些是自己在做出版物时遇到的囧事。生活就是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会知道你下一盒吃到的是什么味道,这似乎就是我在做出版物时遇到的情况。 其实还想再写一写关于词书制作的回忆的,但是2021年所做的事情其实还挺平淡的。而且似乎把它留到下一个章节写会更有意思一些。 当“双减”来临之后,整个部门的重心都被放在了优化一开始的背单词业务上,这也是我在前司做的最后一个项目,也是我认为我在CYA工作最抓马、最疯狂的一段时间。 继续阅读Part3 回到Part1

2024/5/26
articleCard.readMore

勇闯CYA的791天(1)——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NOTE] Info 勇闯CYA的791天(1)——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前言 其实我酝酿写这个回忆系列很久了。 这个主题缘起之前写完上试听课的心得感悟后,文章被分享到了以前同事的工作群,引起了一些反响和共鸣,甚至有很多其他组的教研同事私信和我聊起以前的事。 近期又有一个前不久刚离职的教研同学找我讨教经验,前两天又和一个实习生聊起以前的工作经历……于是终于决定在过年期间,静下心来好好写一写。 为什么要写这个主题呢? 就像我在首页外链的郭亚东老师的这篇博客所说,写博客的其中一个好处是「learn how I'm wrong」。彼时在CYA的工作虽然痛苦,我也做了很多傻事,但是我成长了很多。 希望我的故事对你也有一些启发。 小马吃了回头草 2020年6月,我在疫情中毕业了。 没有毕业典礼,也没有正式的告别。9月底,我拖拽着在爱丁堡的全部家当,踏上了回国的飞机,在广州隔离。 当时我并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样的工作,心里想着自己没有任何的教学经历,也几乎没有实习经历(唯一一段能算是工作的经历,是在一个语音合成科技公司当汉语顾问),只是一个有着一张语言学本科文凭的毛头小子,于是我根本没有想过要进学校当老师,甚至是当时大火的猿辅导和学而思。 我心底里是更希望从事和语言研究相关的工作的,虽然可能希望渺茫。 于是我的简历投递分成了三个方向: 靠自己英语水平吃饭的翻译和编辑 和语音技术工程师们打配合的语言学专家 还有啥看着顺眼的就看着投吧 CYA的英语教研属于是第3类,从来没有想过会成的那种。 在投递后的第二天我就接到了HR的电话,沟通我的工作意向和未来发展的方向,然后也很快通知了面试。   第一轮面试的时候我仍然在隔离,我仍然记得面试那天约在了下午的14:00左右。 面试开始之后,我眼前出现的是一个非常年轻的面试官。前不久面完华为和扇贝单词,面试官基本上都是30+岁的成熟“中年”打工人,这种对比很强烈。 形成强烈反差感的还有面试官的提问,基本上属于一个「经典面试问题100问」里随便抽出来的问题,非常的基础,也能看出面试官比较生疏。而之前的面试官所提出来的问题,就感觉特别有针对性,步步紧逼,一直在剖析你。 不过这种新奇的感觉也只出现在这一次面试,之后面试字节跳动的时候几乎每一轮都是年轻的俊男靓女,而且也感觉有些流于形式,所以也就见怪不怪了。 当时按照规定,每天下午都会有人隔离房间来测量体温,我一直很担心会不会打扰到我的面试。当天早上我就给酒店的工作人员打电话,希望能错开量体温的时间。对方的答复冷冰冰的,说他们尽量配合。 怕什么来什么。 在面试面到一半的时候,防疫人员来敲门测体温了。我尝试和他们沟通,希望能晚一些再来测,遭到拒绝。 而最让人绝望的是,由于当时屋外有工地在装修,为了减少不必要的噪音,我特地把窗和空调都关上了,屋内燥热不堪,加上我在激情面试,测温枪显示我发烧了。 我不停地和面试官道歉,请求谅解。 在和防疫人员第一万次解释我现在在面试,发烧可能只是因为我关了空调,过半个小时后回来测,保证是正常的,他们才依依不舍地走掉。这也是整个新冠疫情期间,我最难以忘记的一段经历。 整个面试因为这样一个小插曲被耽误了大约5分钟左右。   不过好在结果是好的,第二天就收到了面试通过的通知。 之后在CYA的每一次面试都是隔天就通知面试通过,很难不让人产生一种「我们真的很想要你」的幻想。甚至二面和三面之间的间隔还不超过3天。 这种过快的时间安排让我多少有些烦恼,手上还有其他的面试正在推进,还有其他家的offer在等,整个CYA的面试流程从投递到offer call不超过2周的时间,在所有投递的公司里面算非常快了。 但是当时初入职场,我也不知道如何和HR开口索求更多的时间。仅仅在“宽限”了3天左右的时间后,我下定决心,决定再等等字节跳动的offer。我和HR发了一段我当时能写出来的最委婉的拒绝词,具体细节我已经不记得了,中心思想是「我还是想去大城市看一看」。HR最后只是简单地回了我一句「好的」。   我给我自己定下的时间是11月前一定要敲定去处,正所谓「金九银十」。 之后兜兜转转又面了好几家,但是流程仍旧很漫长,我在心里一直都没有什么底,一直盘算着到底多久收到offer call是正常的。之前CYA的火速操作竟让我如此怀念。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当我意识到可能真的等不到其他家的offer的时候,我开始动了心想要回去接CYA的offer了,第一次吃回头草让我在道德上谴责自己。 在问询了很多已经工作很久的朋友后,他们都对我表示支持,说「挣钱要紧,有机会都要去抓」。 于是我再次联系了之前的HR,再次发了一段可能非常蹩脚,但是又在明面上听起来没有那么刺耳的话,中心思想是「北上广太可怕了,看来看去还是你们最好」,希望能够捡起之前的offer。 HR也是非常官方且职业化地回了我一句「我去和业务部门沟通一下」。 好在当时CYA似乎也没有招够合适的人,像我这样的应届生仅仅入职了1个。再加上或许当时我的表现确实也不错,大家也都能理解候选人手上有好几个offer在对比,我还是成功地在11月前敲定了去向,入职了CYA。 人们都说,好马不吃回头草。 我这匹刚刚从象牙塔走出来的小马,在人生的关键当口,吃了口回头草。 天堑 入职之后我的+1就是一面时的那个年轻的面试官。 相隔一个多月再见面,我的脑子里唯一的印象就是她稚嫩的提问。此时再见面,感觉完全不一样,无论是做事还是说话,透露出非常职业化的气息。但是她的年纪明显不大,应该和我差不多,所以沟通起来也没有什么代沟。 我松了一口气。 我是绝对不想在刻板印象中,类似国企那样油腻的工作环境下工作的。原来这就是所谓的扁平化管理!原来这就是年轻的工作氛围! 我悬着的心落了地,延续着之前在爱丁堡那家科技公司的工作方式。虽然年龄和职级有差异,但是大家都和睦相处,没有什么不能提的,也没有什么不好意思说的。真诚就是必杀技。 事实上在英国生活这么长时间,这也是我习得的相处方式。在苏格兰,人与人之间没有那么深的城府,大家都是凭借着真心在与人沟通和交流。犹记得还在Waverley车站打工的时候,一对中国游客找我推荐旅行社,我也是几乎原话和这样他们说的。 但是随着工作的推进,我逐渐意识到,这一切不过是我的一厢情愿罢了。职场远远比我以前的生活复杂。 让我比较印象深刻的有3件事——   第一件事,是我入职之后接到的第一个任务,试用一个课程应用并说一下我的想法和建议。 这个应用在没有任何背景的情况下被交到了我手里,我之前也没有任何相关的评估经验,我想着「OK,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我会尽力地给出我的建议的。」 这是一个叫做“AI提分课”的小应用,但是它和AI毫无关系。进去之后首先你要点击回答几个诸如年级、当前英语分数和目标分数的问题,随后“AI”会给你生成一个专属的学习方案和课程路线图,然后你还可以点进去听一节专讲现在完成时的3分钟左右的试听课。 于是我非常仔细地从头到尾体验了一遍这个应用,随后洋洋洒洒地写了四、五条优点,以及十几、二十条改进建议。在后面的英语课程部分我听得格外认真,心想「任何错误都逃不出我的法眼,我可是学这个的!」同时也为自己从事一份能够用上大学所学的工作而感到开心。 当我把这些反馈都和+1说了之后,我能明显感觉到她脸上露出了一些尴尬的神情。 原来这个是她做的MVP(最小可行性产品),还在非常早期的阶段。她向我耐心地解释MVP是互联网行业做事的常见方法,直接做一个完整的产品成本太高,先做一个小的、60分及格的应用小步快跑,等验证可行性之后再去不断迭代和优化。 这给我带来了非常强烈的冲击,一是感叹世间竟然有如此奇巧淫技,二是这实在是和在学校里做事的方式太不一样了。我甚至无法说服我自己称这个应用为AI。当我得知大公司的AI提分课也是同样的套路之后,我更加难以释怀了。虽然内心里有百般的不理解,但我还是静静地吸收着知识。 不过这个产品上线后还是取得了不错的营收成绩的,这点我是打心底里佩服我的+1的。   第二件事,是我入职之后接到的第二个任务,给一个叫做小毓的高中生制定一个私人专属学习计划。她是在试用MVP产品之后,第一个购买pro版本的VIP。 作为pro版本额外功能,其中一条是有专业的教研老师量身定制学习计划,另一条是名师随时辅导——如果小毓有问题了,在微信上我要随时给她解答问题。 第一条的增值服务其实醉翁之意不在酒,主要是为了提供一个与用户电话沟通的机会,挖掘用户的需求和痛点。我们之所以尝试推出高价版本,是想要探索增值服务对于定价和营收的影响,然后决定要不要做pro版本。 第二条的服务也是这样,作为一个教研,我们非常需要拥有辅导用户学习的体感,对于我这样一个没什么经验的人来说,是一个绝佳的学习机会。 电话沟通的细节我已经记不清了,印象中是个非常传统的中国高中学生。我不知道她是在什么情形下为这2000多的pro版本课程付的费,我一直感觉自己有愧于她。因为她购买的只是她想象中在商品页所看到的产品,此时课程的写稿甚至都没有完成,她能够观看的仅仅是前面2-3节课。 我时刻处在巨大的焦虑当中,如果她真的看到了后面的课程,但我们没有东西怎么办?我同时也陷入了巨大的自我道德谴责中,眼前的学生是一个真实的、要去参加高考的学生,她本着信任购买了这个产品,但是得到的帮助却少之又少。 我记得我从12月一直计划给她做到了春节后,虽然尽我最大的能力去安排了这一切,但是扪心自问,因为无法真正去监督和验收学生每日的学习情况,这种所谓的学习计划终究是流于形式的。并且由于她不能带手机去学校,所谓的问题解答服务可能也就用了不到2-3次吧。在春节之后,我们就彻底和她失联了。 我很坦诚地和+1说出了我的担忧,我已经记不清她当时是如何安慰我的了,但是我能想象得到她听到我说完这些之后,和我的+2汇报时的样子了,「这人B事儿怎么这么多?」 算一算小毓现在应该已经快要大三了,这种愧疚感一直伴随我很长很长的时间。   第三件事,是入职第一月参加旁听的复盘会。这也是我第一次有机会了解组里其他成员在做的事。 周一早上组里所有人坐下来,轮流汇报自己的OKR的完成情况,并且所有人轮流给意见。 因为O(目标)一般定的是在你能力范围内还要更高一些的,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励”你去追求卓越,因此大部分人OKR都是没有完成的。 我以为这里的逻辑是,当你目标是120%,但你做到了100%,OK,没关系,你努力过。如果没有定120%,你也不会全力去做,可能你也做不到100%了。但是那一场复盘会给人的感觉是,哪怕你只做到了119%也是错的。 流程一般从复盘当初为什么定这个O开始,充分说明了这个目标的合理性,所以没有借口逃避说O定太难了完不成。其次是事实陈述,自己做了哪些事情,没做哪些事情。 接着从A(attitude态度)S(skill能力)K(knowledge知识)三个角度去归因没做好的原因。 A指的是有能力做,也知道怎么做,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而没去做(比如害怕沟通,嫌脏和累不想做,主观说拖延等) S指的是想做,也知道怎么做,但是做不到 K指的是想做,也有能力做,但是碍于信息沟通而没做到(比如不知道有xx功能的权限,不知道要去找某个同事) 说完之后,所有其他人从他们的视角向你提问或发表意见。 我能理解这么做的动机,也能想象得出做好之后的效果。但是桌上的每个人似乎都在疯狂地自我拷打,每个人都被要求问出一针见血的问题以及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这让每个人都神经紧绷。尤其是我听着发现不管怎么剖析问题,最后都可以归因到态度问题上。 你会主动承认自己能力不行吗?你都分析出to-do怎么做了,为什么不做呢?你说你不知道能做xxx,你为什么不问呢? 我脑海里浮起了《哈利·波特》里多比不停拿脑袋撞墙的画面,无论事实是对错,无论结果是好是坏,多比的反应都是在自责,看过原著的朋友应该都能理解吧。 这给我和我同期进来的另外一个小伙伴留下了极大的震撼,据她后来跟我说,她开完那个会立刻就想离职了。   为什么特地提到这三个印象深刻的瞬间? 是因为它们让我意识到,不,其实这不是我想要的工作方式。 在这里,无论是做事还是沟通都有自己的一套生态。要想在这里待下去,就得适应这里的生态。但是我没得选,至少在当时我没得选。我是一匹吃回头草的小马。我已经在成都这里租了房,借了别人的钱得以暂时安顿下来,此时再换工作甚至再换城市的沉没成本我负担不起。我至少要先尝试适应一下。 但遗憾的是,我适应得似乎并不是很好。一直到试用期结束之前,我仍然尝试着用在读书时的同一套方式工作。心里总想着,坦诚地说出想法,解释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她们应该会理解的吧。然后疯狂“犯错”和“踩雷”,被贴上了很多标签,比如「挑活干」「不会倾听别人说话」「眼高手低」……然后又因为过多的负反馈,触发了自我防御机制,有的时候确实是我做错了事,但是为了尝试证明我是有价值的、我是有思考的,开始习惯性地辩解…… 这几乎是我最无助、最痛苦的一段时间。 明明在几个月前,我在学校拿着这荣誉、那成绩,在鲜花与掌声中毕业,为什么几个月后的我变得如此无能? “招你们进来就是为了写稿的” 这种摩擦与阵痛的巅峰发生在入职后的第三个月。 彼时正值教育行业课程大战的巅峰,家家户户都在推出自己的线上课程。我们也毫无例外地加入了录播课的制作大军。在这个阶段,从入职到现在的几乎每一个任务我应该算都搞砸了,因此,能不能写课程逐字稿将直接决定我的试用期去留。 写稿的模式大概是我们先整了一个大纲,大纲里罗列了我们这个课程要交付的所有知识点,每个教研老师认领2-3个知识点写5分钟左右的讲解。 我记得我当时负责的知识点好像有few vs. little vs. a few vs. a little,形容词和副词以及一般过去时与现在完成时的区别,面向的学生是高中生。 我们每个教研老师写完之后,都会拿去给+1和+2批改,然后我们需要根据她们的反馈一直改到能用为止。有的时候+2不一定有空,为了能够收集更多反馈,她还会请同组的运营leader一起来做“专家评审”。所有的评审人员都没有直接的教学经历,仅仅是凭借着各自对于产品、课程以及好内容的理解提出反馈。 大部分时候她们给到的反馈都是写复杂了学生看不懂,某段与某段之间逻辑跳跃,写得不够有趣等。对于当时的我来说,这就像一个不可能三角——有趣、简练与专业只能得其二。 有些知识点本来天生就很复杂,需要讲清楚很多前置知识,但是你写太多会被嫌弃太复杂,写少了会被嫌弃逻辑跳跃,写得刚刚好可能又太无聊了。一篇稿子交上去总会有一万种角度被打回来说写得不行。 她们的标准我琢磨不清,有时候这样写可以,有时候这样写又不可以,有时候自己写得感觉狗屁不通但是过了,有的时候自己感觉摸到了门道又会被说完全不行。过与不过完全就是在买彩票。 我尝试过去总结和推演其他管培生写的稿子为什么就能过,把四、五篇稿子摆在一个页面,去推理行文逻辑,第一段先做什么,第二段后做什么,然后尝试拟合。在给词汇课写稿的时候,我就拿着蓄意过拟合的写稿模型写了一版,结果意外地收到了好评。我当时就觉得这太tm扯淡了。 开头不能直接讲接下来要写什么单词,先起一个疑问,然后再用一个很烂比喻或者故事引出来,接着说这个词在高考里考几次、为什么重要,简单解释一下用法和意思(千万不能讲太多),最后再用一个很烂的谐音梗教学生记住,如此往复完成闭环。 如果故事无聊了,加王者荣耀就行了,屡试不爽,仿佛所有的用户都是重度农批。几个教研写的稿子摆过来一对,每个人的稿子都在拿王者增添趣味性,不知道的还以为天美工作室投资了这个课程。每一个单词都是王者级别的难度,「但是没关系,这里教你一个小妙招,拿着这把武器就能帮助你过关斩将」。就我转老师这一年接触的高中生的经验来说,无论是国际学校还是公办学校的学生,无论是学霸还是学渣,看着这个文案一定会骂一句「mdzz」。 有一次我+1(似乎实在忍不下去了)帮我改了一版,类似于给我示范了一下怎么写,具体细节我已经记不清了,但我由衷地认为「这也没有多好嘛!」至少远远没有到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心甘情愿按照她们反馈改的程度,心里仍然是一万个不服气。 「这也没有多好嘛!」我真的这么和我的+1吐槽了一下,因为她一直鼓励我有心里话就直说。 结果您猜怎么着—— 嗯,I fucked it all up again.   写稿给大家带来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谁会愿意一直做一个标准和要求都很模糊的工作呢?就算是+2亲自培养的几个管培生,写的稿子偶尔也是会被打回,甚至有一个产品管培实在不想做这个写稿,后来离职了。 我有提出过疑问,能不能把标准说得详细一些。答曰:不行,因为这件事情本身就很抽象。 我无数次幻想过,能不能来一个稿子盲测,我们所有人写一样的主题,然后拿出来比一比,指不定谁写得更好呢!当然这不可能,没有这么多时间陪你玩。 我又幻想过,能不能直接尝试弄个demo上线拿真实用户的反馈,看看数据,指不定谁的稿子数据更好呢!当然这也不可能,没那么多资源给你挥霍,就为了证明自己。 我清楚地记得某次我和几个一起写稿的产品管培吃饭,其中一个还负责给我的稿子提反馈。路上,我有点类似抱怨地说「这个稿子还要写多久啊,好痛苦啊!好想做点其他的东西。」 她头也不回地和我说「招你们进来就是为了写稿的!」 这里的“你们”指的就是我们这些以教研身份招进来的应届生们。当时我便觉得天昏地暗,第一次动了要离职的心,心里止不住地想呐喊「我不是你们要找的人」。 余波 上面这一部分也是我在这篇文章里提到过的经历,经此一役,我已经被认为完全没有教研能力,干啥啥不行,意见还很多。 于是毫无疑问地,我的转正没有通过。 在那个时候我痛苦,我生气,但同时也十分的不服气。 「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我再次投递简历,想要去做一些真正发挥我语言学技能的地方。我再次把目光瞄准了字节的AI-Lab,想要成为一名语音合成工程师,我开始复习傅立叶变换,复习HMM的原理,甚至一路杀到了四面,最后被HR拒了,原因是因为有更好的人选。 是啊,我还是那个一无所有的、刚从象牙塔里出来的小马。 说起来也有意思,有一个做数据标注的上海外企在我入职之后的第三天给我发来了offer,和我说这个岗位预期除了要能管理语音数据,还要做产品,问我这个符不符合我的职业规划。当时我还处在刚刚入职CYA的泡泡里,我说「是符合我的预期,但是我已经有了更好的选择了」便拒了这个offer。 吃过一次回头草的小马,再次联系了这个HR,问问是否还能捡起之前的offer,在把我的最新版简历发过去之后,她再也没有回我的消息。   但是好在虽然我干活不行,我的性格和人缘不至于让我直接被扫地出门。我的+1和+2应该是想足了办法让我留下来,看看公司还有没有能够让我做的工作。当时有一个做英语编辑的老哥正好离职了,管理单词和词书数据的工作空了出来。 她们和我说延长一个月的试用期,看看我能不能胜任管理词书的工作,同时还找了出版的同事看看有没有项目能让我也做做。因为管词书这件事情实在是太简单了,最后我也留了下来。虽然有过这么多乱七八糟的事儿,此处每每回想起来还是很感谢她们。 和出版与做词书相关的细节就留到下一篇文章再写吧。   现在的我再回头看这段时光,我老实说,其实我也不会想和当时的我做同事。 可能这就是人成长一定要走的路吧。就算现在的我回到过去和过去的我说,「你千万不要做xxx」,「你在这种情况下最好xxx」在没有亲身经历过这些事情的情况下,也很难做到吧,何况是一匹刚刚出栏的小马。 但是,这一路如此痛苦的经历与坎坷,究竟是从哪里就开始走错了呢? 继续阅读Part2

2024/4/22
articleCard.readMore

写Python脚本给不会编程的同事处理文本

写Python脚本给不会编程的同事处理文本 作为英语编辑和教研,我们经常需要做一些处理文本的工作。 最常见的场景时筛词,比如拿着考研的词表去匹配小学的词表,看看考研考纲词里有多少个小学词汇。 另一个场景是去重,网上下载的单词表格式千奇百怪,有时甚至有重复的单词,特别是当我们需要汇总各个版本的词汇表时,去重功能更是刚需。 每次都来找我操作有点花时间,不如写一个脚本给同事,大体思路是把输出的文件地址写死,使用argparse控制输入的内容,在代码中给出足够的打印信息,讲好使用方法,开箱就能用: 点击右上角的放大镜,打开终端 先输入python 依次拖入脚本文件、要筛的词表和筛子 如果有特殊需求,输入flag 下面是去重单词的示例: #!/usr/bin/env python # -*- coding: utf-8 -*- import argparse parser = argparse.ArgumentParser() parser.add_argument("file", nargs="*") parser.add_argument('--delete', '-d', action="store_true", default=False, help="Delete Repeated Words") args = parser.parse_args() output = "/Users/name/Desktop/output.txt" def get_word_freq(list): print("正在检测是否有重复单词...") freq_list = [] temp_list = {} for word in list: if word not in temp_list: temp_list[word] = 1 else: temp_list[word] += 1 for k, v in sorted(temp_list.items(), key=lambda p: p[1], reverse=True): entry = k.strip("\n") + " " + str(v) freq_list.append(entry) return freq_list def main(): with open(args.file[0], 'r') as f: list = [w.strip("\n") for w in f] freq = get_word_freq(list) print("重复的单词如下...") for line in freq: if not line.endswith('1'): print(line) if args.delete: new_list = [] [new_list.append(i) for i in list if i not in new_list] print("正在生成去重后的文件...") with open(output, 'w') as w: for word in new_list: w.write(word + '\n') if __name__ == "__main__": main()

2024/4/22
articleCard.readMore

关于阿拉伯语语法术语的中英文翻译

关于阿拉伯语语法术语的中英文翻译 在我的第二篇文章里我提到过, 我曾经试着在国内的视频网站上寻找阿语教学视频,但是因为刚开始学习,对于阿拉伯语的语法系统没有概念,加上视频里的用词和英语国家的用词习惯对不上号,所以就放弃了。 今天我以一个语言学专业的学生的角度浏览了国内外的一些文章,终于把这个体系给对上了。我每次更新文章除了要把用英语学到的新词汇翻译成中文,还要思考中文里这个语法点叫什么名字,今天让我们一口气把语法术语统一了,说人话,以后能用中文术语就用中文术语。 如果我有哪些术语对应错了,请务必指出来: 柔母 (weak letters) :指的是alif,ya和waw 首柔动词/如刚动词 (assimilated verb):指的是第一个字母为柔母的动词 中柔动词/中空动词 (hollow verb):指的是第二个字母为柔母的动词 尾柔动词/缺尾动词 (defective verb):指的是第三个字母为柔母的动词 连柔动词,分柔动词 (doubly weak verb):分别指连续有两个柔母和开头结尾各有一个柔母的动词 健康动词 (sound verb):指的是既没有柔母,也没有重复字母的动词 重母动词 (doubled verb):指的是有重复字母的动词 三母动词 (triliteral verb):指的是词根有三个字母的词 四母动词 (quadriliteral verb):指的是词根有四个字母的词 动名词 (masDar/verbal noun) 正偏组合 (idaafa):指一种带有修辞关系的短语 正次 (the first term of idaafa):正偏组合的被修饰词 偏次 (the second term of idaafa):正偏组合的修饰词 意义正偏组合 (true idaafa):指名词性的正偏组合 文字正偏组合 (false idaafa):指形容词性的正偏组合 破碎复数 (broken plural):指的是不规则的复数形式 大概就想到这么多,剩下的要么是我在学习过程中还没接触过这个概念,要么是我感觉我不需要中文的术语也能表达的出来的概念,评论区里欢迎补充。 对于各种符和注音,我暂时先用那些符号本身的名字,如果有需求替换成中文术语请在评论区里告诉我。   部分参考: [1]阿拉伯语动词的分类_语法讲解_阿拉伯语语法_阿拉伯语学习网 [2]阿拉伯语语法 第四讲 名词的分类及其性、数、格、指 [3]Verb Charts - Hollow Verbs [4]Arabic verbs - Wikipedia 原文发布于知乎2017-11-08

2024/4/22
articleCard.readMore

使用微软语音合成API批量合成拆分的音节

使用微软语音合成API批量合成拆分的音节 背景 继使用xpath爬取字典中的音节划分之后,后续还有任务是要制作拆分后的音节的读音。 如果找真人录音的话,成本比较高,而且需要反复纠正录音师许多发音细节(例如避免句重音和并列短语造成的音韵变化),会消耗很多时间和精力。成本最低的办法是使用语音合成的软件或者API批量生成。具体的实现办法有很多,这里就不再赘述。 为了实现精确控制发音,一般在合成的时候需要使用SSML语言对合成内容进行标记,下面主要记录为了满足这次需求所需要使用到的一些SSML参数。 具体实现 首先我们已经拿到了单词的音节划分数据,如definition /ˌde.fɪˈ.nɪ.ʃən/。 然后我们可以根据音节边界(syllable boundary)对内容拆分,给每一个音节都打上所需的SSML标签。 sylb = syllable.strip('/').split('.') 以微软家的服务为例,我们需要用到的标签有三种,一种是精确控制发音的音素标签<phoneme alphabet="ipa" ph=""></phoneme>,一种是为了让音节听起来更自然的语调标签<prosody contour="(%,Hz)"></prosody>,最后一种是在音节之间创建停顿的停顿标签<break time="200ms"/>。 我们可以根据单词的重音和次重音给不同音节附上不同的音调调值,检索的对象就是重音符号,分别是ˈ和ˌ。 下面是完整的代码—— #!/usr/bin/env python # -*- coding: utf-8 -*- import re def set_primary_stress(phon): return f'<prosody contour="(50%,+50Hz)"><phoneme alphabet="ipa" ph="{phon}">temp</phoneme></prosody>' def set_secondary_stress(phon): return f'<prosody contour="(50%,+25Hz)"><phoneme alphabet="ipa" ph="{phon}">temp</phoneme></prosody>' def get_xml(syllable): xml = "" sylb = syllable.strip('/').split('.') for i in range(len(sylb)): if re.search(r"ˈ", sylb[i]): xml += set_primary_stress(sylb[i]) elif re.search(r"ˌ", sylb[i]): xml += set_secondary_stress(sylb[i]) else: xml += f'<phoneme alphabet="ipa" ph="{sylb[i]}">temp</phoneme>' if i != len(sylb)-1: xml += '<break time="200ms"/>' return xml 因为使用<phoneme>标签之后,被括起来的内容无论写什么都只会按照音素发音,所以直接中间随便写什么内容都可以。

2024/4/22
articleCard.readMore

使用多进程提高搜索真题句子的速度

使用多进程提高搜索真题句子的速度 前言 在《使用NLTK统计真题词频以及搜索真题句子》这篇文章中,我简单介绍了我自己写的真题搜索方法,我所采用的思路是: for 每一个考纲词汇: for 每一套真题: for 真题里每一句话: 词型还原() if 词型还原的句子里有考纲词汇: 记录单词 记录句子 记录出处 用是可以用,但是速度比较慢,特别是当真题文件和考纲词汇变多的时候,那个速度怎一个慢字了得。 正好借着隔壁项目组需要我跑一个英语二真题句子出处的机会,我开始了对代码的重构。他们的需求不是做成一个Word文档供编辑挑选句子,而是做一个包含单词、句子和出处的表格。 在Koni老师的帮助下,我了解到从10年前开始,大数据开发一直在使用一个模型叫做MapReduce,通过把大量任务分发执行,然后再合并每一个任务的执行结果,能够大大提高数据量大时的执行效率。 具体实现 在原来的代码的基础上,其实我需要改动的不多,只需要把任务拆碎了,能够让程序多进程执行就可以。 例如,我想要最后获得一个csv文件,我要做的应该是给每一个单词都做一个csv文件,最后再把每个csv文件的结果合并到最终的文件里。 Python中多进程运行需要用到multiprocess这个库,代码示例见下: import multiprocessing def get_csv(word, output_path) return csv def main() word_list = [] # 考纲单词列表 output_path = "" pool = multiprocessing.Pool(processes=150) # 进程梳太多电脑会卡死 for word in word_list: pool.apply_async(get_csv, args=(word, output_path)) pool.close() pool.join() 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但是调用多进程时,函数的参数要单独写在args=()里面。 运行结束之后,就可以再写一个简单的脚本把5000多个小csv文件拼成一个大的csv文件即可。 原本的脚本完成这个任务预估至少要4个小时,换成这个多进程的版本5分钟就搞定了,真的提升非常大!

2024/4/22
articleCard.readMore

使用xpath爬取字典内容

使用xpath爬取字典内容 最近因为业务需要批量获取一些权威字典的内容,比如韦氏字典的音节划分,比如词源字典中的词根词缀解释。 所有这些工作其实都可以提一个需求给开发的,但是提需求流程好长,耗时也好久噢。因为自己感兴趣,所以就索性自己动手研究了,当然这途中也少不了开发朋友的帮忙。 具体实现方法很简单: 使用浏览器浏览页面元素,定位到对应的文本内容,复制对应的xpath 使用requets发起http请求,并将返回的结果使用etree解析 标签下只有一个内容 import requests from lxml import etree def get_data(word): wb_data = requests.get(f"https://www.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word}").text html = etree.HTML(wb_data) html_data = html.xpath(" /text()") return html_data[0] 此处需要在xpath的文本后面加上`' /text()' 标签下有多个内容 def get_data(word): wb_data = requests.get(f"https://www.etymonline.com/search?q={word}").text html = etree.HTML(wb_data) contents = html.xpath("") ret = [] for e in contents: ret.append(e.xpath('string(.)')) return ret xpath的string()可以获取当前子节点的所有文本

2024/4/22
articleCard.readMore

使用sqlite和etree读取字典APP的数据文件

使用sqlite和etree读取字典APP的数据文件 背景 在之前的工作中,我学会了如何使用xpath爬取字典内容,但是这毕竟不是一个长期的解决方案。因为爬虫容易受到请求次数的限制,而且随着网站升级反爬虫功能,在做业务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影响。 于是开发就想办法破解了安卓的apk安装包,拿到了一个后缀为db的文件。 破解这件事情暂时不在我操心的范围内,不知道以后有没有机会学一下类似的破解如何操作,但今天这篇博客的重点是如何读取db文件中的单词数据。 具体操作 db文件指的是database-related file,因此需要使用数据库相关的软件和库访问。 VSCode预览 步骤: 打开VSCode,安装SQLite插件 新建一个文件,点击右下角Select Language Mode将语言切换成SQL即可在文件内部写SQL语句 右键点击Run Query,会弹出选择database的窗口 Choose database from指向db文件即可 使用Python导出数据 需要使用的包有两个,一个是sqlite3用于读取db文件,一个是etree通过xpath定向选择数据库的内容。 XML的xpath可以在xpather转换,随便复制一段xml的代码,它就能帮你解析各个节点的xpath。当你确认好你想要的内容对应的是哪一段xpath之后,你就可以使用下面的代码导出内容了。 import sqlite3 from lxml import etree conn = sqlite3.connect('~.db') c = conn.cursor() cursor = c.execute("SELECT * from dict") # 把SQL语句写成字符串 # cursor相当于表格,row[3]是当前行的第4列 for row in cursor: text = row[3].decode() # 如果数据是byte格式的,需要decode才能变成string _xml = etree.XML(text) # 获取该“单元格”的xml for result in _xml.xpath(''): # 获取对应xpath地址的内容 print(result.text)

2024/4/22
articleCard.readMore

使用pydub切分音频

使用pydub切分音频 前段时间另一个项目的负责人在做一款听力相关的demo测试,原定在周五下班前给开发一批单词音频的数据,但是因为原本找的一批单词音频音质很差,而且读音有误,眼看快要上线了。情急之下找了另外一个语音合成的软件,临时合成了200多个音频,但是导出的时候给的是完整的一个mp3,可开发的要求是单独的音频文件,现场用Adobe Premiere Pro切肯定也来不及了。 于是就找到了我,还好StackOverflow相关帖子很多,用pydub就能解决,代码也很好理解,具体代码如下: from pydub import AudioSegment from pydub.silence import split_on_silence # 放在虚拟环境 AudioSegment.ffprobe = '~/site-packages/ffprobe' def match_target_amplitude(aChunk, target_dBFS): change_in_dBFS = target_dBFS - aChunk.dBFS return aChunk.apply_gain(change_in_dBFS) # 选择音频 song = AudioSegment.from_mp3(".mp3") # 阈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chunks = split_on_silence ( song, min_silence_len=200, silence_thresh=-100 ) for i, chunk in enumerate(chunks): # 前后都加silence才不会太突兀 silence_chunk = AudioSegment.silent(duration=500) audio_chunk = silence_chunk + chunk + silence_chunk # 平衡一下每个音频的音量 normalized_chunk = match_target_amplitude(audio_chunk, -20.0) # 按计数器命名并导出 normalized_chunk.export( f"~/chunk{i}.mp3", bitrate = "192k", format = "mp3" ) 唯一可能会踩的坑是,当使用pip安装玩pydub之后,运行会报错 FileNotFoundError: [Errno 2]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ffprobe' 或者 FileNotFoundError: [Errno 2]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ffmpeg' 这个似乎是一个高频报错,网上很多办法都不好用,唯一一个成功的解决方案是:去ffbinaries的官网下载ffprobe和 ffmpeg,然后放到虚拟环境的site-packages的目录下。

2024/4/22
articleCard.readMore

使用pandas和docx一键生成出版稿件

使用pandas和docx一键生成出版稿件 背景 记得刚入职的时候要做一套刷题练习册,题量全部加起来有差不多6000多题。 在撰稿的时候,为了方便核查和编辑,我们先是在一个在线表格中,把题目、题目出处、单元号、选项、单元等信息填写好,然后再拼在一起做成一个可以交付给出版社的稿件。 如果一个一个单元格的内容全部手动复制出来,然后粘贴在一个Word文档就太费力了,而且还容易出错,于是就打算写个脚本一键生成。 具体实现 第一步,导入需要用到的包 主要是用来读取表格的pandas和操作Word文档的docx,random是用来打乱题目顺序的 import pandas as pd from docx import Document import random 第二步,读取csv文件 大部分在线表格都有导出成Excel和csv的功能 df = pd.read_csv("~.csv") 第三步,添加标题 document_ques = Document() document_ques.add_heading('第一册题目', 0) # 0是标题,1是一级标题 第四步,设置循环取数据 总共有30个单元,每个单元有14道题,前7题是基础题,后7题是进阶题 # 总共30个单元 for i in range(1, 31): print(f"录入第{i}个单元……") document_ques.add_heading(f"Unit {i}", level=1) # 1~7题基础题 document_ques.add_heading("基础题", level=2) for j in range(1,8): que = j ques_num += 1 word_counter += 1 word = wordlist[word_counter] question = df.loc[df.单词 == word, '基础题 - 题目'].values[0] answer = df.loc[df.单词 == word, '基础题 - 答案'].values[0] document_ques.add_paragraph(f'{que}. ' + question) document_ques.add_paragraph(f' {answer}') # 8~14题进阶题 document_ques.add_heading("进阶题", level=2) ques_num -= 7 word_counter -= 7 for j in range(8,15): que = j ques_num += 1 word_counter += 1 word = wordlist[word_counter] question = df.loc[df.单词 == word, '进阶题 - 题目'].values[0] answer = df.loc[df.单词 == word, '进阶题 - 答案'].values[0] document_ques.add_paragraph(f'{que}. ' + question) document_ques.add_paragraph(f' {answer}') document_ques.add_page_break() 因为在原始表格中,每一道题都已经提前安排好单元号和题号了,所以我们只需要按顺序遍历就可以提取到内容。 使用df.loc[df.col1 == key, 'col2'].values[0]就可以用col1单元格的值,取到同一行col2的值。 另一种拿到同一行数据的方法是用列表计数for i in range(表格行数),使用df['colname'][i]也可以定向选到同一行另一列的值。 第五步,导出文件 document_ques.save("~.docx") 结语 这个项目算是我入职以后,第一次尝试使用编程来解决实际业务问题,效果也很好,还挺有纪念意义的,从此也激发了我不断学习,想要探索更多使用编程解决英语编辑业务问题的场景,一直坚持到了现在,于是你就看到了现在的这篇博客文章。

2024/4/22
articleCard.readMore

使用Obsidian搭建免费的个人博客

使用Obsidian搭建免费的个人博客 具体流程 配置 完整的流程可以参照原作者的示范页面以及Obsidian社区插件内部的介绍,但是并没有中文翻译,以下为我的精简版总结: 下载Obsidian 注册一个Github账号 注册一个Vercel账号(以前推荐用的Netlify,但是大同小异),可以使用Github账号关联,关联成功就不用继续点了 打开这个repo,点击「Deploy」,它会自动在你的Github创建一个仓库,并初始化所有的内容,记得给你的仓库起一个类似“my-digital-garden”之类的合适的名字。 点击这里,将“Expiration”设置成“No expiration”,点击「Generate token」并复制token 在你的Obsidian设置中,点击「社区插件」-「浏览」- Digital Garden,下载并安装。然后激活该插件,并在插件设置中依次填写: 刚刚生成的Github仓库名字 Github的id 刚刚生成的token 你可以在这里找到你的网站地址 使用 首先需要新建一个笔记作为主页,在顶端输入以下内容即可: --- dg-home: true dg-publish: true --- dg-home: true的意思是,当前笔记将会作为主页展示,不要设置多个主页! dg-publish: true的意思是,当前笔记将会发布在你的数字花园中,只有打了此标签的笔记才会被部署到数字花园中。 发布笔记的具体流程是: 在主页创建一个双链 点击新建笔记,并加上dg-publish: true标签 按ctrl/cmd + P呼出命令行,输入publish,可选仅发布当前笔记,或是发布仓库内所有带标签的笔记 在不更改Vercel配置的前提下,Vercel会自动部署到网站上,并且在Github中留下提交记录 此处有两个坑: 不要新建只包含dg-publish: true的空笔记,否则部署会失败 打了dg-publish: true的笔记最好都引用在主页,否则小概率会部署失败 注意,发布的笔记需要在你的主页使用双链引用才能展示,除非有什么css配置可以做出一个像博客一样的菜单出来,我暂时还没发现这样的用法。 大多数时候,你可以像正常使用笔记软件一样使用Obsidian,然后在需要展示的笔记页面加dg-publish: true,就可以发布笔记了,非常的方便。 使用Obsidian的优势 这个解决方案的优点在于: 免费 简单 国内访问友好 便捷 支持css配置 支持自定义域名 Obsidian Publish功能需要一个月$16,甚至比大多数购买域名+购买博客服务器+Github的解决方案还要贵。 其次,对于一个非CS专业的人来说,这个配置真正做到了简单易懂,且无代码。使用Wordpress对于小白来说真的是灾难,就连Hexo还需要下载Node.js、npm以及使用命令行敲代码。 另外Vercel算是一个比较大的服务器提供商,不用担心跑路。就算跑路了,我们的笔记都是存在本地的,不像语雀或者Notion,炸了就没了。其次,这个服务器在开代理的情况下接近秒开,没开代理稍等几秒也能正常访问,省去了纠结服务器的过程。 最后,这是基于一个笔记软件插件的解决方案,对于将Obsidian作为主力笔记的我来说,每天都需要频繁地在这个软件中查阅以及写作。现在只需要加上标签即可发布内容,极大地减少了折腾的精力。 这个解决方案除了提供基础的Obsidian外观预设,还支持使用css自行修改样式,可以达到一定程度的自定义。 那这个解决方案的缺点是什么呢?目前只感受到了一些高级功能缺失,如统计访客人数(目前只能通过Vercel自己的统计功能实现,免费版只能追踪1000次访问)、打赏、评论区(现已可以通过联动Giscus实现,详情请看这里)等……希望能有原生、免费且不那么折腾的配置方式。

2024/10/25
articleCard.readMore

使用NLTK统计真题词频以及搜索真题句子

使用NLTK统计真题词频以及搜索真题句子 前言 作为一个教研和英语编辑,统计真题词频和搜题是刚需中的刚需。 虽然这个需求可以通过使用企业内部的数据库,或是自行去类似组卷网这样的网站解决,但是有的时候还是自己做会比较好,不仅因为自己操作有很高的自由度(如绘制词云、提取关键词、一键撰稿、筛选高频词等),更是因为数据都从自己手中过能从宏观角度加深对题目的认识。 自己统计词频所需要的东西很简单: 真题(为方便读取最好是txt格式的) 考纲词表 下面是代码讲解和示例: 统计词频 首先导入需要的包。NLTK可以说是民用NLP界的最强武器了。 import nltk from nltk.probability import FreqDist from nltk.corpus import wordnet import pandas as pd 第一步,分句子 不要着急直接把所有内容变成token,splitter.tokenize()能够把文章分成句子,这对之后标记词性以及搜索整句真题句子很有帮助。 def get_sentences(text): splitter = nltk.data.load('tokenizers/punkt/english.pickle') sentences = splitter.tokenize(text) return sentences >>>['We had awakened early that winter morning, puzzled at first by the added light that filled the room.'] 第二步,分词 此处使用Treebank的分词器分词 tokenizer = nltk.tokenize.TreebankWordTokenizer() def get_token(sentences): return [tokenizer.tokenize(sent) for sent in sentences] >>>[['We', 'had', 'awakened', 'early', 'that', 'winter', 'morning', ',', 'puzzled', 'at', 'first', 'by', 'the', 'added', 'light', 'that', 'filled', 'the', 'room', '.'] 第三步,标记词性 这里是为了更好的lemmatization而做准备。 统计词频肯定是需要尽量把所有变形的单词都统计进去,例如goose和geese,play、playing、played肯定不应该分开计数。对于更精确的统计可能需要用到各式各样的神经网络模型,像我们这种民用级的小玩具只需要查询字典+还原成原型就可以了。 lemmatization需要根据词性判断才能准确将单词还原成原型,例如meeting在'We're meeting in a room."中就应该还原成meet,而在"I am attending a meeting"中就应该还原成meeting。 NLTK自带的pos_tag()就可以很好的根据token所在句子的语境标记上正确的词性。 def pos_tag(tokens): return [nltk.pos_tag(token) for token in tokens] >>>[[('We', 'PRP'), ('had', 'VBD'), ('awakened', 'VBN'), ('early', 'RB'), ('that', 'IN'), ('winter', 'NN'), ('morning', 'NN'), (',', ','), ('puzzled', 'VBD'), ('at', 'IN'), ('first', 'JJ'), ('by', 'IN'), ('the', 'DT'), ('added', 'JJ'), ('light', 'NN'), ('that', 'WDT'), ('filled', 'VBD'), ('the', 'DT'), ('room', 'NN'), ('.', '.')] 这里的词性使用的是Penn Treebank格式,但是NLTK的lemmatize()所接受的词性参数只能是'a', 'v', 'n'这样的Wornet格式,所以我们还需要自己再写一个函数,把Treebank的词性改一下格式: def get_wordnet_pos_tag(nltk_pos_tag): if nltk_pos_tag.startswith('J'): return wordnet.ADJ elif nltk_pos_tag.startswith('V'): return wordnet.VERB elif nltk_pos_tag.startswith('N'): return wordnet.NOUN elif nltk_pos_tag.startswith('R'): return wordnet.ADV else: return wordnet.NOUN 第四步,lemmatize def lemmatize(pos_tokens): pos_tokens = [[(word, lemmatizer.lemmatize(word, get_wordnet_pos_tag(pos_tag)), [pos_tag]) for (word, pos_tag) in pos] for pos in pos_tokens] return pos_tokens def get_lemma(pos_tokens): return [lemma[1] for i in range(len(pos_tokens)) for lemma in pos_tokens[i]] >>>[[('We', 'We', ['PRP']), ('had', 'have', ['VBD']), ('awakened', 'awaken', ['VBN']), ('early', 'early', ['RB']), ('that', 'that', ['IN']), ('winter', 'winter', ['NN']), ('morning', 'morning', ['NN']), (',', ',', [',']), ('puzzled', 'puzzle', ['VBD']), ('at', 'at', ['IN']), ('first', 'first', ['JJ']), ('by', 'by', ['IN']), ('the', 'the', ['DT']), ('added', 'added', ['JJ']), ('light', 'light', ['NN']), ('that', 'that', ['WDT']), ('filled', 'fill', ['VBD']), ('the', 'the', ['DT']), ('room', 'room', ['NN']), ('.', '.', ['.'])] >>>['We', 'have', 'awaken', 'early', 'that', 'winter', 'morning', ',', 'puzzle', 'at', 'first', 'by', 'the', 'added', 'light', 'that', 'fill', 'the', 'room', '.'] 第五步,统计词频 接下来就很简单了,直接用freqdist就可以拿到统计数字了,输出就是一个字典,然后你可以用你准备好的词表word_list去查询就可以获得想要单词的频率了 def get_freq_dict(lemma): return FreqDict(lemma) def get_freq(freq_dict, word_list): return [freq_dict[word.strip('\n')] for word in word_list] 第六步,做成csv分享给你的同事 df = pd.DataFrame(columns=["单词", "频率"]) df['单词'] = word_list df["频率"] = freq_list df.to_csv("output.csv") 搜题 有了统计词频和lemmatize的代码之后,我们去搜真题句子就方便很多了。理想情况是我们把所有真题的txt文件都装在一个文件夹里,然后它们的标题就是题目年份,例如'2016年高考英语全国卷1B.txt', '2021英语高考全国甲卷D篇.txt' 我们可以用os遍历整个文件夹,每次循环查看一个文件,分词并lemmatize里面的内容,然后用词表匹配lemma,如果匹配到了考纲词汇,就可以直接输出上述第一步中的一整句话,最后再用document做成Word文档分享给同事即可。 下面是代码示例: for word in word_list: found = [] # 每一个单词专用一个存真题句子的list,每次循环重置 # 每个词都遍历一遍所有真题 for dirpath, dirnames, filenames in os.walk(paper_path): for file in filenames: # 过滤掉烦人的DS.store if file.endswith('.txt'): # 第一步~第三步 text = t.get_text(f"{dirpath}/{file}") sentences = splitter.tokenize(text) tokens = [tokenizer.tokenize(sent) for sent in sentences] lemma_pos_token = lemmatize(tokens) # 第四步 lemmatized_sent = [] for i in range(len(lemma_pos_token)): lemmatized_words = [] for lemmas in lemma_pos_token[i]: lemmatized_words.append(lemmas[1]) lemmatized_sent.append(lemmatized_words) # 开始匹配 for token_sent in lemmatized_sent: if word in token_sent: target_sent = " ".join(token_sent) found.append(file.strip('.txt') + " " + target_sent) # 添加到document中,导出成Word文档 document.add_paragraph(word) for f in found: document.add_paragraph(f) document.add_paragraph('') document.save('~.docx')

2024/4/22
articleCard.readMore

从石墨表格到Excel,再到石墨表格

从石墨表格到Excel,再到石墨表格 背景 这一个半月因为业务需要,我承担起了数据和内容管理的责任,时常要把内容从后台或是数据库导出来,做成一张表格并粘贴到石墨表格供多人协作,或是将石墨表格的内容拆成不同样式的子表给编辑实习生和教研操作,或是根据字表的内容再次批量上传到后台。 在这个过程中,我需要频繁地对表格进行处理,算是理解了「一切to-B软件的尽头是Excel表格」这句话,今天就来记录一下这个过程中学到的各种操作。 经验 1. 字典大法好 假设我有一张大而全的表A,我有一些单词,我需要根据这些单词在表A里找到他们的音标和释义,整理到表B。 以往做这个操作时,我会实时地去读取表A的内容,然后写入到新的DataFrame,如df['音标'].loc[df['释义'] == 单词].values[0],但是loc如果找不到内容,或是内容有问题,会直接报错中断循环。就算写了Exception去处理这样的情况,也很难同时截断所有的问题。 我发现使用字典先存起来是个更好的操作,完全不用担心脆弱的loc报错中断循环: dict_ = {} for i in range(len(df['单词'].to_list())): try: dict_[df['单词'][i]] = [df['音标'][i], df['释义'][i]] except AttributeError: pass 当表格内容是为空时,异常就会被AttributeError抓住,字典就不会有这个Key,后续处理就方便很多了,在字典的都是有数据的,不在的都是没有数据的,而且还可以提前打印字典预检内容。 在读取内容的时候,可以直接写dict_[word][0]拿到这个单词的音标,或是dict_[word][1]拿到这个单词的释义,非常简便。 2. 清除空行 当把本地csv和xlsx格式的文件内容复制到石墨表格的时候,不知为什么石墨表格总是非常“贴心地”在单元格内容前后加两个换行符。 更离谱的是,从石墨表格下载到本地的xlsx文件,单元格里总是有很多莫名其妙的空行。当你尝试读取这个单元格并用换行符做分隔时,往往看到的是result = ['', '', '', 'adj. 好的', '', '']这样的内容,于是处理空行成了每天的家常便饭。 我觉得用得最顺手的改法是用filter过滤None result = list(filter(None, df['释义'][i].split('\n'))) 当然,使用df.apply()或是其他一些方法提前过滤,然后再读取也是可以的,如: meanings = list(map(lambda x: x.replace('\n', ''), df['释义'].to_list())) 但是这种方法如果碰上空单元格就会报错,所以不如遇到一个处理一个。 3. 导出 以往导出成Excel表格,我都是把要存入的数据整理成等长的列表,然后写到DataFrame里: word_list = [] meaning_list = [] phon_list = [] new_df = pd.DataFrame() new_df['单词'] = word_list new_df['释义'] = meaning_list new_df['音标'] = phon_list new_df.to_csv('') 但是当数据一多起来,特别是涉及到网络请求,或是从一个表找东西到另一个表,一旦出现报错就全部中断了,因为导出是最后一步才操作的。 后来想了一个断点续传的办法——按行写成csv文件: word_list = [] meaning_list = [] for i in range(len(word_list)): with open('~.csv', 'a') as a: a.write(f"{word_list[i]}\t{meaning_list[i]}\n") 不同的column可以用\t隔开,因为是append,所以断了的话直接修改range就能实现断点续传了。 4. 断点重试 还有一种情况是需要处理中断的,就是需要使用requests发送网络请求的,当连接中断抛出异常之后,下一次循环需要能够再发送一次请求,直到正常处理。 其实也没有想象中的难,在循环内i-1就可以了。 word_list = [] with open('/Users/qinyuqi/Desktop/output.txt', 'a') as a: counter = 2593 for i in range(counter, 3001): print(f"i = {i}") try: print(f"Working on: {word_list[i]}, {i}/{len(word_list)}") derivs = get_data(word_list[i]) a.write(derivs) sleeptime = random.randint(15, 25) time.sleep(sleeptime) except requests.exceptions.ProxyError: print(f"i before error = {i}") i -= 1 print(f"i after error = {i}") print('Ah-oh! Proxy Error occurred!')

2024/4/22
articleCard.readMore

什么叫做常用词?

什么叫做常用词? 背景 最近在带实习生制作派生词相关的内容。根据产品的构想,我们会给用户展示单词的派生词,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快就遇到了一个问题——派生词有哪些? 这个问题一部分来自英语构词法,派生(derivative)是有延展性的(productive)。例如:在一个动词后面+er,就可以给这个动作赋予一个施事者(agent);在一个名词后面+less,就可以变成一个表示“缺少.……”的形容词;如果想要表示“缺少……”的这种属性,我们还可以在后面再加一个ness…… 这种构词法无穷无尽,每一个词都可以拥有让人意想不到的派生词,字典是没有办法做到应收尽收的。 我最后提议的解决方法还是找一个字典作为参照,无论有没有收录都以这个字典为准,这样就避免被人摘指收录不全的问题了。 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另一个问题——派生词太多了。 以operate为例,字典中检索到的派生词有这些: operation operational operationalize operationalism operator operatorship operating operative operant operable operand 足足有11个,如果不加整理全部放在APP内展示,可能会增加学习的负担。于是我们就想只展示常用词。 常用词的定义 那什么样的词算是常用词呢? 如果让人工地去判断,那一定会陷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死循环,每个人对单词的感觉都不一样。 上图是我和产品举例plastic的派生词,plasticity常用,而plastique和plasticine不常用之后她的回复。 然而事实上查询Google N-gram可知,plasticity一定是压倒性地比plastique和plasticine更常用的。 Google N-gram或许可以作为一个参考标准,但是它有两个问题: 唯一找到的一篇关于API调用的博客,示例代码是用JavaScript写的,如果要研究,则需要花掉我不少时间; 我们需要思考出一个周全的计算方法,量化“常用”这个概念。 我尝试过使用标准差的概念(假设API可以正常使用),例如求平均所有的N-gram值,然后标准差超过1个sigma的就弃用,但是总觉得不好用,也不是特别科学。 解决方案 我们最后选择了COCA词表,它的frequency list能查阅到60 000个单词的语料词频,越靠前的频率越高。 据各种英文学习网站称,20 000个以前的单词一般就算高频常用,可以覆盖所有英文考试的内容,且可以认识日常生活中99%的单词。25 000-30 000为母语人士成年后达到的词汇水平,成年后仍会小幅增长。 因此我们认为,可以把COCA词频的基础上划一条线,在这条线以内的单词就算常用,目前这套线划在了35 000,比母语人士的上限稍微多一些。 为了避免误杀,我们还是会做一个人工核查,就怕有些确实很常用的单词恰好落在了35 000的范围之外。目前找到的一个例子是courtesy,它的同根词court被排在了50 214位,拿掉真的太可惜了。 虽然这是一篇分类在教研底下的文章,但是还是想放一下代码实现,毕竟查看COCA的这个操作必须不能人来做,不然效率实在太低了。 查看COCA的文件: 如果单词不存在,告知不存在,单词直接弃用 如果单词存在,且在35 000位以内,则保留使用 如果单词存在,但是在35 000位以外,则返回单词+COCA词频,方便教研进一步判断到底离35 000的距离有多远 json_file = open("~/coca60000.json") data = json.load(json_file) def get_coca(word): str_ = "" try: if data[word] > 35000: str_ += f"{word},{data[word]}" except KeyError: str_ += f"{word},无" return str_

2024/4/22
articleCard.readMore

一个英语编辑工作时要写哪些代码?

一个英语编辑工作时要写哪些代码? 缘起 最近前司(对,就是勇闯CYA系列里的前司)最近把我招回去做日语编辑的外包了。酬劳还不错,可以远程,时间很自由,按交付结果结算,算上我旅游副业和平时上课的课时费,每个月收入颇丰,颇有一种八方来财的感觉。 我之前负责的是英语的内容制作,日语虽是我二外,真实实力大概在N2.5左右,但是远远没到能够以一个绝对高于实习生的能力做审校工作,但是我可以无痛接手,用过往的经验和流程去确认编辑写给我的东西哪里可能有问题。在工作经验和计算机技术的降维打击下,项目工作效率直接起飞,并且因为出品比较稳定,合作也和我签到了2025年底。 最近一些人工做不来、必须得用脚本处理的工作多了起来,那技术不屑做、无法排期做的工作就由我这个脚本侠负责了,每个脚本还能在原先的基础上额外有些收入,岂不快哉,很开心我也是能够靠写代码赚钱的人了。 脚本合集 1. bold_lemma.py 字面意思,加粗单词。 假如要学习的单词是liben,例句是Ich Iiebe dich.(德语:我爱你。),在正确选择选项之后的单词信息页,liebe这个词就会被加粗,提示用户在这句话里,这个词是我们的目标词。 英语的加粗是前端做的,因为英语现成的词性还原工具很多、也很成熟,作为背英语起家的APP自然这方面实现得很好,但是换到西语、法语、德语、俄语、日语等小语种,这个加粗究竟怎么做,那就需要教研老师做研究,并提供方案了。 显而易见地,最简单的方案就是让做内容的人自己加粗,在需要加粗的单词前后加上井号,前端再解析成粗体就行了。但是人工一个个在目标词前后打上井号不仅慢,而且非常容易出错,肯定是需要机器做的,最终这个任务就交给了我。 我使用的方案也很简单啊,spaCy针对各个语种都有一个很完整的词形变化表,我只需要用它的nlp函数将句子token化,每个单词还原成原型,然后一个个对比,如果值是一样的就可以确定是目标词,然后加上井号输出即可。 def process_sent(nlp, word, sent): tokens = nlp(sent) new_sent = [] for token in tokens: if token.lemma_ == word: new_sent.append(f"#{token.text}#") else: new_sent.append(token.text) highlighted_sentence = clean_spacing(' '.join(new_sent)) return highlighted_sentence 西语、德语、法语的模型用的都是dep_news_trf,俄语用的是core_news_lg,单纯因为它们模型体积最大,使用之后99.99%的单词都能正常加粗,完美满足下游其他语种编辑老师的需求。 当然,写完这个核心逻辑之后,还得处理一些擦屁股的需求,比如上面的clean_spacing()就是为了处理空格、标点等各种不规范使用的情况,包括把一些无法正确识别的大写俄语单词还原成小写,以及跳过动词不处理(这个由前端负责),输出成xlsx格式交付等。最后再写上try except处理意外情况,总共82行代码结束战斗。   比较值得一提的是,韩语的加粗100%是用GPT写的手写规则,因为模型不好用,只有60%左右的成功率,最后我和负责韩语的教研老师反复研究了好几轮,综合我的语言学知识,由我来和ChatGPT描述问题并获取代码测试(韩语老师对此毫不知情),最后写出了一个我自己都无法维护的脚本,以90%的成功率通过了验收。 韩语的部分大概分成几层逻辑: 首先,对于单词后缀稳定的名词、副词,用正则表达式匹配目标词开头,后面跟0-4韩语音节字符的词,这个几乎是100%捕获。 pattern = re.compile("^" + re.escape(word) + r"(?P<suffix>[가-힣]{0,4})$") 其次,对于变形极其不稳定的动词来说,先把大部分하다结尾的词搞定了,这是一个能够把外来语名词变成动词的词缀,例如공부是学习(名词),공부하다就变成动词了,韩语中有非常多的汉语借入词汇,这条规则能捕获一大半动词。 同理,还有很多动词是以이다结尾的情况(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思密达」),也应该单独安排一条规则。 所有其他情况我就让GPT分成了几轮,不断地去把例外规则囊括进去,一个是时态变化,一个是乱七八糟无法总结的特殊词尾。是否齐全我无法求证,反正跑起来甲方满意就行了,反正这个是我完全不可能写得出来的东西。 tense = r''' (?:었|았|였|렀|졌|낫|더|더러|길|시|면|려고|인|적인|이|해|했|겼|켰|웠|쉈|줬|됐|됬|쁜|\s)| '''.strip() endings = r''' (?:다|고|서|는|을|지|라|니|습니까|니다|데|든지|운|한|할|려|여|면|며|되|되는|로|도록|옵|더러|하는|같은|랑|기|게|하|하였|했|합니다) '''.strip()   就这样,每个语种单独结算一次酬劳,靠这个需求还是赚了不少零花钱的嘿嘿。 不过之后每次编辑做完内容都要过来找我加粗句子,毕竟他们都不会代码。不过无所谓了,反正处理一次也花不到几秒钟,无非就是下载对面给过来的xlsx文件,我再改个路径名而已,核心生产资料掌握在我手上就行。 2. check_pic_size.py APP对于图片的尺寸、比例和大小是有要求的。 通常在实际生产工作中,我们在给小语种单词配图的时候通常会从这几个渠道入手: 原数据库内的英语词(如日语“困难”難しい,我们会优先找英语difficult的可用图片) 合作的图片素材库 AI作图 1的渠道占了将近60%的量,毕竟这么多年下来,英语的内容积累了非常多,复用起来非常方便,基本上大部分日常你能想到的单词都已经有比较好的图了。但也正是因为年代过于久远,很多以前的图片大小可能仅有330x220左右的像素,远远没办法满足现在电子设备的分辨率。编辑们在挑选图片的时候,往往会无意识地选到一些应该被淘汰掉的糊图。 由于在上传数据和制作图片时我们打交道的都是内部cdn链接,直接判断图片尺寸是否合格人工一个个点击下载查看属性非常之麻烦,不如索性做完之后再回过头来筛查图片尺寸,如果有需要改的再重新制作,这样工作效率会高一些。 图片尺寸筛选的脚本也不难,只需要两个函数,一个负责把图片从公司cdn批量下载下来,一个负责检查尺寸就行。前者用requests对着cdn链接直接下载就行,后者我用的是PIL模块,非常简单。 每一本新词书制作完成之后,我都会走一遍这个流程。 from PIL import Image import os image_folder = "" for filename in os.listdir(image_folder): file_path = os.path.join(image_folder, filename) try: with Image.open(file_path) as img: width, height = img.size aspect_ratio = round(width / height, 2) if not ((width == 800 and height == 600) or aspect_ratio == 1.33): print(f"Mismatch: {filename} ({width} x {height})") except Exception as e: print(f"Unreadable or invalid file: {filename} ({e})") 3. 释义树系列 释义树系列的需求算是我回归外包之后做的技术力的巅峰,我和ChatGPT配合的那叫一个天衣无缝。虽然有的部分让我自己写,我多花点时间琢磨也能写得出来,但是能够精准拆分问题、描述问题,让GPT一次就生成一个可用函数的快感真的无与伦比。 总之需求就是需要从一个包含大部分常见单词的字典文件里分离出每个单词的词根词缀,它的编码格式是这样的:假设单词是internationalisation,词根会用括号标记,前缀用<<,后缀用>>,所以这个词在字典里的标记长这样——<inter<(nation)>al>>is>>ation>,可以看到这里有1个前缀、1个词根、3个后缀,我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将其分离开,并按照前缀1234、词根123、后缀1234排列好。 可能在不会代码的人眼里,这个工作可能很难,但是其实正则表达式就能解决了,此处放上GPT的含注释纯享代码,一个字符都没带改的。后面转化成json和xlsx的代码就不展示了。 def process_morphemes(morphemes_str): morphemes = [] # Patterns to extract prefixes, roots, and suffixes prefix_pattern = r'<([^<>]+)<' # For prefixes root_pattern = r'\(([^()]+)\)' # For roots suffix_pattern = r'>([^<>]+)>' # For suffixes # Extract prefixes prefixes = re.findall(prefix_pattern, morphemes_str) for i, prefix in enumerate(prefixes): morphemes.append({ f"Prefix{i+1}": prefix, f"Prefix{i+1}Trans": "" }) # Extract roots roots = re.findall(root_pattern, morphemes_str) for i, root in enumerate(roots): morphemes.append({ f"Root{i+1}": root, f"Root{i+1}Trans": "" }) # Extract suffixes suffixes = re.findall(suffix_pattern, morphemes_str) for i, suffix in enumerate(suffixes): morphemes.append({ f"Suffix{i+1}": suffix, f"Suffix{i+1}Trans": "" }) return morphemes 接下来就是漫长的人工判断词根词缀释义的过程了,我们会参考词源字典,人工地为各个词根词缀配上释义,如internationalisation的inter就是between 「在……之间」的意思,这个也是最耗时的部分。 在我们正式进入下一步处理之前,我们还要给所有的翻译做一次译名统一,因为between这个释义,有的编辑可能会写成「之间」,有的会写成「在两者之间」或者「在...之间」,为了方便统计释义频率这一步也得人工再做一遍。 我们要做的东西叫做释义树,在每个单词的详情页下方会画一个这个单词的词根词缀树,展示这个单词是如何被拼起来的。在点击我们拆好的词根词缀时,会有一个浮窗展示这个词根词缀的各个用法,如re既可以表示「再次」也可以表示「增强」,我们需要根据一定的逻辑进行排列展示,可以是参考COCA的常见程度,也可以是这个词在特定考试的考频。 我接到的最后一个需求,就是统计在这么多个单词里面,哪一个词根的意思最常见。 这个我就没有用GPT写了,这个就是我自己手动写的,也没多复杂,其实就是做个字典统计一下各个词根词缀的计数罢了。 for _, row in df.iterrows(): counter += 1 try: key = clean_str(row[col_word]) value = clean_str(row[col_trans]) # 如果词根词缀在字典里 if key in suffix_dict: # 有没出现过的新释义 if value not in suffix_dict[key]: # 往对应的词根词缀添加新释义 suffix_dict[key][value] = 1 # 如果释义出现过 else: # 增加计数 suffix_dict[key][value] += 1 continue # 如果词根词缀不在字典里 else: # 创建词根词缀键值 suffix_dict[key] = {value: 1} suffix_dict[key][value] = 1 except AttributeError: continue 4. 其他 当然偶尔也会有一些比较小的事情,写个脚本做可能会更快。 比如我现在要做一本新的词书,我要看看里面的单词有哪些之前已经做过了,不用再重复制作内容;又比如很久之前做的书被发现经常有日语的い形形容词被错误地标记为名词,我需要在上万个单词里快速彻查い结尾的形容词;又比如我需要把所有的日语单词全部转化成假名,作为注音展示在单词详情页,编辑一个个做不仅慢而且容易出错,我直接到用一个叫做Yakinori的包一秒钟就全做完了,又快又准…… 还是很感谢这么多年前司给我的历练,给我出了很多真实的业务问题,让我真正成长成一个能用Python解决问题的人。

2025/8/11
articleCard.readMore

《超越百岁:长寿的科学与艺术》读后感

《超越百岁:长寿的科学与艺术》读后感 前言 从机构脱离出来之后,每天的自由时间变得多了起来。每天晚上23:00左右的时间变成了读书时间,坐在床上慢慢读很多以往想看,但是没法看的书。 追求自由职业主要是希望能够身体健康地过完这一生,我的目光很快锁定了《超越百岁》这本畅销书,很多人都向我推荐过。其实我的目标并不是活到超过100岁,我其实感觉我也没这个基因、没这个命,只是想要看看到底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健康罢了。 摘录 书里面有几个比较让我眼前一亮的概念—— 第一个是,医学3.0。 作者把医学分成了不同的版本。医学1.0指治疗手段通过观察病人得出,没有严谨的科学实验;医学2.0指我们的现代医学,遵循循证医学,需要使用严谨的科学实验才能得出治疗手段,只能治疗有限的疾病,哪里出问题打补丁治哪里,但是对于像癌症、糖尿病等所谓“骑士疾病”束手无策。 医学3.0的目的并不是治愈,而是保持长期健康,甚至预测疾病的发生,防患于未然。 我们很多人身上都有慢性病,通常积累到疾病发作的那一天我们才意识到要去看医生,但是这个急性发作事件其实可能几十年前就开始了。比如,我可能在40岁的某一天突然确诊肝硬化,但是这个发病的过程或许从我2年前超声显示肝脏质地不均匀就开始了。 医学3.0希望精准识别出这样发病,提前干预,变相提高人类的寿命以及晚年的生存质量。   第二个是,「越老你越健康」。 互联网上经常有关于超能力的讨论,长生不老和暴富选哪个之类的,很多人都表示长生不老必须得搭配快速愈合或是永不生病使用,不然对人讲是纯粹的折磨。 作者提到,出乎意料的是,在高年龄段(100岁以上),寿命和健康寿命几乎是一样长的。作者甚至打了个比方,这些超级老人的健康寿命曲线就像是整体向右偏移了几十年,60岁的时候冠状动脉和35岁的年轻人是差不多的。 虽然大部分人的长寿都要归功于基因,但是这个结论仍然很反直觉。以往我会觉得我没有必要活到这么老,60岁以后的生活质量可能大不如年轻的时候,再痛苦地活40年还不如提前死了算了。但是,现在想想也对,如果60岁疾病缠身,那我根本不可能有机会带着疾病再活40年。因此,如果能做到干预,有质量地活到自然死亡仍然是有希望的。   第三个是,“百岁老人十项全能”。 这个指的是在你老了之后,有没有哪些事情是你希望还能做得到的。它可以是提着两大袋蔬菜水果走过一个街区,也可以是把10kg重的登机箱放到行李架上,甚至可以是从床上抱起8斤重的孙子…… 如果想要在老了之后生活质量不受影响,这些看似简单的操作,必须要通过力量训练才可以做得到。步入中老年后肌肉流失是很快的,同时肌肉增长也会变得非常困难,如果不在年轻时就做好肌肉储备,日后日常生活一定会受到影响,有可能连最基本的从马桶上站起来都会变得越来越困难,更别说生病了。 趁现在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增肌,这将会给未来生活质量带来极大的保证。   第四个是,「稳定性压倒一切」。 训练时受伤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但是往往一受伤轻则停训十天半个月,不进反退,前功尽弃;重则造成永久性伤害,如腰突、脊柱侧弯等……因此,为了避免受伤,在训练前一定要把热身做好做足,稳定性压倒一切。有的时候宁愿少练或者停练,也不要在自己身体状态不好,或者完全没有活动开的时候冒进去挑战自己,这个后果实在是难以承受。 事实上,无论是“医学3.0”还是“百岁老人十项全能”贯彻的都是稳定性的道理,我们希望这一生是稳定地度过的,尽量减少意外发生的概率,延后意外发生的时间,延长稳定的时间,让人体尽可能自然衰老和凋亡。   第五个是,「饮食限制必须是适应性的」。 无论是增肌还是减脂,甚至是健康的饮食都应该是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20岁的食谱和50岁的食谱必然不可能是一样的。 虽然在食材和烹饪方法上确实会有一些通用的方针,如低油低钠低糖等,但是对于不同身体情况的人,我们需要适当调整低糖或者低油的标准,并不是one for all的。没有任何一个食谱或者饮食是可以贯彻一生的。 我觉得还是有必要再去阅读一些营养学和食品科学的书,进一步加深我对这个内容的理解,毕竟三分练、七分吃。

2024/12/17
articleCard.readMore

PTE听力口语快速备课指南

PTE听力口语快速备课指南 概况 PTE是一个由培生推出的语言考试,和雅思、托福一样近年来热度只增不减。 不少学生选择它的原因不是因为学校只能接受PTE成绩,而是它比雅思简单不少。由于是全机器判卷,作为人类的我们只需要和机器斗智斗勇即可,由此各大机构与老师也开发出了非常多的奇技淫巧,让整个考试变得几乎有些背离语言考试的初衷,在我刚备课的时候给我造成了非常大的震撼。 时至今日,我仍然每天不遗余力地“黑”PTE,说「PTE是这个世界上最水的语言考试,没有之一。」我认为这句话在多邻国考试问世之前应该都是成立的。 惭愧地说,由于机构的一些不合理的规划,我时常需要接一些我从来没有备过课的小众科目学生,PTE就是其中一个。我甚至曾经创下过中午半小时紧急培训,下午上试听并完成签单的壮举,堪称随机PPT演讲商业版。每每回想起来,都惊起一身冷汗。我的整个PTE科目都是在不断地接一些需要我女娲补天的学生,用实战一点点备起来的。 由于最近我也需要给我的组员做拓课培训,备战暑假,需要传授一些备课经验,因此需要把近半年摸索出来的经验做一些总结和沉淀,于是就有了这篇文章。 如果有一天你也需要做一场女娲补天级别的PTE补习或授课,希望这篇博客能够帮到你。   整体的PTE考试介绍我推荐留洋PTE的Irina老师的视频。详细的题型和评分标准可以在这里找到,这是官网上的文件,信息最全面也最权威。 练习用的网站可以使用猩际或者萤火虫,评分都需要开会员。猩际的做题流程以及社区互动做得更好一些,更适合学生。萤火虫对老师更友好,因为题目分了难度以及考点。 以下是我对我在授的听力和口语课程的快速备课经验。 听力备课 听力板块总共有7个题型,需要重点准备的有WFD(25%)、SST(12%)、HiW(16%)以及FiB(12%),剩下的3种选择题合占不到5%,可以让学生直接放弃。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RS是口语的题型,但是仍然会给听力贡献23%的分数。因此如果听力其他板块做得都很好,但是听力分数仍然垃了,可能还需要去练口语。 WFD 天大地大,大不过WFD。 WFD(write from dictation)——听一句话,把句子写下来,作为听力的重点备考项目,靠的是极高的机经命中率,很少考试有题目能做到命中率极高。因此,我们一般要求学生WFD拿满分。 如果想省力完全不讲做题技巧的话,可以直接让学生背各机构当月的预测题。一般预测题大概有150-200题左右,只要把这些句子全部熟记,考试都能做到全对。如果还是想讲一些做题技巧,可以直接看下面RS的部分。 WFD还有另外一个特性是允许猜词,多写单词不扣分。所以,如果有单词听不出来或者原句忘了,可以直接在提交的答案里试词。试词指的是在写答案时,每一个动词变形都写上,每一个名词的单复数都写上,在每一个名词前把a、an和the都写上,以此类推…… 注意,猜词没有字数上限,因此能想到的词都可以写上去,但是一定要按顺序来。bought是正确答案,但是如果猜词的时候写在句子最后则不得分。 SST SST(summarize spoken text)——听一篇1-1.5分钟的文章,写一篇50-70字的总结,它的口语版本是RL。 要讲这个题型要先了解评分机制,它总共5个得分项,每个项目满分2分,每题满分10分: form grammar vocabulary spelling content form指的是词数,只要保证字数在50-70个内一定满分。另外,千万要记得把套了模板的句子合并在一个自然段写,一定不能分段。 grammar只有两个要点,一是每有一个语法错误都会扣0.5分,扣完为止,大小写和标点也要保证正确;二是不能写简单句,每个句子至少要包含一个非谓语或者从句。只要套用模板的句子就能保证写复杂句,在此基础上无任何类型的语法错误就能满分。 vocabulary指必须使用原文原词,除了必要的衔接句外,只要不写听力原文不存在的单词就能满分。 spelling要求考试全文必须拼写一致,英式和美式都可以,只是不能时而美式,时而英式,这个也非常好拿满分。 content是唯一有技术含量的板块,看的是多大程度上总结了听力原文,评分的方式是看写准了多少个内容关键词。对于要考69分以上的学生才需要认真抓取文章关键词,在这个板块拿到1.5分以上。其他所有分数段的学生能听到什么就记什么,实词优先,要求非常低,实测随便拿篇文章只要能随意记下10个单词,人均都能拿到1分以上,属于有手就行。 市面上大部分的模板都是大概是以下风格: 流派1: The lecture mainly talks about Firstly, the speaker agrees that... Also, he mentions that... Finally, the speaker believes that... In conclusion, it is an informative lecture. 流派2: This lecture mainly talks about ( ) which would involve ( ) Firstly, they have mentioned ( ) and ( ), related to ( ) and ( ) due to ( ) and ( ). Secondly, they have mentioned ( ) and ( ). Therefore ( ) can be proved by ( ) and ( ). 流派1需要学生自己用记下来的关键词造句,但是考虑到宾语从句的时态问题,大部分学生都把持不住动词变形,也不知道自己要怎么连词成句。流派2虽然只需要填入单词,但是很多时候都需要自己将听到的词变形之后才能填对,也会极大增加犯错的可能性。 为了保证学生稳定前面4个得分项都能拿满分,一个好的模板应该能做到尽量减少学生思考变形的次数,这里我推荐飞凡PTE的模板: 流派3: This lecture mainly talks about + 名词 In the first/next/final part of the lecture, + (下面内容) It is / They are + 形容词 There is / We have / It could be about + 名词 It is important for us to / They / We need to + 动词 In conclusion, this is a very useful lecture. 学生只需要按词性填入记下的关键词即可,虽然还是要判断一下可数和不可数名词,以及特指和泛指,但是这个犯错的机会已经非常非常非常低了。如果学生还在讨价还价说做这个判断太难,你就让ta滚回去考雅思吧。 FiB & HiW FiB(fill in the blanks)——听一段录音,把缺失的单词填上,HiW(highlight incorrect word)——听一段录音,标记出读错的词,两个题型都是原文从第一个单词读到最后一个单词,不会有任何的同意替换。 这两个题型很大程度上调用的是自然拼读法的知识。如果学生从来没有学过,或者口语老师没有教过自然拼读的话,半节课时间讲理论,半节课时间拿着真题带练就可以了。 学生如果在HiW丢分,多半是对单词发音的熟悉度仍然不够高,大脑来不及处理。第一个音节和读错的单词完全不同的,学生都能准确识别。但如果前1-2个音节的非常相似甚至完全相同,如decision和descendent,学生可能就识别不出了。 有的时候学生丢分是因为上一个读错的单词,和下一个读错的单词之间相隔太近,当学生在全神贯注标记前一个单词时,后一个错误单词已经读完了,这种情况就是多练就能解决的,也没有什么技巧可言。 HiW可能唯一要注意的点就是,如果自己不确定某个单词有没有读对,千万不要去尝试性地做标记。如果标记后是错误的,这道题会倒扣1分,扣完为止。因此收益最高的做法是,碰到不确定的词,宁可空着不得分,也不要瞎点。 对于FiB而言,很多机构都会整理一个高频单词表,或者高频题目,如果能找到给学生单独记忆也可以。但是我总感觉每一个题型都有一个高频单词表,阅读背一套,听力又背一套,在实操中不是特别可行。因此我会推荐学生就刷真题就行了,遇到不会的单词再自己单独记到生词本上。 这题和HiB一样就是多练,如果还有什么技巧要嘱咐的话,就是在考试时只需要按下tab键就能从一个答题框切换到下一个,不需要鼠标点击,这样太蠢了。如果一个单词比较长,可以先写首字母,或者写前1-2个音节。 这两个题型对于65分以上的学生统一要求的是只能错1个,65分以下的学生尽量少错。 选择题 剩余所有的选择题类型,由于占分不高,直接放弃即可,但我们仍然有一些事情可以做,可以给重点题目多留一些做题时间。 听力题里只有SST是独立计时,即1道题10分钟,录音耗时1-1.5分钟,剩余时间全部用来写文章,时间到后会自动跳到下一个题型,提前写完时间也不累进到下一个题型。 其他所有的听力题目都共享一个30-40分钟的时间池,录音不可跳过,录音结束之后点击next即可跳到下个题型。因此建议,当选择题录音播放完毕之后,直接盲选一个答案就行,把节约下来的时间给FiB和WFD检查拼写。 另外,如果真的还要从这不到2%的分值里抠一些分出来,可以嘱咐学生多选题只蒙1个答案就行。因为选错答案会倒扣分,扣到0分为止,1对1错即为0分,只选1个且选对还是有分的。   我感觉上PTE听力最舒服的课时数为5节课,1节WFD,1节SST,1节FiB和HiW搭配自然拼读教学,剩余两节课时为综合带练,根据学生的情况哪里不会点哪里。 口语备课 口语的备课相较听力就复杂了许多。 口语板块总共有5个题型,需要重点准备的有RA(33%)、RS(30%)、DI(22%)以及下的RL(10%),剩下来的ASQ(5%)除非冲击79+可以直接放弃。 所有的口语有三个共同的评分项目:发音、流利度以及内容,发音与流利度各题型内容大体相同,内容根据题型略有变化。 RA RA正常做题是需要读6-7篇文章,读得越标准、越流利越好。对于内容来说,每次读错词、漏词或者加词(如bend的d尾音读太重识别为the,或自我纠正重读)都会扣分,读得多,错得多,扣得也多。 不知道哪位大神开发了一个叫做“一句话模式”的读法,通过牺牲内容换发音与流利度的分,要点如下: 选择10-15个单词自己读得最好的句子 可以跨句子选择,但是要注意不要断在意群中间(如She is running in the park with her friends. But the other day...,需要在day后面停下,不能在but停下) 一般选第一句,第一句能用就不用往后看了,所有准备时间用于练习 如果一句话很完美,但有一个生词不会念,可以直接跳过它,因为都省略了这么多词了,不在乎再省略一个词 除此之外,所有发音和流利度的要求仍然需要尽量遵守 根据飞凡PTE使用官方最新模考卷的测试,一句话模式完全不会影响口语拿满分,因此我对PTE考试更加肃然起敬了。 理论上,所有学生都适合用一句话模式提高分数,只要先天的发音不是太差就可以。就算先天发音很差,也需要先做发音和流利度的练习,在正式考试的时候仍然可以用上这个方法,毕竟读完整篇文章还是有难度的。 对于发音和流利度的教学,可以安排音标、自然拼读、连读、吞音、弱读、语调及断句等全套语音教学,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调整。一般对于要求65分的学生,必须要做到能够做到重弱读和区分意群断句;对于要求55分左右的学生,光是能读准和读顺就能达到想要的分数了。 最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是,大部分APP都会推出一句话模式相关的练习功能,需要先选取自己要读的句子,让AI能够更加聚焦地做语音识别,但是在正式考试是不存在这样一个选取句子的按钮的。无论和学生说了多少次在考试直接读挑好的一句话就行,永远有学生考完说找不到按钮,真的非常无语。 DI DI正常做题需要自己组织语言描述一张图,图片通常分为常规图(折线、柱状、地图、饼图和表格)和非常规图(流程图和照片),通常一次考试考到3-4张图,如果有非常规图有且只有一张。考虑到非常规图通常非常难答,考到了建议重开(开玩笑)。 但是它完全不在乎你说话的逻辑,和WFD不同,甚至不在乎你的语法,只在乎你有没有说到一些关键词。你说最大值是5,最小值是30,完全没问题,因为你提到了关键词“最大值”、“最小值”、“30”和“5”。 DI最大的特质是流利度最重要,因此我们只需要找一个能让自己流利度拉满的模板就可以了。市面上的流派大多分成这三类: 流派1:老实人 The following graph shows the information about + 标题 It is shown/ It shows that the items include + X轴、Y轴元素 According to this graph, it can be seen that + 最大值 is xxx What's more, we can see that + 最小值 is xxx In conclusion, we can know the trend of +上升/下降/持平/波动 流派2:废话+流水账 The given image is about interesting topics based on many different categories Firstly we can see that the image can show a major point which is connected to our society, so it is fair to say that is important Finally, (关键词)(关键词)(关键词)(关键词)(关键词)(关键词) 流派3:没有感情 Firstly, the picture mainly talks about... and also about... *n In conclusion, this is a useful graph. 流派1模板要背的东西多,通过套句来提升流利度。内容分如果想高,学生找关键信息的能力也要强。因此,如果学生本身读句子都读不顺,用流派1其实也无法做到流利。 流派2的诞生是因为学生不想背套句,但是又想解锁把画面上关键词一个个念完的能力。如果直接10% 20% 30% 40% 这样读数字或者关键词,在波形上看起来就像是一个说话卡顿的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最开始的两句废话就是为了把整体的流利度提高到一个阈值,然后看到什么说什么就行了。 但是这个方法在2023年的暑假失效了,由于一些作弊事件,官方在原有的内容1-5分的基础上更新了0分的评分,专门针对使用说废话控分的作弊者,间接牵连了使用流派2的学生。 0 —— Mentions some disjointed elements of the presentation. May not deal properly with the prompt due to significant amounts of pre-prepared/memorized material. 于是流派3诞生了,流派3既解决了套句背诵繁杂的问题,又解决了挑关键词挑不准的问题。如果不知道哪个数值或者单词是重要的,那就在规定的时间内尽量都说一遍就行了。唯一能阻止学生拿到高分的,只可能是画面上的关键单词不会读,或者是数字和年份不会读,但是这个问题是所有流派都要面临的。 至此,DI就已经不是DI了,而是一个RA,只需要用and also about就能把整个宇宙串联起来,如果学生还想讨价还价,那就让ta放弃考PTE吧。 至于每个类型的题目需要说到哪些点才能尽可能地把内容分提上来,各位老师根据自己的数学直觉做一些拆解即可,碍于本文篇幅,在此不再赘述。就算是照片和地图类的图片,只要能把看得见的东西的单词用模板说出来,也能得到很高的分数。 对于所有分数段的学生,DI都应当按照考满分准备,因为确实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分高了甚至能够带动其他的科目。 RL & ASQ RL需要听一段1-1.5min的录音,复述录音内容,也就是口语版本的SST。虽然占分不高,只有10%,但是仍然算是蚊子腿。 RL用DI的流派3模板回答即可,同样是只注重流利度,完全不注重内容和语法。在实战里,只需要嘱咐学生尽可能地把听到的实词写下来,优先记人名和数字,尽量写10个以上,通常也能得到一个比较不错的分数,在最后的总分里提个1-2分。如果记不了10个这么多,比如只有6个,也可以通过从头再念一遍的形式凑凑内容长度,读够20秒就行了。   ASQ也就是所谓的“一战到底”,听短问题,然后作答,由于只占5%,只要不是需要考79分以上的学生都可以直接放弃。 如果非要做一些挣扎,考前一晚去看看题库就行,就当看个乐子。有一些题目确实比较简单,如「一年有几个月」「一个箱子,3个红球,10个白球,随机抽一个,抽到哪个颜色的球概率最大」,能做就做吧。但是如果是像「蝴蝶扇翅膀的动作叫什么」这样直接考察词汇的题目,想得起答案那就直接回答,答不上来的一律回答something。 如果不考试,这个题型我认为还是很有意思的。 RS RS需要听一句话,然后复述出来,也就是口语版本的WFD,算是整个听力、口语板块最难的题目,没有之一。WFD可以背机经,RA可以读一句话,SST和DI可以套模板,但是RS几乎没有什么投机取巧的方法,只能靠硬实力硬碰硬,所以放在最后再说。 RS的评分里,内容分比较值得关注。每个句子满分为3分,复述出100%的词记3分,复述出至少50%的单词记2分,复述出少于50%的单词记1分。聪明的你一定能看出来,我们只需要想尽办法复述一半的内容就可以了。 我在上课的时候会给学生提供2种不同的方法,根据实际情况做选择。 第一种方法使用首因效应或近因效应,只听开头或者结尾的内容,然后一口气复述出来。这个方法的问题在于,如果只练习听开头和结尾,如果句子这两部分的内容太难,很容易一个词都听不到,0分收场。 第二种方式需要拆分句子结构。如There be句型,后面一定是跟着一个名词,如果还有其他内容,多半以介词短语的形式出现。遇到There is a pharmacy shop next to the library in the campus.这样的句子,首先在大脑里就要先把它拆分成There is, (名词), (介词短语1), (介词短语2),这样无论是从理解还是复述的角度都会变得更加清晰。 其次就是把注意力放在实词上。There be后面的名词究竟是什么,后面两个描述的地点分别是哪里,当把这些关键信息都听出来之后,连接用的虚词,甚至是be动词的时态和人称都可以凭借一定的语法知识和残存不多的记忆复述出来。 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步骤是做笔记。如果我们100%能听懂并且辨认出里面的单词,我们无法准确复述出原句,多半就是句子太长了,瞬时记忆无法记住。因此,可以尝试把听到的实词的首字母简单写下来,以上面句子为例,笔记可能只会写「ps l c」。 如果其他单词都认识,但是不认识pharmacy,也没关系,在听出大致句子结构的情况下,只需要用something代替或是直接跳过就行,会比只听首尾安全得多。 通常来说,基础65分左右的学生才能比较好的听出句子里的单词,做到拆分句子结构;50分左右的学生基本啥也听不出,只能听到一些零星的单词。 可以看得出,如果学生英语听力能力不行,RS确实是一件非常有挑战的任务。由于WFD占分比较高,机经命中率极高,并且只有3-4题,而RS有10-12题,机经命中率低,70分以下的学生都应当优先准备WFD。尽管RS仍然需要练习,缺失的分数用其他题型的高分数补回来显得更划算一些。 如果要仔细钻研RS的破题方法,其实是可以说很多的,我目前对它的钻研和理解都还不够多,这里就先不班门弄斧了。 后记 好了,既然PTE是如此水的一门考试,为什么学生还会考不过呢? 第一个原因是轻敌。当我和学生介绍PTE可以用各种各样的技巧降低难度时,我不会像我平日里吐槽那样去宣传这个考试有多么“水”,但是学生自己也能感觉到,相比雅思,这个考试充斥着太多奇技淫巧。无论我给学生预期设置得有多低,仍然会有很多人偷懒不学习,直到见了棺材才会落泪。 第二个原因是备考时间太短。尽管已经有很多方法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这个毕竟是一个语言考试,需要从头到尾系统地学习新的考试要求和技巧。通常PTE学生从转考到上完课,前后间隔只有1个月左右的时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词汇量很难有一个质的飞跃,因此阅读的填空题可能会受很大影响;同时RA的各种发音技巧,DI的各种难度的国家、年份和大数字,很多学生也是怎么练都没办法把分提上去。这一定程度上也很吃学生学习天赋。 最后一个原因是,考PTE的学生基础普遍偏差,有的确实差到需要先补基础。虽然对于这样基础的学生来说,PTE确实比雅思更简单,但也远不到随便一个人来考试都能轻松拿65分的程度。学生也应当对自己的能力,以及自己能考的分数有一些正确的认知。 官网上有PTE与CEFR水平的对照,我认为整体上是符合规律的(但是和托福、雅思分数对照的那个表就有点离谱了)。 就我个人的经验来看—— 学生的基础在4.0-5.0,考58需要正常学,考65需要拼死学,而且需要补基础。 学生基础在5.5-6.0,考58闭眼过,考65正常学,考79建议还是去考雅思,可能雅思的6.5 (6.0)更好考 学生基础6.5,考58闭眼过,考65轻松学,考79正常学,并且能够作为一个很好的雅思转考PTE例子存在,因为对于部分学生来说,雅思考7甚至7.5分确实是太难了 以上就是我对PTE听力、口语科目快速备课的总结,共勉!

2024/4/25
articleCard.readMore

PTE口语改革后DI & RL新模板

PTE口语改革后DI & RL新模板 前因 2024年10月31日,PTE官网突然更新了一篇文章,称PTE学术考试即将迎来升级,并且不会影响现有的备考方式和计划,只是将打分变得更加科学和系统——判卷将引入专家人工审查。 视频里的话术听起来还挺好笑的,因为他们说「真人专家一直都是打分系统的一部分」,但这多少有些欲盖弥彰了。我们都心知肚明,PTE备考就是一个与机器斗智斗勇的考试。 几个要点: 只影响口语的DI和RL 只影响Academic和UKVI考试,不影响Core 不影响出分时间 人工审查的专家看不到原题,只会听音频,只审查内容评分,流利度和发音仍然由机器负责判定 改动2024年11月4日起生效 之前在上课的时候,我就一直在和学生说,不知道培生是故意的还是不小心,明明知道大量学生通过背模板通过考试,但是却迟迟不对考试做改变。现在的AI技术理应足够发达到检测学生的内容是否能很好地回答题目。 当然或许是出于成本和口碑的考量,没有一步走到位也情有可原,但改革迟早是要来的。现在引入人工审查是第一步,先上两个题型,之后其他套模板重灾区如SST和WE我估计也快了,PTE将不再是那个「宇宙第二简单的语言考试」了。 模板 DI 在我之前写的PTE听力口语快速备课指南里有提到,原本市面上DI的模板分成大致可分成3个流派: 老实人派——模板为长句子,需要学生自己组织语言描述图片 废话+流水账派——先说一大堆废话,然后把画面上的关键词按顺序念一遍 没有感情派——用and also about连接一起,看见什么说什么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让学生练习的没有感情派,因为这能很好地提高学生整体流利度,并且命中得分关键词的概率相对来说会高一些,背诵记忆模板的负担也小了很多。 但是这次改革之后,官方DI Test Tips点名批评了这种机械的描述(describe the image in a mechanical way),因此无论是and also about还是from the picture we can see...,这次改革之后都必不能再用了。 另外一种被点名批评的是,使用背诵过的句子和套句(use memorised responses or templated sentences),所有企图通过不直接描述图片内容增加流利度的方法,都将会被判定为0分,因此流派2也被彻底封杀。 那究竟怎么做,才能既避免机械地说话,又能够让学生继续使用模板呢? 我觉得模板套句的长度很关键。假如你让大街上随便一个路人来描述一张图片,大概率每个人都会用The picture is about...或者The picture talks about来开头,然后用X shows Y来描述细节。这不是模板,这是非常正常的语言描述。 我们仍然需要用一定的套路来衔接内容,但是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抛弃大脑,拥抱模板了。这更像是雅思口语的框架,大框架是这样,剩下的细节自己填入,主要目标仍然是保证流利度,而不是关键词。 这并不是世界末日,我觉得它仍然是可以操作的。 在网上搜寻一番之后,我觉得目前Skills PTE Academic的模板比较契合我的理念,博主也是很多国内学生口中津津乐道的“印度小哥”。 The image provided is a [图片类型] that gives information about [主题]. (如果有坐标轴) While X axis talks about __ , the Y axis __ talks about ____ . It is evident that ____ (最大值). Conversely, ____ (最小值). Another interesting point is ____ (随便一个趋势或观察) Overall, this image illustrates [主要信息或整体趋势] 这个模板相较之前多了很多连接词,While... Conversely... Another interesting point...让整个答案听起来更像人类会说的话,从句后面所接的内容用最简单的句型正常描述即可。 在实际操作中,我可能会把It is evident that改成It is clearly seen that...,因为大部分国内学生对这个词都很陌生;我还会把conversely改成on the other hand,那些基础只有40、50分的学生绝对记不住这歌词;最后的illustrate可能也要改成show。 下面是随便几个题型的示范—— 折线图: The image provided is a line graph that gives the information about most cellphone owners in the U.S. have smartphones. It is clearly seen that over 60% of the U.S. adults have any cellphone in 2005, on the other hand, over 85% of the people have a smart phone after 2020. Another interesting point is that people start to have smartphone since 2010. Overall, the image shows the rise of the smartphone.   柱状图: The image provided is a bar graph that gives the information about the number of U.S. Households keeping pets. It is clearly seen that the category with the highest number is dogs, which is 63.4million, on the other hand, the one with the lowest number is saltwater fish, which is 1.6million. Another interesting point is that the number of horses is the same as that of saltwater fish. Overall, the image shows how many kets U.S. Households are keeping.   地图题: The image provided is a map that gives the information about distribution of harlequin ladybird. It is clearly seen that there were many birds in 2004, which is shown in the red colour, on the other hand, in 2005, there weren't many left, which is shown in the black colour. Another interesting point is that the birds were all at the southwest of England. Overall, the image shows the decrease of the number of the ladybird.   流程图: The image provided is flow chart that gives the information about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t is clearly seen that first, you need to have raw materials and change them into components, on the other hand, you give the components to manufacturer and retailer. Another interesting point is that consumer is the last one in the supply chain. Overall, the image shows the process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总体来说,在之后的课上,像雅思那样的遣词造句练习还是很有必要的。真的只需要把0%的大脑开机到10%就可以了。 DI仍然不看逻辑,不看语法,只看关键词和流利度,并且仍然以流利度优先,如何用最简单地废话说出最流畅的答案依旧是重点。 RL 按照之前解读的思路理解,RL模板的设计也遵循了「将长套句改成人类会说的短句」原则,下面展示的模板仍然来自Skills PTE Academic。 The lecture discusses __. _. _. _. _. 在实战中,我会和学生说,discuss、explained about、said、mentioned的顺序不重要,你只需要用这几个词引出后面的内容即可。 同样的,我可能会再提供几个连接词,让学生学着用不同的串词引导内容,而不是机械地套用later和here。 至于总结的内容,我们的策略稍微有一些改变,因为我们不再能够使用and also about串联关键词了。在听听力的时候,我们需要尽量写下10个以上的关键词,然后用最简单的句子将内容串联起来。 下面是示范: #286 Venus There is a picture, sort of artist's impression, before the space age of what Venus might be like on its surface and so this was looking at the planet Venus, it was science fiction and science fact all the way up to 56 before the start of the space age but it wasn't completely disproved, this idea of a really sort of lush environment on Venus until 1967, which is when the first measurements in detail were done at Venus. So Mariner four and Mariner five confirmed the feeling from an earlier space mission that in fact the surface of Venus was not like this at all, but extremely hot and, and also that the clouds were made of sulphuric acid so there wasn't a nice water cycle like is going on in this picture and so, that it had to wait for these in situ measurements by space craft to actually do that and so Venus turned out not to be quite as Earth like as we thought and I'll sort of tell you about some of the latest results from Venus Express, which, which they actually there are some Earth like features, but to a large extent, it's not like the Earth.   假设对于这篇文章,我们只能听到以下关键词:picture, Venus, science, space, environment, hot, nice, Earth。 在每句模板后面,我们需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用1-2个单词造句。 答案: The lecture discusses a picture of Earth. In the beginning, the speaker explained about the environment of Venus is very hot. Later, the speaker said the environment of the Earth is very nice. Here, the speaker also mentioned the picture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space science . In conclusion, the lecture effectively summarised the science of the Earth and Venus.

2024/11/6
articleCard.readMore

2025健身日记

2025健身日记 [!INFO] 记录 体重:68.7kg 体脂率:23.7% 骨骼肌:28.2kg 基础代谢:1502.0kcal BMI:22.4 2025.02.12 练肩 哑铃推肩 14kg 4x12 前平举 6kg 4x(单手12+双手5) 阿诺德推肩 6kg 4x12 飞鸟组合递减 4组(6kg x 10 + 4kg x 12 + 3kg x15) 今天主要练前中束,第一次做阿诺德推肩,真的荣登我最讨厌的动作top3 2025.02.11 练背 宽距高位下拉 80kg 4x12 单边哑铃划船 14kg 1x12,动作不标准腰受不住了就没再继续做了 隔凳三角握把划船 65kg 4x12 颈后高位下拉 55kg 4x12 单边绳索划船 30kg 4x12 2025.02.10 练胸 杠铃卧推 50kg 8-10-10-8 平板哑铃推举 16kg 4x10 史密斯机 40kg 4x10 夹胸 15kg 4x12 力量在恢复 2025.02.07 练肩 哑铃推肩 14kg 3x12, 1x10 史密斯机 35kg 4x10 飞鸟组合递减 4组(6kg x 10 + 4kg x 12 + 3kg x15 + 20kg杠铃提拉) 绳索面拉 30kg 4x15 2025.02.06 练背 弹力带引体向上 4x12 宽距高位下拉 65kg 4x12 窄距高位下拉 60kg 3x12, 65kg 1x12 哑铃划船 12kg 4x12 直臂下压 25kg 4x12 跑步机快走 坡度16, 速度4.0, 25min 2025.02.05 练胸 杠铃卧推 50kg 8-6-6-6 平板哑铃推举 16kg 1x10,14kg 4x10 史密斯机 35kg 4x8 夹胸 15kg 4x12 力量这个掉的哟 2025.01.21 练背 宽距高位下拉 90kg 4x12 反手高位下拉 80kg 4x12 坐姿划船 80kg 4x12 哑铃划船 16kg 4x12 2025.01.15 练胸 杠铃卧推 55kg 8-8-7-6 平板哑铃推举 18kg 1x12, 3x10 史密斯机 45kg 10-10-8-8 2025.01.12 练肩 哑铃推肩 12kg 1x12, 14kg 3x12 史密斯机推肩 40kg 1x7, 35kg 3x10 哑铃侧平举 6kg 1x15, 8kg 3x15 哑铃飞鸟(后束) 6kg 1x15, 8kg 3x15 绳索面拉 40kg 4x15 终于恢复练肩了 2025.01.11 练背 宽距高位下拉 90kg 4x12 反手高位下拉 80kg 4x12 隔凳坐姿划船 75kg 4x12 单臂绳索下拉 30kg 4x12 今日突破: 宽距高位下拉 90kg 反手高位下拉 80kg 2025.01.10 练胸 杠铃卧推 50kg 8-8-7-6 平板哑铃推举 16kg 10-12-10-12 史密斯机 40kg 10-8-7-6 直臂下压 40kg 4x15 出差3天回来,力量掉了不少 今日突破: 练手的直臂下压 40kg 2025.01.06 练背 宽距高位下拉 85kg 4x12 反手高位下拉 70kg 1x12, 75 3x12 坐姿划船 16kg 4x12 直臂下压 30kg 1x15, 35kg 15-15-12 今日突破: 反手高位下拉 75kg 2025.01.04 练胸 杠铃卧推 55kg 4x5 平板哑铃推举 18kg 12-10-8-8 史密斯机 40kg 10-10-8-7 绳索臂屈伸 25kg 1x15, 30kg 3x15 下次应该可以哑铃推举18kg 4x12了 今天做第一组卧推的时候,右手手肘有1/10左右的疼痛,有pop的感觉,做几个又正常了,左右手充血感觉完全不一样,所以有点不太敢做 2025.01.02 练背 宽距高位下拉 85kg 4x12 窄距高位下拉 75kg 4x12 坐姿划船 70kg 4x12 哑铃海豹划船 16kg 4x12 今日突破: 窄距高位下拉 75kg 身体在缓慢恢复中

2025/2/13
articleCard.readMore

2024年终总结——做自己人生的主人

2024年终总结——做自己人生的主人 前言 这其实算是我第一次公开地发布我的年终总结,前两年只是自己在笔记软件里写了,但是因为涉及很多关于收入和家庭情况的敏感信息,最后还是没发出来。 促使我写博客的杨哥曾经有句名言:「写了不发等于没写」,在这个博客即将三周岁的时间点,我觉得是时候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过去一年的点点滴滴了。 健康 套用前两年定下来的目标,2024的核心宗旨还是健康地过好27岁。 运动 首先是运动,主要的项目仍然是跳舞。 今年总共上了111次课,相较去年的150+次课整整少了25%,这是因为经历过1月份的寒假之后,我实在是无法接受将双休19:30退格成单休18:30以换取跳舞的时间,这间接促成了我从机构离职的原因。因此,当我的课表被塞得满满当当,必须要上到19:30才能下班时,我是无法去跳舞的。 还有一个原因是,从7月底我开始健身了,缘起在看V站看到了一句醍醐灌顶的话——35岁之后如果没有肌肉,老了生病会有很多麻烦。 以往我自诩不练肌肉,是因为自己不太喜欢大块头的肌肉,对自己的twink身材还挺满意的,但是其实肌肉的主要作用并不是为了外显,而是实实在在地能够给身体带来很多益处的,不然为什么有钱人都在健身呢。而且担心自己练得太大不好看,简直是林黛玉的身体操着施瓦辛格的心。为了能够让自己变得更加健康,也作为无法去跳舞的代偿,我开始在无法去跳舞的日子里健身。 我找的是家附近的一家包月私教健身,半年卡2000元/月,期间可以无限约课,截止到12月31日我总共上了87节课,尽管中途出了两趟远门,以及手指受伤停练了半个月,基本上能够保证一周4-5练,配合上跳舞完成一周7次锻炼的运动成就。 我的健身核心诉求是增肌。我的身材是瘦胖子,四肢骨瘦如柴但是肚子却很大,这是固然由基因使然的。我175cm,但是体重只有60kg,实在是太轻了,而且没什么肌肉。因此,我的短期目标是先增重到70kg,然后再做有氧把体脂降下来。 如2024健身日记记录的,目前我的体重已经增长到68kg,骨骼肌从26.0kg增加到了28.2kg,基础代谢也从之前的1418.0kcal增长到1502.0kcal,虽然健身房的器械存在误差,但是这确实是不小的一个进步! 希望明年能够坚持健身一整年,达成初步的增重目标,露出我被肚腩藏起来的腹肌! 睡眠 睡眠真的很重要,我之前给自己定下来的睡眠目标是「上下半年的平均睡眠时长达到8小时」,目前看下来都超额完成了。即便是在旅游期间和国庆后的某段时间,经常熬夜到夜里2、3点,甚至有段时间醒得很早,但是整体睡眠时长还是很好地保持住了,基本完全不熬夜。 我觉得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我今年给自己下了死命令,00:00准时熄灯睡觉,早上的闹钟定在08:30,这样即便是辗转反侧好一会才能入睡,也不会影响最终的睡眠时长,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核心睡眠时间。 如果还有什么再提高的,可能就是尝试通过控制温度、光线、入睡时的舒适度,增加深度睡眠的时间,让睡眠质量更上一层楼。 就医 很不幸,今年去医院挂了3次号。 第一次是五一假期前,在吃鸭肉的时候感觉不小心咽下去了一根骨头,那个骨头其实不大,连小拇指的1/4都没到,但是有过之前吞鱼刺的经历,我很害怕,就去了医院。 我当时在吃的时候,是软骨伴着硬骨头伴着饭一起咽下去的。当骨头触及到喉咙前部的时候,其实我已经有了明显的感知了,并且想要在吞下去之前再喉咙的力量顶出来,然后慢慢挑出那块不小心混进去的硬骨头,但是一个没操作好,那一团食物越过了the point of no return,如果真的要在那弄出来,就得把我自己弄得很狼狈了,抱着侥幸心理,我还是吞了下去。 于是当天晚上一直感觉喉咙有异物感,一直到第二天都没有消退。对于教室来说,喉咙往往是非常敏感的,带着这种阴魂不散的异物感,你很难集中注意力。而我又极其怕死,害怕骨头穿过食管进到奇怪的地方,让我成为(可能)第一个被鸭子尸体带走的人。 到了医院后,医生让我先做喉镜,喉镜找不到就做CT,如果CT没有那就应该是到胃里了,只要这两步都找不到骨头,那就算安全。 喉镜需要含着麻醉药大概3-5分钟这样,当喉咙渐渐开始麻痹的时候,异物感变得更加强烈了。可能是我麻药含得不够靠近喉咙,再加上我本身咽喉反射非常敏感,真正开始做喉镜的时候仍然干呕得难受,即便是再含了一次也只是仅仅有轻微的好转,最后是在强忍之下做完的喉镜。彼时治疗室门半开着,我猜门外很多人都听到、看到我呕吐反射、满眼泪水的狼狈模样了。 好在,一切相安无事,有异物感只是因为嗓子被骨头刮伤了,要不然我也没办法在这写博客了。 这之后,我再也不会一口饭夹着乱七八糟各种菜吞下去了,因为如果混入了碎骨头,真的很难控制不把它咽下去。这之后如果吃鱼或者带硬骨头的菜,只要有一点碎骨头混入,我宁愿整口吐出来不吃,也不会挑战自己口腔肌肉的灵活度。   第二次是在六月份的某一天,人生首次急性肠胃炎,只因为晚餐吃了一顿袁记云饺,沾了一个不知道放了多久的葱蒜料碟,当天没有任何感觉。第二天早上坐在马桶上拉屎的时候喷射性呕吐,把半个小时前刚吃进去的面包和牛奶全吐出来了。 本以为吐出来之后就没问题了,当天晚上在和朋友聚餐的时候,我又忍不住吐在了万象城的某家咖啡店里。呕吐的前兆就是突然感到一阵眩晕,实在是晕得不行了就哇的一声全吐出来了,这之后还发了2天低烧。在吃肠炎药的那段时间,这种头晕恶心的感觉一直阴魂不散,很难受。   第三次是想主动去查一下自己总是咽喉恶心的原因。 症状大概是走在路上莫名其妙就会感觉有点恶心,口腔大量分泌口水,你能感受到这是干呕,而不是真的会把东西呕出来的湿呕。为了避免干呕出来,你不得不慢慢走路,调整呼吸节奏,说话也变得小声和断断续续。 第一次出现这种症状是在高中,我因此停了一段时间的运动,一直到大学毕业就再也没运动过,长大之后这种症状突然就消失了,感觉是在之前肠胃炎后突然回归的。 下定决心去看主要是因为,它有段时间已经到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的程度了,无论是健身还是上课,每天必须得靠大量的薄荷糖续命,因为呼吸总是没办法连贯和持续,总觉得如果用嘴巴吐气或者在错误的时机张口说话,一定会哇的一下干呕出来,甚至有的时候靠薄荷糖也不顶用了。 我挂了医院副主任医师的号,又做了一次喉镜。有了上次的经验,我一直仰着脑袋含着麻药,这次非常顺利,完全没有呕吐反射了。医生看结果怀疑是胃酸返流,让我少喝咖啡,睡前1个半小时不要吃东西。改了这两个习惯之后,基本上恶心的问题就解决了,只有非常偶尔休息不好的时候会有点想吐,但基本上小睡半个小时也能极大改善状态。   在10月底的某一天推肩,那好像是我第二还是第三次推起14kg,这是一个非常勉强能控制住的重量。我的私教教练刚刚换人,做这个动作的时候没给我示范起落哑铃的姿势,我当时刚推没几个感觉力竭了就想放下来。 我想到要用膝盖接一下,但是完全是凭身体本能在接,下来的时候右手的哑铃稍微有点内扣,两个哑铃并在了一起,最后右手的那个砸在了我的左手小拇指上。幸运的是,甲床并没有脱落,只是里面出了不少血,也没有骨折,我赶紧找了附近一家还开门的诊所做了消毒和包扎,一直到第6还是第7天血才止下来。 现在我的指甲已经完全不痛了,但是不知道为什么鼓起了一个小包,里面还残留着一些淤血,指甲也变得有些脆。这对我来说算是一个警示和教训,练了这么长时间第一次受伤,还好只是一个小伤,如果是其他更严重的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从此以后,我对私教的要求也变得高了起来,更加注重安全,自己也会主动地去看一些动作讲解的视频。无论怎样,希望2025年完全不需要去医院,平平安安地度过一整年吧! 生活 旅游 今年出门玩的次数相较去年有了显著的增长。 先是春节假期的时候去武汉找了本科时的老同学,逛了逛黄鹤楼,到处吃吃喝喝,聊天叙旧;再是某个周末去了趟三岔湖钓鱼野餐,又是某个周末去了邛崃的川西竹海;接着就是暑假时去了埃及,离职后去了阿勒泰,国庆前的某个周末还和舞室的小伙伴一起爬了一趟青城山。 旅游确实能洗净班味,也能开拓视野。自由职业之后时间会变得很宽裕,希望能在收支平衡的情况下,多多出门走走。 博客 2024年可以算是我博客爆发增长的一年,也算是开始写博客的第三年。 教研部分成为了本博客更新的主力,毕竟2024年的职业发展主线仍然是当机构的明星老师。 首先我把试听课系列补完了,涵盖了我所有擅长科目的试听课心得,然后写了两篇关于PTE备课的指南,还写了一个我围观我亲学生托福考试作弊的文章,可能也是因为选题比较新颖,这篇数据非常好。 回忆部分写完了CYA回忆系列的Part2和Part3,也借此机会将博客推给了许多公司的前同事看到,没有他们一开始的阅读和反馈,我博客的体量绝对没有现在这么大。同时我还把自己心心念念的打工经历给写了,可能是因为标题起得比较吸引人,这篇长期处于后台数据排行的前三——我与偷渡者在中餐厅打工的日日夜夜。 技术部分只新写了一篇当英语老师之后你还写代码吗?,记录了一下自己写代码算课时的经历。这段时间我又接了一些前司的英语内容量产外包工作,明年应该可以更新不少文章,主要展示的是英语编辑可以怎么使用代码来提高工作效率。 生活部分除了更新了3篇游记,还写了一篇办捷克留学签证的经验文章,一篇从椒盐豆豉老师处汲取灵感而来的浏览器自动补全 A to Z 看上网习惯,一篇记录自己离职原因的文章,一篇计算自己自由职业后开支的文章,这篇我估计也是因为标题和选题做得好,从V站来的流量暴增。这么看下来,生活区的文章其实也不知不觉变成了本博客更新的主力区域了。 另外,我还新开了一个板块叫做语言学习,把之前在知乎写的阿拉伯语系列搬运了回来,自己留档做了个记录,同时也借着重拾阿语单词的机会,写了几篇关于阿语构词和词源的观察,这里要感谢代老师的单词故事系列的灵感,好奇的读者可以移步至Le Livre Infini「行走的字典」板块大快朵颐。 还有一个新区域是读书笔记,目前就更了《超越百岁》一本书的读后感,不知道明年是否能多更新分享一些。   今年博客还有不少值得纪念的大事件。 首先是申请加入V2EX的VXNA计划,我更新文章后,V站将同步抓取我的文章向全站展示,这确实为我增加了非常多的曝光,创作的正反馈也源源不断。 其次是第一次有人询问商业合作。一个外国背单词软件的CEO用邮箱联系我,希望能跟我合作写文章推广它们的软件。一开始它躺在我的spam里,我并没有理会,当它第三封读起来非常像人写的邮件过来时,我终于回复了。我根据我现阶段的时薪以及在这件事情上愿意花的时间报了价之后,我就再也没有收到回复了。 老实说,我还挺惊讶的。因为我博客的大部分内容都是中文写的,但是这个CEO却说是看了我托福作弊这篇文章找到我的,因为我在里面“提到”了一些它的竞争对手的事。我其实很疑惑他到底是怎么找到我的,托福和背单词软件能有什么竞争关系。或许他真的只是群发而已?或许真的是因为我报价超出了预算?无论如何,这也算是一个非常神奇的经历了。 最后就是Vercel的免费数据追踪用量达到上限了。Vercel免费的计划每月仅支持记录2500个事件,超过这个数量之后要么等7天,要么只能付费才能继续记录。当收到用完的邮件时我还是很激动的,去除掉一些可能无意义的操作,这相当于我的博客至少有2000+的PV,这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这也意味着我的博客去到了我未曾想过的地方,被很多和我素未蒙面的人读到了。 其实我之前做过B站,我对这种感觉并不陌生。但是博客是一个完全由我自己掌握生杀大权的地方,我有绝对的控制权和发言权,这和我在B站上由站内推荐和分发机制收获粉丝是完全不一样的感觉。 我其实还是很享受创作的,我似乎是把之前在B站的创作的热情迁移到了这里。 明年我肯定会更新很多游记内容,也会写很多和生活相关的内容。在阅读其他人的博客时也积累了不少比较有意思的选题,希望明年能像现在一样保持着同样的热忱! Wellbeing 2024我开始非常注重自己的身心健康,不仅是因为客观上迎来了很多挑战,也是因为自己成功找到了自己梦想中的生活方式,并已经达成了不少。 人们常说,少不入蜀,这句话是真的。 去年我把妈妈接来成都和自己住,我觉得是我20-30岁这个阶段做的最正确的一件事情。一开始妈妈主动提出搬来成都,我内心是拒绝的。如果不能自己一个人住,我也就没有办法自由地带人回家,也很难建立起一些亲密关系。但后来我发现,其实无论是性还是爱,它们都排在我生活需求非常底端的位置,我对其他需求远高于它们。 和妈妈一起住之后,所有的生活问题都解决了。我付除了买菜钱外的一切费用,妈妈负责照顾家里的一切,不仅吃饭的成本显著下降,而且繁琐的家务活都有妈妈帮做,每天下班都能吃上热乎乎的现做饭菜真的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而且我和母亲的相处模式是互不打扰,其实根本不会对我造成困扰。 很多在外漂泊的游子幸福感低,还有一个原因是远离家人,直到父母白发苍苍,在病床前垂暮时才感到后悔莫及。趁母亲还年轻,从现在起我有非常多的时间和她一起度过退休时间,至少从这个角度我不会因此而感到错失幸福。 下图为特地为妈妈建立的iCloud相册,基本上2024年的每一顿饭、每一份她为我准备的水果、每一份她为我准备的小零食我都拍了下来,赞美老妈! 我在之前的勇闯CYA系列写了,我在第一份工作的时候内心是无比痛苦和挣扎的,第一次感受到了心理不健康会对人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就在我认为,「身体累点也没关系,心理健康就好」的时候,第二份工作狠狠地打了我的脸。这是一种即便积极生活,规律作息都无法填补的累。 身体和心理健康一样重要。 这也是我在2024年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重要到值得在年终总结开一个板块去记录。 钱可以再挣,但是身体垮了痛苦的是一辈子。这也是为什么我决定,宁愿挣少一点,我也再也不想去企业、机构里当牛马了,我希望我能用自己的方式过好自己的这辈子。 工作 机构英语老师 根据教务宝的数据,今年我总共上了1477个小时的课,按道理乘上课时费,你大概就知道我去年挣了多少钱了,当然还有底薪、试听签单奖励、高分奖励等等。 我是2023年3月加入的之前的机构,当时靠着年轻气盛和刚换工作的热情,去年全年上了1492个小时的课,平均每个月150个小时。如果还是按照这个上法,全年上课时长可以能有1800+,这个数字实在是太夸张了,光是想到人都要晕过去。那种一天能上11个小时课的老师,我不知道他们的体检报告还好不。 不过前司从国庆开始就有些日薄西山,没有2023年的空前盛况,因此即便是想怼满一天8个小时的课其实也是有些难度的。 今年我总共上了8个科目的课——雅思听力、雅思口语、PTE听力、PTE口语、朗思听力、朗思口语、基础语法和基础语音,上的最多的是雅思口语,总共651个小时,去年这个榜单的位置还是雅思听力。可能主要还是因为大部分试听都是口语签单。我在我的试听课心得里有写,个人认为口语比其他科目好签单,因为能比较好地展现一个人的个人魅力。 截止到10月31日离职,我今年总共上了154节试听课,其中73人最终签单,签单率47.4%,相较之前58/103(56.3%)的战绩稍微低了一些,我觉得这一定程度受到了市场的影响,因为2024年成都雅思竞争比以往激烈和动荡得多。很多疑难杂症的case都丢过来给我上,虽然大家很相信我,但是我也不一定能把握得住,而且我还上了一些间谍的试听,这更加进一步拉低了战绩。 今年最早的课在08:30开始,最晚的课在22:00结束,应该都是一些线上的课程,顺手就帮上了,但是以后我再也不会干这种蚕食个人休息时间的事了,这并不可持续。 今年总共上了104节18:30-19:30的晚课,这也是促成我离职的罪魁祸首之一,总共有三分之一的夜晚我是带着浑身的疼痛与疲惫下的班,没有办法去跳舞,也没有办法和朋友相聚,这种阴间的时间真的会榨干一个人的精气神。 独立老师 10月底从机构离职之后,我计划给自己3个月的时间慢慢探索成为一个独立老师,去学习如何营销,如何获客,如何运营…… 3个月主要是考虑了在春节前的这段时间,我还会继续带完机构手上剩余课时不多的学生,以及完成前前司给我发的一些英语编辑的外包工作,各项工作加起来已经足够在这段探索期里维持和之前差不多的收入。 这其实也算是教培机构一大优点了,在普通公司如果你直接裸辞,你的收入来源会立刻停止。但如果你签兼职,然后慢慢把学生转出或带完,你将收获一个非常自由的过渡期。 这段时间里我还是谈了比较多的客户,也收获了很多经验,具体的情况将会在半年后以一篇单独博客的形式总结和复盘。 目前我手上带了4个付费的学生,其中有3个是从之前机构跟着我一起出来学的,除了有一位是已经学完,只是想要练一练出国口语的,剩下的全部都是想要继续补雅思,再考一次试的学生。但是由于之前他们已经在机构上过一轮课了,所以我只会给他们每个题型再过一轮关键的考点和技巧,平均每人15节课左右,按照400左右的实际支付价格,平均客单价6000元,我已经很接近之前给自己定下来的目标——「工作时间砍半,但是收入和之前保持不变」。 另外一位学生是从旅游副业那来的,她也是旅游主理人之一,本身就是做大型活动的双语主持人,想要跟我系统性地学习英语,站上更大的舞台。她手上也有非常丰富的私域资源,一月份正式开始上课之后,说不定我也能从她那边收获不少客户。 还有1个意向学生要考比较特殊的一个考试,大概在3月份左右会有大片的时间跟我每天学习,情况基本上已经谈妥了,如果付费的话,相当于我3月份我只服务他就可以了。 总的来说,当独立老师没我想象中的那么难,也没那么简单。由于我和机构约定春节之后我才算是彻底离开,我没有大面积的铺开宣传,目前带的学生还是以之前的学生为主。当他们全部学完、考完之后,我是否还能够再收到新的学生,这个就要看明年自己做得怎么样了。 旅游副业 之前去新疆和阿勒泰玩耍,跟的都是享梦游的团,我在之前的游记也有提到,无论是同行的其他客人还是公司管理层都在说我很适合当主理人,发挥自己的语言优势,带队出去玩。 在纠结了一段时间之后,考虑到客观上我收学生渠道仍然不是特别稳定,主观上我确实也想很自由地明年出去玩,我在12月12日当天支付了签约费,成为了享梦游的一员。 在整个12月下半月的时间里,我除了备课就是在准备宣发相关的东西,带的第一个团将要去日本,希望明年一切顺利! 展望明年 这里就不立什么flag了,人生的主线仍然是「健健康康地过好28岁」,做自己人生的主人。 支线任务一是「独立老师事业稳定」,每个月都能给我带来和之前在机构一样多的收入; 支线任务二是「以享梦游组队的方式,去至少3个地方」,其中最想去的还是印尼火山和冰岛,剩下的一切就随缘吧! 共勉!

2024/12/31
articleCard.readMore

2024健身日记

2024健身日记 [!INFO] 记录 体重:60.0kg -> 68.7kg 体脂率:19.9% -> 23.7% 骨骼肌:26.0kg -> 28.2kg 基础代谢:1418.0kcal -> 1502.0kcal BMI:19.8 -> 22.4 2024.12.30 练胸 杠铃卧推 55kg 4x5 平板哑铃推举 16kg 1x12, 18kg 12-10-10 史密斯机 40kg 10-10-9-7 间隔的时间有点短,下次不这么玩了,宁可多点时间休息也不连着练了 2024.12.28 练背 宽距高位下拉 85kg 4x12 反手高位下拉 70kg 4x12 坐姿划船 70kg 4x12 哑铃海豹划船 18kg 1x12, 16kg 3x12 直臂下压 20kg 1x15, 30kg 3x15 今日突破: 宽距高位下拉 85kg 哑铃海豹划船 18kg,但还是有点太勉强了,再练2轮差不多了 2024.12.27 练胸 杠铃卧推 50kg 1x5,55kg 3x5 平板哑铃推举 16kg 10-12-12-12 史密斯机 40kg 10-10-10-9 昨天睡饱了,状态好,但是因为赶时间就没练手 2024.12.25 练手臂 杠铃弯举 15kg 4x15 哑铃弯举 6kg 4x15 直臂下压 40kg 4x15 绳索臂屈伸 25kg 1x15, 30kg 3x12 感觉生物钟已经被调到10:30了,10:00去练感觉人还没醒,状态很差 2024.12.24 练背 宽距高位下拉 80kg 4x12 反手高位下拉 70kg 4x12 坐姿划船 70kg 4x12 哑铃海豹划船 16kg 4x12 2024.12.23 练胸 杠铃卧推 50kg 8-8-8-7 平板哑铃推举 16kg 4x10 平板史密斯机 40kg 10-12-12-6 直臂下压 40kg 4x15 今日突破: 直臂下压 40kg 2024.12.20 练背 宽距高位下拉 80kg 4x12 反手高位下拉 60kg 12,65kg 12,70kg 2x12 哑铃海豹划船 16kg 4x12 坐姿划船 70kg 4x12 今日突破: 反手高位下拉 70kg 2024.12.19 练胸 杠铃卧推 55kg 4x5 平板哑铃推举 14kg 1x10, 16kg 3x10 史密斯机 40kg 10-8-8-6 直臂下压 35kg 4x15 今日突破: 平板哑铃推举 16kg 2024.12.17 练肩 哑铃推肩 14kg 9-12-12-12 杠铃提拉 20kg, 1x15, 30kg 4x15 绳索面拉 40kg 4x15 直臂下压 30kg 1x15, 35kg 3x15 绳索臂屈伸 25kg 1x15, 30kg 3x15 今日突破: 绳索拉面 40kg 飞鸟还是做不了,肩膀还是有点痛 2024.12.16 练背 宽距高位下拉 80kg 4x12 窄距高位下拉 70kg 4x12 哑铃海豹划船 16kg 1x10, 3x12(没握好) 坐姿划船 65kg 1x12, 70kg 3x12 今日突破: 宽距高位下拉 80kg 窄距高位下拉 70kg 今天状态好的咧 2024.12.13 练胸 杠铃卧推 55kg 5-5-5-4 平板哑铃推举 14kg 4x10 史密斯机 40kg 1x10, 45kg 1x6, 40kg 10-7 今日突破: 杠铃卧推 60kg 1RM,55kg做组 史密斯机 45kg 胸大突破就不练手臂了,回家休息,下午还要干很多事情 2024.12.12 练肩+背 哑铃推肩 14kg 4x10 把杆提拉 35kg, 4x15 哑铃飞鸟 8kg 做了10个感觉一开始热身没到位,肩膀有点扯到,就先去练背了 坐姿划船 55kg 1x12, 60kg 1x12, 65kg 2x12 哑铃海豹划船 16kg 4x10 今日突破: 哑铃海豹划船 16kg 去之前量体温37.0,加上昨天身体不适所以没敢练太狠,把昨天的量补上就行了 2024.12.11 练背 助力引体向上 25kg 4x12 宽距高位下拉 75kg 3x12 然后因为感觉状态很差,是之前那种想yue的感觉,实在是没办法撑完整个训练,就光速下播了 今日突破: 引体向上助力25kg,其实感觉状态好20kg应该没问题 Update:回家量了一下体温,36.3是正常的,明天再看看吧(以往想yue的时候体温都是36.8/9这样一个尴尬的温度) Update:可能是最近运动量大了 2024.12.10 练胸 杠铃卧推 50kg 4x5 平板哑铃推举 14kg 4x12 史密斯机 30kg 1x12, 40kg 8-9-8 直臂下压 35kg 4x15 今日突破: 杠铃卧推 50kg RIR5 史密斯机40kg 2024.12.08 练肩 哑铃推肩 14kg 9-10-8-8 史密斯机 30kg 4x12 把杆提拉 35kg, 1x15, 40kg 4x12 俯身哑铃提拉(前+侧)6kg 4x15 哑铃飞鸟 8kg 4x15 绳索面拉 35kg 4x15 今日突破: 把杆提拉 40kg 推肩有点到瓶颈期的感觉,卡在14kg一段时间了,或许是因为没热身开,或许是因为一些姿势问题 今天竟然做了6个动作 2024.12.07 练背 助力引体向上 30kg 4x12 直臂下压 30kg 2x15, 2x12 哑铃海豹划船 14kg 4x12 反手窄距高位下拉 60kg 4x12 坐姿划船 70kg 4x12 今日突破: 练背的直臂下压 30kg 哑铃海豹划船 14kg 坐姿划船 70kg 2024.12.06 练胸 杠铃卧推 45kg 4x8 平板哑铃推举 14kg 12-12-10-10 坐姿龙门架夹胸 20kg 10-6-8-8 直臂下压 30kg 1x15,35kg 3x15 绳索臂屈伸 20kg 4x15 每次哑铃推举完做史密斯质量都奇差无比,申请换动作了 2024.12.04 练手臂 杠铃弯举 15kg 4x15 哑铃弯举 6kg 4x12 绳索锤式弯举 35kg 4x12 杠铃窄卧推 30kg 4x12 直臂下压 35kg 4x15 绳索臂屈伸25kg 4x15 下次窄卧推应该可以35了 2024.12.03 练肩 哑铃推肩 14kg 10-10-8-8 史密斯机 30kg 4x10 把杆提拉 35kg 4x15 哑铃飞鸟 8kg 4x12 绳索面拉 35kg 4x15 今日突破: 把杆提拉 35kg,上次才25kg应该是因为还没熟悉动作 绳索拉面35kg 2024.12.02 练背 宽距高位下拉 75kg 4x12 反手窄距高位下拉 60kg 4x12 哑铃海豹划船 12kg 4x12 坐姿划船 55kg 4x12 直臂下压 20kg 1x12,25kg 3x12 今日突破: 高位下拉75kg 2024.12.01 练胸 杠铃卧推 45kg 8666 平板哑铃推举 14kg 1x12, 3x10 史密斯机 30kg 4x8 直臂下压 30kg 4x15 绳索臂屈伸 20kg 4x15 在新疆玩了一周,肉还是吃够了的,力量没有掉太多 2024.11.21 练手臂 杠铃窄卧推 30kg 4x12 直臂下压 35kg 4x15 绳索臂屈伸25kg 4x15 杠铃弯举 15kg 4x15 哑铃弯举+锤式弯举 4kg 3x15 赶时间去搬砖,最后一个动作就做了3组 2024.11.20 练胸 杠铃卧推 45kg 5665 平板哑铃推举 14kg 4x12 史密斯机 35kg 8-9-10-8 夹胸 10kg 2x12,15kg 2x12 今日突破: 卧推45kg低次数做组 史密斯机35kg 今天下午才开始练,晚上要跳舞,第二天早上又要练,夹了胸就先走了 2024.11.18 练背 助力引体向上 25kg 4x12 宽距高位下拉 70kg 1x15,3x12 反手窄距高位下拉 60kg 4x15 哑铃海豹划船 12kg 1x12,14kg 3x12 直臂下压 20kg 1x12,25kg 3x12 今日突破: 海豹划船14kg 助力引体25kg,不过做到最后几个胸前束肌还是有点疼 2024.11.17 练肩 哑铃推肩 12kg 10-12-12-10 史密斯机 30kg 10-8(换姿势)-10-10 把杆提拉 25kg 4x15 哑铃飞鸟 6kg 1x15,8kg 3x15 绳索面拉 30kg 4x15 今日突破: 哑铃飞鸟8kg 绳索拉面30kg,感觉下次35kg都没问题 2024.11.16 练手臂 杠铃弯举 15kg 4x12 双边哑铃弯举 6kg 4x12 绳索锤式弯举 25kg 4x15 绳索臂屈伸 25kg 4x15 交叉绳索下压臂屈伸 5kg 4x15 不知道今天是不是因为喝了2杯咖啡,临下课+晚上锻炼的时候又有点想yue,消耗薄荷糖3颗 2024.11.14 练背 助力引体向上30kg 4x12 宽距高位下拉 70kg 4x15 窄距高位下拉 65kg 4x12 哑铃海豹划船 12kg 4x12 今日突破:高位下拉70kg高次数 可能因为中午赶着和前同事吃饭,组间休息都只有1分钟,很赶,感觉窄距做70咬咬牙也能做 而且还少练了一个划船, 因为三头已经有点疲劳了 2024.11.13 练胸 杠铃卧推 40kg 4x8 平板哑铃推举 12kg 4x12 史密斯机 30kg 4x10,最后一组4个只在做离心了,实在做不动了 直臂下压 25kg 1x12, 35kg 4x12 绳索臂屈伸 25kg 4x15 2024.11.11 练手臂 单边哑铃弯举 8kg 4x12 双边哑铃弯举+锤式弯举 6kg 4x12 直臂下压 35kg 4x12 绳索锤式弯举 25kg 4x12 绳索臂屈伸 20kg 4x15 2024.11.10 练肩 哑铃推肩 12kg 12-12-10-10 杠铃推举 20kg 4x10 把杆提拉 25kg 4x15 哑铃飞鸟 6kg 4x15 绳索面拉 25kg 4x15 今日突破: 绳索拉面25kg了,重新学习了哑铃推肩的下放动作,希望以后不要再受伤了 2024.11.09 练背 助力引体向上 4x12 宽距高位下拉 65kg 4x12 窄距高位下拉 65kg 4x12 哑铃海豹划船 10kg 1x12,12kg 4x12 坐姿三角握把划船 50kg 3x12,最后一组yue了 不知道是不是今天中午吃太多,喝了咖啡,又有点胃食道逆流的感觉,下午上课的时候就已经很恶心了。锻炼后半程每组前4-5个都得慢慢做,不然怕猛地一下刺激到了就yue了,已经有一个月没出现这种症状了 然后最后一组的时候实在是没控制住……还真咳出了点东西,感觉是不是卡在喉咙某个地方没下去啊 2024.11.08 练胸 杠铃卧推 40kg 4x8 平板哑铃推举 10kg 4x12 史密斯机 30kg 10-9-7-7 夹胸 15kg 4x12 直臂下压 30kg 4x12 康复训练ing 2024.10.26 练肩 哑铃推肩 14kg 1x8,然后下来的时候因为膝盖没接好,左右手哑铃有点内扣,想用两只膝盖接,左手小拇指就被砸了,指甲青了,但是应该没松动,也没骨折,明天早上去换药的时候再看看伤势 2024.10.26 练背 助力引体向上4x12 杠铃划船 30kg 4x12 宽距高位下拉 65kg 4x15 窄距高位下拉 60kg 4x15 坐姿三角握把划船 50kg 4x15 今日突破: 和教练全程用四川话聊天 2024.10.25 练胸 杠铃卧推 45kg 8765 平板哑铃推举 14kg 4x8 直臂下压 35kg 2x15, 30kg 2x15 绳索下拉 20kg 4x15 今天状态不好,好久没上19:30了,太累了 2024.10.22 练肩 哑铃推肩 14kg 4x8 杠铃推举 20kg 1x10, 10kg 3x12 绳索面拉 20kg 4x15 哑铃飞鸟 4kg 4x20 今日突破: 哑铃推肩14kg,但还是太勉强了,后面的都没力了 2024.10.22 练背 杠铃划船 30kg 4x12 宽距高位下拉 65kg 4x15 单手高位下拉 30kg 3x15 俯身哑铃划船 12kg 3x12 坐姿三角握把划船 45kg 1x15,50kg 3x15 今日突破: 高位下拉65kg 2024.10.21 练胸 杠铃卧推 50kg 1x5,45kg 3x5 平板哑铃推举 12kg 4x12 史密斯机 25kg 4x12 颈后臂屈伸 10kg 4x12 绳索下拉 20kg 4x15 今日突破: 卧推50kg做组 2024.10.19 练腿 外夹大腿 35kg 3x20 杠铃深蹲 60kg 8-8-9-8,50kg 10 (然后腰就酸了,先后尝试臀推、高脚杯下蹲、单侧下蹲,腰都很难受,可能是前一天跳舞的缘故) 内夹大腿 40kg 2x15, 45kg 2x15 2024.10.17 练背 杠铃划船 30kg 4x12 俯身哑铃划船 12kg 4x12 坐姿三角握把划船 60kg 4x15 窄距高位下拉 60kg 4x15 宽距高位下拉 60kg 4x15 2024.10.16 练胸 杠铃卧推 40kg 1x8,35kg 877触胸 平板哑铃推举 10kg 4x12 史密斯机 30kg 1x8, 20kg 3x12 绳索下拉 25kg 2x15, 20kg 2x15 直臂下压 25kg 4x15 今天心不在焉,状态很不好 2024.10.13 练肩 杠铃推举 20kg 1x10, 30kg 3x10 哑铃推肩 10kg 4x12 俯身哑铃提拉(前+侧) 6kg 4x15 绳索面拉 25kg 4x15 哑铃飞鸟 6kg 4x20,最后一组递减力竭 2024.10.12 练背 助力引体向上 30kg 4x10 俯身杠铃划船 30kg 4x12 把杆高位下拉 65kg 4x15 三角握把高位下拉 45kg 4x15 三角握把划船 45kg 4x15 今日突破: 把杆高位下拉 65kg 2024.10.11 练胸 杠铃卧推 40kg 4x8触胸 平板哑铃推举 8kg 4x15 史密斯机 30kg 1x8, 20kg 3x8 直臂下压 30kg 1x12, 25kg 3x12 绳索下拉 25kg 2x15, 20kg 2x15,最后一组递减10个力竭 2024.10.09 练腿 外夹大腿 30kg 1x20, 35kg 3x20 杠铃深蹲 50kg 8-10-10-10 弓箭步 8kg 4个来回 内夹大腿 40kg 4x15 2024.10.07 练肩 哑铃推举 12kg 2x6, 10kg 2x8 史密斯机 20kg 4x8 俯身哑铃提拉(前+侧) 6kg 4x20 绳索面拉 25kg 4x15 把杆提拉 25kg 1x15, 30kg 3x15,最后一组力竭 2024.10.06 练背 俯身杠铃划船 30kg 4x12 把杆高位下拉 55kg 4x15 单手握把高位下拉 25kg 3x12 反手高位下拉 45kg 3x12 三角握把划船 50kg 4x15 2024.10.05 练胸 杠铃卧推 50kg 1rm挑战失败,40kg 8778,30kg 10力竭 史密斯机 30kg 4x12 平板哑铃推举 8kg 3x8,耻辱下播 直臂下压 25kg 3x12 绳索下拉 20kg 15-15-12-12 今日突破: 直臂下压 25kg 史密斯机30kg 2024.10.03 练肩 哑铃推举 8kg 4x15 史密斯机 20kg 4x12 俯身哑铃提拉(前+侧) 6kg 4x20 绳索面拉 15kg 1x15, 20kg 3x15 哑铃飞鸟 4kg 4x15 2024.10.02 练背 把杆高位下拉 60kg 4x15 三角握把高位下拉 60kg 2x15, 2x12 三角握把划船 50kg 1x15, 3x12 俯身哑铃划船 10kg 4x12 2024.10.01 练胸 杠铃卧推 30kg 8, 40kg 8877 俯卧撑 10-9-9-9 平板哑铃推举 10kg 4x12 直臂下压 20kg 1x12, 3x12 绳索下拉 15kg 4x12 今日突破: 30kg卧推做组不用扶 2024.09.29 练手臂 绳索下拉 20kg 4x15 直臂下压 20kg 3x15, 最后一组20-15递减力竭 杠铃窄卧推 30kg 12-10-8, 25kg 1x8 杠铃弯举 20kg 3x15 锤式弯举 4kg 4x15 2024.09.28 练背 把杆高位下拉 60kg 4x15 三角握把高位下拉 60kg 15-15-12-12 三角握把划船 60kg 1x12, 55kg 3x12 杠铃划船 20kg 4x12 2024.09.27 练胸 杠铃卧推 40kg 866,30kg 86 史密斯机 20kg 4x12 俯卧撑 7-10-10 直臂下压 25kg 3x12, 20kg 1x12 绳索下拉 25kg 1x12, 20kg 2x12,最后一组10-10递减 今日突破: 1. 直臂下压25kg 2. 史密斯机20kg做组 2024.09.25 练肩 哑铃抬举6kg 4x15 史密斯机 20kg 4x8 俯身哑铃提拉(前+侧) 4kg 1x20, 6kg 3x20 绳索面拉 20kg 4x15 杠铃提拉 15kg 1x15, 3x15 2024.09.23 练手臂 杠铃窄卧推 35kg 2x5, 30kg 2x7 绳索下拉 20kg 2x12, 25kg 1x10, 20-15-10kg递减力竭 直臂下压 20kg 2x12, 20-15-10kg递减力竭 哑铃弯举 6kg 12-12-10-10 哑铃飞鸟 4kg 15-15-12-10 2024.09.21 练胸 杠铃卧推 40kg 2x6,30kg 1x6 史密斯机 10kg 4x12 俯卧撑 4910 直臂下压, 20kg 2x12, 15kg 1x12 1x10 绳索下拉,15kg 3x12, 10kg 1x6就力竭了 今日突破:卧推40kg做组 2024.09.17 练手臂 杠铃窄卧推 30kg 85, 40kg 3, 35kg 6 史密斯机窄推 10kg 4x12 绳索下拉 15kg 3x12, 10kg 3x12 直臂下压 15kg 2x12, 20kg 1x12 哑铃弯举 6kg 2x15, 最后一组实在做不来了 2024.09.17 练背 杠铃划船 20kg 4x15 助力引体向上 3x12 高位下拉 50kg 1x15, 55kg 1x15, 60kg 2x15 反手单臂下拉 20kg 3x12 单臂握把划船 20kg 2x12 手腕弯举 4kg 1x50 2024.09.16 练胸 杠铃卧推 30kg 866,35kg 88 史密斯机 10kg 4x12 哑铃推举 6kg 4x12 俯卧撑 试了一下,耻辱下播 夹胸 试了一下,15kg 1x12 直臂下压 15kg 3x15, 20kg 1x10 2024.09.13 练腿 杠铃深蹲 40kg 1x15, 50kg 3x12, 45kg 1x15 哑铃单边下蹲 16kg 1x15 (然后就干呕了) 2024.09.11 练背 直臂下压 15kg 4x15 把杆高位下拉 50kg 1x12, 45kg 3x12 杠铃划船 10kg 4x15 三角卧把高位下拉 50kg 1x12, 55kg 3x12 三角卧把划船 50kg 1x12, 45kg 3x12 哑铃划船 8kg 4x12 杠铃弯举 10kg 4x15 2024.09.10 练胸 杠铃卧推 30kg 8886 史密斯机 15kg 4x12 哑铃推举 4kg 1x12,6kg 3x12 直臂下压 15kg 5x15 2024.08.30 练背 助力引体向上 4x8 单边哑铃划船 8kg 4x15 哑铃划船 6kg 4x12 拉背杆 15kg 4x15 三角卧把划船 40kg 1x15, 50kg 3x15 2024.08.29 练胸 俯卧撑 1x8 杠铃卧推 30kg 8776 哑铃抬举 6kg 1x8,4kg 3x15 绳索下拉 15kg 4x15 直臂下压 15kg 4x15,最后一组10kg力竭 2024.08.26 练背 杠铃划船 20kg, 4x12 哑铃划船 8kg 4x12 拉背杆 15kg 4x15 三角握把划船 40kg 4x15 绳索划船 15kg 4x15 2024.08.25 练胸 杠铃卧推 空杆1x12, 30kg 3x10 史密斯机卧推 10kg 4x12 史密斯机俯卧撑 3x5(5个就力竭了) 臂屈伸 自重1x12,5kg 3x12 直杆卧推 10kg 4x12 2024.08.24 练腿 杠铃深蹲 40kg 1x12, 50kg 2x10, 60kg 1x5 哑铃弓箭步 20kg 3x20 史密斯机深蹲 20kg 2x12 山羊挺身 10kg 3x15 2024.08.23 练背+手臂 直臂下压 15kg 4x12 双臂海豹划船 30kg 1x12,50kg 3x12 单臂海豹划船 30kg 4x12 哑铃划船 8kg 4x12 杠铃弯举 空杆 4x12 哑铃弯举 4kg 4x12

2024/12/31
articleCard.readMore

200篇高考文章选60篇,怎么选覆盖的考纲词汇最多?

200篇高考文章选60篇,怎么选覆盖的考纲词汇最多? 背景 最近出版团队设想了一款新的出版产品,用一句话概括是「60篇高考文章掌握高考核心2000词」。如果这款产品真的要做出来的话,那必须要解决两个核心问题: 哪2000词? 哪60篇文章? 第一个问题相对比较好解决,使用之前写好的词频统计脚本就能得到一个高考真题的高频词列表,结合实际做题经验和用户测试,即可在高考3500词考纲中锁定这2000个词。 第二个问题就比较复杂了。60篇文章完全覆盖2000个单词应该不太可能,但是怎么挑选这60篇文章才能覆盖最多的考纲词呢?这个听起来应该不是教研手动统计能解决的问题,于是我开始寻找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算法。 第一次尝试:动态规划 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大学时了解过的动态规划(Dynamic Programming),一个用来寻找最优解的算法,常用于地图应用寻求最优路径。 它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把一个整体的问题(如何最短地从A点去到B点),拆分成若干个子问题,并且在子问题中通过寻找每一步最优解找到整体的最优解。用我们这个出版问题做个类比,就是: 先选1篇文章,看看覆盖了多少个单词 再选第2篇文章,看看新增覆盖了多少个单词 再选第3篇文章,如果没有提升,就放弃这篇文章看第4篇;如果有提升,就记录这第3篇 ... 我随后了解到,一个比较近似且基础的算法问题是背包问题: 有一个最大容纳重量为2000g的书包(2000个考纲词),另有重量(考纲词覆盖程度)不一的许多个物品(阅读文章),怎么装能够装下尽可能多的物品。 经过一番学习之后,终于搞懂了下面这个示例算法每一步的作用。因为过于复杂,这里就不再赘述。 def dp_search(max_weight, item_weight: list): if max_weight is None or len(item_weight) == 0: return 0 N = len(item_weight) bp = [[0] * (max_weight + 1) for _ in range(N + 1)] for i in range(N): for j in range(max_weight + 1): if item_weight[i] > j: bp[i + 1][j] = bp[i][j] else: # 情况1:不装 = (bp[i][j]) # 情况2:装 = 物品不大于 j-arti[i]时的重量 + 装下这个i的数量item_weight[i] # = (bp[i][j - item_weight[i] + item_weight[i]) bp[i + 1][j] = max(bp[i][j], bp[i][j - item_weight[i]] + item_weight[i]) # N-1个物品(全部物品)中,选出不超过max_weight的最大值 print(f"最大重量:{bp[N - 1][max_weight]}") dp_search(1000, [213, 343, 544, 213, 213, 345, 75, 456, 123, 674]) 但是这并不能解决问题,原因有三: 第一,重量和单词覆盖度是不一样的。假设两篇文章都包含了考纲中的200个单词,虽然覆盖度都等于200,但是如果它们覆盖的是相同的200个单词,那就达不到广覆盖的目的了。 第二,覆盖度不存在局部最优解。正是因为每篇文章覆盖的单词可能重合,A+B+C和A+C+D的覆盖度可能天差地别,每一次计算都应该整体地去考虑才能拿到答案。 第三,计算数量级太大,从200篇文章里挑60篇文章,可能产生的排列组合已经是个天文数字,就算现在计算机计算的速度很快,这也不是一个英语编辑使用的电脑能够处理的数据量。 我们必须想一个比起单纯循环更优雅的解决方案。 第二次尝试:向量 在咨询了在爱大认识的一个计算机专业的博士朋友后,他给出了一个从数学角度的解决方案: 将每一篇文章变成一个2000维的向量,对应2000个考纲词。向量的值是1和0,考纲词在这篇文章里出现即为1,没出现则为0; 60本书的向量相加点除自己加一个极小值(sum(V) / sum(V) + 极小值) 求和这2000维 每次循环比较这个和,谁更接近2000,就选谁 这个方法采用的是次优解的方案,减少了很多计算量,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可以一直跑,跑到一个满意的值为止。对于民用级别的计算来说,已经算是非常亲民的解决方案了。 下面是具体实现: 读取文件 def get_text(file_name): file = open(file_name) raw_text = file.readlines() text = "".join(raw_text) file.close() return text 向量化 def vectorise(tokens, word_list): return [1 if word in tokens else 0 for word in word_list] 向量点除及求和 import numpy as np def sum_vectors(*vectors): return np.sum(sum(np.array(vectors)) / (sum(np.array(vectors)) + 0.1*(10**-8))) 循环找最优解 import random articles = {} # key, value = 文章名,向量 arti_pool = [] # 60篇文章 vectors = [] # 查询字典得到的60篇文章向量 final_result = 0 # 最优解的和 # 不覆盖满2000词不停止 while final_result < 2000: # 随机从处理好的文章中挑选60篇,暂存到arti_pool arti_pool.append(random.sample(list(articles), 60)) for arti_list in arti_pool: for arti in arti_list: # 从字典中找出这60篇文章的向量 vectors.append(articles.get(arti)) # 求和,如果数值有提高,就更新 result = sum_vectors(vectors) if result > final_result: final_result = result print(result, arti_list) else: continue # 清除文章和向量列表,准备下一次循环 vectors.clear() arti_list.clear() # 清除文章和向量列表,准备下一次循环 vectors.clear() arti_pool.clear() 最后跑了一圈发现,200篇高考真题文章里选60篇,考纲单词覆盖率最高在1400词左右。所以到时候申报选题以及撰写说明页的时候还是得解释一下,讲清楚为什么只涵盖了1400个词,不然出版社审核可能不过,而且用户也会来问。

2024/4/22
articleCard.readMore

13岁那年夏天我在听什么歌

13岁那年夏天我在听什么歌 我们机构一直用腾讯会议作为线上课的软件,作为一个线上和线下课几乎五五开的老师,完成会议后的“碳积分”几乎多到用不完。 碳积分的兑换好像最近改版了,原本只能兑换31天,估计有很多羊毛党每天蹲着在抢,在每天限量的情况下基本上抢不到,就连7天、3天的会员也抢不到。现在31天的会员只能接受腾讯会议年费会员的兑换了,估计没什么

2024/7/3
articleCard.readMore

通灵卡片Psychic Paper

通灵卡片Psychic Paper 简介 欢迎来到我的数字花园,这里是我分享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个人博客。 我给它取名为通灵卡片(Psychic Paper),这是来自英国国宝级科幻电视剧《神秘博士》中的一个小道具,它本身是一张空白的卡片,但是看着它的人会在卡片上看到使用者想让他们看到的内容。这个博客和通灵卡片一样,存放着我希望你能看到的、了解的关于我的所有内容。 这个博客的内容由我在Obsidian的笔记整理而成,关键词有英语教研、语言学和计算机技术,现在也会分享一些生活感悟和回忆,以及一些备课的教案。 我毕业后在成都一家互联网教育公司工作了2年,职位是当英语编辑,主要工作是为APP制作线上学习内容。然后在成都一家中型成人英语教培机构担任英语老师,现已离职,现在正在做独立雅思老师。 这个博客是使用Obsidian社区插件Digital Garden,搭配服务器提供商Vercel搭建成博客,套了一层CloudFlare抵御AI爬虫,并且在GoDaddy购入的域名。如果你也想做一个类似的网站,你可以看我写的这篇文章。如果你想了解我如何使用Obsidian记笔记,你可以看看我写的《我是怎么使用Obsidian的》。 为什么要写博客?郭亚东老师的这篇博客,以及椒盐豆豉老师的《 2023 年了你为什么需要写博客》我觉得写得挺好。 文章列表 [!INFO] 最新更新 新东方发展史《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读后感 一个英语编辑工作时要写哪些代码? 耳鸣6年后,我重新戴上了耳机 [!INFO] 精选文章 行万里路:喝过尼罗河的水,一定会再回到埃及 (人生第一次自费出国旅游) 我与偷渡者在中餐厅打工的日日夜夜(其他英区留子绝不曾有的经历) 我的试听课设计:雅思口语 (我引以为傲的业务能力) 教研 [!ABSTRACT] 简介 另外,如果你有英语学习的需求,并且认可我的教学能力,欢迎找我约课,请邮件详讯。 PTE口语改革后DI & RL新模板 教案及备课笔记 基础语法结业考试|答案 我的试听课设计系列 我的试听课设计:基础语法&语音 我的试听课设计:雅思口语 我的试听课设计:雅思听力 我的试听课设计:概述 如果是前司会怎么做呢?上试听课的心得感悟 第一次走近托福家考“面授” PTE听力口语快速备课指南 我是如何使用chatGPT助力编辑工作的 什么叫做常用词? 统计和展示单词真题词频的问题 权威字典们的单词音节划分问题 背单词软件们的词根词缀问题 生活 [!ABSTRACT] 简介 钱这辈子是赚不完的,知识也是学不尽的,人生的终极命题应该是如何过好这一生,享受在世的每一分每一秒才是热爱生活的表现。 耳鸣6年后,我重新戴上了耳机 2024年终总结 健身日记 2025健身日记(持续更新) 2024健身日记 行万里路旅游系列 泗水巴厘岛7天 西内蒙5天 日本7天 新疆阿勒泰6天 埃及7天 武汉3天美食记录 认真算一下灵活就业后的每月生活成本 我为什么选择离开机构? 浏览器自动补全 A to Z 看上网习惯 捷克留学长期签证DIY 技术 [!ABSTRACT] 简介 我很幸运能够在大学的时候学了编程,并且在实习和作业中都有机会去真正使用它,将其变成我的一个技能,我大四的Python课其实只拿了C,Korin如果听说我现在能通过写代码赚钱,他应该也会为我感到自豪的吧。 一个英语编辑工作时要写哪些代码? 当英语老师之后你还写代码吗? 从石墨表格到Excel,再到石墨表格 使用多进程提高搜索真题句子的速度 使用微软语音合成API批量合成拆分的音节 使用sqlite和etree读取字典APP的数据文件 200篇高考文章选60篇,怎么选覆盖的考纲词汇最多? 使用NLTK统计真题词频以及搜索真题句子 使用xpath爬取字典内容 使用pydub切分音频 使用pandas和docx一键生成出版稿件 写Python脚本给不会编程的同事处理文本 回忆 [!ABSTRACT] 简介 人的回忆还真是一件很不靠谱的事情,如果没有照片和朋友圈,当时发生的细节是真的记不清了。事发多年后,当你用一个未来的视角回首望,你将会收获一个非常奇特的体验。 我与偷渡者在中餐厅打工的日日夜夜 勇闯CYA的791天系列 Part4: 往生 Part3:「这些残暴的欢愉终将以残暴为结局」 Part2: 生活就是一盒巧克力 Part1: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读书笔记 [!ABSTRACT] 简介 读书和健身一样,better late than never,better now than tomorrow。不知道这个板块什么时候回攒够10本书的读后感。 新东方发展史《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读后感 《超越百岁:长寿的科学与艺术》读后感 语言学习 [!ABSTRACT] 简介 捷克语学习笔记 我在英国学阿拉伯语系列 学校和专业 大一学什么 出国交换 阿语学习劝退 辣椒vs.胡椒 鹈鹕vs.天鹅 大海里面有什么 建站 [!ABSTRACT] 简介 博客被流量攻击的7天里都发生了什么 我是怎么使用Obsidian的 使用Obsidian搭建免费的个人博客 如何购买和绑定自定义域名 关于本站 联系方式:contact@yuqiqin.me RSS订阅 博客主题:Red Graphite(Light) 最后更新时间:2025-10-08 博客创建自:2022-06-14 本博客感谢日天,杨哥,Draco,雲さん,Johnson的大力支持 友情链接: gaoryrt的博客 无尽之书 无穷小驴 杂思未济

2025/10/8
articleCard.readMore

dg

<div type="html"/>

2024/5/1
articleCard.read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