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玄的博客

种野菜杂草的自留地,任君取用

将中文网页发送至 Kindle 的各种方法和坑

Update on Feb 28 2025: Kindle 新固件已经解决了字体设置不能持久生效的问题。中文显示问题比以前好解决了。对于大部分读者推荐使用 Instapaper。 Update on Jan 06 2025: 在比较列表中增加了「简悦」。 Kindle 退出中国之后,国区的微信推送和 Send to Kindle 服务都结束运营。还能用的网页推送服务大多 bug 很多,好用的不多。在此列举并比较一些有代表性的服务。目前的现成服务都不完美,如果要满足各种要求,折腾是免不了的。 服务概览 目前,还能用的服务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这些: Send to Kindle:由 Amazon 官方提供的服务,现在一般使用美区 amazon 帐户进行推送。 简悦:国人开发的「阅读模式」和「稍后读」插件。 Pocket:Mozilla 旗下的热门「稍后读」服务。 Instapaper:在 Kindle 还热门的时候一度很火的「稍后读」服务,曾经最大亮点是推送到 Kindle 上的文章合集非常精致。 Wallabag:一个开源的「稍后读」服务,可以自己搭建服务器也可以使用官方服务。 Calibre:一款功能强大的电子书管理与转换工具,自带新闻抓取和邮件推送功能。 微信读书: 如果要读微信公众号的话,可能是最方便的之一?也算是个歪门斜道的办法。 Word 文档之类的奇技淫巧。 需要考虑的问题和可能遇到的毛病 找一个能用的服务不难,找一个好用的服务还真有点折腾。能不能抓到要看的网页,推送到 Kindle 上后看起来舒服不舒服,各各有些不同。 1. 需要登录才能访问的网页 某些网页内容(如付费新闻或社交媒体)需要登录后才能查看。这类内容通常需要通过浏览器插件直接抓取,而不能把一个链接发给服务器让服务器来抓。1 大部分「稍后读」服务对此都或多或少有一些支持,但都需要 PC 端的 … Continue reading "将中文网页发送至 Kindle 的各种方法和坑" The post 将中文网页发送至 Kindle 的各种方法和坑 appeared first on 王玄的博客.

2024/12/29
articleCard.readMore

passkey 指北

什么是 passkey Passkey 的官方中文翻译是「通行密钥」,这实在不是个好的翻译。本来推广 passkey 的几大公司起这个名字,是和 password 相对应,password 是「用于通行的口令」,那么 passkey 就是「用于通行的钥匙」,简单好记。但 password 的中文已经约定俗成翻译为「密码」,「密钥」又另有所指,不得不起了这么一个蹩脚的翻译。四字短语永远会在广泛使用后有一个两字的缩写,不知道假以时日,会不会有人用「通钥」来简称 passkey。不过以今日中文网站对 passkey 的冷漠,这一天即使有大概也很遥远。 言归正传。天下人苦密码久矣。这些年有些时兴的 passkey 是又一波试图「消灭」密码的浪潮。 所有人都痛恨用户名-密码验证:总是记不住用户名、密码,试错几次锁帐户……每个月总有几次这样的时候让人想摔电脑。如果还有双因素认证,输完密码还要再输个验证码,人就更暴躁了。什么时候才能让这种证明「我是我」的过程不那么痛苦。 前些年国内网站在逐渐使用短信验证码来替换密码登录,可短信这个东西,仅作为一个验证手段都嫌不安全,作为唯一的登录凭据使用,简直是把脑袋挂在手机上。它成为中国主流的验证方式也是「自有实名制国情在此」。相对而言,公钥私钥验证,在密码学上早已成熟,在实际应用中久经考验,几十年来都被人认为是取代密码的最佳方案之一。在 SSH、PGP、PIV 卡等应用上,公钥认证已经广泛使用很多年。但是在网站登录上,由于易用性的原因,尽管已经有很多免密码登录的业界标准,却一直没有推广开来。 2022 年,Microsoft Google Apple 三大操作系统提供商,以及 Chrome Firefox 浏览器终于开始一致行动,推广免密码登录。虽然本质上是新瓶装旧酒,底层方案仍然是久已有之的东西,但一个好名字显然有助于推广,这个新名字就是 passkey。这之后,支持 passkey 登录的网站慢慢多起来。 Passkey 的目标不仅是取代密码,还要取代传统的两步验证(2FA)。对于两步验证,或者多因素验证来说,登入帐户需要两个凭证,一件是「用户知道的」,比如说密码,一件是「用户持有的」,比如说硬件密钥或者手机。如果有人偷了用户持有的东西,但是不知道密码,自然无法访问。如果有人偷窥到了密码,或者恶意软件记录了密码,只要没有把第二凭证拿到手,还是无法登入。Passkey 既然要取代两步验证,安全性自不能降低,还是要证明用户已经出示了两种凭证。 打个比方来说明一下什么是 passkey :一个网站或者其它需要验证身份的服务(relying party)(RP)要求用户出示某种凭证来证明身份: 军营前方,一骑快马奔来,军营守卫大喊「来者何人!」。如果用密码的话,来使在马上大喊「天王盖地虎!」守卫回去一看,好像确系皇帝所约定的暗语,于是放行。没想到使者见将军之后一剑刺死将军,大笑三声:「你们天天都是同一个口令,早就被我们密探听得一清二楚!」 如果使用 passkey 的话,只见来使从背后抱出一个沉重的密码箱,左拧右拧,露出一半虎符,将军让守卫传上来,和自己的那半虎符一对,严丝合缝,「果然是真使者!」 虎符只是个比方,实际使用的是更为安全的公钥私钥认证。在前述比喻中,实际发生的是:用户使用 PIN 或者指纹、面容解锁 passkey 设备(也就是上面比喻中的密码箱)之后,passkey 设备使用密码学上的公钥认证向 RP 发出证明:「兹证明,某用户在我这台设备上使用 PIN 解锁成功(既然您对我这款设备熟,您应该知道我只有在用户物理上持有我这台设备的时候才会发出证明,那个啥,第二因素认证就一并免了吧?)」。于是 … Continue reading "passkey 指北" The post passkey 指北 appeared first on 王玄的博客.

2024/11/4
articleCard.readMore

U 盘已死,兼论 2023/2024 年移动存储的购买建议

U 盘已死 U 盘的死亡过程已经持续了几年时间,到 2023 年这个时间点,几乎可以算得上寿终正寝,很难买到便宜又好用的 U 盘。传统 U 盘所承担的功能,考虑到性价比,现在大多可以(且应该)用其它设备来承担。或者有人说,明明应该是 U 盘取代移动硬盘。然而,真正性能上可以取代移动固态的 U 盘,其价格恐怕和传统 U 盘不在一个定位上。便宜又好用的 U 盘,确乎是很难买到了。所以这里说的 U 盘已死,说的是我们印象的那种便宜好用、总会随身携带,啥都能干,既能拷文件,又能装系统的 U 盘,正在离开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渐渐没有什么可买的选择。 就大的趋势来说,U 盘类产品在近几年出现了两个大的变化。 – 第一个大的变化是颗粒来源。随着主流 SSD 容量变成 512GB 或以上,手机逐渐淘汰 64GB 或以下容量产品,闪存厂商的主力出货产品中,小容量 die 日益边缘化。与此同时,伴随着 SLC MLC TLC QLC 的一路狂奔,闪存的原生写入性能越来越差。这使得 64GB 及以下的闪存产品大部分不值得推荐,它们要么颗粒来历成谜,要么 die 的数目少写入性能很差。像三星这样,消费级闪存产品 SKU 很少的厂商,索性停产了小容量 U 盘。好在伴随着单位容量价格的下降,就当更大的容量是白送的好了,所以这个变化也未必是坏事。 – 第二个大的变化是,伴随着 TLC QLC 进入 U 盘,主控也必须要升级。从前 SSD … Continue reading "U 盘已死,兼论 2023/2024 年移动存储的购买建议" The post U 盘已死,兼论 2023/2024 年移动存储的购买建议 appeared first on 王玄的博客.

2023/11/3
articleCard.readMore

Apr 10 2022 digest

为什么停更 说来好笑,这个博客之所以停更,原因很简单。首先是我拖延症,那篇 中文互联网上严肃讨论的消失:不同用户眼中的过去与未来 其实只是一篇「上」,还有一篇「下」,一直没开工写。原定「上」主要是关于21世纪头10年在大学里的人,「下」是21世纪第二个十年进大学的人,然而我拖延症严重,一直没有完成。 与此同时,还攒了一堆其它的笔记没发。等到我终于无法接受我自己的懒惰,准备跳过那永远没有完成的「下」的时候,很不幸地发现,用来同步 GitHub 上的 markdown repository 和WordPress 的插件在 WordPress 大版本升级之后坏了!这就更给了我拖延的借口。 直到前两天才打起精神,认真 debug 了一下那个插件,修好了它。不过修好之后我才意识到,好像我原来是有转到 org2blog 的打算来着,恐怕这修完了也用不了几次。 更新:它又坏了,而我又懒得研究 org2blog 。于是又停更了好久。 更新:我又修好它了!是时候把积的一些东西发出来了!2024 年 9 月 10 日。 杂七杂八 CloudFlare tunnel 真好用! Cloudflare workers 真香! 预告或者说立 flag 有几个系列的笔记可能会整理整理丢上来。 一个系列是关于 Yubikey 与 GPG 的使用。 一个系列是关于电子邮件的方方面面:加密邮件、域名邮箱、自建邮件服务器,等等。已经发了一篇加密邮件的。 一个系列是 Home Assistant。 整理好之后,仍然会倒填一个当初记笔记的时间作为博文的发表时间。 近期更新博文 整理了两篇去年写的。 美剧基地观后感 关于 ProtonMail 及其它加密邮件服务的看法 使用 SyncPlay … Continue reading "Apr 10 2022 digest" The post Apr 10 2022 digest appeared first on 王玄的博客.

2022/4/8
articleCard.readMore

美剧基地观后感

本文讨论的是 Apple TV+ 播出的美剧「基地」。 我并不反对电影制作的时候考虑政治正确。像迪斯尼那几部失败的作品,失败的原因更多的是想兼顾的东西太多,一群人的不同意图拼凑出来的作品自然很难是好作品。 以此而言,本剧中虽然很多隐喻仍有生硬植入感,比如说 Gael 的长篇身世背景设定并没有使这个人物变得丰满,而只使人感到何不食肉糜——想来创作者既不认识几个数学家,也没真的在因宗教而拒斥科学的落后社区生活过。而对 Salvor 的设定,更贴近美剧中常见的脸谱型人物,就显得驾轻就熟,女性黑人又怎么样呢? 上面的评论不像好话,但实话实说,在一众强调政治正确的影视中,此剧已经算最不坏的,远好于迪斯尼旗下近些年一些恶评如潮的电影如「黑豹」之流。 阿西莫夫的原作虽然被期待多年,但稍想一想就知道,影视改编是一个烫手山芋。像指环王一样直接忠实于原著进行影视化是几乎完全行不通的。基地毕竟不是银英。 在原作的框架下进行天马行空的再创作是一件好事。而本剧大部分出彩的地方,尤其是试图捆绑政治正确的改编中所有的出彩点,都是脱离原著进行的再创作。 本片的再创作基本上将基地这系列硬科幻变成了软科幻。挂着一个基地的名号,内里已经换了个干净。如上述,这并不是一件坏事。基地本就不能原样搬上荧屏。对于这些再创作,我抱以宽容的态度。不如将其看作一系列或古或新的寓言好了。因而对于片中种种不科学的地方,大可一笑而过。 克隆三帝共治这个设想颇有趣。虽然我不喜欢木星上行这部电影,但其中的青春永续与时间交易却是为数不多的亮点。三帝衣着和举止对罗马帝国的想象式模仿恐怕并不只是美国人的新罗马情结,这里有许多隐喻可以挖,只是看多了美国太空歌剧的观众恐怕已经有点疲劳,懒得挖下去了。 所以说到最后,这是不是一部好的科幻电视剧呢?或许我的标准有些苛刻。一部并没有提供新的东西的作品无法激起我的赞赏。它将基地原作的设定只留下一些概念,而近乎完全放弃了这些概念推动情节的作用,塞入一些庸俗的美剧套路,同时也放入一些政治正确的改造,埋放的隐喻大多不新鲜,但也有几点小的创新令人觉得还可以追下去。但我不得不说,本剧的艺术设计真的很棒!建筑和音乐都很出彩,渲染出一种史诗感——虽然本片的内容恐怕架不住制作者想表达的这种史诗感。 The post 美剧基地观后感 appeared first on 王玄的博客.

2021/10/24
articleCard.readMore

对 ProtonMail 及其它加密邮件服务的看法

这段时间在考察几个比较有名的加密邮件服务商,本文系把自己的笔记简单扩充而成。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以 ProtonMail 为例讨论了目前加密邮件服务的问题。第二部分简单对比了一下几家著名的加密邮件服务商。 以 ProtonMail 为例讨论加密邮件服务 引言 很多注重隐私的人正在逃离 Gmail 这样的大公司服务而转向更重视隐私的加密邮件服务商。然而,固然这些服务商在降低加密技术的使用门槛上做了很大努力,也的确使得它们的服务相对于传统邮件加密工具显得更加平易近人,但使用者如果盲目信任它们而以为使用它们就完全安全,因而疏于防范,很可能会使自己陷入真正的危险中。尤其是对于某些不希望公权力侵犯自己的通讯隐私的人来说,这种虚幻的安全感可能更加危险。 端到端加密不是银弹 恰当地实践端到端加密总比喊口号更重要。而这不能只靠服务商来完成,也需要用户的参与。 Trust on First Use (TOFU) 是端到端加密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任何端到端加密来说,第一步交换密钥是最为脆弱的时间,需要慎重验证密钥究竟是对方的真实密钥还是攻击者的假冒密钥,否则之后的所有安全就无从谈起。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无法在频繁更换密钥的同时每次都认真校验对方身份,对于他们来说,长期使用的密钥会更加安全。 我们姑且假设 ProtonMail 用户彼此通信时它的服务端软件足够可靠,和站外用户互通 PGP 加密邮件时,是否要信任对方的公钥,就完全仰赖用户自己的小心谨慎。 进一步说,即使是两个 ProtonMail 用户之间的通讯,也同样面临 TOFU 问题的变种:如何知道对应的邮箱地址是对方的真实邮箱地址而不是钓鱼邮件地址?整个邮件通讯的安全也就完全系于「获得这个邮件地址」的那一瞬——如果是从某人的个人网页上获得,则整个通讯的安全性就不会高于那个网站的安全性(当然,可能那个网站本来就是假的);如果是在其它聊天工具中获得邮件地址,那么任何有能力控制该聊天软件的人都可以变造假的邮件地址。 相比之下,使用传统 PGP/GPG 邮件加密的用户大多对于 TOFU 的风险有所了解,彼此的互信也完全不依赖于邮件服务商的软件安全性。只是用户友好度远不及 ProtonMail。 ProtonMail 用户的私钥保存在他们的服务器上。对于安全极端在意的用户很可能并不放心。虽然 ProtonMail 用户的私钥使用用户的密码进行加密,理论上只能被用户解开。但是在私钥泄露的情况下,比如说 ProtonMail 迫于法院命令交出私钥后,离线暴力破解的难度取决于密码的长度和复杂度。因此 ProtonMail 的密码必须设置得足够长。 安全不是一个人的事 ProtonMail 仅在通讯双方都使用 ProtonMail 或 PGP 时可以提供理想的加密保护。 用于收信时,外站发信方如果不使用 PGP 加密,邮件内容将对诸多相关方(比如发信人的邮件服务商)可见。此时 ProtonMail 与任何普通邮件服务商无异,除了它对于权力方的数据披露请求会抵抗得久一点之外——然而发信人的邮箱依然会被权力方检查,这种抵抗很可能是毫无意义的。用于发信时,外站收信方如果不使用 PGP … Continue reading "对 ProtonMail 及其它加密邮件服务的看法" The post 对 ProtonMail 及其它加密邮件服务的看法 appeared first on 王玄的博客.

2022/4/8
articleCard.readMore

中文互联网上严肃讨论的消失:不同用户眼中的过去与未来

一系列关于消逝的 BBS/论坛时代的问答。问答内容并非逐字引用,有加工、重构和虚构。感谢五位不愿意具名的朋友的贡献。 引言 这几年来,许多朋友都感到在中文互联网上,严肃讨论正变得越来越稀缺1。一方面,再难有过去的论坛/BBS 那样的有人气的可以进行长文严肃讨论的平台2;另一方面,在如今有人气的各种平台上,只输出立场不交流观点,不好好说话,一言不合就拉黑正在成为常态。对于这种现象,有许多人作过论述。然而,当我和朋友讨论起来的时候,发现对于这件事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看法,我并未见到任何一篇文章全面讨论了我朋友眼中的这些因素——我想,假若扩大范围的话,我们一定可以找出更多意想不到的看法。因而我放弃了写一篇系统性论述的打算,而决定将和这些朋友的讨论稍作加工直接放上来,希望读者能从中自行寻到有趣的材料。知乎「朱近野」的这篇有趣回答 中文互联网的产出在渐渐枯萎吗?——朱近野的回答 也启发了本文,所以本文使用问答对话体。 这篇访谈主要关注几个问题: 中文互联网上的严肃讨论是否濒于消失?大概这点我和大部分我的朋友观点相仿,在问答中就只重点讲不大同意这种看法的人的意见好了。 中文互联网上可以进行严肃讨论的社区为什么消失了?对于这点,不同朋友给出了非常不同的观察和理解。 现今的平台是否适合严肃讨论?为什么? 如果第 2 问中的原因无法得到解决的话,那么预期我们是不可能重建一个适合大众的严肃讨论社区的。然而,有没有办法在小圈子内重建一个严肃讨论的平台呢? 大概因为我自己更想看到问题的希望所在,所以在第 4 点上反复叨扰朋友问个不休。这篇问答似乎可以另起一个标题「严肃讨论社区为什么死?我们怎么重建它?」。起现在这个标题其实是有些大的,但我很想听到大家对于这个大标题的各种看法并补充到本文中,所以标题就不改了。 读者如果有什么想说的话,欢迎在评论中留言,去 GitHub 对 本文 发 Pull Request。如果您有意贡献您的观点,可以联系我。您可以选择自己写完整个问答,也可以约个时间我们聊一聊。我的邮箱是 xw 四十七 @indiana.edu (将数字替换为阿拉伯数字即可)。现在特别希望和没有经历过 BBS/论坛时期的朋友们聊一聊他们怎么看待严肃讨论的需求的。 您可以自由转载和引用,只要在转载引用时加入本文链接即可。本文会不定期更新和修订,如果您希望找到本文的历史版本,GitHub 上的 版本历史 可以帮到您。 访谈记录 朋友甲 关键词:举报 朋友甲谦谦君子,当年在论坛上口碑甚好,所有打过交道的网友都很尊重他。前些年遇到过网络暴力。因为和他在中文互联网的讨论气氛这个议题上有颇多共识,我们的讨论跳过了一些问题。 您曾经是一个重度 BBS 用户。现在对于 matters 这样的公共论坛则不以为然,觉得鱼龙混杂浪费时间。说到这点的话,我倒想起一篇十年前读到的关于网络社区文章,其结论大抵也还适用于 matters 这种公开网络社区。这篇文章说,一般来说一个有人气的网络社区一开始都是由一小群紧密联系的朋友们发动起来的,慢慢引起公众的注意力而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后来者渐渐形成新的势力,原有创建者遂逐渐退出。随着原有核心的退出,讨论水化,最后解体。这大约可以解释您对于无准入门槛的讨论的不感兴趣。 不过,总还是有可能把当年的老朋友们叫过来讨论的吧? 那么是什么阻止了一个服务器在大陆之外的小众邀请制论坛重新把老朋友们集聚起来呢? 还是举报太厉害。现在即使知道对方是好人,也不敢深谈,万一哪天就被截图举报呢? 人文社科知识分子现在是不敢敞开说话了。 这个问题许多人的看法是:老一辈现在生活压力太大。年轻一辈已经没有使用论坛的习惯,您觉得对吗? 还是举报的影响大。年轻人再怎么习惯变了,毕竟人数很多,出一两个朋友还是不难的。 好吧,那不能搞成封闭论坛吗?虽然这样和互联网精神不符,但总可以保证安全吧? 有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你朋友的朋友不一定是你的朋友。所以一圈圈邀请出去就可能出现奇怪的人。另一个问题是,现在的举报经常不是举报某个人,而是举报整个社区甚至通讯工具,说这个社区或者软件的使用者统统是反动分子。比如说鹅组事件中某人干的事情。由于这两点,封闭也不能保证安全。此外,还有第三个问题,要是举报给有司也就罢了,现在常常是举报给大 V,大 V 再发动一群人进行网络暴力。所以也就没有清楚的举报边界,什么都可能被举报并被打击。 … Continue reading "中文互联网上严肃讨论的消失:不同用户眼中的过去与未来" The post 中文互联网上严肃讨论的消失:不同用户眼中的过去与未来 appeared first on 王玄的博客.

2020/5/15
articleCard.readMore

那些年用过的照相设备

Last updated on Apr 30 2020 本文原来是购买 GX85 之后的 感想 的一部分。现单独拆成一篇并修订,以便每年不断更新我和照相这件事的故事。 「拍娃」和「谈恋爱」这两件事,过去是,现在是,大概将来仍然会是人们购买相机的重要动力——如果将来还有相机这种东西的话。那时还说得过去的中国城市家庭,几乎都会有一本影集。我家也不例外:父母的约会、我小时候的蠢样,都在其中。除去某些重大场合是借单位相机或者请照相馆拍的以外,那相册中的照片基本都是一部日本产的胶卷「傻瓜相机」拍出来的。父亲对于那部相机甚为宝惜,直到这台相机封存之日,仍然连纸盒包装在内的一切都崭崭新。现在看来,那种傻瓜相机,几乎没有任何可调节选项,曝光控制中唯一自动化的部分只有测光,只是靠大景深来实现随手可拍,当然是比不上现在的任何一种照相设备了。然而那时廉价的「傻瓜相机」承载了中国无数家庭的记忆。一卷 36 张的胶卷,在工资只有三百块的年代,也是很昂贵的耗材了。在使用那部傻瓜机的时候,父亲每次买胶卷都必买柯尼卡,按他的说法,虽然最贵,但是最好。当然这在摄影发烧友的眼中不算什么了,不过对于平素非常节俭的父亲来说,在那个物质还比较不充足的年代,是他为数不多的对于品质的追求。那台傻瓜相机因为是家里贵重的财产,默认我是不应该去碰它的。唯一一次因为好奇打开的结果,是使几乎一卷胶卷报废,其中包括父亲和单位朋友一次旅途的几乎所有照片。父亲为此很不开心,不知道该怎么和朋友们交待。 下图为那台相机所拍的郊游野餐 我父亲对摄影的兴趣从童年一直持续到他最后的日子。小时候玩暗室技术,后来则是 PS 高手。一向将老一辈人勤俭持家风格发扬到极致的他,在买数码相机这件事上,反而出乎意料地完全没有反对母亲的提议。于是,2002 年,我家并不算晚地踏入了数字影像时代。这部数码相机被我父亲用了十年之久,算是他对勤俭风格的坚持。它虽只是一部两百万像素的尼康低端消费级相机 E3100,画质比不上现今的主流手机,相对于前一部相机的进步无疑是巨大的。有了真正可以对焦和变焦的镜头,还有即时预览图像的液晶显示屏,而不再需要冲洗完成之后才能知道拍照是否成功,更不用说插上 64MB 的 CF 卡之后可以存储胶卷时代不敢梦想的 200 张照片。得益于小底易于实现微距,第一次体验微距拍摄的时候全家人无比惊奇于那纤毫毕现的细节。极轻极小,虽然没有调节选项,但全自动设置往往已经够用。家里人无论去哪里几乎总会带上这部相机。在那个经济迅速腾飞,家庭收入开始增长的年代,它记录了家里无数的第一次:第一次自费出门旅游、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坐动车…… 下图是这部相机所拍的三亚旅游照片 不久,父亲又买了打印机和扫描仪。家里全部的老照片也被扫描进电脑。胶卷时代自此结束。那台父亲无比爱护的傻瓜相机留给我之后,我也没有用过一次。反正要拍照的时候,只要认真保证不会弄坏相机,总是可以把家里的数码相机借出来的。 下图是高中时运动会时用它拍的照片。正在跳高的是我的好朋友。 07 年去北京上学,从此一年到头没几天在家。我的第一部手机是摩托的 E2,带有一个与傻瓜相机原理约略相同的 130 万像素摄像头。超焦距成像,CCD 自动测光,电子快门,可调节的选项为零。进入相机程序也颇麻烦。不过那时我已经很感幸福,毕竟它的画质已经好于我家那个古老的胶卷傻瓜相机,兼有数码成像的方便。拥有父辈和我同样年龄时不敢想的设备,对于捕捉大学期间的各种新鲜事情来说,那是非常足够了。虽然没有任何选项,但摩托的直出调教非常讨喜,颜色饱满鲜艳,也不容易过曝。刚进大学什么都新鲜,无论是校园各处的风景,还是海报、课程表,一概都拍了下来。出去游玩的时候它的重要性更不必说。(我现在舍友的大头照,还是那年秋天野外观测时拍下来的。谁能想到这就是十年的友情呢?) 后来我最喜欢的手机三星 I780 的后置摄像头反而倒退一步,无论低光照场景还是颜色调教都比不上摩托罗拉,前置摄像头也只是聊胜于无。想十全十美是很难的。而那时摄像头最好的手机大概是诺基亚的 N97,外型够帅,镜头很大,滑盖露出摄像头,死党手里就有一个。然而即使 S60 系统并不会像早期 Android 一样卡顿,这个机器的快门延迟也达一秒以上。总体来说,虽然我 2011 年本科毕业时消费级卡片机的市场已经被手机打击得相当厉害,以那时手机蹩脚的拍照性能,那时候如果谁说手机拍照会满足绝大部分的拍摄需要,大概任何一个摸过中端相机的人都不会相信。 索性在这里把所有手机的故事都讲了吧。研一时的 HTC ChaCha 是第一台有自动对焦可以扫二维码的手机可惜没两天就丢了。之后的里程碑 2 又回到了熟悉的摩托罗拉,还是一样舒服的颜色曲线调教而摄像头更加强大,甚至还有实体两段快门按键。不过快门延迟的问题直到我后面的两部手机还是没有解决,Lumia 638/640 都是几百块的廉价机型不能要求太多。16 年换 iPhone … Continue reading "那些年用过的照相设备" The post 那些年用过的照相设备 appeared first on 王玄的博客.

2020/5/1
articleCard.readMore

Apr 22 2020 digest

一如既往,这个不定期 digest 主要包含在 RSS 中无法推送的博文更新,和不值当单独写一篇博文的零碎东西。 近来观察 美国平民有好多 N95! 自从美国改口支持大家戴口罩以来,本屯超市几乎立刻人手一个口罩。仔细一看,大部分美国人都戴着 N95。N95 现在在美国正常渠道根本买不到。如果不把人往坏处想的话,那就是他们平时家里拾掇院子除草吹叶、做木工活的时候用的吧?住在纽约市的朋友说,那里 N95 极其紧缺,但超市里美国人戴 N95 的比例仍然很高。 不过超市工作人员大部分没有防护,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 中外有别 据我观察,分享到微信朋友圈的博客链接,海外用户基本上是直接访问原网页。而国内用户是通过 weixin110.qq.com 转接过去的。如果微信决定封掉某个链接的话,国内的朋友就会点不开;如果没封,就会有一点延迟,然后跳转原网页。这个区分似乎是 IP 来区分的,不是按微信的注册地或者注册手机号来区分。 如果在朋友圈中发表包含领导人名讳的图片,该图片会立刻 OCR 后屏蔽掉,只有自己可见,朋友不可见。有趣的是,过两天之后,不知道是不是经过了人工审查,这张图片可能会被重新放出来——只是,这时候只有使用国外手机号注册的微信号可以查看,国内手机号注册的微信,无论当前在哪里,一律看不到。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 我鼓动大家多多考虑 plan B,免得文章被微信删了之后不爽的那篇文章 为自己,为别人,准备一条路 也顺手发在微信公众号上一份。在发出去一个多月后,微信以违反《网络安全法》为名删除了这篇文章。呐,这真是自我实现的预言啊。据说是被人工删除的,所以无法申诉。 可以和 微软笑话一则 对照。微软在一台已经安装了 Win10 的电脑上说「这台电脑无法运行 Win10」,微信删除了一篇内容是「少用微信公号,它会乱删你文章」的文章。一个审查员决定删掉一篇暗示「谁删本文谁就是狗」的文章。求仁得仁啊! 博文扩散渠道测试 这年头没什么人用 RSS,基本上不必指望有人订阅自己的博客。 博客方便写长一点的东西——直接在朋友圈发长文就不太方便。测试了一下,那篇关于 Trump 的梦大概我微信好友的 1/10 确实点开了。或可作为「朋友圈查看人数与点赞比」的一个数据点。毕竟微信从来不告诉你有多少人看了你朋友圈——除非你用的是微信公号。 总体来说,微信朋友圈转载自己博文的话,点开率看起来比豆瓣要高一点。毕竟豆瓣上大家的时间线里挤满了影评书评,除非好友都旨趣相设,点击率一般是不高的。 知乎上的回答如果要附自己博客的链接的话,愿意点进来看的人非常少,效率颇低。 搬运旧文 考据文一篇 爱因斯坦与《自然辩证法》 关于「自然辩证法」,读者可以搜索一篇有趣的小文「辩证法与放屁」,初中时只晓得《矛盾论》非要说正电荷负电荷是矛盾肯定是不对的我对此文万分佩服。 几篇生活、学习经验短文 锻炼后肌肉酸痛的原因与规避方法 UPS 电源选购 … Continue reading "Apr 22 2020 digest" The post Apr 22 2020 digest appeared first on 王玄的博客.

2020/4/23
articleCard.readMore

用 VIM 和 markdown 格式写学术论文

概要 相对于其它选择来说,markdown 格式方便人更专注于文章内容的写作。然而它用于写短文绰绰有余,论文排版则需要许多额外的功能。本文介绍了我使用 markdown 写论文的折腾过程,基本上扫清了论文写作中的常见需求:一键搜索并插入引用文献、文档内交叉引用、公式图表编号、LaTeX 输出与模板套用、Word 文档输出、一键后台编译多份文档、同义词查询、拼写语法检查等。 本文虽然主体已经完工,但可能不定期修改,以方便读者理解。如果觉得本文有用,欢迎收藏,并在写论文时回来看看有没有更新。 Update on Apr 29 2020: 增加了对 VIM 之外其它编辑器的一些推荐。 如有难以理解的部分,欢迎留言或者对此文件发 Pull Request。 下面是几个使用示例截屏: 一键搜索引用文献 拼写自动更正 同义词检索替换 编译预览结果 引言 去年这个时候我颇花了一点时间打造了一套 VIM 上使用 markdown 写论文的系统。现在我准备投靠 Emacs 和 org-mode,这套系统以后怕是不会再用了。在这里记下来我的配置,或许对于一些人会有用——毕竟 VIM 用户还是比 Emacs 用户多多了。而且这些的许多配置使用其它文本编辑器的人也可以借用。 为什么使用 markdown 写论文? 使用 markdown 的优点 markdown 是一种只保存必要文档结构,不保存格式和样式信息的文档格式,我们可以用同样一份 md 文档很方便地生成不同格式的最终文档。它语法简明,易读易写,作为纯文本文件,方便使用 git 进行版本控制。相较之下,其它的几种流行格式各有各的缺点 HTML 虽然可以将样式定义都放在 CSS 里,但是 HTML 本身手写起来麻烦且不易读。 … Continue reading "用 VIM 和 markdown 格式写学术论文" The post 用 VIM 和 markdown 格式写学术论文 appeared first on 王玄的博客.

2020/4/21
articleCard.read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