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ytrogen 的个人博客

万圣节恶魔的领地

马上订阅 Cytrogen 的个人博客 RSS 更新: https://cytrogen.icu/atom.xml

想法在乙巳菊月迭代

2025年10月7日 23:04

八月份开始我找了个兼职、过上了「起床 > 做饭 > 吃饭 > 工作 > 洗澡 > 吃饭 > 睡觉」的健康生活。要知道过去的我经常熬夜、一觉睡到中午、饭不按时吃,总之习惯差得很。突然开始自律,就变得想要去完全利用起自己的时间。

纽约市是一个坐地铁比开车要好的地方,但地铁没有网络。一般出门的话,通勤半小时到俩小时是跑不掉的,意味着这个时间里去网上冲浪或者同朋友聊天几乎不可能,我只能去阅读已经被下载到手机里的电子书籍或者博客文章。多亏了这一点,我开始关注一些独立博客主,并发现了很多我认为有意思的博客。陆陆续续看了一两个月后,令我也想花些时间在记录我自己看到的、学到的、感受到的东西上。

书籍

《不原谅也没关系》

我是一次网上冲浪的时候发现了这本书。当时我刷到一个帖子,内容大致是在说:

自言自语、在脑海中幻想某件事情会发生并且演习如何去应对等行为是因为「父母的凝视」。

我确实有这样的毛病。很多时候我的大脑都在想「过去发生了但是没做好的事情」以及「未来可能会发生的事情」,自言自语也是脑内演习时我想出来的回复被不小心说了出来。我常常处于自省的状态。说是自我反省,实则是一遍遍 羞辱 自己。

这本书的主题是 CPTSD(Complex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但是和科普疾病的书不同,它更像是一本「自救手册」、附带了对于 CPTSD 的解释。托这本书的福,我更了解自己以及身边的人了。

什么是 CPTSD?它是一种 因长期或反复暴露于创伤事件而引发的心理疾病。与 PTSD(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创伤后应激障碍)相比,CPTSD 不仅包含了 PTSD 的核心症状(如恐惧感、闪回、过度警觉),还包括了情绪调节障碍、负面的自我信念以及人际交往困难。CPTSD 通常发生在个体感知无法逃避或者躲避创伤事件的情况下。

根据作者所说,CPTSD 的核心症状主要是这五种:

  1. 情绪闪回:CPTSD 最典型的症状,是一种 突然发生且通常持续时间较长的退行,幸存者会退回到童年遭受虐待或遗弃时的强烈情绪状态,如恐惧、羞耻、愤怒、悲伤等,并激活「战或逃」反应
  2. 毒性羞耻感:一种强烈的自我贬低感,会摧毁自尊,令幸存者觉得自己毫无价值、必被鄙视,常导致自我疏离和孤立,不愿寻求他人支持
  3. 自我遗弃:对自己的忽视或抛弃感,表现出对自我关爱和保护的缺失
  4. 恶性内在批判:内化的苛刻批评声,源自童年的父母批判,持续挑剔和否定自我,导致自信心极度受损
  5. 社交焦虑:对人际关系的焦虑和恐惧,常伴随孤独和被遗弃感

此外,CPTSD 患者常表现出过度的创伤应对模式「4F 反应」:

  • 战斗(Fight)
  • 逃跑(Flight)
  • 僵住(Freeze)
  • 讨好(Fawn)

这些反应是对童年创伤的长期适应性防御机制。

作者在书中给出了一个例子,令我印象深刻。一个家庭养育了四个孩子,这四个孩子却分别代表了 4F 反应的其中一个:大儿子从小跟着父母欺负兄弟姐妹,为人狂傲自大,永远都觉得自己是正确的,代表「战斗」;二女儿从小被欺负,只能靠一天天的忙碌来避免面对内心的痛苦,代表「逃跑」;三女儿也是从小被欺负,但是接触到了电子产品后,很快便麻木地沉迷在其中,连自理的能力都丧失了,代表「僵住」;小儿子自小就懂得察言观色,长大后被母亲「绑架」到身旁照顾自己,代表「讨好」。

实际上 4F 反应单纯指的是生物在面对危险时的四种本能生存反应:「战斗」是主动攻击来保护自己或对抗威胁;「逃跑」是通过逃离危险环境来躲避威胁;「僵住」是身体和情绪上的僵硬或麻木、暂时「冻结」以避免威胁;「讨好」是试图通过迎合、讨好他人来避免冲突和伤害。这些反应都是生物的本能反应,是我们的自然防御机制。

问题在于,在一个有毒的环境下我们有可能 长期重复 做出这些反应、形成深层的心理防御模式。

我的家庭曾是个有毒的环境:日常的物理与言语暴力、羞辱,以及强加给孩子的过度责任。那个时候,我的好朋友不多,因为我不被允许出去玩,朋友们也不愿意同我深交,因为他们都认为我的家人是神经病。

在经历了一段斗争后,我脱离了这个环境。这段时间,我的创伤更多与家庭有关。我很厌恶他人在我面前诉说他们的家庭有多么和睦;可笑的是在我一次同朋友分享我的过去经历后,TA 的第一反应是「这样说来我的家人对我就很好呢」。每次提到我的家人是否爱我,我会立即陷入「情绪闪回」,被一种强烈的悲伤所淹没。这些经历塑造了我内在的「毒性羞耻感」。

可悲的是,我很快便进入了另一段有毒的关系。我的「内在批判者」变成了校友,一群永远是在批判他人的家伙们。明明是我被冒犯了,但我会感到愤怒的同时,也会去想如何讨好他们。很是可笑。我的内心早已充满了来自家庭的、模糊的自我怀疑。就算是被伤害了,我也无力反击。

好在这些事情都已经是过去式了。如果我想去详细说说这些事情的话,我会单独写一篇博客文章。

《重新定义公司:谷歌是如何运营的》

这本书我没有读完,只读了前两个章节。

作者认为,科技进步对商业的影响非常大,基本上没有什么行业在信息时代还以过去的样子运行。过去,企业可以靠着销售手段,把一个质量差的产品变成全民都在消费使用的摇钱树,但现在完全行不通了。现在要想成功,必须要有出类拔萃的产品,因为消费者可以用各种方式获取到信息、了解该产品的质量如何。同时,实验和失败的成本显著下降了。现在的人们可以组建一个小团队,创造出产品、通过网络免费在全球发行、选定顾客群试用、判断产品的优点和缺点……

作者还抨击了传统知识工作者:秉着「专攻术业」的精神在刻板的企业环境中出人头地,主要靠的还是墨守成规。这些人要么是技术达人 + 管理白痴,要么就是管理专家 + 技术菜鸟,和谷歌的工程师人才很不同。这里作者提出了一个概念 —— 创意精英。

创意精英的特点包括但不限于:

  • 不拘泥于特定的任务
  • 不受公司信息和计算能力的约束
  • 不惧怕甚至喜爱冒险。即便在冒险中失败,也不会受到惩罚或牵制
  • 不被职位头衔或企业的组织结构绊住手脚
  • 很容易失去耐心,经常变换职位
  • 具有多领域的能力,经常会将前沿技术、商业头脑以及奇思妙想结合在一起
  • 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懂得如何使用专业工具,还需具备充足的实践经验
  • 有分析头脑,对数据运用自如,又不会沉迷其中
  • 有商业头脑
  • 有竞争头脑
  • 拥有用户头脑
  • 用不同于你我的崭新视角看问题
  • 充满好奇心
  • 自动自发,注重于自己的理念
  • 心态开放,可以自由地与他人合作
  • 一丝不苟
  • 善于沟通,风趣幽默

所有创意精英都必须具备商业头脑、专业知识、创造力以及实践经验。衍生出降低风险、规避失误的企业运营流程的管理模式会形成一种压制创意精英的大环境。

我能感觉出,我不是一位创意精英,我会的东西根本也没那么多。仔细想来,我唯一一件能被说是「做得好」的,只有计算机相关的事情了。我认为人终究不能去只专注于做一件事,未来我也想要有其他可以被说是「做得好」的事情。

这本书传递的信息很多且各不相同,我只挑一些我认为有趣的说:

  1. 现实生活中,河马是一种十分危险、速度快、咬合力强、体重足以碾碎其他动物的动物。而职场里的河马,叫做「高薪人士的意见」。一个人拿多少工资,并不能直接等于他们做决策的能力有多强。同样,经验本身也不是决策的关键。但是许多人,甚至说许多企业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依然认为谁的薪金高或者个人经验多,谁才是对的。

  2. 谷歌采取的是扁平化企业结构,也就是压缩中间的管理层级,可以让一个普通员工直接向总监或者副总裁汇报(对标的是金字塔结构)。多数人认为,扁平化是为了和上层平起平坐、追求一种地位上的平等感;而对于创意精英而言,扁平化是为了多干正事。过多的管理层级会成为他们创新的阻碍,他们需要能够快速地与决策者沟通,获得反馈和资源,从而高效地推进工作。

    谷歌实现扁平化的方法很有意思:一个管理者至少要有 7 个直接下属。这会强制扩大管理幅度,让管理者们无法对每个人的工作细节都进行微观管理,自然也没法事事都插手下属们的工作。

  3. 传统和僵化的管理思维会认为工作和生活是两个对立面,需要像天平一样「平衡」,一个多了另一个就必然会少。然而作者认为这个标准本身就很有问题:对于热爱工作的人来说,工作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生活的对立面。强行分割很不自然。最好的企业文化是让工作环境和家庭环境都充满乐趣,员工可以自由地在两种状态中切换。

    通常让员工感到痛苦的不是工作本身,而是「失控感」和「被迫牺牲感」。作者对此的建议并不是「让员工少工作」,而是「不要用时间去管束员工」。管理者不需要催员工加班,也别劝他们早点回家。这种行为的潜台词是「我不相信你能自己管好自己」。你只需要让员工知道他们需要对自己的工作负全责,并把如何完成工作的控制权交还给员工,他们自己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节奏,从而最大化产出、最小化「被迫牺牲」带来的倦怠感。

  4. 一个不可或缺的员工通常被视为英雄和骨干。然而这个「不可或缺」是一个巨大的风险,因为如果一个人的离开就能让公司瘫痪,那说明公司的组织结构非常脆弱。同时这种「不可或缺」也会导致一种不健康的共生关系。作者提到「强制休假」很重要:对员工而言,这可以让他们意识到「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减轻心理负担;对公司而言,给了其他人接手的机会,可以锻炼团队的「备份」能力

  5. 随着企业变大,为了控制混乱,管理者会本能地增加流程和审批环节。这些流程的潜台词就是一种「不」——「你不能随便做,必须先经过 ABCDE 的同意」。而在一个说「好」的文化里,这恰恰相反,它要求想说「不」的人必须给出「百般信服的业务考量」。这颠覆了权力关系,把证明的责任交给了阻碍者,而非创新者。这也是一种「提出质疑的人要给出证据,而非让被质疑的人自证」。

    有创意、有能力的员工最讨厌的就是无意义的内耗和形式主义。一个默认说「好」的环境,传递给员工的信息是:「我们信任你的判断,我们鼓励你尝试」。这可以让员工愿意提出更多想法。反之,一个默认说「不」的环境,会让员工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最终人才流失。

我不是很懂管理,评价什么的待我进了一家真正的企业之后再说吧。

《黑客攻防技术宝典:Web 实战篇》

这本书我同样没有读完。它属于是那种「不一边读一边记笔记就不行」的书,因此我打算读完后直接将笔记发布到博客上。

它的核心要点很简单:服务端 永远 都不应该信任客户端发来的任何请求。


音乐

我个人很喜欢听台湾摇滚,从万能青年旅店听到草东没有派对、康斯坦的变化球,最近则是在听老王乐队在 2019 年发布的专辑《吾日三省吾身》。听完后印象让我最深刻的是《垂钓》。可惜我不懂音乐和乐理,没法展开说说,只能说我喜欢他们的哪些歌词:

迎面而来的机会我抓不住,迎面而来的车子我躲不开。

比你聪明的人啊都在努力往前,我无力地闭上眼。


影视

我跟朋友补完了《未来日记》。男主前期的塑造有点劝退,实在是太小孩子气了。后面有两集的制作很明显出现了很大的变化,不论是画风、动作的流畅度和分镜设计。


前端技术

我在阅读前端技术相关的博客文章时都会记笔记。现在打算分享出来了,才发现我居然忘了标记来源是什么。我只能把这些文章从浏览记录里一一找出,真是醉了。

C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