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货币和区块链(一):历史的重演
blog.incoming@1byte.io (江宏)
2018年2月4日 08:00
过去这几个月已经有很多朋友和我说,你们怎么不在区块链方面做点事呢,这很适合你们啊,然后把我批判一番。虽然我一直置身局外,但是后来觉得自己的博士论文主要就是关于分布式共识的,而现在很多人喜欢把这个词挂在嘴边,好像成了大家都懂的东西,要是我不花些时间研究一下加密货币和区块链也说不过去,有成为井底之蛙的风险。
几个月过去了,这个领域的热度在不断上升。就在我喝着咖啡写下这段话的时候,旁边一桌就是几个从大公司出来创业的人在谈论着区块链。我一直想找时间写篇文章把过去这段时间的所得总结一下,但是积累下来的内容越来越多,却找不到时间写一篇很长的文章。加上水平有限,也不能很好地把许多关系复杂的内容组织到一起,所以就分为几篇吧。第一篇是比较通俗,对普通人也比较重要的话题。技术层面的问题等下一篇再讨论吧。
对冲基金 Bridgewater 的创始人 Ray Dalio 在反思他早年犯过的错误时曾经说「我再次认识到了学习历史的价值。这次发生的事无非是历史的又一次重复而已。」那么我们就先看看历史吧。
很多批评者把比特币/加密货币的热潮和十七世纪荷兰的郁金香狂热相比,其实离我们更近的一些事更有可比性。
十八世纪的时候一家叫 South Sea Company 的公司在英国成立了。这家公司成立的原本目的是为了帮助政府重组国债,作为交换,政府赋予了它在南美洲进行海上贸易的独家权益(因此名称就叫南海公司)。而当时南美洲的航路都被正在与英国交战的西班牙控制着,这个公司的策划者们都明白,除非西班牙人脑子进水,否则根本没有与南美进行贸易的可能。然而在这家公司成立的对外 PR 里充满了对未来南美海上贸易带来的巨大财富的宣传,他们的总部在伦敦一个奢华的大 house 里以便对外塑造高大上的形象。因为国债可以直接置换这家公司的股票,有内部消息的人都提前购买大量国债,在南海公司成立的时候置换为价格翻倍的股票。
差不多在同时,在海峡对岸的法国,有个因杀人而流亡的英国人 John Law(他的姓似乎有点讽刺意味)成立了一家密西西比公司。他的目的是发行一种新的纸币来替代当时的传统货币(看来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了比特币推崇者那里)。虽然没有任何逻辑上的原因,密西西比的股价在市场宣传和投机者的推动下两年增长了 20 倍,在市值最高时超过了法国全国的金银总值的 80 倍。
密西西比公司股票不断突破新高的消息传回英国,英国人觉得怎么能让钱都被法国人赚了呢,于是股价也正在攀升的南海公司成了应对的答案。大股东们决定充分利用他们的名声和资源,南海公司宣布购买英国的所有国债。为了让相关的法案能够通过,他们给议员、贵族、皇亲送了很多新股的期权,把他们的利益和股价绑定。在此之前南海公司股价是 130 英镑,法案通过后增发新股时价格变成了 300 英镑。由于股票供不应求,很多投资者甚至发生了冲突。公司很快又以 400 和 550 英镑的价格发行了新股,为了降低投资门槛,还允许分期付款。股价最终超过了 1000 英镑。后来的作家描写南海公司的一个董事时说「他左手拿着圣经,右手拿着账本,尽量不让左手知道右手在做的事。」
由于大众对于股票的狂热,仅靠南海公司已经满足不了需求,于是投资者开始寻找其他自己能参与的新项目,而各种迎合这些投资需求的新股也应运而生。这些招股书描述的项目要么没有实际需求,要么根本无法实现。比如从西班牙进口英国本来就有的骡子、海水淡化、为私生子建医院、从铅里提取银、从黄瓜提取阳光、发射方形炮弹的武器、制造永动机等。共同的特点是他们都对投资人许诺了高额的回报。有一些比较「清醒」的项目推广者在圈到钱后就很快离开英国去了欧洲大陆,投资者再也没见过他们。
最终南海公司的董事和大股东们开始大量出售股票,消息传出后价格开始断崖式地大跌。政府官员用尽各种方法也没有能阻止市场信心的崩溃。同样密西西比公司的股价也开始暴跌,人们终于认识到发行新的货币并没有创造价值。英国政府为了保护民众通过了「泡沫法案」,之后的一百多年里英国的公司都被禁止发行股票。
南海公司的股价
类似的事情在现代还出现过很多次,比如上世纪 60 年代美国股市的「电子泡沫」(Tronics Boom)中,任何与「电子」或者「硅」概念沾边的股票马上就能身价倍增。世纪之交的 .com 泡沫导致的股灾大部分人都熟悉,就不再赘述了。从郁金香狂热开始,每一次都对所在国的经济造成很大冲击,需要很长时间恢复。
对于过去一段时间加密货币圈子里的事件比较熟悉的人恐怕看上面这些文字的时候都会有一种熟悉感。加密货币热和上面的事件有一些显著的共同点。
这些事件中都有一些民众并不了解的新事物来刺激他们对于新财富的向往,比如新大陆,比如电子技术和硅,比如互联网,又比如加密货币和区块链。在电子泡沫发生时,有一家卖鞋带(shoelace)卖了 40 年的公司,叫做 Shoelace, Inc.(好直接的名字)。它把自己的名字改为 Electronics and Silicon Furth-Burners 之后,股价马上翻了将近三倍。这个名字的精华还不在于同时包含了 Electronics 和 Silicon,而是有 furth-burners。因为没人知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更增添了它的神秘感。所以长岛冰茶公司改名为「长区块链公司」,或者柯达宣布发行柯达币以后马上能股价翻倍也就毫不奇怪了。
另外在这些事件中,普通投资者都因为害怕错过发财的机会而对投资对象产生了盲目的信任,能忽略几乎所有警示风险的信号。电子泡沫发生时已经有 SEC 这样的监管机构,所以企业不能像南海公司那样完全把投资者蒙在鼓里了,很多招股书里都用大写字母印着类似这样的一段风险提示:
WARNING: THIS COMPANY HAS NO ASSETS OR EARNINGS AND WILL BE UNABLE TO PAY DIVIDENDS IN THE FORESEEABLE FU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