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 Google 学开公司 - 谈谈方向、文化和人
我居然也有胆来想这个命题了。
困惑 - 换个视角看待公司
大部分年轻人都在一个商业组织(即公司)中工作。 我们似乎对这个商业组织的运作已经很熟悉: 接触公司并进行面试和岗位匹配,在特定的岗位里面工作,过程也许开心或沮丧,通过组织的种种管理手段(KPI / OKR)来完成上级分发的任务。
这个过程中,我们往往遇到不少困惑,有些朋友还经历过职场 PUA(Pick-Up Artist);有些朋友可能感觉自己已经干的足够出色却无法得到晋升;有些朋友感慨合作的上下游太不专业了;总之,我们对公司不满是常态,而对公司满意则是反常。
其实很多时候,雇员的感受是公司运行的规律的投影。 我们制定 OKR 时候想去创造,应该通过什么方法论去开拓工作?这是公司战略决定的。 公司是怎么定义优秀人选的,我有没有机会获得晋升?这是公司用人态度决定的。 996 这么辛苦,我们该怎么去保持生活工作平衡?这是公司价值观和文化决定的。
Google 在这个方面似乎做得不错,从 2022 福布斯雇主(America’s Best Large Employers 2022)排名来看,Google 排在 34 名,互联网领域则是第 4 位(前三名分别是 Microsoft / Ultimate Kronos Group / LinkedIn)。
Google 做对了哪些事情?让我们换一个视角,从雇员视角切换到雇主,甚至再宽阔一些,以投资者视角来观察公司。 来解答一些关键问题:公司是如何决定前进方向的?公司每年的目标是应该怎么制定出来?公司通过什么方式筛选和激励人才?
重新定义公司 这本书告诉我们很多 Google 的回答, 国际大公司的方案未必能拿来立即用上,但这些答案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
Google 说:战略、人才、文化、沟通,这些是定义公司的关键。
公司往哪里走 - 战略和方向决定了收入
公司发展的真正原动力是什么?我思考答案的朴素的:科技在发展,世界在变得更复杂,人们希望自己生活更安全、幸福、高效。这时候就需要一些机构,尤其是利润驱动的商业公司来提供更好的服务来满足大家。从这个角度出发,公司只要是与人为善,帮助用户解决确实存在的问题,就创造了相应的价值。
那具体怎么创造,往哪个方向发展?追寻利润是唯一的驱动方向么?显然不是的,否则很多公司就要去围绕人性的弱点(黄赌毒)去开展业务了(你别说,这种公司还真的挺多)。
伟大的公司之所以伟大,是他们仅仅将利润看作一个副产品。真正指引是 基于对新兴技术的洞见而形成的判断。这是一种那什么是「洞见」呢? 技术洞见是创新方式应用科技或设计,达到成本或者特性的 10X 变化,甚至是代际变化。
制定的战略要足够有挑战。 Google 说 [这个战略是否足够吸引人,就好比 NASA 登月计划一样,让渴望的人聚拢在一起。而不是单纯一份体面的工作。」
如果想做一鸣惊人的事情确实比较困难,也不符合科技发展规律。 有时我们的创新仅仅是「组合式创新」,将领域 A 的知识复用到领域 B, 就形成了创新。计算机为什么持续受到热捧,因为这个作为基础领域可以跟大量其他领域进行相结合。
战略实施中,是否需要时刻盯着竞争对手? 这样做反而会落了下乘, 最关键的还是自己要找到自己的专业领域,一以贯之持续投入。 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很多时候技术洞见,本质还是来自于人对领域的了解, 如果不是领域专家,那就不是洞见而是空想。
阿里集团和蚂蚁的愿景是什么?「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为世界带来微小而美好的改变」。这个愿景确实非常伟大, 也很有现实价值意义。 大公司提出的愿景也非常宏伟。宏伟也带来了不真实感, 字节「建设“全球创作与交流平台”」搭建平台,创造空间,提供场合,或者说大白话提供一个流量交换地。 Google 的愿景是「整合全球信息,供大众使用,使人人受益」,其实也是抽象的概念。 这些公司的愿景都是足够伟大,上限足够高,可以在这个方向上持之以恒挖掘代际感的产品/方案出来。
文化 - 公司决策的投射
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文化,文化是设计出来的么?是也不是。 顶层设计时候都会有一些期望的文化状态(一般都是正确的废话)。 但真实的文化是民间形成的,这是在一次次冲突和决策下培育出来的。 比如阿里味、腾讯瑞雪、字节范儿(不过字节范儿据说官方自己定义了)。
Google 的文化,大家最熟悉的可能就是「不作恶」了。除此之外还有几个可以总结出来的点:
- 驱逐恶棍、保护明星:恶棍是指品格的恶,明星可能有怪癖但是有高产出
- 快乐工作强扭不来
- 跟我来:TL 需要热情,要有舍我其谁的气概
- 不作恶
除了这些标语式的文化,Google 一些公司形态也很值得了解:
- 按照业务 BU 划分团队还是按照职能划分?
- 按照职能,不要考虑什么部门成本,要考虑将人的潜力发挥,专人专用,促进专业能力深化
- 要不要 WLB
- 鼓励贡献,喜欢那些想做事情,从而不区分 WL 的人,反对「过劳」
- 要不要限制团队规模?
- 不刻意要求,小团队、扁平化都可以
文化不是定义出来的,阿里味的文化其实也是民间长出来的,官方创新地将多个场景的「土话」提炼成阿里价值观。 阿里味:(我的总结)敢批评,勇于接受批评;内部产品创新;使命必达;组织结构动态调整。 外部所谓恶臭的味道:互联网黑话、面向 KPI、PPT、谈概念、PUA, 其实是某些媒体和个人的妖魔化。他们对立了雇主和雇员的关系,而弱化了创新、竞争的初心。但也不可否认,清水时间久了会变脏,文化不沉淀就会被稀释,
为什么产生这么大的认识差异。我理解:扩张太快,人才质量良莠不齐;外部社会形势变化,雇员压力被放大。 尤其是第二点,价值观这一件内核严肃的事情,从内心出发的感想行动,变成由外力驱动的事情。 为了和在这个价值观下群体行动一致,倒逼成为假阿里味。
是价值观错了?太形而上么?我对此持乐观态度,是有这么一群人,向善而行,也希望将公司做大做强。 越伟大的愿景,对成员的要求越高,也越难达到所有成员高度认可价值观状态。 在薪酬差异不大、业务技术创新性要求没那么高时候,要允许一部分人混口饭吃。
文化,尤其是民间自发形成的文化,没有对错,什么土壤结什么果。 这个公司做大做强,他的文化就是好文化了。一个成功的文化移植另外环境,未必一样能获得成功。 说白了,企业内部的文化,就是职场最佳实践。
关于人才和招聘 - 花最多的钱找最强的人
公司要找什么什么样的人?老黄牛要不要,野狗要不要?是要高性价比人才还是要奢侈品?
Google 使用的招聘策略很特别,即用溢价来招聘最一流的成员。 他们甚至因为担心 B 级人才会引入 BCD 级别人才,而拒绝 B 级人才。
这一切的前提是 核心业务运行稳健并足够赚钱,才能让公司用溢价来留住优秀的人员。 另外,人才密度高也是一把双刃剑,过高的人才密度可能导致内卷。 想留住人才还是要靠优秀的现金流、提供足够有挑战的任务,良好的合作环境,以及良好的社会环境。
如果不满足这几个点,贸然学习 Google 的人才策略,就是东施效颦,会适得其反。 人才筛选说到底,还是投入产出比问题。有钱了喜欢买奢侈品,没钱平替也很好用。
Google 鼓励所有成员参与招聘,并且在绩效/影响力评估会考虑这个点。 同时设立了招聘委员会来对人才评级,避免出现不专业出现。 令人惊讶的是,所有人员的最终入职确认,都要 CEO 过目。 想象一下阿里的人都要逍遥子审批,这是多么巨量的工作。(我对 Google 这个讲法深表怀疑,可能呈现的数据是结构化之后的数据)。
合作和决策 - 点头和摇头
合作中遇到最大的问题,就是点头和摇头。点头不附和,摇头有理由。 Google 鼓励成员用数据做决策,并且鼓励过程中的摇头,以及最终的分歧消灭。 话都是对的,但在真正执行中,如何能够创造一个敢说真话,讲信息含量高的话环境?
Google 也没讲出来。
我只能默认由于愿景广阔、人才质量高,人才溢价高,导致大家的合作是更为理性,更不考虑本位而是考虑真正的问题。 更愿意从公司的价值思考。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人性也总是自私的。 理性决策最终还是要靠制度才能进行下去,也不存在最性价比的方案。
小结
尽管想一下子弄清楚这么多问题是困难和不现实的。Google 的一系列做法给我们很多启示: 做到世界第一流公司要志向远大,雇佣最一流的人才,并且给他们提供孵化创新的土壤。
合上书闭上眼深思,回想自己身边,不敢评价全局,只能说身边的技术团队,现在在一个历史时间: 债务多,演变不彻底。技术洞见不少,但是落地困难。还有没有机会提出「登月计划」,引领下一代的科技变革呢?
附录
老样子,我整理了大纲和一些有意思的摘录,供反复研读。
框架和纲要:
- 文化,相信自己的口号...
剩余内容已隐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