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chooler 的新动向
人生就是这么刺激——并不是说有了新小孩,旧小孩就像旧衣服一样服服帖帖的了。事实上 Mk-I 作为我们的第一个小孩,TA 的大冒险还在继续,而且出现了一些令我手足无措的新动向。
霸凌? #
我简直不敢相信作为一个还没有上 Kindergarten 的小孩的家长,竟然已经就要对付这么高端的 boss 了。
就事件性质本身来说,并不能说是严格意义上的霸凌。毕竟这个年纪的小孩,就像我所 assume 的一样,还不能系统性地去恶心别的同龄人。真是谢天谢地。
事情是这样的。数个月前,Preschooler 升到了学校的学龄前最大年龄组的班。该 class 的年龄段比较广一些,既包括了在等着9月能上 K 的小朋友,也有当时差一点才满4岁的像 Mk-I 这样的小朋友。在这样的情况下,最大(超过5岁但不满6岁)和最小(不满4岁)的小朋友,年龄差距最大可以达到将近2岁,也就是人生阅历相差 1/2。Mk-I 作为最 junior 的人进入到该 class 几个星期之后,渐渐出现了不一样的现象——在某个星期一说自己非常不想上学,在某一天下午去接 TA 的时候发现 TA 一个人抱着膝盖蹲在墙角,看到我来接就大哭,说我接得太晚了。但是我并不知道原因,也没有特别去在意。
又过了几个星期,Mk-I 用苦恼的表情透露班里两个小朋友说 TA 画的画是臭的,吃的东西是酸的,还推倒了另一个小朋友的小三轮车——并且这种事情其实经常有发生。这时候我和 Colin 仔细一问,才知道做这个事的两个小朋友是中国裔(姑且叫 TA 们“黛玉”和“宝钗”),而被针对的,除了同是中国裔的 Mk-I,被推倒三轮车的也是中国裔的“宝玉”。这么说,Mk-I 和宝玉的共同点,除了会听说普通话以外,还有在班上年龄最小、英文水平跟非亚裔的小朋友差距不大、性格上属于自成一派比较マイペース的(应该叫我行我素?)这些方面。确实,班里的中国裔小朋友并不只 Mk-I 和宝玉,只是柿子捡软的捏,捏到 TA 们头上而已。
难怪前两个星期 Mk-I 忽然来问我为什么学校里说 English 而家里说 Mandarin,大概是因为宝黛二人在学校也互相说 Mandarin,打破了 Mk-I 一直以来在学校必须说 English 的成见吧——毕竟 Mk-I 从7个半月开始就送学校了,那个时候同班并没有中国裔小朋友,而且大家也不会说话。这么说黛玉和宝钗也不和其他非亚裔的小朋友玩,有可能是因为有了彼此,在学校也不愿意说英文。
同一时间又知道了两个让事情稍微复杂化的事实——第一,因为在暑假,宝玉已经回国了,并且要在国内呆2个多月,所以 Mk-I 要独自面对宝黛二人;第二,黛玉的妈妈也在同一个学校做老师,虽然并不是在黛玉所在的这个班。
一开始听说这些我当然很生气,想到自己小时候经历的种种膈应人的事情,情绪激动起来,甚至要教 Mk-I 几套 Mandarin 的说辞骂回去(被家里真正意义上的大人 Colin 君阻止了,理由是怨怨相报何时了,不过我认为真正的理由可能是他觉得大人亲自下场太 low B),并且要找班里的老师理论。然而 Mk-I 又向 Colin 透露,本来是老师让 Mk-I 跟宝黛二人相处的,因为 Mk-I 是 bilingual。
……唉,麻烦死了。
虽然也曾经气鼓鼓地觉得宝黛的家长没有教育好自己的小孩,但是一想到刚来美国的留学生们,包括过去的自己,也是英文不好,信心不足,只能互相粘在一起,又觉得有点能理解。
回想起自己小的时候曾经有两件武器——小学的时候是拳脚,反击过一次对方就被吓到了,可能是因为没见过女生打人;初中的时候是不知道为什么经常走考试运,被认为是所谓“学习好”,所以被老师罩着。但是这两件武器都不是 transferrable 的,不适用于现在的 Mk-I。最后想出的决定是,教 Mk-I 一些应对的办法——大声说“stop talking to me like that”,以及自由活动的时候避开宝黛二人。虽然我们也不知道 Mk-I 有没有在学校真的 practice 这两样办法。
后来,我们并没有去找班里的负责老师,也没有机会在学校碰到黛玉的妈妈,因此没有向学校的人说过这个 concern。原因有几个——
- 第一是这种破事今后也会发生,所以要先帮 Mk-I 学会自己对付,观察一下 Mk-I 采取办法之后有没有改善;
 - 第二是只有 Colin 才见过班里的负责老师,而 Colin 跟老师并不熟;当然,就算我面对面见到黛玉的妈妈也不会认得,因为我脸盲,就算打过一两次照面,我还是不会记得对方长什么样;
 - 第三是 Mk-I 的表达能力有限,TA 说的事情可能有所夸张,至少是不全面,不能当作指控别人时候的证据。
 
就这样小心地打探着 Mk-I 的情况,过了一天,两天,一周,两周……
两个多月后的现在,宝黛的英文能力似乎有所提升。现在的 Mk-I 也会不时提到自己被黛玉、妙玉、湘云之类的中国裔小朋友说什么“鞋是 sticky 的”之类的。然而放学的时候也会抱抱 TA 们,跟 TA 们说拜拜。宝玉也回到了学校,好像晒黑了并且长高了,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错觉。
总之先这样吧。
家长在学校 #
Mk-I 从三岁开始,我们发现有小朋友过生日的时候会发给全班所有其他的小朋友一个 goodie bag,里面装些 dollar store 买的小玩意——彩带、贴纸、扭蛋、小球。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我们从前都是懒得办这个的。直到 Mk-I 反映宝黛二人说 TA “没有生日”,我才下定决心还是替 Mk-I 争口气。所以前段时间,我们第一次替 Mk-I 准备了生日的 goodie bag。这个 goodie bag 虽然没有赶在生日当天分发,不过有总比没有好吧。总之这次第一次去 Daiso 买了些贴纸、印章一类,也算是某种入门了。不光是 Mk-I 很骄傲,我自己也觉得很欣慰。
其实当家长也是需要学习的,我们虽然学得不快,但是到了现在也学会了情人节送老师巧克力 + note、感恩节送老师 gift card。不过小孩年龄不同的话,家长需要做的也不同;零岁一岁的时候,过节送老师小礼物就好了,三岁的时候外加过生日要在学校吃 cupcake 、外加每人发个 goodie bag,而四岁、五岁开始竟然流行办 birthday party,真是越来越耗精力了。唉。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Mk-I 长到这个年纪,学校开始教做一点手工。拜这所赐,Mk-I 在家里也开始做手工,于是家长就不得不辅导,导致我这个手残党竟然重新拿起了自己十岁以后就没有碰过的美工剪刀。怎么说呢,意外地有点治愈。春节的时候做了个纸灯笼,最近又和 Mk-I 一起折些扇子、风车、千纸鹤(所谓“一起”,当然是我在折纸的同时,Mk-I 在边上捣乱),吊在尿布台上方做成 mobile,给 Mk-II 看一看。再往前回溯的话,Mk-I 其实也亲手包过饺子。这么一看,我们做家长似乎也不是完全划水的……
兴趣班 #
因为对 daycare 发生的事在意了几天,所以又有了新发现,就是在 Mk-I 这个年龄,有小朋友在上兴趣班了——有一天放学接 Mk-I 发现有同班的小女孩穿了那种紧身的舞蹈裙,于是鼓起勇气故作轻松地问了问家长 TA 在上哪里的班,原来就在离学校开车3分钟、走路15分钟的一个小破 plaza 里。原来如此,我很敬佩了,这位家长是有大智慧的,因为——
    
    但这位小朋友的学的项目我不实在怎么感兴趣——这又是一个 paradox,家长只会为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付钱,身为当事人的小朋友反而没有决定权。总之上什么兴趣班,这种消息似乎本来应该是从附近华人邻居的微信群里面搞来的,不过我因为太社恐了不认识人也不知道什么群,于是还是像当初调查应该送 Mk-I 去哪家 daycare 一样,拉了个 spreadsheet,把一些“人家孩子都在报”的几个项目列出来,分别查查周围有什么对应的机构,就这样做一番简短的调查。
……怎么说呢,第一个讨厌的地方就在于,不论是什么兴趣班,时间基本上都是在周中,并且是尼玛周中的下午2-5点。这对于社畜来说就极不友好。当然偶尔有周末的班,一概是迅速报满。
第二个讨厌的地方在于,离家太远了。我家的住处是个有熊出没的村子,虽然不算是 rural,但是出门买个菜也得开车20分钟。所以平常都是非必要不出门,躲进小楼成一统,只要有互联网哪里不都一样。本来兴趣班可有可无的玩意,何必大老远跑出去。
至于第三个原因就更...
剩余内容已隐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