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yond the Void
Recent content on Beyond the Void
马上订阅 Beyond the Void RSS 更新: https://www.byvoid.com/feed
歷史假名遣簡介
什麼是歷史假名遣
現代日語的規範化其實歷史並不長久,基本上是二戰後固定下來的。儘管日語現在的「言文一致」程度可能還是不高,但相對過去已經簡化了不少。二戰後,盟軍控制下的日本啓動了語言文字改革,其中最爲人所知的是1946年的「當用漢字表」。在美國人的監督下,日本新政府提出的當用漢字規定了漢字的使用範圍,扶正了略字(新字體)的地位,並允許對生僻字同音替換,還制定了漢字假名混同書寫的原則。雖後來又有多次修補改正,但基調不變。
同樣在1946年,日本國語審議會還對假名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即「現代假名遣」。相比漢字改革,假名遣改革纔是更根本的改革。「假名遣」的意思是假名的使用方法,用更普通的語言學術語來說就是正字法(Orthography),一套語音到文字的轉寫規範。
對不同語言來說,有的語言有官方制定的標準正字法(如德語),而有的語言只有通行的規範(如英語)。經過了標準正字法改革的語言,一般傾向較低的正字法深度(書寫形式中單個字母和音位一一對應的偏離程度)。較低的正字法深度會讓拼讀和書寫都比較容易(但不一定會讓辨認更加容易)。例如德語的字母a不管在什麼時候都讀/a/這個音位,而英語的a則有不規律的好幾種讀法。經過了現代假名遣改革,日文假名的正字法深度降低了一些,但還是沒有達到百分之百的一一對應。
到底什麼是歷史假名遣(日語:歷史的假名遣ひれきしてきかなづかひ
)?一言以蔽之,就是1946年日文正字法改革之前,從平安時代自然延續的假名書寫規範。歷史假名遣相比現代假名遣有大量的同音假名,其中蘊含了歷史語音流變。如果對歷史音韻學有興趣,那麼必須瞭解歷史假名遣。
歷史假名遣的變化規律
從現代假名遣直接倒推歷史假名遣是不可能的,原因是現代假名遣合併了大量標準日語中已經變得同音的假名。本節介紹現代假名遣和歷史假名遣的差異,涉及到日語的歷史音韻變化,並通過中古漢語(廣韻)的音韻來推理漢字音歷史假名遣的變化規律。
「ゐ」和「ゑ」
大概很多人跟我一樣,最早接觸到歷史假名遣大概是因爲「ゐ」「ゑ」這兩個假名。這兩個假名是五十音圖わ行的い段和え段對應的假名。現代假名遣中「ゐ」「ゑ」已經分別合併到了「い」「え」。
例如:
- 和語詞「居る」歷史假名遣作「ゐる」。廣韻止攝合口呼的漢字音是「ゐ」,如「威」「胃」「維」等。
- 和語詞「聲」歷史假名遣作「こゑ」。漢語詞「自衛」作「じゑい」,「智慧」作「ちゑ」,「圓 」作「ゑん」。
有一點不太明確的是止攝合口呼わ段之外(非零聲母)的字,如「水」「類」,有些辭典歷史假名遣寫作「すい」「るい」,有些辭典寫作「すゐ」「るゐ」。鑑於零聲母寫作「ゐ」,我傾向於後者。不過這兩者是同一個音位,沒有對立區分。
除此之外,わ行う段的假名也是可能存在的,但是由於在歷史文獻中過於罕見,Unicode也沒有收錄。有一篇個人研究詳細探討了這個問題。
あ行變化
除了「ゐ」和「ゑ」兩個已經合併廢除的假名,あ行「い」「う」「え」「お」也分別合併了は行和わ行對應段的假名。
其中現代假名遣的「い」可能來自「い」「ゐ」「ひ」,「う」可能來自「う」「ふ」,「え」可能來自「え」「ゑ」「へ」,「お」可能來自「お」「を」「ほ」(甚至有「ふ」,例如「倒れる」作「たふれる」)。
除了前面說到的「ゐ」「ゑ」,合併的は行假名「ひ」「へ」「ほ」都是基本上都是和語詞,「ふ」有些是漢語入聲字,之後會提到。
か行合拗音
現代假名遣的「か」「が」有部分漢語詞歷史假名遣寫作「くわ」「ぐわ」。這個假名被稱爲合拗音。歷史假名遣寫作合拗音的字的漢音嚴格對應了廣韻聲母牙音(見溪羣疑組)的合口呼,例如「化」作「くわ」,「外」作「ぐわい」,「月」作「ぐわつ」,「願」作「ぐわん」。
「くわ」這個歷史假名遣目前還殘存在一些專有名詞的拉丁字母轉寫上,例如「Hongwanji(本願寺)」。

四つ假名
「四つ假名」特指「じ」「ぢ」「ず」「づ」這四個濁音假名。根據考證,「じ」與「ぢ」、「ず」與「づ」從鎌倉時代(13世紀)開始有混淆的趨勢,主要是伴隨着「ち」「つ」的塞擦音化,從/ti/
、/tu/
變成了/ʨi/
、/ʦu/
。之後本身「じ」與「ず」是濁擦音,「ぢ」與「づ」是濁塞擦音,到了江戶時代共通音徹底混淆了兩類。
根據戰後昭和時代的方言調查,當時日本還有可以區分四類的方言,也有可以區分其中三類的,大多集中在九州與四國地區。同時,還有把這四個假名完全混同到一類的方言,以東北和北海道爲主。
現代假名遣改革根據關東、關西音,廢除了「ぢ」與「づ」。除了連濁和專有名詞外,一律合併進「じ」與「ず」。

は行轉呼
は行轉呼指的是は行假名的輔音弱化,變成了對應的あ行或わ行假名。根據研究は行轉呼的發生相當早,可能從平安時代就開始了。
は行假名在非詞首時經歷了從は行到わ行再到あ行的兩次變化,例如:「上」「うへ」->「うゑ」->「うえ」、「顏」「かほ」->「かを」->「かお」。現代假名遣原型爲「-う」的動詞在歷史假名遣中全部爲「-ふ」,例如:「買ふ」、「吸ふ」、「遣ふ」。
は行假名在詞首的讀音也經歷了從/p/
到/ɸ/
再到/h/
的變化。有一個證據是江戶時代歐洲人來日本貿易時留下的文字和繪製的地圖。下面這個地圖上「萩」寫作「Faghi」,「甲斐」寫作「Kafi」,「播磨」寫作「Farima」,而「播磨灘」寫作「Harima Nada」,可謂十分生動地記錄了語音流變。

「-ふ」入聲
漢語詞詞尾的「ふ」變成「う」也屬於は行轉呼的一部分。
如果對粵語、朝鮮語或者中古漢語熟悉,那麼很容易知道日語保留了完整的-k
和-t
韻尾的入聲字。而-p
的入聲字在日語中就沒有那麼明顯了,原因是大部分-p
入聲字變成了-u
長音,少數跟-t
相混(如「立」讀「りつ」,但「建立」讀「こんりゅう」)。這些-p
入聲字只有偶爾在連促的時候纔會出現,例如「合體」讀「がったい」,「十分」讀「じっぷん」(也有「じゅうぶん」,但是意思不一樣),「入聲」讀「にっしょう」。
-p
入聲字在歷史假名遣中非常清晰明瞭,一律以「-ふ」結尾。例子在後面的長音列表中舉出。
長音變化表
好了,終於到了現代假名遣長音的部分,這是歷史假名遣最複雜的部分。原因是現代假名遣幾乎每個-う的長音都合併了好幾個不同的來源(-uu
除外,如「空くう
」、「風ふう
」)。我把這些不同分爲三大類,分別是現代假名遣結尾爲-ou
、-yuu
和-you
的三類。每個大類下面根據來源再分爲若干小類。
需要注意的是,現代假名遣引入了較小的字母,如「きゅ」,表示一個合併一個音拍的拗音。而在歷史假名遣中,每個音素都是一個正常大小的假名,並非固定一個音拍,如「きやう」。至於平安時代的日語到底怎麼分音拍,這個問題我並不瞭解,也許可以通過古代的俳句來推斷。此外,促音的表示也不用小字,而是普通的「つ」。
-ou
現代假名遣所有非拗音的長音字一律以-ou
結尾,而在歷史假名遣中可以分爲四類。這四類的韻尾分別爲u
和fu
,主元音分別爲a
和o
。
以下的表格列出了所有的組合,空白的格子表示沒有來自漢語的音,括號表示沒有常用的漢字。對於有濁音的組合我在每個格子的第二行列出了濁音。注意沒有列出半濁音,因爲只有連濁纔會產生半濁音。
-au
的來源在廣韻中有兩類(如無特別說明都以漢音爲準),部分是效攝一二等字,部分是宕攝一等字。-ou
大多是東韻一等字和登韻一等字。-afu
來自咸攝一二等入聲字。-ofu
字特別少,基本上是咸攝業和乏韻。
現代假名遣 | -au | -ou | -afu | -ofu | |||||||||||||||||||||||||||||||||||
あ行 | おう | あう 央 |
おう 應 |
あふ 押 |
|||||||||||||||||||||||||||||||||||
わ行 | おう | わう 王 |
|||||||||||||||||||||||||||||||||||||
か行 | こう ごう |
かう 康 がう 號 |
こう 公 ごう 藕 |
かふ 甲 がふ 合 |
こふ 劫 ごふ 業 |
||||||||||||||||||||||||||||||||||
か行 合拗音 |
こう ごう |
くわう 光 ぐわう 轟 |
|||||||||||||||||||||||||||||||||||||
さ行 | そう ぞう |
さう 草 ざう 象 |
そう 送 ぞう 增 |
さふ 插 ざふ 雜 |
|||||||||||||||||||||||||||||||||||
た行 | とう どう... 剩余内容已隐藏 查看完整文章以阅读更多 Beyond the Void Recent content on Beyond the Void 马上订阅 Beyond the Void RSS 更新: https://www.byvoid.com/feed 歷史假名遣簡介2020年5月4日 23:08 Beyond the Void https://byvoid.com/zht/blog/rekisi-kanadukahi/ - 什麼是歷史假名遣現代日語的規範化其實歷史並不長久,基本上是二戰後固定下來的。儘管日語現在的「言文一致」程度可能還是不高,但相對過去已經簡化了不少。二戰後,盟軍控制下的日本啓動了語言文字改革,其中最爲人所知的是1946年的「當用漢字表」。在美國人的監督下,日本新政府提出的當用漢字規定了漢字的使用範圍,扶正了略字(新字體)的地位,並允許對生僻字同音替換,還制定了漢字假名混同書寫的原則。雖後來又有多次修補改正,但基調不變。 同樣在1946年,日本國語審議會還對假名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即「現代假名遣」。相比漢字改革,假名遣改革纔是更根本的改革。「假名遣」的意思是假名的使用方法,用更普通的語言學術語來說就是正字法(Orthography),一套語音到文字的轉寫規範。 對不同語言來說,有的語言有官方制定的標準正字法(如德語),而有的語言只有通行的規範(如英語)。經過了標準正字法改革的語言,一般傾向較低的正字法深度(書寫形式中單個字母和音位一一對應的偏離程度)。較低的正字法深度會讓拼讀和書寫都比較容易(但不一定會讓辨認更加容易)。例如德語的字母a不管在什麼時候都讀/a/這個音位,而英語的a則有不規律的好幾種讀法。經過了現代假名遣改革,日文假名的正字法深度降低了一些,但還是沒有達到百分之百的一一對應。 到底什麼是歷史假名遣(日語:歷史的假名遣ひ 歷史假名遣的變化規律從現代假名遣直接倒推歷史假名遣是不可能的,原因是現代假名遣合併了大量標準日語中已經變得同音的假名。本節介紹現代假名遣和歷史假名遣的差異,涉及到日語的歷史音韻變化,並通過中古漢語(廣韻)的音韻來推理漢字音歷史假名遣的變化規律。 「ゐ」和「ゑ」大概很多人跟我一樣,最早接觸到歷史假名遣大概是因爲「ゐ」「ゑ」這兩個假名。這兩個假名是五十音圖わ行的い段和え段對應的假名。現代假名遣中「ゐ」「ゑ」已經分別合併到了「い」「え」。 例如:
有一點不太明確的是止攝合口呼わ段之外(非零聲母)的字,如「水」「類」,有些辭典歷史假名遣寫作「すい」「るい」,有些辭典寫作「すゐ」「るゐ」。鑑於零聲母寫作「ゐ」,我傾向於後者。不過這兩者是同一個音位,沒有對立區分。 除此之外,わ行う段的假名也是可能存在的,但是由於在歷史文獻中過於罕見,Unicode也沒有收錄。有一篇個人研究詳細探討了這個問題。 あ行變化除了「ゐ」和「ゑ」兩個已經合併廢除的假名,あ行「い」「う」「え」「お」也分別合併了は行和わ行對應段的假名。 其中現代假名遣的「い」可能來自「い」「ゐ」「ひ」,「う」可能來自「う」「ふ」,「え」可能來自「え」「ゑ」「へ」,「お」可能來自「お」「を」「ほ」(甚至有「ふ」,例如「倒れる」作「たふれる」)。 除了前面說到的「ゐ」「ゑ」,合併的は行假名「ひ」「へ」「ほ」都是基本上都是和語詞,「ふ」有些是漢語入聲字,之後會提到。 か行合拗音現代假名遣的「か」「が」有部分漢語詞歷史假名遣寫作「くわ」「ぐわ」。這個假名被稱爲合拗音。歷史假名遣寫作合拗音的字的漢音嚴格對應了廣韻聲母牙音(見溪羣疑組)的合口呼,例如「化」作「くわ」,「外」作「ぐわい」,「月」作「ぐわつ」,「願」作「ぐわん」。 「くわ」這個歷史假名遣目前還殘存在一些專有名詞的拉丁字母轉寫上,例如「Hongwanji(本願寺)」。 ![]() 四つ假名「四つ假名」特指「じ」「ぢ」「ず」「づ」這四個濁音假名。根據考證,「じ」與「ぢ」、「ず」與「づ」從鎌倉時代(13世紀)開始有混淆的趨勢,主要是伴隨着「ち」「つ」的塞擦音化,從 根據戰後昭和時代的方言調查,當時日本還有可以區分四類的方言,也有可以區分其中三類的,大多集中在九州與四國地區。同時,還有把這四個假名完全混同到一類的方言,以東北和北海道爲主。 現代假名遣改革根據關東、關西音,廢除了「ぢ」與「づ」。除了連濁和專有名詞外,一律合併進「じ」與「ず」。 ![]() は行轉呼は行轉呼指的是は行假名的輔音弱化,變成了對應的あ行或わ行假名。根據研究は行轉呼的發生相當早,可能從平安時代就開始了。 は行假名在非詞首時經歷了從は行到わ行再到あ行的兩次變化,例如:「上」「うへ」->「うゑ」->「うえ」、「顏」「かほ」->「かを」->「かお」。現代假名遣原型爲「-う」的動詞在歷史假名遣中全部爲「-ふ」,例如:「買ふ」、「吸ふ」、「遣ふ」。 は行假名在詞首的讀音也經歷了從 ![]() 「-ふ」入聲漢語詞詞尾的「ふ」變成「う」也屬於は行轉呼的一部分。 如果對粵語、朝鮮語或者中古漢語熟悉,那麼很容易知道日語保留了完整的
長音變化表好了,終於到了現代假名遣長音的部分,這是歷史假名遣最複雜的部分。原因是現代假名遣幾乎每個-う的長音都合併了好幾個不同的來源( 需要注意的是,現代假名遣引入了較小的字母,如「きゅ」,表示一個合併一個音拍的拗音。而在歷史假名遣中,每個音素都是一個正常大小的假名,並非固定一個音拍,如「きやう」。至於平安時代的日語到底怎麼分音拍,這個問題我並不瞭解,也許可以通過古代的俳句來推斷。此外,促音的表示也不用小字,而是普通的「つ」。 -ou現代假名遣所有非拗音的長音字一律以 以下的表格列出了所有的組合,空白的格子表示沒有來自漢語的音,括號表示沒有常用的漢字。對於有濁音的組合我在每個格子的第二行列出了濁音。注意沒有列出半濁音,因爲只有連濁纔會產生半濁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