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sson 2 波函数
PPT 之后才会给大家,因为还没做完 (bushi. 另外,如果难倒了老师,会有加分,欢迎大家提问.
量子力学最重要的概念来源于双缝干涉实验. 如果是一个经典粒子 (比如乒乓球),在屏上的分布应该只是一个 Gauss 分布;但是具有波动性质的物理实体,在屏上会产生干涉,这来源于 相位.
杨先生之前做过一个报告,将相位的重要性提升到和对称性一样的高度,称它们为 21 世纪的重要物理概念.
先从波函数出发,波函数由 Schrödinger 方程来描述,
不得不说 Schrödinger 的物理直觉非常好,他的方程是「猜」出来的,但是经过后世的验证,和实验结果是吻合的. 理论的正确性,最大的因素是它是否符合实验.
波函数的模平方是概率 ,波函数由相位和振幅来确定 . 在双缝实验中,我们考量的是单个粒子自己和自己的干涉,在屏上出现的概率是 .
但是如果在电子穿过缝的时候测量到底穿过了哪一条缝,一旦知道了结果,屏幕上就看不到干涉条纹了;还有人做了很多「后测量」的实验,在穿过缝之后测量电子的轨迹,这时屏幕上也无法观测到干涉条纹. 所以在单电子实验之后,我们理解的波函数描述的是系综的性质,而非单个粒子的性质,这正是 Born 对干涉实验的解释.
因此对于任何的物体,我们都应该引入「物质波」的概念,考虑到它们物质波的干涉效果.
波动方程为
这是一个线性的方程!Newton 力学计算天体轨道,很容易出现非线性的方程.
当时老师 87 年从南京大学毕业,去美国,那时候从上海出发,在上海培训了 1 个月,那时候上海都没有路灯,送行的同学在宿舍里打地铺过一晚.
到美国的时候,大家都看英文电视 (仅仅是用来学英语),发现那里的天气预报竟然能精确到哪一秒太阳升起. 那都是用纯粹的摄动来计算的,老师当时觉得我们国家的科技还是太落后了.
没想到后来问天文系的同学,发现其实 Newton 的力学已经给出了很精确的结果,可以很容易地计算出来.
量子力学至少在这些方面稍微比经典力学容易一点. 但是量子力学会遇到「扩散」的问题,在量子力学的世界,一个人一开始可能还是个人形,但是他的这个「波包」会慢慢地扩散掉 (?什么奇妙比喻). 不扩散的波包是所谓的「孤子」,在相对论量子力学中我们可能会接触这个概念.
下面说一点 Bohr 的测量观点:如果我探测一次粒子,它可能出现在不是概率最大的地方,波函数因为这个探测,波函数瞬间坍缩为一个宽度为测量精度、高度由归一化定出的类似 函数. 如果这样理解,就能在观测之后继续使用波函数对一个粒子的时间演化进行计算.
然后老师莫名其妙开始说读博的事情.
「你读了博士之后想来你清工作,门都没有.」
上面 Bohr 的理解困扰了很多民科. 如果你想认识一些民科,可以找老师介绍一些.
因为这样的性质,所以即使完全了解了一个系统,我们也无法完全预言这个系统之后某时刻的状态,只能给出一个概率的结果.
可以把波函数当做一个「场」来理解,按照...
剩余内容已隐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