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毕业 半年工作 我的2021年度总结
掐指一算,又到了每年向各位朋友进行年终汇报的时间,不过「年终」硬生生地让我从 1 月 1 号元旦拖到农历春节前夕(发出这篇文章的时候应该已是初二了)。
我怕大年三十的祝福太多,怕大年初一的鞭炮太响,干脆发一个「2021 年终总结」,愿读到这篇文章的你体会到一丝领导批复年终报告的感觉,顺祝来年继续牛皮。
按照往年惯例:
- 如果关心数据可以重点读前面部分;
- 想看思考心得可以重点读中间部分;
- 留意安利环节可以重点读后面部分
2021 年有 16 个月
个人总结的例行环节是统计过去一年和这个世界的交集。
2021 年,我们的主页(kaopubear.top)迎来了 2.1 万个用户的 3 万次会访问,按照平均会话时长 1 分 17 秒计算,我们彼此通过文字和网络沟通了 642 个小时,按照 8 小时工作量来计算,大致是完整的 4 个人月。
这意味着什么呢?
用和这个世界的连接时间来计算,我的 2021 年有 16 个月。

播客和博客
「熊言熊语」播客 2021 年处于停播状态,不过后台数据还是让我小小震惊。在我们自己的服务器上,过去 12 个月「熊言熊语」播客共有 1 万 6 千多次的下载,再粗略加上其它几个第三方的平台还是有接近 3 万次的收听。计划播客在 2022 年重启来着,希望计划这次能赶得上变化。

2021 年前前后后一共写了 20 篇博客,写字手速确实大不如前(年),其中比较受欢迎的三篇是 你也可以在学术报告中讲好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在陌生领域开始读文献,我劝你别读正文 和 6 年硕博生活的 6 条心得-生活成长篇,希望 2022 年能完成 30 篇的写作目标。

2021 年的 3 个关键词
2021 年发生了很多事情,以至于一件事还来不及消化和分享,另一件事就跟着来了。
如果用三个词总结 2021,我想到的是:转换、融入和成长。
转换
转换,包括身份也包括心态。
2021 年 5 月 8 日,和女票在一起 9 年之后终于领证。当天在民政局险些因为户籍证明的问题领证未遂,临下班前冲过去重新开证明,赶着下班时间才把手续办完。这一天,我们从情侣变成了家人,我在这段亲密关系中的身份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2021 年 7 月 1 日,刚刚提交完毕业论文的我急匆匆入职,开始了工作后的第一个 Q3 和 Q4 季度。可以说过去半年我每一天经历的事情都是新的,同学变成了同事,老师变成了领导。这一天,我从象牙塔里的学生变成了社会人。
2021 年 9 月 23 日,6 月完成博士论文就跑去搬砖的我终于完成了博士论文答辩,当天线上参加的除了答辩老师以外还有我的家人。这一天,我正式结束了自己的全部硕博生活。
2022 年 10 月 2 日,从看房、办各种手续再到搬家,前前后后折腾了 5 个月终于告一段落。过户那一天开始,自己从交房租变成了还房贷,换了一种方式继续为房地产行业贡献绵薄之力。
身份转换总归没什么大问题,事情到了某个时间点自会发生,由不得你拒绝。但心态的转换则需要一个更加复杂且持久的过程。
用什么心态面对自己的伴侣,用什么心态面对自己的同事,用什么心态面对自己的工作,用什么心态面对甲方,用什么心态面对自己,都是需要持续修炼的话题。咱们今后慢慢聊吧。
融入
所谓融入,一方面是融入新的关系中,另一方面是融入到新的环境中。
有不少人和我聊过应该如何认识一个人或者融入一个团队。
我有这样一条准则可以和你分享:如果我(你)有哪里帮助到你(我),我希望你(我)也可以告诉我(你)一些我(你)不知道的事情。
工作场景下,我们和很多人的第一次交流往往从一次提问开始。
以前的结果不理解,祖传的代码看不懂,这个时候都需要你稍微鼓起勇气问问有经验的同事。请教之后事情只做完一半,我通常会再相对详细地介绍一下自己目前做什么,为什么需要对方帮助,以及后续可能会还会需要什么帮助,最后尽自己所能向对方分享一点或许感兴趣的信息。
别人没有义务花费自己的工作时间向你提供服务,如果别人这么做了,你理应为对方付出的时间提供些许价值。
多提问还有一个隐藏好处。人们往往会对自己帮助过的人带有一丢丢好感,因为人生来厌恶损失,而对方在你的身上已经付出了成本。所以珍惜每一次提问的机会并给予最真诚的反馈,如此几个来回,再见面难免会亲切些。
以及,提问开头最好不要说「刚才你讲的 XXX 我没有听懂」,改成「我对你刚才讲的 XXX 非常感兴趣」;提建议开头最好不要说「你为什么没有考虑到 XXX」,改成「想必你也想到了 XXX」。
至于建立信任感我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唯一能做的就是真诚。感恩每一个帮助自己的人,毫无保留地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如果可以,我希望把自己的任何经验分享给身边每一个需要的人,把自己的任何技能教会给身边每一个需要的人。
成长
2021 年的成长可以说都是在前文记录的几件事情发生时被动促成的。
比如,决定买房之后我才重新审视了自己过去的消费习惯,毕业答辩完成之后我才跟实际上用了 6 年多时间完成硕博连读的自己和解,工作之后我才发现自己的思维和习惯并不能轻松的胜任工作。
我是一个情绪相对敏感的人,好在硕博这几年下来已经基本学会了及时内化。即便如此,在过去半年的职场入门过程中还是发生了两次特别大的情绪波动。一次是入职 2 个月左右,做第一个项目时有过短暂的深度自我怀疑,另一次是入职 6 个月后做工作复盘那几天,发现自己在很多方面存在不小的差距。
工作半年,业务能力略有长进,更重要的是认知有一丢丢升级,比如以下几条感悟。
- 正确地做事非常重要,前提是能够做正确的事。
- 效率的提升在于复用,不要重复造轮子也不要怕造轮子
- 学会接受「只有……才……」不要认为「只要……就」
- 所有的倾听都是为了提问,利用一切机会提出自己关心的问题并及时给对方反馈
- 给看似无聊的事情找出可以学习的内容好过抵触做无聊的事情
- 理性看到「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然后通过自身的行动去缩短差距。
- 不要太过于投入丰富的情绪,情深不寿,强极则辱。
- 成为一个有目标感的人,对自己负责,对结果负责。
2021 年的 8 个安利
如果把阅读或者摄取信息看作一项成本是时间的投资,这件事我们需要在意的是投资回报率,读什么东西划算,取决于我们花费的时间交换了作者多少时间。
我们读一篇博客大约需要 3 分钟,作者写一篇大约需要 2-3 天;读一篇深度报道往往需要 20 分钟,作者完成一篇大概需要 1-2 个月;读一本书通常需要 5 个小时,但写一本书往往需要耗费作者 2-3 年的时间和精力,很多经典甚至需要作者十几二十年的人生体验。
用 5 个小时的阅读时间获得作者几年甚至十几年的脑力和劳动投入,读书是一件投资回报率极高的活动。因此,今年的安利还是以书为主。
凤凰项目:一个 IT 运维的传奇故事

2021 年看过几本泛项目管理相关的书,我愿称《凤凰项目》为最佳。它带给我的冲击力有点类似于当初读《人月神话》。
《凤凰项目》描写了一个传统汽车配件制造商 IT 经理和公司各方神通从斗智斗勇到通力合作,最后拯救公司的故事。很多知识从小说中看似上帝视角的「董事」口中说出,让人印象深刻又容易接受。
另外这本书也讲清楚了传统工厂管理和现代化企业 IT 管理的共通之处。所以也给了我一些转行后的信心,更看到了知识迁移能力的重要。
可以说这是一本披着小说外衣的 DevOps 经典教科书,在阅读过程中因为小说描写的场景太过真实,自己经常读着读着忍不住笑出声。
程序员的思维修炼

这是一本教程序员如何学习和思考的书。彼时我刚进入公司,所有东西都要重新学又不清楚该学到什么程度。这本书很清楚地讲了所谓新手和专家的区别,以及一个人从新手出发进行实践需要哪些条件。
此外,这本书也提到作者认为如何看待学习和创造时间学习。学习就像投资,也应该采取「定投」策略。你需要定期投资最低限度的学习时间量,养成一种习惯,想尽办法躲在什么地方去完成学习。虽然并非每期学习都会有很大成效,但是只要定期安排学习,长期来看就会有收获。
为什么幸运的人总幸运倒霉的人老倒霉

这本书是我 2021 年读的一本相对轻松的书,作者 Spencer Johnson 曾写过「谁动了我的奶酪」和「一分钟经理人」。这本「为什么幸运的人总幸运倒霉的人老倒霉」也是他的作品,中文版 2007 年出版印刷 14 年之后我用几块钱买了二手书回来,又一次体会到了一点读纸质书的快乐。
这本书还是他的一贯风格,把简单的道理放进一个简单的故事里来解决一个实际的问题。书中他构造了一个最近状态不太好,不知道如何做决定的「年轻人」形象,然后全书通过为期两天的徒步活动,安排同行 7 个来自各行各业的人和他对话,针对他的困惑给出答案。最后把所有答案连接起来就是一个如何通往更好决定的思维导图。...
剩余内容已隐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