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凉面🍜

那时候刚毕业,还在武汉上班,一个不怎么大的也不怎么正规的公司,老板带我们去大排档吃武汉的油焖小龙虾,一般光吃虾不太到位,就会点上一大盆凉面放在小龙虾的中间,作为今天的主食,我们几个员工的聚餐就这么开始了。在火炉武汉的夏日晚上,下了班,在人声鼎沸的大排档里,这么一桌子员工聚餐凉面作为收尾再适合不过了,如果第二天没有什么重要工作,还会来上一打冰镇啤酒,完美。 凉面的这个面就是碱面里最细的那种面,就是我在之前的襄阳牛肉面里面说的,我非常喜欢的那种碱面细面,不需要煮的很软,因为这种面在备面的时候已经是熟的了,一般为了快速出锅,稍微烫一下就可以直接配上菜上桌了。配菜经过这么些年的进化基本也就大一统了,黄瓜丝儿、汆烫过水的绿豆芽、酸豆角,如果想要卖的贵一些的还会加一些鸡丝儿,基本也都是鸡胸肉煮好之后直接用手撕一撕。 调味上也不太复杂,蒜水是比较重要的一环,去皮的大蒜,用压蒜器压成蒜泥、用菜刀剁一剁也行然后加入适量的凉白开,搅一搅完事儿。蒜水、蒜末、盐、味精、生抽、香醋、能吃辣椒的再加一些油辣子、剁椒酱之类的。还有更讲究一点可以弄点花椒水,简单的做法就是提前用热水把花椒浸泡就行,取其鲜麻味就可以。 芝麻酱在武汉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不知道别的地方的凉面是不是也会加芝麻酱,反正当时吃的凉面里最后一步,就是淋上芝麻酱,这个芝麻酱貌似也没有什么特别处理,似乎就是早上吃的热干面同款,至少我没吃出什么区别来。细碱面煮好过凉开水,配菜往上一撒、调味先后入盘、最后淋上芝麻酱,就可以直接开吃。武汉太热的时候,中午热的什么也吃不下,我一般也会就在当时的公司楼下搞上这么一碗,吃完也不会大汗淋漓的了。 大排档的小龙虾吃完之后还有一个隐藏吃法,就是我喜欢把小龙虾的汤底拌到这个凉面里一起吃,鲜上加鲜的感觉,可能有人会觉得有点太重口,不过我觉得刚刚好。 那时候还没去广东,还没有养成现在的饮食习惯,还是炙热的城市、炙热的人。

2025/8/21
articleCard.readMore

黄葱蛋炒饭🍳🍚

我很早就算是会自己做饭了,如果把蛋炒饭也算做「会做饭」的话。基本上在上初中的时候就尝试开始自己搞饭吃,做的最多的就是蛋炒饭,一般情况就是午饭的时候妈妈会在电饭锅里多做一些米饭,然后等到晚上专门做炒饭吃,有说炒饭最好用隔夜饭,虽然不不算是隔夜饭,但是水汽蒸发了一顿饭时间之后的米饭也是很适合炒米饭的。所以我的做饭生涯中,蛋炒饭是我做的可以说是次数最多的、最熟练、最有心得的了。 黄葱 不是山东那种大葱、也不是小葱、是我们那边的一种大小介于前边两种之间的葱,通常似乎是长在沙地里面,为啥叫黄葱呢、是因为最外面的那层白色的皮皮老了之后是黄色的,所以这么叫,出来了之后除了回家,就再也没有吃到过这样的葱了。 我比较喜欢吃葱,我觉得葱就是蛋炒饭里面不可或缺的一位「大将」,整个炒饭的灵魂之升华就在这里。我一般会把葱分成两部分,葱白和葱绿分开,葱白切成段,葱绿切成末,在最开始炒饭下油的时候把葱白炸出香味,最好是有点金褐色、糊了的感觉但又没有完全糊掉,那时候感觉最好吃,香味激发到最大。 蛋炒饭 我自己做蛋炒饭的基本做法就是,先「炼油」,最好是用猪板油,这个时候不需要加太多油,基本够用来炸葱就行,如果里面还有点猪油渣那更是再好不过了,等油温到达了之后,有点冒烟的感觉,就把葱白放进去炸,炸到我要的效果之后放入中午剩下的米饭,米饭在下锅之前已经用饭铲提前铲的比较松散了,如果有些小米饭坨坨也没关系,待会再炒的时候用锅铲按一按就可以。 鸡蛋🍳 鸡蛋我一般不会一开始就加,我喜欢再把米饭全部都炒松散了之后,在把米饭从中间全部拨开,留个「火山口」露出锅底,再次加油,稍微等油温起来一点,再把打好的蛋液倒进去。倒蛋液也有说法,倒的时候可以顺着碗边儿弄成细细一条,更能有蛋花的感觉。如果想吃的嫩一点的蛋花就趁着蛋液还没凝固就把米饭立马扒拉过来一顿爆炒,想吃老一点的,就多等一会,等鸡蛋焦焦的再混着米饭炒。有时候不想搅打鸡蛋了,就直接拿鸡蛋磕了之后放进去,然后用铲子尖儿划拉几下,后面再一起炒,蛋黄蛋白没有完全融合,还能有「金银鸡蛋」的感觉在里面。 炒饭🍚 我自己炒的过程就主打一个火开大、勤翻锅、快锅铲。我很早就掌握了颠锅的技巧,就是得益于经常做蛋炒饭,一遍颠锅一遍锅铲快速翻动,保证每一粒米饭都感受到了铁锅的火热和热油的拥抱。等到看到锅底的一颗颗米饭在锅里跳的时候,基本上就炒好了,可以开始调味了,以前只需要撒点盐,顺便尝一尝到自己口味就行,现在可以再锅边淋点生抽,滋啦一声,关火,关火之后把葱绿末撒到炒饭里然后再颠几下锅,翻几下铲,就可以出锅大功告成了。 我记得小时候没有什么菜的情况下,这种炒饭我都能干个一两碗,后面再长大了就慢慢在里面加更多的配菜,火腿丁、肉丁、胡萝卜丁、香菇之类的,就变成了「炒花饭」,是的,我们那管这种五颜六色的炒饭叫「炒花饭」,属于是很形象了。

2025/8/6
articleCard.readMore

客家腌面三及第🥣

第一次听到「三及第」这个名字的时候觉得这个名字起的真好,寓意也很棒,一下子就和「状元及第」这个事儿联系起来了,下次如果有考试什么的,考前来喝上一碗哈哈 。这个好像也是地域性非常强的食物,甚至只在广东省内的一部分才有这个食物,深圳这个地方得益于是个移民城市,所以虽然小众但是也能吃到,也有客家同事吃过这里的说是味道也能有个七七八八。 客家 广东有三大民系,潮汕、客家、广府,而且他们都有自己的语系方言:潮汕话、客家话、粤语。这个食物就是属于客家地区的,大致是在广东、江西、福建的三省交界的地方,据说客家地区的早餐、夜宵一般都有这个,一碗三及第汤,再加上一碗腌面作为标准配置。 腌面 一般和三及第汤配在一起的叫「腌面」,最著名的是梅州腌面,这个「腌」字儿呢,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那个「腌菜」的腌那个意思,而是在客家话里「腌」的意思是把烫熟的食物加上调料汁,然后用筷子翻拌均匀这一做法,所以可以理解为广东常见的叫法「捞面」,或者更通俗一点叫「拌面」也行。现在外面的除了配腌面,也可以配米饭,或者腌细米粉、腌河粉之类的其他主食。 腌面通常使用的是扁一点的生面条,跟武汉的热干面有个类似的地方就是也是使用的碱水面,做法非常简单,就是把面条煮熟以后,趁热加上猪油、炸的成金黄色的,香香脆脆的蒜末、以及一些葱花,加上少许鱼露或其他生抽之类的调料,还有肉末之类的,用筷子拌匀即可上桌,香味非常浓郁,一定得趁热吃,醇厚香浓的味道才能发挥到最大。 三及第汤 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的官网介绍,三及第的由来: 在科举取仕时代,状元、榜眼、探花为 殿试头三名,合称三及第。林召棠(清朝状元)用猪肝、瘦肉、猪肚子三种猪内脏比作三及第,三及第汤由此而得名。 汤底基本上就是使用猪骨高汤,加点酒糟、咸菜一起煮沸,煮沸之后加入枸杞叶,再加上上面说的「三及第」,等到猪杂刚刚熟好,就可以盛出开吃,枸杞叶做汤也是在广东才知道的,枸杞叶竟然能做汤。汤的味道我还记得第一次吃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个字「鲜」,一碗汤里也没什么异味、仿佛是把这个猪杂里面的鲜味全部都提取到这里来了,猪杂也是非常嫩爽可口,一点也不柴,当前前提是猪杂得新鲜。 不知道传统的客家的及第汤里有没有「五及第」「六及第」这个说法,还是说这些个超过「三」的如同椰子鸡一样是「深圳发明」,由于没去过客家地区,也暂时无从考证,不过这些也都是在原有的三种内脏上加了其他猪杂来扩充汤的复合味道,也未尝不可。

2025/5/9
articleCard.readMore

砂锅糊饽🥘

从小时候起到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糊饽」这俩字儿我是真的不知道怎么写的,虽然从小到大一直这么叫它,毕竟这个东西更广泛的叫法可能被称作「薄饼」或者「烙馍」、「烙饼」,为了写这篇文章我问了AI才知道这俩字儿原来是这么写。但是它和广义上的「薄饼」还是有点差别的,毕竟它是作为一种像「面条」一样的食物是带汤吃的,通俗点就是把「薄饼」切成宽点的面条状叫「糊饽」。 砂锅糊饽真的是太少见了,上一次吃它应该我都不记得是在初中或者高中了,襄阳牛肉面至少还能吃到,砂锅糊饽真的是完全吃不到了,连卖的都找不到了,我只能回想一下这个面食的味道,不知道这个砂锅糊饽是不是真的只在我们这个南不南北不北的小地方才有。 砂锅 砂锅就是那种最便宜的砂锅,随处可见,颜色有深有浅,丢了也不心疼的那种,带一个长一点的把手防烫。吃的最多的时候就是在上学的路上,尤其是秋冬时候,最喜欢吃这个了,外面的雪刚停,路上还有不南不北地区的半化不化的雪水混合物,踩上去既是「嘎吱嘎吱」又「噗嗤噗嗤」的那种,比正在下雪的时候还冷得多,一大早上六点钟不到就出门上学去,走在路上天都还没有彻底亮,天色就是半墨半留白的,带点脏脏的灰色的那种天。 到学校半路途中常吃的那家砂锅店的灯还亮着,店老板把煮砂锅的整套装备都直接放在门口两排小灶砂锅轮番上阵,整个门头基本都被水蒸气笼罩,光是远远瞅着就感觉气温上升了好几个摄氏度,这个时候来一碗这个还正在沸腾着的砂锅糊饽,一碗下肚从头到脚寒气彻底被驱赶一空,有时候甚至脖颈背后还能有微微出汗的感觉,这也让在这家店过早,成为我们寒冬腊月上学路上必不可少的一项仪式了。 糊饽 炕的有点微微发糊的薄饼,切成大约两指宽,其实这个干的糊饽就是可以直接吃的,只是在砂锅里过了一遍热汤之后,味道会更浓厚了,汤头基本上就是一些调料加上鸡骨头熬成的鲜汤,微微发糊的糊饽直接把汤汁吸得饱满浓厚,有些年纪大一点的喜欢把糊饽在砂锅里煮的软软的,舌头一抿就吸溜下去了。而我还是喜欢有点口感的,等待砂锅里的汤刚刚开,利用余温直接把糊饽过一下就可以端上来了,这样吃起来糊饽的表面上还是有汤的味道,内芯儿里面可以让牙齿过瘾的嚼劲还在。 有时候老板还会允许我们这些学生自己带上几个鸡蛋丢进去窝成荷包蛋,早餐营养直接提升一个层次,其他的配料上都还是常规选项,肉丁、胡萝卜、土豆、豆腐丁儿之类的,辣椒自助,基本也要不了多久就可以干光一整锅。除了砂锅糊饽,还有砂锅面可以选,汤底配菜都一样,只是把糊饽换成了手擀面,有时候糊饽吃腻了,也会换成面来吃一吃。不知道啥时候能再吃一次砂锅糊饽。

2025/4/1
articleCard.readMore

刀削面🍜

为啥没有加「山西」两个字儿呢,一来是因为我没去过山西,二来是我小时候吃的那个刀削面大概率不是山西的,我也不知道那边的正宗的山西刀削面是什么口味的,只是刚好我小时候楼下一个小老板,自己找了师傅,学了拉面和刀削面,就在我们那里一开就是好些年,对刀削面的初印象就始于这里。 后来吃到的刀削面,都是拉面馆里顺带的那种,显然跟山西的相去甚远,啥时候还是想去山西尝一下真真正正的刀削面。 刀 削面的刀,我记得当时楼下小老板是弄了一个像是带了钩子一样的铁片,然后把一边儿磨得很锋利,再卷起来成钩子状,用那个钩子的弯进去的地方钩面。后来额看过其他的削面师傅,好像就是直接用的一个弯一点的刀,直接用刀刃削面,我感觉这种能叫「刀削面」,才有「削」的感觉。现在市面上好像也有卖那种快捷的削面刀,有点像水果刮皮刀一样,中间挖了一个洞,加一个刀片,属于是家用版本,像是「刮面」,奈何本人不擅长做面食,也就没去体会自己「削面」的感觉。 削 削面也是有技巧的,那个小老板也是找的师傅学的削面,所以最开始削的时候非常的粗细不均,粗的粗,细的细,不过好在老板人不错,一般都给了比平常更大的一碗,要是太粗就说你们自己把粗的挑出来扔掉,如果一整碗都是那种粗的没法吃的,老板就会给再换一碗。随着时间的推移,老板的技术越来越娴熟,后面也改用那种弯弯的刀片削了,而且还能让老板定制,一整晚都粗,一整碗都细。 面 一开始要揉的像枕头一样的大面坨子,把一个木板垫在下面,放在小臂上,开削。我一直喜欢艮啾啾有嚼劲的那种面的口感,刚好刀削面的这个面正合我意,有时候厨师手感不好,削的厚了一些,我也觉得能够接受。后来我就更喜欢那种,细但是更韧的面,除了更有口感,吃面吸溜的那个感觉也更足。后来在超市买过那种机器削的刀削面自己煮过,但是那种不管是鲜面还是干面,都没有那种现削出来的爽滑感。 刀削面的浇头,番茄鸡蛋最多,不过小老板那也没那么讲究,他那卖的面挺杂的,牛肉、海带豆腐、肥肠一些其他面的浇头也都直接浇在刀削面上面,味道也还不错。就是不知道和真正的「山西刀削面」到底有多大的差距。

2025/3/16
articleCard.readMore

第三十三年春分

都过完年了才想起来我的年终总结还没有写,往上翻一翻发现去年也是到了来年才写了上一年的,不过去年是还没过农历新年,今年连春节也过了,直接从冬至干到春分了属于是。也好,不管怎么样,先把标题跟文章创建了再说。2024年一共写了9篇文章,比2023年多了一篇,虽然微小,但也算是一种进步,希望是后面的每年都比上一年多,先立了flag再说。 知乎 注册知乎也差不多马航14年了,也就最近两年开始真正的有记录一些东西。在知乎涨粉了有个小几千吧,也写了挺多篇的「爆款」,抓了苹果发布会的热点,跟风了几个回答,比去年的爆款输出的更多一些,阅读量都也还不错,而且就在昨天,被知乎的创始人周源关注了,说明这些东西也还真的是算是有一些价值的,也算是一个小节点,对一个知乎小透明的肯定吧。 其实写知乎的这些文章,最开始并不是真的想去做自媒体什么的,而且我自己本身就很尽量的在避免自己沉入这些算法导向的app里面,就把知乎当做一个记事本一样,顺便把自己了解的一些跟AI相关的领域的技术类的东西都记录下来,现在是大模型时代,所有的开发人员是必须要有了解这些的,后来没想到确实是点赞收藏(收藏的比点赞的多得多)的挺多,就一直持续写下去了。 变现上也没有多少变现,之前都还提现,现在我都留着不提现了,确实没多少,不过后续还是继续写一些东西在知乎上,能输出更多个人观点出来,写一点没那么AI,「有人味儿」的文章,就像在这个博客的吃面系列一样。(我还在考虑要不要把吃面系列放知乎上,流水账写的太笨拙怕被喷) > 续 爸爸妈妈去上班,我上幼儿园 娃在幼儿园适应的不错,一切基本都是按部就班的进行,除了刚开学哭了几鼻子,后面也都能很快的和同学打成一片,今年也参加了几次幼儿园搞的活动,感慨现在的娃的活动的确比我们小时候都还要好的太多了。后面就继续健康快乐滴长大吧。 大模型应用 今年的大模型还是真的非常井喷的状态,而且现在商用的大模型接口的价格也都算是打下来了,目前我自己也是各种AI工具都用的飞起,在知乎上累积了那么多的开源应用,今年应该要在工作中用到大模型了,真正的开发一个和工作业务合并在一起的那种。

2025/2/11
articleCard.readMore

南宁老友粉🍝

还是广西美食,暂时还没跑出两广,也是另外一种口味比较重的美食,也是到了广东才吃到这个粉,而且还是最近几年才吃过的,它的知名程度没有柳州螺蛳粉那么大,可能出了两广基本就吃不到了,而且做这个粉还需要使用小锅烩炒一下,更增加了它推广的难度。由于是现炒现烩的,风味满满、锅气腾腾,基本上算是跟柳州螺蛳粉不相伯仲。最近经常吃的那家老友粉倒闭了,卖老友粉的门店也没那么多,想再吃一下得跑好远。 南宁 提到广西,最出名的应该是「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其次是「五菱宏光上山了」的柳州,好多人可能还以为广西的省会是桂林,实际上南宁才是广西的首府,穿插一个小知识,民族自治区的省会一般叫「首府」,南宁也算是一个低调的首府之一。 老友 这俩字的来源是一个温馨的传说: 据说很久以前,一位老翁每天都光顾南宁一家茶馆。有一天,老翁因感冒没去茶馆,茶馆老板便以爆香的蒜末、豆豉、辣椒、酸笋、肉末、胡椒粉等配料,煮了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送给这位老友吃。老翁吃后出了一身热汗,病状减轻,这碗饱含友情的面条就被称为“老友面”。后来,这种面条的做法逐渐演变成了老友粉。 我在没听到这个来源传说以前,笃定的认为这个「老友」的意思是指里面的各种猪杂,肉片、粉肠、猪肝什么的它们都是来自于猪身上,算是「老友」,我真的好地狱的想法。 老友粉的做法就是一碗一烩,热锅凉油,放入蒜末,小火慢炒,炒香后放入酸笋,然后放辣椒、豆豉一起翻炒到干爽、炒出酸香,通常会加一些切碎的番茄丁,一起继续翻炒 不过有些人可能是吃不惯带番茄的,在店里点单的时候,会有「去番茄」的选项。炒到差不多的时候,加上生抽、盐、鸡精,加入水,沸腾之后加入肉片或者猪杂划熟,如果觉得不够酸还可以加点醋,最后放入米粉,煮熟后出锅的时候加点葱花,还可以加点紫苏。大功告成,酸辣开胃、汤浓味稠、鲜香扑鼻。 粉 据说以前老友粉是面,后面改成了粉,粉是又宽又扁的,跟广东这边的河粉还是有点差别,不过我吃到的基本就是河粉做的了,河粉这种有棱有角的粉,比圆粉更能挂汤,再加上这个汤本身就够浓,嗦起来那是相当过瘾。

2024/12/19
articleCard.readMore

柳州螺蛳粉🐚

其实没有在当地吃过这个粉,都是来了广东之后才吃过这个来自广西的米粉,没想到其实挺合我的口味,虽然至今都还没吃过正宗的螺蛳粉,但是在广东的螺蛳粉已经比较算是征服我的胃了,我自己总结下来就属于是有河鲜打底,臭味引领,辣味开胃,香味饱满的那种汤粉。前几年在公司附近有一家螺蛳粉店,那时候几乎每周都要吃一次,香辣中带点臭味,中毒一样,欲罢不能。 柳州 没去过柳州,甚至连广西也没去过,公司有同事是广西人,了解到广西广东这个两广中的「广」是现在的梧州,省会南宁、旅游胜地桂林、螺蛳粉和五菱宏光产地柳州,也就这几个地方。之前有一个同事甚至是柳州本地人,评价这边的螺蛳粉就是说做的太正经了,在本地都是满大街到处都是,小料、辣油都是自己自助随便加的,甚至好多门店连个门头都没有,辣油也没那么辣,吃起来不够过瘾。而且他说正宗的本地螺蛳粉是不臭的,这把我震惊了,我也没去过那边,下次有机会去了验证一下子。 螺蛳 我依稀记得,那个柳州的同事跟我说的是正宗的螺蛳粉里面是没有螺蛳的,只是烫头是用螺蛳熬的,取其一个鲜味来,但是现在去吃的全部都有螺蛳在里面,也是有点恍惚了。这个螺蛳也不是某种特别固定的种类,那边常用的就是当地的石螺,我经常在这边吃的都是田螺做的。可能味道没有当地好吃这个螺蛳也是其中一大原因吧。 酸笋 酸笋就是螺蛳粉中的臭味来源,应该是在发酵中产生的,我在菜市场有看到过完整版的酸笋、散发着臭味的那种,不过由于这种酸笋在发酵中还会产生大量的谷氨酸之类的鲜味物质,所以又好吃又臭又别有风味就是这么来的。 炸蛋 不是炸弹💣,别看错了哈哈。说起来这个炸蛋还真的是一绝,一点少少的蛋液都能炸好大一个,螺蛳粉的绝配就是这个炸蛋,我一般喜欢直接放在碗里,让多孔酥松的炸蛋直接吸满了螺蛳汤和辣油,然后饱满的一口连吸带咬,直接让这个「炸弹」在口腔中爆炸,当然这个这个蛋也是吸油大户,吃上一个感觉胆固醇立马爆表,但是精髓就在这李了,有时候被辣油呛到也得继续吃。 垫在碗底的青菜必须是空心菜,这个是柳州同事跟我再次强调的,拿生菜充数的都是异端!其他的配菜比如花生、木耳丝、以及炸腐竹,也都是必不可少的,毕竟螺蛳粉这种重口味美食,吃的就是一个复合口味。 粉 其实我不太喜欢圆粉,我自己吃起来有一种说不上来的塑料口感,所以每次去吃我都会让店家把粉换成细面。当时那个公司我经常去的原因就是那个店家有细面,而且允许给吃「柳州螺蛳面」,要是没有细面,就换成河粉,嗦起来感觉更加过瘾。螺蛳粉现在也有方便装,也搞成一个产业了,但是包装的总是没有现做的好吃。什么时候去广西了必须得嗦它一大碗。

2024/12/13
articleCard.readMore

炒细米粉🍝

初来广东的时候,这边的很多平价食物我都是不太容易接受的,跟老家的饮食习惯差别太大了,在深圳落停的第一顿饭,在一个城中村里面点了一碗汤粉,我当时的感觉就是白开水上放了一撮米粉,上面飘着几片白花花的肉片,碗底几片生菜叶,吃起来也是寡淡无味,最后还是搅和了点湖南辣椒酱才吃完的,可能从重口味的省份初来乍到这里大都是这个感觉。 所以像是肠粉、汤粉、之类的我都是吃了一段时间才慢慢接受的,但是有一个例外就是「炒细米粉」,这个我从第一次吃就觉得很好吃很喜欢,虽属于是街边基础款牛马食物,但是 炒 一般就是在下班回家的路上,城中村路边有一个摊位,有时候可能是个三轮车,车上挂着一大罐子液化气,简易灶台上面一个已经变形凹陷的黑褐色铁锅,台面上都是四处散落的米粉还有烤焦的配菜,一条粗壮的手臂不断地上下翻腾颠锅,颠锅的过程中会用脉动做的调料瓶挤一些自制的生抽进去,再来两下手勺加一些鸡精味精之类的调料,一靠近就有仿佛是大圣进炼丹炉那样烤人的感觉,以秒为计时单位搞定一份米粉,基本上这种就不会难吃,就得是这种粗粝又猛烈的感觉才能炒到这个感觉。 细 其实我老家也有类似的炒粉,但是基本都是炒的宽粉,这里是宽粉而不是广东的那种河粉,比河粉更宽一些,更薄一些,口感也算是软的哪一种,整体更加浓油赤酱一些。这种米粉虽然很细但是很有韧性,配菜的豆芽和一点青菜都很脆生爽口,也有加点胡萝卜丝增加点颜色,鸡蛋也是松散吸味,最重要的是非常有锅气,必须得是街边的大火猛灶炒出来的才算是焦香入味。 米粉 米粉的主要成分就是米,一般也不会自己做米粉,都是直接送成品米粉到店里。店里面一般都是把米粉都泡在桶里面,炒的时候直接抓一把控一控水,如果生意比较好的直接就一份一份的分好放在一次性饭盒里。也正是因为这种很细但是又韧的特点,爆火猛炒几下几乎就完事儿了,也不会断掉,当然也有软烂的那种,炒出来就容易稀糊糊的。 一份炒米粉必须得干香、松散、入味、美拉德反应的集中表现,如果炒出来碗底有油水流出,那这份米粉算是失败了,吃起来会非常的腻,从几块钱一碗吃到十几块一碗,从鸡蛋炒的到加了肉丝、香肠、牛腩,价格一直在上涨,就是路边的摊摊也越吃越少了。

2024/11/22
articleCard.readMore

热干面🍜

好像整个湖北省算得上全国闻名的面食也就「热干面」这一款了,以前在武汉上学的时候,对于热干面的态度是不冷不热,不主动吃也不拒绝吃。虽然小时候在老家也有卖这个的,但是吃的频次也不算太高,只记得楼下有五毛钱一两,那时候早上上学,爹妈说早上可以吃二两热干面去,是的,那时候热干面不是用碗来计算,是用「两」这个单位。 热干面虽然没在我本人的面食排行榜靠前的位置,但是属于特别时不时的还是想吃上那么一碗,再加持上老家滤镜,写一篇文章还是没问题滴。 热 这第一个词儿的来源就是已经烫好的面,其实面已经是熟了的,一般的小店在头天晚上就把碱面煮好,一般放在一张大桌子上面,一边用筷子挑起来,一边撒油,一方面是可以快速降温,一方面是可以防止面粘在一起,有时候还会架上电风扇降温降的更快。这个过程称之为「掸面」,在油和这种力气活的作用下,掸出来的面一定是根根分离的。待面都晾凉之后,就可以等待出餐使用了。 直接徒手抓上个二两头天准备好的碱面到笊篱中,在沸水中来回搅动几下,上下荡一荡,整个过程也就那么个十几秒,最后控一控水,把笊篱中的面抖的稍微干一些,就可以放到碗里面了。 干 早餐摊点上装热干面的碗,一般都是一次性的纸碗,上班上学的很多也没空坐在位置上细嚼慢咽。飞奔,对就是这个词,在武汉上班上学的时候我就这么干过,左手端着热干面,右手拿着筷子,一边脚下不停,赶着上班上学,一边把热干面搅拌开,搅拌开之后直接大快朵颐,走到半路基本一碗热干面也干光了,擦擦嘴上的芝麻酱,遇到垃圾桶直接连同纸巾一起丢进去,继续赶路,整个过程行云流水。我依稀好记得更厉害的大大神,可以一边骑自行车一边吃热干面,属实是登封造极了。 热干面最开始发明的时候就是属于码头文化,码头上做气力活的工人们,在干活的间隙,快速便捷的进食一大碗碳水,这种没有汤水的冒热气的挂着芝麻酱的干爽面条无疑真的就是最好的选择。 面 黄色的碱面一直都是不可动摇的,后面也有做成热干粉、宽粉之类的其他主料,但是碱面总是不可替代,在老家我从小到大吃过的碱面差不多有三种,一种是细一点的圆面,一种是粗一点的圆面,还有一种是扁面,扁面通常拿来做汤面。热干面大都是粗一点的那种圆面,我个人是偏爱细一点的那种。 面里面的配料最最基本的就是辣萝卜丁+芝麻酱,有时候小店里有自助的酸菜沫和小葱,也都可以加上几勺子,有爱吃辣椒的加上点辣椒油。现在也有卤水搞上几锅在旁边,也算是多了几种配菜,卤水干子、香肠、卤蛋什么的,也可以让老板把里面的卤水搞一些到热干面里,加一些复合的味道。 也许真就应证了我同学说那句话:热干面是连着多吃几次就会腻,但长时间不吃就会想一下子的那种面。

2024/11/20
articleCard.readMore

Kong 3.7重磅上线!Kong AI Gateway 正式 GA!🦍

Kong Gateway 3.7 版本已经重磅上线,我们给 AI Gateway 带来了一系列升级,下面是 AI Gateway 的更新亮点一览。 文转载自 Kong Inc 公众号,原文查看 https://mp.weixin.qq.com/s/zMZpuEA1tI0UNlD7X7PP8A AI Gateway 正式 GA 在 Kong Gateway 的最新版本 3.7 中,我们正式宣布 Kong AI Gateway 达到了通用可用性(GA)阶段。 现在,AI 开发者们可以专注于开发 AI 定制应用,比如利用大型语言模型(LLM)和检索增强生成(RAG)技术打造的聊天机器人,或者其他 AI 集成方案。他们无需再从零开始搭建底层架构,去构建保证 AI 应用在生产环境中安全、可监控的基础设施。Kong Konnect 和 Kong Gateway Enterprise 平台将提供所需的扩展性支持。 此外,Kong AI Gateway 现在也可以作为一个软件即服务(SaaS)解决方案完全部署在云端。同时,Kong 还推出了新的 Konnect Dedicated Cloud Gateways 选项,供用户进行云端部署。 Kong AI Gateway 可以用于广泛的场景,帮助加速新的人工智能应用程序在生产环境中的落地。 对现有的 OpenAI SDK 提供支持 Kong AI Gateway 允许让用户通过 OpenAI API 规范作为统一标准,访问其支持的所有 LLM。 使用开发人员熟悉的 OpenAI API 规范将大大简化大家上手的难度。 并且, Kong AI Gateway 原生支持了 OpenAI SDK 客户端库,进一步简化了构建 AI 代理和应用程序的过程。您只需将请求重定向到指向 AI Gateway 路由的 URL,即可通过 AI Gateway 使用LLM。 如果您已经使用 OpenAI SDK 编写了现有的业务逻辑,则可以重用它来使用 Kong AI Gateway 支持的每个 LLM,无需修改代码,因为它是100%兼容的。 引入流式 AI 消息支持 Kong AI Gateway 已在”ai-proxy” 插件中,对所有LLM引擎加入了对AI的流式交互能力的原生支持。这将解锁更多实时体验,而不用等待 LLM 完成处理后再发送回客户端。 在流式模式下,响应将以词元(token)为单位通过 HTTP 响应块(SSE)逐个发送。用户可以通过设置“ ai-proxy” 的以下属性来启用该功能: 1 2 3 4 config: model: options: response_streaming: "allow" 功能启用后,客户端便可在请求体中显式地进行流式请求,例如: 1 2 3 4 { "prompt": "What is 1 + 1?", "stream": true } 凭借这项新功能,Kong AI Gateway 的用户将能够打造更具吸引力和互动性的人工智能体验。 基于 Token 的高级限流能力 (企业版) 我们正在引入一项基于 token 请求量进行限流的企业级功能。通过启用新的“ai-rate-limiting-advanced” 插件,客户可以更好地管理组织中不同团队的 token 消耗水平,从而更好地控制整体 AI 开销。对于自托管 LLM 提供商,当应用程序中的 AI 流量增加时,客户将能够更好地调整其在 AI 基础设施上的流量。 Kong 已经提供了基于发送到 API 的请求数量进行速率限制的 API 速率限制功能。而新版“ai-rate-limiting-advanced” 插件则专注于所请求 AI token 的数量,并不考虑发送给它们原始 HTTP 请求的数量。如果客户希望同时对原始请求和特定AI Token进行速率限制,则“ai-rate-limiting-advanced” 插件可以与标准 Kong 速率限制插件结合使用。 ai-rate-limiting-advanced 插件是目前市面上唯一可以用于 AI 的速率限制插件。 基于 Azure 的内容安全能力 (企业版) 新的企业插件“ai-azure-content-safety”允许客户与包括“Azure AI”在内的多个内容安全服务无缝集成,以验证每个通过AI网关的prompt请求。这项功能也被所有ai-proxy插件的所有LLM引擎所支持。 例如:凭借该功能,客户可以使用 Azure 的原生安全服务策略,在 Kong AI Gateway 中检测和过滤所有不和谐的内容,并将该策略应用于所有 LLM 提供商的prompt请求,以实现内容安全的统一管理。 基于 URL 动态选择 LLM 该特性使用户可以通过客户端请求的 URL 路径动态调用所需的模型。同时,用户可以通过在插件配置中硬编码其名称来使用模型。通过启用此功能,Kong AI Gateway 便可以更容易地扩展到希望尝试各种模型的团队,而无需预先在 “ai-proxy” 插件中进行配置。 该功能可以通过 “ai-proxy” 的新 “config.route_source” 配置参数进行配置。并且,用户只需配置一次,便可使所有模型均通过识别URL路径的方式来动态地、灵活地调用。 支持 Anthropic Claude 2.1 Messages API Kong AI Gateway 提供一个 API 接口,使用户可以随意调用部署在云端的或自托管提供商提供的模型。该接口在新版本中得到了扩展,以支持 Anthropic Claude 2.1 Messages 这样的通常用于创建聊天机器人或虚拟助手应用程序的API,用于管理用户与 Anthropic Claude 模型(助手)之间的对话交流。 基于用户需求, Kong AI Gateway 将持续增加对更多 LLM 的支持。 更新 AI 用量统计的格式 随着 Kong AI Gateway 进入 GA 阶段,我们已经更新了所有由 Kong 处理的 AI 请求的分析日志格式。 通过这种新的日志格式,用户可以测量 “ai-proxy”,“ai-request-transformer”和“ai-response-transformer” 所请求的每个模型的消耗情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ai": { "ai-proxy": { "meta": { "request_model": "gpt-35-turbo", "provider_name": "azure", "response_model": "gpt-35-turbo", "plugin_id": "5df193be-47a3-4f1b-8c37-37e31af0568b" }, "payload": {}, "usage": { "prompt_token": 89, "completion_token": 56, "total_tokens": 145 } }, … more AI Plugins 这种新的分析日志格式取代了旧的格式,以便企业用户实现更精细化的用量管理。

2024/8/27
articleCard.readMore

豆角蒸面🍜

「蒸面」、「卤面」、「焖面」,听上去都是河南特色的面食,可能是由于我的老家跟河南离得非常近,所以我从小到大也吃这个,家里也是经常做这个。不过我也不太能分得清这三者的区别,在我看来就是同一种面,而且在我家,「蒸面」和「卤面」的叫法会更多一些,做法也很简单。河南当地、陕西、山西好像都有这种面,有的是需要先整一下,有的是直接连锅焖,大同小异。 来深圳之后我也经常自己做着吃,稍微还原一下小时候的味道,也算是我第二喜欢的面食,自我排名应该是在《襄阳牛肉面》之后。 豆角 豆角蒸面顾名思义,豆角就是这个面食的主角,豆角可以用四季豆,或者是长的那种豇豆都可以,需要长时间的蒸煮,四季豆豇豆这种耐蒸耐煮的蔬菜就成了做蒸面最黄金的搭档。配料就是五花肉、或者加一些黄豆芽,但我本人又不喜欢吃黄豆芽,不喜欢黄豆芽里「豆」的那个口感,我自己做的时候就不放黄豆芽。也有其他地方加一些其他配料,比如茄子、番茄、土豆,我媳妇儿就喜欢里面加一些土豆。 蒸 从摘菜开始说起,豆角一般直接用手掰成段就可以,掰的时候顺便把两边的筋扯掉,要是特别嫩的豆角直接用刀切就行,我的习惯是掰。五花肉先放进去煸炒一下,我喜欢煸的干一些,多出一些猪油出来,蒸面这样的面多加上一些猪油会更香,感觉有点金黄色快要偏向褐色的时候,把提前准备好的葱姜蒜一股脑直接丢进锅里,滋啦一声香味和油烟一起迅速在厨房弥漫,要是锅里的火开的比较大,可能还会有「锅里着火」的盛景,不过这时候也不用着急,让调料和猪油热烈交织一会,也可以加一些八角桂皮之类的大料。葱姜蒜有点微微焦黄的时候可以下沥干水的豆角了,还是多煸炒一会,豆角有点皱皱的感觉,就可以放生抽老抽翻几下子,之后加上水盖上锅盖,锅开之后咕嘟上一会儿尝尝咸淡,我有时候比较懒的调味了,就丢一点火锅底料感觉也不错。 重要的一步来了,咕嘟的差不多了,感觉锅里的豆角大差不差的熟了,用勺子盛一碗汤起来,放到一边,就可以把面拿起来抖一抖,一边抖开一边往锅里丢,一定要丢的散散的开开的,这样蒸汽才方便照顾到每一根面条,面条盖住整个锅面之后盖上锅盖,中小火静候佳音。趁这时候的空挡,就把刚才的盛的那碗汤再放一点香油,或者根据喜好加点什么其他的调味料都可以。再切一点蒜末葱末一起备用。 根据面的多少,大约过个几分钟十几分钟不等的时间,厨房基本都是弥漫蒸面的香味了,就可以进行最后的一步操作:把那碗加了香油和调料的汤均匀撒到面上,撒的标准 是锅里的面条没有一根白色的最好,紧接着迅速的两手各执筷子,把面和下面垫着的配菜都抖散开,撒上蒜末葱末,再用铲子或者什么顺手的工具翻版均匀。整个操作行云流水一点,不要拖泥带水,趁着锅里的热气还有相当一部分热气的时候,盖锅、关火、焖!什么时候开始吃、什么时候开锅,这样一锅「我本人做的版本」的蒸面就大功告成。 面 蒸面用的面条最好是湿面条,主要有蒸的过程在,湿面条就更容易蒸熟,而且口感会更好一些、蒸的也会更均匀。如果用挂面就会太干,做出来比较容易干一块湿一块,调料也都不太容易入味、做的时间也得更久。 小时候吃妈妈做的蒸面的时候,就经常去楼下街对面的专门做面条的小店买一点湿面条,通常是宽面,但也没有特别宽,有时候是细面,我自己更爱细面一些。要是楼下的做面条的小店没开门,或者懒得跑出去买了,也会用挂面,就是得需要多加一点水、再多蒸一会儿,不然就很容易干的喇嗓子。

2024/5/27
articleCard.readMore

Kong Gateway 3.6.x 正式发布,较大改变!🦍

原文地址:https://docs.konghq.com/gateway/latest/breaking-changes/ 在升级之前,请审查此版本和之前版本中的任何配置或重大更改,这些更改可能会影响 当前的安装。 重大更改和弃用项 通用项 如果您在自定义代码中使用 ngx.var.http_* 来访问 HTTP 头,那么当同一个头部在单个请求中多次使用时,该变量的行为稍有变化。以前,它只会返回第一个值;现在它会返回所有值,以逗号分隔。Kong Gateway PDK header 获取和设置工作方式保持不变。 Wasm 为了避免与其他与Wasm相关的nginx.conf指令产生歧义,Wasm shm_kv nginx.conf指令的前缀已从 nginx_wasm_shm_ 更改为nginx_wasm_shm_kv_ 。Kong/kong/pull/11919 Admin API 对于consumer groups(/consumer_groups)和consumers(/consumers)的接口,现在它们会返回分页结果。列表的 JSON 的 key 已经从 consumer_groups 或 consumers 更改为 data。 配置更改 dns_no_sync 选项的默认值已经更改为关闭off。 TLS 变更 3.6.0 最近的 OpenResty 升级包括 TLS 1.3,并弃用了 TLS 1.1。如果您仍需要支持 TLS 1.1,请将 ssl_cipher_suite 设置为 old。 在 OpenSSL 3.2 中,默认的 SSL/TLS 安全级别已从 1 更改为 2。这意味着安全级别被设置为 112 位安全。因此,以下操作被禁止: RSA、DSA 和 DH 密钥长度小于 2048 bits ECC 密钥长度小于 224 bits 任何使用 RC4 的密码套件 SSL 版本 3 此外,压缩已被禁用。 3.6.1 现在在OpenSSL 3.x中默认禁用 TLSv1.1 和更低版本。 插件变更 ACME (acme), Rate Limiting (rate-limiting), Response Rate Limiting (response-ratelimiting)插件:跨插件标准化的 Redis 配置。Redis 配置现在遵循一个通用的模式,该模式在其他插件之间共享。 Azure Functions (azure-functions):Azure Functions 插件现在删除了 upstream/request URI,并且仅在请求 Azure API 时使用 routeprefix 配置字段来构造请求路径。 OAS Validation (oas-validation):在内容类型不是 application/json 时绕过模式验证。 Proxy Cache Advanced (proxy-cache-advanced):已删除 proxy-cache-advanced/migrations/001_035_to_050.lua 文件,该文件阻止了从 OSS 到 Enterprise 的迁移。这是一个重大更改,仅当您从 Kong Gateway 版本 0.3.5 到 0.5.0 之间升级时才会生效。 SAML (saml):调整了 SAML 插件的优先级为 1010,以纠正 SAML 插件与其他基于customer的插件之间的集成。 已知问题 以下是可能在未来版本中修复的已知问题列表。 操作系统要求 Kong Gateway 3.6.0.0 需要更高的 ulimit 才能正常运行。如果 ulimit 设置为 1024 或更低,它将无法正确启动。我们建议将您的操作系统的 ulimit 设置至少为 4096。 在3.6.1.0中修复的问题 虽然通常建议为 Kong Gateway 设置更高的 ulimit,但您可以升级到 3.6.1.0,再次从默认值 1024 开始启动。 HTTP/2 对于读取 request body 的插件需要 Content-Length Kong 3.6.x 引入了一个对于读取传入请求主体的插件的回归。Clients 必须指定一个表示请求主体长度的 Content-Length 头部。如果不包含此头部,或者依赖 Transfer-Encoding: chunked,将导致 HTTP 响应的错误代码为 500。 影响如下插件: jq Request Size Limiting Request Validator AI Request Transformer Request Transformer Request Transformer Advanced Kong官方正在寻找解决方案。

2024/3/2
articleCard.readMore

襄阳牛肉面🍜

在之前的《岂因福祸避趋之,跑完还得继续吃》里面有提到过襄阳牛肉面,但是鉴于我真的好久没吃过了,势必是要单独为襄阳牛肉面写一篇。这个面也真的算是比较有特色的了,比如使用的面条是碱面,碗底垫着的是绿豆芽,除了这个面,我去过这么地方还没碰到第二个这么加的。要说口味的话「火锅面」算是跟它比较接近,而且火锅还得必须是麻辣的牛油火锅,就是放冷了会有橙红色的固体油脂封在锅口的那种。 襄阳 我长大的地方算是个三省交界的地方,也没有什么享誉全国的美食特产什么的,但是我一直都挺喜欢隔壁市的这个牛肉面 – 襄阳牛肉面,虽然我并不是襄阳人。其实我一直叫它襄樊牛肉面,没别的,因为从小就这么叫的,那时候知道襄樊这个名字的来源是因为城区是分了襄城和樊城,后来这个牛肉面名字也随着城市的改名也一起改名了。 牛肉 牛肉面里面最有味道的辣卤一般都是在店门头放一口陶锅,两口三口的都有,一口放辣卤的牛肉,一口放卤过的海带豆腐,还有放肥肠的,迎客的硬招牌就从这些陶锅的味道里蔓延开来。小时候吃的更多的是海带豆腐面因为它更便宜,海带也是卤过一遍的,豆腐呢,有些店是直接就用豆腐过卤,我更喜欢的一种是切成豆腐丁之后,过油炸过一道的,每一颗油炸豆腐丁都吸满了辣卤汤汁,顺着碱面一口下去毫不留情,一干到底。 说到底辣卤的卤,精髓还是飘在最外面的那层红油上,红油除了牛油熬制的香味,通常也还会有一些碾碎的辣椒面,比较细的那种,吃完了面,有时候在碗边上还能看到点点斑驳的辣椒面,升华的辣味就是从这里来的。吃完还依旧会回味一下子,吃不惯这个麻味的也挺多的。 面 牛肉面的用料是碱面,跟热干面是一样的,而且我特别喜欢细一点的那种碱面,出了湖北之后真的就没有吃过细的碱面了,太粗的减免咀嚼起来没有那种爽脆感,蔫蔫的黏糊。碱面吃起来的口感更加劲道有嚼劲,刚好我个人也不喜欢那种煮的软塌塌的面。襄阳牛肉面的面一般都是提前煮熟了之后放在那,点单之后用笊篱盛面在沸水中来回浸烫数次,待熟透滚热后迅速盛入碗中即可。通常做襄阳牛肉面的小馆子也会做热干面、汤面之类的,面可以通用嘛。 垫在碗底的豆芽才是一绝,必须是使用的绿豆芽,不需要二次汆烫,直接垫在碗底,面煮好之后直接盖在上面,浇上热汤、辣卤,靠着这些余温直接把绿豆芽烫到将脆不脆。我特别喜欢这个绿豆芽的口感,每次去点的时候我都会嘱咐一下,多放一些豆芽。

2024/2/7
articleCard.readMore

第三十二年冬至

这篇文章应该是归属于到2023年的,奈何每年这篇文章都拖延了,也就不自欺欺人了,索性放到2024年类别好了,不过农历新年还没到嘛,也还能算做是2023年。今年应该是自2018年以来文章写的最少的一年了,真正原创的更少了,基本上工作上的比重一高起来,我就感觉有点懒惰,再加上带娃,这个 Blog 的优先级就算是拉到最低了,祈祷一下明年开始更新多点文章吧(其实在知乎发的更多一些)。 今年我的高中同桌同学也结婚了,去广州参加了他的婚礼,就这样定居广州了,也算在广东省城也有个驻点了,这样算来我的两个伴郎现在也都结婚了,全都是人生新阶段了。在广州和老孟也又一次深夜言欢,高中班上的同学也在工作十年之后考上华科研究生,肥肠之佩服以及羡慕。 码字 今年在知乎上发的文章也多了一些,也被知乎拉到他们的创作者群里去了,作为知乎第3万多个用户,白嫖了快十三年了吧,现在也可以在知乎写写东西涨一涨粉丝,不过我还是业余时间搞一搞,有时间了发一发,好多人全职写这个,看他们晒的收入也还算是不错的。 话说知乎的变现还是比较少的,比起抖音、尤其是小红书这种同为图文的平台不算是多,但是也在增长中吧,毕竟在知乎上确实是长了不少知识。中秋还收到了知乎的礼盒呢。看这篇文章->知乎2023中秋月饼礼盒开箱!🥮。 人工智能 确切的说是GPT,LLM大模型,从去年年底开始,这个GPT就席卷了各行各业,大有当年互联网更新迭代所有行业的趋势,目前我在一些文章,或者工作中也都已经用上了AI,用来写代码、但是目前都还是谨慎使用中,需要验证需求。 显而易见的是,后面肯定AI是会真真切切的改变各行各业的,尽早的接触并且使用AI一定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身处互联网行业,属于是需要做到头部接触的行当,以后得年头里,会用AI和不会用AI已经是会有很大差别的,目前在知乎的创作,也基本都是和AI相关的,也算是一种知识积累吧,我也是当做一个记事本,知识存储的方式来在知乎写这些文章。 病毒 今年生活的重心还是在娃身上,一整年度额感觉感觉像是经过了几年的新冠病毒侵袭,大人小孩的体质感觉都没有以前好了,娃也是非常受罪,尤其是到了下半年冬天降温那些时日,从第三季度开始,娃一直断断续续的各种生病,也朝医院跑了好多次,拉肚子、支原体、甲流、轮番上阵,你方还没唱罢我登场的感觉,深夜医院也跑了好几次。 自己以前也很少发烧感冒的,就算是感冒也极少发烧,今年也发了几次烧了,办公室里咳咳咳咳的声音也基本上一直没断过,大流行可能真的会一直持续,一定要做好自我防护,甲乙流每年都会流行的,但是大部分人的免疫力似乎都下降了一些,增强体质,多多运动得提上日程。 > 续 今年的年度体检还没开始做,但是有个目标保持的还算满意,就是对于体重的控制,从去年12月开始一直到现在,体重基本做到了没有大幅增长,随着年龄增加,代谢会变慢,慢慢摸索一套适合自己的保持体重自己又能长期接受的保持体重的方式,今年的目标是如果可以的话,体重不变,体脂下降一些,毕竟肥胖是造成很多疾病的元凶之一,尤其是慢性疾病。

2024/1/9
articleCard.readMore

Kong Gateway OSS 官方管理界面 Kong Manager 开源啦!🦍

之前开源版的 Kong Gateway 的管理面板都是第三方的,比如 Konga、Kong dash、kong-admin-ui 之类的,不过随着 Kong Gateway 版本的更新,很多管理面板都缺乏及时维护而无法使用了。 不过来自 Kong Inc 官方公众号的消息:Kong Gateway OSS 的官方管理界面 Kong Manager 开源啦!Kong Manager 之前是只给商业版本使用的,现在开源出来无疑是完全补足了 Kong 开源生态重要一环,开源发布日期还是中秋节这天。 今天,我们很高兴地宣布:Kong Gateway OSS 用户拥有了自己的管理界面:Kong Manager。 我们注意到用户对于可视化和直观界面的需求正在不断增长,特别是技术娴熟的用户也开始注重更加直观的可视化界面。我们在 Kong Enterprise 中提供此功能已经有一段时间了,现在我们很高兴能够将此功能扩展到我们的开源用户群中。 我们把这个管理界面称为 Kong Manager 开源版 项目地址: 文档地址:https://docs.konghq.com/gateway/latest/kong-manager-oss/ 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Kong/kong-manager

2023/10/9
articleCard.readMore

知乎2023中秋月饼礼盒开箱!🥮

作为一个已经在知乎混了12.3808257年的古董级用户,当初知乎还是内测的时候,在微博上问知乎的联合创始人要的内测资格注册了知乎。一眨眼这么多年过去,还是第一次从知乎薅到了羊毛,收到知乎的中秋月饼礼盒,倍感欣慰呐,还差一点被快递弄丢了,邮了三四天才从帝都到货,到货第一时间开箱! 礼盒的内容还是遵从了各大互联网公司礼盒华而不实的传统,收到货好大一个箱子,月饼就四个,其他都是小礼物。 双肩包 一个材料很让人回忆小时候的蛇皮袋子双肩电脑包,外面是裹了一层透明塑料,有种复古又科技的感觉。内胆还是有软质包裹的,有隔层可以放电脑。 加湿器 一个刘看山的遨游太空加湿器,一个宇宙飞船,盖子可以打开,里面的小刘看山可以拿出来。不过这边的湿度已经常年很大了,估计是不太用得上,当个桌上摆件也是不错滴。 茶杯 一个刘看山的冰山茶杯,里面可以打开放茶叶泡茶。茶杯的材料还是珠光流彩的薄薄的玻璃材质,看起来挺贵气的,茶叶就放在刘看山瞅着的冰山里。 还有四个稻香村的月饼,密瓜月饼、乌梅月饼、椰蓉月饼以及枣泥月饼。

2023/9/26
articleCard.readMore

苹果WWDC2023 发布的Apple Vision Pro🍎

看到苹果发的这个Apple Vision Pro,瞬间想到微软当年发布的HoloLens,2015年发布第一代,2019年发布第二代,有幸在2016年的时候,在前公司玩过同事的这个HoloLens的一代产品,当时觉得非常惊艳,现在想来也觉得挺震撼。 苹果的这个新品和HoloLens一样,不单纯的是VR产品,更多的是AR(虚拟现实增强),或者说是更接近与MR(混合虚拟现实增强)?,大致意思就是通过摄像头实时的获取现实中的所有场景,在此场景的基础之上实时建模计算拟合之后再输出。 当时用 这个HoloLens印象最深的就是内置了 一个演示游戏,我带着眼镜看向地面,眼镜就实时建模计算 地面的材质、三维、光照以及周围环境等等信息,然后立马模拟出地面碎裂掉落的场景,实时输出到眼镜画面之上,不过碍于分辨率和计算能力,当时看起来还稍微有点假,不过等硬件和算力跟上去之后,应该会有更多的玩法,也会更加惊艳。 不过一些缺点也是明显存在,重量非常感人,基本就是大半个头盔的感觉,做不了什么太大的动作;戴上之后过一阵子发热就非常严重。二代应该比我当时玩的一代重量和发热控制好很多。 目前微软的这个产品除了给消费者使用,企业级应用也不少[1],例如应用于航空航天、建筑改造、汽车行业、军事训练与作战[2],基本上各个领域都有探索与应用。 不知道苹果的这个消费级的能做到什么地步,如果有配套的能特别让人惊艳的游戏或者应用相辅相成,应该会有概率成功,至于能不能引领下一个时代,还是需要加上一个问号。 如果把这类产品加上AI ,《头号玩家》会不会就真的到来了吧!? 参考: https://www.microsoftstore.com.cn/vr-and-mr/microsoft-hololens-2-industrial-edition https://www.uchstar.com/news_page/247.html

2023/6/7
articleCard.readMore

《高性能MySQL》第四版:视角升级,拥抱新版📖

之前有在专栏里面写过一篇《10本MySQL必看书籍推荐》的文章,里面受众最广泛的一本,而且看的人最多的就是《高性能MySQL》,目前这本书已经出到第四版了,想当年买这本书的时候还是第二还是第三版来着。这一版最大的更新就是拥抱新版本,更新了大量 MySQL 5.7 和 8.0 版本新特性的介绍,删除了很多老版本已经废弃的功能。还增加了一些企业级、架构类别的MySQL提升技能。 新章节 整本书比第三版要薄了一半左右,章节数量也从16章变到了13章,着重增加了「扩展 MySQL」、「云端的 MySQL」、「MySQL 的合规性」章节,不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有更加深入的介绍,甚至在本书的末尾还用极短的篇幅指引了一下「Kubernetes 上的 MySQL」。 云端的 MySQL 「云端的 MySQL」这一章比较紧跟现在的云潮流,书里面直接介绍了现在全球流行的最大云服务商的 MySQL产品「Amazon Aurora for MySQL 」、「GCP Cloud SQL」。非常直给简洁的介绍上云数据库的流程、注意事项、权衡计算硬件消耗,了解云数据库的性能衡量指标等等一些上云必备指引。 扩展性 「扩展性」的这一章节,就讲了MySQL如何应对高速增长的流量、高速增长数据需求复杂度;从哪些不同的维度去扩展、具体如何扩展、如何从读和写去扩展、有哪些工具可以辅助扩展、考虑使用周期性模型去扩展等等。这些问题在做初期架构设计和长期运维的时候是必须要考虑到的。 合规性 现在信息安全已经是各大互联网厂商必须要非常重视的一个环节,「MySQL 的合规性」就着重讲了这一部分,除了信息安全合规,还介绍了如何构建这个合规的控制体系,诸如信息管理、数据分离、日志追踪。基本从企业级数据管理来介绍了这一重要环节,所以从企业技术管理者的角度来看,学习此部分也是必不可少。 看完《高性能MySQL》第四版之后最大的感觉就是,前面几个版本是慢慢指引各位开发还有DBA入门到深入了解使用MySQL,这个版本视野更加开阔了,站的角度更高了,如果想要更进一步朝着初级架构师、CTO进发,增加数据库广度知识,这本书也是值得一看的。当然如果是入门了解、深入学习或者当做工具书来看,第三版+第四版那将是绝配。

2023/6/5
articleCard.readMore

灭蟑螂🪳

今天在V2EX上看到一个帖子是问怎么灭蟑,想起来与蟑螂对抗这么多年,也走了不少弯路,之前买过城中村的「蟑螂药」「老鼠药」无效不要钱的、也用过拜耳的饵胶、还有蟑螂贴、贴墙上的那种黑色小盒子、虽然都有些效果,不过都是反反复复,不能达到一个持续灭蟑的效果。目前正在使用的灭蟑方案是比较可行的,也已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家里基本看不见蟑螂了。 总结一波使用经验,水一篇文章😁。 呋虫胺 买带「呋虫胺」成分的那种喷剂,或者买粉剂回来自己兑,然后持续喷一段时间就可以了,过一段时间定期喷,基本都能保持住,这个东西算是比较新的技术,目前能应对大部分的蟑螂。 成分或者使用效果在知乎上面有很多介绍,基本就是类似于蟑螂的兴奋剂,所以杀死的时候蟑螂都特别兴奋,最主要的事还可以抑制蟑螂卵鞘,防止下一代祸害人间。 使用经验 喷的地点: 家里其实有很多蟑螂窝点,就照着这些地方喷,蟑螂经常出没的地方也喷一些,还有一个经常忽略的就是外来蟑螂,领居家、大楼里、等等地方,家里杀干净了,蟑螂还是会从外面进来,所以家里出入口、门缝内外、外窗户、窗户缝都喷一些最好。 喷的时间: 第一次喷完之后会发现死一大批成年蟑螂,然后很长一段时间家里会比较干净,那如何判断下一次啥时候喷呢,就是会看到一些零零碎碎的小蟑螂出没的时候,这时候其实就是下一批小蟑螂又出生了,再按照 [1] 的方法喷一次。如此循环往复,这样就会发现后面每次需要喷的时间间隔会拉大,就会保持比较干净。后面可以定时去喷,就可以长期保持住了。 最开始喷完的时候会看到蟑螂全部都四面八方的跑出来手舞足蹈挂掉的是正常现象,尤其是第一次喷量大的会吓一跳,勿惊慌,基操。 「呋虫胺」对人体是有微毒的,虽然杀蟑螂含量很低,但是家里有小孩的还是要注意一些,不要让小孩靠近。 「呋虫胺」的宠物毒性木有了解过,可自行搜索一下,但是应该也都在可控范围内。 品牌 直接在马云网搜含有「呋虫胺」的都可以,成分基本都是很低很安全,直接有喷剂,或者买粉剂自己兑,找便宜的买就行,现在卖的比较好的就是「巴斯夫」,目前用的就是这个。

2023/4/20
articleCard.read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