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bum#5 - Darklands

Album#5 Darklands 图1  Darklands 专辑封面 专辑信息 专辑名称:Darklands 歌手:The Jesus and Mary Chain 年份:1987-08-30 风格:另类摇滚 (Alternative Rock)、后朋克 (Post-Punk)、民谣摇滚 (Folk Rock) 时长:36:03 i'm going to the darklands to talk in rhyme with my chaotic soul as sure as life means nothing and all things end in nothing and heaven i think is too close to hell i wanna move i wanna go i wanna go 我将要去这凋零之地 生命无疑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我认为天堂 我想要离开 我想要走 Darklands Darklands 的前奏,吉他的声音听起来是明亮的,我会想到阳光明媚下波光粼粼的海面。 那天听着这首歌跑步,五六点钟柔和的夕阳洒在公园里,步道两边是葱郁的树木,弥漫着草木的气息,或许是歌词中写的出走的心情吧,旋律给我一种温暖、美好的感觉,尽管歌曲表达的或许并非如此。 歌词 Darklands i'm going to the darklands to talk in rhyme with my chaotic soul as sure as life means nothing and all things end in nothing and heaven i think is too close to hell i wanna move i wanna go i wanna go oh something won't let me go to the place where the darklands are and i awake from dreams to a scary world of screams and heaven i think is too close to hell i want to move i want to go i want to go doo doo doo doo doo take me to the dark oh god I get down on my knees and i feel like i could die by the river of disease and i feel that i'm dying and i'm dying i'm down on my knees oh i'm down i wanna go i wanna stay i wanna stay doo doo doo doo doo Deep One Perfect Morning deep one perfect morning as the sun is heading up into the sky and i'm sitting here warming 1 to the coldness of the things that meet my eye something in me's stirring and the moon and all the stars fail to comply and my thoughts are turning backwards and i'm picking at the pieces of a world that keeps turning the screws into my mind something in me's chilling and nothing in me's willing to focus my attention on the sky past the weakened eyes that feel and scream into your soul better to paint my hate on the walls before the picture goes and my thoughts are turning backwards and i'm picking at the pieces of a world that keeps turning the screws in to my mind and i can see a wide world for me to tame and i can see a wide world for me to tame for me to tame for me to tame for me to tame for me to tame Happy When It Rains Step back and watch the sweet thing breaking everything she sees she can take my darkest feeling tear it up till i'm on me knees plug into her electric cool where things bend and break and shake to the rule talking fast couldn't tell me something i would shed my skin for you talking fast on the edge of nothing i would break my back for you don't know why, don't know why things vaporise and rise to the sky and we tried so hard and we looked so good and we lived our lives in black but something about you felt like pain you were my sunny day rain you were the clouds in the sky you were the darkest sky 2 but your lips spoke gold and honey that's why i'm happy when it rains i'm happy when it pours looking at me enjoying something that feels like feels like pain to my brain and if i tell you something you take me back to nothing i'm on the edge of something you take me back and i'm happy when it rains and i'm happy when it rains and i'm happy now and i'm happy when it rains and i'm happy now and i'm happy when it rains and i'm happy now and i'm happy now and i'm happy when it rains Down On Me sometimes i can fake a smile but still the world looks down on me 3 twenty five years of growing old it just hangs in front of me i can't see or understand why pushing up can drag me down4 take my time in everything it breaks me up if i can't sing i can't see i can't touch sometimes in the summer sunshine the sky falls down on me always in the dead of darkdays someone's after me 5 talking fast I'm walking backwards and my head is in the trees you can hang this heavy feeling hanging down on me sometimes in the summer sunshine the sky falls down on me always in the dead of darkdays someone's after me Nine Million Rainy Days nine million rainy days have swept across my eyes thinking of you and this room becomes a shrine thinking of you and the way you are sends the shivers to my head you're gonna fall you're gonna fall down dead 6 as far as i can tell i'm being dragged from here to hell and all my time in hell is spent with you i have ached for you i have nothing left to give for you to take i have no more empty heart or limbs to break 7 and the way you are sends the shivers to my head you're gonna fall down dead as far as i can see there is nothing left of me and all my time in hell was spent with you 8 April Skies hey honey what you trying to say as i stand here don't you walk away and the world comes tumbling down hand in hand in a violent life making love on the edge of a knife and the world comes tumbling down 9 and it's hard for me to say and it's hard for me to stay i'm going down to be by myself i'm going back for the good of my health and there's one thing i couldnt do sacrifice myself to you 10 sacrifice baby baby i just can't see just what you mean to me i take my aim and i fake my words i'm just your long time curse and if you walk away i can't take it 11 but that's the way that you are and that's the things that you say but now you've gone too far with all the things you say get back to where you come from i can't help it 12 under the april skies under the april sun sun grows cold sky gets black and you broke me up and now you won't come back shaking hand, life is dead and a broken heart and a screaming head 13 under the april sky under the april sun under the april sky Fall fall to my bended knees Cherry Came Too When she walks towards me I feel something Crawl beneath my skin And all the electric stars are shining Beneath my skin and Cherry takes me to the place above With barbed wire kisses and her love We're going where the oceans blue Kick the dust and you can come too In the light of all my darkest mornings Things fall into place And all the soft orange coloured dawnings Fall into place and Cherry's scratching like a grain of sand The trigger itch in the killer's hand Me and cherry are so extreme Making love to the sound of a scream Oh cherry honey you got me stuck on a rope 14 You got me running around With the fear in my head for you And I want you And I'll give you my head And all the things it said And I'll give you my thoughts If those things weren't lost And I'll give you my soul To beat it with your pole I'm gonna give you my head You could kick it dead And I'll give you my head Come on and kick me dead Come on and push me down Come on and drag me down Oh cherry be bad Come on and kiss my head SM (Sadism and masochism)。 see also: Cherry Came Too | genius.com On The Wall Unlike the mole I'm not in a hole And I can't see anyway Just like a doll I am one foot tall But dolls can't see anyway The frozen stare The clothes and hair These make me taste like a man Tied to a door Chained to a floor An hour glass grain of sand Life in a sack is coming back I'm like the clock on the wall Swim in the sea Swim inside me But you can't swim far away I never grew Covered up by you And nothing grows anyway Life in a sack is coming back I'm like the clock I'm like the clock I'm like the clock on the wall on the wall on the wall About You I can see That you and me Live our lives in the pouring rain And the raindrops beat out of time to our refrain And you and me Will win you'll see People die in their living rooms But they do not need this God almighty gloom There's something warm about the rain There's something warm There's something warm There's something warm in everything I know there's something good About you about you I know there's something warm There's something warm Good about you 关于你(和雨中的暖意)| 69er 脚注: 1 感觉很适合坐在山顶看日出的时候听,缓慢前进的鼓点,就像是太阳慢慢爬升起来。看着日出,静坐在温暖的阳光中,回忆着过往。 2 这段排列,让我想起了 Big Thief 的 Paul: I'll be your morning bright goodnight shadow machine I'll be your record player baby if you know what I mean I'll be a killer in a thriller and the cause of our death I'll be your real tough cookie with the whiskey breath 3 无论如何努力想对事物保持乐观,却仍感到彻底绝望与迷失。试图挤出一个微笑,假装快乐的样子,但毫无用处。 4 无论多么努力想要快乐些,最终却只换来更沉重的打击。 5 死神? 6 他无法停止思念那个伤害过自己的人,对方伤他至深,甚至令他诅咒其倒地身亡;然而他仍将对方奉若神明,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她。 7 她又一次伤害了他,彻底毁了他。他告诉她,她已经无法再对他做什么了。 8 假想分手后,他陷入自省,不再声称自己的时光与她共赴地狱,而是已然与她共历地狱。 9 对方威胁要分手,关系中或许承受着虐待、伤害 10 尽管痛苦,但还是不舍得分开,宁愿牺牲自己,承受折磨 11 明知道不爱,但就是舍不得分开 12 终于忍受不了,承认自己并不爱她,选择了分开 13 明明是四月的春天,阳光应该很温暖,却显得阴冷。分开了也还是想着对方,内心极度矛盾,既渴望,又充满怨恨和悲伤。 14 捆绑 play?

2025/10/16
articleCard.readMore

日常#6 - 牙周问题、订阅流整理、Blaugust 回顾、写作的艰难、小米手环表带

日常#6 牙周问题、订阅流整理、Blaugust 回顾、写作的艰难、小米手环表带 牙周问题 近一年的时间里牙齿经常容易流血,之前去看过一次牙周,拍了片,告知要用巴氏刷牙法,开了一瓶漱口水就结束了。漱口水用一阵子是有点改善,但不用了还是老样子,治标不治本。后来去拔牙1,这次去了一家感觉更靠谱的医院,拔牙时又咨询了一下医生,医生说是有些龈下结石,需要清理一下。要先洗牙,洗牙一周之后再约牙周科进行龈下刮治。 洗牙很难约上,需要蹲点抢号,有点懒,抢号一直不太上心。后来牙齿流血情况越来越严重,也恰好看到有号,就赶紧约上了。这是我第二次洗牙了,不过听着刮刀在牙齿上打磨,还是会有点紧张,偶尔碰到比较靠近牙龈的地方也会有些痛。洗牙费用近四百,医保报销一半,剩下一半需要个人支出。洗牙之后牙齿流血情况改善了一些,但还是没有根治。 之后约了牙周的医生,相比洗牙而言,其他口腔科都容易约一些,不过号源也是很紧张,估计看牙齿的人相当多。牙周医生看了,确实需要刮治,告知费用大概两千左右,医保能报销大部分,问我要不要做。尽管费用不便宜,但不做治疗基本不会好转,况且相比健康而言,一些钱不算什么,很干脆地就答应要做了。本来牙龈刮治还要拍牙片和验血的,但我近期拔牙拍了牙片、手上囊肿手术也做了血常规等检查,这些前期的准备我都做完了,所以可以马上就进行刮治。刮治前医生让我含了杯双氧水,没过一阵子,双氧水和嘴里的血液发生反应,产生了很多绵密的泡沫。 医生问我要不要打麻醉,刮治可能会有些痛,不过打麻醉也是需要每颗牙齿都要打,扎下去那一下也是痛的。之前拔牙的时候我也打过麻醉,扎下去的痛其实还好,但我不知道为什么脑子抽了,说可以不打麻醉,可能是嫌麻烦,还要等麻醉生效;可能是觉得医生说可以忍一下,大概不会很痛。2但刮治开始后我马上就后悔了,相比洗牙,刮治会更深入牙龈,尖锐的打磨声,磨刀挤入到牙缝之间,仿佛硬要把我的牙缝撑开,碰到牙龈也有种撕裂感,总之非常折磨,刮治的时候我的身体都是紧绷的,双手抓紧自己的身体,眼泪都冒出来了。 刮治过程流了很多血,我觉得牙科医生蛮辛苦的,看着患者满嘴的血,忍受脏臭的牙结石和口气,估计也会觉得有些恶心吧。不知道做了多久,终于做完了,这是第一次治疗,两周之后还要再刮一次,不过医生说下次会轻松点,没这次这么痛。这次治疗费用近九百,不过基本都能医保报销,个人支付很少。 牙周炎是无法根治的,只能尽可能去控制,要按照巴氏刷牙法刷牙,平时吃完东西之后也要用牙线清理,清洁得好的话,一年洗一次牙,大概可以控制症状;如果清洁得不好,就很容易复发,可能两三个月就得洗一次牙。 回头我在小红书找了些巴氏刷牙法和牙线的使用视频3,到现在才发现自己刷牙方式错的离谱,我原来的刷牙方式无法清洁到牙龈,也没有覆盖到所有的牙齿表面,就容易积累牙结石,今天的牙周病也是咎由自取。感叹方向才是最重要的,不然花费再多的时间也只是自我感动的努力。 做完龈下刮治之后,牙齿流血的症状改善了很多,现在刷牙还有一点点血,估计还在恢复。牙齿出问题还挺麻烦的,治疗的费用比较高,之后也要注意用正确的刷牙方式,以及习惯牙线的使用,保护好牙齿。 查找印象中的链接 Album#4 - Town 是 The Fur. 的一张专辑,认识 The Fur. 是在整理 Blaugust 订阅流的时候,在一篇博客文章中看到的,当时随便复制到网易云里听,就把页面关了继续整理订阅流。在我写这张专辑分享时,我就想找到这篇文章,看看文章里当时写了什么,而且文章分享的歌曲这么对我口味,我也想找出来以后多关注一下。但是我整理订阅流时看的文章实在是太多了,那篇文章我也只是粗略的翻了一下,文章名字是什么,内容有什么我都不太记得了,找起来还不太容易,找不到我又心痒痒,不过在花费了大量时间后我找到了。 我尝试了几个办法: 在我的订阅流阅读器 Elfeed 里搜索 music、song、album、the fur.等关键字,但显然那篇文章标题里没有这些关键字。 回忆什么时候看的,尝试找浏览器的浏览记录,但我有定期清理浏览记录的习惯,我正好手贱删除了。也尝试过恢复删除的浏览记录,但正好我也把 Chrome 的记录功能关闭了,也恢复不了。 想起来 Elfeed 会拉取全文保存,于是去 Elfeed 保存的内容里进行搜索,但这个博客没有在订阅流里输出全文,所以也搜索不到。 又尝试在 Blaugust 的所有博客里翻,凭借不准确的印象找,像是大海捞针,费时费劲,效果很差。 回忆当时整理的进度,大概定位了几个可能的博客,遍历每一个博客的域名,然后通过在搜索引擎设置 site:domain Serene Reminder ,终于找到了。 订阅流整理 整理完了 Blaugust 的订阅流,本来打算再写一篇 Blaugust 2025 Reflections,但后来还是懒了,也累了。网上冲浪是一件还蛮快乐的事情,但还需要整理摘录的话,就没那么快乐了。像是给自己布置了一个任务,每次打开一个博客,都要仔细阅读感兴趣的文章,还要试图从中找到些什么;像是非要记录些什么才算是看过。这样很花时间,也很累。决定不做摘录之后,我整理起来快了很多,浏览一下感兴趣的文章,归类一下就结束了。4 图1  一个同心圆,划分成了 6 个部分。从中心往外,分为 Zone0:家 - 用于自己的订阅流和亲人朋友;Zone1:门廊 - 喜欢的、必读的;Zone2:后院 - 通常都是不错的东西;Zone3:果园 - 访问的频率较低的;Zone4:牧场 - 偶尔浏览一次的;Zone5:池塘 - 让它沉没,偶尔清理的 (图片来源: kedara.en) 之前整理的时候看到了 Organising my feeds using Permaculture principles,这次也是按照里面的方法对订阅流进行了归类。文章借鉴了 可持续农业的区域管理方法 ⸺ 划分了 Zone0 到 Zone5 六个区域,类比到订阅流里,就是自己关注得比较多、看得比较多的,就归类在靠近自己的区域,例如 Zone1;而那些看得比较少,只是想偶尔看看的,就可以放到远一些的区域,例如 Zone5。 这样可以解决两个问题: 自从发现了个人网站的世界后,我的订阅阅读器里关注的独立站点越来越多。为了有效管理这些内容,我最初尝试按主题分类。但很快发现这行不通:大多数个人网站并不局限于某个特定领域 ⸺ 我认为这正是其美妙之处。 于是转而采用按语言分类的方式。这让网站归类变得相对简单(除了少数双语站点)。然而,由于我现在关注着 255 个订阅源,仅分成 「英语」 或 「荷兰语」 两类对缓解信息过载并没有实质帮助。 我试图解决两个 「问题」: 产出能力的差异 :有人每天发布三则短动态,也有人每隔一个月才发一篇长文。高产的作者很快就能填满我的订阅流,而那些更新频率低的则被淹没其中。 减轻「未读计数」 带来的压迫感 :我无法读完所有内容 ⸺ 确实会读完最喜爱作者的全部文章,但仍希望能关注其他人的动态。 Organising my feeds using Permaculture principles | Kedara 靠近自己的区域,如 Zone1,放在里面的博客都是自己经常看的,Zone1 的变化一般也不会很大,在阅读的时候可以按照 Zone1 进行过滤,关注的博客就不会淹没在海量的订阅中,新增的文章数量也不会很多,也不会有看不完的焦虑和压力。 当 Zone1 的内容看完了,想摄入更多信息的时候,就可以将阅读范围扩大到 Zone2。越往后面的区域,看的频率就越低,偶尔想看的时候,可以通过标题大概判断感不感兴趣,感兴趣就看看。 不同区域里的博客也是动态变化的,例如放到最后一个区域里的,可能是没啥兴趣的,时间久了就可以考虑移除。放到 Zone4 的是一些可能感兴趣,如果在阅读时觉得很有趣,想多关注,就可以考虑将其往前挪动一个区域,增加它被看到的频率。 新增订阅流的时候,如果已经能判断放到哪个区域的,就归类进去;如果还无法判断,可以先放到未分类的区域里,偶尔翻看一下,感兴趣就挪动到对应区域,不感兴趣干脆就删了。 我使用这个方法的时间还不长,目前用着我觉得还不错,确实能比较好的解决了作者说到的两个问题。我在 黑洞里 新增了 Blogroll5,如果你感兴趣可以看看。 Blaugust 回顾 Blaugust 八月底就结束了,说起来八月份并没有很积极地参与,每天都产出一些文字对我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一方面是不知道写些什么;另一方面是把脑子里的东西写出来对我而言并不容易。 看到 Blaugust 上其实也有不少讨论的话题,例如关于博客是否应该有留言系统,很多人写了他们的看法,我之前也写过 移除博客的留言,我也将部分看到的文章整理到里面了。 Blaugust 这样的讨论蛮好的,提出一个话题,然后大家都写点文章分享想法,相互引用答复,给人一种大家一起参与一个活动的感觉。 不过最开始订阅了 owl 整理的 Blaugust 2025 OPML,一下子新增了上百条订阅流,2000 多的文章,真是吃不消。看吧,实在没那么多时间;不看吧,又好奇别人写什么,怕错过,纠结、难受。 博客里我比较喜欢生活类的、音乐类的、文章我大多感兴趣的、博客设计好看的或有趣的、一些非英文的、一些未接触过的领域的,移除了一些更新频率很低、大量是关于游戏的、更新特别频繁我又不太感兴趣的。 看的过程还算有趣,能翻到一些设计不错的博客和内容,有的也可以借鉴;但也会焦虑,没有太多精力去对每一个博客都认真看一遍,急着快速判断一个博客,急着看完一篇文章。 八月写了 9 篇文章,也算是达成了自己最开始设定的 5 篇,不过只有 4 篇是关于 Blaugust 的,最后评奖的时候只获得了一个新人奖,没有得到一个月写 5 篇的铜奖,大概评判的时候只计算包含 Blaugust 的内容吧。 下一年我会不会参与呢? 我想我会继续参与的,一个私心是借助 Blaugust 扩大博客的曝光度,通过 Blaugust 接触更多不一样的人也是很有趣的。 明年争取获得一个铜牌吧。 写作艰难 前阵子看完了乔布斯传,打算写一篇摘录和读后感。 我是在 kindle 上看的,很老的 kindle 了,没有导出的功能,光是整理摘录就花费我了大量的时间。 关于纸质书的内容的摘录,之前在 摘:《我是个怪圈》| 素生 中问过素生是如何做摘录的,我稍做整理: 有的电子阅读器,如文石,可以将划线内容一键导出。 在手机看的内容,可以在看的时候就复制到笔记 APP 中。 纸质书可以将摘录的部分拍照,通过一个叫「白描」的 OCR 软件进行识别。「白描」买断之后,可以无限量地批量处理图片,识别准确度似乎也还不错。 (我补充的)纸质书也可以找到对应的电子书,搜索对应的内容进行复制。 Zlibrary 找到对应的书,下载了 PDF 版本,然后用浏览器打开,就可以在里面搜索文本。6 尽管是一个可行的方法,我是不太推荐的,因为很费劲。我在 kindle 上的标记应该有百来条,每次都需要搜索、复制、格式化,非常花时间,整理到后面我已经后悔了,感觉花费这么大量的时间做一件如此无聊的事情不值得。摘录下来有意义吗?我会经常看吗?如果我都不怎么看,为什么要耗费这么多时间精力去做呢?7有这个时间,我干点别的不好吗?不过既然都做了一半了,付出了不少 沉没成本,还是咬咬牙做完吧,至少最后得到一个完整的摘录,也算是一种圆满。 花费不少时间完成摘录后,我开始写感想,虽然脑子里经常会冒出一些想法,但是等坐在电脑前写的时候却很难流畅的表达出来,写起来磕磕碰碰,像是便秘了一样。很多句子写出来也觉得啰嗦,读起来不够通畅,不够言简意赅。 一种可行的方法可能是 David Perell 提出的 The Islands and Bridges Strategy,脑子里的想法可能不够清晰,有些模糊,可以先将想到的写下来,它们就像是一个个孤岛,当孤岛多了之后,就容易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再进行编辑调整,将它们用「桥梁」连接起来。想法可能是模糊的,先尝试写下来,或许写着写着它们就会变得越来越清晰。 总之,菜就多练吧,多看书,多写。 对我而言写博客还是挺花时间的,时间都花在写博客上,就没时间用来做别的事情了,例如那些一直想学、想折腾的东西。之后我或许会放慢博客的更新, 更多时间去做一些想做的事情,摄入更多内容丰满自己,这样才能产生更多有趣的内容。 Webmentions 给博客添加 Webmention 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收到的 mention 并不多。 给博客添加 Webmention 中有一条,是一位读者看到后觉得有趣,发了一条测试的。 我的博客设计 有两条,是同一个读者的两篇文章,链接了我的这篇文章。这两篇文章我都去看了,是作者关于自己博客搭建的一些记录。 microformats 标记,无法展示他们的头像、内容,看起来有点枯燥。 就在我写这篇内容时,发现 我的博客设计 里 Cytrogen 发送的相关内容显示出来了,Cool!(ノ>ω<)ノ 辣椒炒肉 做了几顿辣椒炒肉了,做出来还算满意。 材料: 湘妃香软辣椒 猪梅花肉(不肥,比较嫩) 蒜 豆豉 梅花肉切片,加适量生抽、蚝油、老抽(上色)、淀粉、油(表面封油,避免水分流失),搅拌均匀,腌制 15 分钟。8 辣椒切段、切片;蒜切片;豆豉稍微洗一下切碎。 热锅,不放油,把辣椒丢进去干煸,直到辣椒表面出现褶皱;过程可以加点盐,让辣椒里的水分析出。目的是让辣椒炒的时候容易入味,不过这个过程可能很呛。 重新起锅,油热后把蒜片、豆豉丢进去炒香,加入辣椒,加入肉翻炒,直到肉变色熟了。担心不够味道可以再补点生抽。 小米手环 小米手环的原来的表带断了,质量有点差呀。重新买了一条蓝白编织带,表扣是磁吸的,我还蛮喜欢。编织带有弹性,更容易贴紧手腕,缺点是湿水了不容易干;磁吸用起来很方便,吸的挺牢,啪嗒一下也会有种严丝合缝的爽感,虽然只是一个很小的变化,但相比找准表带孔按进去,磁吸更简单,体验上好了不少。 小米手环也有不少功能,但大多数我都不太关注,例如心率、血氧、压力值等,我只关心睡眠、当前的运动状态。 所以我调整了一下手环的展示: 图2  小米手环 9 以及对应的 UI 展示 将大部分我用不上的功能都隐藏 表盘亮起看时间、日期、天气、小彩虹(卡路里消耗、步数、中高强度时长) 左滑是闹钟和倒计时,需要倒计时的时候很方便 右滑是小彩虹详情,再右滑是睡眠和元气值(一个运动后会累加的值) 所以左右滑动就四个页面循环:闹钟和倒计时 - 表盘 - 小彩虹详情 - 睡眠和元气值 从表盘下滑,就几个常用功能:跑步课程、训练状态、手电筒、设置、更多(几个超低频使用的功能) 空洞骑士 空洞骑士通关之后就玩得不多了,一个游戏通关后,我对这个游戏的兴趣就会直线下降,像是长跑过了终点线,冲过终点就不想动了,虽然还有不少可以探索的内容。玩塞尔达也是这样,虽然海拉鲁还有很多没探索的地方,但一旦我打完盖侬,游玩兴趣就会降低很多。 通关之后,就失去了那种探索的心情了,也不知道该去哪里,不知道怎么继续推进。我知道如果我仔细把所有地图重新探索一遍,我可能会发现隐藏入口,找到一些关键技能,但想想就有点累。索性还是查了下攻略,看看一些关键技能去哪里获取、后面应该要去哪里。 看了攻略,去王国边缘击败大黄蜂拿到了王之印记、有了印记又可以去深渊,看到了很多长得和我一样的白色躯壳和黑色灵魂的「兄弟」,在深渊获取了暗影斗篷,终于可以穿过那些黑色屏障,去到了王后花园,被大螳螂虐惨了,还没打过;回去小镇,发现可以打「 无敌的、勇猛的、性感的、神秘的、迷人的、神气的、勤勉的、强势的、华丽的、激情的、可怕的、漂亮的、强大的灰色王子左特」,打不过,我承认你很无敌。 暂时没有太多玩的欲望了,让它积灰一阵子吧。 电脑上 用 Goolge 搜索空洞骑士 还有彩蛋,可以玩玩看 (≖ᴗ≖๑) 脚注: 1 拔牙的事情记录在 Zine#40::琐碎二三事 2 我觉得我是有点头铁的,之前做 胃镜检查 的时候我也没有选择无痛的全麻,而是局部麻醉,也是相当折磨。 3 巴氏刷牙法,需要将牙刷倾斜 45 度对着压根部分,稍微用点力让牙刷进入到牙龈和牙齿之间的缝隙,轻微地震动使得上面的脏污松动,再从根部往外将脏污带出,重复这个动作将所有牙齿不管是外面还是里面都清洁一次。 牙线的话,有牙线和牙线棒两类,我最后选择了有些操作难度的牙线,需要将牙线塞入到牙缝底部,然后贴着牙齿往外提,把牙齿表面的脏污刮出来,也是要清洁到所有牙齿,包括后槽牙。刚开始用牙线真的很不习惯,手指需要深入到嘴巴里,会弄到挺多口水的,有点不雅,最好在家或者卫生间操作。 分享小红书的几个链接: 牙医博士教你:牙线上手技巧! 牙医说真话:巴氏刷牙法千万要注意这些细节! (有电动牙刷广告植入) 巴氏刷牙法 4 整理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博客的订阅地址是「藏」起来的,你很难在一个明显的地方找到订阅地址。我想订阅这些博客,只能尝试在域名后面添加 rss、atom、feed 看能不能找到,或者到 Folo 里搜一把。是这些博客不希望被订阅吗?如果不是的话,为什么不把订阅按钮放在一个明显的地方呢? 5 除了 Blogroll,我还新增了 Tools 页面,放一些我可能用到的东西。 6 能够搜索 PDF 的文字其实很不容易,见 Zine#38::PDF to Text, a challenging problem 7 不禁想起了 Zine#42::Read to Forget | Mo's Blog,阅读就是为了忘记,何必大段大段摘录和标记,反正又不会经常看。 8 腌肉万能配方,看了很多小红书食谱,腌肉基本就是这些东西。

2025/10/14
articleCard.readMore

Album#4 - Town

Album#4 Town 图1  Town 专辑封面 靈感來自於 The Fur. 2018 初夏於歐洲巡迴表演時的紀錄照片,像是:探出屋頂窗戶看見的城市風景、坐在河堤啃漢堡、和當地朋友交談時的畫面…等等。 於是有了這樣的主視覺:爬上屋頂查看窗戶外傳來的聲響為何,發現不知道從哪來的球持續在墜落,驚喜的是在降落以前,誰也猜不到其實是顆荷包蛋!像是在生活的城鎮中《TOWN》,原本互不相識的人們,由一連串事物的碰撞,發生不可預期的連結,而有了接下來的故事。 荒花的贴文 专辑信息 专辑名称:Town 歌手:The Fur. 年份:2018-09-30 风格:独立流行 (Indie Pop)、独立摇滚 (Indie Rock)、梦幻流行 (Dream Pop) 时长:约 30 分钟 Wandering through October 里看到了 Serene Reminder by The Fur.,就找来听了听。现在听歌有个习惯,如果某首歌听着不错,我会翻一翻这个歌手的其他专辑,于是听到了 Town。 Town 这张专辑给我的感觉是放松的、绵软的,会让我想到这些场景:散步、躺在树底下看着蓝天、傍晚时分在海边坐着吹着微风,悠闲而心情愉悦。 这张献给「高雄的夏日、阳光与蓝天」的专辑,充盈着悠闲舒缓的宁静曲调,必将带你进入愉悦心境。主唱 Savanna (其声线令人联想到 SALES 的 Lauren Morgan 和 Sobs 的 Celine Autumn) 在 Zero 与 Ren 温暖吉他伴奏下的吟唱令人沉醉,而 Wen Wen 的合成器则为整体音效增添朦胧质感。若说 The Fur. 最擅长什么,那必然是创作出让你想躺下仰望「蓝天」与流云的旋律。 Review: The Fur. – Town | From the Intercom 专辑的歌词我很喜欢,简单而温暖,网易云中的翻译也很棒。 歌词 Short Stay A second, a minute, an hour, a day A week, a month, a year, a decade A second, a minute, an hour, a day A week, a month, a year, a decade Wait, wait, wait1 Wait, wait, wait Be safe Take care A good day A bad day A bad day, a bad day, you better take good care A second, an hour, a day A week, a month, a year, a decade A second, a minute, an hour, a day A week, a month, a year, a decade Wait, wait, wait Wait, wait, wait Come over a thousand miles and let me see you try Cause I’d be the one you like that we could spend the night time Come over a thousand miles and let me see you try Cause I’d be the one you like that we could spend the night time Messi2 My grandma feels lonely She is always walking on the street She wants to talk to My grandma feels lonely She is always walking on the street She wants to talk to She said Oh Messi, I wanna talk to you Oh Messi, please come and talk to me My grandma feels lonely She has given everything She wants to talk to She said Oh Messi, I wanna talk to you Oh Messi, please come and talk to me Oh Messi, I have a dream with you Oh Messi Messi, life is hard to me 与玛格丽特的午后,人老了之后或许真的很寂寞吧。 「Oh Messi, life is hard to me, please come and talk to me.」 Little Song Sleepwalkers lie down Broken people are all around I'll be waiting in the dark In the dark I would wonder how Wake up in the morning You said hi You said bye In that summer I'll be there In that winter I'll be there 25 We walk out of the door to be conquered, to be conquered It should be somehow It should be better, it should be better Down, down, down, down Down, down, down, down And so I stop for a while I wouldn't care I wouldn't cry And so it is As how we've started By the river Down, down, down, down Down, down, down, down If you always keep silent you'd never get the thing you wanna get Until your body is discovered in the backyard of regrets If you keep silent you'd never get the thing you wanna get Until your body is discovered in the backyard of regrets If you keep silent you'd never get the thing you wanna get Until your body is discovered in the backyard of regrets If you keep silent you'd never get the thing you wanna get Until your body is discovered in the backyard of regrets We Can Dance You open the door and you let me in I sing everywhere And dancing You sit there like you wanna die faster You make a joke about your innocence You laugh so hard like you never did I sit there like I wanna die faster It is what it is Nothing special It is what it is No matter where you go You open the door and you let me in I sing everywhere And dancing You sit there like you wanna die faster You make a joke about your innocence You laugh so hard like you never did I sit there like I wanna die faster It is what it is Nothing special It is what it is No matter where you go It is what it is Nothing special It is what it is No matter where you go Avocado Man How did you spend your ten-year-old birthday How do you feel like being a man How did you grow up without friends Baby time has gone and now you're getting older How did you spend your ten-year-old birthday How do you feel like being a man Everyone grows up without friends Baby time has gone and now you're getting colder Avocado, avocado apple cake Avocado apple cake Not my day Avocado, avocado apple cake Avocado apple cake Not my day 「…最後,什麼時代啦,還沒買黑膠機,還沒有喜歡的人?」 Blueberry 纯旋律的一首曲子,有点 City Pop、蒸汽朋克的感觉。 We Can Dance (Conehead Remix) 很像 Lofi Girl 的风格,一个人深夜里带着耳机安静地做一些事情。 图2  Serene Reminder 专辑封面 The Fur. 的第二张专辑 Serene Reminder 也蛮好听的,更活泼,像是在夜晚开着车穿梭在隧道里,进入一段奇幻的旅程。 两张专辑我都很喜欢,遗憾的是乐队已经休团了,在最后的贴文里柚子写道: 就在現在,如果你喜歡哪個樂團,就在此刻好好地喜歡他們,因為樂團是人組成的,人與人之間是一種緣份,雖然聽起來很老氣。希望沒有人會因為必須離開而感到愧疚,因為作出選擇也是勇敢的一種,就像你聽到 Serene Reminder 的最後一首歌,car of yours,它是結束的同時也是啟程,祝你我都在這趟美好的地球之旅,各自路上前進,平安。 The Fur.'s post Car of Yours 结束后循环的第一首明明是 Stay with Me。不过既然他们已经决定好踏上新的旅途,那就希望他们都好,平安。 Julie, please be free Do whatever you need to do Nothing to weep for anymore No, you don’t need to worry Julie 图3  The Fur. 成员照片。 从左到右边:贝斯手唯任 (Ren)、 合成器手溫溫 (Wen Wen)、主唱柚子(Savanna)、吉他手中凌(Zero) See also: Review: The Fur. – Town 衝浪城鎮:The Fur. the Fur. — 「如果你喜歡哪個樂團,就在此刻好好地喜歡他們」 專訪 | The Fur. 讓你忘記時間的私藏 Chill 音樂 | Sound Of Life 脚注: 1 喜欢林貓王在 衝浪城鎮:The Fur. 中的描述: 從一分一秒等到一月一年,最巧妙的是英文的「Wait, Wait」聽起來就像是中文的「喂?喂?」,在話筒之外的等待。 2 关于这首歌的一些小片段: 这首歌讲的是柚子曾遇到的一位很喜欢球员梅西的小女孩,女孩谈起梅西总是两眼放光,把所有时间都花在认识这位足球明星上。这让柚子很受触动:「有时候你很喜欢一个人,可能永远都不会被那个人知道,但你还是会把他当成心灵的寄托」。 The Fur.:如果世界是喜剧,也要做最耀眼的电影明星

2025/10/12
articleCard.readMore

日常#5 - PL-330 收音机、咖啡、通关空洞骑士、CITY 完结

日常#5 PL-330 收音机、咖啡、通关空洞骑士、CITY 完结 前阵子桦加沙来袭,17 级的台风,看起来很吓人,不少城市都发布了五停1。所幸住的地方影响不大,就偶尔飘点小雨,没有感受到很大的风,也没有特大暴雨。 期间看了墨枫梧桐的 『桦加沙』到来之前,我如何做应急照明和通信,冲动之下也买了台德生 PL-330 收音机。 图1  德生 PL-330 收音机 PL-330 的功能很丰富,可以收听 FM(frequency modulation)、AM(amplitude modulation)、SW(shortware)、MW(midium-wave)、LW(long-wave)、支持电台的管理2、 ETM(Easy Tuning Mode)、定时开关机、SSB(single-sideband modulation) 等,可玩性蛮高的。 趁此机会,也稍微了解了一下 FM、AM、SW、MW、LW 的关系。 图2  一个 GIF 图,展示声音和 AM、FM 的关系。 从上到下 3 条波形图,第一条是 Signal,第二条是 AM,第三条是 FM。 AM 在 Signal 的波峰振幅更大,在波谷振幅更小。 FM 在 Signal 的波峰频率更高,波形更密集;在波谷频率更低,波形相对稀疏。 (图片来源: AM Broadcasting, 遵循 CC BY-SA 2.5) 人的声音属于低频信号,传播不远,想要广播到很远的地方,就需要调制成高频信号。3从图 2 的 GIF 图看,无论是通过 FM 还是 AM 调制,波形都会比原始的信号密集很多,或许是因为密度高,就算传播到很远的地方也容易被识别,更能抗干扰;高频信号的 波长 短,相同的距离,高频比低频可以携带更多的信息,传输效率也会更高。 通过频率调制成高频的是 FM,平时听的电台基本都是 FM,多数都是当地的广播电台,相比 AM 稳定得多。 通过振幅调制成高频的是 AM,按照波长的长短又可以分成短波(SW)、中波(MW)和长波(LW)。波长受到频率影响,表现在收音机中就是不同的频段。4 短波可以借助电离层反射5,可以传递得很远,可以用于国际广播,但也容易收到干扰,收到的声音很多噪点。短波的频段很广,比中波和长波都多得多。中波白天靠地波传递,晚上也可以借助电离层传播,相对短波而言传播距离可能没那么远,但会比短波稳定点。长波主要靠 地波 传播,但是长波的发射成本好像比较高,现在大部分国家很少发射长波。6 从我的使用体验来说,短波覆盖的频段最广,我收听过英语、日语、台湾话、韩语/朝鲜语等电台,不过声音都相对比较糊,可能室内信号干扰多。中波我可以收听到香港和中央广播的一些电台,声音相对会清晰和稳定一些。 图3  AM 和 SSB 信号频谱示意。(图片来源:Single-sideband modulation,遵循 CC BY-SA 3.0) 收音机还支持 SSB(single-sideband modulation) 接收。 简单来说,AM 发送会形成两个边带,它们都编码了完整的原始信号,所以实际上发一个边带也是可以的。在发送端的优势是,相同功率输出下可以实现更远的传输范围。但在接收端,往往需要更高的成本制造,用的人不多,所以广播电台比较少用 SSB。我尝试过开启 SSB,收到的声音会变得更加单薄和尖锐,稳定性也没有提升,估计电台发送的也不是 SSB,所以我开启了也没啥用。 收音机还有一个不错的功能是 ETM (Easy Tuning Mode),它可以自动地搜索频道,在 FM、AM 中都能用,省得自己用旋钮找半天,提供了不少便利。以后出去旅游,感觉可以带上它去搜索一下当地的电台,应该蛮有趣的。 如果是为了应急准备,确实没必要买 PL-330,找一个能收听 FM 的便宜收音机就好了。 PL-330 用的是锂电池,更适合日常用,应急的话我觉得干电池会更靠谱,毕竟灾害来了,电力往往很难确保。 如果只是想听电台,网络上也能方便收听全世界的电台7,而且声音要清晰得多,也没必要特意买一个收音机。 这次买 PL-330,是想为应急做一个准备,以防万一。它的外观也蛮好看的,看起来像是一个精密的仪器。除此之外,是因为我本身对收音机也有一些情怀。 初中的时候喜欢听一档深夜情感节目,叫「木凡的天空」,会有不少人投稿他们的故事,然后主持人把故事念出来。我也很喜欢节目的插曲: 🎵 Bressanone - Matthew Lien 🎵 消失的光年 - 大乔小乔8 🎵 乱红 - 陈悦 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和 《爱尔兰咖啡》。广播剧的演绎很有趣,有旁白,有人演绎角色说台词,有各种模拟的声音和音乐。听完之后我还去图书馆找了很多蔡智恒的书看,大多都是关于大学或工作后的爱情故事。我看这类爱情小说不多,蔡智恒的书在我看来很有青春感、都市感,是我当时看过最好的爱情小说了。 后来智能手机普遍,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就没有听收音机的习惯了。关于收音机的回忆,就剩下英语听力,还有我的外公。 外公也喜欢听听收音机,听的内容大多数是讲书和粤剧,印象中他还找我帮他买过收音机。小时候被外公外婆带大,等上小学后就相处得时间就少了很多,每次去都是吃个饭,简单聊会儿天,就又离开了。在平常的一天,外公躺在家里的椅子上离去了,也没有见到最后一面。小时候他总是带我去饭店喝茶,给我点大颗的牛肉丸,而长大后,却也没来得及多请他吃几顿饭。还是遗憾啊。 图4  Morse 冷萃罐装咖啡 最近买了不少 Morse Coffee 的咖啡豆,还买了新出的冷萃罐装咖啡。 说起 Morse,最初是和一个同事闲逛碰到的,当时的店员很热情,也很友好,还加了微信拉进了一个群里。后面知道有杯测活动,报名参加了一次,体验了一下杯测流程,还送了一包 100g 的咖啡豆,当然,也是有报名费的。再后来,它们的烘焙工厂开张,还被邀请去参加了活动,充当了个路人乙观众。 微信群里偶尔会有一些折扣活动,有一些他们剩下的上个月的库存会打折出售,2 件 5 折优惠,我觉得还是非常划算的,尽管不是最近烘焙的,可能没有那么新鲜,但他们的咖啡豆品质还是不错的,好的豆子不怕时间长,往往我都会买两包,够喝好一阵子了。 图5  Morse 咖啡豆 最近也是买了 4 包不同风味的豆子,都是用摩卡壶煮成相对浓的咖啡液,混合牛奶做成拿铁。以前买过蓝野牛,应该是他们家卖的最多的豆子了,做成拿铁喝起来还不错。这次买的黑野牛,整体会偏苦一点;紫野牛比黑野牛好喝,风味多一些;夜玫瑰因为是厌氧处理的,有厌氧处理标记性的味道,算是风味中最浓郁的;白色三叶草还没喝,水洗和中浅烘的豆子,闻着有股淡淡的甜味。 罐装咖啡买了两种,香草山冷萃和冰摇柠檬冷萃。 图6  香草山冷萃 香草山也是 Morse 的一款豆子,冷萃出来没有苦涩的味道,大概也是酒桶发酵或者厌氧处理之类的,确实能喝出一种类似威士忌的风味,牛奶巧克力也能联想到,香草冰激凌就联想不到了。喝完之后,咖啡的余味能持续一阵子,再喝白水,会有回甘。整体来说我挺喜欢这款冷萃的。 图7  冰摇柠檬冷萃 冰摇柠檬冷萃是加了糖的,很甜,第一口喝下去,和瑞幸的各种糖浆美式的口感一模一样。不过细品的话,还是能喝到一些柑橘味的,至于蜂蜜,都很甜,从甜感上来说是有这样的风味。茉莉的味道我就联想不到了,虽然闻过,但我对茉莉的味道也想象不出来。我不喜欢这款冷萃,太甜了,掩盖了咖啡本身的味道,喝起来像是在喝甜水。 如果你想买咖啡豆,可以看看 Mores Coffee,经常有活动,买一送一或者送冰箱贴、杯子啥的,豆子的品质我也觉得也 OK,性价比还是蛮高的。 手臂的手术过去很多天了,现在基本不会痛,也能用力干活了。只是伤口不能碰水,要避免感染,期间可能会让伤口沾水的事都在麻烦女朋友,受了很多照顾。 人体恢复能力还是很强的,每过一天都会好转不少。做完手术第一天手臂还挺痛, 第二天开始就恢复了许多,只要不用力都不怎么痛。 再过几天就能拆线了,这些天都怕出汗,等拆线后要多出去走走,运动个够。 做饭的锅用久了,涂层掉了不少,现在很容易糊底,煮开水也会闻到一些怪味,索性换一个锅。因为灶台下面放了洗衣机,用电磁炉的话,产生的电磁可能会损坏洗衣机,又没有通煤气,就只能买电热锅。 电热锅有两类,一种是分体式的,一种是一体式的。分体式的好处是锅比较轻,洗起来也不用注意什么,缺点是容易受热不均匀,火力也不够大。一体式受热均匀一些,但整体重了很多,洗的时候也要小心不要洗到插口。 这次买了一个美的的一体式的电热锅,最高功率 1800W,昨天做饭感觉火力还挺猛,不像之前那个锅一样,热起来要半天,还挺满意这次的购物。 前些天看到 GitHub 有通知,虽然有通知数量,但点进去却什么都没有,也没有地方能删掉,看着有点难受。 稍微搜索了一下,发现也 有人碰到类似的问题,可以用 GitHub CLI 通过 API 将这些通知标记为已读。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这个仓库在通知之后,被禁了或者转成了 private,导致通知还是指向了用户,但用户又没有权限看,页面上也没有提供入口删除。 这些通知我的仓库我都没有参与过,不知道怎么就被关联上了。平时也会看到有的账号会反复地 follow 我,这些账号的 following 数量往往都是几K,看着不像是一个正常用户的账号,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 断断续续地玩空洞骑士,最近通关了(涉及剧透) 查了一下攻略,把关键的能力 ⸺ 超级冲刺、二段跳都获得了,探索了很多原来去不了的地方。去了竞技场,过了两关,第三关还是有点难,留着以后打。 到处走,误打误撞地把剩下两个封印解除后,回到遗忘十字路的黑卵圣殿,发现里面捆绑着「空洞骑士」,他的雕像曾经在喷泉广场见过,纪念碑上写的是「纪念高远黑色穹顶下的空洞骑士它的牺牲使圣巢永世不衰。」砍断捆绑空洞骑士的锁链,进入了战斗,空洞骑士还是挺好打的,打到三阶段,会看到他开始用骨钉自残,不断地插入到自己的心脏,看起来很痛苦的样子。空洞骑士的模样和小骑士也很像,只是他更高大一些。好不容易打死了,按照提示对空洞骑士进行吸收,所有的感染都被吸进了小骑士的身体里,原来漆黑的眼睛闪着感染的橙光,接着锁链出现把小骑士捆绑起来,变成了「空洞骑士」曾经的样子,黑卵圣殿的入口再次封闭,唯一的不同是上面没有三个 守梦者 的封印。游戏结束。有点悲伤。 原来「纪念高远黑色穹顶下的空洞骑士它的牺牲使圣巢永世不衰」是这个意思,空洞骑士被用来封印所有的感染,以此来拯救圣巢。可是如今的圣巢依然衰败了,圣巢四处也依然看到一些被感染的虫子,看来是封印失败了。而小骑士被呼唤过来,最终也变成了封印感染的空壳,或许又会有下一个小骑士重复这个轮回吧。 看了攻略,游戏还有其他结局,后面再慢慢玩。 这个夏天也(この夏も) 终将 (やがて) 成为那个夏天。(あの夏になる。) Source 夏天结束了,CITY (小城日常) 也完结了,很精彩的动画,色彩绚烂、温暖、明亮,剧情充满创意和巧思,让人快乐和感动。推荐一看! 图8  CITY 动画截图,左边是新仓,右边是南云,边上还有一只长耳猫。 .dialog { display: flex; flex-direction: column; gap: 1em; & div { display: flex; align-items: center; gap: .5em; &:nth-child(even) { flex-direction: row-reverse; } } & img { border-radius: 50%; width: 2em; object-fit: contain; } } 夏天就要结束了啊(夏が終わっちゃいますね) 今年夏天一结束,(今年の夏が終わったら、) 明年的夏天就在路上了(来年の夏が来るまでよ) 你找到有趣的事了吗(楽しい事は見つかりましたか 我想了一下,(考えたんだけどさぁ、) 其实每天都挺有趣的(意外と毎日楽しいんだわな) 🎵 Hello - Furui Riho (动画 OP) 🎵 LUCKY - TOMOO(动画 ED) 脚注: 1 停工、停业、停市、停运、停课 2 记忆、删除、排序 3 感兴趣可以看看:FM 和AM 是啥意思?收音机是咋收到音乐的?李永乐老师讲广播信号传输 4 PL-330 的频段: FM:64-108 MHz SW: 1711-29999 kHz MW: 522-1620 kHz LW: 153-513 kHz 5 Shortwave radio 中的描述: 短波频段的无线电波可以被大气中一层带电原子构成的电离层反射或折射。因此,以一定角度发射到天空的短波可以在很远的距离上被反射回地球,超出地平线。这称为天波或「跳跃」传播。因此,短波无线电可以用于非常远距离的通信…… Source 6 见 Longwave#Broadcasting | Wikipedia 7 例如 Radiocast 8 以前听的时候不知道歌名,也就不好搜歌词。每次听到那句「每个人是每个人的过客/每个人是每个人的思念」,我都会听成「美国人是美国人的过客」,就很不明白和美国人有什么关系。但这样的联想,却又让我在听这首歌时,增添了一些遥远国度的幻想,似乎也和歌曲的情绪相称。 另外,推荐听听 大乔小乔 的歌,例如 农夫渔夫,旋律和歌词我都很喜欢: 如果有一天我能够拥有一个大果园

2025/10/1
articleCard.readMore

使用 org-protocol 生成听歌排行

使用 org-protocol 生成听歌排行 🎵 鞋底子 + 十八岁 (Outro) - 夏之禹 / 地磁卡 在整理 Blaugust Feed 的时候,看到 Matt 的 Now Playing 页面,里面罗列了他的 Top 10 Tracks。 感觉蛮有趣的,于是我也模仿做了一个 听歌排行 页面。 我主要使用网易云音乐听歌,它本身就有听歌排行,我要做的就是拉取下来,格式化后记录到博客文章中。 主要用到 Emacs、org-protocol.el 1、Tampermonkey。 流程是这样的: 登录 网页版的网易云音乐,跳转到听歌排行页面。2 使用 Tampermonkey 写点 脚本 解析排行页面的元素,然后格式化成自己需要的格式。3 把格式化后的数据保存到博客文章,我的博客是用 Emacs 和 org-mode 写的4,可以利用 org-protocol.el 和 org-mode 的 capture 5功能,捕获并写入到我指定的文件里。 capture 模版 ("m" "Music Rank" entry (file+headline "~/git/taxodium/posts/20250928T170716--听歌排行__blackhole_music.org" "每周排行") "* %<%Y-%m-%d W%W %A> \n #+begin_details\n#+html: <summary>Top100</summary>\n%i\n#+end_details" :jump-to-captured t :empty-lines 1 :prepend t :immediate-finish t) 使用 file+headline 指定捕获的位置,放到指定文件的指定标题下 设置捕获的模板,我用一个日期作为标题,记录快照的时间;然后把 Tampermonkey 获取到的数据放到一个 <details> 元素里 设置 :prepend t 使得每次捕获的内容都在前面 或许你不用 Emacs,但获取数据的方法是类似的,只是如何保存你需要考虑一下。 脚注: 1 org-protocol 是一种自定义 URL 方案( org-protocol:// ),用于在 Emacs 中触发操作。常见的用法就是浏览器中触发 org-protocol,调用 Emacs 完成一些事情。 macOS 上集成 org-protocol 可以参考 Setting Up org-protocol on Mac | xuchunyang。 2 听歌排行页面的 URL 是 https://music.163.com/#/user/songs/rank?id=your_id ,我好奇地试了试别的 ID,竟然可以看到其他 ID 的排行。 3 将排行部分的 HTML 页面,以及期望得到的格式作为输入,vibe coding 一下就能完成了。 4 感兴趣可以看: 使用 org-publish 发布博客 结合 denote 和 org-publish 写博客 5 关于 capture 的使用,推荐看看 强大的 Org mode(4): 使用 capture 功能快速记录。

2025/9/29
articleCard.readMore

Album#3 - There Is A Funeral In My Heart, For Every Man I Loved (心葬)

Album#3 There Is A Funeral In My Heart, For Every Man I Loved (心葬) 图1  There Is A Funeral In My Heart, For Every Man I Loved (心葬) 封面 专辑信息 专辑名称:There Is A Funeral In My Heart, For Every Man I Loved 心葬 歌手:FiFi Rong Fifi Rong Fifi Rong (Home Page) 年份:2021-12-10 风格:前卫流行 (Avant-Pop) 时长:约 53 分钟 来不及 Out Of Clock Run from Your Love (MV),一首我很喜欢的歌,单曲听过很多遍。尤其喜欢中间 Fifi Rong 的那段,喜欢她的声音1,也喜欢那段旋律。 于是好奇地搜了一下 Fifi Rong,找到了《心葬》这张专辑,听了一下很是喜欢。整张专辑听完,感觉被专辑营造的情绪包裹着,沉浸其中。 专辑的封面给人一种陈旧的感觉,封面中的 Fifi Rong 看起来像是民国时期的人,脸上神情是失落?是心死?会让我联想到《花样年华》这部电影。2 图2  There Is A Funeral In My Heart, For Every Man I Loved (心葬) 黑胶图片 这是一张双专辑,如果你买的是黑胶,会发现里面有两张碟,一张是《There Is A Funeral In My Heart, For Every Man I Loved》,一张是《心葬》。专辑的英语和中文各占一半,体现了 Fifi Rong 中英混血的身份,反映她文化的双重性。 关于专辑,Fifi Rong 也写了一段介绍: 更深的旅程:痛苦、接纳与超越 这张专辑是人类处境原型的肖像,以一系列单相思的爱情故事呈现,视角来自一位悲剧性且自愿陷入从一开始就注定失败的浪漫关系的女性。某种程度上,她自编自演,不断以仪式般重复扮演同一个角色,却对动机毫无察觉。 她在依恋与分离之间循环往复,每一次相遇与离别都把爱象征为一团难以捉摸的火焰,最终像昨日梦境般熄灭。在她的歌曲中,她讲述这些故事的同时寻找答案,最终追求超越。她拥抱每一次自选经历的痛苦,但必须独自愈合伤口,因此不可避免地离开每一种境遇,回到她与生俱来的超凡状态。 这解释了为什么她会为每一个曾经真心相爱的男人举行葬礼仪式,却注定要忘记并从心里抹去他。尽管外表脆弱、女性化且带着忧郁,她却拥有不屈不挠的力量,使她每次都能真诚地投入爱,并为下一次情感冒险或人生动荡做准备。 不同性别的人在不同时间都能在她身上找到一部分自我,因为她体现了集体意识:恐惧、痛苦、不安全感、欲望、失落、失望、受苦、孤独以及被爱的渴望。她所承受的痛苦顺序象征着未觉悟的自我状态 ⸺ 那种有条件的爱。 在写这些歌时,我在情感上成为了她。 Source 如果你对 Fifi Rong 感兴趣,也可以看看 我的故事 | Fifi Rong。3 除了这张专辑,也可以听听她其他的歌,推荐一首我喜欢的 Cold in You。4 歌词摘录 来不及 Out Of Clock 我原谅了他们 流尘 Only Man 我只是你梦中的流尘 自爱 Love Yourself First 他们的爱,他们的爱,他们的爱无法拯救我 另一个我 Another Me (旋律好听) 为了你我可以走,可以留 距离 Distance 你总是,忽近忽远 金石为开 Alchemist (旋律好听) 原谅了全世界原谅了你 足够 I'm Enough 繁华的尽头,一场海市蜃楼 梦之哀恋 Dream On 我陷入深渊于你眉目间 离开你 Stay Away (旋律好听) 到最后 到尽头 零度空间 QFT 呼吸着存在着感受着 网易云里没有 There Is A Funeral In My Heart, For Every Man I Loved 的歌词,如果你对歌词感兴趣可以看 There Is A Funeral In My Heart, For Every Man I Loved | bandcamp。 脚注: 1 她的声音,有时会让我想起这首歌: 2021 | LÜCY,可能听起来有点像。 2 关于封面: 我委托我的尊敬的朋友与支持者 Shane Rodrigues 创作一幅真人大小的超写实丙烯画作,这一构想源自我希望以“声音的绘画”来致敬这些年为打造这张双专辑所付出的岁月。 Source 3 没想到她还对 Web3 和区块链很感兴趣: 当我在 2021 年疫情之中首次发现 Web3 世界时,吸引我的是区块链技术带来的创造性自由和开拓精神。这是关于去中心化以及早期采用一个充满潜力的领域。社区的思维方式与音乐行业常见的传统层级结构截然不同,这里更多关于双赢的场景。这个空间感觉就像是一个真正的数字文艺复兴,聚集了志同道合、创业精神的艺术家们,他们拥有自己的作品并寻求新的前进方向。 Source 4 喜欢这一段: You’re so far and you’re so close

2025/9/28
articleCard.readMore

给博客添加 Webmention

给博客添加 Webmention 什么是 Webmention Webmention 是一种通知,表明一个 URL 链接到另一个 URL。 例如,Alice 在她的博客上写了一篇有趣的帖子。随后 Bob 在自己的网站上写了一篇回复她的帖子,并链接回 Alice 的原始帖子。 Bob 的发布软件向 Alice 发送一个 Webmention,通知她的文章被回复了, Alice 的软件可以将该回复显示为原始帖子上的评论。 Source Webmention 和评论差不多,只是它的门槛相对高一点,需要你写一篇文章1,并链接到你想评论的文章。 如果对方支持了 Webmention,你发送 Webmention 通知后,对方就会将你的内容显示出来。 Webmention 的大致流程 图1  Webmention 的大致流程,参考 https://www.w3.org/TR/webmention/#protocol-summary 为什么接入 Webmention 实现跨站点的对话。当你链接到某个网站时,你可以发送一个 Webmention 来通知它。如果该网站支持 Webmention,那么该网站可能会将你的帖子显示为评论、赞或其他回应,就这样,你就实现了从一个站点到另一个站点的对话! Source 我觉得 Webmention 和集成在博客中的评论系统是类似的。 如果你要回应一篇文章,通过 Webmention,你需要写一篇文章链接到这篇文章,并发送一个 Webmention 通知。通过如 Bridgy 之类的服务,也可以收集社交网络上(Blusky、Mastodon 等)关于文章的回应,例如点赞、转发等。 但我觉得并没有比集成于博客的评论系统更方便。 从数据层面看,除非自己买服务器搭建 Webmention,否则用第三方提供的服务,数据依然不在自己的手上。 所以我为什么要接入 Webmention? 最开始是在 我想让自己说话不那么“端着” | Owen Young 中了解到 Webmention,当时觉得有些麻烦。 最近网上冲浪的时候,看到不少博客都有集成 Webmention,然后了解了一下 webmention.io 的使用,看起来不麻烦,就想着集成看看。 非要找个理由的话,就是折腾一下,好玩吧。 如何接入 Webmention 如果自己搭建的话,可以参照 Webmention 规范 实现。你也可以找现成的工具。2我目前实现很简单,接收依赖 webmention.io 提供的服务,以及一些自己编写的脚本;发送目前还是手动触发,麻烦一些的地方是给博客添加 microformats 。 作为接收方 接收我使用 webmention.io 提供的服务,按照 How to Set Up Your Website for IndieLogin.com 的说明进行设置。 我用 GitHub 进行验证,需要在 GitHub Profile 中包含我的网站,同时在网站添加一个链接。 图2  我的 GitHub Profile 页面,我把网站的地址添加到了 Profile 中 <head> <!-- 省略其他内容 --> <link href="https://github.com/spike-leung" rel="me"> <!-- 省略其他内容 --> </head> 这样就能通过 webmention.io 的验证了。 接下来按照 webmention.io 提供的 API 获取 Webmentions 的数量和内容,需要在页面上添加 HTML 元素,写 一些 JS 代码 调用 API 渲染数据3,再写点 CSS 优化一下样式。 搭建好之后,可以用 Webmention Rocks! 提供的服务进行测试。 你可以在页面底部看到这篇文章的 Webmentions,也欢迎你给我发送 Webmentions,这样我也可以测试 Webmentions 的展示。 至于查看 Webmentions 也有几种方法: 到对应的页面下看 订阅 webmention.io 提供的 Mentions Feed 使用 webmention.io 提供的 Web Hook 通知自己 到 webmention.io 的 Dashbaord 查看 作为发送方 作为发送方,你只需要在你的文章中包含对方的链接,就可以向对方发送 Webmention 了。4 但是如果你想让你发送的内容更丰富一些,就需要通过 microformats 标记网站信息,如用户名、头像、内容、你要提及的链接等,从而让 Webmention 解析展示。 最主要的标记是 h-card 和 h-entry,前者标记用户信息;后者标记内容信息,标记的部分会作为 Webmention 的内容呈现。 关于 h-card 和 h-entry 的作用,推荐看 Sending your First Webmention from Scratch,文章循序渐进地引导你添加相应的标记,并且有对应的示例,同时文章本身也可以用来测试 Webmention 的发送。 我在往自己博客添加的过程中折腾了很久,也分享一些我的经验。 microformats 这些标记,可以和 HTML 做类比,它也是有层级关系的,最终会解析成一个 JSON 的树形结构。在你测试的时候,可以从 Microformats Parsers 找一个 parser 检查你的文章解析出来的内容。 关于 h-entry what is the bare minimum list of required properties on an h-entry 中回答道,没有任何 h-entry 的属性是强制要求的。 但推荐至少包含: e-content 标记文章内容,被标记的内容会作为 Webmention 的内容被发送 p-name 标记文章标题 p-author 标记作者信息,一般会和 h-card 结合使用 u-in-reply-to 标记你回应的链接。此外 u-like-of、u-report-of 等可以用于标记不同的引用目的 dt-published 标记文章的发布日期 dt-updated 标记文章的更新日期 关于 h-card h-card 是用来标记用户信息的,介绍一些我觉得比较有用的: p-name 标记个人或组织的全称 u-email 标记邮箱,一般标记在 mailto 链接上 u-logo 标记你的 logo,一般标记在 <img> 标签上 u-photo 标记你的头像,一般标记在 <img> 标签上 u-url 标记你的主页,一般标记在一个链接上 p-note 标记额外信息,有人会用来写自我介绍 在这种场景下,h-entry 需要是 h-card 的父元素。 综上,一个相对完整的 microformats 标记是这样的: <!doctype html> <meta charset="utf-8"> <title>Hello World</title> <body> <div class="h-entry"> <!-- 注意 h-entry 是其他属性的父元素,包含了 h-card --> <div class="p-author h-card"> <!-- 使用 h-card 结合 p-author 标记作者信息 --> <img src="https://aaronpk.com/images/aaronpk.jpg" class="u-photo" width="40"> <a href="https://aaronpk.com/" class="u-url p-name">Aaron Parecki</a> </div> <!-- 标记引用的链接,表示回复 --> <p>in reply to: <a class="u-in-reply-to" href="https://aaronparecki.com/2018/06/30/11/your-first-webmention">@aaronpk</a></p> <!-- 标记回复的内容 --> <p class="e-content">Trying out this guide to sending webmentions</p> <p> <!-- 标记当前文章的 URL --> <a href="https://aaronpk.com/reply.html" class="u-url"> <!-- 标记当前文章的发布日期 --> <time class="dt-published" datetime="2018-06-30T17:15:00-0700">July 30, 2018</time> </a> </p> </div> </body> 具体如何标记,要看你博客中的 HTML 标记是如何排布的,在标记时注意层级关系就好。测试阶段可以多利用 Microformats Parsers 解析你的文章,检查解析出来的内容是否符合需要。 org-mode 中的标记问题 在 org-mode 中可以用 #+attr_html 给内容添加 microformats 标记,但是它不太精确,例如我要标记下面这段话: #+attr_html: :class u-in-reply-to e-content 关于 h-card 和 h-entry 的作用,推荐看 [[https://aaronparecki.com/2018/06/30/11/your-first-webmention][Sending your First Webmention from Scratch]], 文章循序渐进地引导你添加相应的标记,并且有对应的示例, 同时文章本身也可以用来测试 Webmention 的发送。 我会得到: <p class="u-in-reply-to e-content"> 关于 h-card 和 h-entry 的作用,推荐看 <a href="https://aaronparecki.com/2018/06/30/11/your-first-webmention" class="u-in-reply-to e-content">Sending your First Webmention from Scratch</a>,文章循序渐进地引导你添加相应的标记,并且有对应的示例,同时文章本身也可以用来测试 Webmention 的发送。 </p> 我希望仅给 <p> 标记 e-content ,表示回应内容;仅给 <a> 标记 u-in-reply-to ,表示要回应的链接。但 org-mode 会给 <p> 和 <a> 都加上 e-content 和 u-in-reply-to ,目前还不知道如何解决。 所幸,不太影响 Webmention 的解析。 都设置好之后就可以向集成了 Webmention 的网站发送通知了,你可以: 找到引用文章的 Webmention 入口,填写你的文章 URL 并提交 自己构建 POST 请求,或用第三方服务,如 Telegraph 手动发送 考虑集成 webmention.app 等实现自动发送 一些问题 常见问题 大部分疑惑 Webmention-faq | IndieWeb 中都有解答。 分享一些比较常见的问题: Do webmentions work only when both sites use webmentions? How do you know if a website uses webmentions? Which links should webmentions be sent to Should webmentions be sent for removals 关于 u-in-reply-to 的使用 u-in-reply-to 标记的链接,应该结合 e-content 标记回应的内容,一般会作为评论出现,不包含上下文是没有意义的。 如果只是引用了一些链接,并没有对于这些链接的回应,不需要用 u-in-reply-to 标记,直接发送 Webmention 就好了。 关于 h-entry 的使用 尽管可以设置多个 h-entry,但我觉得一篇文章应该只有一个 h-entry。 原因是 h-entry 中往往你需要指定文章标题、作者、发布和更新时间、内容,这和一篇文章的内容是刚好对应上的。 如果标记多个 h-entry,比较难保证每个 h-entry 都有这些信息,尽管 h-entry 不要求包含任一属性。 为了发送 Webmention 可以方便一些,我的建议是: h-entry 设置在包含文章内容、作者信息、发布日期等的父元素上 e-content 标记在整篇文章内容上 好处是,只要在文章中的链接都能被发现,而不需要额外再标记什么。 缺点是,有的 Webmention 接收方会把 e-content 的内容全部展示出来。如果标记的是整篇文章,那么整篇文章都会被渲染出来,回复的部分就会被淹没在整篇文章中。 我尝试过只把 e-content 标记在回应链接(记为 链接 A )的部分,这样渲染到对方 Webmention 的就只有我标记的部分。 但当我想 mention 其他链接的时候,因为 e-content 现在只标记了 链接A 的内容,而不包含其他链接的内容,就导致发送 Webmention 的时候,对方无法找到 Target URL,无法完成 Webmention。 我可以给其他链接也增加 e-content 的标记,但这会导致 链接 A 的 Webmention 得到一个 content 数组,有的网站只获取数组中的第一个元素,但里面的内容却不一定和 链接 A 有关,渲染出来就会有点怪。 权衡之下,目前我觉得把 e-content 标记在整篇文章里是最方便的。 TODO TODO [X] 优化博客中 Webmention 的展示,支持头像、主页等内容的展示,会参考 Sending your First Webmention from Scratch 的实现 [ ] 支持不同类型的 Webmention 展示和发送,如回应、点赞、RSVP 5等 [ ] 实现自动发送 Webmention [X] 支持 HTML 内容的渲染,但要避免 Cross-site scripting (XSS) 6 写在最后 以为接入挺简单的,但实际做还是折腾了两天,果真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呀。 如果你链接了我的文章,欢迎你向我发送 Webmention,这样就建立了文章之间的链接。一方面我可以看看别人引用时的评论;另一方面,其他读者也可以通过 Webmention 知道你的文章。 我认为这是一件共赢的事,你引用了我的链接,帮我推广了给更多人;而你向引用的文章发送 Webmention,也能帮忙推广你的内容。 何乐而不为? 其他参考文章 透過 webmention 來搜集 blog 的社群迴響 | Jason Chen Webmention 实现参考 | Runye Now, I'm in IndieWeb? | Owen Young 在 Hexo 项目中添加 Webmention | Cytrogen 脚注: 1 或者在社交媒体如 BlueSky、Mastodon 上发一个帖子,引用文章的链接。 2 你可以从 Webmention | IndieWeb 里找到很多工具和服务。 3 也可以用别人封装好的 webmention.js。 4 我的文章中,有的链接没有任何标记,按理说只要包含了链接,对方就能收到我的 Webmention。但我发送后却收到了「The Microformats at the source URL do not contain a link to the target URL.」的错误提示。可能是因为我使用 microformats 标记了内容,此时需要确保 microformats 解析后的内容中,包含对方的 URL。 5 源自法语 répondez s'il vous plaît,请回复的意思。 6 防止 XSS 攻击,Trusted Types API 看起来不错,可惜浏览器支持度不够。防御 XSS 主要从两方面入手: 净化 (sanitize) 用户输入的内容。可以使用 DOMPurify 处理。 使用 Content Security Policy (CSP) 限制执行。Netlify 有插件支持,倒是方便了许多。要注意的是,当开启了 CSP,一些行内的脚本,如写在元素上的 onclick、 onchange 等会被阻止执行,需要将他们挪动到 JS 文件里。

2025/9/26
articleCard.readMore

Zine#42 - 写 Zine 的好处

Zine#42 写 Zine 的好处 Zine#38 已经提前叠甲了,所以我就放心大胆地鸽了很久。 へ(゜∇、°)へ 说实话,我很佩服周更的作者,尤其是周刊内容量大的,这其中的工作量在我看来是不小的。1我也希望我能保持更新频率,但目前对我而言并不容易。 尽管如此,我觉得 Zine 还是给我带来了好处。 Zine 在很大程度促进了我更新博客内容。从写第一篇 Zine 到现在,我总共写了 86 篇内容,而在那之前,我只写了 25 篇。 Zine 大多数的工作是整理信息,不需要写太多自己的话,所以写起来会相对轻松;而当你分享的内容收到一些好的反馈,又会进一步鼓励你继续写;整理信息过程中会接触到很多东西,拓宽视野的同时,也很可能孕育一些想法,催生出一篇文章。 Zine 也是我的一份笔记。自己整理过的信息多少会有些印象,在需要时快速检索一下,往往能找到一些有用的东西。例如前阵子我在折腾首页的样式,就找到了 Zine#14::Responsive TOC leader lines with CSS,用里面的方法实现了引导线的样式。 如果你不知道写什么,不妨写写周刊。记录生活也好,分享信息也好,开始了,或许就会给你带来动力。 这期内容比较多,泡杯咖啡,听听推荐的歌,慢慢看啦~ 不定期再会 。:.゚ヽ(*´∀`)ノ゚.:。 News | Article Evaluating Resources and Misinformation | Kaitlyn Van Kampen 文章分享了 SIFT 方法,用于分辨虚假信息,在你想分享一些信息之前,你应该先判断可信度。 S - Stop 在阅读或者分享前,先停下来,应用其它三个方法,验证其可信度。 请注意您对文章标题或信息的情绪反应。标题通常旨在吸引点击,并通过引起读者强烈的情绪反应来实现这一目的。 Source I - Investigate the Source 花点时间了解一下作者的背景和信息的来源。 可以利用 横向阅读 (Reading Laterally) 的技巧和 hovering。 不要只看网站上的「关于我们」部分,还要看看其他可信来源对该来源的评价。 你可以使用 Google 或 Wikipedia 来调查该来源。 Source F - Find Better Coverage 还是利用横向阅读的技巧,寻找更多的相关信息、报道,做进一步的佐证,看看你是否能找到其他来源来证实相同的信息或对其提出异议。 必要时借助事实核查机构(Fact Checker),例如 FactCheck.org​。 T - Trace Claims, Quotes, and Media to their Original Context 追溯主张、引文和媒体的原始语境。如果存在引用,应该去看看引用的原文,看看有没有曲解、夸大或者断章取义。 这点我有体会,我常看 科技爱好者周刊,其中有一个部分是「言论」,我以为是直接引用的,但其实是经过了作者加工的,有时会比原文更具吸引力,但可能和原文表达的含义会有些出入。2 所以后面我一般都会去看看原文链接。 我在 Zine 中分享的内容也是,或多或少会和原文表达的含义有差异,对于感兴趣的内容,我建议你也翻翻原文。 How to Surf the Web in 2025, and Why You Should | raptitude.com 作者推荐你进行「网上冲浪」⸺ 以一个网站作为起点,通过超链接不断探索,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作者还分享了 3 条网上冲浪规则: 从一个有大量外部链接的独立网站开始3 避免打开多个浏览器标签页 过去,网页浏览器没有标签页。你必须下定决心,直接跳到下一个地方。如果你不喜欢,随时可以返回,但你确实需要离开当前页面才能看到另一个。这是刺激的一部分,它让你的思维能够完全从一个空间的思想切换到另一个空间,而不是将注意力分散到越来越多的网站上,却无法完全投入到任何一个网站中。 Source 当你进入一个封闭系统时,请离开 摘录 我说的「网上冲浪」不只是指上网。我的意思是,仅仅通过点击超链接,从一个页面跳到另一个页面来探索互联网,没有明确的目的地,除了那个奇妙的、尚未被发现的网站,当你找到它时,它会让你惊叹不已,让你着迷,那个网站会让你觉得它一直在等你,你永远也看不够。 要冲浪,你必须从一个带有外部链接的普通网站开始,避开所有算法驱动的通道 (Reddit, YouTube, X, 任何应用程序),这些通道引导着当今大部分的互联网流量。你还必须使用一台真正的电脑,而不是手机。如果你最终进入了社交媒体,那你就不是在冲浪了。 年轻的读者可能甚至不知道,互联网曾经完全由网站组成,由人类创建,仅通过超链接连接。超链接充当路标,由其他人手工放置,旨在引导同行者前往他们原本不会知道的独特地点。没有公司拥有的通道,只有许多从每个空地分叉出来的路径,这些路径由这些手工制作的标志标记,召唤你继续前往荒野中的某个其他地方。 20 世纪 90 年代末到 21 世纪初的互联网,与今天的互联网相比,提供了截然不同的感官和情感体验。稍微换个比喻,旧时的网络就像一个由无数相连、装饰各异的公寓组成的无尽城市,人们通过墙壁上的小滑道和传送门穿梭其中。每一个传送门都将你直接送往另一个古怪的空间,由另一个古怪的人物建造,每个空间又都有自己的一系列滑道向外辐射。 在这种结构中冲浪,其特点是充满了惊奇和丰富感。下一个传送门后面可能就是你从未见过的事物。你穿梭于宇宙之中,发现着你甚至不知道存在的事物,⸺ 而宇宙也随之不断扩张。 Source I Tried Every Todo App and Ended Up With a .txt File | Alireza Bashiri 作者尝试过很多 TODO 应用,最后还是一个 txt 文件最有效,因为它足够简单方便、数据是通用的、且数据属于自己。 我曾经也用 GTD (Getting Things Done) 管理自己的各种事项,但有段时间没有及时 review,到现在就用得很少了。 当我有什么怕忘的,我一般就打开手机的记事本,简单记录一下,后面再整理。 Re-label the "Save" button to be "Publish"… | Simon Willison’s Weblog 维基百科将「保存(Save)」按钮的文案改了「发布(Publish)」,因为他们发现用户不一定理解「保存」意味着什么,每次「保存」其实都会发布改动,并且不可撤销,但用户可能会以为只是存了一次草稿。 重新标记按钮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它会更清晰、更明显地向用户表明他们即将执行的操作的性质。 Source 这说明了合适的文案对可用性的影响,在选择文案时要多加斟酌。 另外一个类似的例子是:“Your” vs “My” in user interfaces | Adam Silver。 The evolution of five of Adobe’s iconic icons | Adobe Design 文章分享了 Abobe 5 个常用图标的演变,虽然只是一个很小的图标,但也有很多讲究的地方。 摘录 图标可能很小,但其影响力却巨大。它们将意义、记忆和隐喻浓缩在几个像素之中。随着我们的工具、用户和平台不断发展,引导它们的图标也在不断演变。这五个图标向我们展示了设计绝非一成不变。它是一个活生生的过程,包括倾听、测试、完善,有时还会回归到一直以来行之有效的方法。 […] 每个图标背后都有一支设计师团队,他们回答着能开启理解之门的问题:这行得通吗?它清晰吗?它是否尊重用户?它是否面向未来?这些问题背后是对让工具变得直观、包容和神奇的承诺。所以,下次当你点击一个图标时,花点时间欣赏一下这个能说明一切的小图像吧。 Source Do Nothing | prickly oxheart 作者建议尝试一下「无所事事」,即什么也不做,就只是感受当下。 就是正念4吧,专注于此时此刻,专注于正在做的事情。 走路就只是走路,不听歌也不想什么;吃饭就是吃饭,去观察食物的形状,感受食物的带来的触觉,它们的香味和味道。 专注于当下,就存在于当下,能够切实地感觉周围的一切,而不是身在此处,却不在此处。 现在的生活太忙了,充斥着各种信息,有各种想要的东西、想做的事情,却很少停下来,什么都不做。 试试给自己一段空白的时间。 类似的文章:Getting nothing done | Bitfield Consulting The Conversation of a Kiss | Sightless Scribbles 一篇关于吻的优美的文章。 Become the person that you would like to be around | postcards by hasif 成为那个你想与之相处的人。 摘录 因为想想你最爱的人。 那些像阳光一样温暖的人。 那些让你感到放松的人。 他们可能没做什么大事,对吧? 他们只是始终如一地出现。温柔地。不带任何表演。 他们没有试图去改变你。 当你沉默时,他们没有表现出奇怪。 他们没有每两分钟就看一次手机,同时假装关心。 他们看你的眼神,让你觉得自己很重要。 这不正是我们都想要的吗? 被看重。 被温柔以待。 被铭记,无需提醒。 被理解,无需解释我们声音中的每一丝颤抖。 那么,如果你成为了那样的人呢? Source 接手,而不是「接锅」 | So!azy 工作上可能会遇到一些人,他们对自己的要求不高,做出来有问题,上头让你来接手,此时会觉得心里不平衡,凭什么别人做不好要帮他擦屁股呢。 还有的人可能说的时候义正言辞,龙飞凤舞,而实际做事就各种推托,当你吭哧吭哧干活,看到这样的人也会心里不平衡。 有时管理层也不作为,任由这些人的存在,心里也不平衡。 归根到底是有一种不公的感觉吧。 虽然知道应该专注于自己,减少对这些人的关注,不要浪费心力在这上面,但难免会有一些合作,又总会激发出心里的不平衡。 如果跟着摆烂,就变成自己讨厌的人了,我觉得也是不可取的。 所谓「眼不见为净」,要么让这些人远离自己,但作为普通牛马可能没有这样的权力;要么自己远离,去找和自己一样的人。 「极客死亡计划」的设计哲学 | 極客死亡計劃 「極客死亡計劃」的设计蛮不错的,有很多作者的小巧思。 我也写了 我的博客设计。 你也许不知道的海盗电台 | 枫林灯语 文章分享了「海盗电台」的历史和相关技术。 「海盗电台」是指那些未经许可而建立的广播电台。 这些「海盗电台」挺浪漫的,广播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 也不知道有没有人收听到,只是孤独地发射着自己的讯号。 某种程度上,个人博客也是如此吧。 Which colours dominate movie posters and why? | Stephen Follows 文章分析了电影海报的颜色使用,感兴趣可以看看。 橙色 - 以一种不令人担忧的方式吸引你的注意力,它散发着温暖,并增强了人的存在感。 红色 - 它传达着一个可以走向相反方向的双重信息 ⸺ 一方面是爱与激情,另一方面是危险与侵略。 白色 - 它可以是温暖而充满希望的,也可以是冰冷而孤立的,这取决于它周围的颜色。它能创造空间,消除干扰,使主题突出。 蓝色 - 平静、沉着。 棕色 - 粗粝、泥土和颗粒感。 绿色 - 家园或地狱。 紫色 - 它很少主导调色板,但一旦主导,就预示着某种非主流的存在。 粉色 - 高调亮相,引人注目 Read to Forget | Mo's Blog 我记得同事们会高亮大段文字,有时甚至高达 40%。这对我来说毫无意义。考虑到引人入胜的作品数量之多以及我们有限的时间,我们只能阅读一篇文章一次。所以,我阅读是为了遗忘。当我开始阅读时,我已准备好遗忘眼前 98% 的内容。对于大多数文本,我只想要两样东西:首先,我希望它能微妙地改变我的思维,这是一个渐进式的更新,使我朝着一个更完善的世界模型迈进。其次,我希望从中提取一些关键信息,以便日后写作时使用。例如,如果我遇到一篇论文中写得很好的方法论部分,我就会保存下来。阅读应该激发我的思考并产生新的想法。 Source 不禁让我反思我自己,我阅读文章时很喜欢做摘录... 不禁让我反思我自己,我阅读文章时很喜欢做摘录。 很多时候我收藏了很多文章,记录了不少笔记,但却很少回头看,既然如此,是不是没有记的必要? 我想记录它们,是觉得或许有一天我会用上,怕错过了,怕找不到了。 有些笔记还是有价值的,例如我收藏了一些好的内容,当我想给别人分享的时候可以快速地找到;5一些我碰到的问题,花了不少时间解决,我也会记录下来,当下次碰到的时候我可以快速找到参考。6 最早记笔记是用有道笔记,当时需要创建文件,归类到不同目录,很多时候记录完也不会看,而且要思考怎么归类,怎么放,有些麻烦,也没那么愿意记录。 后来用 Emacs,知道了 org-roam,笔记都在一个目录下,不用管怎么分类,只需要创建,记录,方便了很多。它还支持双向链接,提供 org-roam-ui 可视化链接之间的连接关系,有段时间很喜欢往里面记笔记,创建笔记之间的连接。但是这些笔记翻看的次数其实也不多,而且很多笔记仅仅是记录一些链接、一些摘录,比较少二次加工成自己理解后的文字。唯一有点用处的,就是当我需要找某方面的内容时,我可以先搜索一遍我的笔记,看看有没有记录相关内容。这时我才会翻看一下这些笔记,或者更新这些笔记。 再后来从 org-roam 切换到了 denote,大体上和 org-roam 差不多,只是它更简洁一些,我喜欢它的设计哲学。 denote 实际更像是一个命名系统,给任意类型的文件统一的命名,然后就可以给予统一的命名做很多方便的操作。 denote 相比 org-roam 还多了标签系统,创建笔记需要输入文件名和一些 tag,我的做法就是把脑子里最容易想到的标题和 tag 写进去,这样我以后要找也会很容易回忆起来。 再看 Zine,它其实和笔记也差不多,也是各种链接和大量的摘录。我摘录的原因: 我觉得这段话触动我,写得优美或有点道理; 方便我回忆文章内容; 给读者参考,或许这段话也触动了他,会让他想去读一下原文。 7作者也会做笔记,只是做得比较少;有的人标记内容,做笔记,也不一定是为了记住什么,正如《如何阅读一本书》里写的,一边读一边在书上做笔记,有助于读者理解作者想表达的内容。不过我也认同作者的一些观点,人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总想着什么都记下来,那得多累呀,有的内容也不值得记录。「阅读是为了遗忘」,不必要求自己记住什么,阅读起来或许能轻松点。 Cool Bit zine of millie 超酷的 zine,做得像是一个游戏,非常有趣。 17776-football 一个有趣的故事,呈现方式出来也很有趣,推荐你看看。 这让我想起 Zine#23::Browser adaptation,利用浏览器的特性来写故事,可以让故事的表达更丰富有趣。 HTML Day 2025 才知道有 HTML Day,可以看看大家做的活动海报,有的还挺有趣。 例如: HTML Day 2025 臺北 HTML Day 2025 Shanghai Floor796 Floor796 is an animated scene showing the lives of characters from various works on the 796th floor of a huge space station. 蓝狐手机 蓝狐的 NX1 是一款 4.0 寸的手机,非常小巧,性能应该也满足日常使用,或许以后会考虑购入用用。 还有厂商做这种小手机,照顾这样的小众群体,蛮好的。 Programming People 不同编程语言的拟人漫画形象。 图1  JavaScript 的拟人漫画形象,像是一对乱七八糟的尸体混合物。 图2  Lisp 相关方言的拟人漫画形象,像是法师。 50 keyboards from my collection | Aresluna 作者分享了他 50 个奇形怪状的键盘。 LisaGUI Lisa 是乔布斯抛弃的女儿的名字,后来他用这个名字命名了早期的苹果电脑。 LisaGUI 是苹果公司的第一个图形用户界面 (GUI),这个网站模拟了 LisaGUI,可以体验一下。 comicss 一个关于 CSS 的漫画网站,蛮有趣的。 图3  一张四方格漫画,标题是 Trust Issues。 两个人争论在 CSS 中 darkgray 比 gray 更深还是更浅, 从名字上看,明显 darkgray 颜色更深,但在 CSS 中 darkgray 却比 gray 还浅。 90's Cursor Effects I'd like to take the web back a little bit, into the wonderful days where knowing how to get your little mouse arrow to dance and sway was the most of your worries. 早期 web 上的指针样式,好玩,我在这期 zine 里加上了这个效果。 tooooools | Daniil Sukhovskoy 一个给图片添加效果的网站,效果挺酷的。 喜欢的设计分享 void(0) void(0) 首页的滚动动画蛮有趣的,四个 projects 叠加在一起,变成了 misson。 Adam Stoddard 一个设计得不错的个人博客。 Tutorial | Resource Choosing typeface | Imperavi 一篇很棒的文章,告诉你应该如何选择字体。 主要从几个方面考虑: 可读性 使用场景 是否需要支持多种风格,如加粗、斜体等 性能 预算,选择开源免费字体还是付费字体 摘录 衬线(serif)字体具有更高的易读性;通常,用衬线字体排版的文本更容易识别和感知,特别是长文章和书籍。 在营销网站、仪表盘和其他控制界面中,无衬线(sans)字体更合适,因为它们更容易被眼睛扫视和快速识别。 可读性是设计中最重要的因素。如果你的访客和用户无法舒适地阅读文本,那么整个设计就毫无意义。 Source 严肃的新闻杂志更适合使用衬线字体,而无衬线字体则能使内容呈现出友好、简洁的风格。 […] 如果你设计仪表盘或任何其他控制面板,最好选择那些眼睛容易扫描且在小尺寸下可读的字体。几乎总是无衬线字体作为唯一的选择。 Source How to write a good design document | Grant Slatton 一些写好设计文档的建议。 摘录 目标 将设计文档视为数学证明。证明的目的是说服读者定理成立。设计文档的目的是说服读者在给定情况下设计是最佳的。 最需要说服的人是作者。撰写设计文档的过程有助于将模糊的直觉转化为严谨的逻辑。写作会揭示你的思考有多么草率(而代码最终会揭示你的写作有多么草率)。 Source 组织 良好的设计文档组织与代码组织同样重要。你可能对代码组织有自己的看法。你可能用过「意大利面条代码」这个词来形容组织混乱的代码。大多数程序员在没有大量练习的情况下,写出的设计文档也像「意大利面条」一样杂乱无章。 […] 但一份完美的文档应写得让读者毫无惊讶。读者应该觉得每一句话都自然而然地衔接前文。他们读完你的文档后会想,「这完全很简单,我们当初为什么还需要开这个会呢?」。 这让许多追求自我表现的工程师感到失望。优秀的工程师常常希望别人能意识到他们有多聪明。 但一份好的文档会以一种方式阐述问题和思维模型,使得经过数周艰苦思考才发明出的解决方案,在文档呈现时对读者来说是清晰明了的。 这也需要对阅读你文档的人的思维有一个良好的模型。你文档的目标是将他们的思维从当前状态带到一个新的状态,在那个状态中他们相信你的设计是好的。 你应该预见到每一个可能的反对意见,并预先展示为什么这些反对意见是无效的,这样读者甚至不会想到提出这些反对。 许多工程师未能准确把握读者思维的起始状态,因此未能将他们引导到目标状态。 Source 编辑 一旦你将信息整理并正确排布好,下一步就是编辑内容长度。删除所有可以删除的词语。这样做是因为读者的注意力是稀缺资源。 除非你是一个异常简洁的写作者,否则你几乎总能在不牺牲信息的情况下,从初稿中削减大约 30% 的长度。 提高编辑能力最简单的方法是拿着红笔审阅别人的文档,划掉不必要的词语。你会发现很多。这比批评别人更容易。 一旦你锻炼出了这种能力,就可以把这把武器用在自己身上。将想法浓缩到 280 字符的推文限制内,也是一个出乎意料的好练习。 Source 数量 大量练习是无可替代的。我很感激曾在 AWS 工作,那里有一种独特的文档写作文化。我在那里写的第一批文档非常糟糕,但写了几百篇后,我愿意相信它们已经相当不错了。 Source 具体建议 使用短段落 你应该把你的文档看作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要点。 […] 每个项目符号都应成为一个可以用一句话总结的段落。它不必是一句话 ⸺ 你可以在必要时详细说明。但读者一旦读完,应该能够在脑海中将其压缩成一句话。 这与编辑的理念有关,即读者的注意力是一种稀缺资源。读者在短期记忆中能处理的信息是有限的。采用「每段一个观点」的写作风格,可以让读者压缩段落内容,从而消耗更少的这种稀缺资源。 使用附录 如果文档中有某个数字是复杂计算或模拟的结果,不要将其直接写在正文中。可以使用脚注。 然后,在附录中更详细地描述该模拟。附录不应是理解文档主要结论的必要内容。它只是供好奇的读者在需要时核查你的工作。 Source 简明写作指南 | 菠萝油与天光墟 作者整理的一些写作经验。 Hacksplaining Security Training for Web Developers. Game-ions.net An ever growing collection of free game icons. 404s — gallery of error 404 page designs 网站整理了很多 404 页面的设计,挺有趣的。 一些我觉得有趣的: https://www.base.org/404 https://www.triplettapizza.com/404 https://poolside.ai/404 404 页面,但比较无聊。 Figma Design for beginners | Figma Learn 一个学习 Figma 和一些设计技巧的教程。 Learn CSS | web.dev Learn CSS 涵盖了主要的 CSS 特性,最近 更新了一次,新增了 CSS nesting、Container queires、Anchor positioning 等相对较新的特性。 CSS 的新特性也可以看看:What You Need to Know about Modern CSS (2025 Edition) | Frontend Master One List To Rule Them All: 100+ CSS Features for the past ~5 years. | Adam Argyle Adam Argyle 整理了过去 5 年的 100 多个 CSS 特性,可以了解一下感兴趣的特性。 RIJKS MUSEUM 荷兰博物馆的一些藏品,主要是油画,好看。 Code Related A Few Things About the Anchor Element’s href You Might Not Have Known | Jim's Blog 一些你可能不知道的 <a> 标签中 href 的用法。 例如, href="#" 可以回到页面顶部;href="." 和 href="" 可以刷新当前页面,不过两者刷新后的 URL 会略有差异。 An Interactive Guide to SVG Paths | Josh W Comeau 不错的 SVG Path 入门教程。 Breakpoint Columns, Five Ways. Which Do You Like? | Chris Coyier 有一个 grid layout 包含三列网格,当浏览器窗口宽度小于 500 像素时,将其改为一列网格。 文章分享了好几种实现的方式。 The Basics of Anchor Positioning | Ahmad Shadeed 介绍 Anchor Positioning 相当不错的文章。 Anchor Positioning 是个很有用的功能,这里有一个有趣的例子:Follow-the-leader pattern with CSS anchor positioning | Una。 The Fundamentals of CSS Alignment | Temani Afif Temani Afif 整理了几种 CSS 中的对齐方法,包括 Grid Container、Flex Container、Block Container、auto margins、Absolutely-positioned elements 等。 You don't need animations | Emil Kowalski 作者整理了一些使用动画时的注意事项: 在开始制作动画之前,请问自己:这个动画的目的是什么?不要为了加而加。有的动画可能是为了带来愉悦感,但对于频繁操作的动作,动画可能会让人厌烦。 要考虑用户的使用频率,对于频率较高的操作,动画可能会让人觉得缓慢、延迟、和操作脱节。 一般来说动画要快,通常应该保持在 300ms 以下。8 CSS-only scrollspy effect using scroll-marker-group and :target-current | Sara Soueidan 仅需要几行代码: #table-of-contents { scroll-target-group: auto; & a:target-current { text-underline: wavy; } } 就可以在页面滚动到对应标题时,高亮导航中的对应条目,wow!CSS 太牛了。原来可需要写不少 JS 去监听才能实现。只是目前兼容性还不好,等之后浏览器大部分支持的时候我就改造一下导航。 效果可以看 CSS-only Scrollspy experiment,不过需要 Chrome 140+ 的版本。 What are OKLCH colors? | Jakub 一篇关于 OKLCH 的介绍,简洁明了,佩服作者的行文。 Volume: A 3D OKLCH Color Palette Creator 可以让你在 3D 视角下探索 OKLCH。 Making Sense of CSS Length Units | Oded Sharon CSS 长度单位的简要总结。 You’re loading fonts wrong (and it’s crippling your performance) | Jono Alderson 一篇关于字体方方面面的文章,蛮详细的。 View Transitions: What Could Possibly Go Wrong? | Martin Trapp 文章整理了很多 View Transitions 失效的场景,前阵子 移除了博客的一些 view transtion 效果,因为这个过渡效果不太稳定,或许可以从这里面找到原因。 How to keep package.json under control | Tom MacWright Tom MacWright 分享了一些管理 package.json 的方法和工具,避免 node_modules 过度膨胀。 其中一条蛮有启发的,就是阅读依赖的源码,你可能会发现你实际只用到依赖中的几十行代码,相比安装依赖,更好的做法是:复制该代码,并在代码注释中保留其开源许可证。 Accurate text lengths with `Intl.Segmenter` API | Sangeeth Sudheer 以前在研究 Emoji 正则匹配 时,我了解到像是 Emoji,它是有多个 UTF-16 code unit 组成的。如果执行 "🎶".length ,你得到的是 2。有的 Emoji 甚至可能是 5,11 等,取决于 Emoji 是怎么组成的。 但对于人来说,它只是 1个 Emoji,长度上应该按 1 计算。 例如,聊天对话框限制了输入长度 100,如果使用 String#length 去计算长度的话,用户输入几个 Emoji 可能就占据了很多长度,导致能够输入的内容会很少。而使用 Intl.Segmenter,可以把 Emoji 当作是一个整体的字符,按 1个 长度统计,在这种场景下或许有用。 "🎶".length; // 2 function realLength(text) { return Array.from( new Intl.Segmenter( "en", { granularity: "grapheme" } ).segment(text) ).length; } realLength("🎶") // 1 Using the Custom Highlight API | Chris Coyier CSS Custom Highlight API 的介绍,感觉蛮有趣的 API,文档中给的例子是搜索,然后高亮文本。 Pragmatism in Programming Proverbs | gingerBill 一篇谚语风格的关于编程实用主义的文章。 摘录 Reality is part of your problem The hardest thing about programming is understanding the problem you are trying to solve Once you go generic, you lose information about the specific Do not worry about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program most of the time. If you understand the purpose, function, and usage of your problem, the implementation will usually be trivial You cannot become good at programming without practice, experimentation, and failure Do not be afraid to try to new tools, but look for tools that have proven themselves to be useful Most “best practices” rarely have any evidence to back up their claims, especially about being the best Clear is better than clever Be kind to your future self Copying is usually better than dependency Errors are nothing special, treat them like every other bit of code As a program scales in size, so do the problems Knowing whether or not something is useful requires skin in the game in order to get feedback You cannot teach virtue, you can only learn it. Look towards virtuous programmers for wisdom, and ask about their ideas on virtue. Bodging is doing a job out of necessity using whatever tools and materials come to hand and which, whilst not necessarily elegant, is nevertheless serviceable. Most people think they are being pragmatic when programming, however they are usually bodging it. Bodging has a huge cost to it and should be not be relied upon. A great many people think they are thinking when they are merely rearranging their prejudices. Most ideas come from previous ideas. Fancy algorithms are slow when N is small, and N is usually small. The Power of 10: Rules for Developing Safety-Critical Code | Wikipedia 避免复杂的控制流结构,例如 goto 和递归。 所有循环都必须有固定的边界。这可以防止代码失控。 初始化后避免堆内存分配。 将函数限制在一页打印页面内。 每个函数平均至少使用两个运行时断言。 将数据范围限制在最小可能。 检查所有非 void 函数的返回值,或将其强制转换为 void 以表明返回值无用。 预处理器仅用于头文件和简单宏。 将指针的使用限制为单次解引用,并且不使用函数指针。 激活所有可能的警告进行编译;在软件发布之前,应解决所有警告。 Source Everything I know about good API design | Sean Goedecke 一些关于 API 设计的建议,我觉得作者的建议都挺中肯的。 作者的总结 API 难以构建,因为它们缺乏灵活性,但又必须易于采用 API 维护者的首要职责是 不要破坏用户空间。永远不要对公共 API 进行破坏性更改。 对 API 进行版本控制可以让你进行更改,但会带来显著的实现和采用障碍。 如果你的产品足够有价值,那么你的 API 设计得好不好其实并不重要,人们无论如何都会使用它。 如果你的产品设计得足够糟糕,那么无论你多么精心设计你的 API,它都可能很烂。 你的 API 应该支持简单的 API 密钥进行身份验证,因为你的许多用户不会是专业的工程师。 执行操作(特别是支付等高风险操作)的请求应包含某种幂等性密钥,以确保重试安全。 你的 API 将永远是事故的源头。确保你设置了速率限制和熔断机制。 对可能非常大的数据集使用基于游标的分页。 将开销大的字段设为可选且默认关闭,但我认为 GraphQL 有点大材小用。 内部 API 在某些方面有所不同(因为你的消费者群体非常不同)。 An Illustrated Guide to OAuth | DuckTyped 一篇关于 OAuth 的入门介绍。 看完之后,我明白了为什么 Everything I know about good API design 中说的,在设计 API 的时候应该提供一个使用 API Key 验证的形式。9 使用 API Key 发起请求很简单,但是 OAuth 麻烦很多,它需要用户确认,门槛高,愿意使用的人就少。 另外,文章中有一个写作技巧值得学习,在将 OAuth 相关细节之前,作者先梳理了一遍 OAuth 相关术语。一方面,后续的行文可以用更专业的术语,也和读者达成术语的共识;另一方面,当读者去读 OAuth 文档的时候,读者就已经熟悉这些术语了。 Capitalization of Initialisms | Lawrence Kesteloot 编码的时候我也有过这样的困扰,有一些包含如 HTTP 的变量,应该怎么名呢? 例如 HTTP 方法,是 HTTPMethod、httpMethod、HttpMethod 还是 http_method 呢? 文章分析了驼峰命名的一些问题,推荐是用首字母全大写的命名方式,即 HttpMethod。 http_method 的形式其实也不错。不过在实际开发中还是看项目里的约定吧。 lobste.rs 上关于这篇文章的评论。 Address formats around the world | W3C 文章整理了全球地址的一些特点,如果需要处理地址,可以参考一下,或许能帮助考虑得更全面一些。 others Wasm 3.0 Completed Andromeda 一个新兴的 JS & TS 运行时,用 rust 构建,具备零配置 TypeScript 支持、硬件加速图形、全面的 Web API。 Apache ECharts 6 New Features Whimsical SVG hover animation with GSAP | Josh Dillon 一个 GSAP 实现的 hover 效果,蛮有趣的。 [javascript] ❍ Braun Style Inspired Clock | Filip Zrnzevic Filip 在 Code Pen 上实现的一个好看的钟表。 Vibe coding keyboard | Alvaro Montoro 之前还分享了一个类似的:Zine#39::AI Keys AI related Every Reason Why I Hate AI and You Should Too | Marcus Hutchins 作者一篇很长的文章,讲诉他为什么讨厌 AI,他认为: LLM 不是真正的在思考,不是通往 AGI 的路 LLM 可能快要到达瓶颈,主要是可以用来训练的优质内容会越来越少 LLM 会导致认知退化 FOMO, Fear of missing out) 作者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摘录 当所有这些大型科技公司几乎每天都发布关于人工智能的惊人声明时,你就会开始被问到「那么,我们正在为人工智能做些什么准备?」正确答案当然是什么都不做。除非你有数百亿美元来构建和训练你自己的 AI 模型,否则你基本上只是某个大型科技公司昂贵订阅服务的未来客户。 Source 对我而言,真正的推理和模式匹配之间一个明显的区别在于,当你无法获取新信息时会发生什么。 Source 有一点我已非常清楚,那就是与 Blockchain、BigData、Cloud 和 NFT 类似, LLM 领域的大部分活动都源于恐惧。 这种恐惧本身是完全合理的。在我整个职业生涯中,从未见过如此残酷的就业市场。以前,两位数百分比的裁员通常只发生在重大经济危机或破产时。现在,这只是利润丰厚的科技公司一时兴起、似乎毫无理由地做出的举动。 […] 这种恐惧在很大程度上因人们将大规模裁员和就业机会匮乏归咎于 AI 替代而加剧。事实并非如此,但其经济学原理极其复杂,需要另辟一文。然而,重要的是人们相信这是真的,而科技公司也乐于利用这些叙事来炒作他们的 AI 产品。 但恐惧会让人做出不理智的行为,而这正是目前推动人工智能普及的主要动力。 Source 我发现科技领域最常见的谬误之一是「抢占先机」或「先行者优势」能带来回报。这似乎从未与现实相符。当一项新技术出现时,它充满了需要解决的缺陷。其用例不明确,技术的生存能力也不明确,这需要大量的试错。 但人们仍然相信抢占先机是有益的。我怀疑这是因为你只听说过少数几家公司因及早采用新技术而获得成功,而不是成千上万家在此过程中失败的公司。我认为,迟到比早到成功的公司要多得多。它们可以分析其他公司哪里出了错。它们可以寻找市场空白。它们可以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建设。在我看来,蒙着眼睛闯入雷区根本不是一个好的商业模式。但许多人似乎认为它是,至少当你称之为「人工智能」(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时。 Source 大型语言模型 (LLM) 本质上劫持了人类大脑的奖励系统。通过让人们快速总结和操纵他人的工作, LLM 的使用给人一种与亲力亲为完成工作相同的成就感,但却无需付出任何艰辛努力。 大脑天生就对即时满足感非常脆弱,这也是毒品成瘾机制的一部分。当成就感与完成任务相关联时,完成任务所需时间越短,多巴胺带来的快感就越频繁。模拟游戏常常利用这一点,通过再现现实世界的任务,但以一种所需努力少得多的方式来完成。 Source Every question you ask, every comment you make, I'll be recording you | The Register 这不仅仅是个人担忧。正如 Anthropic 最近指出的那样,大型语言模型 (LLMs, Large Language Models) 可以像公司内部人员一样被用来窃取数据。你提供给任何 AI 服务的数据越多,这些信息就越有可能被用来对付你。请记住,所有主流 AI 聊天机器人默认都会记录你的问题和对话。它们一直在这样做,目的是为了服务改进、上下文保留、产品分析,当然,也是为了喂养它们的 LLMs。 Source 很多大公司巴不得获取你所有的隐私,方便给你定制广告,LLM 同样也是这些大公司的产品,尽管现在没有在对话中插入广告,但谁知道你告诉 LLM 的许多个人信息会不会被用来做什么呢?而且这些信息你甚至无法删除。 我们不想被各种软件窃取隐私,但面对 LLM,很多人却愿意把自己的各种细节告诉 LLM,万一以后这些个人细节被用来针对你呢? 在和 LLM 对话的时候,要提醒自己,一方面你的对话内容会被保留,即使你删除了,也只是你以为删除了而已;另一方面是,依旧应该注重自己的隐私。 类似观点的文章:AI surveillance should be banned while there is still time. | Cabriel Weinberg 虽然聊天机器人对话类似于较长的搜索查询,但聊天机器人对隐私的危害可能要严重得多,因为其推断潜力大大增加。更长的输入会促使人们提供更多个人信息,人们也开始向聊天机器人倾诉心声。对话形式会让人感觉像是在和朋友、专业人士,甚至是治疗师交谈。搜索查询会揭示兴趣和个人问题,而人工智能对话则将这些信息的具体性提升到另一个层次,此外还会揭示思维过程和沟通方式,从而更全面地描绘你的个性。 这种更丰富的个人信息可以被更彻底地利用来进行商业和意识形态上的操纵, […]它们可以通过聊天机器人记忆功能,根据你过去的对话进行训练和微调,从而更显著地适应你特定的说服触发点,使影响力更加微妙。你不会再看到烦人且显眼的广告无处不在地跟着你,而是会看到一个看似令人信服的论点,根据你的个人风格量身定制,其中包含一个你不太可能去核实的不当来源的「事实」,或者一个你很可能会听从的微妙产品推荐。 Source How Can AI ID a Cat? An Illustrated Guide. | Quanta Magazine 一篇关于神经网络是如何工作的科普性文章,通俗易懂。 神经网络似乎就是在回答一个 yes or no 问题,它通过构建很多个维度进行判断,维度越多越能逼近 yes or no 的分界线。 The personhood trap: How AI fakes human personality | Ars Technica LLMs 是没有主体性的智能 ⸺ 我们或许可称之为「无身之声」:一种无人发出的声音。 它不是某个人的声音,甚至不是众人声音的集合,而是根本不属于任何人的声音。 Source LLMs aren’t world models | Yossi Kreinin LLM 式的语言处理绝对是人类智能运作方式的一部分 ⸺ 也是人类愚蠢运作方式的一部分。 我同意 Edsger W. Dijkstra 的观点,「机器能思考吗?」和「潜艇能游泳吗?」都是糟糕的问题,我讨厌人们说神经网络「像大脑一样工作」等等。 但我禁不住觉得 LLMs (Large Language Models) 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像我这样的人是如何思考的 ⸺ 而我不喜欢我在那面镜子里看到的东西。 通过猜测接下来要说什么词来「思考」,这基于我们以前听过的词,可能确实有助于找到一个好主意 ⸺ 但这也是无知者如何在工作会议中蒙混过关的方式,也是人们如何认为自己懂了其实不懂的东西的方式,以及他们如何内化最愚蠢观念的方式。 我开始认为,在当今环境下,高认知技能实际上是导致愚蠢的风险因素,而学习词语却不学习它们所指事物的模型是问题的一大症结。 Source Volume 5, Issue 81: A Hologram for the King | The Will Leitch Newsletter 如果你用人工智能来为你写东西,那它毫无意义,你最好什么都别说。 事情是这样的:写作即意义。我们写作是为了表达某种意义,传递重要信息,传达人类情感或感受。写作是否语法正确,是否表达生动,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源于你。这才是写作的意义。如果你让聊天机器人为你写东西,你就是从根本上不人道 (unhuman),从基础上不诚实。在这一点上我不会妥协。如果需要人工智能机器人才能向我表达一些东西,那么你我可能并不是真正的朋友。 Source Unpopular Opinion: Teacher AI use is already out of control and it's not ok | r/Teachers 事实是,大多数这些 AI 生成的东西就是没那么好。它很懒惰,与我们的标准不符,而且对孩子们来说非常非常明显。当孩子们发现我们为了省工作时间而沉溺于此的时候,我们就没有立场去教他们任何关于原创性、学术诚信/知识诚实,或者自己动手做事情的重要性。 Tool | Library iA / Writer 一个看起来很简洁的写作编辑器,设计理念就是让你尽可能的专注于写作上。 从 iA Writer | Another Dayu 里看到的。 谜底黑胶 - 音乐播放器 | App Store UI 设计不错的音乐播放器,支持 Apple Music 和 Spotify。 KOReader 一款电子书阅读器应用程序,支持 PDF、DjVu、EPUB、FB2 等多种格式,可在 Cervantes、Kindle、Kobo、PocketBook 和安卓设备上运行。 Quote Investigator 一个调查引言实际出处的网站,主要是英文的引言。 Plausible Google Analytics 替代方案,开源,更注重用户隐私,入门版本 $9/month。 如果需要集成分析服务可以考虑一下它,毕竟更尊重用户隐私,不过我这博客估计也没几个人看,一个月 $9 的价格还是劝退我了。 色盲测试 和医院看得小册子差不多,有几个图案我硬是看不出来数字,还以为我也有色盲,答完之后,原来是真的没有数字。 网站看起来像是用 AI 生成的。 Mediabunny A JavaScript library for reading, writing, and converting video and audio files. Directly in the browser, and faster than anybunny else. Github Profile Header Generator A simple but nice header image generator for your Github profile or project. 用来美化你的 GitHub Profile。 Hyvector 在线 SVG 编辑工具。 Hoverly | Karol K 可视化设置 link 和 heading 的 hover 效果,并生成对应的 CSS。 panphora/overtype The markdown editor that's just a textarea https://overtype.dev. Splide Splide is a lightweight, flexible and accessible slider/carousel written in TypeScript. No dependencies, no Lighthouse errors. 一个不错的轮播组件。 Emacs Mentoring VS-Coders as an Emacsian (or How to show not tell people about the wonders of Emacs) | Jeremy Friesen (10:44) A Transient for Help | reddit 使用 transient 罗列 Help 的内容,更直观一些。 File too long? Show some love for follow-mode | reddit 文件很长,如果屏幕比较宽,可以将分屏后使用 follow-mode,从而看到更多的文件内容。 hydra make Emacs bindings that stick around Emacs Hydra menu Emacs Transient menu transient-showcase Example forms for transient UI's in Emacs 2025-09-08 Emacs Artist clock | Strona domowa Emacs bankruptcy – fix your Emacs and your life (13:12) 宣布「Emacs 破产」 ⸺ 清空所有配置,尝试重新配置 Emacs,重新思考什么是需要的。 My Emacs IBuffer Configuration | The Emacs Cat 一些话 | 摘抄 Quoting Matt Garman | Simon Willison’s Weblog 我当时在一个领导小组里,有人告诉我:「我们认为有了人工智能,我们公司里所有的初级员工都可以被取代。」 我当时就想:那是我听过的最蠢的话。他们可能是你成本最低的员工,他们最能适应你的 AI 工具,那么当你十年后发现没有人积累或学到任何东西时,这又将如何运作呢? Source 磁带机往事 | 槽边往事 中年人是因为怀旧。你去问他们,他们有的人是怀念老歌,有的人是怀念这个歌曲做背景的青春,有的人会干脆说怀念那种温暖而模糊的声音。我觉得这些因素都有,但也不全。人们喜欢音乐,重播老歌,原因是音乐声和特定的回忆牢固绑定,音乐声响起,回忆也就慢慢泛滥成灾。而在那些回忆上的暖色,应该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人们之间曾经有过的亲密关系,那些再也没有重来的一起听音乐的无忧无虑日子,以及那种可以安安静静听一下午磁带,毫无焦虑毫无烦恼的心。 Source 最了不起的个人能力 | 槽边往事 任何别的能力都不需要,大多数人的问题是只能做到一半,就是「想到了」的这一半,然后就一个拐弯,走上「想太多」的那条岔道。而在这条岔道的终点,无一例外地写着「做不到」、「没意义」、「不可行」标语。只有极少数人拥有完整的一句话,拥有随即「动手做」的那后半截。 Source 胜利空降 | 槽边往事 最后也可能和个性有关系。就是「还有半杯水」和「只剩半杯水」的那个段子,一个人的心决定他能看到什么,他看到什么决定了他会有怎样的心情。同样是苏东坡蹲在地上小火慢煨红烧肉这件事,一种心看到之后会立即很难过,忍不住去想苏东坡从中枢被驱逐,流放到黄州这种边鄙穷苦之地,甚至只能吃人们根本看不上的低贱猪肉。 而另一种心看到之后只会大喊一声:「靠! 做红烧肉呢?!你让让,我帮你打扇,一会儿分我几块,顺带教教我怎么做。」至于说这人是帝都大学士还是地方团练,是四川口音还是官话发音,是居家过幸福生活还是流放时苦中作乐,以及猪肉是贵是贱,吃猪肉别人看了是赞美还是鄙夷,都不重要。红烧肉才重要,会做红烧肉才最重要,愿意做红烧肉能够放下一切欣赏红烧的心才只为至为重要。 Source Interpretation of “Personally” by Penny Baltatzi | Protesilaos Stavrou 爱欲无关争论或巧妙的思维实验。当你感受到它时,你就明白了,当你的防御变得无效,你所做的只是专注于那些微小的事物:头部的转动,那温柔微笑的形成,以及眼中令人触电的火花。因此,「亲自」(Personally) 强调了那一刻的真实性:暂时失去理智,放弃在关系中对权力的任何渴望。只有那时,你才能将这一场景解读为一出古希腊戏剧,一个命运和人类设计的行为,众神通过我们无力掌握的细微之处展现他们的作品。 Source For people who don’t care that much | Seth's Blog […] 受欢迎的产品和服务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们普通、可靠、方便、便宜,或者仅仅是市场上的老牌产品 (incumbents)。 因此,就出现了分岔路:如果你正在创造一些非凡、令人难忘且重要的东西,那么恰恰是由于这些原因,你将无法吸引大众。 […] 如果你想打造一个大众品牌,那就投资于便利性和普遍性。 如果你想与众不同、令人难忘,并值得粉丝们付出忠诚和投入,那就不要去追逐那些不太在意的人。 要么你创造出成本更高但价值远超成本的产品 ⸺ 要么你追求便利、普及和低价。 “No” is an option | Seth's Blog 「也许」才是问题所在。 如果你是认真的,就说「是」。 如果那不适合你,就走开。 但无休止地重新考虑机会却不向前推进,这是一种逃避。 Moving without traveling | Seth's Blog 移动是身体上的,旅行是情感上的旅程。 移动带我们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从一份工作到另一份工作,从一种境况到另一种境况。 但如果我们试图将自己与旅行的情感劳动隔离开来,我们就会在自己的体验周围筑起一个茧 (cacoon),一无所获。 一旦我们选择去看清眼前真实的一切并去体验它,那么我们就可以随时「旅行」……即使身体不动。 另一种选择是花时间和金钱四处奔波,却从未真正抵达任何地方。 What does it want? | Seth's Blog 而智能手机则渴望你的注意力。它想要尽可能多的注意力。然后还要更多。 它通过将外部世界带到你所在的地方来实现这一点,通过不断地制造焦虑、恐惧或满足感,一次又一次地打破此刻的亲密感 (intimacy) 和当下的魔力。 选择与那些渴望我们所渴望的事物互动,是一个有力的选择。 Source The table of contents (and the index) | Seth's Blog 索引是搜索栏,是我们可以查找事实的随机访问方式。 然而,目录则是一种观点。 它是一种理解复杂思想的分类法。它是叙事的骨架 (skeleton of the narrative),也是学习的教学法 (pedagogy for learning)。 我们正面临着变得只剩下索引的风险。 世界或许能从你的目录中受益。 No time? | Seth's Blog 我们很容易就说自己没时间学习新技能或做一件慷慨的事。 但事实是,我们很可能找得到时间。我们缺的不是时间,而是精力或动力。 找到它们,你大概就能找到时间了。 Items in motion | Seth's Blog 青蛙能毫不费力地在半空中捕捉快速飞行的苍蝇。 但同一只苍蝇,如果停在叶子上,对青蛙来说是安全的,基本上是隐形的。 我们有时很像青蛙。我们选择关注那些正在变化的事物,而不是那些感觉正常的事物。 Choosing the Right Path | dylan beattie dot net 不过,说真的,在职业发展方面,重要的问题不是「我五年后会怎样」,而是「我今天会辞职吗?」 这才是真正能促成事情发生的问题。 如果答案是「不,我很高兴」?太棒了。去工作吧。 如果答案是「是的,就是今天!」⸺ 那么,祝你好运。 但如果答案是「我不知道」?那么,是时候收集更多数据了。 Source The ROI of exercise | ᕕ( ᐛ )ᕗ Herman's blog 这意味着,在一生中,一年的锻炼10可以带来十年的额外寿命。这是 1:10 的投资回报率! 所以,即使没有其他额外的好处,这(指锻炼)仍然是你所能做的最佳投资之一。 Source Face it: you're a crazy person | Experimental History 我遇到很多人不喜欢自己的工作,当我问他们更想做什么时,大约 75% 的人会说:「哦,我不知道,我真的很想开一家小咖啡馆。」如果那天我有点调皮,我会问他们一个问题:「你会从哪里进咖啡豆?」 如果这个问题难住了你,这里还有一些后续问题: 哪种咖啡杯最好? 一台 La Marzocco 意式浓缩咖啡机要多少钱? 你的蓝莓松饼是自己烤还是从第三方购买? 你的销售点系统想用什么软件?排班呢? 如果你的助理经理早上六点给你打电话,说他得了腹泻不能来上班,你该怎么办? Source Look Out For Bugs | matklad 你只需阅读代码就能发现 bug。 […] 关键在于仔细、缓慢地阅读。你实际上是在脑海中构建程序的心理模型。阅读源代码只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工具。 Source iPhone Air | Hacker News 它搭载了 A19 Pro。 A19 Pro 的 GPU 中内置了矩阵乘法加速功能,相当于英伟达的 Tensor 核心。这将使未来的 Mac 电脑在本地 LLMs 方面极具竞争力。目前,Mac 电脑拥有高内存带宽和高显存容量,但提示处理速度较低。如果给它一个大的上下文,生成第一个 token 将花费很长时间。 如果 M5 系列能获得这种 GPU 升级(我看不出有什么理由不升级),那么本地 LLM 推理的时代就将来临。 在我看来,这是本次苹果发布会最令人兴奋的事情。 Source 分享工程师成长心法 | ManateeLazyCat 我们的人生不过是宇宙中一抹星光,不要太在意结果和对错,重要的是自己的经历和思考。你每次和别人争论的时候,问一下自己,对方是朋友吗?对方是家人吗?不是的话,你把对方说赢了,对方会在乎吗?万一对方是一个无聊的 SB,就是来恶心你的呢?你争辩生气浪费的是谁的时间呢?你浪费了大量时间的原因是为了证明自己,当你放弃证明自己的时候,你就有更多时间浪费在创造产品和取悦自己上,而这两件事情对你人生更幸福。 Source Writing into the quiet | Sacha Chua 关于博客时感到孤独的讨论多年来一直存在。最近的例子有:Do blogs need to be so lonely? - The History of the Web,我还喜欢 The silent applause | Robert Birming 和 Blogs don’t need to be so lonely – Manu。我呢,我主要为自己写作,并不觉得特别孤独。每当我收到别人的消息时,都是一个惊喜,但这并不是我的主要目标。我满足于按部就班地写作,努力理清我的思绪,为未来的自己留下一些线索。这不仅对技术文章很有用,对于回忆二十多岁时的生活也很有帮助。在寂静中写作,不期待回复,就像享受一个舒适宁静的海滩,偶尔发现别人的漂流瓶时会感到惊喜。 Source Be Simple | corrode 好的代码大多是枯燥的,尤其是在生产环境中。简单是显而易见的。简单是可预测的。可预测是好的。 […] 但如果简洁如此 「更好」 ,为何它不是常态?因为实现简洁很难!它并非自然而然。简洁通常不是第一次尝试,而是最后一次修订。 Source The Jerry Seinfeld Guide to Writing | David Perell 当编辑阶段开始时[…]我遵循一个三步编辑过程: 结构:整理我的想法是首要任务,因为在创作阶段之后它们会变得一团糟。我使用 岛屿与桥梁 将我的想法整理成逻辑顺序。有时,我会打印出单独的段落,把它们全部扔在地板上,然后手工整理。 清晰度:最终,我希望我的文字清晰到让读者忘记他们正在阅读。因此在这个阶段,我删除任何可能给读者带来障碍的内容。如果一个想法令人困惑,我就重新组织它。如果一个句子令人困惑,我就重写它。如果一个词是不必要的,我就删除它。 风格:在最后这个阶段,我不会添加新的想法。我不再是生成性的,而是寻找描述我已经想出的想法的完美方式。为此,我 丰富我的词汇,添加生动的细节,并通过改变句子的长度和其中的词语来 赋予我的写作节奏。 Source 图4  图中是两段英文。 第一段英文,句子长度都差不多,读起来平平无奇; 第二段英文,有短、中、长句,经过精心地组织,读起来有种韵律感。 Writing Code Is Easy. Reading It Isn’t. | Ibrahim Diallo 写代码很容易。一旦你心中有了解决方案,并且掌握了你喜欢的编程语言的语法,写代码就很容易了。让一个 LLM 为你编写整个函数?那就更容易了。但难的不是写,而是读。难的是将系统的心理模型加载到你脑海中所需的时间。那才是真正的成本所在。 […] 心智模型是你在阅读代码时构建的东西。它是你对系统如何工作、哪些地方棘手、什么依赖于什么的内部地图。没有它,你只是盯着一行行文本。 […] 这就像搬到一个新城市。你从公寓楼下开始,在几条街上漫步,留意哪些路通向高速公路,杂货店在哪里,然后你慢慢开始熟悉起来。阅读代码就是这种感觉:你正在构建一张心智地图,这样每次你移动时就不会迷路。 […] 而且它很慢。阅读代码比编写代码难。难得多。编写代码是向前推进:你正在铺设新的路面。阅读代码意味着追溯别人的脚步,这通常意味着在文件之间跳转、追踪函数调用、推断副作用以及解读未写明的意图。理解一个函数通常意味着查看其他五个文件。只有在完成所有这些之后,你才拥有足够的地图,甚至可以开始。 […] 阅读不仅仅是逐行查看代码。它还包括阅读文档、代码审查和结对编程。事实上,这些都是加速构建心智模型的解决方案。但即便如此,你仍然需要阅读和理解。你会发现程序员经常想从头重写代码,因为「旧代码太烂了」。真正糟糕的是花时间去阅读和理解它。 […] 这就是为什么软件开发真正的瓶颈不在于编写,而在于理解。 多媒体 书 《纸上染了蓝》书摘 视频 十七年前的今天,北京奥运会开幕了!北京影像巡礼 (25:52) 王老菊教你海盗夫妻 (1:05:11) 枪弹人这个游戏我也下了玩,玩了两三天通关了,我觉得最好用的是骷髅头配合水枪,只管躲就好了,大范围的爆炸也挺爽的。 结婚 6 年,第一次去见他的亲戚?! (15:35) 每个人的婚礼都需要一首山下达郎丨HOPICO 情歌系列 (25:05) 30 年前,王菲翻唱了 13 首邓丽君丨HOPICO (11:52) 听完这些专辑还不爱 Neo-Soul 的,我真没见过! (16:32) 今年听到最好的华语专辑!张震岳新专辑《跟着感觉走》Reaction (45:02) 游戏科学新作《黑神话:钟馗》先导预告 (01:56) 中国小孩拿下 EWC 二连冠,创造历史,进军神的领域! (31:37) 用假刮刮乐整蛊女友让她以为中了 10 万块…她破大防了! (12:43) 节目效果满分。 明星来我车库选车,居然看上这台? (21:55) 跟上海赛级咖啡主理人混一天,三观尽碎! (18:43) 好抽象,哈哈哈。 超烧脑!你以为的你以为,真是你以为的吗?? (14:25) 很有趣的 puzzle。 【影史上100句“告别”的台词】“人生在世,终有一别。” (09:33) 久违的震撼感,尼康 ZR 深度评测 (31:51) 17 岁的小姨,她的生命停在了 1994 年 (20:29) 片尾引用的宇宙探索编辑部的台词 其实我们人类一直没有弄明白宇宙是为什么而存在,我们人类又是为什么而存在的,可是就在那一刻那个轮廓让我觉得我好像找到了答案,不在外太空不在宇宙深处,而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里,原来我们每个人既是存在的谜题也是这个谜题的答案。 后来我就把我看到的宇宙的样子印在了我工作的……杂志社……休刊前最后一期的封面上,那个轮廓让我觉得如果宇宙是一首诗的话,我们每个人都是组成这首诗的一个个文字,我们繁衍不息 彼此相爱,然后我们这一个个字就变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句子……这首诗就能一直写下去。 当这首诗写的足够长,总有一天我们可以在这首宇宙之诗里读懂我们存在的意义。 你们寝室有这种经常不冲厕所的人吗? (05:36) 拍的不错呀。 我问库克:离开地球只能带一台设备,你会选…? (12:29) 狂阿弥的创作过程分享。 The most INSANE Bohemian Rhapsody Flashmob you will ever see!! (5:58) 波西米亚狂想曲的快闪,主唱的声音和牙叔11好像呀。 为什么有些画面,我们一辈子都忘不掉?| 木鱼水心 (17:42) 超沉浸电影感! | 21岁,一个人,在日本的十一天 | EP.1 东京 | 池袋、秋叶原、涩谷、千叶 | 4K SDR (22:25) 音乐 Album#0 - Live at Revolution Hall Album#1 - The Miseducation of Lauryn Hill Album#2 - Bach: Goldberg Variations (1981 Digital Recording) 游戏 最近比较火的游戏应该是 空洞骑士:丝之歌 了,不过我还在玩 空洞骑士,丝之歌的上一作。 空洞骑士是经典的 类银河恶魔城 游戏,这类游戏往往会让你同一个地图重复探索。 随着探索获取到新能力后,会发现一些新的捷径,而原来地图中去不了的地方也能去了。像是空洞骑士,刚开始是没有地图的,需要找 NPC 购买,很多时候就是摸黑走路,没有地图的时候,怎么走全靠记。因此会给我带来一种探索和冒险的感觉。不过有时没有地图,死了再跑回去实在是太远了12,也会让人有点崩溃 _​(:3 」∠)_ 脚注: 1 例如 科技爱好者周刊。周刊还支持投稿,不知道是作者想给其他人一个分享的渠道;还是借助投稿来获取足够的高质量信息。信息获取、阅读、整理,实在是很花功夫。 2 不知道是不是处于规避 License 问题之类的考虑? 3 厚颜无耻地推荐自己的 Zine 系列,里面给你准备了足够多的链接探索。有的博客还会有一些作者常读的博客列表,也是一个不错的起点。 4 如果你对正念感兴趣,推荐看看《十分钟冥想》。 5 例如 Git 教程、如何写作、写作规范、如何 Code Review、音乐搜索资源…… 6 我想这也是一种提高效率,节省时间的方法。尽管有的问题可以通过搜索,或者问 LLM 获取,但说不定也要花费不少时间,而把花费时间得到的解决方案记录下来,如果再次碰到就能直接拿来用,就可以省去一些折腾的时间。工作上也是类似的,有的问题会被人反反复复问,去整理也要花不少时间,如果能整理成文档,下次就可以直接丢给对方,省事很多。 7 其实作者不知道我,他也不会在乎我怎么看。或许我在乎的是读者怎么看。总是很容易在意别人的看法和评价,容易因此而产生内耗。也容易陷入自证陷阱,或许别人压根不在意你怎么想的。其实何必顾虑那么多呢,不需要向关系不深的人证明自己,专注于自己和自己关心的人就够了。 8 文中有个关于 tooltip 动画的例子,很细节,值得学习。 9 摘录: 你应该允许人们使用长期有效的 API 密钥来使用你的 API。是的,API 密钥不如各种形式的短期凭证(如 OAuth,你可能也应该支持)安全。但这不重要。你的 API 的每一次集成都始于一个简单的脚本,而使用 API 密钥是让简单脚本运行起来最简单的方式。你希望让工程师尽可能容易地开始使用。 尽管 API 的使用者(几乎可以肯定)会编写代码,但您的许多用户并非专业的工程师。他们可能是销售人员、产品经理、学生、业余爱好者等等。当您作为一家科技公司的工程师构建 API 时,很容易想象您是在为像您自己一样的其他人构建它:全职、有能力的专业软件工程师。但事实并非如此。您是在为广泛的用户群体构建它,其中许多人并不习惯编写或阅读代码。如果您的 API 要求用户执行任何困难的操作 ⸺ 例如执行 OAuth 握手 ⸺ 许多用户都会感到吃力。 Source 10 每周进行 2-4 天,每次至少 45 分钟,并保持适当的强度。这加起来每周大约 3 小时,每年 156 小时。如果我们将此推算到成年人的整个生命周期,那大约是 8500 小时的锻炼,或者说大约一年的扎实体育活动。Source 11 Freddie Mercury,Queen 的主唱。因为前牙比较突出,国内也有人叫他牙叔。 12 每当说到痛苦地赶路,总会想起老菊玩 肉鸽之魂 时的 365 里路。

2025/9/22
articleCard.readMore

更新博客 License

更新博客 License 声明 自 2025-09-21 日起,博客的 License 更新为 CC BY-NC-SA 4.0。 而在这个日期之前,博客的 License 是 CC BY-NC 4.0,由于 协议具有不可撤销性,所以这个日期前发布的文章还是依赖 CC BY-NC 4.0。1 原因 其实我在写 Zine 的过程中一直有个困惑,我是否遵循了引用文章的 License,是否存在侵权。 我引用2了很多文章的内容,有两个目的,一个是把有触动的内容分享出来,或许读者会感兴趣看看原文;另一个目的是做笔记,方便后续查找相关内容。 在这个过程中,我会翻译原文内容,甚至调整了一些换行,也算是演绎了;有的内容可能是遵循 Copyright 的,不能未经允许引用;有的内容是遵循 CC BY-SA 的,按照 SA (ShareAlike) 的定义,一旦我使用了原文的内容,我的 License 也应该包含 SA;早期的一些引用,尽管我都指向了原文,但可能也缺少署名。 综上,我计划做一些事情: License 新增了 SA 元素,以兼容一些 CC BY-SA 协议。 对于之前引用的一些 CC BY-SA 的内容,有的我只是一个链接,我会抽空补充署名。3 至于一些 Copyright 的内容,我又没有获取许可,或许我只能移除了。 联系我 做相关修改。 关于引用 以下是我个人的理解: 如果引用的内容遵循 CC BY-SA 之类的 license,只要标明出处、确保署名、兼容相同协议,是可以随便用的。 如果引用的内容是 Copyright,使用相关内容,应该向所有者获取许可。4不过仅仅引用链接应该是 OK 的。如果以后需要分享这类内容,我只会分享链接,额外补充一些自己的看法。 如果找不到相关 License,默认当作是 Copyright 为好。 关于署名,如果能找到作者名称,就用作者名称;如果找不到就用网站标题。 写在最后 声明看起来或许有些正式,有点唬人,主要的目的是规范我自己的行为,尊重内容作者。 至于我自己的内容,我是很乐意被分享的,欢迎分享。 关于 License,你有其他见解也欢迎和我交流。 一些 License 收集 Copyright – Don’t steal my stuff | Stéphanie Walter Copyright | Wikipidea Creative Common 脚注: 1 目前我已经将文章都更新成 CC BY-NC-SA 4.0 ,所以我更新后都应该遵循新的协议。这个日期以前的版本,应该是指我修改协议前的那些历史版本。不管如何,如果你感到困惑,可以 联系我。 2 有的只是引用了一个链接,没有内容,应该不需要考虑 License? 3 我目前主要是在链接后补充作者或者博客名字,如 link | author ;或者在正文中提及作者。目前引用的内容比较多,后面慢慢调整。 4 大多数内容平台应该都是 Copyright。有的内容我实在想摘录,那就只能记录到自己的笔记里了。

2025/9/21
articleCard.readMore

日常#4 - 皮肤手术、酸汤牛肉、香菇鸡块、空洞骑士

日常#4 皮肤手术、酸汤牛肉、香菇鸡块、空洞骑士 🎵 你知道天空有多蓝 - 椅子乐队 The Chairs 图1  某天出门拍的云,天气真好呀 上次说的疥,去医院看了,开了些消炎的药,医生说等成熟后要开口挤掉,要等它软一些。在家涂了鱼石脂,白色的脓点越长越大,睡觉时不知不觉就破了。但是疥还是没好,只是红肿范围小了些,但还是有些硬,过几天再去医院看看怎么处理。 女朋友某天晚上身上突然出现了很多红斑,腿上也有一些紫癜, 不痛也不痒,怀疑是过敏,大晚上去看了急诊。做了常规检查都没什么异常,开了一些过敏药回家观察,所幸后面慢慢消退了。后面挂了一个皮肤科又看了一下,也没看出什么问题。不知道为什么莫名其妙就出现红斑,怪让人担心的,希望真的没什么事。 我手上有一个凸起肉块也很久了,之前拍了片像是囊肿,去看疥的时候顺便约了手术,这周也约上了。 尽管没有恶化,但凸起来看着不舒服,偶尔也会觉得那附近有些不适,担心会恶化,所以还是做个手术切除一下。 虽然是一个小手术,也还是会紧张。 手术躺在手术床上进行,医生会在手术部位打麻醉,也就打针的时候痛点,后面手术就感受不到痛觉了,只剩下一点触觉。躺着有个好处,看不到医生操作,看不见就不容易害怕,不过也依然会紧张。医生切好了还把囊肿提起来给我看,一个血红的小肉球,后面会送去活检。手术大概花了 50 分钟,结束之后再观察了 15 分钟,就回家了。手术花费了一千多,医保报销了一半,最贵的费用就是缝合的费用。 术后有些痛,但也不是很痛,就是手臂不能太用力,还好手臂弯曲,打字等简单的用手没太大影响。需要每天去换药,14 天左右拆线,伤口要保持干燥,不能碰水,洗澡会有点麻烦。手臂不能太用力,有的事情也不方便,例如拧摩卡壶,多用点力伤口就会比较痛,看来后面要改喝手冲了。 《纸上染了蓝》 里有一段话: 刚做了母亲的你,对你的孩子大概也有同样的愿望吧,健康,快乐。 仿佛很简单,不过,我们也知道健康快乐需要很多祝福很多支持。 Source 是啊,都希望身体健康,但健康不是希望就能获得的,是需要很多付出的,要常去锻炼,注意饮食和休息。 希望身边的人都能健康、快乐。 出门去医院做手术,本来打算坐地铁,但雨有些大,就改成了打车。 车行驶在雨里,给人一种安全感,雨再大,但在车里是干燥的、安全的,不会被打湿。 雨水打在车上,声音密密麻麻的,听着很舒服,让人很放松。有人喜欢听白噪音,或许是因为这些声音它们听起来都不刺耳,它们是重复的,容易让人联想到大自然、外面的世界,于是会有一种放松的感觉。 我还挺喜欢雨天的,尤其是睡觉的时候,最好狂风暴雨、电闪雷鸣,被窝里的我越是感到安全。但如果要出门,我就很讨厌雨天,因为总会弄湿我的鞋子,地铁出口也会很堵。 又折腾了一下博客的样式。 移除了文章切换的标题效果,因为总是会有些卡顿,干脆移除算了。 看到别人博客里有子标题,而最近写的「日常」和「Album」其实也可以拆分子标题,就想加加看。 文章里面拆分很简单,使用 #+subtitle: 关键字就好了。首页是 sitemap,使用 org-publish 生成的1,看了半天代码以及问 LLM 才渲染成功。还有订阅流,因为从标题拆分了子标题,我希望子标题也出现在订阅标题中,需要处理一下。为了方便我从文件名大致知道内容,我还把子标题作为关键字写入到文件名中。 在调整首页子标题时,需要用到 flex 布局,导致 <li> 的 list-style 失效了。又琢磨怎么把原来的序号显示出来,最后弄着弄着,首页就变得像是一个目录页。我还挺满意这个设计的,有种把博客变成了一本书的感觉,读者打开博客首先看到的是一个目录,找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阅读。序号、虚线都不是重要的东西,因此它们的颜色我都设置得比较浅,避免干扰。 你觉得怎么样呢? I have made this longer than usual because I have not had time to make it shorter. ⸺ Blaise Pascal 我经常会翻看自己的博客,有时会发现一些错别字或者格式问题;有时会觉得某些句子可以有更好的表达。2 我是不是写完博文之后太急着发布,而没有好好审视和编辑呢? 博文一旦发出去之后就会有人看,而大多数文章读者也不会反复读,对于读者而言,往往第一次读是什么样就是怎么样,当我后面编辑调整了,可能就只有之后的读者才会看到了。 所以或许有必要在发布之前多看几遍,直到自己满意后再发布,把这篇博文最好的一面呈现给读者。 图2  百香果番茄酸汤牛肉 百香果番茄酸汤牛肉 食材:百香果若干个、番茄三四个、牛肉 400+g3、蒜头一颗、姜一小块、小米辣或泡椒、青柠一两个、香菜一小把 牛肉切好后,用蚝油、生抽、淀粉腌制一阵子,给牛肉本身一个味道 掏空百香果,得到一碗百香果汁;番茄去皮,一个切块,剩下的都切丁;柠檬切片;香菜切碎; 切一些蒜末、一些姜片、辣椒段,热油将这些调料炒香 加入番茄丁,翻炒一阵子,直到番茄出汁,然后加入适量水,大概够烫牛肉的分量就行 加入百香果汁,搅拌一下然后调味,加入两三勺生抽、一勺盐、几勺糖以及一些鱼露。4 加入牛肉煮熟,再把番茄块、柠檬片、香菜碎丢进去,咕噜一下,搅拌一下即可 图3  香菇鸡块 食材:鸡胸肉或鸡腿肉、香菇、蒜、香葱 鸡肉切成小块,然后加入蚝油、生抽、胡椒粉、淀粉腌制 20 分钟以上,入个味 香菇切成小块、 切蒜末、香葱切碎,靠近葱白比较硬的部分用来炒菜,葱叶部分最后用来点缀 腌制好鸡肉后,热油翻炒到表面都熟了,然后先盛出来 热油炒香蒜末,加入香菇炒到变软,再加入鸡肉混合翻炒,如果鸡块比较大,怕不熟,就盖上锅盖焖煮一下 加入葱叶翻炒均匀即可 钢之炼金术师 中的合成兽,也是一种邪道,最终炼出了不伦不类的东西。 灵魂大师死了之后好像变成了灵魂暴君,打了不知道多少次,太受苦了,主要是他到处跑很难打到,有的招数也不会躲。好不容易打完了第一阶段,竟然还有二阶段,而且基本没有回血的空间,每次打得都很紧张。终于打死了,也就给了不少的灵魂,没我需要的技能,可恶。 攒了不少钱,刚好捡到商店钥匙,狠狠消费了一波,钱多到把商店都买空了。多的钱不知道去哪里消费,记得有个存钱的 NPC,本来想看看存满会不会触发什么剧情,结果去到发现它跑路了,可恶啊,要再给我碰到,高低得揍它一顿。 后面又探索了很多地图,但是可能是缺少某个技能,不少地方都过不去,玩着玩着就有点不知道做什么了,或许要把跑过的地图再跑一遍看看。 脚注: 1 相关文章见: 使用 org-publish 发布博客 结合 denote 和 org-publish 写博客 2 see also: The Jerry Seinfeld Guide to Writing | David Perell 当编辑阶段开始时[…]我遵循一个三步编辑过程: 结构:整理我的想法是首要任务,因为在创作阶段之后它们会变得一团糟。我使用 岛屿与桥梁 将我的想法整理成逻辑顺序。有时,我会打印出单独的段落,把它们全部扔在地板上,然后手工整理。 清晰度:最终,我希望我的文字清晰到让读者忘记他们正在阅读。因此在这个阶段,我删除任何可能给读者带来障碍的内容。如果一个想法令人困惑,我就重新组织它。如果一个句子令人困惑,我就重写它。如果一个词是不必要的,我就删除它。 风格:在最后这个阶段,我不会添加新的想法。我不再是生成性的,而是寻找描述我已经想出的想法的完美方式。为此,我 丰富我的词汇,添加生动的细节,并通过改变句子的长度和其中的词语来 赋予我的写作节奏。 3 可以买牛肉自己切,自己切可能切不了那么薄,需要煮的时间可能长一些,但不容易煮老;也可以买现成的牛肉片,但要注意煮的时间,很容易老。 4 调料的味道可以一边加一边尝,刚开始的时候少一些,不够了再加。糖的作用是中和酸味,让酸味柔和;鱼露大概是增香的,我尝不出来。

2025/9/21
articleCard.readMore

Blaugust 2025 Reflections #2

Blaugust 2025 Reflections #2 🎵 Dirty Work - Steely Dan Blaugust 早就结束了,但是之前订阅了很多 feed,还没怎么看,一直堆在哪里,有两千多条。打算整理一下 Blaugust 的 feed,移除一些不感兴趣的,有趣的就分享一下。 feed 实在是太多了,可能会分几次分享出来。 或许你可以把它当作是 网上冲浪 的一个起点,去探索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I got some new travel oshi! | A Nerdy Fujo Cries 作者买了一些动漫形象的亚克力立牌和相框,以前我不知道这些东西有什么用,但看到作者拿着它们拍照,我突然觉得这些物件还挺有趣。 African Music Forum 一个分享非洲音乐的博客,更新还挺频繁的。 An Archaeopteryx 这个博客的内容我蛮喜欢的,主要还是和生活有关。 喜欢看作者对博客的调整:#bearblog,看到好的设计就可以抄一下。 我的许多室友癖好之一是,当人们把一些东西放进冰箱「留待以后」时,我们都知道这些东西永远不会被吃掉。一个汉堡面包,两片不新鲜的面包,一根发黑的香蕉 ⸺ 请直接扔进堆肥箱。我知道人们这样做是因为他们真心想利用这些边角料,但你总得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有点自知之明吧。你上次做香蕉面包是什么时候?特别是如果你是那种「眼不见心不烦」的人。我知道人们这样做也是因为他们对食物浪费感到内疚,但我恐怕最终这些东西都会被扔进垃圾桶,而且在此期间你还在浪费能源来冷冻这些东西!这还没算上它占据了本可以存放那些会很快被吃掉的食物的空间的机会成本。如果你对冰箱里的所有东西都有计划,并且有执行这些计划的记录,那很好,但这番话是说给其他人听的。请为我清理一下你的冰箱,扔掉任何超过一年的东西。特别是那些边角料。 2025-08-11 | An Archaeopteryx 说的可太对了,有时做饭多了,不想浪费也丢到冰箱里,结果可能会放好一阵子,也不想吃,最后还是扔掉。 还是有点自知之明吧,不想吃就扔了,确实是浪费,放久了再扔不也是浪费,只是让自己觉得不那么内疚罢了。 august morning. 看了几篇博客文章,主要是一些图片,搭配几句简短的话。图片色彩我喜欢。 The Center of Attention The Red Staircase Red's Java House Axxuy 在这个博客看到了很多 打字机,还有一些有趣的东西1,大概这就是网上冲浪的乐趣吧。 (可恶,我还在看 A 开头的 feed,还有好多没看= =) The Right Fit 用打字机写东西,有点复古呀。打字机是 Olivetti Lettera 32,Emacs 里有一个模式叫 olivetti-mode,名字可能就是来源于打字机吧。 I Should Mention 文章提到了 Webmention,我在 移除博客的留言 也提到过。简单来说,它是一种协议,用于网站之间在互相链接时互相通知,它也允许你写一篇博文来回应别人的帖子,并让它自动显示为他们帖子上的评论之类的东西。 写一篇博文来回应别人的文章,似乎成本有高,但正因如此,回复的质量可能更高吧。 不过我觉得搭建起来有点麻烦,目前还没有接入。 Other People Have Loved This Too 我家附近有个公园,一条运河从中穿过。最近我偶然走到公园里一个不常去的角落,那里运河拐了个弯,眼前豁然开朗,可以一直望到运河尽头和周围的景色。 我最初的想法是,这景色真美。但当我发现那里有一张正对着美景的长椅时,我感到由衷的喜悦。这表明也有其他人认为这景色很美。对我来说,那种连接感和共同的欣赏之情,比景色本身给我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 如果你用心留意,这世上总有美好的事物。 Short Posts Are Great 我也喜欢篇幅比较短的博文,阅读起来比较轻松。 Clandestini 博客蛮好看的,作者是葡萄牙人,从文章标题我不太能知道文章是讲什么的,只能打开后翻译看。 从博客文章里抄了个东西 ⸺ 在文章开头放一首推荐的歌,就只是一行文字,如果读者感兴趣自然会自己搜索来听,不感兴趣也不影响,就是一行文字。 Dirchansky Freetalk 作者是一名故事讲述者和漫画创作者,他关于 Blaugust 的文章还挺充实的,大多数也是关于生活的。 从作者的文章里看到一篇 Organising my feeds using Permaculture principles | Kedara,大概是按照访问频率和喜欢程度对 feed 分类,或许后面整理 feed 的时候可以参考一下。 Divergent Rays 作者每周会写一篇总结,分享一些链接、自己的生活、阅读和观看的内容。 在 Weekly Wrap Up 69 里看到了 冰岛阳具博物馆,还挺有趣的。 Getting some good out of a bad situation | rscottjones 我真的很喜欢 Robert Birming 这篇关于 将问题转化为优势 的短文。我发现这个想法 ⸺ 将消极转化为积极 ⸺ 是极好的人生建议。也就是说,它确实是你对待生活最好的方式之一。 Source 事已至此,不如看开点,或许能开心些。只要你愿意,每天都可以是好天气。 jackalope.city 作者在标题上使用 Emoji,区分文章的类型,我觉得想法不错,在 feed 中可以轻松区分哪些是阅读、游戏。 我不太喜欢文章里太多 Emoji,它们太抢眼了,而且有的软件可能渲染 Emoji 有问题,像我之前在 WSL(Windows Subsystem for Linux) 上用 Emacs,有的 Emoji 会导致 Emacs 渲染异常,删除它们也很困难。 Jayeless.net 一个内容很丰富的数字花园。 Joelchrono's Blog 看了几篇关于 88x31 按钮的文章,蛮有趣的。 More 88x31 buttons 88x31 buttons (≖ᴗ≖๑) 脚注: 1 17776-football

2025/9/20
articleCard.readMore

Album#2 - Bach: Goldberg Variations (1981 Digital Recording)

Album#2 Bach: Goldberg Variations (1981 Digital Recording) 图1  Bach: Goldberg Variations (1981 Digital Recording) 封面 专辑信息 专辑名称:Bach: Goldberg Variations (1981 Digital Recording) 歌手:Glenn Gould 年份:1983-02-08 1 风格:古典钢琴曲 时长:约 50 分钟 哥德堡变奏曲 (Goldberg Variations) 是 巴赫 (Johann Sebastian Bach) 创作的作品,总共 32 首,由首尾旋律一样的 咏叹调 (Aria),以及中间 30 首变奏组成。 关于哥德堡变奏曲的由来,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是: [对于这部作品] 我们要感谢前俄罗斯驻萨克森选帝侯宫廷大使凯瑟林伯爵的促成,他经常在莱比锡停留,并带着前面提到的戈德堡来此,以便让巴赫给他音乐指导。 伯爵经常生病,夜不能寐。在这种时候,住在伯爵家里的戈德堡必须在客厅里过夜,以便在伯爵失眠时为他演奏。 ……有一次,伯爵在巴赫面前提到,他希望为戈德堡创作一些羽管键琴曲,这些曲子应该具有流畅而略带活泼的特点,这样他可以在失眠的夜晚从中得到一些慰藉。 巴赫认为自己最能通过变奏曲来满足这个愿望,尽管他在此之前一直认为变奏曲的创作是一项吃力不讨好的任务,因为其和声基础反复相似。 但由于当时他所有的作品都已是艺术典范,所以这些变奏曲在他的手中也成为了典范。 然而,他只创作了这样一部作品。此后,伯爵总是称它们为他的变奏曲。 他从不厌倦它们,很长一段时间里,失眠的夜晚意味着:「亲爱的戈德堡,请为我演奏一首我的变奏曲。」 巴赫可能从未因他的作品而获得如此丰厚的回报。 伯爵赠予他一个装满 100 路易金币的金杯。 然而,即使礼物再大一千倍,也无法偿还其艺术价值。 Source 不过不少人认为这个故事是伪造的,从听者的角度看,有的变奏曲旋律并不舒缓,显然不是为了安抚人睡眠而作的。 在哥德堡变奏曲里,有很多关于数字上的设计,也是对作曲的限制,但巴赫却在诸多限制下,创造了一部艺术性很高的作品。 在乐曲开头的咏叹调陈述之后,有三十个变奏。 这些变奏不遵循咏叹调的旋律,而是使用其低音线和和弦进行。 […] 30 个变奏系列中,每隔两个变奏就是一个 卡农,遵循递增的模式。 因此,变奏 3 是同度卡农,变奏 6 是二度卡农(第二个进入的声部比第一个高二度),变奏 9 是三度卡农,依此类推,直到变奏 27,这是一个九度卡农。 最后一个变奏,不是预期的十度卡农,而是一个混合曲,将在下文讨论。 正如 Kirkpatrick 所指出的,介于卡农之间的变奏也以一种模式排列。 如果我们撇开作品的开头和结尾部分(特别是咏叹调、前两个变奏、混合曲和咏叹调返始),其余部分安排如下。 每个卡农之后紧接着的变奏是各种类型的体裁作品,其中包括三首巴洛克舞曲(4、7、19);一首小赋格曲(10);一首法国序曲(16);两首为右手而作的华丽咏叹调(13、25);以及其他(22、28)。 每个卡农之后隔两个的变奏(5、8、11、14、17、20、23、26 和 29)是 Kirkpatrick 所称的「阿拉伯风格变奏」;它们是活泼的快板变奏,有大量的双手交叉。 这种三元模式 ⸺ 卡农、体裁作品、阿拉伯风格变奏 ⸺ 总共重复了九次,直到混合曲打破了这个循环。 除了第 15、21 和 25 变奏曲是 G 小调外,所有变奏曲都是 G 大调。 在三十段变奏曲的末尾,Bach 写道 「Aria da Capo e fine」,意思是演奏者应回到开头(「da capo」)再次演奏咏叹调,然后结束。 Source 除了上面说到的形式,再分享一些从播客2里听到的: 第 16 变奏曲 的名字是 Ouverture,即序曲,曲子一开始就是一个强音,像是一次重启,开始下一部分的演奏。第 16 变奏曲像是一个分水岭,将整部变奏曲一分为二。 第 21 变奏曲 听起来会可能会有些伤感,像是在内省,笼罩着阴翳;但衔接着它的 第 22 变奏曲,踏着第 21 变奏曲的最后一个音开始演奏,旋律变得活泼而明快,像是一束阳光照进了黑暗,带来了希望。 格伦·古尔德 (Glenn Gould) 的版本,也就是这次分享的 Bach: Goldberg Variations (1981 Digital Recording)。 如果你仔细听,你会在这个版本中听到古尔德情不自禁的哼唱。 晚年的古尔德在录制完这部作品后,没多久就离世了,而在这部作品中最后的咏叹调,省略了一个音符,这个永远缺席的音符,或许是古尔德的一种遗憾,或许他感受到生命即将结束,带着遗憾告别了。 古尔德的演奏有两个比较知名的版本,一个是 55 年的版本,一个是 81 年的版本。前者让他成名,开始了他的演奏生涯,听起来节奏更快,更有活力;而后者则更深沉,像是一个人在深思内省,仿佛在这部作品中收束了他的人生。哥德堡变奏曲,开头和结尾是相同的咏叹调,中间是 30 首变奏,就像是出生和死亡,中间的变奏曲像是人生的各种经历。3 其实我不太会欣赏古典乐,我对古典乐的理解就是:一般没有词,没人演唱,主要是旋律;大多数是钢琴曲、小提琴曲和其他管乐弦乐;往往有很多高超的演奏技巧;不像流行乐一样,有很容易记住的旋律,古典乐的旋律我往往很难记下来。 但我偶尔也会听古典乐,古典乐往往会给我带来一种安静的感觉,没有那么聒噪。因为我记不住旋律,我也不容易听厌,很适合作为工作时的背景乐。每当我想找一些古典乐作背景音,我都会想到古尔德的哥德堡变奏曲。 脚注: 1 录制于 1981 年 2 哥德堡变奏曲 | 响声播客 (95mins) 3 摘录《史蒂夫·乔布斯传》中一段相关描述: 古尔德第一次录制是在 1955 年,当时他刚 22 岁,还是个没什么名气的小钢琴师; 1981 年第二次录制时,距离古尔德去世仅一年时间。在一个下午,乔布斯在按顺序播放完两个版本的 Goldberg Variations 后说道:「它们就像白天与黑夜。第一版热情洋溢、年轻有活力,弹奏速度很快,像是神示:而第二个版本更加简洁,主题鲜明。你可以感受到一个经历丰富的灵魂,更加深沉而充满智慧。」那天是乔布斯第三次休病假期间,我问他更喜欢哪个版本。他说:「古尔德本人更喜欢第二版。我以前喜欢早期的版本,有活力的那一版。但是现在我能感受到他在两次演奏之间所经历的一切。」

2025/9/16
articleCard.readMore

《纸上染了蓝》书摘

《纸上染了蓝》书摘 《紙上染了藍》是词作人 周耀辉 回忆他母亲的一本书。 最开始知道这本书,是听方大同的 昙花(Live) 1时在评论区看到的,在想读的书里放了很久,最近买书 才买来看了。 书的篇幅不长,总共十二篇散文,作者每两个月写一篇,写了两年。 或许是因为作者擅长写词,善于捕捉文字的美,文章里很多句子都有一些歌词的美感,会给人一些触动。 作者是香港人,同是这一带的人,书中一些片段也会有共鸣,会让我想起母亲和外婆。 不知道作者写的时候是用粤语思考的,还是普通话,在我读的时候我会尝试用粤语去读,想象作者在述说他的回忆。 纸上染了蓝,英文名是 A long long farewell,「从来没有真正的道别,只有无尽的离开」。 尽管是对逝去母亲的回忆,但文章读起来哀而不伤,点到即止,推荐一读。 摘录 小说的主题、主线甚至主角我都不清楚,只知道开始的一幕必定是一场葬礼,一个父亲的葬礼,儿子刚好撒下一杯土,而视点居然是从下而上,看到零零碎碎的土扑面而来,破裂了一片蓝天。 我不肯定我妈是不是心肠软。我只知道她必须以一种硬的姿态才能够过日子。毕竟在那个年代,一个女人带着两个孩子,可以选择的姿态其实真的不多。 我想,我妈,可能就是我的序。 要写好这个序,可是非常困难。看,我从文首到这里,转弯抹角,仿佛有一种逻辑,却也不无混乱。也许,就当是我妈对我的影响吧。假如她是前言,也不必然决定后语。 我常常觉得「乖」这个字很奇怪,像缺少了什么似的。对,是一双腿。可能是我先学会了「加减乘除」的「乘」。而假如我是乖仔,我妈是不是良母呢?然后,我发觉,跟「乖」一样,「良」对我来说也是不完整的字。我想到了「娘」。我不是不明白,女良成娘,但我更觉得是娘必须抛弃作为女人的一些珍贵的东西才成就了良。 所谓的「美德」难道都是残缺,都需要抛弃才能成就的? 我左手的拇指和食指与我右手的拇指和食指,因为握着这张染了蓝的纸而保持着一种平衡。 不动,也不静。 我觉得我四根指头保持着一种平衡,刚好引出了至少两种不平衡的可能。 例如,四根指头聚在一起,把纸挤成一团,或者,四根指头各走一方,把纸撕成两半。 后来,我不再是基督徒,也明白所谓宗教有时不过是礼仪,而所谓礼仪有时不过是为了一起。后来,只要我在香港,我都陪着我妈和家人在年初一到黄大仙庙拜神,为了一起。 为了一起的回忆。 我怀疑,孩子不再跟妈妈一起睡,是他们之间第二次割断脐带。忽然失去了属于身体的、我呼气你吸气的、一起度过黑暗的亲近,那是怎么样的失去?不过,做孩子的都忙着建立自己的世界,建立自己,当然没空想到妈妈的世界因为我离开而出现的变化,和害怕。 我渴望光明,我妈怕黑。 我在半空的时候,我妈离开了世界。 在我最想安慰自己的一刻,我甚至怀疑不是我赶不及见她最后一面,是她心急,不如快点舍弃肉身穿越一层又一层的云,来找我。 反正,她的肉身早已开始背叛她。 也许,我们的世界太轻视触觉了。世界教我们看与读,教我们听与讲,教我们吃与闻,但没教我们触与摸?可触觉很珍贵啊。某一场风景可以再看,某一首歌可以再听。但某一次接触,可以再吗?当然,我也相信,正正因为触觉太珍贵,太难把握,聪明的我们对所有重要的东西,情愿学会轻视。 我触碰我妈身体的记忆,太少。 其中之一,是写字。是她坐在我身后抱着我然后以她的右手把着我的右手,一笔一画地,写字。好像写过了山水,好像写过了天地,好像写过了日月。她的整个手掌包着我的整个手背,不太紧,太紧就变了是她自己写了,不太轻,太轻却又变了是我自己写了。紧与轻之间,就是教与学,是我们。她的手掌很暖,不像她的手臂。偶然,写得久了,她的手掌离开而我的手背留下了一些暖暖的湿湿的,是汗吧。我会赶快指在裤子上。 我们开解她,说上天待你不差啦,一直相当健康。约人打麻将就跑去跟人打麻将,想到楼下吃下午茶就跑到楼下吃下午茶,还埋怨?但,人就是这样啊。本来我们希望叫她看看自己曾经得到的,可她偏偏因此更想到自己从此失去的。也就更埋怨。她太习惯自己的能力了,忍受不了自己需要依靠。 爱里没有遗憾,只有怀念。说着说着,最好连自己也感动了。 假如,在她弥留的一刻,我在,我会抱着她的手臂。但我错过了。我只能继续怀念她的手臂,和手臂的凉。后来,我再见我妈的肉身,已经没有她的灵魂。直到丧礼,有人帮她上了妆,看来比较熟悉了,我也想过碰碰她。没有。我怕我碰到的是冰,不是凉,我怕从此骚扰了我的回忆。 回忆是某些过去的幽灵,非常脆弱。 我还有能力记起的,我小心翼翼地守护。翼翼。我以为自己是天使,是记忆的守护天使,书写是其中一对翅膀。假如这是妄想,因为我有更大的奢望。 每一年,我都听到我妈跟萍妈说,一支香,烧完一支香,糕就蒸好了。这个不太科学的说法似乎对萍妈没有太大的帮助,好几年,她的萝卜糕都蒸不熟。可我,从此对香,对时间,就有了不同的想象。 忽然,我发现,学校里我学过一小时六十分钟,一分钟六十秒,而时间就是钟表告诉我的时间,但原来,时间也可以是一支一支烧着的香,一丝一丝上升的烟,即使跟钟上表上的时间一样难以把握,但至少看得到,闻得到,不太单线,比较袅绕,绕得我可以摒弃人家的标准,专注眼前的真实。 从此,我看到闻到香,会想起时间,想起时间,会有香。不是说,话语是路吗,可以带着故人回来,也可以带我离开。我妈的一个说法,就把我带走了。 她对我妈说,「怪不得你老公不要你喇」。恶毒得一如有人说,「怪不得男人都不要你喇」。我觉得,所有关于剩女的说法,都藏有这种恶毒。 很想很想身旁依然有个她。 我就思念起来,那种思念居然是肉体的,是一种饿。 今天早餐没有面包,我很想很想吃面。我很想很想身旁依然有个她,然后她会拿着我们小时候每个家庭都有的啷口盅,红的,塑胶的,从六楼跑到楼下买一碗云吞面再跑回六楼给我吃,生日啊,必须吃面的,长寿啊。 一九六一年,也就是五十一年前,我在这里离开了。我妈的肉体,一点一点地走远了,也走近了,当中的情,一如我吃着一碗长长的纠缠的面,会饱的,也始终会饿的。 原来渴望至少有两种,一种老虎般扑向世界。一种小狗般躲在一角,直到某处传来口哨声。 或者,叮叮当当。 我妈告诉我,小时候我的手脚都戴着银镯,镯上系着银铃,手脚一动,就会叮叮当当起来,尤其是开始会爬来爬去走来走去了,很有用,她不必跟着我,也大概知道我跑到哪里去,总之,不会让我跑得太远,总之,为了安心。 还有两天就是年廿七。三年前,我妈在这天离开我们。 俗称死忌。但,我不喜欢忌,也不明白为什么一个关乎亲人的日子需要用到这个字。后来查了一下,应该是以前在亲人去世的纪念日,忌饮酒作乐,因此,就叫死忌。 我不喜欢忌,把自己压在心上。我比较爱纪,跟自己千丝万缕的,就是纪,念啊。 在新旧之间,我感觉存在。 感觉存在,不容易啊。在我的经验里,很多人千方百计或者只用一个轻蔑的眼神或者毫不自觉地叫我们觉得自己不存在。 唉,命苦啊,大家姐,好不容易挨到开放了,还以为我们可以多见见面,她也可以多来香港啊。就怪她当时为什么回去,好好的都逃到香港来了,却要跟老公回去,对,她老公是工程师,说要回去建设新中国嘛,唉,一去就几十年,大家姐硬颈啊,劝她都没用,只懂跟着老公,没想到……。 责怪,是她们表达哀伤的方式。两姊妹你一言我一语的,责怪大家姐,和她身处的大时代。后来,我怀疑,我妈在责怪自己其实也做了跟她大家姐一般的选择。 小时候,我听过香港电台一个节目,叫「幸福玻璃球」,开场白大概是这样的:幸福是一个玻璃球,掉在地上,变了很多很多的碎片,我们都在捡拾,有人拾到多些,有人少些,但,人人都有一些。 开场白的目的应该是给我们安慰吧,但当时的我,却有不平。为什么有人多些,有人少些。 碎片。 关于我妈的事,我只能听到零零碎碎的片段。我别无其他,只有碎片。也只能把这些碎片捧在手上,不能还原为玻璃球,也能串联成为故事吧,是残缺是完整,慢慢我才明白,居然也是幸福的一种。 在我面前的银行职员微微地低着头,专注地写下一串串数字,而我也得以专注地看着他的发,很少了,却梳理得很整齐,疏疏薄薄的一层发几乎像纱般铺在他头上,自有一种虔敬。当中我甚至看到光,是他头皮上的油,反射着天花板那些应该比他年轻的灯。 年轻。忽然,我想,为什么没有年重?如果有,什么是年重? 也许就是我面前的他。 而她不常签自己的名啊。更多的时候,她签的是她丈夫我爸的名字,就像在我学校手册的家长栏上签的那样。她是希望借着几个字感觉丈夫还在身边,还是保护我免得人家知道我爸不在? 有次,几个同学跑过来,说:「怪不得你娘娘腔的,原来你没有爸爸。」 即使想保护,原来命,无法保护,只能活。 像很多亏欠人的人一样,我爸,只是努力找个方法舒缓自己的内疚。他真的生活艰难。 所以,他常常告诉自己,我已经尽了力,可我们依然觉得,你做得不够。 我已经尽了力,你做得不够。这样的纠结,在我的经验里头,很平常,平常得往往会纠结一辈子。 我爸寄来的家用虽然不够,却也是我妈一个重要的收入。收不到,日子怎过?我妈问我,邮差来了没有。我说,还不见。未来,就有未来,就有希望。我明知让我妈失望的责任确实不在我,但我依然害怕叫她失望。我情愿说谎。 一个小孩,如何够胆粉碎大人的希望。幸好,后来,我学会了一点点。后来,我学会了有时必须叫人失望,不能说谎。 经营希望,太辛苦了。 信封里面是一张信纸,单薄挺直,我诧异。虽然我不肯定我期待接到的是什么,至少不是这样的。从历史来的,从我妈身体来的,生命,不可能单薄挺直。也许我期待的是残残旧旧的一些档案,手写的,钢笔,某些笔墨化开来了,某个角落缺了。想不到是一封信,打印的,信纸是普通的,左侧附了一列常务总理会成员的名单。 其实,我从来不明白为什么要记下我和其他孩子出生时的体重呢?我也从来不明白为什么人家生了孩子我们常常问几磅几盎司呢?可能只是为了提供一个可以向新爸爸新妈妈发的问题,不然,问什么?难道问,孩子会幸福快乐并且成为一个好人吗? 数字,1234567,可能比好坏善恶美丑真假有把握。 在我住了二十年的荷兰,父母还会把孩子的身高,啊,不是高啊,他们还没有站起来,是身长,记在发给亲友的卡上。 年月日时体重身长。出生,是数字,成长,也就更多数字了。记得林子祥的 数字人生 吗? 凭号码来认识 / 你的 IO,你的身家 / 你的体魄,你的一切 / 人与数字有许多怪事 / 看看计数机里幽禁几多人质。 我家在六楼,下注和开彩我忘了是几楼了,反正我们必须跑上跑落,同时记住有关的数字,虽然也不是不辛苦的,在我的记忆里却是愉快的事。也许,很纯粹,就是一个小孩得到大人的信任因此负起一些责任的愉快。 得到大人的信任啊。 到我成为大人之后,我也记住,必须让小孩感觉获得信任。 我妈对打麻将很有一些看法,除了方便日后交际应酬以外,也是鉴定人品的好方法。我妈常常跟人说,要选女婿,必须与他打牌。打牌,看到牌品,谁牌品不好,人品一定差,嫁不过。 后来,我觉得另一个方法是看人开车,同样可以看穿。 黄赌毒当中,我妈最无所谓的,应该是赌了。至于毒,我妈没有太多的教训,更多的是叫我避开那些白粉佬,倒不是白粉。似乎,她一早已经想我明白,危险的不是物,是人。 徙置区,很多人都说很杂,很易学坏。说这种话的人,通常都是外人,也不一定不对。可我这住在当中的,一直不知道杂在哪里,而有些被视为坏人的也不一定很坏。 总之,不知道,不一定。慢慢,不知道也是我的一种知道,不一定也是我的一种肯定。 想到自己的杂物快要变成遗物,也就不如好好收拾然后好好送给应该继承的人。这是一种了结,和延续,一种释然,和把握。表姨大概是如此接受,和抗拒死亡。 那时,体罚还不算是体罚,不打不成器啊。当然,后来,我知道此打不同彼打,可我妈每逢有人劝她「别打喇别打喇」,她就说「不打不成器」。人家打儿子,我妈会劝,可人家劝她时,她继续打。夏天时,她的藤条故意打在小腿上,好让校服短裤下的伤痕更易给同学看到,更能羞辱我,也就更有警戒效用。这是我妈的逻辑,当中也有好意,但很多好意终究都有恶毒。 医生怀疑她轻微中风。轻微,医生的意思是,相对于严重的手脚不能动话不会说。但我的内疚与胆怯已经因而变得很实在。我不太害怕她看到自己的父母,我的恐惧是她看不到我。 皮肤是一张地图,伤痕就是里程碑。 既然我的一些伤痕里有她,沿着沿着,也许她会再见到我。也许。反正,我也很少慢慢慢慢地从头到脚辨认自己的伤痕。 所以后来听到有人说:「少年不知愁滋味」,我就不喜欢。不单是愁,还有很多很多复杂的滋味,不知?知啊。 言,忍,認(认)。 为什么「认」是这样写的?听说,是形声字,从言,忍声,我怀疑,也就表明单是认得,是不够的,必须说出来,我妈必须说出我的名字来。事到如今,我情愿相信,所谓认得,是把语言忍住,超越了。 就算我妈不再叫我一声阿辉,我的伤痕里有她,大概她的伤痕里也有我,由此,我可以继续期待我的微笑里有她,她的微笑里有我。 超越语言的一种认,或说,认命,不带无奈,有情。 常常提醒自己,假如心存感谢,必须说出来。但,说出来,不易啊,不然也不用提醒自己。因此,十多年来,我也没有真的跟千婵说过我的感谢,最后,竟然因为一个电视节目找我这个写词的谈谈与她这个唱歌的一直以来的合作。 千婵,我想告诉你,当时那个十二三岁的女孩已经长大了,拍拖了,工作很忙,生活跟其他香港的同龄女生差不了多少,我愿她健康快乐。 刚做了母亲的你,对你的孩子大概也有同样的愿望吧,健康,快乐。 仿佛很简单,不过,我们也知道健康快乐需要很多祝福很多支持。我的亲人当时有她的杨千婵,我希望你的孩子和其他孩子也有他们那一代的杨千婵。 在想起我妈声音的时候,我也发现,其实,我能记住的,非常少。我记下了好些她说过的话,但,诡异地,不是她说话时的抑扬顿挫快慢高低冷暖厚薄。我发现,我关于她声音的回忆非常少。 而我大概记住的仿佛都是透过电话的。是因为我看不见她的容颜所以更专注于她的声音吗? 我妈打来,告诉我姊夫心脏出了事,医院那边说,有家人在外面的,该想想要不要叫他们回来。其中要跟我商量的,就是该不该通知在我城养病的回她女儿。我妈说:「点算呀,仔?」 我故意跟我外甥女站远了,并且配合着风向,务求我与我妈的对话吹到她听不到的那边去。我望着她,却记住了我妈的声音。点算呀,仔?我们决定不告诉我外甥女,我不肯定如此决定对不对,只能归咎自己一时软弱。可能,只是不知怎样告诉她,也不想,和不敢。 也就觉得亏欠了她。亏欠,是吊诡的,有时叫人很暴烈,有时叫人很温柔。那天和外甥女回家后,我觉得自己亏欠了她。我觉得,仿佛分隔了她和她爸爸,分外想与她亲近,于是更多问她一些他们父女之间的事,又因此明白多了。幸好我姊夫大步踏过。 我怀疑我记住的,都是我妈打来告诉我我家出了事的声音。事大的,自然深刻,事小的,更令我明白她对我的期望、依赖和思念。 然后,我也明白,我因为看不到她因此专注于她的声音,归根结底,正是因为我有很长的时间都不在她身旁致使她必须透过电话才找到我。有时候,我也问自己:究竟我与两岁时离开了我们的爸爸有什么分别?我不是也一样离开了我妈拒绝陪她一起面对家里的大小事情吗?有分别吗? 他留下邮箱地址,我给她电话号码。 音容宛在。 灵堂上往往挂着斗大的这四个字。容,的确在,正中的,不就放着死者的照片吗。但音?我从来没有去过一个丧礼上播着死者的声音。其实,不管亲人朋友爱人,我们拍下并且保留了很多照片,可是,录下并且保留他们的声音? 思念紧了,我可以打开古老的相簿,或者手机和电脑,我可以再见她,但我完全找不到方法再听我妈。 我比较清楚的是,容颜,不管喜欢不喜欢,总得面对世界,易老啊。但声音,可以藏起来,比较能骗人。也许,是动人。 在我还没决定写这个专栏之前,在电脑开了一个文件夹,把我在染了蓝的纸上写下的,和后来我再记起的,关于我妈的事,放进去。文件夹起名为:A long long farewell. 从来没有真正的道别,只有无尽的离开。 听说,很少人在家煮豌豆汤了,要吃嘛,去餐馆。我想起我刚来荷兰的时候,吃过一次人家妈妈煮的。由此,我也想起我妈很着紧因此常常担心我在荷兰生活时欠缺的汤水。 对,是汤水,不是汤,毕竟我们从小在家中喝的汤,不是浓的,更像水,可能是广东人的血了。我妈离世,我再也吃不到她煮的红萝卜青萝卜汤冬瓜盅雪耳煲猪横俐。当然,我也吃不到她的炒粒粒节瓜粉丝虾米鱿鱼蒸肉饼。 事三。还有四百字。还有四小时,还有四分钟,还有四秒。两年来,每隔两个月,每次两千五百字,我就安安静静地坐下来。是我书写我妈?还是更像我妈把着我的手写啊写。像小时候她教我写字。至少,我是如此地感觉,感觉她的同在。 每隔两个月,就有这么一两天,文字仿佛成了符咒,把她召回来。然后,文字写好了,我把稿发出去,她就走了。 每隔两个月,我跟我妈团聚,然后分开。两年来,我跟她如此团聚分开了十二次。 A long long farewell。只有无尽的离开。不算容易,却也珍惜。好几次,发了稿之后,我发现自己居然流下泪来。 当初,我决定书写我妈,为了证实她的大半生没有白过。 算了。 好奇怪的一个字「算」。究竟是要计算清楚,还是什么也不计不算,一笔勾销?都是,都难免。 也许,就是这样。 脚注: 1 感兴趣推荐看看 live。

2025/9/14
articleCard.readMore

日常#3 - 身上的红点、南瓜汤、胡辣汤、猪扒饭、纸上染了蓝、空洞骑士

日常#3 身上的红点、南瓜汤、胡辣汤、猪扒饭、纸上染了蓝、空洞骑士 最近女朋友身上多了些像是痘痘一样的红点,看起来不是痘痘,身上不同地方都有出现。 比较担心去医院检查了一下,说是可能是一些虫子咬的,让我们把床和沙发之类的,抖动和晒一下,开了一个止痒的要和抗生素,回家再观察一阵看看。 本来我身上是没有的,但隔天我也长了一个,看起来像女朋友之前长过的一个肿块。 当时说是 疥,是毛囊炎的一种,样子是中间有一个脓点,脓点周围扩散一圈一元硬币大小的红肿,说是会自行消除,不行后面也去医院看看。 可能是熬夜多,运动少,导致抵抗力比较差,所以容易感染。 我们也怀疑是不是被子床单啥的不干净,一度想买个除螨仪,但看了看除螨仪的主要功能其实就是吸走表面的皮屑、螨虫等,达到一个除螨的作用,那些紫外线、高温啥的,操作时间不够其实用处也不大,思来想去还不如每周洗一次床单被套。 图1  南瓜汤 南瓜汤 南瓜汤做法有很多,有的会加小米、大米等让它更浓稠一些,不过我喜欢一个更简单的办法,味道也还行。 南瓜切成小块或小片1,然后放锅里蒸软,水烧开后开始蒸,大概十分钟左右,具体可以用筷子啥的戳戳看,软了就行。 蒸好南瓜丢进榨汁机,加一些牛奶2,然后搅拌一阵,加点盐或糖就好了。 图2  胡辣汤 胡辣汤 我做的估计不是正宗的胡辣汤,是类似胡辣汤的大乱炖。 准备一些自己喜欢的食材:胡萝卜、西葫芦、木耳、香菇、火腿、豆腐、香菜等,然后将它们切丝、切丁、切块。(准备食材是最花时间的) 拍点蒜,油热下锅,把蒜炒香后,加入各种食材翻炒一下,一方面炒香一点,一方面也稍微炒熟一点。 感觉那些食材有些变软,看起来有点变熟了,就开始调味,加入一勺蚝油,三勺生抽,一点点老抽上点色,一点点醋3,再翻炒均匀。 加清水4,盖上锅盖,焖煮 5 分钟左右。期间打三四个鸡蛋,搅拌成蛋液;用大量的淀粉,加清水,变成一碗水淀粉。 水淀粉分多次加入,淀粉的作用是勾芡,让水变得粘稠,因为水比较多,需要的水淀粉也会比较多。但是多少合适并不知道,所以可以分多次加,加到粘稠程度满意为止。 蛋液画圈注入,形成细碎的蛋花,再加入香菜,搅拌均匀。 加入少许香油,以及大量的白胡椒粉,搅拌均匀即可。 我们都尝试了一道新菜,里头说到深圳有一个好吃的猪扒饭 ⸺ 大家乐的一哥猪扒饭 ⸺ 听主播说的似乎很好吃。 之前也稍微看了点 一饭封神,里面也有个港式猪排饭,看起来很好吃,既然深圳有好吃的猪扒饭,就想着去试试。 找了一家最近的,周六中午和女朋友一起去,也是好久没去比较远的地方吃饭了。 去到大家乐,人不是很多,其实就是一家普通的快餐店。 点了一哥猪扒饭,上来之后并没有感受到主播说的,冲鼻而来的香气,焗饭也是预制加热过来的。 猪扒倒是不柴,但也说不上很好吃,反正我不会再专门坐几十分钟地铁过来吃。 吃完顺便去商场逛了逛,逛了一家服装店,衣服还蛮好看的,放的音乐我也挺喜欢。 很多店里都会放一些音乐,但大多给我的感觉是,他们只是需要有声音,所以才要放一些歌,但不在意放什么歌。 我觉得是可以花些精力去做一份歌单的,可以营造一些氛围,不过我也不知道怎么挑选一份合适的歌单。 逛累了去瑞幸点了饮料,正好看到了播客里提到的饮料 ⸺ 羽衣甘蓝 ⸺ 点了一杯,味道还不错,有点甜。 图3  无印良品中的香薰蜡烛货架 之后还去了趟无印良品,在香薰蜡烛区挑了杯茉莉花香的。 像是香薰,香水之类的,还是线下买更好,可以闻到味道后再做决定,网上买,尽管写了前后调,但味道是很难想象得到的。 不过香薰蜡烛燃烧前后的味道也是不同的,没烧之前的味道觉得好闻,烧起来了也未必就是自己喜欢的味道5。 《豆汁记》看了,只看了豆汁记那一篇,文笔我喜欢。 图4  书籍:紙上染了藍 坐地铁的时候,把《紙上染了藍》也看完了,这本书篇幅比较短,作者是写歌词的,文章里很多句子都有一种歌词的美感。 《紙上染了藍》是关于作者对母亲的回忆,没有很长的叙事,都是从一些片段中想起他的阿妈,点到即止,蛮喜欢的,或许后续会整理 一些摘抄 出来。 图5  空洞骑士的地图 空闲的时候继续在空洞骑士探索,找到了电车通行证,去到了安息之地,获得了梦之钉,可以用来打亡魂,也可以打 NPC,打 NPC 能听到它们内心的真实想法,挺有趣的设定。 安息之地还有一个墓地,似乎是之前来圣巢的各种虫子,也都是些厉害的角色,算是我的前辈了吧。 第一个亡魂说,其他亡魂都是我罩着,你要敢打它们我就弄死你,你尊重它们我也尊重你。 都这么说了,我就打了她试试,确实有点东西,我现在是打不过。 试着打了其他亡魂,还是第一个亡魂出来打死我,而被我打的其他亡魂都灰飞烟灭了,有点后悔,还是想没事过来看看前辈们的,听听他们说的话。 乱走又去到了螳螂村,见到了螳螂村的三个大哥,打了好几次才打过,打完之后,所有螳螂都对我鞠躬,都不打我了,也是挺有意思的,看来是我获得了它们的认可,以后来这里至少不用被打了。 之后又到处跑,试着往德特茅斯(出生地)的左边走,现在我有了爬墙跳,终于可以过去了,发现了呼啸悬崖,但没有地图,也没有找到椅子,后面再来探索了。 还跑到了水晶山峰,同样也是没有地图和椅子,跑了半天,掉下去发现下面就是安息之地。 把三个守护着中的一个解决了,遗忘十字路出现了感染,很多路口过不去了,怪还会自曝,难受呀。 游戏还是很好玩的,喜欢这种探索的乐趣。 脚注: 1 削皮就用刀切掉表面的皮就好了,南瓜的皮很硬,削皮刀不好用,直接用刀切最快。 2 估摸着牛奶的量,不要太多,多了就不那么粘稠了。牛奶可能是冷的,搅拌出来不够热就放微波炉再加热一下。 3 我不太清楚醋的作用是什么,做好之后我吃不出来酸味。可能是增香?不加大概也没啥关系。 4 可能要没过食材或者更多,这个取决于食材的分量。 5 方大同有首歌,就叫 味道。

2025/9/14
articleCard.readMore

我的博客设计

我的博客设计 1 这篇文章分享一些我的博客设计,或者说是一些考量,包括样式和内容方面的,原来都在脑子里,整理成文字,让它们更清晰一些,也可以作为自己的参考。 博客样式和功能部分 我的博客受到 This is a motherfucking website 影响比较多: 比较轻量,加载相对较快,减少不必要的资源 支持响应式,在不同屏幕上都容易阅读 合适的行间距、行宽、对比度、字体、字体大小、颜色、排版 不包含追踪服务 考虑可访问性 … 通过 org-publish 转换成 HTML。 转出来的 HTML 没有引入 JS,只包含一些预设的 CSS,相当的轻量。 HTML 默认是 Flow Layout,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按照 HTML 标签顺序排列元素,它默认就是响应式的,窗口小了,文字就会自动换行。 如果不考虑样式,这样一份 HTML 2 就可以作为静态文件,丢到 GitHub Page 或者 Netlify 之类的平台托管,让别人访问了。 当然,仅仅是 HTML,阅读体验上还不够好,会存在几个问题: 行间距相对拥挤 文本太宽,如果屏幕比较大,阅读起来就得来回移动眼睛,看起来比较累 文字有点小,字体是默认字体,也不够好看 对比度可能会比较高,一些颜色可能比较不那么好看 行间距 对于行间距,或者说 行高,可以稍微大一些,使得行与行之间不要过于拥挤,但也不要太大,要能看得出来是属于一个段落的,不能过于分散。 至于多少合适,就仁者见仁了。 行宽 文本太宽的问题,可以固定内容的宽度,让内容居中3。 这样在阅读时,基本 不用左右移动眼睛,读起来会比较舒适。 至于多宽合适,不要太宽导致眼睛需要移动,不要太窄导致内容过少就好。 字体 文字我更倾向与偏大一些,这样看起来没有那么费劲,默认的字号尽管能看清,但更大的字号可以看得更舒服。 4 字体可以选一个自己喜欢的,不过有一些地方是需要考虑的5: 字体文件的大小 字体好看固然很好,但不能好看到让人过于注意字体,而忽视内容,否则就喧宾夺主了 考虑字体粗细的对比度是否足够,不然可能加粗后看不出来区别 考虑一些字符是否容易区分,例如 0,O,o,i,I,l,1 这些字符是否都能区分开6 英文字体和中文字体是否和谐 考虑字体加载失败的情况,在 设置 font-family 的时候应该始终包含一些通用的系统字体 字体版权问题 霞鹜文楷。7 对比度 我目前遵循的是 APCA (Accessible Perceptual Contrast Algorithm)8,要保证对比度足够高,使得阅读起来能看清且不费劲,也要确保对比度不要太高,尤其是暗色主题下,对比度过高会看着刺眼。 颜色 一般来说,应该有一个主色,搭配一些和主色相辅相成的辅助色,以及一些中性色。9 主色是网站的主色调,是最常使用的颜色;有的地方想和主色区分,就可以用一些辅助色,一般没有主色那么突出;而中性色则主要是用于文字。 颜色太少可能会让博客显得单调,太多又会显得凌乱。 目前我没有一个很喜欢的调色板,所以还是中性色为主,我主要设置背景、正文、引用、链接、选中、高亮、边框的颜色。 背景可以考虑设置一个背景图,让博客看起来不那么单调,但也不要太花里胡哨。如果是纯色,则避免纯黑和纯白,可以稍微降低一些对比度,使得看起来柔和一些。 至于正文、引用、边框等颜色,也是基于 APCA,用不同的对比度区分它们的关系,一般引用文字要比正文对比度会浅一些。 选中和高亮我用了比较突出的颜色,毕竟需要明显一些。10 因为支持了暗色主题,还需要针对暗色主题适配颜色,同样也是基于 APCA 对比度设置的颜色。 由于颜色会在很多地方重复使用,一般来说会定义成 CSS variables 11,便于复用。 完成上面那些配置,页面阅读起来应该就不错了。 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开始做一些 渐进式增强。 优化小屏的阅读体验 在手机上屏幕比较小,为了能够阅读更多的内容,可以考虑移除一些不必要的缩进,充分利用手机的屏幕。12 同时应该 避免出现横向滚动条 13,因为手机上主要是触摸滑动页面,往下滑动的时候很容易触发横向的滑动,需要来来回回地调整位置,体验很不好。 支持亮色主题和暗黑主题 我个人是比较喜欢亮色主题的,但有的读者可能会更喜欢暗色主题,也可能是因为生理原因,暗色主题会看着更舒适,所以最好可以提供一个选项。14 如果手机或电脑设置的是自动调节系统的明暗主题,一般在夜晚的时候,网站也会自动切换成浏览器默认的暗色主题,只是可能没有自己适配的好看。 增强脚注 脚注一般都在文章的最底部,如果读者想查看,就要在内容之间来回跳转,体验不好。 可以考虑使用 littlefoot,使得可以直接查看脚注,不用来回跳转。如果屏幕比较大,也可以考虑使用旁注,将脚注展示在文章的旁边,点击都省了。 增加「返回顶部」 博客文章一般会比较长,如果导航栏不是固定在某个地方可以随时访问的,那么可以考虑增加一个「返回顶部」的按钮,让读者可以快速回到顶部进行导航。 返回顶部按钮可以放在文章边上,而不是浏览器的右下角,因为屏幕大的时候,鼠标移动到右下角可能有点远。 返回顶部按钮也可以考虑在文章比较靠后的地方才出现,让读者多阅读足够的内容后再出现,算是一些小心机。 在手机上,由于空间少,返回顶部按钮往往会和内容重叠,因此可以考虑让按钮过一阵时间就隐藏,只有用户滚动的时候才出现。也可以适当设置 透明度。 代码块增强 有的技术文章会嵌入一些代码片段,这些片段有的可能比较长,可以考虑提供一个复制按钮,让读者快速复制代码内容,而不必拖拽选择后再复制。 有的人可能是用语音操作页面的,用语音命令来高亮代码块并复制是极其困难的,因此 提供一个复制按钮会让他们轻松很多。 一些无障碍增强 有的读者可能主要使用键盘浏览网页,会用 tab 去移动,可以考虑添加 Skip Navigation,让读者可以快速跳过导航15,直接跳转到内容部分。 通过调整 :focus-visible 的样式,例如让 outline 更粗更明显,可以让读者更清楚当前焦点的位置。 设置页面的 lang 属性,这样如果有读者用屏幕阅读器来阅读文章时,阅读器可以 识别正确的语言。16 考虑添加搜索功能 搜索功能可以让读者快速搜索博客的内容,例如我写了不少 Zine,里面分享不少文章和资源,或许某天有读者17会想起在我的博客上看到的什么,有搜索就很方便。 如果你的博客被搜索引擎索引了,可以直接使用搜索引擎的搜索功能。 例如我用 Kagi,我可以提供一个输入框,让用户输入关键字,把关键字拼接成 Kagi 的搜索链接: https://kagi.com/search?q=site%3Ataxodium.ink+keyword ,这样就可以直接利用搜索引擎进行搜索。 你也可以考虑集成一些第三方工具,例如 使用 pagefind 添加博客搜索功能。 提供一个订阅流 RSS/Atom feed 提供一个订阅流方便读者订阅,相比邮件订阅,我会更喜欢 RSS/Atom feed,我可以在一个统一的工具订阅和阅读,取消起来也相当方便,而邮件取消起来感觉稍显麻烦,还容易收到垃圾邮件。 订阅地址应该容易让读者找到,而不是藏在某个地方,甚至需要读者自己猜订阅流的地址。 另外可以考虑 美化你的 RSS/Atom feed ,会比光秃秃的 XML 阅读体验更好。 适当增加过渡效果 例如鼠标 hover 的效果,页面之间切换的效果18,页面滚动效果 等。 不过要注意加上 prefers-reduced-motion 检测,当读者希望关闭这些过渡效果时,尊重他的选择。 首页设计 如你所见,博客的首页就是一个 sitemap,罗列了我目前写的所有博客文章。 我将 list-style 设置成了 decimal-leading-zero,比黑点要稍微有趣一点,也方便我看看目前写了多少文章。 本来文章后面一般会有一个日期,但因为在手机屏幕上对不齐,我干脆隐藏了,日期好像也不是很重要。 首页很简单,没有分页,一眼看到底,如果读者愿意探索我写的内容,一直滚动找感兴趣的内容就好了。 我觉得博客最重要的就是博客文章,所以我把最重要的部分作为首页19。 缓存 我的博客部署在 Netlify,可以通过配置指定一些静态文件的缓存时间。 通过缓存,一方面可以减少 Netlify 上的带宽消耗;另一方面,像是字体、图片这些基本不会变的内容,缓存过后,博客也会加载得更快。 标签分类 标签分类后,读者可以通过标签过滤文章。 这块是我一直很想添加的功能,但目前的博客系统还不太清楚怎么搞。 资源优化 减少不必要的第三方 JS 依赖,使用第三方意味着你要信任第三方,相信他不会干坏事,依赖得越多,风险就越高。 尝试压缩图片等资源的大小,减少带宽占用。 域名 考虑使用一个容易记忆域名,并长期持有它,避免轻易改动已发布的 URL。 这样可以确保有人引用了博客的链接后,不会轻易失效。 博客文章内容部分 中文写作规范,我主要参考: 中文技术文档的写作规范 中文文案排版指北 20: 中文和英文、数字、链接之间应该有一个空格。 标点符号的使用 偏好使用 「」 而不是 “” 破折号我一般会用 ⸺ ,并且前后添加空格 中文省略号应该用 …… 而不是 。。。 或者 ... 避免中英文符号混合,中文里的逗号应该都是 , 而不是 , ;分号应该是 ; 而不是 ; 并列的内容,只要出现在中文句子中,不管是中文还是英文,都统一使用 、 ;如果是出现在英文句子中,则用 , 。 注意专有名词的大小写拼写,例如是 GitHub 而不是 github 、 Github 、 GITHUB 。 使用缩写的时候,在第一次提及的时候补充全称。 注意区分「的」、「地」、「得」。 图片尽可能使用 figure 对内容进行描述;如果不使用 figure,应该使用 alt 描述21。原因是: 1.图片可能加载失败;2.方便使用屏幕阅读器的读者,他们可能看不到图片。 考虑在 figcaption 中给图片标注序号,如图 1、图 2 等,然后在涉及图片时,用这个序号代指图片。 引用应该标注来源,我一般会使用 Copy Link To Highlight,这样读者跳转过去的时,可以通过高亮,快速看到我引用的部分。由于我不少内容是翻译过来的,可能无法转译作者原意,所以我认为指向原文是很重要的。22 引用的时候应该尽可能保留原格式,因为可能是作者刻意组织的。23 对于一些较长的,不是很重要的内容,可以考虑用 details 进行折叠24,用户感兴趣可以自行点开;或者考虑用脚注。 一些希望突出的内容,可以考虑用粗体,但有时粗体和其他字体对比不够强烈的时候,可以考虑使用下划线或者增加颜色。 链接应该有下划线25,而不只是通过颜色和正文区分,考虑一些颜色不敏感的用户,有可能在他们的眼中是区分不出来的。下划线能更好地区分链接和正文,也很符合直觉。 我不太喜欢很长的段落,一大段的读起来有些费劲,我会一定程度控制段落的长度。26 分享音视频的时候,考虑添加时长信息。 引用链接的时候,我会移除那些跟踪的标记,除非我没留意到;同样的,我的博客也不会跟踪你。 27已发布的文章,修复一些看到的错别字,坏掉的图片或链接;如果有更好的表达也可以改进一下。 我不喜欢的设计/内容 一打开网页就弹窗,除非我对内容很感兴趣,或者内容比较有价值,否则这样的网站我多半会直接关闭 有的博客内容很丰富,像是一个数字花园,固然很棒,但我会觉得有些迷失方向,甚至有些信息焦虑感 明显是 LLM 生成的内容28、简单复制的内容、看不出来作者思考、打磨的内容 到处都是广告的博客 资源太多,加载很慢的博客 排版很差、排版像 CSDN 的博客 错别字、拼写错误太多 太多花里胡哨的元素 对比度太高或者不足,要么看得刺眼,要么看不清,都难受 响应式支持很差的,在手机上阅读体验很差的 隐藏滚动条的博客29 30 写在最后 我喜欢相对简洁一些的设计,比较有个性的设计我也喜欢。 好的博客设计应该注重读者的阅读体验。 设计不是一尘不变的东西,以上是我目前的一些考量,随着接触到东西更多,设计也会持续迭代,你也可以通过 CHANGELOG 跟踪我博客的变化。 早期的文章估计也有不少毛病,以后看到了再慢慢改了。 _​(:3 」∠)_ 脚注: 1 我这长长的一篇,看来是 Bad design 了 (つд⊂) 2 最简单的 HTML 可以只写文字,什么标签都没有,也能渲染成网页。HTML is for people 是一个很不错的教程,就算你完全不懂 HTML,也可以搭建自己的博客。 3 最简单的居中方法是固定宽度,然后设置 margin-inline: auto; ,更多方法可以看 Center an element。 4 也可以考虑基于屏幕的宽度,动态控制文字的大小,设置一个最小和最大值。可以利用 clamp(),例如 clamp(22px, calc(1.1em + 0.6vw), 24px); 5 see also: Choosing typeface | Imperavi 6 最开始,我为了能更好的区分 0 和 O,用的是 Atkinson Hyperlegible,但后来觉得 Atkinson Hyperlegible 和 霞鹜文楷 搭配起来不太和谐,就统一都有霞鹜文楷,不过 0 和 O 可能会有点区分不开,算是一种妥协。 7 英文字体可以在 Google Fonts 中找,中文字体可以在 中文网字计划 里找,中文网字计划还提供 字体分包 服务,可以一定程度优化字体资源大小。 8 关于 APCA,我在 Zine#31::The Easy Intro to the APCA Contrast Method 中有分享过,可以看看。 9 感兴趣可以看看 The color system | Material Design。 10 在 dark-mode 下,我用的是 rebeccapurple,这是 CSS Logo 的颜色,也是一个六岁女孩的名字。 11 在写 CSS 的时候,可以在 MDN 上查一下对应特性的 Baseline,看看特性当前的支持程度,如果是广泛可用 (Widely available),那基本可以随便用。如果是可用性有限 (limited availability),那么使用时可能需要斟酌一下,可能部分浏览器会不支持。 12 可以利用 媒体查询 来判断小屏设备,单独设置样式。 13 出现横向滚动条,往往是因为一些无法换行的内容导致了 溢出,可以考虑使用 word-break 让其换行。 14 关于暗色主题的适配,见 给博客添加 dark mode。 15 导航部分,我也算比较克制,没有放太多的导航出来。主要原因是导航多了,手机屏幕下会放不下,虽然也可以适配,但我还是想能一行放下,这也促使我只保留关键的导航。 16 你甚至可以考虑 给页面添加语音播报功能。 17 我就是这其中的一个 ( ˘•ω•˘ ) 18 主要是利用 View Transition API,你可以看看 Zine#28::Toe Dipping Into View Transitions。 19 一般来说,博客都会有个 archive 页,按照年份罗列所有文章,我是偷懒,直接二合一了。 20 罗列出来有个好处:有的写法我比较犹豫,整理并写下来,可以避免自己纠结,保持统一。 21 可以看看:Zine#18::Alt Text: Not Always Needed 和 Zine#35::Finding the Joy in Alt Text。 22 「请记住,头条新闻、博客文章或推文可能会为了吸引更多关注或点击而夸大事实。转述可能会遗漏、误解或选择某些事实来支持有偏见的主张。[…]请务必在原始语境中阅读这些主张。」 Source 23 我以往因为误解了 一个句子写一行,以为应该发布的时候也一行句子写一行,所以我往往会将内容按照句子为单位换行。或许某种程度会导致语义没有那么连续。以后我会注意一些。 24 Gwern Branwen 的博客 在你悬浮在 details 上一段时间,会自动展开,也是很不错的优化。 25 see also: Style your underlines 26 在写段落的时候,可以参考 一个句子写一行 和 Semantic Line Breaks,会给写作带来一定好处。 27 see also:Zine#37::Fool yourself into writing,What I think about when I edit。 28 see also: Zine#41::It's rude to show AI output to people | Alex Martsinovich,Zine#34::I'd rather read the prompt。 29 手机上有滚动条的话,可以长按滚动条拖动到底部,没有滚动条只能一直往下翻,体验很差。滚动条本身也可以作为当前位置的一个提示,而不需要额外显示一个进度百分比。如果是在电脑上阅读,除了滚动条,还可以使用 HOME 回到页面顶部,END 去到页面底部。 30 你还是可以稍微加一点样式,参考 Kevin Powell 的 The least amount of CSS for a decent looking site: /* 自适应用户当前的主题 */ html { color-scheme: light dark; } /* 设置一个通用的字体、适当的字体大小和行高,避免字体太小和拥挤 */ body { font-family: system-ui; font-size: 1.25rem; line-height: 1.5; } /* 避免图片视频溢出屏幕 */ img, svg, video { max-width: 100%; display: block; } /* 设置内容最大宽度并居中,避免一行文字过长,具体的值可能要根据自己喜欢调整一下 */ main { max-width: min(70ch, 100% - 4rem); margin-inline: auto; }

2025/9/10
articleCard.read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