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软件项目管理最佳实践
概述
本文阐述一套适用于工程应用开发项目的迭代管理实践,重点解决如何高效低成本推进项目的问题。该方案适用于小型团队协作,核心特征在于固定产研节奏、标准化交付物以及高频异步协作机制。
本文仅针对技术方案与实施路径明确的项目场景,不涉及工程决策或目标管理范畴。本文也更注重实操,注重立即可以上手实施,不会花太多篇幅去解释这套方案背后的思考和原因。
关于实用(Pragmatic) 的定位:该理念贯穿于我的多项实践方案,包括 架构设计 the Easy Way 实用 Web API 规范 如何做好 PRR(Production Rediness Review)? 等等。实用意味着注重可操作性和实际效果,要领是简单易实施落地,任何人都可以上手执行操作。我对实用的追求来自于《The Pragmatic Programmer》这本书。
注:本文不特定区分项目(Project)和产品迭代(Product Sprint)区别,可以将这里项目管理等同于研发过程管理。
免责申明:没有银弹,本文方法论不一定适合所有场景,并且方案也在持续迭代。如果你的项目有 PM,请优先咨询 Ta。
Mural of La Bre Tar Pits(C.R. 奈特雷阿的焦油坑壁画),图片被人月神话所引用。
在软件项目管理中我们遇到什么问题
软件项目管理常面临各类挑战。就个人经验而言,最直接的困境在于项目无法按期交付。其原因可归纳如下:
- 我的协作方依赖方有问题,他没时间没空或者方案无法满足我
- 需求频繁变更,没想清楚做着做着要改方案,或者实施过程中插入新的需求
- 产出的东西质量不达标,测试阶段一堆问题,迟迟无法交付
- 产出的东西不是想要的,和需求方一对发现偏差太大
- 依赖资源未能及时到位
- 项目计划过于乐观,过度承诺,交付时间比预计的要长,工作量比预期大,难以完成
- 工程难度大,实施过程遇到技术风险,成本高或者难以完成,
- 多项目进行,人力资源挤占
- 多项目并行导致工程上无法满足
- 项目成员的档期不一致,无法有效协作
问题不可怕,定义清楚问题就成功了一半,回到问题本身,让我们来看如何解决。
问题根因分析
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可能更多,我分分类说到底是这么几个原因:
- 需求问题:描述模糊、频繁变更及沟通未对齐
- 协作问题:衔接断层、预期差异及信息同步失效
- 时间问题:周期限制及过程中突发需求插入
- 工程问题:技术实现难度超预期或成本制约
我的项目管理最佳实践
基于上述问题分析,我将这些问题的解法归到几个方向:节奏、交接物、协作。
注意,本文不聚焦解决工程难度问题,也不解决架构师要解决的问题,最多能从项目管理的思路来降低技术风险。
另:对架构问题如何处理问题请移步 架构设计 the Easy Way ;遇到了具体工程难题的同学请咨询团队技术专家。
节奏 - 固定产研节奏比 ddl 更重要
什么是项目的节奏,什么是好项目节奏?
项目节奏的本质在于建立可预期的周期化交付机制。相较于单纯设定最终截止期限(Deadline),采用 Scrum 敏捷框架中的冲刺(Sprint)模式更为有效。每个冲刺构成包含需求分析、设计、开发、测试及上线的完整闭环。良好的迭代节奏具备三重价值:1. 建立明确的时间预期,实现周期化交付;2. 强制需求拆解,推动产品从最小可行版本(MVP)向完善形态演进,避免关门憋大招,最后拉了一泡稀的;2. 规避长期封闭开发导致的交付风险,最怕大搞 58 天,最后 2 天都交不了货
双周迭代
一个好的迭代周期多长比较合适呢?在小型团队协作里面,最长不要超过 1 个月,尽量保持在 2 周,最好能做到 1 周。以一次迭代的周期来看,我自己体感是 1/2 时间用来设计, 1/2 用来建设(开发测试和上线)。不要低估设计花费时间,投入少了后面想追也追不会来。
迭代管理需设置专职迭代经理,该角色承担三项核心职责:规划迭代排期、协调各类会议安排、核验交付材料规范性(依据标准化模板执行,不负责方案质量,材料质量由架构师+下游签收)。此岗位实质承担部分项目管理职能,若短期内无合适人选,应由项目负责人兼任。迭代经理通常从项目成员中产生,建议实施轮值机制。轮岗制度具有双重价值:使成员亲身体验管理挑战,促进跨角色理解;同时通过岗位实践识别流程瓶颈,推动协作机制优化。执行时需确保轮值期间管理职能的完整履行。
高频迭代带来的不少附加优势:直接化解了需求插入问题(任何需求最长等待周期 ≤1 周),紧急需求则通过紧急修复流程(hotfix)处理;大型需求必须进行拆分验证,无法拆解者需通过概念验证(PoC)先行评估技术风险。
迭代中评估需求耗时
这是一个一直被提及的问题,我有两个方案来解决,第一个是提供一个需求时间评估公式:工作量 = (最乐观 + 最悲观) / 2。
第二个是避免搞大需求,所有需求需要评估一下规模,我提供这几种级别标准,extra-large(月级别)/ large(周级别) / medium(天级别) / small(小时级别),我不接受 xl / l 需求,必须拆成 m / s。
需求时间评估是一个普遍存在的挑战,我提出两种解决方案。
第一种方案采用工作量估算公式:工作量 = (最乐观 + 最悲观) / 2。这个公式相当实用,比单一指标更多考虑到不确定性。(其实我还有一套更复杂的通过技术采纳性角度的评估方式,但是不如上一个公式简单易操作)
第二种方案聚焦需求规模控制,要求所有需求划分规模级别,包括 extra-large(月级别)、large(周级别)、medium(天级别)和 small(小时级别)。迭代中要尽量避免 extra-large 与 large 规模需求,将其拆解为 medium 或 small 规模后再行处理。
迭代范例
我们的一个实际案例分享,这是 我负责 产品的 7 月 两个迭代,分成 07a 和 07b 两个迭代。
交接物 - 标准化每个环节输入和交付物
软件的不可见性和抽象性是导致软件复杂性的根本原因。
清楚明确的交接物可以有效降低不可见性和抽象性,这是用来抵抗交付复杂性的核心武器。掌握这个核心武器的最重要口诀是:写下来。
把你的长远需求规划写下来,不管是年度计划,还是月度计划。把你的需求明细写下来;把你的系统设计写下来;把你的发布功能写下来;
整个过程中,我推荐使用到这些面向项目管理的交接物,大部分交接物我们都耳熟能详,但请特别注意我这里的最佳实践:需求清单和 Release Note。
| 阶段 | 输入 / 输出 | 备注 | ||||||||||||||||
|---|---|---|---|---|---|---|---|---|---|---|---|---|---|---|---|---|---|---|
| 产品规划 | 产品项目 OKR | |||||||||||||||||
| 产品思路 | 需求清单 | 需求清单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形式,是我个人发明的,正面对抗一句话需求。 | ||||||||||||||||
| 产品需求 | 需求文档 | 我们产品经常不配置 PD,所以需要自己写需求文档。我们有两种文档格式:文字型 / 配图型 | ||||||||||||||||
| 系统设计 | 系统设计 | 文字内容设计结构必须是明确的,大家应该使用相同的模式来进行文字创作。比如系统设计文档可以使用语雀自带的模板。 | ||||||||||||||||
| 开发 | 自测报告... 剩余内容已隐藏 查看完整文章以阅读更多 实用软件项目管理最佳实践2025年8月24日 10:04 概述本文阐述一套适用于工程应用开发项目的迭代管理实践,重点解决如何高效低成本推进项目的问题。该方案适用于小型团队协作,核心特征在于固定产研节奏、标准化交付物以及高频异步协作机制。 本文仅针对技术方案与实施路径明确的项目场景,不涉及工程决策或目标管理范畴。本文也更注重实操,注重立即可以上手实施,不会花太多篇幅去解释这套方案背后的思考和原因。 关于实用(Pragmatic) 的定位:该理念贯穿于我的多项实践方案,包括 架构设计 the Easy Way 实用 Web API 规范 如何做好 PRR(Production Rediness Review)? 等等。实用意味着注重可操作性和实际效果,要领是简单易实施落地,任何人都可以上手执行操作。我对实用的追求来自于《The Pragmatic Programmer》这本书。 注:本文不特定区分项目(Project)和产品迭代(Product Sprint)区别,可以将这里项目管理等同于研发过程管理。 免责申明:没有银弹,本文方法论不一定适合所有场景,并且方案也在持续迭代。如果你的项目有 PM,请优先咨询 Ta。
在软件项目管理中我们遇到什么问题
软件项目管理常面临各类挑战。就个人经验而言,最直接的困境在于项目无法按期交付。其原因可归纳如下:
问题不可怕,定义清楚问题就成功了一半,回到问题本身,让我们来看如何解决。 问题根因分析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可能更多,我分分类说到底是这么几个原因:
我的项目管理最佳实践基于上述问题分析,我将这些问题的解法归到几个方向:节奏、交接物、协作。 注意,本文不聚焦解决工程难度问题,也不解决架构师要解决的问题,最多能从项目管理的思路来降低技术风险。 另:对架构问题如何处理问题请移步 架构设计 the Easy Way ;遇到了具体工程难题的同学请咨询团队技术专家。 节奏 - 固定产研节奏比 ddl 更重要
什么是项目的节奏,什么是好项目节奏? 项目节奏的本质在于建立可预期的周期化交付机制。相较于单纯设定最终截止期限(Deadline),采用 Scrum 敏捷框架中的冲刺(Sprint)模式更为有效。每个冲刺构成包含需求分析、设计、开发、测试及上线的完整闭环。良好的迭代节奏具备三重价值:1. 建立明确的时间预期,实现周期化交付;2. 强制需求拆解,推动产品从最小可行版本(MVP)向完善形态演进,避免关门憋大招,最后拉了一泡稀的;2. 规避长期封闭开发导致的交付风险,最怕大搞 58 天,最后 2 天都交不了货 双周迭代一个好的迭代周期多长比较合适呢?在小型团队协作里面,最长不要超过 1 个月,尽量保持在 2 周,最好能做到 1 周。以一次迭代的周期来看,我自己体感是 1/2 时间用来设计, 1/2 用来建设(开发测试和上线)。不要低估设计花费时间,投入少了后面想追也追不会来。 迭代管理需设置专职迭代经理,该角色承担三项核心职责:规划迭代排期、协调各类会议安排、核验交付材料规范性(依据标准化模板执行,不负责方案质量,材料质量由架构师+下游签收)。此岗位实质承担部分项目管理职能,若短期内无合适人选,应由项目负责人兼任。迭代经理通常从项目成员中产生,建议实施轮值机制。轮岗制度具有双重价值:使成员亲身体验管理挑战,促进跨角色理解;同时通过岗位实践识别流程瓶颈,推动协作机制优化。执行时需确保轮值期间管理职能的完整履行。 高频迭代带来的不少附加优势:直接化解了需求插入问题(任何需求最长等待周期 ≤1 周),紧急需求则通过紧急修复流程(hotfix)处理;大型需求必须进行拆分验证,无法拆解者需通过概念验证(PoC)先行评估技术风险。 迭代中评估需求耗时这是一个一直被提及的问题,我有两个方案来解决,第一个是提供一个需求时间评估公式:工作量 = (最乐观 + 最悲观) / 2。 第二个是避免搞大需求,所有需求需要评估一下规模,我提供这几种级别标准,extra-large(月级别)/ large(周级别) / medium(天级别) / small(小时级别),我不接受 xl / l 需求,必须拆成 m / s。 需求时间评估是一个普遍存在的挑战,我提出两种解决方案。 第一种方案采用工作量估算公式:工作量 = (最乐观 + 最悲观) / 2。这个公式相当实用,比单一指标更多考虑到不确定性。(其实我还有一套更复杂的通过技术采纳性角度的评估方式,但是不如上一个公式简单易操作) 第二种方案聚焦需求规模控制,要求所有需求划分规模级别,包括 extra-large(月级别)、large(周级别)、medium(天级别)和 small(小时级别)。迭代中要尽量避免 extra-large 与 large 规模需求,将其拆解为 medium 或 small 规模后再行处理。 迭代范例我们的一个实际案例分享,这是 我负责 产品的 7 月 两个迭代,分成 07a 和 07b 两个迭代。
交接物 - 标准化每个环节输入和交付物
软件的不可见性和抽象性是导致软件复杂性的根本原因。 清楚明确的交接物可以有效降低不可见性和抽象性,这是用来抵抗交付复杂性的核心武器。掌握这个核心武器的最重要口诀是:写下来。 把你的长远需求规划写下来,不管是年度计划,还是月度计划。把你的需求明细写下来;把你的系统设计写下来;把你的发布功能写下来; 整个过程中,我推荐使用到这些面向项目管理的交接物,大部分交接物我们都耳熟能详,但请特别注意我这里的最佳实践:需求清单和 Release Not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