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清醒思考,方能明智行动

是要娱乐至死,还是做乌合之众?
前言
有人问,「生命团队」公众号是一个团队在运营吗?当然不是,目前就我一个人独立运营。
安静了两个月,今天突然更新,对于喜欢的人来说,也算是一种新年的惊喜吧。本文标题的灵感源自两本书:《清醒思考的艺术》、《明知行动的艺术》。
这两个月,我也没闲着,利用上下班通勤的时间看了20多本与「思维」有关的书籍。期间,我发现了一个重大的规律:
很多作者动不动就喜欢普及概念(即使是很常见的概念)。甚至不惜耗费一整篇文章,只讲一个概念。
比如,我作为读者,第一次看到有人讲“沉没成本”这个概念的时候,我很感谢作者,为我扫盲。当我第二、第三次在别的地方看到也有人在讲“沉没成本”,我就觉得不对劲了:
这些作者号称是在打造一个全方位的知识体系,实则重复贩卖二手知识。
他们表面上是知识的「生产者」,但实质上只是知识的「搬运工」。
如果你消费了时间,也就算了;但如果你因此掏了钱,那就亏大了。这就不得不提及「知识付费」这个词。
知识付费是骗局吗?
「知识付费」是2017年最火爆的词之一,“罗振宇们”如果真的是骗局,大概是因为那些付费的人觉得物非所值。“我掏了钱,可我只看到了信息,没学到知识。”公众号「扯氮集」的作者魏武挥倒是形容得很贴切:
知识付费面临的批评主要是:他们兜售的,是某种针对焦虑的「感性解药」。
对于读者而言,信息和知识的区别在于:
信息:看完一篇文章后,点头称是,然后生活照旧。
知识:看完一篇文章后,受到启发,改进思考问题的方式 or 做事的方法。
正所谓:没有改变行为的阅读是无效的阅读。
对于知识的生产者和传播者而言,有自己独到的、深刻的见解,方为原创。
上个月趁着做活动,我购买了「知乎live」的年会员(无需单独付费,即可收听很多live节目),因为我曾花钱听过不少高质量的知乎live节目,信得过。
我集中听了几期阅读经验相关的「知乎live」,评分有高达4.6分的,有低到2分多的,老实说:打动我的内容很少。当然,这可能是我自己的原因。
所以,购买知乎live年会员是有好处的,至少可以降低试错成本,不喜欢的节目,我就当没买过。
我个人是相信“知识付费”的,但我更相信亘古不变的二八定律:20%**的付费知识值得付费,80%的付费知识不如免费。**
知识付费的探讨告一段落,咱们还是聊聊书籍的阅读吧。
我建议你继续读完,最后你会发现,本文的思路将一反常态。
普及几个常见概念
在阅读思维类的书籍过程中,倒是有一些概念出现的频率较高,今天我就来普及一些。我不仅会告诉你这些概念的含义,还会告诉你它们在书中的来源。
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这个词应该是最常见的,我最早是从《清醒思考的艺术》中了解到的。它的含义是:
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要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也要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
举个最通俗的例子就是看电影。比如你买了一张电影票(不能退票),买完之后发现,这电影不好看(可能是当时脑子进水了)。
这里的沉没成本指的是你购买电影票花的钱。现在问题来了,这个电影,你还要不要去看?
摆在面前的有两种做法:
做法一:考虑** 沉没成本**,既然花了钱,不看就太可惜了。
做法二:不考虑沉没成本,我可以去做别的更有意义的事情。
一般人会选择「做法一」。但如果你熟悉「沉没成本」这个概念,就会选择「做法二」,这才是理智的做法。因为不管你看不看这个电影,钱都已经花出去了,沉没成本不能被改变。
做法一的人可能会质疑:就算电影再烂,总能给我点惊喜吧?
我的答案是:这个时候你还要考虑到「机会成本」。只要你进行选择和决策,就会面临机会成本。如果你抱着「再差的选择总有好的一面」这种侥幸的心理,机会成本会大大增加。
所以说,与其去电影院看烂电影,不如宅在家看新鲜出炉的电影《黑镜4》。多么痛的领悟。
「沉没成本」这个词,不仅可以让你做选择时更明智,还可以增加你在微信聊天时的词汇量(其实是装X)。比如池老师在他的文章中写道:
拿到最新款的 iPhone X 之后,我尝试用iCloud进行备份,几个小时过去了,App的下载毫无进展。纠结沉没成本是毫无意义的,我索性重置了 iPhone X,开始从iTunes的本地备份恢复数据,大概用了一个多小时,所有的数据都恢复了。
你看,「沉没成本」这个词,就是这么用的。当然,我接下来讲的一些词同样具有装X的功效。
从众心理
你可能认为,「从众心理」不就是随波逐流么?它应该是个贬义词吧?
其实,「从众心理」是中性词,它仅仅指的是群体所表现出的一种现象。它的含义是:
个人的行为会受到周围人群的影响,导致自己会表现出与多数人一致的行为方式。
「从众心理」的字面意思当然很好理解,但是,我需要强调的是,「从众心理」可以解释生活中的很多现象。你会发现,这些现象真的很有趣。
举个最典型的例子,比如有一个人喝醉的人躺在马路边上睡着了。就算此人真的需要帮助,人群中恐怕很难会有人帮忙,因为你自己无法肯定当事人是否需要紧急救助。如果你是第二个过路人,恐怕也会受第一个过路人的影响,认为倒在地上的人不需要救助。
况且,你可能会想:就算我不帮,总有人会帮。正是因为大家都这么想,就真的没有一个人伸出援助之手。
《影响力》这本书的第三章对「从众心理」解释得很到位:
因为我们喜欢在公众面前表现得优雅又成熟,又因为我们不熟悉陌生人的反应,所以,置身一群素不相识的人里面,我们有可能无法流露出关切的表情,也无法正确地解读他人关切的表情。因此,潜在的紧急事件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受害者倒了霉。
说白了,「从众心理」想表达的意思是:
当我不知道该怎么做的时候,我会首先看别人是怎么做的。甚至有些场景下,我只能参照别人的做法。
确认偏误
如果你熟悉「批判性思维」,你应该会知道「确认偏误」这个词。它的意思是:
确认偏误也叫验证性偏误,它是指人们会倾向于寻找能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对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更加关注,对反对自己观点的信息进行排斥。
当我们相信一件事情的时候,总能找到证据支持它。说得通俗一点,确认偏误的意思是:你别想说服我。
人做判断的时候有两种机制:一种是“科学家机制”,先有证据再下结论;一种是“律师机制”,先有了结论再去找证据。世界上科学家很少,你猜绝大多数人使用什么机制思考?每个人都爱看能印证自己已有观念的东西。我们不但不爱看,而且还会直接忽略那些不符合我们已有观念的证据。
显然,确认偏误容易导致固步自封。
万维钢的《万万没想到》这本书把「确认偏误」讲得非常通透,推荐给各位。
幸存偏误
「幸存偏误」也叫「幸存者偏差」。它的意思是:
你更容易看到成功,却看不到失败,所以你高估了成功的可能性。
比如说,听说有人买某只股票赚翻了,要不咱也去试试,肯定能赚。这种盲目的侥幸的心理就是「幸存偏误」。
比如说,一位朋友参加了某教育机构的IT培训,两个月之后找到了一份月薪过万的工作。你心里可能会想:“要不我也去参加培训呗,好好学,肯定能有出头之日。”你的这种跃跃欲试的心理就是「幸存偏误」,最后的结果可能是:
大公司都是看中学历的,而我这种培训出来的,被鄙视得无地自容;更可气的是,培训机构的老师还建议我简历造假。
你可以从《清新思考的艺术》中了解到这个概念。
给大家举个团长自己的例子,就很容易明白。我在上学的时候,心想着:
毕业后可以进一家小公司,跟着公司一起成长。在公司的扁平化、人性化的管理下,我在工作中独当一面,累了就喝下午茶。拿着期权,眼看着公司经历风投、A轮、B轮···最后成功上市。到时候,我也能成为公司的元老级人物。
现在毕业一年多,看着周围发生的一切,我发现,很多小公司的日常是:
都到15号了,怎么工资还没到账?
公司没有食堂,吃饭是个麻烦事。
公司没有班车,上下班通勤是个麻烦事。
办公面积小,午休是个麻烦事。
份内的事情做完了,晚上终于不用加班了。可是呢,领导没走你也不能走。
被录用时,公司说是会给员工交五险一金。结果呢,干了一个月,说试用期不交,转正后才交。被坑惨了吧?
公司招聘时对学历要求低,员工素质参差不齐。本科学历的人和初中学历的人处不来。
为什么有些人一整天磨洋工不做事,领导也视而不见?待了一个星期后发现,原来他是大boss的关系户。待了一个月后发现,公司的很多人(尤其是财务部)也是关系户。
新年到了,大boss在微信群里要求:所有人必须把公司的宣传海报发到朋友圈,并附上一段祝福语,第二天上班时挨个检查。咳咳,这也太不正规了吧?
写字楼的租金又涨了,下个月,公司要搬家。
公司经营不下去了,宣布破产。
团长目前所在的公司还算比较大,以上所列举的情形,我所在的公司都没有。
那么,我在学生时代幻想的那种理想的创业公司,在现实中存在吗?当然存在,它甚至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小米。但最终存活下来的创业公司是少之又少。
所以说,如果你还有这种幻想,那就是抱有「幸存偏误」的想法。带你走向人生巅峰的公司是可遇不可求的,况且,为何会被你遇到?
我告诉你吧,有些公司的存在,并不是为了做大做强,这些公司存在的目的只是为了赚钱。尤其是金融类公司,做的是钱生钱的生意。员工的流动性大?有什么关系,你走了还有别人来,公司能运作起来,就有流水进来,所以节奏必须要快。
学生时代,肯定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想着以后创业(我指的是那些只想“创业”这两个字而没有付诸行动的人)。现在看来,想想就好。
还是不打消你的积极性了,我们继续往下看。
马太效应
如果你经常看网上的文章,会发现「马太效应」这个词出现的频率很高。
「马太效应」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
「马太效应」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是两极分化,富人更富,穷人更穷。最近我还察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我发现容易借钱给朋友的,反倒是那些比较穷的人,因为穷人有同情心,而富人的眼里更看重利益。
如今的中国互联网,几乎是腾讯和阿里的天下,街道商贩可能没有零钱,但他一定有微信和支付宝的二维码。两家公司各自建立起自己的帝国,而且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多。
现在互联网公司有一种说法叫:创业公司将来卖给腾讯还是阿里,这不是一个可选项,而是必选项。
当第一名和第二名在竞争的时候,第三、第四名就不见了,共享单车领域的膜拜和ofo就是典型的例子。这就是一种马太效应。
上个月,美国废除了网络中立的原则,这也容易导致马太效应。我认为大家需要去了解一下网络中立,具体概念我就不赘述了。
现在很多人都办理了腾讯大王卡(类似的还有阿里的蚂蚁宝卡),但凡使用腾讯系的APP都免流量,这本身就是一种非网络中立的现象。因为运营商对其他互联网公司的服务正常计费、对某家公司流量补贴的行为,就是打破了网络中立性。
这种行为导致的结果就是,如果大家都用腾讯系、阿里系的应用,那小公司就要哭了。你可能以为,我平时只用腾讯、阿里系的应用已经足够了呀。短期来看是好事;但长期来看,大公司持续垄断,会让小公司没有活路,创新自然也就被扼杀在摇篮里了。试想,如果你是小公司的创始人呢?
关于网络中立,我的通俗理解是:贵族人士可以开着豪车奔驰在康庄大道,他们也有能力出资把路修得更好,而尚未脱贫的小哥就只能在旁边的泥巴路蹬三轮车了。
长尾理论
「长尾理论」这个词也是随处可见,它来自2004年的一篇文章,后来作者把这篇文章扩展成了一本书《长尾理论:为什么商业的未来是小众市场》。
我猜你根据这本书的副标题就已经明白「长尾理论」的概念了。它指的是:
那些原来不受到重视的销量小但种类多的产品或者服务由于总量巨大,累积起来的总收益超过主流产品。
比如说,亚马逊网络书店的图书销售额中,有四分之一来自排名10万以后的非常冷门的书籍。

上面这张图中,右边黄颜色的部分就是长尾的部分,别看人家不高,但是人家很长。
一万小时理论
关于努力,我们常说的有两句话。一句是:“越努力,越幸运。”还有一句是:“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关于努力,如果是一位普通的作者,就一定会给你讲到一个词,那就是「一万小时理论」。它是源自《异类》这本书。意思是:
天才不是天生的,是练出来的,而且要练习一万小时。
之后,这位作者还会给你普及下面这一段:
学习一般分为三个区域:舒适区、学习区、恐慌区。我们要待在学习区,远离舒适区,否则就会陷入恐慌区。
不过,我需要提醒你的是,要成为某个领域的高手,关键不是训练时间的长短,而是训练的方法。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刻意练习」。
说起「学习区」和「刻意练习」的方法论,人人都会讲。但要讲得能打动人心,讲得有感染力,我只服万维钢老师,具体可以看他在《万万没想到》这本书中的讲解。
另外,罗辑思维节目的第183期视频节目——《怎么样成为一个高手》,讲得也是相当透彻。链接是:
如果不想看书,可以在优酷上搜此视频。对了,这期节目也是万维钢老师策划的。
复利效应
爱因斯坦有句话叫:
The most powerful force in the universe is compound interest. 意指宇宙中最强大的力量就是「复利」。
因此,「复利」也被称为世界的第八大奇迹。复利效应,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利滚利。
复利的本质是:做事情A,会导致结果B,而结果B又会加强A,反复循环。
复利的神奇之处在于:收益的增长在最初一段时间里相当缓慢, 可一旦经过长时间的积累( 也必须经过长时间积累),就能产生惊人的结果。
关于复利,李笑来在《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中,讲得很明白。
最简单的例子,我的许多同事,支付宝里存了近十万块钱,每天能涨10元左右的利息,而本金+利息,又一起作为本金,继续涨利息。
不过,大家不一定要把眼光放在金钱上,我们做的很多事情,都是有复利效应的。举个我自己的例子。
我是在2014年6月开始在「博客园」上写技术博客,那时我在读研一。到现在已经写了三年半了,算下来,平均一个星期不到一篇,并不算多。
因为我在第一天的时候,就已经意识到,只要我一直认真把技术博客写下去(一定要认真写),秉承“分享是一种美德”,就一定会在技术领域有一定的影响力(影响力是做这件事的必然结果,而不是唯一的目的)。
现在看来,我的影响力貌似有一点成效。我在办公室,经常出现的一幕是:部门的同事们会在网上搜技术问题,我老远就能看到,他们在看的是我的文章。当然,我肯定是默不作声的,如果我跑上去跟他们说“嘿,这文章是我写的”,这对同事来说,是一种隐形的打击。
在Google上搜“生命壹号”,基本是跟我有关的内容。但是一直以来,在百度上搜“生命壹号”,前几页基本是广告,昨天重新用百度搜了一下,发现百度进步了不少:

有人可能会问,写技术博客,对个人来说有好处吗?当然有好处。最大的好处是机会。写简历的时候,如果附上自己的博客链接,会增加不少印象分;会有人写邮件找你合作(比如找你当讲师、做线上培训等)。同时,这也意味着影响力和流量。如今已是互联网的下半场,流量是很贵很贵的。
举上面这个例子,我想说的是:
如果你明知道做一件事一定会带来复利,为什么不坚持呢?就算需要坚持很长的时间,那又有什么关系呢?你很着急吗?
自媒体写公众号,关注用户的持续增长同样也是复利效应。一年多了,「生命团队」公众号的用户增长甚是缓慢,毕竟更新进度慢,但这并不妨碍我继续求真务实地写下去。
当然,我也不介意有心的你把我推荐给身边爱学习的小伙伴。我和你虽不认识,但我们彼此信任。
那些看着可能会睡着的书
你可能以为,我接下来要把我那看过的20多本书好好推荐一番吧?必须不是。这一段,我要列举一些没有达到我的预期的书。
我说这些书没有达到我的预期,可能是因为我对它们的预期是满分。我说看这些书可能会睡着,并不是说它们很糟糕,可能是说它们适合作为睡前读物。你们自己意会吧。
《黑天鹅》
「黑天鹅」这个词就来自于这本书。在发现澳大利亚的黑天鹅之前,所有的欧洲人都确信天鹅全部是白色的,这是一个牢不可破的信念。而黑天鹅的出现,意味着不可预测的事件发生,且带来了重大影响。
黑天鹅事件有三个特点:
- 意外性
- 产生极端影响
- 虽然它具有意外性, 但人的本性促使我们在事后为它的发生编造理由, 并且使它变得可解释和可预测。
需要强调的是,既然黑天鹅事件是无法预测的,我们就要适应它的存在。
至于《黑天鹅》这本书,我认为你看它的序言部分就可以非常明白,至于书中的其他内容要不要看,随意就好。...
剩余内容已隐藏