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smic Baryons

The Composition of the Universe 宇宙由暗物质、暗能量和重子物质组成. 我们不能只研究暗物质和暗能量,实际上我们能够观测到的大多数都是重子物质,我们需要对它们有足够的了解. Most Baryons are still in gas phase in the local Universe, but the gas is not forming stars. 按照时间,星系中的气体物质占比越来越小,但是气体物质一直都是占比最高的物质状态. 虽然我们观测到 H\text{H}H 等元素的质量密度占比减少,但是我们的星体密度也在降低,所以这些气体并不是因为形成星体而减少. Q1:Why does gas stop forming stars? 不同的星系类型: Spiral Galaxies:盘状的星系,有旋臂,富有气体和尘埃. Elliptical Galaxies:椭圆星系,含有比较古老的星体,气体比较少. Irregular Galaxies:混沌的形状,富有气体和尘埃,一般是正在经历星体的形成. Lenticular Galaxies:没有大型的旋臂,但是也是盘状的,只有少部分形成星体的气体. Peculiar Galaxies:奇怪的形状和拓扑,一般是有复杂的引力作用或者是两个星系碰撞形成. Q2:What drives the diversity of galaxies? 在大尺度上,星体的质量曲线和我们所预期的均匀分布不一样,而是在两端都有一个「feedback」现象. 另外,我们找到大型螺旋星系中气体出现堆积现象 (accretion). feedback 和 accretion 效应给出了上面两个问题的一种可能答案,但是也产生了第三个疑问,Q3:How does gas shape galaxy evolution? 一开始气体是球形聚集的,但是在引力作用下气体球逐渐收缩、角动量占据主导作用,将球形逐渐压缩为盘状,同时引力势能在这个过程中逐渐丢失,最后得到堆积在中心盘面上的大量气体、密度比之前高很多. 在星系演化过程中,气体不仅合成了星体,同时也是黑洞生长的重要燃料. 星体也在气体的循环过程中起到 feedback 作用. 老年的星体产生超新星爆炸等,将气体交还给星系;大型的爆炸给出一个巨大的球状气体晕,使得气体的分布回到早期星系的状态. 大型黑洞的作用更为强烈,它们的喷流可以给出很大的动能,使得气体获得能够逃出暗物质晕的速度,逃逸到宇宙空间. 上面三个问题的回答: Q1:气体要形成星体,我们需要引力、需要 collapse. 但是黑洞喷流、超新星爆炸,很多因素在阻碍气体的压缩. Q2:初始条件不同、形成过程中可能受到撞击等等,很多时候我们很难得到相同类型的星系. Q3:就像我们上面说的,「宇宙生态系统」中需要气体来进行循环. 但是我们现在遇到的问题是,星系正在丢失它们的重子. 这个问题和我们之前的三个 open question 是相关的:实际上并没有重子物质消失,而是被抛射到了我们无法观测的地方. Observations of Multiphase Diffuse Gas 我们在实际的观测中,需要用不同的方式来得到不同 phase 气体的信息. 虽然现在观测的误差比较大,但是我们还是获得了不少有用的信息. Cool Neutral Gas: 我们使用大型的射电望远镜来观测冷原子气体,比如著名的天眼 (FAST). 这里的探测精度取决于著名的 Rayleigh 判据,正比于 λ/D\lambda / Dλ/D. H I\text{H I}H I (电离氢原子,也就是质子) 可以作为一个 galaxy and CGM interface 的追踪方式. 离子气体和冷原子气体有比较强的辐射,我们也可以使用无线电阵列来进行探测,实际上 FAST 周围也将要建造很多小型的射电望远镜. 对于冷离子气体,可以通过光谱来检测;另一个方式是我们所说的 Integral Field Spectrograph in Optical (集成视场摄谱仪),它通过将画面分割、分别采集光谱、最后积分合成的方式得到比较精确的图像. hot gas 会产生 X-ray,我们能够用这种方式探测温度较高的气体.

2025/10/21
articleCard.readMore

Lesson 10 多极展开

对于 Coulomb 特解做展开: φ(x)=∫Cρ(x′)4πε∣x′−x∣d3x′\varphi(x)=\int_C\frac{\rho(x')}{4\pi\varepsilon|x'-x|}\text{d}^3x' φ(x)=∫C​4πε∣x′−x∣ρ(x′)​d3x′ 展开考虑的是 ∣x′∣/∣x∣|x'|/|x|∣x′∣/∣x∣ 为小量. 令 r′=∣x⃗−x⃗′∣r'=|\vec{x}-\vec{x}'|r′=∣x −x ′∣,固定 xxx (场点) 不变,把 x′x'x′ 在原点附近展开,则 1r=1r∣x⃗′=0+[x′∂∂x′(1r)∣x⃗′=0+y′∂∂y′(1r)∣x⃗′=0+z′∂∂z′(1r)∣z⃗′=0]+⋯=rx⃗′=0=R1R+(x⃗′⋅∇)1R+12x⃗′x⃗′:∇∇1R+⋯\begin{aligned} \frac{1}{r}&=\left.\frac{1}{r}\right|_{\vec{x}'=0}+\left[x'\left.\frac{\partial}{\partial x'}\left(\frac{1}{r}\right)\right|_{\vec{x}'=0}+y'\left.\frac{\partial}{\partial y'}\left(\frac{1}{r}\right)\right|_{\vec{x}'=0}+z'\left.\frac{\partial}{\partial z'}\left(\frac{1}{r}\right)\right|_{\vec{z}'=0}\right]+\cdots\\\\ &\overset{r_{\vec{x}'=0}=R}{=}\frac{1}{R}+(\vec{x}'\cdot\nabla)\frac{1}{R}+\frac{1}{2}\vec{x}'\vec{x}':\nabla\nabla\frac{1}{R}+\cdots \end{aligned} r1​​=r1​ ​x ′=0​+[x′∂x′∂​(r1​) ​x ′=0​+y′∂y′∂​(r1​) ​x ′=0​+z′∂z′∂​(r1​) ​z ′=0​]+⋯=rx ′=0​=RR1​+(x ′⋅∇)R1​+21​x ′x ′:∇∇R1​+⋯​ 偶极项: φ=14πεp⃗⋅x⃗R3\varphi = \frac{1}{4\pi\varepsilon}\frac{\vec{p}\cdot\vec{x}}{R^3} φ=4πε1​R3p ​⋅x ​ 四极项: φ=q4πε(x⃗0′x⃗1′+x⃗1′x⃗0′)(3x⃗x⃗−R2I)2R5\varphi=\frac{q}{4\pi\varepsilon}\frac{(\vec{x}_0'\vec{x}_1'+\vec{x}_1'\vec{x}_0')(3\vec{x}\vec{x}-R^2\bold{I})}{2R^5} φ=4πεq​2R5(x 0′​x 1′​+x 1′​x 0′​)(3x x −R2I)​ 这是双偶极子共线对顶的这种情况的领头阶,实际上也可以用四电荷方框的电荷分布来计算领头阶. 如果定义四极矩 D=∑m,nqnx⃗nx⃗mD = \sum_{m,n}q_{n}\vec{x}_n\vec{x}_mD=∑m,n​qn​x n​x m​,可以改写四极项. 对于连续电荷分布,有 φ=14πε∫V′ρ(x⃗′)[1R−x⃗′⋅∇1R+12!x⃗x⃗:∇∇1R+⋯ ]dτ′\varphi=\frac{1}{4\pi\varepsilon}\int_{V'}\rho(\vec{x}')\left[\frac{1}{R}-\vec{x}'\cdot\nabla\frac{1}{R}+\frac{1}{2!}\vec{x}\vec{x}:\nabla\nabla\frac{1}{R}+\cdots\right]\text{d}\tau' φ=4πε1​∫V′​ρ(x ′)[R1​−x ′⋅∇R1​+2!1​x x :∇∇R1​+⋯]dτ′ 令: Q=∫V′ρ(x⃗′)dτ′ ,p⃗=∫V′ρ(x⃗′)x⃗′dτ′ ,D=∫V′3x⃗′x⃗′ρ(x⃗′)dτ′Q=\int_{V'}\rho(\vec{x}')\text{d}\tau'\,,\quad\vec{p}=\int_{V'}\rho(\vec{x}')\vec{x}'\text{d}\tau'\,,\quad\bold{D}=\int_{V'}3\vec{x}'\vec{x}'\rho(\vec{x}')\text{d}\tau' Q=∫V′​ρ(x ′)dτ′,p ​=∫V′​ρ(x ′)x ′dτ′,D=∫V′​3x ′x ′ρ(x ′)dτ′ 上式改写为 φ=14πε∫[QR−p⃗⋅∇1R+16D:∇∇1R+⋯ ]dτ′\varphi=\frac{1}{4\pi\varepsilon}\int\left[\frac{Q}{R}-\vec{p}\cdot\nabla\frac{1}{R}+\frac{1}{6}\bold{D}:\nabla\nabla\frac{1}{R}+\cdots\right]\text{d}\tau' φ=4πε1​∫[RQ​−p ​⋅∇R1​+61​D:∇∇R1​+⋯]dτ′ 一个小区域内连续分布的电荷在远处激发的电场等于一系列多极子在远处激发的场的叠加.

2025/10/21
articleCard.readMore

Lesson 9 Hilbert 空间

这节课讲完要考期中考试了. 期中考试的主要内容都是我们布置的第二章作业. Hilbert 空间 我们现在学的量子力学研究的都是纯态,可以通过一个波函数来描述这个系统的物理. 我们定义: ∣α⟩=(α1α2⋮αn) ,∣β⟩=(β1β2⋮βn)\ket{\alpha}=\begin{pmatrix} \alpha_1\\\alpha_2\\\vdots\\\alpha_n \end{pmatrix}\,,\quad\ket{\beta}=\begin{pmatrix} \beta_1\\\beta_2\\\vdots\\\beta_n \end{pmatrix} ∣α⟩= ​α1​α2​⋮αn​​ ​,∣β⟩= ​β1​β2​⋮βn​​ ​ 定义内积为 ⟨α∣β⟩=αiβi\braket{\alpha|\beta} = \alpha_i\beta_i⟨α∣β⟩=αi​βi​. 平方可积的函数 (Square-Integrate) 生活于 Hilbert 空间里. /Example/ 对于函数 f(x)=xνf(x)=x^\nuf(x)=xν,在 0∼10\sim10∼1 的区间上平方可积: ∫01∣xν∣2dx=12ν+1\int_0^1|x^\nu|^2\text{d}x=\frac{1}{2\nu+1} ∫01​∣xν∣2dx=2ν+11​ 当然要求 ν>1/2\nu>1/2ν>1/2. Observables 什么样的量被认为是可观测的? Hermite 算符:能够作用在两边,也就是 ⟨f∣Q^f⟩=⟨Q^f∣f⟩\braket{f|\hat{Q}f}=\braket{\hat{Q}f|f}⟨f∣Q^​f⟩=⟨Q^​f∣f⟩. 我们说可观测量能够被 Hermite 算符所表示. Determinant State: σ2=⟨(Q^−⟨Q^⟩)2⟩=⟨Q^2⟩+⟨Q^⟩2−2⟨Q^⟩2=⟨Q^2⟩−⟨Q^⟩2\sigma^2 = \braket{(\hat{Q}-\braket{\hat{Q}})^2}=\braket{\hat{Q}^2}+\braket{\hat{Q}}^2-2\braket{\hat{Q}}^2=\braket{\hat{Q}^2}-\braket{\hat{Q}}^2 σ2=⟨(Q^​−⟨Q^​⟩)2⟩=⟨Q^​2⟩+⟨Q^​⟩2−2⟨Q^​⟩2=⟨Q^​2⟩−⟨Q^​⟩2 是被测量的可观测量的本征态,这个被测量量不存在量子涨落. 简并:多个态有同一个本征值.

2025/10/21
articleCard.readMore

Lesson 4 分离变量法 (三)

两端固定弦的受迫振动 /Example/ 求解定解问题 ∇2u=xyu∣x=0=u∣x=a=0u∣y=0=ϕ(x) ,u∣y=b=ψ(x)\begin{aligned} &\nabla^2u=xy\\\\ &u|_{x=0}=u|_{x=a}=0\\\\ &u|_{y=0}=\phi(x)\,,\quad u|_{y=b}=\psi(x) \end{aligned} ​∇2u=xyu∣x=0​=u∣x=a​=0u∣y=0​=ϕ(x),u∣y=b​=ψ(x)​

2025/10/17
articleCard.readMore

Lesson 5 Model Selection

提示 Quizzes 概率论的乘法规则是什么? P(AB∣I)=P(A∣BI)P(B∣I)=P(B∣AI)P(A∣I)P(AB|I)=P(A|BI)P(B|I)=P(B|AI)P(A|I) P(AB∣I)=P(A∣BI)P(B∣I)=P(B∣AI)P(A∣I) (我们再次再次回顾这个规则) 概率论的加法规则是什么? P(A∣I)+P(Aˉ∣I)=1P(A|I)+P(\bar{A}|I)=1 P(A∣I)+P(Aˉ∣I)=1 加法规则的推广? P(A+B∣I)=P(A∣I)+P(B∣I)−P(AB∣I)P(A+B|I)=P(A|I)+P(B|I)-P(AB|I) P(A+B∣I)=P(A∣I)+P(B∣I)−P(AB∣I) 如果 AAA 和 BBB 互斥,最后一项就没有了. 给出表达式: Prior (先验)? P(H∣I)P(H|I) P(H∣I) Likelihood (似然)? P(D∣HI)P(D|HI) P(D∣HI) Posterior (后验)? P(H∣DI)P(H|DI) P(H∣DI) Evidence (证据)? P(D∣I)P(D|I) P(D∣I) Bayes' Theorem? P(H∣DI)=P(D∣HI)P(H∣I)P(D∣I)P(H|DI) = \frac{P(D|HI)P(H|I)}{P(D|I)} P(H∣DI)=P(D∣I)P(D∣HI)P(H∣I)​ 在一个合理的先验下,更多的数据对后验造成什么影响? 后验更接近真相了. 后验变宽,包含了真值. 后验的峰值更窄,接近真值. 取决于先验,无法分辨. 答案应该选 a. 和 c.,因为后验应该是变窄的、向真值集中,而且数据越多我们了解的程度一定更深;但是如果真值有两个峰值,c. 也有可能是错的. 有哪些估计真值的方式?这几种方法分别如何估计误差? 我们可以用均值、中位数或者峰值来估计. 均值估计的误差是用标准差来估计的. 中位数估计的误差是用百分位数估计的. 峰值估计的误差可以用「作水平线划定 68%68\%68% 的方法」估计. 但是峰值估计没有其他两个那么好的性质. 什么方法能够最好地呈现一个复杂的后验? 直接上图! 怎么算一个后验 p(θ)p(\theta)p(θ) 的均值和标准差? μ=∫θp(θ)dθ ,σ=∫(θ−μ)2p(θ)dθ\mu=\int\theta p(\theta)\text{d}\theta\,,\quad\sigma=\sqrt{\int(\theta-\mu)^2p(\theta)\text{d}\theta} μ=∫θp(θ)dθ,σ=∫(θ−μ)2p(θ)dθ ​ 找到下述表述对应的概念: 能够最小化误差平方的估计方式:均值估计. 能够最小化绝对误差的估计方式:中值估计. 能够最大化后验密度的估计方式:MAP (Maximum a Posteriori),峰值估计. 重参数化不影响结果的估计方式:中值估计 (任意百分位数估计). 判断题: 三种估计在对称且单峰的先验下,得到的真值等价. 标准差 = 16 / 84 百分位数的对称且单峰的先验,均值估计和中值估计等价. (×\times×) ... 一个长尾的后验,排序三种估计值. MAP<median<mean\text{MAP}<\text{median}<\text{mean} MAP<median<mean 对于独立的数据点 D={di}D=\{d_i\}D={di​},给定模型 HHH 和背景知识 III,似然怎么写? P(D∣HI)=∏iP(di∣H,I)P(D|HI) = \prod_i P(d_i|H,I) P(D∣HI)=i∏​P(di​∣H,I) 判断:如果样本分布没有有限的均值和标准差,那么统计不可做. 并非,因为在真值处的概率仍然可观. 这节课我们说模型选择,这是比较难而且「坑」很多的一个部分. 我们在上节课学会了数学公式之后,我们这节课回到自己的常识,用合适的数学工具处理数据并验证是否符合自己的常识. 我们最经常处理的问题是,哪个数学模型 (一次函数、二次函数还是指数函数) 更好地拟合某一串数据点? 假设检验 从 Bayes' Theorem 开始: P(H∣DI)=P(D∣HI)P(H∣I)P(D∣I)P(H|DI)=\frac{P(D|HI)P(H|I)}{P(D|I)} P(H∣DI)=P(D∣I)P(D∣HI)P(H∣I)​ 如果我们有两种互补的假设,HHH and Hˉ\bar{H}Hˉ,Bayes 定理告诉我们, P(H∣DI)=P(D∣HI)P(H∣I)P(D∣I) ,P(Hˉ∣DI)=P(D∣HˉI)P(Hˉ∣I)P(D∣I)P(H|DI)=\frac{P(D|HI)P(H|I)}{P(D|I)}\,,\quad P(\bar{H}|DI)=\frac{P(D|\bar{H}I)P(\bar{H}|I)}{P(D|I)} P(H∣DI)=P(D∣I)P(D∣HI)P(H∣I)​,P(Hˉ∣DI)=P(D∣I)P(D∣HˉI)P(Hˉ∣I)​ 如果把这两者做比,应当得到 OH≡P(H∣I)P(Hˉ∣I)=P(H∣I)1−P(H∣I) ,OHˉ=OH−1O_{H}\equiv\frac{P(H|I)}{P(\bar{H}|I)}=\frac{P(H|I)}{1-P(H|I)}\,,\quad O_{\bar{H}}=O^{-1}_H OH​≡P(Hˉ∣I)P(H∣I)​=1−P(H∣I)P(H∣I)​,OHˉ​=OH−1​ 这样消掉了归一化常数证据. 如果 QH≪1Q_H\ll1QH​≪1,那么我们选择 Hˉ\bar{H}Hˉ,反之则选择 HHH;但是如果 OH≈1O_H\approx1OH​≈1 就无法判断. 推广一些,我们可以对任意的两个假设做后验比,来选择正确的假说. 一般我们使用的是 log⁡10OH\log_{10}O_Hlog10​OH​ 或者 ln⁡OH\ln O_HlnOH​ 来判断,这是因为人类的判断,或者说感觉,很多时候是对数的. 比如如果人类能够接受月亮的光,那么太阳光的数量比月光大了几个量级,人类的感觉必须要是对数的才能接受这样的差异; 另外,人类对时间的感知也是对数的,18 岁 (年龄对数的中值) 之前对一年的感知是缓慢的,但是到了年纪越来越大,时间会「越来越快」. 提示 真是毛骨悚然的事实啊... 继续玩硬币,假设两个硬币 AAA 和 BBB: fA=P(1∣AI)=1/2 ,P(0∣AI)=1/2fB=P(1∣BI)=1/4 ,P(0∣BI)=3/4\begin{aligned} f_A &= P(1|AI)=1/2\,,\quad P(0|AI)=1/2\\\\ f_B &= P(1|BI)=1/4\,,\quad P(0|BI)=3/4 \end{aligned} fA​fB​​=P(1∣AI)=1/2,P(0∣AI)=1/2=P(1∣BI)=1/4,P(0∣BI)=3/4​ 这两个硬币混在一起,我们想要区分它们,就拿出一个硬币做实验. 这里, 先验: P(H∣I)=P(Hˉ∣I)=12P(H|I)=P(\bar{H}|I)=\frac{1}{2} P(H∣I)=P(Hˉ∣I)=21​ 似然: P(D∣HI)=∏iP(di∣AI) ,P(D∣HˉI)=∏iP(di∣BI)P(D|HI)=\prod_iP(d_i|AI)\,,\quad P(D|\bar{H}I)=\prod_iP(d_i|BI) P(D∣HI)=i∏​P(di​∣AI),P(D∣HˉI)=i∏​P(di​∣BI) 后验比: OH=∏iP(di∣AI)P(di∣BI)⟹ln⁡QH=∑iln⁡P(di∣AI)P(di∣BI)O_H=\prod_i\frac{P(d_i|AI)}{P(d_i|BI)}\Longrightarrow\ln Q_H=\sum_i\ln\frac{P(d_i|AI)}{P(d_i|BI)} OH​=i∏​P(di​∣BI)P(di​∣AI)​⟹lnQH​=i∑​lnP(di​∣BI)P(di​∣AI)​ 我们发现,每一次实验都让后验比的对数变化一个常数: Δln⁡QH(1)=ln⁡∣P(1∣AI)P(1∣BI)∣=ln⁡2 ,Δln⁡QH(0)=ln⁡∣P(0∣AI)P(0∣BI)∣=ln⁡2/3\Delta\ln Q_H^{(1)}=\ln\left|\frac{P(1|AI)}{P(1|BI)}\right|=\ln2\,,\quad\Delta\ln Q_H^{(0)}=\ln\left|\frac{P(0|AI)}{P(0|BI)}\right|=\ln2/3 ΔlnQH(1)​=ln ​P(1∣BI)P(1∣AI)​ ​=ln2,ΔlnQH(0)​=ln ​P(0∣BI)P(0∣AI)​ ​=ln2/3 所以随着实验数据的增长,ln⁡QH\ln Q_HlnQH​ 线性变化,到达某个值时,我们可以开始下判断. 这个概率影响的是 ln⁡QH\ln Q_HlnQH​ 的斜率,也就影响我们需要多少次实验才能下判断. 而先验在这里影响的是图像上的截距,比如如果有 5 个好的硬币,1 个坏的硬币,那么我们一开始拿到的就更可能是好的硬币.

2025/10/16
articleCard.readMore

Lesson 9 电像法

提示 这节课没记什么笔记,主要是整节课都在讲电像法的一些推导,问题是这些大家早已烂熟,于是几乎没记. 上节课说了静电场中的一个介质球. 如果换成导体球 (ε→∞\varepsilon\to\inftyε→∞),则内部没有电场. 电像法 对于导体,我们经常使用的方法是电像法. (一) 界面为无限大平面: 电像就是直接把导体板外的点电荷镜像到另一侧来模拟导体板有电荷一侧的电场分布. (二) 界面为球面: 若球外电荷距离球心 aaa,导体球半径 R0R_0R0​,则像电荷距离球心 b=R02ab=\frac{R_0^2}{a} b=aR02​​ 像电荷电荷大小为 Q′=−R0aQQ'=-\frac{R_0}{a}Q Q′=−aR0​​Q

2025/10/16
articleCard.readMore

Lesson 8 势阱

今天主要是做几个题目. 先把上节课没讲完的说一下,自由粒子的波函数可能出现色散,具体而言是 ω(k)≈ω0+ω0′(k−k0)\omega(k) \approx \omega_0 + \omega_0'(k-k_0) ω(k)≈ω0​+ω0′​(k−k0​) 则得到波函数 ψ(x,t)≈12π∫−∞∞ϕ(k0+s)ei(k0+s)(x−ω0′t)ds\psi(x,t)\approx\frac{1}{\sqrt{2\pi}}\int_{-\infty}^\infty\phi(k_0+s)e^{\text{i}(k_0+s)(x-\omega_0't)}\text{d}s ψ(x,t)≈2π ​1​∫−∞∞​ϕ(k0​+s)ei(k0​+s)(x−ω0′​t)ds delta 势阱 势能的区分:「能到无穷远去、或者从无穷远来」称为散射态;如果是在某个势阱里做周期性的运动,是束缚态. 但是要注意的是,量子力学可能出现隧穿,有些时候会走到经典力学不允许的状态上去. 考虑一个 δ\deltaδ 吸引势,V(x)=−αδ(x)V(x)=-\alpha\delta(x)V(x)=−αδ(x) (α>0\alpha>0α>0),先来求束缚态:我们知道这个势能最大值为零,那么束缚态一定要求 E<0E<0E<0,反之为 E>0E>0E>0 的散射态. −ℏ22md2ψdx2−αδ(x)ψ(x)=Eψ(x)-\frac{\hbar^2}{2m}\frac{\text{d}^2\psi}{\text{d}x^2}-\alpha\delta(x)\psi(x)=E\psi(x) −2mℏ2​dx2d2ψ​−αδ(x)ψ(x)=Eψ(x) E<0E<0E<0,则 κ=−2mEℏ2 ,κ>0\kappa=\sqrt{\frac{-2mE}{\hbar^2}}\,,\quad\kappa>0 κ=ℏ2−2mE​ ​,κ>0 对于 x<0x<0x<0,我们只能取 ψ(x)=Beκx\psi(x)=Be^{\kappa x}ψ(x)=Beκx 的解 (否则若有 e−κxe^{-\kappa x}e−κx 项会在无穷远发散);反之 x>0x>0x>0 区域只能取 ψ(x)=Fe−κx\psi(x)=Fe^{-\kappa x}ψ(x)=Fe−κx 的解. 在原点处,波函数连续,得到 B=FB=FB=F;但是一阶导数不连续,因为存在一个势能. 我们考虑通过归一化的方式求出 BBB,最终的解为 ψ(x)=mαℏ2e−mαℏ2∣x∣\psi(x)=\sqrt{\frac{m\alpha}{\hbar^2}}e^{-\frac{m\alpha}{\hbar^2}|x|} ψ(x)=ℏ2mα​ ​e−ℏ2mα​∣x∣ 求能量:如果对于整个 Schrödinger 方程两边在一个 000 邻域的极小区间内积分,则 −∫−εεℏ22md2ψdx2dx−∫−εεαδ(x)ψ(x)dx=∫−εεEψ(x)dx-\int_{-\varepsilon}^\varepsilon\frac{\hbar^2}{2m}\frac{\text{d}^2\psi}{\text{d}x^2}\text{d}x-\int_{-\varepsilon}^\varepsilon\alpha\delta(x)\psi(x)\text{d}x=\int_{-\varepsilon}^\varepsilon E\psi(x)\text{d}x −∫−εε​2mℏ2​dx2d2ψ​dx−∫−εε​αδ(x)ψ(x)dx=∫−εε​Eψ(x)dx 得到 Δ(dψdx)=−2mαℏ2ψ(0)⟹−2κB=−2mαℏ2B⟹E=−mα22ℏ2\Delta\left(\frac{\text{d}\psi}{\text{d}x}\right)=-\frac{2m\alpha}{\hbar^2}\psi(0)\Longrightarrow -2\kappa B = -\frac{2m\alpha}{\hbar^2}B\Longrightarrow E=-\frac{m\alpha^2}{2\hbar^2} Δ(dxdψ​)=−ℏ22mα​ψ(0)⟹−2κB=−ℏ22mα​B⟹E=−2ℏ2mα2​ E>0E>0E>0,为散射态,则对于 x<0x<0x<0,有 ψ(x)=Aeikx+Be−ikx ,k=2mEℏ2>0\psi(x)=Ae^{\text{i}kx}+Be^{-\text{i}kx}\,,\quad k=\sqrt{\frac{2mE}{\hbar^2}}>0 ψ(x)=Aeikx+Be−ikx,k=ℏ22mE​ ​>0 在 x>0x>0x>0 区间是 ψ(x)=Feikx+Ge−ikx\psi(x)=Fe^{\text{i}kx}+Ge^{-\text{i}kx} ψ(x)=Feikx+Ge−ikx 边界条件是两边波函数连续,导数满足一个跳变: A+B=F+GΔ(dψdx)=ik(F−G)−ik(A−B)=−2mαℏ2ψ(0)=−2mαℏ2(A+B)\begin{aligned} A+B&=F+G\\\\ \Delta\left(\frac{\text{d}\psi}{\text{d}x}\right)=\text{i}k(F-G)-&\text{i}k(A-B)=-\frac{2m\alpha}{\hbar^2}\psi(0)=-\frac{2m\alpha}{\hbar^2}(A+B) \end{aligned} A+BΔ(dxdψ​)=ik(F−G)−​=F+Gik(A−B)=−ℏ22mα​ψ(0)=−ℏ22mα​(A+B)​ 只有两个方程. 首先我们可以假设一个初始条件,波从左边来,所以右边没有往左的波动,直接就得到 G=0G=0G=0. 剩下的可以做比例,我们能够求反射和透射系数: β=mαℏ2k ,BA=iβ1−iβ ,FA=11−iβ\beta=\frac{m\alpha}{\hbar^2k}\,,\quad\frac{B}{A}=\frac{\text{i}\beta}{1-\text{i}\beta}\,,\quad\frac{F}{A}=\frac{1}{1-\text{i}\beta} β=ℏ2kmα​,AB​=1−iβiβ​,AF​=1−iβ1​ 能量的反射率和透射率为模平方: R=∣BA∣2=11+2ℏ2Emα2 ,T=∣FA∣2=11+mα22ℏ2ER = \left|\frac{B}{A}\right|^2=\frac{1}{1+\displaystyle{\frac{2\hbar^2E}{m\alpha^2}}}\,,\quad T=\left|\frac{F}{A}\right|^2=\frac{1}{1+\displaystyle{\frac{m\alpha^2}{2\hbar^2E}}} R= ​AB​ ​2=1+mα22ℏ2E​1​,T= ​AF​ ​2=1+2ℏ2Emα2​1​ 有限方势阱 有限方势阱的分布是 V(x)={−V0−a<x<a0∣x∣>aV(x)=\begin{cases} -V_0 &-a<x<a\\\\ 0 &|x|>a \end{cases} V(x)=⎩ ⎨ ⎧​−V0​0​−a<x<a∣x∣>a​ 先来算束缚态, −ℏ22md2ψdx2=Eψ ,∣x∣>a-\frac{\hbar^2}{2m}\frac{\text{d}^2\psi}{\text{d}x^2}=E\psi\,,\quad|x|>a −2mℏ2​dx2d2ψ​=Eψ,∣x∣>a 两边的解是 ψ(x)=Beκx\psi(x)=Be^{\kappa x}ψ(x)=Beκx (x<−ax<-ax<−a) 和 ψ(x)=Fe−κx\psi(x)=Fe^{-\kappa x}ψ(x)=Fe−κx (x>ax>ax>a). 而中间的解是 ψ(x)=Csin⁡(lx)+Dcos⁡(lx) ,l=2m(E+V0)ℏ2\psi(x)=C\sin(lx)+D\cos(lx)\,,\quad l =\sqrt{\frac{2m(E+V_0)}{\hbar^2}} ψ(x)=Csin(lx)+Dcos(lx),l=ℏ22m(E+V0​)​ ​ 方程的解应该是奇函数或者偶函数,这样我们的边界条件只用算一边,先来算偶函数的解. 那么 ψ\psiψ 的连续性和导数连续性可以合起来得到 κ=ltan⁡(la)\kappa = l\tan(la) κ=ltan(la) 令 z=la ,z0=aℏ2mEz=la\,,\quad z_0=\frac{a}{\hbar}\sqrt{2mE} z=la,z0​=ℏa​2mE ​ 方程变为 tan⁡z=(z0z)2−1\tan z=\sqrt{\left(\frac{z_0}{z}\right)^2-1} tanz=(zz0​​)2−1 ​ 奇函数的方程是 κ=−lcot⁡(la)\kappa=-l\cot(la)κ=−lcot(la).

2025/10/15
articleCard.readMore

Through Cosmic Lens Into Deep Universe —— Strong Gravitational Lensing

—— Dandan Xu 从菊石和细胞骨架出发,我们发现相似的结构出现在差距很大的两个尺度上:中心有百万倍太阳质量的超大质量黑洞的那些漩涡星系,和菊石的结构很类似;但是「细胞骨架」呢? 对 Coma Cluster (后发星系团,最近的一个星系团) 的观测:1933 年 Zwicky 认为后发星系团需要稳定存在,我们需要 400 倍于能用光学方法探测到的质量. 1974,Ostriker & Einasto 计算了 M31 和银河系的旋转曲线,也发现我们需要引入一个 unseen matter 来维持这样的旋转曲线. 1973 - 1980,Roberts & Rots; Rubin et al:测量 H\text{H}H 的 21 cm21\text{ cm}21 cm 谱线,也证明存在 dark matter. 测量 Dark matter 的激波阵面,得到的图像像一种细胞骨架,这是宇宙的细胞骨架. 我们如何探测暗物质?引力透镜! Rμν−12gμνR=8πGc4TμνR_{\mu\nu}-\frac{1}{2}g_{\mu\nu}R=\frac{8\pi G}{c^4}T_{\mu\nu} Rμν​−21​gμν​R=c48πG​Tμν​ 这里有很多 tensor,这是因为我们需要协变的物理量,所以张量会用得很多. 因为光沿着测地线运动,所以上述方程也能够描述光的运动. 当我们说起光学棱镜,我们会考虑棱镜材料的色散 n(λ)n(\lambda)n(λ);而广义相对论的偏转效应不存在色散,但是有关系: n=1−2c2∣Φ∣n=1-\frac{2}{c^2}|\varPhi| n=1−c22​∣Φ∣ 当然,这个偏转效应非常微小,太阳产生的偏折约是 1.7′′1.7''1.7′′,比月亮的角宽度 30′30'30′ 小了好几个数量级. 瞄准距离为 bbb、光入射方向建立的坐标轴,坐标为 zzz 时: Φ(b,z)=−GM(b2+z2)1/2⟹∇⊥Φ(b,z)=GMb⃗(b2+z2)3/2\varPhi(b,z)=-\frac{GM}{(b^2+z^2)^{1/2}}\Longrightarrow\nabla_\bot\varPhi(b,z)=\frac{GM\vec{b}}{(b^2+z^2)^{3/2}} Φ(b,z)=−(b2+z2)1/2GM​⟹∇⊥​Φ(b,z)=(b2+z2)3/2GMb ​ 积分角度,得到 α=2c2∫∇⊥Φdz=4GMc2b\alpha = \frac{2}{c^2}\int\nabla_\bot\varPhi\text{d}z=\frac{4GM}{c^2b} α=c22​∫∇⊥​Φdz=c2b4GM​ 太阳产生的偏角 1.7′′1.7''1.7′′ 最早在 1919 年由 Einstein 计算得到,并在 1920 年的一次日蚀中被 Eddington 验证. 我们在考虑引力透镜效应时,源的距离一般是 100 kpc100\text{ kpc}100 kpc 量级 (对于单星体的折射) 或者是 1 Gpc1\text{ Gpc}1 Gpc 量级 (对于星系和星系团造成的折射),而光被强烈偏折的区域是单星体的直径 106 km10^6\text{ km}106 km 量级或者 1 Mpc1\text{ Mpc}1 Mpc 量级,因此这个效应其实并不算很强. 在旋转对称性很好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得到 θE=[4GM(θE)c2DdsDdDs]1/2\theta_E=\left[\frac{4GM(\theta_E)}{c^2}\frac{D_{ds}}{D_dD_s} \right]^{1/2} θE​=[c24GM(θE​)​Dd​Ds​Dds​​]1/2 这是所谓的 Einstein 圆环对应的角宽方程. Zwicky 在 1930s 就提出,星系质量应该比当时认为的 109M⊙10^9M_{\odot}109M⊙​ 要大一百倍以上,也就是用 gravitational lensing 测量得到的 1011M⊙10^{11}M_\odot1011M⊙​ 量级. 这在 1950s 第一次观测到的类星体透镜事件中被验证. 下面我们讲三种引力透镜: Microlensing 微引力透镜,这一般是一个点质量 (单个星体) 造成的,在像移动时,我们能够观测到背景图像中的一个光度变化曲线. 微引力透镜只能通过这个光度变化曲线来探测. Galaxy Strong Lensing 强引力透镜,比如星系的暗物质晕产生的引力透镜效应. 考虑不同位置的光到达观者的时间延迟,最长距离的光线反而速度最快,因为它绕开了强引力透镜中心的大势场,而经过引力透镜中心的那一条光线虽然路程更短,但是并不是最快的. 这种效应被称为时间延迟透镜. Weak Lensing 弱引力透镜,这个我们不细说,但是这种透镜会造成相干的图像形状扭曲,这样的效果可以用来反推引力场分布. 标准宇宙学模型 每一个星系中都存在暗物质晕,它们是星系的底层结构. 但是我们遇到的困难是 (小尺度上的),如果仅考虑冷暗物质 (CDM),星系将会变得比现在更大,观测到的矮星系不符合这个预测结果;卫星的数量也会更多. 可能的解决方案是重子物质也参与了星系的主要构建过程,并以某种机制限制了星系的增长;另外,我们可以考虑 Warm DM / Self Interacting DM / Fussy or Wave DM;最后的方案是建立超出 GR 的引力理论,比如 MOND、f(R)f(R)f(R) 或者 Emergent Gravity. 目前的模型达到的效果是:

2025/10/15
articleCard.readMore

Lesson 4 粒子物理学与高能实验

—— Zhen Hu 什么是物理? 大约 135 亿年前,物质、能量、时间、空间诞生于所谓的宇宙大爆炸. 有关宇宙的这些基本特性的故事称为物理. ——《人类简史》 物理学的「极大」是广义相对论,在上面是宇宙学的标准模型;「极小」是粒子物理,在这之下是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 粒子物理具体而言解决的是一个人类在历史的早期就提出的哲学问题:「物质由什么组成 (基本组成单元是什么)?怎样组成?」 1964 年,Quark 模型提出,将已经发现的 200 多种强子列入「元素周期表」中,并预言了 Ω\OmegaΩ 粒子 (sss) 的存在,当年就直接在实验上发现了这种粒子,验证了标准模型. 1974 年 J/ψJ/\psiJ/ψ 粒子发现,让 quark 从三代变成四代,之前的 SU(3)\text{SU}(3)SU(3) 模型变成了 SU(4)\text{SU}(4)SU(4) 的,大幅扩展了标准模型. 一个成年人身上大约有多少个 quark? mp≈mn≈1.7×10−27 kgm_p\approx m_n\approx 1.7\times10^{-27}\text{ kg}mp​≈mn​≈1.7×10−27 kg,一个质子 / 中子对应 3 个 quark,所以约 103010^{30}1030 个 quark.

2025/10/15
articleCard.readMore

Lesson 8 Laplace 方程

上节课我们说了静电唯一性定理,静电唯一性定理需要什么条件? 两类边界条件: 边界上的电势; 边界上电势的法向导数 / 边界上电场的法向分量. 如果对于导体边界,我们也有两种边界条件: 导体上的电势 (导体等势); 导体上的电荷分布 (导体的法向电场). Laplace 方程与分离变量法 在空间中存在电荷的时候,我们得到的是 Poisson 方程而不是 Laplace 方程: ∇2φ=−ρε\nabla^2\varphi = -\frac{\rho}{\varepsilon} ∇2φ=−ερ​ 为了应用 Laplace 方程和分离变量法,我们要把这个方程化为 Laplace 方程. 考虑将电势分为两个部分,φ=φ′+φa\varphi=\varphi'+\varphi_aφ=φ′+φa​,其中 φa\varphi_aφa​ 是一个 Poisson 方程的特解 (不一定满足边界条件),于是关于 φ′\varphi'φ′ 的方程变成 Laplace 方程、边界条件是 φa\varphi_aφa​ 去掉后的边界条件. 提示 其实就是数理方程里面讲到的「非齐次稳定方程化为齐次方程」的方法. 一般我们研究的问题,边界都是人为可控制的,所以能够保证齐次. 我们以球坐标系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通解为 φ(r,θ,ϕ)=∑n,m(Anmrn+Bnmrn+1)Pnm(cos⁡θ)cos⁡(mϕ)+∑n,m(Cnmrn+Dnmrn+1)Pnm(cos⁡θ)sin⁡(mϕ)\begin{aligned} &\varphi(r,\theta,\phi)= \\\\ & \sum_{n,m}\left(A_{nm}r^n+\frac{B_{nm}}{r^{n+1}}\right)P_n^m(\cos\theta)\cos(m\phi)+\sum_{n,m}\left(C_{nm}r^n+\frac{D_{nm}}{r^{n+1}}\right)P_n^m(\cos\theta)\sin(m\phi) \end{aligned} ​φ(r,θ,ϕ)=n,m∑​(Anm​rn+rn+1Bnm​​)Pnm​(cosθ)cos(mϕ)+n,m∑​(Cnm​rn+rn+1Dnm​​)Pnm​(cosθ)sin(mϕ)​ 如果电荷分布绕着 zzz 轴球对称,那么函数将和 ϕ\phiϕ 无关,磁量子数 m=0m=0m=0. 这时我们的解变成了 φ(r,θ)=∑n=0(Anrn+Bnrn+1)Pn(cos⁡θ)\varphi(r,\theta)=\sum_{n=0}\left(A_nr^n+\frac{B_n}{r^{n+1}}\right)P_n(\cos\theta) φ(r,θ)=n=0∑​(An​rn+rn+1Bn​​)Pn​(cosθ) Legendre 函数的前面几个需要记住: n=0P0=1n=1P1=cos⁡θn=2P2=12(3cos⁡2θ−1)n=3P3=12(5cos⁡3θ−3cos⁡θ)\begin{aligned} &n=0\quad P_0=1\\\\ &n=1\quad P_1=\cos\theta\\\\ &n=2\quad P_2=\frac{1}{2}(3\cos^2\theta-1)\\\\ &n=3\quad P_3=\frac{1}{2}(5\cos^3\theta-3\cos\theta) \end{aligned} ​n=0P0​=1n=1P1​=cosθn=2P2​=21​(3cos2θ−1)n=3P3​=21​(5cos3θ−3cosθ)​ 它们是正交的,归一性可以用修改待定系数的方式达到. /Example/ 一个介电常数 ε\varepsilonε 的均匀线性介质球放入均匀外场 E⃗0\vec{E}_0E 0​ 中,球外为真空,求电势分布.

2025/10/14
articleCard.readMore

Lesson 7 自由粒子

什么是波矢?是波动传播时,在波动方向上波的空间频率. 自由粒子的稳态 Schrödinger 方程是 d2ψdx2=−k2ψ ,k=2mEℏ\frac{\text{d}^2\psi}{\text{d}x^2}=-k^2\psi\,,\quad k=\frac{\sqrt{2mE}}{\hbar} dx2d2ψ​=−k2ψ,k=ℏ2mE ​​ 一般解是 ψ(x)=Aeikx+Be−ikx\psi(x)=Ae^{\text{i}kx}+Be^{-\text{i}kx} ψ(x)=Aeikx+Be−ikx 加入时间解,得到 Ψ(x,t)=Aei(kx−ℏk22mt)+Be−i(kx+ℏk22mt)\varPsi(x,t)=Ae^{\text{i}(kx-\frac{\hbar k^2}{2m}t)}+Be^{-\text{i}(kx+\frac{\hbar k^2}{2m}t)} Ψ(x,t)=Aei(kx−2mℏk2​t)+Be−i(kx+2mℏk2​t) 对于单一的一个 kkk, Ψk(x,t)=Aei(kx−ℏk22mt)\varPsi_k(x,t)=Ae^{\text{i}(kx-\frac{\hbar k^2}{2m}t)} Ψk​(x,t)=Aei(kx−2mℏk2​t) 如果 k>0k>0k>0,这是一个向 +x+x+x 方向传播的波动. 如果归一化,那么会得到 ∣Ψ∣2=∣A∣2|\varPsi|^2=|A|^2∣Ψ∣2=∣A∣2 积分为 ∞\infty∞. 所以我们要取一个 kkk 的范围,因为有正交归一性: 12π∫−∞∞e−ikxeik′xdx=δ(k−k′)\frac{1}{2\pi}\int_{-\infty}^\infty e^{-\text{i}kx}e^{\text{i}k'x}\text{d}x=\delta(k-k') 2π1​∫−∞∞​e−ikxeik′xdx=δ(k−k′) 为了将 Ψ\varPsiΨ 分解为本征态,我们考虑 Ψ(x,0)=∑ncnϕn(x) ,Ψ(x,t)=∑ncnϕn(x)e−iEnt/ℏ\varPsi(x,0)=\sum_n c_n\phi_n(x)\,,\quad \varPsi(x,t)=\sum_nc_n\phi_n(x)e^{-\text{i}E_nt/\hbar} Ψ(x,0)=n∑​cn​ϕn​(x),Ψ(x,t)=n∑​cn​ϕn​(x)e−iEn​t/ℏ 则为了求出 cnc_ncn​,对于初态两边同时乘以 ϕm∗(x)\phi_m^*(x)ϕm∗​(x),并积分, ∫ϕm∗(x)Ψ(x,0)dx=∑ncnδmn=cm\int\phi_m^*(x)\varPsi(x,0)\text{d}x=\sum_nc_n\delta_{mn}=c_m ∫ϕm∗​(x)Ψ(x,0)dx=n∑​cn​δmn​=cm​ 于是波函数是 Ψ(x,t)=12π∫−∞∞ϕ(k)ei(kx−ℏk22mt)dk\varPsi(x,t)=\frac{1}{\sqrt{2\pi}}\int_{-\infty}^\infty\phi(k)e^{\text{i}(kx-\frac{\hbar k^2}{2m}t)}\text{d}k Ψ(x,t)=2π ​1​∫−∞∞​ϕ(k)ei(kx−2mℏk2​t)dk 其中, ϕ(k)=12π∫−∞∞Ψ(x,0)e−ikxdx\phi(k)=\frac{1}{\sqrt{2\pi}}\int_{-\infty}^\infty\varPsi(x,0)e^{-\text{i}kx}\text{d}x ϕ(k)=2π ​1​∫−∞∞​Ψ(x,0)e−ikxdx 也就是初态波函数对 xxx 的 Fourier 变换 (到谱函数). 明天下午四点,一个 Italy 的科学家会来物理楼做报告,讲单光子源.

2025/10/13
articleCard.readMore

Lesson 4 二态系统

上节课我们最重点讲的是化学势,这是因为在生命过程中需要进行很多化学反应. 我们说到化学平衡时有平衡常数等等,另外,如果想要研究系统的演化,我们可以来考虑系统的 kinetic 效应. 平衡态是一种特殊的稳态,不仅使得系统稳定,而且还要能够找到一种能量函数在这个状态下达到极值. 一个例子是我们上节课说到的细致平衡,在一个 A,B,CA,B,CA,B,C 三种物质的环形反应链中,每一对反应都达到平衡才是所谓的细致平衡,这要求 k1k2k3k−1k−2k−3=1\frac{k_1k_2k_3}{k_{-1}k_{-2}k_{-3}}=1 k−1​k−2​k−3​k1​k2​k3​​=1 这种情况下能够找到一种势能函数. 反之,如果这个体系有所谓的「旋度」,也就是有静流,那么就一定无法找到这样的势能函数. 如果大家学过图论,我们会知道一个「好的」图在每一个环路中都满足类似上面的平衡条件. 如何破坏这种平衡?我们举 ATP 的例子,在生物体内的 ATP 浓度很高,它在一个循环的反应中不断地加入,用渗透压来驱动反应向某一个特定方向旋转. Michaelis-Menten 反应,这是一种酶催化反应:酶不参与反应,自由的酶 + 结合的酶 = 总量, [E]+[ES]=Etot[E]+[ES]=E_{\text{tot}} [E]+[ES]=Etot​

2025/10/12
articleCard.readMore

Lesson 6 Nobel Prize

鉴于 Nobel Prize for Physics 刚刚颁布,和我们量子力学关系很大,所以我们花点时间来说一说. 我们对于宏观和微观量子效应的区分有一个概念,叫做 catness:用来标度自由度的大小. 对于宏观的生命体,比如说「Schrödinger 的猫」,它具有非常大的自由度,这是宏观的物体. 对于自由度极多的系统,我们还是可以说: [x(i),p^x(j)]=iℏδij[x^{(i)}, \hat{p}_x^{(j)}] = \text{i}\hbar\delta_{ij} [x(i),p^​x(j)​]=iℏδij​ 已经有人在 102310^{23}1023 量级的系统上实现了量子效应. 但是真的在宏观上实现量子效应还是非常困难. 事情的转机来源于一个叫做 Brian Josephson 的人,当时 P.W.Anderson (这个人是凝聚态物理至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 在 Josephson 的学校那里做访问学者,Josephson 已经知道了 Bose - Einstein 凝聚的事情,最简单的宏观量子效应就是 Boson 的 Bose - Einstein 凝聚,所有的全同 Boson 聚集在谐振子的基态上、波函数非常简单. Bose - Einstein 凝聚的波函数怎么写呢? ψ0(x1)ψ0(x2)⋯ψ(xn)\psi_0(x_1)\psi_0(x_2)\cdots\psi(x_n) ψ0​(x1​)ψ0​(x2​)⋯ψ(xn​) (所有粒子都有同样的波函数,但是自由度极高,来自于总的粒子数) Cooper 等人做的超导 BCS 理论和上述波函数其实很相似,只是 ψ0\psi_0ψ0​ 换成了 ψpair↑↓(R⃗c,r⃗)\psi_{\text{pair}}^{\uparrow\downarrow}(\vec{R}_c,\vec{r})ψpair↑↓​(R c​,r ),这里 R⃗c=12(r⃗1+r⃗2) ,r⃗=r⃗2−r⃗1\vec{R}_c=\frac{1}{2}(\vec{r}_1+\vec{r}_2)\,,\quad\vec{r}=\vec{r}_2-\vec{r}_1 R c​=21​(r 1​+r 2​),r =r 2​−r 1​ 分别表示质心坐标和相对位移. Cooper 对中的两个自旋相反的粒子耦合之后合成了一个类似于 Boson 的体系,产生一种凝聚,达到所谓 s 波超导;当然,我们可以预料到这样的耦合也能产生自旋 ±1\pm1±1 的 pair,这是之后得了 Nobel Prize 的 p 波超导. Josephson 知道了 Cooper 他们的理论,他想到宏观量子效应应该通过类似 Bose - Einstein 凝聚的效果来实现,于是设计两个超导体 + 中间一小层绝缘体的一种电路结,来观测电流在中间的一些量子效果. 美国的高校会在教授每工作六年时,给教授们一个带半薪休假一年的机会,很多学者利用这个机会来到别的学校做访问. Anderson 很欣赏 Josephson 结的思路,给了很多资源来研究这件事情. 在电路中引入 Josephson 结得到环路后,电路系统也可以被量子化,共轭变量有 [Q,e−i∂∂Q]=iℏ\left[Q,e^{-\text{i}\frac{\partial}{\partial Q}}\right]=\text{i}\hbar [Q,e−i∂Q∂​]=iℏ 等等,它和原子系统的区别在于这是人工的,我们能够调整这个系统的各个参数,进行各种实验. 比如我们可以在一个环路中得到这样的叠加态: ∣↺⟩+∣↻⟩\ket{\circlearrowleft}+\ket{\circlearrowright} ∣↺⟩+∣↻⟩ 这意味着我们可能观测到两个方向的环流. 下课的时候老师说他曾经的老师得了 Nobel Prize,叫 Carl Wieman,他甚至是学而思网校聘请的高级教研员 ( 这一次 Nobel Prize 利用上面的很多想法,做了一些和超导量子计算有关系的工作. 为什么电路体系可以用 Lagrange 和 Hamilton 的力学来描述? 这些理论是一般性的. 为什么电荷的共轭变量是相位? 现在我们已经学到的知识只能支持我们说,这样的共轭变量选择是自洽的. 自由粒子 对于自由粒子,不含时 Schrödinger 方程就是一个自由的行波. 问题在于,我们的波函数没办法归一化,这时候要引入波包的概念: Ψ(x,t)=12π∫−∞∞ϕ(t)ei(kx−ℏk22mt)dk\varPsi(x,t)=\frac{1}{\sqrt{2\pi}}\int_{-\infty}^\infty\phi(t)e^{\text{i}(kx-\frac{\hbar k^2}{2m}t)}\text{d}k Ψ(x,t)=2π ​1​∫−∞∞​ϕ(t)ei(kx−2mℏk2​t)dk 相当于很多不同频率的平面波叠加. 色散的波包都是会散开的,我们需要使用非线性的 Schrödinger 方程来生成孤子解 (不色散的波包).

2025/10/11
articleCard.readMore

Lesson 3 宇宙学和粒子物理

弯曲时空量子场论 —— 鲜于中之 我起晚了所以前半段没听到.

2025/10/11
articleCard.readMore

Lesson 3 分离变量法 (二)

分离变量法 (一) 接着上节课的内容. 检验解的适定性 对于一段质元,动能为 ∫12(ρdx)(∂u∂t)2\int\frac{1}{2}(\rho\text{d}x)\left(\frac{\partial u}{\partial t}\right)^2 ∫21​(ρdx)(∂t∂u​)2 势能为 ∫T⋅[1+(∂u∂x)2−1]dx≈∫12T(∂u∂x)2dx\int T\cdot\left[\sqrt{1+\left(\frac{\partial u}{\partial x}\right)^2}-1\right]\text{d}x\approx\int \frac{1}{2}T\left(\frac{\partial u}{\partial x}\right)^2\text{d}x ∫T⋅ ​1+(∂x∂u​)2 ​−1 ​dx≈∫21​T(∂x∂u​)2dx 直接把 uuu 通解代入上面的表达式: u=∑n=1∞[Cnsin⁡(nπlat)+Dncos⁡(nπlat)]sin⁡(nπlx)u=\sum_{n=1}^\infty\left[C_n\sin\left(\frac{n\pi}{l}at\right)+D_n\cos\left(\frac{n\pi}{l}at\right)\right]\sin\left(\frac{n\pi}{l}x\right) u=n=1∑∞​[Cn​sin(lnπ​at)+Dn​cos(lnπ​at)]sin(lnπ​x) 其实因为三角函数的正交性 (虽然我们没有算过余弦函数的正交性,但是可以随便算一下来验证,就是用积化和差公式),所以积分后的式子并没有那么复杂,得到 Ek=12ρ∑n=1∞n2π2l2a2[Cncos⁡−Dnsin⁡]2⋅l2=14ρa2l∑n=1∞n2π2[Cn2cos⁡2+Dn2sin⁡2−2CnDnsin⁡cos⁡]Ep=12T∑n=1∞n2π2l2[Cnsin⁡+Dncos⁡]⋅l2=14Tl∑n=1∞n2π2[Cn2sin⁡2+Dn2cos⁡2+2CnDnsin⁡cos⁡]\begin{aligned} E_k&=\frac{1}{2}\rho\sum_{n=1}^\infty\frac{n^2\pi^2}{l^2}a^2[C_n\cos-D_n\sin]^2\cdot\frac{l}{2}\\\\ &=\frac{1}{4}\frac{\rho a^2}{l}\sum_{n=1}^\infty n^2\pi^2[C_n^2\cos^2+D_n^2\sin^2-2C_nD_n\sin\cos]\\\\ E_p&=\frac{1}{2}T\sum_{n=1}^\infty \frac{n^2\pi^2}{l^2}[C_n\sin+D_n\cos]\cdot\frac{l}{2}\\\\ &=\frac{1}{4}\frac{T}{l}\sum_{n=1}^\infty n^2\pi^2[C_n^2\sin^2+D_n^2\cos^2+2C_nD_n\sin\cos] \end{aligned} Ek​Ep​​=21​ρn=1∑∞​l2n2π2​a2[Cn​cos−Dn​sin]2⋅2l​=41​lρa2​n=1∑∞​n2π2[Cn2​cos2+Dn2​sin2−2Cn​Dn​sincos]=21​Tn=1∑∞​l2n2π2​[Cn​sin+Dn​cos]⋅2l​=41​lT​n=1∑∞​n2π2[Cn2​sin2+Dn2​cos2+2Cn​Dn​sincos]​ 因为我们知道 T=ρa2T=\rho a^2T=ρa2,所以上面两个能量的系数完全相等;另外,相加可以得到能量守恒: E=π2ρa24l∑n=1∞n2[Cn2+Dn2]E=\frac{\pi^2\rho a^2}{4l}\sum_{n=1}^\infty n^2[C_n^2+D_n^2] E=4lπ2ρa2​n=1∑∞​n2[Cn2​+Dn2​] 对于积分形式,验证能量守恒 dEdt=∫0lρ∂u∂t∂2u∂t2dx+∫0lT∂u∂x∂2u∂t∂xdx\frac{\text{d}E}{\text{d}t}=\int_0^l\rho\frac{\partial u}{\partial t}\frac{\partial^2u}{\partial t^2}\text{d}x+\int_0^lT\frac{\partial u}{\partial x}\frac{\partial^2u}{\partial t\partial x}\text{d}x dtdE​=∫0l​ρ∂t∂u​∂t2∂2u​dx+∫0l​T∂x∂u​∂t∂x∂2u​dx 自然的想法是对后面一个积分做分部积分,同时利用 T=ρa2T=\rho a^2T=ρa2,得到 dEdt=∫0lρ∂u∂t∂2u∂t2dx+ρa2∂u∂t∂u∂x∣0l−∫0lρa2∂u∂t∂2u∂x2dx\begin{aligned} \frac{\text{d}E}{\text{d}t}&=\int_0^l\rho\frac{\partial u}{\partial t}\frac{\partial^2u}{\partial t^2}\text{d}x+\rho a^2\frac{\partial u}{\partial t}\left.\frac{\partial u}{\partial x}\right|_0^l-\int_0^l\rho a^2\frac{\partial u}{\partial t}\frac{\partial^2u}{\partial x^2}\text{d}x \end{aligned} dtdE​​=∫0l​ρ∂t∂u​∂t2∂2u​dx+ρa2∂t∂u​∂x∂u​ ​0l​−∫0l​ρa2∂t∂u​∂x2∂2u​dx​ 积分的部分直接是波动方程. 波动方程的能量守恒保证了其解的适定性 (唯一性和稳定性). 分离变量法得到的结果其实是把波动分解为很多驻波的叠加. 如果把驻波解利用积化和差写成两个行波解,并完成解析延拓 (驻波解只能在一小段范围成立,而行波解可以向远处传播),可以建立起驻波解和行波解的关系.

2025/10/10
articleCard.readMore

Lesson 4 Parameter estimation

提示 Quizzes 什么是乘法规则? P(AB∣I)=P(B∣AI)P(A∣I)=P(A∣BI)P(B∣I)P(AB|I) = P(B|AI)P(A|I) = P(A|BI)P(B|I) P(AB∣I)=P(B∣AI)P(A∣I)=P(A∣BI)P(B∣I) 什么是加法规则? P(A∣I)+P(Aˉ∣I)=1P(A|I)+P(\bar{A}|I)=1 P(A∣I)+P(Aˉ∣I)=1 扩展的加法规则? P(A+B∣I)=P(A∣I)+P(B∣I)−P(AB∣I)P(A+B|I) = P(A|I)+P(B|I)-P(AB|I) P(A+B∣I)=P(A∣I)+P(B∣I)−P(AB∣I) 什么是无差别原则? 如果有 nnn 个互斥、穷尽的事件,如果已知的信息无法区分它们,则它们的概率都是 1/n1/n1/n. 用 III 表示 information,DDD 表示 data,HHH 表示 hypothesis. 写出下面概念的数学表达. Prior (先验). P(H∣I)P(H|I)P(H∣I),在数据之前我们假说的成立概率. Likelihood (似然). P(D∣HI)P(D|HI)P(D∣HI),已知背景信息和假说的前提下,现有的数据与假说有多么相符. Posterior (后验). P(H∣DI)P(H|DI)P(H∣DI),在数据的条件下,对假说的置信程度. Evidence (证据). P(D∣I)P(D|I)P(D∣I),归一化系数,把所有可能假说都遍历一次,得到这样数据的概率. Bayes' Theorem. P(H∣DI)=P(H∣I)P(D∣HI)P(D∣I)P(H|DI)=\frac{P(H|I)P(D|HI)}{P(D|I)} P(H∣DI)=P(D∣I)P(H∣I)P(D∣HI)​ AAA 和 BBB 统计独立的条件? 条件之一是 P(AB∣I)=P(A∣I)P(B∣I)P(AB|I) = P(A|I)P(B|I)P(AB∣I)=P(A∣I)P(B∣I);等价的条件是 P(A∣BI)=P(A∣I)P(A|BI)=P(A|I)P(A∣BI)=P(A∣I). Bernoulli 实验是什么? 有两种可能结果的随机实验. 什么是均值? μ≡⟨X⟩=∑ixip(xi)\mu\equiv\braket{X}=\sum_ix_ip(x_i) μ≡⟨X⟩=i∑​xi​p(xi​) 什么是方差? σ2≡⟨X2⟩−⟨X⟩2=∑i(xi−μ)2p(xi)\sigma^2 \equiv\braket{X^2}-\braket{X}^2= \sum_i(x_i-\mu)^2p(x_i) σ2≡⟨X2⟩−⟨X⟩2=i∑​(xi​−μ)2p(xi​) 对于 NNN 次 Bernoulli 实验,每次成功概率为 fff,成功的均值是? μ[Binomal(N,f)]=Nf\mu[\text{Binomal}(N,f)]=Nf μ[Binomal(N,f)]=Nf Poisson 分布如何由 Bernoulli 实验得到? 当 N→∞N\to\inftyN→∞,f→0f\to0f→0,但是 N⋅fN\cdot fN⋅f 保持为一个常数 λ\lambdaλ 时,Binomal(N,f)→Poisson(λ)\text{Binomal}(N,f)\to\text{Poisson}(\lambda)Binomal(N,f)→Poisson(λ). 如果一个 Poisson 分布的期望是 ϕ\phiϕ,它的标准差是多少? σ[Poisson](ϕ)=ϕ\sigma[\text{Poisson}](\phi)=\sqrt{\phi} σ[Poisson](ϕ)=ϕ ​ 给定一个服从 Poisson 分布的事件,Poisson(λ)=ϕt\text{Poisson}(\lambda)=\phi tPoisson(λ)=ϕt. 这个事件有 η\etaη 的概率能被看到,则探测事件的分布是? 仍然是 Poisson 分布,因为一个 Bernoulli 实验筛选 Poisson 分布时,得到的还是 Poisson 分布,最终的分布是 Poisson(λη)\text{Poisson}(\lambda\eta)Poisson(λη). 两个独立的 Poisson 分布,两者频率为 ϕ1\phi_1ϕ1​ 和 ϕ2\phi_2ϕ2​,则合成的事件分布? Poisson(ϕ1+ϕ2)\text{Poisson}(\phi_1+\phi_2) Poisson(ϕ1​+ϕ2​) SNR = ? SNR=ϕt\text{SNR} = \sqrt{\phi t} SNR=ϕt ​ 二项分布和 Poisson 分布在何时近似为 Gauss 分布? 大 NNN 和大 ϕ\phiϕ. Gauss 分布? p(x∣μ,σ)=12πσexp⁡(−(x−μ)22σ2)p(x|\mu,\sigma)=\frac{1}{\sqrt{2\pi}\sigma}\exp\left(-\frac{(x-\mu)^2}{2\sigma^2}\right) p(x∣μ,σ)=2π ​σ1​exp(−2σ2(x−μ)2​) 中心极限定理? 大量随机数的统计分布趋于 Gauss 分布. 大量随机数,数量为 nnn,n→∞n\to\inftyn→∞ 时,标准差按照什么方式增长? 1/n1/\sqrt{n} 1/n ​ 生成特定分布的随机数? . Statistical Inference 所谓「从数据到后验」. 考虑一个抛硬币的实验,NNN 次实验,正面概率为 fff. 得到 nnn 次正面概率的分布: p(n∣N,f)=N!n!(N−n)!fn(1−f)N−np(n|N,f) = \frac{N!}{n!(N-n)!}f^n(1-f)^{N-n} p(n∣N,f)=n!(N−n)!N!​fn(1−f)N−n 但是现在问题变成:我们已经知道数据 D=(N,n)D=(N,n)D=(N,n),假说族 {Hf}\{H_f\}{Hf​} (代表不同的 fff),我们的目的是求出后验概率 P(H∣DI)P(H|DI)P(H∣DI). 一个天文相关的例子是从宋朝至今的系统性的中国天文观测记录,我们在这一千多年发现了五颗超新星:1006,1054,1181,1572,1604 年. 我们需要验证这些记录是否真实,通过书中所载的方位来查找. 最经典的就是 1181 年这一颗,中国和日本都有很多记录,宋史和金史都有记载. 虽然记载非常多,但是直到 2013 年才最终确定是哪一个超新星. 这个问题和抛硬币有关系吗? 我们可以通过这一千年的详细记录,推测下一个百年能够观测到一颗肉眼可见的超新星的概率. 首先我们知道千年尺度对于恒星演化很短,所以可以假定超新星爆发的概率不发生变化. 概率是很小的常数、恒星数量很大,所以这是一个 Poisson 分布. 注意 不要因为 1006 和 1054 年这两次间隔很近就认为这个不是一个随机分布,上节课也用博客文章的例子来说了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话说 1054 这一年发现的是蟹状星云,也就是 M1 欸) /Quiz/11 个世纪发现了 5 个肉眼可见的超新星,所以下一个世纪发现肉眼可见的超新星的概率是? A.310B.410C.511D.612E.712A.\frac{3}{10}\quad B.\frac{4}{10}\quad C.\frac{5}{11}\quad D.\frac{6}{12}\quad E.\frac{7}{12} A.103​B.104​C.115​D.126​E.127​ 我们知道这应该是二项分布,二项分布在 xxx 很大时有一个长尾,所以均值应该在中间以及往右的部分,不太可能是 AAA 和 BBB. 剩下的东西我们在继续解决抛硬币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得到. 对于抛硬币来说,我们用 Bayes 定理, P(H∣DI)=P(H∣I)P(D∣HI)P(D∣I)P(H|DI)=\frac{P(H|I)P(D|HI)}{P(D|I)} P(H∣DI)=P(D∣I)P(H∣I)P(D∣HI)​ 实际上我们不需要知道 P(D∣I)P(D|I)P(D∣I),因为各种假说,如果是离散的就求和、是连续的 (就像我们现在的 HfH_fHf​) 就积分,要得到 111,也就知道了 P(D∣I)P(D|I)P(D∣I). 现在先验是 P(H∣I0)=1 ,0≤f≤1P(H|I_0) = 1\,,\quad0\leq f\leq1 P(H∣I0​)=1,0≤f≤1 似然是 P(D∣HI0)∝fn(1−f)N−nP(D∣HI0)=p(n∣N,f,I0)=N!n!(N−n)!fn(1−f)N−n\begin{aligned} P(D|HI_0)&\propto f^n(1-f)^{N-n}\\\\ P(D|HI_0)=p(n|N,f,I_0)&=\frac{N!}{n!(N-n)!}f^n(1-f)^{N-n} \end{aligned} P(D∣HI0​)P(D∣HI0​)=p(n∣N,f,I0​)​∝fn(1−f)N−n=n!(N−n)!N!​fn(1−f)N−n​ 似然的自变量是 nnn;相应地,后验的自变量是 fff,但是正比关系和似然是一样的: P(H∣DI0)∝fn(1−f)N−nP(H|DI_0)\propto f^n(1-f)^{N-n} P(H∣DI0​)∝fn(1−f)N−n 如果对 fff 积分归一化这个后验,得到的系数和似然并不一样,是 P(H∣DI0)=(N+1)!n!(N−n)!fn(1−f)N−nP(H|DI_0)=\frac{(N+1)!}{n!(N-n)!}f^n(1-f)^{N-n} P(H∣DI0​)=n!(N−n)!(N+1)!​fn(1−f)N−n 这是 β\betaβ 分布. Bayes 推断的计算极为复杂,所以我们要写代码. (这也是 Bayes 统计在提出的一百多年都无人问津的原因之一) Coin tossing: implementation import numpy as np def sim_coin_toss(num, head_prob = 0.5, seed = 42): """Simulate coin tosses Args: num: int, number of tosses head_prob: float, probability of heads seed: int, random seed Return: array of int, 1 for heads and 0 for tails""" rng = np.random.default_rng(seed) toss = rng.uniform(0, 1, num) < head_prob return toss.astype(int) # Generate simulated data with 128 tosses coin_data = sim_coin_toss(128, head_prob = 0.25, seed = 12) Posterior distribution: calculation from scipy.stats import beta def posterior_coin_toss(data): """Calculate posterior distribution for coin toss data Args: data: array of int, 1 for heads and 0 for tails Return: tuple of f values and posterior probabilities""" N = len(data) # number of tosses n = data.sum() # number of heads f = np.linspace(0, 1, 1000) # sample probability values posterior = beta.pdf(f, n+1, N-n+1) return f, posterior f, posterior = posterior_coin_toss(coin_data) Understading the Posterior 可以发现,在数据极少的时候,我们用的其实是演绎推理,来判断「这个硬币有没有正面或者有没有反面」,这说明演绎推理是统计推断的极端情况. 在数据变多时,发现后验概率分布越来越对称、越来越窄、越来越接近 Gauss 分布. 变窄的程度正比于 N\sqrt{N}N ​. 用两种先验来优化这个后验得到的结果: 取一个极端的 Gauss 分布,认为硬币是公平的; P(H∣I1)∝exp⁡[−12(f−0.50.05)2]P(H|I_1)\propto\exp\left[-\frac{1}{2}\left(\frac{f-0.5}{0.05}\right)^2\right] P(H∣I1​)∝exp[−21​(0.05f−0.5​)2] 这是近似于 B(50,50)\Beta(50,50)B(50,50) 分布. 所谓的 Jeffreys' Prior,尽量尊重我们的无知,把 000 和 111 的概率调高,让这两个点附近的概率不会因为数据点变多而变化很大. 000 和 111 两个点的概率趋于无穷. 模拟发现,在数据少的时候后验是由先验决定的;数据多的时候后验由数据决定. Parameter Estimation 我们下一步是利用后验来进行计算. 对 fff 最好的估计是多少? 这个估计的「可信程度」是多少? 对于 β\betaβ 分布,mmm 阶矩是 ⟨fm⟩=∫01fmp(f∣n,N,I0)df=(N+1)!(n+m)!n!(N+m+1)!\braket{f^m}=\int_0^1f^mp(f|n,N,I_0)\text{d}f=\frac{(N+1)!(n+m)!}{n!(N+m+1)!} ⟨fm⟩=∫01​fmp(f∣n,N,I0​)df=n!(N+m+1)!(N+1)!(n+m)!​ 所以均值是 μf=⟨f⟩=n+1N+2\mu_f=\braket{f}=\frac{n+1}{N+2} μf​=⟨f⟩=N+2n+1​ 这也给出了我们上面超新星问题的答案:6/136/136/13! (1) 均值估计:如果后验是对称分布的,那么峰值和均值是重合的,反之则不重合. 峰值是最有可能的 fff,那么均值给出的是什么含义? 假设真值是 θ\thetaθ,均值估计值是 θ^\hat{\theta}θ^,那么误差 ε=θ^−θ\varepsilon=\hat{\theta}-\thetaε=θ^−θ. 考虑误差的平方的期望: ⟨ε2⟩=⟨(θ^−θ)2⟩=(θ^−⟨θ⟩)2+(⟨θ2⟩−⟨θ⟩2)\braket{\varepsilon^2}=\braket{(\hat{\theta}-\theta)^2}=(\hat\theta-\braket{\theta})^2+(\braket{\theta^2}-\braket{\theta}^2) ⟨ε2⟩=⟨(θ^−θ)2⟩=(θ^−⟨θ⟩)2+(⟨θ2⟩−⟨θ⟩2) 所以如果取均值估计,那么可以最小化「误差平方的期望」. 当然这个估计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取什么样的估计是决策论的问题,不再是概率论的问题. 如果考虑一个极为极端的分布,具有一个非常长的尾巴,这会使得均值严重偏离最概然的峰值,而且因为「尾巴」的方向在多次实验中并不稳定,有可能左边有尾巴有可能右边有尾巴,导致均值估计并不非常好;同时如果作变量代换,均值可能给出某一种表达方式的最小误差平方期望,但是对另一种参数化无法最小化误差平方期望. 对于均值估计,我们可以用 σ\sigmaσ 来估计置信区间. (2) 中值估计:面对这种状况,Laplace 提出一个新的判据,最小化 ⟨∣ε∣⟩\braket{|\varepsilon|}⟨∣ε∣⟩,也就是用中值估计. 对于长尾很严重的数据,中值估计是好的策略,比如判断一个国家的收入水平. 同时,作任何单调的变换,「中值的变换」和「变换的中值」是一致的 (这个性质对于所有百分位数都成立). 中位数另外的优势是,对于 Lorentz 分布这样的、积分发散的分布,也存在中位数估计. 对于中值估计,我们可以用百分位数来估计置信区间. 利用 Gauss 分布的 34.1%34.1\%34.1% 对应 1σ1\sigma1σ,可以用 68%68\%68% 分位数来当做 1σ1\sigma1σ 的区间,以此类推. 当然,因为我们画的是百分位数,所以这时候的误差棒两边不等长. (3) 峰值估计:它没有最小化一个目标函数,而且在计算中可能出现多峰值的分布,所以峰值估计仅仅是一个参考. 比如一个对称双峰的后验概率分布,这一般要重新做新的参数化,因为有时候这意味着这个参数是以绝对值的形式参与了我们的物理过程.

2025/10/9
articleCard.readMore

Lesson 7 静电唯一性定理

上节课说到对于静电问题,电荷不移动,没有电流、没有磁场、没有磁场的变化,也就没有感生电场. 这时电场是一个无旋场,是保守的. 我们在静态的条件下得到了介质的有关边值关系,等等. 边值关系: n^12×(E⃗2−E⃗1)=0 ,n^12⋅(D⃗2−D⃗1)=σf\hat{n}_{12}\times(\vec{E}_2-\vec{E}_1) = 0\,,\quad\hat{n}_{12}\cdot(\vec{D}_2-\vec{D}_1)=\sigma_f n^12​×(E 2​−E 1​)=0,n^12​⋅(D 2​−D 1​)=σf​ 其中 σf\sigma_fσf​ 是界面上的 自由 电荷面密度. 现在我们要将这些方程化为 φ\varphiφ 的方程,以作为 Poisson 方程的边界条件. 在界面上作一个矩形环路,环路的两条长边无限接近于界面 (宽度趋于零),积分环路上的电场可以得到电势的边值关系为 φ1=φ2\varphi_1=\varphi_2 φ1​=φ2​ (电势连续) 同理可以对 D⃗\vec{D}D 做环路积分,得到 ε2∂φ2∂n^+ε1∂φ1∂n^=σf\varepsilon_2\frac{\partial\varphi_2}{\partial\hat{n}}+\varepsilon_1\frac{\partial\varphi_1}{\partial\hat{n}}=\sigma_f ε2​∂n^∂φ2​​+ε1​∂n^∂φ1​​=σf​ 除了介质之外,静电场还涉及导体这一种特殊的物质. 导体内部不存在稳态电场,达到静电平衡的速度很快. Poisson 方程: ∇2φ=−ρε\nabla^2\varphi=-\frac{\rho}{\varepsilon} ∇2φ=−ερ​ 如果研究的区域没有自由电荷,则化为 Laplace 方程,为 ∇2φ=0\nabla^2\varphi=0∇2φ=0. 对于一个有固定自由电荷分布的问题,可以通过叠加原理,先写出我们已知的电荷分布产生的电势分布,减去这一部分之后剩下的就是我们要解的方程,这可能是一个 Laplace 方程,问题被简化. 这节课要讨论的是: 要具备什么条件才能求解静电问题? 所求的解是否唯一? 静电问题的唯一性定理 唯一性定理的意义在于,我们在知道唯一解的条件之后,可以去「猜测」实际上的解,简化我们求解的过程. 把一个区域 VVV 划分为很多小区域 ViV_iVi​,每一个小区域内介电常数为 εi\varepsilon_iεi​ (都是各向同性介质). 每个区域给定电荷分布 ρ(x⃗)\rho(\vec{x})ρ(x ),x⃗∈V\vec{x}\in Vx ∈V. 假设存在两个解 φ(1)\varphi^{(1)}φ(1) 和 φ(2)\varphi^{(2)}φ(2),定义它们的差值为 Φ=φ(2)−φ(1)\varPhi = \varphi^{(2)}-\varphi^{(1)}Φ=φ(2)−φ(1),那么这个 Φ\varPhiΦ 一定满足 Laplace 方程 (因为 φ(1)\varphi^{(1)}φ(1) 和 φ(2)\varphi^{(2)}φ(2) 满足 Poisson 方程): ∇2Φ=0\nabla^2\varPhi=0 ∇2Φ=0 同时,因为在介质界面上电势连续,所以差值 Φ\varPhiΦ 也在界面上连续;区域 VVV 的边界条件分为两类: Φ∣S=0 or ∂Φ∂n^∣S=0(1)\begin{aligned} \varPhi|_S &= 0\text{ or }\left.\frac{\partial\varPhi}{\partial\hat{n}}\right|_S = 0 \end{aligned}\tag{1} Φ∣S​​=0 or ∂n^∂Φ​ ​S​=0​(1) 考虑引入一个 ψ\psiψ,计算: ∇⋅(ψ∇Φ)=ψ∇2Φ+∇ψ⋅∇Φ\nabla\cdot(\psi\nabla\varPhi) = \psi\nabla^2\varPhi+\nabla\psi\cdot\nabla\varPhi ∇⋅(ψ∇Φ)=ψ∇2Φ+∇ψ⋅∇Φ 对两边同时体积分: LHS=∭V∇⋅(ψ∇Φ)dV=∬∂Vψ∇Φ⋅dS⃗RHS=∑i(∭Viψ∇2ΦdVi+∭Vi∇ψ⋅∇ΦdVi)=∑i∭Vi∇ψ⋅∇ΦdVi\begin{aligned} \text{LHS}&=\iiint_{V}\nabla\cdot(\psi\nabla\varPhi)\text{d}V=\iint_{\partial V}\psi\nabla\varPhi\cdot\text{d}\vec{S}\\\\ \text{RHS}&=\sum_i\left(\iiint_{V_i}\psi\nabla^2\varPhi\text{d}V_i+\iiint_{V_i}\nabla\psi\cdot\nabla\varPhi\text{d}V_i\right)\\\\ &=\sum_i\iiint_{V_i}\nabla\psi\cdot\nabla\varPhi\text{d}V_i \end{aligned} LHSRHS​=∭V​∇⋅(ψ∇Φ)dV=∬∂V​ψ∇Φ⋅dS =i∑​(∭Vi​​ψ∇2ΦdVi​+∭Vi​​∇ψ⋅∇ΦdVi​)=i∑​∭Vi​​∇ψ⋅∇ΦdVi​​ 要求 ψi=εiΦ\psi_i=\varepsilon_i\varPhiψi​=εi​Φ,则 LHS=∑i∬∂ViεiΦ∇Φ⋅dS⃗i=∑iεi∬∂ViΦ∇Φ⋅dS⃗i\begin{aligned} \text{LHS} &= \sum_i\iint_{\partial V_i}\varepsilon_i\varPhi\nabla\varPhi\cdot\text{d}\vec{S}_i=\sum_i\varepsilon_i\iint_{\partial V_i}\varPhi\nabla\varPhi\cdot\text{d}\vec{S}_i \end{aligned} LHS​=i∑​∬∂Vi​​εi​Φ∇Φ⋅dS i​=i∑​εi​∬∂Vi​​Φ∇Φ⋅dS i​​ 注意到在每个内部的界面上,都有 εi∂Φi∂n^−εj∂Φj∂n^=0 ,Φi=Φj\varepsilon_i\frac{\partial\varPhi_i}{\partial\hat{n}}-\varepsilon_j\frac{\partial\varPhi_j}{\partial\hat{n}} = 0\,,\quad\varPhi_i=\varPhi_j εi​∂n^∂Φi​​−εj​∂n^∂Φj​​=0,Φi​=Φj​ 所以上述积分加起来后,界面上的积分是零;只剩下对整个区域外表面的积分: LHS=∑iεi∬∂VΦ∇Φ⋅dS⃗\text{LHS} = \sum_{i}\varepsilon_i\iint_{\partial V}\varPhi\nabla\varPhi\cdot\text{d}\vec{S} LHS=i∑​εi​∬∂V​Φ∇Φ⋅dS 但是我们上面得到的两类边界条件 (1) (边界上 Φ\varPhiΦ 自身或者自身的法向导数为零) 使得上面的这个积分恒为零. 对于等号右侧,有 RHS=∑iεi∭Vi∣∇Φ∣2dVi=0\text{RHS} = \sum_i\varepsilon_i\iiint_{V_i}|\nabla\varPhi|^2\text{d}V_i=0 RHS=i∑​εi​∭Vi​​∣∇Φ∣2dVi​=0 一个正定的被积函数积分得零,于是 ∇Φ=0\nabla\varPhi=0∇Φ=0,也就是 Φ=const.\varPhi=\text{const.}Φ=const. 解唯一确定.

2025/10/9
articleCard.readMore

流水帐 Week 26

本来上上周就该写的...这都算是月总结了吧,开学之后的空闲时间要么在做天文协会的事,要么在忙物理系科协的事,剩下的看看动画片打打游戏也就过去了,大块的时间也在读广义相对论,完全没想到要写流水帐,反而是最忙的时候总是记起来有这么一件事. 说起来其实又要过生日了,还有几天就满 19 岁,但是身处于变化之中,我感受不到自己和去年这时候的自己有什么差别. 如果硬要说的话,心态上和之前变化很大吧. 之前学堂班预备生大会的时候说到要写一个大一一年的总结,本来想着应付过去,但是在邮件里面慢慢写慢慢写,猛然发现自己写得还挺多,也发现自己其实还有很多迷茫. 至少在年龄以 "2" 开头之前,能好好想清楚各种各样的问题,明白自己接下来该往什么方向走. 或许我该把总结放在这里 老师您好,我是 xxx 班的 xxx。 大一一年,更多的是感受到相较于高中更加深入物理学习之后的适应过程,以及学会一些处理自己情绪的能力。 说到深入物理学习,我在大一一年其实并没有胆量去选择太困难的课程,对我来说最难的应该是大一上学期修的 Feynman III,当然可能身边很多优秀的同学并不认为这门课算是「难」的课程,但是至少我在每次课堂上都能近距离体会到老师和 Feynman 本人对于量子力学的思考,不管是从物理和数学关系应该怎样对待的方面,还是单纯地就课堂上谈论的那些具体问题方面。虽然我在大一的课程都没有取得很高的绩点 (甚至可以说是垫底吧,这也是我并不是很想报名学堂班正式面试的原因),不过怀着这样对「物理学家应该怎样思考」的憧憬,我至少没有丧失对物理学的兴趣,反而更加喜欢这门学科。 大一下学期,我选修了天文系老师开设的《星系与宇宙》课程。在很小的时候我就开始梦想着了解头顶星空的运行规律,但是一直觉得这是离我非常遥远的事情,即使是在物理竞赛的学习中,宇宙学有关这些知识也是远超我当时的能力范围的。但是在这门课上,我跟着老师的脚步,发现所谓的宇宙学其实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困难:在不深入探究暗物质、暗能量的物性,从宏观和半定量的角度思考的情况下,整个宇宙的建模并没有太多的复杂计算,就算是我这样的大一学生也能用自己学过的很多知识来推算不少宇宙的运行规律。课堂的大作业是自己和小组成员一起搜集论文,为一个天体物理前沿的话题作一个综述报告,并用这些论文中提到的相关理论来出一道题目。我当时探究的主题是「暗能量理论模型综述」,在我到处翻 arXiv 和 Google Scholar 的过程里,我自己感受到自己的信息搜集能力、阅读英文文献的能力都有一定的提升;在我之后的学习过程中想要查找一些资料,我也能靠自己的搜集能力找到相关领域的不少综述文章。从科研的角度来说,找到综述文献并快速提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至少让我能够更快地入门一个全新的领域 (或许我可能想得太简单了,不过这确实是我这一年的进步之一)。 因为学业导师制度和学长们举办的一些午餐会活动,这一年我得到了和很多老师近距离交流的机会,有幸和 xxx 等等老师一起交流讨论。最大的感受是,老师们一致认为本科的学习过程应该是探索式的,多多尝试不同的方向不同的领域,找到自己最喜欢的那个再进行深入地钻研;很多老师也提到,本科的学习进度快慢没有那么重要,即使大四才慢慢修完所有必修的课程,对于之后科研道路也不会有那么大的影响,科研看重的更是一种沉着的心态和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关于情绪调适,我觉得反而是这一年我学到最多的。初中时一直是年级前几,高中开始物理竞赛,虽然在全国拿不上名次,但是好歹也是全学校最好的那几个;到了这里,绩点、才艺、社交能力、知识广度、身体素质、…… 我没有一项能够比过任何人,找不到自信也没有动力去和别人 “卷”。 我个人认为,那些「绩点不重要,咱们保研率很高」都是没有一点意义的废话 (原谅我说得这么直白,仅仅是我的个人观点),保研也没说保到哪个学校去、就算 80% 的保研率还是不一定能够让我保研。我们从来就没办法逃出这个优绩主义的陷阱,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更好的评价方式;就算有,也会造就更加内卷的体系。所以我作为在这个体制下的一个失败者,我能做的只有在角落默默努力让自己满意、找到一个更加适合自己的出路:现在我已经没有那么纠结于本校保研,我觉得去紫金山天文台也不错,就算没有书可以读了,或许我可以去找工作。但是至少在本科,我想要多接触更加 fancy 的物理,了解我想要了解的领域。所以我加入了天文协会,趁着假期的时间外出观测,向学长学姐们学习各种观测的手段和技巧;加入了物理系科协,现在在努力学习服务器运维等等相关知识;这学期,我选修了两门研究生课程《天体物理统计方法》和《生物物理导论》,正在尝试理解不同领域的各种研究方法和实际问题。 这一年,我一共记录了 31.9 万字的笔记,存储在自己的博客上;我思考了很多,做了不少事情,即使很多尝试是没有什么意义可言的,很多考试让我体会到我和别人的差距,但是我没有放弃,我觉得这就足够了。希望我在之后的本科的学习过程中还能够保持这样的势头前进。 题外话:我觉得这个 “总结” 可能不太像一个正经的总结,更像是一个自述,说了说自己干了什么。如果写得不合规定,还请教授指出,我再行修改。 名字什么的就隐去罢. 天文协会外出 开学第二次例会定好了国庆节的外出活动,本来是打算去喇叭沟,后来因为 9.27 天气不好,把原定于 9.27 去乌兰察布的计划改到了国庆,所以我作为负责人,要担起的任务更加重了一些 (喇叭沟最多也就能容纳三四十人,但是乌兰察布的营地一般一次都是百人大团). 其实第一天都没什么问题,虽然因为北京国庆的出城高峰,大巴在路上堵了很久,原来 5h 的路程花了 9h,但是大家没什么怨言. 不过第二天上午去火山景区的时候问题比较大. 前一天根本没有规划火山的行程,营地老板也就没有联系那边的工作人员 (说起来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正式的「工作人员」,整个景区的管理就是一团糟). 但是大群里有人问了「明天去火山的集合时间」,于是我和另一个骨干讨论之后擅自回了一个 9:30. 问题就是从这里开始的,本来分好的任务表上写的是两个骨干带队去火山,但是这两人一个没有带身份证一个因为昨晚睡太晚没有起床,于是我只能拉着另外两人硬上. 但是昨晚并未联系工作人员,到 9:30 集合时才开始匆匆忙忙说我们的大巴车要进去. 而上一次到这里来出大团活动时火山景区还不用收费,这一次开始说要收费而且每个入口的说法都不一样,造成了更加混乱的局面. 然后让大家回去取身份证集合之后,我忘记在群里再一次 @ 所有人,导致有几个人没跟上大巴. 我们得请老板开小车回去接;但是景区买的是团体票,到了之后所有人都要等这几个人. 从这时候开始大家的情绪就开始爆发了,最开始没赶上车的人知道是我没有再次发通知的问题,而剩下的人觉得是那些人太没有时间观念,于是群里开始各种吵嚷. 到了景区回程时,很多人因为之前的时间问题,觉得可以晚上车,原定 12:45 上车回营地,到了 1 点多还没出发,还有一小波人被困在火山上等待自己租的卡丁车. 因为其他人已经等得十分焦急,我们只能丢下那一些人先出发,让在营地里的骨干开车过来接他们. 但是下山的北游客中心要求查票,我们的票根已经在另一个入口被收走了 (足见火山景区管理的混乱程度),又在这里出示付款记录、打电话确认,花了二十分钟. 最后回到营地已经快两点,我们只能草草吃盒饭然后出发. 其实这一次是我第一次带外出,有很多考虑不周全的地方. 本来在第一晚就不应该指定第二天的集合时间,毕竟原来完全没有这样的安排;再者,第二天出发时也应该发一条最终的通知,等大家来齐了再上车. 虽然这次和景区的管理有很大的关系 (至少我们下一次就不会把火山景区列入待办事项了),但是不得不说我的问题确实很大,等下一次例会再复盘一遍. Win 本作为服务器使用 之前也说了我有一台 ThinkBook 14 闲置,目前用来打游戏和运行 Mac 用不了的程序. 但是仅仅是这样显得有些没用,所以我才考虑能不能部署一些小服务. 首先是装 docker desktop,因为还要打游戏呢所以不考虑重装成 linux,双系统的话也没办法在使用这台电脑的同时跑服务,所以采用 docker desktop 的方式在 win 本上运行. 这里遇到了不少的困难:一开始是我发现电脑上没有 wsl,不过这个倒是容易,直接一行命令结束;但是进入控制面板发现没有 Hyper-V (甚至没这个选项),这就要考虑是不是要安装 Hyper-V,或者将本来内置的 Hyper-V 允许显示在控制面板中. 当然具体还是参考 Microsoft 的教程. 但是在完成这些工作之后,我尝试部署 memos (早就想部署了,在拿 Hexo 建站的时候就因为没有服务器,迫不得已使用的 Artitalk 作为「动态」页面),却发现只能在 localhost 中访问,没办法用公网 IP 访问. 最容易想到的原因肯定是:校园网没有给公网 IP. 这么一想其实挺合理的,毕竟给每个学生公网 IP 得多少钱呐. 我不是很死心,想到做内网穿透,但是这样又花费额外的精力,也不知道是不是违反学校的校园网规定,不敢轻易做穿透. 于是我去查了学校的校园网规定,只找到 2019 年的一个版本,上面赫然写着:有公网 IP! 原来学校真这么有钱啊. 那么无法访问的问题出在哪里呢?只能是 docker 设置错了或者是 Windows 防火墙配置关掉了罢. 首先,校园网规定说阻断未经批准的 0∼10240\sim10240∼1024、8000∼81008000\sim81008000∼8100、338933893389 (远程桌面)、910091009100 (网络打印) 端口,所以我应该把 docker 的端口映射到主机的一个高位端口上,暂时选择的是 31000 (这么高不可能拦着我吧). 同时,进入控制面板关掉防火墙对于这个端口的入站阻断. 用 mac 测试能不能访问 —— 还是不行. 上网查 docker desktop 的配置,发现 windows 的 docker desktop 是不支持 host 网络模式的: docker 有几种网络模式: host 模式:用 --net=host 指定,容器共享主机的 IP、网卡和端口; bridge 模式:默认模式,容器通过 Docker 主机上的 docker0 虚拟网桥与外界通信,外部主机无法直接访问容器服务,需要通过宿主机的端口映射来间接访问; none 模式:用 --net=none 指定,关闭了容器所有网络功能; container 模式:一个容器共享另一个容器的网络资源. 似乎还有自定义的一些模式,但是配置比上面这些就难一些. 在 docker 运行命令里面指定 --net=host 是不管用的,因为 docker desktop 不支持. 所以额外写一下 bridge 模式的端口映射就能够访问了. 运行的效果 (mac 上使用书店的 wifi 能够访问): 接下来看看会不会部署什么别的项目... 可玩性还是不错. 杂乱的小事 嘛,之前 9.27 和 28 那两天在迁移科协的 gitea,我并非主要的工作实施人员,只是帮忙备份几个云盘文件比较多的用户的数据罢了. 具体是把 gitea 的后端数据库换成 pgsql,但是因为其他服务 (NextCloud、论坛、MediaWiki) 都是用 gitea 做的第三方登录,所以都要重新部署一遍. 过程并没有很复杂,算是入门了一下服务器管理的一些基础吧. 最近看了一半「天元突破 - 红莲螺岩」,不得不说老牌热血动画确实有水平;游戏的话,通关了 coneru (当然我没水平拿到无伤成就),是个画风挺有意思的小品游戏,现在开始玩「魔法少女的魔女审判」了. 嗯,接下来有时间就好好写一写流水帐吧,我觉得周更可能难,但是总归不能放弃. 这学期也完成 1/8 了,剩下已经没有法定节假日,过完 19 岁生日就要继续迎来两门四大力学 + 两门研究生课程的洗礼了,加油. 2025.10.06,于五道口风入松书店.

2025/10/6
articleCard.readMore

Lesson 3 化学反应

国庆前的最后一次课. 上节课说到生物问题中我们通常会把流体力学中的惯性项去掉,而主要考虑摩擦效应. 微观状态:一个格子上是 000 还是 111;宏观状态:格子网络中一共有多少个 111. 这是我们传统的统计上的一些概念. 要固定系统的能量,我们让它和一个大热源接触,就能保证它的温度恒定. 在这个条件下我们得到了 Boltzmann 分布.

2025/9/30
articleCard.readMore

Light, Sound and Gravitational Waves of Black Holes and Neutron Stars

—— Huan Yang 人类第一次观测到引力波距今已经 10 年,所以我们这个领域已经有 10 年的历史.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观测到很多不同的引力波现象. A Brief History of Development 我们都知道广义相对论是 1915 年由 Einstein 提出的,它描述质量影响时空. 当然可以想象,如果一团质量在空间中移动、两团质量相互绕转,都会造成引力波的释放,引力波是运动质量产生的时空涟漪. 我们测量引力波是通过度规相对当前度规的偏移得到的,hjkh_{jk}hjk​. 广义相对论给出这个关系: hjk∼I¨jkrh_{jk}\sim\frac{\ddot{I}_{jk}}{r} hjk​∼rI¨jk​​ 也就是引力源动能和引力源相对场点的距离之比. 引力波有两种偏振模式,plus mode & cross mode. 引力波的理论预测并不是在广义相对论提出之后就有的,而是历经了很长的时间才确认可能存在这样的一种波动. Black Hole Mergers 到现在,全世界有很多引力波探测器,美国的 LIGO、印度的 INDIGO (LIGO 的一个 copy)、日本的 KAGRA 等等. 下面是我们今年测得的一次引力波事件的数据: 这比十年前第一次探测得到的数据要好得多,因为设备变得先进了. 对于 LIGO 观测到的所有引力波事件,可以分解出一个质量谱,比较有意思的结果是在 10 倍太阳质量和 35 倍太阳质量处,这个质量谱各有一个峰值,很多理论现在正在试图解释这样的一个特殊现象. 对于已经观测到的现象,我们能够做出一些更加细致的解释. 比如事件 GW230529_181500,是一个 1.4 倍太阳质量的中子星和一个 3.6 倍太阳质量的天体融合的事件,我们认为 3.6 倍太阳质量对于一个中子星来说太重,所以这可能是一个黑洞. 之前的质量谱峰值问题,我们认为这里有一个 mass gap,但是在上面说的这个事件中,如果另一个天体是黑洞,那么这一事件很有可能能够弥补 10 倍太阳质量到 35 倍太阳质量之间的那一个 gap. 当然,在更高的质量下也观测到一些事件,比如 GW190521 观测到 85M⊙85M_{\odot}85M⊙​ 和 66M⊙66M_\odot66M⊙​ 合并. 另外一个观测带来的知识是黑洞的自旋,双黑洞合并事件放出的引力波可以体现这个系统的轨道角动量以及两个黑洞本身的自旋. 如果这个系统是 field binary,那么它们的自旋是平行的;若是 dynamical binary,那么自旋取向没有特定规则. 从引力波的结果能够判断这两种系统. 对于引力波的观测也是广义相对论的绝佳验证手段: Inspiral test: constraining the Post-Newtonian parameters Ringdown-inspiral test: comparing mass and spin predictions Neutron Star Mergers 利用引力波来探测中子星的合并事件. 中子星合并过程之前,在绕转的过程中星体会出现 distortion (变形),这造成这种系统释放的引力波有独特的结构. 一次碰撞过程会释放垂直平面的喷流 (afterglow,余晖),有 radio (weeks - years) 和 optical (hours - days) 波段的光学信号,同时释放大量物质以 0.1∼0.3c0.1\sim0.3c0.1∼0.3c 速度往外喷射,还会释放秒量级的引力波. 综合这些观测数据,我们能够更精确地描述一次中子星碰撞合并的事件. 通过测量碰撞事件的 ejecta (喷出物) 状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得到 Hubble 常数的有关信息,因此这是非常重要的观测. Where Are We Heading? 下一代探测器已经在建设过程之中,它们的 Strain Noise 处理能力和 Frequency 都得到了更大幅度的提升,目前的探测器能够测量的红移不到 111,下一代探测器能够提升到 z=10z=10z=10 以上的遥远宇宙,我们或许在更下一代的探测器出现时已经能够看到宇宙中所有的黑洞和中子星. 为什么这个探测器的灵敏度曲线图会有在特定频率出现的 Strain Noise 处理能力峰值?(如图) 这是因为仪器可能有共振频率,实际上这些峰值全部都是误差,我们反而不想要这些峰值. 另外,在超大质量 (105∼10710^5\sim10^7105∼107 倍太阳质量) 级别的黑洞或者超级射电源附近绕行的小星体的轨道,因为强大的广义相对论作用以及相对其他系统更加低速的绕行运动,会出现非常特殊的轨道形状. 给一个小的微扰之后,引力波可能会辐射走这个轨道的能量,释放出一些信息. 这种 EMRI (极端质量比例旋) 系统,为各种广义相对论验证和稳定的引力波频率需求提供了一个非常良好的样本.

2025/9/30
articleCard.readMore

Lesson 6 介质中的 Maxwell 方程组

接着上节课来说,磁介质中有 ∇×M⃗=j⃗m\nabla\times\vec{M}=\vec{j}_m ∇×M =j ​m​ j⃗m\vec{j}_mj ​m​ 是磁化电流. 上面是微分形式,对于介质不连续的位置,还是要用积分形式,得到界面处的磁化面电流为 α⃗m=n^12×(M⃗2−M⃗1)\vec{\alpha}_m=\hat{n}_{12}\times(\vec{M}_2-\vec{M}_1) α m​=n^12​×(M 2​−M 1​) 结合之前的极化电流,Maxwell 方程组中的电流项修改为 j⃗=j⃗f+j⃗P+j⃗m=j⃗f+∂P⃗∂t+∇×M⃗\vec{j}=\vec{j}_f+\vec{j}_P+\vec{j}_m=\vec{j}_f+\frac{\partial \vec{P}}{\partial t}+\nabla\times\vec{M} j ​=j ​f​+j ​P​+j ​m​=j ​f​+∂t∂P ​+∇×M 于是真空中的 Maxwell 方程组变为 {∇⋅E⃗=1ε0(ρf−∇⋅P⃗)∇×E⃗=−∂B⃗∂t∇⋅B⃗=0∇×B⃗=μ0(j⃗f+∂P⃗∂t+∇×M⃗)+μ0ε0∂E⃗∂t\left\{\begin{aligned} &\nabla\cdot\vec{E} = \frac{1}{\varepsilon_0}(\rho_f-\nabla\cdot\vec{P})\\\\ &\nabla\times\vec{E}=-\frac{\partial\vec{B}}{\partial t}\\\\ &\nabla\cdot\vec{B}=0\\\\ &\nabla\times\vec{B}=\mu_0\left(\vec{j}_f+\frac{\partial \vec{P}}{\partial t}+\nabla\times\vec{M}\right)+\mu_0\varepsilon_0\frac{\partial\vec{E}}{\partial t} \end{aligned}\right. ⎩ ⎨ ⎧​​∇⋅E =ε0​1​(ρf​−∇⋅P )∇×E =−∂t∂B ​∇⋅B =0∇×B =μ0​(j ​f​+∂t∂P ​+∇×M )+μ0​ε0​∂t∂E ​​ 这个方程并不完备,因为要求的场量不止 E⃗\vec{E}E 和 B⃗\vec{B}B ,还有 P⃗\vec{P}P 和 M⃗\vec{M}M . 因此还要把介质的性质算进方程,得到完备的方程组. 我们发现,对于 E⃗\vec{E}E 和 P⃗\vec{P}P 的数学操作是一样的,同样,对于 B⃗\vec{B}B 和 M⃗\vec{M}M 的数学操作也是一样,因此引入数学上的辅助量: D⃗=ε0E⃗+P⃗ ,H⃗=B⃗μ0−M⃗\vec{D}=\varepsilon_0\vec{E}+\vec{P}\,,\quad\vec{H}=\frac{\vec{B}}{\mu_0}-\vec{M} D =ε0​E +P ,H =μ0​B ​−M 得到仅仅含有自由电荷分布、自由电流的 Maxwell 方程: {∇⋅D⃗=ρf∇×E⃗=−∂B⃗∂t∇⋅B⃗=0∇×H⃗=j⃗f+∂D⃗∂t\left\{\begin{aligned} &\nabla\cdot\vec{D}=\rho_f\\\\ &\nabla\times\vec{E}=-\frac{\partial\vec{B}}{\partial t}\\\\ &\nabla\cdot\vec{B}=0\\\\ &\nabla\times\vec{H}=\vec{j}_f+\frac{\partial\vec{D}}{\partial t} \end{aligned}\right. ⎩ ⎨ ⎧​​∇⋅D =ρf​∇×E =−∂t∂B ​∇⋅B =0∇×H =j ​f​+∂t∂D ​​ 可以发现位移电流项变为 D⃗\vec{D}D 的时间导数,这也是「电位移矢量」得名的原因. 这个方程仍然不完备,只是形式变得对称. 对于线性介质,可以要求: P⃗=χeε0E⃗⟹D⃗=ε0E⃗+P⃗=(1+χe)ε0E⃗\vec{P}=\chi_e\varepsilon_0\vec{E}\Longrightarrow\vec{D}=\varepsilon_0\vec{E}+\vec{P}=(1+\chi_e)\varepsilon_0\vec{E} P =χe​ε0​E ⟹D =ε0​E +P =(1+χe​)ε0​E 把 1+χe1+\chi_e1+χe​ 定义为相对介电常数 εr\varepsilon_rεr​,则 D⃗=εrε0E⃗=εE⃗\vec{D}=\varepsilon_r\varepsilon_0\vec{E}=\varepsilon \vec{E}D =εr​ε0​E =εE ,这里我们能看出相对介电常数一般大于 111,也就是在同样的自由电荷分布下,介质中的电场会更小. 同理, M⃗=λmμ0B⃗⟹H⃗=B⃗μ0−M⃗=1−λmμ0B⃗\vec{M}=\frac{\lambda_m}{\mu_0}\vec{B}\Longrightarrow\vec{H}=\frac{\vec{B}}{\mu_0}-\vec{M}=\frac{1-\lambda_m}{\mu_0}\vec{B} M =μ0​λm​​B ⟹H =μ0​B ​−M =μ0​1−λm​​B 定义 1/(1−λm)1/(1-\lambda_m)1/(1−λm​) 为相对磁导率 μr\mu_rμr​,和电场的情况类似. λm\lambda_mλm​ 没有名字,因为历史上把 M⃗\vec{M}M 和 H⃗\vec{H}H 的正比关系的系数称为磁化率. 仅和自由电荷有关的 Maxwell 方程不意味着电场和磁场仅仅由自由电荷决定,而是在线性介质中,自由电荷和总电荷成比例. 利用 D⃗\vec{D}D 和 H⃗\vec{H}H 可以重新写界面上的电荷和电流分布, σf=n^12⋅(D⃗2−D⃗1) ,α⃗f=n^12×(H⃗2−H⃗1)\sigma_f=\hat{n}_{12}\cdot(\vec{D}_2-\vec{D}_1)\,,\quad\vec{\alpha}_f=\hat{n}_{12}\times(\vec{H}_2-\vec{H}_1) σf​=n^12​⋅(D 2​−D 1​),α f​=n^12​×(H 2​−H 1​) 另外还有边值关系: n^12×(E⃗2−E⃗1)=0 ,n^12⋅(B⃗2−B⃗1)=0\hat{n}_{12}\times(\vec{E}_2-\vec{E}_1)=0\,,\quad\hat{n}_{12}\cdot(\vec{B}_2-\vec{B}_1)=0 n^12​×(E 2​−E 1​)=0,n^12​⋅(B 2​−B 1​)=0

2025/9/30
articleCard.readMore

Lesson 5 相干态

继续来讲谐振子的求解. 湮灭算符和产生算符的乘积: a^−a^+=12ℏmω[p2+(mωx)2−imω(xp−px)]=H^ℏω−i2ℏ[x^,p^]\hat{a}^-\hat{a}^+=\frac{1}{2\hbar m\omega}[p^2+(m\omega x)^2-\text{i}m\omega(xp-px)]=\frac{\hat{H}}{\hbar\omega}-\frac{\text{i}}{2\hbar}[\hat{x},\hat{p}] a^−a^+=2ℏmω1​[p2+(mωx)2−imω(xp−px)]=ℏωH^​−2ℏi​[x^,p^​] 我们知道对易子 [x^,p^][\hat{x},\hat{p}][x^,p^​],所以 H^=ℏω(a^−a^+−12)=ℏω(a^+a^−+12) ,[a^−,a^+]=1\hat{H}=\hbar\omega\left(\hat{a}^-\hat{a}^+-\frac{1}{2}\right)=\hbar\omega\left(\hat{a}^+\hat{a}^-+\frac{1}{2}\right)\,,\quad[\hat{a}^-,\hat{a}^+]=1 H^=ℏω(a^−a^+−21​)=ℏω(a^+a^−+21​),[a^−,a^+]=1 同时,我们知道产生和湮灭算符的反对易子 {a^−,a^+}=0\{\hat{a}^-,\hat{a}^+\}=0{a^−,a^+}=0. 对于谐振子,来计算基态能量:我们知道基态再往下的一个态能量应该是零,所以 a^−ψ0=0⟹(ℏiddx+mωx)ψ0=0\hat{a}^-\psi_0=0\Longrightarrow\left(\frac{\hbar}{\text{i}}\frac{\text{d}}{\text{d}x}+m\omega x\right)\psi_0=0 a^−ψ0​=0⟹(iℏ​dxd​+mωx)ψ0​=0 解得: ψ0(x)∝exp⁡(−mω22ℏx2)\psi_0(x)\propto \exp\left(-\frac{m\omega^2}{2\hbar}x^2\right) ψ0​(x)∝exp(−2ℏmω2​x2) 这说明基态能量有 E0=12ℏωE_0=\frac{1}{2}\hbar\omegaE0​=21​ℏω. 有人想过把无穷自由度系统的这些零点能 (积分起来是无穷大) 提取出来作为功来利用,但是这是真空所带的能量,无法被利用. 激发态的波函数: ψn(x)=1n!(a^+)nψ0(x)\psi_n(x)=\frac{1}{\sqrt{n!}}(\hat{a}^+)^n\psi_0(x) ψn​(x)=n! ​1​(a^+)nψ0​(x) (这是归一化的)

2025/9/29
articleCard.readMore

Lesson 3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Functions

提示 Quizzes 演绎逻辑的 formal language 是什么? Boolean algebra. 逻辑积是什么? AND 逻辑和是什么? OR P(A+B∣CD)P(A+B|CD)P(A+B∣CD) 是什么含义? 当 CCC 和 DDD 都为真时,AAA 或者 BBB 为真的概率. 概率论里的乘法规则是什么? 这是上节课最核心的规则之一. P(AB∣I)=P(B∣AI)P(A∣I)=P(A∣BI)P(B∣I)P(AB|I) = P(B|AI)P(A|I)=P(A|BI)P(B|I) P(AB∣I)=P(B∣AI)P(A∣I)=P(A∣BI)P(B∣I) 逻辑上有两个不同的物理意义,就是先看 AAA 成立的概率或者先看 BBB 的概率. 概率论里的加法规则是什么? P(A∣I)+P(Aˉ∣I)=1P(A|I)+P(\bar{A}|I)=1 P(A∣I)+P(Aˉ∣I)=1 拓展的加法规则是? P(A+B∣I)=P(A∣I)+P(B∣I)−P(AB∣I)P(A+B|I)=P(A|I)+P(B|I)-P(AB|I) P(A+B∣I)=P(A∣I)+P(B∣I)−P(AB∣I) 怎么在不完全确定的情况下分配概率的数值?也就是,无差别原则是什么? 在 AiA_iAi​ (i=1,⋯ ,ni=1,\cdots,ni=1,⋯,n) 互斥且完备情况下,如果在前提 III 下我们无法区分它们的概率大小,那么 P(Ai∣I)=1n ,i=1,⋯ ,nP(A_i|I)=\frac{1}{n}\,,\quad i=1,\cdots,n P(Ai​∣I)=n1​,i=1,⋯,n I≡(A⇒B)I\equiv (A\Rightarrow B)I≡(A⇒B) 时,下面的数学表述有何含义? P(ABˉ∣I)P(A\bar{B}|I)P(ABˉ∣I). 这是 000. P(B∣AI)P(B|AI)P(B∣AI). 这是 111. P(A∣BˉI)P(A|\bar{B}I)P(A∣BˉI). 这是 000. P(AB∣I)P(AB|I)P(AB∣I) and P(A∣I)P(A|I)P(A∣I). 它们是一样的,因为 AAA 真一定有 BBB 真. P(A∣BI)P(A|BI)P(A∣BI) and P(A∣I)P(A|I)P(A∣I). 我们只能知道 P(A∣BI)≥P(A∣I)P(A|BI)\geq P(A|I)P(A∣BI)≥P(A∣I),因为 BBB 真则 AAA 更有可能为真. P(B∣AˉI)P(B|\bar{A}I)P(B∣AˉI) and P(B∣I)P(B|I)P(B∣I). 我们知道 P(B∣AˉI)≤P(B∣I)P(B|\bar{A}I)\leq P(B|I)P(B∣AˉI)≤P(B∣I),因为 AAA 为假降低了 BBB 为真的概率. 用 III 表示 information,DDD 表示 data,HHH 表示 hypothesis. 写出下面概念的数学表达. Prior (先验). P(H∣I)P(H|I)P(H∣I),在数据之前我们假说的成立概率. 背景信息永远都是放在后面的. Likelihood (似然). P(D∣HI)P(D|HI)P(D∣HI). Posterior (后验). P(H∣DI)P(H|DI)P(H∣DI),在数据的条件下,对假说的置信程度. Evidence (证据). P(D∣I)P(D|I)P(D∣I),归一化系数,把所有可能假说都遍历一次,得到这样数据的概率. 这个我们会在之后重新提到的,暂且留一个伏笔. Bayes' Theorem. P(H∣DI)=P(H∣I)P(D∣HI)P(D∣I)P(H|DI)=\frac{P(H|I)P(D|HI)}{P(D|I)} P(H∣DI)=P(D∣I)P(H∣I)P(D∣HI)​ 什么是概率论中的 marginalization (边缘化)? 上节课我们只随口提了一句,所以大家不知道很正常. 如果 {Bi}i=1N\{B_i\}^N_{i=1}{Bi​}i=1N​ 互斥且完备,那么 P(A∣I)=∑i=1NP(ABi∣I)=∑i=1NP(A∣BiI)P(Bi∣I)P(A|I)=\sum_{i=1}^NP(AB_i|I)=\sum_{i=1}^NP(A|B_iI)P(B_i|I) P(A∣I)=i=1∑N​P(ABi​∣I)=i=1∑N​P(A∣Bi​I)P(Bi​∣I) 为什么要叫「边缘化」? 后面我们会提到这个操作实际上是把冗余的一些信息「拍扁」,积分掉,当然这个中文翻译可能不是很好,但是也没有什么更好的翻译想法. 上节课我们从几句 开始,得到了概率论的基础理论. 这节课我们先跳出概率论的学习路径,看看很多不同的概率密度分布函数. Bernoulli Trials & the Binomal Distribution 我们的前置知识 III: 有很多相同的硬币,它们是无法区分的,正反概率相同. 抛硬币的结果存储在一个矢量中,d=(d1,d2,⋯ )d=(d_1,d_2,\cdots)d=(d1​,d2​,⋯). di∈{0,1}d_i\in\{0,1\}di​∈{0,1}. 第 nnn 次的结果是 d(n)=(d1,d2,⋯ )d^{(n)}=(d_1,d_2,\cdots)d(n)=(d1​,d2​,⋯). 因为是 fair 的硬币,所以 P(di=0∣I)=P(di=1∣I)=12P(d_i=0|I)=P(d_i=1|I)=\frac{1}{2} P(di​=0∣I)=P(di​=1∣I)=21​ 无差别原则: P(d(n)∣I)=2−nP(d^{(n)}|I)=2^{-n} P(d(n)∣I)=2−n 这样,我们用乘法规则来计算「已知 n−1n-1n−1 次抛掷结果,第 nnn 次的正面概率」和直接计算「第 nnn 次正面概率」得到的都是 1/21/21/2. 这说明前 n−1n-1n−1 次不提供任何信息, P(A∣BI)=P(A∣I)P(A|BI)=P(A|I) P(A∣BI)=P(A∣I) 这被称为 AAA 与 BBB 统计独立. 另一种写法是 P(AB∣I)=P(A∣BI)P(B∣I)=P(A∣I)P(B∣I)P(AB|I)=P(A|BI)P(B|I)=P(A|I)P(B|I) P(AB∣I)=P(A∣BI)P(B∣I)=P(A∣I)P(B∣I) 提示 Quiz:扩充到三个命题 A,B,CA,B,CA,B,C 之间,统计独立如何表述? (1) P(ABC∣I)=P(A∣I)P(B∣I)P(C∣I)P(ABC|I)=P(A|I)P(B|I)P(C|I)P(ABC∣I)=P(A∣I)P(B∣I)P(C∣I) (2) P(AB∣I)=P(A∣I)P(B∣I)P(AB|I)=P(A|I)P(B|I)P(AB∣I)=P(A∣I)P(B∣I) (3) P(BC∣I)=P(B∣I)P(C∣I)P(BC|I)=P(B|I)P(C|I)P(BC∣I)=P(B∣I)P(C∣I) (4) P(AC∣I)=P(A∣I)P(C∣I)P(AC|I)=P(A|I)P(C|I)P(AC∣I)=P(A∣I)P(C∣I) A. (1) B. (2 - 4) C. (1) and any one of (2 - 4) D. (1) and any two of (2 - 4) E. (1 - 4)

2025/9/28
articleCard.readMore

Lesson 5 介质中的电磁场

从本质上来说介质也是带电粒子的集合体,微观而言和真空中的电磁场没有区别. 但是电磁理论研究的是宏观的电磁场,因此对于介质有特别的理论来描述. 极化: 位移极化:无极性的分子在电场作用下正负电荷中心分离,产生宏观的偶极矩; 取向极化:有极性的分子在电场作用下偶极矩有序排列,产生宏观的偶极矩. (当然并不会所有的分子都取向相同,因为存在热运动) 取向极化比位移极化的效应更强一些. 引进极化强度: P⃗=∑ip⃗iΔτ\vec{P}=\frac{\sum_i\vec{p}_i}{\Delta\tau} P =Δτ∑i​p ​i​​ 经验公式可以描述弱场近似下的一般介质中,极化强度随电场的变化: P⃗=χeε0E⃗\vec{P}=\chi_e\varepsilon_0\vec{E} P =χe​ε0​E 这里的电场是 已经计算了极化影响之后 的电场. 当然如果是非线性的介质,就应该有张量形式的 χe\chi_eχe​. 同理可以引入介质的磁化现象,磁化强度 M⃗=∑im⃗iΔτ ,M⃗=λHμ0B⃗\vec{M}=\frac{\sum_i\vec{m}_i}{\Delta\tau}\,,\quad\vec{M}=\frac{\lambda_H}{\mu_0}\vec{B} M =Δτ∑i​m i​​,M =μ0​λH​​B (后一个经验公式也仅仅适用于一般介质) 关于磁场和磁矩的储能,只考虑磁场能量时,U=m⃗⋅B⃗U=\vec{m}\cdot\vec{B}U=m ⋅B ;但是我们要考虑「维持这个磁矩所需要的能量」,在考虑到这些能量之后,变成 U=−m⃗⋅B⃗U=-\vec{m}\cdot\vec{B}U=−m ⋅B . 提示 电子具有轨道角动量 J⃗\vec{J}J ,那么轨道磁矩是 m⃗\vec{m}m (沿着 −J⃗-\vec{J}−J 方向),若在空间中存在一个磁场 B⃗\vec{B}B ,则这个轨道磁矩受到一个力矩 M⃗=m⃗×B⃗=dJ⃗dt\vec{M}=\vec{m}\times\vec{B}=\frac{\text{d}\vec{J}}{\text{d}t} M =m ×B =dtdJ ​ 这就是电子轨道角动量的进动,轨道角动量绕着磁场旋转,被称为 Lamor 进动. 进动角动量沿着磁场 B⃗\vec{B}B 的方向,所以进动磁矩是沿着 B⃗\vec{B}B 的反方向,这意味着这种物质呈现出反磁性,即沿着磁场的反方向磁化.

2025/9/28
articleCard.readMore

Lesson 2 分离变量法 (一)

线性偏微分方程的通解 常系数线性齐次偏微分方程的通解 (1) 对于三种方程类型:波动方程、热传导方程和稳恒方程,都可以用线性算符 L=∇±∂∂t  or ∇L=\nabla\pm\frac{\partial}{\partial t}\,\text{ or }\nabla L=∇±∂t∂​ or ∇ 来描述为 L[u]=fL[u]=fL[u]=f. 这体现出这些方程都具有叠加原理,所以可以找出齐次方程的两个特解,叠加得到非齐次方程的通解. 两个自变量的线性偏微分方程的一般形式: L[Dx,Dy]=A0Dxn+A1Dxn−1Dy+⋯+AnDyn+B0Dxn−1+⋯+MDx+NDy+P\begin{aligned} L[D_x,D_y]&=A_0D_x^n+A_1D_x^{n-1}D_y+\cdots+A_nD_y^n\\\\ &\quad+B_0D_x^{n-1}+\cdots+MD_x+ND_y+P \end{aligned} L[Dx​,Dy​]​=A0​Dxn​+A1​Dxn−1​Dy​+⋯+An​Dyn​+B0​Dxn−1​+⋯+MDx​+NDy​+P​ 其中 Di≡∂/∂xiD_i\equiv\partial/\partial x^iDi​≡∂/∂xi. 我们发现这种方程我们不会解,所以把系数都换成常数. 现在还是不好解,所以我们要求对 DDD 是齐次的: [A0Dxn+A1Dxn−1Dy+⋯+AnDyn]u(x,y)=0[A_0D_x^n+A_1D_x^{n-1}D_y+\cdots+A_nD_y^n]u(x,y)=0 [A0​Dxn​+A1​Dxn−1​Dy​+⋯+An​Dyn​]u(x,y)=0 这一定可以因式分解 (虽然不一定能够有求根公式),得到 L[Dx,Dy]=A0(Dx−α1Dy)⋯(Dx−αnDy)L[D_x,D_y]=A_0(D_x-\alpha_1D_y)\cdots(D_x-\alpha_nD_y) L[Dx​,Dy​]=A0​(Dx​−α1​Dy​)⋯(Dx​−αn​Dy​) α\alphaα 都是常数. 可以发现上式所有求导都能交换顺序. 我们发现对于 (Dx−αkDy)u=0(D_x-\alpha_kD_y)u=0(Dx​−αk​Dy​)u=0,存在一个解 u=ϕ(y+αkx)u=\phi(y+\alpha_kx)u=ϕ(y+αk​x). 这本质上就是把 u(x,y)u(x,y)u(x,y) 变成以 y+αkxy+\alpha_kxy+αk​x 为单变量的单元函数! 这个解被称为行波解. 更加激进的猜解是「自相似」,假设 y=φ(x)y=\varphi(x)y=φ(x). 如果用行波解,会得到一个代数方程 A0αn+⋯+An=0A_0\alpha^n+\cdots+A_n=0 A0​αn+⋯+An​=0 最终的 φ\varphiφ 是一系列 ϕ(y+αnx)\phi(y+\alpha_nx)ϕ(y+αn​x) 的叠加,ϕ\phiϕ 的形式不重要,但是里面的自变量必须是这样的式子. 如果出现重根,应该怎么处理? 考虑 (Dx−αDy)2[xϕ](D_x-\alpha D_y)^2[x\phi](Dx​−αDy​)2[xϕ],或者 (Dx−αDy)2[yϕ](D_x-\alpha D_y)^2[y\phi](Dx​−αDy​)2[yϕ],能够发现这个可以被消掉. 解为 xϕ+ϕx\phi+\phixϕ+ϕ. 一维波动方程通解 波动方程的通解是 u=f(x−at)+g(x+at)u=f(x-at)+g(x+at) u=f(x−at)+g(x+at) 前者是右行波、后者是左行波,这两列波独立传播、互不影响. /Example/ ∂2u∂t2−a2∂2u∂x2=0 ,−∞<x<∞ ,t>0u(x,t)∣t=0=ϕ(x) −∞<x<∞∂u∂t∣t=0=ψ(x) ,−∞<x<∞\begin{aligned} &\frac{\partial^2u}{\partial t^2}-a^2\frac{\partial^2u}{\partial x^2}=0\,,\quad-\infty<x<\infty\,,t>0\\\\ &u(x,t)|_{t=0}=\phi(x)\,\quad-\infty<x<\infty\\\\ &\left.\frac{\partial u}{\partial t}\right|_{t=0}=\psi(x)\,,\quad-\infty<x<\infty \end{aligned} ​∂t2∂2u​−a2∂x2∂2u​=0,−∞<x<∞,t>0u(x,t)∣t=0​=ϕ(x)−∞<x<∞∂t∂u​ ​t=0​=ψ(x),−∞<x<∞​

2025/9/26
articleCard.readMore

Lesson 2 Probability Theory

我们这节课将把上节课说的「合情推理」写在纸上成为严谨的数学. 提示 Quizzes: 强三段论的两种写法: 已知 A⇒BA\Rightarrow BA⇒B,AAA true,则 BBB true;已知 A⇒BA\Rightarrow BA⇒B,BBB false,则 AAA false. 弱三段论的两种写法: 已知 A⇒BA\Rightarrow BA⇒B,BBB true,则 AAA probably true;已知 A⇒BA\Rightarrow BA⇒B,AAA false,则 BBB probably false. 两种推理的区别在于信息不完备. 天文观测中可能出现 mask、可能有干扰、…… 很多信息不完备的来源. 什么情况需要统计? a. 太阳现在在东京上空吗? b. 这个光度曲线的时域是多少? c. 这个发射源在噪声很大的图像中发现,它到底是点状的还是多点源? d. 这个光谱有 Hα\text{H}\alphaHα 谱线吗? 我们说,只有第一个选项不需要统计. Bayes 和频率学家对「概率」的解读有什么区别? Bayes 学派认为概率是「根据已有信息对某事有多大把握」,频率学家认为这个概率是固有的、需要长期的测量得到一个确定的值. Bayes 学派对「随机」是怎样诠释的? Bayes 学派认为只要我们对这个事件的了解和我们所研究的事情无关或者我们根本不了解,那么这个事件就是随机的. Overview 这一节的目的是回顾「统计,或者说概率论,应该怎样建立?」 统计是什么? There are three kinds of lies: lies, damned lies, and statistics. —— Mark Twain 人们对统计学的认识很多时候会因为一些政治家的有心操纵而产生误解;不仅如此,很多新闻中出现的常温常压超导、中微子超光速、…… 种种事件让我们对统计产生了一些偏见. 老师说 Nature 的编辑对他讲 3σ3\sigma3σ 的结果有一半是错的. 我们在处理自己的实验数据时也经常扔掉所谓的不合理数据,很多使用的统计方法也不求甚解;也没有一套统一的统计方法能够适配所有的问题. 所以这节课我们抛掉过去的一些成见来建立一套统一的统计学框架,我们期望:它能够给我们诚实的结论,而且有一套标准且自洽的规则来统御所有的统计问题,也不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整套不同的原理出来,同时能够在极端情况下应用这一套理论框架 (比如数据极少的例子中),也能在真实世界的问题中大展拳脚. 注意 当然这套理论仍然在发展的路上,它是 1950s 开始发展起来的. 一个故事是,我们上节课提到的一本参考书的作者 (也是这一套理论的建立者),在一次学术会议上指出当时的人们常用的统计方法有一些明显的谬误. 当时这些东西的争议很大,但是到了最近 20 年,这样的争议已经越来越少. 这也是用新的方法讲统计课程的重要原因. Formal Language of Logic 用数学的方法来描述「真」和「假」. 我们从 Bool 代数开始. | 逻辑操作 | 算符 | 写法 | 定义 | | :

2025/9/25
articleCard.readMore

Lesson 4 Maxwell 方程组

我们到目前为止已经得到了静电场和静磁场的基本方程. 但是这两组方程都是特殊的,前者只在电荷分布守恒的情况下成立,后者要求电流分布稳恒. 而电磁感应中产生的电场不是由电荷产生的,所以这被称为感生电场. 感生电场方向的判定:感生电动势产生的电流产生的磁场,应该抵抗磁通量的变化. ∮E⃗⋅dl⃗=−∬∂B⃗∂t⋅dS⃗\oint\vec{E}\cdot\text{d}\vec{l}=-\iint\frac{\partial\vec{B}}{\partial t}\cdot\text{d}\vec{S} ∮E ⋅dl =−∬∂t∂B ​⋅dS 利用 Stokes 定理,得到 ∇×E⃗=−∂B⃗∂t\nabla\times\vec{E}=-\frac{\partial\vec{B}}{\partial t} ∇×E =−∂t∂B ​ 这个方程和之前的散度方程能够联立吗? 这两者恰好是电场的纵场部分和横场部分,而且我们没有电场的其他来源了,所以这两者可以作为电场的普遍规律而存在. 现在从实验规律能够写出的方程有: ∇⋅E⃗=ρε0 ,∇×E⃗=−∂B⃗∂t ,∇⋅B⃗=0 ,∇×B⃗=μ0j⃗\nabla\cdot\vec{E}=\frac{\rho}{\varepsilon_0}\,,\quad\nabla\times\vec{E}=-\frac{\partial\vec{B}}{\partial t}\,,\quad\nabla\cdot\vec{B}=0\,,\quad\nabla\times\vec{B}=\mu_0\vec{j} ∇⋅E =ε0​ρ​,∇×E =−∂t∂B ​,∇⋅B =0,∇×B =μ0​j ​ 但是,若对 ④ 式求散度,会得到 ∇⋅(∇×B⃗)=μ0∇⋅j⃗=−μ0∂ρ∂t=0\nabla\cdot(\nabla\times\vec{B})=\mu_0\nabla\cdot\vec{j}=-\mu_0\frac{\partial\rho}{\partial t}=0 ∇⋅(∇×B )=μ0​∇⋅j ​=−μ0​∂t∂ρ​=0 这意味着电荷分布不变,也就是稳恒电流情况,这个方程无法适配电流不稳恒的情况. 所以我们需要加一项来适配电流分布变化的情况,有 ∇×B⃗=μ0(j⃗+j⃗d) ,∇⋅j⃗d=−∇⋅j⃗=∂ρ∂t=ε0∇⋅(∂E⃗∂t)\nabla\times\vec{B}=\mu_0(\vec{j}+\vec{j}_{\text{d}})\,,\quad\nabla\cdot\vec{j}_{\text{d}}=-\nabla\cdot\vec{j}=\frac{\partial\rho}{\partial t}=\varepsilon_0\nabla\cdot\left(\frac{\partial\vec{E}}{\partial t}\right) ∇×B =μ0​(j ​+j ​d​),∇⋅j ​d​=−∇⋅j ​=∂t∂ρ​=ε0​∇⋅(∂t∂E ​) 可以合理猜测位移电流 j⃗d\vec{j}_{\text{d}}j ​d​ 就等于 ε0\varepsilon_0ε0​ 倍电场对时间的偏导. 我们直接把位移电流定义为这个量,后来在实验中这个方程的正确性被验证了. Maxwell Equation{∇⋅E⃗=ρε0∇×E⃗=−∂B⃗∂t∇⋅B⃗=0∇×B⃗=μ0j⃗+μ0ε0∂E⃗∂t\text{Maxwell Equation}\left\{\begin{aligned} &\nabla\cdot\vec{E}=\frac{\rho}{\varepsilon_0}\\\\ &\nabla\times\vec{E}=-\frac{\partial\vec{B}}{\partial t}\\\\ &\nabla\cdot\vec{B}=0\\\\ &\nabla\times\vec{B}=\mu_0\vec{j}+\mu_0\varepsilon_0\frac{\partial\vec{E}}{\partial t} \end{aligned}\right. Maxwell Equation⎩ ⎨ ⎧​​∇⋅E =ε0​ρ​∇×E =−∂t∂B ​∇⋅B =0∇×B =μ0​j ​+μ0​ε0​∂t∂E ​​ 波动方程导出 (真空中): ∇×(∇×E⃗)=−∂∂t(∇×B⃗)=−μ0ε0∂2E⃗∂t2⟹∂2E⃗∂t2+1μ0ε0∇2E⃗=0\nabla\times(\nabla\times\vec{E})=-\frac{\partial}{\partial t}(\nabla\times\vec{B})=-\mu_0\varepsilon_0\frac{\partial^2\vec{E}}{\partial t^2}\Longrightarrow\frac{\partial^2\vec{E}}{\partial t^2}+\frac{1}{\mu_0\varepsilon_0}\nabla^2\vec{E}=0 ∇×(∇×E )=−∂t∂​(∇×B )=−μ0​ε0​∂t2∂2E ​⟹∂t2∂2E ​+μ0​ε0​1​∇2E =0 磁场也是对称的. 另外还有 Lorentz 力公式 f⃗=ρE⃗+j⃗×B⃗\vec{f}=\rho\vec{E}+\vec{j}\times\vec{B}f ​=ρE +j ​×B (力密度) 和电荷守恒方程.

2025/9/25
articleCard.readMore

Lesson 4 谐振子入门

上节课讲的是 Schrödinger 方程的一些基本的概念,说到 2-state superposition: ∣Ψ(x,t)∣2=c12ψ12+c22ψ22+2c1c2ψ1ψ2cos⁡(E2−E1ℏt)|\varPsi(x,t)|^2=c_1^2\psi_1^2+c_2^2\psi_2^2+2c_1c_2\psi_1\psi_2\cos\left(\frac{E_2-E_1}{\hbar}t\right) ∣Ψ(x,t)∣2=c12​ψ12​+c22​ψ22​+2c1​c2​ψ1​ψ2​cos(ℏE2​−E1​​t) /Theorem/ (Energy is real) 可以证明能量没有虚部. /Theorem/ (ψ(x)\psi(x)ψ(x) can always be chosen real) 可以把 ψ\psiψ 的解取为 12(ψ+ψ∗) ,12i(ψ−ψ∗)\frac{1}{2}(\psi+\psi^*)\,,\quad\frac{1}{2\text{i}}(\psi-\psi^*) 21​(ψ+ψ∗),2i1​(ψ−ψ∗) 这就是全实数的波函数. /Theorem/ (if V(x)V(x)V(x) is even, eigenfunctions can be chosen even or odd) 如果给定的势能 V(x)=V(−x)V(x)=V(-x)V(x)=V(−x),那么得到的波函数只能是奇函数或者偶函数. 这来源于 Hamiltonian 的对称性,因为动能无论如何是偶的,这时势能又是对称的,于是我们的解应当具有一定的对称性. 我们讲下面的这一个经典的例子,无限深方势阱: 势能分布是 V(x)={00≤x≤a∞otherwiseV(x)=\begin{cases} 0&0\leq x\leq a\\\\ \infty&\text{otherwise} \end{cases} V(x)=⎩ ⎨ ⎧​0∞​0≤x≤aotherwise​ 提示 「我一直觉得这里应该把原点放在中间,刚好可以体现对称性的好处.」—— yuri (原谅我使用这样的一个名字). 这个问题是分阶段的,在三个不同区域可以分别解出一个解来,问题在于我们要把这些解连在一起. 一个二阶的微分方程,它的边界应当是零阶连续的、一阶光滑的. 对于中间的区域, −ℏ22mdψ2dx2=Eψ-\frac{\hbar^2}{2m}\frac{\text{d}\psi^2}{\text{d}x^2}=E\psi −2mℏ2​dx2dψ2​=Eψ 解得 ψ(x)=Asin⁡(kx)+Bcos⁡(kx) ,k=2mEℏ\psi(x)=A\sin(kx)+B\cos(kx)\,,\quad k =\sqrt{\frac{2mE}{\hbar}} ψ(x)=Asin(kx)+Bcos(kx),k=ℏ2mE​ ​ 在 x=0,ax=0,ax=0,a,ψ=0\psi=0ψ=0,所以 B=0B=0B=0,且 k=nπ/ak=n\pi/ak=nπ/a (n=1,2,⋯n=1,2,\cdotsn=1,2,⋯). (我们求的一定是 untrivial 的解,所以至少不能让 n=0n=0n=0). 这样能量被量子化,有 E=n2π2ℏ22ma2=n2ℏ28ma2E=\frac{n^2\pi^2\hbar^2}{2ma^2}=\frac{n^2\hbar^2}{8ma^2} E=2ma2n2π2ℏ2​=8ma2n2ℏ2​ 这个能级差是越来越大的. 有没有能级差越来越小的? 当然有,吸引型的势能会让能级差越来越小,比如氢原子;如果是量子谐振子,能级差就是恒定值. 上面这个 aaa 的尺度体现了量子效应在不同尺度下的强弱. 再应用归一化条件,最终的本征态是 ψn(x)=2asin⁡(nπxa)\psi_n(x)=\sqrt{\frac{2}{a}}\sin\left(\frac{n\pi x}{a}\right) ψn​(x)=a2​ ​sin(anπx​)

2025/9/24
articleCard.readMore

Lesson 2 恒星物理

恒星末期的剧烈爆发 —— 王晓峰 课题组研究方向涉及大尺度时域天文学、观测天文学和恒星物理,老师开设天体物理和恒星物理课程. 恒星的一生: 影响恒星稳定的物理因素主要是:流体静力学平衡、质量守恒、光度产生和能量传输. Chandrasekhar 提出了一个白矮星形成的极限. 超新星爆发分为两类: 热核聚变爆发 (Ia\text{I}aIa 型):碳氧白矮星,质量达到 MchM_{\text{ch}}Mch​ (Chandrasekhar 极限),中心的碳点火爆发. 引力塌缩爆发 (II\text{II}II 型):大质量恒星,中心铁核 (8M⊙8M_{\odot}8M⊙​),引力使物质向铁核落去然后形成爆炸. 当然在质量太大的时候 (hyper 级) 可能根本看不到超新星爆炸,直接经历引力塌缩变为黑洞. Gamma 射线暴:以秒为量级产生的最高能量密度的爆发之一. 高于 2 s2\text{ s}2 s 称为长暴,短暴一般来源于两个中子星并合产生的,同时也会释放出大量引力波. 这些观测解释了宇宙重元素起源,2017 年人类第一次同时观测到中子星合并事件的电磁波和引力波. 预测各类恒星爆发的重要项目: Radio 波段 (FRB):LOFAR, AFA, MWA, FAST, ... Optical 波段 (SN):Pan Starrs, ZTF Atlas, DES, ASAS TMTS, ... X / r-ray 波段 (GRB):GLAST, ... 时域巡天的发展趋势现在「越来越卷」,从周间隔一直到分钟间隔 (凝视),使得我们能够实现持续时间只有几十分钟的短时爆发、甚至只有几秒的射线暴. 对 II\text{II}II 型超新星爆发使得人类对中微子的认知有很大进步、Ia\text{I}aIa 型超新星则是让宇宙学的观测提升一个台阶,也引发了现在的 Hubble 常数危机,两种测量方式得到的 H0H_0H0​ 有 6σ6\sigma6σ 以上的差异. 利用造父变星的确定光度对远方星系中的 Ia\text{I}aIa 型超新星定标,然后利用红移得到星系退行速度,测量的 Hubble 常数在 747474 左右. 利用 CMB 观测的结果来判断宇宙早期的膨胀速度,然后算相对速度得到当前的远处星系退行速度. 上述两者的差异产生了 Hubble tension,所谓的宇宙学危机. 但是现在美国的另一个小组抛弃造父变星,认为这种测量可能出现问题,换用 TRGB 天体 (最高亮度状态下的红巨星) 进行定标,这时 Hubble 常数的值被缩减到 707070 附近,和 CMB 的结果已经可以调和.

2025/9/24
articleCard.readMore

Lesson 2 生物系统的物理基础

10.14 的课调到 10.12 晚. Physical Basis of Living Systems 首先我们还是来了解一些基本的前置知识,是一些量级. 以 E.coli (大肠杆菌) 为例,尺度大约是 1×2 μm21\times2\,\mu\text{m}^21×2μm2,质量约是 6.22×10−27 kg6.22\times10^{-27}\text{ kg}6.22×10−27 kg,能量是 1kBT=4.1 pN⋅nm=4.1×10−21 J=25 meV1k_BT=4.1\text{ pN}\cdot\text{nm}=4.1\times10^{-21}\text{ J}=25\text{ meV} 1kB​T=4.1 pN⋅nm=4.1×10−21 J=25 meV 量级,受力量级在 pN\text{pN}pN (也就是热效应就会造成感知系统的响应). 蛋白数量约是 3×1063\times10^63×106 量级,核糖体个数约是 2×1042\times10^42×104 个. 会用到一个浓度单位:1 M=1 mol/L1\text{ M}=1\text{ mol/L}1 M=1 mol/L. 有 1 molecule/E.coli=2 nM1\text{ molecule}/E.coli = 2\text{ nM}1 molecule/E.coli=2 nM. 细胞内部是非常拥挤的,大分子几乎填满了整个细胞. 真核细胞大约在 10 μm10\,\mu\text{m}10μm 量级,DNA 碱基是 0.1 nm0.1\text{ nm}0.1 nm,盘起来的 DNA 是 10 nm10\text{ nm}10 nm 量级. 细胞之间的量级其实差异很大,比如人的坐骨神经细胞甚至长达一米. 细胞内部有很多结构,主要的结构是内质网,是很多层叠起来围在细胞核周围的一种结构. 假设内质网的两面间距是 ddd,填满的体积是 4π/3⋅(Rout3−Rin3)4\pi/3 \cdot(R^3_{\text{out}}-R^3_{\text{in}})4π/3⋅(Rout3​−Rin3​),可以算出内质网的表面积为 A=4π/3⋅(Rout3−Rin3)/d=1.5×104μm2A=4\pi/3 \cdot(R^3_{\text{out}}-R^3_{\text{in}})/d=1.5\times10^4\mu\text{m}^2 A=4π/3⋅(Rout3​−Rin3​)/d=1.5×104μm2 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面积. 生物上遇到的时间尺度,从一个化学键的存在时间 (μs\mu\text{s}μs 量级) 到红杉的年龄 (几千年) 都有,但是我们喜欢的研究范围一般是秒到天的量级,比如果蝇的变态发育周期是几个小时、大肠杆菌运动经过自己的体长用时几毫秒. 大肠杆菌细胞的分裂周期分为 DNA 复制和蛋白质制造过程. 这两个过程一个是用复制酶来完成、一个是核糖体的合成. DNA 复制过程如果用一个酶来完成可能需要 80 min80\text{ min}80 min,但是营养很好的时候 20 min20\text{ min}20 min 大肠杆菌就能复制一代. 这是因为 DNA 复制可以并行复制,但是蛋白质是主要的限速步骤,核糖体的数量是有上限的. 当然这是细菌 (原核生物),但是真核细胞有很多受控的机制来检查分裂是否出错 (不受控制的真核细胞分裂就是癌症!),所以这样的过程是大量信号分子来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 生物节律行为:绝大部分高等动物和一部分细菌都有这样的生物节律,一个来源是 DNA 的表达和时间有关系,另外在时间不同的情况下不同蛋白质的表达也有差异 (这是在蓝藻中发现的).

2025/9/23
articleCard.readMore

Observational Cosmology

—— Lessons Learned & Frontiers Ahead 赵成老师恰好是「天体物理统计方法」的授课老师. 这是第一场正式的讲座,我们从最大的 senario 开始讲起. 这也是人类最早探寻的科学之一. 我们目前有很多国际上的大型观测天文学项目: DES:multi-probe cosmology DESI:dynamical dark energy Euclid:Q1 quick data release ACT:CMB power spectrum KiDS:cosmic shear This is a big party! 我们现在需要更加大的观测或者说实验,来更加深入地了解宇宙. 这次讲座我们要了解我们从观测天文学学到了什么,我们要如何进行下一步的研究. A Historical Review 宇宙学是研究宇宙结构、演化和宇宙起源的一门学科. 但是我们不能自己做「宇宙学」的实验,只能观测宇宙;而且我们的宇宙只有一个,我们只能确认宇宙在演化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但是无法重复这样的演化过程. 所以我们的研究只能是这样的: 他还真喜欢这张关系图 ( 我们已经用望远镜观测了很多年宇宙,但是我们观测够了吗? 最早期的时候,人类只能用裸眼观测宇宙. 如果在远离人类踪迹的野地整晚观察夜空,你可能会发现整个夜空是旋转的,绕着 Polaris (北极星). 这是我们唯一能够发现的事实. 因此在这样的观测条件下,人们合理地做出假说:地球在宇宙的中心,天空中的星星绕着我们旋转. 实际上我们现在做的事情也是一样 —— 观测、给出模型,再用观测来验证. 我们并没有比以前的人类聪明多少,只是观测到的数据远远多于从前. 沿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开始能够使用望远镜来辅助自己的观测. 这时人们发现星体的运动和之前的简单旋转不太一样,比如火星出现了周期性的退行. 人们需要修改自己的模型,于是提出了本轮和均轮 (epicycle). 到这个时候,本轮和均轮使得理论变得越来越复杂. Copernicus Revolution:Copernicus 用日心说极大地简化了当时复杂的地心说. Tycho's argument: parallax (1600s):Tycho 发明了用角秒来描述星体距离的方法,他利用夏天和冬天地球相对于太阳的位置不同,观察到的星体位置不同,来证明日心说的成立. 同时,如果日心说成立,星体离我们的距离不会这么远. 因此他得到近似于目前的宇宙理论,但是限于时代,他没有提出新的理论,而是选择了更加贴合他观测的日心说. 之后 Galileo 得到了新的观测数据、Kepler 得到了星体的运行定律,再加上 Newton 的新理论出现,日心说终于得到认可. 同时,人们的观念进化了,我们现在知道,不管是地球还是太阳,都不是宇宙中特殊的观察者. 这构成了现代宇宙学的基础,所以我们说,这时现代宇宙学的开端. 第一条宇宙学定律是 Newton 的引力定律: F=−Gm1m2r2F=-G\frac{m_1m_2}{r^2} F=−Gr2m1​m2​​ 当然,到 1915 年,Einstein 创造了广义相对论. 不过 Newton 的定律仍然在大多数的情况下适用. 提示 Quiz:如果只有引力,宇宙到底是会稳定存在、扩张还是坍缩? 因为 Copernicus 原理,宇宙没有中心,所以宇宙一定不会稳定存在 (不会有一个中心让宇宙能够稳定旋转). 由不同的初始条件,宇宙可能减速膨胀或者坍缩. 但是 1920's,Hubble 发现 Hubble 定律,越远的星体就以越大的速度远离我们,因此宇宙是正在扩张的. 那么我们可以预测,在时间的早期,宇宙一定非常小、非常热,宇宙存在一个起点. Lemaitre & Gamov 提出大爆炸理论 (1927),预测早期的光子频率越来越低,到现在为止应该是射电波段,也就是 CMB. 1964 年 Penzias & Wilson 观测到了这样的微波背景辐射,这时已经过去了将近 40 年. 提示 为什么观测证据和理论结果时间上相差这么多? 这和十年前发现的引力波差不多,引力波的预言也是在 1920-1930's. 因为宇宙学是极度依赖于技术的,人们需要花数十年来发展强大的技术才能探测这样的微小结果,宇宙学不仅是 science 的,也是 technology 的. 1998 年,人们利用造父变星作为新的宇宙标准尺度,发现现在的宇宙正在加速膨胀: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我们对宇宙的了解永远受限于对宇宙的观测. 新的观测手段总是革命性的加深我们对宇宙的认识. 到目前为止,宇宙学仍然是一门观测驱动的科学,所以:DO OBSERVE! 不管是地心说还是现代宇宙模型,其中的逻辑并没有变化: 基于观测数据合理推测建模 发现异常 加入新的理论修正来描述异常 宇宙模型复杂化 会有一个新的 Copernican Model 吗? 就像现在,我们发现了暗能量和暗物质,对现有的模型做了很多修正. 但是这是否让理论变得更加复杂了? Cosmological Probes Distance Ladder Distance Ladder: Parallax 用地球在不同季节的不同位置,观察星空中同一颗星的不同位置,来测量星体距离我们的距离、星体之间的相对距离. Gaia Mission 卫星就是做这个工作的. 但是这个方法只能测量不太远的星体,测量范围甚至没有超出银河系. Distance Ladder: Variable Stars 用变星来测量距离,变星的亮度随着引力坍缩和核反应膨胀而周期性变化,这个周期和亮度在地球上可以测量,所以可以用亮度随距离的变化来测量距离. 这样的方法的测量范围取决于我们用到的变星位置. Distance Ladder: Galaxy Properties 利用星系的位置关系来测量距离. Type Ia Supernova:Ia\text{I}aIa 型超新星,它们爆炸后有同样的亮度,且我们了解这样的超新星的亮度变化曲线,可以作为标准烛光. 这种测量方法已经将范围拓展到红移 1 的星体. CMB CMB 的温度大致是 2.7 K2.7\text{ K}2.7 K,在这样的 CMB 温度图下,我们能看到非常好的单极温度谱,这提供了一个很好的 Copernicus 原理的证明:宇宙是均匀的. 另外有一个偶极项,当然可能是宇宙不均匀,不过我们更愿意相信是地球与 CMB 之间有一个相对的速度. 同时 CMB 的功率谱有一些两点关联函数,这些表征了宇宙早期的量子涨落. CMB 对于宇宙的曲率 Ω\OmegaΩ 也有揭示 (见 ). CMB 的发现表征宇宙的 69%69\%69% 是暗能量,24%24\%24% 是暗物质,只有剩下的一点是我们已经熟知的物质. 提示 CMB 是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宇宙吗? 并不是,中微子的解耦更早,如果我们利用中微子来测量宇宙,我们能看到更早的所谓 Cν\nuνB. Galaxy Clustering 早期宇宙存在量子涨落,重子和光子组成的耦合体随着量子涨落的增长而膨胀,但是光子解耦后,重子留在原地,形成了一个声学波,这个声学波的速度慢于逃逸的光速;另外,暗物质的运动速度更加缓慢,解耦也更早,留下来的声学波边界也更小. 这样的声学波在解耦之后被固化,可以测量不同位置的重子声学震荡 (BAO),来确定宇宙早期是如何膨胀的,了解暴涨时期的暗能量作用. DESI 的研究就是在利用 BAO 来探究暗能量的本质. Tsinghua 的有关新项目是 MUST,我们想要研究更大量的星系,获得更大量的数据集.

2025/9/23
articleCard.readMore

Lesson 3 稳态 Schrödinger 方程

这周开始会有作业了. 引进波动 / 波粒二象性来研究物理,实际上可以更好地处理「无穷大」的问题. 量子力学的经典极限就和经典力学一样,量子力学也有边界,那些是量子力学也无法处理的「无穷大」. 用统计力学的观点来理解波函数,波函数的概率描述的是一个系综的概率. 另外,观测到粒子的概率也和观测者的分辨率有关. 单粒子的波函数实际上是这样的叠加: ψ(x,t)=∫ψ(x′,t)δ(x−x′)dx\psi(x,t)=\int\psi(x',t)\delta(x-x')\text{d}x ψ(x,t)=∫ψ(x′,t)δ(x−x′)dx 也就是按照粒子在不同空间点出现的波函数来分解. 如果可以这样分解,意味着这个单粒子系统是「相干」的. 在课堂上我们可以说我们推导出 Schrödinger 方程,或者说进行量子化. 具体而言,我们知道坐标算符和动量算符的对易是 [x,px]=xpx−pxx=iℏ[x,p_x]=xp_x-p_xx=\text{i}\hbar [x,px​]=xpx​−px​x=iℏ 在经典中这对共轭变量的 Poisson 括号是零, 经典中,共轭变量的定义是 ∂L∂qi=pi\frac{\partial\mathcal{L}}{\partial q_i}=p_i ∂qi​∂L​=pi​ 这样的 pi,qip_i,q_ipi​,qi​. 其中 L\mathcal{L}L 是 Lagrange 函数. 把经典的 Poisson 括号变成不对易的就是一种量子化,用到的方法是将物理量变成算符. 可以看出,量子化也是满足经典极限的,这个对易子的差异只有 ℏ\hbarℏ 量级,当 ℏ→0\hbar\to0ℏ→0 时就回归到经典的问题.

2025/9/22
articleCard.readMore

数理方程

README 这里是 的《数理方程》课程笔记. 课程的授课人 又 是物理系的 松神. 但是这门课的难度比复变函数要低不少,同时也比较无聊. 总字数:

2025/9/19
articleCard.readMore

Lesson 1 建立模型 & 常微分

可以说是本科数学里面最无聊最枯燥的一门课. 相对于数学系的偏微分方程,这门课不考虑方程是不是「有解」,而是直接上手解方程,没有什么思路. 计分:期中可能有小测 (5%5\%5%),如果没有就和平时成绩算在一起为 20%20\%20%,最后期末考试占 80%80\%80%. 模型的建立:方程与定解条件 物理中的数理方程 重点在于记结论. 问题的来源: 静电势满足 Laplace 方程或者 Poisson 方程 ∇⋅E⃗=ρε0 ,∇2φ=−ρε0\nabla\cdot\vec{E}=\frac{\rho}{\varepsilon_0}\,,\quad\nabla^2\varphi=-\frac{\rho}{\varepsilon_0} ∇⋅E =ε0​ρ​,∇2φ=−ε0​ρ​ 波动方程 热传导问题和扩散问题中的热传导方程 描写电磁场运动变化的 Maxwell 方程组 作为微观物质运动基本规律的 Schrödinger 方程和 Dirac 方程 连续介质力学中的 Navier–Stockes 方程组和 Euler 方程组 弹性力学中的 Saint-Venant 方程组 这些 大多数 是二阶线性偏微分方程 (组). 下面导出一些方程. 弦的横振动方程 先假定力只能沿切线方向 (完全柔软,无剪切力),且弦均匀,做小的横振动. 警告 「小振动」并不意味着振幅小,它的概念我们之后会仔细辨析. 取弦的平衡位置是 xxx 轴,两端在 x=0x=0x=0 和 x=lx=lx=l. 偏离平衡位置的大小为 uuu. 提示 这个变量用 uuu,数理方程中我们所有的变量都会用 uuu,这只是一个传统. 对于原长在 x→x+dxx\to x+\text{d}xx→x+dx 的小线元,质量为 ρdx\rho\text{d}xρdx,xxx 和 uuu 方向的受力方程分别是 (Tcos⁡θ)x+dx−(Tcos⁡θ)x=0(Tsin⁡θ)x+dx−(Tsin⁡θ)x=ρdx⋅∂2u∂t2\begin{aligned} (T\cos\theta)_{x+\text{d}x}-(T\cos\theta)_x&=0\\ (T\sin\theta)_{x+\text{d}x}-(T\sin\theta)_x&=\rho\text{d}x\cdot\frac{\partial^2u}{\partial t^2} \end{aligned} (Tcosθ)x+dx​−(Tcosθ)x​(Tsinθ)x+dx​−(Tsinθ)x​​=0=ρdx⋅∂t2∂2u​​ 现在要用小振动近似. 我们之前没说什么是小振动,就是因为在这里我们想让什么东西小就可以让什么东西小. 我们要求小振动的条件是: tan⁡θ=∣∂u∂x∣≪1\tan\theta=\left|\frac{\partial u}{\partial x}\right|\ll1 tanθ= ​∂x∂u​ ​≪1 所以 sin⁡θ≈tan⁡θ\sin\theta\approx\tan\thetasinθ≈tanθ,cos⁡θ≈1\cos\theta\approx1cosθ≈1. 第一个方程立即得到 T(x)=T(x+dx)T(x)=T(x+\text{d}x)T(x)=T(x+dx),当然我们从来没有说过 TTT 也是一个关于时间的常数. 方程化为 T(∂u∂x∣x+dx−∂u∂x∣x)=ρdx⋅∂2u∂t2T\left(\left.\frac{\partial u}{\partial x}\right|_{x+\text{d}x}-\left.\frac{\partial u}{\partial x}\right|_{x}\right)=\rho\text{d}x\cdot\frac{\partial^2u}{\partial t^2} T(∂x∂u​ ​x+dx​−∂x∂u​ ​x​)=ρdx⋅∂t2∂2u​ 也就是 ρ∂2u∂t2−T∂2u∂x2=0⟹∂2u∂t2−a2∂2u∂x2=0\rho\frac{\partial^2u}{\partial t^2}-T\frac{\partial^2u}{\partial x^2}=0\Longrightarrow\frac{\partial^2u}{\partial t^2}-a^2\frac{\partial^2u}{\partial x^2}=0 ρ∂t2∂2u​−T∂x2∂2u​=0⟹∂t2∂2u​−a2∂x2∂2u​=0 后面的是一个普遍的形式. 证明 TTT 与时间无关: 线元的伸长为 ds−dx=[1+(∂u∂x)2−1]dx=O((∂u∂x)2)\text{d}s-\text{d}x=\left[\sqrt{1+\left(\frac{\partial u}{\partial x}\right)^2}-1\right]\text{d}x=O\left(\left(\frac{\partial u}{\partial x}\right)^2\right) ds−dx= ​1+(∂x∂u​)2 ​−1 ​dx=O((∂x∂u​)2) 忽略二阶的话这就是零,既然弦不伸长那么也不会有张力的变化. 如果弦在横向还另外受到一个外力,则最后方程只是多一项: ∂2u∂t2−a2∂2u∂x2=f(x) ,f(x)=F(x)ρ\frac{\partial^2u}{\partial t^2}-a^2\frac{\partial^2u}{\partial x^2}=f(x)\,,\quad f(x)=\frac{F(x)}{\rho} ∂t2∂2u​−a2∂x2∂2u​=f(x),f(x)=ρF(x)​ 现在变成了一个线性非齐次的二阶方程. 什么是「线性」? 把 uuu 换成 λu\lambda uλu,能够在每一个未知项里面提出来一个 λ\lambdaλ 的就是线性的. 线性一定有叠加原理,可以把 uuu 换成两个特解的线性叠加 c1u1+c2u2c_1u_1+c_2u_2c1​u1​+c2​u2​. 什么是「齐次」? 未知项的次数都是同样次数的,每一项都有未知量的同样次数. 杆的纵振动 我们做非常简化的条件,不考虑横向的应力,只考虑沿着杆的受力和伸缩. 有 Hooke 定律: P=E⋅Δll0P=E\cdot\frac{\Delta l}{l_0} P=E⋅l0​Δl​ 对原长在 x→x+dxx\to x+\text{d}xx→x+dx 的一段, ρSdx⋅∂2u∂t2=[P(x+dx,t)−P(x,t)]S\rho S\text{d}x\cdot\frac{\partial^2u}{\partial t^2}=[P(x+\text{d}x,t)-P(x,t)]S ρSdx⋅∂t2∂2u​=[P(x+dx,t)−P(x,t)]S 要弄清的问题是:什么是形变? 实际上 uuu 只是一段质元移动的位移,形变来源于 du\text{d}udu,所以 P=E∂u∂xP=E\frac{\partial u}{\partial x} P=E∂x∂u​ 得到方程是 ∂2u∂t2−a2∂2u∂x2=0 ,a=Eρ\frac{\partial^2u}{\partial t^2}-a^2\frac{\partial^2u}{\partial x^2}=0\,,\quad a=\sqrt{\frac{E}{\rho}} ∂t2∂2u​−a2∂x2∂2u​=0,a=ρE​ ​ 这个方程和上面那一个一模一样,这些统称为波动方程. 一般的波动方程是 ∂2u∂t2−a2∇2u=0\frac{\partial^2u}{\partial t^2}-a^2\nabla^2u=0 ∂t2∂2u​−a2∇2u=0 热传导方程 会用到两个热学的定律: 能量守恒 热传导的 Fourier 定律: 单位时间通过垂直 xxx 方向的单位面积的热量 qqq 与温度的空间变化率成正比, q=−k∂u∂xq=-k\frac{\partial u}{\partial x} q=−k∂x∂u​ qqq 是热流密度,kkk 是导热率,这个负号表征热量从高温向低温传递. 我们假定 kkk 和温度无关 (这是在温度变化范围不大的情况下合理的近似),另外这个方程是稳态的定律,uuu 场应该要已经建立好、不随时间变化. 三维下方程写成 q⃗=−k∇u\vec{q}=-k\nabla u q ​=−k∇u 我们建立的模型是一个 ΔxΔyΔz\Delta x\Delta y\Delta zΔxΔyΔz 的物块,从六个表面导热: x - axis:[(qx)x−(qx)x+dx]ΔyΔzΔt=[(k∂u∂x)x+dx−(k∂u∂x)x]ΔyΔzΔt=k∂2u∂x2ΔxΔyΔzΔt\begin{aligned} x\text{ - axis}:&[(q_x)_x-(q_x)_{x+\text{d}x}]\Delta y\Delta z\Delta t\\\\ &=\left[\left(k\frac{\partial u}{\partial x}\right)_{x+\text{d}x}-\left(k\frac{\partial u}{\partial x}\right)_x\right]\Delta y\Delta z\Delta t\\\\ &=k\frac{\partial^2u}{\partial x^2}\Delta x\Delta y\Delta z\Delta t \end{aligned} x - axis:​[(qx​)x​−(qx​)x+dx​]ΔyΔzΔt=[(k∂x∂u​)x+dx​−(k∂x∂u​)x​]ΔyΔzΔt=k∂x2∂2u​ΔxΔyΔzΔt​ 其他方向可以类比,总热量流入为 (k∇2u)ΔxΔyΔzΔt(k\nabla^2u)\Delta x\Delta y\Delta z\Delta t (k∇2u)ΔxΔyΔzΔt 比热容为 ccc,密度为 ρ\rhoρ,得到 ∂u∂t−κ∇2u=0 ,κ=kρc\frac{\partial u}{\partial t}-\kappa\nabla^2u=0\,,\quad\kappa=\frac{k}{\rho c} ∂t∂u​−κ∇2u=0,κ=ρck​ κ\kappaκ 称为扩散率. 如果介质自己内部有热量产生,则 RHS 加一项: ∂u∂t−κ∇2u=1ρcF(x,y,z,t)\frac{\partial u}{\partial t}-\kappa\nabla^2u=\frac{1}{\rho c}F(x,y,z,t) ∂t∂u​−κ∇2u=ρc1​F(x,y,z,t) 扩散方程和热传导方程是同样的形式. 注意 形如热传导方程的这种称为抛物型方程. 稳定问题 比如温度稳定, ∇u2=−fκ ,f=Fρc\nabla u^2=-\frac{f}{\kappa}\,,\quad f=\frac{F}{\rho c} ∇u2=−κf​,f=ρcF​ 静电场是 Gauss 方程 (Poisson 方程), ∇2u=−ρε0\nabla^2 u=-\frac{\rho}{\varepsilon_0} ∇2u=−ε0​ρ​ 对于波动方程,如果 uuu 随时间周期变化,满足 u=ve−iωtu=ve^{-\text{i}\omega t}u=ve−iωt,则得到 Helmholtz 方程: ∇2v+k2v=0\nabla^2v+k^2v=0 ∇2v+k2v=0 总结 我们得到了不同的三类方程: | 方程 | 物理过程 (分类) | 数学分类 | | :

2025/9/19
articleCard.readMore

天体物理统计方法

README 这里是 的「天体物理统计方法」笔记,是在上《天体物理统计方法》这门课程时,在课堂上记下的笔记. 因为是边上课边记笔记,难免出现纰漏,还请多多指正. 这是用统计这一基础方法来研究天文相关的问题,培养统计的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门课. 总字数:

2025/9/18
articleCard.readMore

Lesson 1 Introduction

Introduction 有必要分享一下开这门课的目的:统计课应该是每一位成熟的大学生学习的,因为教的是「逻辑」. 当然统计系也会开统计课,不同领域都会用到统计相关的方法,毕竟是一种基础的工具. 在学习统计时,要把它和它的应用结合在一起,才会不至于太枯燥. 统计从诞生之初就和天文相关,到目前为止还有很强的交叉性. 这门课程的目的: 了解「数据」(或者说经验) 如何转变为「知识」. 比如北京每年都下雨,那么明年大概率也会下雨. 作假设和决策:忠实地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量化这样的判断. 天文相关的数据处理:通常,这是不完备的 (一个天体很暗,看不到) 并且有噪声的. 对比自己的生活,也是「不完备的」,很多时候我们并不了解真正的科研或者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情,观察是很有限的,要在这样的情况下做出合理的决策. 解决科研和生活中的问题,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些批判性思维与技能:作出可读的图、清晰的解释、合理的总结. 希望大家能够学会: 把一个具体的问题变成一个统计的问题; 评估和理解所谓的「不确定性」,不管是生活中的还是研究中的; 面对不同的问题,能够选择合适的不同方法; 如果大家上过统计相关的课程,可能会发现不同的人对不同的问题会给出很多花样繁多的方法,方法一多就不知道该用什么. 我们需要了解方法的选择. 一些简单的代码能力; 学到的知识指导生活和工作. 后面的每一节课都会有具体的问题,这是一个问题驱动的课堂;另外,我们会尽量少地使用数学,而是使用生活常识来试图解决问题;在课堂上利用的方法,都会是实际科研中能够应用得上的方法,并讨论为什么使用这样的方法,加深对这些东西的印象. 最后在课堂上希望大家能够做出能够跑起来的代码. | Lecture | Date | Topic | | :

2025/9/18
articleCard.readMore

Lesson 2 波函数

PPT 之后才会给大家,因为还没做完 (bushi. 另外,如果难倒了老师,会有加分,欢迎大家提问. 量子力学最重要的概念来源于双缝干涉实验. 如果是一个经典粒子 (比如乒乓球),在屏上的分布应该只是一个 Gauss 分布;但是具有波动性质的物理实体,在屏上会产生干涉,这来源于 相位. 杨先生之前做过一个报告,将相位的重要性提升到和对称性一样的高度,称它们为 21 世纪的重要物理概念. 先从波函数出发,波函数由 Schrödinger 方程来描述, 不得不说 Schrödinger 的物理直觉非常好,他的方程是「猜」出来的,但是经过后世的验证,和实验结果是吻合的. 理论的正确性,最大的因素是它是否符合实验. 波函数的模平方是概率 p=∣ψ(x,t)∣2p=|\psi(x,t)|^2p=∣ψ(x,t)∣2,波函数由相位和振幅来确定 ψ(x,t)=A(x,t)e−iϕ(x,t)\psi(x,t)=A(x,t)e^{-\text{i}\phi(x,t)}ψ(x,t)=A(x,t)e−iϕ(x,t). 在双缝实验中,我们考量的是单个粒子自己和自己的干涉,在屏上出现的概率是 ∣ψup+ψdown∣2|\psi_\text{up}+\psi_\text{down}|^2∣ψup​+ψdown​∣2. 但是如果在电子穿过缝的时候测量到底穿过了哪一条缝,一旦知道了结果,屏幕上就看不到干涉条纹了;还有人做了很多「后测量」的实验,在穿过缝之后测量电子的轨迹,这时屏幕上也无法观测到干涉条纹. 所以在单电子实验之后,我们理解的波函数描述的是系综的性质,而非单个粒子的性质,这正是 Born 对干涉实验的解释. 因此对于任何的物体,我们都应该引入「物质波」的概念,考虑到它们物质波的干涉效果. 波动方程为 iℏ∂ψ∂t=−ℏ22m∂2ψ∂x2+Vψ\text{i}\hbar\frac{\partial\psi}{\partial t}=-\frac{\hbar^2}{2m}\frac{\partial^2\psi}{\partial x^2}+V\psi iℏ∂t∂ψ​=−2mℏ2​∂x2∂2ψ​+Vψ 这是一个线性的方程!Newton 力学计算天体轨道,很容易出现非线性的方程. 当时老师 87 年从南京大学毕业,去美国,那时候从上海出发,在上海培训了 1 个月,那时候上海都没有路灯,送行的同学在宿舍里打地铺过一晚. 到美国的时候,大家都看英文电视 (仅仅是用来学英语),发现那里的天气预报竟然能精确到哪一秒太阳升起. 那都是用纯粹的摄动来计算的,老师当时觉得我们国家的科技还是太落后了. 没想到后来问天文系的同学,发现其实 Newton 的力学已经给出了很精确的结果,可以很容易地计算出来. 量子力学至少在这些方面稍微比经典力学容易一点. 但是量子力学会遇到「扩散」的问题,在量子力学的世界,一个人一开始可能还是个人形,但是他的这个「波包」会慢慢地扩散掉 (?什么奇妙比喻). 不扩散的波包是所谓的「孤子」,在相对论量子力学中我们可能会接触这个概念. 下面说一点 Bohr 的测量观点:如果我探测一次粒子,它可能出现在不是概率最大的地方,波函数因为这个探测,波函数瞬间坍缩为一个宽度为测量精度、高度由归一化定出的类似 δ\deltaδ 函数. 如果这样理解,就能在观测之后继续使用波函数对一个粒子的时间演化进行计算. 然后老师莫名其妙开始说读博的事情. 「你读了博士之后想来你清工作,门都没有.」 上面 Bohr 的理解困扰了很多民科. 如果你想认识一些民科,可以找老师介绍一些. 因为这样的性质,所以即使完全了解了一个系统,我们也无法完全预言这个系统之后某时刻的状态,只能给出一个概率的结果. 可以把波函数当做一个「场」来理解,按照 δ\deltaδ 函数来展开: ψ(x,t)=∫−∞∞dx′⋅ψ(x′,t)δ(x′−x)\psi(x,t)=\int_{-\infty}^\infty\text{d}x'\cdot\psi(x',t)\delta(x'-x) ψ(x,t)=∫−∞∞​dx′⋅ψ(x′,t)δ(x′−x) 另外,波函数的模方应该是归一化的,经典上来说 ∫−∞∞∣ψ(x,t)∣2dx=1\int_{-\infty}^\infty|\psi(x,t)|^2\text{d}x=1 ∫−∞∞​∣ψ(x,t)∣2dx=1 当然我们经常会遇到不能归一化的东西,比如一个自由粒子,它在全空间都有概率找到,但是概率都很低. 物理学家解决这个的方法是,用一个「远远大于所研究问题的尺度」的边界来归一化,这样边界效应就不明显,对问题不构成影响;或者在固体物理中,用一个周期性的边界条件. 考虑粒子位置的平均值和速度的平均值: ⟨x⟩=∫x∣ψ(x,t)∣2dxd⟨x⟩dt=∫x∂∂t∣ψ∣2dx=iℏ2m∫x∂∂x(∂ψ∂xψ∗−∂ψ∗∂xψ)dx=iℏ2m∫(∂ψ∂xψ∗−∂ψ∗∂xψ)dx=−iℏm∫∂ψ∂xψ∗dx\begin{aligned} \braket{x}&=\int x|\psi(x,t)|^2\text{d}x\\\\ \frac{\text{d}\braket{x}}{\text{d}t}&=\int x\frac{\partial}{\partial t}|\psi|^2\text{d}x=\frac{\text{i}\hbar}{2m}\int x\frac{\partial}{\partial x}\left(\frac{\partial\psi}{\partial x}\psi^*-\frac{\partial\psi^*}{\partial x}\psi\right)\text{d}x\\\\ &=\frac{\text{i}\hbar}{2m}\int\left(\frac{\partial\psi}{\partial x}\psi^*-\frac{\partial\psi^*}{\partial x}\psi\right)\text{d}x=-\frac{\text{i}\hbar}{m}\int\frac{\partial\psi}{\partial x}\psi^*\text{d}x \end{aligned} ⟨x⟩dtd⟨x⟩​​=∫x∣ψ(x,t)∣2dx=∫x∂t∂​∣ψ∣2dx=2miℏ​∫x∂x∂​(∂x∂ψ​ψ∗−∂x∂ψ∗​ψ)dx=2miℏ​∫(∂x∂ψ​ψ∗−∂x∂ψ∗​ψ)dx=−miℏ​∫∂x∂ψ​ψ∗dx​ 这就是坐标表象下的速度. 在不同表象下,所有的物理量都是算符,量子力学的期望值于经典力学的物理量相互对应.

2025/9/17
articleCard.readMore

物理学前沿讲座

README 这里是 的「物理学前沿讲座」,是在上这门课程时,在课堂上记下的笔记. 因为是边上课边记笔记,难免出现纰漏,还请多多指正. 这似乎是为了 seminar 选方向而准备的一门课. 总字数:

2025/9/17
articleCard.readMore

Lesson 1 导论 & 原子量子计算

本来是段老师来讲导论课,但是有事抽不开身,所以由熊老师来讲这节课. 「物理学」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基础学科. 提示 「假设有那么一天,地球发生巨大灾难,把已有的科学知识悉数摧毁,只剩下一句话,让侥幸活下来的人传递给子孙. 什么样的句子能够以最少的字,包含最多的知识呢?我相信那就是一般所谓的原子假说 —— 所有东西皆由原子构成. 原子是很小很小的粒子,永远不停地动来动去. 个别原子之间,若稍有一点距离时,它们会互相吸引. 但一当受到外力挤压,彼此因而靠得太近时,又会互相排斥.」 —— Feynmann Lectures I. 物理学的核心理论是四大力学 + 相对论、原子分子光物理、固体物理、宇宙学以及天文学. 比如熊老师做的是光学相关,拿出自己的手机,里面涉及光学的元件非常多,比如手机镜头一直是凸出来的,就是因为没有技术能做到更薄的镜头;另外手机屏幕能够转换光 - 电信号,这些技术曾经获得 Nobel Prize. 现在我们所学的是基础物理的知识,之后再按照自己的研究兴趣可能会向更深入的方向探索. 课程介绍 这个课程会邀请来自物理系、天文系、工程物理系、高等研究院等院系的 20 多位老师来分享自己在做的主要前沿领域. 目的是让大家了解自己的兴趣,为 seminar 做准备. 物理系的使命: 做出开创性、突破性的研究工作,拓展人类的科学前沿; 培养国际一流的物理学人才; 为各行各业培养需要物理基础的栋梁之材. 欢迎大家多去新物理楼待着,不要老是呆在寝室. 现在物理学的发展早就不是之前像数学家一样在一个深山老林里埋头做计算的时代,而是需要大量的合作. 现在做 DFT 计算的小组就需要很多材料数据的积累和交换. 长期的学习和积累. 很多人在做 PhD 的时候会迷茫,不知道自己的 PhD 做的是不是足够好,能不能找到一个好的教职或者研究岗位,可能做的工作非常的 solid,只发了几篇长文 PRB,但是这些积累足够让你感到骄傲,因为它有可能让你能够厚积薄发. 做物理非常需要一种运动的爱好,能够保证释放自己的压力和负面情绪、提升抗压的能力. 需要能够坚持自己的想法,遇到挫折也不能放弃. 现在的发展和之前所谓「桶装水」理论已经不一样,最需要的反而是极致的「长板」,短板可以通过合作来补齐. 物理学家需要的两个特质:物理研究一定有特别打动你的地方 (一见钟情);可以忍受研究工作中的琐碎之处 (不厌其烦). 小柴昌俊《我不是一个好学生》 学习的曲线更像一个对数曲线. 之前竞赛很大程度上是磨平了好奇心,但是大学的物理需要的是「解放天性」,也需要构建知识体系,建立自己的科学素养. 今年到美国的留学渠道受阻,所以在本校保研的竞争压力可能会更大.

2025/9/17
articleCard.readMore

生物物理导论

README 这里是 的生物物理笔记,是在上《生物物理导论》这门课程时,在课堂上记下的笔记. 因为是边上课边记笔记,难免出现纰漏,还请多多指正. 这门课程主要偏向在生物现象中用新的视角来理解物理的现象,解释生物的各种特点. 因为是研究生课程,难度可能比较高;我选课的理由是可以代替必修的一门生物课. 总字数:

2025/9/16
articleCard.readMore

Lesson 1 Introduction

成绩:课程参与 30%30\%30%,课后作业 70%70\%70% (一共 7 次作业). 扩展作业带「∗*∗」号,比较有挑战;带「∗∗**∗∗」号的很有挑战;带「††\dagger\dagger††」号的需要较多生物学知识. 毕竟这门课程是一个「理综」课,而且是研究生课,请生物方向的学生尽量组队;大多数作业只需要会微积分. 可以使用 AI 工具,但是用起来大家会发现 DeepSeek 比较「笨」. 作业布置之后三周之内上传,晚交扣分;用 .pdf,鼓励使用 LaTeX\LaTeXLATE​X! 10.14 的课程时间需要调整,到 10.12、10.18 or 10.19 晚上,大家晚点填写一下问卷. 课程的特点: A lot of hand-waving argument. "Never make a calculation until you know the answer." by John Wheeler 《物理学夜航船》徐一鸿的书里面提到了. A lot of math, and always try to get some numbers. 这或许是大家不想选另外的纯生物课的原因. A lot of details. (这毕竟是一个生物课) “具体分析具体问题,从特殊性中抽提出普遍性;而不是从定义出发,以概念游戏代替艰苦的科学劳动.”,by 郝柏林. 不要觉得做理论是智力上更高贵的,实际上物理学的重点在于艰苦的劳动,长期的积累. Try to be skeptical, cautious and conservative physicist. No worry about biology. 参考书: Physical Biology of the Cell, R.Philips, J.Kondev, J.Theriot (第一版有中文翻译,第二版请大家自己找电子版吧) Biological Physics: Energy, Information, Life, P.Nelson (这本书是比较硬核的物理) 《生物物理学》施一公 (有生物学的知识可以到里面寻找) 学科历史 很久之前就有物理学家来试图用物理研究生物的效应,比如 Helmholtz,他研究过听觉,「分贝」这个单位就是他创造的,他最早发现了人们的听觉是指数增长的. 但是这种研究有点像把物理套用到生物身上,就和 X-ray 衍射 DNA 是一个性质,这是 physics for biology. 第一个作为生物物理开端的应该是 Schrödinger,他在二战的逃亡时期,在三一学院写了一本小册子《生命是什么》. 那时 Mendal 和 Morgan 的遗传学已经发展得较为完善,同时 Schrödinger 自己参与的量子力学已经开始应用到分子化学等领域. Schrödinger 的主要疑问是:遗传为什么在如此稳定的传递?毕竟统计力学告诉我们,平衡的状态应当是极为混沌、携带较少的信息的. Schrödinger 在书里提出,研究生物物理,可能「involve "other laws of physics"」. 这样的表述把物理学的边界往一个未知的方向移动了一大步. 可能大家认为物理的前沿应该是宇宙学、凝聚态,但是在介观尺度物理学也在有序现象、涌现等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而这些和课堂教学有很大的脱节. 1930s,有三个科学家发表了有关 X-ray 改变生物遗传性状的论文,这说明遗传信息可能承载于分子层面. Delbrück (是那三人之一) Max Delbrück | 百度百科 和 Schrödinger 从这时开始认为,gene 是一个单分子,它以化学键连接,性质类似于固体,但是是一个非周期的排列方式 (用来编码),这已经和 10 年后 Crick 和 Watson 发现的 DNA 非常接近. 当然这不是没有 motivation 的,在这之前一些晶体化学家也提出过相似的看法,学术就是在不断交流中进步. 接下来就是我们熟知的 Crick 和 Watson 的故事.

2025/9/16
articleCard.readMore

天体物理前沿讲座

README 这里是 的「天体力学前沿讲座」笔记,是在上这门课程时,在课堂上记下的笔记. 因为是边上课边记笔记,难免出现纰漏,还请多多指正. 虽然名为「前沿讲座」,但是因为是任选课,难度并不高,甚至比 简单不少. 但是课程每节课都会请不同的教授前来授课,用比较通俗的语言讲述自己领域的前沿内容. 这门课是全英文授课,上课也必须使用英文讨论问题. 课表 (或者说笔记的目录): 09/16: 09/23: 09/30: 10/07: Oct Holiday break 10/14: Dark matter and gravitational lensing (Prof. XU Dandan) 10/21: Cosmic ecosystems (Prof. QU Zhijie) 10/28: Astrophysics on supercomputer (Prof. LI Hui) 11/04: Cluster of galaxies (Prof. HUANG Song) 11/11: Densest stars in the universe (Prof. LI Xinyu) 11/18: Cosmic radio flashes (Prof. LI Dongzi) 11/25: Other suns and habitable worlds (Prof. WANG Xuesong) 12/02: Largest radio telescope in the world (Prof. LI Di) 12/09: Large optical telescope made in Tsinghua (Prof. CAl Zheng) 12/16: Space-borne observatories (Prof. CUI Wei) 12/23: In-class presentation 12/30: In-class presentation 总字数:

2025/9/16
articleCard.readMore

Introduction and overview

Introduction 这居然是英文授课?! Professor in charge: CUI Wei. 课程目标:分享在天体物理前沿研究中的 excitement;介绍很多在前沿天体物理研究中的方法和工具;促进大家的独立 / 批判性思维;加强大家的科学写作和报告能力. 会邀请很多不同领域的专家前来分享他们正在做的东西,我们鼓励所有人提问,这也是一种对报告者的鼓励. 期末会有 presentation. 鼓励大家跟着被邀请来的教授们做一些 research,这在读研的路上或许是很大的帮助. 因为是「前沿」,所以很多问题都是还未解决的,这需要首先提醒大家. 每节课会集中于一个主题,来自请来的教授自己所做的研究领域,但是会留在比较 introductory 的阶段,让大家能够听懂. 每次都会有 Q&A 的环节,希望大家能够自由讨论. 另外,会推荐给大家很多 in-depth exploration 的阅读材料,促进大家在这个领域更加深入地研究. 课表: 09/16: Introduction and overview (Prof. CUI Wei) 09/23: Cosmology (Prof. ZHAO Cheng) 09/30: Black holes and gravitational waves (Prof. YANG Huan) 10/07: Oct Holiday break 10/14: Dark matter and gravitational lensing (Prof. XU Dandan) 10/21: Cosmic ecosystems (Prof. QU Zhijie) 10/28: Astrophysics on supercomputer (Prof. LI Hui) 11/04: Cluster of galaxies (Prof. HUANG Song) 11/11: Densest stars in the universe (Prof. LI Xinyu) 11/18: Cosmic radio flashes (Prof. LI Dongzi) 11/25: Other suns and habitable worlds (Prof. WANG Xuesong) 12/02: Largest radio telescope in the world (Prof. LI Di) 12/09: Large optical telescope made in Tsinghua (Prof. CAl Zheng) 12/16: Space-borne observatories (Prof. CUI Wei) 12/23: In-class presentation 12/30: In-class presentation 注意 我在考虑把这个课表放在 README,并附上超链接作为每节课的跳转渠道. 成绩由出勤率和课堂 presentation 来决定,presentation 的主题由抽签决定. 好吧我不能用中文提问. 老师的自我介绍:高能天体物理学家,用 X 射线或者 γ\gammaγ 射线作为探测方式来观测宇宙. 这里的技术难点是,大气层会阻挡这么高频率的射线,当然这可以是一件好事. 所以这种观测方式需要将观测装置发射到大气层之外;或者间接地,用探测装置测量高能射线在大气层反应产生的粒子,这些粒子的速度甚至超出了大气中的光速,它们的存在时间也非常短,几纳秒就会消失. 如果我们的人眼对高频波段敏感,我们抬头仰望星空时看到的应该是大量的黑洞和射电星,但是我们的眼睛恰好对光学波敏感. 一些经历:老师在年轻时想成为一名凝聚态物理学家,当时的研究组研制了一种探测器,做出了一些 ground-breaking 的结果. 但是现在老师在进行一个 Hot Universe Baryon Surveys (宇宙热重子探寻计划). 说这件事是想让大家知道,可以花很长的时间来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 Hot Universe Baryon Surveys (宇宙热重子探寻计划) 想要做的问题是,我们推测宇宙中的普通物质应该占比 5%5\%5%,但是目前观测到的只有一半,我们想要找到 the missing atoms. 目前,已经把一台称为 DIXE 的探测器发射到了中国空间站上,就像 CT (Computer Tomography),它是将空间图像分片、用电脑编辑成为一个三维的模型. 但是这里有不同,因为更遥远的实际上代表着更早期的宇宙,这样的「CT 图像」意味着我们能够了解宇宙的 evolution. 当然,现在的处理技术还只能达到几千 pixels 的程度,但是至少我们在进步. 新时代的天体物理: 更多元的波长范围:Radio、UVOIR、X-ray、Gamma-ray、…… 更多观测手段:比如中微子、引力波、宇宙射线、…… Across the Cosmic Time —— The Universe at a Glance 从 Paul Gauguin 的画作谈起: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 最原始的问题是:宇宙是从哪里来的? Big Bang Theory,证据是 宇宙的膨胀 (Hubble's law),当然 Hubble 本人认为这就是 Doppler 效应,这样的理解是有错误的. 原始元素:H、D、He、Li 等轻元素的含量,这是大爆炸核合成得到的. CMB. Hubble 理解错的点在于,时空本身在膨胀,而不是一个「有限的宇宙」或者什么空间,膨胀的东西是 unit,而不是真实的距离. 目前的 JW 望远镜已经可以看到 2%2\%2% 宇宙年龄以前的宇宙状态,几乎是黑暗时代结束后第一代恒星形成的时期,我们已经很接近第一代恒星了. 在宇宙大爆炸的最开始 3 min,质子之间才能靠得足够近,其中的 quark 可以产生量子隧穿,这时 pp 反应可以发生. 之后宇宙冷却,质子的散射已经结束了,剩下的是光子在重子之间的散射和重子核合成过程. 之前在星系与宇宙课也讨论过,可以通过研究宇宙合成的重子物质各种元素的含量来确认宇宙的演化特性. 电子可以以散射的方式束缚光子,在温度降低到一定程度之后,质子会捕获电子形成 H,这时光子和重子就解耦了,产生宇宙的第一缕光,也就是 CMB. 这里推荐一本书:Very First Light. 如果用更精确的仪器测量 CMB,会看到很多涨落,这些是「cosmic seed」,正是这些涨落产生了之后的星系与尘埃. 同时,如果计算两点关联函数,会发现这些涨落存在一系列的关联特性. 这里提到,当前的天文已经进入了 precise 的阶段,不再是之前那种误差比原始值还要大的时代了. 课上放了一个视频,演示暗物质的演化:暗物质只能通过引力相互作用,在计算机的演示下,如果让它们跟随引力演化下去,能够形成类似星系的大尺度结构. 但是如果加入重子物质的影响,重子物质集中在一起生成的爆炸会影响整个大尺度结构.

2025/9/16
articleCard.readMore

Chapter 3 习题

习题 1 说明固有时与坐标时的关系与差别;证明在相对于观测者静止的坐标系中,有 dτ=−g00⋅dt\text{d}\tau=\sqrt{-g_{00}}\cdot\text{d}t dτ=−g00​ ​⋅dt 相对于观者静止的坐标系,线元表达为 ds2=gμνdxμdxν=−c2dτ2\text{d}s^2=g_{\mu\nu}\text{d}x^\mu\text{d}x^\nu=-c^2\text{d}\tau^2 ds2=gμν​dxμdxν=−c2dτ2 观者在这个坐标系中并没有相对速度,所以在一阶下没有空间位移,有 ds2=g00dx0dx0=c2g00(dt)2\text{d}s^2=g_{00}\text{d}x^0\text{d}x^0=c^2g_{00}(\text{d}t)^2 ds2=g00​dx0dx0=c2g00​(dt)2 这就证明了 dτ=−g00⋅dt\text{d}\tau=\sqrt{-g_{00}}\cdot\text{d}t dτ=−g00​ ​⋅dt 习题 2 在相对论中并不存在真实的标准尺. 固有距离是在约定光速的基础上,通过测量时间得到的. 证明固有距离的公式: dl2=γikdxidxk\text{d}l^2=\gamma_{ik}\text{d}x^i\text{d}x^k dl2=γik​dxidxk 考虑两个相邻的空间点 A,BA,BA,B,在 (1)xA0^{(1)}x^0_A(1)xA0​ 时刻 AAA 点发出光信号,在 xB0x^0_BxB0​ 时刻到达 BBB 点,在 (2)xA0^{(2)}x^0_A(2)xA0​ 时刻回到 AAA 点. (均为坐标时) 在坐标系下,光速为 ccc,两段时间差应该都满足方程: ds2=g00(dx0‾)2+2g0idx0‾dxi+gikdxidxk\text{d}s^2=g_{00}(\underline{\text{d}x^0})^2+2g_{0i}\underline{\text{d}x^0}\text{d}x^i+g_{ik}\text{d}x^i\text{d}x^k ds2=g00​(dx0​)2+2g0i​dx0​dxi+gik​dxidxk 我们现在发现不知道 ds2\text{d}s^2ds2 是多少,但是学完狭义相对论,想起光传播的路径应当是满足 ds2≡0\text{d}s^2\equiv0ds2≡0 的. 因此可以解这个二次方程,得到 dx0=−g0idxi±(g0ig0k−g00gik)dxidxk−g00\text{d}x^0=\frac{-g_{0i}\text{d}x^i\pm\sqrt{(g_{0i}g_{0k}-g_{00}g_{ik})\text{d}x^i\text{d}x^k}}{-g_{00}} dx0=−g00​−g0i​dxi±(g0i​g0k​−g00​gik​)dxidxk ​​ 同时,dx0=xB0−(1)xA0=xB0−(2)xA0\text{d}x^0=x^0_B-{}^{(1)}x^0_A=x^0_B-{}^{(2)}x^0_Adx0=xB0​−(1)xA0​=xB0​−(2)xA0​,因此 Δx0=2(g0ig0k−g00gik)dxidxk−g00\Delta x^0 = \frac{2\sqrt{(g_{0i}g_{0k}-g_{00}g_{ik})\text{d}x^i\text{d}x^k}}{-g_{00}} Δx0=−g00​2(g0i​g0k​−g00​gik​)dxidxk ​​ 但是这是坐标时,不能用来测定固有距离. 在 BBB 点的瞬时静止系中,应该有 dτ=−g00⋅Δx0 ,dl=12cdτ\text{d}\tau = \sqrt{-g_{00}}\cdot\Delta x^0\,,\quad\text{d}l = \frac{1}{2}c\text{d}\tau dτ=−g00​ ​⋅Δx0,dl=21​cdτ 所以固有距离应该是 dl2=(g0ig0kg00−gik)dxidxk=γikdxidxk\text{d}l^2=\left(\frac{g_{0i}g_{0k}}{g_{00}}-g_{ik}\right)\text{d}x^i\text{d}x^k=\gamma_{ik}\text{d}x^i\text{d}x^k dl2=(g00​g0i​g0k​​−gik​)dxidxk=γik​dxidxk 证毕. 习题 3 证明在时空中存在同时面的条件为下面的式子: ∮Δx0=∮(−g0ig00)dxi=0 ,g0i=0\oint\Delta x^0=\oint\left(-\frac{g_{0i}}{g_{00}}\right)\text{d}x^i=0\,,\quad g_{0i}=0 ∮Δx0=∮(−g00​g0i​​)dxi=0,g0i​=0 时空中存在同时面,要求用光信号来同步各点的坐标钟. 和上一题的模型一样,但是定义几个时间段和时刻: dx0(1)=(1)xA0−xB0 ,dx0(2)=(2)xA0−xB0 ,xA0=(1)xA0+(2)xA02\text{d}x^0{}_{(1)}={}^{(1)}x^0_A-x^0_B\,,\quad\text{d}x^0{}_{(2)}={}^{(2)}x^0_A-x^0_B\,,\quad x^0_A=\frac{^{(1)}x^0_A+{}^{(2)}x^0_A}{2} dx0(1)​=(1)xA0​−xB0​,dx0(2)​=(2)xA0​−xB0​,xA0​=2(1)xA0​+(2)xA0​​ 按理来说在坐标系中两段传播时间应当相同,所以同时性意味着 xA0=xB0x^0_A=x^0_BxA0​=xB0​,但是因为时空的弯曲,有 xA0−xB0=dx0(1)+dx0(2)2x^0_A-x^0_B=\frac{\text{d}x^0{}_{(1)}+\text{d}x^0{}_{(2)}}{2} xA0​−xB0​=2dx0(1)​+dx0(2)​​ 要使得存在同时面,应当有 dx0(1)+dx0(2)=0\text{d}x^0{}_{(1)}+\text{d}x^0{}_{(2)}=0dx0(1)​+dx0(2)​=0,化为积分式: ∮Δx0=∮(−g0ig00)dxi=0\oint\Delta x^0=\oint\left(-\frac{g_{0i}}{g_{00}}\right)\text{d}x^i=0 ∮Δx0=∮(−g00​g0i​​)dxi=0 简单的一个充分条件是 g0i=0g_{0i}=0g0i​=0,这保证了同时的传递性 (上面仅仅是两个点的同时性得到保证). 习题 4 证明场方程 Rμν−12gμνR=κTμνR_{\mu\nu}-\frac{1}{2}g_{\mu\nu}R=\kappa T_{\mu\nu} Rμν​−21​gμν​R=κTμν​ 可以写成 Rμν=κ(Tμν−12gμνT)R_{\mu\nu}=\kappa\left(T_{\mu\nu}-\frac{1}{2}g_{\mu\nu}T\right) Rμν​=κ(Tμν​−21​gμν​T) 两边升一个指标,并缩并: Rμν−12gμνR=κTμν⟹R−2R=κT⟹R=−κTR^\mu{}_\nu-\frac{1}{2}g^\mu{}_\nu R=\kappa T^\mu{}_\nu\Longrightarrow R-2R=\kappa T\Longrightarrow R=-\kappa T Rμν​−21​gμν​R=κTμν​⟹R−2R=κT⟹R=−κT 代入原式,得到 Rμν=κ(Tμν−12gμνT)R_{\mu\nu}=\kappa\left(T_{\mu\nu}-\frac{1}{2}g_{\mu\nu}T\right) Rμν​=κ(Tμν​−21​gμν​T) 习题 5 质点的四速度为 uμ=dxμdτu^\mu=\frac{\text{d}x^\mu}{\text{d}\tau} uμ=dτdxμ​ 试证明 uμuμ=−1u^\mu u_\mu=-1uμuμ​=−1. 因为要证明的量是一个标量,所以和坐标系选取没关系,选择与质点相对静止的一个参考系,得到 uμ=1−g00(c,0,0,0)uμuμ=gμνuμuν=−c2\begin{aligned} u^\mu&=\frac{1}{\sqrt{-g_{00}}}(c,0,0,0)\\\\ u^\mu u_\mu&=g_{\mu\nu}u^\mu u^{\nu} = -c^2 \end{aligned} uμuμuμ​​=−g00​ ​1​(c,0,0,0)=gμν​uμuν=−c2​ 选择自然单位制,就是 uμuμ=−1u^\mu u_\mu=-1uμuμ​=−1. 习题 6 试证真空中的 Einstein 场方程可以写成 Rμν=0R_{\mu\nu}=0Rμν​=0,Ricci 张量为零的时空一定平直吗? 真空中没能动张量,所以按照习题 4 得到的场方程形式可以写出 Rμν=0R_{\mu\nu}=0Rμν​=0. 我并不知道 Rμν=0R_{\mu\nu}=0Rμν​=0 的时空是否是平直的... 下面是我查找资料后的一些内容: 注意 DeepSeek 的回答 - 问题是「Ricci 张量为零的时空一定是平直的吗?」 不,Ricci 张量为零的时空不一定是平直的. 这是一个在广义相对论学习中非常重要且容易产生误解的概念.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核心原因:黎曼曲率张量与 Ricci 张量的关系 黎曼曲率张量 (Riemann curvature tensor) ** RρσμνR^\rho{}_{\sigma\mu\nu}Rρσμν​:这是一个四阶张量**,它完整地描述了时空的所有弯曲信息,包括潮汐力、测地线偏离等所有弯曲效应. 它总共有 20 个独立分量. Ricci 张量 (Ricci tensor) RμνR_{\mu\nu}Rμν​ :这是一个二阶张量,它由黎曼曲率张量收缩而来: Rμν=RρμρνR_{\mu\nu} = R^\rho{}_{\mu\rho\nu}Rμν​=Rρμρν​ . 它只描述了黎曼曲率张量的一部分信息,具体来说是物质源引起的时空弯曲 (由爱因斯坦场方程 Gμν=κTμνG_{\mu\nu} = \kappa T_{\mu\nu}Gμν​=κTμν​ 决定) . 它在四维时空中有 10 个独立分量. 关键点在于:Ricci 张量为零 ( Rμν=0R_{\mu\nu} = 0Rμν​=0 ) 只意味着黎曼曲率张量的那 10 个 "Ricci" 部分为零. 而黎曼曲率张量还有另外 10 个独立分量 (由 Weyl 张量 描述) 仍然可以是非零的. Weyl 张量:真空中的纯粹引力 剩下的这 10 个独立分量由 Weyl 张量 (Weyl tensor) CρσμνC_{\rho\sigma\mu\nu}Cρσμν​ 描述. Weyl 张量代表了 真空中的时空弯曲,即不受局部物质能量影响的引力场部分. 它的性质包括: 它的一切收缩都为零 (例如 Cρμρν=0C^\rho{}_{\mu\rho\nu} = 0Cρμρν​=0 ),所以 Ricci 张量为零不会对它产生影响. 它描述了引力波的传播和宇宙中“纯粹”的引力场 (如黑洞周围的时空弯曲) . 因此,一个时空的 Ricci 张量为零,只意味着在时空中没有物质的局部存在 (即 Tμν=0T_{\mu\nu} = 0Tμν​=0),但这并不排除由远处物质或引力本身产生的弯曲. 这种弯曲完全由 Weyl 张量描述. 一个生动的反例:史瓦西黑洞 (Schwarzschild Black Hole) 史瓦西解描述了真空中一个静态、球对称黑洞外部的时空. 在这个时空 (r>0r > 0r>0 的区域) 中: Ricci 张量: Rμν=0R_{\mu\nu} = 0Rμν​=0 (因为它是真空解, Tμν=0T_{\mu\nu} = 0Tμν​=0 ) . 黎曼曲率张量: Rρσμν≠0R^\rho{}_{\sigma\mu\nu} \neq 0Rρσμν​=0 . 例如,潮汐力会使自由落体的物体在径向被拉伸、横向被压缩. 时空弯曲: 显然不是平直的. 它的度规与闵可夫斯基平直度规完全不同,并且具有事件视界等奇特结构. 结论:史瓦西时空是 Ricci 平坦 ( Rμν=0R_{\mu\nu} = 0Rμν​=0 ) 但不平直的完美例子. 它的弯曲完全由 Weyl 张量表征. 总结与类比 | 性质 | 平直时空 (Minkowski) | Ricci 平坦但弯曲的时空 (如史瓦西时空) | | :

2025/9/16
articleCard.readMore

量子力学

README 这里是 的量子力学笔记,是在上《量子力学 (1)》这门课程时,在课堂上记下的笔记. 因为是边上课边记笔记,难免出现纰漏,还请多多指正. 这门课程的授课教师是尤力教授,这是一位经验丰富、水平很高的老师,讲课比较风趣幽默,课程难度并不是特别高,不过我还是希望能够作为我量子力学的正式入门. 总字数:

2025/9/15
articleCard.readMore

Lesson 1 入门介绍

一些介绍 本课程的内容是量子力学的基本知识,强调与科学研究的联系,加强师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正确掌握量子力学的观点,达到解决一般量子力学单体问题的能力. 本周四 (9.18),尤老师将在系里面做一个报告,介绍他五年以来的工作. 这是因为长聘教授有一个五年考核机制. 另外,建议大家周四下午参加一些 Colloquium,这是大家接触专业内容的一种很好途径,喝喝 coffee 认识一下只能在照片上看到的那些人. 先说 mechanics. 我们一开始学物理,就在学质点的运动,mechanics 就是在讨论一个点的运动,有两个方面:一个是 kinemetics (运动学)、一个是 dynamics (动力学). 量子力学,是一种非经典的 mechanics,用来解决「经典」无法解决的一些问题. Quantum 这个词来源于 quanta,意思是「分立的、一个一个的」,高中我们可能就知道光电效应中光子的能量是 hνh\nuhν,一份一份传递;大家也没有听说过「半个电子」的说法. 在 quantum 的概念下,我们原来的 statistics 可以变成 quantum statistics,量子统计;原来的分析力学也可以加上「量子」的概念. 之后大家做科研,下面还会要学现代量子力学和高等量子力学,更深入还有量子场论,这是大家所避不开的学习. 本课程不点名,大家能来还是尽量来,大概每周一次作业. 考试的内容大多是书中的题目. 另外,本课程的和开者是吕嵘教授,在尤老师出差时,可以找吕老师,也可能会有代课的情况. 大家还有课程群,有什么问题在微信上问也没有问题,当然最好的联系方式是电子邮件. 老师办公室在新物理楼的 W226. 如果大家迟到了 15 min 以上,就不用再过来了;老师迟到 15 min 估计也不会来上课,这是紧急情况的预案. 本课程的教案只能自己使用,不能用作商业用途. 开始讲人生经验 第一就是要注意身体. 第二,清华的学生有个不太好的点,很多人大一学完量子场论,给别人很大压力;也有人代码水平很高,说自己一个月能挣十几万. 但是想来大家到这里读书,往小了说其实就是为了拿到文凭,找到一个好的工作,有能力的时候为国家做贡献. 就算学完了这些东西,又有什么用呢?能找到一个好的工作,很大程度上都是来自于学校的这个名号,大家都是平等的. 另外,虽然都是各个地方考来的精英,但是不要想着所有人都会围着你转,做好自己的事情才是本分. 接下来是英语:英语很有用,我们课程的参考书是 Griffiths,这是英文书. 英语本身是科研这条路上的一个重要工具. 志当存高远. 还有,所有的老师都是你的老师. 注意 奇妙人生经验讲了好久,后面摆了不想记 (

2025/9/15
articleCard.readMore

Einstein 场方程与时空的基本理论

广义相对论中的时间与空间 (1) 坐标钟与标准钟:弯曲时空中的任意坐标系 xμ(μ=0,1,2,3)x^\mu(\mu=0,1,2,3)xμ(μ=0,1,2,3),如果把 x0x^0x0 当作时间坐标,则以速率 x0/cx^0/cx0/c 运行的钟称为坐标钟,ttt 称为坐标时间,ccc 是真空中的光速. 狭义相对论中,我们把固定在一个惯性系中的中称为标准钟,它的时间是这个惯性系的固有时间: ds2=−c2dt2+dx2+dy2+dz2=−c2dt2⟹dt=idsc\text{d}s^2=-c^2\text{d}t^2+\text{d}x^2+\text{d}y^2+\text{d}z^2=-c^2\text{d}t^2\Longrightarrow\text{d}t=\frac{\text{i}\text{d}s}{c} ds2=−c2dt2+dx2+dy2+dz2=−c2dt2⟹dt=cids​ 习惯用 τ\tauτ 来标记固有时间,也就写成 dτ=idsc\text{d}\tau=\frac{\text{i}\text{d}s}{c} dτ=cids​ 固有时正比于观者 (标准钟) 的世界线长度,且都是标量. 广义相对论中,可以对任意的观者 AAA 引入与它瞬时相对静止的局部惯性系 BBB,和狭义相对论一样,这个「局部惯性系」中的标准钟记录了这个系的固有时,AAA 和 BBB 的世界线 LA,LBL_A,L_BLA​,LB​ 在这一时空点 PPP 相切. 那么 dτB=idsBc\text{d}\tau_B=\frac{\text{i}\text{d}s_B}{c} dτB​=cidsB​​ 根据微分几何,相切处 dsB=dsA\text{d}s_B=\text{d}s_AdsB​=dsA​,所以这里有 dτA=dτB\text{d}\tau_A=\text{d}\tau_BdτA​=dτB​. 注意 关于这个 dsB=dsA\text{d}s_B=\text{d}s_AdsB​=dsA​,非常简单的理解就是在 Euclidean 空间中拿勾股定理算. 微分几何中在流形上做同样的计算,得到相等的结果. 因此,AAA 的固有时也正比于自己的世界线长度,它的标准钟是随着自己移动的钟,也是瞬时静止局部惯性系的钟. 为了让这个正比关系更加自然,广义相对论中采用固有时为观者的世界线长度进行参数化. 下面具体计算观者的固有时 (通过与之 相对静止 的坐标系的坐标时计算): dτ=idsc=1c−gμνdxμdxν=1c−g00⋅dt\text{d}\tau=\frac{\text{i}\text{d}s}{c}=\frac{1}{c}\sqrt{-g_{\mu\nu}\text{d}x^\mu\text{d}x^\nu}=\frac{1}{c}\sqrt{-g_{00}}\cdot\text{d}t dτ=cids​=c1​−gμν​dxμdxν ​=c1​−g00​ ​⋅dt 这也说明非 Cartesian 坐标系中,固有时和坐标时一般不同. 强调以下四点: 坐标钟是虚构的,仅有理论意义,不可直接测量. 标准钟是真实的,但是记录的是固有时. 用两种钟是因为标准钟记录的固有时在弯曲时空中只有局部意义,在大范围内有意义的只有坐标时,所以广义相对论的公式和定律等要用坐标量表示. 任何周期运动物体都可以作为标准钟. 标准钟可以沿任何类时世界线运动,并用自己的读数来参数化这条世界线. 观者固有时有两种测量方式:它自己的标准钟;相对于观者瞬时静止的自由下落钟. 固有时依赖于世界线,不依赖于坐标系;坐标时依赖于坐标系,不依赖于世界线. 过一点的不同世界线,固有时不同;在一点建立不同坐标系,坐标时不同. (2) 固有距离的测量:考虑相邻两点 A,BA,BA,B,光信号在 AAA 钟的 (1)xA0^{(1)}x^0_A(1)xA0​ 时刻从 AAA 射向 BBB,在 BBB 钟的 xB0x^0_BxB0​ 时刻到达,并反射回 AAA,在 AAA 的 (2)xA0^{(2)}x^0_A(2)xA0​ 时刻到达 AAA 点. 这里所需要的坐标时为 Δx0=dx(2)0−dx(1)0\Delta x^0=\text{d}x^0_{(2)}-\text{d}x^0_{(1)} Δx0=dx(2)0​−dx(1)0​ 其中,dx(1)0=(1)xA0−xB0\text{d}x^0_{(1)}={}^{(1)}x^0_A-x^0_Bdx(1)0​=(1)xA0​−xB0​,dx(2)0=(2)xA0−xB0\text{d}x^0_{(2)}={}^{(2)}x^0_A-x^0_Bdx(2)0​=(2)xA0​−xB0​. 警告 本来想在这里画个图,但是折腾很久 Inkscape 感觉没什么好处… 还是算了. 之后或许会补上. 因为光速各向同性不是在坐标时下说的,所以 ∣dx(1)0∣|\text{d}x^0_{(1)}|∣dx(1)0​∣ 不一定等于 ∣dx(2)0∣|\text{d}x^0_{(2)}|∣dx(2)0​∣. 需要在 BBB 点引入瞬时静止的局部惯性系,与 Δx0\Delta x^0Δx0 相对应的固有时间是 Δτ=1c−g00⋅Δx0\Delta\tau = \frac{1}{c}\sqrt{-g_{00}}\cdot\Delta x^0 Δτ=c1​−g00​ ​⋅Δx0 在这个系中,固有时表达的光速是各向同性的,并且值是 ccc,因此两点间空间距离是 dl=cΔτ2=12−g00⋅Δx0(1)\text{d}l=\frac{c\Delta\tau}{2}=\frac{1}{2}\sqrt{-g_{00}}\cdot\Delta x^0\tag{1} dl=2cΔτ​=21​−g00​ ​⋅Δx0(1) 这和之前标准钟测得的时间相对应,是「标准尺」测得的距离. 但是 广义相对论中并无「标准尺」概念,固有距离应该依据固有时间来间接测定. 我们知道, ds2=0=g00(dx0)2+2g0idx0dxi+gikdxidxk\text{d}s^2=0=g_{00}(\text{d}x^0)^2+2g_{0i}\text{d}x^0\text{d}x^i+g_{ik}\text{d}x^i\text{d}x^k ds2=0=g00​(dx0)2+2g0i​dx0dxi+gik​dxidxk 这是「来」和「去」两个过程的光信号都满足的方程. 解得 dx0=−g0idxi±(g0ig0k−g00gik)dxidxkg00(2)\text{d}x^0=\frac{-g_{0i}\text{d}x^i\pm\sqrt{(g_{0i}g_{0k}-g_{00}g_{ik})\text{d}x^i\text{d}x^k}}{g_{00}}\tag{2} dx0=g00​−g0i​dxi±(g0i​g0k​−g00​gik​)dxidxk ​​(2) 这里因为二次方程而得到的「±\pm±」分别对应「来」和「去」的光信号,而且要求的 Δx0\Delta x^0Δx0 是它们的差: Δx0=2(g0ig0k−g00gik)dxidxk−g00\Delta x^0=\frac{2\sqrt{(g_{0i}g_{0k}-g_{00}g_{ik})\text{d}x^i\text{d}x^k}}{-g_{00}} Δx0=−g00​2(g0i​g0k​−g00​gik​)dxidxk ​​ 代入 (1) 式,得到 Δl=(gik−g0ig0kg00)dxidxk\Delta l=\sqrt{\left(g_{ik}-\frac{g_{0i}g_{0k}}{g_{00}}\right)\text{d}x^i\text{d}x^k} Δl=(gik​−g00​g0i​g0k​​)dxidxk ​ 或者写成 dl2=γikdxidxk\text{d}l^2=\gamma_{ik}\text{d}x^i\text{d}x^kdl2=γik​dxidxk,这里的 γik=gik−g0ig0kg00(3)\gamma_{ik}=g_{ik}-\frac{g_{0i}g_{0k}}{g_{00}}\tag{3} γik​=gik​−g00​g0i​g0k​​(3) 是纯空间度规 (不含时间部分),和 gμνg_{\mu\nu}gμν​ 的空间部分 gikg_{ik}gik​ 并不等价. 这个 dl\text{d}ldl 就是 A,BA,BA,B 两邻点之间的纯空间距离 —— 固有距离. (3) 物理上可实现的最普遍的时空坐标: 按照等效原理,引力场中的任一点都可以引入局部惯性系,采用 Cartesian 坐标 xμ=(x0,x1,x2,x3) ,x0=ctx^\mu=(x^0,x^1,x^2,x^3)\,,\quad x^0=ct xμ=(x0,x1,x2,x3),x0=ct ttt 是局部惯性系的坐标时. 线元为 ds2=ημνdxμdxν ,μ,ν=0,1,2,3\text{d}s^2=\eta_{\mu\nu}\text{d}x^\mu\text{d}x^\nu\,,\quad\mu,\nu=0,1,2,3 ds2=ημν​dxμdxν,μ,ν=0,1,2,3 这里的 η\etaη 是之前在 Chapter 2 中提到过的 Minkowski 度规. 引入连续、可微且 Jacobi 行列式满足 det⁡∣∂x′μ∂xν∣≠0\det\left|\frac{\partial x'^\mu}{\partial x^\nu}\right|\neq0 det ​∂xν∂x′μ​ ​=0 的坐标变换 x′μ=x′μ(xν)x'^\mu=x'^\mu(x^\nu)x′μ=x′μ(xν),光速不变原理要求线元在坐标变换下不变,所以 ds2=ημνdxμdxν=gμνdx′μdx′ν⟹gμν=ηαβ∂xα∂x′μ∂xβ∂x′ν(4)\text{d}s^2=\eta_{\mu\nu}\text{d}x^\mu\text{d}x^\nu=g_{\mu\nu}\text{d}x'^\mu\text{d}x'^\nu\Longrightarrow g_{\mu\nu}=\eta_{\alpha\beta}\frac{\partial x^\alpha}{\partial x'^\mu}\frac{\partial x^\beta}{\partial x'^\nu}\tag{4} ds2=ημν​dxμdxν=gμν​dx′μdx′ν⟹gμν​=ηαβ​∂x′μ∂xα​∂x′ν∂xβ​(4) 这正是度规的变换规则. 另外,时间是一维的、空间是三维的,一个有物理意义的坐标变换必须要保证新的坐标系中有一个时间坐标和三个空间坐标. 我们提出如下定理: /Theorem/ 欲使点变换 x′μ=x′μ(xν)x'^\mu=x'^\mu(x^\nu)x′μ=x′μ(xν) 所得的四个新坐标 (x′0,x′1,x′2,x′3)(x'^0,x'^1,x'^2,x'^3)(x′0,x′1,x′2,x′3) 的第一个坐标表示时间,剩下表示空间,那么新的度规张量必须符合下述充要条件: g00<0 ,∣g00g01g10g11∣<0 ,∣g00g01g02g10g11g12g20g21g22∣<0∣g00g01g02g03g10g11g12g13g20g21g22g23g30g31g32g33∣<0\begin{aligned} g_{00}<0\,,\quad\begin{vmatrix} g_{00}&g_{01}\\ g_{10}&g_{11} \end{vmatrix}<0\,&,\quad\begin{vmatrix} g_{00}&g_{01}&g_{02}\\ g_{10}&g_{11}&g_{12}\\ g_{20}&g_{21}&g_{22} \end{vmatrix}<0\\\\ \begin{vmatrix} g_{00}&g_{01}&g_{02}&g_{03}\\ g_{10}&g_{11}&g_{12}&g_{13}\\ g_{20}&g_{21}&g_{22}&g_{23}\\ g_{30}&g_{31}&g_{32}&g_{33} \end{vmatrix}&<0 \end{aligned} g00​<0, ​g00​g10​​g01​g11​​ ​<0 ​g00​g10​g20​g30​​g01​g11​g21​g31​​g02​g12​g22​g32​​g03​g13​g23​g33​​ ​​, ​g00​g10​g20​​g01​g11​g21​​g02​g12​g22​​ ​<0<0​ /Proof/ 设 xμx^\muxμ 是局部惯性系坐标,x′μx'^\mux′μ 是新的坐标. 对于新坐标空间中的一个固定点,应该有 x′i=const. ,dx′i=0x'^i=\text{const.}\,,\quad\text{d}x'^i=0 x′i=const.,dx′i=0 注意 特别说明,一般指标是 i,j,ki,j,ki,j,k 都是指 1,2,31,2,31,2,3;如果是 μ,ν,⋯\mu,\nu,\cdotsμ,ν,⋯ 这些希腊字母,指 0,1,2,30,1,2,30,1,2,3,用以区分空间和时空. 这个固定点相对于局部惯性系的速度是 v′=dxidt=cdxidx0v'=\frac{\text{d}x^i}{\text{d}t}=\frac{c\text{d}x^i}{\text{d}x^0} v′=dtdxi​=dx0cdxi​ 考虑到 dx′i=0\text{d}x'^i=0dx′i=0,所以 dxi=∂xi∂x′μdx′μ=∂xi∂x′0dx′0dx0=∂x0∂x′μdx′μ=∂x0∂x′0dx′0\begin{aligned} \text{d}x^i&=\frac{\partial x^i}{\partial x'^\mu}\text{d}x'^\mu=\frac{\partial x^i}{\partial x'^0}\text{d}x'^0\\\\ \text{d}x^0&=\frac{\partial x^0}{\partial x'^\mu}\text{d}x'^\mu=\frac{\partial x^0}{\partial x'^0}\text{d}x'^0 \end{aligned} dxidx0​=∂x′μ∂xi​dx′μ=∂x′0∂xi​dx′0=∂x′μ∂x0​dx′μ=∂x′0∂x0​dx′0​ 上面的相对速度被化为 v′=c(∂xi∂x0/∂x0∂x′0)v'=c\left(\frac{\partial x^i}{\partial x^0}/\frac{\partial x^0}{\partial x'^0}\right) v′=c(∂x0∂xi​/∂x′0∂x0​) 这个速度不能超过光速,这是限制条件. 因此: vivi<c2⟹(∂xi∂x′0)(∂xi∂x′0)<(∂x0∂x′0)(∂x0∂x′0)v^iv^i<c^2\Longrightarrow\left(\frac{\partial x^i}{\partial x'^0}\right)\left(\frac{\partial x^i}{\partial x'^0}\right)<\left(\frac{\partial x^0}{\partial x'^0}\right)\left(\frac{\partial x^0}{\partial x'^0}\right) vivi<c2⟹(∂x′0∂xi​)(∂x′0∂xi​)<(∂x′0∂x0​)(∂x′0∂x0​) 由我们之前的定义 (4),这等价于 g00<0g_{00}<0 g00​<0 这就证明了第一个式子,它来源于光速的限制.

2025/9/15
articleCard.readMore

流水帐 Week 25

暑假几乎完全没有更新流水帐啊... 已经被催了好几次,但是实在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写,所以也就一直拖到现在 (还有一周开学). 至少这一篇要作为新学期的开始,稍微总结一下暑假的事情. 警告 这里应该有一个「多图预警」. 暑假 整体来说啥都没干. 最重要的一件事可能是去驾校学车,七月二十左右才回到家,就立马报名了科目一. 过程一直都比较顺利,但是八月二十一考科目三挂了,一气之下干脆早点返回学校,毕竟正好想在开学前再看一些相对论. 另外,在老家待了两天,还去了一次洋湖的灯展、一次长沙县的小农庄. 一些拍到的风景: 23 号和家里人一起去南门口那边的时候还顺便逛了最大的谷子店,可惜进去发现全是乙女向,没有什么想要的东西. 最男性向的可能是 LoveLive! 的一些立牌,HBR 这些根本不可能有... 洋湖的灯展确实不错,有一条小道上面有喷水的装置,在水雾弥漫的小道尽头放置了一盏能够发出锥形光束的灯,整个路面就在 Tyndall 效应下显得非常梦幻;其实在几个道路的分岔口,还有很多灯笼之类,也做得很有韵味. 听我妈说那边日均人流量能够到上万,看来此言非虚.

2025/9/8
articleCard.readMore

『写作与沟通』终稿

注意 这是我的『写作与沟通』课程论文的终稿. 时隔一个暑假才想起放到站点上留档,作为我自己第一次认真写比较「学术」的论文的一个纪念罢. 现在回看,因为时间仓促、文字功底不扎实不熟练,这篇论文确实有很多纰漏和不成熟的地方,比如考证「2.5 次元企划的源头」时写的是 LoveLive!,但是偶像大师企划和更早的刀剑乱舞都没有详细说明. 当然也限于篇幅,很多想说的想做的并没有在这篇文章中体现,终归是一个半成品. 文章原本是 .docx 格式 (这是课程要求),由 pandoc 转换为 .md;上交作业时的陈述信也一并放在文章前头,当然,文章中的个人信息被隐去,格式也针对网页显示做了一些调整. 希望它能够成为我青涩的一段回忆. 提示 老师: 您好!我是物理系アドマイヤベガ(学号 1)。 Ø 在本次研究中,让你感到最有挑战性的部分是什么?你是如何尝试处理的? 就是研究我的话题本身。因为这方面的文献本来就很少,想要将其他的理论应用到我的话题上来,个人认为并不容易。我的处理方式就是尝试用不同的理论来解释同一个现象,看哪一个更加有道理,我的主题又有哪些部分超出了理论的范围。 Ø 在本次修改中,最有成就感的部分是哪些? 对结构的把握感加强了,知道哪些地方要详细写,哪些地方应该丢掉,敢于砍掉自己不应该留过多笔墨的内容。 Ø 如有可能,你还希望在哪些方面改进本文? 一个是社会调查的方面,我觉得应该加进来,但是时间实在不充裕,就像现在我写这篇陈述信时正值凌晨 4:33;另外,如果允许更多的文字量,我想还能更加深入地分析旁逸斜出的部分话题。 Ø 回顾这一学期,印象最深的教学环节是哪个?对课程教学还有哪些想法和建议? 应该是几次研讨课,都非常地有意思。我觉得这样的课堂已经很好了,但是我想这门课可以放到大三或者大四来修,在更加经验丰富、时间更加充裕的情况下学习这门课肯定会获得不一样的收获。或许这门课的学分可以变多一点,每周多讨论几次? Ø 本学期的课堂内外朋辈交流你感受如何?对促进朋辈交流研讨有何建议? 我和同学们相处得都很好,对于写作内容有关的讨论也比较深入,我觉得很满足。当然,总是会有一些同学会对交流产生害羞的情绪,我觉得在这方面可以要求大家组成课后讨论的小组(按照主题相关性来分配),这样或许会得到更好的交流效果。 アドマイヤベガ 2025 年 6 月 8 日 表演背后的虚拟与真实 ——论 2.5 次元偶像粉丝对于其人设的认知 摘要:本文探讨了 2.5 次元偶像粉丝群体对偶像人设的认知方式,聚焦于在 2.5 次元偶像的人设构建中角色与声优的二元关系。在 2.5 次元偶像领域,粉丝们对偶像二次元和三次元的“反差感”并不像虚拟主播或是真人偶像那样敏感,这使得 2.5 次元偶像的人设构建与普通偶像的人设构建有较大的不同。本文通过研究人设构建有关文献,以及具体分析 BanG Dream! 中 Roselia 乐队的案例,发现 2.5 次元偶像粉丝既同时接受声优的真实个性与角色的虚拟形象,又通过角色连续性维系情感纽带。研究揭示了 2.5 次元偶像作为虚拟与真实融合的媒介,满足了御宅族对情感投射与准社会关系的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二次元文化发展的一些特点。 关键词:2.5 次元;偶像人设;粉丝认知;声优文化;准社会关系;二次元亚文化 2025 年 5 月 26 日,2.5 次元偶像企划 BangDream! 的第一支乐队 Poppin' Party 在规模巨大的日本武道馆举办了自己的十周年纪念演唱会。当天晚上整个武道馆座无虚席,粉丝和黄色的应援棒和舞台灯光交相辉映,共同营造出二次元和三次元交汇处的美好图景。日本武道馆作为很长一段时间内东京的最大室内建筑,在日本音乐界成为圣地一般的存在。但是 Poppin' Party 作为一支 2.5 次元偶像乐队,在 2017 年打破了由 SILENT SIREN 保持的女子乐队最速武道馆独立公演的记录,[1]这让人不禁思考 2.5 次元偶像的魅力来自何方。 2.5 次元,是一个来源于 ACG 文化的词汇,指“以三次元来表现二次元”的事物。声优(配音演员,日语假名せいゆう)被认为是一种二次元文化的具现化,因此在很多语境下被视为 2.5 次元。[2]而“2.5 次元偶像”一般指声优本人作为角色的载体,参加线下的演出活动的偶像。自 2.5 次元企划的鼻祖 LoveLive! 企划诞生开始,赛马娘(ウマ娘 Pretty Derby)、BangDream!、D4DJ 等一系列 2.5 次元偶像企划开始蓬勃发展,这一亚文化也逐渐从 ACG 文化的一个小小的角落走向广大御宅族,甚至大量出圈。 奇怪的是,快速增长的粉丝群体背后,粉丝们的诉求出现了明显的分化:在中文互联网上,既有“白金燐子(BangDream! 系列的角色)说我想换个声优”这样的整活视频,也有“amita[3]简直就是彩彩人间体!”这样的感叹。粉丝们似乎在“喜欢的是角色还是声优”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分歧。那么粉丝追求的究竟是声优本人,还是二次元中的角色形象?2.5 次元偶像的粉丝群体对自己所“推”[4]偶像的人设是如何认知的呢? 一、2.5 次元与“人设” 所谓人设指的是人物形象设定,原来指的是作者在小说、动漫、漫画中对角色的外形、性格等方面做出的设定,[5]后来其含义变得更加广泛,可以指现实中某人面对大众时的象征性形象。人设本质上是一种简化的符号,将复杂的“人”进行了简单化、标签化的处理,以使得其显著特征更容易被记忆和传播。[6]在当代偶像产业中,“人设”已成为核心运营策略之一。 目前真人偶像人设的构建,主要来源于电影电视作品中由角色赋予的人设,以及在微博类社交媒体上由偶像本人及其团队自我构建的人设。[3:1]但是真人偶像和 2.5 次元偶像存在较大差异,在人设构建方面,两者呈现明显的区别。 (一)与虚拟主播(Vtuber)的人设构建对比 虚拟主播和 2.5 次元偶像同属 ACG 文化和御宅文化的亚文化,其相关探索存在一定共性。2022 年 5 月,国内最知名的虚拟主播团体 A-SOUL 成员被悉数“开盒”[7],无数粉丝们的“乌托邦”破碎。在虚拟偶像的语境下,中之人的工作被忽视,甚至可能被随意替换,他们的肉体缺陷不会暴露在粉丝面前,经纪公司的重心从真人的培育转向了技术的升级,而粉丝们建立起情感连接的也只有虚拟的形象。因此在开盒事件之后,大量的评论撕开了这样一个乌托邦的二次元面纱,我们遗憾地看到粉丝们付出的情感投入和中之人的努力因为这种虚幻的破碎而付之东流。 由此不难看出,虚拟主播和粉丝之间存在的虚拟亲密关系主要聚焦在虚拟主播的二次元形象上。部分研究中,研究者也提到,粉丝群体忌讳谈到虚拟偶像的“中之人”个人信息,选择性回避虚拟偶像"中之人"的私人信息,[6:1]而 2.5 次元偶像则与之相反:正因为“皮下”的声优频繁地出现在粉丝面前,粉丝们认可他们的工作与努力,这一联系也变得更加牢固,更加难以被“开盒”一类的事件破坏。 (二)2.5 次元偶像的人设构建 对于 2.5 次元偶像,前面所述“角色赋予的人设”并不存在,因为在 2.5 次元偶像企划中的声优本人以所担任角色的身份在其他片场客串的可能性不大,因此本身作为一个不变的角色,不存在由不同角色赋予的新人设;相对地,2.5 次元偶像的人设构建多了一种方式:“由运营企划的公司所赋予的人设”。 举例而言,在以日本赛马历史中的名马作为角色原型的偶像企划“赛马娘 Pretty Derby”中,制作公司 Cygames 参考史实,为角色设计服装、性格和个人剧情,再由声优进行二次演绎:其中的角色“好歌剧”,在历史上被称为“世纪末的霸王”,于 2000 年全年无败,因此其人设以戴着王冠、身着披风的霸王形象出现,同时结合名字,制作公司在她[8]的台词中加入大量莎士比亚剧作中的原文,并为她赋予极度自信、喜爱高谈阔论的个性;在声优选择上,选择被粉丝们尊为“大爷”的德井青空,声线偏豪放。这极为典型地体现出制作公司对于 2.5 次元偶像人设的强塑造作用。 另外,粉丝的二创作为 ACG 领域历史悠久的传统,是不可忽视的人设构成要素。官方和偶像本人在二创方面也会有持续跟进,比如在 2025 年的新作动画《BangDream! Ave Mujica》中为三角初华配音的声优佐佐木李子,了解到中文互联网粉丝群体中的系列“初华-蜘蛛侠”二创,之后于愚人节当天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自己穿着蜘蛛侠服装的自拍。[9] 二、二次元还是三次元——Roselia 粉丝的选择 Roselia 是 BangDream! 企划下的一个 2.5 次元偶像乐队,目前由 5 名成员组成,是企划第二个 2.5 次元乐队。在乐队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几个比较典型的事例,因此可以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进行细致分析。 (一)“角色不可崩”——粉丝喜爱的是反差感还是忠于角色? 从 2017 年 Roselia 建立开始,其母公司 Bushiroad 对这个乐队的宣传策略就不同于其他 2.5 次元企划,在近十年的时间里 Roselia 一直保持着“角色不可崩”游戏的传统。这个游戏是:在乐队的演出幕间,播放在演播室或者巡回演出当地拍摄的宣传视频。视频中,成员们在随身跟拍的镜头下完成各种活动,比如在游乐园游玩各种项目,或是一起烤肉等等,在完成活动的同时需要接受拍摄的工作人员的监督,必须保证自己的言行和角色的人设一致,如果有“角色崩坏”的情况就要被扣除分数,在每次活动最后,得分最低的成员会在演唱会或者粉丝活动结束后被单独留下来进行一段 MC。[10] 事实上,对于一名偶像来说,单独面对观众的机会其实更多的是一种奖励而非惩罚,因此也使得这种游戏的目的从一开始就是为了凸显角色和声优之间的反差感。在粉丝群体中,声优在这种小型的“比赛”中的得分对于粉丝的喜爱完全是正向促进作用:主唱凑友希娜的声优相羽爱奈,因为成为声优之前曾经是一名职业摔跤手,[11]加之本身搞笑的性格与饰演角色严肃认真的个性几乎完全背道而驰,常常在“角色不可崩”游戏中位居倒数第一,但是粉丝们对此事只有调侃而无反感,每次相羽爱奈一个人被留在台上时,台下的呼声丝毫不见减弱,反而会更加热烈;而本人和角色契合度最高的是饰演贝斯手今井莉莎的中岛由贵,粉丝们也不会因为反差感不明显而感到厌倦,相反,更多的评论集中在赞扬她与角色的较高契合度;在其他成员做出“角色崩坏”的举动时,相关视频的弹幕上几乎都是玩梗一类,粉丝群体早已形成了对声优可能出现角色崩坏的特有印象。 站在传统偶像的视角来看,维持固定的人设是一门必修课,一旦“人设崩塌”,面临的将是粉丝群体的分崩离析,以及职业生涯的严重打击。传统明星的人设建构主要基于粉丝乃至社会和经纪公司共同驱动的、符合大众审美的符号,到了 21 世纪初,韩国的明星选秀模式逐渐向亚太地区推广,这直接导致粉丝在明星人设构建中的话语权明显增加。在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框架下,“要成为消费的对象,物品必须成为符号,也就是外在于一个它只是作为意义指涉的关系——因为它和这个具体关系之间,存有的是一种任意的偶然和不一致的关系,而它的合理一致性,也就是它的意义,来自于它和所有其它的‘符号物’之间,抽象而具有系统性的关系。”[12]传统的偶像作为粉丝的“消费品”,其对应的意义就是身上所带有的人设;同时,传统偶像的人设也是一种社会文化,在是粉丝追求文化归属和身份认同的一种手段,[13]从文化属性和消费属性上来讲,传统偶像的人设都更倾向于保持不变和回应特定粉丝群体的诉求。 2.5 次元偶像和传统明星最大的区别在于,角色和声优两个方面构成了一个二元体系,这使得粉丝们在情感投射时存在两个选择:一个是作为声优的三次元形象,一个是作为动漫角色的二次元形象。在这种二元的偶像身上,粉丝们所找到的对象当然是多元的,因此对于人设塑造,自下而上的粉丝需求从两方面得到满足——有一部分粉丝群体和虚拟主播的粉丝群体有较多重合,他们希望看到不会“塌房”的偶像形象,因此追求虚拟世界的二次元偶像;另一部分则类似传统偶像的粉丝群体。不过更大的 2.5 次元偶像粉丝群体乐意看到更加全面的偶像——能够满足更多场景下虚拟亲密关系的自推,对于缺少社会交往的御宅族而言,这样的偶像更加符合他们对于亲密关系的想象。 在这样的解释下,我们不难理解,在 2.5 次元偶像人设构建过程中所存在的、起到宣传作用的“人设崩塌”,实际上“崩塌”的不是作为这一整体的偶像形象,而是将“扮演状态”在观众面前进行解构,而并没有破坏粉丝最核心的消费符号——角色和声优本身不变的性格特点和声优所带来的亲和力,与之前 Vtuber 的“二次元形象更多情况下是作为掩盖三次元的瑕疵才存在的偶像本体”截然相反。 (二)声优更换风波——维系虚拟亲密关系的是角色还是声优? Roselia 乐队于 2017 年成立,到目前为止经历了两次声优更换的事件,这也是整个 BangDream!企划中唯一一个经历过两次声优更换的乐队。第一次事件是 2017 年 12 月 17 日,饰演乐队贝斯手今井莉莎的远藤祐里香因为身体原因,宣布将于次年的 5th Live 之后从 Roselia 毕业;第二次是 2018 年 6 月 30 日,键盘手白金燐子的声优明坂聪美出现突发性失聪症状,将于 9 月 30 日的 fan meeting 之后从 Roselia 毕业,此时新的贝斯手中岛由贵加入乐队还不到两个月时间。[14] 对于需要线下进行演出活动的 2.5 次元偶像乐队而言,更换声优等于直接将演出者名单更换,但是令人意外的是大多数粉丝们并未因为此事而“脱粉”,而是在提到这些事件的视频下面评论或者发弹幕:“有利息(远藤祐里香的爱称)和小明(明坂聪美的爱称)是不能忘记的人!”“Roselia 是 12 人的乐队![15]”等等;很多粉丝还会在游戏中特意重新打开较老的剧情或者录制时间比较早的歌曲,重新听一遍明坂聪美所配音的版本。 即使是 2.5 次元偶像,其二元的形象仍然应该是不可以分割的整体,正如上面的研究得到的,粉丝群体更需要的是同时具有二次元和三次元两种特性的偶像,而声优更换实际上意味着这个偶像整体内的很大一部分元素被完全替换了。由此看来,在这个二元的偶像整体中,一定存在着不变的部分让粉丝愿意一直追随下去。 作为 2.5 次元偶像,声优们即使是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也有可能展现出自己作为一个真实的人的一些特征或者生活细节;相对应地,粉丝在直播或者相关视频的评论区,也会无意识地分享自己生活中的小事,这种双向的自我暴露正是缔结亲密关系的第一步。[16]同时,因为 2.5 次元偶像的特殊性,粉丝在任何时间或地点,只要打开手机或者电脑就能在屏幕上见到自己所喜爱的偶像的二次元形象,很多粉丝甚至会带着娃娃、吧唧[17]等物品,或是举着手机屏幕,在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美好时刻和二次元形象合影留念。这种参与式的陪伴使得 2.5 次元偶像与粉丝之间的“准社会关系”[18]更加牢固。[16:1]在这两种阶段下,粗略地来看,粉丝分别与 2.5 次元偶像的三次元部分和二次元部分进行对话。前者是准社会关系的建立阶段,而后者更多的是建立更加紧密联系的阶段。因此,我们可以说二次元形象更加趋向于两个三次元个体(粉丝个体与声优)之间建立联系的一种桥梁。在这样的视角下,声优更换不再被看作直接更换 2.5 次元偶像人设中的一整个部分,而应该看作增添新的元素、与粉丝之间创造更多新的回忆。 在 Roselia 5th Live 的现场,两代今井莉莎唯一一次同台,祐里香将自己在 Roselia 的经典曲目《Black Shout》中的动作手把手地教给了继任的中岛由贵,在场的所有乐队成员都泣不成声,也贡献了吉他手工藤晴香为数不多的流泪名场面。粉丝们在之后的现场或者演唱会录像中看到这一个场面,往往会在弹幕和评论中回忆起远藤祐里香在乐队中给大家留下的回忆,并将这样的回忆连同现在中岛由贵的演绎一起,加入对“今井莉莎”这一角色人设的认知之中。这样的宣传设计和舞台呈现,彰显了 2.5 次元偶像人设构建的重要思路,即使粉丝已经对远藤祐里香产生了强烈的情感联系,但是这样的交接仪式使得粉丝们对声优的更换能够逐渐适应,实现了平滑地过渡。 分析两代 2.5 次元偶像形象的共同特点,具体而言,粉丝们通过同一个角色链接到了两位不同的声优,进而建立了更为丰富的一种联系,对于粉丝而言,反而是心中的偶像形象变得更加丰富,自己见证了偶像的褪变过程,这种准社会关系被增强了。因此,粉丝们“不会忘记有利息”,在 5th Live 上看到远藤祐里香和中岛由贵的"交接棒"时,很多粉丝留下的感想是“两个莉莎都是最好的莉莎”,对这样的传承表示祝福和感动,这正是准社会关系被增强的印证。 三、结语 2.5 次元偶像作为最近十年随着 LoveLive! 等企划而兴起的一个小众的亚文化,在我国随着 2023 年部分动画的出圈,逐渐有了更大的受众,引发更多人的关注。这些御宅族文化兴起的背后,也折射出青年群体的部分观念和情感倾向。 本研究通过对 Roselia 乐队典型案例的剖析,揭示了 2.5 次元偶像粉丝群体对人设认知的核心特征:粉丝并非割裂地接受角色虚拟形象或声优真实个性,而是主动接受、构建并维系一种“角色-声优”的二元共生关系。在这一独特结构中,二次元角色扮演着情感连续性的关键连接点——它既为声优的个性化演绎提供包容空间,又成为连接不同时期声优的桥梁。这种认知模式不仅超越了传统偶像对固定人设的依赖,也区别于虚拟主播粉丝对“中之人”的刻意回避,彰显了 2.5 次元文化虚实融合的独特逻辑。 2.5 次元偶像的案例表明,人设的稳定性并非源于符号的单一性,而是依赖角色作为情感载体的连续性与声优作为诠释者的流动性之间的动态平衡。这一发现既丰富了准社会交往理论在媒介融合情境下的解释力,也回应了鲍德里亚符号消费理论中关于“消费对象完整性”的讨论——粉丝消费的实质是角色与声优共同构成的复合情感符号,而非割裂的虚拟或真实元素。 但是在理论分析的同时,也应意识到:2.5 次元偶像的流行,映射出年轻世代的一些情感诉求:角色提供的虚拟人设保障了情感投射对象“不会塌房”,而声优的实体存在则创造了可以触及的亲和力。这种诉求进一步解释了这种亚文化从小圈子走向大众视野的动力,不论是 LoveLive! 周年演出引发的集体怀旧,还是《Bang Dream It's MyGO!!!!!》动画的现象级出圈,均体现了二元认知模式支撑下的文化凝聚力。在未来研究中,可以深入探讨同人创作对官方人设产生补充、甚至重构的机制,或者结合两性视角探究男性粉丝对 2.5 次元偶像团体内部"百合"关系的解读,以更全面把握 2.5 次元偶像的文化内涵。 日本武道馆 - 萌娘百科 | 万物皆可萌的百科全书,https://zh.moegirl.org.cn/%E6%97%A5%E6%9C%AC%E6%AD%A6%E9%81%93%E9%A6%86,2025 年 6 月 8 日。 ↩︎ 2.5 次元 - 萌娘百科 | 万物皆可萌的百科全书,https://zh.moegirl.org.cn/2.5%E6%AC%A1%E5%85%83,2025 年 6 月 8 日。 ↩︎ BangDream! 系列中的角色丸山彩的声优前岛亚美的昵称。 ↩︎ ↩︎ 源自日语推し(おし),指推崇的偶像。 ↩︎ 舒基林:《论粉丝视角下明星人设的构建与崩塌》,《新闻研究导刊》2023 年第 14 卷第 18 期,第 250-252 页。 ↩︎ 张宸睿、王晓晖:《建构、传播与塌房:社交媒体时代偶像明星人设营销的危机与对策》,《传媒论坛》 2024 年第 7 卷第 15 期,第 47-51 页。 ↩︎ ↩︎ 网络用语,指不法分子通过非法手段进行网络搜索、挖掘,搜集个人隐私信息,包括姓名、个人照片、身份证号等,并将这些内容在网络公开发布的一种新式网络暴力违法犯罪行为。 ↩︎ 值得注意的是,本马为牡马,在进入企划之后做了娘化。 ↩︎ 佐々木李子 [@sasakirico], スパイダーマンになっちゃった 🕷️ #嘘すぎ #エイプリルフール https://t.co/BwurQ51TYO, Twitter, April 1, 2025, https://x.com/sasakirico/status/1906922515408269605, May 1, 2025。 ↩︎ 指演唱会的主持和串场,是 master of ceremony 的缩写。 ↩︎ 相羽亞衣奈,维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9B%B8%E7%BE%BD%E4%BA%9E%E8%A1%A3%E5%A5%88#%E7%B6%93%E6%AD%B7,2025 年 5 月 2 日。 ↩︎ 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年。 ↩︎ 刘诣、汤国英:《生产、维持和崩塌:明星人设的三重逻辑》,《中国青年研究》2019 年第 12 期。 ↩︎ Roselia - 萌娘百科 | 万物皆可萌的百科全书,https://zh.moegirl.org.cn/Roselia,2025 年 5 月 1 日。 ↩︎ 指 5 名虚构角色、5 位现役成员和离开的 2 位成员。 ↩︎ 黄文波:《2.5 次元虚拟偶像粉丝的准社会交往与关系研究》,硕士,西南大学,2023 年。 ↩︎ ↩︎ 日语バッジ(bajji)谐音,指徽章,一般特指印着角色的徽章。 ↩︎ 霍顿和沃尔在 1956 年提出的概念,是“受众和媒介人物之间看似面对面的关系”,强调关系的幻象。 ↩︎

2025/9/4
articleCard.readMore

Chapter 2 习题

警告 这是上一章内容结束后的习题. 第一章的习题因为太少而且并不重要所以没有放上来. 习题 1 证明 Γ[μν]λ\Gamma^{\lambda}_{[\mu\nu]}Γ[μν]λ​ (即联络的反称部分) 是一个张量. 从定义出发,考虑联络的变换规则是 Γαβ′σ=Γμνλ∂xμ∂x′α∂xν∂x′β∂x′σ∂xλ+∂2xγ∂x′α∂x′β∂x′σ∂xγ\Gamma'^\sigma_{\alpha\beta}=\Gamma^\lambda_{\mu\nu}\frac{\partial x^\mu}{\partial x'^\alpha}\frac{\partial x^\nu}{\partial x'^\beta}\frac{\partial x'^\sigma}{\partial x^\lambda}+\frac{\partial^2x^\gamma}{\partial x'^\alpha\partial x'^\beta}\frac{\partial x'^\sigma}{\partial x^\gamma} Γαβ′σ​=Γμνλ​∂x′α∂xμ​∂x′β∂xν​∂xλ∂x′σ​+∂x′α∂x′β∂2xγ​∂xγ∂x′σ​ (写到这里发现之前笔记里面的那个公式写得稍微有些问题,某几个上下标写错了,不过无伤大雅 (毕竟是可以换的)) 而 Γ[μν]λ\Gamma^\lambda_{[\mu\nu]}Γ[μν]λ​ 的定义是 Γ[μν]λ=12(Γμνλ−Γνμλ)\Gamma^\lambda_{[\mu\nu]}=\frac{1}{2}(\Gamma^\lambda_{\mu\nu}-\Gamma^\lambda_{\nu\mu}) Γ[μν]λ​=21​(Γμνλ​−Γνμλ​) 这个在做坐标变换的时候,后面一项 ∂2xγ∂x′α∂x′β∂x′σ∂xγ\frac{\partial^2x^\gamma}{\partial x'^\alpha\partial x'^\beta}\frac{\partial x'^\sigma}{\partial x^\gamma} ∂x′α∂x′β∂2xγ​∂xγ∂x′σ​ 刚好会被减去,所以坐标变换是 Γ[αβ]′σ=Γ[μν]λ∂xμ∂x′α∂xν∂x′β∂x′σ∂xλ\Gamma'^\sigma_{[\alpha\beta]}=\Gamma^\lambda_{[\mu\nu]}\frac{\partial x^\mu}{\partial x'^\alpha}\frac{\partial x^\nu}{\partial x'^\beta}\frac{\partial x'^\sigma}{\partial x^\lambda} Γ[αβ]′σ​=Γ[μν]λ​∂x′α∂xμ​∂x′β∂xν​∂xλ∂x′σ​ 这正是 (1,2)(1,2)(1,2) 阶张量的变换公式,得证联络的反称部分是张量. 习题 2 Φ\varPhiΦ 是标量,证明:Aμ=∂Φ∂xμA_{\mu}=\frac{\partial\varPhi}{\partial x^\mu}Aμ​=∂xμ∂Φ​ 是协变矢量. 判断的依据是 AμA_\muAμ​ 是否满足协变矢量的坐标变换规律. 坐标变换后,有 Aα′=∂Φ′∂x′α=∂Φ∂xμ∂xμ∂x′α=Aμ∂xμ∂x′αA'_\alpha = \frac{\partial\varPhi'}{\partial x'^\alpha}=\frac{\partial\varPhi}{\partial x^\mu}\frac{\partial x^\mu}{\partial x'^\alpha}=A_\mu\frac{\partial x^\mu}{\partial x'^\alpha} Aα′​=∂x′α∂Φ′​=∂xμ∂Φ​∂x′α∂xμ​=Aμ​∂x′α∂xμ​ 这正是协变矢量的变换规律,得证. 习题 3 TμνT^{\mu\nu}Tμν 是对称张量,AμνA_{\mu\nu}Aμν​ 是反称张量,证明 TμνAμν=0T^{\mu\nu}A_{\mu\nu}=0TμνAμν​=0. 换傀标名称,我们知道肯定有 TμνAμν=TνμAνμT^{\mu\nu}A_{\mu\nu}=T^{\nu\mu}A_{\nu\mu}TμνAμν​=TνμAνμ​,但是又由条件, Tμν=Tνμ ,Aμν=−AνμT^{\mu\nu}=T^{\nu\mu}\,,\quad A_{\mu\nu}=-A_{\nu\mu} Tμν=Tνμ,Aμν​=−Aνμ​ 所以应该是 TμνAμν=−TνμAνμT^{\mu\nu}A_{\mu\nu}=-T^{\nu\mu}A_{\nu\mu}TμνAμν​=−TνμAνμ​. 这就有 TμνAμν=−TμνAμνT^{\mu\nu}A_{\mu\nu}=-T^{\mu\nu}A_{\mu\nu}TμνAμν​=−TμνAμν​,也就是 TμνAμν=0T^{\mu\nu}A_{\mu\nu}=0 TμνAμν​=0 证毕. 习题 4 用 Γνρμ\Gamma^\mu_{\nu\rho}Γνρμ​ 在坐标变换下的变换规律直接证明:Aμ;ρ=Aμ,ρ+ΓνρμAνA^\mu{}_{;\rho}=A^\mu{}_{,\rho}+\Gamma^\mu_{\nu\rho}A^\nuAμ;ρ​=Aμ,ρ​+Γνρμ​Aν 是一个二阶混合张量. 换坐标系之后,A′γ;σ=A′γ,σ+Γλσ′γA′λA'^\gamma{}_{;\sigma}=A'^\gamma{}_{,\sigma}+\Gamma'^\gamma_{\lambda\sigma}A'^\lambdaA′γ;σ​=A′γ,σ​+Γλσ′γ​A′λ,而变换公式表明: A′γ,σ=∂A′γ∂x′σ=∂∂xρ(Aμ∂x′γ∂xμ)∂xρ∂x′σ=Aμ,ρ∂x′γ∂xμ∂xρ∂x′σ+Aμ∂2x′γ∂xρ∂xμ∂xρ∂x′σΓλσ′γ=Γνρμ∂x′γ∂xμ∂xν∂x′λ∂xρ∂x′σ+∂2xα∂x′λ∂x′σ∂x′γ∂xαA′λ=Aν∂x′λ∂xν\begin{aligned} A'^\gamma{}_{,\sigma}&=\frac{\partial A'^\gamma}{\partial x'^\sigma}=\frac{\partial}{\partial x^\rho}\left(A^\mu\frac{\partial x'^\gamma}{\partial x^\mu}\right)\frac{\partial x^\rho}{\partial x'^\sigma}\\\\ &=A^\mu{}_{,\rho}\frac{\partial x'^\gamma}{\partial x^\mu}\frac{\partial x^\rho}{\partial x'^\sigma}+A^\mu\frac{\partial^2x'^\gamma}{\partial x^\rho\partial x^\mu}\frac{\partial x^\rho}{\partial x'^\sigma}\\\\ \Gamma'^\gamma_{\lambda\sigma}&=\Gamma^\mu_{\nu\rho}\frac{\partial x'^\gamma}{\partial x^\mu}\frac{\partial x^\nu}{\partial x'^\lambda}\frac{\partial x^\rho}{\partial x'^\sigma}+\frac{\partial^2x^\alpha}{\partial x'^\lambda\partial x'^\sigma}\frac{\partial x'^\gamma}{\partial x^\alpha}\\\\ A'^\lambda &= A^\nu\frac{\partial x'^\lambda}{\partial x^\nu} \end{aligned} A′γ,σ​Γλσ′γ​A′λ​=∂x′σ∂A′γ​=∂xρ∂​(Aμ∂xμ∂x′γ​)∂x′σ∂xρ​=Aμ,ρ​∂xμ∂x′γ​∂x′σ∂xρ​+Aμ∂xρ∂xμ∂2x′γ​∂x′σ∂xρ​=Γνρμ​∂xμ∂x′γ​∂x′λ∂xν​∂x′σ∂xρ​+∂x′λ∂x′σ∂2xα​∂xα∂x′γ​=Aν∂xν∂x′λ​​ 于是 A′γ;σ=(Aμ,ρ+ΓνρμAν)∂x′γ∂xμ∂xρ∂x′σ+Aμ∂2x′γ∂xρ∂xμ∂xρ∂x′σ+Aν∂x′λ∂xν∂2xα∂x′λ∂x′σ∂x′γ∂xα=(Aμ,ρ+ΓνρμAν)∂x′γ∂xμ∂xρ∂x′σ+Aμ∂2x′γ∂xρ∂xμ∂xρ∂x′σ+Aμ∂x′λ∂xμ∂2xα∂x′λ∂x′σ∂x′γ∂xα\begin{aligned} A'^\gamma{}_{;\sigma}&=(A^\mu{}_{,\rho}+\Gamma^\mu_{\nu\rho}A^\nu)\frac{\partial x'^\gamma}{\partial x^\mu}\frac{\partial x^\rho}{\partial x'^\sigma}+A^\mu\frac{\partial^2x'^\gamma}{\partial x^\rho\partial x^\mu}\frac{\partial x^\rho}{\partial x'^\sigma}\\\\ &\quad+A^\nu\frac{\partial x'^\lambda}{\partial x^\nu}\frac{\partial^2x^\alpha}{\partial x'^\lambda\partial x'^\sigma}\frac{\partial x'^\gamma}{\partial x^\alpha}\\\\ &=(A^\mu{}_{,\rho}+\Gamma^\mu_{\nu\rho}A^\nu)\frac{\partial x'^\gamma}{\partial x^\mu}\frac{\partial x^\rho}{\partial x'^\sigma}+A^\mu\frac{\partial^2x'^\gamma}{\partial x^\rho\partial x^\mu}\frac{\partial x^\rho}{\partial x'^\sigma}\\\\ &\quad+A^\mu\frac{\partial x'^\lambda}{\partial x^\mu}\frac{\partial^2x^\alpha}{\partial x'^\lambda\partial x'^\sigma}\frac{\partial x'^\gamma}{\partial x^\alpha} \end{aligned} A′γ;σ​​=(Aμ,ρ​+Γνρμ​Aν)∂xμ∂x′γ​∂x′σ∂xρ​+Aμ∂xρ∂xμ∂2x′γ​∂x′σ∂xρ​+Aν∂xν∂x′λ​∂x′λ∂x′σ∂2xα​∂xα∂x′γ​=(Aμ,ρ​+Γνρμ​Aν)∂xμ∂x′γ​∂x′σ∂xρ​+Aμ∂xρ∂xμ∂2x′γ​∂x′σ∂xρ​+Aμ∂xμ∂x′λ​∂x′λ∂x′σ∂2xα​∂xα∂x′γ​​ 现在只要证明: ∂2x′γ∂xρ∂xμ∂xρ∂x′σ+∂x′λ∂xμ∂2xα∂x′λ∂x′σ∂x′γ∂xα=0\frac{\partial^2x'^\gamma}{\partial x^\rho\partial x^\mu}\frac{\partial x^\rho}{\partial x'^\sigma}+\frac{\partial x'^\lambda}{\partial x^\mu}\frac{\partial^2x^\alpha}{\partial x'^\lambda\partial x'^\sigma}\frac{\partial x'^\gamma}{\partial x^\alpha}=0 ∂xρ∂xμ∂2x′γ​∂x′σ∂xρ​+∂xμ∂x′λ​∂x′λ∂x′σ∂2xα​∂xα∂x′γ​=0 对于这种两项都没有很明显的「负号」的情况,想到的方法似乎只能是凑一个全微分. 稍微化简一些因为链式法则而展开的部分: ∂2x′γ∂x′σ∂xμ+∂2xα∂xμ∂x′σ∂x′γ∂xα=0∂∂xμ(∂x′γ∂xα∂xα∂x′σ)=0\begin{aligned} \frac{\partial^2x'^\gamma}{\partial x'^\sigma\partial x^\mu}+\frac{\partial^2x^\alpha}{\partial x^\mu\partial x'^\sigma}\frac{\partial x'^\gamma}{\partial x^\alpha}&=0\\\\ \frac{\partial}{\partial x^\mu}\left(\frac{\partial x'^\gamma}{\partial x^\alpha}\frac{\partial x^\alpha}{\partial x'^\sigma}\right)&=0 \end{aligned} ∂x′σ∂xμ∂2x′γ​+∂xμ∂x′σ∂2xα​∂xα∂x′γ​∂xμ∂​(∂xα∂x′γ​∂x′σ∂xα​)​=0=0​ 很明显,括号内的东西是 111,这就证明了 Aμ;ρA^\mu{}_{;\rho}Aμ;ρ​ 满足如下变换规律: A′γ;σ=Aμ;ρ∂x′γ∂xμ∂xρ∂x′σA'^\gamma{}_{;\sigma}=A^\mu{}_{;\rho}\frac{\partial x'^\gamma}{\partial x^\mu}\frac{\partial x^\rho}{\partial x'^\sigma} A′γ;σ​=Aμ;ρ​∂xμ∂x′γ​∂x′σ∂xρ​ 是二阶混合张量. 习题 5 已知 ds2=gμνdxμdxν=−dτ2\text{d}s^2=g_{\mu\nu}\text{d}x^\mu\text{d}x^\nu=-\text{d}\tau^2ds2=gμν​dxμdxν=−dτ2,从变分原理 δ∫ABds=0orδ∫AB(dτdλ)2dλ=0\delta\int_A^B\text{d}s=0\quad\text{or}\quad\delta\int_A^B\left(\frac{\text{d}\tau}{\text{d}\lambda}\right)^2\text{d}\lambda=0 δ∫AB​ds=0orδ∫AB​(dλdτ​)2dλ=0 求出短程线方程. 这个在 这里讲过了罢. 习题 6 试证: Γαμμ=12gμνgμν,α=∂∂xα(ln⁡−g)\Gamma^\mu_{\alpha\mu}=\frac{1}{2}g^{\mu\nu}g_{\mu\nu,\alpha}=\frac{\partial}{\partial x^\alpha}(\ln\sqrt{-g}) Γαμμ​=21​gμνgμν,α​=∂xα∂​(ln−g ​) 在 这里写过. 习题 7 设 {t,x}\{t,x\}{t,x} 是二维 Minkowski 空间的 Lorentz 坐标系,试证由下式定义的 {t′,x′}\{t',x'\}{t′,x′} 也是 Lorentz 系: {t′=tcosh⁡λ+xsinh⁡λx′=tsinh⁡λ+xcosh⁡λ ,λ=const.\begin{cases} t'=t\cosh\lambda+x\sinh\lambda\\\\ x'=t\sinh\lambda+x\cosh\lambda \end{cases}\,,\quad\lambda=\text{const.} ⎩ ⎨ ⎧​t′=tcoshλ+xsinhλx′=tsinhλ+xcoshλ​,λ=const. 注:Lorentz 坐标系指二维 Minkowski 度规在其中能写成 (−1001)\begin{pmatrix} -1&0\\0&1 \end{pmatrix} (−10​01​) 的坐标系. 度规的变换法则: gμν′=gαβ∂xα∂x′μ∂xβ∂x′νg'_{\mu\nu}=g_{\alpha\beta}\frac{\partial x^\alpha}{\partial x'^\mu}\frac{\partial x^\beta}{\partial x'^\nu} gμν′​=gαβ​∂x′μ∂xα​∂x′ν∂xβ​ 因为是二维,直接计算分量好了: g11′=g11∂t∂t′∂t∂t′+g12∂t∂t′∂x∂t′+g21∂x∂t′∂t∂t′+g22∂x∂t′∂x∂t′=−cosh⁡2λ+0+0+sinh⁡2λ=−1g12′=g11∂t∂t′∂t∂x′+g12∂t∂t′∂x∂x′+g21∂x∂t′∂t∂x′+g22∂x∂t′∂x∂x′=cosh⁡λsinh⁡λ+0+0−cosh⁡λsinh⁡λ=0g21′=g11∂t∂x′∂t∂t′+g12∂t∂x′∂x∂t′+g21∂x∂x′∂t∂t′+g22∂x∂x′∂x∂t′=cosh⁡λsinh⁡λ+0+0−cosh⁡λsinh⁡λ=0g22′=g11∂t∂x′∂t∂x′+g12∂t∂x′∂x∂x′+g21∂x∂x′∂t∂x′+g22∂x∂x′∂x∂x′=cosh⁡2λ+0+0−sinh⁡2λ=1\begin{aligned} g'_{11}&=g_{11}\frac{\partial t}{\partial t'}\frac{\partial t}{\partial t'}+g_{12}\frac{\partial t}{\partial t'}\frac{\partial x}{\partial t'}+g_{21}\frac{\partial x}{\partial t'}\frac{\partial t}{\partial t'}+g_{22}\frac{\partial x}{\partial t'}\frac{\partial x}{\partial t'}\\\\ &=-\cosh^2\lambda+0+0+\sinh^2\lambda=-1\\\\ g'_{12}&=g_{11}\frac{\partial t}{\partial t'}\frac{\partial t}{\partial x'}+g_{12}\frac{\partial t}{\partial t'}\frac{\partial x}{\partial x'}+g_{21}\frac{\partial x}{\partial t'}\frac{\partial t}{\partial x'}+g_{22}\frac{\partial x}{\partial t'}\frac{\partial x}{\partial x'}\\\\ &=\cosh\lambda\sinh\lambda+0+0-\cosh\lambda\sinh\lambda=0\\\\ g'_{21}&=g_{11}\frac{\partial t}{\partial x'}\frac{\partial t}{\partial t'}+g_{12}\frac{\partial t}{\partial x'}\frac{\partial x}{\partial t'}+g_{21}\frac{\partial x}{\partial x'}\frac{\partial t}{\partial t'}+g_{22}\frac{\partial x}{\partial x'}\frac{\partial x}{\partial t'}\\\\ &=\cosh\lambda\sinh\lambda+0+0-\cosh\lambda\sinh\lambda=0\\\\ g'_{22}&=g_{11}\frac{\partial t}{\partial x'}\frac{\partial t}{\partial x'}+g_{12}\frac{\partial t}{\partial x'}\frac{\partial x}{\partial x'}+g_{21}\frac{\partial x}{\partial x'}\frac{\partial t}{\partial x'}+g_{22}\frac{\partial x}{\partial x'}\frac{\partial x}{\partial x'}\\\\ &=\cosh^2\lambda+0+0-\sinh^2\lambda=1 \end{aligned} g11′​g12′​g21′​g22′​​=g11​∂t′∂t​∂t′∂t​+g12​∂t′∂t​∂t′∂x​+g21​∂t′∂x​∂t′∂t​+g22​∂t′∂x​∂t′∂x​=−cosh2λ+0+0+sinh2λ=−1=g11​∂t′∂t​∂x′∂t​+g12​∂t′∂t​∂x′∂x​+g21​∂t′∂x​∂x′∂t​+g22​∂t′∂x​∂x′∂x​=coshλsinhλ+0+0−coshλsinhλ=0=g11​∂x′∂t​∂t′∂t​+g12​∂x′∂t​∂t′∂x​+g21​∂x′∂x​∂t′∂t​+g22​∂x′∂x​∂t′∂x​=coshλsinhλ+0+0−coshλsinhλ=0=g11​∂x′∂t​∂x′∂t​+g12​∂x′∂t​∂x′∂x​+g21​∂x′∂x​∂x′∂t​+g22​∂x′∂x​∂x′∂x​=cosh2λ+0+0−sinh2λ=1​ 得证. 习题 8 已知 gμν;λ=0g_{\mu\nu;\lambda}=0gμν;λ​=0,求证 gμν;λ=0g^{\mu\nu}{}_{;\lambda}=0gμν;λ​=0. 已知恒等式 gμαgαν=δμνg^{\mu\alpha}g_{\alpha\nu}=\delta^\mu{}_\nugμαgαν​=δμν​,对这个式子两边求协变微商: gμα;λ⋅gαν+gμαgαν;λ=0g^{\mu\alpha}{}_{;\lambda}\cdot g_{\alpha\nu}+g^{\mu\alpha}g_{\alpha\nu;\lambda}=0 gμα;λ​⋅gαν​+gμαgαν;λ​=0 但是我们已经知道 gαν;λ=0g_{\alpha\nu;\lambda}=0gαν;λ​=0,所以 gμα;λ⋅gαν=0g^{\mu\alpha}{}_{;\lambda}\cdot g_{\alpha\nu}=0gμα;λ​⋅gαν​=0. 再两边同时乘以 gνβg^{\nu\beta}gνβ: gμα;λ⋅δβα=gμβ;λ=0g^{\mu\alpha}{}_{;\lambda}\cdot\delta^{\beta}{}_\alpha=g^{\mu\beta}{}_{;\lambda}=0 gμα;λ​⋅δβα​=gμβ;λ​=0 证毕. 习题 9 已知 Aμ;ν=Aμ,ν−ΓμνλAλA_{\mu;\nu}=A_{\mu,\nu}-\Gamma^\lambda_{\mu\nu}A_\lambdaAμ;ν​=Aμ,ν​−Γμνλ​Aλ​,利用标量微分关系 U;μ=U,μU_{;\mu}=U_{,\mu}U;μ​=U,μ​ 以及 Leibniz 法则证明: Bμ;ν=Bμ,ν+ΓλνμBλB^\mu{}_{;\nu}=B^\mu{}_{,\nu}+\Gamma^\mu_{\lambda\nu}B^\lambda Bμ;ν​=Bμ,ν​+Γλνμ​Bλ (说起来这个不是也推导过吗… 算了) 构造一个标量 AμBμA_\mu B^\muAμ​Bμ,对这个标量求协变微商: (AμBμ);λ=(AμBμ),λAμ;λBμ+AμBμ;λ=Aμ,λBμ+AμBμ,λ(Aμ,λ−ΓμλνAν)Bμ+AμBμ;λ=Aμ,λBμ+AμBμ,λAμBμ;λ=AμBμ,λ+ΓμλνAνBμAμBμ;λ=AμBμ,λ+ΓνλμAμBνBμ;λ=Bμ,λ+ΓνλμBν\begin{aligned} (A_\mu B^\mu)_{;\lambda} &= (A_\mu B^\mu)_{,\lambda}\\\\ A_{\mu;\lambda}B^\mu+A_\mu B^\mu{}_{;\lambda}&=A_{\mu,\lambda}B^\mu+A_\mu B^\mu{}_{,\lambda}\\\\ (A_{\mu,\lambda}-\Gamma^\nu_{\mu\lambda}A_\nu)B^\mu+A_\mu B^\mu{}_{;\lambda}&=A_{\mu,\lambda}B^\mu+A_\mu B^\mu{}_{,\lambda}\\\\ A_\mu B^\mu{}_{;\lambda}&=A_\mu B^\mu{}_{,\lambda}+\Gamma^\nu_{\mu\lambda}A_\nu B^\mu\\\\ A_\mu B^\mu{}_{;\lambda}&=A_\mu B^\mu{}_{,\lambda}+\Gamma^\mu_{\nu\lambda}A_\mu B^\nu\\\\ B^\mu{}_{;\lambda}&=B^\mu{}_{,\lambda}+\Gamma^\mu_{\nu\lambda}B^\nu \end{aligned} (Aμ​Bμ);λ​Aμ;λ​Bμ+Aμ​Bμ;λ​(Aμ,λ​−Γμλν​Aν​)Bμ+Aμ​Bμ;λ​Aμ​Bμ;λ​Aμ​Bμ;λ​Bμ;λ​​=(Aμ​Bμ),λ​=Aμ,λ​Bμ+Aμ​Bμ,λ​=Aμ,λ​Bμ+Aμ​Bμ,λ​=Aμ​Bμ,λ​+Γμλν​Aν​Bμ=Aμ​Bμ,λ​+Γνλμ​Aμ​Bν=Bμ,λ​+Γνλμ​Bν​ 证毕. 习题 10 一个嵌入三维 Euclidean 空间的普通球面空间,选用球极坐标系,则其线元为 ds2=a2dθ2+a2sin⁡2θdφ2\text{d}s^2=a^2\text{d}\theta^2+a^2\sin^2\theta\text{d}\varphi^2 ds2=a2dθ2+a2sin2θdφ2 (1) 求 gμνg^{\mu\nu}gμν. (2) 求全部的 Christoffel 联络 Γαβμ\Gamma^\mu_{\alpha\beta}Γαβμ​. (3) 求全部 RνρσμR^\mu_{\nu\rho\sigma}Rνρσμ​. (4) 求全部 RμνR_{\mu\nu}Rμν​. (5) 求 RRR. (6) 写出该度规表示的球面空间的测地线方程. (1) 我们知道,ds2=gμνdxμdxν\text{d}s^2=g_{\mu\nu}\text{d}x^\mu\text{d}x^\nuds2=gμν​dxμdxν,完整写出就是 ds2=g11dθdθ+g12dθdφ+g21dφdθ+g22dφdφ\text{d}s^2=g_{11}\text{d}\theta\text{d}\theta+g_{12}\text{d}\theta\text{d}\varphi+g_{21}\text{d}\varphi\text{d}\theta+g_{22}\text{d}\varphi\text{d}\varphi ds2=g11​dθdθ+g12​dθdφ+g21​dφdθ+g22​dφdφ 对比 ds2\text{d}s^2ds2 的表达式,得到: g11=a2 ,g12=g21=0 ,g22=a2sin⁡2θg_{11}=a^2\,,\quad g_{12}=g_{21}=0\,,\quad g_{22}=a^2\sin^2\theta g11​=a2,g12​=g21​=0,g22​=a2sin2θ 逆变度规张量是协变度规张量的逆矩阵,所以 (gμν)=(1/a2001/a2sin⁡2θ)(g^{\mu\nu})=\begin{pmatrix} 1/a^2&0\\ 0&1/a^2\sin^2\theta \end{pmatrix} (gμν)=(1/a20​01/a2sin2θ​) (2) 直接用 Christoffel 联络的定义: Γαβμ=12gμλ(gαλ,β+gβλ,α−gαβ,λ)\Gamma^{\mu}_{\alpha\beta}=\frac{1}{2}g^{\mu\lambda}(g_{\alpha\lambda,\beta}+g_{\beta\lambda,\alpha}-g_{\alpha\beta,\lambda}) Γαβμ​=21​gμλ(gαλ,β​+gβλ,α​−gαβ,λ​) 本来想一个一个算,后来发现,只有 g22=a2sin⁡2θg_{22}=a^2\sin^2\thetag22​=a2sin2θ 可以求微商,其他分量全部是 000,所以可以简化一些计算. Γ111=Γ112=0Γ121=Γ211=12g12g22,1=0Γ122=Γ212=12g22g22,1=12⋅1a2sin⁡2θ⋅2a2sin⁡θcos⁡θ=cot⁡θΓ221=−12g11g22,1=−12⋅1a2⋅2a2sin⁡θcos⁡θ=−sin⁡θcos⁡θΓ222=−12g21g22,1+12g22g22,2=0\begin{aligned} \boxed{\Gamma^1_{11}}&=\boxed{\Gamma^2_{11}}=\boxed{0}\\\\ \boxed{\Gamma^1_{12}}&=\boxed{\Gamma^1_{21}}=\frac{1}{2}g^{12}g_{22,1}=\boxed{0}\\\\ \boxed{\Gamma^2_{12}}&=\boxed{\Gamma^2_{21}}=\frac{1}{2}g^{22}g_{22,1}=\frac{1}{2}\cdot\frac{1}{a^2\sin^2\theta}\cdot2a^2\sin\theta\cos\theta=\boxed{\cot\theta}\\\\ \boxed{\Gamma^1_{22}}&=-\frac{1}{2}g^{11}g_{22,1}=-\frac{1}{2}\cdot\frac{1}{a^2}\cdot2a^2\sin\theta\cos\theta=\boxed{-\sin\theta\cos\theta}\\\\ \boxed{\Gamma^2_{22}}&=-\frac{1}{2}g^{21}g_{22,1}+\frac{1}{2}g^{22}g_{22,2}=\boxed{0} \end{aligned} Γ111​​Γ121​​Γ122​​Γ221​​Γ222​​​=Γ112​​=0​=Γ211​​=21​g12g22,1​=0​=Γ212​​=21​g22g22,1​=21​⋅a2sin2θ1​⋅2a2sinθcosθ=cotθ​=−21​g11g22,1​=−21​⋅a21​⋅2a2sinθcosθ=−sinθcosθ​=−21​g21g22,1​+21​g22g22,2​=0​​ 只有三个分量不是 000. (这个答案我也没验证过,不过在试图用 Mathematica 验证时翻到了一个小玩意:RGTC Mathematica description,看起来很有意思,先在这里留个档) (3) 天啊他居然还要我算曲率张量… 二维空间,曲率张量只有 161616 个分量,至少还有手动计算的动力. 接下来尝试计算. 由定义,曲率张量 Rλμνρ=Γλν,μρ−Γλμ,νρ+ΓσμρΓλνσ−ΓσνρΓλμσR^\rho_{\lambda\mu\nu}=\Gamma^\rho_{\lambda\nu,\mu}-\Gamma^\rho_{\lambda\mu,\nu}+\Gamma^\rho_{\sigma\mu}\Gamma^\sigma_{\lambda\nu}-\Gamma^\rho_{\sigma\nu}\Gamma^\sigma_{\lambda\mu} Rλμνρ​=Γλν,μρ​−Γλμ,νρ​+Γσμρ​Γλνσ​−Γσνρ​Γλμσ​ 直接开始算 (ようこそ,\Gamma の世界): R1111=Γ11,11−Γ11,11+(Γ111Γ111+Γ211Γ112)−(Γ111Γ111+Γ211Γ112)=0R1112=Γ11,12−Γ11,12+(Γ112Γ111+Γ212Γ112)−(Γ112Γ111+Γ212Γ112)=0R2111=Γ21,11−Γ21,11+(Γ111Γ211+Γ211Γ212)−(Γ111Γ211+Γ211Γ212)=0R2112=Γ21,12−Γ21,12+(Γ112Γ211+Γ212Γ212)−(Γ112Γ211+Γ212Γ212)=0R1211=Γ11,21−Γ12,11+(Γ121Γ111+Γ221Γ112)−(Γ111Γ121+Γ211Γ122)=0R1212=Γ11,22−Γ12,12‾+(Γ122Γ111+Γ222Γ112)−(Γ112Γ121+Γ212Γ122‾)=1R1121=Γ12,11−Γ11,21+(Γ111Γ121+Γ211Γ122)−(Γ121Γ111+Γ221Γ112)=0R1122=Γ12,12‾−Γ11,22+(Γ112Γ121+Γ212Γ122‾)−(Γ122Γ111+Γ222Γ112)=−1R2211=Γ21,21−Γ22,11‾+(Γ121Γ211+Γ221Γ212‾)−(Γ111Γ221+Γ211Γ222)=−sin⁡2θR2212=Γ21,22−Γ22,12+(Γ122Γ211+Γ222Γ212)−(Γ112Γ221+Γ212Γ222)=0R1221=Γ12,21−Γ12,21+(Γ121Γ121+Γ221Γ122)−(Γ121Γ121+Γ221Γ122)=0R1222=Γ12,22−Γ12,22+(Γ122Γ121+Γ222Γ122)−(Γ122Γ121+Γ222Γ122)=0R2121=Γ22,11‾−Γ21,21+(Γ111Γ221+Γ211Γ222)−(Γ121Γ211+Γ221Γ212‾)=sin⁡2θR2122=Γ22,12−Γ21,22+(Γ112Γ222+Γ212Γ222)−(Γ122Γ211+Γ222Γ212)=0R2221=Γ22,21−Γ22,21+(Γ121Γ221+Γ221Γ222)−(Γ121Γ221+Γ221Γ222)=0R2222=Γ22,22−Γ22,22+(Γ122Γ221+Γ222Γ222)−(Γ122Γ221+Γ222Γ222)=0\begin{aligned} \boxed{R^1_{111}}&=\Gamma^1_{11,1}-\Gamma^1_{11,1}+(\Gamma^1_{11}\Gamma^1_{11}+\Gamma^1_{21}\Gamma^2_{11})-(\Gamma^1_{11}\Gamma^1_{11}+\Gamma^1_{21}\Gamma^2_{11})=\boxed{0}\\\\ \boxed{R^2_{111}}&=\Gamma^2_{11,1}-\Gamma^2_{11,1}+(\Gamma^2_{11}\Gamma^1_{11}+\Gamma^2_{21}\Gamma^2_{11})-(\Gamma^2_{11}\Gamma^1_{11}+\Gamma^2_{21}\Gamma^2_{11})=\boxed{0}\\\\ \boxed{R^1_{211}}&=\Gamma^1_{21,1}-\Gamma^1_{21,1}+(\Gamma^1_{11}\Gamma^1_{21}+\Gamma^1_{21}\Gamma^2_{21})-(\Gamma^1_{11}\Gamma^1_{21}+\Gamma^1_{21}\Gamma^2_{21})=\boxed{0}\\\\ \boxed{R^2_{211}}&=\Gamma^2_{21,1}-\Gamma^2_{21,1}+(\Gamma^2_{11}\Gamma^1_{21}+\Gamma^2_{21}\Gamma^2_{21})-(\Gamma^2_{11}\Gamma^1_{21}+\Gamma^2_{21}\Gamma^2_{21})=\boxed{0}\\\\ \boxed{R^1_{121}}&=\Gamma^1_{11,2}-\Gamma^1_{12,1}+(\Gamma^1_{12}\Gamma^1_{11}+\Gamma^1_{22}\Gamma^2_{11})-(\Gamma^1_{11}\Gamma^1_{12}+\Gamma^1_{21}\Gamma^2_{12})=\boxed{0}\\\\ \boxed{R^2_{121}}&=\Gamma^2_{11,2}-\underline{\Gamma^2_{12,1}}+(\Gamma^2_{12}\Gamma^1_{11}+\Gamma^2_{22}\Gamma^2_{11})-(\Gamma^2_{11}\Gamma^1_{12}+\underline{\Gamma^2_{21}\Gamma^2_{12}})=\boxed{1}\\\\ \boxed{R^1_{112}}&=\Gamma^1_{12,1}-\Gamma^1_{11,2}+(\Gamma^1_{11}\Gamma^1_{12}+\Gamma^1_{21}\Gamma^2_{12})-(\Gamma^1_{12}\Gamma^1_{11}+\Gamma^1_{22}\Gamma^2_{11})=\boxed{0}\\\\ \boxed{R^2_{112}}&=\underline{\Gamma^2_{12,1}}-\Gamma^2_{11,2}+(\Gamma^2_{11}\Gamma^1_{12}+\underline{\Gamma^2_{21}\Gamma^2_{12}})-(\Gamma^2_{12}\Gamma^1_{11}+\Gamma^2_{22}\Gamma^2_{11})=\boxed{-1}\\\\ \boxed{R^1_{221}}&=\Gamma^1_{21,2}-\underline{\Gamma^1_{22,1}}+(\Gamma^1_{12}\Gamma^1_{21}+\underline{\Gamma^1_{22}\Gamma^2_{21}})-(\Gamma^1_{11}\Gamma^1_{22}+\Gamma^1_{21}\Gamma^2_{22})=\boxed{-\sin^2\theta}\\\\ \boxed{R^2_{221}}&=\Gamma^2_{21,2}-\Gamma^2_{22,1}+(\Gamma^2_{12}\Gamma^1_{21}+\Gamma^2_{22}\Gamma^2_{21})-(\Gamma^2_{11}\Gamma^1_{22}+\Gamma^2_{21}\Gamma^2_{22})=\boxed{0}\\\\ \boxed{R^1_{122}}&=\Gamma^1_{12,2}-\Gamma^1_{12,2}+(\Gamma^1_{12}\Gamma^1_{12}+\Gamma^1_{22}\Gamma^2_{12})-(\Gamma^1_{12}\Gamma^1_{12}+\Gamma^1_{22}\Gamma^2_{12})=\boxed{0}\\\\ \boxed{R^2_{122}}&=\Gamma^2_{12,2}-\Gamma^2_{12,2}+(\Gamma^2_{12}\Gamma^1_{12}+\Gamma^2_{22}\Gamma^2_{12})-(\Gamma^2_{12}\Gamma^1_{12}+\Gamma^2_{22}\Gamma^2_{12})=\boxed{0}\\\\ \boxed{R^1_{212}}&=\underline{\Gamma^1_{22,1}}-\Gamma^1_{21,2}+(\Gamma^1_{11}\Gamma^1_{22}+\Gamma^1_{21}\Gamma^2_{22})-(\Gamma^1_{12}\Gamma^1_{21}+\underline{\Gamma^1_{22}\Gamma^2_{21}})=\boxed{\sin^2\theta}\\\\ \boxed{R^2_{212}}&=\Gamma^2_{22,1}-\Gamma^2_{21,2}+(\Gamma^2_{11}\Gamma^2_{22}+\Gamma^2_{21}\Gamma^2_{22})-(\Gamma^2_{12}\Gamma^1_{21}+\Gamma^2_{22}\Gamma^2_{21})=\boxed{0}\\\\ \boxed{R^1_{222}}&=\Gamma^1_{22,2}-\Gamma^1_{22,2}+(\Gamma^1_{12}\Gamma^1_{22}+\Gamma^1_{22}\Gamma^2_{22})-(\Gamma^1_{12}\Gamma^1_{22}+\Gamma^1_{22}\Gamma^2_{22})=\boxed{0}\\\\ \boxed{R^2_{222}}&=\Gamma^2_{22,2}-\Gamma^2_{22,2}+(\Gamma^2_{12}\Gamma^1_{22}+\Gamma^2_{22}\Gamma^2_{22})-(\Gamma^2_{12}\Gamma^1_{22}+\Gamma^2_{22}\Gamma^2_{22})=\boxed{0} \end{aligned} R1111​​R1112​​R2111​​R2112​​R1211​​R1212​​R1121​​R1122​​R2211​​R2212​​R1221​​R1222​​R2121​​R2122​​R2221​​R2222​​​=Γ11,11​−Γ11,11​+(Γ111​Γ111​+Γ211​Γ112​)−(Γ111​Γ111​+Γ211​Γ112​)=0​=Γ11,12​−Γ11,12​+(Γ112​Γ111​+Γ212​Γ112​)−(Γ112​Γ111​+Γ212​Γ112​)=0​=Γ21,11​−Γ21,11​+(Γ111​Γ211​+Γ211​Γ212​)−(Γ111​Γ211​+Γ211​Γ212​)=0​=Γ21,12​−Γ21,12​+(Γ112​Γ211​+Γ212​Γ212​)−(Γ112​Γ211​+Γ212​Γ212​)=0​=Γ11,21​−Γ12,11​+(Γ121​Γ111​+Γ221​Γ112​)−(Γ111​Γ121​+Γ211​Γ122​)=0​=Γ11,22​−Γ12,12​​+(Γ122​Γ111​+Γ222​Γ112​)−(Γ112​Γ121​+Γ212​Γ122​​)=1​=Γ12,11​−Γ11,21​+(Γ111​Γ121​+Γ211​Γ122​)−(Γ121​Γ111​+Γ221​Γ112​)=0​=Γ12,12​​−Γ11,22​+(Γ112​Γ121​+Γ212​Γ122​​)−(Γ122​Γ111​+Γ222​Γ112​)=−1​=Γ21,21​−Γ22,11​​+(Γ121​Γ211​+Γ221​Γ212​​)−(Γ111​Γ221​+Γ211​Γ222​)=−sin2θ​=Γ21,22​−Γ22,12​+(Γ122​Γ211​+Γ222​Γ212​)−(Γ112​Γ221​+Γ212​Γ222​)=0​=Γ12,21​−Γ12,21​+(Γ121​Γ121​+Γ221​Γ122​)−(Γ121​Γ121​+Γ221​Γ122​)=0​=Γ12,22​−Γ12,22​+(Γ122​Γ121​+Γ222​Γ122​)−(Γ122​Γ121​+Γ222​Γ122​)=0​=Γ22,11​​−Γ21,21​+(Γ111​Γ221​+Γ211​Γ222​)−(Γ121​Γ211​+Γ221​Γ212​​)=sin2θ​=Γ22,12​−Γ21,22​+(Γ112​Γ222​+Γ212​Γ222​)−(Γ122​Γ211​+Γ222​Γ212​)=0​=Γ22,21​−Γ22,21​+(Γ121​Γ221​+Γ221​Γ222​)−(Γ121​Γ221​+Γ221​Γ222​)=0​=Γ22,22​−Γ22,22​+(Γ122​Γ221​+Γ222​Γ222​)−(Γ122​Γ221​+Γ222​Γ222​)=0​​ 注意 强行算完发现没必要这样… 因为我们之前引入过 RρλμνR_{\rho\lambda\mu\nu}Rρλμν​,并 ,所以这里也是一样,根据讨论,我们知道四个指标只有两个不同值时,独立分量个数为 N(n=2)=n!2!(n−2)!=1N(n=2)=\frac{n!}{2!(n-2)!}=1 N(n=2)=2!(n−2)!n!​=1 也就是只有一个独立的 Rρλμν=Rμνμν=R1212R_{\rho\lambda\mu\nu}=R_{\mu\nu\mu\nu}=R_{1212}Rρλμν​=Rμνμν​=R1212​. 有 R1212=−R2112=−R1221=R2121R_{1212}=-R_{2112}=-R_{1221}=R_{2121} R1212​=−R2112​=−R1221​=R2121​ 这四个不为零的分量. 通过计算一个例子: R2121=Γ22,11−Γ21,21+(Γ111Γ221+Γ211Γ222)−(Γ121Γ211+Γ221Γ212)=sin⁡2θR^1_{212}=\Gamma^1_{22,1}-\Gamma^1_{21,2}+(\Gamma^1_{11}\Gamma^1_{22}+\Gamma^1_{21}\Gamma^2_{22})-(\Gamma^1_{12}\Gamma^1_{21}+\Gamma^1_{22}\Gamma^2_{21})=\sin^2\theta R2121​=Γ22,11​−Γ21,21​+(Γ111​Γ221​+Γ211​Γ222​)−(Γ121​Γ211​+Γ221​Γ212​)=sin2θ 降逆变指标得 R1212=g11R2121+g21R2121=a2sin⁡2θR_{1212}=g_{11}R^1_{212}+g_{21}R^1_{212}=a^2\sin^2\theta R1212​=g11​R2121​+g21​R2121​=a2sin2θ 升指标,可以得到其他的几个非零分量: R1122=g12R2112+g22R2112=−1R2211=g11R1221+g21R1221=−sin⁡2θR1212=g12R2121+g22R2121=1\begin{aligned} R^2_{112}&=g^{12}R_{2112}+g^{22}R_{2112}=-1\\\\ R^1_{221}&=g^{11}R_{1221}+g^{21}R_{1221}=-\sin^2\theta\\\\ R^2_{121}&=g^{12}R_{2121}+g^{22}R_{2121}=1 \end{aligned} R1122​R2211​R1212​​=g12R2112​+g22R2112​=−1=g11R1221​+g21R1221​=−sin2θ=g12R2121​+g22R2121​=1​ 教训:在计算分量极多的张量时,应该通过各种手段排除掉为零的分量. (4) 计算 Ricci 张量,缩并曲率张量的逆变指标和第二协变指标即可,一共是 444 个分量 (同时注意,Ricci 张量是对称张量). R11=R1111+R1212=1R12=R21=R1121+R1222=0R22=R2121+R2222=sin⁡2θ\begin{aligned} R_{11}&=R^1_{111}+R^2_{121}=1\\\\ R_{12}&=R_{21}=R^1_{112}+R^2_{122}=0\\\\ R_{22}&=R^1_{212}+R^2_{222}=\sin^2\theta \end{aligned} R11​R12​R22​​=R1111​+R1212​=1=R21​=R1121​+R1222​=0=R2121​+R2222​=sin2θ​ 警告 我发现很多地方定义的 Ricci 张量是缩并逆变和第三个协变指标,这会差一个负号. 目前看来两者并没有什么很大的区别,又是一个小的符号法则问题. (5) 曲率标量,缩并 Ricci 张量 (升一个指标,再求和) 即可, R=gμνRμν=g11R11+g22R22=1a2+1a2sin⁡2θ⋅sin⁡2θ=2a2R=g^{\mu\nu}R_{\mu\nu}=g^{11}R_{11}+g^{22}R_{22}=\frac{1}{a^2}+\frac{1}{a^2\sin^2\theta}\cdot\sin^2\theta=\frac{2}{a^2} R=gμνRμν​=g11R11​+g22R22​=a21​+a2sin2θ1​⋅sin2θ=a22​ 这里也是,差一个负号. (6) 测地线方程,定义式是 d2xμds2+Γαβμdxαdsdxβds=0\frac{\text{d}^2x^\mu}{\text{d}s^2}+\Gamma^\mu_{\alpha\beta}\frac{\text{d}x^\alpha}{\text{d}s}\frac{\text{d}x^\beta}{\text{d}s}=0 ds2d2xμ​+Γαβμ​dsdxα​dsdxβ​=0 (参量用的是曲线长度) 把之前算的东西放进去, d2θds2−sin⁡θcos⁡θ(dφds)2=0d2φds2+2cot⁡θ⋅dθdsdφds=0\begin{aligned} \frac{\text{d}^2\theta}{\text{d}s^2}-\sin\theta\cos\theta\left(\frac{\text{d}\varphi}{\text{d}s}\right)^2&=0\\\\ \frac{\text{d}^2\varphi}{\text{d}s^2}+2\cot\theta\cdot\frac{\text{d}\theta}{\text{d}s}\frac{\text{d}\varphi}{\text{d}s}&=0 \end{aligned} ds2d2θ​−sinθcosθ(dsdφ​)2ds2d2φ​+2cotθ⋅dsdθ​dsdφ​​=0=0​ 习题 11 证明 Bianchi 恒等式: Rλμν;σρ+Rλνσ;μρ+Rλσμ;νρ=0R^\rho_{\lambda\mu\nu;\sigma}+R^\rho_{\lambda\nu\sigma;\mu}+R^\rho_{\lambda\sigma\mu;\nu}=0 Rλμν;σρ​+Rλνσ;μρ​+Rλσμ;νρ​=0 以及 (Rμν−12gμνR);ν=0\left(R^{\mu\nu}-\frac{1}{2}g^{\mu\nu}R\right)_{;\nu}=0 (Rμν−21​gμνR);ν​=0 就在笔记里面写了:.

2025/9/3
articleCard.readMore

Riemann 几何与张量分析

警告 本章内容很多,所以估计会多次更新. 如果你在文章中看到了这样 这只是一个示例. 的符号,可以点击它,它是一个小小的注释,可能含有通往参考文献的链接.

2025/8/9
articleCard.readMore

流水帐 Week 24

又过了很多天,暑假也开始步入正轨,现在突然想起来说还是更新一下流水帐比较好. 之前那一期是金工实习之后写的,到现在已经三个星期了,这段时间完成的主要事项无非是思政实践、回了一趟老家,还有学科目一然后通过考试;另外,还修改了一部分站点的样式,尝试 EdgeOne Pages 之类. 思政实践 我们思政实践的内容是「京内科研院所专业认知」,其实完全是参观各个科研院所,然后听报告、进实验室到处看. 参观的地点依次是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科院怀柔科学城,期间在怀柔那边住了一晚. 之前的几篇文章, 是在高压中心记录的,当时一共有两场报告,但是前面一场是招生的宣讲,没什么意思就没记录; 是在高能所记的,比较让我惊讶的是,高能所居然还有研究组在阿里原初引力波探测项目那边做事情,在我的印象中他们大多数都是做粒子物理的,和引力波天文的差异比较大. 另外,那天晚上在超理论坛的群里聊天,还提到阿里原初引力波探测项目最近刚刚迎来「初光」,是个上新闻的大事. 想到他们在报告里提了这件事,有种参与感. 是在怀柔记的. 到那里的时候发现不止我们,科学院大学和北理工 (或许是北航?记不清了) 都有支队过来参观,不过并没有给我们相互交流的时间 (科学院大学来的都是大三大四参加夏令营的,正好向他们了解一下夏令营的流程之类或许很好). 另外,整个怀柔科学城几乎都是物质科学领域,参观的实验室要么是飞秒 / 皮秒激光、大型同步辐射光源做物性探测,要么就是各种各样不同原理的「炼丹炉」做原位探测,对我个人而言或许「不是很精彩」,所以听报告的时候笔记也没怎么记. 整个实践过程还是学到了不少东西,不过也发现:这几个食堂都不怎么好吃 (悲). Newton's law IV 这是有关最近玩到的一个游戏:牛顿第四定律. 游戏还在开发之中,现在属于「提前开放游玩」状态 (不过居然要 40 多,好贵). 这个游戏最开始是逛「开往」的时候看到有人推荐,当时申请了提前开玩权限,不过直到最近才发邮件通知我已经可以下载. 游戏本体流程并不长,大概 3 ~ 4 小时能够通关,不过几个隐藏成就可能需要找一会. 这个游戏是一个很有理想的物理老师开发的,每一关都是一个较为简单的高中物理题 (虽然数值设置相当离谱以至于不用计算器根本没法做出来),虽然是高中题目,不过作为一个已经学完的人,看到游戏作者使用「探测器」的方法实现高中试卷上很多抽象的话题 / 在题目还未解出的时候实现循环效果,感觉还是别有韵味. 这和我之前玩「A Slower Speed of Light」(MIT game lab 开发的游戏,模拟光速很小的一个小镇) 的体验很像. 游戏内截图: 作者说游戏还没有完全完成,事实上内容确实只到第一章完结,之后如果做一些相对论或者电磁学的内容可能会更加有趣. 总之非常值得期待! 主题颜色调整组件 最近写了一个调整主题颜色的组件: <template> <div class="color-picker"> <button class="toggle-button" @click="togglePanel">主题颜色</button> <div v-if="showPanel" class="control-panel"> <div class="slider-container"> <input type="range" min="0" max="360" v-model="hue" @input="updateTheme" class="slider" > </div> <div class="color-preview" :style="{ backgroundColor: `hsl(${hue}, 50%, 50%)` }"></div> <div class="actions"> <button class="reset-button" @click="resetTheme"> <span class="icon">↺</span> 重置默认 </button> </div> </div> </div> </template> <script> export default { data() { return { showPanel: false, hue: 200, // 默认蓝色 defaulthue: 200, } }, mounted() { // 从本地存储加载保存的颜色 const savedHue = localStorage.getItem('themeHue') if (savedHue) { this.hue = parseInt(savedHue) this.updateTheme() } }, methods: { togglePanel() { this.showPanel = !this.showPanel }, updateTheme() { // 更新 CSS 变量 document.documentElement.style.setProperty('--theme-hue', `${this.hue}deg`) // 保存到本地存储 localStorage.setItem('themeHue', this.hue) }, resetTheme() { // 重置为默认值 this.hue = this.defaulthue // 更新主题 this.updateTheme() }, } } </script> <style scoped> .toggle-button { padding: 8px 16px; } .control-panel { margin-top: 10px; padding: 15px; background: white; border-radius: 8px; box-shadow: 0 4px 12px rgba(0,0,0,0.15); width: 250px; position: fixed; bottom: 10%; right: 10%; background-color: var(--vp-code-block-bg); display: flex; flex-direction: column; } .slider-container { margin-bottom: 15px; color: var(--vp-c-text-1); } .slider { width: 100%; height: 8px; border-radius: 4px; background: linear-gradient(to right, red, yellow, lime, cyan, blue, magenta, red); outline: none; appearance: none; -webkit-appearance: none; } .slider::-webkit-slider-thumb { -webkit-appearance: none; width: 20px; height: 20px; border-radius: 50%; background: white; border: 2px solid #555; cursor: pointer; } .color-preview { width: 50px; height: 50px; border-radius: 8px; margin: 0 auto; border: 1px solid #eee; } </style> 利用一个存储到本地的变量来实现主题颜色的变化. 但是因为我摸不太清 hsl() 颜色的各种参数调整,所以不能做到默认颜色完全还原 plume 主题之前默认的主题色. 另外这段代码的初始化好像有些问题,可能之后我会再修改一下. 一些杂事 28 号去把科目一给考了,没想到比我想象中要简单,之前在「驾考宝典」上做模拟题总是没法通过,但是到考场上一遍就通过了. 不过还是多亏了我考前那天晚上在网上找了个网课过一遍,没有那些口诀,光做题没什么用. 最近的计划就是把驾照考到手,剩下的时间好好休息. 另外,在家这边就发现,部署在 CloudFlare Pages 上的站点,访问速度比较慢,所以这次尝试了 EdgeOne Pages,虽然没开国内加速,但是访问速度还是要优于 CloudFlare. 如果觉得我的站点访问速度比较慢,可以尝试这个镜像站点:blog.physnya.top. 也欢迎大家帮我测速.

2025/7/31
articleCard.readMore

「自学」广义相对论

这是有关「广义相对论」的一些自学笔记,参考教材是一本较为基础的教科书 ——《广义相对论基础》(赵峥,刘文彪). 在这一系列笔记中,我用下面的颜色标识我自己在阅读教材过程中的一些个人理解: 注意 个人理解 用下面的颜色标识重点、要注意的部分 or 我在学习过程中犯错的部分: 警告 重点! 当然,文中 高亮 的部分、加粗 的部分也是重要的. 一些小贴士、题外话会以下面的颜色标记: 提示 题外话 (这个颜色取决于读者在页面上方 / 右上角选择的「主题颜色」,所以可能因人而异). 总字数:

2025/7/29
articleCard.readMore

广义相对论的物理基础

狭义相对论 我们知道经典力学建立在 Galileo 变换的基础上: {x′=x−vty′=yz′=zt′=t\begin{cases} x'=x-vt\\ y'=y\\ z'=z\\ t'=t \end{cases} ⎩ ⎨ ⎧​x′=x−vty′=yz′=zt′=t​ 而 Einstein 提出的狭义相对论建立在 Lorentz 变换的基础上: {x′=x−vt1−v2/c2y′=yz′=zt′=t−v/c2⋅x1−v2/c2\begin{cases} x'=\frac{x-vt}{\sqrt{1-v^2/c^2}}\\ y'=y\\ z'=z\\ t'=\frac{t-v/c^2\cdot x}{\sqrt{1-v^2/c^2}} \end{cases} ⎩ ⎨ ⎧​x′=1−v2/c2 ​x−vt​y′=yz′=zt′=1−v2/c2 ​t−v/c2⋅x​​ 狭义相对论建立在「光速不变」和「相对性原理」上,值得一提的是,它与 Newton 的时空观最大的区别并不是相对性原理 (Newton 和 Galileo 都认同相对性原理,即在任何惯性系中物理定律应当具有一样的形式),而是光速不变. 在狭义相对论中,光速是作为对时的依据存在的. 若真空中的光速可变,则会导致矛盾: 信号传播的速度并不是无穷大,要测量这个速度,就必须先对好两地的钟,并知道两地之间的距离;但是距离测量本身并不容易,对钟也要事先知晓信号传播的速度才可以实现. 规定好光速的值之后,对钟就变得非常简单,因为可以定义光从 A 走到 B 的用时和从 B 走到 A 的用时是一样的,对钟条件就简单地确定为 tB−tA=tA′−tBt_B-t_A=t_A'-t_B tB​−tA​=tA′​−tB​ 而且这样的对钟是可以扩展的,A 与 B 同步、A 与 C 同步可以得出 B 与 C 同步. 如果定义 tˉA=tA+tA′2=tB\bar{t}_A=\frac{t_A+t_A'}{2}=t_B tˉA​=2tA​+tA′​​=tB​ 就能把全空间的钟对准到同一时刻. 当然上述讲的都是光速不变作为一个「约定」存在的必要性,但是狭义相对论中光速不变是作为一条「公理」存在的. 狭义相对论的困难 两个困难: 惯性系无法定义. Newton 体系中惯性系被定义为相对于绝对空间静止或作匀速直线运动的参考系. 但是狭义相对论中没有绝对空间概念,上面的定义不可以沿用. 尝试用惯性定律来代替的方式是:惯性定律在其中成立的系是惯性系. 但是惯性定律是指「不受外力的物体在参考系中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又产生循环定义. 万有引力存在「不 Lorentz 协变」的困难. 电动力学和力学的定律都能写成 Lorentz 协变的,但是万有引力相关的定律不行. 等效原理 & 广义相对性原理 因为惯性系没办法定义,所以 Einstein 想到所有参考系全部平权,这就是所谓的「广义相对性原理」. 但是这样会引入之前在 Newton 理论中就存在的惯性力. Einstein 注意到惯性力有两个特殊性质: 惯性力不是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因此没有反作用力; 惯性力与物质的质量成正比,所以它产生的加速度和物质的质量 / 组成成分没有关系. 这第二个性质很像我们熟知的 Newton 引力. 水桶实验 Newton 为了论证自己绝对空间的观点,曾经提出所谓的水桶实验:一个装满水的水桶,在静止状态下水面是平的;在旋转起来之后,水逐渐被带动着一起旋转,水面变成抛物面. Newton 说这是因为水桶相对于绝对空间有转动,只有相对于绝对空间的转动才是真正的转动,会产生惯性离心力;反之,水在没有被带动时,相对于桶有转动,但是不会受到惯性离心力,这是因为水没有相对于「绝对空间」有转动. Mach 反驳,认为不存在绝对的空间,水受到的惯性离心力来源于水相对于全宇宙的其他物质存在转动. Einstein 自认为他的广义相对论受到了 Mach 观点的启发. 但是事实上两种观念并不相同. 等效原理 等效原理说的是引力场和惯性场等效. 这是引力质量 = 惯性质量的自然推论. 无法通过力学实验来区分引力场和惯性场,比如在一个电梯厢内,当观察者感受到失重时,可能电梯是正在引力场中自由落体,也可能是电梯正在宇宙空间内不受任何外力、作惯性运动. 当然引力场和惯性场有区别: 引力场和惯性场仅在局部等效. 简单的例子是匀加速场,它是一个常值,但是和它在某一点相等的引力场会有一个源. 因此两者仅仅在每一时空点 (注意:不是空间点) 等效. 引力场对时空产生内禀效应,使时空弯曲;而惯性场不改变时空曲率. 引力来源于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反作用力;而惯性力没有反作用力. 惯性场可以通过一个整体的坐标变换来消除,但是引力场只能在时空的某一点被局域坐标变换消除. 例如过某一点的无穷小自由落体坐标系,可以消除这一点的引力场. 因为差别的存在,所以等效原理是一个 局域性 的原理. 注意 这里所有的「局域性」等概念,都是指「时空」上,而不是「空间」上的概念,要注意. 等效原理进一步分为两种形式: 弱等效原理:引力场与惯性场的力学效应是局域不可分辨的; 强等效原理:引力场与惯性场的一切物理效应都是局域不可分辨的. 广义相对论建立在强等效原理的基础上. 虽然如此,弱等效原理等价于 mg=mlm_g=m_lmg​=ml​,因此经历了严格的实验检验,但是强等效原理没有那么严格的实验验证. 到此为止,我们可以在实践意义上定义出什么是「惯性系」:在引力场中自由下落的、无自转的、无穷小参考系是严格的惯性系. Fermi 后来证明,这样的参考系可以一直保持是一个局部惯性系. 从几何的角度来说,就是沿测地线作 Fermi 移动 (即无自转) 的无穷小参考系,可以一直保持是一个局部惯性系. 提示 在外界观测者看来,这样定义的「惯性系」既不是静止的也不是匀速直线运动的,「加速运动」本身并没有绝对的意义. 但是在惯性系中的观者自身所感受到的固有加速度是有绝对意义的:固有加速度为零的观测者沿测地线运动,这就是广义相对论中的「惯性运动」,反之,固有加速度不为零的观测者不会沿测地线运动. 几何上,从一个时空点到另一个时空点,测地线是最长的世界线 (这条线上运动的观者所经历的时间最长),这是 绝对的. 这也是「双生子佯谬」的广义相对论诠释. 注意 Einstein 强调:『等效原理不允许我们谈论参照系的「绝对加速度」.』 这意味着强等效原理 (所有参考系平权) 是「绝对加速度不可测定」的必要条件,也就是广义相对论基本原理的必要条件 (而非充分条件). 新的理论 之前的狭义相对论是四维直角坐标做正交变换的理论. 新的理论作为狭义相对论的推广,应该也是一个四维坐标变换的理论. 但是,要包含坐标系选择所产生的惯性力 (对物体的运动轨迹产生影响),因此原来的直角坐标系应该扩展为曲线坐标系;任意参考系之间的变换,也不一定是正交的,所以扩展到任意的变换. 同时因为等效原理,引力在局部产生的效果和惯性力等效,所以想到引力的处理方式应该和电磁力等作用力不同,要看作时空坐标的弯曲效应. 这样,新的理论就初具雏形,接下来所需要的是数学工具.

2025/7/29
articleCard.readMore

SRT 项目「流星监测」(持续更新)

提示 「置顶」这是我的 SRT 项目「流星监测」的一些记录,估计会长期更新. 2025-07-19 更新 我的 SRT 项目主要做的是流星监测有关内容,利用分布在各地的监控拍到的流星图像 / 视频,通过软件 UFOAnalyzer 进行定轨,以及通过安装在监控内的光栅做光谱分析 (成分监测). 硬件准备 摄像头改装 摄像头使用的是 Hikvision 的产品,大致如下图: 另外还有一台上一代的产品,没有下面的补光灯. 由于我们是要拍摄星空,所以需要改装摄像头,先把补光灯拆掉,再在镜头前装上光栅. 过程较为简单,就是拧掉螺丝然后拆线,把光栅对齐放在镜头前固定. 需要注意的几个要点: 接线的方向不能错; 拆补光灯时要小心拔线,最好从接口处下手,防止线被扯断; 光栅需要用胶带固定一下,否则容易偏,虽然对结果并不产生特别大的影响,但是最好还是放正一点. 数据接入 用下面这样一台路机连接电脑和摄像头: 其中右下那个口连接电源,POE 口连接监控、电脑,LAN 口可以不接线. 之后在电脑上配置 IP 地址,要求和监控摄像头的 IP 前三位一致: Windows 11 电脑, 在「网络适配器」中选择连接路机的网口,点击「更多适配器选项」右边的「编辑」,双击「Internet 协议版本 4 (TCP/IPV4)」. (如图所示) 之后选择「使用下面的 IP 地址」,输入和监控摄像头 IP 前三位相同的一个地址即可. (如图所示) 进行完上面的配置,应该可以直接从 IP 地址在浏览器中访问监控的控制界面. 软件准备 下载软件:IVMS 和 SADP. 连接网线后在 SADP 中多次刷新就能得到监控摄像头的 IP 地址,点击可以进行连接. 可以在 IP 地址访问摄像头之后进行一些设置,如果要观看画面也可以在 IVMS 上看到. 我们后来使用 OBS-studio 做了录屏,并将视频流导入到 UFOcpature 软件中做流星的监测 (捕获流星并截取这段时间的几帧,导出到一个文件夹). 目前的主要问题是 UFO 系列软件不开源而且售价略贵,我们正在寻找替代方案. 2025-10-19 更新 经过几个月的蛰伏我们的项目目前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现在我们已经汇总了国际上各大流星监控网络 / 组织的各种方案,最终考虑得到,目前可行的方案是: 提示 向 FRIPON (Fireball Recovery and InterPlanetary Observation Network) 和 GMN (Global Meteor Network) 的开源代码学习,先考虑在我们的几个核心的观测站点部署上 GMN 开源的系统,实现一个工作流. 已有的核心站点包括我们在乌兰察布营地已经安装完成的那一个监控 (连接的是营地老板的台式 Windows),以及下一周要去安装在两个牧民家里的监控设备 (牧民和营地老板的关系算比较好的,三个站点之间各自相距 100 km100\text{ km}100 km 左右,在内蒙古形成了一个三角网络). 之后我们需要做边缘的小站点散布在西北的各种无人区,这种小站点由鱼眼镜头、CMOS、树莓派和太阳能电池板组成,再加上物联网级别的联网芯片用来 4G 传输数据. 设定上我们想要把这些设备做成集成的一整套,并降低成本. 下一步是优化我们的算法,目前考虑在 GMN 的代码上进行改动,已经有做计算机的一名博士愿意和我们合作,考虑在一个连接监控的树莓派上部署 YOLO 这类比较小的 AI 模型,在本地把 GMN 的 Capture 算法 (GMN 仅仅只有 Capture 部分的代码不能在 Windows 上运行) 筛选出来的数据再经历第二次筛选 (用神经网络),得到更好的数据集发回我们这边,再在我们这边做流星的定轨计算. 另外,我们已经和海康威视 (HikVison) 取得联系,希望加入他们的一个公益计划,目前还在写申请材料的阶段. 如果这个合作能够顺利进行,那么我们可以让他们为我们定制一批摄像头,或者集成我们已有的系统,或者是帮助我们部署 GMN 代码,可能就不再需要额外的树莓派来部署,也不需要再写代码将海康摄像头输出的视频流转为 raw (GMN Capture 代码只接受 raw 的数据,因为 GMN 自己已经做了一套集成的硬件用来出售). 关于定轨,我们需要亚毫秒级别的授时,用来精确计算流星的轨迹,并在爆炸后 (大火球会在离地面 70∼80 km70\sim80\text{ km}70∼80 km 这样的距离尺度上爆炸,没有这个时刻精确的速度我们无法确认陨石落点) 计算可能轨迹. 因此我们考虑的是 GPS 模块授时,这也是硬件需要完成的,下星期我们会尝试在三个核心站点上做安装和调试. 以上是 10-19 的当前进展. 我正在做的是 GPS 模块的调试,18 号晚例会之前我买了 300 m300\text{ m}300 m 网线作为下周安装的备用 (甚至是骑自行车现场提货运回来的),例会之后我们完成了这些工作: 讨论可能的小型集成化站点的方案; 调试 GPS 模块 (刚刚到货); 远程到乌兰察布目前的核心站点,将近半年所有拍摄到的较大流星视频数据和图片数据保存在当地,以便于之后写材料给海康那边. 我主要在做 GPS 模块的调试,当时我没带 Win 本所以是在别人的电脑上做的,但是之后我会在宿舍再做一遍调试,尽量在安装之前摸索一套方法 (因为我工作日没时间去内蒙古做安装,只能交给协会的研究生和博士生学长们做,至少我要把 GPS 安装的方法做出来). 同时这两天我想汇总一下我们 SRT 小组和协会成员总结的一些 FRIPON 和 GMN 工作的基本情况,估计也会放在这篇文章. GPS 模块的调试 关于接线: 正确的接线是: 踩坑点记录 (1) 接线问题: 一开始接线是: 但是这个接线方式连接到电脑启动 u-center (GPS 的一个软件) 之后接收不到 GPS 信号,模块上的 LED 也不亮 (TTL - USB 上的灯亮了). 原因是我们没有供电:TTL - USB 的 5V 口是用来供电的,应该连接到 UCCIN 上去. 其他的,GND 接口 (Ground) 似乎怎么接都没关系,因为说明上写着所有的接地线都连在一起,不过我还没做实验验证是否怎么接都可以. (2) GPS 无信号问题: 一开始我们在开例会的教室 (天文系) 做测试,但是即使连对了线也一直没信号, GMN 和 FRIPON 的基本情况

2025/7/19
articleCard.readMore

物理所报告

提示 这是思政实践中,参观「中国科学院物理所」时,听到的几个报告的一些记录. 拓扑量子材料研究进展 —— 中科院物理所 HM-T03 研究组 材料中的拓扑最开始是从 Hall 效应开始理解的,量子 Hall 效应中的环带如果不完整,就会造成一个行波模式,产生阶梯形的变化. 这是一种宏观的量子现象,不随材料变化;同时是比较稳定的拓扑现象,与材料中掺杂的杂质关系不大. 量子反常 Hall 效应中,不需要外加的磁性,也可以达到稳定边界态;如果存在时间反演对称性,我们可以制造量子自旋 Hall 效应. 量子化版本的 Hall 效应实际上对应着拓扑态,拓扑 = 整数 = 量子. 拓扑物态的发现,改变了人类对于「物态」的认知,拓扑物态完全是由全局的一个拓扑量来描述,和 Landau 的相变理论相互区别. 在拓扑态下,物质具有很多好的性质:拓扑物态中的电子流动性质和经典物态中的运动有很大区别,天然可能产生低能耗、高效率的材料. 近 40 年来,该领域已经获得 3 次 Nobel Prize. 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从第一性原理计算处理论结果,然后尝试预测. 计算预测手段主要来自于密度泛函理论 (DFT):用 Born - Oppenheimer 近似进行拟合. 量子材料中的光 - 物质相互作用 超导材料在光学中的相互作用:单光子探测 (在超导临界态,对于光子的探测极为敏感). 拓扑材料:在普通超导体中电子通过 Cooper 对结合,但是要实现 Majorana 态,就需要找到一些三自旋态. Two - level defect hosts … 这些材料体现了一些 quantum 的性质,所以我们将它们统称为量子材料. 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些光与量子材料的相互作用问题. 利用光学手段研究超导材料 对于某些超导材料,可能存在一些界面,为了理解这里的界面性质、缺陷原子位置,可以使用光学的手段. 这里我们使用同步辐射光源来照射超导界面,得到一个较高分辨率的界面图像;同时可以通过光学手段来调整界面的性质,实现「超导开关」. 当光照射到超导界面,不仅对电子产生激发,同时还改变了超导体的晶体结构. 另外,光源照射可以得到纳米级别的界面图像,所以可以利用晶场成像来判断「哪里导电、哪里不导电」,也就是研究这个界面 (二维电子气) 的输运性质. 量子材料的光学应用 量子材料可以实现打破传统光传播特性的一些光系统,比如只能向一个方向传播的 quantum light,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另外,可以使用量子化的计量基准来对光学测量量进行标准化,用 SI 制常数来规范光学的计量. 拓扑和新型 量子比特和器件 目前的拓扑物态体系都不是超导态,但是拓扑超导态具有非常重要的物理意义,这种物态实现的量子器件因为受到拓扑保护,而具有鲁棒性,稳定性大幅提高;同时因为是超导态,所以可以用来制作量子比特. 近几年 Microsoft 生成已经发布的 Majorana 1 芯片实现了拓扑量子计算,但是实际上并没有实现,感兴趣可以去查一下. 拓扑材料 拓扑材料就是用拓扑量来描述的物质,用一个简单的陈述来描述材料的特性,这类材料的特殊性质与杂质、缺陷无关. 比如用能带来描述某种材料,在外部能带正常,内部能带反转,这就好像材料中间出现了一个「洞」(内部和外部能带方向不同),只要这个洞存在,它的拓扑性质就不改变. 同时,因为能带反转,反转与正常区域一定会有一个交接的部分,这个界面上能带之间没有带隙,所以具有很好的性质. 拓扑材料的表面性质就像一个 pizza,内部是面粉,但是表面具有很丰富的特性. 对于一个二维的拓扑材料,其能带反转区 / 表面就是一维的一个体系. 量子计算 量子比特 = 量子叠加态,用 a∣0⟩+b∣1⟩a\ket{0}+b\ket{1}a∣0⟩+b∣1⟩ 来描述一个态. 量子计算的并行计算能力很强: 以找迷宫出口为例: 经典计算机是走一条路,到头就重新回到上一个路口尝试; 量子计算近可以同时走很多条岔路,极大提升速度. 量子计算的挑战主要是退相干. 我们不能保证在干扰情况下,量子比特能够一直保持耦合的状态,量子比特越多,保真度就越低. 如果使用拓扑量子材料,那么稳定性可以提高非常多. 以所谓 Majorana 零能模 (Majorana Zero Mode, MZM) 为例,Dirac 方程: iℏγμ∂μψ−mcψ=0\text{i}\hbar\gamma^\mu\partial_\mu\psi-mc\psi=0 iℏγμ∂μ​ψ−mcψ=0 其实数解是 MZM,其反粒子是其自身. 产生 MZM 后,用不同的交换方式可以实现信息的记录,类似「结绳记事」;用 MZM 实现的原因是,如果是 boson / fermion,交换会产生对称 / 反对称态,不能出现更多的态. 一些题外话 提示 研究员:大家可能觉得最近几十年多了很多「量子」有关的词汇,有点不适应. 我曾经也被拉过去和民科辩论,和他们解释量子力学是存在的,虽然那些人反驳说:「百度上…」 量子的发展是必然的一种结果. 人们想要测试一些宏观量子现象,所以曾经拿水熊虫放在谐振腔中尝试过,实际上确实有一定的量子效应. 综合极端条件是实现拓扑物态及其量子效应的重要前提.

2025/7/16
articleCard.readMore

高能所报告

提示 这是思政实践中,参观「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时,听到的四个报告的一些记录. 高能所情况介绍 73 年成立. 现在有四个园区:玉泉路、东莞、怀柔和济南. 覆盖多个领域:粒子对撞机、天体物理等. 正在进行: 江门中微子实验 (JUNO):测量两个反应堆群产生的中微子,做更加精细的中微子振荡实验. 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 (LHAASO):在 1/4 阵列运行时 (还未完全建成) 就获得了很多重要发现,21 年建成后开启了「超高能 Gamma 天文」时代. 阿里原初引力波探测实验:海拔 5250 米,北半球最好的 CMB 观测点,与南极点、智利阿塔卡玛一起成为国际三大基地. 硬 X 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 (HXMT):目前 8 年超期服役,是我国 Gamma 天文的开端. 怀柔一号极目系列卫星 (GECAM):20 年发射两颗,之后 22 年发射 C,24 年发射 D. 天地一体化观测到了史上最强射线暴 (全球唯一未达到饱和状态的卫星). 散裂中子源 (CSNS):用作焊接工艺探伤、材料微观结构研究等,与高校研究所和企业有很多合作. 高能同步辐射光源 (HEPS):与中子源不同,使用光子作为探针来探测材料性质. 对于大科学研究来说,需要「运行一代、建设一代、规划一代」,目前在粒子物理、粒子天体物理和公共平台方面都有相应规划,到 2050 年. 正在规划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 (CEPC),为研究 Higgs 粒子和突破标准模型做出贡献. 尾波加速器发展展望 —— 从「桌面光源」到「未来对撞机」 在新的「十五五」规划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一种新的加速器技术. 什么是「尾波加速」 最简单的加速器就是阴极射线管,两个电极和一个玻璃管就能构成一个「加速器」. 到目前,粒子物理最大的加速器是欧洲核子中心的 CERN,周长 27 km27\text{ km}27 km,当然目前在规划的 CEPC 是 100 km100\text{ km}100 km 量级 (还没有通过国家审批). 这种大科学装置一般都是千米级别,规模庞大、建造 / 维护 / 运行的费用很高. 千米级别的粒子加速器能提供的能量是 TeV\text{TeV}TeV 量级,造价已经达到百亿美元. 我们亟需规模更小的加速装置,改变目前的环形加速器设计. 尾波加速器就是一种新的加速器设计,具有高加速梯度 (10∼100 GV/m10\sim100\text{ GV/m}10∼100 GV/m)、小加速结构 (10∼10010\sim10010∼100 微米,飞秒时间结构)、高束流品质 (高峰值流强、低发射度). 想象一个接近光速的「子弹」能量源 (粒子团),在一个稀薄的气体中移动,它所携带的电磁场非常强,能够电离周围的气体,产生一个离子背景,这个离子背景中会留下能量源的尾波. 这个尾波中的电场非常强,达到了 GV/m\text{GV/m}GV/m 的级别,比普通加速器中的电场强数个量级,所以可以大幅压缩所需要的加速长度. 规划 18 年 Nobel Prize 给了光镊和超短超强激光,23 年是阿秒激光,这些技术使得我们实现一个「接近光速的能量源」成为可能,在未来的 20 年内规划一个 10 TeV10\text{ TeV}10 TeV 级别、10 km10\text{ km}10 km 尺度的尾波加速器. 尾波加速的技术同时可以向更小和更大的方向发展. 上面说到的是更大尺度的技术,如果我们把尾波加速器做到桌面大小,目前有 LWFA 桌面同步辐射光源 (21 年中关村论坛发布),大概只有一两米,但是能够提供 50 m50\text{ m}50 m 量级的直线加速器的能量. 更加实用化的领域,23 年中关村论坛发布了世界首台可移动的激光尾波加速器. 「桌面级」的尾波加速器有很多应用场景:Betatron 射线、逆 Compton 散射、放射性疗法等. 这种「桌面光源」可以作为一个科学仪器,进入实验室完成很多任务,它对比上海光源、北京怀柔光源这种 300∼400 m300\sim400\text{ m}300∼400 m 的光源,就像个人电脑和超级计算机的差别. 现在的方向就是把这一类小型加速器做得更加实用化. 24 年中关村论坛发布了世界首台工业级紧凑型 PW 1 Hz\text{PW 1 Hz}PW 1 Hz 激光器,仅仅只有 8 m8\text{ m}8 m 尺度,其能量比之前建立的 2 km2\text{ km}2 km、造价七十亿的自由电子激光器还要高. 束流驱动尾波加速器 PWFA 虽然单发激光的加速效率很高,但是其平均功率太低,所以之后我们需要更大的平均功率. 现在的思路是用一个小型的传统加速器提供较高的平均功率,再使用尾波加速去倍增它的效果,这样可以大幅缩小加速器的规模. 如果做多级的级联,能够实现所谓的超高能对撞机. CMB 与阿里原初引力波实验 CMB 「电视机上的雪花」,但是现在似乎大家都不看电视了. 所以我们现在叫它宇宙诞生时刻的余晖,是第一缕传播出来的光. 宇宙大爆炸之后 30 万年,温度降低到 3000 K3000\text{ K}3000 K,光被释放出来 (光与重子气体解耦). 到目前,原来 3000 K3000\text{ K}3000 K 的黑体辐射谱红移到 2.73 K2.73\text{ K}2.73 K. 光压在重子 / 等离子汤中产生声波,按照角度可以球谐展开,CMB 的角功率谱来自于这些声学振荡. 矛盾点: 宇宙视界问题 曲率为 0 问题 磁单极子等遗迹粒子问题 (见 ) 解决方式是暴涨理论. 当代 CMB 的科学意义 暴涨理论验证:CMB 的极化性质也会有信息. 将不同偏振模式的 CMB 分别做角功率谱,得到两种量子扰动 (标量的 / 张量的) 在暴涨之后被扩大,标量扰动仍然是标量的,但是张量扰动表现为时空扰动,会产生引力波. 所以当前测量 CMB 主要是验证暴涨理论的正确性. Hubble 危机:早期和晚期宇宙所测量得到的 Hubble 常数具有不一致性,这个不一致性在上上周的测量中已经达到了 6.8σ6.8\sigma6.8σ 级别,这样一种新的物理机制需要从 CMB 中去寻找. 中微子科学:中微子先从光子 - 重子汤中解耦,它压低了小型的扰动所带来的影响. 宇宙双折射:目前所预测的轴子 (axion) 与电磁场的相互作用使得光子的偏振方向发生旋转,这会导致 CMB 的两种偏振模式变化,现在对 axion 的预言置信度已经达到 3.7σ3.7\sigma3.7σ. 时域与瞬变科学:之前对瞬变事件的测量都是「先有事件,再测量」;CMB 望远镜虽然不是专门做瞬变事件测量的,却可以做盲搜,发现一些瞬变事件. 当代 CMB 望远镜 我们需要的条件是高纬度、极度干燥. 提示 图片上的这个地方是一个厕所…我们声称我们拥有海拔最高的厕所. AliCPT 在今年 4 月得到了「初光」,对着月球和木星尝试观测. 自主研发 自主研发国产 TES 探测器模块:通过喇叭天线收集数据,通过各类滤波器,分流两个频段的信号. 接收机 / 光路:去除光学污染. 观测 + 标定:传统观测和标定是光束标定 / 指向标定,所以对于探测器的角度要求更加高,新的方法是「探测器极化角标定」,用无人机和地面的坐标来标定探测器. 超导量子计算及其在多体系统中的应用 这属于高能所的「非主流」. 现在的量子计算机分为三种:模拟量子计算、量子退火机、数字量子计算. 模拟量子计算:让量子系统的 Hamiltonian 和实际物理系统 Hamiltonian 一致,实现模拟. 退火:利用退火原理. 当然全世界只有一家公司把产品卖出去了… 数字量子计算:用 0 和 1 这些量子比特来实现计算. DiVincenzo 准则: 系统比特可以拓展; 量子态可以初始化; 系统具有比较长的相干时间; 拥有一套通用量子门操作; 末态信息可以被测量. 量子计算机相比传统计算机更容易被外界环境干扰,所以需要纠错机制,用更多的量子比特来模拟一个实际比特. 近期 Google 团队首次实现了量子计算机错误率低于传统计算机. 我们最希望得到的算法是那些 NP = P 的问题,也就是量子计算机算法可以用多项式复杂度解决,但是经典计算机只能用指数复杂度的算法解决的问题. 经典计算 v.s 量子计算: 固氮酶的结构问题. 这个强关联的系统非常难解,用经典计算机完全不可能解决,但是量子计算机可以在千小时内解决. 量子计算 - 超级计算机结合方案:解决固氮酶最小的团簇问题,用量子计算机生成 P4S4\text{P}_4\text{S}_4P4​S4​ 的初始构象,再用超算来解决演化问题. 量子计算 / 机器学习:实际上两者有一种竞争关系,比如目前对于蛋白质的预测,两者在理论上都能得到结果,但是机器学习目前的方法效率更高.

2025/7/13
articleCard.readMore

冰的变形与显微结构研究

提示 这是思政实践中,参观「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时听到的一场讲座的简记. 交叉研究:材料科学 ⟹\Longrightarrow⟹ 地学研究 (地球科学) 这是一个正面的研究:已知某种物理过程,然后直接对物质施加物理影响,反推地球科学中的一些物理过程. 冰是什么样子的? 冰可能是冬天能够见到的冰,在地学研究中可能是冰川,在实验室中则是冰样品,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可以看到冰的晶体结构. 我们研究的是冰的晶体缺陷 / 变形,要了解缺陷是如何影响变形的:比如空位、位错,或者一些二维的缺陷 (不同晶粒)、三维缺陷 (掏空、外表面缺陷). 晶格优选定向 (CPO) 可以说是一种 rheology (流变学). ε˙=f(T,P,σ,d,F,ϕmelt,ϕrock,⋯ )\dot{\varepsilon}=f(T,P,\sigma,d,F,\phi_{\text{melt}},\phi_{\text{rock}},\cdots) ε˙=f(T,P,σ,d,F,ϕmelt​,ϕrock​,⋯) 应变的来源有很多方面. CPO:对晶体施加一些力,晶格在作用下会出现优选定向. 对于冰来说,它是一种极端各向异性的物质,在不同方向上相同应力下应变的差异可以相差 2 - 4 个数量级,所以要通过实验来确认这种应变的机制. 在实验室研究中,我们一般在 P=10 MPaP=10\text{ MPa}P=10 MPa 量级的压强进行研究,模拟地下 1 km1\text{ km}1 km 处的压强. 改变形变量或者温度,可以发现,在较高温度下,应力分布绕 C 轴呈现环形. 另外一方面,做一些剪切变形实验,这时在高温下呈现双点聚集应力,但是在更大的变形下,双点聚集的角度差异逐渐变小. 根据这一事实,提出模型. 为了验证上面的模型是否正确,使用材料学上比较传统的方法 (通道挤压),得到更大的形变量. 修正的模型得到了更好的拟合结果. 但是走出实验室,地球上冰川的变化速度是远远慢于实验室的,以亿年为单位来变化. 为了外推到地球冰盖的损失速度,需要做一些尺度上的变化. 另外,外推到火星的冰川,还需要考虑岩石在火星冰川的掺杂. 这个比例暂时是不可知的,因为还没有探测器降落到火星的极地环境. 在实验室中为了模拟,在液氮中混合刚玉 (氧化铝) 和水,形成不同掺杂比例的冰. 在掺杂较少的状态下,掺杂冰和纯冰的力学性质相似;但是掺杂较多的冰的晶片滑移形变出现较大的性质差异. 通过对火星的重力、冰的力学性质双重拟合,我们可以夹逼一个范围,对火星冰川总量做一个估计. 目前这种方法作出的估计算是最大胆的一种. 再走远一点,考虑木星的四大卫星:未来探测的重点是木卫二 (Europa)、木卫三 (Ganymede)、 木卫四 (Callisto) 三颗冰卫星. 研究内部的冰是否存在、结构如何… 等等问题. 我们希望在实验室中复现木卫二上「盐水火山」的喷发过程,做一个盐和冰的混合体系,研究压力梯度不均匀情况下,盐水是否能在冰中形成一个通道. 冰物理学遇到的最苛刻的评价是:「你们做的不是发现新物理的研究.」当然,从实验室到行星物理,这仍然是一种「新物理」. 提问 Q: 小尺度的实验室物理是如何与行星上的物理过程发生联系的? A: 我们能做到的只是在实验室中根据遥测的结果,尽力地模拟所有可能的条件,做尽可能多的实验. 这样,在某一天能够真正登上火星或者木星卫星时,能够把结果限制在实验室模拟得到的结果范围内,进行一个预言. Q: 目前的研究能够对 Europa 冰层下的物理现象作出什么程度的了解? A: 目前所有的一手资料仅限照片. 我们非常想作出一些好的结果.

2025/7/12
articleCard.readMore

流水帐 Week 23

终于还是变成半个月一更的局面了吗… 而且昨晚玩了一晚星露谷,拖到周一才来写这一期 Weekly,还是太不在意自己的更新频率了,明明和两个页面都要靠 commit 才能触发更新. 到上周为止,本学期的所有工作才总算告一段落. 上两周是物理系必修的金工实习 (当然也可以选电工实习,不过我选了金工),每天早八到下午五点,晚上基本都在写新的页面,所以 Weekly 自然搁置了. 好罢,其实是看动画片去了,ARIA The Origination 真好看罢. 总结一下这段时间做的事情. 金工实习 作为我校理工科夏季小学期的传统项目,金工实习有悠久的历史,也是很多学生的回忆. —— 话是这么说,但是本身还是比较累人的,特别是对于我们这种学物理而非工科的学生来说. 金工实习分为钳工实习、焊工实习、铸造实习、智能制造 & 车工实习五个部分,几乎每个部分都会做一个小玩意作为纪念品,当然这些小东西没什么用就是了. 钳工 前两天是钳工实习,第一天算是真正意义上的钳工,用手锯、锉刀和台虎钳,把铁块做成了一个小锤子. 不知道为什么今天小锤子已经生锈了,可能是我当时精加工表面做得太过,把锤子的柄也做了抛光,导致很容易被氧化. 第二天是铣工,基本上是在电脑上做一些简单的建模,然后用数字铣床加工: 做了一个 31A 的图标 之后图标会使用铣床做成一枚木质印章,算是又获得了一件没什么用的小玩意罢. 焊工 Day 3 / 4 是焊工实习,简单来说就是学了 3 种焊接的方式,然后做了一个收纳盒. 不得不说,其中某一个半天的考核方式是「焊接一个盒子,要求完全不漏水」,确实非常难,尤其是对于我们这种焊接的初学者来说. 最后我们小组的盒子漏了一滴水,被狠狠扣了 0.5 分 (悲. 当然还是有一个小组完全没有漏水,挺厉害的. 用金属弯折和氩弧焊做的铝制收纳盒 我对我氩弧焊的焊缝还是很满意的,15 min 之内就焊完了,拿了一次满分~ 铸工 这应该是我学得最差的工种了,到现在还是觉得制作砂型的过程非常痛苦,而且制作完之后几乎是一碰就碎,明明使出了最大的力气来紧固砂型,最后的成品也很丑 Qω\omegaωQ. 不过学校把 3D 打印和铸造安排在了一起,所以算是体验了一把 3D 打印技术. 智能制造 在两天的时间内使用一些比较蠢的模块化图形界面编程来完成了一些操作机器人 / 流水线的任务. 比较有趣的体验是,花了小半天来体验香薰的流水线制作,自己调香的感觉还是非常不错的. 参观流水线的时候用上了 MR (混合现实) 技术,来展示流水线内部的运作,这个也算有意思. 智能制造这两天拿到了一瓶香薰、一个小型智能体 (这玩意不能接 API,只能用官方提供的几个模型,而且角色卡设定太过于简单,感觉没什么实用价值;不过算是了解了一些电路板的制作过程). 车工 做了一个指尖陀螺. 可能因为这是手工加工里面最精细的加工方式之一,所以很有成就感: 指尖陀螺 外圈是亚克力,内部是四个黄铜制造的零件 (其中有两个是我用车床精加工的),还有一个轴承. 我做出来的结果在精密程度上是比较好的,误差大概在 ±0.06 mm\pm0.06\text{ mm}±0.06 mm 范围. 而且因为是黄铜,估计也会是存放时间最长的成果罢. Bangumi 番组计划 如大家所见,我又新建了一个页面. 这个东西纯属在金工实习下课后无聊的产物,加上原来的 blog 里面有一个这样的 页面,所以还是想要复刻一个出来. 首先,感谢之前用过的 hexo-bangumi-gallery 插件,我的一些 API 规则是从这里得到的. 和之前的类似,这一次也是写 pre-commit,调用 Bangumi 番组计划 的 API,然后储存数据、通过 Vue 组件显示在页面上. 既然之前已经说过类似的逻辑,这一次就直接把代码放在这里:

2025/7/7
articleCard.readMore

为 blog 添加「动态」页面

刚刚过去的期末周虽然非常紧张刺激,但是似乎我的松弛感和拖延症并没有因为考试的临近而改善,而是催促着我在期末周每天抽出时间来写一个新的板块. 想要在 blog 中建立「动态」页面是我早就在谋划的待办事项,毕竟 老的 blog 中就有基于 Artitalk 建立的页面. 当时是将数据存放在 LeanCloud 上,然后在访问时调用,实现类似于 QQ 动态的效果. 但是国内 LeanCloud 国际版的访问速度十分感人,而且 Artitalk 毕竟是一个不再维护的项目,用起来完全不顺手,所以这一次我准备从头制作出这样的效果. 虽然如此,但是我也没有服务器啊,要部署 memos 之类完全没有条件... 于是我想到「调用 GoToSocial 的 API」! GoToSocial 是什么? GoToSocial 文档 的定义是: GoToSocial 是一个用 Golang 编写的 ActivityPub 社交网络服务端. 通过 GoToSocial,你可以与朋友保持联系,发帖、阅读和分享图片及文章,且不会被追踪或广告打扰! GoToSocial 提供了一个轻量级、可定制且注重安全的进入 联邦宇宙 的入口,它类似但不同于像 Mastodon、Pleroma、Friendica 和 PixelFed 这样的现有项目. 实际上 GoToSocial 是开放网络的一部分,它和 Mastodon 一样,提供了一个联邦式的社交服务. 具体而言,它就像 X (Twitter) 和其他的各种社交软件一样,只是它不会有推荐算法、不会收集你的任何使用数据,是一个去中心化的体系. 选择 GoToSocial 只是因为它比较轻量级,比起 Mastodon 来说,它更适合个人部署 (虽然我并不是自己部署的,但是如果我有服务器,我想我会立马部署一个),它和其他的「入口」一样,都可以让使用者进入联邦宇宙,开启去中心化的社交体验. 目前,GoToSocial 已经进入 Beta 版本阶段,集成了 Mastodon 的 API,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扩展. 因此我之后的操作也是基于已经开放的 API 进行的. 准备工作 首先,为了方便地调用 API,我们需要经过几重身份验证.[1] 登录你所使用的实例的设置界面:https://example.org/settings/user/profile,选择 Applications,进入应用设置面板. 点击 New Application 创建一个应用,然后进入应用的设置面板,会要求指定应用的权限、应用名称等,按照指示和自己的需求填写即可. 创建好的应用会有一个 client ID 和一个 client secret,点击按钮会显示,将它们复制下来记到一个记事本里面: 这时应用已经注册完毕,接下来,访问如下域名: https://example.org/oauth/authorize?client_id=YOUR_CLIENT_ID&redirect_uri=urn:ietf:wg:oauth:2.0:oob&response_type=code&scope=read+write+push 其中 YOUR_CLIENT_ID 字段换成刚刚得到的那一串,example.org 填写自己所用实例的域名,最后的 scope 按照设置时给的权限来填写. 将上述 URL 粘贴到浏览器后,会进入一个登录页面,输入自己账户的用户名和密码进行登录. 之后会到达一个页面,上面写着类似这样的内容: 嗨嗨,your_username! 应用 your_app_name 申请以你的名义执行操作,申请的权限范围是 read+write+push. 如果选择允许,应用将跳转到:urn:ietf:wg:oauth:2.0:oob 继续操作 点击「允许」,进入新的页面,有类似这样的内容: Here's your out-of-band token with scope "read write push", use it wisely: YOUR_AUTHORIZATION_TOKEN 复制这个新生成的 YOUR_AUTHORIZATION_TOKEN,同样存放在某个记事本中. 在这一步得到的令牌是「带外授权令牌」,只能使用一次,所以要利用这个令牌生成可以持续使用的 API 密钥. 向实例发送下面的 POST 请求: curl \ -H 'Content-Type: application/json' \ -d '{ "redirect_uri": "urn:ietf:wg:oauth:2.0:oob", "client_id": "YOUR_CLIENT_ID", "client_secret": "YOUR_CLIENT_SECRET", "grant_type": "authorization_code", "code": "YOUR_AUTHORIZATION_TOKEN" }' \ 'https://example.org/oauth/token' 这里, YOUR_CLIENT_ID 是第一步得到的 client ID; YOUR_CLIENT_SECRET 是第一步得到的 client secret; YOUR_AUTHORIZATION_TOKEN 是第二步得到的 YOUR_AUTHORIZATION_TOKEN. 发送请求后,将会得到类似下面的 json 格式响应: { "access_token": "YOUR_ACCESS_TOKEN", "created_at": 1719577950, "scope": "read", "token_type": "Bearer" } 这里的 YOUR_ACCESS_TOKEN 就是可以反复使用的凭据. 在得到凭据之后,可以通过下面的方法验证凭据是否可用: 提示 curl \ -H 'Authorization: Bearer YOUR_ACCESS_TOKEN' \ 'https://example.org/api/v1/accounts/verify_credentials' 将之前得到的 YOUR_ACCESS_TOKEN 作为请求头. 如果成功,则会得到用户资料的 json 响应. pre-commit 因为我使用的 VuePress 是一个静态站点生成工具,所以要求它每次在被访问时都调用一次 API 然后渲染在页面上肯定不太现实. 因此我想出来的方法是,在每一次 git commit 的时候拉取数据,存在 public/ 文件夹 (也就是会部署在网站根目录的那个静态资源文件夹) 里面,每次显示的时候从这个文件里调用数据即可. 当然不得不说这个方法建立在站点更新速度和我在联邦宇宙发布动态的频率相匹配的基础上,如果网站很长时间不更新,动态也不会更新,这似乎是一个激励我更新的方式. 虽然但是,似乎也可以只更新动态… 是我多虑了. 为了实现这个「在 git commit 之前完成的操作」,需要用到 husky[2]: husky 是一个设置 git hooks 的工具,允许你在项目中植入你设定的 git hooks,在 git 提交代码的前后,你预设的 git hooks 可以得到执行,以对代码、文件等进行预设的检查,或者运行一些脚本. git hooks 设置 在项目的根目录下打开命令行,pnpm 安装: pnpm add --save-dev husky 然后初始化 husky: pnpm exec husky init 这时,.husky/ 文件夹中会有一个 pre-commit 文件,package.json 中也会多出 prepare 命令. 之后添加新的 git hooks,只需要修改 pre-commit 文件即可,比如这里向其中添加了一个新的钩子: pre-commit #!/bin/sh . "$(dirname "$0")/_/husky.sh" echo "Running pre-commit tasks..." pnpm precommit API fetch 脚本 现在需要一个脚本来调用之前得到的 API. 在 DeepSeek 老师的帮助下,我写出了如下 fetch-talks.cjs 以及 pre-commit.cjs: API 密钥和应用名称等,存放在根目录下的 .env 文件中,并在 .gitignore 中将这个文件忽略,保证安全性. 在 package.json 中添加新的命令: "scripts": { "prepare": "husky install", "fetch-talks": "node scripts/fetch-talks.cjs", "precommit": "node scripts/pre-commit.cjs", }, "devDependencies": { "husky": "^8.0.0", }, 到此,pre-commit 就配置完成了. 前端 在得到数据之后,还需要在前端 漂亮地 显示出来. 这里我的想法是写一个新的 Vue 组件: <template> <div class="talks-container"> <div v-if="loading" class="loading" > <div class="spinner"></div> <p>加载动态中...</p> </div> <div v-else-if="error" class="error" > <p>{{ error }}</p> <button @click="fetchTalks" class="retry-btn" > 重试 </button> </div> <div v-else> <div v-if="filteredToots.length === 0" class="empty" > <p> 还没有动态,去 <a :href="mastodonProfile" target="_blank" >GoToSocial</a > 发布一条吧 </p> </div> <div v-else> <div v-for="toot in pagedToots" :key="toot.id" class="toot-card" > <div class="toot-header"> <img :src="toot.account.avatar" alt="头像" class="avatar" no-view /> <div class="account-info"> <a :href="mastodonProfile" target="_blank" class="mastodonProfile" > <span class="display-name">{{ toot.account.display_name }}</span> </a> <span class="username" >@{{ toot.account.username }}@{{ instanceDomain }}</span > </div> <div class="toot-date"> <a :href="toot.uri" target="_blank" > {{ formatDate(toot.created_at) }} </a> </div> </div> <div class="toot-content" v-html="toot.content" ></div> <div v-if="toot.media_attachments.length" class="media-grid" > <div v-for="media in toot.media_attachments" :key="media.id" class="media-item" > <img v-if="media.type === 'image'" :src="media.url" :alt="media.description || '图片'" class="media-image" /> </div> </div> <div class="toot-stats"> <span class="stat-item"> <a :href="toot.uri" target="_blank" > <span class="vpi-reply"></span> {{ toot.replies_count }} </a> </span> <span class="stat-item"> <a :href="toot.uri" target="_blank" > <span class="vpi-reblog"></span> {{ toot.reblogs_count }} </a> </span> <span class="stat-item"> <a :href="toot.uri" target="_blank" > <span class="vpi-star"></span> {{ toot.favourites_count }} </a> </span> </div> </div> <div v-if="totalPages > 1" class="pagination" > <a href="#top"> <button @click="currentPage = Math.max(1, currentPage - 1)" :disabled="currentPage === 1" class="pagination-button prev" > 上一页 </button> </a> <span class="page-info" >第 {{ currentPage }} 页 / 共 {{ totalPages }} 页</span > <a href="#top"> <button @click="currentPage = Math.min(totalPages, currentPage + 1)" :disabled="currentPage === totalPages" class="pagination-button next" > 下一页 </button> </a> </div> </div> </div> </div> </template> <script> export default { name: "Talks", data() { return { loading: true, error: null, toots: [], currentPage: 1, itemsPerPage: 10, instanceDomain: "scg.owu.one", mastodonProfile: "https://scg.owu.one/@physnya", currentImage: "", }; }, computed: { // 过滤转帖和回复 filteredToots() { return this.toots.filter((toot) => !toot.reblog && !toot.in_reply_to_id); }, // 当前页显示的动态 pagedToots() { const start = (this.currentPage - 1) * this.itemsPerPage; const end = start + this.itemsPerPage; return this.filteredToots.slice(start, end); }, // 总页数 totalPages() { return Math.ceil(this.filteredToots.length / this.itemsPerPage); }, }, mounted() { this.fetchTalks(); }, methods: { async fetchTalks() { try { this.loading = true; this.error = null; // 获取数据 const response = await fetch("/talks.json"); if (!response.ok) { throw new Error(`数据加载失败: ${response.status}`); } this.toots = await response.json(); this.loading = false; console.log(`成功加载 ${this.toots.length} 条动态`); } catch (error) { this.error = error.message; this.loading = false; console.error("加载动态失败:", error); } }, formatDate(dateString) { const date = new Date(dateString); return date.toLocaleString("zh-CN", { year: "numeric", month: "2-digit", day: "2-digit", hour: "2-digit", minute: "2-digit", }); }, }, }; </script> <style scoped> .talks-container { max-width: 800px; margin: 0 auto; padding: 1.5rem; } .page-title { text-align: center; margin-bottom: 1.5rem; color: var(--vp-c-text-1); font-size: 1.5rem; font-weight: 600; } .toot-card { background: rgba(255, 255, 255, 0.1); -webkit-backdrop-filter: blur(1.5px); backdrop-filter: blur(1.5px); border-radius: 12px; box-shadow: 0 8px 32px rgba(31, 38, 135, 0.08), inset 0 1px 2px rgba(255, 255, 255, 0.6); padding: 1.2rem; margin-bottom: 1.5rem; transition: transform 0.3s, box-shadow 0.3s, backdrop-filter 0.3s ease-in-out; border: 0.5px solid rgba(from var(--vp-code-block-bg) calc(1 - r) calc(1 - g) calc(1 - b)); } .toot-card:hover { transform: translateY(-3px); box-shadow: 0 8px 32px rgba(31, 38, 135, 0.08), inset 0 1px 2px rgba(255, 255, 255, 0.6); } .toot-header { display: flex; align-items: center; margin-bottom: 1.5rem; position: relative; } .avatar { width: 60px; height: 60px; border-radius: 50%; margin-right: 1.2rem; border: 3px solid #f8f9fa; box-shadow: 0 0.5px 1.5px rgb(from var(--vp-code-block-bg) calc(1 - r) calc(1 - g) calc(1 - b)); cursor: default; } .account-info { flex: 1; } .display-name { font-weight: 700; font-size: 1.1rem; display: block; color: var(--vp-c-text-1); margin-bottom: 0.2rem; } .mastodonProfile { text-decoration: none; color: var(--vp-c-text-1); } a::after { display: none !important; } .username { color: var(--vp-c-text-2); font-size: 0.95rem; } .toot-date { position: absolute; top: 0; right: 0; color: var(--vp-c-text-2); font-size: 0.9rem; } .toot-date a { text-decoration: none; color: var(--vp-c-text-2); } .toot-content { line-height: 1.7; color: var(--vp-c-text-1); font-size: 1rem; margin-bottom: 1.5rem; } .toot-content :deep(a) { color: #3182ce; text-decoration: none; border-bottom: 1px solid #bee3f8; transition: all 0.2s; } .toot-content :deep(a:hover) { color: #2b6cb0; border-bottom-color: #3182ce; } .media-grid { display: grid; grid-template-columns: repeat(auto-fill, minmax(200px, 1fr)); gap: 15px; margin: 1.8rem 0; } .media-item { border-radius: 10px; overflow: hidden; background: #f8fafc; cursor: pointer; transition: transform 0.3s; } .media-item:hover { transform: scale(1.03); } .media-image { width: 100%; height: auto; display: block; aspect-ratio: 1/1; object-fit: cover; } .toot-stats { display: flex; gap: 1.8rem; padding-top: 1.2rem; border-top: 1px solid #edf2f7; color: #718096; font-size: 0.95rem; } .stat-item { display: flex; align-items: center; gap: 0.5rem; } .stat-item a { color: var(--vp-c-text-2); text-decoration: none; } .pagination { display: flex; justify-content: center; align-items: center; gap: 1.8rem; margin-top: 3rem; padding: 1.2rem 0; } .pagination-button { padding: 0.8rem 2rem; background: rgba(255, 255, 255, 0.05); -webkit-backdrop-filter: blur(1.5px); backdrop-filter: blur(1.5px); color: var(--vp-c-text-1); border: none; border-radius: 8px; cursor: pointer; font-size: 1rem; font-weight: 600; transition: background 0.3s; box-shadow: 0 4px 6px rgba(50, 50, 93, 0.11), 0 1px 3px rgba(0, 0, 0, 0.08); } .pagination-button:hover:not(:disabled) { background: var(--vp-code-block-bg); transform: translateY(-2px); } .pagination-button:disabled { background: var(--vp-code-block-bg); cursor: not-allowed; opacity: 0.7; transform: none; } .page-info { color: var(--vp-c-text-2); font-size: 1rem; font-weight: 500; } /* 加载状态 */ .loading { text-align: center; padding: 3rem; color: var(--vp-c-text-2); } .spinner { width: 50px; height: 50px; border: 5px solid rgba(49, 130, 206, 0.2); border-top: 5px solid #3182ce; border-radius: 50%; margin: 0 auto 1.5rem; animation: spin 1s linear infinite; } @keyframes spin { 0% { transform: rotate(0deg); } 100% { transform: rotate(360deg); } } /* 错误状态 */ .error { text-align: center; padding: 3rem; background: #fff5f5; border-radius: 12px; color: #e53e3e; margin: 2rem 0; } .retry-btn { margin-top: 1.5rem; padding: 0.7rem 1.5rem; background: #e53e3e; color: white; border: none; border-radius: 6px; cursor: pointer; font-size: 1rem; transition: background 0.2s; } .retry-btn:hover { background: #c53030; } /* 空状态 */ .empty { text-align: center; padding: 3rem; background: #f0f9ff; border-radius: 12px; color: #3182ce; margin: 2rem 0; } .empty a { color: #3182ce; font-weight: 600; text-decoration: none; } .empty a:hover {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 响应式设计 */ @media (max-width: 768px) { .talks-container { padding: 1.2rem; } .page-title { font-size: 2rem; } .toot-card { padding: 1.3rem; } .avatar { width: 50px; height: 50px; } .toot-date { position: static; margin-top: 0.5rem; font-size: 0.85rem; } .media-grid { grid-template-columns: repeat(auto-fill, minmax(150px, 1fr)); } .pagination { flex-direction: column; gap: 1.2rem; } } @media (max-width: 480px) { .toot-header { flex-direction: column; align-items: flex-start; } .avatar { margin-bottom: 1rem; } .toot-content { font-size: 1.05rem; } .media-grid { grid-template-columns: 1fr; } } .vpi-reply { --icon: url(data:image/svg+xml;base64,PHN2ZyB4bWxucz0iaHR0cDovL3d3dy53My5vcmcvMjAwMC9zdmciIHdpZHRoPSIyNCIgaGVpZ2h0PSIyNCIgdmlld0JveD0iMCAwIDI0IDI0Ij48cGF0aCBmaWxsPSJjdXJyZW50Q29sb3IiIGQ9Im04IDE3bC02LTZsNi02bDEuNDI1IDEuNGwtNC42IDQuNmw0LjYgNC42em0xMiAydi00cTAtMS4yNS0uODc1LTIuMTI1VDE3IDEyaC02LjE3NWwzLjYgMy42TDEzIDE3bC02LTZsNi02bDEuNDI1IDEuNGwtMy42IDMuNkgxN3EyLjA3NSAwIDMuNTM4IDEuNDYzVDIyIDE1djR6Ii8+PC9zdmc+); } .vpi-star { --icon: url(data:image/svg+xml;base64,PHN2ZyB4bWxucz0iaHR0cDovL3d3dy53My5vcmcvMjAwMC9zdmciIHdpZHRoPSIyNCIgaGVpZ2h0PSIyNCIgdmlld0JveD0iMCAwIDI0IDI0Ij48cmVjdCB3aWR0aD0iMjQiIGhlaWdodD0iMjQiIGZpbGw9Im5vbmUiLz48cGF0aCBmaWxsPSJjdXJyZW50Q29sb3IiIGQ9Ik03LjYyNSA2LjRMMTIgLjcyNUwxNi4zNzUgNi40bDYuODUgMi4zbC00LjMyNSA2LjEyNWwuMTc1IDYuODI1TDEyIDE5LjY3NUw0LjkyNSAyMS42NUw1LjEgMTQuOEwuOCA4Ljd6TTguODUgOC4xMjVMNCA5LjcyNUw3LjEgMTQuMkw3IDE4Ljk3NWw1LTEuMzc1bDUgMS40bC0uMS00LjhMMjAgOS43NzVsLTQuODUtMS42NUwxMiA0ek0xMiAxMS41Ii8+PC9zdmc+); } .vpi-reblog { --icon: url(data:image/svg+xml;base64,PHN2ZyB4bWxucz0iaHR0cDovL3d3dy53My5vcmcvMjAwMC9zdmciIHdpZHRoPSIyNCIgaGVpZ2h0PSIyNCIgdmlld0JveD0iMCAwIDI0IDI0Ij48cGF0aCBmaWxsPSJjdXJyZW50Q29sb3IiIGQ9Ik0xMCAyMnYtNC4xbDguNzc1LTguNzI1bDQuMDUgNC4wNzVMMTQuMSAyMnptOS45MjUtOC43bC0xLjI1LTEuMjI1ek0xMiAyMGgxLjI1bDQuMDUtNC4wNWwtLjYyNS0uNjI1bC0uNjI1LS42MjVMMTIgMTguNzV6bTQuNjc1LTQuNjc1bC0uNjI1LS42MjV6bC42MjUuNjI1ek0xMC43NSA5LjI1bC0xLjQtMS40MjVMMTEuMTc1IDZoLTMuMzVxLS4yMjUuNjUtLjcgMS4xMjVUNiA3LjgyNXY4LjM1cS44NzUuMzI1IDEuNDM4IDEuMDg4VDggMTlxMCAxLjI1LS44NzUgMi4xMjVUNSAyMnQtMi4xMjUtLjg3NVQyIDE5cTAtLjk3NS41NjMtMS43MjVUNCAxNi4yVjcuODI1UTMuMTI1IDcuNSAyLjU2MyA2LjczN1QyIDVxMC0xLjI1Ljg3NS0yLjEyNVQ1IDJxLjk3NSAwIDEuNzM4LjU2M1Q3LjgyNSA0aDMuMzVMOS4zNSAyLjE3NUwxMC43NS43NUwxNSA1ek0xOSAycTEuMjUgMCAyLjEyNS44NzVUMjIgNXQtLjg3NSAyLjEyNVQxOSA4dC0yLjEyNS0uODc1VDE2IDV0Ljg3NS0yLjEyNVQxOSAyTTUgMjBxLjQyNSAwIC43MTMtLjI4OFQ2IDE5dC0uMjg4LS43MTJUNSAxOHQtLjcxMi4yODhUNCAxOXQuMjg4LjcxM1Q1IDIwTTUgNnEuNDI1IDAgLjcxMy0uMjg4VDYgNXQtLjI4OC0uNzEyVDUgNHQtLjcxMi4yODhUNCA1dC4yODguNzEzVDUgNm0xNCAwcS40MjUgMCAuNzEzLS4yODhUMjAgNXQtLjI4OC0uNzEyVDE5IDR0LS43MTIuMjg4VDE4IDV0LjI4OC43MTNUMTkgNm0wLTEiLz48L3N2Zz4=); } </style> 将 .vue 文件放在 .vuepress/ 的 components/ 目录下,并在 client.ts 中注册: import { defineClientConfig } from 'vuepress/client' import Talks from './components/Talks.vue' export default defineClientConfig({ app.component('Talks', Talks) }, }) 之后在 markdown 文件中引用组件只需要写 <Talks /> 即可. 在 docs/ 目录下新建一个 markdown 文件,引用上面写好的组件,完成! 示例地址: 后记 第一次自己从头开始写一个页面,感觉学到了不少,比如 husky 的使用、js 脚本的编写,还有 Vue 组件的一些写法之类. 不仅如此,还把我现在用的 plume 主题 (本来就是一个文档主题) 的很多功能尝试了一遍 (╹ڡ╹ ). 这篇文章也算是这学期的一个结束罢,虽然是自己兴趣爱好方面的东西. 希望出成绩之后我还能保持这样的好心态... 本节参考文献:使用 API 进行身份验证 - GoToSocial 文档. ↩︎ 这名字翻译过来是「哈士奇」… ↩︎

2025/6/12
articleCard.readMore

Lesson 55 第一型曲线 & 曲面积分

注意 于期末复习期间看网课补完. 第一型曲线积分 我们从物理的观点来考虑,其实是算一个曲线的 “质量”. 我们前一节课提到了参数化,现在我们作出定义: /Definition/ 设 L⊆RnL\subseteq\R^nL⊆Rn 是曲线, 曲线定义 我们还没有定义曲线!这里开个小差,定义一下曲线: /Definition/ (1) 第一个办法是从 topology 来定义:称拓扑空间 LLL 是一条曲线,若 ∀p∈L\forall p\in L∀p∈L,∃p\exist p∃p 在 LLL 中的一个开邻域 UUU,使得 UUU 同胚于 R1\R^1R1. 我们之前说过同胚的概念:称 f:X→Yf:X\to Yf:X→Y 是同胚,若 fff 是双射且 f,f−1f,f^{-1}f,f−1 连续 (连续曲线). 当然如果 f,f−1f,f^{-1}f,f−1 都是 C1C^1C1 的,就会得到 C1C^1C1 光滑曲线. (2) 另一个方式是几何上的:有同学会觉得隐函数定理没有用,那么作用就体现在这里. 称 L∈R3L\in\R^3L∈R3 是一条 C1C^1C1 光滑曲线,如果 ∀p∈L\forall p\in L∀p∈L,∃p\exist p∃p 在 R3\R^3R3 中的开邻域 VVV 以及 C1C^1C1 函数 F,G:V→RF,G:V\to\RF,G:V→R,使得: L∩V={(x,y,z)∣F(x,y,z)G(x,y,z)∧(FxFyFzGxGyGz) full rank}\begin{aligned} &L\cap V\\\\ &=\left\{(x,y,z)\left|\begin{array}{} F(x,y,z)\\ G(x,y,z) \end{array}\right.\wedge\begin{pmatrix} F_x&F_y&F_z\\ G_x&G_y&G_z \end{pmatrix}\text{ full rank}\right\} \end{aligned} ​L∩V={(x,y,z) ​F(x,y,z)G(x,y,z)​∧(Fx​Gx​​Fy​Gy​​Fz​Gz​​) full rank}​ 由隐函数定理,不妨设: det⁡(FxFyGxGy)≠0\det\begin{pmatrix} F_x&F_y\\G_x&G_y \end{pmatrix}\neq0 det(Fx​Gx​​Fy​Gy​​)=0 则隐函数定理说 ppp 附近可以将 x,yx,yx,y 表示为 zzz 的隐函数,也就是 S∩VS\cap VS∩V 同胚于 UUU,也就是同胚于 R1\R^1R1. 上述定义并不简单,所以我们在课程中一般不严格写曲线定义,而是在看到一个曲线的时候,我们知道这是曲线. 所谓 LLL 的一个 C1C^1C1 光滑参数化是指 C1C^1C1 光滑映射 γ:[a,b]→L\gamma:[a,b]\to Lγ:[a,b]→L 满足: γ\gammaγ 是满射; γ\gammaγ 几乎是单射,唯一不是单射的位置是 “转一圈回来的重合点”,也就是若 γ(t1)=γ(t2)\gamma(t_1)=\gamma(t_2)γ(t1​)=γ(t2​),则或 t1=t2t_1=t_2t1​=t2​,或 {t1,t2}={a,b}\{t_1,t_2\}=\{a,b\}{t1​,t2​}={a,b}; γ′(t)≠0\gamma'(t)\neq0γ′(t)=0 (速度不为零),∀t\forall t∀t. /Definition/ 设 f:L→Rf:L\to\Rf:L→R (权重函数). 物理中,路径 = (路程) ×\times× (时间) 定义 fff 在 LLL 上的第一型曲线积分为: 选定一个 LLL 的 C1C^1C1 光滑参数化 γ:[a,b]→L\gamma:[a,b]\to Lγ:[a,b]→L,积分: ∫Lf=∫abf(γ(t))∣γ′(t)∣dt\int_Lf=\int_a^bf(\gamma(t))|\gamma'(t)|\text{d}t ∫L​f=∫ab​f(γ(t))∣γ′(t)∣dt f(γ(t))f(\gamma(t))f(γ(t)) 是权重,∣γ′(t)∣|\gamma'(t)|∣γ′(t)∣ 是速度,dt\text{d}tdt 是时间微元. 另一种写法是 ∫Lfdl=∫Lfds=∫abf(γ(t))∣γ′(t)∣dt\int_Lf\text{d}l=\int_Lf\text{d}s=\int_a^bf(\gamma(t))|\gamma'(t)|\text{d}t ∫L​fdl=∫L​fds=∫ab​f(γ(t))∣γ′(t)∣dt 这里 dl\text{d}ldl 一般表示长度微元,ds\text{d}sds 一般表示弧长微元. 到这里为止,我们得到的结果已经可以用 Riemann 积分来计算,所以第一型曲线积分实际上已经讲完了. 但是我们想知道,为什么这个结果和参数化是无关的?下面来验证不同参数化给出同样的结果,这保证了我们的定义是好的. 为此,对定义式进行改写: ∫Lfdl=∫abf(γ(t))∣(x′(t),y′(t),z′(t))∣dt=∫abf(γ(t))∣Jγ(t)∣dt\begin{aligned} \int_Lf\text{d}l&=\int_a^bf(\gamma(t))|(x'(t),y'(t),z'(t))|\text{d}t\\\\ &=\int_a^bf(\gamma(t))|J_\gamma(t)|\text{d}t \end{aligned} ∫L​fdl​=∫ab​f(γ(t))∣(x′(t),y′(t),z′(t))∣dt=∫ab​f(γ(t))∣Jγ​(t)∣dt​ 这里的所谓 Jacobian 是一个 1×31\times31×3 的矩阵,但是这不是一个好的描述,因为矩阵没有 “模长” 的概念,所以我们只是提到这一概念而已. 严格来说,这应该是速度矢量生成的平行体的 length: ∣v⃗∣=det⁡(Gram matrix)=det⁡(v⃗Tv⃗)|\vec{v}|=\sqrt{\det(\text{Gram matrix})}=\sqrt{\det(\vec{v}^T\vec{v})} ∣v ∣=det(Gram matrix) ​=det(v Tv ) ​ 于是上面的定义式写成 =∫abf(γ(t))det⁡(JγTJγ)dt=\int_a^bf(\gamma(t))\sqrt{\det(J_\gamma^TJ_\gamma)}\text{d}t =∫ab​f(γ(t))det(JγT​Jγ​) ​dt 这时候有同学要嘲笑,为什么在这么简单的情况下还要这样写?实际上是因为这种写法可以拓展,甚至在计算高维子流形的积分时还是可以这样写. 现在要验证参数化不影响结果,所以考虑两种不同参数化 γ\gammaγ 和 δ\deltaδ,坐标分别是 ttt 和 sss,曲线分别被描述为 γ(t)\gamma(t)γ(t) 和 δ(s)\delta(s)δ(s). 为了追踪 γ(t)\gamma(t)γ(t),我们将 δ(s)\delta(s)δ(s) 写成 δ(α(s))\delta(\alpha(s))δ(α(s)). 于是这两种变换相差一个 map α\alphaα. 因此,总是存在 C1C^1C1 的 α:[a,b]→[c,d]\alpha:[a,b]\to[c,d]α:[a,b]→[c,d],使得 γ=δ∘α\gamma=\delta\circ\alphaγ=δ∘α (任何两个参数化之间,相差一个时间区间上的转化关系). 当然,取方向不同,可能会导致符号差异,所以为了方便叙述,我们下面假设 α\alphaα 是单调递增的映射,这保证了 a→ca\to ca→c,b→db\to db→d. 现在,原来的积分式化为 ∫abf(γ(t))det⁡(JγTJγ)dt=∫cdf(δ(s))det⁡(JδTJδ)ds\begin{aligned} \int_a^bf(\gamma(t))\sqrt{\det(J_\gamma^TJ_\gamma)}\text{d}t&=\int_c^df(\delta(s))\sqrt{\det(J_\delta^TJ_\delta)}\text{d}s \end{aligned} ∫ab​f(γ(t))det(JγT​Jγ​) ​dt​=∫cd​f(δ(s))det(JδT​Jδ​) ​ds​ 这是因为: Jγ=JδJα=Jδ⋅α′J_\gamma=J_\delta J_\alpha=J_\delta\cdot\alpha' Jγ​=Jδ​Jα​=Jδ​⋅α′ 所以 JγTJγ=α′2JδTJδJ_\gamma^TJ_\gamma=\alpha'^2J_\delta^TJ_\deltaJγT​Jγ​=α′2JδT​Jδ​,两个积分直接是一元换元公式,得证. 这里的验证本来在一维可以用列向量来做,但是我们使用了上面这种更复杂的方式,可以推广. 上述写法过于形式化,更加朴素的写法是针对一维的简单验证: γ⃗(t)=δ⃗(α(t))\vec\gamma(t)=\vec\delta(\alpha(t)) γ ​(t)=δ (α(t)) 将两个参数化写为矢量值的函数,因此第一个参数化对应的第一型曲线积分是 ∫abf(γ⃗(t))∣γ⃗′(t)∣dt=∫abf(δ⃗(α(t)))∣δ⃗′(α(t))∣⋅∣α′(t)∣dt\begin{aligned} \int_a^bf(\vec\gamma(t))|\vec\gamma'(t)|\text{d}t&=\int_a^bf(\vec\delta(\alpha(t)))|\vec\delta'(\alpha(t))|\cdot|\alpha'(t)|\text{d}t \end{aligned} ∫ab​f(γ ​(t))∣γ ​′(t)∣dt​=∫ab​f(δ (α(t)))∣δ ′(α(t))∣⋅∣α′(t)∣dt​ 这和另一个参数化的积分相差一个一元 Riemann 积分的换元: ∫cdf(δ⃗(s))∣δ⃗(s)∣ds={∫abf(δ⃗(γ(t))∣δ⃗′(α(t))∣⋅α′(t)dtα↑∫baf(δ⃗(γ(t))∣δ⃗′(α(t))∣⋅α′(t)dtα↓\int_c^df(\vec{\delta}(s))|\vec\delta(s)|\text{d}s=\left\{\begin{array}{} \int_a^bf(\vec{\delta}(\gamma(t))|\vec\delta'(\alpha(t))|\cdot\alpha'(t)\text{d}t&\alpha\uparrow\\\\ \int_b^af(\vec{\delta}(\gamma(t))|\vec\delta'(\alpha(t))|\cdot\alpha'(t)\text{d}t&\alpha\downarrow \end{array}\right. ∫cd​f(δ (s))∣δ (s)∣ds=⎩ ⎨ ⎧​∫ab​f(δ (γ(t))∣δ ′(α(t))∣⋅α′(t)dt∫ba​f(δ (γ(t))∣δ ′(α(t))∣⋅α′(t)dt​α↑α↓​ (因为有绝对值). 因此我们得到第一型曲线积分的性质: 关于 fff 线性; 关于 LLL 可积; 若 L=L1∪L2L=L_1\cup L_2L=L1​∪L2​,则 ∫Lfdl=∫L1fdl+∫L2fdl\int_Lf\text{d}l=\int_{L_1}f\text{d}l+\int_{L_2}f\text{d}l ∫L​fdl=∫L1​​fdl+∫L2​​fdl 这是来源于 Riemann 积分的可加性. 实际上,这些性质都来源于 Riemann 积分的性质. 下面了解一些有关命题: /Claim/ (第一型曲线积分的换元公式) 考虑这样的换元: (u,v,w)⟶Φ(x,y,z)(u,v,w)\overset{\Phi}{\longrightarrow}(x,y,z) (u,v,w)⟶Φ​(x,y,z) 设 Φ:R3→R3\Phi:\R^3\to\R^3Φ:R3→R3 是 C1C^1C1 的正交变换,设 L⊆R3L\subseteq\R^3L⊆R3 是一条曲线,记 L′=Φ−1(L)L'=\Phi^{-1}(L)L′=Φ−1(L) 是一个 pull back,则对于 f:L→Rf:L\to\Rf:L→R (权重) 有 ∫Lfdl=∫L′(f∘Φ)dl\int_Lf\text{d}l=\int_{L'}(f\circ\Phi)\text{d}l ∫L​fdl=∫L′​(f∘Φ)dl /Proof/ 为 L′L'L′ 选一个参数化 γ:[a,b]→L′\gamma:[a,b]\to L'γ:[a,b]→L′,所以 Φ∘γ\Phi\circ\gammaΦ∘γ 是 LLL 的参数化,可以计算: ∫Lfdl=∫abf(Φ∘γ(t))det⁡(JΦ∘γTJΦ∘γ)dt=∫abf(Φ∘γ(t))det⁡(JγTJΦTJΦJγ)dt\begin{aligned} \int_{L}f\text{d}l&=\int_a^bf(\Phi\circ\gamma(t))\sqrt{\det(J_{\Phi\circ\gamma}^TJ_{\Phi\circ\gamma})}\text{d}t\\\\ &=\int_a^bf(\Phi\circ\gamma(t))\sqrt{\det(J_\gamma^TJ_\Phi^TJ_\Phi J_\gamma)}\text{d}t \end{aligned} ∫L​fdl​=∫ab​f(Φ∘γ(t))det(JΦ∘γT​JΦ∘γ​) ​dt=∫ab​f(Φ∘γ(t))det(JγT​JΦT​JΦ​Jγ​) ​dt​ 显然对于一般的双射 Φ\PhiΦ,这一步无法化简,所以要求是正交变换: =∫abf(Φ∘γ(t))det⁡(JγTJγ)dt\begin{aligned} &=\int_a^bf(\Phi\circ\gamma(t))\sqrt{\det(J_\gamma^TJ_\gamma)}\text{d}t \end{aligned} ​=∫ab​f(Φ∘γ(t))det(JγT​Jγ​) ​dt​ 这正是 γ\gammaγ 这一参数化所计算的第一型曲线积分,也就是 =∫L′(f∘Φ)dl=\int_{L'}(f\circ\Phi)\text{d}l =∫L′​(f∘Φ)dl 这就是换元公式. /Remark/ 对于一般的 Φ:R3→R3\Phi:\R^3\to\R^3Φ:R3→R3,不能写出简洁的式子. 下面来看几个例子: /Example/ (线段最短) 证明命题:曲线长 ≥\geq≥ 线段长. 先定义 length: /Definition/ (长度) Length⁡(L)=∫L1⋅dl\operatorname{Length}(L)=\int_L1\cdot\text{d}l Length(L)=∫L​1⋅dl

2025/6/10
articleCard.readMore

流水帐 Week 22

虽然上一次流水帐里信誓旦旦地说自己要总结一下笔记方法,结果到现在为止已经过了三周还没开始写 draft,这是何等的懈怠!该打该打. 但是还是要狡辩一番的:就比如我昨晚写写作课终稿写到今天凌晨 5 点,单凭这一点就知道这几周的 deadline 含量已经是致死级别. 松神的复变函数 + 基础物理学,一周稳定产出 4 次作业,再加上高等微积分补课之后凭空多出的一次作业题,还有近代史纲要的读书报告、写作与沟通终稿、Fourier 光学实验报告,全部卡在这周日提交 (没错,就是今天,但是我凭借坚韧的意志力写完了). 实际上下周我还有一个实验报告,不过时间倒是比较宽裕,或许我今晚之前就能写完罢… 至于笔记整理的有关内容,我还是等到暑假或者小学期来做罢,我想还是更加整块的时间做这样的事情比较好,而且在暑假思政实践开始之前还可以多在学校待一会. 总结一下这几周干了些什么. 站点的小规模装修 说是 “小规模”,实际上 “小” 到了根本没必要写出来的程度,只是因为我没东西可以写了所以拿出来水一点… 首先是加上了「更新日志」,在笔记页面显示. 通过每一次部署时拉取 git 的提交记录来实现. 加上这个主要是因为我经常在上传完笔记之后发现自己写错了 / 被别人指出我写错了,导致某一篇笔记需要多次更新,加上这一功能至少可以提示我这篇笔记的更新时间,还有有没有修正被指出的错误,毕竟有时在飞书上看完留下的评论,就忘记来审核评论和修改笔记了. 另外,稍微改动了一点 css,优化访问体验. 这一次我尝试做了一个方格背景,代码如下: body { background-size: 26px 26px; background-position: center center; background-image: linear-gradient(to right, var(--vp-c-divider) 1px, transparent 1px), linear-gradient(to bottom, var(--vp-c-divider) 1px, transparent 1px); } 之后在之前给 twikoo 写的 css 上稍加改动来适配,总体来说我还比较满意. 同时,调大了 navbar 上文字的字号,之前的字号虽然是默认大小,但是在经历了几天没有角膜塑形镜的生活之后我发现,更大一点的字号比较便于阅读,所以做了这样的调整. 放假之后可能会用多一点时间优化阅读体验,目前的想法是做出像 Nólëbase 一样的阅读强化效果,但是因为那边是 VitePress,所以要针对 VuePress 做改动;当然,聚光灯效果实际上可有可无,毕竟重点在于内容. 之前 npm run docs:dev 的时候发现,我在一些笔记里面用了非 unicode 字符,这一点也在最近全部做了修改,构建的时候命令行没有报 warning 了,清净不少. 生活上的一些事 最近最重要的事情应该是 5.17 的时候脱单了. 自己完全没想到过会发生这样的事情,然后因为我是母胎单身,所以也完全没有恋爱经验,有的时候觉得自己情商实在是好低 Qω\omegaωQ,不过 nvpy 人真的很好,很包容我,在一起也很开心嘿嘿 (挠头.jpg) () 如果你在看的话,不要骂我写得很没文学水平 / 写太少 Qω\omegaωQ… 不过,最近从星系与宇宙的 presentation 开始,自己的效率就有点问题,估计是因为在这个事情上花了太多时间,导致后面的 deadline 挤作一团,必须以每天两个的速度加速完成,让人极度不适. 这一点必须反思. 放一张等了半年才到货的 ayabe 镇楼: 希望期末周顺利.

2025/6/8
articleCard.readMore

Lesson 61 ODE 速通

提示 同学们,我们今天需要讲得极快. 旋度 curl⁡(P,Q,R)=det⁡(i^j^k^∂∂x∂∂y∂∂zPQR)=∇×F⃗\operatorname{curl}(P,Q,R)=\det\begin{pmatrix} \hat{i}&\hat{j}&\hat{k}\\ \frac{\partial}{\partial x}&\frac{\partial}{\partial y}&\frac{\partial}{\partial z}\\ P&Q&R \end{pmatrix}=\nabla\times\vec{F} curl(P,Q,R)=det ​i^∂x∂​P​j^​∂y∂​Q​k^∂z∂​R​ ​=∇×F 我们可以把矢量场 F⃗\vec{F}F 看作一个风速场,问:绕某个轴 n^\hat{n}n^,旋转的快慢? 这时我们取一个平面垂直于 n^\hat{n}n^,轴与平面的交点记为中心点 PPP,可以计算某个探测质点在一圈之中受到风的做功: ∫∂SF⃗⋅dr⃗=Stokes∬S(∇×F⃗)⋅dS⃗=∬S(∇×F⃗)⋅n^dS\int_{\partial S}\vec{F}\cdot\text{d}\vec{r}\overset{\text{Stokes}}{=}\iint_S(\nabla\times\vec{F})\cdot\text{d}\vec{S}=\iint_S(\nabla\times\vec{F})\cdot\hat{n}\text{d}S ∫∂S​F ⋅dr =Stokes∬S​(∇×F )⋅dS =∬S​(∇×F )⋅n^dS 因为想要探测这一点处的旋转快慢,所以取积分区域趋于这一点的极限,这样 “测量” 得更加准确. 于是有 lim⁡r→01area(S)∫∂SF⃗⋅dr⃗=lim⁡r→01area(S)∬S(curl(F⃗)⋅n^)dS=lim⁡r→0curl(F⃗)Q⋅n^=(curl⁡F⃗)(P⃗)⋅n^\begin{aligned} \lim_{r\to0}\frac{1}{\text{area}(S)}\int_{\partial S}\vec{F}\cdot\text{d}\vec{r}&=\lim_{r\to0}\frac{1}{\text{area}(S)}\iint_S(\text{curl}(\vec{F})\cdot\hat{n})\text{d}S\\\\ &=\lim_{r\to0}\text{curl}(\vec{F})_{Q}\cdot\hat{n}\\\\ &=(\operatorname{curl}\vec{F})(\vec{P})\cdot\hat{n} \end{aligned} r→0lim​area(S)1​∫∂S​F ⋅dr ​=r→0lim​area(S)1​∬S​(curl(F )⋅n^)dS=r→0lim​curl(F )Q​⋅n^=(curlF )(P )⋅n^​ 这说明,某点处的旋转快慢程度可以用该点处旋度向旋转轴的的投影来描述. 总结一下我们目前的场论知识: {scalar field A}⟶grad{vector field X}⟶curl{vector field}⟶div{scalar field}Ω0(R3)⟶dΩ1(R3)⟶dΩ2(R3)⟶dΩ3(R3)\{\text{scalar field }A\}\overset{\text{grad}}{\longrightarrow}\{\text{vector field }\mathscr{X}\}\overset{\text{curl}}{\longrightarrow}\{\text{vector field}\}\overset{\text{div}}{\longrightarrow}\{\text{scalar field}\}\\\newline \Omega^0(\R^3)\overset{\text{d}}{\longrightarrow}\Omega^1(\R^3)\overset{\text{d}}{\longrightarrow}\Omega^2(\R^3)\overset{\text{d}}{\longrightarrow}\Omega^3(\R^3) {scalar field A}⟶grad​{vector field X}⟶curl​{vector field}⟶div​{scalar field}Ω0(R3)⟶d​Ω1(R3)⟶d​Ω2(R3)⟶d​Ω3(R3) 物理上有一些常用的命题:就是上述任意两步连续进行都会变成 000. /Claim/ curl⁡(grad⁡φ)=0 ,div⁡(curl⁡v)=0\operatorname{curl}(\operatorname{grad}\varphi)=0\,,\quad\operatorname{div}(\operatorname{curl}v)=0 curl(gradφ)=0,div(curlv)=0 梯度场无旋,旋度场无散. 上述图表是交换的,如下: /Claim/ d∘d\text{d}\circ\text{d}d∘d 恒为零. /Proof/ d∘d(fdxi1⋯dxik)=d(∑j∂f∂xjdxjdxi1⋯dxik)=∑j∑t∂∂xt(∂f∂xj)dxtdxjdxi1⋯dxik\begin{aligned} &\text{d}\circ\text{d}(f\text{d}x_{i_1}\cdots\text{d}x_{i_k})\\\\ &=\text{d}\left(\sum_{j}\frac{\partial f}{\partial x_j}\text{d}x_j\text{d}x_{i_1}\cdots\text{d}x_{i_k}\right)\\\\ &=\sum_j\sum_t\frac{\partial}{\partial x_t}\left(\frac{\partial f}{\partial x_j}\right)\text{d}x_t\text{d}x_j\text{d}x_{i_1}\cdots\text{d}x_{i_k} \end{aligned} ​d∘d(fdxi1​​⋯dxik​​)=d(j∑​∂xj​∂f​dxj​dxi1​​⋯dxik​​)=j∑​t∑​∂xt​∂​(∂xj​∂f​)dxt​dxj​dxi1​​⋯dxik​​​ 计算 dxpdxqdxi1⋯dxik\text{d}x_p\text{d}x_q\text{d}x_{i_1}\cdots\text{d}x_{i_k}dxp​dxq​dxi1​​⋯dxik​​ 项的系数: ∂∂xp(∂f∂xq)−∂∂xq(∂f∂xp)=0\frac{\partial}{\partial x_p}\left(\frac{\partial f}{\partial x_q}\right)-\frac{\partial}{\partial x_q}\left(\frac{\partial f}{\partial x_p}\right)=0 ∂xp​∂​(∂xq​∂f​)−∂xq​∂​(∂xp​∂f​)=0 所以上式恒为零. 改述命题为:若 α=dω\alpha=\text{d}\omegaα=dω,则 dα=0\text{d}\alpha=0dα=0. 我们想要问这个条件是否是充要条件,也就是是否有:若 dα=0\text{d}\alpha=0dα=0,则 α=dω\alpha=\text{d}\omegaα=dω? /Lemma/ (Poincare 引理) 在 Rn\R^nRn 上成立,设 α∈Ωk(Rn)\alpha\in\Omega^k(\R^n)α∈Ωk(Rn) 满足 dα=0\text{d}\alpha=0dα=0,则 ∃  ω∈Ωk−1(Rn)\exist\,\,\omega\in\Omega^{k-1}(\R^n)∃ω∈Ωk−1(Rn) 使得 α=dω\alpha=\text{d}\omegaα=dω. n=3n=3n=3 时,物理上我们有这样的说法: k=1k=1k=1,R3\R^3R3 上的无旋场一定有势 (若 ∇×A⃗=0⟹∃  A⃗=∇φ\nabla\times\vec{A}=0\Longrightarrow\exist\,\,\vec{A}=\nabla\varphi∇×A =0⟹∃A =∇φ); k=2k=2k=2,R3\R^3R3 上的无散场来自旋度场 (若 ∇⋅B⃗=0⟹∃  A⃗\nabla\cdot\vec{B}=0\Longrightarrow\exist\,\,\vec{A}∇⋅B =0⟹∃A 使得 B⃗=∇×A⃗\vec{B}=\nabla\times\vec{A}B =∇×A ). 我们不仔细证明这一结论,因为一般情况比我们想象中要难证明很多. 但是可以先尝试证明 n=3n=3n=3,k=1k=1k=1 的情况: /Proof/ 设 A⃗\vec{A}A 无旋,来定义势能 φ\varphiφ. 定义: φ(u⃗)−φ(u⃗0)=∫L⃗A⃗⋅dr⃗\varphi(\vec{u})-\varphi(\vec{u}_0)=\int_{\vec{L}}\vec{A}\cdot\text{d}\vec{r} φ(u )−φ(u 0​)=∫L ​A ⋅dr 验证定义与 L⃗\vec{L}L 无关:取简单闭曲线 C=L⃗−L⃗′C=\vec{L}-\vec{L}'C=L −L ′ (不妨假设 LLL & L′L'L′ 无自交点) 由 topology,可以证明任意简单闭曲线都能表示为某个曲面的边界. 则有 ∫CA⃗⋅dr⃗=∬S(∇×A⃗)⋅dS⃗=0\int_C\vec{A}\cdot\text{d}\vec{r}=\iint_S(\nabla\times\vec{A})\cdot\text{d}\vec{S}=0 ∫C​A ⋅dr =∬S​(∇×A )⋅dS =0 (A⃗\vec{A}A 无旋) 所以 ∫L⃗A⃗⋅dr⃗−∫L⃗′A⃗⋅dr⃗=0\int_{\vec{L}}\vec{A}\cdot\text{d}\vec{r}-\int_{\vec{L}'}\vec{A}\cdot\text{d}\vec{r}=0 ∫L ​A ⋅dr −∫L ′​A ⋅dr =0 得证. 对于 k=2k=2k=2 的部分,Poincare 手动构造出了旋度场使得 ∇×A⃗=B⃗\nabla\times\vec{A}=\vec{B}∇×A =B : /Proof/ 如下构造: A1(x,y,z)=∫01[zB2(tx,ty,tz)−yB3(tx,ty,tz)]tdtA2(x,y,z)=∫01[xB3(tx,ty,tz)−zB1(tx,ty,tz)]tdtA3(x,y,z)=∫01[yB1(tx,ty,tz)−xB2(tx,ty,tz)]tdt\begin{aligned} A_1(x,y,z)&=\int_0^1[zB_2(tx,ty,tz)-yB_3(tx,ty,tz)]t\text{d}t\\ A_2(x,y,z)&=\int_0^1[xB_3(tx,ty,tz)-zB_1(tx,ty,tz)]t\text{d}t\\ A_3(x,y,z)&=\int_0^1[yB_1(tx,ty,tz)-xB_2(tx,ty,tz)]t\text{d}t \end{aligned} A1​(x,y,z)A2​(x,y,z)A3​(x,y,z)​=∫01​[zB2​(tx,ty,tz)−yB3​(tx,ty,tz)]tdt=∫01​[xB3​(tx,ty,tz)−zB1​(tx,ty,tz)]tdt=∫01​[yB1​(tx,ty,tz)−xB2​(tx,ty,tz)]tdt​ 只需要证明 ∇×A⃗=B⃗\nabla\times\vec{A}=\vec{B}∇×A =B . 我们只证明如下式子: B1(x,y,z)=∂∂yA3−∂∂zA2B_1(x,y,z)=\frac{\partial}{\partial y}A_3-\frac{\partial}{\partial z}A_2 B1​(x,y,z)=∂y∂​A3​−∂z∂​A2​ 我们在这里需要知道含参积分的求导: 对于含参积分 F(x)=∫cdf(x,y)dyF(x)=\int_c^df(x,y)\text{d}y F(x)=∫cd​f(x,y)dy /Theorem/ 若 fff 是连续二元函数 ⟹\Longrightarrow⟹ FFF 连续. 进一步,若 ∂f∂x\frac{\partial f}{\partial x}∂x∂f​ 也连续,则 F′(x)=∫cd∂f∂x(x,y)dyF'(x)=\int_c^d\frac{\partial f}{\partial x}(x,y)\text{d}y F′(x)=∫cd​∂x∂f​(x,y)dy 提示 也就是 “积分里面求微分”. Feynman 声称他在中学时知道了这个 “积分里求微分” 的方法,并且他吹嘘说这个方法让他得了 Nobel Prize,因为在做 QED 的路径积分时要非常经常地使用这一方法. ∂A3∂y=∂∂y∫01(yB1−xB2)tdt=∫01[B1(tx,ty,tz)+t∂B1∂y(tx,ty,tz)t−x∂B2∂y(tx,ty,tz)t]tdt\begin{aligned} &\frac{\partial A_3}{\partial y}\\&=\frac{\partial}{\partial y}\int_0^1(yB_1-xB_2)t\text{d}t\\\\ &=\int_0^1\left[B_1(tx,ty,tz)+t\frac{\partial B_1}{\partial y}(tx,ty,tz)t-x\frac{\partial B_2}{\partial y}(tx,ty,tz)t\right]t\text{d}t \end{aligned} ​∂y∂A3​​=∂y∂​∫01​(yB1​−xB2​)tdt=∫01​[B1​(tx,ty,tz)+t∂y∂B1​​(tx,ty,tz)t−x∂y∂B2​​(tx,ty,tz)t]tdt​ 另一项同理,相减得到 ∂A3∂y−∂A2∂z=∫01[B1+y∂B1∂yt−x∂B2∂yt−x∂B1∂zt+B1+z∂B1∂zt]tdt=∫01[2B1+y∂B1∂yt+x∂B1∂xt+z∂B1∂zt]tdt=∫01[2B1(tx,ty,tz)tdt+(dB1(tx,ty,tz)dt)t2dt]=∫012B1(tx,ty,tz)tdt+B1(tx,ty,tz)t2∣01−∫01B1(tx,ty,tz)⋅2tdt=B1(x,y,z)\begin{aligned} &\frac{\partial A_3}{\partial y}-\frac{\partial A_2}{\partial z}\\ &=\int_0^1\left[B_1+y\frac{\partial B_1}{\partial y}t-x\frac{\partial B_2}{\partial y}t-x\frac{\partial B_1}{\partial z}t+B_1+z\frac{\partial B_1}{\partial z}t\right]t\text{d}t\\\\ &=\int_0^1\left[2B_1+y\frac{\partial B_1}{\partial y}t+x\frac{\partial B_1}{\partial x}t+z\frac{\partial B_1}{\partial z}t\right]t\text{d}t\\\\ &=\int_0^1\left[2B_1(tx,ty,tz)t\text{d}t+\left(\frac{\text{d}B_1(tx,ty,tz)}{\text{d}t}\right)t^2\text{d}t\right]\\\\ &=\int_0^12B_1(tx,ty,tz)t\text{d}t+B_1(tx,ty,tz)t^2|^1_0-\int_0^1B_1(tx,ty,tz)\cdot2t\text{d}t\\\\ &=B_1(x,y,z) \end{aligned} ​∂y∂A3​​−∂z∂A2​​=∫01​[B1​+y∂y∂B1​​t−x∂y∂B2​​t−x∂z∂B1​​t+B1​+z∂z∂B1​​t]tdt=∫01​[2B1​+y∂y∂B1​​t+x∂x∂B1​​t+z∂z∂B1​​t]tdt=∫01​[2B1​(tx,ty,tz)tdt+(dtdB1​(tx,ty,tz)​)t2dt]=∫01​2B1​(tx,ty,tz)tdt+B1​(tx,ty,tz)t2∣01​−∫01​B1​(tx,ty,tz)⋅2tdt=B1​(x,y,z)​ 得证. /Remark/ 这是如何构造出来的? 相当于构造 Φ:Rn×[0,1]→Rn\Phi:\R^n\times[0,1]\to\R^nΦ:Rn×[0,1]→Rn,得到 Φ(x1,⋯ ,xn,t)=(tx1,⋯ ,txn)\Phi(x_1,\cdots,x_n,t)=(tx_1,\cdots,tx_n)Φ(x1​,⋯,xn​,t)=(tx1​,⋯,txn​). Poincare 令: ∫01(Φ∗α)=ω\int_0^1(\Phi^*\alpha)=\omega ∫01​(Φ∗α)=ω 则 ω∈Ωk−1(Rn)\omega\in\Omega^{k-1}(\R^n)ω∈Ωk−1(Rn),容易验证 dω=α\text{d}\omega=\alphadω=α. Poincare 引理只在 Rn\R^nRn 上成立,对于一般的流形 XXX, Ω0(X)⟶dΩ1(X)⟶dΩ2(X)⟶d⋯\Omega^0(X)\overset{\text{d}}{\longrightarrow}\Omega^1(X)\overset{\text{d}}{\longrightarrow}\Omega^2(X)\overset{\text{d}}{\longrightarrow}\cdots Ω0(X)⟶d​Ω1(X)⟶d​Ω2(X)⟶d​⋯ 问:还有没有 Poincare 引理成立? 我们已经证明 {α=dω}⊆{dα=0}\{\alpha=\text{d}\omega\}\subseteq\{\text{d}\alpha=0\}{α=dω}⊆{dα=0},定义: Hk(X)={dα=0 , α∈Ωk(X)}{α=dω , α∈Ωk−1(X)}H^k(X)=\frac{\{\text{d}\alpha=0\,,\,\alpha\in\Omega^k(X)\}}{\{\alpha=\text{d}\omega\,,\,\alpha\in\Omega^{k-1}(X)\}} Hk(X)={α=dω,α∈Ωk−1(X)}{dα=0,α∈Ωk(X)}​ 来描述两个集合的差异. 这就是 XXX 的 kkk 维上同调 (de Rham cohomology) H1(X)={XH^1(X)=\{XH1(X)={X 上的无旋场}/{\}/\{}/{有势场}\}}. H2(X)={XH^2(X)=\{XH2(X)={X 上的无散场}/{\}/\{}/{旋度场}\}}. 提示 推荐大家在暑假看一本书 From Calculus to Cohomology. 这是我们课程最好的一本后续读物. ODE Ordinary Differential Equation. 求解 ODE 实际上就是求 (所有) 的 y=y(x)y=y(x)y=y(x) 使之满足一个有关 yyy 和 yyy 的高阶导数的方程. F(y(x),y(1)(x),⋯ ,y(n)(x))=0 ,∀x∈IF(y(x),y^{(1)}(x),\cdots,y^{(n)}(x))=0\,,\quad\forall x\in I F(y(x),y(1)(x),⋯,y(n)(x))=0,∀x∈I 在 III 上求 ODE 的所有解 / 通解. 方法或者目的是:去掉求导符号,积分 / 做 nnn 次积分. 同学们大多数是物理背景,在物理中,我们会更关心演化的过程,一般而言我们得到的条件是 {F(y,y(1),⋯ ,y(n))=0y(x0)=y0y(1)(x0)=y1⋮y(n−1)(x0)=yn−1\begin{cases} F(y,y^{(1)},\cdots,y^{(n)})=0\\\\ y(x_0)=y_0\\\\ y^{(1)}(x_0)=y_1\\ \vdots\\ y^{(n-1)}(x_0)=y_{n-1} \end{cases} ⎩ ⎨ ⎧​F(y,y(1),⋯,y(n))=0y(x0​)=y0​y(1)(x0​)=y1​⋮y(n−1)(x0​)=yn−1​​ 这类问题被称为 Cauchy 问题 / ODE 初值问题. 初等方法 分离变量法解一阶 ODE: 一般而言,一阶 ODE 是形如 F(x,y(x),y′(x))=0F(x,y(x),y'(x))=0F(x,y(x),y′(x))=0 的方程. 可分离变量的一阶 ODE 是其中可以改写为 y′(x)=f(x)g(y)y'(x)=f(x)g(y)y′(x)=f(x)g(y) 的一类. 这一类方程可以写成: dydx=f(x)g(y)⟹dyg(y)=f(x)dx\frac{\text{d}y}{\text{d}x}=f(x)g(y)\Longrightarrow \frac{\text{d}y}{g(y)}=f(x)\text{d}x dxdy​=f(x)g(y)⟹g(y)dy​=f(x)dx 若可以找出 1/g(y)1/g(y)1/g(y) 的原函数 G(y)G(y)G(y),有 G(y)=∫dyg(y)G(y)=\int\frac{\text{d}y}{g(y)} G(y)=∫g(y)dy​ 由链式法则,得到 G(y(x))=f(x)G(y(x))=f(x)G(y(x))=f(x) 的原函数,所以 G(y(x))=∫f(x)dxG(y(x))=\int f(x)\text{d}x G(y(x))=∫f(x)dx 上述说法太过于麻烦,形式化的改写是直接两边不定积分: ∫dyg(y)=∫f(x)dx\int\frac{\text{d}y}{g(y)}=\int f(x)\text{d}x ∫g(y)dy​=∫f(x)dx 对于 Cauchy 问题中的可分离变量一阶 ODE,多一个条件 y(x0)=y0y(x_0)=y_0y(x0​)=y0​,这时严格的解法是 ∫y0y(x)dyg(y)=y(x)=y∫x0xy′(x)dxg(y(x))=∫x0xf(x)dx\int_{y_0}^{y(x)}\frac{\text{d}y}{g(y)}\overset{y(x)=y}{=}\int_{x_0}^x\frac{y'(x)\text{d}x}{g(y(x))}=\int_{x_0}^xf(x)\text{d}x ∫y0​y(x)​g(y)dy​=y(x)=y∫x0​x​g(y(x))y′(x)dx​=∫x0​x​f(x)dx 更加形式化的改写是直接分离变量,然后两边定积分: ∫y0y(x)dyg(y)=∫x0xf(x)dx\int_{y_0}^{y(x)}\frac{\text{d}y}{g(y)}=\int_{x_0}^xf(x)\text{d}x ∫y0​y(x)​g(y)dy​=∫x0​x​f(x)dx 一阶线性 ODE 线性 ODE ⟷\longleftrightarrow⟷ 方程关于 y,y′,⋯ ,y(n)y,y',\cdots,y^{(n)}y,y′,⋯,y(n) 的线性式子. 一阶线性 ODE ⟷\longleftrightarrow⟷ y′(x)+P(x)y(x)=Q(x)y'(x)+P(x)y(x)=Q(x)y′(x)+P(x)y(x)=Q(x). 齐次线性 ODE ⟷\longleftrightarrow⟷ Q(x)=0Q(x)=0Q(x)=0;反之则为非齐次的. 解法是: (1) 解齐次 ODE:y′+P(x)y=0y'+P(x)y=0y′+P(x)y=0. 显然可以分离变量,得到\ dyy=−P(x)dx\frac{\text{d}y}{y}=-P(x)\text{d}x ydy​=−P(x)dx 提示 同学们,我们休息一会. 一阵骚动 同学们,要不这样,我们不休息了. 上述分离变量积分得到 y=Ce−∫x0xP(t)dty=Ce^{-\int_{x_0}^xP(t)\text{d}t} y=Ce−∫x0​x​P(t)dt (2) 对于一般的一阶线性 ODE: 将齐次的解中的 CCC 从数变为函数 —— 常数变易法 考虑: y(x)=C(x)e−∫x0xP(t)dty(x)=C(x)e^{-\int_{x_0}^xP(t)\text{d}t} y(x)=C(x)e−∫x0​x​P(t)dt 代入,得到 C′(x)e−∫x0xP+C(x)e−∫x0xP(−P)+PCe−∫x0x=QC'(x)e^{-\int_{x_0}^xP}+C(x)e^{-\int_{x_0}^xP}(-P)+PCe^{-\int_{x_0}^x}=Q C′(x)e−∫x0​x​P+C(x)e−∫x0​x​P(−P)+PCe−∫x0​x​=Q 后面两项抵消. 提示 “抵消” 的 “抵” 字下面有没有这一点? 最终得到公式: y(x)=(∫Q(x)e∫P(t)dtdx+C)e−∫P(t)dty(x)=\left(\int Q(x)e^{\int P(t)\text{d}t}\text{d}x+C\right)e^{-\int P(t)\text{d}t} y(x)=(∫Q(x)e∫P(t)dtdx+C)e−∫P(t)dt 这个公式 / 方法将作为基石,之后用到: Bernoulli 方程、全微分方程 (积分因子法)、可降阶的 ODE、二阶 ODE (不显含 yyy / 不显含 xxx)… 不显含时间的二阶微分方程 形如如下的方程: {y′′=H(y,y′)y(x0)=y0y′(x0)=y1\begin{cases} y''=H(y,y')\\\\ y(x_0)=y_0\\\\ y'(x_0)=y_1 \end{cases} ⎩ ⎨ ⎧​y′′=H(y,y′)y(x0​)=y0​y′(x0​)=y1​​ 不显含 xxx. 求解的方法是做如下的映射: R⟶y−1I⟶y′R\R\overset{y^{-1}}{\longrightarrow}I\overset{y'}{\longrightarrow}\R R⟶y−1​I⟶y′​R 其中 III 是 xxx 的定义域. 为了确认反函数的存在,要使用反函数定理,若 y′(x0)=y1≠0y'(x_0)=y_1\neq0y′(x0​)=y1​=0,则在 x0x_0x0​ 附近有反函数 y−1y^{-1}y−1. 因为我们觉得 "yyy" 既代表点又代表函数,容易引起歧义,所以将函数写成 φ(x)\varphi(x)φ(x). 令 P(y)=φ′(φ−1(y))P(y)=\varphi'(\varphi^{-1}(y))P(y)=φ′(φ−1(y)) 现在的问题是:φ′′(φ−1(y))=?\varphi''(\varphi^{-1}(y))=?φ′′(φ−1(y))=? 链式法则,得到 dPdy=φ′′(φ−1(y))φ′(φ−1(y))\frac{\text{d}P}{\text{d}y}=\frac{\varphi''(\varphi^{-1}(y))}{\varphi'(\varphi^{-1}(y))} dydP​=φ′(φ−1(y))φ′′(φ−1(y))​ 所以 φ′′(φ−1(y))=φ′(φ−1(y))dPdy=P(y)dPdy\varphi''(\varphi^{-1}(y))=\varphi'(\varphi^{-1}(y))\frac{\text{d}P}{\text{d}y}=P(y)\frac{\text{d}P}{\text{d}y} φ′′(φ−1(y))=φ′(φ−1(y))dydP​=P(y)dydP​ 于是可以求解方程,原来的方程写为 P(y)dPdy=H(y,P(y))P(y)\frac{\text{d}P}{\text{d}y}=H(y,P(y)) P(y)dydP​=H(y,P(y)) 是一个关于 P(y)P(y)P(y) 的一阶 ODE. 总结解法: 令 P(y)=y′∘y−1P(y)=y'\circ y^{-1}P(y)=y′∘y−1,则 y′′=P(y)dPdyy''=P(y)\frac{\text{d}P}{\text{d}y} y′′=P(y)dydP​ 从而方程 y′′=H(y,y′)y''=H(y,y')y′′=H(y,y′) 变为: {P(y)dPdy=H(y,P(y))P(y0)=y1\begin{cases} P(y)\frac{\text{d}P}{\text{d}y}=H(y,P(y))\\\\ P(y_0)=y_1 \end{cases} ⎩ ⎨ ⎧​P(y)dydP​=H(y,P(y))P(y0​)=y1​​ 一阶 ODE 短期解 一阶 ODE 初值问题的短期解是存在且唯一的. {y′=f(x,y)y(x0)=y0⟺integral∫x0xy′(x)dx=∫x0xf(x,y(x))dx\begin{cases} y'=f(x,y)\\\\ y(x_0)=y_0 \end{cases}\quad\overset{\text{integral}}{\Longleftrightarrow}\quad\int_{x_0}^xy'(x)\text{d}x=\int_{x_0}^xf(x,y(x))\text{d}x ⎩ ⎨ ⎧​y′=f(x,y)y(x0​)=y0​​⟺integral​∫x0​x​y′(x)dx=∫x0​x​f(x,y(x))dx 变为一个这样的积分方程: y(x)=y0+∫x0xf(t,y(t))dty(x)=y_0+\int_{x_0}^xf(t,y(t))\text{d}t y(x)=y0​+∫x0​x​f(t,y(t))dt 求解函数空间 M=C([a,b])M=C([a,b])M=C([a,b]) 上的解,积分方程 RHS 是 MMM 上的一个算子 T:M→M\text{T}:M\to MT:M→M,∀φ∈M\forall\varphi\in M∀φ∈M 定义 T⁡φ∈M\operatorname{T}\varphi\in MTφ∈M 为 (T⁡φ)(x)=y0+∫x0xf(t,φ(t))dt ,∀x∈[a,b](\operatorname{T}\varphi)(x)=y_0+\int_{x_0}^xf(t,\varphi(t))\text{d}t\,,\quad\forall x\in[a,b] (Tφ)(x)=y0​+∫x0​x​f(t,φ(t))dt,∀x∈[a,b] 所以求解这个积分方程等价于找到 φ(x)∈M\varphi(x)\in Mφ(x)∈M 使得 φ(x)=(T⁡φ)(x)\varphi(x)=(\operatorname{T}\varphi)(x)φ(x)=(Tφ)(x),也就是找到 T⁡\operatorname{T}T 这个映射的不动点. 用压缩映像定理: MMM 上的度量写成: d(h,g)=max⁡x∈[a,b]∣h(x)−g(x)∣ ,∀h,g∈Md(h,g)=\max_{x\in[a,b]}|h(x)-g(x)|\,,\quad\forall h,g\in M d(h,g)=x∈[a,b]max​∣h(x)−g(x)∣,∀h,g∈M 易证这个度量完备. T⁡\operatorname{T}T 是否压缩? d(T⁡φ,T⁡ψ)=max⁡x∣T⁡φ(x)−T⁡ψ(x)∣=∣∫x0x(f(t,φ(t))dt−f(t,ψ(t))dt)∣≤∫x0x∣f(t,φ(t))dt−f(t,ψ(t))∣dt\begin{aligned} &d(\operatorname{T}\varphi,\operatorname{T}\psi)\\\\ &=\max_{x}|\operatorname{T}\varphi(x)-\operatorname{T}\psi(x)|\\\\ &=\left|\int_{x_0}^x(f(t,\varphi(t))\text{d}t-f(t,\psi(t))\text{d}t)\right|\\\\ &\leq\int_{x_0}^x|f(t,\varphi(t))\text{d}t-f(t,\psi(t))|\text{d}t \end{aligned} ​d(Tφ,Tψ)=xmax​∣Tφ(x)−Tψ(x)∣= ​∫x0​x​(f(t,φ(t))dt−f(t,ψ(t))dt) ​≤∫x0​x​∣f(t,φ(t))dt−f(t,ψ(t))∣dt​ 这里用到所谓 Lipshitz 条件: /Definition/ 称 fff 在 [a,b]×[c,d]=I[a,b]\times[c,d]=I[a,b]×[c,d]=I 上是 Lipshitz 的,若 ∃\exist∃ 常数 LLL 使得 ∣f(x,y1)−f(x,y2)∣≤L∣y1−y2∣ ,∀(x,y1),(x,y2)∈I|f(x,y_1)-f(x,y_2)|\leq L|y_1-y_2|\,,\quad\forall(x,y_1),(x,y_2)\in I ∣f(x,y1​)−f(x,y2​)∣≤L∣y1​−y2​∣,∀(x,y1​),(x,y2​)∈I /Theorem/ (Picard - Lindelof 定理) 设 fff 是连续的且 Lipshitz,则 ∃  h>0\exist\,\,h>0∃h>0 (可能很小),使得 {y′=f(x,y)y(x0)=y0\begin{cases} y'=f(x,y)\\\\ y(x_0)=y_0 \end{cases} ⎩ ⎨ ⎧​y′=f(x,y)y(x0​)=y0​​ 在 [x0−h,x0+h][x_0-h,x_0+h][x0​−h,x0​+h] 上有唯一解 (短期解). 高阶线性 ODE 形如下面的 ODE: y(n)+an−1(x)y(n−1)+⋯+a0(x)y(x)=b(x)(*)y^{(n)}+a_{n-1}(x)y^{(n-1)}+\cdots+a_0(x)y(x)=b(x)\tag{*} y(n)+an−1​(x)y(n−1)+⋯+a0​(x)y(x)=b(x)(*) /Theorem/ (线性 ODE 有唯一长期解) 设 ai(x)∈C([a,b])a_i(x)\in C([a,b])ai​(x)∈C([a,b]),∀i\forall i∀i. 则 Cauchy 问题: {(∗)y(x0)=y0⋮y(n−1)(x0)=yn−1\begin{cases} (*)\\\\ y(x_0)=y_0\\ \vdots\\ y^{(n-1)}(x_0)=y_{n-1} \end{cases} ⎩ ⎨ ⎧​(∗)y(x0​)=y0​⋮y(n−1)(x0​)=yn−1​​ 有唯一解. 其理由是线性的一阶 ODE 就已经可以写下唯一的长期解 (常数变易法). 高阶线性 ODE ⟷\longleftrightarrow⟷ 一阶线性 ODE 的矢量值版本. 引入: v1(x)=y(x) ,v2(x)=y′(x) ,⋯ ,vn(x)=y(n−1)(x)v_1(x)=y(x)\,,\quad v_2(x)=y'(x)\,,\quad\cdots\,,\quad v_n(x)=y^{(n-1)}(x) v1​(x)=y(x),v2​(x)=y′(x),⋯,vn​(x)=y(n−1)(x) 得到 (v1⋮vn)′=(01⋯001⋯⋮0⋯01−a0−a1⋯−an)+(0⋮0v(x))\begin{pmatrix} v_1\\\vdots\\v_n \end{pmatrix}'=\begin{pmatrix} 0&1&\cdots\\ 0&0&1&\cdots\\ \vdots\\ 0&\cdots&&0&1\\ -a_0&-a_1&\cdots&&-a_n \end{pmatrix}+\begin{pmatrix} 0\\\vdots\\0\\v(x) \end{pmatrix} ​v1​⋮vn​​ ​′= ​00⋮0−a0​​10⋯−a1​​⋯1⋯​⋯0​1−an​​ ​+ ​0⋮0v(x)​ ​ 常系数高阶线性 ODE /Theorem/ 齐次线性常系数方程: y(n)+an−1y(n−1)+⋯+a0y=0y^{(n)}+a_{n-1}y^{(n-1)}+\cdots+a_0y=0 y(n)+an−1​y(n−1)+⋯+a0​y=0 的全体解可由 nnn 个线性无关解 (基本解生成). 提示 实际上这个时候已经下课了. /Claim/ 非齐次方程: y(n)+an−1y(n−1)+⋯+a0y=by^{(n)}+a_{n-1}y^{(n-1)}+\cdots+a_0y=b y(n)+an−1​y(n−1)+⋯+a0​y=b 的全体解 === 自身特解 + 齐次方程通解. 我们的任务是证明: 齐次方程,求解 nnn 个线性无关解; 非齐次方程的特解. (1) 对于二阶齐次线性方程: y′′+py′+q=0y''+py'+q=0 y′′+py′+q=0 古人试出来:y(x)=eλty(x)=e^{\lambda t}y(x)=eλt,代入得到特征方程 λ2+pλ+q=0\lambda^2+p\lambda+q=0λ2+pλ+q=0,特征根是 λ=α,β\lambda=\alpha,\betaλ=α,β. 所以这时候的解是 ϕ1(x)=eαx ,ϕ2(x)=eβx\phi_1(x)=e^{\alpha x}\,,\quad\phi_2(x)=e^{\beta x} ϕ1​(x)=eαx,ϕ2​(x)=eβx 如果 α=β\alpha=\betaα=β 的特殊情况,则通解为 (由 L'Hopital 法则给出) xeαxxe^{\alpha x}xeαx. 此时这两个解的线性组合生成全部的解,所以是通解. (2) 对于二阶非齐次线性方程: y′′+py′+q=by''+py'+q=b y′′+py′+q=b 要找到一个特解,我们使用常数变易法,将 c1ϕ1(x)+c2ϕ2(x)c_1\phi_1(x)+c_2\phi_2(x)c1​ϕ1​(x)+c2​ϕ2​(x) 中的两个常数 c1,c2c_1,c_2c1​,c2​ 变为函数 c1(x),c2(x)c_1(x),c_2(x)c1​(x),c2​(x),但是这样会使得求导之后的项数越来越多,所以我们预先规定: c1′ϕ1+c2′ϕ2=0c_1'\phi_1+c_2'\phi_2=0c1′​ϕ1​+c2′​ϕ2​=0. 同时要求 c1′ϕ1′+c2′ϕ2′=b(x)c_1'\phi_1'+c_2'\phi_2'=b(x)c1′​ϕ1′​+c2′​ϕ2′​=b(x). 也就得到线性的方程组: (ϕ1ϕ2ϕ1′ϕ2′)(c1′c2′)=(0b(x))\begin{pmatrix} \phi_1&\phi_2\\\phi_1'&\phi_2' \end{pmatrix}\begin{pmatrix} c_1'\\c_2' \end{pmatrix}=\begin{pmatrix} 0\\b(x) \end{pmatrix} (ϕ1​ϕ1′​​ϕ2​ϕ2′​​)(c1′​c2′​​)=(0b(x)​) 特解将得到: (c1′c2′)=1ϕ1ϕ2′−ϕ2ϕ1′(ϕ2′−ϕ2−ϕ1′ϕ1)(0b(x))\begin{pmatrix} c_1'\\c_2' \end{pmatrix}=\frac{1}{\phi_1\phi_2'-\phi_2\phi_1'}\begin{pmatrix} \phi_2'&-\phi_2\\-\phi_1'&\phi_1 \end{pmatrix}\begin{pmatrix} 0\\b(x) \end{pmatrix} (c1′​c2′​​)=ϕ1​ϕ2′​−ϕ2​ϕ1′​1​(ϕ2′​−ϕ1′​​−ϕ2​ϕ1​​)(0b(x)​)

2025/6/6
articleCard.readMore

Lesson 14 相关特殊函数

Γ 函数 基本性质: (1) Γ(1)=1\Gamma(1)=1Γ(1)=1. (2) 递推关系:Γ(z+1)=zΓ(z)\Gamma(z+1)=z\Gamma(z)Γ(z+1)=zΓ(z). /Proof/ 用最简单的式子写出来: Γ(z+1)=∫0∞tze−tdt=−tze−t∣0∞+z∫0∞tz−1e−tdt=z∫0∞tz−1e−tdt=zΓ(z)\begin{aligned} \Gamma(z+1)&=\int_0^\infty t^ze^{-t}\text{d}t\\ &=-t^ze^{-t}|^\infty_0+z\int_0^\infty t^{z-1}e^{-t}\text{d}t\\ &=z\int_0^\infty t^{z-1}e^{-t}\text{d}t=z\Gamma(z) \end{aligned} Γ(z+1)​=∫0∞​tze−tdt=−tze−t∣0∞​+z∫0∞​tz−1e−tdt=z∫0∞​tz−1e−tdt=zΓ(z)​ 得证. 这一证明是在右半平面做的,但是等式两边都能解析延拓,所以在全平面成立. /Corollary/ 由这一性质,阶乘可以用 Γ\GammaΓ 函数表达,n!=Γ(n+1)n!=\Gamma(n+1)n!=Γ(n+1). 注意 一定要注意 (7/2)!(7/2)!(7/2)! 这种符号的含义,有可能是连乘,也有可能指的是 Γ(9/2)\Gamma(9/2)Γ(9/2). 这两种是有区别的,相差一个 π\sqrt{\pi}π ​,不同的书籍不同. 同时,我们能够解析延拓: Γ(z)=Γ(z+1)z=Γ(z+2)z(z+1)\Gamma(z)=\frac{\Gamma(z+1)}{z}=\frac{\Gamma(z+2)}{z(z+1)} Γ(z)=zΓ(z+1)​=z(z+1)Γ(z+2)​ 这个函数的定义域比右半平面宽一点,但是多了几个奇点. 按照这样的方式可以把定义域递归地往左推. 要记住的一个值:Γ(1/2)=π\Gamma(1/2)=\sqrt{\pi}Γ(1/2)=π ​. (3) 互余宗量定理: Γ(z)Γ(1−z)=πsin⁡πz≠0\Gamma(z)\Gamma(1-z)=\frac{\pi}{\sin\pi z}\neq0 Γ(z)Γ(1−z)=sinπzπ​=0 由此可以发现,Γ\GammaΓ 函数在全平面无零点,这意味着其倒函数全平面无奇点. (4) Γ\GammaΓ 函数的围道积分表示: 如图所示的围道: 得到: I=(e2πiz−1)∫0∞tz−1e−tdt=2ieπizsin⁡πzΓ(z)I=(e^{2\pi\text{i}z}-1)\int_0^\infty t^{z-1}e^{-t}\text{d}t=2\text{i}e^{\pi\text{i}z}\sin\pi z\Gamma(z) I=(e2πiz−1)∫0∞​tz−1e−tdt=2ieπizsinπzΓ(z) 也就是 Γ(z)=−12isin⁡πz∫∞(0+)(−t)z−1e−tdt ,∣arg⁡(−t)∣<π\Gamma(z)=-\frac{1}{2\text{i}\sin\pi z}\int_\infty^{(0+)}(-t)^{z-1}e^{-t}\text{d}t\,,\quad|\arg(-t)|<\pi Γ(z)=−2isinπz1​∫∞(0+)​(−t)z−1e−tdt,∣arg(−t)∣<π 这个公式在 z∈Zz\in\mathbb{Z}z∈Z 处不成立,但是可以延拓到全平面. 如果用互余宗量定理,得到无限制的定义: 1Γ(1−z)=−12πi∫∞(0+)(−t)z−1e−tdt ,∣arg⁡(−t)∣<π\frac{1}{\Gamma(1-z)}=-\frac{1}{2\pi\text{i}}\int_\infty^{(0+)}(-t)^{z-1}e^{-t}\text{d}t\,,\quad|\arg(-t)|<\pi Γ(1−z)1​=−2πi1​∫∞(0+)​(−t)z−1e−tdt,∣arg(−t)∣<π (5) 倍乘公式 (不用记忆,因为没什么必要): Γ(2z)=22z−1π−1/2Γ(z)Γ(z+12)\Gamma(2z)=2^{2z-1}\pi^{-1/2}\Gamma(z)\Gamma\left(z+\frac{1}{2}\right) Γ(2z)=22z−1π−1/2Γ(z)Γ(z+21​) (6) Γ\GammaΓ 函数的渐近展开,即 Stirling 公式:当 ∣z∣→∞|z|\to\infty∣z∣→∞,∣arg⁡z∣<π|\arg z|<\pi∣argz∣<π 时,有 Γ(z+1)∼2πz(ze)z{1+112z+1288z2+⋯ }ln⁡Γ(z+1)∼(z+12)ln⁡z−z+12ln⁡(2π)+112z+⋯\begin{aligned} \Gamma(z+1)&\sim\sqrt{2\pi z}\left(\frac{z}{e}\right)^z\left\{1+\frac{1}{12z}+\frac{1}{288z^2}+\cdots\right\}\\\\ \ln\Gamma(z+1)&\sim\left(z+\frac{1}{2}\right)\ln z-z+\frac{1}{2}\ln(2\pi)+\frac{1}{12z}+\cdots \end{aligned} Γ(z+1)lnΓ(z+1)​∼2πz ​(ez​)z{1+12z1​+288z21​+⋯}∼(z+21​)lnz−z+21​ln(2π)+12z1​+⋯​ 常用结果是:ln⁡n!≈nln⁡n−n\ln n!\approx n\ln n-nlnn!≈nlnn−n. /Proof/ (Stirling 公式) 令 t=zxt=zxt=zx,得到 Γ(z+1)=z∫0∞e−z(x−ln⁡x)+zln⁡zdx=zz+1∫0∞e−z(x−ln⁡x)dx\begin{aligned} \Gamma(z+1)&=z\int_0^\infty e^{-z(x-\ln x)+z\ln z}\text{d}x\\ &=z^{z+1}\int_0^\infty e^{-z(x-\ln x)}\text{d}x \end{aligned} Γ(z+1)​=z∫0∞​e−z(x−lnx)+zlnzdx=zz+1∫0∞​e−z(x−lnx)dx​ 分析 y(x)=x−ln⁡xy(x)=x-\ln xy(x)=x−lnx 在 x=1x=1x=1 附近的性质,得到 y(x)=x−ln⁡x∼1+(x−1)22y(x)=x-\ln x\sim1+\frac{(x-1)^2}{2} y(x)=x−lnx∼1+2(x−1)2​ 所以得到证明: ∫0∞e−z(x−ln⁡x)dx∼e−z∫−∞∞e−zx2/2dx=2πze−z\int_0^\infty e^{-z(x-\ln x)}\text{d}x\sim e^{-z}\int_{-\infty}^\infty e^{-zx^2/2}\text{d}x=\sqrt{\frac{2\pi}{z}}e^{-z} ∫0∞​e−z(x−lnx)dx∼e−z∫−∞∞​e−zx2/2dx=z2π​ ​e−z 得到了渐近展开 Γ(z+1)∼2πz(ze)z\Gamma(z+1)\sim\sqrt{2\pi z}\left(\frac{z}{e}\right)^z Γ(z+1)∼2πz ​(ez​)z /Remark/ 这个代换的方法在渐近分析中常用. (7) 外氏无穷乘积: 1Γ(z)=zeγz∏n=1∞{(1+zn)e−z/n}\frac{1}{\Gamma(z)}=ze^{\gamma z}\prod_{n=1}^\infty\left\{\left(1+\frac{z}{n}\right)e^{-z/n}\right\} Γ(z)1​=zeγzn=1∏∞​{(1+nz​)e−z/n} Beta 函数 提示 正体 B\BetaB 是 β\betaβ 的大写. /Definition/ (B\BetaB 函数) 由第一类 Euler 积分定义: B(p,q)=∫01tp−1(1−t)q−1dt ,ℜ(p),ℜ(q)>0\Beta(p,q)=\int_0^1t^{p-1}(1-t)^{q-1}\text{d}t\,,\quad\Re(p),\Re(q)>0 B(p,q)=∫01​tp−1(1−t)q−1dt,ℜ(p),ℜ(q)>0 令 t=sin⁡2θt=\sin^2\thetat=sin2θ 得到另一表达式: B(p,q)=2∫0π/2sin⁡2p−1θcos⁡2q−1θdθ\Beta(p,q)=2\int_0^{\pi/2}\sin^{2p-1}\theta\cos^{2q-1}\theta\text{d}\theta B(p,q)=2∫0π/2​sin2p−1θcos2q−1θdθ 注意到关于 p,qp,qp,q 是对称的. B\BetaB 函数能够用 Γ\GammaΓ 函数表示, B(p,q)=Γ(p)Γ(q)Γ(p+q)\Beta(p,q)=\frac{\Gamma(p)\Gamma(q)}{\Gamma(p+q)} B(p,q)=Γ(p+q)Γ(p)Γ(q)​ /Proof/ 将 Γ\GammaΓ 函数写成: Γ(p)=∫0∞e−ttp−1dt=2∫0∞e−x2x2p−1dx\Gamma(p)=\int_0^\infty e^{-t}t^{p-1}\text{d}t=2\int_0^\infty e^{-x^2}x^{2p-1}\text{d}x Γ(p)=∫0∞​e−ttp−1dt=2∫0∞​e−x2x2p−1dx 同理 Γ(q)=γ(y)\Gamma(q)=\gamma(y)Γ(q)=γ(y). 相乘: Γ(p)Γ(q)=4∫0∞∫0∞e−(x2+y2)x2p−1y2q−1dxdy\Gamma(p)\Gamma(q)=4\int_0^\infty\int_0^\infty e^{-(x^2+y^2)}x^{2p-1}y^{2q-1}\text{d}x\text{d}y Γ(p)Γ(q)=4∫0∞​∫0∞​e−(x2+y2)x2p−1y2q−1dxdy 转为极坐标,得证 Γ(p)Γ(q)=Γ(p+q)B(p,q)\Gamma(p)\Gamma(q)=\Gamma(p+q)\Beta(p,q)Γ(p)Γ(q)=Γ(p+q)B(p,q). 可以利用此关系: 将 B\BetaB 函数延拓到 p,qp,qp,q 的全平面. 发现 p,qp,qp,q 的对称性. 补充证明互余宗量定理和倍乘公式. /Proof/ (互余宗量定理) 用到 B(z,1−z)=Γ(z)Γ(1−z)\Beta(z,1-z)=\Gamma(z)\Gamma(1-z)B(z,1−z)=Γ(z)Γ(1−z),LHS 用留数定理,直接得证. /Proof/ (倍乘公式) 公式中含有 Γ(z+1/2)\Gamma(z+1/2)Γ(z+1/2),Γ(z)\Gamma(z)Γ(z) 和 Γ(2z)\Gamma(2z)Γ(2z),所以写: Γ(z)Γ(1/2)Γ(z+1/2)=2z2z−1∫01(1−t)z−1tz−1dt\frac{\Gamma(z)\Gamma(1/2)}{\Gamma(z+1/2)}=2z^{2z-1}\int_0^1(1-t)^{z-1}t^{z-1}\text{d}t Γ(z+1/2)Γ(z)Γ(1/2)​=2z2z−1∫01​(1−t)z−1tz−1dt 另外, Γ(z)Γ(z)Γ(z)=B(z,z)=∫01(1−t)z−1tz−1dt\frac{\Gamma(z)\Gamma(z)}{\Gamma(z)}=\Beta(z,z)=\int_0^1(1-t)^{z-1}t^{z-1}\text{d}t Γ(z)Γ(z)Γ(z)​=B(z,z)=∫01​(1−t)z−1tz−1dt 两者之间的联系是:t=(1+x)/2t=(1+x)/2t=(1+x)/2,得证: Γ(z)Γ(1/2)Γ(z+1/2)=22z−1Γ(z)Γ(z)Γ(z)\frac{\Gamma(z)\Gamma(1/2)}{\Gamma(z+1/2)}=2^{2z-1}\frac{\Gamma(z)\Gamma(z)}{\Gamma(z)} Γ(z+1/2)Γ(z)Γ(1/2)​=22z−1Γ(z)Γ(z)Γ(z)​ Psi 函数 /Definition/ ψ\psiψ 函数是 Γ\GammaΓ 函数的对数微商: ψ(z)=dln⁡Γ(z)dz=Γ′(z)Γ(z)\psi(z)=\frac{\text{d}\ln \Gamma(z)}{\text{d}z}=\frac{\Gamma'(z)}{\Gamma(z)} ψ(z)=dzdlnΓ(z)​=Γ(z)Γ′(z)​ 性质: (1) z=0,−1,−2,⋯z=0,-1,-2,\cdotsz=0,−1,−2,⋯ 为函数的一阶极点,留数全部是 −1-1−1;除此之外函数全平面解析. (2) 如下递推式: ψ(z+1)=ψ(z)+1zψ(z+n)=ψ(z)+1z+1z+1+⋯+1z+n−1\psi(z+1)=\psi(z)+\frac{1}{z}\\ \psi(z+n)=\psi(z)+\frac{1}{z}+\frac{1}{z+1}+\cdots+\frac{1}{z+n-1} ψ(z+1)=ψ(z)+z1​ψ(z+n)=ψ(z)+z1​+z+11​+⋯+z+n−11​ (3) ψ(1−z)=ψ(z)+πcot⁡πz\psi(1-z)=\psi(z)+\pi\cot\pi z ψ(1−z)=ψ(z)+πcotπz (4) lim⁡n→∞[ψ(z+n)−ln⁡n]=0\lim_{n\to\infty}[\psi(z+n)-\ln n]=0 n→∞lim​[ψ(z+n)−lnn]=0 (5) ψ(1)=−γ=−0.57721566⋯\psi(1)=-\gamma=-0.57721566\cdots ψ(1)=−γ=−0.57721566⋯ (6) ψ(z)=−γ−1z+∑k=1∞(1k−1k+z)\psi(z)=-\gamma-\frac{1}{z}+\sum_{k=1}^\infty\left(\frac{1}{k}-\frac{1}{k+z}\right) ψ(z)=−γ−z1​+k=1∑∞​(k1​−k+z1​) 警告 考试考到 ψ\psiψ 函数,但是不要求记住这些结论,考试一般考证明 ψ\psiψ 函数的这些性质,也就是考利用 Γ\GammaΓ 函数进行计算. 接下来我们讲一些有意思的. Riemann Zeta 函数 /Definition/ ζ(s)=∑n=1∞1ns\zeta(s)=\sum_{n=1}^\infty\frac{1}{n^s} ζ(s)=n=1∑∞​ns1​ 要求 ℜ(s)=σ>1\Re(s)=\sigma>1ℜ(s)=σ>1. 这个函数揭开了解析数论的序幕,之后就是代数几何了. 推广的版本是 ζ(s,a)=∑n=0∞1(n+a)s\zeta(s,a)=\sum_{n=0}^\infty\frac{1}{(n+a)^s} ζ(s,a)=n=0∑∞​(n+a)s1​ 由于 (n+a)−sΓ(s)=∫0∞xs−1e−(n+a)xdx(n+a)^{-s}\Gamma(s)=\int_0^\infty x^{s-1}e^{-(n+a)x}\text{d}x (n+a)−sΓ(s)=∫0∞​xs−1e−(n+a)xdx 可以得到 ζ(s,a)\zeta(s,a)ζ(s,a) 的解析延拓: ζ(s,a)=−Γ(1−s)2πi∫∞(0+)(−z)s−1e−az1−e−zdz\zeta(s,a)=-\frac{\Gamma(1-s)}{2\pi\text{i}}\int_\infty^{(0+)}\frac{(-z)^{s-1}e^{-az}}{1-e^{-z}}\text{d}z ζ(s,a)=−2πiΓ(1−s)​∫∞(0+)​1−e−z(−z)s−1e−az​dz 其中 ∣arg⁡(−z)<π∣|\arg(-z)<\pi|∣arg(−z)<π∣,围道内不含奇点 z=2nπiz=2n\pi\text{i}z=2nπi (n∈Zn\in\mathbb{Z}n∈Z). 这个积分: 对 sss 单值解析,所以是一个解析延拓,ℜ(s)>1\Re(s)>1ℜ(s)>1 不再要求. 同时 aaa 可以是复数,只要 ℜ(a)>0\Re(a)>0ℜ(a)>0. ζ(s,a)\zeta(s,a)ζ(s,a) 的奇点就是 Γ(1−s)\Gamma(1-s)Γ(1−s) 的奇点,所以只有一个,就是 s=1s=1s=1,是一阶极点. s=1s=1s=1 处,留数是 111. Hurwitz 证明了下述关系: ζ(1−s)=2(2π)−sΓ(s)cos⁡sπ2ζ(s)\zeta(1-s)=2(2\pi)^{-s}\Gamma(s)\cos\frac{s\pi}{2}\zeta(s) ζ(1−s)=2(2π)−sΓ(s)cos2sπ​ζ(s) 所以所有的 ζ(−2m)\zeta(-2m)ζ(−2m) (m∈Z+m\in\mathbb{Z}_+m∈Z+​) 等于零. (??) 得到: 1+1+⋯+1+⋯=−121+2+⋯+n+⋯=−11212+22+⋯+n2+⋯=013+23+⋯+n3+⋯=1120⋮\begin{aligned} &1+1+\cdots+1+\cdots=-\frac{1}{2}\\\\ &1+2+\cdots+n+\cdots=-\frac{1}{12}\\\\ &1^2+2^2+\cdots+n^2+\cdots=0\\\\ &1^3+2^3+\cdots+n^3+\cdots=\frac{1}{120}\\\\ &\quad\quad\quad\quad\quad\quad\vdots \end{aligned} ​1+1+⋯+1+⋯=−21​1+2+⋯+n+⋯=−121​12+22+⋯+n2+⋯=013+23+⋯+n3+⋯=1201​⋮​ /Example/ (Casimir 效应) 真空的基态能量是一个每一个频率的谐振子基态不为零的那一个能量求和: ⟨E⟩=12∑ωℏω\braket{E}=\frac{1}{2}\sum_\omega\hbar\omega ⟨E⟩=21​ω∑​ℏω 如果在全空间求和,这是无意义的,因为真空的能量是多少都没有意义. 但是如果用两个板限制这个真空,频率会受到两板的限制,求和会得到: ⟨E⟩=hc4L∑n=1∞n\braket{E}=\frac{hc}{4L}\sum_{n=1}^\infty n ⟨E⟩=4Lhc​n=1∑∞​n 求和发散,但是如果用延拓的 ζ\zetaζ 函数,会得到 ⟨E⟩=−hc48L\braket{E}=-\frac{hc}{48L} ⟨E⟩=−48Lhc​ 当作一个势能,会有吸引力,当然这些现象在实验中还没有确切地观测到,但是至少 LIGO 做双镜修正的时候似乎考虑了这一点.

2025/6/5
articleCard.readMore

Lesson 60 微分形式 & 场论

Stokes 公式 /Theorem/ 设 SSS 为定向曲面,∂S\partial S∂S 赋予了边界正定向 (右手螺旋法则),则: ∫∂SPdx+Qdy+Rdz=∬Sdet⁡(dydzdzdxdxdy∂∂x∂∂y∂∂zPQR)\int_{\partial S}P\text{d}x+Q\text{d}y+R\text{d}z=\iint_S\det\begin{pmatrix} \text{d}y\text{d}z&\text{d}z\text{d}x&\text{d}x\text{d}y\\ \frac{\partial}{\partial x}&\frac{\partial}{\partial y}&\frac{\partial}{\partial z}\\ P&Q&R \end{pmatrix} ∫∂S​Pdx+Qdy+Rdz=∬S​det ​dydz∂x∂​P​dzdx∂y∂​Q​dxdy∂z∂​R​ ​ 这里要求 P,Q,R∈C1(S)P,Q,R\in C^1(S)P,Q,R∈C1(S).

2025/6/4
articleCard.readMore

Lesson 15 结课

注意 上一节课完全是同学们的课堂展示,没有笔记. 回顾课堂展示 现在,你仍然能回忆起的展示是哪一个?为什么? 形式在展示的时候产生的印象是大于内容的. 虽然展示实际上只有 5 min,但是留给你的交流时间其实远远大于这些时间,可以在事前事后有所沟通交流,在学术交流的场合突破这些限制. 回顾自己的展示,有哪些心得和遗憾? 老师的感想: 每个人都进步了. 每个人都有特点:在展示演讲中,看到不同于论文、面批时见到的形象. 有的人擅长的是沟通交流,有的人擅长的是文字. 作者风格 比较《红与黑》开头一段的不同版本翻译: 「译本 1」翻译腔 「译本 2」最为简洁 「译本 3」加入文学性的描述 构筑自己的作者风格:句式、词汇等可以多加注意. 看两段视频. 课程总结 出色的论文并不像论文,而是像一篇小说;但是无论是格式规范、推理过程,都是论文,达到一个 “有匠心、无匠气” 的状态. 在变动的时代表象下,人们总有一些不变的好恶习惯,回到经典的理论有时候会给我们更加新颖的启发. 基本格式都搞不对,就不会对学术怀有敬畏之心. 可以达不到标准,但是不能不知道标准 (学术品味). 没有道路可以通往真诚,因为真诚本来就是道路. 重审 “偶像”: 网络时代为偶像工业带来了变革:正在形成新的规矩,“不合理” 被逐渐地 “合法化”. 娱乐不可怕,可怕的是止于娱乐.

2025/6/4
articleCard.readMore

Lesson 13 辐角原理 & Γ 函数

留数定理 - 杂例 /Example/ Kepler 问题中的行星轨道: drdt=2E+2kr−l2r2\frac{\text{d}r}{\text{d}t}=\sqrt{2E+\frac{2k}{r}-\frac{l^2}{r^2}} dtdr​=2E+r2k​−r2l2​ ​ 其中,E<0E<0E<0 为总机械能. 求行星运动周期.

2025/6/3
articleCard.readMore

Lesson 59 Gauss & Stokes 公式

Green 公式的应用 比如复变函数中的 Cauchy 积分公式 & 留数定理. 往年我们时间充裕的话会证明这一结论 (那你今年时间不充裕,就连微分方程都不讲了吗?!) 我们下面来证明这样的定理: /Theorem/ (Brouwer 不动点定理) 设 f:D→Df:D\to Df:D→D (D={x2+y2≤1}D=\{x^2+y^2\leq1\}D={x2+y2≤1},也就是 D={z∈C,∣z∣≤1}D=\{z\in\mathbb{C},|z|\leq1\}D={z∈C,∣z∣≤1}) 是 C2C^2C2 光滑的,则 fff 必有不动点. /Proof/ 反证法,设 ∀z∈D\forall z\in D∀z∈D,f(z)≠zf(z)\neq zf(z)=z. (衡量 f(z)f(z)f(z) 与 zzz 的差异,在一元情况下我们引入一个差函数,在高维情况可以引入一个差向量). 定义:g(z)=(g(z)=(g(z)=(射线 f(z)→z→\overrightarrow{f(z)\to z}f(z)→z ​ 与 ∂D\partial D∂D 的唯一交点))). 由 f(z)∈C2f(z)\in C^2f(z)∈C2,可知 g(z)∈C2g(z)\in C^2g(z)∈C2,得到 g:D→∂Dg:D\to\partial Dg:D→∂D 是 C2C^2C2 的,且 ∀z∈∂D\forall z\in\partial D∀z∈∂D 有 g(z)=zg(z)=zg(z)=z. 若 g(z)g(z)g(z) 存在,则记 g(x,y)=(u(x,y),v(x,y))∈S1g(x,y)=(u(x,y),v(x,y))\in S^1g(x,y)=(u(x,y),v(x,y))∈S1,回忆 Gauss 曲线积分: ∫C−vdu+udvu2+v2={0(0,0) in C2π(0,0) out of C\int_C\frac{-v\text{d}u+u\text{d}v}{u^2+v^2}=\left\{\begin{array}{ll} 0&(0,0)\text{ in }C\\\\ 2\pi&(0,0)\text{ out of }C \end{array}\right. ∫C​u2+v2−vdu+udv​=⎩ ⎨ ⎧​02π​(0,0) in C(0,0) out of C​ (这个积分可以用来让人工智能判断复杂曲线和原点的位置关系) 把 (u,v)(u,v)(u,v) 平面的 1 - form: ω=−vdu+udvu2+v2\omega=\frac{-v\text{d}u+u\text{d}v}{u^2+v^2} ω=u2+v2−vdu+udv​ 通过 ggg 拉回 (pull back) xxx - yyy 平面,得到 g∗ωg^*\omegag∗ω,再对其在 ∂D\partial D∂D 上积分. /Definition/ g∗(du)=∂u∂xdx+∂u∂ydyg∗(dv)=∂v∂xdx+∂v∂ydy\begin{aligned} g^*(\text{d}u)&=\frac{\partial u}{\partial x}\text{d}x+\frac{\partial u}{\partial y}\text{d}y\\ g^*(\text{d}v)&=\frac{\partial v}{\partial x}\text{d}x+\frac{\partial v}{\partial y}\text{d}y \end{aligned} g∗(du)g∗(dv)​=∂x∂u​dx+∂y∂u​dy=∂x∂v​dx+∂y∂v​dy​ 按照上述定义进行计算,得到拉回: g∗(ω)=−v(uxdx+uydy)+u(vxdx+vydy)u2+v2g^*(\omega)=\frac{-v(u_x\text{d}x+u_y\text{d}y)+u(v_x\text{d}x+v_y\text{d}y)}{u^2+v^2} g∗(ω)=u2+v2−v(ux​dx+uy​dy)+u(vx​dx+vy​dy)​ 所以原来的 Gauss 积分为 I=∫∂D+g∗(ω)=∫∂D+(−vux+uvx)dx+(−vuy+uvy)dyu2+v2=Green∬D[∂∂x(−vuy+uvyu2+v2)−∂∂y(−vux+uvxu2+v2)]\begin{aligned} I&=\int_{\partial D^+}g^*(\omega)\\\\ &=\int_{\partial D^+}\frac{(-vu_x+uv_x)\text{d}x+(-vu_y+uv_y)\text{d}y}{u^2+v^2}\\\\ &\overset{\text{Green}}{=}\iint_D\left[\frac{\partial}{\partial x}\left(\frac{-vu_y+uv_y}{u^2+v^2}\right)-\frac{\partial}{\partial y}\left(\frac{-vu_x+uv_x}{u^2+v^2}\right)\right] \end{aligned} I​=∫∂D+​g∗(ω)=∫∂D+​u2+v2(−vux​+uvx​)dx+(−vuy​+uvy​)dy​=Green∬D​[∂x∂​(u2+v2−vuy​+uvy​​)−∂y∂​(u2+v2−vux​+uvx​​)]​ 易证恒为零. /Remark/ 补充对 pull back 积分的一些说明:这其实是第二型曲线积分的换元公式. 设 g:C1→C2g:C_1\to C_2g:C1​→C2​ 是 C1C^1C1 的双射,C1C_1C1​ 已经定向,取一个符合 C1C_1C1​ 定向的参数化,由 ggg 映射到 C2C_2C2​,得到对应的一个参数化,则这个参数化所确定的 C2C_2C2​ 定向是等价于原来的 C1C_1C1​ 定向的. 对于任何 ω=Pdu+Qdv\omega=P\text{d}u+Q\text{d}vω=Pdu+Qdv 有 A=∫C2+g∗(ω)=∫C1+ωA=\int_{C_2^+}g^*(\omega)=\int_{C_1^+}\omega A=∫C2+​​g∗(ω)=∫C1+​​ω 但是在未拉回的原来空间,计算 I′=∫−vdu+udvu2+v2=2πI'=\int\frac{-v\text{d}u+u\text{d}v}{u^2+v^2}=2\pi I′=∫u2+v2−vdu+udv​=2π 我们知道 III 和 I′I'I′ 等价,但是这里出现了矛盾,所以原假设不成立. 证毕. /Example/ 提示 我们上学期曾经吹嘘过,这学期我们将能够证明 “人为什么有发旋”. /Definition/ (发旋) 头皮上的某处无法长出头皮切方向的头发,否则会违背和其他头发的连续性. 当然,可以长出沿头皮法方向的头发. 反证法,设无发旋. 因为我们的定义只和切向有关,所以我们只考虑切向的问题. 定义:g(x⃗)=x⃗g(\vec{x})=\vec{x}g(x )=x 处头发向量向 TxB\text{T}_xBTx​B 的投影 (∀x⃗∈B\forall\vec{x}\in B∀x ∈B). 注意到 BBB 和闭圆盘 D={∣z∣≤1}D=\{|z|\leq1\}D={∣z∣≤1} 是微分同胚的,我们的假设可以翻译为:不存在 g(x⃗)g(\vec{x})g(x ) 为零的点. 可以将 ggg 视为 g:D→R2∣0⃗g:D\to\R^2|\vec{0}g:D→R2∣0 . 如果再做一次归一化,就会得到这个命题和上面我们刚刚证明的结论等价,即 ∃g(z)\exist g(z)∃g(z),∀z∈∂D\forall z\in\partial D∀z∈∂D,g(z)=zg(z)=zg(z)=z. 这样的 ggg 是不存在的,所以 “人必须有发旋”. Gauss 公式 Green 公式是 ∫∂DPdx+Qdy=∬D□\int_{\partial D}P\text{d}x+Q\text{d}y=\iint_D\Box ∫∂D​Pdx+Qdy=∬D​□ 是将 1 维变成 2 维. Gauss 公式则是 ∬∂QPdydz+Qdzdx+Rdxdy=∭Q□\iint_{\partial Q}P\text{d}y\text{d}z+Q\text{d}z\text{d}x+R\text{d}x\text{d}y=\iiint_Q\Box ∬∂Q​Pdydz+Qdzdx+Rdxdy=∭Q​□ 是将 2 维变成 3 维. 对于 Gauss 公式,我们也要给出 local model,考虑一个上下底面为曲面的曲边柱体,定义指向柱体外部为定向. 计算: ∬∂VRdxdy=∬S1+∬S2+∬S3=−∬DR(x,y,z1(x,y))dxdy+∬DR(x,y,z2(x,y))dxdy+0\begin{aligned} &\iint_{\partial V}R\text{d}x\text{d}y\\\\ &=\iint_{S_1}+\iint_{S_2}+\iint_{S_3}\\\\ &=-\iint_DR(x,y,z_1(x,y))\text{d}x\text{d}y+\iint_DR(x,y,z_2(x,y))\text{d}x\text{d}y+0 \end{aligned} ​∬∂V​Rdxdy=∬S1​​+∬S2​​+∬S3​​=−∬D​R(x,y,z1​(x,y))dxdy+∬D​R(x,y,z2​(x,y))dxdy+0​ 其中侧面 S3S_3S3​ 的积分是为零的. 接下来得到 =∬D(R(x,y,z2(x,y))−R(x,y,z1(x,y)))dxdy=∬dxdy(∫z1(x,y)z2(x,y)∂R∂z(x,y,z)dz) ,need ∂R∂z∈C(V)=Fubini∭V∂R∂zd(Vol)\begin{aligned} &=\iint_D(R(x,y,z_2(x,y))-R(x,y,z_1(x,y)))\text{d}x\text{d}y\\\\ &=\iint\text{d}x\text{d}y\left(\int_{z_1(x,y)}^{z_2(x,y)}\frac{\partial R}{\partial z}(x,y,z)\text{d}z\right)\,,\quad\text{need }\frac{\partial R}{\partial z}\in C(V)\\\\ &\overset{\text{Fubini}}{=}\iiint_V\frac{\partial R}{\partial z}\text{d}(\mathcal{Vol}) \end{aligned} ​=∬D​(R(x,y,z2​(x,y))−R(x,y,z1​(x,y)))dxdy=∬dxdy(∫z1​(x,y)z2​(x,y)​∂z∂R​(x,y,z)dz),need ∂z∂R​∈C(V)=Fubini∭V​∂z∂R​d(Vol)​ 对于一般的三维区域,可以分割成多个 local model,得到 Ω=⋃iVi\Omega=\underset{i}{\bigcup}V_iΩ=i⋃​Vi​,有 ∬∂Ω+Rdxdy=∑i∬∂Ωi+Rdxdy=∑i∭Ωi∂R∂zdΩ=∭Ω∂R∂zdΩ\iint_{\partial\Omega^+}R\text{d}x\text{d}y=\sum_{i}\iint_{\partial\Omega_i^+}R\text{d}x\text{d}y=\sum_i\iiint_{\Omega_i}\frac{\partial R}{\partial z}\text{d}\Omega=\iiint_{\Omega}\frac{\partial R}{\partial z}\text{d}\Omega ∬∂Ω+​Rdxdy=i∑​∬∂Ωi+​​Rdxdy=i∑​∭Ωi​​∂z∂R​dΩ=∭Ω​∂z∂R​dΩ 对于另外两个方向,也是使用 local model 并推广,最终得到 Gauss 公式: /Theorem/ (和 Green 公式一样,我们希望加强这个定理的条件以满足对称性,所以本来的 ∂P/∂x\partial P/\partial x∂P/∂x,∂Q/∂y\partial Q/\partial y∂Q/∂y,∂R/∂z∈C(Ω)\partial R/\partial z\in C(\Omega)∂R/∂z∈C(Ω) 修改为下述条件) 设 P,Q,R∈C1(Ω)P,Q,R\in C^1(\Omega)P,Q,R∈C1(Ω),则有 ∬∂ΩPdydz+Qdzdx+Rdxdy=∭Ω(∂P∂x+∂Q∂y+∂R∂z)dΩ\iint_{\partial\Omega}P\text{d}y\text{d}z+Q\text{d}z\text{d}x+R\text{d}x\text{d}y=\iiint_\Omega\left(\frac{\partial P}{\partial x}+\frac{\partial Q}{\partial y}+\frac{\partial R}{\partial z}\right)\text{d}\Omega ∬∂Ω​Pdydz+Qdzdx+Rdxdy=∭Ω​(∂x∂P​+∂y∂Q​+∂z∂R​)dΩ /Example/ (Gauss 静电场定理) 原点处点电荷产生的静电场可以写为 E⃗=1r2r⃗r\vec{E}=\frac{1}{r^2}\frac{\vec{r}}{r} E =r21​rr ​ 分类讨论: (1) 若 0⃗∉Ω\vec{0}\notin\Omega0 ∈/Ω,则 P=x(x2+y2+z2)3/2∈C1(Ω)P=\frac{x}{(x^2+y^2+z^2)^{3/2}}\in C^1(\Omega) P=(x2+y2+z2)3/2x​∈C1(Ω) 其他分量同理. 所以可以计算 I=∭Ω∂∂x(xr3)+∂∂y(yr3)+∂∂z(zr3)=∭Ω3r3−3r(x2+y2+z2)r6\begin{aligned} I&=\iiint_\Omega\frac{\partial}{\partial x}\left(\frac{x}{r^3}\right)+\frac{\partial}{\partial y}\left(\frac{y}{r^3}\right)+\frac{\partial}{\partial z}\left(\frac{z}{r^3}\right)\\\\ &=\iiint_\Omega\frac{3r^3-3r(x^2+y^2+z^2)}{r^6} \end{aligned} I​=∭Ω​∂x∂​(r3x​)+∂y∂​(r3y​)+∂z∂​(r3z​)=∭Ω​r63r3−3r(x2+y2+z2)​​ (2) 若 0⃗∈Ω\vec{0}\in\Omega0 ∈Ω,则在 Ω\OmegaΩ 中减去一个 000 的邻域,然后分别计算内外两个面积分即可. 综上所述: I={00⃗∉Ω4π0⃗∈ΩI=\left\{\begin{array}{ll} 0&\vec{0}\notin\Omega\\\\ 4\pi&\vec{0}\in\Omega \end{array}\right. I=⎩ ⎨ ⎧​04π​0 ∈/Ω0 ∈Ω​ /Example/ (Gauss 积分) 如下积分: ∭R3e−S(x,y,z)dxdydz\iiint_{\R^3}e^{-S(x,y,z)}\text{d}x\text{d}y\text{d}z ∭R3​e−S(x,y,z)dxdydz 其中, S(x,y,z)=12∑i∑jMijxixjS(x,y,z)=\frac{1}{2}\sum_i\sum_jM_{ij}x_ix_j S(x,y,z)=21​i∑​j∑​Mij​xi​xj​ (MMM 为正定矩阵) 我们的目标是求出某个观测量的平均值,也就是: ⟨f⟩=∭R3f⋅e−S(x,y,z)dxdydz\braket{f}=\iiint_{\R^3}f\cdot e^{-S(x,y,z)}\text{d}x\text{d}y\text{d}z ⟨f⟩=∭R3​f⋅e−S(x,y,z)dxdydz

2025/5/30
articleCard.readMore

Lesson 12 留数定理的应用 (2)

多值函数的积分 实变积分中不会出现多值,我们只有在将实变积分 (arg⁡z=0\arg z=0argz=0) 变为复变积分的时候造成的一些多值性. (1) 一种常见的多值函数积分: I=∫0∞xs−1Q(x)dxI=\int_0^\infty x^{s-1}Q(x)\text{d}x I=∫0∞​xs−1Q(x)dx 其中 Q(x)Q(x)Q(x) 单值 (其实整体就是单值的,毕竟是实变积分,但是变为复变之后 Q(x)Q(x)Q(x) 仍然单值). 为了保证积分是收敛的,有一个条件: lim⁡x→∞xsQ(x)=0\lim_{x\to\infty}x^sQ(x)=0 x→∞lim​xsQ(x)=0 对于相应的复变积分,积分围道应该要沿着割线 (正实轴) (不沿着割线就没办法做,因为只有这样积分围道内部才没有非孤立的奇点). 如图取围道,注意割线上下岸的积分变量分别是 xxx 和 xe2πixe^{2\pi\text{i}}xe2πi,积分被拆分为 ∮Czs−1Q(z)dz=∫δRxs−1Q(x)dx+∫CRzs−1Q(z)dz+∫Rδ(xe2πi)s−1Q(x)dx+∫Cδzs−1Q(z)dz=∫δRxs−1Q(x)dx+∫Rδ(xe2πi)s−1Q(x)dx\begin{aligned} \oint_Cz^{s-1}Q(z)\text{d}z&=\int_\delta^Rx^{s-1}Q(x)\text{d}x+\int_{C_R}z^{s-1}Q(z)\text{d}z\\\\ &\quad+\int_R^\delta(xe^{2\pi\text{i}})^{s-1}Q(x)\text{d}x+\int_{C_\delta}z^{s-1}Q(z)\text{d}z\\\\ &=\int_\delta^Rx^{s-1}Q(x)\text{d}x+\int_R^\delta(xe^{2\pi\text{i}})^{s-1}Q(x)\text{d}x \end{aligned} ∮C​zs−1Q(z)dz​=∫δR​xs−1Q(x)dx+∫CR​​zs−1Q(z)dz+∫Rδ​(xe2πi)s−1Q(x)dx+∫Cδ​​zs−1Q(z)dz=∫δR​xs−1Q(x)dx+∫Rδ​(xe2πi)s−1Q(x)dx​ 如果 s∈Zs\in\mathbb{Z}s∈Z 怎么办? 这个时候留数和也一定是零,之后再对 sss 求 L'Hopital 法则即可. 这种方法是一种比较笨的求 0→∞0\to\infty0→∞ 的、积不出来的积分的方法. 一般情况下,有 ∫0∞xs−1Q(x)dx=2πi1−e2πis∑Res{zs−1Q(z)}=−πe−πissin⁡(πs)∑Res{zs−1Q(z)}\begin{aligned} \int_0^\infty x^{s-1}Q(x)\text{d}x&=\frac{2\pi\text{i}}{1-e^{2\pi\text{i}s}}\sum\text{Res}\{z^{s-1}Q(z)\}\\\\ &=-\frac{\pi e^{-\pi\text{i}s}}{\sin(\pi s)}\sum\text{Res}\{z^{s-1}Q(z)\} \end{aligned} ∫0∞​xs−1Q(x)dx​=1−e2πis2πi​∑Res{zs−1Q(z)}=−sin(πs)πe−πis​∑Res{zs−1Q(z)}​ 如果 Q(x)Q(x)Q(x) 具有一些对称性,则取割线的时候可以做得比较奇怪,比如将一个扇形作为割线 (割线的宽度并没有规定!) /Example/ 计算积分: ∫0∞xα−1x+eiφdx ,0<α<1 ,−π<φ<π\int_0^\infty\frac{x^{\alpha-1}}{x+e^{\text{i}\varphi}}\text{d}x\,,\quad0<\alpha<1\,,\quad-\pi<\varphi<\pi ∫0∞​x+eiφxα−1​dx,0<α<1,−π<φ<π

2025/5/29
articleCard.readMore

Lesson 58 Green 公式

Green 公式 local model: ∫∂DP(x,y)dx=∫abP(x,ϕ1(x))dx−∫abP(x,ϕ2(x))dx=−∫ab(P(x,ϕ2(x))−P(x,ϕ1(x)))dx=−∫ab(∫ϕ1(x)ϕ2(x)∂P∂y(x,y)dy)dx ,need ∂P∂y continuous=−∬D∂P∂ydA\begin{aligned} \int_{\partial D}P(x,y)\text{d}x&=\int_a^bP(x,\phi_1(x))\text{d}x-\int_a^bP(x,\phi_2(x))\text{d}x\\ &=-\int_a^b(P(x,\phi_2(x))-P(x,\phi_1(x)))\text{d}x\\ &=-\int_a^b\left(\int_{\phi_1(x)}^{\phi_2(x)}\frac{\partial P}{\partial y}(x,y)\text{d}y\right)\text{d}x\,,\quad\text{need }\frac{\partial P}{\partial y}\text{ continuous}\\ &=-\iint_D\frac{\partial P}{\partial y}\text{d}A \end{aligned} ∫∂D​P(x,y)dx​=∫ab​P(x,ϕ1​(x))dx−∫ab​P(x,ϕ2​(x))dx=−∫ab​(P(x,ϕ2​(x))−P(x,ϕ1​(x)))dx=−∫ab​(∫ϕ1​(x)ϕ2​(x)​∂y∂P​(x,y)dy)dx,need ∂y∂P​ continuous=−∬D​∂y∂P​dA​ 也就是将一个两边为直线段的曲边四边形上的线积分化为另一个函数的面积分. 我们自然要问,能不能对任意的闭曲线、任意的平面区域 EEE 做这样的变换? /Definition/ (简单闭曲线) Simple Closed Curve,无自交点的闭合连续曲线. /Theorem/ (Jordan 曲线定理) 设 Γ\GammaΓ 是平面上的简单闭曲线,则 R2∣Γ\R^2|\GammaR2∣Γ 分成两个两个道路连通分支,其中一个分支是无边界的,称为外部,另一个分支是有边界的,称为内部. 进一步地,上述曲线 Γ\GammaΓ 的内部区域 DDD 同胚于开圆盘 BBB. 这个定理的证明是复杂的,要使用比较复杂的 topology. 称 (Γ(\Gamma(Γ 的内部 D)∪ΓD)\cup\GammaD)∪Γ 同胚于闭圆盘,为 Γ\GammaΓ 所围成的 (界定的) “拓扑圆盘” / 带边区域. 如果在 C0C_0C0​ 围成的拓扑圆盘 D0D_0D0​ 内,再在 D0D_0D0​ 内部画简单闭合曲线 C1,⋯ ,CnC_1,\cdots,C_nC1​,⋯,Cn​ 得到一个新的区域:E=D0∣(⋃ni=1(CiE=D_0|(\underset{i=1}{\overset{n}{\bigcup}}(C_iE=D0​∣(i=1⋃n​​(Ci​ 的内部)))))),称为带了 nnn 个洞的拓扑圆盘. (第一次用 Inkscape 画得超级抽象请见谅) 推广公式到区域 EEE:我们用竖直的线来分割这个区域,有时候穿过内部的 “洞”,就会导致交线出现突变点,将每一块加起来得到: ∑l∫EPdx=∑i∬Ei−∂P∂ydA\begin{aligned} \sum_l\int_EP\text{d}x&=\sum_i\iint_{E_i}-\frac{\partial P}{\partial y}\text{d}A \end{aligned} l∑​∫E​Pdx​=i∑​∬Ei​​−∂y∂P​dA​ 对于每一块 EiE_iEi​,其边界 ∂Ei\partial E_i∂Ei​ 来源于本身的边界和我们所设定的直线段切痕,且积分方向均为逆时针绕转,那么我们可以将这些积分合成为外圈的一个大积分,和内部 “洞” 边界上的反向积分. /Theorem/ (Green 公式) 设 EEE 是任意的带 nnn 个孔的拓扑圆盘,且 ∂P∂y\frac{\partial P}{\partial y}∂y∂P​ 在 EEE 上连续,则 ∫C0,+Pdx+∑i=1n∫Ci,−Pdx=−∬E∂P∂ydA\int_{C_0,+}P\text{d}x+\sum_{i=1}^n\int_{C_i,-}P\text{d}x=-\iint_E\frac{\partial P}{\partial y}\text{d}A ∫C0​,+​Pdx+i=1∑n​∫Ci​,−​Pdx=−∬E​∂y∂P​dA 其中 "+++" 为逆时针方向,"−-−" 为顺时针方向. /Definition/ 对于 ∂E\partial E∂E 定义 EEE 的边界的正定向为:在边界上沿着定向方向运动时,EEE 的总在左边. 也就是:EEE 的最大边界为逆时针定向,各个 “洞” 的边界为顺时针定向. 在定义了如上的定向之后,我们的 Green 公式可以被改写成下述更加简洁的形式: ∫∂E+Pdx=−∬E∂P∂ydA\int_{\partial E^+}P\text{d}x=-\iint_E\frac{\partial P}{\partial y}\text{d}A ∫∂E+​Pdx=−∬E​∂y∂P​dA

2025/5/28
articleCard.readMore

Lesson 11 留数定理的应用 (1)

留数定理 /Example/ 计算积分 I=∫0∞dx1+x4I=\int_0^\infty\frac{\text{d}x}{1+x^4} I=∫0∞​1+x4dx​

2025/5/27
articleCard.readMore

Lesson 15 星系形成

提示 漫长的三个 pre… (本来想把 PPT 放上来,但是文件太大了渲染起来简直是灾难,毕竟 50 多页,实在想要可以直接联系我) 因为课程时间不够,我们跳过了很多内容,比如 BAO、成团性的计算等等. 后续可以选修研究生课程《星系物理学》、《星系动力学》、《星际介质》. 星系的形态很多,但是简单而言我们可以分为椭球状的和盘状的,还有无规则状的 (大小 Magellan 星云),盘状的还可以细分为有旋臂的、无旋臂的,旋涡状的或者是圆盘状的,等等. 盘星系的形成 有些有棒状结构,有些有旋臂结构. 其主要亮度集中于盘面上,当然盘外还是会有一些恒星,单纯只有盘的星系非常少. 形成步骤: 气体落入暗物质晕,收到激波加热,形成暗物质晕中的热气体. 降温: 高温会抵抗引力,如果没有机制使得热气体降温,气体就难以进一步压缩. 而对于宇宙中的气体而言,最普遍的降温机制来自于辐射. 两种有效的辐射:原子气体的跃迁,需要的临界质量在 108M⊙10^8 M_{\odot}108M⊙​;分子气体的跃迁,需要的质量更小,在 105∼108M⊙10^5\sim10^8M_\odot105∼108M⊙​,被称为 mini halo. 当然,星系形成不一定要在 dark matter halo 的中央,在中央的称为 centralite galaxy. 如果没有角动量,气体会留在球面上,但是角动量会让气体聚集到盘上,形成恒星群. 实验上可以研究一些关系,比如:有效半径越大、绝对星等越大等. 但是很多观测的结果实际上是相关性的结果,我们却试图用因果性来解释,这总是会造成一些不准确. 激波加热机制 暗物质晕是 virialized,谈论暗物质的温度意义不大,只会与气体粒子有一定的相互碰撞,改变气体的温度. 根据被截断的奇异等温球模型: Tvir=Tsh=μmp2kBvvir2=3.6×105 K×(vvir100 km/s)2T_{\text{vir}}=T_{\text{sh}}=\frac{\mu m_p}{2k_B}v_{\text{vir}}^2=3.6\times10^5\text{ K}\times\left(\frac{v_{\text{vir}}}{100\text{ km/s}}\right)^2 Tvir​=Tsh​=2kB​μmp​​vvir2​=3.6×105 K×(100 km/svvir​​)2 定义为 Virial 温度,这是气体落入暗物质晕之后被激波加热之后所达到的温度. 椭圆星系 Faber - Jackson 关系与基本面 虽然椭圆星系没有整体的旋转速度,但是其中的气体有分块的运动速度,这里有一个 Faber - Jackson 关系:实际上的光度 L=⟨I⟩×π⟨R⟩2∝σαL=\braket{I}\times\pi\braket{R}^2\propto\sigma^\alpha L=⟨I⟩×π⟨R⟩2∝σα 其中 ⟨I⟩\braket{I}⟨I⟩ 是椭圆星系的面亮度,α\alphaα 是待定参数. 更加完善的是光度、速度弥散、半径这三个参数之间的“基本面”关系 (这是一个 power law): R∝σ0a⟨I⟩bR\propto\sigma_0^a\braket{I}^b R∝σ0a​⟨I⟩b 如果应用 Virial 定理,可以对这一个 power law 中的参数做一个理论预言,确定两个参数 a=2a=2a=2,b=−1b=-1b=−1. 但是这个结果和实验拟合得并不是非常好,可能是因为我们做的近似 / 假设,比如质光比与 σ\sigmaσ 和 ⟨I⟩\braket{I}⟨I⟩ 无关. 形成过程 椭圆星系的形成过程比盘星系要复杂: 气体落入暗物质晕,形成热气体并冷却. 气体团不均匀收缩,各部分之间有相对运动. 相对于盘星系,椭圆星系形成过程中的角动量小,相对运动无法被角动量抵消,于是形成椭圆星系. 这实际上是气体团相对运动 & 角动量作用两个效果的竞争. 理论上来说,密度更大 (坍缩更快)、角动量更小的气体团更容易形成椭圆星系. 与宇宙涨落的 top - down scenario 和 bottom - up scenario 相比,椭球星系形成也是一样,一种生成方式是大质量气体直接形成星系,再形成小的结构;另一种是多个小质量星系 (甚至可能是盘状星系) 的并合,形成大的椭球星系. (比如:在很多年后,我们的银河系会和仙女座星系相撞,在像一个双星系统一样绕转很长时间之后,最后两个盘星系大概率会形成一个椭球星系)

2025/5/27
articleCard.readMore

Lesson 57 第二型曲面积分

第二型曲线积分 ∫L⃗(P,Q,R)⋅dr⃗=∫L⃗(Pdx+Qdy+Rdz)=∫L((P,Q,R)⋅e⃗)dl=∫ab(P(r⃗(t))x′(t)+Q(r⃗(t))y′(t)+R(r⃗(t))z′(t))dt\begin{aligned} \int_{\vec{L}}(P,Q,R)\cdot\text{d}\vec{r}&=\int_{\vec{L}}(P\text{d}x+Q\text{d}y+R\text{d}z)\\ &=\int_L((P,Q,R)\cdot\vec{e})\text{d}l\\ &=\int_{a}^b(P(\vec{r}(t))x'(t)+Q(\vec{r}(t))y'(t)+R(\vec{r}(t))z'(t))\text{d}t \end{aligned} ∫L ​(P,Q,R)⋅dr ​=∫L ​(Pdx+Qdy+Rdz)=∫L​((P,Q,R)⋅e )dl=∫ab​(P(r (t))x′(t)+Q(r (t))y′(t)+R(r (t))z′(t))dt​ /Example/ 注:若 LLL 为闭合曲线,则积分号可以加一个圈. 当然大多数情况下并没有必要特别写出. 计算积分: ∮L(xydx+yzdy+zxdz)\oint_L(xy\text{d}x+yz\text{d}y+zx\text{d}z) ∮L​(xydx+yzdy+zxdz) 其中,LLL 为 {x2+y2+z2=1x+y+z=1\left\{\begin{array}{ll} x^2+y^2+z^2=1\\ x+y+z=1 \end{array}\right. {x2+y2+z2=1x+y+z=1​ 定向定义为:从 z=∞z=\inftyz=∞ 看曲线,曲线为逆时针方向.

2025/5/23
articleCard.readMore

Lesson 10 留数定理

本性奇点的极限任意. 来证明这个结论: /Proof/ 这意味着 f(z)−Af(z)-Af(z)−A 恒不为零,考虑: 1f(z)−A\frac{1}{f(z)-A} f(z)−A1​ 如果这个点还是个本性奇点,那么它就不可能是常数也不可能是 ∞\infty∞. /Theorem/ (Picard 大定理) 在本性奇点的任意一个小邻域内,函数 f(z)f(z)f(z) 可以取 (并且取无穷多次) 任意的有限数值,顶多可能有一个例外. 我们不证明这个,因为需要很多额外的知识. 但是可以得到一个推论: /Corollary/ 除非 f(z)f(z)f(z) 的本性奇点 zzz 不可以取 000,1/f(z)1/f(z)1/f(z) 在 zzz 点是非孤立奇点. 如果不可以取 000,那么倒函数在这点也是本性奇点. 下面的概念仅仅是一提,后续看文献可能有用: /Definition/ 在复平面上处处解析的函数称为整函数. 由Liouville 定理, 对于非常函数的整函数, 无穷远点必为函数的孤立奇 点(极点或本性奇点). 在复平面上除极点外处处解析的函数称为亚纯函数. 解析延拓 以 ∑zn\sum z^n∑zn 为例. 显然这个级数在 ∣z∣<1|z|<1∣z∣<1 时收敛,令 f1=∑znf_1=\sum z^nf1​=∑zn,在圆外,这个幂级数是发散的,但是我们可以求各阶导数,得到一个 f2(z)f_2(z)f2​(z): f2(z)=∑n=0∞1n!f1(n)(i2)⋅(z−i2)nf_2(z)=\sum_{n=0}^\infty\frac{1}{n!}f^{(n)}_1\left(\frac{\text{i}}{2}\right)\cdot\left(z-\frac{\text{i}}{2}\right)^n f2​(z)=n=0∑∞​n!1​f1(n)​(2i​)⋅(z−2i​)n 这个函数在公共区域内和 f1f_1f1​ 相等,但是收敛区域变成了 ∣z−i/2∣<r|z-\text{i}/2|<r∣z−i/2∣<r. /Definition/ 函数 f1(z)f_1(z)f1​(z) 在区域 G1G_1G1​ 内解析,函数 f2(z)f_2(z)f2​(z) 在 G2G_2G2​ 内解析,而在 G1G_1G1​ 与 G2G_2G2​ 的公共区域 G1∩G2G_1\cap G_2G1​∩G2​ 内,f1(z)=f2(z)f_1(z)=f_2(z)f1​(z)=f2​(z),则称 f2(z)f_2(z)f2​(z) 为 f1(z)f_1(z)f1​(z) 在 G2G_2G2​ 内的解析延拓;反之互为解析延拓. 很多应用:维度重整化 (4 维的某种规律发散,但是延拓到复数维再取趋于 4 的极限可以得到结果)、1+2+⋯=−1/121+2+\cdots=-1/121+2+⋯=−1/12 也是解析延拓. 解析延拓能否实现,取决于:函数的奇点分布. 如果边界上全是稠密的奇点,肯定无法延拓. 路径是否影响解析延拓结果?原函数可能就是多值的,路径当然可能会影响解析延拓的结果. 留数定理 The most important. 它教会我们算一类定积分. 留数的引入 Laurent 展开可以用系数来求积分: ∮Cf(ζ)(ζ−b)n+1dζ=2πian\oint_C\frac{f(\zeta)}{(\zeta-b)^{n+1}}\text{d}\zeta=2\pi\text{i}a_n ∮C​(ζ−b)n+1f(ζ)​dζ=2πian​ 特别地,n=−1n=-1n=−1 是非常有用的: ∮Cf(ζ)dζ=2πia−1\oint_Cf(\zeta)\text{d}\zeta=2\pi\text{i}a_{-1} ∮C​f(ζ)dζ=2πia−1​ 这是留数定理的基本思想. 留数定理 /Theorem/ (留数 (residue) 定理) 区域 GGG 的边界 CCC 分为一分段光滑的简单闭合曲线. 若除了有限个孤立奇点 bkb_kbk​,k=1,2,⋯ ,nk=1,2,\cdots,nk=1,2,⋯,n 外,函数 f(z)f(z)f(z) 在 GGG 内单值解析,在 G‾\overline{G}G 中连续,且在 CCC 上没有 f(z)f(z)f(z) 的奇点,则 ∮Cf(z)dz=2πi∑k=1nResf(bk)\oint_Cf(z)\text{d}z=2\pi\text{i}\sum_{k=1}^n\text{Res} f(b_k) ∮C​f(z)dz=2πik=1∑n​Resf(bk​) Resf(bk)\text{Res}f(b_k)Resf(bk​) 称为 f(z)f(z)f(z) 在 bkb_kbk​ 处的留数,它等于 f(z)f(z)f(z) 在 bkb_kbk​ 邻域内 Laurent 展开中,(z−bk)−1(z-b_k)^{-1}(z−bk​)−1 的系数 a−1(k)a_{-1}^{(k)}a−1(k)​. /Remark/ 如果是场点,留数是 000;但是例外是 ∞\infty∞,不一定是零! 在极点处,留数非常好求! 判断极点,只需要确定倒函数的零点阶数,对应就是几阶极点. 对于一阶极点,留数: Resf(b)=lim⁡z→b(z−b)f(z)\text{Res}f(b)=\lim_{z\to b}(z-b)f(z) Resf(b)=z→blim​(z−b)f(z) 常见的情况是,f(z)=P(z)/Q(z)f(z)=P(z)/Q(z)f(z)=P(z)/Q(z),bbb 是 Q(z)Q(z)Q(z) 的一阶零点,则 Resf(b)=P(b)Q′(b)\text{Res}f(b)=\frac{P(b)}{Q'(b)} Resf(b)=Q′(b)P(b)​ /Example/ 求 1/(z2+1)1/(z^2+1)1/(z2+1) 在奇点的留数.

2025/5/22
articleCard.readMore

Lesson 56 第二型曲线积分

第二型曲线积分 第一型积分 ⟷\longleftrightarrow⟷ 该曲线 / 曲面带权的 volume,是数值型函数的积分. 相对地,第二型积分是矢量值型函数的积分. 第二型的曲线积分来自于 Newton 力学:外力 F⃗(r⃗)=(P(r⃗),Q(r⃗),R(r⃗))\vec{F}(\vec{r})=(P(\vec{r}),Q(\vec{r}),R(\vec{r}))F (r )=(P(r ),Q(r ),R(r )),Newton 第二定律给出 {mx′′(t)=P(x(t),y(t),z(t))(1)my′′(t)=Q(x(t),y(t),z(t))(2)mz′′(t)=R(x(t),y(t),z(t))(3)\begin{cases} mx''(t)=P(x(t),y(t),z(t))\quad(1)\\\\ my''(t)=Q(x(t),y(t),z(t))\quad(2)\\\\ mz''(t)=R(x(t),y(t),z(t))\quad(3) \end{cases} ⎩ ⎨ ⎧​mx′′(t)=P(x(t),y(t),z(t))(1)my′′(t)=Q(x(t),y(t),z(t))(2)mz′′(t)=R(x(t),y(t),z(t))(3)​ 这是二阶 ODE 组,求解的方法是求导的逆运算,也就是积分. 做如下操作: (1)×x′(t)+(2)×y′(t)+(3)×z′(t)(1)\times x'(t)+(2)\times y'(t)+(3)\times z'(t) (1)×x′(t)+(2)×y′(t)+(3)×z′(t) 得到: mr⃗′′(t)⋅r⃗′(t)=F⃗(r⃗(t))⋅r⃗′(t)m\vec{r}''(t)\cdot\vec{r}'(t)=\vec{F}(\vec{r}(t))\cdot\vec{r}'(t) mr ′′(t)⋅r ′(t)=F (r (t))⋅r ′(t) 两边积分,得到 12mr⃗′2(t1)−12mr⃗′2(t0)=∫t0t1F⃗(r⃗(t))⋅r⃗′(t)dt\frac{1}{2}m\vec{r}'^2(t_1)-\frac{1}{2}m\vec{r}'^2(t_0)=\int_{t_0}^{t_1}\vec{F}(\vec{r}(t))\cdot\vec{r}'(t)\text{d}t 21​mr ′2(t1​)−21​mr ′2(t0​)=∫t0​t1​​F (r (t))⋅r ′(t)dt 这实际上是对 Newton 方程进行一次积分. RHS 的 r⃗′(t)dt\vec{r}'(t)\text{d}tr ′(t)dt 一般被称为位移微元,记作 dr⃗\text{d}\vec{r}dr ,所以 RHS 可以改写成 ∫r⃗(t0)r⃗(t1)F⃗⋅dr⃗\int_{\vec{r}(t_0)}^{\vec{r}(t_1)}\vec{F}\cdot\text{d}\vec{r} ∫r (t0​)r (t1​)​F ⋅dr 这被称为外力对该质点在此段运动轨迹中所做的功. 在数学中,我们可以将这样的物理实际抽象出来: /Definition/ 矢量场 F⃗(r⃗)\vec{F}(\vec{r})F (r ) 在参数曲线 γ\gammaγ 上的积分为 ∫γF⃗⋅dr⃗=∫t0t1F⃗(r⃗)⋅r⃗′(t)dt\int_\gamma\vec{F}\cdot\text{d}\vec{r}=\int_{t_0}^{t_1}\vec{F}(\vec{r})\cdot\vec{r}'(t)\text{d}t ∫γ​F ⋅dr =∫t0​t1​​F (r )⋅r ′(t)dt 其中 ttt 是对曲线的一个参数化. 对于一个平面参数曲线 γ(t)=(x(t),y(t))\gamma(t)=(x(t),y(t))γ(t)=(x(t),y(t)),t∈[t0,t1]t\in[t_0,t_1]t∈[t0​,t1​],亦可以相似定义. 这时有同学要问:我们在定义第一型积分时,并未要求选好一个参数化,按理来说输入任何一个参数化都可以输出同样的结果;但是这里我们要求输入一个具体的参数曲线. 那么在这里我们能不能证明这个积分与参数化的选择无关? 记 Im(γ)=\text{Im}(\gamma)=Im(γ)= 曲线 LLL,是否可将积分视为 LLL 上的积分而非 γ\gammaγ 上的积分? 上述积分可以用一型的曲线积分表出. ∫γF⃗⋅dr⃗=∫t0t1(Px′(t)+Qy′(t)+Rz′(t))dt=∫t0t1(F⃗⋅γ′(t))dt=∫t0t1(F⃗⋅γ′(t)∣γ′(t)∣)⋅∣γ′(t)∣dt=∫L(F⃗⋅e⃗)dl\begin{aligned} \int_{\gamma}\vec{F}\cdot\text{d}\vec{r}&=\int_{t_0}^{t_1}(Px'(t)+Qy'(t)+Rz'(t))\text{d}t\\ &=\int_{t_0}^{t_1}(\vec{F}\cdot\gamma'(t))\text{d}t\\ &=\int_{t_0}^{t_1}\left(\vec{F}\cdot\frac{\gamma'(t)}{|\gamma'(t)|}\right)\cdot|\gamma'(t)|\text{d}t\\ &=\int_L(\vec{F}\cdot\vec{e})\text{d}l \end{aligned} ∫γ​F ⋅dr ​=∫t0​t1​​(Px′(t)+Qy′(t)+Rz′(t))dt=∫t0​t1​​(F ⋅γ′(t))dt=∫t0​t1​​(F ⋅∣γ′(t)∣γ′(t)​)⋅∣γ′(t)∣dt=∫L​(F ⋅e )dl​ 其中,e⃗(γ(t))=γ′(t)/∣γ′(t)∣\vec{e}(\gamma(t))=\gamma'(t)/|\gamma'(t)|e (γ(t))=γ′(t)/∣γ′(t)∣. 回忆:切向量. MMM 在点 PPP 处的切向量是 MMM 上的运动在 PPP 处产生的速度. 可知: γ′(t)∣γ′(t)∣∈Tγ(t)L\frac{\gamma'(t)}{|\gamma'(t)|}\in\text{T}_{\gamma(t)}L ∣γ′(t)∣γ′(t)​∈Tγ(t)​L 且模长为 111. {e⃗(γ(t))}\{\vec{e}(\gamma(t))\}{e (γ(t))} 是在 LLL 上每点处给出一个单位切向量,且连续依赖于 ttt,称 {r⃗(γ(t))}\{\vec{r}(\gamma(t))\}{r (γ(t))} 为 LLL 的一个定向. 提示 中国数学家吴文骏说,他个人认为 19 世纪数学界的最大成就是定义了什么是定向. /Definition/ 设 LLL 是一条曲线,所谓 LLL 的一个定向,指如下数据: 在 LLL 的每点 (x,y,z)(x,y,z)(x,y,z) 处指出该点处 LLL 的一个单位切向量 e⃗(x,y,z)∈T(x,y,z)L\vec{e}(x,y,z)\in\text{T}_{(x,y,z)}Le (x,y,z)∈T(x,y,z)​L,且 e⃗\vec{e}e 随着 (x,y,z)(x,y,z)(x,y,z) 连续变化. (即 e⃗:L→R3\vec{e}:L\to\R^3e :L→R3 是连续的) 记为 O={e⃗(x,y,z)}(x,y,z)∈L\mathcal{O}=\{\vec{e}(x,y,z)\}_{(x,y,z)\in L}O={e (x,y,z)}(x,y,z)∈L​ (orientation, 定向) /Definition/ 称 LLL 是可定向的,若 LLL 有一个定向; 称 LLL 是定向的,若 LLL 上已经赋予了一个定向. (即,有一个 pair (L,O)=L⃗(L,\mathcal{O})=\vec{L}(L,O)=L ,称 L⃗=(L,O)\vec{L}=(L,\mathcal{O})L =(L,O) 为一个定向的曲线. /Definition/ 设 L⃗=(L,O={e⃗(x,y,z)}(x,y,z)∈L)\vec{L}=(L,\mathcal{O}=\{\vec{e}(x,y,z)\}_{(x,y,z)\in L})L =(L,O={e (x,y,z)}(x,y,z)∈L​) 是一条定向曲线,对于 LLL 上的矢量值函数 F⃗\vec{F}F ,定义 F⃗\vec{F}F 在 L⃗\vec{L}L 上的第二型积分为 ∫L(F⃗⋅e⃗)dl\int_L(\vec{F}\cdot\vec{e})\text{d}l ∫L​(F ⋅e )dl 还可以记为: ∫L⃗F⃗⋅dr⃗ or ∫L⃗(Pdx+Qdy+Rdz)\int_{\vec{L}}\vec{F}\cdot\text{d}\vec{r}\text{ or }\int_{\vec{L}}(P\text{d}x+Q\text{d}y+R\text{d}z) ∫L ​F ⋅dr  or ∫L ​(Pdx+Qdy+Rdz) (F⃗\vec{F}F 与定向系统 e⃗\vec{e}e 内积,再做第 I\text{I}I 型积分) /Claim/ 连通曲线 LLL 上至多两个定向. /Proof/ 设 O1={e⃗1(x,y,z)}\mathcal{O}_1=\{\vec{e}_1(x,y,z)\}O1​={e 1​(x,y,z)} 和 O2={e⃗2(x,y,z)}\mathcal{O}_2=\{\vec{e}_2(x,y,z)\}O2​={e 2​(x,y,z)} 都是 LLL 上的定向,由 T(x,y,z)L\text{T}_{(x,y,z)}LT(x,y,z)​L 是一维的,以及 ei(x,y,z)∈Tx,y,zLe_i(x,y,z)\in\text{T}_{x,y,z}Lei​(x,y,z)∈Tx,y,z​L 是单位长度,知道: e⃗2(x,y,z)=±e⃗1(x,y,z)\vec{e}_2(x,y,z)=\pm\vec{e}_1(x,y,z) e 2​(x,y,z)=±e 1​(x,y,z) 也就是 g(x,y,z)=∣e⃗2(x,y,z)−e⃗1(x,y,z)∣∈{0,2}g(x,y,z)=|\vec{e}_2(x,y,z)-\vec{e}_1(x,y,z)|\in\{0,2\} g(x,y,z)=∣e 2​(x,y,z)−e 1​(x,y,z)∣∈{0,2} 而 g:L→{0,2}g:L\to\{0,2\}g:L→{0,2} 是连续的,由介值定理,ggg 要么恒等于 000,要么恒等于 222. 所以只有两种可能的定向. /Definition/ 设 O={e⃗(x,y,z)}\mathcal{O}=\{\vec{e}(x,y,z)\}O={e (x,y,z)} 为 LLL 的一个定向,则称 {−e⃗(x,y,z)}\{-\vec{e}(x,y,z)\}{−e (x,y,z)} 为 O\mathcal{O}O 的反定向,记为 −O-\mathcal{O}−O. 到这里我们能再进一步说: /Claim/ 对于连通曲线 LLL,恰有两个定向. 证明这个命题,我们要先定义曲线,然后证明 LLL 上有一个定向. 但是鉴于我们的课程并没有定义何为曲线,所以我们在这里不作证明. 一种 sketch 如下: 曲线的每一点 PPP 有一个开邻域 UUU 同胚于 R\RR,之后取一个参数化,我们知道一个参数化 γ(t)\gamma(t)γ(t) 给出 LLL 的一个定向,之后易证有两个定向. /Claim/ 若 LLL 是 nnn 个连通曲线的不交并,则 LLL 有 2n2^n2n 个定向. 显而易见.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对于一个圆,我们可以定义顺时针定向、逆时针定向 (负顺时针). 具体如何计算第二型积分? 选 LLL 的一个参数化 γ(t)\gamma(t)γ(t) (a≤t≤ba\leq t\leq ba≤t≤b). 需要判断参数化与 L⃗\vec{L}L 的定向 O={e⃗(x,y,z)}\mathcal{O}=\{\vec{e}(x,y,z)\}O={e (x,y,z)} 是相容还是相反,这两者相差一个符号: γ′(t)∣γ′(t)∣=e⃗(γ(t)) ,∀γ\frac{\gamma'(t)}{|\gamma'(t)|}=\vec{e}(\gamma(t))\,,\quad\forall\gamma ∣γ′(t)∣γ′(t)​=e (γ(t)),∀γ 为相容的情况,反之则相反. 选参数化 γ(t)\gamma(t)γ(t) 与定向相容. 则 ∫L⃗F⃗⋅dr⃗=∫L(F⃗⋅e⃗)dl=∫abF⃗(γ(t))⋅e⃗(γ(t))∣γ′(t)∣dt=∫abF⃗(γ(t))⋅γ′(t)∣γ′(t)∣⋅∣γ′(t)∣dt=∫abF⃗(γ(t))γ′(t)dt=∫ab(Px′+Qy′+Rz′)dt\begin{aligned} \int_{\vec{L}}\vec{F}\cdot\text{d}\vec{r}&=\int_L(\vec{F}\cdot\vec{e})\text{d}l\\ &=\int_a^b\vec{F}(\gamma(t))\cdot\vec{e}(\gamma(t))|\gamma'(t)|\text{d}t\\ &=\int_a^b\vec{F}(\gamma(t))\cdot\frac{\gamma'(t)}{|\gamma'(t)|}\cdot|\gamma'(t)|\text{d}t\\ &=\int_a^b\vec{F}(\gamma(t))\gamma'(t)\text{d}t\\ &=\int_a^b(Px'+Qy'+Rz')\text{d}t \end{aligned} ∫L ​F ⋅dr ​=∫L​(F ⋅e )dl=∫ab​F (γ(t))⋅e (γ(t))∣γ′(t)∣dt=∫ab​F (γ(t))⋅∣γ′(t)∣γ′(t)​⋅∣γ′(t)∣dt=∫ab​F (γ(t))γ′(t)dt=∫ab​(Px′+Qy′+Rz′)dt​ 总结:最好选择与定向相容的参数化. 公式为 ∫L⃗F⃗⋅dr⃗=∫ab(Px′+Qy′+Rz′)dt\int_{\vec{L}}\vec{F}\cdot\text{d}\vec{r}=\int_a^b(Px'+Qy'+Rz')\text{d}t ∫L ​F ⋅dr =∫ab​(Px′+Qy′+Rz′)dt 如果一定要取另一种参数化 / 定向反转,则积分相差 −1-1−1 倍. 更加形式化的记忆方式是 ∫L⃗(Pdx+Qdy+Rdz)=∫ab(Px′+Qy′+Rz′)dt\int_{\vec{L}}(P\text{d}x+Q\text{d}y+R\text{d}z)=\int_a^b(Px'+Qy'+Rz')\text{d}t ∫L ​(Pdx+Qdy+Rdz)=∫ab​(Px′+Qy′+Rz′)dt 下面看两个例子: /Example/ (Gauss 积分) F⃗=(−yx2+y2,xx2+y2)\vec{F}=\left( -\frac{y}{x^2+y^2},\frac{x}{x^2+y^2} \right) F =(−x2+y2y​,x2+y2x​) 这其实是无限长电流的磁场. 求: ∫CF⃗⋅dr⃗\int_C\vec{F}\cdot\text{d}\vec{r} ∫C​F ⋅dr (CCC 为逆时针)

2025/5/21
articleCard.readMore

Lesson 13 初稿分析 & 演讲说明

Q1:从提纲、开题到初稿,文章的变动如何? Q2:尝试阐述论述思路 / 画出思维导图. 研究的问题和结论是什么? 从初稿到终稿:100% →\to→ 120% / 150% →\to→ new 100%. 问题分析 虎头蛇尾. 从凑不够字数到超字了赶紧收尾,文章的“前摇”太长,显得头重脚轻. 列出细纲 (文章总字数的 10% 左右),写出要点、做规划、开篇抓人,尾论饱满. 这种方法比较适合比较忙的时候… 如果是“连载式”的写作,可能会出现文气不贯通的情况,在每天剩下的碎片时间里还不如用来打磨自己的细纲,在大块的时间再一气呵成写完文章. 理论使用. 避免理论先行、图片滥用,不要把文章的落脚点放在引用上. 以问题驱动论述,将理论作为工具. 提出自己的“金句”,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上往“上”走,很多现在的现象已经“溢出”了前人的理论. 同时,别用太多装饰性的图片与图表,这样并没有意义. 材料分析. 聚焦与概述相结合. 聚焦:细致描述某一个具体的案例,比如引用微博原文、详细分析句中的各种含义. 想象一下大片的开头,做到“抓人”. 追问现象、细读材料,关注矛盾、含混、遥呼. 粉丝情感的边界在哪里?“喜欢”背后,还有“爱之深、责之切”,这些矛盾的情感是研究的要点. 词句层次. 规范使用标点、恰当划分段落. 中心论点、上下关联、由繁化简、层层递进.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出声地读一遍,人类说话的历史比写字的历史长了不知道多少. 生理上的一些反应会直观地告诉你这绝对有问题. 分析材料 (1) 视觉分析 —— 分析海报 约翰・伯格:《观看之道》(有两本). (2) 数据分析 —— 票房数据 横向对比、纵向比较、交叉关联 (基础数据和特殊数据),发现亮点. 利用一些技巧来突出数据的重点. (3) 场景分析 —— 影视剧场面 也可以分析 MV、背景音乐和画面场景的配合,各种方面.

2025/5/21
articleCard.readMore

Lesson 14 非线性涨落理论

回顾上节课的图像: 在图像以下,重子物质以声学波 (acoustic waves) 的形式传播;同时由于光子与重子的耦合,还有一个 silk damping 效应,来自于光子和重子之间的散射,它抹平了微扰涨落的增长. 总体而言,涨落一般要达到星系团的量级才能呈现增长的态势. 这种结果是不合理的,因此宇宙中不可能只有重子物质,我们现在必须要一种新的物质来支持“现在的涨落尺度”这样的结论. Dark Matter 暗物质指的是不与重子物质和光发生比较强的相互作用的粒子. 冷暗物质 (Cold Dark Matter, CDM):自己之间的相互作用也非常微弱,比如 WIMP (Weakly Interacting Massive Particles). WIMP 在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就非常火,因为如果一些理论模型成立,就可以从理论上导出一种物质完美的符合这种特性. 但是大家利用核反冲等方式来探测 WIMP,这么多年一直都没有得到什么特别的成果,不仅是因为 WIMP 的探测可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比如太阳中微子、超新星爆炸等等),也有可能是理论上的困难. 热暗物质 (Hot Dark Matter, HDM):退耦之后的中微子. 显然这一种观点很早就被排除掉了. 温暗物质 (Warm Dark Matter, WDM):目前算是一种唯象的模型. 现在的观点差不多是 mDM≳10 keVm_{\text{DM}}\gtrsim10\text{ keV}mDM​≳10 keV. 类轴子粒子 (Axion-like Particle):与 WIMP 相对,这种模型是质量非常小的版本. 但是它们可以通过类似 Bose-Einstein Condensation 的方式,在大尺度上表现得像 WIMP 一样. a.k.a fuzzy dark matter, ultra-light particle dark matter, ma∼10−24∼10−1 eVm_a\sim10^{-24}\sim10^{-1}\text{ eV}ma​∼10−24∼10−1 eV. 剩下的是一些比较奇怪的模型,比如拓扑缺陷 (Topological defects):磁单极子、宇宙弦 (Cosmic Strings, 不是弦论中的那种弦,而是宇宙相变过程中遗留的一些缺陷). 这两种模型的性质我们还算了解得比较多,它们的一些性质确实与暗物质不太一样,所以基本上不太会算进暗物质模型里. 原初黑洞 (Primordial Black Holes):比较小型的黑洞,产生的效应和我们正常情况下理解的暗物质类似. 我们以冷暗物质为蓝本来研究暗物质的性质. 冷暗物质是“无碰撞”的粒子,原则上来说我们不能使用流体力学的方程. 我们只能写出如下的有效理论: 连续性方程: ∂δ∂t+1a∇⋅[(1+δ)v⃗]=0\frac{\partial\delta}{\partial t}+\frac{1}{a}\nabla\cdot[(1+\delta)\vec{v}]=0 ∂t∂δ​+a1​∇⋅[(1+δ)v ]=0 Jeans 方程 (类比 Euler 方程): ∂v⃗∂t+a˙av⃗+1a(v⃗⋅∇)v⃗=−∇Φa−σ2a∇δ1+δ\frac{\partial\vec{v}}{\partial t}+\frac{\dot{a}}{a}\vec{v}+\frac{1}{a}(\vec{v}\cdot\nabla)\vec{v}=-\frac{\nabla\Phi}{a}-\frac{\sigma^2}{a}\frac{\nabla\delta}{1+\delta} ∂t∂v ​+aa˙​v +a1​(v ⋅∇)v =−a∇Φ​−aσ2​1+δ∇δ​ 这里定义速度色散: σij≡⟨vivj⟩−⟨vi⟩⟨vj⟩\sigma_{ij}\equiv\braket{v_iv_j}-\braket{v_i}\braket{v_j} σij​≡⟨vi​vj​⟩−⟨vi​⟩⟨vj​⟩ 如果假设各向同性,就得到 σij=σ2δij\sigma_{ij}=\sigma^2\delta_{ij}σij​=σ2δij​,再结合均匀性就得到 σ=⟨vi2⟩\sigma=\sqrt{\braket{v_i^2}}σ=⟨vi2​⟩ ​. 类似重子流体中做过的分析,可以定义 Jeans 尺度: λJprop=a(t)λJcom=a(t)⋅2πkJ=σπGρˉ\lambda_J^{\text{prop}}=a(t)\lambda_J^{\text{com}}=a(t)\cdot\frac{2\pi}{k_J}=\sigma\sqrt{\frac{\pi}{G\bar\rho}} λJprop​=a(t)λJcom​=a(t)⋅kJ​2π​=σGρˉ​π​ ​ 在 λ>λJcom\lambda>\lambda_J^{\text{com}}λ>λJcom​ 时涨落增长. 反之,小于 Jeans 尺度时,无碰撞的暗物质粒子涨落会被抹掉 (free streaming damping). 这样,上面那张图片中可以加入一些新的内容: 一个更加复杂的因素是:因为暗物质和其他物质脱耦的时间在 teqt_{\text{eq}}teq​ 之前,所以有一些额外的效果. 在辐射为主的时期, dδk⃗dt+2a˙adδk⃗dt=4πG(ρˉm+ρˉr)δk⃗\frac{\text{d}\delta_{\vec{k}}}{\text{d}t}+\frac{2\dot{a}}{a}\frac{\text{d}\delta_{\vec{k}}}{\text{d}t}=4\pi G(\bar\rho_m+\bar\rho_r)\delta_{\vec{k}} dtdδk ​​+a2a˙​dtdδk ​​=4πG(ρˉ​m​+ρˉ​r​)δk ​ 可以得到在尺度“大于暗物质决定的 Jeans 长度、小于辐射决定的 Jeans 长度”的这段区域,会出现涨落的停滞. 但是在中微子脱耦之后,暗物质的 Jeans length 比较小,涨落可以增长,暗物质先产生多级结构,暗物质晕开始吸引重子物质,逐渐产生星系. 上面的结构都是线性的 —— δ≪1\delta\ll 1δ≪1,涨落都是比较小的. 但是实际上涨落增长到一定程度之后,结构已经变得非线性,这时要更换处理方法. 非线性结构 δ≳1\delta\gtrsim1δ≳1,非线性结构的处理方式有以下几种: 数值模拟:难点在于解读获得的结果,不是很物理. quasi-linear:用高阶的微扰理论,(人 (特指研究生和博士生) 是非常 cheap 的.jpg),我们得到的结论比较物理. (over-simplified) analytical model:显然不够准确,但是我们会获得一些 insight. 这门课我们主要了解 toy model,如果大家想要了解别的非线性处理方法,可以找鲜于他们. 比较经典的一个 toy model: Spherical Collapse (SC) Model. 在初始时刻,我们研究一个球状的高密度区的膨胀行为,半径 rir_iri​,over-density is δi\delta_iδi​,宇宙的平均密度是 ρˉi\bar\rho_iρˉ​i​. 球体边缘的一个质点 (可以代表整个球边界的演化情况),受到的引力来自球体 M=M(r<ri)=43πri3ρˉi[1+δi]M=M(r<r_i)=\frac{4}{3}\pi r_i^3\bar\rho_i[1+\delta_i]M=M(r<ri​)=34​πri3​ρˉ​i​[1+δi​],随着时间膨胀过程中: M=43πr3(t)ρˉ(t)[1+δ(t)]M=\frac{4}{3}\pi r^3(t)\bar\rho(t)[1+\delta(t)] M=34​πr3(t)ρˉ​(t)[1+δ(t)] 质点所具有的能量的变化: E=12r˙2−GMr={>0escape=0critical point<0cannot escapeE=\frac{1}{2}\dot{r}^2-\frac{GM}{r}=\left\{\begin{array}{ll} >0&\text{escape}\\ =0&\text{critical point}\\ <0&\text{cannot escape} \end{array}\right. E=21​r˙2−rGM​=⎩ ⎨ ⎧​>0=0<0​escapecritical pointcannot escape​ 逃逸情况球体会无限膨胀、无法逃逸的情况球体会先膨胀后收缩. 在 E=0E=0E=0 的临界情况,r(t)∝t2/3r(t)\propto t^{2/3}r(t)∝t2/3. 但是宇宙本身也随着 a∝t2/3a\propto t^{2/3}a∝t2/3 膨胀 (物质为主的宇宙),这两个膨胀的速度是同步的,也就是涨落在 comoving 的坐标下,大小是不变的. 如果真的要使得涨落出现有效的增长,我们要求 E<0E<0E<0. 因为如果 E>0E>0E>0,边缘质点会逃逸出去,稀释的速度反而比宇宙膨胀的速度还要快,所以涨落的净增长来自于 E<0E<0E<0 的情况. 现在细致地解决初始能量为负的可能:Ei=Ki+Wi=12vi2−GMri=−KiδiE_i=K_i+W_i=\frac{1}{2}v_i^2-\frac{GM}{r_i}=-K_i\delta_iEi​=Ki​+Wi​=21​vi2​−ri​GM​=−Ki​δi​. 若 δi>0\delta_i>0δi​>0,则 Ei<0E_i<0Ei​<0,高密度区的 δ(t)\delta(t)δ(t) 是增长的. 方程的解实际上是一个摆线: {r=A(1−cos⁡θ)t=B(θ−sin⁡θ) ,0≤θ≤2π\begin{cases} r=A(1-\cos\theta)\\ t=B(\theta-\sin\theta) \end{cases}\,,\quad0\leq\theta\leq2\pi {r=A(1−cosθ)t=B(θ−sinθ)​,0≤θ≤2π 其中, A=GM2∣E∣ ,B=GM(2∣E∣)3/2A=\frac{GM}{2|E|}\,,\quad B=\frac{GM}{(2|E|)^{3/2}} A=2∣E∣GM​,B=(2∣E∣)3/2GM​ 整个高密度球在 t=πBt=\pi Bt=πB 时达到最高点,之后出现 collapse,塌缩所用时长 tcollapse=2ttat_\text{collapse}=2t_{\text{ta}}tcollapse​=2tta​,恰好是增长时间的两倍. 在最大半径处: Eta=−GMrmax⁡=−Hi2ri3(1+δi)2rmax⁡ ,Ei=−Kiδi=−12Hi2ri2δiE_\text{ta}=-\frac{GM}{r_{\max}}=-\frac{H_i^2r_i^3(1+\delta_i)}{2r_{\max}}\,,\quad E_i=-K_i\delta_i=-\frac{1}{2}H_i^2r_i^2\delta_i Eta​=−rmax​GM​=−2rmax​Hi2​ri3​(1+δi​)​,Ei​=−Ki​δi​=−21​Hi2​ri2​δi​ 两者相等,得到 rmax⁡≈ri/δir_{\max}\approx r_i/\delta_irmax​≈ri​/δi​,只和 over-density 有关系. 同时可以计算 over-density 的变化: ρ=M43πr3=3M4πA3(1−cos⁡θ)−3ρˉ=16πGt2=16πGB2(θ−sin⁡θ)−21+ε(t)=ρρˉ=92(θ−sin⁡θ)2(1−cos⁡θ)3\begin{aligned} \rho&=\frac{M}{\frac{4}{3}\pi r^3}=\frac{3M}{4\pi A^3}(1-\cos\theta)^{-3}\\ \bar\rho&=\frac{1}{6\pi Gt^2}=\frac{1}{6\pi GB^2}(\theta-\sin\theta)^{-2}\\\\ 1+\varepsilon(t)&=\frac{\rho}{\bar\rho}=\frac{9}{2}\frac{(\theta-\sin\theta)^2}{(1-\cos\theta)^3} \end{aligned} ρρˉ​1+ε(t)​=34​πr3M​=4πA33M​(1−cosθ)−3=6πGt21​=6πGB21​(θ−sinθ)−2=ρˉ​ρ​=29​(1−cosθ)3(θ−sinθ)2​​ | over-density | turn-around | collapse | | :

2025/5/20
articleCard.readMore

Lesson 9 Laurent 展开

解析函数的 Laurent 展开 /Proof/ 将环域的内外边界分别记为 C1C_1C1​ 和 C2C_2C2​,在复连通区域内应用 Cauchy 积分公式,有 f(z)=12πi∮C2f(ζ)ζ−zdζ−12πi∮C1f(ζ)ζ−zdζf(z)=\frac{1}{2\pi\text{i}}\oint_{C_2}\frac{f(\zeta)}{\zeta-z}\text{d}\zeta-\frac{1}{2\pi\text{i}}\oint_{C_1}\frac{f(\zeta)}{\zeta-z}\text{d}\zeta f(z)=2πi1​∮C2​​ζ−zf(ζ)​dζ−2πi1​∮C1​​ζ−zf(ζ)​dζ 对于 C2C_2C2​ 上的积分,可以直接求出: an=12πi∮C2f(ζ)(ζ−b)n+1dζa_n=\frac{1}{2\pi\text{i}}\oint_{C_2}\frac{f(\zeta)}{(\zeta-b)^{n+1}}\text{d}\zeta an​=2πi1​∮C2​​(ζ−b)n+1f(ζ)​dζ 这里 nnn 一定是自然数,就是我们直接使用 Taylor 定理得到的结果. 但是我们对于 C1C_1C1​ 上的积分无法使用 Taylor 定理,因为我们的区域不在 C1C_1C1​ 内,所以只能凑成: −12πi∮C1f(ζ)ζ−zdζ=12πi∮C1f(ζ)(z−b)−(ζ−b)d(ζ−b)=12πi∮C1f(ζ)z−b∑k=0∞(ζ−bz−b)kdζ=∑k=0∞(z−b)−k−1⋅12πi∮C1f(ζ)(ζ−b)kdζ\begin{aligned} -\frac{1}{2\pi\text{i}}\oint_{C_1}\frac{f(\zeta)}{\zeta-z}\text{d}\zeta&=\frac{1}{2\pi\text{i}}\oint_{C_1}\frac{f(\zeta)}{(z-b)-(\zeta-b)}\text{d}(\zeta-b)\\ &=\frac{1}{2\pi\text{i}}\oint_{C_1}\frac{f(\zeta)}{z-b}\sum_{k=0}^\infty\left(\frac{\zeta-b}{z-b}\right)^k\text{d}\zeta\\ &=\sum_{k=0}^\infty(z-b)^{-k-1}\cdot\frac{1}{2\pi\text{i}}\oint_{C_1}f(\zeta)(\zeta-b)^k\text{d}\zeta \end{aligned} −2πi1​∮C1​​ζ−zf(ζ)​dζ​=2πi1​∮C1​​(z−b)−(ζ−b)f(ζ)​d(ζ−b)=2πi1​∮C1​​z−bf(ζ)​k=0∑∞​(z−bζ−b​)kdζ=k=0∑∞​(z−b)−k−1⋅2πi1​∮C1​​f(ζ)(ζ−b)kdζ​ 现在看来上述两个结果加起来是和定理一样. 但是定理的区域是 C1C_1C1​ 和 C2C_2C2​ 之间的任意区域,我们发现积分的奇点只有 bbb,所以根据 Cauchy 定理,中间的路径是任意取的. 因此: f(z)=∑n=−∞∞an(z−b)n ,R1<∣z−b∣<R2an=12πi∮Cf(ζ)(ζ−b)n+1dζf(z)=\sum_{n=-\infty}^\infty a_n(z-b)^n\,,\quad R_1<|z-b|<R_2\\ a_n=\frac{1}{2\pi\text{i}}\oint_{C}\frac{f(\zeta)}{(\zeta-b)^{n+1}}\text{d}\zeta f(z)=n=−∞∑∞​an​(z−b)n,R1​<∣z−b∣<R2​an​=2πi1​∮C​(ζ−b)n+1f(ζ)​dζ 几点说明: 条件可以放宽为 f(z)f(z)f(z) 在区域内单值解析. 系数不是 Taylor 级数,既有正幂项,也有负幂项. 一般而言,f(z)f(z)f(z) 在内圆 C1C_1C1​ 中不解析;至于 bbb 点,可以是解析点也可以是奇点. 若 bbb 恰好是 C1C_1C1​ 中的唯一奇点,则 C1C_1C1​ 可以无限缩小,就是在 bbb 邻域内的 Laurent 展开. Laurent 展开是唯一的. 唯一性的证明和 Taylor 展开类似. 因此只要找到一个区间中收敛到 f(z)f(z)f(z) 的一个幂级数,就能够说这一定是 Laurent 级数. 求 Laurent 展开没有什么好方法,就是计算围道积分. /Example/ 求 1z(z−1)\frac{1}{z(z-1)} z(z−1)1​ 在 0<∣z∣<10<|z|<10<∣z∣<1 内和 ∣z∣>1|z|>1∣z∣>1 的展开.

2025/5/20
articleCard.readMore

Lesson 54 换元公式的应用

换元公式的应用 设 Φ:D′→D\Phi:D'\to DΦ:D′→D 是 C1C^1C1 的双射,则对于 DDD 上可积的 fff 有: ∫Df=∫D′(f∘Φ)∣det⁡JΦ∣\int_Df=\int_{D'}(f\circ\Phi)|\det J_\Phi| ∫D​f=∫D′​(f∘Φ)∣detJΦ​∣ 也就是权重拉回 (f∘Φf\circ\Phif∘Φ) 乘上 Φ\PhiΦ 引起体积微元的放大倍数. /Example/ (极坐标计算二重积分) Φ:[0,+∞)×[0,2π]→R2\Phi:[0,+\infty)\times[0,2\pi]\to\R^2Φ:[0,+∞)×[0,2π]→R2,Φ=Φ(rcos⁡θ,rsin⁡θ)\Phi=\Phi(r\cos\theta,r\sin\theta)Φ=Φ(rcosθ,rsinθ). 在这里,Φ\PhiΦ 虽然是 C1C^1C1 的,但是 r=0r=0r=0 这一条线段被映射到一个点 (坐标原点)、θ=2π,θ=0\theta=2\pi,\theta=0θ=2π,θ=0 两条射线被映射为一条射线 (xxx 轴正方向),所以 Φ\PhiΦ 并非单射. 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处理这个问题:对于 r=0r=0r=0 映射到一个点的情况, ∣∫Df−∫D∩(R2∣Bε(0⃗))f∣=∣∫D∩Bε(0⃗)f∣≤Mπ2ε→0\left|\int_Df-\int_{D\cap(\R^2|B_{\varepsilon}(\vec{0}))}f\right|=\left|\int_{D\cap B_\varepsilon(\vec{0})}f\right|\leq M\pi^2\varepsilon\to0 ​∫D​f−∫D∩(R2∣Bε​(0 ))​f ​= ​∫D∩Bε​(0 )​f ​≤Mπ2ε→0 可见 ∫Df=lim⁡ε→0+∫D∩(R2∣Bε(0⃗))f\int_Df=\lim_{\varepsilon\to0+}\int_{D\cap(\R^2|B_\varepsilon(\vec{0}))}f ∫D​f=ε→0+lim​∫D∩(R2∣Bε​(0 ))​f 只需要对 D∣Bε(0⃗)D|B_\varepsilon(\vec{0})D∣Bε​(0 ) (记为 D~\tilde DD~) 进行换元. 对于 θ=0,θ=2π\theta=0,\theta=2\piθ=0,θ=2π 重合的情况, ∫D~f=∫D~∩R+2f+∫D~∩R−2f\int_{\tilde D}f=\int_{\tilde D\cap\R^2_+}f+\int_{\tilde D\cap\R^2_-}f ∫D~​f=∫D~∩R+2​​f+∫D~∩R−2​​f 也就是将 R2\R^2R2 从 +x+x+x 无穷远处剪开剪到原点处,分为上半和下半两个平面来换元. 这样我们得到, ∬Df(x,y)dxdy=∬Φ−1(D)f(rcos⁡θ,rsin⁡θ)rdrdθ\iint_Df(x,y)\text{d}x\text{d}y=\iint_{\Phi^{-1}(D)}f(r\cos\theta,r\sin\theta)r\text{d}r\text{d}\theta ∬D​f(x,y)dxdy=∬Φ−1(D)​f(rcosθ,rsinθ)rdrdθ 这是因为 det⁡JΦ=r\det J_\Phi=rdetJΦ​=r. /Remark/ 在某些古老的积分教材中,可能会画一个示意图,一个曲边四边形的面积会约等于 rΔθ⋅Δrr\Delta\theta\cdot\Delta rrΔθ⋅Δr. 实际上我们的推导在几何意义上也是这样,解读为 Φ\PhiΦ 把标准的矩体变为曲边体,近似为平行体,之后找到其 Vol\mathcal{Vol}Vol: Vol≈∣det⁡JΦ∣(∏i=1nΔui)\mathcal{Vol}\approx|\det J_\Phi|\left(\prod_{i=1}^n\Delta u_i\right) Vol≈∣detJΦ​∣(i=1∏n​Δui​) /Example/ (接着上面的例子,Gauss 积分) 求: ∬x2+y2≤R2e−x2−y2dxdy\iint_{x^2+y^2\leq R^2}e^{-x^2-y^2}\text{d}x\text{d}y ∬x2+y2≤R2​e−x2−y2dxdy

2025/5/16
articleCard.readMore

Lesson 8 Taylor 展开

级数 级数相乘的方法 (∑∞k=0zk)⋅(∑∞l=02lzl)=∑∞k=0∑∞l=02lzk+l=∑∞n=0(∑nl=02l)zn ,n=k+l=∑∞n=0(2n+1−1)zn\begin{aligned} \left(\underset{k=0}{\overset{\infty}{\sum}}z^k\right)\cdot\left(\underset{l=0}{\overset{\infty}{\sum}}2^lz^l\right)&=\underset{k=0}{\overset{\infty}{\sum}}\underset{l=0}{\overset{\infty}{\sum}}2^lz^{k+l}\\ &=\underset{n=0}{\overset{\infty}{\sum}}\left(\underset{l=0}{\overset{n}{\sum}}2^l\right)z^n\,,\quad n=k+l\\ &=\underset{n=0}{\overset{\infty}{\sum}}(2^{n+1}-1)z^n \end{aligned} (k=0∑∞​​zk)⋅(l=0∑∞​​2lzl)​=k=0∑∞​​l=0∑∞​​2lzk+l=n=0∑∞​​(l=0∑n​​2l)zn,n=k+l=n=0∑∞​​(2n+1−1)zn​ 就能计算收敛半径了. 注意替换指标的时候,一般换掉的是出现得少一些的那一个. 级数相乘产生的新级数,收敛半径可以任意,必须要按照具体的例子来考虑. /Example/ 级数相乘法,求 sin⁡zcos⁡z\sin z\cos zsinzcosz 在 z=0z=0z=0 附近的 Taylor 展开.

2025/5/15
articleCard.readMore

Lesson 53 换元公式

本周六上午本教室补课. k 维平行体的 k-1 维 volume /Theorem/ 设 v⃗1,⋯ ,v⃗k∈Rn\vec{v}_1,\cdots,\vec{v}_k\in\R^nv 1​,⋯,v k​∈Rn,且线性无关 (k≤nk\leq nk≤n). 定义生成 / 张成平行 kkk 维体: P={v⃗1x1+⋯+v⃗kxk∣xi∈[0,1] ,∀i}P=\{\vec{v}_1x_1+\cdots+\vec{v}_kx_k|x_i\in[0,1]\,,\forall i\} P={v 1​x1​+⋯+v k​xk​∣xi​∈[0,1],∀i} 则,Vol(P)=det⁡(v⃗i⋅v⃗j)=det⁡G\mathcal{Vol}(P)=\sqrt{\det(\vec{v}_i\cdot\vec{v}_j)}=\sqrt{\det G}Vol(P)=det(v i​⋅v j​) ​=detG ​. (GGG 为 Gram 矩阵). /Proof/ 对 kkk 归纳. 在 k=1k=1k=1,P={xv⃗;0≤x≤1}P=\{x\vec{v};0\leq x\leq1\}P={xv ;0≤x≤1},就是一条有向线段,计算知 Vol(P)=∣v⃗∣\mathcal{Vol}(P)=|\vec{v}|Vol(P)=∣v ∣,这是熟知的结果. 设 kkk 维成立,考虑 k+1k+1k+1 维:令 Q=Q=Q= 由 v⃗1,⋯ .v⃗k\vec{v}_1,\cdots.\vec{v}_kv 1​,⋯.v k​ 生成的 kkk 维平行体,P=P=P= 由 v⃗1,⋯ ,v⃗k,v⃗k+1\vec{v}_1,\cdots,\vec{v}_k,\vec{v}_{k+1}v 1​,⋯,v k​,v k+1​ 生成的 k+1k+1k+1 维平行体. 则,PPP 以 QQQ 为底,以 v⃗k+1\vec{v}_{k+1}v k+1​ 为斜棱,所以 Vol(P)=Vol(Q)⋅h\mathcal{Vol}(P)=\mathcal{Vol}(Q)\cdot hVol(P)=Vol(Q)⋅h (其中 hhh 为高). 之后只需要计算 hhh 的表达式. 设 v⃗k+1\vec{v}_{k+1}v k+1​ 向底面 QQQ (所在的 kkk 维子空间) 的垂足为 w⃗=λ1v⃗1+⋯+λkv⃗k\vec{w}=\lambda_1\vec{v}_1+\cdots+\lambda_k\vec{v}_kw =λ1​v 1​+⋯+λk​v k​. 则有 h=∣v⃗k+1−w⃗∣h=|\vec{v}_{k+1}-\vec{w}|h=∣v k+1​−w ∣,同时 v⃗k+1−w⃗⊥v⃗i\vec{v}_{k+1}-\vec{w}\perp\vec{v}_iv k+1​−w ⊥v i​ (垂直于整个底面). 现在的目标就是证明 det⁡(Gk+1)=det⁡(Gk)⋅∣h∣2\det(G_{k+1})=\det(G_{k})\cdot|h|^2det(Gk+1​)=det(Gk​)⋅∣h∣2. 为此: det⁡Gk+1=(v1⋅v1⋯v1⋅vk+1⋮⋱⋮vk⋅v1⋯vk⋅vk+1vk+1⋅v1⋯vk+1⋅vk+1)\det G_{k+1}=\begin{pmatrix} v_1\cdot v_1&\cdots&v_1\cdot v_{k+1}\\ \vdots&\ddots&\vdots\\ v_k\cdot v_1&\cdots& v_{k}\cdot v_{k+1}\\ v_{k+1}\cdot v_1&\cdots&v_{k+1}\cdot v_{k+1} \end{pmatrix} detGk+1​= ​v1​⋅v1​⋮vk​⋅v1​vk+1​⋅v1​​⋯⋱⋯⋯​v1​⋅vk+1​⋮vk​⋅vk+1​vk+1​⋅vk+1​​ ​ 做初等行变换:第 k+1k+1k+1 行 −λ1⋅-\lambda_1\cdot−λ1​⋅ 第 1 行 −⋯−λk⋅-\cdots-\lambda_k\cdot−⋯−λk​⋅ 第 k 行,得到 det⁡Gk+1=(v1⋅v1v1⋅v2⋯v1⋅vk+1⋮⋮⋱⋮vk⋅v1vk⋅v2⋯vk⋅vk+100⋯h⋅vk+1)\det G_{k+1}=\begin{pmatrix} v_1\cdot v_1&v_1\cdot v_2&\cdots&v_1\cdot v_{k+1}\\ \vdots&\vdots&\ddots&\vdots\\ v_k\cdot v_1&v_k\cdot v_2&\cdots& v_{k}\cdot v_{k+1}\\ 0&0&\cdots&h\cdot v_{k+1} \end{pmatrix} detGk+1​= ​v1​⋅v1​⋮vk​⋅v1​0​v1​⋅v2​⋮vk​⋅v2​0​⋯⋱⋯⋯​v1​⋅vk+1​⋮vk​⋅vk+1​h⋅vk+1​​ ​ 再做列变换:第 k+1k+1k+1 列 −λ1⋅-\lambda_1\cdot−λ1​⋅ 第 1 列 −⋯−λk⋅-\cdots-\lambda_k\cdot−⋯−λk​⋅ 第 k 列,得到 det⁡Gk+1=(v1⋅v1v1⋅v2⋯0v2⋅v1v2⋅v2⋯0⋮⋮⋱⋮vk⋅v1vk⋅v2⋯000⋯h⋅vk+1)\det G_{k+1}=\begin{pmatrix} v_1\cdot v_1&v_1\cdot v_2&\cdots&0\\ v_2\cdot v_1&v_2\cdot v_2&\cdots&0\\ \vdots&\vdots&\ddots&\vdots\\ v_k\cdot v_1&v_k\cdot v_2&\cdots&0\\ 0&0&\cdots&h\cdot v_{k+1} \end{pmatrix} detGk+1​= ​v1​⋅v1​v2​⋅v1​⋮vk​⋅v1​0​v1​⋅v2​v2​⋅v2​⋮vk​⋅v2​0​⋯⋯⋱⋯⋯​00⋮0h⋅vk+1​​ ​ 已经分块对角化,所以 det⁡Gk+1=(det⁡Gk)⋅(h⃗⋅v⃗k+1)=(det⁡Gk)⋅h2\det G_{k+1}=(\det G_k)\cdot(\vec{h}\cdot\vec{v}_{k+1})=(\det G_k)\cdot h^2detGk+1​=(detGk​)⋅(h ⋅v k+1​)=(detGk​)⋅h2,证毕. /Corollary/ k=nk=nk=n 时,称顶维平行体. Rn\R^nRn 中的 v⃗1,⋯ ,v⃗n\vec{v}_1,\cdots,\vec{v}_nv 1​,⋯,v n​ 生成的 nnn 维平行体的 volume 为: det⁡[v⃗1v⃗2⋯v⃗n]\det\begin{bmatrix} \vec{v}_1&\vec{v}_2&\cdots&\vec{v}_n \end{bmatrix} det[v 1​​v 2​​⋯​v n​​] (视为列向量) /Proof/ 令上述列向量构成的矩阵为 VVV,显然可以看出 Gram 矩阵就是 G=VTVG=V^TVG=VTV. 利用上述定理,知道 Vol=det⁡G=det⁡(VTV)=(det⁡V)2=∣det⁡V∣\mathcal{Vol}=\sqrt{\det G}=\sqrt{\det(V^TV)}=\sqrt{(\det V)^2}=|\det V| Vol=detG ​=det(VTV) ​=(detV)2 ​=∣detV∣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做好了换元公式的铺垫. 多重积分的换元公式 对于观测者 1,其目标为积分 ∫Df\int_Df∫D​f,在空间 DDD 上完成;观测者 2 对 DDD 采取新的一套标记,记为 D′D'D′,这两者之间的坐标变换为 Φ\PhiΦ. 现在以 n=2n=2n=2 为例,为了计算 DDD 上的积分,还是要对 DDD 作一个剖分,然后找到代表点进行求和: ∫Df=lim⁡∑f(ξi)⋅area(Di) ,D=⋃iDi\int_Df=\lim\sum f(\xi_i)\cdot\text{area}(D_i)\,,\quad D=\bigcup_iD_i ∫D​f=lim∑f(ξi​)⋅area(Di​),D=i⋃​Di​ 若 DDD 的坐标为 (x,y)(x,y)(x,y),那么进行变换 Φ(x(u,v),y(u,v))\Phi(x(u,v),y(u,v))Φ(x(u,v),y(u,v)) 之后,得到以 (u,v)(u,v)(u,v) 为坐标的空间 D′D'D′. 观测者 2 对 D′D'D′ 取一种剖分,则 DDD 获得一个“诱导剖分”和“诱导选点方案”: D=Φ(D′)=Φ(⋃iDi′)=⋃iΦ(Di′) ,Φ(ξi′)∈DiD=\Phi(D')=\Phi\left(\bigcup_iD'_i\right)=\bigcup_i\Phi(D_i')\,,\quad \Phi(\xi_i')\in D_i D=Φ(D′)=Φ(i⋃​Di′​)=i⋃​Φ(Di′​),Φ(ξi′​)∈Di​ 原来空间内的 Riemann 和变成了 ∫Df=lim⁡∑if(Φ(ξi′))⋅area(Φ(Di′))\int_Df=\lim\sum_if(\Phi(\xi_i'))\cdot\text{area}(\Phi(D'_i)) ∫D​f=limi∑​f(Φ(ξi′​))⋅area(Φ(Di′​)) 唯一的难点变为计算 area(Φ(Di′))\text{area}(\Phi(D_i'))area(Φ(Di′​)). 在 Φ\PhiΦ 变换下,原来的平直剖分得到的一个矩形变为 DDD 空间中的一个曲边四边形. 但是剖分取得非常小时,“畸变”会减少. 边向量可以近似为 (Δu⋅xu(ui,vI,v),Δu⋅yu(ui,vi))(\Delta u\cdot x_u(u_i,vI,v),\Delta u\cdot y_u(u_i,v_i))(Δu⋅xu​(ui​,vI,v),Δu⋅yu​(ui​,vi​)) 等形式,上述的 Φ(Di′)\Phi(D_i')Φ(Di′​) 近似为一个平行四边形,由 Δu\Delta uΔu,Δv\Delta vΔv 生成. 记 x⃗u=(xu,yu)\vec{x}_u=(x_u,y_u)x u​=(xu​,yu​),x⃗v=(xv,yv)\vec{x}_v=(x_v,y_v)x v​=(xv​,yv​),最终的面积为 area(Φ(Di′))≈∣det⁡(Δu⋅xuΔv⋅xvΔu⋅yuΔv⋅yv)∣=ΔuΔv⋅∣det⁡(xuxvyuyv)∣\text{area}(\Phi(D_i'))\approx\left|\det\begin{pmatrix} \Delta u\cdot x_u&\Delta v\cdot x_v\\ \Delta u\cdot y_u&\Delta v\cdot y_v \end{pmatrix}\right|=\Delta u\Delta v\cdot\left|\det\begin{pmatrix} x_u&x_v\\y_u&y_v \end{pmatrix}\right| area(Φ(Di′​))≈ ​det(Δu⋅xu​Δu⋅yu​​Δv⋅xv​Δv⋅yv​​) ​=ΔuΔv⋅ ​det(xu​yu​​xv​yv​​) ​ 到这里,原来的 Riemann 和写成: ∫Df∼lim⁡∑if(Φ(u1,vi))ΔuΔv⋅∣det⁡(xuxvyuyv)∣=∫D′(f∘Φ)∣det⁡(xuxvyuyv)∣dudv\begin{aligned} \int_Df&\sim\lim\sum_{i}f(\Phi(u_1,v_i))\Delta u\Delta v\cdot\left|\det\begin{pmatrix} x_u&x_v\\y_u&y_v \end{pmatrix}\right|\\\\ &=\int_{D'}(f\circ \Phi)\left|\det\begin{pmatrix} x_u&x_v\\y_u&y_v \end{pmatrix}\right|\text{d}u\text{d}v \end{aligned} ∫D​f​∼limi∑​f(Φ(u1​,vi​))ΔuΔv⋅ ​det(xu​yu​​xv​yv​​) ​=∫D′​(f∘Φ) ​det(xu​yu​​xv​yv​​) ​dudv​ /Theorem/ (换元公式) 设 D,D′⊆R2D,D'\subseteq\R^2D,D′⊆R2,Φ:D→D′\Phi:D\to D'Φ:D→D′ 是 C1C^1C1 的双射,则对于 DDD 上的可积函数 fff,都有 ∬Df(x,y)dxdy=∬D′(f∘Φ)∣det⁡(xuxvyuyv)∣dudv=∬D′(f∘Φ)∣det⁡JΦ(u,v)∣dudv\begin{aligned} \iint_Df(x,y)\text{d}x\text{d}y&=\iint_{D'}(f\circ\Phi)\left|\det\begin{pmatrix} x_u&x_v\\y_u&y_v \end{pmatrix}\right|\text{d}u\text{d}v\\\\ &=\iint_{D'}(f\circ\Phi)|\det J_{\Phi}(u,v)|\text{d}u\text{d}v \end{aligned} ∬D​f(x,y)dxdy​=∬D′​(f∘Φ) ​det(xu​yu​​xv​yv​​) ​dudv=∬D′​(f∘Φ)∣detJΦ​(u,v)∣dudv​ /Remark/ 换元方式为引入 JΦJ_\PhiJΦ​,来自于 Φ\PhiΦ 引起的体积微元的放缩; 换元后,fff 变为 f∘Φf\circ\Phif∘Φ,称为 fff 沿着 Φ\PhiΦ 的 pull back. /Theorem/ (nnn 维换元公式) 设 D⊆RnD\subseteq\R^nD⊆Rn,坐标 (x1,⋯ ,xn)(x_1,\cdots,x_n)(x1​,⋯,xn​);D′⊆RnD'\subseteq\R^nD′⊆Rn,坐标 (u1,⋯ ,un)(u_1,\cdots,u_n)(u1​,⋯,un​). 设 Φ:D′→D\Phi:D'\to DΦ:D′→D 是 C1C^1C1 的双射,则对于 DDD 上的可积函数 fff,有 ∫Dfdx1⋯dxn=∫D′(f∘Φ)∣det⁡JΦ∣du1⋯dun\int_Df\text{d}x_1\cdots\text{d}x_n=\int_{D'}(f\circ\Phi)|\det J_\Phi|\text{d}u_1\cdots\text{d}u_n ∫D​fdx1​⋯dxn​=∫D′​(f∘Φ)∣detJΦ​∣du1​⋯dun​ /Remark/ 为什么一元换元的时候没有出现绝对值? 实际上,一元换元时 ∫abfdx=lim⁡∑f(ξi)(xi−xi−1)\int_a^bf\text{d}x=\lim\sum f(\xi_i)(x_i-x_{i-1}) ∫ab​fdx=lim∑f(ξi​)(xi​−xi−1​) 其中后面的差值是一个“有向”的长度,我们要求了这个长度是正的. /Example/ 求椭圆盘的面积: D={x2a2+y2b2≤1}D=\left\{\frac{x^2}{a^2}+\frac{y^2}{b^2}\leq1\right\} D={a2x2​+b2y2​≤1}

2025/5/14
articleCard.readMore

Lesson 12 虚拟偶像

Lead - In 你喜欢哪一部动漫? 怎样入坑?如何从同剧人物中脱颖而出?… 《水星领航员 ARIA》《混沌武士》… 偶像,既是 idol,也是 icon. 数字时代的偶像自身是一个数据库,提供着用于剪辑和拼贴的素材,粉丝们编织想象、寄托情感. 粉丝喜爱着其中一些要素,回避着另外一些要素. 偶像有很多事情是粉丝们不满意的、也有很多事情让粉丝觉得会早晚出事: 华姓歌手过去的情感经历有点过于复杂了… 将虚拟 + 偶像,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雪莉・特克尔《群体性孤独》:在电子文明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对外在世界的“真实性”不再有强烈的需求. 虚拟偶像 虚拟偶像的诞生是一种“事先张扬的虚假”. /Definition/ 广义上是本身不以实体形象存在,而是通过艺术或者技术形式,由制作方原始设定和粉丝二次创作所构成的人物形象. 狭义上,是将上述形象从原有的创作语境中独立出来,进入偶像工业体系,并与现实世界形成互动,即现实世界为其提供的内容,成为其构建自身的有机组成部分. 主流的类型:动漫角色、虚拟歌手、虚拟主播等等. 虚拟人物 + 偶像运营,这样克服了物理的局限,塑造完美的偶像. 若虚拟偶像的技术足够拟真,就能令公司和粉丝都高枕无忧的“完美偶像”了吗? 偶像提供的情感需求是公共性的 —— 定制化的偶像是不是更加有市场? 人设的维持是最重要的部分. /Example/ 共青团中央发布的虚拟偶像遭到一边倒的反对声音:公民和政府的关系,永远不能成为粉丝和偶像的关系. 粉丝和偶像的关系之中,底层的逻辑是“来去自由”,但是在涉及政治的内容、非娱乐化的领域,我们还能不能自由地创作同人作品、能不能“脱粉”? 实际上,虚拟偶像看似是技术构建起的产品,但是界限必须要划清. 虚拟偶像的本质从之前的“以偶像本人的现有条件加以发扬光大”变成了“用户思维”和“换位思考”. 阅读《虚拟偶像粉丝参与式文化的特征与意义》: 读完摘要之后,5 min 为这篇论文撰写一个开头 (列出提纲). mine draft 互联网时代,虚拟偶像逐渐兴起. 虚拟偶像的粉丝文化中,同人创作占据了重要的部分 (举一个例子). 米歇尔・德塞都的“文本盗猎者”理论. 但是在虚拟偶像的新背景下,粉丝们成为了更加具有正义性的生产者,完成身份的转向. 这样的转变原因何在?有何意义? 同学们写的: first one 介绍虚拟偶像文化、背景. 粉丝和虚拟偶像之间的连接关系. 引出要讨论的问题. second one 定义 & 历史 现象出发,由现象引发出问题. 描述问题,与后文的阐释密切相关. 作者是怎么写的? 在文章写作同时发生的事件被作为引入事例. 背景描写:正在发生的事件、日常可知的元素、不同维度的形容. 历史梳理. 略写“从日本到中国”,从现象到产业. 注意描述数据等事实证据时,刻意地形成一种角度,以此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承上启下. 过渡到关键词:“媒介融合” ⟶\longrightarrow⟶ 第一部分的“媒介赋权”. 简单而言,就是从背景到现象 (矛盾、冲突、发展、变化),之后提出问题,进入主题. 还有一篇文章与上面这篇形成了一种“互文” —— 阅读:《网络虚拟偶像及其粉丝群体的网络互动研究 —— 以虚拟歌姬“洛天依”为个案》 在知网上,两篇文章的下载数相近,分论点几乎一样,但是被引用数上后一篇远远大于前一篇:后一篇仅仅是多了一个结语部分而已. 这足见结语的重要性. 结语的写作: 结论强调. 直接点明,再次总结. 延伸问题. 可以提及正文主要脉络之上旁逸斜出的部分:隐藏的现实问题,未来的研究空间. 回扣主题. 扣题强调、价值意义. 实际上,结语还有更多可以写出的部分,涵盖几个方面: 问题与回应; 针对开篇引言提出的问题进行整体梳理和明确作答. 新发现与旧基础; 是补充,还是推翻?突出创新价值和研究意义. 不足与补足; 客观陈述研究存在的缺陷,同时提示后来的研究者们. 再次提出研究的观点、方法和材料,为来者提供参考. 拓展:再来一个好题目! 《乌合之众 —— 大众心理研究》 易于理解,引人入胜. 短比长好,问比答好,直接比间接好,反问比直问好,借助通俗元素,适度文学表达. 「作业」成长档案册:展现一学期全程跟随的沉浸式学习,记录成绩之外的付出与成长. 装订成册,不超过 15 页.

2025/5/14
articleCard.readMore

Lesson 7 幂级数 & Taylor 展开

幂级数 求收敛半径的方法: 根据 Cauchy 判别法,当 lim⁡n→∞‾∣cn(z−a)n∣1/n<1\overline{\lim_{n\to\infty}}|c_n(z-a)^n|^{1/n}<1 n→∞lim​​∣cn​(z−a)n∣1/n<1 也就是 ∣z−a∣<1lim⁡n→∞‾∣cn∣1/n|z-a|<\frac{1}{\overline{\underset{n\to\infty}{\lim}}|c_n|^{1/n}} ∣z−a∣<n→∞lim​​∣cn​∣1/n1​ 时收敛,取大于时发散. 这里,收敛半径是 R=lim⁡‾n→∞∣1cn∣1/nR=\underset{n\to\infty}{\underline{\lim}}\left|\frac{1}{c_n}\right|^{1/n} R=n→∞lim​​ ​cn​1​ ​1/n 根据 d'Alembert 判别法,当 ∣z−a∣<lim⁡n→∞∣cncn+1∣|z-a|<\lim_{n\to\infty}\left|\frac{c_n}{c_{n+1}}\right| ∣z−a∣<n→∞lim​ ​cn+1​cn​​ ​ 时级数收敛. 前者的缺点是不好计算;后者则是要求极限一定存在,这并不是时时刻刻都满足的. 幂级数 ∑∞n=0cn(z−a)n\underset{n=0}{\overset{\infty}{\sum}}c_n(z-a)^nn=0∑∞​​cn​(z−a)n 的每一项都是 zzz 的解析函数,Abel 定理告诉我们,幂级数在收敛圆内可以逐项求导,且得到的是一个在更小 (或者不变) 收敛圆上的幂级数. 那么收敛圆上的幂级数性质如何? 答案是:可能在收敛圆上处处发散,例如, 1+z+z2+⋯+zn+⋯1+z+z^2+\cdots+z^n+\cdots 1+z+z2+⋯+zn+⋯ 也可能在收敛圆上的一部分点收敛,一部分点发散,例如 z1+z22+z33+⋯+znn+⋯\frac{z}{1}+\frac{z^2}{2}+\frac{z^3}{3}+\cdots+\frac{z^n}{n}+\cdots 1z​+2z2​+3z3​+⋯+nzn​+⋯ (z≠1z\neq1z=1 时发散,除了这一点以外处处收敛) 还可能在收敛圆上处处收敛,例如 z21⋅2+z32⋅3+z43⋅4+⋯+znn(n−1)+⋯\frac{z^2}{1\cdot2}+\frac{z^3}{2\cdot3}+\frac{z^4}{3\cdot4}+\cdots+\frac{z^n}{n(n-1)}+\cdots 1⋅2z2​+2⋅3z3​+3⋅4z4​+⋯+n(n−1)zn​+⋯ /Remark/ 能不能直接拆括号证明上述级数收敛? 证明收敛级数实际上不能拆括号,但是我们是在对部分和拆括号啊. 综上所述:不论哪种情况,幂级数的 和函数 在收敛圆上肯定有奇点 (因为找不到一个邻域,里面的点全部收敛),但是即使在奇点,幂级数仍然有可能收敛. 值得注意的是,“和函数”和级数不是一个东西,我们强调的是和函数在收敛圆上有奇点. 比如上面第三个例子,在 z=1z=1z=1 的时候,和函数实际上在支点,而支点必为奇点,这一点并不解析. 可惜的是上述命题我们暂时还无法证明. /Theorem/ (Abel 第二定理) 如果幂级数 ∑∞n=0cn(z−a)n\underset{n=0}{\overset{\infty}{\sum}}c_n(z-a)^nn=0∑∞​​cn​(z−a)n 在收敛圆内收敛到 f(z)f(z)f(z),并且级数在收敛圆周上某点 z0z_0z0​ 也收敛,和为 SSS,则沿着收敛圆内的任意曲线趋向 z0z_0z0​ 点 (要求曲线和收敛圆上过 z0z_0z0​ 点的切线夹角大于 000),f(z)f(z)f(z) 都一致地趋于 SSS. 简而言之,求收敛圆上的和函数值时要先审敛. /Proof/ 不失一般性,可以假设 a=0a=0a=0,收敛半径 R=1R=1R=1,以及收敛圆上的收敛点为 z=1z=1z=1;另外,可以假设 ∑∞n=0cn=0\underset{n=0}{\overset{\infty}{\sum}}c_n=0n=0∑∞​​cn​=0,这个可以通过在 c0c_0c0​ 上附加一个常数做到. 记系数的部分和为 Sn=c0+c1+⋯+cnS_n=c_0+c_1+\cdots+c_nSn​=c0​+c1​+⋯+cn​,所以:cnzn=(Sn−Sn−1)znc_nz^n=(S_n-S_{n-1})z^ncn​zn=(Sn​−Sn−1​)zn,有 Sn(z)=(1−z)(S0+S1z+⋯+Sn−1zn−1)+SnznS_n(z)=(1-z)(S_0+S_1z+\cdots+S_{n-1}z^{n-1})+S_nz^n Sn​(z)=(1−z)(S0​+S1​z+⋯+Sn−1​zn−1)+Sn​zn 再由 Snzn→0S_nz^n\to0Sn​zn→0,得到: S(z)=(1−z)∑∞n=0SnznS(z)=(1-z)\underset{n=0}{\overset{\infty}{\sum}}S_nz^n S(z)=(1−z)n=0∑∞​​Sn​zn 假设 n>N−1n>N-1n>N−1 时,∣Sn∣<ε|S_n|<\varepsilon∣Sn​∣<ε,则 ∣S(z)∣≤∣1−z∣∣∑N−1n=0Snzn∣+ε∣1−z∣∑∞n=N∣zn∣=∣1−z∣∣∑N−1n=0Snzn∣+ε∣z∣N∣1−z∣1−∣z∣\begin{aligned} |S(z)|&\leq|1-z|\left|\underset{n=0}{\overset{N-1}{\sum}}S_nz^n\right|+\varepsilon|1-z|\underset{n=N}{\overset{\infty}{\sum}}|z^n|\\\\ &=|1-z|\left|\underset{n=0}{\overset{N-1}{\sum}}S_nz^n\right|+\frac{\varepsilon|z|^N|1-z|}{1-|z|} \end{aligned} ∣S(z)∣​≤∣1−z∣ ​n=0∑N−1​​Sn​zn ​+ε∣1−z∣n=N∑∞​​∣zn∣=∣1−z∣ ​n=0∑N−1​​Sn​zn ​+1−∣z∣ε∣z∣N∣1−z∣​​ 前面一项总之是有限的,但是难点在于后面那个等比级数. 在单位圆内,有 z=reiθz=re^{\text{i}\theta}z=reiθ,r<1r<1r<1. 因此: ∣1−z∣=1+r2−2rcos⁡θ=(1−r)1+4r2sin⁡2θ2(1−r)2|1-z|=\sqrt{1+r^2-2r\cos\theta}=(1-r)\sqrt{1+\frac{4r^2\sin^2\frac{\theta}{2}}{(1-r)^2}} ∣1−z∣=1+r2−2rcosθ ​=(1−r)1+(1−r)24r2sin22θ​​ ​ 如何估算根式部分的上界?Abel 第二定理说不能沿着切线方向,想到证明过程中应该用到角度: 代入得到: rsin⁡φ=1sin⁡(θ+φ)⟹4r2sin⁡2θ2(1−r)2=cos⁡θ−cos⁡(θ+2φ)1+cos⁡(θ+2φ)\frac{r}{\sin\varphi}=\frac{1}{\sin(\theta+\varphi)}\Longrightarrow\frac{4r^2\sin^2\frac{\theta}{2}}{(1-r)^2}=\frac{\cos\theta-\cos(\theta+2\varphi)}{1+\cos(\theta+2\varphi)} sinφr​=sin(θ+φ)1​⟹(1−r)24r2sin22θ​​=1+cos(θ+2φ)cosθ−cos(θ+2φ)​ (其中用到和差化积 & 积化和差公式) θ→0\theta\to0θ→0,φ<π/2\varphi<\pi/2φ<π/2,上式分母大于零,因此上式有界,也就是 ∣1−z∣<K(r−1)|1-z|<K(r-1)∣1−z∣<K(r−1),证毕. Abel 第二定理就是要求大家在求收敛圆上的值时一定要先审敛,比如 ∑∞n=0zn\underset{n=0}{\overset{\infty}{\sum}}z^nn=0∑∞​​zn 在 z=−1z=-1z=−1 的值? /Theorem/ 设: f(t,z)f(t,z)f(t,z) 是 t,zt,zt,z 的连续函数,t>at>at>a,z∈G‾z\in\overline{G}z∈G; 对于任何 t≥at\geq at≥a,f(t,z)f(t,z)f(t,z) 是 G‾\overline{G}G 上的单值解析函数; F(z)=∫a∞f(t,z)dtF(z)=\int_a^\infty f(t,z)\text{d}tF(z)=∫a∞​f(t,z)dt 在 G‾\overline{G}G 上一致收敛. 则 F(z)F(z)F(z) 在 GGG 内部解析,且 F′(z)=∫a∞∂f(t,z)∂zdtF'(z)=\int_a^\infty\frac{\partial f(t,z)}{\partial z}\text{d}t F′(z)=∫a∞​∂z∂f(t,z)​dt 其证明就是 Weierstrass 定理. 应用这个定理时,需要判断无穷积分 (或瑕积分) 是否一致收敛,常用的判别法就是用一个 ϕ(t)\phi(t)ϕ(t) 来判断,要求 ϕ(t)>∣f(t,z)∣\phi(t)>|f(t,z)|ϕ(t)>∣f(t,z)∣. /Example/ 求积分: F(z)=∫0∞e−t2cos⁡(2zt)dtF(z)=\int_0^\infty e^{-t^2}\cos(2zt)\text{d}t F(z)=∫0∞​e−t2cos(2zt)dt

2025/5/13
articleCard.readMore

流水帐 Week 21

过了不知道多久才开始写新的一期流水帐. 最近实在是很忙,《星系与宇宙》课程的强度开始加大了 (主要是小组作业开始上强度),再加上后半学期加入的《复变函数》课,还有本来预订本学期最大任务量的《写作与沟通》,再加上几次难度不小的实验报告,看来我这个期末注定不会过得很轻松. 不过也有一些好事,比如昨天晚上我们小组的三位成员本来以为 11 日是星系与宇宙小组和老师面对面谈话的时间,然后疯狂做了一整天 PPT、看了好几篇论文,结果发现只不过是我们出现了记忆错乱

2025/5/12
articleCard.readMore

Lesson 13 线性微扰理论

从这节课开始讲星系,理论推导会变得稍微少一点. 如果对于星系比较感兴趣,可以学习几门研究生课程,比如 CGM (星际介质)、星系动力学等等. 线性微扰理论 大爆炸后 38 万年,宇宙产生原初涨落. 物理上的方程,在一阶的近似下都是线性的,所以我们一开始要来讲线性的微扰理论. 对于宇宙的物质结构,显然在今天我们能够把大尺度范围的宇宙物质分布看成一个连续场. 现在我们把宇宙物质分布处理为一个连续的流体: 提示 夏天,北极熊站在海边,等着三文鱼从水中跳出来,就可以很容易地抓到鱼;这时,北极熊是一个 observer,它关注的是“三文鱼”流体的密度 ρ(r⃗,t)\rho(\vec{r},t)ρ(r ,t)、速度 u⃗(r⃗,t)\vec{u}(\vec{r},t)u (r ,t)、压强 P(r⃗,t)P(\vec{r},t)P(r ,t) (决定了鱼出来的“强度”). 这里,r⃗\vec{r}r 是物理坐标,ttt 是时间. 描述流体的方程有以下几个: 连续性方程: DρDt+ρ∇r⃗⋅u⃗=0\frac{\text{D}\rho}{\text{D}t}+\rho\nabla_{\vec{r}}\cdot\vec{u}=0 DtDρ​+ρ∇r ​⋅u =0 这里,D\text{D}D 是 Lagrangian derivative,指的是 DDt:=∂∂t∣r⃗Eulerian derivative+u⃗⋅∇r⃗due to the streaming\frac{\text{D}}{\text{D}t}:=\underset{\text{Eulerian derivative}}{\left.\frac{\partial}{\partial t}\right|_{\vec{r}}}+\underset{\text{due to the streaming}}{\vec{u}\cdot\nabla_{\vec{r}}} DtD​:=Eulerian derivative∂t∂​ ​r ​​+due to the streamingu ⋅∇r ​​ Euler 方程: Du⃗Dt=−∇r⃗Pρ−∇r⃗ ϕ\frac{\text{D}\vec{u}}{\text{D}t}=-\frac{\nabla_{\vec{r}}P}{\rho}-\nabla_{\vec{r}}\,\phi DtDu ​=−ρ∇r ​P​−∇r ​ϕ 其中 ϕ=ϕ(r⃗,t)\phi=\phi(\vec{r},t)ϕ=ϕ(r ,t) 为势能. Poisson 方程: ∇r⃗2 ϕ=4πGρ\nabla^2_{\vec{r}}\,\phi=4\pi G\rho ∇r 2​ϕ=4πGρ (这个方程仅仅对引力势成立,来源于 Newton 的引力公式) 到这里为止我们还差一个方程,因此对于特定的流体,还要引入物态方程:P=P(ρ)P=P(\rho)P=P(ρ). 在一个膨胀的宇宙中,某点物理坐标 r⃗\vec{r}r 不是一个常数,所以我们在研究这类问题时必须换成共动坐标 x⃗\vec{x}x . 已经知道,r⃗=a(t)x⃗\vec{r}=a(t)\vec{x}r =a(t)x ,对于 u⃗\vec{u}u ,应该改写成: u⃗=a˙(t)x⃗Hubble flow+v⃗\vec{u}=\underset{\text{Hubble flow}}{\dot{a}(t)\vec{x}}+\vec{v} u =Hubble flowa˙(t)x ​+v 其他的改写: ∇r⃗=1a(t)∇x⃗∂∂t∣r⃗=∂∂t∣x⃗−a˙ax⃗⋅∇x⃗\begin{aligned} \nabla_{\vec{r}}&=\frac{1}{a(t)}\nabla_{\vec{x}}\\\\ \left.\frac{\partial}{\partial t}\right|_{\vec{r}}&=\left.\frac{\partial}{\partial t}\right|_{\vec{x}}-\frac{\dot{a}}{a}\vec{x}\cdot\nabla_{\vec{x}} \end{aligned} ∇r ​∂t∂​ ​r ​​=a(t)1​∇x ​=∂t∂​ ​x ​−aa˙​x ⋅∇x ​​ 以下省略下标 x⃗\vec{x}x . 引入线性微扰:ρ(x⃗,t)=ρ(t)[1+δ(x⃗,t)]\rho(\vec{x},t)=\rho(t)[1+\delta(\vec{x},t)]ρ(x ,t)=ρ(t)[1+δ(x ,t)],上面的流体力学方程改写为: 连续性方程: ∂δ∂t+1a∇⋅(1+δ)v⃗=0\frac{\partial\delta}{\partial t}+\frac{1}{a}\nabla\cdot(1+\delta)\vec{v}=0 ∂t∂δ​+a1​∇⋅(1+δ)v =0 Euler 方程: ∂v⃗∂t+a˙av⃗+1a(v⃗⋅∇)v⃗=−∇Paρˉ(1+δ)−∇Φa\frac{\partial\vec{v}}{\partial t}+\frac{\dot{a}}{a}\vec{v}+\frac{1}{a}(\vec{v}\cdot\nabla)\vec{v}=-\frac{\nabla P}{a\bar\rho(1+\delta)}-\frac{\nabla\Phi}{a} ∂t∂v ​+aa˙​v +a1​(v ⋅∇)v =−aρˉ​(1+δ)∇P​−a∇Φ​ Poisson 方程: ∇2Φ=4πGρˉa2δ\nabla^2\Phi=4\pi G\bar\rho a^2\delta ∇2Φ=4πGρˉ​a2δ 修正的引力势是: Φ(x⃗,t)=ϕ+12aa¨∣x⃗∣2\Phi(\vec{x},t)=\phi+\frac{1}{2}a\ddot{a}|\vec{x}|^2 Φ(x ,t)=ϕ+21​aa¨∣x ∣2 提示 值得注意的是,v⃗=a(t)x⃗˙\vec{v}=a(t)\dot{\vec{x}}v =a(t)x ˙ 不是共动坐标中的速度,而是一个物理上的速度. 对于理想气体,有物态方程: P=nkBT=ρμmpkBTP=nk_BT=\frac{\rho}{\mu m_p}k_BT P=nkB​T=μmp​ρ​kB​T (μ\muμ 是平均分子量) 比内能: ϵ=1γ−1kBTμmp\epsilon = \frac{1}{\gamma-1}\frac{k_BT}{\mu m_p} ϵ=γ−11​μmp​kB​T​ 若是单原子分子气体,γ=5/3\gamma=5/3γ=5/3,于是比内能是 ϵ=3P/2ρ\epsilon=3P/2\rhoϵ=3P/2ρ,代入热力学基本方程: d(Pρ)=23dϵ=23[TdS−Pd(1ρ)]⟹dPρ=2μmp3kBdS+53dln⁡ρ⟹P(ρ,S)∝ρ5/3exp⁡(2μmp3kBS)⟹∇Pρˉ=1ρˉ[(∂P∂ρ)S∇ρ+(∂P∂S)ρ∇S]=cS2∇δ+23T(1+δ)∇S\begin{aligned} \text{d}\left(\frac{P}{\rho}\right)&=\frac{2}{3}\text{d}\epsilon=\frac{2}{3}\left[T\text{d}S-P\text{d}\left(\frac{1}{\rho}\right)\right]\\\\ \Longrightarrow\frac{\text{d}P}{\rho}&=\frac{2\mu m_p}{3k_B}\text{d}S+\frac{5}{3}\text{d}\ln\rho\\\\ \Longrightarrow P(\rho,S)&\propto\rho^{5/3}\exp\left(\frac{2\mu m_p}{3k_B}S\right)\\\\ \Longrightarrow\frac{\nabla P}{\bar\rho}&=\frac{1}{\bar\rho}\left[\left(\frac{\partial P}{\partial\rho}\right)_S\nabla\rho+\left(\frac{\partial P}{\partial S}\right)_\rho\nabla S\right]\\\\ &=c_S^2\nabla\delta+\frac{2}{3}T(1+\delta)\nabla S \end{aligned} d(ρP​)⟹ρdP​⟹P(ρ,S)⟹ρˉ​∇P​​=32​dϵ=32​[TdS−Pd(ρ1​)]=3kB​2μmp​​dS+35​dlnρ∝ρ5/3exp(3kB​2μmp​​S)=ρˉ​1​[(∂ρ∂P​)S​∇ρ+(∂S∂P​)ρ​∇S]=cS2​∇δ+32​T(1+δ)∇S​ 其中 cSc_ScS​ 是声速. 这样就把 Euler 方程的 RHS\text{RHS}RHS 更换为上面的一个量. 到目前为止,未知量有 δ(x⃗,t)\delta(\vec{x},t)δ(x ,t),v⃗(x⃗,t)\vec{v}(\vec{x},t)v (x ,t) (本动速度),Φ(x⃗,t)\Phi(\vec{x},t)Φ(x ,t) 和 S(x⃗,t)S(\vec{x},t)S(x ,t) 五个,方程则有:连续性方程、Euler 方程的三个分量方程和 Poisson 方程,恰好可以解出答案. 现在,为了解决这几个方程,我们需要进行线性化:思路是,涨落 δ≪1\delta\ll 1δ≪1. 而本动速度 v⃗=a(t)x⃗˙\vec{v}=a(t)\dot{\vec{x}}v =a(t)x ˙ 完全是由涨落引起的,因此也是一个小量;同理,∇S\nabla S∇S 和 Φ(∝δ)\Phi(\propto\delta)Φ(∝δ) 也是小量. 原来的三个方程改为: ∂δ∂t+1a∇⋅v⃗=0∂v⃗∂t+a˙av⃗+1a(v⃗⋅∇)v⃗=−∇Φa−cS2∇δa(1+δ)−2Tˉ3a(1+δ)∇S∇2Φ=4πGρˉa2δ\begin{aligned} &\frac{\partial\delta}{\partial t}+\frac{1}{a}\nabla\cdot\vec{v}=0\\\\ &\frac{\partial\vec{v}}{\partial t}+\frac{\dot{a}}{a}\vec{v}+\cancel{\frac{1}{a}(\vec{v}\cdot\nabla)\vec{v}}=-\frac{\nabla\Phi}{a}-\frac{c_S^2\nabla\delta}{a(1+\cancel{\delta})}-\frac{2\bar{T}}{3a}(1+\cancel{\delta})\nabla S\\\\ &\nabla^2\Phi=4\pi G\bar\rho a^2\delta \end{aligned} ​∂t∂δ​+a1​∇⋅v =0∂t∂v ​+aa˙​v +a1​(v ⋅∇)v ​=−a∇Φ​−a(1+δ ​)cS2​∇δ​−3a2Tˉ​(1+δ ​)∇S∇2Φ=4πGρˉ​a2δ​ 联立,有: ∂2δ∂t2+2a˙a∂δ∂t‾Hubble drag=4πGρˉδ‾gravity+cS2a2∇2δ‾pressure+2Tˉ3a2∇2S‾entropy\frac{\partial^2\delta}{\partial t^2}+\underset{\text{Hubble drag}}{\underline{2\frac{\dot{a}}{a}\frac{\partial\delta}{\partial t}}}=\underset{\text{gravity}}{\underline{4\pi G\bar\rho\delta}}+\underset{\text{pressure}}{\underline{\frac{c_S^2}{a^2}\nabla^2\delta}}+\underset{\text{entropy}}{\underline{\frac{2\bar{T}}{3a^2}\nabla^2S}} ∂t2∂2δ​+Hubble drag2aa˙​∂t∂δ​​​=gravity4πGρˉ​δ​​+pressurea2cS2​​∇2δ​​+entropy3a22Tˉ​∇2S​​ 将宇宙中的密度分为物质密度和辐射密度,那么 δ⋅ρˉ=ρˉrδr+ρˉmδm\delta\cdot\bar\rho=\bar\rho_r\delta_r+\bar\rho_m\delta_mδ⋅ρˉ​=ρˉ​r​δr​+ρˉ​m​δm​,在这样的观点下,宇宙的涨落分为两种模式: iso-curvature perturbation (总体涨落为零,两种涨落抵消),那么有关系: δrδm=−ρˉmρˉr=−aaeq\frac{\delta_r}{\delta_m}=-\frac{\bar\rho_m}{\bar\rho_r}=-\frac{a}{a_{\text{eq}}} δm​δr​​=−ρˉ​r​ρˉ​m​​=−aeq​a​ 其中 aeqa_{\text{eq}}aeq​ 是辐射和物质相等的时刻的尺度因子. 特别地,在辐射为主导的时代,ρˉr≫ρˉm\bar\rho_r\gg\bar\rho_mρˉ​r​≫ρˉ​m​,δr≈0\delta_r\approx0δr​≈0. entropy perturbation:考虑熵的涨落, δS=S(x⃗,t)−Sˉ(t)Sˉ(t)S=sV∝Sρm∝T3ρm∝ρr3/4ρmδS=δSS=1S[∂S∂ρrδρr+∂S∂ρmδρm]=34δr−δm\begin{aligned} \delta_S&=\frac{S(\vec{x},t)-\bar{S}(t)}{\bar{S}(t)}\\ S&=sV\propto\frac{S}{\rho_m}\propto\frac{T^3}{\rho_m}\propto\frac{\rho_r^{3/4}}{\rho_m}\\\\ \delta_S&=\frac{\delta S}{S}=\frac{1}{S}\left[\frac{\partial S}{\partial\rho_r}\delta\rho_r+\frac{\partial S}{\partial \rho_m}\delta\rho_m\right]=\frac{3}{4}\delta_r-\delta_m \end{aligned} δS​SδS​​=Sˉ(t)S(x ,t)−Sˉ(t)​=sV∝ρm​S​∝ρm​T3​∝ρm​ρr3/4​​=SδS​=S1​[∂ρr​∂S​δρr​+∂ρm​∂S​δρm​]=43​δr​−δm​​ 这种模式又称 adiabatic perturbation / iso-entropic perturbation. 之后我们一般讨论后一种模式,因为实验上这种模式符合得更好. 为了解上面的方程,作 Fourier 变换 (∇→ik⃗\nabla\to\text{i}\vec{k}∇→ik ,∇2→−k2\nabla^2\to-k^2∇2→−k2,δ(x⃗)→δk⃗\delta(\vec{x})\to\delta_{\vec{k}}δ(x )→δk ​): d2δk⃗dt2+2a˙adδk⃗dt=[4πGρˉ−cS2k2a2]δk⃗−2Tˉ3a2k2Sk⃗\frac{\text{d}^2\delta_{\vec{k}}}{\text{d}t^2}+2\frac{\dot{a}}{a}\frac{\text{d}\delta_{\vec{k}}}{\text{d}t}=\left[4\pi G\bar\rho-\frac{c_S^2k^2}{a^2}\right]\delta_{\vec{k}}-\frac{2\bar{T}}{3a^2}k^2S_{\vec{k}} dt2d2δk ​​+2aa˙​dtdδk ​​=[4πGρˉ​−a2cS2​k2​]δk ​−3a22Tˉ​k2Sk ​ 提示 注意到:这里把偏微分写成了全微分,这并不是真的 δk⃗\delta_{\vec{k}}δk ​ 和 k⃗\vec{k}k 没关系了,而是代表每一个固定的 k⃗\vec{k}k 不依赖于其他的模,单独演化,所以可以认为在每一个单独的 k⃗\vec{k}k ,δk⃗\delta_{\vec{k}}δk ​ 都是只与 ttt 有关的. (1) adiabatic perturbation,且绝热演化 (没有熵的输入):Sk⃗=0S_{\vec{k}}=0Sk ​=0. 且我们暂时忽略宇宙膨胀带来的影响,所以 Hubble drag 一项也是零. 这时整个方程变成了我们特别了解的一个微分方程: d2δk⃗dt2+ω2δk⃗=0 ,ω2:=k2cS2a2−4πGρˉ\frac{\text{d}^2\delta_{\vec{k}}}{\text{d}t^2}+\omega^2\delta_{\vec{k}}=0\,,\quad\omega^2:=\frac{k^2c_S^2}{a^2}-4\pi G\bar\rho dt2d2δk ​​+ω2δk ​=0,ω2:=a2k2cS2​​−4πGρˉ​ ω2>0\omega^2>0ω2>0,δk⃗∝e±iωt\delta_{\vec{k}}\propto e^{\pm\text{i}\omega t}δk ​∝e±iωt 振荡解,涨落大小没有增长; ω2<0\omega^2<0ω2<0,δk⃗∝e∓αt\delta_{\vec{k}}\propto e^{\mp\alpha t}δk ​∝e∓αt (ω=iα\omega=\text{i}\alphaω=iα),取 "−-−" 时衰减解忽略,取 "+++" 时为增长解 (growing mode). 引入 Jeans mode (注意是共动坐标下的波数): kJ:=2acSπGρˉ ,ω2=cS2a2(k2−kJ2)k_J:=\frac{2a}{c_S}\sqrt{\pi G\bar\rho}\,,\quad\omega^2=\frac{c_S^2}{a^2}(k^2-k_J^2) kJ​:=cS​2a​πGρˉ​ ​,ω2=a2cS2​​(k2−kJ2​) 所以振荡解就要求 k>kJk>k_Jk>kJ​,λ<λJ\lambda<\lambda_Jλ<λJ​ (共动坐标下的 Jeans 长度,λJ=2π/kJ\lambda_J=2\pi/k_JλJ​=2π/kJ​). 也就是当涨落尺度小于 Jeans 长度,涨落就不能增长;反之,若涨落尺度大于 Jeans 长度,涨落就能够按照指数模式增长. 上面是在共动坐标下面讨论,我们当然还可以定义一个物理坐标下的 Jeans 长度,定义为: λJproper=a(t)λJcom=cSπGρˉ\lambda_J^{\text{proper}}=a(t)\lambda_J^{\text{com}}=c_S\sqrt{\frac{\pi}{G\bar\rho}} λJproper​=a(t)λJcom​=cS​Gρˉ​π​ ​ 定义这一个物理坐标的 Jeans 长度,是因为我们有时想要用质量来描述一个空间尺度,这时候要引入 Jeans 质量,而这个 Jeans 质量对应的应该是物理的 Jeans 长度,也就是 MJ=43π(λJproper2)3⋅ρˉ=π6(λJproper)3M_J=\frac{4}{3}\pi\left(\frac{\lambda_J^{\text{proper}}}{2}\right)^3\cdot\bar\rho=\frac{\pi}{6}(\lambda_J^{\text{proper}})^3 MJ​=34​π(2λJproper​​)3⋅ρˉ​=6π​(λJproper​)3 上述 Jeans 波数、Jeans 波长和 Jeans 质量等等一系列判据统称为 Jeans 判据,在很多宇宙学的分支都能见到,因为其本质就是波动方程带来的效果:大尺度的涨落可以增长,小尺度的涨落不能增长. (2) Hubble drag:考虑宇宙膨胀的影响 (但是仍然是 adiabatic perturbation,Sk⃗=0S_{\vec{k}}=0Sk ​=0),并假设 k≪kJk\ll k_Jk≪kJ​. 方程变为: d2δk⃗dt2+2a˙adδk⃗dt=4πGρˉδk⃗\frac{\text{d}^2\delta_{\vec{k}}}{\text{d}t^2}+2\frac{\dot{a}}{a}\frac{\text{d}\delta_{\vec{k}}}{\text{d}t}=4\pi G\bar\rho\delta_{\vec{k}} dt2d2δk ​​+2aa˙​dtdδk ​​=4πGρˉ​δk ​ 这时我们可以解出这样的解: δ+∝H(t)∫0tdt′a2(t′)H2(t′)\delta_+\propto H(t)\int_0^t\frac{\text{d}t'}{a^2(t')H^2(t')} δ+​∝H(t)∫0t​a2(t′)H2(t′)dt′​ 若假设这里是物质为主的宇宙,则还可以进一步得到 ∝H(z)∫z∞1+z′E3(z′)dz′∝t2/3\propto H(z)\int_z^\infty\frac{1+z'}{E^3(z')}\text{d}z'\propto t^{2/3} ∝H(z)∫z∞​E3(z′)1+z′​dz′∝t2/3 可以发现,增长的规律从指数变为幂律,Hubble 常数 (宇宙的膨胀) “拖慢”了增长的速度,所以称为 Hubble drag. (3) “视界”因素:计入 Poisson 方程的影响, −k2Φk⃗=4πGa2ρˉδk⃗-k^2\Phi_{\vec{k}}=4\pi Ga^2\bar\rho\delta_{\vec{k}} −k2Φk ​=4πGa2ρˉ​δk ​ 有些涨落的尺度非常巨大,超过了视界的范围 (λ>λH\lambda>\lambda_Hλ>λH​),称为 super-horizon perturbation,在视界以外,势能的涨落传播不过来,所以 Φk⃗=const.\Phi_{\vec{k}}=\text{const.}Φk ​=const.,因此这里有 δk⃗∝(ρˉa2)−1∝{amattera2radiation\delta_{\vec{k}}\propto(\bar\rho a^2)^{-1}\propto\left\{\begin{array}{ll} a&\text{matter}\\ a^2&\text{radiation} \end{array}\right. δk ​∝(ρˉ​a2)−1∝{aa2​matterradiation​ 涨落可以增长;相对地,在视界内部的涨落 (sub-horizon perturbation,λ<λH\lambda<\lambda_Hλ<λH​) 就难以增长.

2025/5/10
articleCard.readMore

Lesson 52 Fubini 定理

期末考试是 6.14,所以 5.17 要补一次很长时间的课. Fubini 定理 /Theorem/ 设 fff 在 [a,b]×[c,d][a,b]\times[c,d][a,b]×[c,d] 上可积,且 F(x)=∫cdf(x,y)dyF(x)=\int_c^df(x,y)\text{d}y F(x)=∫cd​f(x,y)dy 有定义 (∀x∈[a,b]\forall x\in[a,b]∀x∈[a,b]),则 FFF 在 [a,b][a,b][a,b] 上可积,且 ∬[a,b]×[c,d]fdxdy=∫abF(x)dx\iint_{[a,b]\times[c,d]}f\text{d}x\text{d}y=\int_a^bF(x)\text{d}x ∬[a,b]×[c,d]​fdxdy=∫ab​F(x)dx /Proof/ 我们需要操作一下 Darboux 上下和. 对于 [a,b][a,b][a,b] 剖分 P1:[a,b]=⋃iSiP_1:[a,b]=\bigcup_iS_iP1​:[a,b]=⋃i​Si​,估计 U(P1,F)U(P_1,F)U(P1​,F),L(P1,F)L(P_1,F)L(P1​,F),下面以上和为例. U(P1,F)=∑∣Si∣sup⁡x∈SiF(x)\begin{aligned} U(P_1,F)=\sum|S_i|\sup_{x\in S_i}F(x) \end{aligned} U(P1​,F)=∑∣Si​∣x∈Si​sup​F(x)​ 再对 [c,d][c,d][c,d] 取一个剖分 P2:[c,d]=⋃jTjP_2:[c,d]=\bigcup_j T_jP2​:[c,d]=⋃j​Tj​,则由条件有 F(x)≤U(P2,f(x,y))F(x)\leq U(P_2,f(x,y)) F(x)≤U(P2​,f(x,y)) 所以: U(P1,F)=∑i∣Si∣sup⁡x∈SiF(x)≤∑i∣Si∣sup⁡x∈Si(∑j∣Tj∣sup⁡y∈Tjf(x,y))≤∑i∣Si∣(∑j∣Tj∣sup⁡Si×Tjf(x,y))≤U(P1×P2,f)\begin{aligned} U(P_1,F)&=\sum_i|S_i|\sup_{x\in S_i}F(x)\\ &\leq\sum_i|S_i|\sup_{x\in S_i}\left(\sum_j|T_j|\sup_{y\in T_j}f(x,y)\right)\\ &\leq\sum_i|S_i|\left(\sum_j|T_j|\sup_{S_i\times T_j}f(x,y)\right)\\ &\leq U(P_1\times P_2,f) \end{aligned} U(P1​,F)​=i∑​∣Si​∣x∈Si​sup​F(x)≤i∑​∣Si​∣x∈Si​sup​(j∑​∣Tj​∣y∈Tj​sup​f(x,y))≤i∑​∣Si​∣(j∑​∣Tj​∣Si​×Tj​sup​f(x,y))≤U(P1​×P2​,f)​ 同理,L(P1,F)≥L(P1×P2,f)L(P_1,F)\geq L(P_1\times P_2,f)L(P1​,F)≥L(P1​×P2​,f). 从而,我们得到一个双侧的估计. 再利用 f(x,y)f(x,y)f(x,y) 可积这一条件,可证: ∬[a,b]×[c,d]f(x,y)dxdy=∫abF(x)dx\iint_{[a,b]\times[c,d]}f(x,y)\text{d}x\text{d}y=\int_a^bF(x)\text{d}x ∬[a,b]×[c,d]​f(x,y)dxdy=∫ab​F(x)dx 进一步写出: ∬If(x,y)dxdy=∫ab(∫cdf(x,y)dy)dx\iint_If(x,y)\text{d}x\text{d}y=\int_a^b\left(\int_c^df(x,y)\text{d}y\right)\text{d}x ∬I​f(x,y)dxdy=∫ab​(∫cd​f(x,y)dy)dx 为方便引用,称这个式子为“累次积分”. 由于证明过程中的对称性,当然也可以写成对称形式: ∬If(x,y)dxdy=∫cd(∫abf(x,y)dx)dy\iint_If(x,y)\text{d}x\text{d}y=\int_c^d\left(\int_a^bf(x,y)\text{d}x\right)\text{d}y ∬I​f(x,y)dxdy=∫cd​(∫ab​f(x,y)dx)dy 更简便的写法是: ∬If(x,y)dxdy=∫abdx∫cdf(x,y)dy\iint_If(x,y)\text{d}x\text{d}y=\int_a^b\text{d}x\int_c^df(x,y)\text{d}y ∬I​f(x,y)dxdy=∫ab​dx∫cd​f(x,y)dy 有人说,这个定理固然很好,但是不是每一次积分都在一个矩体上. 因此我们对这个定理做一次推广: /Theorem/ 对一般的 DDD,设 D⊆R2D\subseteq\R^2D⊆R2 有界,且 fff 在 DDD 上可积,则有 ∬Df=∬IfχD=Fubini∫abdx∫cdf(x,y)χD(x,y)dy\iint_Df=\iint_If\chi_D\overset{\text{Fubini}}{=}\int_a^b\text{d}x\int_c^df(x,y)\chi_D(x,y)\text{d}y ∬D​f=∬I​fχD​=Fubini∫ab​dx∫cd​f(x,y)χD​(x,y)dy 这几乎是显然的. 但是实际上很多地方 χD\chi_DχD​ 为 000,所以很多时候没有必要全部算在积分之中. 设 ∀x∈[a,b]\forall x\in[a,b]∀x∈[a,b],{x}×[c,d]\{x\}\times[c,d]{x}×[c,d] 与 DDD 的交线是有限个线段,则 ∫cdf(x,y)χD(x,y)dy=∑j∫sjtjf(x,y)dy\int_c^df(x,y)\chi_D(x,y)\text{d}y=\sum_{j}\int_{s_j}^{t_j}f(x,y)\text{d}y ∫cd​f(x,y)χD​(x,y)dy=j∑​∫sj​tj​​f(x,y)dy 但是写求和号会使得记号变得臃肿,我们简记为 =∫{x}×R∩Df(x,y)dy=\int_{\{x\}\times\R\cap D}f(x,y)\text{d}y =∫{x}×R∩D​f(x,y)dy 当然这并不是一个 Riemann 积分的标准写法,但是一般不至于引起混淆. 有下面的几个特例: (1) DDD 为 y=ϕ1(x)y=\phi_1(x)y=ϕ1​(x),y=ϕ2(x)y=\phi_2(x)y=ϕ2​(x) 和 x=a,bx=a,bx=a,b 围成的曲边四边形. /Theorem/ (Fubini 定理的特例 1) 区域: D={(x,y)∣a≤x≤bϕ1(x)≤y≤ϕ2(x)}D=\left\{(x,y)\left|\begin{array}{}a\leq x\leq b\\ \phi_1(x)\leq y\leq\phi_2(x)\end{array}\right.\right\} D={(x,y) ​a≤x≤bϕ1​(x)≤y≤ϕ2​(x)​} 则积分为 ∬Df=∫abdx∫ϕ1(x)ϕ2(x)f(x,y)dy\iint_Df=\int_a^b\text{d}x\int_{\phi_1(x)}^{\phi_2(x)}f(x,y)\text{d}y ∬D​f=∫ab​dx∫ϕ1​(x)ϕ2​(x)​f(x,y)dy (2) DDD 为 x=ψ1(y)x=\psi_1(y)x=ψ1​(y),x=ψ2(y)x=\psi_2(y)x=ψ2​(y) 和 y=c,dy=c,dy=c,d 围成的曲边四边形. /Theorem/ 区域: D={(x,y)∣c≤y≤dψ1(y)≤x≤ψ2(y)}D=\left\{(x,y)\left|\begin{array}{}c\leq y\leq d\\ \psi_1(y)\leq x\leq\psi_2(y)\end{array}\right.\right\} D={(x,y) ​c≤y≤dψ1​(y)≤x≤ψ2​(y)​} 则积分为 ∬Df=∫cddy∫ψ1(y)ψ2(y)f(x,y)dx\iint_Df=\int_c^d\text{d}y\int_{\psi_1(y)}^{\psi_2(y)}f(x,y)\text{d}x ∬D​f=∫cd​dy∫ψ1​(y)ψ2​(y)​f(x,y)dx Fubini 定理保证了换序积分可以成立,同时对高维情况这个结论也是成立的. 以 3 维情况为例: 先积分 111 维再积分 222 维; ∭Ωfdxdydz=∬Ωxydxdy∫({(x,y)}×R)∩Ωf(x,y,z)dz\iiint_\Omega f\text{d}x\text{d}y\text{d}z=\iint_{\Omega_{xy}}\text{d}x\text{d}y\int_{(\{(x,y)\}\times\R)\cap\Omega}f(x,y,z)\text{d}z ∭Ω​fdxdydz=∬Ωxy​​dxdy∫({(x,y)}×R)∩Ω​f(x,y,z)dz 先积分 222 维再积分 111 维. ∭Ωfdxdydz=∫z1z2dz∬({z}×R2)∩Ωf(x,y,z)dxdy\iiint_\Omega f\text{d}x\text{d}y\text{d}z=\int_{z_1}^{z_2}\text{d}z\iint_{(\{z\}\times\R^2)\cap\Omega}f(x,y,z)\text{d}x\text{d}y ∭Ω​fdxdydz=∫z1​z2​​dz∬({z}×R2)∩Ω​f(x,y,z)dxdy 对于 nnn 维情况,先积分 111 维再积分 n−1n-1n−1 维,等价于先积分 n−1n-1n−1 维再积分 111 维. /Example/ Ω={(x,y,z)∣x2+y2≤1x2+z2≤1y2+z2≤1}\Omega=\left\{(x,y,z)\left|\begin{array}{}x^2+y^2\leq1\\x^2+z^2\leq1\\y^2+z^2\leq1\end{array}\right.\right\} Ω=⎩ ⎨ ⎧​(x,y,z) ​x2+y2≤1x2+z2≤1y2+z2≤1​⎭ ⎬ ⎫​ (三个圆柱之交) 求:Vol(Ω)\mathcal{Vol}(\Omega)Vol(Ω).

2025/5/9
articleCard.readMore

Lesson 6 级数

Cauchy 积分公式 回忆: f(k)(a)=n!2πi∮Cf(ζ)(ζ−a)n+1dζf^{(k)}(a)=\frac{n!}{2\pi\text{i}}\oint_C\frac{f(\zeta)}{(\zeta-a)^{n+1}}\text{d}\zeta f(k)(a)=2πin!​∮C​(ζ−a)n+1f(ζ)​dζ 我们来估计有界单连通区域上解析函数各阶导数的模: ∣f(n)(z)∣≤n!2π∮C∣f(ζ)∣∣ζ−z∣n+1∣dζ∣≤n!MRn|f^{(n)}(z)|\leq\frac{n!}{2\pi}\oint_C\frac{|f(\zeta)|}{|\zeta-z|^{n+1}}|\text{d}\zeta|\leq\frac{n!M}{R^n} ∣f(n)(z)∣≤2πn!​∮C​∣ζ−z∣n+1∣f(ζ)∣​∣dζ∣≤Rnn!M​ 有下面的结论: 当 n=0n=0n=0 时,∣f(z)∣≤M|f(z)|\leq M∣f(z)∣≤M. 最大模定理:模的最大值一定出现在边界上. (最大模定理适用于所有的调和函数,但是整体的证明在数理方程课程中,这里我们只能了解 2 维的情况) 当 n=1n=1n=1 时,∣f′(z)∣≤M/R|f'(z)|\leq M/R∣f′(z)∣≤M/R. Liouville 定理:在全平面上解析且有界的函数为常函数. 利用 Liouville 定理可以证明代数基本定理 (有很多种不同的证明,但是不同领域都能证明这个定理,使得它成为了联系数学不同分支的桥梁). 对于方程式 f(x)=0f(x)=0f(x)=0,假设没有根,定义函数 w(x)=1/f(x)w(x)=1/f(x)w(x)=1/f(x),因为没有根,所以这函数一定解析、有界,所以是常函数,假设不成立. 由此可以证有 nnn 个根. 无穷级数 无穷级数,特别是幂级数,是解析函数最重要的表达形式之一. 许多初等函数和特殊函数都是用幂级数定义的. 复变函数级数理论最大的优势是“求导能够换成积分”. 利用级数理论可以得到近似解,广泛应用于各种实际问题的求解. /Definition/ (复数级数 & 级数的收敛) ∑n=0∞zn=∑n=0∞αn+i∑n=0∞βn\sum_{n=0}^\infty z_n=\sum_{n=0}^\infty\alpha_n+\text{i}\sum_{n=0}^\infty\beta_n n=0∑∞​zn​=n=0∑∞​αn​+in=0∑∞​βn​ 若级数的部分和序列收敛,则称级数收敛,反之为发散. /Theorem/ (Cauchy 充要条件) 给定 ε>0\varepsilon>0ε>0,存在 n∈Zn\in\mathbb{Z}n∈Z,使得对于任意正整数 ppp,有 ∣un+1+⋯+un+p∣<ε|u_{n+1}+\cdots+u_{n+p}|<\varepsilon ∣un+1​+⋯+un+p​∣<ε 特别是,令 p=1p=1p=1,就得到级数收敛的 必要 条件: lim⁡n→∞un=0\lim_{n\to\infty}u_n=0 n→∞lim​un​=0 在不改变求和次序的前提下,可以将收敛级数并项 (可以添括号). 但是,不能随意拆括号,要拆只能对有限项进行操作;同时,发散级数不能添也不能拆. /Definition/ (绝对收敛) 如果级数 ∑∞n=0∣un∣\underset{n=0}{\overset{\infty}{\sum}}|u_n|n=0∑∞​​∣un​∣ 收敛,则称级数 ∑∞n=0un\underset{n=0}{\overset{\infty}{\sum}}u_nn=0∑∞​​un​ 绝对收敛. (这里的“∣∣||∣∣”符号是取模,而不是绝对值) /Proof/ (证明绝对收敛一定收敛) ∣un+1+⋯+un+p∣≤∣un+1∣+⋯+∣un+p∣|u_{n+1}+\cdots+u_{n+p}|\leq|u_{n+1}|+\cdots+|u_{n+p}| ∣un+1​+⋯+un+p​∣≤∣un+1​∣+⋯+∣un+p​∣ 得证. 但是一个收敛的级数不一定是绝对收敛的. 判别法 /Theorem/ (比较判别法) 若 ∣un∣<vn|u_n|<v_n∣un​∣<vn​,而 ∑∞n=0vn\underset{n=0}{\overset{\infty}{\sum}}v_nn=0∑∞​​vn​ 收敛,则 ∑∞n=0∣un∣\underset{n=0}{\overset{\infty}{\sum}}|u_n|n=0∑∞​​∣un​∣ 收敛,也就是 ∑∞n=0un\underset{n=0}{\overset{\infty}{\sum}}u_nn=0∑∞​​un​ 绝对收敛. 若 ∣un∣>vn|u_n|>v_n∣un​∣>vn​,而 ∑∞n=0vn\underset{n=0}{\overset{\infty}{\sum}}v_nn=0∑∞​​vn​ 发散,则 ∑∞n=0∣un∣\underset{n=0}{\overset{\infty}{\sum}}|u_n|n=0∑∞​​∣un​∣ 发散,也就是 ∑∞n=0un\underset{n=0}{\overset{\infty}{\sum}}u_nn=0∑∞​​un​ 不绝对收敛. /Theorem/ (比值判别法) 存在与 nnn 无关的常数 ρ\rhoρ. 若 ∣un+1/un∣≤ρ<1|u_{n+1}/u_n|\leq\rho<1∣un+1​/un​∣≤ρ<1,级数 ∑∞n=0un\underset{n=0}{\overset{\infty}{\sum}}u_nn=0∑∞​​un​ 绝对收敛; 若 ∣un+1/un∣≥ρ>1|u_{n+1}/u_n|\geq\rho>1∣un+1​/un​∣≥ρ>1,级数 ∑∞n=0un\underset{n=0}{\overset{\infty}{\sum}}u_nn=0∑∞​​un​ 发散. 上面的证明就是转化为等比级数的比较判别法. /Theorem/ (d'Alembert 判别法) 将比值判别法转换为极限的语言: 如果上极限 lim⁡n→∞‾∣un+1/un∣=l<1\overline{\underset{n\to\infty}{\lim}}|u_{n+1}/u_n|=l<1n→∞lim​​∣un+1​/un​∣=l<1,则 ∑∞n=0un\underset{n=0}{\overset{\infty}{\sum}}u_nn=0∑∞​​un​ 绝对收敛; 如果下极限 lim⁡‾n→∞=l>1\underset{n\to\infty}{\underline{\lim}}=l>1n→∞lim​​=l>1,则 ∑∞n=0un\underset{n=0}{\overset{\infty}{\sum}}u_nn=0∑∞​​un​ 发散. 上述判别法的缺陷是要使用两种不同的极限,因此引入: /Theorem/ (Cauchy 判别法) 如果上极限 lim⁡n→∞‾∣un∣n<1\overline{\underset{n\to\infty}{\lim}}\sqrt[n]{|u_n|}<1n→∞lim​​n∣un​∣ ​<1,则级数 ∑∞n=0∣un∣\underset{n=0}{\overset{\infty}{\sum}}|u_n|n=0∑∞​​∣un​∣ 收敛; 如果上极限 lim⁡n→∞‾∣un∣n>1\overline{\underset{n\to\infty}{\lim}}\sqrt[n]{|u_n|}>1n→∞lim​​n∣un​∣ ​>1,则级数 ∑∞n=0un\underset{n=0}{\overset{\infty}{\sum}}u_nn=0∑∞​​un​ 发散. 绝对收敛级数的性质: 可以改变求和次序; 可以拆成几个子级数,每个子级数绝对收敛; 绝对收敛级数之积仍然绝对收敛. 对于非绝对收敛的级数: /Theorem/ (Dirichlet 判别法) 部分和级数 {Sn=∑nk=0uk}\left\{S_n=\underset{k=0}{\overset{n}{\sum}}u_k\right\}{Sn​=k=0∑n​​uk​} 有界,{vk}\{v_k\}{vk​} 是正项递减序列,且 lim⁡n→∞vn=0\underset{n\to\infty}{\lim}v_n=0n→∞lim​vn​=0,则 ∑∞n=0unvn\underset{n=0}{\overset{\infty}{\sum}}u_nv_nn=0∑∞​​un​vn​ 收敛. 一个著名的发散级数是 ζ(1)\zeta(1)ζ(1). 摆砖的问题就是如此:假设有无穷多砖块,最上面的一个砖比下面一块伸出 1/21/21/2,再下面是 1/31/31/3,…,最后从桌边能够摆出的长度是 ∞\infty∞. /Proof/ 引入 Abel 变换:记 Sn=∑nk=0ukS_n=\underset{k=0}{\overset{n}{\sum}}u_kSn​=k=0∑n​​uk​,则 ∑mk=0ukvk=∑m−1k=0(vk−vk+1)Sk+vmSm\underset{k=0}{\overset{m}{\sum}}u_kv_k=\underset{k=0}{\overset{m-1}{\sum}}(v_k-v_{k+1})S_k+v_mS_m k=0∑m​​uk​vk​=k=0∑m−1​​(vk​−vk+1​)Sk​+vm​Sm​ 用了变换之后,可以使用绝对值不等式进行缩放,然后利用 Cauchy 充要条件证明. 函数级数 /Theorem/ (函数级数的收敛性) 设 uk(z)u_k(z)uk​(z) 在区域 GGG 中有定义. 若级数 ∑∞k=0uk(z0)\underset{k=0}{\overset{\infty}{\sum}}u_k(z_0)k=0∑∞​​uk​(z0​) 收敛,称为函数级数在 z0z_0z0​ 处收敛;… /Definition/ (函数级数的一致收敛性) 对于任意给定的 ε>0\varepsilon>0ε>0,存在一个与 zzz 无关的 N(ε)N(\varepsilon)N(ε),使得当 n>N(ε)n>N(\varepsilon)n>N(ε) 时: ∣S(z)−∑nk=0uk(z)∣<ε\left|S(z)-\underset{k=0}{\overset{n}{\sum}}u_k(z)\right|<\varepsilon ​S(z)−k=0∑n​​uk​(z) ​<ε 成立,则级数在 GGG 中一致收敛. 判别法只有 Weierstrass MMM - Test 和定义. 一致收敛函数级数的性质: 连续性. 若 uk(z)u_k(z)uk​(z) 在 GGG 内连续,级数 ∑∞k=0uk(z)\underset{k=0}{\overset{\infty}{\sum}}u_k(z)k=0∑∞​​uk​(z) 在 GGG 内一致收敛,则其和函数 S(z)=∑∞k=0uk(z)S(z)=\underset{k=0}{\overset{\infty}{\sum}}u_k(z)S(z)=k=0∑∞​​uk​(z) 也在 GGG 内连续. (换言之,求极限 & 求和两种运算可以交换顺序) 逐项求积分. 积分 & 求和可交换顺序: ∫C∑k=0∞uk(z)dz=∑∞k=0∫Cuk(z)dz\int_C\sum_{k=0}^\infty u_k(z)\text{d}z=\underset{k=0}{\overset{\infty}{\sum}}\int_Cu_k(z)\text{d}z ∫C​k=0∑∞​uk​(z)dz=k=0∑∞​​∫C​uk​(z)dz 逐项求导数 (Weierstrass 定理) 要求一致收敛函数级数每一项在闭区域 G‾\overline{G}G 单值解析,且不在边界,这时求导 & 求和可交换顺序: f(p)(z)=∑k=0∞uk(p)(z)f^{(p)}(z)=\sum_{k=0}^\infty u_k^{(p)}(z) f(p)(z)=k=0∑∞​uk(p)​(z) 这里比实变好证很多,因为复变求导可以转化为积分;而要求在闭区域内是因为利用逐项求积分时,函数变成了 uk(p)(ζ)/(ζ−z)p+1u_k^{(p)}(\zeta)/(\zeta-z)^{p+1}uk(p)​(ζ)/(ζ−z)p+1,分母不能为零. 渐近级数 渐近级数 (asymptotic series) 是一类特殊的发散级数,它在物理学当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了解函数在奇点附近奇异行为的有效手段. /Definition/ (高阶小 & 渐近) 在 z0z_0z0​ 的一个邻域内且限制 arg⁡(z−z0)\arg(z-z_0)arg(z−z0​) 在一定的辐角范围,u(z)u(z)u(z) 和 v(z)v(z)v(z) 为连续函数. 如果 lim⁡z→z0u(z)/v(z)=0\underset{z\to z_0}{\lim}u(z)/v(z)=0z→z0​lim​u(z)/v(z)=0,则在该辐角范围内当 z→z0z\to z_0z→z0​ 时 u(z)u(z)u(z) 为 v(z)v(z)v(z) 的高阶小量,记为 u(z)=ο(v(z))u(z)=\omicron(v(z))u(z)=ο(v(z)); 这个“ο\omicronο”是 omicron. 如果 lim⁡z→z0u(z)/v(z)=1\underset{z\to z_0}{\lim}u(z)/v(z)=1z→z0​lim​u(z)/v(z)=1,则在该辐角范围内当 z→z0z\to z_0z→z0​ 时 u(z)u(z)u(z) 渐近于 v(z)v(z)v(z),记为 u(z)∼v(z)u(z)\sim v(z)u(z)∼v(z). 值得揣摩的点:渐近级数没有要求收敛! /Example/ 试计算当 xxx 很大的时候, ∫0∞e−xt1+tdt\int_0^\infty\frac{e^{-xt}}{1+t}\text{d}t ∫0∞​1+te−xt​dt 的值.

2025/5/8
articleCard.readMore

Lesson 51 积分学 2

多重积分 Ω⊆Rn\Omega\subseteq\R^nΩ⊆Rn 的带权重的 nnn 维 volume. /Definition/ (矩体上的积分) (1) 矩体上的积分: I=[a,b]×[c,d]I=[a,b]\times[c,d]I=[a,b]×[c,d],剖分 [a,b]=⋃iSi[a,b]=\bigcup_i S_i[a,b]=⋃i​Si​,[c,d]=⋃jTj[c,d]=\bigcup_jT_j[c,d]=⋃j​Tj​,I=⋃i,jSi×TjI=\bigcup_{i,j}S_i\times T_jI=⋃i,j​Si​×Tj​,选取代表点 ξij∈Si×Tj\xi_{ij}\in S_i\times T_jξij​∈Si​×Tj​. (2) Darboux 上下和:(不用选点) ∬f=lim⁡∑i,jf(ξij)∣Si∣∣Tj∣=inf⁡U(P,f)=sup⁡L(P,f)\begin{aligned} \iint f&=\lim\sum_{i,j}f(\xi_{ij})|S_i||T_j|\\ &=\inf U(P,f)=\sup L(P,f) \end{aligned} ∬f​=limi,j∑​f(ξij​)∣Si​∣∣Tj​∣=infU(P,f)=supL(P,f)​ 上和 U(P,f)=∑i,j∣Si∣×∣Tj∣sup⁡Si×Tjf(x,y)U(P,f)=\sum_{i,j}|S_i|\times|T_j|\sup_{S_i\times T_j}f(x,y) U(P,f)=i,j∑​∣Si​∣×∣Tj​∣Si​×Tj​sup​f(x,y) 下和 L(P,f)=∑i,j∣Si∣×∣Tj∣inf⁡Si×Tjf(x,y)L(P,f)=\sum_{i,j}|S_i|\times|T_j|\inf_{S_i\times T_j}f(x,y) L(P,f)=i,j∑​∣Si​∣×∣Tj​∣Si​×Tj​inf​f(x,y) /Theorem/ fff 在 III 上可积 ⟺\Longleftrightarrow⟺ inf⁡PU(P,f)=sup⁡PL(P,f)\underset{P}{\inf}U(P,f)=\underset{P}{\sup}L(P,f)Pinf​U(P,f)=Psup​L(P,f) (此值称为积分) ⟺\Longleftrightarrow⟺ ∀ε>0\forall\varepsilon>0∀ε>0,∃\exist∃ 剖分 PPP 使得 U(P,f)−L(P,f)<εU(P,f)-L(P,f)<\varepsilonU(P,f)−L(P,f)<ε. /Definition/ (一般有界区域 D⊆RnD\subseteq\R^nD⊆Rn,积分有界函数 fff) 取矩体 I⊇DI\supseteq DI⊇D,将 fff 扩充为 f~(x⃗)={f(x⃗)x⃗∈D0x⃗∉D\tilde f(\vec{x})=\left\{\begin{array}{ll} f(\vec{x})&\vec{x}\in D\\ 0&\vec{x}\notin D \end{array}\right. f~​(x )={f(x )0​x ∈Dx ∈/D​ 定义一般的积分为 ∬Df=∬If~\iint_Df=\iint_I\tilde f ∬D​f=∬I​f~​ /Theorem/ (Riemann - Lebesgue 积分) fff 在矩体 III 上可积 ⟺\Longleftrightarrow⟺ fff 有界,且 discf\text{disc}fdiscf 零测 (nnn 维 volume 为零) 这样写完之后,我们发现复杂度比我们之前想象的要高. 现在我们要问:如何判断 fff 在一般区域 DDD 上是否可积? 设 fff 在 III 上有定义,则 f~=f⋅χD\tilde f=f\cdot\chi_Df~​=f⋅χD​. 定义 DDD 的特征函数: χD(x⃗)={1x⃗∈D0x⃗∉D\chi_D(\vec{x})=\left\{\begin{array}{ll} 1&\vec{x}\in D\\ 0&\vec{x}\notin D \end{array}\right. χD​(x )={10​x ∈Dx ∈/D​ 之前的定理被转化为:fff 在 DDD 上可积 ⟺\Longleftrightarrow⟺ f⋅χDf\cdot\chi_Df⋅χD​ 在 III 上可积 ⟺\Longleftrightarrow⟺ fχDf\chi_DfχD​ 在 III 上有界,且 disc(fχD)\text{disc}(f\chi_D)disc(fχD​) 零测. 记 fff 的连续点的集为 C(f)C(f)C(f),有如下命题: /Claim/ 若 f,gf,gf,g 在 x0x_0x0​ 处连续 ⟹\Longrightarrow⟹ fgfgfg 在 x0x_0x0​ 处连续. (证明上节课结尾说了) 为保证 fff 在 DDD 上可积,只需 (充分条件): fff 在 DDD 上有界; disc(f)\text{disc}(f)disc(f) 零测; disc(χD)\text{disc}(\chi_D)disc(χD​) 零测; /Remark/ 连续函数在某些很坏的区域 DDD 上完全有可能不可积. 这一点我们在一维情形里面很难遇到. /Example/ D⊆[0,1]×[0,1]D\subseteq[0,1]\times[0,1]D⊆[0,1]×[0,1],D={(x,y)∣x∉Q;x,y∈[0,1]}D=\{(x,y)|x\notin\mathbb{Q};x,y\in[0,1]\}D={(x,y)∣x∈/Q;x,y∈[0,1]}. f=1f=1f=1 在 DDD 上不可积. 为验证,我们计算间断点集的测度: 对于 (x,y)∈D,x∉Q(x,y)\in D,x\notin\mathbb{Q}(x,y)∈D,x∈/Q,发现周围任意近的点都有有理数,所以这个点是间断点; 对于 (z,w)∈D,z∈Q(z,w)\in D,z\in\mathbb{Q}(z,w)∈D,z∈Q,发现周围任意近的点都有无理数,所以这个点是间断点. 因此,disc(fχD)=disc(χD)=[0,1]×[0,1]⊇D\text{disc}(f\chi_D)=\text{disc}(\chi_D)=[0,1]\times[0,1]\supseteq Ddisc(fχD​)=disc(χD​)=[0,1]×[0,1]⊇D,甚至比 DDD 还要大,不是零测的. 这样我们就证明了 f=1f=1f=1 在 DDD 上不可积,也就是无法定义 area(D)\text{area}(D)area(D) (面积). 也可以定义高维的 nnn 维体积: Vol(Ω)=∫⋯∫Ω1⋅dx1⋯dxn\mathcal{Vol}(\Omega)=\int\cdots\int_\Omega1\cdot\text{d}x_1\cdots\text{d}x_n Vol(Ω)=∫⋯∫Ω​1⋅dx1​⋯dxn​ (对于 Ω⊆Rn\Omega\subseteq\R^nΩ⊆Rn 进行定义) 如何具体写出 disc(χD)\text{disc}(\chi_D)disc(χD​)? {D\{D{D 的内点}\}} 记为 D∘\overset{\circ}{D}D∘ (DDD 的内部),称 x∈D∘x\in\overset{\circ}{D}x∈D∘ ⟺\Longleftrightarrow⟺ ∃Br(x⃗)⊆D\exist B_r(\vec{x})\subseteq D∃Br​(x )⊆D. 若 x∈D∘x\in\overset{\circ}{D}x∈D∘,则 xxx 是 χD\chi_DχD​ 的连续点. 记 D∣D∘D|\overset{\circ}{D}D∣D∘ 为 ∂D\partial D∂D 为 DDD 的边界,可知 D∘⊆C(χD)\overset{\circ}{D}\subseteq C(\chi_D)D∘⊆C(χD​). 设 DDD 是闭集 (DDD 是 Rn\R^nRn 的闭集):∀y∉D\forall y\notin D∀y∈/D,由 DCD^CDC 开知,∃Br(y)⊆DC\exist B_r(y)\subseteq D^C∃Br​(y)⊆DC,则 χD\chi_DχD​ 在 Br(y)B_r(y)Br​(y) 上恒为零 ⟹\Longrightarrow⟹ DC⊆C(χD)D^C\subseteq C(\chi_D)DC⊆C(χD​). 结合上面两个结论,可知 disc(χD)=∂D\text{disc}(\chi_D)=\partial Ddisc(χD​)=∂D. 此后我们在讨论积分时,都假设 ∂D\partial D∂D 零测. 总结:对于 Rn\R^nRn 的有界闭集 DDD,假设 ∂D\partial D∂D 零测 (即 disc(χD)\text{disc}(\chi_D)disc(χD​) 零测),则 fff 在 DDD 上可积 ⟺\Longleftrightarrow⟺ fff 在 DDD 上有界,且 disc(f)\text{disc}(f)disc(f) 零测. 多重积分的性质 关于被积函数线性 ∫D(αf+βg)=α∫Df+β∫Dg\int_D(\alpha f+\beta g)=\alpha\int_Df+\beta\int_Dg ∫D​(αf+βg)=α∫D​f+β∫D​g 关于积分区域可加性 ∫D1∪D2f=∫D1f+∫D2f−∫D1∩D2f\int_{D_1\cup D_2}f=\int_{D_1}f+\int_{D_2}f-\int_{D_1\cap D_2}f ∫D1​∪D2​​f=∫D1​​f+∫D2​​f−∫D1​∩D2​​f (与离散数学中的容斥原理相似) 积分不等式 设 f(x⃗)≤g(x⃗)f(\vec{x})\leq g(\vec{x})f(x )≤g(x ),∀x⃗∈D\forall\vec{x}\in D∀x ∈D,则 ∫Df≤∫Dg\int_Df\leq\int_Dg ∫D​f≤∫D​g 绝对值不等式: ∣∫Df∣≤∫D∣f∣\left|\int_Df\right|\leq\int_D|f| ​∫D​f ​≤∫D​∣f∣ (证明可以从 −∣f∣≤f≤∣f∣-|f|\leq f\leq|f|−∣f∣≤f≤∣f∣ 出发) 积分中值定理 设 DDD 是有界闭集,且道路连通,设 fff 在 DDD 上连续,则 ∃a⃗∈D\exist\vec{a}\in D∃a ∈D 使得 f(a⃗)=∫DfVol(D)f(\vec{a})=\frac{\int_Df}{\mathcal{Vol}(D)} f(a )=Vol(D)∫D​f​ (fff 在 DDD 上积分的平均值可由 fff 在某点处的值取到) /Proof/ (2) 取矩体 I⊇D1∪D2I\supseteq D_1\cup D_2I⊇D1​∪D2​. 要证明的变为: ∫IfχD1∪D2=∫If(χD1+χD2−χD1∩D2)\int_If\chi_{D_1\cup D_2}=\int_If(\chi_{D_1}+\chi_{D_2}-\chi_{D_1\cap D_2}) ∫I​fχD1​∪D2​​=∫I​f(χD1​​+χD2​​−χD1​∩D2​​) 也就是要证: χD1∪D2=χD1+χD2−χD1∩D2\chi_{D_1\cup D_2}=\chi_{D_1}+\chi_{D_2}-\chi_{D_1\cap D_2} χD1​∪D2​​=χD1​​+χD2​​−χD1​∩D2​​ 如下表: | x∈x\inx∈ | χD1\chi_{D_1}χD1​​ | χD2\chi_{D_2}χD2​​ | χD1∩D2\chi_{D_1\cap D_2}χD1​∩D2​​ | χD1∪D2\chi_{D_1\cup D_2}χD1​∪D2​​ | | :

2025/5/7
articleCard.readMore

Lesson 11 辩论赛

注意 本次研讨课主题为辩论赛,本人作为反方一员做了记录. 初出茅庐的杨小花与演技颇佳的齐大德,合作多部影视,火遍大江南北,你也因此入坑. 怀着对杨小花的喜爱,这一学期,你在《写作与沟通》课程上认真听讲、积极学习,大大提升了自己的写作与沟通能力. 因为挥笔可写小作文、开口能退黑水军,成为了杨小花后援会的会长. 不料,网友爆料人设为“母胎单身”的齐大德同时交往多位女友,舆论哗然. 媒体发起关于齐大德作品是否应该下架的投票,你会如何选择? 反方 /定义/ 失德:人设崩塌,做出不符合人设的事情 (谈恋爱);不符合正向社会价值观 (交往多个女朋友) 违法:违反法律条规,明确定义的罪名 总论点:失德不违法德艺人,作品不应该下架. 因为作品本身具有价值. 分论点 角度 1:作品的艺术价值 作品的艺术价值应与艺人私德分开评价 下架会损害文化多样性 角度 2:集体的劳动价值 一部电视剧是集体劳动成果 作品是团队合作的成果,因一人失德而否定全团队的努力不公平 造成社会资源的消耗 角度 3:行为的法律价值 我们应该分离法律与道德 只要行为不违法,作品不应因私德问题被下架 否则会模糊法律与道德的界限

2025/5/7
articleCard.readMore

Lesson 5 复变积分

复变积分 /Theorem/ (单连通区域的 Cauchy 定理) 如果函数 f(z)f(z)f(z) 在单连通区域 G‾\overline{G}G 中解析,则沿 G‾\overline{G}G 中任何一个分段光滑的闭合围道 CCC 有 ∮Cf(z)dz=0\oint_Cf(z)\text{d}z=0 ∮C​f(z)dz=0 这里的 CCC 也可以是 G‾\overline{G}G 的边界. /Remark/ 要求 GGG 是一个闭区域 (G‾\overline{G}G),是因为强调有界性. /Proof/ 在更强的条件下证明这个定理:要求 f′(z)f'(z)f′(z) 在 G‾\overline{G}G 中连续. 在这个条件下应用 Green 公式: ∮C[P(x,y)dx+Q(x,y)dy]=∬S(∂Q∂x−∂P∂y)dxdy\oint_C[P(x,y)\text{d}x+Q(x,y)\text{d}y]=\iint_S\left(\frac{\partial Q}{\partial x}-\frac{\partial P}{\partial y}\right)\text{d}x\text{d}y ∮C​[P(x,y)dx+Q(x,y)dy]=∬S​(∂x∂Q​−∂y∂P​)dxdy 在复变函数中,可以把复变积分拆开,得到: ∮C(u+iv)d(x+iy)=∮C(udx−vdy)+i∮C(udy+vdx)=−∬S(∂u∂y+∂v∂x)dxdy+∬S(∂u∂y+∂v∂x)dxdy\begin{aligned} \oint_C(u+\text{i}v)\text{d}(x+\text{i}y)&=\oint_C(u\text{d}x-v\text{d}y)+\text{i}\oint_C(u\text{d}y+v\text{d}x)\\ &=-\iint_S\left(\frac{\partial u}{\partial y}+\frac{\partial v}{\partial x}\right)\text{d}x\text{d}y+\iint_S\left(\frac{\partial u}{\partial y}+\frac{\partial v}{\partial x}\right)\text{d}x\text{d}y \end{aligned} ∮C​(u+iv)d(x+iy)​=∮C​(udx−vdy)+i∮C​(udy+vdx)=−∬S​(∂y∂u​+∂x∂v​)dxdy+∬S​(∂y∂u​+∂x∂v​)dxdy​ 证毕. /Remark/ 后面发现导数连续的条件是不必要的. Green 函数的适配条件就是中间不能出现间断点,因为 Green 函数相当于人为引入了一个“洞”.

2025/5/6
articleCard.readMore

Lesson 12 中微子脱耦 & 暴涨

注意 上一次课程因为与实验课冲突,我没有参加,需要根据其他同学的笔记进行整理,可能会晚不少时间上传. 下一次课是这周六的晚上,还是在原来那个教室. 上节课讲的是中微子的退耦过程,最后留了一个伏笔是中微子温度与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温度有一定差异. 再讲完今天这节课,我们宇宙学的部分就基本结束了. 极早期宇宙的历史 这节课要讲的是 neutrino decoupling 和 inflation. 我们把 1 MeV1\text{ MeV}1 MeV 视为中微子退耦的温度,在这之前,(e,ν,γ)(e,\nu,\gamma)(e,ν,γ) 是热平衡的,过了这个温度中微子将会和 (e,γ)(e,\gamma)(e,γ) 这个体系退耦,但是因为没有外界的能量输入,所以温度只是随着尺度因子 aaa 的变化而缓慢改变. 电子和光子可以通过 Compton 散射等过程达到热平衡,因此更难以退耦. 之后的分界点是 0.5 MeV0.5\text{ MeV}0.5 MeV,在这个点之前,eee 是相对论性的,之后速度下降变为非相对论性,在这个过程中电子和光子一直都是热平衡的,不过反应 e++e−⟷γ+γe^++e^-\longleftrightarrow\gamma+\gammae++e−⟷γ+γ 的能量变低,平衡大幅向右移动,正负电子对大量湮灭,这使得光子体系的能量升高 (TγT_\gammaTγ​ 升高),与之平衡的电子气温度也升高 (当然,升高之后还是以 1/a1/a1/a 的模式降温). 上节课我们从热力学角度推导了几个统计量 (对于相对论性粒子,非相对论性粒子的贡献在低阶近似下可以忽略): ρ(T)=N⋅12aBT4 ,S(T)=N⋅23aBT3 ,P(T)=13ρ(T)\rho(T)=\mathcal{N}\cdot\frac{1}{2}a_BT^4\,,\quad S(T)=\mathcal{N}\cdot\frac{2}{3}a_BT^3\,,\quad P(T)=\frac{1}{3}\rho(T) ρ(T)=N⋅21​aB​T4,S(T)=N⋅32​aB​T3,P(T)=31​ρ(T) 其中,N\mathcal{N}N 是所谓的“简并度”,对于不同的 particle types,有不同的值,上节课有讲到过. 熵密度 S(T)S(T)S(T) 守恒,也就是 NT3a3=const\mathcal{N}T^3a^3=\text{const}NT3a3=const. (对于一个与外界没有热量交换的系统) P.S. 数密度 n(T)n(T)n(T) 不能简单地用 N\mathcal{N}N 来计算. (1) 对于电子 - 光子体系,在中微子退耦时刻,Tν=Tγ=TdecT_\nu=T_\gamma=T_{\text{dec}}Tν​=Tγ​=Tdec​. (2) 在之后的一个时刻,t∗≫tdect_*\gg t_{\text{dec}}t∗​≫tdec​,同时温度 T(t∗)≪0.5 MeVT(t_*)\ll0.5\text{ MeV}T(t∗​)≪0.5 MeV,这时有一个守恒的方程: N(tdec)Tdec3a3(tdec)=N(t∗)Tγ3(t∗)a3(t∗)\mathcal{N}(t_{\text{dec}})T_{\text{dec}}^3a^3(t_{\text{dec}})=\mathcal{N}(t_*)T^3_\gamma(t_*)a^3(t_*) N(tdec​)Tdec3​a3(tdec​)=N(t∗​)Tγ3​(t∗​)a3(t∗​) 具体计算简并度: N(tdec)=2+1×2×2×78=112N(t∗)=2\begin{aligned} \mathcal{N}(t_{\text{dec}})&=2+1\times2\times2\times\frac{7}{8}=\frac{11}{2}\\ \mathcal{N}(t_*)&=2 \end{aligned} N(tdec​)N(t∗​)​=2+1×2×2×87​=211​=2​ (3) After t>tdect>t_\text{dec}t>tdec​,Tν∝1/aT_\nu\propto1/aTν​∝1/a,对于中微子, Tdeca(tdec)=Tν(t∗)a(t∗)T_\text{dec}a(t_{\text{dec}})=T_\nu(t_*)a(t_*) Tdec​a(tdec​)=Tν​(t∗​)a(t∗​) 代入上面的守恒方程,得到 Tν(t∗)Tγ(t∗)=[N(t∗)N(tdec)]1/3=(411)1/3≈11.4\frac{T_\nu(t_*)}{T_\gamma(t_*)}=\left[\frac{\mathcal{N}(t_*)}{\mathcal{N}(t_{\text{dec}})}\right]^{1/3}=\left(\frac{4}{11}\right)^{1/3}\approx\frac{1}{1.4} Tγ​(t∗​)Tν​(t∗​)​=[N(tdec​)N(t∗​)​]1/3=(114​)1/3≈1.41​ (4) After t>t∗t>t_*t>t∗​,Tγ∝1/aT_\gamma\propto1/aTγ​∝1/a,Tν∝1/aT_\nu\propto1/aTν​∝1/a,一直到今天. 因此,中微子的微波背景辐射 Cν\nuνB 温度 (虽然非常难测量) 大约是 CMB 的 1/1.41/1.41/1.4,原因就在于 0.5 MeV0.5\text{ MeV}0.5 MeV 时正负电子大量湮灭注入的能量只给了光子,但是早前中微子已经脱耦,没有得到这一部分能量. 宇宙辐射能量密度: ρR,0=ργ,0+ρν,0=12aBT4[2‾γ+3‾3 flavours×2‾ν+ & ν−×2‾ν & νˉ×1‾spin - 1×78×(411)4/3‾(Tν,0/Tγ,0)4]≈1.681ργ,0\begin{aligned} \rho_{R,0}&=\rho_{\gamma,0}+\rho_{\nu,0}\\\\ &=\frac{1}{2}a_BT^4\left[ \underset{\gamma}{\underline{2}}+\underset{3\text{ flavours}}{\underline{3}}\times\underset{\nu^+\,\&\,\nu^-}{\underline{2}}\times\underset{\nu\,\&\,\bar\nu}{\underline{2}}\times\underset{\text{spin - }1}{\underline{1}}\times\frac{7}{8}\times\underset{(T_{\nu,0}/T_{\gamma,0})^4}{\underline{\left(\frac{4}{11}\right)^{4/3}}} \right]\\\\ &\approx1.681\rho_{\gamma,0} \end{aligned} ρR,0​​=ργ,0​+ρν,0​=21​aB​T4 ​γ2​​+3 flavours3​​×ν+&ν−2​​×ν&νˉ2​​×spin - 11​​×87​×(Tν,0​/Tγ,0​)4(114​)4/3​​ ​≈1.681ργ,0​​ 其中后面一长串就是中微子的贡献. Inflation 我们刚刚说到中微子脱耦的时间大约是温度 1 MeV1\text{ MeV}1 MeV 的量级,但是暴涨时期的能标就远远高于这个量级,虽然我们还不能确定具体的数量级,但是可以知道的是,这个能量已经达到了 1013∼1015 GeV10^{13}\sim10^{15}\text{ GeV}1013∼1015 GeV 的级别. 事实上暴涨理论并不是建立在一个已知的粒子物理基础上的,而是为解决某些大爆炸理论的疑难而提出的一个修正,因此我们先要来介绍疑难在哪里: (1) Flatness Problem (平坦性问题):严格来讲这并不是大爆炸理论的致命问题,或许我们不应该叫它疑难,而是应该叫它问题. 我们先来考虑物质为主导的宇宙 (因为那时暗能量的作用还完全不明显,辐射甚至没有脱耦),考虑一个以物质为主导的宇宙的平坦性: Ω(t)=ρm(t)ρc(t)=Ωm(3H028πG)(aa0)33H2(t)8πG=Ωm(a/a0)−3Ωm(a/a0)−3+ΩK(a/a0)−2=[1+ΩKΩm(aa0)]−1\begin{aligned} \Omega(t)&=\frac{\rho_m(t)}{\rho_{c}(t)}=\frac{\Omega_m\left(\frac{3H_0^2}{8\pi G}\right)\left(\frac{a}{a_0}\right)^3}{\frac{3H^2(t)}{8\pi G}}\\ &=\frac{\Omega_m(a/a_0)^{-3}}{\Omega_m(a/a_0)^{-3}+\Omega_K(a/a_0)^{-2}}\\\\ &=\left[1+\frac{\Omega_K}{\Omega_m}\left(\frac{a}{a_0}\right)\right]^{-1} \end{aligned} Ω(t)​=ρc​(t)ρm​(t)​=8πG3H2(t)​Ωm​(8πG3H02​​)(a0​a​)3​=Ωm​(a/a0​)−3+ΩK​(a/a0​)−2Ωm​(a/a0​)−3​=[1+Ωm​ΩK​​(a0​a​)]−1​ 其中用到: H2H02=E2(t)=Ωm(aa0)−3+ΩK(aa0)−2\frac{H^2}{H_0^2}=E^2(t)=\Omega_m\left(\frac{a}{a_0}\right)^{-3}+\Omega_K\left(\frac{a}{a_0}\right)^{-2} H02​H2​=E2(t)=Ωm​(a0​a​)−3+ΩK​(a0​a​)−2 则: ∣Ω(t)−1∣=∣1+ΩmΩKa0a∣−1∝∼a|\Omega(t)-1|=\left|1+\frac{\Omega_m}{\Omega_K}\frac{a_0}{a}\right|^{-1}\underset{\sim}{\propto} a ∣Ω(t)−1∣= ​1+ΩK​Ωm​​aa0​​ ​−1∼∝​a 假设 Ωm=0.9\Omega_m=0.9Ωm​=0.9,ΩK=0.1\Omega_K=0.1ΩK​=0.1,我们发现,红移越大,上面的量急剧趋于 000,这意味着宇宙的初始条件是极度平坦的 -- 这似乎并不显然. 提示 这一问题和后面第四个问题类型一样,你当然可以说宇宙的初条件就是这样的,这并没有违反任何的理论. —— 但是我们就是想要弄清楚为什么. (2) Horizon Problem (视界疑难):这下就是疑难了,这个问题相较于平坦性问题要严重许多. CMB 是高度均匀的. 但是均匀就意味着热平衡,那么在 CMB 形成的时间内,宇宙中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最远两点必须发生一些相互作用. dH(trec)≈H0−1Ωm1/2(1+zrec)3/2≈1°/whole skyd_H(t_{\text{rec}})\approx\frac{H_0^{-1}}{\Omega_m^{1/2}(1+z_{\text{rec}})^{3/2}}\approx1\degree/\text{whole sky} dH​(trec​)≈Ωm1/2​(1+zrec​)3/2H0−1​​≈1°/whole sky 也就是说,in principle, TCMBT_{\text{CMB}}TCMB​ is isotropic only within 1°1\degree1°. 大爆炸理论的预言应该要求 CMB 极度各向异性! 提示 早期人们的观点是相反的,因为他们在计算上犯了一些错误,但是正因如此,当两位工程师发现极为各向同性的微波背景辐射时,他们认为这是大爆炸理论的例证. 或许历史总是在螺旋上升的. (3) Magnetic Monopole Problem (磁单极子问题):这件事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个严重的疑难,当然现在早已解决. 当时的物理学界陷入了追求大一统理论的狂潮之中,粒子标准模型来源于弱电统一理论 (写成群乘法是 SU(2)⊗U(1)SU(2)\otimes U(1)SU(2)⊗U(1)),后来强相互作用并入这个理论,是以一种“正交”的方式加入进来的,而不是像弱电统一一样将几种力混合在一起. 人们想要将引力理论也并入上述框架,提出了所谓的 GUT (Great Uniform Theory). 这个理论统一由 SU(5)SU(5)SU(5) 群进行刻画,但是这个群的对角元预言了单极子的存在. 那时的物理学家想不出这个 GUT 有什么问题,但是又找不到磁单极子,这意味着磁单极子在宇宙中的密度低得超乎想象. GUT 的能标在 1015 GeV10^{15}\text{ GeV}1015 GeV 左右,能量降低时的对称性自发破缺产生磁单极子. 若假设“相变”在一个视界体积内产生 1 个磁单极子,则: nMPnγ∼10−4 ,mMP∼TGUT\frac{n_\text{MP}}{n_\gamma}\sim10^{-4}\,,\quad m_{\text{MP}}\sim T_{\text{GUT}} nγ​nMP​​∼10−4,mMP​∼TGUT​ (质量比核子高 151515 个数量级,密度也比核子高了 111 个数量级) 我们可以依照这两个条件来计算 ΩMP\Omega_{\text{MP}}ΩMP​,发现 ΩMP∼1019≫1\Omega_{\text{MP}}\sim10^{19}\gg1ΩMP​∼1019≫1,荒谬至极. 提示 不过到现在,这已经不太算是一个疑难了,因为只有那时的物理学家如同宗教一般信仰着 GUT,他们总觉得是 something missing,才提出了暴涨. 实际上这也是推动暴涨理论诞生最重要的一个问题. SU(5)SU(5)SU(5) 在后面预言的质子衰变被实验所排除.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 GUT 错了,因为当然我们可以造出 SO(10)SO(10)SO(10) 之类的 GUT. 实际上有时候人们丢掉一个理论并不是因为已经排除掉了所有的可能,而是大家已经对它失去信心了. 后来人们的注意力转移到超对称、超弦理论去了. (4) Origin of Seed Fluctuations (涨落的源头?):目前的宇宙当然是不均匀的,但是初期的宇宙很均匀,早期的小小涨落是怎么扩展到现在这个尺度的?这也是普通的大爆炸无法解决的.

2025/5/6
articleCard.readMore

Lesson 50 积分学 1

平均分 87.2 (好高) Karush - Kuhn - Tucker 定理 我们知道 Lagrange 乘子法是在等式约束下优化 fff,我们现在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不等式约束 g≥0g\geq0g≥0 下优化 fff. /Theorem/ (KKT) (1944 年提出) 设 D={(x,y)∣g(x,y)≥0}D=\{(x,y)|g(x,y)\geq0\}D={(x,y)∣g(x,y)≥0},设 (x0,y0)∈∂D=D−D∘={(x,y)∣g=0}(x_0,y_0)\in\partial D=D-\overset{\circ}{D}=\{(x,y)|g=0\}(x0​,y0​)∈∂D=D−D∘={(x,y)∣g=0},并且是光滑点 (∇g(x0,y0)≠(0,0)\nabla g(x_0,y_0)\neq(0,0)∇g(x0​,y0​)=(0,0)),且 (x0,y0)(x_0,y_0)(x0​,y0​) 是 fff 在 DDD 上的最大值点,则 ∃λ≤0\exist\lambda\leq0∃λ≤0 使得 ∇f(x0,y0)=λ∇g(x0,y0)\nabla f(x_0,y_0)=\lambda\nabla g(x_0,y_0) ∇f(x0​,y0​)=λ∇g(x0​,y0​) /Remark/ 条件中如果改成 (x0,y0)(x_0,y_0)(x0​,y0​) 是在 ∂D\partial D∂D 上面的最大值点,∂D={g=0}\partial D=\{g=0\}∂D={g=0},那么就可以用 Lagrange 乘子法. 上述定理比 Lagrange 乘子法改进的地方在于给出了 λ\lambdaλ 的符号. /Proof/ (探测 path) (这是那一年期中考试之后有同学想出来的方法.) 从 P0(x0,y0)P_0(x_0,y_0)P0​(x0​,y0​) 进入 DDD 内部 (g>0g>0g>0),沿着梯度方向 ggg 增加最快,考虑路径 p(t)=(x0,y0)+t∇g(x0,y0)p(t)=(x_0,y_0)+t\nabla g(x_0,y_0)p(t)=(x0​,y0​)+t∇g(x0​,y0​),则: lim⁡t→0+g(p(t))−g(p(0))t=p′(0)∇g(x0,y0)=∇g(x0,y0)>0\lim_{t\to0+}\frac{g(p(t))-g(p(0))}{t}=p'(0)\nabla g(x_0,y_0)=\nabla g(x_0,y_0)>0 t→0+lim​tg(p(t))−g(p(0))​=p′(0)∇g(x0​,y0​)=∇g(x0​,y0​)>0 所以 ∃r>0\exist r>0∃r>0,∀0<t<r\forall0<t<r∀0<t<r 有:g(p(t))>0g(p(t))>0g(p(t))>0,表明 p(t)∈Dp(t)\in Dp(t)∈D. 用 f(P0)f(P_0)f(P0​) 在 DDD 上是最大值的条件,得到 lim⁡t→0+f(p(t))−f(p(0))t=p′(0)∇f(x0,y0)=∇f(x0,y0)≤0\lim_{t\to0+}\frac{f(p(t))-f(p(0))}{t}=p'(0)\nabla f(x_0,y_0)=\nabla f(x_0,y_0)\leq0 t→0+lim​tf(p(t))−f(p(0))​=p′(0)∇f(x0​,y0​)=∇f(x0​,y0​)≤0 所以 ∇f(x0,y0)∇g(x0,y0)≤0\nabla f(x_0,y_0)\nabla g(x_0,y_0)\leq0∇f(x0​,y0​)∇g(x0​,y0​)≤0. 由前述,在 ∂D\partial D∂D 上用 Lagrange 乘子法,∃λ\exist\lambda∃λ 使得 ∇f(x0,y0)=λ∇g(x0,y0)\nabla f(x_0,y_0)=\lambda\nabla g(x_0,y_0)∇f(x0​,y0​)=λ∇g(x0​,y0​),因为两边符号相反,所以 λ≤0\lambda\leq0λ≤0 得证. KKT 的应用: /Example/ (均值不等式) 对于 x1,⋯ ,xn≥0x_1,\cdots,x_n\geq0x1​,⋯,xn​≥0 有: x1+⋯+xnn≥x1⋯xnn\frac{x_1+\cdots+x_n}{n}\geq\sqrt[n]{x_1\cdots x_n} nx1​+⋯+xn​​≥nx1​⋯xn​ ​

2025/4/29
articleCard.readMore

恒星的生与死

副标题:“从大爆炸到黑洞” “天体物理是干什么的?” 注意 本篇是 THU 的李昕宇教授在赋格酒吧的一次学术酒吧讲座活动的记录. 有关的信息:学术酒吧活动 Lead - In 背景的这张图片就是恒星死亡后形成的一副绚丽的图景. 我们说到天文,就想到图片上的这些景象 —— 星轨、夜空、银河、猎户座……如果你有野营的经历,我们可能会对天空产生一些好奇:为什么天空是我们看到的样子?为什么星体是这样运行的? 为什么要研究天文学? 屈原《天问》、康德、…… 我们的星空代表着一些不变的、永恒的东西,我们需要一些探索星空的人们,不仅仅出于学术的意义,更是实际的价值 (比如农业生产的纪年和授时,国防和军事的应用,导航和 GPS 等等),还有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天文学家可能是现在最像大祭司的人. astrophysicists,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在大众的眼光中,可能很多人认为他们是研究占星术的巫师,同学可能觉得他们是一群泡在图书馆里面的计算者,很多人也会以为是发射火箭和人造卫星的工程师,但是实际上天文学家们的工作更像一名码农. 推荐书籍:《最后的观星人》

2025/4/25
articleCard.readMore

Lesson 49 Lagrange 乘子法

最值问题 {f\{f{f 的极值点}⊆critf\}\subseteq\text{crit}f}⊆critf. 问:对于 fff 的临界点,我们如何判断是否是极值点? 回忆一元的情形,我们可以设 x0∈critfx_0\in\text{crit}fx0​∈critf,有: 若 f′′(x0)>0f''(x_0)>0f′′(x0​)>0 ⟹\Longrightarrow⟹ x0x_0x0​ 极小; 若 f′′(x0)<0f''(x_0)<0f′′(x0​)<0 ⟹\Longrightarrow⟹ x0x_0x0​ 极大; 若 f′′(x0)=0f''(x_0)=0f′′(x0​)=0 ⟹\Longrightarrow⟹ Need more information. 推广至多元的情况,我们使用 Taylor 展开,比较 f(x0)f(x_0)f(x0​) & f(x0+h)f(x_0+h)f(x0​+h): f(x0+h)=f(x0)+Jf(x0)h+12hTHf(x0)h+o(∣h∣2)f(x_0+h)=f(x_0)+J_f(x_0)h+\frac{1}{2}h^TH_f(x_0)h+o(|h|^2) f(x0​+h)=f(x0​)+Jf​(x0​)h+21​hTHf​(x0​)h+o(∣h∣2) 在临界点处,Taylor 公式的一次项消失,因为 ∂f(x⃗0)=0\partial f(\vec{x}_0)=0∂f(x 0​)=0. 所以我们判断的主体就是一个二次型,也就是判断: f(x0+h)−f(x0)=12hTHf(x0)h+o(∣h∣2)f(x_0+h)-f(x_0)=\frac{1}{2}h^TH_f(x_0)h+o(|h|^2) f(x0​+h)−f(x0​)=21​hTHf​(x0​)h+o(∣h∣2) 的正负. 回忆线性代数中的知识,对于对称方阵 A=[aij]i,j≤nA=[a_{ij}]_{i,j\leq n}A=[aij​]i,j≤n​,对应一个二次型: Q(x1,⋯ ,xn)=(x1⋯xn)A(x1⋮xn)=∑i∑jaijxixj=∑iaixi2+2∑i<jaiajxixj\begin{aligned} Q(x_1,\cdots,x_n)&=\begin{pmatrix} x_1&\cdots&x_n \end{pmatrix}A\begin{pmatrix} x_1\\\vdots\\x_n \end{pmatrix}\\\\ &=\sum_i\sum_ja_{ij}x_ix_j=\sum_ia_ix_i^2+2\sum_{i<j}a_ia_jx_ix_j \end{aligned} Q(x1​,⋯,xn​)​=(x1​​⋯​xn​​)A ​x1​⋮xn​​ ​=i∑​j∑​aij​xi​xj​=i∑​ai​xi2​+2i<j∑​ai​aj​xi​xj​​ /Definition/ 称 QQQ (或者 AAA) 是正定的,若 ∀x⃗≠0⃗\forall\vec{x}\neq\vec{0}∀x =0 有 Q(x⃗)>0Q(\vec{x})>0Q(x )>0;若 ∀x⃗≠0⃗\forall\vec{x}\neq\vec{0}∀x =0 有 Q(x⃗)<0Q(\vec{x})<0Q(x )<0 则是负定的;若 Q≥0Q\geq 0Q≥0 是半正定的;若 Q≤0Q\leq 0Q≤0 是半负定的. 若上述几种情况均不满足,则是不定的. /Theorem/ AAA 正定 ⟺\Longleftrightarrow⟺ AAA 的所有特征值全正 ⟺\Longleftrightarrow⟺ AAA 的所有顺序主子式全正,也即: det⁡(aij)1≤i≤k,1≤j≤k>0 ,∀1≤k≤n\det(a_{ij})_{1\leq i\leq k,1\leq j\leq k}>0\,,\quad\forall1\leq k\leq n det(aij​)1≤i≤k,1≤j≤k​>0,∀1≤k≤n AAA 半正定 ⟺\Longleftrightarrow⟺ AAA 的所有特征值全非负 AAA 负定 ⟺\Longleftrightarrow⟺ −A-A−A 正定,也即: (−1)kdet⁡(aij)1≤i≤k,1≤j≤k>0 ,∀1≤k≤n(-1)^k\det(a_{ij})_{1\leq i\leq k,1\leq j\leq k}>0\,,\quad\forall1\leq k\leq n (−1)kdet(aij​)1≤i≤k,1≤j≤k​>0,∀1≤k≤n 不一定是全为负,而是要区分 kkk 的奇偶. /Claim/ 正定矩阵在小扰动下保持正定;负定矩阵在小扰动下保持负定,而半正 / 负定、不定的矩阵未必如此. /Proof/ 考虑参数空间 PPP,可以在其上定义一族矩阵,其间的对应映射为 A:P→Mn×nA:P\to M_{n\times n}A:P→Mn×n​,满足 A(y⃗)A(\vec{y})A(y ​) 是对称方阵. 设 AAA (映射) 连续,A(y⃗0)A(\vec{y}_0)A(y ​0​) 正定. 考虑 fk(y⃗)=det⁡[A(y⃗)f_k(\vec{y})=\det[A(\vec{y})fk​(y ​)=det[A(y ​) 的第 kkk 个顺序主子式]]],显然 fkf_kfk​ 连续,且 1≤k≤n1\leq k\leq n1≤k≤n. 由 A(y⃗0)A(\vec{y}_0)A(y ​0​) 正定,知 fk(y⃗0)>0f_k(\vec{y}_0)>0fk​(y ​0​)>0,∀k\forall k∀k. 取 fk(y⃗0)f_k(\vec{y}_0)fk​(y ​0​) 在 R+\R_+R+​ 中的开邻域 Ik⊆R+I_k\subseteq\R_+Ik​⊆R+​,则 fk−1[Ik]f_k^{-1}[I_k]fk−1​[Ik​] 是 y⃗0\vec{y}_0y ​0​ 在 PPP 中的开邻域. 令 U=⋂nk=1fk−1[Ik]U=\underset{k=1}{\overset{n}{\bigcap}}f_k^{-1}[I_k]U=k=1⋂n​​fk−1​[Ik​] 是 y⃗0\vec{y}_0y ​0​ 的开邻域,且 ∀y⃗∈U\forall\vec{y}\in U∀y ​∈U 有 fk(y⃗)∈Ikf_k(\vec{y})\in I_kfk​(y ​)∈Ik​,所以 fk(y⃗)>0f_k(\vec{y})>0fk​(y ​)>0,∀k\forall k∀k,这就证明了 A(y⃗)A(\vec{y})A(y ​) 正定.

2025/4/25
articleCard.readMore

Lesson 4 多值函数 2

多值函数 (1) 根式函数:w=zw=\sqrt{z}w=z ​ (接着上节课的标题) 接着上节课来讲. 考虑下面一个简单的例子: /Example/ 试讨论 w=(z−a)(z−b)w=\sqrt{(z-a)(z-b)}w=(z−a)(z−b) ​ 的支点、割线画法和函数值的变化情况. 直接看是看不出来的,但是我们可以先“画圈”,得到 aaa、bbb 是支点 (转一圈某一个点相角变 2π2\pi2π、某一个点不变,开根号变成 π\piπ),而 ∞\infty∞ 点不是支点. 于是最简单的割线画法是直接连接 aaa & bbb. 但是连线不一定是直的,根据问题的需要,我们可以画弯的、穿过无穷远点再穿回来的等等. /Example/ 课后的一个题目:w=sin⁡zw=\sqrt{\sin z}w=sinz ​ 是不是多值函数? 宗量等于零的点有 z=nπz=n\piz=nπ,n∈Zn\in\mathbb{Z}n∈Z. 显然我们直接画圈会遇到三角函数的无穷乘积问题,所以要换一种方式. 考虑:sin⁡z=(z−nπ)g(z)\sin z=(z-n\pi)g(z)sinz=(z−nπ)g(z),如果两边求导,则 g′(z)(z−nπ)+g(z)=cos⁡zg'(z)(z-n\pi)+g(z)=\cos zg′(z)(z−nπ)+g(z)=cosz,可证明一定有一个 z=nπz=n\piz=nπ 的邻域内部,g(z)g(z)g(z) 恒不为零. 在这个小邻域里面画圈,(z−nπ)(z-n\pi)(z−nπ) 辐角变化 2π2\pi2π,而 g(z)g(z)g(z) 不变 (为什么?在 ggg 平面里,这个圈对应一个闭合的曲线,而且一定不包含 000 点),所以 z=nπz=n\piz=nπ 是一个支点. ∞\infty∞ 点呢?我们不能问这个问题. 因为找不到一个圈排除掉所有的 z=nπz=n\piz=nπ 支点. 对于根式函数,画了割线之后,剩下的空间我们能够像解析函数一样讨论它们. 所以我们能够求导: (z−a)′=12z−a(\sqrt{z-a})'=\frac{1}{2\sqrt{z-a}} (z−a ​)′=2z−a ​1​ 显然分支点对于导函数都是奇点. 割线的缺点: 注意 它限制了辐角的变化范围,不能用来计算沿着非常复杂路径的问题. 我们的替代方案是,规定函数 www 在某一点 z0z_0z0​ 的值,并明确说明沿着某一条路径变化时,函数值没有跳变. /Example/ 规定 w=z−1w=\sqrt{z-1}w=z−1 ​ 的 w(2)=1w(2)=1w(2)=1,并规定沿着 C1C_1C1​ 和 C2C_2C2​ 两条路径,函数连续变化. 讨论这两条路径上的 w(0)w(0)w(0) 值. 沿着 C1C_1C1​,Δarg⁡(z−1)=π\Delta\arg(z-1)=\piΔarg(z−1)=π,而 C2C_2C2​ 上 Δarg⁡(z−1)=−π\Delta\arg(z-1)=-\piΔarg(z−1)=−π,因此答案是: C1C_1C1​ 上的 w(0)=eiπ/2=iw(0)=e^{\text{i}\pi/2}=\text{i}w(0)=eiπ/2=i,C2C_2C2​ 上的 w(0)=e−iπ/2=−iw(0)=e^{-\text{i}\pi/2}=-\text{i}w(0)=e−iπ/2=−i. 这种方式可以使得宗量辐角不再受限,因而可以从一个单值分支运动到另一个单值分支 ⟶\longrightarrow⟶ 将两个割开的 zzz 平面粘接起来. 这种“剪一刀”再“粘起来”形成的、具有非常复杂拓扑结构的曲面,称为 Riemann 曲面. 实际上,多值函数并不定义在复平面上,而是定义在 Riemann 曲面上,在这个曲面上,多值函数不再成为多值函数,而是一个单值的多复变函数. 但是我们并不会使用 Riemann 曲面来做复变函数的问题,因为太过于困难,我们还是回到多值复变函数的范畴. (2) 对数函数:w=ln⁡zw=\ln zw=lnz 将 z=reiθz=re^{\text{i}\theta}z=reiθ 和 w=u+ivw=u+\text{i}vw=u+iv 代进去,得到:u=ln⁡ru=\ln ru=lnr,v=arg⁡zv=\arg zv=argz,多值性来源于宗量辐角的多值性. 对数函数多值性的表现则是 www 的虚部. 导数: w′=1zw'=\frac{1}{z} w′=z1​ w=ln⁡zw=\ln zw=lnz 有无穷多分支,其 Riemann 曲面是无穷多叶的. 对数函数直接体现了辐角的多值性,因而各种多值函数都能通过对数函数表示,例如一般的根式函数 (α\alphaα 为任意复数): zα=eαln⁡z(=e2παi⋅eαln⁡z)z^\alpha=e^{\alpha\ln z}(=e^{2\pi\alpha\text{i}}\cdot e^{\alpha\ln z}) zα=eαlnz(=e2παi⋅eαlnz) 反三角函数: arcsin⁡z=1iln⁡(iz+1−z2)arccos⁡z=1iln⁡(z+z2−1)arctan⁡z=12iln⁡1+iz1−iz\begin{aligned} \arcsin z&=\frac{1}{\text{i}}\ln\left(\text{i}z+\sqrt{1-z^2}\right)\\\\ \arccos z&=\frac{1}{\text{i}}\ln\left(z+\sqrt{z^2-1}\right)\\\\ \arctan z&=\frac{1}{2\text{i}}\ln\frac{1+\text{i}z}{1-\text{i}z} \end{aligned} arcsinzarccoszarctanz​=i1​ln(iz+1−z2 ​)=i1​ln(z+z2−1 ​)=2i1​ln1−iz1+iz​​ /Remark/ 怎么算出来的?直接解方程就得到了,但是这里的根号不是代数根号,因此直接包含了 ±\pm± 两种情况 (根式函数的多值性),所以我们不需要考虑“二次”方程两个解的区别,直接取 +++. 反三角函数套了两层多值函数,因此也要分两层分析. 首先确定根式函数的两个支点是 z=±1z=\pm1z=±1. 对于反正弦中的对数函数,似乎只有宗量为 ∞\infty∞ 点才是分支点,也就是说只有一个支点. 但是实际上有两个,因为这两个 ∞\infty∞ 分别在根式函数的两个单值分支上,所以有两个支点. 因此,割线应该是“无穷远点连接到 −1→1-1\to1−1→1 线段 (根式函数的割线),再连回去”的一条线 (像一个 T 形). 请弄清楚下面的例题: /Example/ w(z)=z−p(1−z)pw(z)=z^{-p}(1-z)^pw(z)=z−p(1−z)p,给定上岸辐角为 000,割线是 0→10\to10→1 的线段,求 w(i)w(\text{i})w(i),w(−i)w(-\text{i})w(−i) 和 w(∞)w(\infty)w(∞).

2025/4/24
articleCard.readMore

Lesson 48 隐函数定理的应用

隐函数定理的应用 可以确定几何物体的切空间. /Theorem/ (切空间) 设: M={(x1,⋯ ,xn)∈Rn∣g1(x1,⋯ ,xn)=0⋯gk(x1,⋯ ,xn)=0}M=\left\{(x_1,\cdots,x_n)\in\R^n\left|\begin{array}{} g_1(x_1,\cdots,x_n)=0\\ \cdots\\ g_k(x_1,\cdots,x_n)=0 \end{array}\right.\right\} M=⎩ ⎨ ⎧​(x1​,⋯,xn​)∈Rn ​g1​(x1​,⋯,xn​)=0⋯gk​(x1​,⋯,xn​)=0​⎭ ⎬ ⎫​ (是 kkk 个方程的公共零点集),其中 k≤nk\leq nk≤n. 设 a⃗∈M\vec{a}\in Ma ∈M,且 a⃗\vec{a}a 是 MMM 的光滑点 (即 [∂jFi(a⃗)]1≤i≤k,1≤j≤n[\partial_jF_i(\vec{a})]_{1\leq i\leq k,1\leq j\leq n}[∂j​Fi​(a )]1≤i≤k,1≤j≤n​ 满秩 ⟺\Longleftrightarrow⟺ rk=krk=krk=k ⟺\Longleftrightarrow⟺ ∃k×k\exist k\times k∃k×k 子阵可逆) 则 MMM 在 a⃗\vec{a}a 处的切空间 (tangent space) 为: Ta⃗M=(span{∇F1(a⃗),⋯ ,∇Fk(a⃗)})⊥\text{T}_{\vec{a}}M=\left(\text{span}\{\nabla F_1(\vec{a}),\cdots,\nabla F_k(\vec{a})\}\right)^\perp Ta ​M=(span{∇F1​(a ),⋯,∇Fk​(a )})⊥ 且满秩要求 kkk 个行向量线性无关,因此上述 span{∇F1(a⃗),⋯ ,∇Fk(a⃗)}\text{span}\{\nabla F_1(\vec{a}),\cdots,\nabla F_k(\vec{a})\}span{∇F1​(a ),⋯,∇Fk​(a )} 的维数是 kkk,所以切空间维数为 dim⁡Ta⃗M=n−k\dim\text{T}_{\vec{a}}M=n-kdimTa ​M=n−k. /Definition/ (曲面的切平面) M⊆R3M\subseteq\R^3M⊆R3 是曲面,对于 a⃗∈M\vec{a}\in Ma ∈M,称 a⃗\vec{a}a 处的 Ta⃗M\text{T}_{\vec{a}}MTa ​M 为 MMM 在 a⃗\vec{a}a 处的切平面. /Remark/ 一般而言我们画切空间的时候会把这个切空间的几个基矢量画在原点处,但是画切平面的时候一般直接画在 a⃗\vec{a}a 点处. 这并没有实质的差别,只是相差一个平移而已. 由上述定理,我们知道切平面 Ta⃗M=(span{∇F(a⃗)})⊥\text{T}_{\vec{a}}M=(\text{span}\{\nabla F(\vec{a})\})^\perpTa ​M=(span{∇F(a )})⊥. 切平面方程:(if a⃗=(a1,a2,a3)\vec{a}=(a_1,a_2,a_3)a =(a1​,a2​,a3​)) (x,y,z)∈M(x,y,z)\in M(x,y,z)∈M 在 a⃗\vec{a}a 处的切平面 ⟺\Longleftrightarrow⟺ (x,y,z)∈a⃗+Ta⃗M(x,y,z)\in\vec{a}+\text{T}_{\vec{a}}M(x,y,z)∈a +Ta ​M ⟺\Longleftrightarrow⟺ (x,y,z)−(a1,a2,a3)∈Ta⃗M=(span{∇F(a⃗)})⊥(x,y,z)-(a_1,a_2,a_3)\in\text{T}_{\vec{a}}M=(\text{span}\{\nabla F(\vec{a})\})^\perp(x,y,z)−(a1​,a2​,a3​)∈Ta ​M=(span{∇F(a )})⊥ ⟺\Longleftrightarrow⟺ ((x,y,z)−(a1,a2,a3))⋅∇F(a⃗)=0((x,y,z)-(a_1,a_2,a_3))\cdot\nabla F(\vec{a})=0((x,y,z)−(a1​,a2​,a3​))⋅∇F(a )=0 为切平面方程. 也可以写成偏导数形式: ∑k=13∂F∂xk(xk−ak)=0\sum_{k=1}^3\frac{\partial F}{\partial x_k}(x_k-a_k)=0 k=1∑3​∂xk​∂F​(xk​−ak​)=0 /Remark/ 前述的切空间,在证明 Lagrange 乘子法的时候是一种重要的几何看法. 隐函数的求导 隐函数最难的部分不是进行计算,而是证明隐函数的存在性和光滑性 (因为和反函数存在性和光滑性相关). 但是若已经建立了隐函数的存在性和光滑性,那么计算求导就是容易的 ⟹\Longrightarrow⟹ 恒等式求导. /Example/ {F(x,y,z)=0G(x,y,z)=0\left\{\begin{array}{lr} F(x,y,z)=0\\\\ G(x,y,z)=0 \end{array}\right. ⎩ ⎨ ⎧​F(x,y,z)=0G(x,y,z)=0​ 已知 (x0,y0,z0)(x_0,y_0,z_0)(x0​,y0​,z0​) 是公共解. 我们希望能够在 (x0,y0,z0)(x_0,y_0,z_0)(x0​,y0​,z0​) 附近,利用上面两个方程将一些变元表示为隐函数. 由隐函数定理,若: det⁡(Fx(x0,y0,z0)Fz(x0,y0,z0)Gx(x0,y0,z0)Gz(x0,y0,z0))≠0\det\begin{pmatrix} F_x(x_0,y_0,z_0)&F_z(x_0,y_0,z_0)\\ G_x(x_0,y_0,z_0)&G_z(x_0,y_0,z_0) \end{pmatrix}\neq0 det(Fx​(x0​,y0​,z0​)Gx​(x0​,y0​,z0​)​Fz​(x0​,y0​,z0​)Gz​(x0​,y0​,z0​)​)=0 则在 (x0,y0,z0)(x_0,y_0,z_0)(x0​,y0​,z0​) 附近,可将 x,zx,zx,z 表示为 yyy 的隐函数 x=x(y)x=x(y)x=x(y),z=z(y)z=z(y)z=z(y). 求: x′(y)=dxdy ,z′(y)=dzdyx'(y)=\frac{\text{d}x}{\text{d}y}\,,\quad z'(y)=\frac{\text{d}z}{\text{d}y} x′(y)=dydx​,z′(y)=dydz​

2025/4/23
articleCard.readMore

Lesson 10 同人文化

同人文化 —— 分析与论证 【同人文化】日语“とうじん”,本意为志趣相投的人. 日本明治维新开始,就有私下将自己的作品刊印成册、小范围流通,被称为“同人志”. 二战之后,语义重点从强调“非正式性”转为侧重“二次创作”. 这个概念五四时期首次进入中国,意为在已经存在的文本基础上,借用源文本已经有的角色形象、人物关系、基本情节和世界观,进行新的二次创作. 源文本主要来自于流行文化,但是并不局限于流行文化,更准确地说,同人文化是以具有当代性、大众性的视角,对原作进行复合阐释. 延申:用影视角色进行同人创作时,作为想象素材的那张脸,究竟属于谁? “一切 CP 都会变成 RPF (真人同人)” 名人在镜头前呈现出来的形象,本身就是一种“文本”,而不等同于名人本人. 【AO3】2008 年开设的同人档案网站 (Archive of Our Own),命名受到伍尔夫的女性主义名篇《一间自己的房间》(A Room of One's Own) 的启发. 档案?为什么不强调交流性,而是作为存档点呢?为什么同人创作要时刻保证自身圈子的小众性? 圈子瞬间扩大,很有可能引来破坏圈子规则的人群; 版权授权问题; 同人创作是增补原作中的留白,人物的解读每个人都不同,会引发争端. 国内同人文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同人创作虽然并非商业,但是展现出了巨大的商业潜力 (e.g. 漫威和星际迷航在国内票房的对比); 同人创作提供的想象性的资源,在偶像工业、粉丝经济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阅读《自由背后的边界与责任:再谈同人文学与粉丝之争》 作者谈到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真人同人的法律问题、同人文学的情色问题、粉丝行为偶像买单、青少年的需求被忽视. 阅读:《驳⟨自由背后的边界与责任⟩》 背景 ⟹\Longrightarrow⟹ 法规 ⟹\Longrightarrow⟹ 分级 ⟹\Longrightarrow⟹ 监管 对话对象:罗列 (对方的观点) ⟶\longrightarrow⟶ 连接 (“的确 / 但是”) ⟶\longrightarrow⟶ 递进 (“事实上”). 但是关联词必须准确使用,不要大量重复,否则就会出现“一个饼烙很多面”、“火车一节接一节”的现象. 区分 (同人文化 & AO3 本身) ⟶\longrightarrow⟶ 说明 (AO3 的背景) ⟶\longrightarrow⟶ 反驳 (数据分析).

2025/4/23
articleCard.readMore

Lesson 3 多值函数 1

解析函数 上节课我们讲到的比较重要的内容:C - R 方程 & 给定一个解析函数的实 / 虚部就能求虚 / 实部. 我们现在来看解析函数对实部和虚部的函数有什么限制: 不管怎么说,我们现在唯一知道的事实是 C - R 方程,因此先化简成需要的形式, ∂2u∂x2=∂2v∂x∂y ,∂2u∂y2=−∂2v∂x∂y\frac{\partial^2u}{\partial x^2}=\frac{\partial^2v}{\partial x\partial y}\,,\quad\frac{\partial^2u}{\partial y^2}=-\frac{\partial^2v}{\partial x\partial y} ∂x2∂2u​=∂x∂y∂2v​,∂y2∂2u​=−∂x∂y∂2v​ 因此利用 Laplace 算符写成 ∇2u=0\nabla^2u=0∇2u=0,对 vvv 的要求也是一样的,这说明这两个函数必须是所谓的“调和函数” (这种函数的性质非常好,我们会在之后作很多说明). 因此也可以看出,解析性对函数的要求非常高,探讨解析函数的各种性质是复变函数论的中心话题. 函数的解析性总是和一块区域联系在一起: /Definition/ (奇点) 函数不解析的点. 具体而言:无定义 / 有定义不连续 / 连续不可导 / 可导不解析. 问题:解析函数在导数为零的地方,4 个偏导数都是零,那么这里有什么样的性质? 解析函数 (不恒为常函数) 的实部和虚部在解析区域内无极值,导数为零的点只能是实部和虚部的鞍点 —— 这是由解析函数的性质决定的. /Example/ w(z)=z2w(z)=z^2w(z)=z2 的实部和虚部为 u=x2−y2u=x^2-y^2u=x2−y2,v=2xyv=2xyv=2xy,在 z=0z=0z=0 处两个函数都在鞍点. 当然,这个点可以是模的极值点. 问题:解析函数的实部沿着虚部为常数的曲线具有什么性质? 解析函数的实部沿着虚部为常数的曲线变化最快,反之亦然. Bessel 函数中用到的最速下降法就是基于这个原理. 保角变换 有些同学学完 Feynman 系列的课程之后对保角变换非常有兴趣,我们简单科普一下: 众所周知,∇2φ=−ρ/ε0\nabla^2\varphi=-\rho/\varepsilon_0∇2φ=−ρ/ε0​ (Poisson 方程). 当空间中没有电荷时,就变为 Laplace 方程,因此二维的调和函数就可以化为某种平面上的静电势进行处理. 实际上这并没有什么意义,因为二维 Laplace 方程并不好解. 但是某些情况下我们能够做一些变换使得这个问题被化简为更好解决的情况. 所谓保角变换是将 z=x+iyz=x+\text{i}yz=x+iy 映射到 w=u+ivw=u+\text{i}vw=u+iv 上面去,这个变换具有保角性 / 共形性: /Proof/ 考虑解析函数的微分:Δw=w′(z)Δz\Delta w=w'(z)\Delta zΔw=w′(z)Δz,这个微分表明,将 zzz 空间中的一个任意矢量 Δz\Delta zΔz 映射到 www 空间内,只是相乘了一个复数而已,相当于将模放大 ∣w′(z)∣|w'(z)|∣w′(z)∣ 倍,然后旋转 arg⁡w′(z)\arg w'(z)argw′(z) 角度,这两个量都和 Δz\Delta zΔz 无关 (仅仅和 zzz 有关). 因此这个变换是保角的. 举一个例子: /Example/ 无限大导体板对折成 θ\thetaθ,一无限长线电荷平行导体板中间的折线放置,求静电场. 一般而言,我们只能用电像法做 θ\thetaθ 整除 π\piπ 的情况. 但是用保角变换,可以做任意情况. 考虑原空间是 zzz 平面,用变换函数 w(z)=zπ/θw(z)=z^{\pi/\theta}w(z)=zπ/θ 进行变换. ⟹\Longrightarrow⟹ 折叠的导体板被展开成无限大平板,这下就能计算结果了. /Remark/ 为什么能这么做?保角变换不改变解析性,也就不改变 Laplace 方程. 需要对线电荷的位置和大小做怎样的调整?(Laplace 方程在有电荷的位置不成立) 位置按照 w(z)w(z)w(z),但是电荷大小不变. 有人会问:不是说好的“保角”吗?为什么导体板被展开了?因为保角仅仅对解析的区域成立,保角变换的一大精髓就是巧妙地设置奇点的位置来产生绝妙的效果. /Theorem/ (Riemann 存在定理) 可证明 (肯定非常难),在扩充的复平面上的两块单连通的区域之间,一定存在唯一的保角变换建立两者之间的联系. 再来一个例题: /Example/ 电荷均匀分布的无限长线电荷与半径为 aaa 的无限长接地导体圆柱平行放置,求静电场. 这问题的核心就是像电荷的位置和大小. 保角变换 w(z)=a2b+zw(z)=\frac{a^2}{b+z}w(z)=b+za2​ (不知道我是不是抄错了) 保角变换的局限性 (非常明显): 只适用于二维问题; 找这个映射非常困难,只知道存在这种映射; (u,v)→(x,y)(u,v)\to(x,y)(u,v)→(x,y) 的变换关系一般非常复杂. 提示 这也是 Feynman 书的特点,他每次搞懂了一个问题,就用一种异于常人的方法做出来,让你觉得他很厉害;但是这不是做科研的正常道路. 因此 Landau 的书就很受推崇,因为他真的在教你科研的道路. 在学习不同人写的书时,也要用不同的思维. 第一章结尾的一个问题: P=sin⁡πnsin⁡2πn⋯sin⁡(n−1)πn=?P=\sin\frac{\pi}{n}\sin\frac{2\pi}{n}\cdots\sin\frac{(n-1)\pi}{n}=? P=sinnπ​sinn2π​⋯sinn(n−1)π​=? 这个想法非常奇怪. 我们考虑上面的每个因子都是 xn=1x^n=1xn=1 的根. (但是实际上差了一个 222,之后我们会解决这个问题) xn−1=0x^n-1=0xn−1=0,xk=exp⁡(2πnki)x_k=\exp(\frac{2\pi}{n}k\text{i})xk​=exp(n2π​ki),因式分解: xn−1x−1=xn−1+⋯+1=∏k=1n−1(x−xk)⟹n=∏k=1n−1(1−e2πkni)=∏{1−[cos⁡2πkn+isin⁡2πkn]}=∏(2sin⁡2πkn−2isin⁡πkncos⁡πkn)=∏2sin⁡πkn∏[sin⁡πkn−icos⁡πkn]\begin{aligned} \frac{x^n-1}{x-1}&=x^{n-1}+\cdots+1=\prod_{k=1}^{n-1}(x-x_k)\\ \Longrightarrow n&=\prod_{k=1}^{n-1}(1-e^{\frac{2\pi k}{n}\text{i}})\\ &=\prod\left\{1-\left[\cos\frac{2\pi k}{n}+\text{i}\sin\frac{2\pi k}{n}\right]\right\}\\ &=\prod\left(2\sin^2\frac{\pi k}{n}-2\text{i}\sin\frac{\pi k}{n}\cos\frac{\pi k}{n}\right)\\ &=\prod2\sin\frac{\pi k}{n}\prod\left[\sin\frac{\pi k}{n}-\text{i}\cos\frac{\pi k}{n}\right] \end{aligned} x−1xn−1​⟹n​=xn−1+⋯+1=k=1∏n−1​(x−xk​)=k=1∏n−1​(1−en2πk​i)=∏{1−[cosn2πk​+isinn2πk​]}=∏(2sin2nπk​−2isinnπk​cosnπk​)=∏2sinnπk​∏[sinnπk​−icosnπk​]​ 其中后面一部分取模,就得到: n=2n⋅P⋅1n=2^n\cdot P\cdot1 n=2n⋅P⋅1 所以原来的乘积是 P=n/2nP=n/2^nP=n/2n. 初等函数 & 多值函数 初等函数 (1) 幂函数:znz^nzn 当 n∈Nn\in\mathbb{N}n∈N 时,znz^nzn 全平面解析;当 n∈Z+n\in\mathbb{Z}_+n∈Z+​ 时,z=∞z=\inftyz=∞ 为奇点; 当 n∈Z−n\in\mathbb{Z}_-n∈Z−​,znz^nzn 除了 z=0z=0z=0 外处处解析,在 z=∞z=\inftyz=∞ 也解析; 导数:(zn)′=nzn−1(z^n)'=nz^{n-1}(zn)′=nzn−1. 由此还可以定义有理函数 P(z)/Q(z)P(z)/Q(z)P(z)/Q(z). 问题:000^000 是多少? 这是典型的不定式,取决于取极限的方式. (2) 指数函数:eze^zez 定义:ez=ex+iy=ex⋅eiy=ex(cos⁡y+isin⁡y)e^z=e^{x+\text{i}y}=e^x\cdot e^{\text{i}y}=e^x(\cos y+\text{i}\sin y)ez=ex+iy=ex⋅eiy=ex(cosy+isiny). “指数函数相乘等于指数相加”. 全平面解析 (不包含 ∞\infty∞ 点,事实上我们可以证明在扩充复平面上全平面解析的函数只能是常函数). 周期性,周期为 2πi2\pi\text{i}2πi. (3) 三角函数:sin⁡z\sin zsinz,cos⁡z\cos zcosz 推广 Euler 公式,可以用复指数函数定义三角函数: sin⁡z=eiz−e−iz2i ,cos⁡z=eiz+e−iz2\sin z=\frac{e^{\text{i}z}-e^{-\text{i}z}}{2\text{i}}\,,\quad\cos z=\frac{e^{\text{i}z}+e^{-\text{i}z}}{2} sinz=2ieiz−e−iz​,cosz=2eiz+e−iz​ 也可以写成实部和虚部的形式 (以 cos⁡z\cos zcosz 为例): cos⁡z=cosh⁡ycos⁡x−isinh⁡ysin⁡x\cos z=\cosh y\cos x-\text{i}\sinh y\sin x cosz=coshycosx−isinhysinx 全平面解析,有 (sin⁡z)′=cos⁡z ,(cos⁡z)′=−sin⁡z(\sin z)'=\cos z\,,\quad(\cos z)'=-\sin z (sinz)′=cosz,(cosz)′=−sinz 周期为 2π2\pi2π,z=∞z=\inftyz=∞ 为唯一奇点. 同时注意,模不一定小于 111. sin⁡2z+cos⁡2z=1\sin^2z+\cos^2z=1sin2z+cos2z=1. 问题:实数域内的恒等式在复数域内仍然成立是巧合吗? 这是解析函数的独特特性! (4) 双曲函数:sinh⁡z\sinh zsinhz,cosh⁡z\cosh zcoshz 也通过复指数函数定义: sinh⁡z=ez−e−z2 ,cosh⁡z=ez+e−z2\sinh z=\frac{e^z-e^{-z}}{2}\,,\quad\cosh z=\frac{e^z+e^{-z}}{2} sinhz=2ez−e−z​,coshz=2ez+e−z​ 简单的关系就是 isinh⁡(iz)=sin⁡z\text{i}\sinh(\text{i}z)=\sin zisinh(iz)=sinz,cosh⁡(iz)=cos⁡z\cosh(\text{i}z)=\cos zcosh(iz)=cosz. 多值函数 这是最重要的部分 (1) 根式函数:z−a\sqrt{z-a}z−a ​. /Definition/ 给定一个自变量 zzz,凡是满足 z2=wz^2=wz2=w 的都是 w(z)w(z)w(z) 的函数值. 为了更清楚地看出多值函数地性质,我们写成 w=z−aw=\sqrt{z-a}w=z−a ​ 来进行分析. 称 z−az-az−a 为 宗量,zzz 为自变量. 用极坐标: z−a=reiθ ,w=ρeiφz-a=re^{i\theta}\,,\quad w=\rho e^{i\varphi} z−a=reiθ,w=ρeiφ 我们知道,ρ=r\rho=\sqrt{r}ρ=r ​,且 2φ=θ+2nπ2\varphi=\theta+2n\pi2φ=θ+2nπ,于是多值性就来源于这里的 φ=θ/2+nπ\varphi=\theta/2+n\piφ=θ/2+nπ. 根式函数的多值性来源于 宗量 的辐角多值性 实变函数里这个问题简单的点在于我们能够比较大小,因此可以规定大的那一个是正根,我们取函数值为这个量;但是复变函数不可以比较大小,我们没办法说哪个是正的. 同时,规定好 zzz 平面上的某一点 arg⁡(z−a)\arg(z-a)arg(z−a) 值,然后研究 zzz 沿着一条曲线连续变化时,相应的 www 的变化,如果曲线闭合,那么辐角应该也要能够变回来. 但是如果 z−az-az−a 的 aaa 点在曲线内部,z−az-az−a 转一圈,辐角增加 2π2\pi2π,那么 z−a\sqrt{z-a}z−a ​ 就多了一个负号,z−a\sqrt{z-a}z−a ​ 这个函数甚至沿着这个曲线都不连续. 如图: (事实上自旋 - 1/21/21/2 就满足转一圈变一次的特性) aaa 点在 w=z−aw=\sqrt{z-a}w=z−a ​ 中有重要的特性: zzz 绕着 aaa 转一圈 (考虑“翻过来”,也就是绕着 ∞\infty∞ 点走了一圈,我们原地走一圈就能绕着除了中国以外的所有国家一圈),函数值变化一个负号; zzz 不绕着 aaa 转一圈,函数值不跳变. aaa 点和 ∞\infty∞ 点称为函数的分支点 (简称支点). 当然,绕着俩支点走一圈,函数值不跳变. 如何理解绕无穷远点一圈? 考虑一个足够大的圆,包含所有有限远点,绕着这个点转一圈即可. 如何判断支点? 针对根式函数来说,先确定宗量为 000 or ∞\infty∞ 的点,然后取足够小的“圈”转一圈来判断是不是支点. 支点可不可以只有一个? 不可能,因为只要有一个支点,“翻过来” ∞\infty∞ 点也就是支点. 可不可以没有支点? 可以,比如 w=z2w=\sqrt{z^2}w=z2 ​. 这里 w=±zw=\pm zw=±z 所以多值,但是绕着任何可能的支点转一圈不会跳变. 多值函数的单值分支:我们可以强行规定辐角范围,以此来找到单值的分支. /Example/ 设 w=z−1w=\sqrt{z-1}w=z−1 ​,规定 0≤arg⁡(z−1)<2π0\leq\arg(z-1)<2\pi0≤arg(z−1)<2π,求 w(2)w(2)w(2),w(i)w(\text{i})w(i),w(0)w(0)w(0),w(−i)w(-\text{i})w(−i). 显然 w(2)=1w(2)=1w(2)=1,w(i)=21/4e3πi/8w(\text{i})=2^{1/4}e^{3\pi\text{i}/8}w(i)=21/4e3πi/8,…… 在规定 0≤arg⁡(z−a)<2π0\leq\arg(z-a)<2\pi0≤arg(z−a)<2π 的情况下,www 被限制在上半平面,相当于如图: 同理,规定 2π∼4π2\pi\sim4\pi2π∼4π 的情况下,www 在下半平面,如图: 这种“规定辐角范围”的模式,相当于在两个支点之间做了一条割线,使得“绕圈”没办法绕过任何一个支点. 画割线的基本原则: 割线必须起始于支点并且终止于支点,每个支点至少有一条割线和它相连,画割线要尽量简单并且方便于问题的研究. 割线画好后 zzz 的任意连续变化 (不能跨越割线) 不会导致函数值的歧义.

2025/4/22
articleCard.readMore

Lesson 10 宇宙演化的统计研究

Boltzmann 方程 & Saha 方程 物质 - 辐射相等的时刻 (matter - radiation equality): ρM,0=ΩMρc ,ρR,0=ΩRρc\rho_{M,0}=\Omega_M\rho_c\,,\quad\rho_{R,0}=\Omega_R\rho_c ρM,0​=ΩM​ρc​,ρR,0​=ΩR​ρc​ 而我们知道物质和辐射的密度与尺度因子 aaa 的关系: ρM=ρM,0(aa0)−3=ρM,0(TTγ,0)3 ,ρR=ρR,0(aa0)−4=ρR,0(TTγ,0)4\rho_M=\rho_{M,0}\left(\frac{a}{a_0}\right)^{-3}=\rho_{M,0}\left(\frac{T}{T_{\gamma,0}}\right)^{3}\,,\quad\rho_R=\rho_{R,0}\left(\frac{a}{a_0}\right)^{-4}=\rho_{R,0}\left(\frac{T}{T_{\gamma,0}}\right)^{4} ρM​=ρM,0​(a0​a​)−3=ρM,0​(Tγ,0​T​)3,ρR​=ρR,0​(a0​a​)−4=ρR,0​(Tγ,0​T​)4 将这两个量作比,得到 ρMρR=ΩMΩR(TTγ,0)−1\frac{\rho_M}{\rho_R}=\frac{\Omega_M}{\Omega_R}\left(\frac{T}{T_{\gamma,0}}\right)^{-1} ρR​ρM​​=ΩR​ΩM​​(Tγ,0​T​)−1 当达到相等时刻时,T=TEQT=T_{EQ}T=TEQ​,解得: TEQ=Tγ,0(ΩMΩR)≈104 K∼1 eVT_{EQ}=T_{\gamma,0}\left(\frac{\Omega_M}{\Omega_R}\right)\approx10^{4}\text{ K}\sim1\text{ eV} TEQ​=Tγ,0​(ΩR​ΩM​​)≈104 K∼1 eV 这里采用的是 ΩM=0.7\Omega_M=0.7ΩM​=0.7,ΩR=0.3\Omega_R=0.3ΩR​=0.3 的数据. 上节课说到退耦的温度大约是 10 eV10\text{ eV}10 eV 量级,和这个结果是自洽的. 还可以计算这时的红移: 1+zEQ=aEQa0=(TEQTγ,0)−1=ΩRΩM≈35001+z_{EQ}=\frac{a_{EQ}}{a_0}=\left(\frac{T_{EQ}}{T_{\gamma,0}}\right)^{-1}=\frac{\Omega_R}{\Omega_M}\approx3500 1+zEQ​=a0​aEQ​​=(Tγ,0​TEQ​​)−1=ΩM​ΩR​​≈3500 在 CMB 时,红移大约是 110011001100,温度约为 0.3 eV0.3\text{ eV}0.3 eV 量级,因此我们可以说物质和辐射相等的阶段在 CMB 发生之前. 下面我们用 Boltzmann 方程 (non - equilibrium rate equation) 来仔细计算这个过程. 对于一个反应 1+2⟷3+41+2\longleftrightarrow3+41+2⟷3+4,我们可以写出: a−3ddt(n1a3)=n1(0)n2(0)⟨σv⟩{n3n4n3(0)n4(0)−n1n2n1(0)n2(0)}a^{-3}\frac{\text{d}}{\text{d}t}(n_1a^3)=n_1^{(0)}n_2^{(0)}\braket{\sigma v}\left\{\frac{n_3n_4}{n_3^{(0)}n_4^{(0)}}-\frac{n_1n_2}{n_1^{(0)}n_2^{(0)}}\right\} a−3dtd​(n1​a3)=n1(0)​n2(0)​⟨σv⟩{n3(0)​n4(0)​n3​n4​​−n1(0)​n2(0)​n1​n2​​} 解释: 本来数密度就会随着尺度因子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我们将 nnn 和 a3a^3a3 (体积限度) 乘在一起,保证所谓的“共动体积”中,只要没有其他变化,粒子数是不变的. 当然我们在 LHS\text{LHS}LHS 还除了 a3a^3a3,这是出于量纲平衡的考虑. for each species,there is ni=gi∫d3p(2π)3e−(Ei−μi)/kBTn_i=g_i\int\frac{\text{d}^3p}{(2\pi)^3}e^{-(E_i-\mu_i)/k_BT} ni​=gi​∫(2π)3d3p​e−(Ei​−μi​)/kB​T (相空间中的状态数积分,其中 gig_igi​ 为简并度,μi\mu_iμi​ 是化学势) 对于 ni(0)n^{(0)}_ini(0)​, ni(0):=gi∫d3p(2π)3e−Ei/kBT=nie−μi/kBT={gi(miT2π)3/2e−mic2/kBTmic2≫kBTgiT3π2mic2≪kBT\begin{aligned} n_i^{(0)}&:=g_i\int\frac{\text{d}^3p}{(2\pi)^3}e^{-E_i/k_BT}=n_ie^{-\mu_i/k_BT}\\\\ &=\left\{\begin{array}{ll} g_i\left(\frac{m_iT}{2\pi}\right)^{3/2}e^{-m_ic^2/k_BT}&m_ic^2\gg k_BT\\\\ \frac{g_iT^3}{\pi^2}&m_ic^2\ll k_BT \end{array}\right. \end{aligned} ni(0)​​:=gi​∫(2π)3d3p​e−Ei​/kB​T=ni​e−μi​/kB​T=⎩ ⎨ ⎧​gi​(2πmi​T​)3/2e−mi​c2/kB​Tπ2gi​T3​​mi​c2≫kB​Tmi​c2≪kB​T​​ ⟨σv⟩\braket{\sigma v}⟨σv⟩ 是 "thermally averaged cross - section": =1n1(0)n2(0)∫d3p1(2π)3⋅2E1⋯∫d3p4(2π)3⋅2E4e−(E1+E2)/kBT(2π)4⋅δ(3)(⋯ )\begin{aligned} &=\frac{1}{n_1^{(0)}n_2^{(0)}}\int\frac{\text{d}^3p_1}{(2\pi)^3\cdot2E_1}\cdots\int\frac{\text{d}^3p_4}{(2\pi)^3\cdot2E_4}e^{-(E_1+E_2)/k_BT}(2\pi)^4\\\\ &\quad\quad\cdot\delta^{(3)}(\cdots) \end{aligned} ​=n1(0)​n2(0)​1​∫(2π)3⋅2E1​d3p1​​⋯∫(2π)3⋅2E4​d3p4​​e−(E1​+E2​)/kB​T(2π)4⋅δ(3)(⋯)​ (我 * 我没抄完) 方程的含义大致是:反应的速率正比于反应的碰撞截面、反应左右两边的粒子数密度差异. 如果我们想要反应的 rate n2⟨σv⟩≫1/tn_2\braket{\sigma v}\gg1/tn2​⟨σv⟩≫1/t (expansion rate,宇宙膨胀速率),这时我们还想要上述方程成立的方案是要求 {⋯ }→0\{\cdots\}\to0{⋯}→0,这样 LHS\text{LHS}LHS 就能远小于 n2⟨σv⟩n_2\braket{\sigma v}n2​⟨σv⟩. 因此 n3n4n3(0)n4(0)=n1n2n1(0)n20 and ddt(a3n1)=0\frac{n_3n_4}{n_3^{(0)}n_4^{(0)}}=\frac{n_1n_2}{n_1^{(0)}n_2^{0}}\text{ and }\frac{\text{d}}{\text{d}t}(a^3n_1)=0 n3(0)​n4(0)​n3​n4​​=n1(0)​n20​n1​n2​​ and dtd​(a3n1​)=0 也就是:反应的时间尺度远小于宇宙空间变化的时间尺度,宇宙膨胀的时间下看起来反应时刻处于平衡态,而 d/dt\text{d}/\text{d}td/dt 的值为零恰好对应了这一点 —— 宇宙中某处共动体积内粒子数不变,因为这个时间尺度下反应一直是平衡的. 在 CMB 研究领域,我们将这个方程 ({⋯ }=0\{\cdots\}=0{⋯}=0) 称作 Saha 方程,其实它就是所谓的“化学势”相等 (当然在 BBN 的领域它还有一些别的名字之类的,但是核心就是化学势平衡). 当然我们要问:如果 d/dt\text{d}/\text{d}td/dt 一直是零,那么我们的反应怎么进行呢?实际上我们知道,宇宙的温度一直在缓慢变化,时间尺度和宇宙膨胀的尺度相似,因此整个反应长期处于“准静态”过程中,温度变化一点就进入新的平衡,我们的 Saha 方程也因此是平衡态方程. 接下来我们要应用这些方程来处理遇到的问题: 应用 - CMB 对于 CMB,反应是 e+p⟷ionizationRecombinationH+γe+p\overset{\text{Recombination}}{\underset{\text{ionization}}{\longleftrightarrow}}\text{H}+\gammae+pionization⟷​Recombination​H+γ (E>13.6 eVE>13.6\text{ eV}E>13.6 eV),Saha 方程是: nenpne(0)np(0)=nHnH(0)\frac{n_en_p}{n_e^{(0)}n_p^{(0)}}=\frac{n_H}{n_H^{(0)}} ne(0)​np(0)​ne​np​​=nH(0)​nH​​ (光子化学势为零,不计算). 如果忽略 He\text{He}He,则 ne=npn_e=n_pne​=np​,电离率为 χe=npnp+nH=nene+nH ,np+NH=nb\chi_e=\frac{n_p}{n_p+n_H}=\frac{n_e}{n_e+n_H}\,,\quad n_p+N_H=n_b χe​=np​+nH​np​​=ne​+nH​ne​​,np​+NH​=nb​ (nbn_bnb​ 为重子数密度),解得 (非相对论情形下): nenpnH=χe2nb1−χe ,ne(0)np(0)nH(0)=gegpgH(mempmH)3/2(T2π)3/2e−B1/kBT\frac{n_en_p}{n_H}=\frac{\chi_e^2n_b}{1-\chi_e}\,,\quad\frac{n_e^{(0)}n_p^{(0)}}{n_H^{(0)}}=\frac{g_eg_p}{g_H}\left(\frac{m_em_p}{m_H}\right)^{3/2}\left(\frac{T}{2\pi}\right)^{3/2}e^{-B_1/k_BT} nH​ne​np​​=1−χe​χe2​nb​​,nH(0)​ne(0)​np(0)​​=gH​ge​gp​​(mH​me​mp​​)3/2(2πT​)3/2e−B1​/kB​T 我们知道,ge=2g_e=2ge​=2,gp=2g_p=2gp​=2 (俩 fermion),它们合起来就是 gH=4g_H=4gH​=4,同时只要不在指数上,我们还可以用近似 mH≈mpm_H\approx m_pmH​≈mp​,最后得到 ne(0)np(0)nH(0)≈(meT2π)3/2e−B1/kBT\frac{n_e^{(0)}n_p^{(0)}}{n_H^{(0)}}\approx\left(\frac{m_eT}{2\pi}\right)^{3/2}e^{-B_1/k_BT} nH(0)​ne(0)​np(0)​​≈(2πme​T​)3/2e−B1​/kB​T Boltzmann 方程化为 a−3ddt(nea3)=ne(0)np(0)⟨σv⟩{nHnH(0)−nenpne(0)np(0)}=⟨σv⟩(ne(0)np(0)nH(0))(1−χe)nb−⟨σv⟩χe2nb2=nb⟨σv⟩{(1−χe)(meT2π)3/2e−B1/kBT−χe2nb}\begin{aligned} a^{-3}\frac{\text{d}}{\text{d}t}(n_ea^3)&=n_e^{(0)}n_p^{(0)}\braket{\sigma v}\left\{\frac{n_H}{n_H^{(0)}}-\frac{n_en_p}{n_e^{(0)}n_p^{(0)}}\right\}\\\\ &=\braket{\sigma v}\left(\frac{n_e^{(0)}n_p^{(0)}}{n_H^{(0)}}\right)(1-\chi_e)n_b-\braket{\sigma v}\chi_e^2n_b^2\\\\ &=n_b\braket{\sigma v}\left\{(1-\chi_e)\left(\frac{m_eT}{2\pi}\right)^{3/2}e^{-B_1/k_BT}-\chi_e^2n_b\right\} \end{aligned} a−3dtd​(ne​a3)​=ne(0)​np(0)​⟨σv⟩{nH(0)​nH​​−ne(0)​np(0)​ne​np​​}=⟨σv⟩(nH(0)​ne(0)​np(0)​​)(1−χe​)nb​−⟨σv⟩χe2​nb2​=nb​⟨σv⟩{(1−χe​)(2πme​T​)3/2e−B1​/kB​T−χe2​nb​}​ 而 LHS\text{LHS}LHS 还能够写成 nbdχedtn_b\frac{\text{d}\chi_e}{\text{d}t}nb​dtdχe​​,在这样的情况下 Boltzmann 方程可以最终写成: dχedt=(1−χe)β−χe2nbα(2)\frac{\text{d}\chi_e}{\text{d}t}=(1-\chi_e)\beta-\chi_e^2n_b\alpha^{(2)} dtdχe​​=(1−χe​)β−χe2​nb​α(2) 其中: β:=⟨σv⟩(meT2π)3/2e−B1/kBT\beta:=\braket{\sigma v}\left(\frac{m_eT}{2\pi}\right)^{3/2}e^{-B_1/k_BT} β:=⟨σv⟩(2πme​T​)3/2e−B1​/kB​T 复合率 α(2)=⟨σv⟩\alpha^{(2)}=\braket{\sigma v}α(2)=⟨σv⟩. 我们知道,反应要有效,必须是一个光子先从 n=+∞n=+\inftyn=+∞ 掉到 n=2n=2n=2 态,在落到 n=1n=1n=1 态,因为如果直接到 111 能级,发射的光子又可以将电子电离出来,但是前面一种模式就能保证反应不会刚发生又回到初态,这种反应模式叫做 "case B recombination". Saha 方程对应 RHS=0\text{RHS}=0RHS=0,也就是: χe21−χe=βnbα(2)=1nb(meT2π)3/2e−B1/kBT\frac{\chi_e^2}{1-\chi_e}=\frac{\beta}{n_b\alpha^{(2)}}=\frac{1}{n_b}\left(\frac{m_eT}{2\pi}\right)^{3/2}e^{-B_1/k_BT} 1−χe​χe2​​=nb​α(2)β​=nb​1​(2πme​T​)3/2e−B1​/kB​T 解的形式考察: 先不考虑 RHS\text{RHS}RHS 前面的一坨因子,单纯考虑 exp⁡\expexp 函数的效果,那么 T∼B1T\sim B_1T∼B1​ 量级; 但是如果考虑前面的 pre - factor (∝T3/2/nb\propto T^{3/2}/n_b∝T3/2/nb​),就会“压低”这个 TTT 的值,在 decoupling 之后整个 TTT 值快速下降,转变点大约对应 T∼0.3 eVT\sim0.3\text{ eV}T∼0.3 eV. Saha 方程预言的是无限制地压低 (无限消耗氢元素). 如果严格解 Boltzmann 方程,转变点不会有太多变化 (这可能是个复杂的巧合),但是最终 TTT 值不会一直被压低,而是会存在一个残存的反应,因为 decoupling 之后反应不再平衡 (不再符合 Saha 方程),且永远存在一些自由的电子. 两个方程给出的结果如下图: 问题:温度足够高时,我们觉得温度高时 χe\chi_eχe​ 应该是接近于 111,但是 Saha 方程的 RHS\text{RHS}RHS 有 nb∝T3n_b\propto T^3nb​∝T3,因此 RHS\text{RHS}RHS 在 T→∞T\to\inftyT→∞ 时趋于 000,两边并不相等,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在 TTT 非常高的情况下,应该换用相对论性的描述! CMB 的偶极各向异性 (CMB dipole anisotropy) Planck 公式能够写成光子数密度的形式:(在 ν+dν\nu+\text{d}\nuν+dν 之间的光子数密度) n(ν)dν=8πν2/c3ehν/kBT−1dνn(\nu)\text{d}\nu=\frac{8\pi\nu^2/c^3}{e^{h\nu/k_BT}-1}\text{d}\nu n(ν)dν=ehν/kB​T−18πν2/c3​dν 我们想要改写成相空间的数密度的公式 (因为相空间体积元是一个 Lorentz 不变量、相应地,相空间数密度也是不变量),因此先写出已知的关系: N=N(x⃗,p⃗)d3x⃗d3p⃗ ,∣p⃗∣=E/c=hp′ν/cN=N(\vec{x},\vec{p})\text{d}^3\vec{x}\text{d}^3\vec{p}\,,\quad|\vec{p}|=E/c=h_{p'}\nu/c N=N(x ,p ​)d3x d3p ​,∣p ​∣=E/c=hp′​ν/c 因此 d3p=4π∣p⃗∣2dp=4πhp′3ν2/c3dν\text{d}^3p=4\pi|\vec{p}|^2\text{d}p=4\pi h^3_{p'}\nu^2/c^3\text{d}\nud3p=4π∣p ​∣2dp=4πhp′3​ν2/c3dν,Nγ(x⃗,p⃗)=Nγ(p)N_\gamma(\vec{x},\vec{p})=N_\gamma(p)Nγ​(x ,p ​)=Nγ​(p) (与位置和 p⃗\vec{p}p ​ 方向无关). 所以相空间内的光子数表达式为 Nγ(p)=1hp′31epc/kBT−1N_\gamma(p)=\frac{1}{h_{p'}^3}\frac{1}{e^{pc/k_BT}-1} Nγ​(p)=hp′3​1​epc/kB​T−11​ 对于相对于 CMB 有运动的我们来说,要做一个 Lorentz boost,∣p⃗∣=(1+βcos⁡θ)∣p⃗′∣|\vec{p}|=(1+\beta\cos\theta)|\vec{p}'|∣p ​∣=(1+βcosθ)∣p ​′∣ (这不就是 4 - momentum 变换吗……) (p1p2p3∣p⃗∣)=(11γβγβγγ)(p1′p2′p3′∣p⃗′∣)\begin{pmatrix} p_1\\p_2\\p_3\\|\vec{p}| \end{pmatrix}=\begin{pmatrix} 1&&&\\ &1&&\\ &&\gamma&\beta\gamma\\ &&\beta\gamma&\gamma \end{pmatrix}\begin{pmatrix} p_1'\\p_2'\\p_3'\\|\vec{p}'| \end{pmatrix} ​p1​p2​p3​∣p ​∣​ ​= ​1​1​γβγ​βγγ​ ​ ​p1′​p2′​p3′​∣p ​′∣​ ​ 这里得到地球系上面的光子数密度角分布: Nγ′(p′)=Nγ(p)=1hp′31exp⁡[γ(1+βcos⁡θ)p′ckBT]−1=1hp′31exp⁡[p′ckBT′(θ)]−1N'_\gamma(p')=N_\gamma(p)=\frac{1}{h_{p'}^3}\frac{1}{\exp\left[\frac{\gamma(1+\beta\cos\theta)p'c}{k_BT}\right]-1}=\frac{1}{h_{p'}^3}\frac{1}{\exp\left[\frac{p'c}{k_BT'(\theta)}\right]-1} Nγ′​(p′)=Nγ​(p)=hp′3​1​exp[kB​Tγ(1+βcosθ)p′c​]−11​=hp′3​1​exp[kB​T′(θ)p′c​]−11​ 于是温度角分布: T′(θ)=T1+βcos⁡θ≈T(1−βcos⁡θ)T'(\theta)=\frac{T}{1+\beta\cos\theta}\approx T(1-\beta\cos\theta) T′(θ)=1+βcosθT​≈T(1−βcosθ) 恰好对应 Lagendre 展开中的 l=1l=1l=1 多项式,也就是偶极项. 用球谐函数描述温度角分布: T(n^)=∑l=0∞∑m=−l+lYlm(n^)almT(\hat{n})=\sum_{l=0}^\infty\sum_{m=-l}^{+l} Y_{lm}(\hat{n})a_{lm} T(n^)=l=0∑∞​m=−l∑+l​Ylm​(n^)alm​ 球谐函数是什么? 在球面上建立无穷多的正交基矢,依据这些基矢将函数展开. 相当于将涨落分解为不同的阶数进行分析. 当然,随机性会体现在系数 alma_{lm}alm​ 中,为了滤去这种随机性,我们计算所谓功率谱 clc_lcl​: ⟨almalm∗⟩=22l+1δll′cl\braket{a_{lm}a^*_{lm}}=\frac{2}{2l+1}\delta_{ll'}c_l ⟨alm​alm∗​⟩=2l+12​δll′​cl​ 对于更小的 lll,对应更大尺度的关联性质,而这些量都可以通过观测数据来很严格地计算出来. 因此原则上我们能通过观测量 fit 出功率谱的形式,以此来了解 CMB 中所蕴含的宇宙中的物质信息. 提示 以教室为例,最小尺度 (大 lll 处) 是间隔两个人的座位分布,这里会出现一个峰,因为大量的座位都是两个人挨着的;更小的 lll 处显然峰比较低,因为隔更多的人似乎找到下一个人的概率比较低,所以这种关联相对较弱.

2025/4/21
articleCard.readMore

Lesson 9 CMB 的特性

注意 这节课和 Hall Effect 实验冲突,笔记完全由 yqq 同学贡献,深表感谢.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 Radiation) 早期宇宙的复合反应: p+e⟷ionizationcombinationH+γ(13.6 eV)p+e\overset{\text{combination}}{\underset{\text{ionization}}\longleftrightarrow} H+\gamma\quad(13.6\text{ eV}) p+eionization⟷​combination​H+γ(13.6 eV) 如果是能量很高,那么主要反应会向电离进行. 但是能量比较低的话,反应主要会向复合进行,因此是以原子态形式存在. 如果我们简单的估计,将温度用电子伏特来表示. 那么,我们好奇什么样的温度下是以向右反应为主? 显然这样的条件下要以不能反应的(能量低于 13.6 eV13.6\text{ eV}13.6 eV 的)光子为主,我们知道它服从BE统计,即Plank分布,我们需要在这个分布下低于 13.6 eV13.6\text{ eV}13.6 eV 的光子占比很小. 同时,宇宙除了上述复合反应意外,还存在着如正负电子湮灭产生光子的这类反应,其实: nγnB=2.4×109\frac{n_\gamma}{n_B}=2.4\times10^9 nB​nγ​​=2.4×109 这说明光子的数目其实远远多于重子,光子的基数非常大. 综上可以计算出合理的温度大概是 0.3 eV0.3\text{ eV}0.3 eV,在这时反应几乎向复合进行. 下面讨论一个问题:随着宇宙温度的降低,那么上述反应有没有可能几乎所有的质子和电子?事实上,左侧都是费米子,右侧都是玻色子,右侧会 BEC,左侧由于泡利不相容原理只能填充低能级的态,所以粒子会变得越来越少. 但是宇宙低温会处于化学平衡吗?如果粒子的特征反应速率比粒子的碰撞频率快得多,那么反应处于平衡态. 然而反之同理,在这个反应中光子被电子散射速率是反应中最重要的量,即表征为反应速率: 散射速率: Λγ=σTnec\Lambda_\gamma=\sigma_T n_e c Λγ​=σT​ne​c 即正比于散射截面、电子数密度、光速呈正比. 但是我们记得电子的数密度随着宇宙的尺度因子有三次反比关系,它在迅速下降. 考虑宇宙尺度的时间作为碰撞的弛豫时间: Λγtage<1\Lambda_{\gamma}t_{\text{age}}<1 Λγ​tage​<1 就称上述反应无法保持化学平衡. 即: tage=1H ,Λγ<Ht_{\text{age}}=\frac{1}{H}\,,\quad\Lambda_{\gamma}<H tage​=H1​,Λγ​<H 我们注意到对物质为主导的宇宙: a∝t2/3 ,H∝t−1∝a−3/2a\propto t^{2/3}\,,\quad H\propto t^{-1}\propto a^{-3/2} a∝t2/3,H∝t−1∝a−3/2 注意到: Λγ∝a−3\Lambda_{\gamma}\propto a^{-3} Λγ​∝a−3 这说明 HHH 减小会比 Λγ\Lambda_\gammaΛγ​ 慢,这样的话肯定存在这样一个时刻,宇宙开始无法保持化学平衡. 这被称为光子与电子的退耦:当非平衡条件出现后,光子与宇宙其它重子“脱离”,从而失去交换能量的机会. 粗略的想就是宇宙的膨胀会使得光子和重子远离. 在退耦之前,光子则是这样的: 光子被重子快速散射 宇宙对于光子不透明 在退耦之后,光子可以自由传播,宇宙对光子透明. 那么,在刚刚好退耦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此时的光都向开始四面八方发出. 在退耦的时刻,宇宙所有的位置都会向各个方向发光,对于观测者来说,我们的位置上只能看到向我们发光且刚好传播到我们的位置上的光,这是一个二维球面,我们称之为最后散射面,在此之前的宇宙并不透明,所以我们把这个散射面上的光子称为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 这样,我们可以给出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特征: 各向同性 黑体辐射谱:最有决断性的是 COBE 卫星的 FIRAS 探测器,确定了 CMB 非常接近黑体辐射谱. 能量大概是 0.3 eV0.3\text{ eV}0.3 eV,结合今天的温度大概是 1 K1\text{ K}1 K 量级 偶极温度涨落 去除偶极温度张落后的小涨落,代表了早期宇宙的温度不均匀. 根据 COBE 卫星的测量有起伏为:δT/T=10−5\delta T/T=10^{-5}δT/T=10−5 ,但是这个涨落测得比较粗糙,因此后来有诸多卫星重新测量这一涨落. CMB 的黑体谱特性 光子场已经和重子退耦,无法与其它物质相互作用交换能量,为什么他会是表征热平衡的黑体谱?毕竟,我们已经知道了热平衡可以导出物体黑体谱,但是微波背景辐射的光谱为何是黑体谱? 答案就是光子在最后散射面之前是不透明的,但在此之后光子可以发出光子,在不透明宇宙时,宇宙处在热平衡,光子的辐射满足黑体谱. 但在散射之后,光子自由传播,它在各地保留下来了它本身的性质,因此仍是黑体谱. 宇宙热平衡的时候,光子数密度有: n(ν,ν+dν)dν=8πν2dνexp⁡(hνkBT)−1n(\nu,\nu+\text{d}\nu)\text{d}\nu=\frac{8\pi \nu^2\text{d}\nu}{\exp(\frac{h\nu}{k_BT})-1} n(ν,ν+dν)dν=exp(kB​Thν​)−18πν2dν​ 记在最后散射面的时候光子的频率为 νl\nu_lνl​. 当光子自由传播后,光子的数密度为 (这里 nnn 乘上单位频率后才是真正的数密度): nν∝a−3n\nu \propto a^{-3} nν∝a−3 ν∝a−1→a(t) ,ν=νla(tl)a(t)\nu\propto a^{-1}\to a(t)\,,\quad\nu=\frac{\nu_l a(t_l)}{a(t)} ν∝a−1→a(t),ν=a(t)νl​a(tl​)​ 因此数密度为: n(ν,t)dν=(a(tl)a(t))3n(tl)dνln(\nu,t)d\nu=\left(\frac{a(t_l)}{a(t)}\right)^3 n_{(t_l)}\text{d}\nu_l n(ν,t)dν=(a(t)a(tl​)​)3n(tl​)​dνl​ 考虑到: hνlkBT(tl)=hνkB(a(tl)a(t)T(t))\frac{h\nu_l}{k_B T_{(t_l)}}=\frac{h\nu}{k_B\left(\frac{a(t_l)}{a(t)}T(t)\right)} kB​T(tl​)​hνl​​=kB​(a(t)a(tl​)​T(t))hν​ 并且温度为: T(t)=T(tl)(a(tl)a(t))T(t)=T(t_l)\left(\frac{a(t_l)}{a(t)}\right) T(t)=T(tl​)(a(t)a(tl​)​) 这样改变. 这时今天的数密度关系为: n(ν,t)dν=8πν2dνexp⁡(hνkBT)−1n(\nu,t)\text{d} \nu=\frac{8\pi \nu^2 \text{d}\nu}{\exp(\frac{h\nu}{k_BT})-1} n(ν,t)dν=exp(kB​Thν​)−18πν2dν​ 依旧是一个黑体谱. 很有意思的就是,宇宙中最接近黑体谱的辐射反而是非平衡的! 我们称如今不是平衡态的光子的所谓温度,其实就是在黑体谱中找到的温度. 在推导这个分布的时候,我们其实隐含了一个假设,即光子的散射是一个弹性散射,散射后能量不会变化. (Thomson 散射) 我们一般怎么区分康普顿散射和汤姆孙散射,一般是以能量决定的. 由于电子的静质量在 0.5 MeV0.5\text{ MeV}0.5 MeV,而光子在 0.3 eV0.3\text{ eV}0.3 eV,所以光子的能量远远小于电子静质量,此时是无法体现光子的粒子性,光子的频率也是不改变的 —— 所以我们的假设合理. 利用 CMB 估算 ΩR\Omega_RΩR​ 现在我们暂且先接受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是光子. 先计算能量密度: ργ=∫0∞hνn(ν)dν=aBT4\rho_{\gamma}=\int_0^\infty h\nu n(\nu)\text{d}\nu=a_BT^4 ργ​=∫0∞​hνn(ν)dν=aB​T4 写出所谓的质量密度就有: ργ0=aBT4c2=4.64×10−34 g/cm2\rho_{\gamma_0}=\frac{a_B T^4}{c^2}=4.64\times 10^{-34}\text{ g/cm}^2 ργ0​​=c2aB​T4​=4.64×10−34 g/cm2 因此: Ωγ=ργ0ρcr=2.47×10−5h−2\Omega_{\gamma}=\frac{\rho_{\gamma_0}}{\rho_{cr}}=2.47\times 10^{-5}h^{-2} Ωγ​=ρcr​ργ0​​​=2.47×10−5h−2 今天的辐射,还要考虑到中微子: ρR,0=ργ,0+ρν,0=12aBaBT4⋅[2(polarization)+3(3 kinds of nuclears)×2×1(1 kind of spin)×  78(difference of boson & fermion)×(411)43(difference of temperature))]=7.80×10−34\begin{aligned} &\rho_{R,0}=\rho_{\gamma,0}+\rho_{\nu,0}\\\\ &=\frac{1}{2}a_Ba_BT^4\cdot[2(\text{polarization})+3(3\text{ kinds of nuclears})\times2\times1(1\text{ kind of spin})\times\\ &\quad\,\,\frac{7}{8}(\text{difference of boson \& fermion})\times(\frac{4}{11})^\frac{4}{3}(\text{difference of temperature}))]\\\\ &=7.80\times10^{-34} \end{aligned} ​ρR,0​=ργ,0​+ρν,0​=21​aB​aB​T4⋅[2(polarization)+3(3 kinds of nuclears)×2×1(1 kind of spin)×87​(difference of boson & fermion)×(114​)34​(difference of temperature))]=7.80×10−34​ 那么光子密度则是: nγ,0=∫0∞n(ν)dν=30ζ(3)π4aBT3kB=410 photons/cm2n_{\gamma,0}=\int_0^\infty n(\nu)\text{d}\nu=\frac{30\zeta(3)}{\pi^4}\frac{a_B T^3}{k_B}=410 \text{ photons/cm}^2 nγ,0​=∫0∞​n(ν)dν=π430ζ(3)​kB​aB​T3​=410 photons/cm2 来估算核子数密度: nB,0=ρB,0mN=ΩBρcrmN=3ΩBH028πGmN=1.03×10−5ΩBh2 nuclears/cm3n_{B,0}=\frac{\rho_{B,0}}{m_N}=\frac{\Omega_B \rho_{cr}}{m_N}=\frac{3\Omega_BH_0^2}{8\pi Gm_N}=1.03\times10^{-5}\Omega_B h^2 \text{ nuclears/cm}^3 nB,0​=mN​ρB,0​​=mN​ΩB​ρcr​​=8πGmN​3ΩB​H02​​=1.03×10−5ΩB​h2 nuclears/cm3 这里,核子主要是质子和中子,可见它是非常少的. 为什么要计算质子和中子的数密度?这是因为在宇宙的膨胀过程中光子和核子都是遵从于a−3a^{-3}a−3变化的,因此两者之比是个常数: nγnB=nγ,0nB,0=3.65×107(ΩBh2)−1\frac{n_\gamma}{n_B}=\frac{n_{\gamma,0}}{n_{B,0}}=3.65\times 10^7(\Omega_Bh^2)^{-1} nB​nγ​​=nB,0​nγ,0​​=3.65×107(ΩB​h2)−1 把 ΩB\Omega_BΩB​ 用 ΩM\Omega_MΩM​ 估计,会发现这个数非常小. 之前对于光子,我们知道温度是随着 a−1a^{-1}a−1 变化的,在这里重子温度 TTT 则满足正比于 a−2a^{-2}a−2 的变化 (这里是用绝热方程估计). 对于重子,我们如果使用 Boltzmann 分布来估计之: n(p)dp∝e−p22mkBTn(p)\text{d}p\propto e^{-\frac{p^2}{2mk_BT}} n(p)dp∝e−2mkB​Tp2​ 可以得到: p∝a−1p\propto a^{-1} p∝a−1 (这个证明我们略去) T∝a−2T\propto a^{-2} T∝a−2 现在我们想问,在退耦之前,光子和重子处于热平衡,谁会占主导呢?答案是光子,在这里光子的数量是极端多的,并且重子的质量主要来自于它的静质量,因此就变化而言,还是光子占主导. 估算退耦温度 下面我们都是用估计的方式. 光子被电子散射的速率: Λγ=σTnec\Lambda_{\gamma}=\sigma_T n_e c Λγ​=σT​ne​c 这里 σT\sigma_TσT​ 是汤姆逊散射截面,用化学的角度估算: ne=0.88nB=0.88nB,0(aa0)−3=0.88nB,0(TTγ,0)3σTc=1.97×10−14 s−1(ΩBh2)(TTγ,c)3\begin{aligned} n_{e}&=0.88 n_{B}=0.88n_{B,0}\left(\frac{a}{a_0}\right)^{-3}=0.88n_{B,0}\left(\frac{T}{T_{\gamma,0}}\right)^3\sigma_T c\\ &=1.97\times 10^{-14}\text{ s}^{-1}(\Omega_B h^2)\left(\frac{T}{T_{\gamma,c}}\right)^3 \end{aligned} ne​​=0.88nB​=0.88nB,0​(a0​a​)−3=0.88nB,0​(Tγ,0​T​)3σT​c=1.97×10−14 s−1(ΩB​h2)(Tγ,c​T​)3​ 能量转移速率: Γγ=ΔEkBTΛγ\Gamma_{\gamma}=\frac{\Delta E}{k_B T}\Lambda_{\gamma} Γγ​=kB​TΔE​Λγ​ 在散射的时候动量变化有: Δp=kBTc\Delta p =\frac{k_B T}{c} Δp=ckB​T​ 能量有: ΔE=(kBT)2mec2\Delta E=\frac{(k_B T)^2}{m_e c^2} ΔE=me​c2(kB​T)2​ 宇宙膨胀速率,我们假设以辐射为主: H=a˙a=H0ΩR(T/Tγ,0)4=2.1×10−20 s−1(TTγ,0)2H=\frac{\dot a}{a}=H_0\sqrt{\Omega_R(T/T_{\gamma,0})^4}=2.1\times10^{-20}\text{ s}^{-1}\left(\frac{T}{T_{\gamma,0}}\right)^2 H=aa˙​=H0​ΩR​(T/Tγ,0​)4 ​=2.1×10−20 s−1(Tγ,0​T​)2 根据前面我们的理论,当 Γγ<H\Gamma_{\gamma}<HΓγ​<H,光子与重子退耦: Tdecoupling=1.5×10−4(ΩBh2)−12=10−5 K=1 eVT_{\text{decoupling}}=1.5\times10^{-4}(\Omega_B h^2)^{-\frac{1}{2}}=10^{-5}\text{ K}=1\text{ eV} Tdecoupling​=1.5×10−4(ΩB​h2)−21​=10−5 K=1 eV 上面有些地方的假设是非常简单的,因此这个退耦温度并不准确.

2025/4/21
articleCard.read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