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宏伟蓝图,刘德华的匠心独运:南京城墙博物馆震撼揭秘!
一句话总结
2024年3月16日,我和母亲一起参观了南京城墙博物馆,听到了专业而生动的讲解,深入了解了南京城墙——这个世界上现存最长、规模最大的城墙的的历史和文化。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决策了南京明城墙的建设,没想到刘德华也参与了明城墙的修建。
入场
南京城墙博物馆位于中华门内,西侧是中华门城堡,东侧是当下最热门的步行街——老门东。
进入博物馆,下到地下 1 楼,左手边便是长设展“旷世城垣——南京城墙历史文化陈列”,系统展示了南京城墙的从古到今,历史与文化。
“旷世城垣”四个大字左边的前言里介绍提到了南京城墙的几个特点:
-
它主要由明太祖朱元璋修建,有 13 个城门,全长 34 公里,现存 25 公里,是世界上现存最长、规模最大的砖石构成的城市城墙。
-
它从里到外由宫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城四座城池组成,外郭城有 18 个门,京城有 13 个门,外郭城长 60 公里,遗迹约有 30 公里,合围的城市面积达到 230 平方公里。其长度和规模都是世界第一。
-
南京城墙内部也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浓缩了中国 6000 年的建筑文明。
天地融合,大明之都
第一个板块名为“天地融合,大明之都”,主要讲述了南京的历史,尤其是城墙的历史。
南京城的历史
- 南京建城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原始村落,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吴越楚国等建立了邑城。
- 秦灭六国后,在此设立了郡县。
- 公元 222 年,三国时期的东吴大帝孙权在这里建立了建业,这是南京建都的开端。
- 此后,东晋在吴都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造,南朝的宋、齐、梁、陈也都继续建都。
- 隋唐时期是建设低谷期,五代十国时期,南京作为南唐的都城再次崛起,城市规模扩大了许多。宋朝复用了南唐的格局。
- 接下来的重要节点是公元 1368 年的明朝,朱元璋定都南京,建立了宫城、皇城、京城和外城四重城垣结构,现代南京城的大格局从此奠定,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宏伟的城墙。
- 清代,南京是两江地区的政治中心和驻防地,但后来遭到太平天国的破坏。民国时期,一直到共和国,现在的城墙也是重点保护对象。
展柜里展示了一些古代的钱币和城砖。有些城砖上还印有铭文,上面用楷书记录了砖的烧造时间、地点和相关官职等信息。
最近火热的🔥虚拟货币铭文,翻译也十分巧妙,城砖上的铭文是把字烧制在砖头上,虚拟的铭文也是把特殊的标记附加在比特币上,二者有异曲同工,一实一虚。
明城墙的历史
明城墙始建于 1366 年,朱元璋命令刘基等人在南京开始营建新城,随后 1368 年朱元璋在应天也就是南京称帝,建立大明王朝, 1378 年,经过十年的反复斟酌,最终将南京确定为京师,并开始重点建造城墙。
这里有一个放映厅,半球形的,讲了是天上的天象对南京城市格局的影响,比如紫微垣对应下面的紫禁城,城市的格局,皇宫的布局,跟天象之间的联系,很有意思,值得一看。
还有个”燕雀填湖”的故事,老城区人口密集,修建宫殿需要大量搬迁,不好弄,后来就在城东雁雀湖这里填湖建皇宫,这里靠着中山的龙脉,前面有秦淮河,后面有富贵山,背山靠河,风水特别好。
一砖一石,众志成城
(蹭了上图中讲解员的讲解,讲得极好,既专业,又生动!)
第二个章节叫做”一砖一石,众志成城”,讲的是城墙修筑、城砖的运输制作相关的内容。
1368 年,朱元璋下达了筑城令,然后,就是各地大量的这种城砖、石材、木材、建材,从全国各地源源不断地送到南京,山海堆积,汇集京师,一砖一石,聚土成垣,最终成就了这座高尖甲于海内的南京城墙。
南京城墙的建筑技术和组织管理非常先进和严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夯土砖石技术:城墙内部采用夯土,外部用砖石包裹,这种结构足以抵抗炮石的轰击。
- 糯米灰浆技术:利用糯米熬汤然后混合沙土、石灰等,制造出超强黏合剂,增强城墙的强度。
- 质量监督制度:为了防止偷工减料,城墙所用的砖石上都有负责人的名字。
- 组织管理:朱元璋设立城墙保护委员会,负责协调、指导城墙保护工作重大事项。
这些技术和管理措施的实施,确保了南京城墙的质量和稳定性,使其能够历经600多年的风雨,仍然保存完好。
每一片城砖上面都刻有印有产地,这方便对出了问题进行问责,展览有个旋转的桶,把古代的这个地名跟现在的地名进行了映射,包含江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等地区。 我粗看了一下,大部分地名现在和古代都是一样的,都是某某县。
水系图
在“一砖一石,众志成城”展厅中,有一幅“南京城墙砖产地及运输水系图”,通过文字介绍和地图资料将具体情况全盘呈现给观众。该地图以长江中下游河流为主干,通过灯带方式动感地展现了多条不同水系的城砖运输路线,一览无余。
如上水系图,主线是长江
- 到了江西,连接赣江和抚河等水系,还有鄱阳湖;
- 从安徽宣城的水阳江连接浙江方向。
- 到了湖南,连接湘江等水系。
- 长江往北连接汉江。
- 而南京往苏北方向,则是大运河。
城砖
这里介绍了各种制砖工艺,其中尤为珍贵的是在江西发现了一处明代砖窑的遗址。该遗址是在修建水库时偶然发现的,除了有砖窑和窑洞的遗迹外,旁边还有一些砖泥。这些遗址被运回南京,意义非凡。南京城墙共有 3.5 亿块砖,仅靠南京自身无法炼制,于是发动了五个省的约 200 个县共同参与制砖,并将其运至南京。
物勒工名,缤纷砖文
第三个章节是 “物勒工名,缤纷砖文”,这里主要展示了墙砖,满满摆满三面墙。这些墙砖不仅体现了当时的追责制度,更可以用来研究百家姓、古代不同的篆刻技术、徭役制度。
城砖百家姓
城砖百家姓这部分非常有趣,砖文上记录了制造砖人的姓名,包括当地的知府、知县、窑匠、批批匠等等。这样一来,所有的姓氏都可以在这里看到。这里展示了 700 块城砖,几乎涵盖了百家姓中的所有姓氏。
门口有两台查询机,我查了一下我的姓氏”娄”,果然在某一块砖里有”娄谷俊”;然后查询我妈妈的姓氏“何”,能查到多块都有“何”,这说明姓“何”的人在明朝也明显多一些。
砖头有多方烧制:
- 第一种是工部砖,也就是建设部的人去烧制的
- 第二种是军队砖,军队也是烧造和修筑的主要劳动力来源之一,很多军队都会进行烧制
- 第三种是地方砖,各地的府州县,主要是五个省,都在一起烧砖
比如能看到”刘德华”烧的城砖(上图),这是一个同名的明朝工匠的名字。
还有百家姓,可以在屏幕上输入你的姓氏,然后会弹出古代同样姓氏的人烧制的砖的照片,并给出了几排几号的摆放位置,可以去看真实的砖块。
这些应该都是历史上的小人物,也许早就应该湮灭在历史的长河里,没想到烧制的城砖让他们的名字和城墙一起,永驻南京,并得到了很好的保护,非常神奇啊!
四重城垣,皇都威仪
下一章节”四重城垣,皇都威仪”是展厅高潮部分,系统介绍了南京的外郭、京城、皇城、宫城四重城池。
中间有一个很大的南京城沙盘模型,后面大屏幕循环播放短片,然后介绍了 里 13 外 18,护城河等相关的故事。
其中,皇城分为六道城门,包括了宫城、太庙、社稷坛,形成了左祖右社的格局。
京城有十三道城门,简称”里十三”,按照北斗七星南斗六星设计,包围了秦淮河和玄武湖水系,分为皇城区、商业区和屯兵区(南边商市区就是现在南京的老城,北边中山北路,中央路一线是军屯区,东边是皇城区);
外郭有十八道城门,简称”外十八”,包围了紫金山,分为丧葬区、农林区、运输区等区域。
南京城发展到现在,”里十三”已经全部都属于”市区”甚至是”老城区”了;”里十三”的西侧,长江的东侧,是新城的发展重点;而”外十八”所在的北、东、南三个方向,依然还属于郊区,可见当年的外郭城规模之大。
皇城:
皇城南大门是正阳门,它是明朝,也就是大明王朝的国门,地位极为崇高。它与洪武门、承天门、端门、午门以及象征皇权的三大殿——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都处在同一条中轴线之上。现在北京和南京的中轴线也都在申遗。
中轴线:
皇城的中轴线上的很多地名还保留至今。比如北门叫做北安门,现在就叫北安门街;皇城的午门,现在有午朝门公园;宫城现在是明故宫遗址,南边的御街,现在叫做御道街。这些地名在南京城东都还能找到。
城门今夕
沙盘外圈的展板,详细介绍了南京城门的历史。这块我特别感兴趣,仔细看了很久。大学时期,我就和好友一起,先用暴走(现在叫 city walk)的方式,徒步丈量过”里十三”,后来又骑车,环绕外十八,寻访内外城门。

光华门 在 1958 年被拆除了,通济门也在 1963 年被拆掉了。到了民国时期,又新开了武定门、雨花门和中华东门。
武定门是在 1933 年修建的,雨花门是在 1936 年,中华东门则是在 1931 年。然后在 1958 年,武定门、雨花门和中华东门都被拆除了。不过,它们分别在 2007 年、2009 年和 2007 年又被重新修建了。
聚宝门现在被称为中华门,它是南京城的正南门,也是面朝外秦淮河的最大城门。李白的《长干行》中描绘了中华门外长干里的生活,其中最著名的一句就是“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这也是“两小无猜”这个成语的来源呢。
三山门现在叫水西门,石城门现在叫汉西门,而汉中门还是叫汉中门。在民国时期建了一个新的门,也叫汉中门,位于汉中路。1931 年汉中门开辟,1976 年汉中门被拆除,后来城西干道与汉中路相连接。这些城门的变迁反映了城市的发展和历史的演变呢😄
清凉门是明朝时建造的,后来改过名字,清朝时还被堵塞了,现在它是石头城公园的一部分。
草场门也是清朝修的,因为里面有草场所以得名,现在地名还在,但城门在 1954 年已经被拆掉了。
定淮门最初叫马鞍门,后来改名是因为靠近外秦淮河,有稳定淮河的意思。清朝时它被堵塞,60 年代被拆除。
挹江门是民国时期修的,在南京保卫战中,日军也没能攻下它。在奉安大典中,孙中山的灵柩从挹江门进入南京。后来,挹江门在 1954 年重建。
仪凤门是明朝时期的,后来修建了挹江门之后,它通往中山门的交通地位下降,中间改名为新中门,有振兴中华的寓意。后来修造长江大桥之后,仪凤门的交通节点作用也有所提高。后来在 70 年代,为了修建宁溧路,仪凤门被拆除。然后在 2005 年又重新修建了仪凤门。
钟阜门是明洪武十七年的东门,在 1962 年被拆除。
新开门也叫金川门,边上还开了一个小城门也叫新开门,是现存的唯一一个牌坊式的城门。
金川门是明朝洪武初年修建的,到了清光绪十四年,也就是 1908 年,京市铁路铁路通车,起点是下关江边,从金川门入城,终点在市区,这是南京最早的”地铁”,通火车的城门,太好玩了。1957 年金川门被拆除。...
剩余内容已隐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