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ytrogen 的个人博客

万圣节恶魔的领地

马上订阅 Cytrogen 的个人博客 RSS 更新: https://cytrogen.icu/atom.xml

CMP 2800 笔记

2025年4月7日 12:00

世界文学经典学笔记,仅作为个人学习记录,不保证正确性。

这节课以 The Norton Anthology: World Literature 为基础。

1.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与近东文学

1.1. 创世与宇宙观

古代近东地区的多个文明都有自己的创世神话和宇宙观念。

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区域)的创世神话《埃努玛・埃利什》描述了马尔杜克神击败提亚玛特(混沌之海)创造世界。

马尔杜克是巴比伦的主神,又称「太阳牛犊」、雷暴之神。

提亚玛特又被称为龙、咸海,同甜海阿普苏诞生出众神,却又因吵闹决定消灭后代,最终被后代马尔杜克所杀、尸骸被拿去创造了天和地。

这个神话反映了秩序战胜混沌的主题,马尔杜克用提亚玛特的身体创造天地,建立了宇宙的秩序和规则。《埃努玛・埃利什》以「太初没有天地」开始,描述了诸神间的权力斗争,最终马尔杜克成为众神之王,确立了巴比伦作为宗教中心的合法性。

埃及人则相信世界起源于努恩(原初之水),由阿图姆神创造。在太初只有无边无际的黑暗水域,阿图姆从中自我创生,随后创造了空气之神舒和湿气女神泰芙努特,开启了世界的形成。

埃及的创世神话与尼罗河的季节性泛滥密切相关,反映了水在埃及文明中的核心地位。他们相信世界开始于一座从原初之水中升起的小山,就像尼罗河泛滥退去后露出的肥沃土地。

这些早期的创世叙事不仅解释了世界的起源,也为各自文明提供了宇宙秩序的基础架构,人类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它们结合了观察自然现象的经验与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形成了复杂的世界解释系统。

1.2. 《吉尔伽美什史诗》

约公元前 2100 年,美索不达米亚(现今伊拉克)用楔形文字将《吉尔伽美什史诗》记录在泥板上。这部作品被公认为人类最早的史诗,见证了文字如何成为跨越时空的记忆载体。

最完整版本出土于亚述国王阿舒尔巴尼拔(公元前 668 到 627 年)的尼尼微图书馆,包含 12 块泥板。这位对知识有着强烈热情的国王派人收集和抄录了大量文献,无意中保存了这部珍贵的史诗,使它得以在数千年后重见天日。19 世纪的考古学家乔治・史密斯在大英博物馆发现并首次解读了其中描述洪水的片段,震惊了学术界。

故事讲述了乌鲁克城邦王吉尔伽美什的冒险。

吉尔伽美什是一位半神半人的国王(三分之二神,三分之一人),力大无穷却暴虐无道。他强迫臣民为他建造城墙,还实行初夜权,引起民众不满。神明创造了野人恩奇都与他抗衡,两人却在搏斗后成为挚友。他们共同击败了森林守护者胡瓦瓦(又称洪巴巴)和天牛,因此激怒了诸神。诸神决定惩罚他们,使恩奇都生病死亡。

恩奇都死后,吉尔伽美什对死亡产生恐惧,决心寻找不死的秘密。他穿越危险的马苏山,遇到了酒馆女主人希杜丽,渡过死亡之水,最终找到了洪水幸存者乌特纳皮什提姆。乌特纳皮什提姆讲述了大洪水的故事,告诉吉尔伽美什有一种能让人恢复青春的水下植物。吉尔伽美什获得了这种植物,但在回程中却被蛇偷走。最终,他带着对生命有限性的理解回到乌鲁克,接受了人类的命运。

无论是谁或许都会对永生产生渴望,面对挚友的离世,我们不禁思考自己的命运。吉尔伽美什的不朽追求正反映了人类面对死亡的普遍恐惧与对永恒的渴望,这一主题在后世文学中不断回响。当恩奇都临死前诅咒让他文明化的女祭司,却被太阳神沙玛什提醒他因文明而获得的好处时,史诗直接提出了关于人类文明本质的深刻问题。

故事中,恩奇都从野人变为文明人的过程揭示了古代美索不达米亚人对文明与自然关系的复杂思考。最初的恩奇都与野兽一同生活,「他的身体覆盖着浓密的毛发…… 他与瞪羚一起吃草,与野兽一起在水边饮水」。当女祭司沙姆哈特引诱他,与她同住七天七夜后,野兽们不再接纳他:「羚羊见到他就跑开了…… 恩奇都的身体变得迟钝,他的腿无法像从前那样快速奔跑。」这一转变既表明了文明的益处,也暗示了其代价。文明为恩奇都带来了友谊、美食、美酒和智慧:「他洗净身体,用油膏抹身…… 他穿上衣服,变得像个战士」,沙姆哈特告诉他:「恩奇都啊,你已经变得像神一样,为何还要与野兽一起在荒野游荡?」

文明使他获得了人性的高贵特质,但也失去了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和某种原始的纯真。更深层次上,这反映了农业文明兴起后人类对狩猎采集生活方式的某种怀念,暗示城市文明虽然带来了物质繁荣和知识进步,却也导致了与自然的疏离,并伴随着社会阶层分化和劳动强化。这种二元性在史诗末尾达到高潮 —— 吉尔伽美什虽然没能获得永生,却通过建造城墙(文明的象征)获得了某种形式的不朽。

乌特纳皮什提姆向吉尔伽美什讲述的洪水故事与圣经中的诺亚方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表明古代近东地区可能确实经历过大洪水,或者这些文明间存在文化交流与影响。在两个故事中,神明都决定毁灭人类,只有一位义人及其家人(和动物)得以幸存。

《吉尔伽美什史诗》确立了英雄叙事的基本模式,探讨的命运、死亡、友谊等主题构成了人类共同的精神遗产。史诗中的重要象征如城墙(文明的边界)、森林(未知与野性)和水(生命与死亡)在后世无数作品中被重新诠释。透过这部作品,我们不仅看到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世界观,也看到了人类自古以来就共有的情感与思考。

什么是史诗?史诗是一种长篇叙事诗,通常描述英雄的冒险或具有民族文化重要性的重大事件。史诗中的主角往往具有超凡品质,面对超越常人的挑战,其行动关乎整个民族或人类的命运。这种文学形式最初通过口头传统流传,由专业吟游诗人在宴会或庆典上演唱,通常伴有乐器伴奏。史诗不仅是娱乐,也是传承文化价值观和集体记忆的重要方式,在文字普及前,口头传统是知识传递的主要渠道。《吉尔伽美什史诗》作为最早被记录的史诗,成为了连接口头传统和书面文学的桥梁。

2. 古希腊与罗马文学

2.1. 荷马史诗

2.1.1. 荷马其人

「荷马」是西方文学传统的奠基者,却也是最神秘的作家之一。传统上认为他是一位生活在公元前 8 世纪的盲诗人,但现代学者对其真实身份存在诸多争议。「荷马问题」涉及《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是否由同一人创作,甚至这个「荷马」是否真实存在。许多学者认为这两部史诗可能是几个世纪的口头传统结晶,最终由多位诗人编撰而成。

无论如何,这两部作品奠定了西方文学的基础。它们最初通过口头传统流传,由专业的吟游诗人在贵族宴会和公共节日上吟诵,伴有七弦琴(lyre)伴奏。直到公元前 6 世纪,雅典暴君庇西特拉图斯才下令将它们记录成文。

2.1.2. 《伊利亚特》

《伊利亚特》成书于约公元前 8 世纪的希腊黑暗时代末期或古风时期初期,书名源自「伊利昂」,即特洛伊城的另一名称。

全诗共 24 卷,以十六音节的六步格(hexameter)写成,描述了特洛伊战争第十年的几周内发生的事件。虽然战争持续了十年,但史诗聚焦于「阿喀琉斯的愤怒」及其后果,而非整个战争过程。开篇即点明主题:「女神啊,请歌唱佩琉斯之子阿喀琉斯的愤怒,这致命的愤怒给阿开亚人带来了无尽的痛苦……」

故事背景是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在女神阿佛洛狄忒的帮助下,诱拐了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斯的妻子海伦,引发了希腊联军(阿开亚人)对特洛伊的战争。史诗开始时,希腊联军统帅阿伽门农(墨涅拉俄斯的兄长)夺走了阿喀琉斯的女奴布里塞伊斯,激怒了阿喀琉斯,使他退出战斗。

没有阿喀琉斯,希腊军队节节败退。特洛伊英雄赫克托尔(普里阿摩斯国王的长子)率军攻破希腊人的防线,几乎烧毁了他们的船只。阿喀琉斯拒绝亲自出战,但允许他的挚友帕特洛克罗斯穿上自己的盔甲上阵。帕特洛克罗斯奋勇作战,但最终被赫克托尔杀死。

失去挚友的阿喀琉斯悲痛欲绝,重返战场,杀死赫克托尔并亵渎其尸体,拒绝归还。最终,特洛伊国王普里阿摩斯冒险潜入希腊营地,恳求归还儿子的遗体。阿喀琉斯被这位父亲的勇气所感动,同意归还赫克托尔的遗体,史诗以特洛伊人为赫克托尔举行隆重葬礼结束。

《伊利亚特》对古希腊文化产生了无法估量的影响,成为希腊教育的基础和民族身份的核心元素。亚历山大大帝据说随身携带一本《伊利亚特》,视阿喀琉斯为自己的榜样。

《伊利亚特》中的战争是特洛伊人与阿开亚人(早期希腊人)之间的冲突。这场战争不仅是人类间的冲突,诸神也介入其中,支持不同的阵营:阿波罗、阿佛洛狄忒、阿瑞斯支持特洛伊;赫拉、雅典娜、波塞冬则支持希腊人。这种神人交织的叙事反映了古希腊人的宇宙观,其中人类命运受到神明的影响,但个人选择仍具有决定性意义。

诗中充满了对战斗场景的生动描写,其中阵亡士兵的死法往往详细到令人不适的程度:「矛尖刺穿他的颈部,从咽喉穿出,他仰面倒地,铠甲在身上哐当作响」,展现了生命的脆弱与战争的残酷。

史诗也通过展示敌对双方的人性来突破民族界限,最感人的场景之一发生在赫克托尔与妻子安德洛玛刻告别时。赫克托尔脱下头盔抱起幼子,祈祷他将来能超越自己,安德洛玛刻则「含着泪微笑」。这种对敌人的人性化描写,使《伊利亚特》超越了单纯的战争史诗,成为探索人性的永恒经典。

2.1.3. 《奥德赛》

《奥德赛》创作于《伊利亚特》之后,可能约在公元前 725 到 675 年间。全诗同样分为 24 卷,讲述了伊萨卡国王奥德修斯(拉丁名:尤利西斯)在特洛伊战争结束后历经十年才返回家乡的冒险旅程。

与《伊利亚特》不同,《奥德赛》的故事结构更为复杂,采用了非线性叙事:

史诗开始时,奥德修斯已在女神卡吕普索的岛上被囚禁七年。他的妻子珀涅罗佩在伊萨卡被 108 位求婚者围困,他们消耗着奥德修斯的财富,争夺他的王位。众神决定让奥德修斯回家,只有海神波塞冬因奥德修斯曾伤害其子独眼巨人波吕斐摩斯而继续反对。

女神雅典娜鼓励奥德修斯的儿子特勒马科斯(已二十岁)外出探寻父亲的下落。与此同时,赫耳墨斯奉宙斯之命前往卡吕普索岛,命她释放奥德修斯。后者乘木筏航行,但遭波塞冬掀起的风暴,漂流至费阿基亚。在那里,他向国王阿尔喀诺俄斯讲述了自己的旅程:从特洛伊出发后,他与船员遇到了食莲人、独眼巨人、女巫喀耳刻,他们甚至前往冥界拜访先知泰瑞西阿斯,又遭遇了塞壬女妖、海怪斯库拉和卡律布狄斯,最终全员遇难,只有奥德修斯漂流到卡吕普索岛。

阿尔喀诺俄斯国王被他的故事打动,提供船只送他回伊萨卡。到家后,雅典娜将他变装成老乞丐。他先拜访了忠诚的猪倌尤迈俄斯,与回国的特勒马科斯重逢,然后进入自己的宫殿。在那里,没人认出他,求婚者们还侮辱了他。

珀涅罗佩宣布将举行比赛,谁能用奥德修斯的弓射中目标,她就嫁给谁。求婚者们都无法拉开这把弓,但变装的奥德修斯轻松完成,随后与特勒马科斯和两位忠仆一起杀死了所有求婚者。最后,他向珀涅罗佩证明了自己的身份,两人重聚。

《奥德赛》与《伊利亚特》共同构成了希腊史诗传统的双峰,但两者在主题和风格上有明显区别。如果说《伊利亚特》聚焦战争中的荣耀与悲剧,《奥德赛》则探索返乡、家庭与身份认同的主题。《伊利亚特》中的阿喀琉斯追求不朽的荣耀,宁死不屈;《奥德赛》中的奥德修斯则凭借智慧和坚韧,努力生存并回归家庭。这种转变反映了希腊人价值观的演变,从崇尚战争荣耀到重视智慧与家庭纽带。

《奥德赛》中的奥德修斯展现了希腊人推崇的多才多艺(polymētis)特质:他不仅是战士,更是航海家、说故事的能手、工匠和战略家。当卡吕普索提供永生的诱惑时,他仍选择回到凡间的家庭,这反映了希腊人对人的尊严和选择的重视。

这两部史诗展现了众多半神半人英雄的形象。阿喀琉斯是海洋女神忒提斯与凡人佩琉斯的儿子,海伦则是宙斯与勒达所生。这种半神血统反映了古希腊宗教中神与人之间没有绝对界限的观念,也为英雄的超凡能力提供了解释。

2.2. 《变形记》

《变形记》完成于约公元 8 年,作者是罗马诗人奥维德(Publius Ovidius Naso,约公元前 43 年 到公元 17 或 18 年)。这部作品是古典文学晚期的巅峰之作,也是奥维德最著名的代表作。

奥维德生活在罗马从共和国转变为帝国的关键时期,是奥古斯都统治下的「黄金时代」诗人。然而,他的《变形记》完成不久后便因不明原因被奥古斯都流放到黑海边缘的小镇托米斯(今罗马尼亚康斯坦察),度过了生命的最后十年。

《变形记》是一部包含约 250 个变形故事的长诗,共 15 卷,约 12,000 行,以六步格写成。不同于传统史诗聚焦单一英雄或事件,《变形记》以「变形」为线索,编织了一个从世界创生到凯撒转变为星辰的连续性叙事。

作品以宇宙从混沌中形成开始:「在大地、海洋和覆盖万物的天空出现之前,自然在整个宇宙中只有一副面孔,人们称之为混沌……」然后描述了四个时代(黄金、白银、青铜和黑铁)的演变,以及普罗米修斯创造人类。
接下来的故事涵盖了众多著名神话:阿波罗追求达芙妮,她变成月桂树;伊卡洛斯飞向太阳,坠入大海;纳西索斯爱上自己的倒影,变成水仙花;俄耳浦斯下冥界寻妻,却因回头一望失去她;皮格马利翁爱上自己雕刻的象牙少女加拉忒亚,维纳斯使其复活;阿拉克涅与雅典娜比赛织布,被变成蜘蛛……

后半部分转向特洛伊战争和罗马的起源:阿喀琉斯之死、奥德修斯的冒险、特洛伊的陷落,以及埃涅阿斯逃离特洛伊并最终到达意大利,成为罗马人的祖先。最后,作品以凯撒之死和奥古斯都赞美结束,暗示历史循环与罗马的永恒。

「变形」(Metamorphosis)一词源自希腊语,意为彻底的形态、结构或性质转变。在奥维德的作品中,变形往往是情感极端表达的结果:因爱而变形(达芙妮),因傲慢而变形(阿拉克涅),因悲伤而变形(俄耳浦斯之妻)。这些变形既是惩罚也是解脱,既是神圣干预也是情感的自然延伸。

奥维德对这些神话采取了一种精致、甚至有些嬉戏的态度,这反映了罗马帝国早期的文化氛围 —— 古老的神话已不再是严肃的宗教内容,而更多地成为艺术创作的素材。他以生动的细节和心理描写赋予这些故事以新的活力:「达芙妮的脸上苍白褪去,取而代之的是树皮;她的头发变成树叶;她的手臂长成枝桠;她那曾跑得如此迅捷的双脚变成固定的树根……」

《变形记》对后世艺术与文学的影响难以估量。它成为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对古典神话的主要来源,启发了但丁、乔叟、莎士比亚等作家,也为无数画家、雕塑家提供了创作题材。以拉斐尔、提香、伦勃朗、鲁本斯为首的艺术大师都创作过基于《变形记》故事的作品。

对于奥维德本人而言,《变形记》也具有某种预言性意义。在结尾他写道:「我已完成了一部不朽的作品,它将超越朱庇特的愤怒和火焰、利剑和时间的腐蚀…… 无论命运对我的身体有何安排,我最好的部分将永存,我的名字将永不消亡。」这位被流放的诗人确实通过自己的作品获得了永生,《变形记》成为将希腊 - 罗马神话传递给后世的最重要桥梁之一。

3. 印度文学与宗教

3.1. 印度教背景

在深入探索印度两大史诗之前,了解它们的宗教背景至关重要。印度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 1500 年左右的吠陀时期。与西方的一神教不同,印度教是一个复杂多元的宗教体系,包含多种哲学观点、崇拜方式和神祇。

印度教的核心经典是《吠陀》(Vedas),共四部:《梨俱吠陀》(赞歌)、《夜柔吠陀》(祭祀歌)、《娑摩吠陀》(旋律)和《阿闼婆吠陀》(咒语)。这些经典最初通过口头传统传承,由婆罗门祭司阶层世代记忆,约在公元前 500 年才开始记录成文。

印度教的神系庞大而复杂。主要神祇包括:

  • 梵天(Brahma):创造神,宇宙的创造者
  • 毗湿奴(Vishnu):维护神,宇宙的保护者,通过化身(阿凡达)多次降临人间
  • 湿婆(Shiva):破坏神,负责宇宙的更新与转变
  • 女神(Devi):以多种形式出现,如雪山神女(Parvati)、杜尔迦(Durga)和迦梨(Kali)

印度文化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达摩」(Dharma),这个词难以用单一西方术语翻译。达摩同时指宇宙法则、社会秩序、个人道德义务和正确行为的规范。在不同语境下,它可以理解为「职责」、「美德」、「道德」、「宗教」或「正义」。每个人的达摩取决于其社会地位(瓦尔那)、人生阶段(阿什拉玛)和个人情况,因此构成了一种情境伦理学。

印度史诗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达摩的实践指南,通过生动的故事说明抽象的宗教概念,向各阶层民众传授价值观。两大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早已超越了纯文学范畴,成为宗教典籍,至今仍在寺庙仪式、家庭祭祀和日常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3.2. 《罗摩衍那》

《罗摩衍那》(Ramayana)意为「罗摩的旅程」,约成书于公元前 5 到 4 世纪,传统上认为是由圣人瓦尔米基(Valmiki)创作。原文以梵语写成,包含约 24,000 首诗偈(shloka),分为七卷(kanda)。这部作品被视为阿迪卡维亚(Adikavya),即「第一诗」,标志着梵语诗歌的正式诞生。

《罗摩衍那》的故事广为流传,在东南亚各国有不同版本,并通过各种艺术形式表现,如皮影戏、舞蹈、绘画和现代影视作品。

故事发生在古代印度阿约提亚王国,国王达沙拉塔有三位王后,却一直没有子嗣。他举行祭祀后,四个儿子相继出生:长子罗摩(Rama)出生于王后考萨利亚,次子婆罗多(Bharata)出生于王后凯凯伊,双胞胎弟弟拉克什曼那(Lakshmana)和沙特鲁格纳(Shatrughna)出生于王后苏米特拉。

罗摩成年后,在一次比武大会上拉开了湿婆神的神弓,赢得了邻国国王之女悉多(Sita)的芳心。他们成婚后,老国王准备立罗摩为王储,却被凯凯伊阻止。凯凯伊要求国王实现他曾许下的两个愿望:立婆罗多为王储,并流放罗摩到森林十四年。国王不得不遵守诺言,罗摩欣然接受命运,前往森林。悉多和拉克什曼那坚持跟随他。

在森林生活期间,魔王罗波那(Ravana)对悉多产生了贪念。他派手下将罗摩引开,变身成苦行僧接近悉多,然后绑架她带回自己的王国楞伽岛(今斯里兰卡)。罗摩在猴神哈努曼(Hanuman)的帮助下得知悉多的下落,与猴族结盟,建造连接印度和楞伽岛的大桥,率军攻打楞伽。

经过激烈战斗,罗摩杀死罗波那,解救了悉多。然而,由于悉多在罗波那处滞留多时,民众对她的贞洁产生怀疑。为证明自己的清白,悉多经受了火的考验,安然无恙地从火中走出,证明了自己的纯洁。

流放期满,罗摩返回阿约提亚,婆罗多欣然交还王位。罗摩登基后,依然有人怀疑悉多的贞洁。为了平息谣言,罗摩不得不将已怀孕的悉多再次流放。她在圣人瓦尔米基的庇护下生下双胞胎儿子拉瓦(Lava)和库沙(Kusha)。多年后,罗摩认出了自己的儿子,请悉多回宫,但悉多选择回归大地母亲的怀抱。最终,罗摩完成在世使命,回归毗湿奴的本体。

罗摩作为毗湿奴的第七个化身(avatar),代表了理想君主、完美丈夫和尽职兄长的典范。他的特质被概括为「玛莉亚达・普鲁肖塔马」(Maryada Purushottama),意为「最尊崇道德的人」。在印度文化中,「罗摩拉吉亚」(Ram-Rajya)成为理想王国的代名词,象征公正、繁荣与和谐的统治。

悉多则体现了印度传统中理想女性的特质:忠贞、坚韧、牺牲和对达摩的坚守。她被视为大地女神拉克什米的化身,与罗摩的结合象征着神圣婚姻。然而,现代印度女性主义者对悉多被迫证明贞洁的情节提出了批评,认为这反映了父权制对女性的不公正要求。

《罗摩衍那》对达摩概念的探索尤为深刻。罗摩面临着多重达摩的冲突:作为儿子(尊重父亲的诺言)、作为国王(保护子民)、作为丈夫(保护妻子)。当这些职责相互冲突时,如何抉择成为道德困境。罗摩最终选择了遵守父亲的诺言和履行王者职责,即使这意味着个人幸福的牺牲。这种抉择反映了印度传统价值观中,社会达摩(社会秩序)高于个人达摩(个人情感)的原则。

《罗摩衍那》在印度文化中的影响难以估量。每年的排灯节(Diwali)庆祝罗摩战胜罗波那、回归阿约提亚的胜利,象征光明战胜黑暗。在整个东南亚,罗摩的故事成为了道德教育和文化认同的核心元素。

3.3. 《摩诃婆罗多》

《摩诃婆罗多》(Mahabharata)意为「伟大的婆罗多(族)史诗」,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约成书于公元前 4 世纪到公元 4 世纪之间。传统上认为是由圣人毗耶娑(Vyasa)编撰,他也是史诗中的角色。全诗约 100,000 颂(约 1.8 百万字),分为 18 卷和一个附录(哈里旺沙)。

《摩诃婆罗多》的规模和复杂性远超《罗摩衍那》,它不仅讲述了中心故事,还包含了无数支线、伦理讨论、哲学论述和独立故事。正如史诗中所言:「在此未曾提及的事物,世上别处不会有;而此处所言,处处可闻。」

核心故事围绕库卢族两支 —— 般度(Pandava)家族和俱卢(Kaurava)家族 —— 之间的继承权争夺和最终战争展开。

盲王持国(Dhritarashtra)与其弟弟般度(Pandu)共同统治哈斯提那布尔王国。般度早逝,留下五个儿子:长子阿周那(Arjuna)是雷神因陀罗之子,箭术无双;次子悉底米(Bhima)力大无穷;长兄阿修(Yudhishthira)贤明公正;双胞胎弟弟那库罗(Nakula)和萨哈提瓦(Sahadeva)分别擅长医术和占星术。持国则有一百个儿子,为首的是难敌(Duryodhana)。

般度五兄弟与表兄弟们一起长大,接受德罗纳(Drona)大师的武艺训练。阿周那成为最杰出的弟子,引起难敌的嫉妒。长大后,般度五兄弟共同娶了一位妻子德鲁帕蒂(Draupadi),一起统治因陀罗普拉斯塔王国。

难敌设计邀请阿修进行赌博,骗取了般度家族的全部财产和自由。五兄弟被迫流放十三年,其中最后一年需隐姓埋名。期满后,他们要求归还王国,但难敌拒绝。

在黑天(Krishna,毗湿奴的化身)的支持下,般度五兄弟向俱卢家族宣战。战前,黑天成为阿周那的战车御者。当阿周那看到对面阵营中有许多亲友和尊者,不忍作战时,黑天向他讲述了关于达摩、业力和解脱的哲理,这段对话即著名的《薄伽梵歌》(Bhagavad Gita)。

库卢之战持续十八天,双方都使用了神赐武器和非凡战术。般度兄弟最终获胜,但双方均损失惨重,几乎所有主要战士都阵亡。阿修登上王位,统治了三十六年后,五兄弟和德鲁帕蒂决定放弃王位,前往喜马拉雅山寻求解脱。在艰难的旅程中,除阿修外,其他人都因自身缺点而倒下。阿修最终以肉身进入天界。

《摩诃婆罗多》最著名的部分是《薄伽梵歌》,这段约 700 首诗的对话被视为印度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当阿周那在战场上犹豫不决时,黑天揭示了自己作为至高神的身份,讲述了关于行动(karma yoga)、知识(jnana yoga)和虔诚(bhakti yoga)三条解脱之路的教义,强调不执着于行动结果的无私行动(nishkama karma)。

《摩诃婆罗多》对达摩的探讨比《罗摩衍那》更加复杂和微妙。史诗中充满了达摩困境,没有简单的对错答案。例如:

德罗纳作为老师,是否应该在战场上对抗自己的学生?

黑天使用欺骗战术击败俱卢将领,这是否违背战士达摩?

阿修明知赌局有诈,却因王者达摩不得不参与,这种选择是否正确?...

剩余内容已隐藏

查看完整文章以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