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东泽(Eurychen)| 东泽煮粥 - 所见所闻所学所想,煮成一锅粥

Recent content on 陈东泽(Eurychen)| 东泽煮粥 - 所见所闻所学所想,煮成一锅粥

马上订阅 陈东泽(Eurychen)| 东泽煮粥 - 所见所闻所学所想,煮成一锅粥 RSS 更新: https://eurychen.me/index.xml

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 | 米塞斯《人的行为》(Human Action)

2022年2月20日 12:16

米塞斯《人的行为》

这是一本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它让我形成了一套从最根本的极具出发、自成体系的思考方式。从而影响了我的行为,尤其是在投资理财方面。从人的行为出发去看经济学,去看这个诡谲的世界,很多问题都会仍刃而解。

这本书不太好读,但几乎每句话都会引发思考。慢慢咀嚼,结合周遭、阅历、记忆,就会产生一些新的元素,虽然看不见摸不到,但却重新构成了新的我。

当时我每天精度4,5个小时,花了近一个月时间读完。现在距离读完这本书已经过去一年了,其中精华我仍然在消化,即使现在再读一遍划线笔记,仍有醍醐灌顶的感受。

今天,我把电子书与个人划线笔记分享出来与小伙伴共勉!

有条件建议阅读整本书,如果暂时没条件阅读整本也可以读读我的划线笔记,相信都能让你读有所获。

人的行为(电子书 epub)

点击下载

人的行为(个人划线笔记)

修訂版譯者序

香港信報財經新聞發行人林行止先生,於一九八九年六月的《信報財經月刊》上,發表一篇名爲〈中國駐美大使索取米塞斯的《人的行爲》——共產主義的「照妖鏡」〉一文,拜讀之餘,不禁又對米塞斯興起莫大的興趣。米塞斯是批評社會主義最烈,而爲資本主義極力辯護的,而他的代表作《人的行爲》,竟受到社會主義的中國駐美大使的重視,可以想見這本書的影響力了!

::中文本一千多頁::

但在鉅作完成當時,米塞斯卻是受到極大的排斥,是否先知們,定是不見容於當代呢?

這一本::八十多萬字::的巨著,我是在四個年頭當中斷斷續續地把它譯完的。

◆ 二、人的行爲通論在認識論上的一些問題

馬克斯主義斷言,一個人的思想是由他所屬的階級決定的。

這種「多邏輯說」(polylogism),後來也以種種其他方式講述。歷史自足主義斷言,人的思想行動之邏輯結構是會跟著歷史演化的過程而變動的。種族的多邏輯說則認爲每個種族都有他們自己的邏輯。最後還有「無理性說」(irrationalism),認爲理性本身不適於說明支配人的行爲的那些非理性的力量。

他似乎應記著史賓諾沙(Spinoza)的格言:「的確,正同光明爲它自己及黑暗下界說一樣,眞理也爲它自己及謬論下界說。」

::每項科學硏究的第一件工作,是要把它的種種陳述所賴以有效的一切條件和假設作詳盡的說明和界定::。

◆ 三、經濟理論與人的行為之實際

::人不是全知的::。即令那似乎可以完全滿足我們求知慾的最精緻的理論,也會有一天要修改或被一個新的理論替代

科學並不給我們絕對的和最後的確定。它只在我們心智能力和科學思想當時造詣的限度以內,給我們某些確信。

。它只是說,經濟學是個活生生的東西。活生生,就意含旣不完全而且是變動的。

凡是心眼窄狹的人,對於別人與他不同的地方都看得不順眼。童話中的駱駝攻訐其他的動物,因爲牠們沒有駝峰。淸敎徒因爲拉譜坦島的居民(Laputanian)不是淸敎徒而挑剔他們。在實驗室裡的研究人員總以爲:實驗室是唯一足以做研究工作的場所,微分方程式是唯一可以表達科學思想成果的健全方法。他簡直不能了解人的行爲的知識論方面的一些問題。自他看來,經濟學必然也是機械學的一種。

假若資本主義前夕的心理狀態,沒有被那些經濟學家徹底摧毀,那就不會有任何偉大的現代發明讓我們享受。

這些經濟學家們推翻了下面這些陳舊的格言:「用價廉物美的產品來擊敗競爭者是不公平的」;「違背傳統的生產方法是不應該的」;「機器是個壞東西,因爲它帶來了失業」;「防止有效率的商人發財,保護效率低的商人免於效率高者的競爭,是政府的職務之一」;「用政府的權力或其他的社會強制力量來限制企業家的自由,是促進國民福利的適當手段」。

思理: 1.思辨能力。 2.犹思致。才思情致。 3.犹构思。 4.指构思设计的才智。 义理: 1.合于一定的伦理道德的行事准则。 2.指讲求儒家经义的学问。 3.称宋以来之理学为义理之学。 4.文辞的思想内容。 5.犹道理。

意理的上層結構

卡萊爾(Thomas Carlyle)把經濟學叫做「悲慘的科學」, 馬克斯則誣衊經濟學家爲「資產階級的獻媚者」。

的確,::經濟學是一門理論科學,因而它不作任何價値判斷,它的任務不在於告訴人們應該追求什麼目的。它是一門手段科學。::

::科學決不吿訴人應該如何行爲;它只指出如果你想達到某一旣定目的,你就得如何行爲。::

第一篇人的行为

第一章 行为人

一、有目的的行爲與動物的反應

人的行爲是有目的的。我們也可這樣說:::行爲是見之於活動而變成一個動作的意志,是爲達成某些目的,是自我對於外界環境的刺激所作的有意義的反應,是一個人對於那個決定其生活的宇宙所作的有意識的調整::

~行为的表现~

::行爲總是一方面取,一方面捨。:: 算數的是一個人的全部行動,而不是關於他計畫中尙未實現的行爲所講的空話。 ::講話或不講,笑一笑或保持嚴肅,也會是行爲。消費和享樂之爲行爲,並不異於節制消費和節制享樂。:: ::凡是有「人所可干涉的情況」存在的地方,不管他干涉與否,他都是在行爲。:: ::行爲不僅是做,而且也包括能做而不做。::

我們也可以說,行爲是一個人的意志之表現。

二、人的行爲的先決條件

一個人會處在不至於有何行爲或不會有何行爲的情況,我們把這種情況叫做知足或滿足。::行爲人是極想以較滿意的情況代替較不滿意的::。他心裡想到一些更適於他的情況,他的行爲是以實現這個想望中的情況爲目的。::促動一個人去行爲的誘因,總是某些不安逸::。一個充份滿足於現狀的人,不會有改變事物的誘因。他旣沒有什麼希望,也沒有什麼慾求:他會充份快樂。他將不行爲;他過著無牽無掛的生活。

::但是,要使人行爲,僅僅是不安逸和想像一個較滿意的情況,還不足夠。第三個必要條件:即預料其行爲足以消除或至少足以減輕所感覺的不安逸。::

不具備這個條件,就不可能有行爲。人,對於必然的事情只好服從。註定的命,莫可如何。

三者是人的行爲的一般條件。人是在這些條件之下生活的。他不僅是異於其他動物的人(homo sapiens),他也是作爲行爲人的人(homo agens)。

但是我們必須避免一些流行的誤解。人的行爲的最後目的總是行爲人的想望之滿足。

「人的行爲的誘因,總是某些不安逸,而它的目的總是盡可能地消除這些不安逸,也即是說,要使行爲人覺得比較快樂」,這個觀念是幸福主義(Eudaemonism)和快樂主義(Hedonism)的精髓

論本能和衝動

可是費爾巴哈(Feuerbach)說得很對,他說,每個本能都是求快樂的本能[2]。

行爲學是說行爲的目的在於消除某一不安逸,而本能心理學卻說它是個本能衝動的滿足。

::感情激動時的人,與冷靜考慮時比較,每每把目的看得較重而把他所必須支付的代價看得較輕::。

He arranges

但是講到人,那就不同了。人究竟不是不能不屈服於衝動的動物。人能夠抑制他的本能、情感、和衝動:他能夠使他的行爲合理化。他會放棄一個熱烈衝動的滿足而滿足其他的一些願望。他不是他情慾的傀儡。一個男人並不傾倒於每一個挑逗他的女人;他並不貪吃每一份叫他垂涎的食物;他也不打擊他所痛恨的每一個人。::他把他的一些希望和情慾安排得有度,他會選擇;簡言之,他行爲::。人之異於禽獸者,正在於他會著意於調整他的行動。人這個東西,有自制力,能夠操縱他的衝動和情慾,有能力抑制本能的情慾和本能的衝動。

三、作爲極據(Ultimate Given)的人的行爲

::科學就比較謙虛,它覺得人的心力和人所硏求到的知識是有限的。它只追溯每一現象的直接原因::

::有些現象,不能加以分析、不能追溯到其他現象。它們是些極據。::

::一元论::

人的思想和意志是腦細胞和神經細胞這些肉體的器官發生作用的產品。人的思想、意志、和行動,都是從一些物質程序產生出來的,而這些物質程序總有一天會由物理和化學的研究法來完全解釋

::只要我們還不知道外在的一些事實(物理的和生理的)如何在人心中產生一定的思想和意志,而終於有具體的行爲,我們就得面對這一道無法超越的壁壘:::

::二元论::

~理智和經驗都吿訴我們,有兩個各別的領域:一是物理現象、化學現象、生理現象的外在世界;一是思想、感情、價値取向、和有意行爲的內在世界。就我們今天所知道的,這兩個世界之間還沒有橋樑聯繫起來。同一的外在事件,人的反應有時不同;不同的外在事件,人的反應有時相同。我們不懂得這是什麼道理。~

~::人的行爲是引起變動的動力之一::。它是宇宙的话動和變動的一個元素。所以它是科學觀察應有的一個對象。由於不能追溯它的原因(至少在現在的情形下是如此),我們必須把它看作一個極據,而且必須把它當作極據來討論、來研究。~

~人的行爲所引起的一些變動,如果與一些龐大的宇宙力量運作的後果相比較,確實是渺小得很。從永恒和無限的宇宙觀點來看,人是一個無限小的顆粒。伹是就人而言,人的行爲和行爲的變動不居,卻是些眞實的事。行爲是他的本性和存在的要素,是他保持生命以及把他自己提昇到高於禽獸和植物水準的手段。不管人類所有的努力如何地不經久,如何地易於消失,但就人來講、就人文科學來講,人的努力總是最關重要的。~

四、合理性和無理性;行爲學硏究的主觀論和客觀論

僅僅把生理的需要看作「自然的」,因而「是合理的」把其他的一切事物都看作「矯揉造作的」,因而「是不合理的」。這種看法是武斷的。

::不適於目的的行爲,是達不到願望的。這種行爲與目的相違,但它是合理的,也即,理智(儘管是錯误的)考慮的結果,而且是企圖(儘管是無效的)達成一個明確的目的::。百年前的醫生們治療癌症的那些處方,是今天的醫生們所拒絕採用的。那時的醫生,從現代病理學的觀點來看,大都知識淺陋或荒謬,所以他們的醫術是無效果的。但是他們並非不合理地行爲。他們是盡力而爲之。在今後百年當中,大概會有更多的醫生用更有效的方法來治療這個病。他們比我們這個世代的醫生更有效,但不是更合理。

關於合理與不合理這種對立關係的問題,在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之間沒有什麼差異。科學總是而且一定是合理的。科學是藉助於對可利用的知識之全體作一有系統的安排,來求得關於宇宙現象的一個理解。

~行爲學只處理爲達成那些最後目的而選擇的手段和方法。它的研究對象是手段,不是目的。~

五、作爲行爲條件的因果關係

~人能夠行爲,因爲他有能力發現那些宇宙間事物變化和形成的因果關係。行爲必須先有因果關係的範疇~ 。

在不知道任何因果關係的場合,人無法行爲。

六、另一個我

另一个我,机械类对人关系无效,人与人关系,沟通时,把对方当成另一个我,有意识的人

行爲學只要確定這個事實: ~人心所可會通的邏輯只有一種,人的行爲方式而又為人心所可共同理解的也只有一個~ 。

與人的思想連結得解不開的人的行爲,決定於邏輯的必然。人心不可能想到與我們心靈中的邏輯結構相矛盾的邏輯關係,人心也不可能想到一種行爲方式而其元範是不同於決定我們自己行爲的元範。

我终于理解了:当你用目的论的视角看事物的时候,你就再也无法回到因果论了。当你明了所有可能性的时候,尽管你拥有自由意志,但你(出于自身的意志)只能作出唯一的选择,因为其他任何选择,都会让你觉得比那唯一的选择更糟。 但是,终点可能并非死亡那么简单。也许应该说,宇宙唯一的限制就是终点。人的自由意志可以选择路径,但终点不可选择。为什么会有这种限制?我不知道。也许这就像光速不变原理一样,是一种物理上的限制。不过,考虑量子力学上的概率,似乎意味着拥有了选择终点的能力。 ::当你对未来无知的时候,你只能以因果论的方式看待世界,于是你会对你的选择感到后悔,怀疑另一些选择可能更好——这时候你的痛苦是:你有自由选择的能力,但你的选择导致了一个你不愿意看到的结果。::然而当以目的论的方式看待世界的时候,你看透了整个未来,你可以选择过程,但你无法选择终点——这时候你的痛苦是:你明知会有那样的未来,但你无法避免。就两者的效果来看,它们其实都导致了你无法选择终点的事实。 我无法评价哪种更加痛苦。 或者应该说,你不能仅仅预知未来而不决定过程。而人类的自由意志实际上是在预知选择会导致什么结果的前提下做出选择的。这两种能力没有任何不同,仅仅是看的角度不一样。所以人类和外星人的真正的能力差异在于,外星人所能预知的未来,时间跨度更长。换言之,人类只能看到自己的选择所造成的直接结果,随着经验的增长有可能看的更远;而外星人则比最具经验的人类看的还要远。就是这样。不过外星人也许无法理解每一个选择为何会产生那样的结果,因为它们无法理解因果关系。对它们来说,过程的每一步都只是剧本上规定好的东西,正如作者所写的,照着表演就行了。因此选择终点对于它们很可能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它们本来就理解不了“选择”这一行为会导致对应的结果。

人要理解現實,只有兩種原理可以應用:目的論的原理和因果關係的原理。

我們觀察到兩件事情:第一、一個生物生來就會有規律地對於一個刺激起反應;第二、這種動作的效果就是加強或維持這個生物的生活力。如果我們能夠把這樣的動作解釋爲產生於有目的的意圖,我們就可以把它叫做行爲,而以行爲學目的論的方法來研究它。但是,我們在這類動作的背後看不出有意志作用的跡象,我們只好假定一個未知的因素——我們把它叫做本能——在發生作用

我們說,本能指揮動物的動作,這些動作是「準故意的」(quasi-purposeful),也指揮人的肌肉和神經的反應。這些反應是下意識的,但是有用的。我們把這類動作的未經解釋的因素看作一個力量,而把它叫做本能。可是僅就這個事實講,對於我們的知識並沒有什麼增進。我們決不可忘記,本能這個名詞不過是一個界限的標誌,我們不能——至少就目前講是不能——超越這個界限去作科學研究。

對於動物的本能動作加以觀察,會叫我們大爲驚奇,而且會引起一些無人可以圓滿解答的問題。::可是,動物甚至植物,會以「準故意的」方式來反應。這個事實的神秘,與人會思想、會行爲的神秘,是一樣的,也與無機的宇宙中物理學所描述的那些功能反應的神秘,以及有機的宇宙中生物過程所顯現的神秘,沒有不同。這些都是同一意義的神秘,在這個意義下,神秘就是一個極據,爲我們的心所不能進一歩分析或解釋的。::

::關於一切價値判斷和最後目的的選擇,行爲學是中立的。它的任務不是贊成或反對,而是陳述。::

行爲學的主題,是人的行爲。它所研究的是行爲人,而不是變成了一個植物而無所作爲的人。

第二章 行为学的一些认识论的问题

二、行爲學的形式的和演繹的特徵

~理知、智能、和邏輯,都是歷史現象~ 。邏輯之有歷史,正如同技術之有歷史。

理知和智慧,人類在生存競爭中這項最有效的裝備,是動物學事象不斷演化中的成份。它們旣不是永恒的,也不是不可變的。而是短暫和無常的。

再者,每個人在其人格的發展中所反覆重演的,不僅是生物學的變形——從一個單細胞變到一個高度複雜的哺乳動物,而且也是心智上的變質——從一個純植物的和動物的存在,變到一個理知的心靈。這種變化不在人生前的胎孕期完成,只是在出生以後漸漸地覺悟到人的意識。所以每個人在其幼年總是從黑漆一團的蒙眛,一歩步地走完人心邏輯結構的各階段。

~所以我們可用一個不太恰切的比喩來說:我們地球的地質結構保存著一切早期的宇宙變化,而一個人的身體是他祖先的和他自己的一切命運和際遇的沉澱。但是記憶則完全不同於宇宙演變在結構上的調和與連績。它是一個意識的現象,因而它是以邏輯的演繹爲條件的。~

原始的心靈,也和我們一樣,急想找些理由來解釋所發生的事情,但是它尋找理由的方向,不同於我們的心靈所找的方向。

~所有的人——任何民族、任何邦國、任何年齡的人——心靈的邏輯結構都是相同的[8]。人種學或歷史都找不出與這個斷言相衝突的事實來。~

三、先験和眞實

先驗的推理,純粹是概念的和演鐸的。它只能提出一些同義反覆語和分析的判断,而別無作用。 ~它所有的含義都是邏輯地從其前提導出,原已蘊涵在那些前提裡面~ 。因此,按照通常的指責, ~它不能給我們的知識有何增益~ 。

~演鐸的推理之有意義,一方面是把那些蘊涵在一些範疇、概念、和前提裡面的一切一切顯現出來,另一方面又使我們知道它們所不蘊涵的是些什麼。它的使命,就是要使那被掩蓋的、以前所不知道的東西,明朗化~

~在貨幣這個概念裡面,已蘊涵貨幣理論的一切定理~ 。貨幣數量說並沒有把貨幣概念所未蘊涵的任何東西增加在我們的知識中。它是在轉換、發揮、和展開貨幣概念;它只分析,所以它正如同畢達哥拉斯定理與直角三角形這個概念的關係一樣,是同義反覆語

四、方法論的個人主義的原理

~一切行爲都是由一些個人作出來的。一個集體之有所作爲,總是經由一個人或多個人作些有關於這個集體的行爲而表現出來的。~

::要認識整個的集體,就得從個人行爲的分析著手。::

八、概念化與了解

所謂了解,也就是要承認「人們的行爲是被某些確定的價値判斷所激動,而要達成某些確定的目標」這些事實

::經濟學領域內沒有不變的關係,因而沒有衡量的可能::

這裡,讓我提前強調一點,即:::行爲的目的必然是在將來,因而是在不確定下的情事,所以行爲總是投機(speculation)::。行爲人好像是用歷史家的眼光來看未來。

十、經濟學的程序

。就經濟學家來講,這就是把所有的定理回溯到它們的最後基礎——人的行爲的元範,並且對那些導源於這個基礎而得到定理的一切假設和論斷,加以最謹愼的考驗

十一、行爲學概念的一些限制

全能與全知是相容的嗎?全知必須有個前提,即:將來所發生的一切事情都是已經確定了的,不再變更的。因此,如果有了全知,則全能就無法想像。預先確定了的事情旣不能變更,也就無所謂全能了。

::生活不是至善至美,因爲生活是在變動的:而死亡不是至善至美的,因爲死亡已不生活。::

::他們不了解國邦這個強迫和鎭壓性的社會建構,是爲對付人性的缺陷而存在的,因而他們也不了解,國邦的基本功用是爲保護大多數人免於少數人某些行爲的傷害而懲罰那少數人。::

第三章 经济学以及对理知的反叛

二、從邏輯學駁斥多邏輯論

馬克斯的多邏輯論宣稱:人心的邏輯結構隨著社會階級之不同而不同。種族多邏輯論與馬克斯的多邏輯論的差別,只在於認爲每個種族各有一個特殊的人心邏輯結構,某一種族的全體份子,不管他們所屬的階級,都具有同一的特殊邏輯結構。

六、主張理知(reason)的理由

比如种族优越性的理解不同,产生屠杀,歧视等等 不同的对极极具的解读,才产生了不同的分歧

理知是一個極據,不能用它本身來分析、來問難的。人之有理知,是一非理性的事實。關於理知,我們只可以說:它是使人之所以異於禽獸的特徵,它使那些專屬於人的事物得以實現。

第四章 行为元范第一个基本分析

一、目的和手段

一個行爲所尋求的結果,叫做它的目的或目標。我們在日常談話中使用這些名詞,也指稱一些中間的目的或目標;行爲人之所以想達到這些中間目的或目標,只是因爲他相信,通過它們就可以達到他的最後目的或目標。::嚴格地講,任何行爲的目的或目標,總是某一不舒適的感覺之解除。::

二、價値的等級

::行爲人是在一些可供選擇的各種機會中加以選擇。他擇其一而捨其餘。::

::行爲人,當他安排他的行爲時,在他內心中有一個慾望等級或價値等級。靠這個等級,他使那有較高價値的,也即他所較迫切需要的,得到滿足,而讓那較低價値的,也即他不太迫切需要的不滿足::

行为学

::它們對於像「奢侈放縱與克苦節儉究竟是哪一種行爲好呢」這一類的問題,不表示任何意見。它們只研討行爲人所採的手段,是否適於達成他們所要達成的目標。::

::價値是行爲人賦與最後目的的重要性::

~價値不是本來就有的,它不在事物的本身。它是在我們的心裡;它是人們對於生活環境所採的反應。~ ~價値也不在語言文字和學說中,而是反映於人的行爲。它不是一個人或一羣人所說的値得什麼,而是他們如何行爲~

四、作爲交換的行爲

::行爲的目的是想以較滿足的事態來代替較不滿足的事態。我們把這樣一個意願的代替叫做交換(exchange)::

代價的價値(所付的成本)與達成的目的的價値,其間的差叫做利得(gain)、或利潤(profit)、或淨收益(net yield)。利潤,在這個原始的意義下是純主觀的,它是行爲人的幸福之增加,它是旣不能量也不能衡的一個心理現象。::不愉快的感覺有時消除得較多,有時消除得較少:但是,一個滿足超過另一個滿足究竟超過多少,那只有憑感覺,沒有客觀的方法來判定,價値判斷無關乎計量,它只是程度的排列、分等級。它只能以序數,不能以基數來表示。::

說到價値的計算,等於白說。計算,只有利用基數才可能。兩種事態的評價,其間之差異完全是心理的、個人的。它不能投射到外界。它只能由當事人感覺到,不能傳遞給別人。它是心理方面的一種強度。

第五章 时间

二、過去、現在和未來

::行爲,使人具有時間觀念,使他覺得時光的流逝。時間觀點是一個行爲學的元範。:: 現在只是無限小的一刹那,一下子就沉沒在過去。一個人當他計畫把一個較不滿意的現狀,變到較滿意的將來情況的時候,就察覺到時間。 哲學家們說,人在回憶中才覺察到時間

四、諸行爲之間的時序關係

行爲只有在一方面會是堅貞的:選擇那價値較大的,捨棄那價値較小的。

沉著鎭靜(presence of mind),被認爲是行爲人的美德。如果一個人有能力思考,而且能夠敏捷地調整他的行爲,以適應環境的變動而不落後,他就是沉著鎭靜。如果把堅貞看作對於原有計畫的繼續遵守而不管環境的改變,那麼,沉著鎭靜和敏捷反應,恰好是與堅貞正相反的。

第六章 不确定

一、不確定與行爲

~如果人知道未來,他就無須選擇,也不要行爲。他就像一具自動機,只對刺激起反應,而沒有他自己的任何意志。~ ~» 未來的不確定,已蘊含在行爲這個觀念中。「人行爲」與「未來是不確定的」決不是兩件獨立的事情。它們只是一件事的兩個不同的說法。~

三、類的或然率

冷靜的推理就會使賭徒明白:買兩張彩票並不比買一張的機會更好,因爲彩票的全部彩金比它的全部銷售收入要小得多。如果他把全部彩票都買來,他一定要大大賠本。可是,每個買彩票的人總堅決相信,多買比少買好。他們不想想這個事實:因爲開賭的莊家相對於賭徒而言,總是操勝算的,你賭得愈多愈長,你損失的機會愈是確定。賭博之所以迷人,正由於它的不可預知和它的風險變化。

第七章 在这个世界里面的行为

一、邊際效用法則

~人,對於非常不同的滿足狀態以及得到這些滿足的手段,加以評値的時候,總是把所有的事物安排在「一個」等級表,而且在這些事物裡面,只看出它們對於他自己的滿足的相關聯。~ ~從食物得到的滿足,與從藝術品的欣賞後得到滿足,在行爲人的判斷中,是一個較迫切的或較不迫切的需要;評値與行爲把它們擺在一個等級表,這個等級表現出較強烈和較不強烈的需求。對於行爲人而言,他所評値的,只是這些事物與他自己的福利相關聯的程度,而不涉及其他。~

假設一個人有五個單位的貨物A,有三個單位的貨物B。他賦與五個單位A的等級爲1、2、4、7和8。賦與三個單位B的等級爲3、5和6。這個意思是:如果他必須在兩個單位的A和兩個單位的B之間加以選擇,他就寧可損失兩個單位的A而不願損失兩個單位的B

::» 這裡的「效用」一詞,只是指:使不適之感爲之消除的因素:: ~行爲人以爲:一物所能提供的服務有益於他自己的福利,因而把這種服務叫做該物的效用。就行爲學來講,效用一詞是當事人認爲一物會消除他的不適之感,因而賦與該物的重要性。~

::~有些事物之有主觀的使用價値,是因爲人們誤信它們有發生他所想望的效果的能力。相反地,有些事物確能發生所想望的效果,但人們不認爲它們有使用價値,這是因爲他們不知道這個事實。~::

::行爲並不衡量效用或價値:它只在不可兼得的事物之間作選擇。::...

剩余内容已隐藏

查看完整文章以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