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
其零
世说新语不是一本正经史书, 别太认真.
其一
安石不出, 如苍生何?
先别激动, 这儿说的不是你家的王安石. 此处安石是字, 此人的姓名是谢安, 来自王谢堂前燕的里的谢家, 东晋人.
世说新语里全是这些豪门高阀的传说和故事, 多到齁多到腻的那种. 其中王谢两家子弟的戏份更是足. 王家当官的那些早已掩埋在历史长河中, 但是王羲之的作品是超越时代的. 而王羲之的好友, 谢家的谢安, 既是是东山再起这个成语的主人公, 也会在一场改变中国命运的大战里出现. 至于东山, 是当时的会稽, 现在绍兴附近的某个地方, 也是当时所有人趋之若鹜的居停. 罢官了? 没事, 早就想回东山了. 窃以为当时朝廷里日常寒暄少不了对东山房地产市场的讨论, 如果你家在那儿没个小院子供三五同僚来探索哲理和一起磕五石散, 都会阻碍你的仕途进步.
说回书本身, 这本笔记体的故事集很多时候是立观点站队大于一切. 事实不支持观点? 没关系, 摆上去; 没有事实依据? 也没关系, 王谢们金口一开就是事实, 谁稀罕真正的事实啊? 而说实在的, 人民大众的受教育水平和自身欣赏水平决定了他们要的就是这种, 要不抖音之流在当代为何如此流行? 比如说, 在世说新语里, 我们先像在欧几里得几何里定义公设一样, 定义了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是一种美德, 是能够胜任重任的必要条件, 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衍发出了一系列故事(雅量篇). 但是我总觉得这儿的雅量就是矫揉造作. 比如有人下雨天靠着柱子写东西, 一道天雷打中柱子, 衣服都烧焦了, 还在继续写。这得是把人自身的动物性如何压抑才能不惊惧啊! 又比如东床快婿兼书圣王羲之, 当时听说有太傅要嫁女, 上门来选女婿, 其他兄弟都会有些拘谨, 只有他躺在那儿, 还露着肚皮. 我觉得王羲之这儿是不想结婚, 于是上网找了如何破坏相亲活动的帖子, 照本宣科后弄巧成拙了.
说回开篇的谢安, 这种雅量的事情肯定少不了他, 原著不难, 谨录如下:
谢公与人围棋, 俄而谢玄淮上信至, 看书竟, 默然无言, 徐向局. 客问淮上利害, 答曰: “小儿辈大破贼.” 意色举止, 不异于常.
顺便的, 请别把这儿淮上利害当成土匪闹事或者地方叛乱, 这儿谢安收到的消息是淝水之战的结果. 往少了说, 这一战确定了东晋不被灭国的命运; 往多了说, 确立了南北朝并立的态势. 当然, 据晋书记载, 谢安在脱离了客人的视线之后还是挺激动的, 踉踉跄跄, 鞋都磕坏了. 我就觉得, 有必要吗? 表现得像个人不好吗?
其二
山涛和王戎算是竹林七贤里的两个异类. 王戎这个官n代不提, 即使没有竹林七贤的名头, 也注定会踱往权力的巅峰. 但是山涛就更像是靠着自我奋斗了. 虽说也是县令之子, 但是出身是明明白白的寒门. 能够最后位列三公, 绝大部分靠的是超人一等的学识和远见. 看他的事迹, 总有看穿越者的感觉, 因为他的每一步都是能正确地趋利避害, 已经到了无法让人理解的程度了.
山涛在通俗视野里出现, 大都是因为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 这篇不少人小时候都学过的古文里, 嵇康洋洋洒洒地自抒胸臆. 大意是, 我就是受不了当官你还想推荐我, 那我就不是你的朋友了. 但是, 仔细看行文可以发现, 他第一没有说山涛本人品性的坏话, 第二没有说山涛是故意陷害他才推荐了他. 要知道作为曹家子弟, 在司马氏的手下为官, 绝对是如履薄冰. 换一个不熟悉山涛的人, 绝对有理由往这个方面想. 但是嵇康知道自己之前的金兰兄弟的胸襟, 绝对不会做这样的事情. 所以, 我的理解是, 这篇更多是一个公开信, 而不是一个私下的绝交书. 一方面拒绝了来自司马氏的不那么确定的善意, 另一方面也给山涛竹林七贤的历史而补了一手, 让当权者对山涛更加信赖. 至于这两位的君子之交我不相信受到了这封绝交书的影响, 嵇康临刑前还嘱托自己的后辈, 有问题可以找山涛. 历史上也记载着, 嵇康的儿子也是受山涛的推荐而入朝为官.
但是说起这儿的为官, 我总觉得山涛为官的历史有点不太对劲:
山司徒前后选, 殆周遍百官, 举无失才. 凡所题目, 皆如其言. 唯用陆亮, 是诏所用, 与公意异, 争之, 不从. 亮亦寻为贿败.
这段是说, 当时晋武帝的吏部由山涛负责, 推荐了很多很多人, 从来没有任何问题,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只有对于陆亮, 来自上意, 后面陆亮也因为受贿而被拿下. 我知道晋武帝前期更会励精图治一些, 后面承平日久会懈怠很多, 但是作为一个基本的制衡机制, 山涛在朝堂上隐隐一呼百应, 总归是一个问题. 皇上点名要用的陆亮后面因为受贿出问题我相信是确有其事, 但是在那个政治黑暗的年代, 卖官鬻爵算是日常, 山涛自己都有收受贿赂(虽然没使用). 所以我很难因为一个人因为受贿而被法办就信服. 另外一个角度来讲:
晋武帝每饷山涛恒少. 谢太傅以问子弟, 车骑答曰: “当由欲者不多,而使与者忘少.”
赏赐也不会多给, 这让我觉得晋武帝和山涛之间有点什么. 还有另外一个佐证是:
山公大儿著短帢, 车中倚. 武帝欲见之, 山公不敢辞, 问儿, 儿不肯行. 时论乃云胜山公.
武帝想要看看山涛的儿子, 结果被山涛儿子拒绝了. 但是但是, 山涛的儿子凭什么能认为拒绝皇帝是一个选项的?
其三
整个世说新语里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是这样的:
桓宣武少家贫, 戏大输, 债主敦求甚切. 思自振之方, 莫知所出. 陈郡袁耽俊迈多能, 宣武欲求救于耽. 耽时居艰, 恐致疑, 试以告焉, 应声便许, 略无嫌吝....
剩余内容已隐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