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ndom Thoughts
Recent content on Random Thoughts
马上订阅 Random Thoughts RSS 更新: https://blog.joway.io/index.xml
新加坡旅居三年再回首
自从 2022 年 5 月 4 号抵达新加坡,已经近乎快满三年了。我来新加坡的旅程相当坎坷,具体过程记录在了《那一天,我决定踏出一步》 中。此后,我几乎没有在博客里记录过关于这个国家的任何评论,很大程度是因为我想要更加深入了解这个国家,才好更客观地评价,特别是拿这个国家与之前呆了二十几年的国家进行对比,这样才不失公平。三年过去了,我想是时候重新回顾下这段旅程,也为后来人做一些参考。
在 2022 年来之前,我在上海的境遇不能说不好(抛开封城特殊时期不谈),但也绝对算不上体面。我应该算是有一个体面收入的软件工程师,基本享受了外卖自由,超市自由,打车自由和餐馆自由,我在大部分事物的消费上几乎不需要怎么在乎价格,因为日常消费的东西很少能超过一天的工资。但是这座城市似乎论资排辈并不看重这些,在另一种评价体系里,我是一个没有上海暂住证更没有户口的外地人,租着一个一居室的老破小,依靠自己的收入几乎不可能在上海比较体面的地段买得起体面小区的房子,更别提这些房子还在大幅度涨价。至于户口,在当时的政策下,我基本没有什么可预期的途径拿到上海户口,最快的方式可能就是花个大几十万以及综合两年的时间成本去读个英国硕士然后回来落户。而没有户口又影响了能够购买的房子以及何时能够购买,后者又影响了买房的价格 —— 在当时永远上涨的预期下。所以按照正常的发展路径,大概率最后我还是要“降级”回二线城市。
而三年后在新加坡的今天,我这三年里点外卖的次数低于五次,超市几乎每样东西都要关注价格是否打折,迫不得已不会打车,除非重要日子否则只去价格 Bottom 20% 的那些餐厅。从生活质量上看,与上海对比,显然是极大地降级了。但是另一方面,我在大约 2 年的时候拿到了新加坡的永久居民,然后以外国人的身份在这里买了房子,并且有了自己的养老金和公积金。按照政府的正常规范路径,只要我自己愿意,并且持续工作下去,我可以很快还清房贷并且在 55 岁有着不错的退休现金流。至于到时候我要去哪里花这笔现金流,完全由我自己了。
所以当我客观地回顾对比在这两个国家生活的境况时,很难得出一个简单结论 ———— 哪里生活更好。如果以证券来比喻,上海更像是股票,新加坡更像是债券。持有股票,你不知道明天是涨是跌,但是你很清楚至少今天在涨,先把今天过好。持有债券,名义上票面利率已经确定,本金也一定会归还,你明确知道未来的收益预期,但就今天而言你最多只能获得今天的利息。
但是如果把这个问题更加主观化 ———— 你愿意在哪个国家生活 。 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新加坡,下面是我为什么选择新加坡的理由,也是我这三年的生活体验。
生活半径
许多人一提到新加坡,会用一种轻蔑的口气谈论它的「小」。这是事实,但是这仅在把它作为国家而言,才是事实。作为一个城市,新加坡恐怕要比大部分发达国家的城市要大得多,特别是欧洲。柏林人口 370 多万面积 891 平方公里,马德里人口 330 万面积 604 平方公里,而新加坡人口 600 万,面积 735.2 平方公里。虽然人均面积肯定较小,但是似乎也没有差距很大?刚好就是一个城市大概应该有的面积大小。
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市民,只有自己能够实实在在会去的地方,才属于这个城市的有效面积,而非地图上的实际面积。上海人恐怕大部分都没有去过临港,即便那里地铁都能到达,也属于上海辖区。我也从没有听说过在上海有人周末会约去海滩,抑或是爬山,骑自行车更加是通勤才会做的事情而非休闲。绝大部分上海的小区附近也绝非是跑步的好地方。而这些实实在在都是在新加坡的人周末甚至下班后会做的事情。在上海,休闲活动往往选择不在上海,这才让上海人总是把江苏和浙江当作自己的后花园。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上海才是真正的小,小到得离开上海才能有正经的休闲活动。
最后,有效的生活半径也有一定的时间尺度极限,比如开车 20 分钟内。在新加坡,绝大部分人的居住范围内,20 分钟车程都能覆盖从海滩到山林再到市中心的各种博物馆餐馆,小区楼下也大概率一定有适合跑步的步道,如果住的是公寓更会自带健身房和游泳池。这些都是在上海无法想象的市政设施的可触达便利性,这一方面有面积小所带来的紧凑优势,另一方面也是市政规划的刻意为之。
运动氛围
正是因为生活半径内能达到的地方非常多,而这里大部分地方又都是运行场所,加上这里一年 365 天都是夏天,所以在新加坡很容易养成喜欢运动的爱好。我在上海几乎不怎么运动,首先上海的市政规划就基本没有给你运动的选项,其次上海的天气在一年大部分时间里也并不适合室外运动,再者周围的人确实也都没有运动的氛围。
但在新加坡,地铁上一眼看过去大部分年轻人的身材都能看到运动的痕迹。特别是男性公民,在 40 岁之前,政府都会强制每年都要回军队复训和体检,如果不合格会要求参加额外体能训练。与此同时,各种保险以及政府软件也会有各种各样的运动优惠和补贴,总之在新加坡,运动能赚钱是真的。
我现在每个周末基本都会安排至少一次运动,可能是骑车,可能是徒步,也可能是跑步,也可以是跑步完后徒步,或者骑车完后跑步。在我家往北 2 公里可以到达一个非常大的碧山公园,往南 5 公里可以直达国家体育馆和旁边非常大的一个公园联合体,所以每周可以在地点和运动项目间互相组合出不同样的运动安排。
人民素质
我不会说新加坡人的素质就比上海人高。在我看来,大家都是一样的人,但是,新加坡的教育和法律让这里的人「看起来」素质确实要比中国高一大截,特别是遵守规则方面。我搬进现在住的公寓后,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所有人的鞋子都放在门槛的位置,而非连接门槛的走廊上。在我的观念里,你在你家门口放你的鞋子总不能算是过分的事情,虽然严格来说,家门口的走廊确实也是公共区域。但是新加坡人对公共区域的不侵犯到这种程度也是让我非常震惊。而在国内生活过的人应该都知道,侵占公共空间在国内不是什么大新闻。即便有物业,大部分业主也并没有把物业的规则当一回事。
和穷山恶水出刁民反过来,养尊处优也比较容易出善良的国民。新加坡人就是这样的群体。我在新加坡遇到的善意要比我在上海多很多。我遇到过给我修锁的师傅觉得我外国人来打工不容易主动给谈好的价格减价,给我缝针的阿姨不要我钱,甚至给我来装门铃的小哥看到我大门关门特别响额外专门给我调整了下螺丝。作为回报,我也为新加坡人贡献过很多善意。这是一份互相传播的善意氛围,激励每个人都加入到这个互帮互助的氛围中。而在中国,很多时候你的善意无法得到同等的回馈,或者是对方每天过于忙碌而没时间来为你的善意反馈,久而久之你也不会习惯于付出善意了。特别是,如果对方本身就是依靠自己的技能来谋生,反倒是你要求对方牺牲自己的利益贡献善意显得特别邪恶了。而新加坡,做这些工作的不一定是非常缺钱的人,甚至真的有住别墅的老人为了打发时间出来做一些手艺活的。他们的善意对他们来说成本就要比中国这些欠发达地区低很多了。
法制环境
对我而言,法制的意思就是有事情我们提前说好,有地方可以检查我要做这件事要符合的所有准则,只要我按照你说的做,你就别来找我麻烦。有在中国的生活经验的人应该都明白,在中国,要达到这么基础的要求有多难。举些简单的例子,谁能列出来开家咖啡店一共需要哪些明里暗里的程序,色弱到底能不能考驾照,我交了养老金到底未来能够给我多少钱是不是一定会给我钱,甚至是天价买的房子 70 年后到底归谁怎么归属都没人能说明白。
在中国,如果你按照程序办事,恐怕你会寸步难行。我在中国的色盲鉴定标准就是色盲,即便我能够分辨绝大部分颜色。但是我依然考出来了驾照,依然读了规定色盲不能读的计算机专业,你说我怎么办到的 :) 。如果按照新加坡人的遵守规则的准则,我恐怕现在在中国也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失败者。然而我就是一个想要遵守规则的人,但是同时我也不想要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