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wstein - Blog

Latest blog posts from Hawstein

马上订阅 Hawstein - Blog RSS 更新: http://hawstein.com/feed.xml

写给 Shawn:不要投资,不要办公室,不组建团队

2025年7月9日 08:00

To: Shawn / Sep 15, 2023
关键词:独立创造 / 现金流 / 小型 B 端 SaaS / 公司的意志与群体性愚蠢 / 不要投资,不要办公室,不组建团队

注:这封回信是 2023 年 9 月写的,那时候说自学技术或代码,言必称 ChatGPT。还不到 2 年的时间,AI 领域又有了巨大变化。我想,身处巨变当中,凡事还是打上时间戳比较保险。因为今天的断言,很可能在明天就失效了。

// 来信片断:关于离开公司开始独立创造的契机

是否要破釜沉舟,我觉得这个是分人的。比如我吧,属于责任心比较强的人,所以一旦在一家公司工作,是比较难做到一边「摸鱼」一边搞副业的。尤其是国内的私企,本来就不是摸鱼氛围,我觉得大部分人都比较难做到一边在国内私企工作,一边做出好的商业产品。但如果有机会换到养老型外企,比如微软或谷歌,那么主业+副业的模式说不定就可行。我知道有个知名独立开发者在「苏州微软」上班,并且副业产品做得如火如茶。但这种「养老型」外企也分部门的,也就是有的部门也比较难摸鱼,所以说,全职搞自己的产品做成的机率肯定要大一些。

破釜沉舟其实也不是那么「悲壮」,也不是真的没有退路。即使我是裸辞来做自己的事情,我也是想好万一做不成之后的路的。我当时定的是半年时间内,产品要上线,且要有付费。不然我就回去找工作。

// 来信片断:好的产品想法应该怎么界定

我说的这两个原则是针对当时我刚辞职,手里什么都没有的情况下,定出来的。也就是说,我辞职了,一下子没有任何现金流收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最先要考虑的自然是「怎么尽快地能做出有现金流的产品」。所以就像你说的,可以做单一功能的简单产品,也可以做教程知识付费(2018 年知识付费还很火)。至于如何确保它能马上有付费,这个就是自己的判断了,也不能保证 100% 是对的。比如对于我,是因为我之前博客上有关于算法相关的 100 多篇文章,而且常年有稳定的访问流量,加上当时国内知识付费兴起,我一下子就觉得如果我出一套视频教程来讲算法,应该会有人付费。所以就这么去做了。结果证明也如我预想的一样。

一旦做出有稳定现金流收入的产品,那么就不太需要遵循这个原则了。比如我上一个产品,开发了一年,我可以投入大量的时间来做,也不用担心这段时间没有现金流收入。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数字标准,就是自己定一个能接受的数字,比如每月稳定的现金流收入是 X 万元。OK,达到这个后,我就可以把赚钱的优先级调低一些,甚至去做一些哪怕不赚钱但我很喜欢的 to C 产品。

关于适合 Indie Hacker 的产品形态,我觉得是有的。既然是 Indie Hacker,说明就你一个人或者 2-4 人的小团队,因此不要去做市场太大的产品,不要做大公司看得上的产品,最适宜的产品品类我觉得就是 to small business 的产品,本身是 to B 保证了客户付费意愿更高,而 small B 保证了这个需求足够小,没有大公司或中型公司看得上。

// 来信片断:为什么是面相欧洲市场的产品

肯定是有理性客观原因存在的。那就是出海做产品的话,付费意愿高且付费能力强的,就是欧美国家。北美的话就美国和加拿大,欧洲的话也并不是说欧洲所有国家,而是欧洲那些发达国家:英法德意瑞等国。它反倒和我家属 transfer 到欧洲没太大关系。因为即使我在国内,我也会想到去考察一下欧洲对应的市场需求是否被满足。

// 来信片断:为什么是不要投资,不组建团队

对的,目前仍然是这个原则(不要投资,不要办公室,不组建团队)。我从做视频教程开始,就有投资人找我要给我投资,到后来做 SaaS 一样会有投资人想投。但是我一想到我以前待过的公司(也算是创业公司),我就发现,公司虽然不同,人也不同,但相同阶段遇到的问题很多是相似的。也就是说,你按照现在互联网这一套来搞公司,有些问题就是无法避免的,或者说大概率无法避免的。这个其实挺有意思的,我觉得可以把它称为「群体性愚蠢」,哈哈。就是,你作为单个个体,有时会觉得,公司这个决策看起来这么愚蠢,怎么还会被做出来呢?可是一旦个体处于公司当中,做决策的其实就是「公司」,可以认为公司里所有个体组成了「公司」这个超级个体,它仿佛有了新的意志,而它的每一个决策,其实就是公司里所有人合力的结果。所以自然是有可能做出让每个人都觉得不太满意的决策,包括公司的创始人。

「不要投资」我是肯定会继续坚持的,因为我选择做现金流稳定的产品,投资对我来说其实没有意义。有人会说,有了投资后就可以招人啊,做大做强啊。确实,资本的杠杆就是干这些事的。可是现在的我更愿意过一种自由的,没有来自公司的乱七八糟的问题的生活,哪怕钱赚得少一些。

「不要办公室」也会继续坚持,因为没有必要。

「不组建团队」这一点,未来可能会有变化。也就是说,未来我可能会招人,但不会招全职,而是以合同工的形式进行远程合作。我更喜欢松耦合的组织关系。可以比较容易解耦,其中的个体也会更加自由。关于团队和组织这一块,Gumroad 做了个很好的榜样。未来如果要搞团队,我大概率会参考 Gumorad。相关文章:

No Meetings, No Deadlines, No Full-Time Employees

// 来信片断:Indie Hacker 如何处理技能树问题

我觉得你提到的两个方案都行。具体看自己的偏好。找个技术合伙人一起,就会更快,你不用重新学很多技术。这一块的话,国内有个非常棒的例子,就是:少楠+白光(flomo 的创始人)。少楠擅长产品与营销这一块,白光擅长技术。他们的组合真的就属于非常棒的组合。但这个的难点在于,你得找着这样一个和你志同道合的靠谱的技术合伙人,最好就是你已经认识的前同事/同事/朋友,千万不要临时去哪里抓一个不认识的,我觉得这些都不太靠谱。合伙人选择不只是看技术,人品,责任心,包括其他性格方面的东西,都是很重要的考虑。所以,其实还挺难找的。

自学技术的话就不依赖外界,反正就在自己。而且,现在有了 ChatGPT,说实话,自学技术的难度已经很低了。尤其是,目标是做出产品,而不是去精通技术。在这一块,很多时候,知其然其实就够了。我是后端出身,现在有大量的前端代码,其实就是靠 ChatGPT 帮我写的,我只不过负责验证调优一下。

Best,
Haw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