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远未来开发总结
桌游 Deep Future(深远未来)开发告一段落,我为它创建了一个 itch.io 的页面 发布第一个试玩版本。接下来的 bugfix 会在 github 继续,等积累一定更新后再发布下一个小版本。
这是一个兴趣驱动的项目。正如上一篇 blog 中写到,驱使我写它的一大动力是在实践中探索游戏开发的难题。写这么一篇总结就是非常必要的了。
开发过程
我在 2025 年 7 月底写下了项目的第一行代码。在前三周并没有在实现游戏方面有太多进展。一开始的工作主要在思考实现这么一个游戏,底层需要怎样的支持。我使用的引擎 soluna 也只是一个雏形,只提供非常基础的功能。我想这样一个卡牌向桌游数字化程序,更好的文本排版功能比图形化支持更为迫切。固然,我可以先做一个 UI 编辑器,但那更适合和美术合作使用。而我现在只有一个开发者,应该用更适合自己的开发工具。应该更多考虑自己开发时的顺手,这样才能让开发过程保持好心情,这样项目才可能做完。所以我选择用结构化文本描述界面:容易在文本编辑器内编写,方便修改,易于跟踪变更和版本维护。
在 8 月的前两周,开发工作更多倾向于 soluna :
- 维护 yoga 的集成,编写布局模块。
- 增加文本块的支持,支持简单的文字排版。
- 增加 icon 的支持,可以和文本混合排版。
- 增加单色无贴图矩形。这样可以视觉化布局的 box 。
- 增加嵌套图层,而不是之前的平坦化图元。
期间有两个和游戏无关的(看起来很小的)问题花掉了我很多时间:
- 设置窗口标题 api 的多线程竞争引起的死锁。
- 我按照过去的习惯,使用预乘 alpha 的方式处理半透明混合。后将其修改为非预乘模式。
关于 alpha 混合这点。根源在于 20 多年前我使用 CPU 计算 alpha 混合。当时如果将图片像素预先乘上一次 alpha ,可以减少一点运行时的 CPU 开销。这个习惯我一直带到现在 GPU 时代,本以为只是现代图形管线中的一个设置而已。当我独立开发时才发现,现在的图片处理软件默认都不会预乘方式导出图片,这让我自己使用 gimp 编辑带 alpha 通道的图片时,工作流都多了一步。因为 gimp 也是现学的,一下子也没有找到特别方便的方法给图片预乘 alpha ;使用 imagemagick 用命令行处理虽不算麻烦,但增加了工作流的负担。我在上面花掉了十多个小时后(主要花在学习 gimp 和 imagemaick 的用法)才醒悟,配合已有成熟工具简化开发工作流才是最适合我这样独立开发。所以我把引擎中的默认行为改成了非预乘 alpha 。
到 8 月的第三周,已经可以拼出静态的游戏界面:有棋盘、卡片、带文字的桌面布局。虽然从外观上,只是实现一个简陋的静态的带图层排版系统,但视觉上感觉游戏已经有点样子了,而不再仅仅是脑补的画面,这让开发的心情大好。
同时,我实现了基本的本地化模块。其实不仅仅是本地化需求,即使是单一语言,这种重规则的桌游,在描述暂时游戏规则时也非常依赖文本拼接。因为维护了多年 stellaris 的中文 mod ,我受 Paradox 的影响很深。早就想自己设计一套本地化方案了,这次得以如愿。
接下来的四周游戏开发速度很快。在之前三周的引擎补完过程中,我在脑中已经大致计划好后续的游戏开发流程:按游戏规则流程次序,拆分为布局阶段、开始阶段、行动阶段、结算阶段、胜利阶段、文明及奇迹分开实现。每个流程在实现时根据需要再完善引擎以及游戏底层设施。
以游戏玩的流程来依次实现,可以让游戏逐步从静态画面变成可交互的,这种体验能提供一种开发的目标感:让我觉得开发进度在不断推进;而每个步骤其实要解决和补充底层设施的不同方面,解决问题是不一样的,这样可以缓解开发的枯燥感。保持开发的心情最重要,这是我近二十年学到的东西。只是过去我一直偏重于底层开发,一直回避了相对枯燥繁琐重复的游戏功能开发。开发游戏中的不确定性,实现一点点交互功能也要花费大量时间的确是非常打击开发心情的东西。这并不像底层开发有一个确定目标,和 API 打交道(而不是纠缠在低效的人机交互中)也可以直指问题本身。
实现游戏布局设置时,我顺道完善了桌面布局模块,让棋盘、手牌、胜利轨道、中立卡牌区等展示得好看一些。并增加了和鼠标的交互,卡片在区域间的运动等。
待到游戏有了基本的交互,变得可以“玩”了。我发现,一个数字化的桌游最重要的是引导玩家熟悉桌游规则。重要不是做一个详尽的手把手一二三的教学,而是玩家一开始无意识操作中给出有价值的信息反馈。玩家可以学到每个操作对游戏状态造成了怎样的影响。玩家还应该可以随时点击桌面元素去了解这各东西是什么。虽然大段的文字描述对电子游戏玩家来说并不友好,但对桌游玩家来说是必修课。数字版能提供更好的交互手段,让玩家可以悬停或点击一个元素,获得文本解释,已经比阅读桌游说明书友好太多了。
所以我在一开始就花时间在底层设计了这样的提示系统。
打算往下实现更复杂的游戏流程时,我意识到这类流程复杂的游戏,主框架镶嵌一个简单的游戏主循环显然不够用。我需要一个状态机来管理交互状态。一开始并不需要将状态机实现得面面俱到,有个简单的架子即可。Lua 的 coroutine 是实现这样的状态管理非常舒适的工具,几十行代码就够了:gameplay 的状态切换很轻松的就和渲染循环分离开了。
游戏的“开始阶段”本身并无太多特有的 gameplay 需要实现。但是,这套游戏规则中最复杂的 advancement effect 机制在这个阶段就有体现。最难的部分是设计 advancement 的交互。在桌游原版规则中,玩家可以任意指定触发哪些 advancement ,它们的来源也很多样:弃掉手牌、母星区卡片的持久能力、殖民地区卡片的一次性能力等等。每张卡片上可触发的 advancement 数量不一,从 0 到 3 皆有可能,玩家可以选择触发或忽略,最后还可以自由决定对应 effect 的执行次序。
对于桌游来说,这是非常自然的形式:桌游玩家的脑海中一开始就包含了所有游戏规则,大脑会将这些散布在桌面各处的元素聚集起来,筛选出需要的信息,排序,执行,一气呵成。但对于数字版,很容易变成冗长的人机交互过程。每个步骤都需要和玩家确认,因为轻微的差别都有可能影响 effect 结算的效果。这不光实现繁琐、对玩家更是累赘。
所以,电子游戏中更倾向于自动结算的规则,减少玩家的决定权。玩家也不需要了解所有的游戏规则。只有在玩家成长中,从新手到老鸟的过程,玩家可能去关注这些自动结算是怎样进行的,电子规则则提供一些中途干预的手段帮助高级玩家,所谓提高玩法深度。以万智牌和炉石传说相比较,就能体会到内核相似但卡牌效果结算方式的巨大差异。前者是为桌面设计的,后者则天生于电脑上。
不过这次,我不打算对桌游规则做任何调整。专心实现桌游的数字化。有些看似有绝对最佳选择的 advancement ,我也没有让系统自动结算,还是交给玩家决定。一是复原桌游的游戏感觉,二是让玩家参与结算推演的过程,让玩家逐步熟悉游戏规则。
当然,一个 advancement 当下是否可用,这是由严格规则约束的。桌游中需要玩家自己判定(也非常容易玩出村规),而数字版则可以做严格检查,节省玩家记忆规则细节的负担。这个负担依旧存在,转嫁到数字版开发者身上了。为此我在桌游论坛和桌游规则作者探讨了多处细节,以在实现中确定。
advancement 结算这块一开始就决定仔细抽象好,这样可以复用到后续的行动结算部分。不过我还是低估了一次设计好的难度,后来又重构了一次。
另外,从这里开始,我发现这个游戏的规则细节太多以至于我必须提升测试玩法过程的效率。所以设计了一个测试模块。并不是一个自动化测试,而仅仅是为人工测试做好 setup ,不必每次从头游戏。我有两个方案:其一是写一个简单的脚本描述测试用的 setup ;其二是完善存档模块,及作弊模块,玩到一个特定状态就存档,利用存档来促使。
我选择了方案一,在编辑器里编写 setup 脚本。以我的经历,似乎很多游戏项目偏向于方案二,好像有纯设计人员(策划)和测试人员共同参与开发的项目更喜欢那样。他们讨厌写脚本。
行动阶段的开发基本可以按游戏规则中定义的 8 种行动分别实现。其中 EVOKE 涉及文明卡,第一局游戏中不会出现,本着能省则省早日让游戏可玩的想法,我一开始就没打算实现。
而 PLAN 行动是最简单的:只是让玩家创造一张特定卡片,而且不会触发 advancement 。我就从这里开始热身。不过,PLAN 行动和其它行动不同,它不是靠丢弃手牌触发的,而是一个专有行动。这似乎必须引入一种非点击卡片的交互手段。我就分出时间来给界面实现了 button 这个基础特性。同时确定了这个游戏的基本交互手段:当玩家需要做出选择时,使用多张卡片标注上选项,让玩家选择卡片;而不是使用一个文本选择菜单。交互围绕卡片做选择,一是我像偷懒不做选择菜单,二是希望突出游戏以卡牌为主体的玩法。当然,也需要多做一些底层设施上的工作:一开始我打算让每张卡片都在游戏中有唯一确定的实体,但既然卡片本身又可以用来提供玩家决策的选项,就在底层增加了一种叫做卡片副本的对象。
某些行动有独自的额外需求。像 POWER 行动最为简单,只是抽牌而已。但 SETTLE 就涉及和中立区卡牌的交互;GROW 涉及在版图上添加 token ;ADVANCE 涉及科技卡的生成;BATTLE 和 EXPAND 涉及版图区域管理。这些需求一开始在 gameplay 底层都没有实现,只在碰到时添加。
好在这些需求天生就可以分拆。我大致保持一天实现一个行动的节奏,像和银河地图的交互也会单独拿出一天来实现。让每天工作结束时游戏可以玩的部分更多一点,可以自己玩玩,录个短视频上传到 twitter 上展示一下。
部分复杂的部分很快经历了重构。例如星图的管理,从粗糙到完善。一开始只是对付一下,随着更丰富的需求出现很快就无法应对,只能重新实现。中间我花了一天复习六边形棋盘的处理方法 。
交互部分给图形底层也提出了新的需求:我给 soluna 增加了蒙版的支持,用来绘制彩色的卡片。
按我的预想,按部就班的把游戏行动逐步做完,游戏的框架就被勾勒出来了。让游戏内容一步步丰富起来会是我完成这个项目的动力。这个过程耗时大约 2 周,代码产出速度非常快,但也略微枯燥。感觉代码信息密度比较低,往往用打算代码实现一点点功能。这种信息密度低的代码很容易消耗掉开发热情。但它们又很容易出错,因为原本的桌游规则细节就很繁杂,一不小心就会漏掉边界处理。gameplay 的测试也不那么方便,如果依赖人去补充详尽的测试案例,开发周期会成倍的增加,恐怕不等我实现周全,精神上就不想干了。期间主要还是靠脑中预演,只在必要时(感觉一次会做不到位)才补充一个测试案例。
按节奏做到回合结算阶段时,我发现虽然看起来游戏可以玩了,工作其实还有很多:结算的交互和前面的差别很大、还需要补充 upkeep 方块的实现。回合结算事实上是系统行动阶段,虽然玩家参与的交互变少了,但自动演绎的东西增加了。系统结算过程可能导致玩家失败,所以必须再实现一个玩家失败的清点流程才能完整。
到 9 月初的时候,我完成了以上的工作。正好碰上每年一度的 indieplay 评审工作(四天),我在评审前一晚完成了第一个可玩版本(只有失败结算,没有胜利结算),第二天带到评审处,给一个评委试玩。这是第一个除我之外的玩家,表现还不错,居然只碰到 1 个中断游戏的 bug ,还只是发生在游戏最后一回合。来自于专业玩家的评价是:这么复杂的游戏规则想想也知道需要大量的开发工作,一个月就实现出来算是挺快了。缺点是部分游戏流程进行的太快,还没明白是什么就过去了(自动推演的部分);影响玩家选择的支付和结算部分,非常容易误操作选择对玩家不利的选择;至于最后碰到的那个 bug ,可以充分理解。第一次玩家试玩有一两个 bug 是再正常不过了。
我记录了一下玩家反馈,回家调整了对应部分:在底层增加了鼠标长按确认的防呆操作(其中图形底层实现了环形进度条的显示,同时发掘了底层图元装箱的一个小问题:图元拼接在整张贴图上时,需要空出一像素的边界,否则会相互影响),顺便重构了鼠标消息的底层管理 。另外,丰富了不少自动推演的流程的视觉表现,一开始设想尽量快速自动结算方便玩家恐怕不太合适。玩家并不需要过于加快游戏节奏,通过视觉上的推演过程让玩家理解游戏更重要。这些工作做了几个晚上(白天需要做游戏评审工作)。
接下来的两周发生了意外,我的开发工作几乎停滞。...
剩余内容已隐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